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肢皮层等电位连接p40-n50波幅偏低是什么病

24小时报名咨询电话:010- / 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 正文
中西医结合诊治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2例临床分析
16:40 来源:&    【
】【】【】
  【摘要】& 目的& 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不典型案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相关因素。 方法& 对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进行临床观察,周围血象、骨髓象、头颅MRI、肌电图、胃镜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弥可保(维生素B12) 及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治疗。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临床上对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应综合分析,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另外应注意鉴别诊断。
  【关键词】&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中西医结合;不典型;临床分析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胃肠道内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故又称维生素B12缺乏症;因其临床表现以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为主,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又称为亚急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多同时伴有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其他类型的贫血。临床上很多病例症状不典型。笔者作为临床医生,近2个月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连续收治了2例不典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例1& 男,61岁,因“下半身麻木8年,双下肢无力3个月,大便障碍1个月,急性尿潴留1天”于日入院。患者有“糜烂性十二指肠胃炎”病史10年,8年前出现腰以下麻木感,3个月前感双下肢无力,以右侧为重,行走时有踩棉花样感。2个月来出现大便不通,3~5天方解一次大便,且解便无力。入院前1天出现急性尿潴留,到我院门诊行保留导尿。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腱反射(++);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张力均正常,腱反射消失。胸6以下浅感觉明显减退,下肢运动觉及震动觉消失,位置觉存在。闭目难立征(+),双侧病理征(+)。
  辅助检查:入院时血常规:RBC1.80×1012/L,Hb70.2 g/L;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5.6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38.9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37g/L,红细胞体积颁布宽度(RDW-CV)104%;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0.92%,绝对值0./L.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均无异常。胸段MRI提示:胸7、9~11椎体增生,胸椎各椎间盘及胸髓形态及信号未见异常,椎管无狭窄。肌电图示:双侧腓神经刺激CMAP振幅极低矮,双胫神经CMAP偏低;左腓浅神经SCV减慢;下肢MEP,左胫前肌记录,皮层刺激潜伏期延长,双侧中枢传导时间延长;下肢SEP,双下肢刺激各波波幅极低矮,左下肢刺激P40潜伏期延长。胃镜示:食管占位,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钡餐证实了食管占位,经活检提示为黏膜重度慢性活动性炎症,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左锁骨上针吸活检为慢性淋巴结炎。肿瘤标记物检查正常。骨髓检查提示: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性大。
  入院诊断:(1)脊髓压迫症?(2)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入院3天后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弥可保(维生素B12)1000μg静滴,每日1次;叶酸片10mg 口服,每日3次。辅以改善脑代谢药物胞二磷胆碱0.75g,静滴,每日1次;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60ml,舒血宁10ml静滴,每日1次,治疗40天。患者双下肢无力明显好转,深浅感觉均有所恢复,大小便恢复正常。最后确诊: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2& 例2& 男,53岁,因“四肢麻木4年,双下肢无力2年,大小便障碍1个月” 于日入院。4年前开始出现四肢的麻木感,同时伴有口周的麻木,未诊治。2年前出现双下肢的无力,并逐渐加重,时有穿鞋上床而不察觉,最终卧床不能行走。伴性功能明显下降。同时家属发现患者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1个月前出现小便潴留甚尿失禁表现,同时大便几日难解。查体: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均下降。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双上肢肌力均正常,肌张力略高,腱反射(+++),双侧霍夫曼征(-)。双下肢肌力减退,左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4级。双下肢肌张力明显痉挛性增高,双侧膝反射(+++),踝反射(+)。胸4以下浅感觉明显减退。双下肢震动觉,运动觉消失,位置觉存在。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双侧病理征(+)。闭目难立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分别于10/10、17/10、20/10查血Hb均为120g/L,RBC(2.6~3.2)×1012/L.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09.9~126.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37~46.2)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56~367)g/L,红细胞体积颁布宽度(RDW-CV)15.8%~69%,均高于正常。脑脊液检查:蛋白(Pro)0.71g/L,余无异常。骨髓检查示:幼红细胞增生旺盛,余无明显改变。颈椎MRI:颈4~6椎体骨质增生,颈5~6椎间盘膨出,相应层面椎管变窄,颈段脊髓未见明显异常;胸椎MRI:胸9~10间盘层面椎管后方局部见片状长T1,短T2信号影,多为黄韧带局部增厚,余胸椎及椎管内未见异常。肌电图:双下肢神经MCV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低,双侧腓浅神经SCV减慢;双下肢SEP各波分化均差;MEP检查未引出胸12,皮层处MEP潜伏期属正常范围。
  上述诸检查除血RBC较低外,无贫血指征,请血液科会诊后不考虑贫血的存在,经全科讨论后排除脊髓压迫症等相关病变,仍不排除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可能,建议进一步查胃镜后提示:胃体息肉,浅表性胃炎。胃黏膜活检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灶性肠腺化生。铁蛋白:239ng/ml正常。HIV(-)。网织红细胞百分比:1.32%,网织红细胞绝对值:0./L.入院初步诊断:(1)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2)脊髓压迫症?(3)颈椎病。因不能确诊,一周后方采取治疗措施,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弥可保1mg静滴,每日1次。另给予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60ml, 舒血宁10ml静滴,每日1次。治疗1周后患者下肢无力症状明显好转,可下床行走,大小便恢复正常。因经济困难出院,出院最后确诊: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出院后继续服用弥可保0.5mg,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后复诊。
  2& 讨论
  维生素B12缺乏症是一种临床上以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表现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代谢性疾病。可由于营养不良(摄入不足)或需要增加;吸收障碍,如内因子缺乏(萎缩性胃炎、胃癌、胃全部或大部切除后、幽门梗阻等);小肠疾患、药物影响、寄生虫感染、血液中运钴胺蛋白缺乏,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运转障碍等因素引起[1]。人体每日所需要的维生素B12仅为1~2μg.摄入后的维生素B12与胃液中内因子结合为稳定的“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该内因子不被消化,不被肠道细菌所利用,在回肠远端被吸收。内因子是一种不耐热的粘蛋白多糖,由胃底腺的壁细胞中内质网微粒体所分泌,其分泌量与盐酸分泌量成正比。维生素B12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过程中的一种主要辅酶,当其缺乏时,影响神经系统和造血功能,因此本病多与恶性贫血并存,以巨幼细胞性贫血为主[2]。但神经障碍并不是由贫血造成的,神经障碍与贫血都是由于维生素B12 吸收障碍所引起。由于叶酸代谢与维生素B12代谢有关,叶酸缺乏也可产生神经症状。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属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密切关系。其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时可累及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临床表现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神经系统症状以深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为主,即感觉性共济失调和痉挛性截瘫。有时可伴有周围神经受损害的症状。脊髓后索受损可引起对称性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近90%患者可出现震动觉和位置觉的缺失,可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表现及腱反射的消失。脊髓侧索受损可引起全身和下肢的乏力,有时呈现截瘫表现;下肢出现痉挛;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周围神经损害可出现非对称性浅感觉缺失,呈末梢型分布。另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直立性低血压、括约肌障碍和阳痿等[2]。
  上述两病例均为不典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二者之共同点: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目难立征阳性);有明显的感觉平面及运动障碍(截瘫)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大小便障碍),故入院均不排除脊髓压迫症可能性;深感觉障碍(震动觉和位置觉缺失);病理征阳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害;肌电图均有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的减慢。不典型之处在于:病例1:有急性尿潴留,而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之括约肌功能障碍多呈渐进性发展,临床易误诊为脊髓压迫症;无下肢的痉挛性瘫痪表现;病例2:无贫血表现,虽有周围血RBC的降低,但血液科不考虑贫血,通过胃黏膜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灶性肠腺化生可判断有胃黏膜壁细胞的损伤,内因子的缺乏,故存在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
  西医治疗以补充维生素B12为本病治疗的根本。两病例在使用维生素B12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均明显缓解,其中以括约肌功能障碍改善最显著。运动功能、锥体束及周围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电生理及MRI检查,均有明显改善。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是一种可治疗性疾病,预后较好。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因此对于不典型病例在骨穿后应尽量使用维生素B12治疗。叶酸的治疗存在争议,但主张不能单独使用,因用叶酸可促进维生素B12的消耗及其在肝内贮存,加重神经系统症状。但可与维生素B12同用。
  中医学根据本病临床表现不同诊断为“痿证”、“风痱”、“血虚”等,认为病变主要涉及脾、肝、肾三脏。主要与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损伤,导致脾胃运化失司,不能将饮食变为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不足有关。血液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四肢失于濡养,故出现肢体无力、走路不稳表现;肝藏血,主筋,肾主骨生髓,司开合,肝肾阴虚则肢体麻木,小便不利[3]。久病多存在血瘀。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尊崇“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为主,同时配合活血通络。2例病例均以大剂量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配合舒血宁静脉治疗。其中以人参补益气血,麦冬滋补肝肾;舒血宁活血通络,协同维生素B12治疗,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董为伟。实用临床神经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3.
  2& 韩仲岩。神经病学-全身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8-139.
  3& 鲍远程。现代中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转发分享:0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医学论文相关栏目推荐
33大类,900门辅导课程医学杂志您现在的位置: >
> 胸椎管狭窄症术中SEPs改变模式与术后神经功能状
胸椎管狭窄症术中SEPs改变模式与术后神经功能状
【摘要】 [目的]总结回顾了自2001年9月以来本院手术治疗的22例胸椎管狭窄患者的术前检查和术中监护结果,并观察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s)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诊疗价值。[方法]22例患者
本文《胸椎管狭窄症术中SEPs改变模式与术后神经功能状》内容是由生活常识网()《医学杂志》频道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下面就跟着网《医学杂志》频道小编一起来阅读《胸椎管狭窄症术中SEPs改变模式与术后神经功能状》。
*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外,均为本站原创编译
*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健康那些事儿网[]
* 本 文 标题:胸椎管狭窄症术中SEPs改变模式与术后神经功能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健康那些事儿精彩话题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神经内科课件.ppt39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神经病学概论 考点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无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支配电位。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分为皮质型(单瘫)、内囊型(三偏征)、脑干型(交叉瘫)和脊髓型。
4.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脚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5.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支配电位。
6.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脊髓前脚细胞,引起弛缓瘫痪,其分布呈节段型,而无感觉障碍;前根,其分布也呈节段型,不伴感觉障碍;神经丛,其损害多为单肢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分布的支配关系一样。
7.锥体外系主要组成部分为基底节,又称纹状体,包括尾核、壳核及苍白球,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肌张力、身体姿势和协调运动。
8.小脑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共济运动失调,急性小脑损害表现为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
9.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痛温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脚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中央后回的感觉区; 触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脚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大脑顶叶皮质的感觉区;深感觉的第一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电位联结端子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