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文化自信知识 谈谈如何振兴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文化

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说明如何建立中医药文化自信_百度知道中医药振兴迎来大好时机
 来源: 
  【代表委员履职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代表:
中医药振兴迎来大好时机
  这两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代表正在认真修改准备提交的议案。“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古老的中医药如何发扬光大,更好地为百姓造福,是我一直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过去的一年,是中医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张伯礼代表与记者分享着由衷的喜悦: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圆了中国科学家百年的诺奖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年)》和转发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年)》……“特别令我感到振奋的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叮嘱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总书记的贺信,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极大支持和鼓励,同时提出了殷切期望和具体要求,是做好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张伯礼代表深有感触地说,“祖国中医药振兴发展确实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关乎国计民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说自己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牢记将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谆谆嘱托,围绕中医药临床服务、科学研究、人才教育、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国际化等方面,从医院到企业,从学校到研究院所,走访、座谈、咨询,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医药将在深化医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康中国建设等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张伯礼代表信心满怀。(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责任编辑:李国强]
一周图片排行榜
看点·追踪
  这些“厅级新闻发言人”的去向,多次引起公众的关注。那些为公众所熟悉的“新闻发言人”都去哪儿了?
光明网版权所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医药振兴发展为什么需要增强民族自信_百度知道中医药文化传承途径之探析
中医养生社区:|||||||||
您好,欢迎来到唐汉中医药网!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中医药文化传承途径之探析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金阿宁 田勇泉
时间: 10:14:00
核心提示:
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备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等发展特性。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数都中断了,像中国文化这样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是罕见的。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
&&& 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备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等发展特性。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数都中断了,像中国文化这样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是罕见的。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在中华文明的进步和保护人民的健康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本文拟就其传承的基础加以初步探讨。&&&&&
&&& 一、语言文字是中医药文化表达的符号载体
&&& 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语言文字和中医药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在汉字出现&隶变&而定型的秦汉时期,中医药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中医思想方法以形象思维、取象比类、具象与抽象相结合为主要特征,而这也正是汉字的特点。中医药的知识以及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广泛存在于经、史、子、集各部类古籍中。在东汉许慎编纂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共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涉及医药、卫生、保健的汉字就达1124个。成语、典故来源于古人的经典著作以及民间流传的俚语、谚语等,其中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休戚相关的医药学,也是成语、典故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据统计,与中医药有关的或直接来源于医药学著作的成语、典故达600余条,其中很多不仅保留着医药学意义,而且延伸到社会学领域,用以说明一些社会现象,因而具备了相应的社会学意义,如&针砭时弊&&标本兼治&&病入膏肓&&以毒攻毒&&肝胆相照&等。
&&& 许多文学大家具备相当的医学知识,如柳宗元、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宋代儒子重视医学,范仲淹曾建议召集全国医学家&聚而讲习,以精其术&。同样,也有不少名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文学上都有较高造诣,如陶弘景、孙思邈、朱丹溪、傅山等;甚至文人墨客与苍生大医两种身份合而为一,难以分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代典籍中收录了许多药物的名称。如《周易》记载8种、《诗经》记载291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
或多或少都有涉及药物之名称,如《尔雅》记载621种,《山海经》记载353种,《庄子》记载18种,《管子》 记载46种,《楚辞》记载50种。文学作品中也俯拾即是,仅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涉及中医药知识就有300多处,中医药术语150余条,方剂45个,中药127种,病案9个,涉及内、外、妇、儿、皮肤、精神等科,详细描写了给40多位人物治病的辨证施治要点和理、法、方、药,且诊断则望闻问切,辨证则虚实表里,治法则补泄汗吐,用药则寒热温凉,一丝不苟,分毫不爽。小说中的涉医成分可以看做医学科普的先驱,它对医学知识在社会上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 二、师承教育是中医药文化演进的学术链带
&&& 师承教育直接影响着中医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研究路线乃至整个学术发展过程。师承,大致有家学相传、业师授受、私塾遥承等多种形式。在建国以后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又被同时纳入了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级中医临床人才。
&&& 世家传袭:对于任何人来说,家族背景、家庭教育往往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环境因素。中国古语说&三岁看到老&,大抵就是这个道理。父传子受,世家传承是中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中医学的专门性和一定的利益性,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医术、医方秘不外传,由家族历代相继的医学世家。如南北朝时期徐氏家族的&八世家传&,上海青浦何氏医学世家迄今已传承30代等等。
&&& 师徒授受: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师徒教育让教育的双方都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交流融通。历史上很多中医学派的形成就是依靠这种教育模式:张元素一一李呆一一王好古、罗天益的易水学派。同时,许多脍炙人口的师徒佳话也流传至今,如张从正带门人四处游历,在游历的同时向门人传授医术,讲明奥义;叶天士从十七师,集众美而成名医。
&&& 私塾遥承:从《黄帝内经》到唐宋以后,医学教育与当时盛行的&私塾文化教育&相适应,师承制教育成为培养临证医生的主要传授方式。名医的医疗经验及学术特色得以代代相传。后魏时期虽然有了类似于学校的医学教育,此后历朝历代均设有中医教育机构,但其规模不大,培养的医生数量较少,主要充当宫廷医生,大量民间医生的培养主要依靠师承教育。
&&& 三、民俗艺术是中医药文化活动的大众媒介
&&& 中医药文化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戏曲是我国国粹,它的作用除了感染和启迪的社会学意义外,能直接带给人心情放松、耳目愉悦、疲劳缓解、体力恢复的益处,其中大多是与医疗、健康有直接联系的。有人把戏曲比喻为&可口的精神刺激药&,把剧场比喻为&没有疼痛的医院&。明代著名戏曲大师汤显祖说戏曲能使&瞽者欲观,聋者欲听,哑者欲叹,跛者欲起&。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要素一一旋律和节奏的&和&与&节&的思想,对中医理论、疾病防治和养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乐记》记载:&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书法与中医在哲理上也有共通之处,如阴阳学说是中医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同样也深刻地影响了书法。蔡邕《九势》:&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书法体现自然的两大基本颜色&&黑、白,分别为阴阳之属,书法中之执笔、运笔、用墨、结体、章法、布局、风格诸方面,其间的种种关系,也无不遵循和体现着阴阳的相对相依、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则。
&&& 民俗,即民间风俗,通常将自然条件作用形成的谓之风,社会环境引起的谓之俗,风俗为两者结合的产物。中医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和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饮食为例,由于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同时也有药用功效。因此人们在品尝食物的美味时,往往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到它们的药用价值,区分它们的寒热温凉之性;有时则刻意在饮食中再添加适当的药物,用以滋体强身,或祛邪治病。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中国人,大都懂得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性味合适的食物,以免以热益热、以寒增寒。民间就有&春捂秋冻,百病难碰~&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谚语广泛流传。每年立春日,民间有吃春饼风俗。春饼的原料主要配菜是葱和韭菜,都是补阳食物。源于&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人们常用糯米、大米、赤小豆、红枣、薏苡仁、桂圆、莲子、胡桃、松子等煮成。腊八粥香糯可口,补精填髓的,严冬食之,能够暖身祛寒,且其性味平和,补而不腻,堪为冬季养生佳品。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其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天天锻炼,活到90多岁,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还有如新春饮&屠苏酒&;端午有门前悬艾、菖蒲及喷雄黄酒,薰苍术、白芷祛毒虫、驱蚊蝇等习俗。民间总结出的经验习惯等,都为中医药文化传承融入了丰富的内容。
&&& 四、政治制度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政治制度的发展必然影响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医药学兼具人文和科学的特性,必然受政治制度影响很大。
&&& 政治制度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历朝历代管理内务、外务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都兼而管及医事。成立医事机构,周有医师,秦以后专设有太医署或太医院机构,有太医令,负责皇室和士大夫医疗事务等,官府组织整理和编修医书,使大批医学典籍保存至今。自两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医疗慈善机构。宋以后,全国县以上行政区域多有成立惠民药局、房人坊、养济院、济贫药局、保婴堂等医疗慈善机构,专门负责救济收治贫穷、受灾和身染疫气的民众。知州、知府、知县等官吏创建先医庙以祭祀历代医家。除了宫廷太医院等医学管理机构之外,有的朝代还建立了药品的种植、加工、管理等机构,使医药之间的配套更加密切。
&&& 中医药文化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漫长的封建社会使中医药文化处在低层次的重复。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逐代不断庞大,权力也不断膨胀和分化,在朝医生不如在野医生,官修医书不如民修医书。在历代的太医院里没能出现像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之类的名医,不是他们才能不够,而是受到政治环境的约束。不正常的政治制度也给中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政府腐败无能,加上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上层官僚盲目采取扬西抑中的政策,甚至提出&取消中医,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中医学自然要受新旧体制交替时代的种种磨难,包括与西方医学的抗争和抵制反传统势力的限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和发展中医事业,使中医合法的地位得到保护,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都很有利于中医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给中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国家全面扶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在世界医学之林显示出特殊的重要作用,举世瞩目。
&&& 五、经济贸易是中医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 中医药经济组织的建立使中医药文化在社会上有了实实在在的根基,千百年来一些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堂的建立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了继承和传播。以北京同仁堂为例,它始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从1723年开始&承办官药&直至1911年,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同仁堂中药的特殊风格。如今已发展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同仁堂集团公司。其产品以其传统、严谨的制药工艺,显著的疗效享誉海内外。
&&& 同时,在中医药发展历史上,中医药文化还通过内外贸易得到了交流和传播。中国的药物有一部分就是外来之品,如胡椒、槟榔、沉香、乳香、丁香等。在唐宋繁盛的对外贸易活动中,大量的外来香药输入中国。大量外来药输入的同时,中国的川芎、白芷等药也输往海外。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伟大航海事业,中医药也随之在西洋各国传播开来,中西医文化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问交流沟通。中国的炼丹术在8世纪前已传入阿拉伯,对世界制药化学影响深远,脉学知识也被阿维森纳《医典》收录。
&&& 六、启示
&&& 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历史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看到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还存在危机。通过对中医药文化传承途径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
&&& 首先要明确中医药文化地位,提升中医药文化价值。&中西医并重&&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是国家的中医药政策。但由于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文化较强的依赖性,随着近百年以来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中医药的处境艰难。目前社会上包括中医药行业队伍中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还有偏见,甚至有反对的声音。对此,我们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认识中医药文化,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进一步结合国家经济社会战略建设要求,不断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时代内涵,做出科学的规划,提出明确的要求,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 其次要推行中医药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现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许多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问题有:培养目标不明确、学制不稳定、招生政策不灵活、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过度分化。建议充分吸收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教学中长期形成的因材施教,精耕细作,促进学生独立钻研、开拓创新的教学思想,加强师承教育调查研究,尤其要在现有师承教育试点项目基础上,针对师承教育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规范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力倡导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种制度化教育。
&&& 再者要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内容。我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但目前看还缺乏对文物的有效保护,研究和利用不充分。在全国范围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进行中医药文物、古迹资源普查,加强对文物、古迹的研究、挖掘、整理、利用,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进行保护。有的可以建成主题博物馆,有的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可以纳入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围绕文化建设的主题,积极打造中医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中医药文化综合展馆,全方位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人物、掌故、事迹、资料、文献、图片、模型以及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
&&& 最后要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医药文化活动的触角还主要停留在大中城市,农村和基层缺少科普教育的机会,获取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中医药文化服务的途径较少,感受中医药文化熏陶的环境缺乏。建议利用现代化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媒介),以开展电视剧《大国医》《 李时珍》 《大宅门》,秦腔剧《百合花开》,网游《仙剑奇侠传》,歌曲《 本草纲目》等多种途径立体化推广与普及中医药。利用并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了像孔子学院一样的相应组织,打造中医药学术国际交流平台、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平台,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提倡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养生旅游、生态旅游,积极开发制作一批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大型文化产品,拓展国内外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市场,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
[] [] [] []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031北京编号:(京)-经营性-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审核文号:卫网审字[2001]第029号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号
Copyright&1999-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1.中医文化漫谈。2.情绪也需要锻炼。3.高中生眼中的中医药。
1.中医文化漫谈&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何清湖 魏一苇 湖南中医药大学
文化的形态有很多种,特别是对于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华夏大地。从荒蛮岁月的求神问卜到文明时代的行医济世,中医文化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哲学、宗教、文学、道德以及美学等内涵。它脱胎于中国特有的人文哲学理念,又通过反反复复的临床经验总结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在广泛的传承、传播中,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内涵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释题“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的诞生,离不开中国传统的人文、哲学滋养,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无法用简略、单一的文化或科学的概念来定义、解释,而是有着极为复杂深刻的内涵意义。一方面,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技术,几千年来致力于治病救人;另一方面,中医具有深邃的人文意涵,更集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神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儒、释、道,都是以“和”为贵的学问,都十分强调“和文化”,甚至可以说,“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儒家《论语·学而第一》云:“礼之用,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和;释家《新华严经论》言:“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推崇身与心之和;道家《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天与人之和。中国传统人文哲学思想中对“和”文化的“身”“心”“人”“天”“地”多层理解,也逐渐渗透到中医领域,形成了名为“中和之医”的中医文化内涵。“中和之医”文化中的和谐生理观、病理观、诊断观、治疗观、养生观等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的人文哲学体系。
谈“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周易》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教化天下。
谈到中医文化的学习,应特别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培养,正所谓“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被后世誉为“滋阴派”创始人的朱丹溪少年时期为入世积极钻研儒家经典,却不幸科举落败,年近四十而立志习医,“朝夕专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终成一代医宗。在讲课中,我们常常向习医之人提及朱丹溪,一则鼓励学生皓首穷经、犹未晚矣,一则强调朱氏之成功与其扎实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分不开。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当今我国的医学教育更多呈现的是一种快餐化的速成教育模式,招收的学生也以理科背景者居多,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这就使得我们的中医教育由于缺乏文化而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艰涩难懂的中医古籍和理论也使得我们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中医的乐趣。譬如说,我们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就多次从历史课本上学习“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进了中医高校也仍然只知“救死扶伤”,而缺乏对“橘井泉香”“杏林春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等中医特有的医德文化理念的理解。正是由于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我们的中医学生更多具备的是西医的线性思维方式,而难以理解中医的系统功能概念,即下文我们所谈及的“牛与羊与草”的关系。
谈“牛与羊与草”的关系
《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文中“形”“道”“器”三者的关系,源自于中国传统的人文哲学内涵,在一定层面上也能启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
谈到中西医文化的差异,不妨先做个有趣的测试:如果要将“牛与羊与草”三者进行分类,该如何划分?如果你倾向于将“牛与羊”归为一类,可以说通常具备的是西医的思维模式;如果是将“牛与草”划为一类,则通常具备的是中医的思维方式。这是因为,“牛与羊”的归类方式更多强调的是物体形式、形态上的相似;而“牛与草”更偏重于物与物关系、功能上的内涵概念,这正是中西医文化比较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医理论体系的两大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研究受到西方传统生物医学和机械医学的影响,是一个从系统到器官、从器官到组织、从组织到细胞、甚而分子纳米水平的不断微观深入的过程,我们俗语常说其治疗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倾向于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藏象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精髓之一,最早出自于庄子“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之说,所谓天人合一、物我唯一。体现在中医文化中就是重视人与宇宙、自然、社会的关系。形神合一,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经典内容,出自于范缜“神即形也,形即神也”之论,坚持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反映在中医文化中就是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和谐统一。藏象合一,源于周易,融合诸多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张介宾有“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之云,强调形与象的有机结合。表现在中医文化中就是脏腑等生理病理系统与其外在现象的关系。值得强调的是,中医与西医都受到了各自传统哲学、人文的滋养,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更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求同存异、多元发展的关系。
中医文化伴随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历史,将科学技术与人文内涵融为一体,其流派众多、百家争鸣,理论坚实、经验丰富,博大精深、文以载道。因此,我们中医文化人有充分的理由来坚持中医的理论、疗效和文化自信,在清醒地认识自身文化利弊的同时,不断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强化中医文化特色。(何清湖
2.情绪也需要锻炼&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黄翔 北京大学
我们通过体格锻炼可以促进躯体健康,而通过情绪锻炼则可以使精神健康。
现代人要想健康长寿,情绪锻炼比体格锻炼更为重要。国外长寿学家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中指出:“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废、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也健康。为此,心理学家把人的情绪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愉快的情绪(如快乐、喜悦等);另一类是不愉快的情绪(如悲伤、焦虑、沮丧、紧张、憎恨等)。为了健康,我们需要把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绪都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例如,当受到挫折时,不要气馁;事业有成时不要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包涵了这个道理。
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怎样注意情绪锻炼呢?
一、在生活变化面前,应经常保持开朗明快的心境和愉快的情绪,遇事冷静客观地作出分析和判断。
二、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打太极拳等,择己所好,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三、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遇事要尽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好胜逞能而去做力不从心的事。
四、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动辄发火,愤懑要克制,怨恨要消除。
五、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既能锻炼筋骨,增强体质,又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六、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和友好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这样可使人心理上得到满足,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情绪锻炼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愤懑时要止怒、宽容;过喜时要收敛、抑制;悲伤时要转移、娱乐;忧愁时要释放、自解;焦虑时要分散、消遣;惊慌时要镇静、沉着。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随遇而安,冷静思考,泰然处之。(黄翔)
3.高中生眼中的中医药&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二26班
5月20日晚上,偶然看到一档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纪录片——《本草中国》,看着看着就入迷了。这一集的主题是时间,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我身边,陪我成长,跟我赛跑,有时候我可能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它的脚步,但对那些药农来说,时间像一位朋友,他们深知本草的奥秘,与花相约,与鸟做伴。老中医们都深知时间对成就一味好药的重要性,“春取桑枝,夏摘桑葚,秋打霜桑叶,冬刨桑白皮”,这些规律被古代的医者们所总结,又被现代的科技所证实。
我是一名高中生,从小到大体弱多病,每次生病爸妈都会第一时间带我去看中医。记得有一次无名高热,做了所有的检查也没有查出具体原因,后来服用了半个月知名儿科专家的中药才痊愈,并且从这次看病中我知道生病的原因,也了解了一些中药附子的知识,对中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正好前几天我胃疼,去看了河南省一位知名的老中医,开的方子里面有一味中药,就是这期节目中所介绍的陈皮。
陈皮是广东新会出产的道地药材,药工们用小刀在柑橘皮上麻利地划下三刀,手指稍一用力,一片完整的橘皮就剥落在手里,仿佛一朵三瓣的鲜花。再经过多次晾晒,陈化形成具有治疗疾病的中药。
都说陈皮越陈越好,节目中提到了陈李济的陈皮,百年陈皮,以陈者为贵。长年累月炊烟熏染,时间积淀出更好的药效,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百年陈皮胜黄金”这句话,足以说明时间的打磨成就了它的珍贵。
陈皮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我们喝的汤药中常常能够见得它的身影。同时,它又是应用广泛的食材,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得到应用。南方常常用它煲汤,陈皮冬瓜老鸭汤、陈皮骨等,利用陈皮去腥提味,男女老少都爱吃。
在我们爱吃的卤味中,陈皮也是不可或缺的食材。我上小学时,校门口有卖盐津陈皮的,酸甜可口,夏天我都和小朋友拿来泡水喝,清凉的感觉驱走了夏日的炎热。药方中的陈皮我拿了一片尝了一下,没想到那么苦,可能是入药的陈皮,苦口良药利于病吧!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节、不同时辰采摘,药效大为不同。中药与时间的微妙关系太神奇了,不由得使我对探寻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立志学习中医药的信心更加坚定了。(赵心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振兴中医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