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模型的问题

无标题文档
第二十一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研究内容和目的。
掌握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生物利用度、溶出度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熟悉药物动力学的含义、研究内容及隔室模型、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生物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的概念。
了解单室模型单剂量及多剂量静脉与口服给药的计算公式。
1关于生物药剂学含义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
B阐明急性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
C研究生物有效性
D研究药物稳定性
E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下列关于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药物在体内如何分布
B药物从体内排泄的途径和规律如何
C药物在体内如何代谢
D药物能否被吸收,吸收速度与程度如何
E药物的分子结构与药理效应关系如何
3药物的代谢器官主要为(
4下列关于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叙述错误的为(
A吸收部位的血液循环快,易吸收
B药物在饱腹时比在空腹时易吸收
C胃肠道不同区域的粘膜表面积大小不同,药物的吸收速度也不同
D药物服用者饮食结构不同,服同一种药物疗效不同
E弱酸性药物在pH低的环境中,易吸收
5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
A非解离药物的浓度愈大,愈易吸收
B药物的脂溶性愈大,愈易吸收
C药物的水溶性愈大,愈易吸收
D药物的粒径愈小,愈易吸收
E药物的溶解速率愈大,愈易吸收
6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一般最快的是(
7下列关于溶出度的叙述正确的为(
A溶出度系指制剂中某主药有效成分,在水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B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C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重量差异限度的检查
D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卫生学检查
E桨法是较为常用的测定溶出度的法定方法
8对药物动力学含义描述错误的是(
A用动力学和数学方法进行描述
B最终提出一些数学关系式
C定性地探讨药物结构与体内过程之间的关系
D可知道药物结构改造、设计新药
E制订最佳给药方案
9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10胃液的PH为(
11小肠部位肠液的PH(
12大肠粘膜部位肠液的PH(
13口服剂型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顺序(
A溶液剂>胶囊剂>混悬剂>片剂>包衣片
B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C溶液剂>片剂>胶囊剂>混悬剂>包衣片
D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E溶液剂>胶囊剂>片剂>混悬剂>包衣片
14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体内循环的影响
B血管透过性的影
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的影响
D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E药物制备工艺的影响
15关于药物的分布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B药效强度取决于分布的影响
C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速度
D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E、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与肝脏的代谢无关
16、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没有(
A、给药途径
B、给药剂量
C、酶的作用
D、生理因素
E、剂型因素
17、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18、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中错误的是(
A溶剂需经脱气处理
B加热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
C调整转速使其稳定。
D开始计时,至45min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
E、经不大于1.0μm微孔滤膜滤过,
19、生物利用度高的剂型是(
E、橡胶膏剂
20、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期分别服用受试制剂,
其时间间隔通常为
1.吸收速率常数(
2.总消除速率常数(
3.尿药排泄速率常数(
4.代谢速率常数(
5.生物半衰期(
6.表观分布容积(
7.清除率(
8.吸收系数(
9.累积溶出最大量(
10.累积溶出百分比最高的时间(
11.溶出某百分比的时间(
12.表示溶出63.2%的时间(
(13-16)
A生物半衰期
B血药浓度峰值
C表面分布容积
D生物利用度
E药物的分布
13.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比值称为(
14.药物被吸收后,向体内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称为(
15.主药被吸收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称为(
16.体内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
1.我国药典收载的溶出度法定测定方法为(
2.药物吸收的方式有(
3.药物的排泄途径有(
4.下列关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有(
A胃空速率越快,药物越易吸收
B一般稳定型结晶较亚稳定型结晶吸收好
C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D制剂工艺及赋形剂不同,疗效不同
E难溶性固体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
5.关于溶出度的叙述正确的为(
A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也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B溶出度测定方法有转篮法、浆法、小杯法、循环法
C循环法是我国药典收载的法定方法
D溶出度是指制剂中某主药有效成分在水中溶出的速度与程度
E溶出度测定目的是探索其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关系
6.需要测定溶出度的中药制剂有(
A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的药物
B在消化液中溶解缓慢的药物
C药理作用强烈的药物
D安全系数小,剂量曲线陡峭的药物
E溶出速度过快的药物
7.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有(
B食物的类型
8.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A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B未解离型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C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取决于吸收部位的PH
D弱酸型药物在PH低的胃液中吸收增加
E药物分子型比例是由吸收部位的PH和药物本身决定的
9.促进难溶性固体药物制剂吸收的方法有(
A减小药物粒径
C多晶型药物的晶型转换
D固体分散技术
E以上答案均正确
10.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主要因素有(
E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11.肾小管的重吸收与(
A药物的脂溶性
B药物的Pka
C药物的粒度
12.溶出度测定的目的(
A研究药物粒径与溶出度的关系
B探索制剂体外溶出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关系
C比较剂型的优劣
D考察附形剂对溶出度的影响
E考察制备工艺对溶出度的影响
13.关于生物利用度叙述正确的是(
A系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
B相对生物利用度是试验制剂与静脉注射制剂相比较
C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相比较
D生物利用程度常用AUC表示
E研究所用的参比制剂必须安全有效
14.生物利用度试验方法包括(
A受试者的选择
B确定参比制剂
C确定试验制剂及给药剂量
D确定给药方法
E取血、血药浓度的测定、计算
注解:生物药剂学系指通过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阐明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生物药剂学通过对药物剂型中生物活性物质进入机体到达作用部位,呈现治疗效应,即生物有效性的研究,为设计合理的剂型、工艺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药物制剂在体内被机体利用的速度和程度,可以正确地评价药剂的质量,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
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注解:生物药剂学系指通过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为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代谢和排泄过程又总称为消除过程。药物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给药的剂量和吸收速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药物的体内消除速度。
注解:药物的代谢系指药物在体内经药物代谢酶等作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大多数药物经过代谢而灭活,少数药物经过代谢后比母体药物的药效更强,可称为活化过程。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在肝脏。药物代谢反应的主要类型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反应。
注解:影响药物口服给药吸收的生理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弱酸、弱碱性药物的吸收与胃肠液的pH有关。胃液的PH约1.0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2)胃排空速率慢,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在胃中的吸收,但小肠是大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因此,胃排空速率快,有利于药物吸收。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有胃内容物的体积、食物的类型。身体位置以及部分药物等。
(3)消化道上皮细胞部位循环系统的循环途径及其流量大小、胃肠本身的运动以及食物。
注解: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影响药物的吸收,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且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因此,消化道内已经溶解药物的吸收速度常会受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及其脂溶性大小的影响,而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取决于吸收部位的pH。
注解:溶出度的含义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进行溶出度检查所用的释放介质,除了水以外还可以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等有时在介质中加入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等,每次应使用同一批配制的介质,使溶出条件一致。转篮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注解:(1)药物动力学的含义系指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2)药物动力学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或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
(3)应用药物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定量地探讨药物结构与体内过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药物的结构改造,能动地设计新药。
(4)通过药物动力学特征的研究,根据药物治疗所需的有效血药浓度,选择最佳剂量、给药时间间隔,制订最佳的给药方案。
注解:除血管内给药外,药物应用后都要经过吸收过程。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通过生物
膜以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胞饮或吞噬等方式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不同剂型与给药方法可能有不同的体内过程,药物的吸收部位主要有胃、小肠、直肠、肺泡、皮肤、鼻粘膜和角膜等,其中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
注解:小肠部位肠液的PH5-7 ,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注解:影响药物口服给药吸收的主要因素,剂型及制剂因素中,不同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及其生物利用度影响很大,一般认为口服剂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顺序是:
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注解: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
(l)体内循环和血管透过性的影响
吸收的药物向各组织分布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的。除中枢神经系统外,药物分布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血液循环的速度,其次是毛细血管通透性。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许多药物能够与血浆蛋白、组织蛋白或体内大分子
物质结合而影响其分布,甚至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因此,凡是能够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因素,如动物的种类、性别、生理及病理状态以及合并用药所导致的竞争结合血浆蛋白现象等,均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甚至出现用药安全性问题。
(3)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解离度、异构体以及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等均影响药物的分布。
(4)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的选择性分布主要取决于生物膜的转运特性,其次是
药物与不同组织的亲和力。另外,药物与组织结合同样也起着药物贮库作用,可延长药物
的作用时间。
注解:药物的分布系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药效的起始时间和药效强度受给药剂量及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影响,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
则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消除速度。
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药物分布
进入肝、肾等清除器官,有些药物分布到脑、皮肤或肌肉组织,有些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
儿体内,有些药物可通过乳腺分泌到乳汁中,有些药物能与血浆或组织蛋白高度结合,脂
溶性药物可分布到脂肪组织再缓慢释放药物。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
的亲和力。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主要与透入作用部位和离开作用部位的相对速度有关,
其次与肝脏的代谢速度、肾或胆汁的排泄速度有关。
注解: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给药途径和方法的不同所引起代谢的差异通常与有无首过效应有关。
(2)给药剂量与体内酶的作用
任何药物的代谢反应都是在酶的参与下完成的,体内
的酶是有一定量的,当体内药物量超过酶的代谢反应能力的时候,代谢反应往往出现饱和
(3)生理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有性别、年龄、个体差异、饮食及疾病状态
剂型因素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注解:排泄系指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液、胆汁、唾液、汗腺、乳汁等途径排泄,其中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注解:测定的方法《中国药典》收载的溶出度测定法有第一法、第二法、第三法(转篮法、桨法、小杯法和循环法)。其中转篮法较为常用,具体操作方法是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入每一个操作容器内,加热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片(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人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s内完成。取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个)的溶出量。
注解:ka:吸收速率常数;
k:;总消除速率常数
ke:尿药排泄速率常数;
km:代谢速率常数;
k0:为零级滴注(或输入)速度
药物的体内消除包括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生物转化以及从体内消除的一切其可能的途径。因此总消除速率常数k为各消除过程的消除速率常数之和,即速率常数具有加和性。5.A
注解:生物半衰期(t1/2)是指某一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生物半衰期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指标。
表观分布容积(Vd)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表现分布容积的单位通常以L或L/kg表示。
体内总清除率或清除率(Cl)
是指从血液或血浆中清除药物的速率,每分钟所清除的药物量等于清除率与血药浓度
的乘积。多数药物经肝的生物转化或肾排泄而消除,因此,药物的总清除率等于肝清除CIh与肾清除率CIr之和。
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F吸收系数,为血管外给药后药物有一个吸收过程F为吸收系数
注解:数据处理溶出度常用参数有:①累积溶出最大量y∞。为溶出操作经历相当长时间后,有效成分、指标成分或有效成分和指标成分累积溶出的最大量,通常为100%或接近100%;②出现累积溶出百分比最高的时间tmax;③溶出50%的时间t0.5;④溶出某百分比的时间tx,如表示溶出63.2%的时间td;⑤累积溶出百分比一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
注解:《中国药典》收载的溶出度测定法有第一法、第二法、第三法(转篮法、桨法、小杯法和循环法)。.
扩散池法为外用制剂检查药物释放穿透与吸收的方法。
注解:除血管内给药外,药物应用后都要经过吸收过程。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通过生物膜以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跑饮或吞噬等方式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注解:因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因此胃空速率越快,药物越易吸收。一般亚稳定型结晶较稳定型结晶吸收好。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通过细胞膜。制剂工艺不同以及作为辅料之一的赋形剂不同,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也会影响疗效。难溶性固体药物的溶出速度粒径越小,越易吸收.。
注解:溶出度的含义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规定溶剂不只是水溶液。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注解:需要进行溶出度测定的制剂有:①生物利用度较低的制剂。如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在消化液中溶解缓慢、或久贮后变为难溶物、与其他成分共存易发生化学变化等。②可能产生明显不良反应的制剂。如药理作用强烈;安全系数小,剂量曲线陡峭;溶出速度过快,口服后血中药物浓度骤然升高的制剂。
注解: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有胃内容物的体积、食物的类型。身体位置以及部分药物等。
注解: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且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因此,消化道内已经溶解药物的吸收速度常会受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及其脂溶性大小的影响,而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取决于吸收部位的pH。
消化道吸收部位的药物分子型比例是由吸收部位的pH和药物本身的pKa决定的。
通常弱酸性药物在pH低的胃液中,弱碱性药物在pH高的小肠中未解离型药物量增
加,吸收也增加,反之则减少。
注解:固体药物制剂须经过崩解、释放、溶解后方可被上皮细胞吸收,对于难溶性固体药物制剂而言,药物的溶出速度是吸收的限速过移,。因此常采用减小药物粒径、多晶型药物的晶型转换、制成盐类或固体分散体等方法,加快药物的溶出,促进药物的吸收。
注解: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是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注解:药物的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的重吸收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pH和尿量密切相关,通常脂溶性非解离型药物的重吸收大。尿量增加可降低肾小管中药物浓度,从而影响肾小管重吸收。
注解:溶出度的测定的目的①研究药物粒径与溶出度的关系;②考察赋形剂、制备工艺过程对主药成分溶出度的影响;③比较药物成分在不同固体剂型中的溶出度,建立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比较剂型的优劣;④探索制剂体外溶出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关系。
注解:生物利用度的含义系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不单单指程度)生物利用的速度系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快慢,可用吸收速度常数k表示,在生物利用度研究中更常采用达峰时间(tmax)来比较制剂间的吸收快慢。生物利用程度系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多少,常通过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表示。药物的疗效不仅与其吸收量有关,同时也与吸收速度有关。若某药物的吸收速度太慢,则在体内不能产生足够高的治疗浓度,即使能够被全部吸收,也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相反,若吸收过快,达峰时间短,峰浓度大,甚至超过最小中毒浓度,则会出现中毒反应。
2.生物利用度的计算一般用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计算吸收的总
量。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值,为相对生物利用度。
当参比制剂为试验药物所制成的静脉注射剂时;其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值
称为绝对生物利用度。
注解:生物利用度试验方法
(1)受试者的选择
一般选用10例以上健康男性,年龄在18-40岁,同一批试验者年龄不直相差10岁,经体格检查,符合规定要求,实验前2周至实验期间不服用其他任何药物,实验期间禁烟、酒及含咖啡因的饮料,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2)参比制剂
生物利用度研究所用的参比制剂必须安全有效。测定绝对生物利用度时,选用静脉注射剂作为参比制剂。
(3)试验制剂及给药剂量
受试制剂应是符合临床应用质量标准的放大试验产品,并提供体外溶出度、稳定性、含量等数据。药物剂量一般应与临床用药剂量一致。
(4)给药方法
通常采用双周期两制剂交叉试验设计,以抵消实验周期和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按要求在不同时间取血样(全血、血浆或血清),一般服药前取空白血样,然后在服药后的每个时相内取样,一般在吸收相及平衡相各应有2-3个取样点,在消除相内应有6-8个取样点,总采样点不少于11个点。采血样品常冷冻贮存,待分析测定。
(6)血药浓度测定
根据所确定的指标成分和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血样中药物浓度,得出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
(7)生物利用度计算根据所得到的各受试者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求算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中药物动力学部分编写的建议--《药学教育》2014年01期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中药物动力学部分编写的建议
【摘要】:完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材编写,积累长期的教学经验,结合药物动力学的相关文献报道和应用实践,提出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的改进建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4【正文快照】: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系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始于1960年代,原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由于两个学科间的联系紧密和学习方便,卫生部规划教材将其合二为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和药剂学专业本科均开设此门课程。其中药物动力学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药学分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希明;朱源;李强;沈松;沈玉萍;余江南;;[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24期
余敬谋;李永杰;王成润;尹寿玉;邱利焱;金一;;[J];中国药学杂志;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康国平;赫荣帆;王玉华;刘挺;钟馗;;[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储成顶;叶红杨;许媛媛;;[J];安徽医药;2008年02期
李志浩;李春雷;朱雪松;;[J];安徽医药;2010年01期
杨荣平;杨明;;[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4年02期
刘挺;王玉华;黄可威;;[J];蚕业科学;2005年04期
王玉华;赫荣帆;康国平;刘挺;王娟;徐勤文;钟馗;;[J];蚕业科学;2010年06期
康国平;赫荣帆;王玉华;刘挺;钟馗;;[J];蚕业科学;2011年02期
孙志良,刘湘新,林亲录,刘自逵,刘进辉,何湘蓉;[J];茶叶科学;2004年01期
胥传来,乐国伟,姚惠源;[J];动物营养学报;2002年03期
邱峰;阳建华;何海霞;周远大;;[J];儿科药学杂志;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会平;冯素香;屈凌波;李建军;杨冉;;[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莹;[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英涛;[D];江南大学;2010年
刘毅;[D];烟台大学;2010年
赖筱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乔支卫;[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苏潇潇;[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杨靖;[D];重庆大学;2011年
刘金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杨孔;[D];四川大学;2002年
刘丽鹤;[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史向国,钟大放,张逸凡,李雪庆,陈笑艳;[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余江南,童珊珊,朱源,徐希明,黄艳;[J];中国药学杂志;2003年11期
张丽娜;胡海英;马伟峰;张正全;张振中;;[J];中国新药杂志;2009年1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健民;;[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刘芳娥;刘利兵;杨芳;刘涛;叶晓龙;蔡锋雷;;[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年04期
和中浚;易守菊;;[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黄何平;王永成;陈彩虹;屈文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年09期
姚前尹;董炘;;[J];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21期
李继伟;;[J];今日科苑;2009年11期
汪晓凯;帖红艳;李竹梅;;[J];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19期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19期
;[J];中国内镜杂志;2005年10期
张伟建;;[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申俊龙;王高玲;;[A];第六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陈晓阳;曹永福;;[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曹永福;陈晓阳;沈秀芹;;[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宁;;[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09)[C];2009年
张再良;杨文喆;;[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余学飞;卢广文;;[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朱妙章;裴建明;段玉斌;朱肖星;;[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杨柏灿;;[A];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郭玲;范少光;王宪;;[A];中国生理学会论文汇编2005年第五期[C];2005年
徐俊;;[A];第四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桂芝;[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陈德华;[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郭强;[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刘堂江 李炳亭
吴晓明;[N];中国教师报;2009年
侯宾;[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向佳;[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刘惠芳;[N];青海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雪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姜惠敏;[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陈华莉;[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刘晓红;[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哪本书最好?_百度知道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哪本书最好?
L.夏盖尔的?魏树理的梁文权的?有没有电子版?哪个好?都有什么特点
已经买了,想知道看什么教材好。-|||
我是转行的不是-。没事儿
提问者采纳
怎么比 请问是南药的么 ?药代的?
其他类似问题
生物药剂学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药物动力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药物动力学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药物是一门较年青的新兴与间的,是近20年来才获得的迅速发展的新领域。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亦称,系应用动力学(kinetics)与模式,定量地描述与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和(Elimination),即、、、()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时”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各种体液、组织和物中药物的产物水平与时间关系的过程,并研究为提出解释这些数据的模型所需要的关系式。药物动力学已成为、、等学科的最主要和最密切的基础,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它还与如、、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它发展较快的近20年来,其研究成果已经对指导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提供高效、速效、长效、低毒、低的药剂,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对Pharmacokinetics一词的翻译方法颇乱,除称为“药物动力学”、“”之外,尚有称作“”、“”等名称。总之,该名称的译法暂未统一,这些译语往往是来自同一概念,指的是同一门学科,请读者不要误解。特别是采用“”以及“药物动力学”的作者,他们在该词中指的“代谢(Metabolism)概念是广义性的,包括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的整个过程。但考虑到国外在Pharmacokinetics领域中,Mitabolism一词多半都是狭意的概念,仍然仅指而言,况且在Pharmacokinetics领域中确实存在着“Pharmacokinetics of metabolism(,即生物转化的动力学)”这一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显然不能代表整个Pharmacokinetics。著名的药物动力学创建人之一J.G.Wanger有一个很好的说明,他指出,Pharmacokinetics一词,是指将动力学(kinetics)的用于pharmakon,而pharmakon一词源出于希腊文意指药物和毒物。在国内,一概把此词译作“药动力学”。鉴于此,我们采用了“药物动力学”作为pharmacokinetics的中译名。首先,药物动力学作为一门用分析手段来处理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的科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分析方法已经渗放到,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及等多种科学领域中,已成为这些学科的最主要和最密切的基础,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
同时,药物动力学还有着析为广泛的实用意义,它的发展将对现有的药物的客观评价、相关书籍新药的能动设计、改进、提供高效、速效、长效、低毒的药剂,特别是对于临床指导合理用药,通过药物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要挟临床治疗所需有效血药浓度选择最适剂量,给药周期,负荷剂量的计算,以及连续用药是否会在体内发生蓄积,设计最优给药方案等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总之,药物动力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有用的工具,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领域中和各个学科,成为医药研究人员和广大医药工作者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学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中曾强调指出:“对评价药物与毒性来说,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在临床前药理研究阶段,而且在新药研究的所有阶段都很重要。”对我们来说,不仅在临床前药理研究阶段,而且在新药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书籍药物动力学的发展仅几十年的历史,国际上于1972年,由国际卫生科学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Health Sciences)的J.E.Fogar发起在美国兰洲波兹大国立卫生科学研究所(N.I.H)召开了与药物动力学国际会议,在这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上,第一次由N.I.H这样的权威性机构正式确认药物动力学为一门独立学科。
早在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就提出了有关动力学;1919年,的Widmark利用对药物有动态规律进行了;1924年Widmark and Tandbery提出了开放式单室模型动力学;1937年。Teorell又提出了双室模型动力学的假设,并用详细描述了双室模型,在“国际药效学志”(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pharmacodynamics)上发表的题为“体内投用物质的动力学”的两篇文章,由于数学公式十分繁杂,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在当时未得到重视和公认;到了6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重大发展和和重大突破(它已使人们能从极少量的生物样液中定量测出痕量的药物和化学物质的浓度)以及许多科学家的远见卓识,使药物动力学有很大发展;70年代初,药物动力学才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学科。德、美、日等国的家F.H.Dost,E.Kruger-Jhi-emer,J.G.Wagner,G.Levy,E.Nelson,M.Gibaldi,褂见喜一郎,花野学等著名科学家都为创建本学科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在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70年代以来,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在理论上,实验方法上和实践应用上都有了飞速发展。还有人用的随机过程论来研究药物的体内动态过程,“矩”已经成功地用来分析药物体内各主要过程的“平均驻留时间”,但这种方法严格讲,已经不依赖于房室模型。
人们已致力于发展一类学上逼真的药物。这种细致的模型基本上是利用了人或其他动物的已知解剖学与学情报以及掺入的生理、解剖及生化测定数据。原则上讲,这种细致的模型在某些方面优于经典的房室模型。从观念上讲,学模型精确的表征了任何器官或组织中药物浓度的经进过程,所以能更明晰地洞察药物在体内的状况;同时,由于生理学模型的诸参数均相当于诸如器官血流量及容积等真实的生理解剖学数值,故机体功能的生理或病理改变所引起的药物配置动力学的变化,有可能通过某些有关参数的变动来预估;最后,这种模型也为采用“动物”提供了可能性,该法为各类动物之间药物资料的相关关系提供了合理基础。学模形的提出、确证和应用,代表着一个非常卓越的研究领域。Bischoff及Pedrick在这一领域的先导性研究及卓越贡献是值得称颂的。从学模型和各种细节上说,这种药物动力学方法可能用来洞察复杂的生理学研究。总之,药物动力学在过去数年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既有精心设计的实验,也有理论上的探讨,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采用电子计算机编程序处理,处理的准确性、精度与速度都大为提高。药物动力学的与方法,如今已经渗透到领域的多种学科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但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距离完全把握药物在体内的每个器官的动向,从而任意能动地设计出在体内任何指定部位、指定时间、发挥指定作用的药物与制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我们面前,很多方面还是有待于不断认识的未知王国,中国医药工作者,尽管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今后亦应在这一领域中花费更大力气,国外比较先进的东西,作多方面的实际研究工作和理论探讨,以利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已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每秒数百万次的大型计算机已研制成功,大面积集成电路已鉴定投产,可以预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得到蓬勃发展。相关书籍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在领域里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在理论上,实验方法上和应用上都有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和应用。
1.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制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回顾药物研究的过程,剖析某些类型药物的与药物体内过程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药物动力学对于指导的重要意义。在研制一种新药时,常常希望通过结构改造来达到所期待的要求,但是改变以后,使药物体内过程亦发生变化。因此,即要弄清关系,亦必须掌握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物内过程之间的关系,药物动力学的与方法方法广泛的用于新药的研制过程。在设计新的时,参考药物动力学参数,分析药物结构对参数的影响,发现什么会改变药物的和处置的动力学过程,从中找出规律,再用以指导新化合物设计,就能发挥药物动力学对新药设计的指导作用。药物结构的改变可以大大改变药物的动力学性质,药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较小结构变化,即可显著地改变药物的处置过程。因此,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作用特点和不同动力学参数,就或找到几个临床所需要的药物。
对于药物的动力学研究,不仅可求得这些药物的动力学参数,便于进行定量的比较,而且对于由于的变化所引起体内过程改变的影响可做出分析和讨论。
我们知道,药物的决定着药物的理化性质,不同结构的药物,其、、、,受的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都不同。因此,在新药设计中,不论是制备同型物还是,通过的改造,改变了的理化性质,都可以使药物的动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改变药物的或水溶性,就可以改变药物的速率和吸收量,肝脏的首过效应,以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变药物的选择性,就可以改变药物在组织中的、结合、活化或失活;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时间过程,就可以改变药物的消除,及或代泄速率。从药物动力学角度来说,新药设计的,就是通过结构改造,设计出使体内过程符合临床需要的药物,以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
2.药物动力学在有效成份研究中的意义:中草药有效成份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对祖国医发掘、整理、提高的一个崭新课题,它面广量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意义。近年来中国中草药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如水飞蓟种子提取的西利宾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西利宾(Silybin)系水蓟素(Silymairin为中草药水飞蓟种子提取的总黄酮)中的主要成份。水飞蓟素已应用于临床,对慢性迁延性或较好,亦未发现或。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水飞蓟素还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及降低肝脏脂质沉积作用。为使临床用药方案合理化,并进一步探讨其降低脂保肝作用机理,有必要对其药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经雄性大兔静脉注射西利宾100mg/kg表明,符合开放式双室模型特征。
3.药物动力学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知道,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生活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它一方面研究药物对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因此常被分为(Pharmacodynamics)和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两大部分。早在40年代后期,Brid就发现,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用血药浓度来说明。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多与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有关。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又常反映作用部位的浓度。药物治疗的关键就在于使用部位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有效浓度以上和最低中毒浓度以下。
然而,体内药物浓度由各种途径的消除,不会总是保持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最终从体内消除。为反映这种变化,把血药浓度变化绘成“血药浓度-时间”。有了这一曲线,通过模型的处理,可得到各种动力学参数。从曲线中可以确定药物浓度的最大值,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出现有效浓度和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计算药物的,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泄和特点等。
根据大量实验研究,得出血药浓度与关系的下述三个观点:①药物作用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比剂量关系更密切;②不同个体要达到相同血药浓度所需剂量有很大差异;③差正常动物对某种药物和受体部位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小,血药浓度相同,在不同动物出现的作用亦相似。例如,速尿的利尿作用强度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静脉注射速尿以后,不论是尿流量还是Na+排出量的对数值,都与血药浓度的对数值存在着良好的。因此,研究不同时间血药浓度的变化,在估价药的治疗作用和毒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药物动力学书籍4.药物动力学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药物动力学与相结合,产生了临床药物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ctics),主要是研究实现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给药途径以及剂型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是国外临床研究生及临床师的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在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药物剂量的确定,若给药剂量太小,则无效;剂量太大,则容易引起中毒。究竟多大剂量适宜,需要药物动力研究,方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又如多剂量给药时,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长则不能保持体现内有效的血药浓度;若给药时间过短,不仅用药过频很不方便(特别是注射给药),还容易造成体内中毒。如果根据药物动力学研究,知道药物的或平均或最低稳态血药浓度等参数,则有助于临床医师,药师用动力学方法设计出给药间隔,负荷剂量,维持剂量等科学的给药方案,特别是器官病变患者给药方案设计,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象“量体裁衣”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动力学的理论和参数对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曾被临床广泛应用的三磺片(ST、SD、SM2各0.167g制成0.5g的,和三磺ST、SD、SM2各取3.3%,制成10%的)。近年来,经药物动力学研究发现,这三种磺胺联合应用由于三种药物的和相差悬殊,很难保持体内有效血药浓度。药物的t1/2短,从体内消除的快,t1/2长,很难保持体内有效血药浓度。再则三种磺胺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差很大,联合应用以后,将发生竞争性结合,结合率大的SM2夺走了血浆蛋白,结合率小的SD,在血液中呈游离状态,达到作用部位后,使其作用强度和大大增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种磺胺联合应用,很难保持有效血药浓度,因此,结合其生产和应用价值进行重新估价,现已停止使用。
5.药物动力学在药剂学、等学科领域中的重要地位:药物动力学与药剂学相结合,产生的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与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与药效关系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制剂的生物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可以正确地评价的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制剂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的有效性。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工作中,人们常常发现,同一药物制剂的不同药厂出品,或同一药厂同一制剂的不同之间,相差很大。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1968年澳大利亚生产的片剂,病人服用一致很好。后来,有人将中的辅料CaSO4改为乳糖,其它未变,结果临床应用时连续发生中毒事件,是什么原因呢?引起人们特别注意。经药物动力学研究发现,将处方中的CaSO4改为乳糖以后,压制的片剂体外释放和体内都大大提高,使血药浓度超过了最低中毒浓度,因此发生中毒事件。1964年有报道,治疗的沷尼松片剂,剂量达到原来的4倍亦不显效。经研究发现,无效片剂释放一半所需的时间,即T50为173分钟;有效片剂释放一半,即T50为4.3分钟。但此两种片剂为2.5分钟。大量事实证明,片剂崩解了,但药物不一定能够完全释放。片剂释放问题,必然影响药物的和临床。在过去的药典中规定,片剂的是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通过10目筛,即崩解到颗粒小于1.6mm即为合格。但是,大多数药物要以分子状态才能,那么,从1.6mm再继续分散到可以吸收的分子状态,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药典规定的崩解实验已经无能为力了。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及中国新药典对片剂和的部分产品都提出了的要求,国外部分片剂还提出了生物利用度的要求。实践证明,“唯有结构决定”的概念,现在看来,已经不完全正确了。因此,如何评价药物的和制剂质量等重要工作,仅仅依靠原有的经验,显然是不够的,必然联系药物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70年代中期,药物动力学应用于药剂学以来,首先是在生物利用度和长效制剂的设计方面。有关生物利用度的专著和综述已有不少,美国会杂志(J Am Pharm Assoc)在年间,曾连载10多种的生物利用度专论,其中包括地高辛、呋喃坦啶、土霉素、四环素、苯妥英钠、沷尼松、、氢氯噻嗪、氢沷尼松、药霉素、华法令、保泰松、磺胺异恶唑等。国内近年来也进行了大量工作,如强的松龙片剂与滴丸剂、扑热息痛片剂及四种型的比较,阿期匹林片剂及栓剂、氨茶碱片剂及栓啶栓剂、苯妥英钠片剂、核黄素片剂、氢氯噻嗪片剂、SMZ片剂等。生物利用度研究中,按给药次数,有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多种;按被测体液分,常用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法两种。者需要依据药物动力学的对实验作合理设计,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长效制剂的综述亦不少。药剂学中亦有收载。根据释药速度的不同、Weuing等将长效制剂分为四种类型:1型:只有一级速度的缓释部分,而无速释的制剂;2型:只有零级速度缓释部分,而无速释成分的制剂;3型:含有零级速度缓释部分,同时含有速释成分的制剂;4:含有一级缓释部分,同时含有速度成分的制剂。以上各类长效制剂者有各自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均为应用药物动力学的方法设计的典型例子。
Chandrasekaran等最近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典型例子的综述,详细地叙述了口服控制传递系统、东莨菪碱及介绍了微型渗透泵了基本设计参数和工艺。前体药物(Pro-drug)有时可使药物长效化,利用药物动力学对此加以探讨的例子亦有报导。
综上所述,药物动力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有用的工具,它在领域里具有广泛的应用。医学上一些重大课题,如癌症、冠心病、等迄今尚未找到的卓越的新药。因而,寻找新药的方式,正在逐渐从经验转向更为合理的形式。例如,通过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药物动力学、统计学以及各种技术以发展或设计新药、新制剂、新剂型。近年来,很重视与间的的推导,从而设计更为优越的药物。这类方法中,Hansch的应用正日渐增多,但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产物产生的毒性,药物与血浆或组织内蛋白相结合而失去效用,以及药物的立体因素等问题。量子化学的应用尚在初始阶段,尚未能满意地解决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应用数、理化最新技术和药物动力学方法,将为新药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从而创制新药、好药、征服各种顽症、绝症,开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口服、注射或经皮肤药物后,绝大多数药物进入血循环遍布全身并与靶器官相互作用。然而,药物本身的性质或给药途径决定了该药只作用于机体某一特定部位(如抗酸药只作用于胃),与靶器官的相互作用可产生人们所期望的药效,而与其他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相互作用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
- 药物的设计与开发
药物是通过试验或在动物及人体观察中发现的。新药的开发是根据疾病引起的生化或分子的改变而设计,能特异性地阻断或修复这些异常情况的。一个新的设计确定后,还要经过许多次修改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还要考虑药物的、、亲和力、效能以及在体内的性、稳定性等。理想的药物是能口服,可以很好地从胃肠道(以便于服药),在体内稳定,一日一次服药足以达到有效浓度,药物要对靶部位有较高的,而几乎无。此外,药物的效价和效能要高,小剂量就要有效。
任何一个药物都不是绝对有效和完全无毒的,因此,在临床用药时要平衡各药的优缺点,然而,有时在治疗轻微疼痛、失眠、咳嗽和伤风感冒时,人们常常用非处方药,此时没有医生的指导,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照说明用药。(一)概述 80年代医药事来飞速发展,临床应用的药物品种越来越多,据统计,国际上现有原料药品约4500余种,并且每年平均增加20~30种。
药物品种日益增加,临床滥用或不合理用药亦日益增多,医药开支日益增大,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在某些方面并没有随着药品品种的增加而有较大提高,由于滥用或不合理用药,临床不断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或引起药源性疾病。
据报导,美国市售药物制剂五十余种左右,经调查发现约有90%属滥用。例如,普通伤风感冒,一开始就使用抗生素就是滥用,因为一则无效,且易产生抗药性;还易引起体内菌群平衡失调,美国FDA成立专门机构,严格控制滥用抗生素。
50年代,应用机锡胶囊剂抗感染,结果造成217人中毒102人死亡。
1956年,在市售新药(Thalidomide)治疗妊娠反应,造成8000多畸形胎儿诞生,引起震惊世界的悲惨后果。
1968年有篇报道,澳大利亚生产的苯妥英钠片剂,病人服用一直很好。后来有人将辅料CaSO4改为乳糖,其它未变,临床应用相同剂量,结果连续发生严重中毒事件。后来经生物利用度研究发现,这两种片剂虽然剂量相同,但由于辅料改变引起生物利用度较大变化,使血药浓度发生较大变化导致医疗事故。
还有些药物,治疗剂量与中毒量之间相差很小,每个人对其耐受性和体内消除速率又有很大差异,临床用药稍有不慎则容易产生中毒,甚至死亡。
临床是为病人治疗和合理用药之间架设的桥梁,是与药剂学的临床应用,包括病人在用药治疗过程中的临护,使药物发挥有利的一面,尽量减少不利的一面。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药师必须面向临床,必须对制定给药方案的有关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在协助合理用药方面做出较大贡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药师,从脱离患者的药学、转向为患者服务的药学,这是无需讨论的当务之急。
1.临床药物动力学与药师的基本任务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与临床(Clinical Pharmacy)相结合,产生了临床药物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是对每一个患者都能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给药途径、用药剂型、用法、用量、给药间隔等,实行给药方案个体化;可以重新审查给药计划;对不良反应做出定量的解释;对正在进行的血液,腹膜透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有助于按计划暂时中止给药及做必要的紧急解毒措施等。
作为的最基本任务是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实验设计;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受试药剂的制备;广泛收集情报;应用临床药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给药方案,做到给药剂量个体化,进一步提高药物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给药方案个体化与血浓度监测:
(1)给药方案个体化:和治疗学教科书中推荐的药物剂量,大都是平均剂量,就如服装店里所卖成衣的尺码一样。但是,成衣尺码还有不同长短和肥瘦可供顾客选用,而教科书中的剂量,却都是固定的一个。事实上,只有少数安全、低毒的药物按照既定的平均剂量给药,能使用药者获得满意的。但多数药物并非如此。给予同一剂量后,往往只有一部分病人满意,另外一些病人,或因剂量不足疗效不佳,或因药量过大出现不良反应。有时由于病人体内器官病变,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正常、、和等动力学变化,即使应用常规剂量,有时或无效或产生中毒,血药浓度监测是帮助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给药方案个体化则是提高临床的一个重要保证。
(2)血药浓度监测:从医生处方到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要经过药剂过程(Pharmaceutical Process)、药物动力学过程(Pharmacdynamic Process)和治疗作用过程(Therapeutic Process)等三个过程,因此对药物治疗进行的监测应该包括对上述过程的全面监测。
通过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对患者的疾病,所用药物的性质,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方面充分了解,借助于特定时间的血药浓度,利用临床动力学的原则和公式为病人设计体体化的给药方案,联系临床实际,不断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3.血药浓度监测在给药方案个体化中的地位
药理作用强度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密切相关,这是药物学的一条基本规律,是针对群体的平均情况而言。当讨论临床具体病人的处方剂量与所得药效强度之间的关系时,则需考虑下面六个问题:①医生虽然开了处方,但病人是否按医嘱中的给药方案用药?②是否由于使用不同厂家和不同的主品、因制剂生物利用度不同而影响?③虽然按处方医嘱用药,生物利用度亦保持一致,但有无可能由于个体病人的药物动力学特点存在个体差异,造成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从而影响疗效?④虽已按医师的愿望调整并建立了一定的血药浓度,但后者能否反映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⑤即使控制了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是否一定能保证满意的疗效?⑥显然还要考虑由于其他药物存在而出现协同或拮抗作用的可能性。
以上六个环节都可能使处方剂量与药效强度之间丧失相关性。只有对这六个环节都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明确血药浓度监测在给药方案个体化中的地位。
4.需要血药浓度监测的情况
在药物浓度一效应关系已经确立的前提下,下列情况需要血药浓度监测:①较窄的药物,其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比较接近,如地高辛、、茶碱等。②过程的药物,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已呈现零级过程,机体对药物的消除功能已达饱和状态,随剂量增加,血药浓度不成比例地猛增,伴以消除t1/2明显延长,如阿斯匹林、水杨酸盐、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等。③为了确定新药的群体给药方案,进行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④药物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很大,特别是由于遗传性造成药物速率明显差异的情况,如的乙酰。⑤中毒症状容易和疾病本身相混淆的药物,如用地高辛控制心律失常时,药物过量也可以引起心律失常。⑥常规剂量也可以引起心律失常。常规剂量下没有看到,测定血药浓度有助于分析疗效不佳的原因(制剂质量有问题,药物消除太快……)。⑦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⑧药物的消除器官功能受损(如肾功能较差的病人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肝功能损害病人应用利多卡因等)。⑨怀疑由于合并用药而出现的异常反应。⑩诊断的处理过理中毒。
(二)t1/2与给药方案设计
的变动对于每一种具体药物来说,其t1/2并不是一个绝对数值,文献报导t1/2数值是正常情况下的平均值,个体有时会有较大差异,多种因素可引起t1/2变动。
1.:药物在体内的主动转运、代谢和等过程均与药量有关,剂量增加,可能使其中一个或几个过程达到饱和,t1/2将延长,如非线性的药物t1/2随剂量增加而延长。
2.尿液的pH的影响 从尿中的药物以肾小球滤过,型药物从肾小管排泄,非离子型药物被,重吸收过程受尿液pH影响,如果药物被重吸收,则一方面延长t1/2,另一方面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再循环。如伪麻黄碱在尿液pH为5.3时,t1/2为5.0h,pH为8.0时,t1/2为13.0h。
3.个体差异 文献报导的药物t1/2为正常人的平均值,个体间存在差。Beckett在四个受试者中分别口服右旋苯丙胺15mg的,测定体内t1/2分别为4.32h;4.75h;4.93h和5.3h。Kruger-Thiemer报道,磺胺类药物的t1/2个体差异可达2倍左右。
个体差异主要为遗传因素影响,但服用药物进的内环境如饮水量,食物性质及机体活动情况亦有影响。
4.年龄的影响 年龄不同,t1/2亦不同,特别是新生儿、早产儿、老年人,临床用药应特别注意。
5.某些药物合并应用时,能增加或降低其它药物的或,使t1/2减小或延长。
例如:双香豆素与甲苯磺丁脲合并服用,可使用甲苯磺丁脲的t1/2从4.9h延长到17.5h,血药浓度增加,使血糖明显下降。
保泰松、丙磺舒、苯海拉明等与其它药物同时用时,可促进自身在体内的使其t1/2缩短。例如强力霉素t1/2这12—16h,若与苯巴比妥合并服用,可使其t1/2大大缩短。
6.疾病的影响与因素的影响。在药物作用的研究中,广泛开展了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即利用模型和公式,对于药物的、、转化与消除等过程进行了。在抗生素的临床前期药理研究中也越来越多的采用药物动力学,为抗生素给药方案的制定和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数据,使抗生素的应用提高到新水平。因此,药物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工作者日益关心的课题。
根据药物动力学的原则,可以用数字来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从血药浓度通过计算可参得到更多信息,使我们对药物的药理特性有更详尽的了解,并可以进行定量比较,有助于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根据机体情况调整给药方案,预测毒性的发生等。但也应看到,由于人体的复杂性,无论通过如何细致复杂的计算方法,药物动力学研究只能得出一个大致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如能辅以细致的临床观察和其他测试方法,则可使些项研究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果,并促进合理用药。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般包括、、()和过程。为了定量地研究药物在上述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用模拟药物体内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称为药物。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可看成是药物在隔室间的转运,这种理论称为理论。
隔室的概念比较抽象,无学和解剖学的意义。但隔室的划分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组织、器官、血液供应多数和药物转运速度的快慢而确定的。
1.单隔室模型
即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地于各个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立即达到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成为动力学上的所谓“均一”状态,因而称为单隔室模型或单室模型。
2.二隔室模型药物动力学书籍二隔室模型是把看成药物速度不同的两个单元组成的体系,一个单元称为中央室,另一个单元称为周边室。中央室是由血液和血流非常丰富的组织、器官等所组成,药物在血液与这些组织间的声速达到分布上的平衡;周边室(外室)是由血液供应不丰富的组织、器官等组成,体内药物向这些组织的分布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分布上的平衡。
3. 多隔室模型 二隔室以上的模型叫多隔室模型,它把看成药物速度不同的多个单元组成的体系。消除是指体内药物不可逆失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和。其速度与药量之间的比便常数K称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简称消除速度常数,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K值大小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与慢。
药物从体内消除途径有:肝脏、肾脏、胆汁排泄及肺部呼吸排泄等,所以药物消除速度常数K等于各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速度常数之和,即:
K=Kb+Ke+Kbi+Klu+……
消除速度常数具有加和性,所以可根据各个途径的速度常数与K的比值,求得各个途径消除药物的分数。生物半衰期(Half-life time)简称半衰期,即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单位为时间。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消除速度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因此,t1/2也是衡量药物消除速度快慢的重要参数之一。药物的长,表示它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
一般地说,正常人的基本上相似,如果药物的有改变,表明该个体的消除器官功能有变化。例如肾功能、肝功能低下的患者,其药物的会明显延长。测定药物的,特别是确定多剂量给药间隔以及肝肾器官病变时给药方案调整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根据的长短,一般可将药物分为:t1/2&1小时,称为极短半衰期药物;t1/2在1~4小时,称为短半衰期药物;t1/2在4~8小时,称为中等半衰期药物;t1/2在8~24小时,称为长半衰期药物;t1/2&24小时,称为极长半衰期药物。整个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的药物消除率,是指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消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
Cl=(dX/dt)/C
从这个公式可知,机体(或消除器官)药物的是消除速度常数与容积的乘积,所以清除率Cl 这个参数综合包括了速度与容积两种要素。同时它又具有明确的学意义。在多剂量给药时,达稳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希望第一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后用维持剂量来维持共有效治疗浓度。某些药物相对无选择性,它们可作用于许多不同的组织或器官。如阿托品在松弛胃肠平滑肌的同时可松弛眼肌和呼吸道并减少汗液和消化腺的分泌。另外一些药物具很高选择性并主要作用于某一单一器官和系统。例如,洋地黄,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心脏的有效输出量。睡眠辅助药的靶器官是脑的神经细胞。非类固醇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主要作用于炎症存在的部位。许多药物是通过和细胞表面(细胞膜)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大多数细胞膜都有受体,通过它一些化学物质如药物、激素可影响细胞的活性。受体具有特殊的结构,通过像钥匙和锁的关系和药物结合。药物的选择性也可以解释为对受体的选择性。一些药物只能和一种受体结合,另一些药物可以和体内多种受体结合。
受体并非因药物而产生,体内本身存在受体,药物仅仅是和它结合。例如,吗啡及其相关的镇痛药是和脑内内啡肽受体结合(内啡肽是体内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改变感受器的反应性)。
激动剂可以激活受体,触发一系列反应,或是增加细胞功能或是降低其功能。例如,氯化氨甲酰胆碱激活呼吸道胆碱受体,产生支气管收缩,使气道狭窄;另一激动剂舒喘灵可以和呼吸道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支气管扩张。
拮抗剂可阻止激动剂和受体的结合,阻断或减低体内存在的一些激动剂(如神经递质)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例如,胆碱受体阻断剂异丙基阿托品可阻断胆碱能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收缩支气管作用。
激动剂和阻断剂均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舒喘灵可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它和胆碱受体阻断剂异丙基阿托品合用,可抑制乙酰胆碱的缩支气管作用而用于治疗哮喘。除了受体外,药物作用的另一靶部位是酶,这些酶可以帮助转运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调节化学反应的速度及其他功能。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可分为激动剂和阻断剂,对酶的作用同样也可分为激动剂或抑制剂。如(lovastatin)可以抑制HMG-CoA还原酶,而此酶是胆固醇代谢的关键酶,因而可用来治疗高脂血症。
药物和受体、酶之间的作用绝大多数是可逆的,当药物消除后受体或酶的功能恢复正常。有时作用是不可逆的,如奥美拉唑(omeprazole),一种能抑制胃酸分泌酶的药,在体内产生新的酶之前,药物的作用始终存在。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如镇痛作用或降压作用等。例如:B药5mg镇痛作用和A药10mg镇痛作用相同,则B药效价是A药的两倍。效价强度越大并不能说明该药优于其他药。临床应用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副作用、毒性、作用持续时间及价格等。
效能是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例如,利尿药速尿可比氢氯噻嗪消除较多的钠盐和水,则速尿的效能大。和效价一样,效能也仅仅是临床针对个体用药所考虑的一个因素。反复或持续用某种药物可导致耐受性,药物效应降低,耐受性是机体对药物持续存在的适应性。产生耐受性有两种机制:(1)药物加速,绝大多数是由于肝药酶活性增加;(2)受体数目减少或对药物的亲和力降低。耐受性是指个体对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癌药等化疗药的不敏感性。产生耐受性后,可考虑增加药物剂量或改用其他替代药。静脉注射给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只有消除,而消除过程是按一级速度过程进行的,所以药物消除速度与体内药量的一次方成正比。
将式16-4积分
X=X0*exp(-Kt)
logX=(-K/2.303)t +logX0
单室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logC=(-K/2.303)t+logC0
由此可求得K值,再由式(16-2)求得生物半衰期(亦称为消除半衰期)t1/2=0.693/K;用尿药数据法求算动力学参数,条件是大部分药物以原形药物从肾排出,而且药物的肾排汇过程符合一级速度过程。
1.尿药速度法
log(dXu/dt)=(-K/2.303)t+logKeX0
K值即可从血药浓度也可以从尿药数据求得。从可求得肾速度常数K。
2.总量总量减量法又称亏量法,
Xu=KeX0(1-e-Kt)/K
log(X∞u-Xu)=(-K/2.303)t+logX∞u
总量与尿药速度法均可用来求算动力学参数K和Ke。速度法的优点是集尿时间不必像总量那样长,并且丢失一二份尿样也无影响,缺点是对误差因素比较敏感,实验数据波动大,有时难以估算参数。总量正好相反,要求得到总尿药量,因此实验时间长,最好七个,至少为五个生物半衰期,总量减量法比尿药速度法估算的动力学参数准确。药物恒速静脉滴注时体内药量的变化速度为:
dX/dt=K0-KX
X=K0[1-exp(-Kt)]/K
单室模型恒速静脉滴注体内药量与时间的关系式,用血药浓度表示则为:
C=K0[1-exp(-Kt)] / (VK)
1.稳态血药浓度
即滴注速度等于消除速度,这时的血药浓度称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
随着滴注速度的增大,稳态血药浓度也增大,因而在临床上要获得理想的稳态血药浓度,就必须控制滴注速度,即控制给药剂量和滴注时间。
从静滴开始至达稳态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长短决定于药物消除速度K值的大小(或的长短)。
稳态时的血药浓度和体内药量皆保持恒定不变。
2.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
t时间体内血药浓度与稳态血药浓度之比值称为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fss,即:
n=-3.323log(1-fss)
血药浓度相当于稳态的分数,或欲达稳态血药浓度某一分数所需滴注的时间。但不论何种药物,达稳态相同分数所需的半衰期个数n相同。
3.静滴停止后计算动力学参数
(一)稳态后停滴
此时的血药浓度变化就相当于快速静注后的变化,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为:
logC'=(-K/2.303)t'+log(K0/VK)
(二)稳态前停滴
在静脉滴注达稳态前,停止滴注,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与稳态后停药的变化类似,
五、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
许多药物有效血药浓度为稳态水平,故一般半衰期期大于1小时的药物单独静滴给药时起效可能过慢、意义不大。为了克服这一缺点,通常是先静脉注射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C立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然后再恒速静脉滴注,维持稳态浓度。这个较大的剂量一般称为首剂量或者负荷剂量。
静脉滴注前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使达稳态,则体内药量在整个过程中是恒定的。单室模型外给药的微分方法是:
dX/dt=KaXa-KX
C=Ka*F*X0*[exp(-Kt)-exp(-Kat)] / [V(Ka-K)]
(一)消除速度常数K的求算
(二)法求算速度常数
(三)达峰时间和最大血药浓度的求算
血管外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为一单峰曲线,在峰的左侧为相(即以吸收为主),其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在峰的右侧为吸收后相(亦称为消除相,即以消除为主),其消除速度大于吸收速度。在峰顶的一瞬间,其速度恰好等于消除速度。
(四)曲线下面积的求算线性微分方程组来描述这些体内过程的规律性,无论是具备单室或双室模型特征的药物,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血药浓度随剂量的改变而成比例的改变,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与剂量成正比等。
是在药物浓度超过某一界限时,参与药物的酶发生了饱和现象所引起的。可以用描述酶的动力学即著名的(Michaelis-Menten)来进行研究。
该基于物质在酶或载体参与下形成另一。由于该过程需在某一特定酶或载体参与下进行,所以这些过程具有专属性强的特点。药物的、肾小管的分泌以及某些药物的胆汁都有酶的参与,所以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制剂中的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即生物利用度包含药物的速度与吸收程度两个方面的问题。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新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以下药物应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用于预防、治疗严重疾病的药物,特别是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的药物;剂量-陡峭或具不良反应的药物;溶解速度缓慢的药物;某些药物相对为不溶解,或在胃肠道中成为不溶性的药物;溶解速度受粒子大小、多晶型等影响的药物制剂;制剂中的辅料能改变主药特性的药物制剂。
①可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上到达峰浓度的时间达峰时(tmax)来表示速度的快慢。
②可用法求得Ka。
③Wagner-Nelson法(待的百分数对时间作图法),本法适用与单室模型。
④Loo-Reigeiman法(待的百分数对数-时间作图法),本法适用于双室模型。
程度的测定可用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AUC),
1.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AUCiv为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2.(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AUC试验为试验样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参比为标准制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的求法:1.物生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特异性强;②灵敏度高;③好;④高;⑤应覆盖整个待测的浓度范围,不得外推。
2.普通制剂
1)研究对象 生物利用度和一般在人体内进行,应选择正常、健康的自愿受试者,其选择条件为:年龄一般为16~40周岁,男性,体重为标准体重±10%。受试者应经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试验前两试验期间停用一切药物,试验期间禁烟、酒及含咖啡因的饮料。受试者必须有足够的例数,要求至少18~24例。
2)参比制剂 研究必须有参比制剂作对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合格。研究时道德应考虑选择国内外已上市相同剂型的市场主导制剂作为标准参比制剂。只在国内外没有相应的制剂时,才考虑选用其他类型相似的制剂为参比制剂。
3)试验制剂 试验制剂的安全性应符合要求,应提供、、含量或效价等数据。测试的样品应为样品。
4)对于一个受试制剂,一个标准参比制剂的两制剂试验,通常采用交叉随机试验设计,两个试验周期至少要间隔活性物的7~10个半衰期,通常为1周。
一个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包括相、平衡相和消除相。每个时相内应有足够的取样点,总采样点不少于11个点,一般相及平衡相应各有2~3个点,消除相内应取6~8个点,如缓、,取样点应相应增加。整个采样期时间至少应为3~5个半衰期或采样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1/20。
5)服药剂量的确定 在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时,药物剂量一般应与临床用药一致。若因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灵敏度有限,可适当增加剂量,但应以安全为前提,所用剂量不得超过临床最大用药剂量。受试制剂的标准参与制剂最好为等剂量。
6)研究过程 受试者禁食过夜受试制剂或标准参比制剂,用200~250ml温开水送服,2~4小时后进统一饮食。
7)药物主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Cmax 、tmax应采用实测值,不得内推。
8)生物利用度的计算 生物利用度F应用个受试者的AUC0~∞分别计算,并求出其均值±SD。
9)生物利用度与评价 受试制剂的参数AUC的95%可信限落于标准参比制剂的80%~125%范围内,对Cmax可接受范围在70%~145%,而且受试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应在80%~120%范围,则可认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3.缓释、控释制剂
1)单剂量、双周期交叉试验
2)多剂量、稳态研究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动力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