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药的进口 抗生素 排名进不了货

哈药集团的直销方式_百度知道
哈药集团的直销方式
以前只知道雅芳安利是哗耽糕甘蕹仿革湿宫溅采用直销的方式,原来哈药集团也有采用直销的方式。我想问下哈药集团的赵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提问者采纳
哈药集团走直销情有独钟,很大情结来自哈药销售“决胜市场终端”的理念。直销与传销不同,传销是呈宝塔形发展上下线人员的模哗耽糕甘蕹仿革湿宫溅式,而直销却以平等面向客户的形式,由公司统一组织培训,直销人员直接与消费者见面,将产品利润让利给客户。哈药申请直销通行证,确实深谙销售终端“最后一公里是利益”的法则。就目前哈药的产品结构来看,其很大一部分是适合以直销方式推向市场的保健品。像补钙系列、补锌系列、补铁系列及蜂胶、蜂王浆片等保健品,而这些产品都是靠广告行销市场盈利的,恰恰没有以最适合、最有效的直销方式推出,哈药不得不为这些保健品付出巨大的广告费。 哈药申请直销通行证的又一战略意图,表明哈药已有意大举进入保健品市场。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哈药所属企业继打出“纯中纯”系列饮品外,最近又加快收购黑河“五大连池”矿泉水的步伐。此举若成功,哈药将占国内优质矿泉水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届时哈药抗生素原料药系列将与保健品系列形成“双雄会”,共同抢占高低端两个市场。此时有效控制直销渠道,在哈药企业差异化发展战略上,显得尤为重要。 哈药销售从策略营销、广告营销到如今的渠道营销、直接营销都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现代企业经营从“一招鲜吃遍天”竞争到只有招招鲜才能吃遍天。哈药申请直销通行证,对营销方法、渠道的有力掌控,寓示着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即竞争激烈的医药业,也已从制药主业竞争拓展到药品的衍生品——保健品领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哈药集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位置:
>> 中国一年吃掉十几万吨抗生素 占全球一半用量
中国一年吃掉十几万吨抗生素 占全球一半用量
日09:07文章来源:生命时报
【导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应光国课题组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16.2万吨,其中48%为人用抗生素,其余为兽用抗生素。而且,中国东部的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流域的6倍以上。抗生素滥用的顽疾再次引发关注。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应光国课题组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16.2万吨,其中48%为人用抗生素,其余为兽用抗生素。而且,中国东部的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流域的6倍以上。抗生素滥用的顽疾再次引发关注。
我国抗生素使用量占全球一半
&一直以来,我国抗生素总使用量都是个&谜&,因为没有来自国家层面的权威数据。&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他个人看来,应光国及其课题组选取36种常见抗生素,进行深入排放清单与多介质模拟研究,从而得出&我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16.2万吨&的数据,可能与真实情况有一定出入,因为有些抗生素如青霉素会在环境中很快消解,如果仅通过环境浓度的检测得出结论,可能并不十分准确。
2008年,肖永红组织了一项有关抗生素的研究,综合分析多项数据后发现,我国抗生素的总使用量为15万吨~20万吨。其中,人用抗生素和兽用抗生素的比率与美国相当,约为3:7。另有媒体报道,我国的使用量约占世界总使用量的50%。肖永红表示,随着近几年卫生系统加强抗生素的使用管理,理论上讲,人用抗生素的使用量肯定呈下降趋势。受人口更密集,制药业、农业、养殖业更发达等因素影响,中国东部流域的抗生素排放量密度远远高于西部流域。
肖永红说,耐药性是目前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的形势尤为严峻。英国研究显示,如果找不到应对耐药菌的办法,到2050年,每年会因此多死亡1000万人,并造成100万亿美元损失。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超过8万人因耐药性死亡。据英国抗菌药物耐药评估委员会估计,如果目前的情况得不到改善,到2050年,中国将有100万人因此死亡。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肆虐&
事实上,在应光国课题组之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抗生素滥用的严重程度。今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江苏、浙江、上海等地1000多名8~11岁在校儿童进行尿液检验,结果显示:近六成儿童的尿液中含有抗生素。2014年5月,华东理工大学等机构发表的研究报告称,我国地表水中含有68种抗生素。
肖永红说,环境中含有抗生素,主要会产生两大后果:第一,直接损害人体健康。环境中残留的抗菌药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且抗菌药属于化学药物,人类长期暴露在含有抗菌药的环境中,对身体健康不利,比如儿童长期暴露在抗菌药环境中,患肥胖、哮喘的几率将增加。第二,加重耐药难题。抗菌药杀死的是敏感菌,耐药菌却可能&安然无恙&,继续在细菌、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耐药菌甚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数据显示,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老牌抗菌药的耐药率不断增高,有的甚至高达80%~90%。很多人误以为开发新的抗菌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其实开发难度很大,20世纪80年代后,除了达托霉素外,并没有新的抗生素被发现或合成。一旦发生耐药,剖腹产、髋关节置换术等常见手术都可能变成高危医疗操作,患者死于手术并发感染的风险有所提高。
&近几年来,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严管抗生素,在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产生了一定效果,但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肖永红说,目前抗生素管理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越是基层,抗生素滥用现象越严重,管理难度越大;二是儿童抗生素滥用严重,这与儿童性疾病较多,医生受职业压力、父母干扰等因素有关。此外,据了解,尽管我国农业、养殖业出台了一系列抗菌药的使用规范,规定了哪些药能用,哪些药不能用,以及具体用量大小等,但由于落实不到位,滥用现象仍十分普遍。
预防滥用人人有责
&防止抗生素滥用,绝不只是国家和医生的事儿。&肖永红说,每个人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国家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并根据国情及时修订管理方法;医生应时刻紧绷耐药性这根弦,慎重开含有抗生素的处方单;老百姓也要摆正心态,意识到滥用抗生素将给自己甚至整个人类带来威胁,要严格遵医嘱使用抗菌药。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教授表示,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滥用抗生素的情况,要加大各级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制订更严格的开药制度,提高基层医生的技术培训和工资待遇,避免他们为追求经济利益开抗生素。
此外,美国著名医疗机构梅奥诊所建议,日常生活中使用抗生素,除严格遵医嘱外,应做到不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吃剩的抗生素通过正规途径处理掉,不要擅自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严格保证每天的剂量,并坚持完成整个疗程;服用抗生素期间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防止细菌传播。
责任编辑:白洁
| > >> >> ">打印 |
网友热评(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哈药污染门_百度百科
哈药污染门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借着日世界环境日的东风,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一夜之间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只不过,这次让哈药总厂“出名”的并不是其出产的各种医药产品,而是该厂对哈尔滨市周边环境的破坏。
哈药污染门简介
根据央视的调查报道,哈药总厂在向周围排放污水废气时的表现,与其在卫视进行广告轰炸一样霸气十足:排放的臭气熏得附近居民不敢开窗,严重超标的污水直接排入小河,固体废渣简单焚烧后不再管理,而且,这种水陆空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据当地媒体报道,早在2005年环保部门就已经接到群众的投诉,每年人大和政协的提案也都重点关注,但是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看来,这已经不是这家国内知名制药巨头第一次遭遇环保指责,只不过,这次事件的曝光由于有了央视的强势介入,使得这个问题的受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而从后续报道来看,针对曝光的种种问题哈药总厂都给出了相关的解释,当地环保部门也提出了将药厂异地搬迁的解决方案。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所谓的事件正向着大事化小再化了的方向顺利发展。  但是,此次哈药污染门的被曝光,其背后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制药企业,哈药总厂年销售额已近50亿元,为什么一年肯掏出5亿元巨资来请明星做广告,却不愿意投入几千万元来根除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环保问题?这里面显然不是钱的问题。而且环保技术也在与时俱进,治理多年的污染问题也不是多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有没有决心和责任心,“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还有,哈药总厂作为污染企业不肯自行治理,管理部门为什么也不出手呢?难道当地环保部门闻不到恶臭,看不见污水外流吗?而且当地政府也不会不知道此事吧,可是如此显而易见的问题,为什么会在持续几年的时间里一直不管不问呢?  其次,全国像哈药总厂一样,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制药企业应该绝对不止一家,哈药总厂迟迟不进行治理,恐怕还因为全国的药企技术水平都相差不多,若治理就吃亏,若治理就会削弱市场力,何况违法的成本远小于治理的成本。以去年同样轰动全国的为例,最终的处罚结果也只不过是罚款而已,与企业污染环境带来的隐性收益相比,这个结果实际上更像是一种鼓励。  再次,哈药总厂的污染门事件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是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中国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改变,在以GDP为中心的落后发展观作用下,污染企业的污染行为不但无损于官员政绩,反而是污染得越多GDP越高。所以,像哈药总厂这样的利税大户才会受到当地执法部门的关照甚至无视,是该改变靠低工资收入和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的时候了,“虚假”的GDP带不来真正的国富民强。 [1]
哈药污染门事件
(600664)分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近期被多家媒体曝光是当地污染大户,认为哈药总厂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曾导致周边硫化氢气体超标千倍。对此哈药股份今日发布公告就媒体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核实。哈药股份表示,公司目前正配合环保部门对环保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视事态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初步评估由此事件而导致的部分车间限产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大的影响。  据《朝闻天下》等媒体报道,位于哈尔滨的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公开乱排放,臭气熏得附近居民夏季不敢开窗,污水直接排入一条小河,固体废渣简单焚烧后不再管理,而且这种水陆空立体排污已非一日。据悉,两年前,多位政协委员曾就此问题联名提案,并提供了对药厂相邻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的结果,发现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均超过国家恶臭气体排放标准。  哈药股份表示,制药总厂环保车间目前正处于检修的特殊时期,制药总厂虽已采取了相关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但因部分设施、设备暂停运行,造成污水排放指标未达标。废气排放方面,哈药股份表示,制药总厂近年来已陆续建设了7套气味处理设施,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环境监测中心站多年来多次组织对哈药总厂的专项监测,检测结果表明该厂硫化氢排放量多数达标,只有日晚9时至12时的一次监测,反映硫化氢超标1.37倍。环保部门已于6月7日重新进行检测,目前尚未有检测结果。  哈药股份还表示,央视《朝闻天下》栏目6月5日报道中播出的焚烧固体废弃物的画面,为哈药股份另一家分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制剂厂,其与制药总厂毗邻,主要以医药包装材料和口服固体制剂产品为主。制剂厂为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包装物流失到社会上被造假者利用,每年进行定期定点焚烧。经查,制剂厂存在不按规定擅自在厂区外的生活垃圾贮存池进行焚烧的情况,哈药股份已责令整改。  哈药股份还披露环保治理拟采取的解决措施。哈药股份称,近年来已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清洁生产和环保治理,主要建设了废水预处理及污水处理、气味、锅炉烟气、噪声等各项污染处理设施。每年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在5000余万元。针对有关媒体的报道,哈药股份制定整改措施,在检修期内通过对部分车间实施减产,以及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检修改造进度等,力争降低检修期内污水排放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修。同时,哈药股份将建设新的污水处理生化池,以确保在检修状态下保持合规排放。  此外,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厂区周边居民带来的影响,哈药股份年内将加快实施气味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周边大气环境质量。哈药股份还表示,对制剂厂燃烧固体废弃物已整改完毕,对责任人已进行处理,今后哈药股份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垃圾销毁。
哈药污染门背后
遭遇央视曝光的“哈药总厂污染事件”,或将推动这家老牌国企搬迁的加速实施。  日,一位哈药集团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下周一,哈药股份(600664,股吧)(600664.SH)将会召开董事会讨论搬迁方案并表决,有可能在6月14日公布结果。”  但这仍是个迟来的好消息。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在环保部门眼中,哈药总厂始终是个污染惯犯,而其整体搬迁计划,也在2008年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至今已经4年。对于这家正在被不断扩张的哈尔滨城区日益包围的医药企业而言,整体搬迁,几乎是根本解决环保问题的唯一出路。
不过,包括华北制药(600812,股吧)等其它医药企业的经验证明,涉及多方利益的“搬迁”,必将是一个步履维艰的过程。但在此之前,公众不应为此继续支付代价。  污染“惯犯”  早在2008年初,对哈药总厂的“整改、搬迁、核心部分搬迁”建议已然提出  哈药总厂的污染问题,并不是近期才暴露出来的。  除了此次央视6月5日曝光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违规排放”,“废渣直排河流,硫化氢废气超标千倍”,事实上,早在2004年,哈市环保局就对哈药的空气污染问题下发通知,要求其整改。2007年,环保局再发整改通知,要求哈药总厂四个生产环节增设污染防治措施。  其间,哈药一度非常接近治理达标。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到哈药检查环保工作后曾表示,“对哈药在已经有了环保设施,而且每年还要投入巨资用于运行的情况下,还能进一步投入,为松花江降低污染、为黑龙江百姓造福的行为非常满意”。  但随后的2009年,哈药总厂的空气污染问题再次被曝光,当时媒体报道称,哈药总厂散发的怪味到10公里之外,几乎接近黑龙江省政府所在地。6月8日,一位当地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家就住在南岗区,离哈药总厂有五六里路,有时候窗子一开就能闻着怪味。这样已经至少持续四五年了。”  而早在2008年初,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田家玮等人就曾进行联名提案,就哈药总厂的污染问题,提出了“整改、搬迁、核心部分搬迁”等一系列建议,之后几年间,哈药始终表示其一直在四处选址。  2011年3月,哈药总厂最终确定搬迁计划,其副总经理宣布,搬迁已经列入企业五年规划,“五年内搬迁,已成定局”。而可能的搬迁方向是,哈尔滨市东南方的阿城区,距离哈市近百公里。并且,这一规划也已列入哈尔滨市规划之中。  但在酝酿搬迁的这四五年间,哈药总厂的表现并不让人满意。  2011年初,政协委员田家玮曾建议,“在药厂搬迁前,要加大自身治理污染力度,其间,环保部门持续督促企业继续进行深度治理”。但仅仅5个月后,哈药却再陷“污染门”。  等待搬迁?  哈药称,“不会因为工厂搬迁而降低(现厂的)环保设施的运营费用”  在哈药总厂污染事件曝光后,外界曾有猜测称,即将面临搬迁,有可能是哈药疏于现厂污染治理的原因之一。  日,哈药集团总经理姜林奎对此回应称:“我们不是由于即将才出现污染的。”他解释说:“3月8日,公司的污水处理设备发生故障,经申报,环保部门在3月9日就批复公司开始检修。”  哈药总厂宣传部门在回复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不会因为工厂搬迁而降低环保设施的运营费用,2011年还计划从5000万提高到7000万元,这笔资金全部用于现有厂区。”此前,哈药称,已经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清洁生产和环保治理,且每年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在5000万元左右。  而除了继续投入环保设施的“运营费用”,哈药还需为此支付额外代价。  哈药总厂宣传部门称,“公司在3月8日发现治污设施故障之后,主动停产、限产了部分生产线,这是一个主动的应急措施”。而6月7日晚的公告显示,目前,哈药的TDA和几个头孢产品已经停产,其它抗生素品种减产,以满足排放要求。但其强调,“在(治污)设备修好之后,就能恢复生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暂时还没有估算。”  不过,哈药方面亦承认,“气味主要是因生产和治污工艺而产生的,短时间内还没法完全杜绝,而新厂区会改进生产工艺,可以解决气味问题”。  搬迁至新厂,才是哈药总厂根治污染的唯一出路。黑龙江省环保厅此前亦称,哈药总厂的搬迁已经列入了计划。  不过,此前4年的漫长等待已经证明,这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搬迁难题  在搬迁中,“资金、人员安置、环评、成本测算等,每个环节都构成瓶颈”  总部位于河北石家庄的华北制药,一度曾面临哈药今天的困境。一位华北制药内部人士表示:“华药也是处在市中心,在原址上进行环保改造投入成本会非常高,所以,最终选择了整体搬迁。”
被称为“共和国医药长子”的华北制药和哈药总厂均为1958年建厂,建厂时,厂址都处于远郊区。但城市的高速扩张,令这些老牌国企背负越来越高的环保压力。再次搬迁,似乎成为唯一的解决方案。  哈药总厂此前曾表示,要将三个污染较重的车间进行局部搬迁。在其异地重建计划中,一期工程主要是年产7-ACA1200吨、头孢美唑酸53吨、头孢咪诺30吨等三个项目,今年计划投入9500万元。  而哈药计划在2016年完成的二期搬迁计划,将会把青霉素工业盐、6-APA、阿莫西林酸等哈药总厂的核心产品全部迁至郊区,计划总投资为23.5亿元。  不过,虽然哈药总厂的搬迁计划从设想至今已有4年多,但却一直未能顺利成行,个中原因十分复杂。  2008年8月,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了《哈尔滨产业更新工业用地调整规划(纲要)》,对哈药总厂的搬迁规划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哈药总厂用地面积45.26公顷,搬迁后,该用地性质将转为商住、贸易办公、道路和公共绿地,等等。其中,开发商住用地31.93公顷,建设总面积为79.8万平米。  根据2008年时的规划,哈药总厂地块的土地出让金为12.77亿元,企业直接赢利0.8亿元。但随着近几年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目前,该地块的出让收益应还将提高。  这看似是一笔政府、企业、环境三赢的交易,但最终却久拖未动。上述华药人士表示:“搬迁后,资金、人员安置、环评、成本测算、政府环境等都要考虑。往往,每个环节都构成瓶颈。”  首先是资金压力,异地重建毕竟投入不菲,搬迁过程中企业会经受严峻考验。此前,华北制药搬迁工作迟迟未动,也与资金无法到位有关。最终,华北制药还是借重组方冀中能源(000937,股吧)之手,才解决了资金压力。  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也将决定搬迁是否顺畅。一位行业研究员表示:“华北制药搬迁时,当地政府给予税收返还,支持力度大;但东北制药(000597,股吧)搬迁时,沈阳市给予的支持力度较小,企业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大。”  人员安置同样构成困扰。哈药总厂对外宣传资料称,目前拥有8000名。如果工厂新址最终确定在阿城区,从哈市需要坐45分钟的才能到达。哈药必将面对大量员工安置压力。  此外,上述华药人士指出:“搬迁后,新厂必须按照最新的环保要求严格规范,标准越提越高,企业经营也将更加如履薄冰。”  尽管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在全国强制执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地方上普遍对于现有工厂的环保改造进度持宽容态度,不过,对新建工厂则一律按标准严格执行。  而在承担诸多压力之时,原有地块的出让收益,“并非搬完后就可以立刻兑现”。上述华北制药人士说:“国有资产、土地的处置,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审批比较复杂。”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估算,华北制药在石家庄市区的地块可能价值超百亿,目前,华药虽已基本搬迁完成,但“百亿收入”何时能够兑现,还没有明确时间表。
哈药污染门现场
废气排放超标,恶臭难闻;废水直排入河,河水变绿;废渣简单焚烧,倾倒在河沟边——媒体曝光的哈药集团旗下制药总厂的污染,让人触目惊心。  早在2009年8月,就有媒体曝光了哈药的污染问题。近两年来,媒体对哈药污染的追问一直没有停止。黑龙江多位政协委员也曾联名提案,并提交了“气体超标1150倍,超标20倍”的实际检测结果。当地人大多次将哈药制药总厂气味污染问题作为议案讨论。而据当地环保机构说法,自哈药制药总厂建设投产以来,附近居民关于其乱排放的投诉,从未中断过。  民众的追问,舆论的追问,人大政协的追问……如此追问力度,为何竟关不上哈药的“污染门”?  媒体报道说,哈药2010年营业收入180亿元,5年上缴70亿元税金——顶着当地著名利税大户的光环,这是不是哈药的所谓“底气”?  这种怀疑是有理由的。一些利税大户,仗着对当地“贡献巨大”,既能创造财富,也能解决就业,就利用地方“不敢得罪”的心态,不把一些法律规定放眼里。而一些地方,明知企业有问题,但为了留住利税大户,面对举报质疑,或“睁只眼闭只眼”,或“捂盖子封口子”;本该发挥“猫捉老鼠”作用的环保部门乃至司法部门,也常常失语、失职、失守。  事实上,从河北元氏县化工厂长期排放有毒污水,到近期将被“全面严厉整治”的铅蓄电池行业,再次表明,很多污染事故、污染企业的背后,往往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宽容”有关。  再看哈药“污染门”。问题如此显见,各方吁请不止,公众因此有理由追问,当地机构和司法部门能否更积极地作为?工业布局不够合理,或许令哈药彻底解决排污问题增加了复杂性,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其排污不止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而哈药没有因此付出相应代价,这种现象,恐怕不能用“失察”或是“盲区”来解释。  地方政府扶植企业、服务企业,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如果居民的住宅楼和企业超标排放废气的烟囱比肩,社区的街道与企业超标排放废水的河道比邻,当企业一边发展壮大,一边污染河流、空气,破坏自然环境,危害民众健康,即使企业上缴再多利税,又能创造什么样的社会价值?眼里只有纳税大户盈亏却轻视群众呼声、牺牲环境资源,还能叫“科学发展”吗?  最新消息说,哈药总厂已承认存在污染,表示立即整改。希望这不是一种敷衍,不是重复两年前的一幕。因为,一次次未有结果的追问,只会让百姓伤心,让地方公信力受损…… [2]
哈药污染门记者调查
废水直接排向何家沟  哈药总厂是以生产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其中青霉素类的生产属于类制药。而国家对发酵类制药水污染物排放极限值有着明确规定,于是记者将水样送到具有检测资质的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其检测参考值表明:
哈药总厂污水样 国家规定极限值   排污口色度 892 60   排污口氨氮 85.075 35   排污口COD
废渣如何处理  在哈尔滨制药总厂的制剂厂厂区外,我们看到在厂区外有这样一个搭建的所谓的焚烧炉,我们也不知道这能不能叫做。这是用砖搭建的。里面有大量的废渣在燃烧。而且这个废渣可以直接排到旁边何家沟里面去。我们也不知道在这里面它究竟烧了些什么。
哈药污染门事件发酵
日晚,哈药股份(600664.SH)发布公告称,资产重组议案已经通过股东大会审核,其包含的13项子议案的同意比例均在90%以上。  至此,此前一直备受争议的重组方案终于脱离了污染门的疑云笼罩,在股东大会上尘埃落定。  “环保门事件爆发后,我们已与哈药股份第一时间取得联系,综合判断对公司整体影响并不大。”一位基金股东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对于市场关注的搬迁问题,哈药股份发布董事会公告宣布,哈药总厂规划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建设新厂区,项目用地总面积约1.72平方公里,已经与阿城区政府签订建设协议,具体规划尚在制定中。  但另一边,有四家环保组织联合发表声明,并已于13日下午将声明发送到证监会、上交所、黑龙江省环保厅三部门邮箱,要求哈药股份尽快公布整改信息和排放数据,建议监管部门在环保部门出具核查意见之前,不予批准该重大资产重组。  有接近监管层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监管层对上市企业环保方面颇为重视,若发展成为重大公众事件,确有可能导致企业融资审批遇阻。”  业绩影响较小  哈药总厂污染门事件爆发后,所属多家工厂停产或者减产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无疑是近期市场最为关注的热点。  日晚,哈药总厂厂长吴志军和保护部部长韩洪彬抵达北京,就哈药“超标排放事件”向公众道歉。哈药总厂在致歉信中表示,目前在已实施四个车间部分生产品种停产、减产的基础上,又安排TDA在原减产27%的基础上永久性停产,此品种以后工厂不再生产,将采用外购方式解决。  上述四个停产、减产工厂的具体情况为:107车间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停产;104车间头孢噻肟钠和121车间头孢曲松月均减产12吨;102车间7—ACA月减产60%。  哈药股份表示,上述停产、限产品种均为无菌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企业通过外购等方式弥补,不会对公司整体经营造成影响。此外,目前,哈药总厂各项检修改造工程已完成了总任务量的70%。  记者注意到,生产头孢类抗生素为主的哈药总厂一直对哈药股份业绩贡献较大。2010哈药总厂全年实现收入44.61亿元,占哈药股份营业收入比重的35.59%。  然而,尽管哈药总厂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较大,但2010年的销售收入仅同比增长5.11%,远远低于哈药六厂10.63%、中药二厂24.17%及控股子公司哈药医药公司11.79%的销售收入增长率。  而背后造成业绩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是,哈药六厂主营的头孢类抗生素产品利润率相对较低,对利润的贡献不大,再加上去年内医药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毛利进一步下滑。  年报显示,哈药股份中,以头孢类抗生素为主的西药类产品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75亿元,占营业收入总比的40.49%,但仅为38.73%,较同期下降1.41%。  从业内了解到,哈药总厂成立至今,致力于打造从原料药到化学制剂的完整化学药产业链。其生产的头孢类原料药毛利率极低,基本处于整个化学药产业链最低端。  目前,迫于环保投入压力,国外大型制药厂商均放弃自行生产污染较大的头孢类原料药产品,选择直接头孢类原料药进行二次加工使用,将环保压力转嫁到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而哈药总厂作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全的头孢类抗生素企业,其原料药除供应自家高端制剂类产品外,部分大量出口至国外。2010年,哈药股份国外地区的营业收入为6.52亿元,占总比重的5.20%。  吴志军表示,“(目前)虽然有些车间减产、限产,但工厂有一定的库存能够保证市场供应点的供应;另外,有些原料药可以采取外购的办法来弥补。所以工厂的销售不会受到冲击。”  查阅公司一季度业绩报告发现,报告期末,哈药股份存货总额为20.92亿元,较2011年年初的23.88亿元已经降低了12.40%,消耗幅度较大。  “我们认为市场对公司环境问题反应过度,停产车间生产头孢曲松等原料药和7—ACA中间体,这些产品价格处于低位,公司通过外购满足市场需要,对生产成本影响很小。”申银万国行业研究员罗鶄表示。  “原料药这部分产品一直是微利,跟公司外购成本其实不相上下。”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告诉记者。  既然原料药产品盈利极低,环境污染问题又相当严重,哈药股份多年来为何执着于自主生产而不选择外购原料避免污染呢?  “哈药股份已经适应了原料药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从原料药到下游制剂的全产业链生产有利于下游药品适应性,此外由于地方保护,哈药股份的环保压力不大,以外购方式避免环境污染的转型动力不强。”  搬迁提速
而在本次“海、陆、空”三路污染事件爆发后,哈药股份面临的不仅是停、减产带来的直接业绩冲击,之后的环保处罚和厂房搬迁更是两大亟待解决的头疼问题。  “以哈药股份的资产实力,环保罚款应该不算大问题,再加上企业与当地环保局的关系,措施应该不会太严厉。”有不愿具名研究员表示。“相对来说,市场对公司搬迁问题可能更为关注。”  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哈药总厂多年存在的污染问题,哈尔滨市政府一直敦促其重新合理选址。  但哈药股份在2010年年报中表示,“由于异地建厂的投资巨大,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微薄,预计投产后2~3年内将不具备竞争优势。”并以“极易造成企业处于亏损境地,造成企业无法生存的后果”为由,将搬迁计划无限延期。  而随着“污染门”事件的曝光,哈药股份拖沓多年的搬迁计划将被迫提速。  日晚,哈药股份发布董事会公告宣布,哈药总厂规划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建设新厂区,项目用地总面积约1.72平方公里,已经与阿城区政府签订建设协议,具体规划尚在制定中。  “即使搬迁也应该是分次进行,可能只将部分污染严重厂区搬离,不会一步到位,实际上留了喘气机会,对企业连续性生产影响不大。”  “基于可能遭受的环保罚款和搬迁开支,哈药股份费用一项开销可能较大,短期内业绩或将造成一定影响,但长期对公司影响不大。”郭凡礼表示。有专家表示新建工程将可能耗费将近百亿资金。而哈药总厂副厂长马杰也表示,此轮开销将毫无疑问将以“十亿”为单位。  机构力挺  事实上,作为中邮系和长城系基金的重仓股,哈药股份“污染门”事件亦触发了背后多家机构股东们的敏感神经。  有机构股东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哈药股份业绩一直很好,层很积极,每年分红也比较慷慨,不过考虑到污染门事件,最近一直在减持。  同花顺(23.080,-0.01,-0.04%)数据显示,一季度共有成长、中邮核心优选、长城安心回报、消费增值、国联安德盛小盘精选、兴权指数基金、持有公司股票,分别持有3800万股、2400.41万股、1450.44万股、767.52万股、400万股、381.98万股、337.64万股。  其中,中邮系共计持有6200.41万股,占总流通股本7.65%;长城系共计持有2555.6万股,占总流通股本3.15%。  此外,中国人寿(18.57,0.35,1.92%)保险—传统—普通保险产品亦持有哈药872.03万股。  “我们有人专门去了股东大会现场。”日,一位基金投资部老总告诉记者,“综合判断,短期停减产对公司业绩影响并不是很大。”  “我们了解到,基于检测口径不同,哈药股份污染情况可能并非媒体报道那么严重。所谓的污染超标,实际上其中3到4项指标均已达标,仅1、2项存在超标问题,而且哈药股份在生产中排放的臭气问题,同行业中其实都存在类似情况,靠目前环保技术根本无法彻底消除。”前述机构股东人士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继对重组标的资产价格高估的质疑后,污染门期间哈药股份暴跌的股价更加剧了投资者对公司重组方案的反对。
“资产重组方案方面我们此前也专门跟公司进行了沟通,整体是可以接受的。”前述机构人士告诉。  日晚,哈药股份发布公告称,资产重组议案已经通过股东大会审核,其包含的13项子议案的同意比例均在90%以上。  然而,日下午,记者收到一份由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志愿者、等4家环保组织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哈药股份长期故意隐瞒严重环境污染一事,要求对其进行惩戒,并建议监管部门在环保情况未公示前,不予以通过哈药股份的重组事宜。
哈药污染门现象
近日,记者在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调查发现,该厂明目张胆偷排乱放,排放的臭气熏得附近居民夏天不敢开窗,污水直接排入一条小河,固体废渣简单焚烧后不再管理。这种水陆空立体排污,已非一日。  空中超标1150倍的硫化氢气体到处散发、地上各种废渣随处焚烧、地下严重超标的废水直排河流,而这一切,竟然出自于一家以“做良心人,制精品药”为企业发展理念的知名制药企业,不可谓不是一种“黑色幽默”。  据悉,哈药的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据住在周边的居民反映,他们根本不敢开窗户,那味儿“比厕所味儿还难闻”,长期被呛,能得气管炎、肺气肿、口腔炎等。而很有可能的一种结果是,这些受哈药污染致病的居民,在治病过程中,使用的也是哈药生产的药品。这不仅使哈药的“黑色幽默”更加“幽默”,而且增添了太多的反思。因为,太多的迹象显示,哈药的“黑色幽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上孤立的。哈药一边“做良心人”、一边“行昧心事”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经常的。  按理,哈药作为一家全国知名企业,即使不是从事药品生产,污染治理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素质和要求,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更何况从事药品生产,那就更应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显然,哈药的眼里,根本就没有“社会”、“大众”、“全局”这样的概念,而只有企业。不,即使是企业,哈药的眼里也可能只是少数人,甚至个别人。因为,如此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对长期在哈药工作的人,特别是一线工人来说,也是一种伤害、一种健康权的剥夺。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哈药的污染问题已经严重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伤害了周边居民及企业工人的身体健康,但是,却能够一直红红火火地生产,并在全国各大媒体上轰轰烈烈地宣传哈药的产品,除了“黑色幽默”,更多是否是“黑色讽刺”呢?  如果说哈药的污染行为只是偶而有之,或刚刚发生不久,那么,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来说,还可认为理解为失察,至多是失职。但是,哈药的污染行为,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却一直在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眼皮底下发生和存在,既没有得到纠正和改变,也没有得到治理和改进,那就不是失察或失职,而是纵容和犯罪了。  要知道,如果是一家食品生产企业或餐饮服务企业,一旦发生多人以上的中毒或伤害事件,就要对企业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停业整顿、勒令关闭、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等。但是,哈药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各种疾病伤害,为什么一直没有受到任何处理和处罚呢?是否应当对当地政府和责任部门启动责任追究机制呢?  联想到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除了企业受利益驱动、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之外,似乎总也少不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失察、失职乃至纵容的影子,往往是,政府与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企业捞钱、政府捞政绩。  这几年,从上到下几乎年年在抓环保专项治理工作,有关方面的总结也是成绩一年比一年显著。哈尔滨环保部门的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也显示,该市这些年限期整改、限期治理、责令停产、关闭取缔的企业也高达数百家。那么,哈药的污染问题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不是媒体的曝光,哈药的污染问题到底要等到哪天才能解决呢?当地老百姓要等到猴年能不受哈药污染的伤害呢?  明知哈药的污染十分严重,却听之任之,这无疑与哈药在当地的地位和影响有关。此类,在其他地方也都存在。如中国五矿集团所属国有大铁矿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就因为五矿是央企,是大型国有企业,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就一直不敢对其动真格,直到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篇报道,才正式启动整改程序。这种“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方式,又如何让哈药这样的“老虎企业”能够有真正的环保意识和公众意识呢?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又如何能够取得实效呢?  我们常说,企业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但是,企业能否真正成为的责任主体,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制约。哈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置公众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于不顾,除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之外,与政府的监督严重缺位乃至纵容也不无关系。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地位和影响都相当高、相当大的企业的污染问题,就眼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关键还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没有“打老虎”的决心、有没有“一视同仁”的工作作风。唯有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能够“一碗水端平”了,环境污染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企业的责任意识才能够真正确立。
哈药污染门回应
作为“原料药大国”,中国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着与哈药总厂同样的困境——一面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工艺,一面是附加值和利润率都比较低的产品。而由于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常采用“价格战”方式抢占市场,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因此在面对治理污染的高额资金投入时,企业往往会“舍不得”花钱。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发展中,与日俱增的环保投入与企业低利润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哈药总厂“污染门”事件暴露出我国作为原料药生产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所面临的高污染、高耗能,低利润率和低技术含量等问题。而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老百姓维权意识增强,这一矛盾将更加凸显。  “龙头老大”的无奈和苦衷  像哈药这样的高污染企业想要实现对周边环境零污染,并不是简单投入巨额资金整改就能实现的。  据哈药总厂网站介绍,哈药总厂是全国重点生产和出口基地,位列全国医药“百强企业”之首,主要生产类、类等30多种原料药和100多种制剂品种,产品覆盖全国除港澳台外的所有区县,并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  在众多光环背后,哈药总厂这位国内抗生素原料药“龙头老大”也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哈药总厂属于微生物发酵企业,这就决定了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特性。而他们的生产工艺也决定了企业在生产时注定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废气。这也就是药厂怪味产生的主要原因。”哈药总厂副厂长马杰说。  马杰说,刚建厂时周围还都是荒地,最近几年,随着城市扩张,周边居民急剧增加,导致药厂与居民的矛盾凸显出来。像他们这样的高污染企业想要实现对周边环境零污染,并不是简单投入巨额资金整改就能实现的。  “哈药总厂污染事件其实暴露出的是我国原料药行业的现实困境。”医药行业研究员边晨光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着与哈药总厂一样的问题:一面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工艺,一面是附加值和利润率都比较低的产品。同时国内一些原料药企业的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通常采用“价格战”方式抢占市场,这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像哈药总厂这样的大企业,虽然每年销售额很高,但实际利润率并不高。因此在面对治理污染的高额资金投入时,企业往往会“舍不得”花钱。  “原料药大国”的现实困境  原料药是制作很多制剂成药的原料,用途广泛,但处于整个医药生产环节最低端。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其附加值低,生产过程高污染、高耗能,而国外的环境污染成本很高,这就导致最近几年很多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放弃了原料药生产,采取购买或者外包的形式获取原料药。而中国趁势成为原料药生产大国。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介绍说,原料药产业是中国制药工业比较重要的部分。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一些大宗原料药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90%。但从2009年开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以及人民币汇率调整等因素,我国原料药出口出现短暂下滑,直到去年下半年才呈现恢复性反弹。2010年全年,中国原料药出口增长幅度达到24%。月,中国原料药出口额为53.6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  边晨光说,由于中国劳动力比较廉价,从全球产业链来看,有很多行业我国都处于低端,因此被称为“世界工厂”,其中也包括一些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产业,原料药产业便是其中之一。原料药产业门槛较低,很多企业纷纷介入,造成市场恶性竞争。同时,企业在自身壮大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壮大规模,没有真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其很难走出产业链的最低端。  郭凡礼、边晨光等人指出,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与日俱增的环保投入与企业低利润率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随着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老百姓维权意识增强将越来越突出,相关部门对此应给予足够重视。  尚难打破“小、散、乱、差”的格局  医药行业产品升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并且具有一定风险性。  在国家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要求下,中国原料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但业内人士认为,原料药产业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  边晨光说,事实上,我国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几年前就提出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利润率,但从目前情况看一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其主要原因是,医药行业产品升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并且具有一定风险性,单纯依靠原料药生产维持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恐怕没有那么多勇气和资金来冒此风险。  副院长表示,与国际一些大型制药企业相比,我国医药企业基础弱、底子薄,很多生产工艺和技术是从西方引进的,尤其在研发能力方面实力较弱,这导致我国医药企业药物创新能力不强。  郭凡礼等人建议,从目前情况看,原料药生产企业想要发展必须从自身出发,升级目前的产业格局,从单纯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原料药粗加工转向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制剂产品;原料药企业要打破“小、散、乱、差”的格局,强强联合,不仅使我国成为全球原料药生产大国,更要成为全球药剂生产强国。
此外,国家可以从政策方面鼓励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产业升级;通过减免税收或者增加投入等方式,调动制药企业在环保投入方面的积极性。  哈药总厂:“怪味”扰民20年 多方呼吁难“驱散”  期,集团公司制药总厂(以下简称哈药总厂)超标排放污水和废气,令哈西地区出现“夏天不敢开窗,出门要戴口罩”、经常被一种怪味笼罩的特殊现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20多年来,哈药总厂的“怪味”扰民已成为当地的一个“顽疾”:周边群众反映,媒体多次曝光,政协委员呼吁都收效甚微。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药厂怪味”如此难以消除?  居民:“怪味真是坑苦我们了”  多位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居民说,从前何家沟内流淌的还是清水,他们还在里面洗过澡,可是后来水质开始发生变化,味道也越来越大,时间长了还觉得头晕。最近一段时间,何家沟的污水有时是黄色有时呈黑色。  哈药总厂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重点抗生素生产基地、国家大型一级制药企业,现有员工近万人。这样一个大型企业竟排污扰民多年,并且一直难以解决。  2011年54岁的岳实现,是哈尔滨市郊县居民,2010年在哈药总厂不远处购买了一套价值44万元的,如今成了他心头最大的一个负担。“房子守着一条臭水沟,一到夏天药厂就经常向外排废气,臭烘烘的根本不敢开窗户。儿子在市内打工,因为房子周围味道不好也不愿回来,现在就我和老伴偶尔来这儿住一阵,因此房子也没装修。药厂排放的怪味真是坑苦我们了。”岳实现说。  岳实现说的臭水沟便是哈尔滨市学府路附近的何家沟,目前承担着哈药总厂的污水排放任务。多位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居民说,从前何家沟内流淌的还是清水,他们还在里面洗过澡,可是后来水质开始发生变化,味道也越来越大,时间长了还觉得头晕。最近一段时间,何家沟的污水有时是黄色有时呈黑色。  在距离哈药总厂不到十公里的范围内,还有多所拥有上万师生的大学,数万名师生同样饱受“药厂怪味”的煎熬。“一到夏天就会经常有一股奇怪的味道笼罩在校园上空,简直太难闻了,再加上天气闷热,感觉非常不舒服,也不知道这怪味闻久了对身体有没有伤害。”黑龙江大学教师抱怨说。  记者:“这里空气中充满了臭味”  按照当地居民指引,记者沿着何家沟找到了哈药总厂的排污口,这里空气中充满了臭味,出水口流出的污水,与来自何家沟上游的黑色浑水在此处交汇,泾渭分明,十分醒目。  据了解,哈西地区怪味并不是最近一段时间才有,至少困扰当地居民有二三十年之久,夏天感觉尤其严重,居民曾经多次向政府部门反映这一情况。遇到天气不好时,这股怪味可以飘散到市区内更远的地方。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三道街来到哈药总厂附近的何家沟附近,只见一条细长的河沟中流淌着黄色液体,气味刺鼻,河岸周边,垃圾遍地。按照当地居民指引,记者沿着何家沟找到了哈药总厂的排污口,这里空气中充满了臭味,出水口流出的黄色污水,与来自何家沟上游的黑色浑水在此处交汇,泾渭分明,十分醒目。  当地一家媒体记者介绍说,哈药排污扰民情况,最近几年多家媒体都对此事有过报道,有的报纸甚至推出了系列追踪报道,药厂和当地政府也表态要“治理污染”,但“药厂怪味”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主任田家玮曾连续几年联合多名政协委员上交提案,分析了药厂怪味的危害,并提出了“整改、搬迁”等一系列建议。  田家玮说,她在药厂对面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住了约30年,对这个情况非常了解,药厂排污情况很早就存在,这十年来愈演愈烈。她在2008年当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后,曾经多次反映哈药总厂污染问题,2011年更是联合100余名政协委员要求药厂进行搬迁,政府部门每年都给予回复或者来电话说明情况,但污染治理情况并不明显。“如果政府不下决心,不下大力度整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厂方:气味治理“持续投入和改善”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环境保护部部长韩洪彬坦承,“气味治理有一定的难度”。国家有两个气体排放标准,一个是“排放口标准”,一个是“厂界标准”,根据监测,他们排放的气体的指标均低于这两个标准。  据哈药总厂副厂长马杰介绍,怪味的来源是硫化氢等次生污染,硫化氢是在处理污水的时候产生的,他承认,怪味确实对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  马杰说,“我们企业在气味治理上从未间断,环境治理的费用逐年提高,以前每年5000万元左右,2011年环境治理的预算达到7000万元。”  据他介绍,2004年,哈药总厂开始上马气味治理设施,先后建立了多座气味处理设施。2009年和2010年,哈药总厂又投入1900余万元,将生物处理系统进行封闭,将气味收集处理、高空排放。“随着投入增加,气味污染显著改善。近十年是一个持续投入和改善的过程。”马杰说。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环境保护部部长韩洪彬坦承,“气味治理有一定的难度”。国家有两个气体排放标准,一个是“排放口标准”,一个是“厂界标准”,根据监测,他们排放的气体的指标均低于这两个标准。  对于有居民反映最近哈药总厂污染加剧的问题,韩洪彬解释说,2011年3月以来,经环保部门批准,哈药总厂污水处理厂进行了设备检修。虽然采取了减产等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但污染物排放浓度仍然比从前升高不少。  厂方:闻不到怪味,“基本做不到”
“人的嗅觉很灵敏,达到国家标准千分之一的怪味就能闻到。我们一直尽力在做,但要想让居民闻不到药厂的怪味,这个很难,基本做不到。”马杰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哈尔滨市环保局了解到,2009年1月到2011年2月,在线监测的哈药总厂排放的的COD(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始终在121-277之间徘徊,据环保部门介绍,这些年来该企业一直处于“低污染排放”的状态。  至于“怪味”,据哈尔滨市环保局监察支队支队长彭旭介绍,多年来,市环境检测中心站多次组织对哈药总厂的专项监测,结果表明硫化氢多数达标,只有日晚9时至12时的一次监测,硫化氢超标1.37倍。而另外一个指标,历次监测均超标20倍左右。  环保部门一直对哈药总厂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2004年以来,哈尔滨市环保部门督促哈药总厂建设了7套气味处理设施,用以处理气味污染。  即便如此,药厂周边居民对药厂的气味改善感觉并不明显,还是不断投诉。一位在附近住了30年的老住户告诉记者,哈药总厂的怪味很久之前就有,近十年愈演愈烈,丝毫看不出改善,有的人甚至出现了头晕、恶心的症状,多次投诉也没有效果。
“人的嗅觉很灵敏,达到国家标准千分之一的怪味就能闻到。我们一直尽力在做,但要想让居民闻不到药厂的怪味,这个很难,基本做不到。”马杰说。  应对:应加大污染违法成本  安邦咨询集团医药行业研究员边晨光认为,忽视了环保,只考虑经济的企业是短视的。制药企业生产的药是用来治病的,但企业同时污染了环境让人得病,“这很可笑”。  有关专家认为,环保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国家角度来说,必须有严格的、能够有效实施的法律法规,而且必须得到严格执行,不让企业钻空子。一个企业违规“成功”,很多企业就会效仿。  院长金哲雄说,原料药生产排放的怪味气体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治理的难度也比较大,一般都在边远的地方,甚至是在山沟里面生产。哈药总厂“污染门”事件反映出,个别企业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在环保上不想多投入。  安邦咨询集团医药行业研究员边晨光认为,忽视了环保,只考虑经济利益的企业是短视的。制药企业生产的药是用来治病的,但企业同时污染了环境让人得病,“这很可笑”。对于制药企业来说,环保是一种社会责任,不能只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销售,只顾赚钱,给子孙后代留下沙漠和臭水沟。  据哈尔滨市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哈药总厂在污染防治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总体投入严重不足。产能在增加,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没有跟上。另外,违规违法问题处理不够有力,企业的污染违法成本低,客观上“纵容”了企业的污染行为。有关人士认为,每年几百万元的“排污费”,对于一年产值几十亿元的企业来讲,可以说是“”。
专家认为,企业自身要履行社会责任,增强环保意识,增加环保投入,做到产能与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匹配。同时,有关部门应当更加严格地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才能有效督促企业进行污染防治。“现在有法规,但是这么多年治理还见不到明显效果,这值得深思。”边晨光说。  进展:迫于压力药厂启动搬迁计划  日,“世界环境日”。哈药排污扰民再次被媒体曝光,并在的推动下,迅速演变为全国热点,而这次舆论风暴似乎比从前来得更为猛烈。在舆论压力下,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开始介入要求哈药总厂关停高排放、高污染车间和项目,增加对气味、污水治理项目和设施运行的投入,确保污染处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  日,哈药总厂与哈尔滨市阿城区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建设哈药总厂新厂区项目协议。哈药总厂将按照“局部搬迁,分步实施,产业转型,根治污染”原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一期工程预计20亿元,引进环保新工艺、先进设备,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这次新厂建设不是简单的厂区迁移,而是‘产业转型和提档升级’,达到老厂区无法实现的工艺技术水平和环保治理水平。”哈药总厂厂长吴志军说。  日,哈尔滨市举行哈药总厂超标排放整改情况通报会:目前哈药总厂治污整改效果逐步显现,废水、废气排放已初步达标,还需进一步加强治理。 [3]
哈药污染门环保组织呼吁惩戒
四个环保组织日呼吁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哈药股份未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行为进行惩戒,至少包括公开谴责和通报批评;同时呼吁证监部门在得到环保核查意见之前,不予批准哈药股份的重大资产重组。  日,上证所有关负责人称,已转交该所相关部门处理。  “应公开谴责和通报批评”  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绿色龙江这四家环保组织发布联合声明,援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其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司被国家环保部门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事件发生之日起两日内,要及时披露公司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信息。  哈药集团总厂在2009年被黑环办160号中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始终未向社会披露相关环保信息。“上市企业的环保要求应该比普通企业更高一点,公共企业要对投资人负责,”自然之友公众参与议题负责人常成说,“我们觉得上监所的惩戒应该至少包括公开谴责和通报批评。”  呼吁核查未出炉重组不予放行  此外,常成表示,其了解到哈药股份目前正拟通过重大资产重组,促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哈药股份的子公司,对此,《声明》也呼吁证监部门应该要求哈药股份进行上市环保核查,在有关环保部门出具环保核查意见之前,不予批准重大资产重组。  目前,《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规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环保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声明》中说,重污染行业上市环保合规性审查均是通过部门的上市环保核查来进行的,如果不通过充分的调查和核实,就允许上市融资投入到新的子公司当中,无法确保上市融资的募集方向符合环保要求,更无法保证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环境违规风险防范。  此前,曾在上市重组之前曾向这些环保组织提交了环保核查的相关信息。 [4]
[引用日期]
[引用日期]
[引用日期]
[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口 抗生素 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