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线片三角肌内骨片骨头钙化是什么意思原因

口腔颌面外科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口腔颌面外科习题
口​腔​颌​面​外​科​习​题​:​
​
​
​
​第​一​章​ ​ ​绪​论​
​
​ ​
​
​第​二​章​ ​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检​查​
​
​ ​
​
​第​三​章​ ​口​腔​颌​面​外​科​麻​醉​、​镇​痛​及​重​症​监​护​
​
​ ​
​
​第​四​章​ ​牙​及​牙​槽​外​科​
​
​ ​
​
​第​五​章​ ​种​植​外​科​
​
​ ​
​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
​ ​
​
​第​七​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
​ ​
​
​第​八​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
​ ​
​
​第​九​章​ ​涎​腺​疾​病​
​
​ ​
​
​第​十​章​ ​颞​下​颌​关​节​疾​病​
​
​ ​
​
​第​十​一​章​ ​ ​颌​面​部​神​经​疾​患​
​
​ ​
​
​第​十​二​章​ ​ ​唇​腭​裂​
​
​ ​
​
​第​十​三​章​ ​ ​牙​颌​面​畸​形​
​
​ ​
​
​第​十​四​章​ ​ ​后​天​畸​形​与​缺​损​试​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为大家介绍一些现在的中青年医学专家 - 硕士入学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1546|回复: 3
为大家介绍一些现在的中青年医学专家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普通外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外科
心血管外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卫生部北京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江西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
重庆医科大学
心血管内科
山西省心血管疾病医院
心血管内科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心血管内科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山西省临床检验中心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
医学超声工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其他临床专业
壮医内科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北京西苑医院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学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地方病控制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肿瘤医院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
浙江省针灸推拿医院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呼吸内科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呼吸内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病毒分子生物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寄生虫病控制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好东西,谢谢分享
Powered by国家外科学考研题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国家外科学考研题库
原​来​打​算​标​价​的​,​算​了​,​便​宜​大​家​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李岩峰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面部的毛母质瘤是什么?
李岩峰① 综述&&&& 胡敏② 审阅
摘 要& 毛母质瘤是发生在皮肤的良性,头面颈部较多见。人们对它的认识来源于病例的不断积累,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它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多见,扪诊常为一较硬结节,镜下可见影细胞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此瘤有复发及癌变的可能。多发的毛母质瘤患者还提示可能患有家族性遗传病。手术切除瘤体及与其粘连的组织是治疗的有效手段。医生应对此病加强认识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PM)是发生在皮肤真皮深部与皮下脂肪交界处的良性肿瘤,它来源于毛囊的毛基质细胞。头面颈部毛囊丰富,是毛母质瘤的好发部位(51.9%~63%发生在头颈部)[1][2][3],但由于它的临床表现多样,很容易与颌面部常见的各种囊肿甚至腮腺等的肿瘤相混淆而误诊(误诊率相当高,有时达100%) [4],其结果是可能导致复发(切除范围过小)[9]或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切除范围过大) [1] [4] 。所以有必要对此病加强认识。
1 PM的命名和病因
Malherbe(1880年)首先称此质地较硬的皮肤肿物为钙化上皮瘤,以为是皮脂腺肿瘤,但1905年被他本人否定。1961年Forbis和Helwig建议将命名为毛母质瘤(pilomatrixoma),后改为pilomatricoma (PM)[1]。
PM起源于毛基质细胞,电镜和生物化学证实其向毛皮质分化并在细胞巢角蛋白内有瓜氨酸,表明可形成毛发角蛋白;并且通过基因研究发现胞质β链蛋白(由CTNNB1编码)N末端区域的突变(至少75%的PM发生β链蛋白的错构),是毛基质瘤变的主要原因[5]。
大多数PM患者发病自觉无诱因及不适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除外。Hiromitsu等[3]回顾的355个患者中有5个(1.4%)在患PM前此部位有过受伤经历(碰伤、划伤或动物抓伤),所以有作者提出机械刺激是PM的诱因之一[6]。还有报道在注射进针点(占0.56%),
以及在区域,手术切口部位,异物侵入部位等处可发生PM[3]。
但引起PM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还是这些部位受刺激后,引起局部内环境变化,诱发基因突变,从而导致毛基质细胞瘤变。
2 发病情况
Moehlenbeck等[2]的病例显示PM占同期皮肤组织病检的1/824,男女患病比例接近2:3,国内资料显示占同期病检的1/20~1/1000 [4],男女比例接近1:2[7]。各年龄均可发病,Moehlenbeck等[2]报道10岁以内占发病总人数40.7%,20岁以内占61%;国内的资料[4][7]显示10岁以内约占20%,20岁以内占50%,即好发于青少年,但Celia[1]认为此病在50-60岁间还有一个高发期。
PM发病部位广泛,Hiromitsu等[3]的病例统计显示,41.7%发生在脸部,上肢30.4%,头占11.6%,颈占9.7%,国内的资料[4]、[7]也显示头面和上肢约占总发病部位的80%,但还未见有报道发生在掌 和腹部,有的学着提出PM的生长部位与毛囊在体表的密度有关。如面部毛囊平均密度705个/cm2,有发头皮为459个/cm2 ,但这无法解释PM在上下肢的差别(毛囊密度相仿,但上肢发病率比下肢多30倍)。此瘤主要发生在真皮深部与皮下脂肪交界处(病理显示明确有脂肪包裹的PM仅占7%)[2]。也有极少数发病部位较特殊,如在肩部三角肌下[8]。PM大小一般0.5~6.0cm,[1],也有最大达15cm的报道[9]。大多为单发,多发占总数1.37%~9.3%[3][4]。国内张子诚[7]曾观察73例单发结节,但其中16.9%在镜下包膜外有散在肿瘤小结节,这可能是多发性PM的组织学依据,国外也有一次检出41个多发PM结节的报道[10]。
PM的患者90%以上无自觉症状,有触痛的不到3%[3],肿物多呈结节状,被覆半透明表皮,可呈正常皮色(80%)、红色、蓝色、紫色、浅褐色等[11],有25%可隐约见到里面的白色或黄色的钙化斑。20%的PM不突起于皮肤,通过扪诊方可触及一硬节,若绷紧其上皮肤,可显示“帐篷样”多角形(tent sign)。PM还有两种特殊的类型,即水疱型和穿透型PM。前者又叫淋巴管扩充型PM或皮肤松垂型PM (约占总数2.2%~6.3%)[3][6];后者常表现为红色,红蓝,黑褐色结节,其上皮肤角化明显,分泌“石灰样”颗粒。[12]各型PM病程1个月~20年[4][7],其所在区域的淋巴结未见有肿大的报道[9]。PM的大小总的说来与病程长短成正比,但并不绝对[5]。
3 病理特点
有的学者认为PM大多有完整的包膜[4],但也有人认为有明确包膜者仅占16.7%[7]。PM切之质脆可有泥沙样感,有的质硬如石。[7]切面多为实性,灰白、灰红色间夹杂灰黄颗粒状物或中心有坏死呈豆渣样;呈囊性时可有红褐色囊液。
镜下可见肿瘤间质内有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团,主要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嗜碱性(存在于58%的PM中),形似表皮基底层细胞,位于外周;另一种胞浆嗜酸性,核不着色,仅有残影,也称影细胞(100%存在于PM中)。后者是诊断PM的必要条件[7]。从统计资料看嗜碱细胞随病程的延长而减少甚至消失,影细胞逐渐增多,但影细胞并不是此病特有,还可见于某些,如毛发上皮病等[13]。
嗜碱细胞是不成熟的巨母质细胞—原始胚芽细胞,有形成不规则影细胞团的倾向,但全有毛皮质组成,且在中央可有小而圆的嗜伊红角化中心(23%的PM中)。影细胞作为内生异物常引起异物巨细胞反应(83%的PM中);间质内可见钙化(69%--85%的PM中),骨化(15%的PM中),以及含铁血黄素(25%的PM中)、黑色素(17%的PM中)。[2]骨化据推测是由于成纤维细胞变成了成骨细胞[14],并且骨化与病程成正比[7]。瘤实质和间质还可因变性而形成囊肿状。
4 PM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据体征和临床表现可对PM作出诊断,但需结合病理才是诊断的金标准。辅助检查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B超在确定是否为浅表软组织肿物,囊实性、边界方面有优势,对于儿童腮腺区肿物明确与筋膜的关系较为适用(儿童常需全麻做CT或MRI)[15]。放射线平片对PM诊断价值不大,只有大而钙化的PM才有显示[9]。用针吸细胞学诊断PM,误诊为恶性的可达50%,所以并不提倡。[11]
临床PM误诊的原因常为本病表现多样、病例不常见、就诊科室分散而医生又认识不足。其鉴别诊断主要是应注意组织来源、发病部位和外观表现与PM相似的一些,PM常被误诊为皮脂腺、皮样(占误诊的7%)、表皮样囊肿(占误诊的38%)及囊肿钙化,(占误诊的4%),,淋巴结结核,外毛根鞘囊肿,恶性肿瘤(占误诊的8%)如基底细胞癌、、恶性、毛母质癌等;当PM浅蓝、淡红色时,应与(占误诊的5%)等鉴别,当位于耳前腮腺区时应与混合瘤等相鉴别;水泡型的PM还需与大疱型扁平苔藓、水泡型、等相鉴别。鉴别要点为:病因,与腮腺咬肌筋膜关系,是否有影细胞,是否浸润生长,有无细胞异型性等。[1][6][13][16]
治疗PM常规而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瘤体及与其粘连的组织(皮肤或皮下组织),并做病理检查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双重目的。关于手术范围,很多学者只做皮下瘤体的完整摘除术(对于PM在皮下的情况),也几乎未见复发,所以认为术前用正确的诊断指导外科手术,可以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损伤[1][4]。如果PM与皮肤或周围组织粘连、侵及腮腺咬肌筋膜、破溃或者是水泡型的,多切除一些组织也是必要的。
也有学者用CO2激光对PM进行治疗,术后未见复发。缺点是术后有4.1%形成疤痕,7.5%有色素改变。低温冷冻、全身或局部抗菌治疗无效。[9]
5 复发与癌变
由于病例数量和随访时间限制,复发率的统计存在差异,但大都少于Forbishe和Helwig统计的3%[9]。PM癌变临床罕见,国外文献到1999年还不过60例[17]。McCulloch等[18]观察到一例PM多次良性复发,17年后癌变。毛母质癌呈典型PM图像,但部分区域嗜碱性细胞生长活跃,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增多。毛母质癌也叫浸润性PM、恶性PM等,生物学行为有侵袭性,术后复发率高达46%~58%[19],也可发生肺、肝等远处转移[17]。
6 多发PM的伴发疾病
PM多发时常提示患者伴有其他疾病。有人报道多发PM可伴发家族性强直性肌病[10]、9号染色体三体病[20]、斯坦纳特病、类肉瘤病、加德纳综合征、等[9]。伴发原因尚不清楚。
&&&&&&&&&&&&&&&&&&&&&&&&&&&&&&&&&&&&&&&&&&&&&&&&&&&&&&&&&&&&&&&&&&&&&&&&&&&&&&&&&&&&&&&&&
1& Julian CG, Bowers PW. et al.A clinical review of 209 pilomatricomas.J Am Acad Dermatol.
2& Moehlenbeck FW. Pilomatrixoma (calcifying epithelioma). A statistical study.Arch Dermatol. 2
3& Noguchi H, Hayashibara T, Ono T.A statistical study of calcifying epithelioma, focusing on the sites of origin.J Dermatol.
4& 何弘,高天文,李青,等.146例毛母质瘤临床回顾.临床杂志.
5& Chan EF,Gat U,Mcniff JM,et al. A common human skin tumour is caused by activating mutations in beta-catenin.Nat Genet.
6&& Inui S, Kanda R, Hata S. Pilomatricoma with a bullous appearance .J Dermatol.
7&& 张子诚,李其泓.钙化上皮瘤73例病理组织学观察.中华肿瘤杂志.
8&& 杨继金,田建民,钱志明,等.肩部三角肌下钙化上皮瘤一例.临床放射学杂志.
9&& &&Duflo S, Nicollas R, Roman S, et al.Pilomatrix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in children: a study of 38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h Surg. 9
10& Geh JL,Moss AL.Multiple pilomatrixomata and myotonic dystrophy: a familial association. Br J Plast Surg.
11& MM, Kindblom LG, Meis-Kindblom JM,et al.Fine-needle aspiration features of pilomatrixoma. Cancer.
12& Fetil E, Ozkan S,Ilknur T, et al.Multiple pilomatricoma with perforation. Int J &&Dermatol.
13& 邱丙森.毛囊肿瘤.临床皮肤科杂志.
14& Boyd AS, Martin RW 3rd.Pathologic quiz case Pilomatricoma (calcified epithelioma of Malherbe) with secondary ossification.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
15& Fink,Melbourne,Robert,et al.imaging case study of the month sonography in preauricular pilomatrixoma of childhood.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7
16& Marrogi AJ, Wick MR, Dehner LP.Pilomatrical neoplasms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Am J Dermatopathol.
17& Bremnes RM, Kvamme JM, Stalsberg H, et al.Pilomatrix carcinoma with multiple metastases: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Eur J Cancer.&
18& McCulloch TA, Singh S, Cotton DW.Pilomatrix carcinoma and multiple pilomatrixomas.Br J Dermatol, -371.
19& Sau P,Lupton GP,Graham JH.Pilomatrix Ccarcinoma.Cancer.1
20& Atsuura H,Hatamochi A, Nakamura Y,et al. Multiple pilomatricoma in trisomy9.Dermatology.
发表于: 23:06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李岩峰大夫的信息
李岩峰大夫电话咨询
李岩峰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近期通话:
请问现在应该怎
网上咨询李岩峰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李岩峰大夫提问
李岩峰的咨询范围:
种植牙,前牙美学修复,矫正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角肌中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