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右腿膝盖弯曲疼打禅似的坐法时膝盖会疼痛

以打坐来修习的。略称‘打坐’。禅,具云禅那,本是梵语dhya^na的音译。意译静虑。本来,行、住、坐、卧皆可修禅,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为适宜,故多云。在印度,无论是外道或佛教,都非常重视的修习。例如佛教的修行纲要,是戒定慧三学。戒清净,始得禅定寂静;禅定功夫到达一定水準,始得智慧明朗。因此,欲行佛道,不能不修禅定。佛经中,常可见佛陀及其弟子们重视修禅的记载,如《大般涅槃经》卷中云(大正1·197c)︰‘尔时有一满罗仙人之子,(中略)忽于中路,而见如来坐息树下,合掌问讯,却坐一面,而白佛言︰夫出家法,之业最为第一。’《分别功德论》卷二云(大正25·34a)︰‘阿难便般涅槃时,诸比丘各习坐禅,不复诵习。云佛有三业,坐禅第一。遂各废讽诵,经十二年。’印度佛教的禅法,种类甚多,有数息、不净、慈心、因缘、念佛、四无量心、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大体可分为大小乘二大部类。禅法流传入中国之后,也颇为盛行。隋代的天台智顗大事弘扬止观法门,是为中国禅师对印度禅法的集大成。其后禅宗兴盛,中国式的独特禅法乃告广行于世。关于坐禅的,《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云(大正24·917a)︰‘欲坐禅复有五事︰一者当随时,二者当得安床,三者当得软座,四者当得閑处,五者当得善知识。复有五事︰一者当得好善檀越,二者当有善意,三者当有善药,四者当能服药,五者当得善助。尔乃得猗。随时者,谓四时。安床者,谓绳床。软座者,谓毛座。閑处者,谓山中树下;亦谓私寺中不与人共。善知识者,谓同居。善檀越者,谓令人无所求。善意者,谓能观善。善药者,谓能伏意。能服药者,谓不念万物。善助者,谓禅带。’此外,智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书中,对坐禅方法也颇多论述。日本、朝鲜佛教界,对于坐禅也都甚为弘扬。在禅宗史乘中可以发现,禅宗对于坐禅方法与时间等相关事项,也有甚多规定。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大众章〉坐禅仪条即对坐禅方法记载甚详。在坐禅时间方面,依《永平清规》〈辨道法〉所载,有‘四时坐禅’之说。此四时是黄昏、后夜、早晨、晡时。此中,黄昏坐禅是日没后二刻半,闻昏钟,撘袈裟,入云堂坐禅。后夜坐禅是四更三点的坐禅,此时不撘袈裟。早晨坐禅,是晨朝粥座终后小顷,维那于僧堂前撘坐禅牌。其次,鸣板,首座大众即撘袈裟入堂,面壁坐禅。晡时坐禅,是大众午斋终了时,收蒲团出堂,在众寮歇息至晡时,再入云堂坐禅。又,禅林中,上堂以前于僧堂坐禅少时,称之为坐堂。小参之前及每日晚参之前,于僧堂坐禅少时,称之为坐参。定式坐禅之后再坐者,称之为再请禅。得法之住持,为勉励大众而伴随大众的坐禅,称之为伴禅或陪禅。◎附一︰关田一喜着·曾桂美译《坐禅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篇第一章(摘录)(一)用具预备一大一小两个垫子。大垫,一般家庭所用者即可,小垫是圆形的,需厚五、六公分,直径约四十公分。打坐时,垫在臀下,避免大腿根(译按,即‘股骨沟’)受压迫。使用小垫的目的是︰提高腰部位置,使两膝着地,下肢前倾,并使体重集中于此。藉它使膝盖两点和臀部呈坚牢的梯形,使处于安定的状态。(二)[结跏趺坐]坐在座垫之上,左右双腿搁置在反方向的大腿上。一般是先将右脚放在左腿之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腿之上。顺序相反也无妨。双腿膝盖要确实落于地面(或落于铺在地面的垫子上)。下腹往前挺伸,重心集中至下腹。脐下数公分之处称为丹田。广义而言,可将下腹部全体视为丹田。使上身保持笔直,笔直得如由额头中央(即眉间)引一垂直线贯穿鼻、口、脐而下的;此垂直线称为正中线。读者不妨坐在镜前,将绳子由镜框中央下垂,对齐本身的正中线。可能的话,以裸露上身进行试验。绳子上也可附一轻铅墬。依此可测出姿势的左右平衡程度。(中略)其次,使‘臀部往后,腹部朝前’。将下腹往前倾同时使臀部朝后挺。只要将骨盆上端朝前倾,臀部自然会往后挺。请注意!这并不是指让身体往前倾。如此,力量会集中于下腹部。如此一来,下腹往前挺伸,上身会如反射作用般的呈笔直状。力量集中于下腹时,躯体的基础部会处于更加安定的状态,上身不会往前倾后缩,可形成轻松、笔直的姿势。‘臀部往后’──换言之,将骨盆上端往腹部倾斜。如此促使腰部肌肉紧张,不得不往前挺伸。将腰部往前挺伸以及使臀部往后挺出,是同一肌肉群的同一运动。大人常会告诫小孩要保持︰挺腹姿势。照此法将腹部挺伸,依上面的要领使臀部朝后挺出,能更进一步体验到力量集中于下腹部的感觉。有些人们安心于采用类似盘腿的坐法,让他们试做‘臀部往后’,他们会顿悟此种坐法的要领。右手手掌朝上放在膝盖上,左手手掌也向上,重叠于右手掌之上,双手大拇指彼此互相支撑,做出宝珠形状。大拇指尖端应沿着正中线靠近肚脐附近。注意需使双手手腕保持水平。如此一来,肩膀也呈水平并下垂,胸廓也会因而下垂。(中略)其次,避免全身产生微动。首先,收下巴,使颈子笔直保持固定不动。避免全身产生任何微动时,全身会出现同等的肌肉收缩。(中略)如同前述,肌肉收缩分为等张力收缩和等尺性收缩。同时也谈及蚊子停驻于手腕时赋予等尺性收缩,致使蚊子飞不走的情况。坐禅时虽然不致于产生如此强烈的收缩,但是致力于避免身体产生微动时,全身会产生一适度的收缩。如同下述,这跟禅定有密切的关系。(中略)进入禅定时,上臂、前臂、脸部、颈子、肩、胸等,会产生异于寻常的感受──一种深入的寂静感。这种感觉与中庸度的等尺性收缩逐渐遍及全身同时产生。肌肉随时都处于某种程度的紧张状态或者局部性的紧张,将这种紧张化为中庸度的全身均等程度时,如同前述,全身会产生平常无法体验得到,一种寂静的感觉。感觉是依刺激的变化发生,因此避免让身体产生微动,将此变化化为无,会产生一种寂静。此时,渗透而入的寂静感,即是入禅定的开端。[半跏趺坐]将一边的脚(左右均可)搁在地面。另一只脚放在反方向的大腿或腿肚上。这比上一种坐法的坐姿轻松。长时间打坐膝盖疼痛时可换脚。这种坐法的缺点是︰一边的膝盖负荷过重,另一边过于閑散。另一方面,位于下方的脚为了不重叠于另一只腿之下,得搁在前方或往内缩。但是即使这么小心,要将二边的膝盖以同等压力搁在地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以膝盖两点和臀部构成的基础,其一角会处于不安定状态,上身不能达到左右均衡。为了补助这种缺失,腰部、腹部、肩、背等的肌肉不知不觉产生偏颇的紧张,甚至连身体上意想不到的局部,都容易产生弯曲,进而颈部、肩、背部产生僵硬。诸如连续七日的接心会等,是造成坐禅者疲劳困惫的原因之一,许多人为求方便采取此半跏趺坐,但这只能暂时采用,最好尽早回到第一种的姿势。[第三种坐法]肥胖的人,或者是无法做到第一种姿势的人,可以采取第三种坐法。即将左或右脚放在反方向的腿肚上。此时任何一边都可往下垂,左右脚的高度可以保持大约同等的平衡。这种坐法,在左右脚将膝盖往下压的压力这一点,虽然不及第一种坐法,但可视为次一等的坐法。[第四种坐法]是将两足平置于坐垫上,类似盘坐的姿势。但是须注意︰进行此坐法时,要充分做到‘臀部往后’,才不会产生像盘坐那样腰部呈圆形、下腹凹进的现象。要充分做到‘臀部往后’,需将臀部置于较厚的坐垫上,腰部位置高过膝盖;否则,如果坐垫较低,腰部下垂,需加上另一份力量使臀部往后挺伸,长坐时,一旦松弛就形成类似盘坐姿势。这种坐法比第一种来得缓和、轻松,笔者有一段时间相当偏好这种坐法。笔者曾听说有一位可以说是天生即适合修禅的禅师,亦使用此种坐法。据称该禅师属于肥胖型,也许因为如此,此种坐法才为他所接纳。年轻时的坐禅必须相当严谨。笔者目前已不采用此种坐法。◎附二︰日种让山着·芝峰译《禅学讲话》〈前编〉第三章第四节(摘录)坐禅的使命坐禅与公案,是禅门修行的根本两轮,缺其一,就不能见性成佛;故坐禅是直透佛心的三昧。道元禅师称之为︰‘诸佛所证三昧,保持佛法之根本行持。’又谓︰‘表佛印于三业,三昧端坐时,诸佛法界皆证。’圣一国师示云︰‘夫云坐禅宗门者,大解脱之道也。诸法皆依此门流出,万行皆依此道通达;智慧神通妙用,亦皆依此中生,人天性命,亦皆依此中发。’这样看来,一切功德,都包含在坐禅中。盖禅之可尊者,以得法之要道,全在实修、实证、真参、真究故也。所以古来称之为‘坐禅办道’,以坐禅为究尽诸佛无上妙道的方法。中国禅宗分五家七派,日本则有曹洞与临济两派,对于坐禅的见解,不无多少相异,但以坐禅为佛道修行的要道,自无不同。现在举出一二则古人对于坐禅的说法︰‘夫截断生死大事,无过坐禅要径。’(大智《假名法语》)‘若欲免生死轮回之苦,应尽情识;欲尽情识,则应悟心;若欲悟心,则应坐禅。’(拔队《假名法语》)因此,也得知坐禅重要之所以。然坐,是四威仪之一;禅,是所修之法。四威仪中,坐是最为稳健中正,姿势亦最正,于修禅是最适当的方法;所以古来称坐为修禅,这是一般的见解。然六祖大师说︰‘外于一切善恶之境不起心念名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这是即以三昧的当下直名之为坐禅。然而永嘉大师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有人说‘岂拘坐卧乎’的话。这样来看;在自性现前的当体,行住坐卧动静,莫非是禅,不一定要坐才是禅;可是这是照理想方面说的,至于实修的方法,还是以坐为第一要道。坐禅三法坐禅,是有调身、调息、调心的三法。三法不备,真禅不会现前,所以这三法是必要的。第一所谓调身法者︰是关于坐禅身体的调整。先于坐处厚敷坐具,坐法有两种︰一结跏趺坐,就是将右足安于左■上,将左足安于右■上。另一种坐法,叫半跏趺坐,就是只将左足安右■上。古来别此为‘降魔坐’与‘吉祥坐’;禅宗没有这种区别,唯以坐久疲劳时,左右上下随便的坐着都可,但总得半跏趺坐为宜。关于手掌、身体、嘴、眼方面、也有如下的方法︰右手安于左足上,左掌安于右掌上,两手的大拇指互相拄着,照印相上说,这是名叫‘法界定相’。身体,须正身端坐,不可侧左倾右俯前仰后,耳与肩并,鼻脐相对。舌顶上颚,唇齿相着,目须细开。次说到衣食住方面︰坐宜静室,在修业已纯熟的人虽不必静室,但未纯熟者须选静室,避开闹市或喧扰的地方。光线亦须选适当,过明过暗,都非所宜。又不可坐在极寒或极热或迎风的地点。饮食,须守节度,饱食催睡,饑生困态,尤宜注意卫生。坐禅时,亦应取适度的饮食。次则衣带勿使过紧。过紧,身体窄逼,气息亦不易调;过松时,易生颓惰,以松紧适度为要。衣食住似乎和坐禅无关,实则不然︰住处影响于心,饮食影响于身,衣带疏忽,影响于调息;所以这三种事不宜轻忽。第二调息法︰即调呼吸。我们平常的呼吸,大概正确,倘一旦四大不调,脉搏就会变动,呼吸也变成不规则,这是各人都有经验的。现在坐禅的时候,调身已毕,次则调息。呼吸不调,心自然也因之不调,如在定相的身体浮动,或身体像飞扬空中似的种种魔境生起,都是呼吸不调的变态现象。所以稍觉浮动,须首先把心安于气海丹田;气海丹田者,即脐下两三寸的地方。就是把心镇静下来,将下腹部徐徐地用力,使之稍稍向前似地,精神安着,呼吸自然调顺。若说个中消息,就是‘鼻息微通,身相既调,出气一息,左右摇振,兀兀地坐。’呼吸勿使出入于口而行于鼻息,缓急以中。身体既调,吐出呼气,将身向左右动摇,恰如木桩打入大地,一坐定时,纵千山崩坏,大海横决,亦不动摇,须用这样的气概来坐禅。又若从坐起时,相反地徐徐摇身,好像从大地上拔木似的心境,决不可卒暴。须具上面的样子,才全成了坐禅的状态。第三调心法︰这是有关于坐禅的根本要谛。调身、调息、仅是调心的手段而已。调心法,曹洞临济两派,见解不同。临济为见性的调心,曹洞为坐禅的调心。临济见解,在后说到无佛性的话头时,自然明白,姑置不谈,今唯述曹洞的见解如下。就是说︰‘思量个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即坐禅之要术也。’思量,是有心;不思量,是无心。偏于一方时,有心既成病,无心也成病。现在,不涉于有心思量,也不沉于无心不思量,以超脱了散乱与昏沉的当体,名曰‘思量不思量底’,用最适切的话来说,即非思量是。坐禅的当体,既离造作之念,又非无心不思的状态,是思量而不思量,不思量而思量。所以这非思量的‘非’,不是否定意,是指坐禅上的正念,就是非思虑的意义,非思虑便是解脱。以此为坐禅上的正念,正思惟。说到‘非思量底思量’时,便是脱体现成地离迷悟,越凡圣,念念悉正,心心皆非染污之心行;所以道元禅师的《坐禅用心记》说︰‘直须破断烦恼,而可亲证菩提。’在《坐禅仪》中述着︰‘若得此意,则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当知正法自现前,昏散先扑落。’于是,在这里发生坐禅与悟有如何关系的问题来︰在曹洞宗说,‘正传之坐禅,不可求悟于坐禅之外’,缘坐禅的真境界,是在于不思量的正念,若正念相续,虽行住坐卧,动止威仪亦不暂离,即可说是大悟底人。道元谓︰‘非可测知。以坐禅是悟门之事。悟者,只管打坐。’故正传之坐禅,不是待悟的坐禅,为坐禅的当体即是作佛、行佛受用三昧;坐禅的当体,就是坐佛、作佛。故说坐禅之外无悟,这是曹洞宗的立场。◎附三︰叶均〈略谈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南传上座部佛教很重视禅定修养,缅甸、泰国等的教徒设有许多禅定中心的组织,专门从事研究和修习。(中略)先谈初步的修心法。第一是调身。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敷设一个柔软舒适的座位,然后坐下。坐的方法,一般是‘结跏趺坐’,就是平常说的盘腿而坐。有双盘腿和单盘腿两种。双盘腿是先把左脚压在右腿上,再把右脚压在左腿上,两脚足心向上。单盘腿是先屈右脚放在座位上,足心向上,再把左脚压在右腿上,坐好以后,把两手重叠放在盘腿上面,手心向上,左手掌在下,右手掌在上。但有人腿子硬,不能结跏趺坐,也可用别的方法,如交腿而坐,或把两足放在地上端正而坐,把两手放在膝盖上,手背向上亦可。要以身体舒适为主。但身子不前倾,不后仰,要正直自然。此时,把左右肩稍微摇动几下,以通血脉,再把视线收到眼前最近之处,眼看自己的鼻端,不完全闭眼(因闭眼容易昏沉睡眠),然后放松全身。
查看: 1979|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10年10月07日&登封&永泰寺
永泰寺塔,第五批国宝:国务院日公布。&
嵩山永泰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太室山西麓子晋峰下,它依山就势,坐东面西,面对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南望千崖万壑的少室山,北依风景秀丽的太子沟,面临碧波荡漾的少林湖,整个寺区依山傍水,环境古幽。
省保碑(含唐代经幢三座古塔及碑碣等)
永泰寺共现存建筑共分五进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宝殿、皇姑楼,厢房有伽蓝殿、六祖殿等。红墙绿瓦,铁马钉铛,建筑技艺精美,古朴典雅大方,在寺院后山坡上有:唐永泰寺塔,金代均庵主塔,明代肃然,无为普同之塔,这些古塔,造形优美,秀丽挺拔。寺内散存有唐代以来的碑碣、石雕等40余品,雕工精细,书法流畅。古树名木有:我国称有名贵的菩提树被称为佛门旗杆的大杨树,单株结果的银杏树和中国第一部武打动作片《少林寺》电影中,放羊女放羊的场地唯一的一棵“牧羊女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些文物均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娑罗树高20余米,粗2.5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稀有名贵树种之一。树冠浓密,枝繁叶茂,形状犹如一柄大伞,故当地群众称之为释迦牟尼佛的“凉伞”。夏秋之际,串串娑罗花开,恰似尊尊小塔立于绿丛之中,微风拂过,飒飒轻颤,分外引人,实为嵩岳一景。
唐代经幢(一)
经幢呈八棱形石柱,刻立于唐天宝九年,是李隆基亲自下旨所立。因李隆基的母亲当时在此许下宏大的愿望,在其愿望实现后,还愿让李隆基所立。经幢上首有石龛,内刻有一佛两弟子。佛有两种坐法,一种是佛教打禅的坐法,称为结跏趺坐,另一种是手敷在膝盖上,在佛教中愚意佛、菩萨与众生是一体的,也就是说现在的人如果有什么愿望,只要心诚,佛、菩萨都会使咱们愿望实现,得到满意。下部刻的是经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它的用途是庄严佛教道场和还原延生所用。这两个经幢是嵩山地区最大的。
唐代经幢(二)
唐代经幢(三)
唐代经幢(四)
永泰寺“唐碑”
永泰寺碑,刻立于唐天宝十一年。龙首方跌,碑首与碑身浑为一石,高2.35米,宽0.9米,厚0.24米,造型精致,雕刻生动,碑顶六龙盘首,从侧面看,有三条垂首含碑,龙的躯体充分体现出盛唐时期石雕艺术的水平。
碑的正面为线刻画像,碑额阴刻,佛端坐于云朵之上,作说法相,佛像背后刻有火焰和头光,碑身的上半部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本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圆形胡床上,施无畏印,顶部有一华盖,装饰繁华。碑身下半部刻有二天王,披甲戴胄,形象凶悍,可镇凶辟邪,碑的两侧又刻有二天王、二办士与碑阴相衔接。纵观整个画面,线条流畅,形象优美,是我国佛教文物中的珍品。
碑阴额部中间刻“唐永泰寺之碑”六字,碑身刻有龙兴寺沙门靖彰撰文、颖川处士荀望书丹的“大唐中岳永泰寺碑颂并序”。内容主要叙述了北魏至唐230多年间,嵩山永泰寺的历史沿革和一些僧尼的活动情况。该碑字体为楷书,肥润端庄工整,刚劲俊逸,正如清人毕沅在《中州金石记》中评曰:观荀望书丹,结体茂密,实为唐代之佳品。
&&&&均庵主塔,位于永泰寺院后约30米处,建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仲冬,为四边形双层砖塔,高3.5米。塔基为须弥座,周围有砖雕花纹。塔身前面辟一方形砖券门,门外沿饰砖雕花纹一周,塔室内空荡无物。塔身背面嵌有《嵩山永禅寺均庵主塔记》刻石一方。碑载北魏时期明练、永泰二公主出家前后的景况及均庵主之功德和生平。当地群众传说塔室内放有“永泰公主包骨像”,故该塔俗称“永泰公主包骨塔”。但据碑文中说均庵主“孤然已达西方去,留得真容宝塔中”的记载知,塔室内的包骨像不是永泰公主的,而是均庵主的。该塔塔刹已毁。
永泰寺塔又名唐塔位于寺院后东北约120米处山的山坡上,塔因寺得名,该塔虽然没有留下年代铭刻,然而其建筑形制具有典型的盛唐时期建筑风格。
永泰寺塔系唐代单层密檐式砖塔,南北向,东西两面宽4.8米、南北两面深4.3米,平面呈正方形,塔体通高24米,黄泥砌砖而成,塔的外壁敷有一层石灰皮作保护。塔身高耸,南面辟券门,塔门高2.60米、宽1.74米、壁厚1.60米。塔室内仍为方形,看来古时也没有安置通塔顶。塔内壁面上没有挑出的叠涩砖层,看来古时也没有安置楼板供人上下。塔身之上为11层密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柔和优美秀丽。塔的最上部是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的宝刹,其精致的造型,可以说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唐塔塔刹中的佼佼者。
肃然、无为普同之塔
肃然、无为普同之塔位于永泰寺唐塔东北约150米处,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喇嘛式砖塔。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基座是一个高大的六边形须弥座,高1.18米。塔身似瓶形,高2米,较低矮,正面下部与基座连接处有一青石雕造的两扇关闭上锁的石门,两扇门上各刻有乳钉25个,共计50个。门框、门楣上线刻花草图案。石门通高0.43米、宽0.3米。石门上镶嵌塔额一方,高0.55米,宽0.36米,周边线刻卷云图案,塔铭上刻《明圆寂慈恩师肃然无为讳敬果觉灵立祖普同之塔》铭文。塔顶高约3米,有粗厚朴实的五层相轮、矮石柱、俯莲盆、仰莲盆和火焰形宝珠等组成。整个塔的造型,虽然建筑工艺比较粗糙,但是线条流畅,秀气利索。由于该塔年久失修,塔基后半部分已经塌损。该塔内葬肃然、无为两位尼姑。这种一塔葬两僧尼的塔,在嵩山地区所存的塔中仅此一例。
登封汽车站
我可怜的十一假期啊!再见嵩山!明年再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打坐教程(七支坐法)(双跏趺坐与单盘坐的腿法及姿势图) (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七支坐法的七个要点
七支坐法由来传说  根据佛经上的记载,七支坐法早已失传,后来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虽然他们知道从远古以来,便有这种静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终不得要领。有一次在雪山深处,他们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便由此证道而得阿罗汉果。这个神话似的传说,无法加以考证。总之,它是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则,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种姿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
七支坐法的七个要点
1、双足跏趺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不能单盘,可以散盘。
  如意坐从这个字意上去体会,自在如意的话就是你心无碍,随便坐都没关系,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
金刚坐是右脚在上,此姿势会逼著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跟人的右肾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肾脏还没关系,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重吸收营养分,跟气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用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此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另一个是正肾脏腺素,这两个物质结构只是差一个部位以OH(hydroxyl)来形成不同点,在其他部份的结构是全相像的,两者都是由肾脏的皮质部位泌出来的。若用金刚坐的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以上两种不同的坐法,若你用的姿势不一样,功用就不一样。
  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麼?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所以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
  如果是老参的话就要把左脚板放出来外面一点,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左脚放好后,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三阴脉会发动气机,足三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三个脉。足三阳脉是膀胱、胃、胆等三,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
  用哪一个姿势摆什麼样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去体会一下。简单讲:如意坐是左脚在上,把正定手印摆出来,如果那一天觉得这个姿势不好,没关系,换个脚,右脚在上就是金刚坐。金刚坐一盘,右腿在用力,间接的气就被逼到右肾,右肾为什麼叫金刚?原来金刚坐是会刺激右肾脏气源。刚开始学的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右肾会比较早通,这就是金刚坐的好处。
  气的起源有三个部位:一是丹田,二是肾脏,三是会阴穴(前阴跟后阴的中间点)。有的人气要通会阴时,啪的一声就通过去了,若通后从那一点起就会连结丹田、连结两肾脏,也会走冲脉,甚至也会走中脉。
为什麼要把它分成如意、金刚坐,它里面都有不同的涵义,没有正统体会的话,只会说右脚在上,左脚在上,但不知其真实义。
  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后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出家师父都是这麼磨练学人的。当然我们也不必这麼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后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
  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先用单盘再改用双盘,痛时用心法去观你身体会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那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你本有八个心,现在只会两个心没关系,往后会加以体会的。
  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分钟,20、30分钟一直加,到了两个月后就慢慢可以双盘了。
如果你有气的话,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后基础够了,学什麼都比较快。如果有心修中级班的心中心法,每次要坐两小时,下盘结跏趺坐,上盘结手印,如此下盘气更旺。如果双盘改单盘后,手印不变,上盘与手印的气就会旺一点。打坐时脚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气的分布的。
  有人因为暂时不能打跏呋坐,在单盘的时候,下边这条腿放得很靠里,上面这条腿放上去后,膝盖是悬空的,其实这不是一个正规的姿势,因为上面的腿悬空,容易在盘腿时下盘不稳。首先要注意,整个人的身体就跟六和塔一样,是稳稳当当,由下往上是一层一层的,这是非常关键的。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坐到某一阶段时,因为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无形中脑神经紧张起来,心里就坐不住了。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一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痒、麻、胀、冷、热、最后等气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内经》中提到,婴儿的气是在两腿。人到了中年,两腿的力量就减弱了,腿的活动也无形中减少了,喜欢坐在沙发上,常常休息自己的两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设想,坐在沙发还不够,两条腿还要翘在桌子上才行,因为人体是从脚下面开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渐进行的,由脚开始而上行。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然后包腿,包腰,包自己后面的风池穴。天冷的时候,有些人还需要包头。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
  屁股的姿势是微微往后外翘的,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是在类似于屁股跟腿的中间的位置,坐着就像座塔,非常匀称。有的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靠着后墙,这样身体往后仰,就没有办法像塔一样。
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倾直,也就是说尾骨是悬空的。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处就在人身多直立,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经脉有规律可循,尚未完全紊乱。所以不能为畜类把脉,因为其横生脉乱。身躯笔直不倾斜,
则督脉上乾清明,下坤培藏,升降有律,任脉左右逢源,箍束横固,平定十方,稳稳有度。
  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当气诱发起来的时候,假设坐姿由侧面看过来是呈现S型,上身会是笔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坐得弯腰驼背,后腰部位是呈平平的,自己先弯腰后,再摸摸看是否平平的。如果腰部挺起来后,是不是往前挺成了S型,本来腰脊椎就是S型的,坐挺只是让它现出来而已。
  前面肚脐的正后方是腰脊椎的命门穴,督脉上的命门穴就在此。为什麼叫命门穴,我们上半身手头在动,下半身脚、腿在动,偏偏这个腰部位就动不到,很少运动会动它,只有一般的呼拉圈才会去动到,或者是瑜珈的过桥式才会动到这个部位,如果弯腰驼背气就不通了,气到此堵在命门穴,命门穴这里就会胀,胀时表示坐的姿势不对,硬把胸挺起来的话,腰就呈S型状,气就会往上方走去。所以当气走到背后不通时,就会告诉您:「喂!你坐姿不对哦!」这时候才知道,原来真的不对呀。腰要呈S型挺出来,这动作很重要的。
  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肩胛支是在肩膀与背后饭匙骨部份的重点,两肩膀往后拉张后,胸部自然就挺出来,然后饭匙骨就会稍微往后拉凸。膀胱经在督脉旁一寸多的地方下行,两条很长的脉,如果打坐时背后气不够强,可能常常会感冒,这是膀胱经不通的原因。足太阳膀胱经在肩膀、背后面,邪气、风邪侵袭吾身时第一个侵袭到它,会使肩膀僵硬、后颈部紧张,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弯腰缩肩,真气就上不来,气上不来就会想睡觉,这是气不具足。本来打坐的人越打坐脑筋越清醒,一个了了的觉知很清楚,怎麼会想睡觉呢。
  有基本气感的话,背后自然而然的会挺起来,肩膀往外张,胸部微往外凸出来,但不要绷得太紧,架势摆出来后全身就要放松、自然。若身体有气感了,但架势绷得紧紧的,气就不往前走,这种情形是不好的。所以姿势摆好后就要放松,因为肩胛支是下气上行所必须,肩胛是背后、膀胱经气运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气上来以后会走到喉、头部,没有的话,腰部会酸痛,肩膀会僵硬、酸痛。
4、手结定印于脐下
  在一般的禅修之间,都是结三昧印为手印,「三」梵语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从手印结出来的,所以结的三昧印就是正定手印。
  两个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两手大拇指轻轻的相抵触,很自然的放在脚的上面,肚脐的下面,不要悬空。你功夫不够悬空久了会累,功夫够的人悬空没关系,因为他气走上来后,手不会累。刚开始要有一个著力点,手及手臂不要僵硬,自然靠著肚子做个圆圈,有人会气往上走后下来绕双手一圈。当然我们不要去用那个心意念带动,但是我们手印一结,外在的干搅都对你没有影响,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里面看正中间的佛像都是结这个手印,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在禅修时结这个手印,若肩膀会酸、会痛时,表示你的胆经、三焦经与膀胱经较不通。就像感冒一样,风寒时膀胱经先受害,所以颈部、肩部僵硬。同时三焦经不通,即丹田闭死。如果你去参加禅七,长久打坐摆这个定心手印姿势,然后手又没有气感,肩膀酸痛,代表阳经络不通顺,或许阴经络气旺,但达不到体表处,此即阴盛阳衰,内脏虽然气旺,但并没有通到外部的阳经络来。
  如果有气感的话,手印随便一摆放,气就很旺盛。有时候,气会慢慢上来,然后手会慢慢往上移动。以前有一个老师父,他练不倒单,每天一入夜就打坐,打坐入定气很旺的时候,手印就会慢慢的往上抬起,有时候抬到胸前,也没有感觉。因为我们的经络很多条,正经有六条脉-三阳、三阴,气具足的时候,手自然就会往上抬,往上抬到平胸时,这时候天就快亮了,大约凌晨三点半或四点时。小师父们起床后无时钟可看,只要看到师父的手抬到胸前,那时间就差不多了,敲板的人就要开始敲板叫大众起床。
  手印有上万种,这两个手指可以变化很多,所以养成一个习惯后,就要发点时间去改回来。记住三昧印是右手在上,若用左手在上,定心手印结久了,现在要改回来,反而觉得怪怪的,但一定要改变,第一次会觉得很别扭,第二次很不习惯,慢慢的一入定以后就忘记了,几次以后就校正回来了。
  有的两个手放开来,你说对不对?好不好?心里面没有挂碍,不入定就无所谓。所谓入定是世间禅,一进去就是一个月、一年、两年、十几年。大陆有的修行人,三十几年还在入定中。在梁初的时候有位和尚入定,醒来时已经是清末了,经过十个朝代,这是世间禅定。此跟佛禅不一样,佛禅是注重在心的觉悟,我清清楚楚的时候,对人、事、物中,或在行、住、坐、卧之间,没有事物可以让我起烦恼,你证到这境界才能解脱,才能超越自己业力的牵扯。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这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头部跟颈部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去看一般打坐的书,常常会讲到「禅病」。此「禅病」在讲什麼呢?在讲昏沈,打坐到一个境界后,如果姿势不对,会有一个粗的昏沈出现;打作至更高的境界时,又会有另一个微细的昏沈现出来。粗的昏沈出现在头颈支姿势不对时,因气会堵在后脑勺靠近睡穴的地方。细的昏沈是气从中脉过喉轮要通到明点时,在要通不通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微细昏沈。
  气从背脊上来,会经后脑至头顶百会穴,要让气能从下方至头顶,头颈支要摆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压到颈外侧两颈动脉处,如此头颈支架构起来的话,要有三股力量产生:一股是在后脑勺,一股是在下颚,一股是在后颈椎基部,这三道力量要相称。
  头颈支姿势摆好后,观想头顶百会处往正下方来,经过体中腔到肛门要成一条直线。如果头是仰的,这条直线太往前端了,划到你前面去了,如此会怎麼样呢?气上不去头部,气会聚集在后脑勺处,终造成昏沈。如果头压太低的话,这条直线就划到身后去了,这也不对的;正确的线条是要在「正中」的。
  老参们打坐时下鄂要稍往内缩,摆出这个姿势,身体的气马上会冲到后脑勺这里,然后上到头顶。怎麼会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气还没有开发出来。头颈支一摆,背脊部真气即呈一直线,气马上到后脑勺处来,在这里有一个叫脑户穴。「脑户穴」是气进入脑内部去的门户,如果你福德很好的话,真气从脑户穴进去,佛法所谓的般若智慧就开发出来,这智慧是非常的锐利的,不会讲的就会讲,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间禅是不能进到这里去的。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体气脉是有关的,一进去的话,什麼智慧都来了,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都来了。修佛法要进入这里,能不能进去要看你的福德。
  老参们摆好这个姿势后,真气有两条路可以前进,一个是进去到脑户内,一个是从中脉走到明点。眉尖轮是第三支眼睛,由通明点而发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间禅,眉尖这里开的话就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间这里没开也没关系,您是要修见性的。头如果太仰的话,会产生昏沈,一觉昏沈下鄂就要往下微拉,让气从背到头顶;如果没有气的话,再怎麼摆都没有用,想睡觉就是想睡觉。那是太累了。
6、双眼微闭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远的距离,这是最标准的。如果看得太远的话,就有点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话,就有点低头了,所以说一米远的距离是最合适的,你要感觉到这个鼻子和这个肚脐形成一条线。
  普通人打坐起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都很低视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对。下沉一片无明中,而且心思更乱。
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样,就是后脑的视觉神经跟著向下拉,影响了大脑,反是不得安详、不得清净。所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视,闭著眼皮没有关系,眼珠子也是平视。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来,然后眼皮闭上,眼珠子摆正,不低下来,不向下,不向上,平正的,眼珠子还是向前面看,然后不看了。
  打坐时,闭上眼睛也不要用力看。看世界上任何的东西,要轻松不要严重,尤其眼睛要会看东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风景,把那个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错了。像杭州风景那么美,你出去看风景啊,叫风景跑到你眼睛里头来,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没有用处,你也没有好处。
  打坐时眼睛有两种用功方式:一个是把眼睛闭起来,这个较简单易行,刚开始学的人心较乱,那个人动、那个在制造声音,好烦。刚开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扰,所以眼睛闭起来较好。眼闭起来有一个好处,是眼不见为净,但也有一个坏处,是黑枺枺的,初学的人有时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
  另一种方法是学佛像的三分眼,眯眯的看,眼微微的三分开张,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这个方法较不会使你胡思乱想的,很会胡思乱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张三分眼。因为眼睛闭起来时,没有一个可抓住的东西,就会动起心念来,心动就会乱想。如果眼睛打开,你的眼识会意会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东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视而不见,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麼东西,哦!前面一只蚂蚁在爬,看得清清楚楚的,不要这样子,只用余光可以看到亮就可以了,如此能避免胡思乱想。微张眼睛有个好处,因为你很用心,心意会守住眼睛处,气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长很容易改变,易开发出超视觉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没关系,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超越它以后,慢慢就不会再看到了。
  对老参而言,眼睛用功起来是个复杂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头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里下眼帘中间,气通的话,每过一段时间循环一次,「啵」的一下就进去到眼睛里面去,从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经络要全部通的话,气上上下下,起码要有三次通过眼睛。第一次从头部下来入眉尖轮后,会从眼睛的背后下来。第二次气从下面上来也要经眼球,这时候老参会「翻白眼」让气由下往上走。往那里走都有气要通,眼球每一个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发涩、流眼泪、酸痛等,这些是气要通过眼球的现象,此时就要帮助它通过。
  老参们有先天气能够转到眼球本身里面去,两颗眼球都能让气旋转而进去,进去后会改变眼睛的光波波长,就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也可以直接看太阳。普通人不能直接看太阳的,因为太阳光很强,会伤害眼睛,你有气这麼绕一圈的话,眼睛就可以看太阳,不怕其光亮。刚看太阳时它会很亮,排除太阳本身外的光芒,几秒钟后有一薄薄的灰黑圈盖住太阳表面,这是光的补色原理。看太阳没什麼了不起的!正中午也可以看它,没有这个功夫就不要看,会伤害到眼睛的,这是以后会有的现象。
眼睛酸涩、流眼泪都是好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有方法来对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承受,以后慢慢功夫高了,会碰到这些现象。
7、舌舔上腭
  舌头刚开始也是个准备功夫,到真的气从会阴穴起来后,走到喉结前,当先通过心脏---心轮,再走到喉轮。走到喉轮时,气会拉你动你的舌头,这时舌根摆得对不对就很重要。
  舌头卷起来是准备架桥,舌头卷起来后顶住上颚,上颚顶有曲浪痕处,舌头卷起来就顶住那里。这样是会很累,还会流口水,流口水没关系,感觉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里面有很多的淀粉脢,它的功用是用来消化吃进去的淀粉。所以胃肠不好的,就可以借这个机会慢慢的让胃肠消化系统变好,觉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这是非常重要的。搭什么桥?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当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这口津液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填满365个大穴&每个大穴9口真气的打坐修行,是一切修行人都要完成的基础,在佛教日夜修行七七四十九天完成,被称作“打禅七”,在道教则日修夜睡,一百天完成,叫做“百日筑基”)
  这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也就是俗称的“甘露灌顶”,吕纯阳诗中有“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表达这个境界。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伸直舌头,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这样引吞,可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如果化生的津液多,说明你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没有,说明散乱或者昏沉,没有多大效果。比如人的思想散乱一天,一天口都是干的。人睡觉睡一天,口也是干的。只有心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时,真气元气才能化生。初坐禅时,未入真定前,如果心处于不散乱又不昏沉时,一刻钟能化满满一口玉液。
  很多道家书说舌头尖抵住门牙与牙龈处,其实这个舌头是要做「架桥」的,什么叫「架桥」呢?就是说下盘来的气跟喉轮要连接时,要用一个桥把它架连起来,它才能通过。世间禅定的四禅天,就有舌头架桥的功夫,如果没有上过佛教课程的话,会不知去修佛禅,而去修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中**四禅境界时,架桥起用时,舌头会卷了一圈像绑咸菜样塞住喉咙,到此就不再呼吸了。一进入四禅定中会息止,入一境性中。一进去禅定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体表皮一点点的呼吸,这个时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麼,真正入世间禅定的话,什麼都会放下,这是第四禅天的禅定。而修佛法本在修这个心,得真实解脱之境,故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经磨练、去执而得自在。
  修世间禅时上颚紧合下颚,舌头卷起来放在上颚顶部最高的地方。如此,舌头卷得高,以后气从下要上来拉动舌根基部的时候,就会像杆杆原理一样,马上就卷起而塞住喉头入定去了。如果舌头尖放在牙龈的地方,气就拉不动舌根了,因为舌头较重,内气力量拉不动。
  老参们修佛禅虽不入定,但气下、上通顺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时舌头还是要卷得高高的,下面来的气到喉结会拉动舌根,内气马上能往上冲而入头内。
  喉结的气要通,要靠舌头,为什麼打坐时常常会打嗝呢?会不舒服呢?就是舌头没有拉得很高,气堵在胃里;舌头拉高的话,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样子,这样气马上就上来,就会拉动喉咙的舌头。舌头拉动气就直接冲上头内去,不会像世间禅一样的,气不够旺,在那儿堵住而入禅定。故我们如何让气上下连贯,冲到头部是很重要的。
  如果出家者或好好修行的人,有一天真的会进入四禅,就可以体会到舌头卷起塞住喉咙的世间禅定境界。还有一个现象是卷著的舌头,过一阵子就会掉下来,变平摆的样子,意会到后就把它再卷起来。这只是个预备工作,为什麼呢?刚开始没作用的,只会产生口水而已,等到气从胃翻转过来,拉到喉咙的舌根基部的时就有作用了,故舌头要卷高一点。
  若打坐会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气翻转不过来的现象,这些都是要用点技巧,高卷起舌头。有的人不知道这些技巧,打坐气通到胃堵在那里,很不舒服,只会在那儿打嗝,知道气已经到胃了,气旺又没办法翻转过来,这时候舌头一卷,有一条似管样形成,气就会冲到喉咙,下面的气就会翻转到上面来,气往上冲的话,胃就不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溃疡,那就永远都会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
注意事项和建议
  1、饮食之道
  入手下静,先绝食腥荤香辣之物。盖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气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以除原味。不食过饱,过饱则伤神。不食过饥,过饥则伤气。此节饮食之道,不可不知。
  2、关闭六根
  静坐时心摇则气散,修了一点点精气神,不仅会从夫妻生活方面漏掉,还会从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种“漏”、耳朵听多了也是一种“漏”、嘴巴讲多了更是一种“漏”!六根都会漏。为什么强调修行人上来第一步,就要关闭六根呢?
当六根关闭以后,精气神才会自动进入任、督二脉以及回到中脉里边。
  3、面带微笑
  打坐时面带微笑,可以放松入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右腿膝盖疼怎么回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