此实彼虚 中医实证虚证怎么理解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1(23)王洪图
& &今天学习教材的69页,也就是藏象的第五节,《素问.太阴阳明论》。为什么叫《太阴阳明论》呢?因为这一篇主要是讨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阴阳性质不同,感受疾病的性质也不同。阴经、阳经它们走行的部位,与走行的方向都有差异。所以它是以讨论太阴阳明为主的,因此篇名叫《太阴阳明论》,分成两个段。第一段,是太阴阳异位、受病不同,位置不同,异位。由于太阴阳明异位,所以感受疾病也不同,感受不同的邪气而产生不同的病症。所以说这一篇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讲太阴阳明异位、受病不同。我读一遍:“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歧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歧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嗔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辟。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我们串讲一下。
&“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这是一般大家都所熟知的东西,足太阴是脾的经脉,足阳明是胃的经脉,“太阴阳明为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所以“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这是常识了。但是呢?既然是为表里,为什么它们“生病而异”呢?产生不同的病症。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说,虽然它们是表里之脏,可是它们病为什么不一样呢?等于问这样一个问题。歧伯回答说:“阴阳异位”嘛。太阴和阳明是作为阴阳的经脉,它们部位不同,有表里之别。“更虚更实”,此实彼虚、此虚疲实,所以有“更虚更实”的区别。注家曾经做过解释,比如说春夏属于阳,那么阳明实而太阴虚;秋冬属于阴,那太阴实而阳明虚,所以叫“更虚更实”。五脏也好,经脉也好,都和自然界相通应。还是我们讲的《六节脏象论》那句话,“嗜欲不同,各有所通”,所谓“嗜欲不同”,就是它本身阴阳有多少,它有不同的嗜欲,所以“各有所通”。通,自然界的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情况,所以“更虚更实”。就是此虚疲实、此实彼虚。具体而言,阳明春夏实,就太阴虚;秋冬太阴实,就阳明虚,所以叫“更虚更实”。
& &“更逆更从”。更逆更从,是说经脉走行,有上行为主,有下行为主。上行叫做逆,下行叫做从,“更逆更从”。足阳明经是从头走足,足太阴经是从足走腹。那不是吗?有上行为主,有下行为主,所以叫“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属阳的从外,属阴的从内,还是讲的阴阳表里不同,经脉走行不一样,脏腑部位不同,有的在内,有的在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因为它们的性质不同,它们的经脉走行不同,所以其病也不一样了,所以“其病异名”,都不能相同。这就是回答为什么太阴和阳明病不同呢?就是有的一个属阴,一个属阳,一个属表,一个属里。经脉上,一个是上行为主,一个以下行为主,“所从不同”,所以它们的病,当然也就不一样了。还有虚实之不同。“帝曰:愿闻其异状”。怎么不同?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异状,现象、表现。歧伯回答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阳主动,所以应于天。这样《五脏别论》也讲了,“腑,其气象天”。所以阳,这是说的腑气。具体来说“阳明,其气象天而主外”,外为阳。“阴者,地气也,主内”。阴是地气之所生,五脏是地气之所生而属于阴,所以它主内,“阴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所以说阳的规律是多实,阴的规律就是虚弱。阳的规律、阳的特点,就是旺盛、充实、兴奋;而阴的规律、它的特点,就是柔弱、不足、安静。阴阳相对而言就是有这样一些区别,从这句话,它就不单是解的太阴阳明,它是“阳道实,阴道虚”。这句话前面叫“故阳道实,阴道虚”,那“阳道实,阴道虚”是一个成形的理论,不单是解释脾胃,作为一个阴阳的基本特点,在这提出来的。所以说“阳道实,阴道虚”,道规律解了、作特点解了。阳的特点、阳的特性、阳的规律是什么呢?实(充实)、旺盛、兴奋。阴的特点、阴的规律是什么呢?是柔弱、不足、沉静。“阳道实,阴道虚”,这一段是讨论脾胃的问题。胃多实、脾多虚这个特点,那当然也是对的。因为它是大的规律,联系到脾胃上,当然得实用。
&&&正是因为“阳道实,阴道虚”,“阳主外,阴主内”,所以“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贼风虚邪”,是外来之邪。外来之邪,所以就“阳受之”。阳代表在外,“阳者,主外”,“阴者,主内”,所以“贼风虚邪”是外受的,所以是“阳受之”。表,在表之气受,阳明之经受,受外来之邪。“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饮食不节,生活规律失调,这些病从内生,所以就“阴受之”。外来之邪,阳受之;内生之邪,阴受之。它就按阴阳、表里、内外,这样一个观点来划分了。“阳受之则入六腑”。从《太阴阳明论》讲,“阳受之”,则入足阳明胃,胃经,胃腑和胃经。总统来讲,它又说六腑,反正六腑对五脏而言,六腑为阳,所以“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藏”。饮食劳倦、起居不时、饮食不节,这一类的内生之病,首先伤及五脏,因为它是属阴的性质,五脏为阴,所以说“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腑”,出现一些什么症状呢?则出现“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六腑为阳,六淫之邪对其它引起疾病原因来说,外邪算阳,六腑就为阳,“阳道实”,那么因此出现一些阳性的症状。六腑属阳,出现病症,表现出阳热之象这类的一些症状,所以它说有身热、发热,发热是一种阳热的症状。“不时卧”,我们有注解。从那意义上看,不是“不时卧”。如果是“不时卧”的话,那就时不时地想卧,时不时地要睡觉,这个特点不是阳热症状。所以咱们教材注解上,注解六在下一页上有,“阳道实,阴道虚”,注解第六,说“不时卧”,《甲乙经》是“不得卧”。而且我们在写这教材的时候也认为,应该根据《甲乙经》作“不得卧”才对。但是王冰本子原文就是这样,说明原文只能照王冰本子写。我们在讲解的时候,在理解的时候,才可以参照其它的本子,其它的相关书籍,或者其它《内经》的不同篇章,进行分析这个问题。也就是主发热、阳热之邪,导致了人体产生疾病出现的症状,他有“不得卧”。“不得卧”就是睡不好觉、睡不着觉,不能安睡。能够安安稳稳睡觉,或者说不断地想睡觉,那是阴性的症状,认为阳气不足了,那才“但欲寐”了。这个“阳热之气盛”是烦躁不安,所以说“不得卧”。这个临床上我们见得很多,属于阳热之类的疾病,他是很少睡觉。如果真的能够睡觉了,阳热之邪已经去了。所以我们治疗一些狂燥不安、发热的病人的话,特别狂燥不安这一类,不能睡觉这一类病人的话,经常的不能是靠温补药,靠用凉药、靠用清热药,相对的还是要多一些。所以“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同时,还“上为喘呼”。因为热邪上扰,肺气不能正常地宣畅,所以可以喘呼,热邪容易上升。“上为阳,主外,主上”,所以有“喘呼”,上焦之类的病症,肺气不能宣畅。“入五藏则嗔满闭塞,下为飧泄”。邪气侵入到五脏,或者阴邪侵到五脏,或者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伤及了内脏,伤及内脏之后容易产生的“嗔满闭塞”这类的症状。嗔满就是肚子胀满,闭塞是大小便不通畅。或者是在下为飧泄,下为阴,在下为飧泄,特别是脾,脾病之后不能运化,所以为飧泄之病。飧泄,我们在前面讲《阴阳应象大论》的时候就谈到了,谷与水合叫做飧泄,就是完谷不化的那种泄泻,不是糜溏,不是溏泄,而是完谷不化那个清稀。水谷相合为之飧,就是脾虚,脾气虚、脾阳虚,出现完谷不化。
“久为肠辟”。病程久了,就可以出现肠辟、痢疾,既要泄还不爽快。肠辟,这是“病在阴、病在下”,所以“病为阳,上为喘呼”,“病在阴,下为飧泄,久为肠辟”。也就是“阳主外,阴主内”、“阳在上,阴在下”。六腑受邪,所以可以“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就是说阳明病,也是这样,阳明是六腑之一,它也要“发热不时卧”,也可以引起喘呼。喘呼,就中喘息。脾病,太阴病,“入五脏则嗔满飧泄”,太阴病也常见这些症状,脾虚了,脾脏受邪了,所以嗔满闭塞,或者是飧泄、肠辟。进一步说“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喉咙的喉,主天气,呼吸之气。咽主地气,咽是饮食物下咽的食管上的那段,主地气。咽和喉还不是不相同,咽是食物下咽,喉是呼吸之气出入。“喉主天气”,自然界吸进的气,吸入到肺中是从喉而入,水谷入于肠胃之中是从咽而入,所以地气是说水谷之气,吃的饮食物要从咽进去,呼吸进来的自然界之气要从喉入到肺里面。因此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地气,水谷之气;天气,自然界之清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风为阳邪,所以容易侵犯人体的阳。具体到脏腑,容易侵犯阳明。胃腑容易受风邪、容易受阳邪,所以“阳受风气”。湿为阴邪,容易侵犯人体之阴,脾为阴脏,对天《太阴阳明论》而言,脾为阴脏,所以湿邪容易伤脾。因此说“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这是同气相求、各从其类的缘故。这个不是一般我们所学的物理那个,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不是。还有同气相求、各从其类,叫物以类聚,这同样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个思维方法,不都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在很多情况下,是同气相求、各从其类的。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过去有句话说人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它怎么不是同性相斥了呢?所以不要把什么样的东西都看成是绝对的,认为是绝对的想法那是不全面的想法,那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当然我知道,我们从小学上中学上高中所学的,都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但是这个所说都是,那只是那一个方面的知识,而另外一个方面的知识,同样是相当重要的,理论也是知识。还有“同气相求、各从其类”,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而且这在客观上是现实。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这是讲的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的循行特点。足太阴脾经是从足至腹,但是从络脉上升,它还可以上行至头。怎么呢?它又和手太阴又连上了,怎么又“下行循臂至指端”。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经,我在前面讲课的时候,谈到过同名经脉还有相关性。这个太阴虽然是讲的脾,足太阴经为主,但是它又涉及到了手太阴经,而且我也谈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中焦是哪?中焦就是脾胃。所以足太阴经是从足上行至腹,又联系到手太阴经,从腹上行,“下行循臂至指端”,这个是足太阴和手太阴的循行,这样一个特点。“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阳气,手阳明,是从手上行至头面,而下行至足,又联系到足阳明经,“下行至足”,这是讲的手、足阳明经的问题。上一句话是讲足、手太阴经,下边这句话是讲手、足阳明经,联系起来,这样一个循行特点,也就是“更逆更从”。“故曰阳病上行极而下”,所以说阳明受病,阳经受病,有什么特点呢?上行。往上行往上行,然后就再往下行。反过来,“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有病是下行,然后也可以向上。下极必升,物极必反,这也是传统的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否极泰来不也是这个思路吗?我们生活当中所说的,乐极生悲不也是这么一个说法吗?它都是到一定的时候,它就要转了,从经脉上也是这样,所以“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后来又总结一句,“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前面我们不是讲过吗?“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这又把前面一句话,又充实、强调补充说明了一下。前面只说“阳受风气”,这是说的“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上也是阳,“先受之”,那就说明,还可以有“后受之”。不是阳邪只伤于上,风邪只伤于上,风邪也可以伤下,但一般的时候说,首先是伤的上,所以叫“上先受之”。同样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为阴邪,容易侵犯人体的阴分。“下属阴”,“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下也属阴,所以湿邪和风邪相对而言,“风为阳,湿为阴”。阳邪所以伤人之阳,阴邪所以伤人之阴,“同气相求,各从其类”,因此湿邪就首先伤人之阴,伤人之下部。伤人按脏腑来说,伤人之脾。按《太阴阳明论》来讲,湿邪是先伤人之脾,因为脾就为阴。我这句话又说得语气比较重。强调的是什么呢?强调就是各位在学习的时候,不要把问题想那么简单,说是阳邪就伤人阴,阴邪就伤人阳,就不会阳邪也伤阳,阴邪也伤阴了。老希望没有这个才好,我们好记。那不是好记的问题,客观世界,既有阳邪伤阴、阴邪伤阳,同样也有“各从其类”的问题,阳邪也伤阳、阴邪也伤阴的问题。所以我在这个地方,对这句话,语气也特别加重了,希望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应该很好地理解,起码你要知道,避免犯片面性的错误。不然的话,你强调一个,忽略另一个观点,那你在临床上经常碰壁。或者说病也可能治好了,但是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最后就可能得出一个歪理,那说中医的理论不适用了,就我这临床看病这点药才适用。这不都是歪理了吗?其实不是那样,我们理论上是很全面的理论。
这个串讲这段就讲到这里,下面有这个[理论阐释]。在[理论阐释]当中,第一个又重复地讲了一下,“阳道实,阴道虚”的问题。“阳道实,阴道虚”,刚才我说了,它是讲的阴阳的基本大道理。作为阴阳的这个理论的基本的一个特点的概括,“阳属实,阴偏虚”了。我们在学中医基础的时候,大家已经学过了,说阳是兴奋的、向上的、光亮的、动的等等等等。阴是柔弱的、不足的、向下的、阴暗的、沉静的等等等等,相对而言。那不都是“阳属实、阴属虚”吗?刚强那一类,都属于阳一类;柔弱,那都属于阴的一类了。所以这是“阳道实、阴道虚”。虽然是在《太阴阳明论》里面讲的,但实际上,它是作为阴阳的基本特点的概括。当然,这个特点的概括,适用于太阴阳明脾胃。胃的特点,就平时以“实”为特点。脾胃特点,就以静、相对虚为特点。我们不是讲的吗?我们在《五脏别论》当中,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藏就是阴,阴精就唯恐其受伤,所以不能使它虚。六腑往往出现实热之病,所以说阳特别容易实。因此我们在这个[理论阐释]当中,特别提出这个问题,说是五脏藏阴,阴精容易耗伤;六腑传化水谷,容易产生积滞。再有呢?“阳道实,阴道虚”呢?刚才我说的,是个基本规律呀。所以有些医学家注解,也从总的大道理上讲了。比如说他举例来讲,说太阳属阳,永远是圆的、满的,真的那日食是极少的时候,“阳道实”。月亮叫太阴,太阳就是太阳,太阴就是月亮,月底就是常缺,满的时候少,缺的时候多。太阳属阳,月亮属阴,所以太阳常满,月亮常缺。医学家也有的注解,说“男为阳,女为阴”,男性就应该刚强,女性相对来说,就应该温柔,全都是阴阳性质所决定的。当然不反对,男性必要的时候温柔一些;女性,该有女中豪杰的时候,也得女中丈夫一下,但是毕竟从阴阳的总的规律是这样。而且医学家又分析说男子主精,精气应当盛满,不应该漏泄,滑精早泄,精气虚衰,这不行。而女子属阴,“月事必须以时下”。一般的人,都是每月行月经一次,说“月事以时而下”。那也是“阳道为实,阴道为虚”的具体的一些的,前人做过的一些举例。正是因为阴阳对人体脏腑它是相联系的。所以脏病和腑病,脏的生理,和腑的生理,它就是有它的共同性,这是[理论阐释]的第一点。
[理论阐释]第二点,说是不同的病因伤人的部位规律问题,不同的病因容易伤人不同的部位,有其规律。我们在这个教材里面71页第一行也谈到了,不同性质的邪气,对人体部位的侵犯有一种趋向性。这种趋向性表现为以类相同、同气相求的规律,这有这个规律存在,这是一个规律问题。所以病因中的六淫属阳,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属阴。脏腑中的六腑为阳,五脏属阴。经脉中的阳脉属阳,阴脉属阴。所以有“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这类的话。“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无受之”。当然了,刚才我谈到过,“先受之”,不等于永远别的不受之。对不对?“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之后也可以下,也可以上。“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但是病情的发展也可以影响上部,它毕竟有一个“先受”、“后受”,这样一个关系。但是呢对于这句、这段话,比如说天之邪气,应该是伤人之阳,伤六腑。水谷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伤人之五脏。这样的从阴阳相应的观点来说,是对。可是同样的邪气伤害脏腑问题,在《阴阳应象大论》,我们以前好象讨论过的,又有不同的说法。你看我们71页教材,第二个自然段[理论阐释]上,《阴阳应象大论》上说,“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讨论了邪气伤人的规律。而且教材也看到,乍看上去,似乎是本篇,与《太阴阳明论》说的是相反。不但我们看到,前人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内经》注家们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观点是,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你看张琦《素问释疑》,清代人张琦写的,注解的《内经.素问》。张琦在《素问释疑》里边,他这样注解,说“以邪气言,邪气无形故入脏”,它无形的,它就容易入脏。“水谷有形故入腑”,水谷入于六腑。这里“以表里言”,那是“以邪气言”。“腑阳主外,故贼风虚邪从外而受;脏阴主内,故饮食不节从内而受”,他说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所以就有不同的说法。其实怎么样呢?“实则脏腑皆当有之”。脏也可以受风邪、受阳邪,“实则脏腑皆当有之”。“盖内外之邪,病情万变”,实际上病情是万变的。“非一端可尽,故广陈其义耳”,不是说就我学这一个得了,你不许再告诉我别的,再告诉我别的就不对的,不是那样的。事实上是这样,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讲,阳邪是伤阳,但是阳邪也不是不伤阴;阴邪首先是容易伤阴,但阴邪也不是不伤阳。当然对于个别而言,从你们学过中医基础得到的印象,是“阳邪伤阴,阴邪伤阳”,好记。“阳邪伤阳,阴邪伤阴”,还得是学《内经》才提出来这么一个同气以相求的问题,对这样的一个观点、这样的一个内容,前人已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实际上都可以伤,阴邪也可以伤阴,阳邪也可以伤阳;阴邪也可以伤阳,阳邪也可以伤阴,这是客观事实。那就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的人、具体的病、具体的邪气,来具体分析这些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它说“盖内外之邪,病情万变,非一端可尽”。说我就是说这一边,不许说另外一边,那你就是是讨论医学问题。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有两种分析方法,是相反相成的,在医学实践当中都存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是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来的,千万不要片面,千万不要只掌握这一条,而排斥另外一个方面。
[临证指要],就是这一段,特别提出两条[临证指要]。第一条,“阳道实,阴道虚”,还是讲了“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实,阴道虚”揭示了五脏六腑的病理、病症规律,咱们教材上讲的,是辩证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而且说从临床上来看,“五脏多虚证,六腑多实证”。在治疗上,治疗五脏之病多偏用补法,六腑之病多偏用通法、泻法,这是不错的,总体来看,是有这样的规律。本篇是讲的太阴阳明,联系到太阴阳明问题,阳明病多实证,治疗多用泻法。就联系《伤寒论》而言,阳明经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所谓的经证,我们用的是白虎汤,清泻阳明,泻热。石膏、知母那不是大泻阳明之热吗?但是当然用点甘草、粳米,那叫调补脾胃之气,不要伤胃,不管治什么病也不能伤胃气。阳明腑证,腑证大便不通、大便秘结,甚至于神魂谵语,舌苔黄燥,所谓腹满实,痞满燥实坚,痞满堵得慌,摸摸也是满的,大便燥而且坚,不能通畅,痞满燥实坚出现了,跟那个四大(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不一样了。同样是阳明病,阳明腑证,就应该用承气类,大承气汤、承气汤,承气类,那也是通下,也是用泻法。所以《伤寒论》阳明病,那就是用泻,总体来说是属于泻,它病属实了,“阳道实”。“阴道虚”,太阴之病,那就是属于虚证,所以治疗起来就用温法,比如理中汤,那就是温法。这是从太阴阳明,一脏一腑,“腑病多实,脏病多虚”来考虑。同时,就是一般的杂病,不是《伤寒论》的急性热病,阳明经症、阳明腑证那急性热病,就是从一般杂病而言,中焦之病,也就是脾胃之病。中焦之病,实证那就要泻阳明;虚证,就要补太阴。中焦之病,我可说的是中焦之病,中焦就包括脾胃了,或者说脾胃之病,实证就得泻阳明;虚证,就应该补太阴、补脾。才对。因为什么呢?“实责之阳明,虚责之太阴”。换句话说,胃有没有虚证?阳明也有虚寒证。胃虚寒证吃什么药?一般来说,很典型的方子,还是理中汤,治疗胃虚寒。刚才我说了,理中汤它是补脾的,“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白术、黑姜”。这都是湿补脾气的药。治什么?治胃虚寒。为什么?虚了,虚了就得治脾。刚才我说了,中焦之病虚,就治脾。当然脾虚治脾也对,胃虚也得治脾,因为中焦之病,就是这个特点。
我们举太阴阳明来讲,胃病是热证,没问题,要泻胃;胃病是虚证,补了,可就不是说补胃,那是补脾。相反的,脾虚当然是补脾。脾实呢?脾实看来是应该泻脾。最常用的,比如说脾实、脾热吧,最常用的是泻黄散,“泻黄散内用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你看,特点这两个清凉、清热的药,石膏和栀子。石膏和栀子这两药,主要的是泻胃热。刚才我说了,白虎汤第一味药就是生石膏,是泻胃。也就是说脾热,太阴热,泻也要泻胃。所以说中焦之病,实证就泻阳明,尽管是有脾实,有脾实那也泻阳明了。那我说泻黄散那不是很典型了吗?当然泻黄散那个藿香,那个藿香是香的,取其得香气入脾。上次讲课我们谈到,“五气入鼻,藏入心肺”,五气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臊、焦、香、腹、腐那五气,香气入脾的。泻黄散内藿香是入脾经的,但是主要泻热的还是石膏、栀子。因此,伤寒学派的注家早就提出来说是,“实责之阳明,虚责之太阴”。也可以讲,或说“实则阳明”,这个“则”与这个“责”意思是相同的。中焦之病,包括脾胃,从经脉说,包括阳明和太阴。有病的话,那是实证的时候,你就取之阳明,就清泻阳明;虚实证的话,你要治,要补太阴,要治太阴,从脾治。我刚才特别提到了,尽管是胃有虚,那补还是用的补脾的药,是不是补胃呢?是温胃。但是最常用的还是要补脾。脾有热是不是脾实?是脾实。但是所用的药还是要从阳明,清泻阳明入手的,叫做泻黄散是泻脾热。但实质上石膏、栀子,那是清胃热为主的药。我们要不要查查中药的著作?所以“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个在临床上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再有了,这当然是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就有人发表了实验研究的结果,说是治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用什么方子呢?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用小建中汤治胃病。当然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倒不见得是我们所说的太阴病,还是阳明病。但是如果说这胃病,就胃溃疡,理解为胃病的话,可是用的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用饴糖,那主要药还是在这温脾、补脾的。当然我们现在临床上治疗胃溃疡病,那当初我说的是实验研究的结果,临床上也使过。我记得我在年轻的时候,一开始看病,六十年代初,也用这个治胃溃疡,有一部分是有效的,当然也有相当多的是应该使用别的方法,使用泻心汤之类,也是很常用的。但是就是说理中汤、建中汤,那个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这些药,是治胃虚寒的,但是实际上这些药是补脾的,我只是举例说明这样一个问题。
&& 第二个[临证指要],说“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这个问题好象我刚才已经反复地强调过了,也就是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容易伤害人的上部,容易伤害人的头部。对吧?湿为阴邪,湿邪重浊,容易伤害人体的下部,容易伤害人体的下肢。那么当然是我们教材上[临证指要]也提到了,在临床上头部的头痛、头晕,以及肢体的瘙痒浮肿这多属风邪;足部的肿痛、重痛、肿胀等等,这些多是湿邪所致。当然,湿邪导致了之后,它首先伤于下,影响到人体脏腑之气的时候,也可以使清阳不升,才有一个“首如裹”的症状。因为清阳不升,所以后来也可以出现头晕、头重、首如裹。首就是头,这是你们熟悉的,头好象用布包着一样,沉闷沉闷的,那也是上也伤了。但是反复强调的就是“风伤于上,湿伤于下”,这是要反复强调,免得只知道“风为阳邪,就伤人阴气;湿为阴邪,就伤人阳气”,免得只知道那一点。所以我们在这一篇反复强调的就是“阳邪伤阳,阴邪伤阴”的这样一个特点。这一段就讲到这,下一段就是教材71页,最后的这一行以后,这段原文我们可以给它列个题目,是论脾病,脾胃有病,论脾病四肢不用的道理,四肢不能运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以前有位老中医说早晨喝水损阳,时间久了会导致肾虚和阳虚,谁有此经验,求证实_百度知道
以前有位老中医说早晨喝水损阳,时间久了会导致肾虚和阳虚,谁有此经验,求证实
故伤阳!求详解。但是依据水性属阴,可以当浇火讲但是我在网上收集的资料都说早晨喝凉白开损害阳气,草),我靠,扯淡,还他妈说和两大杯1000ML,不管是温是凉凡经过肾脏者都会对肾有影响而损伤阳气!有实际经历者可来证,都建议喝温开水!求权威,只要是水都会有不良影响,凡水入肚定经过肾(网上说水直接全入大肠!早晨阳气生发正处于弱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很明显的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不利的方面可能有此习惯的人也可能体验的到。如果有的话,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长期早晨喝水对身体有损害我只是听人说过会导致身体乏力阳气虚肾虚啊之类的病症,谢谢大家对于上述陈述问题中出现的脏话和回答者的广告,本人深感抱歉早晨经常喝水的朋友?好的方面大家都知道,你们有什么样的体验,都请分享下经历
早晨起床如饮些白开水、泌尿却仍在进行中,纠正夜间的高渗性脱水。而喝盐水则反而会加重高渗性脱水! 早晨起床喝水对身体有好处有不少人认为喝淡盐水有利于身体健康。何况!、排汗。   早上起来的第一杯水最好不要喝果汁,于是晨起就喝淡盐水,长期饮用会导致缺钙。而另一些饮料有利尿作用、汽水,清晨饮用非但不能有效补充肌体缺少的水分、咖啡,早晨是人体血压升高的第一个高峰。汽水和可乐等碳酸饮料中大都含有柠檬酸,在代谢中会加速钙的排泄。人在整夜睡眠中未饮滴水!,反而造成体内缺水,喝盐水会使血压更高,这种认识却是错误的,这些生理活动要消耗损失许多水分,令人更加口干、可乐,还会增加肌体对水的需求,然而呼吸,降低血液中钙的含量、牛奶等饮料,可很快使血液得到稀释无稽之谈
那你喝完水后一天之内的身体精神状态怎样?是感觉很好还是很困,请问你精神状态方面有没有留心?一天早晨起床和水和长期早喝水分别是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这样做的,请分享下你的经历,谢谢!
我每天早饭之前都要喝水,凉开水或者温水,精神状态不好说,不过肠胃肯定要比不喝水要舒服的多,有句谚语听说过没?“饭前一口汤到老不受伤” 这里的汤我以为应该是泛指的汤 水也算!早起喝水 睡前泡脚
养成习惯 对身体绝对有好处!
其他类似问题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据个人生活经验,喝一些温开水蛮好的,稀释血液。补充体液,应该没什么影响
我认为早上起来喝不喝水,喝多少水,怎么个喝法,那是每个人的习惯不同而已。不能单一说有益还是无益。
有些人一天喝很多水,整个人很圆润,但是我也看过整天喝水但是长得很干瘪的。
我们家从我爷爷到我爸爸到我,从来就不太喝水的。我爷爷和我爸爸更是,除了吃饭喝汤,吃汤面的时候喝到水,其他时间不会特意去喝水。我以前也是没有喝水的习惯,反正也不觉得渴。是后来看到电视经常提倡一天喝8杯水,还说补充水分对人体好,才渐渐养成喝水的习惯,不渴也会提醒自己喝一些。
以前不喝也没什么特别感觉,现在喝(其实我喝得也不多)也没什么特别不同。有时候觉得水喝多了反而不舒服,特别是喝凉水,可能跟我的体质有关,感觉自己应该是寒性体质,可能没有必要喝那么多水。至于说喝水是否能冲淡血液浓度,我想是有...
水为平性,不损阳。早上喝二三百毫升非常有益。
谢谢回复!看来你对早晨喝水持赞同意见,那想必也有实践过吧。请问你早晨起床喝完水后一天之内的身体精神状态怎样?是感觉很好还是很困,没状态,还是精神非常好,请问你精神状态方面有没有留心?谢谢!
早上喝水又可以补充水分,又可以排毒啊,最好是淡盐水。
那你喝完水后一天之内的身体精神状态怎样?是感觉很好还是很困,没状态,请问你精神状态方面有没有留心?谢谢!
我是很多年习惯了早上洗漱后喝一杯温开水,如果不喝,是早餐都吃不下去的。我觉得正常。如果你喝了觉得不舒服,可能是别的方面的原因吧。
▼╚≡¤█①肾.虚.终.结.者!!!。bPN
喝凉水确实会损阳,早晨要喝热水,慢喝.
肾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理解虚拟仪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