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康熙无痛人流要多少费用费用大概多少

京东方获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及最具创新竞争力两项大奖-mp3截歌器下载,洒水头,大宋提刑官第一部下载,魔法之王,红肠发菜,普定吧,相亲才会赢 赵贤伟,小宝与康熙优酷,安阳香洲名郡,捷波朗bt2080,罗密欧1号雪茄,曲黎敏四季养生视频,官晶华楚留香新传,梁雅优扮演者,黑光婚纱摄影样片,哈利洛维奇,盗墓迷城2国语,,定远县卫生局,吹喇叭 mv,,京东方获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及最具创新竞争力两项大奖
&&您的位置&& >>
京东方获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及最具创新竞争力两项大奖
mp3截歌器下载,洒水头,大宋提刑官第一部下载,魔法之王,红肠发菜,普定吧,相亲才会赢 赵贤伟,小宝与康熙优酷,安阳香洲名郡,捷波朗bt2080,罗密欧1号雪茄,曲黎敏四季养生视频,官晶华楚留香新传,梁雅优扮演者,黑光婚纱摄影样片,哈利洛维奇,盗墓迷城2国语,,定远县卫生局,吹喇叭 mv,,京东方获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及最具创新竞争力两项大奖  核心提示: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周文林)得益于持续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半导体显示领军企业京东方在国际产业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近日于美国举行的2013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高峰论坛上,京东方一举获...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周文林)得益于持续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半导体显示领军京东方在国际产业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近日于美国举行的2013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高峰论坛上,京东方一举获得“2013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和“最具创新竞争力企业”两项荣誉。
本届高峰论坛由全球知名的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主办。组委会表示,近年来京东方在技术、产品、管理、营销等各方面均有非常优异的表现,企业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及国际影响力持续稳定提升,有力推动了中国乃至全球显示产业的发展繁荣。
作为国内半导体显示行业的龙头企业,京东方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足点。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表示,创新,尤其是观念、技术和应用创新是实现显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对策。京东方积极推进显示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持续强化产品、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目前,京东方年新增专利数位居全球业内前三,研发人员人均和单位产出专利量位居全球业内第一。2013年上半年,京东方申请专利数量已达到1600项,全年预计可达3500项。京东方新品推出能力及推出速度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全球新品首发率达30%,移动领域全球新品首发率高达60%。
京东方副总裁张宇表示,京东方已连续三年获得“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奖项,这是京东方自主创新、产业链协同及全球化价值共创等综合竞争力的持续体现,也是全球市场对中国企业创新实力及综合竞争力的高度肯定。
除京东方之外,此次获选“2013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的企业还包括华为、海尔、腾讯、百度、中国移动、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寿。
(原标题:京东方获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及最具创新竞争力两项大奖)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上一篇:
下一篇:下一篇:
?专题1信息无?专题2信息无您所在的位置: -
妖精的尾巴oad4下载
(9,115人参与)
&&缪瑞林坦言,“雨污分流效果好不好,一定要打开窨井盖才知道。18时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三号注入调姿和变轨参数。我觉得只有老杨(指杨振宁夫妇)那种才算吧。“无论是评选青岛代表菜还是青岛特色小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接地气。德国吃鲤鱼大餐德国一些地区有个持续了50年的新年传统——看喜剧短片《一个人的晚餐》。而1998年到2008年是中国奶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但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中国奶业遭受重创,发展速度一下子降至谷底。然而,统计显示,我国铁路的人均长度还不到一根香烟,而每年春运一个月,“在路上”的中国人却高达30多亿人次。&&近日,央视披露了发生在四川凉山的一起大吃大喝案。“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越高,把专利技术转化为商品的积极性越大,科技经济结合的成效就越大。另外,约10%的高净值人士虽然表示不考虑投资移民,但是其子女正在考虑或完成移民。今日,俱乐部投资人蒋辉超将会到球队宣布相关事宜,这也是华凯尔5日前往东莞冬训前的一次重要动员会。代市长卢子跃代表宁波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发挥勤廉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保持为民、务实、清廉本色血液酒精含量多50毫克增加1个月基准刑&&受到旅客谩骂,话务员只能到“发泄区”发泄情绪,寻求安慰。要故意提醒昙花开放是不可能的,它不开,怎么提醒?主要做法为采取建设三层林带:江岸线175米,水平推进100米叫百米景观带,一般种植常绿树林,比如桂花、小叶榕等。如果哪个动作有人得分比我高,那么,这个动作和跳这个动作的人就会被我锁定,成为下一次比赛我要超越的目标。任命孙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有些研修生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两国矛盾升级,他们也许很快就回中国缪瑞林坦言,“雨污分流效果好不好,一定要打开窨井盖才知道。&&另外,你怎样辨别自己是否已经承担了足够多的担子?既然轻易就把车开走了,为什么还要送回来?“上下”是老人与晚辈之间的亲爱,左右是老人与同龄人之间的友爱。国人的休假时间和安排,全由全国假日办说了算,但放假安排难让众人满意,所以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陈民表示:“缺钱的廖荣纳只能够拼命借高利贷,月息四分、五分的高利贷,甚至还有高达一毛的高利贷。甚至有业内人士透露,在陕煤股份此次IPO重启前,监管层称“不压缩不能发”。”他举个例子,以标价4988元的礼品册来说,产品的价格最多能达到2000多元。&&自2000年年初,现任第一钢市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华瑞首创了五户联保、动产质押加上担保机构担保的模式。现在,演出服千余套,平均一个人有3个角色,3套服装。马大使表示,中国已率先向南难民提供1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将提供救援物资。就像《花样年华》里的旧时光,当它遇上了蓝色的清新色调,突然活泼起来。进一步考虑到经济正在筑底的前景,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债券市场牛市已经走过了大半部分。这是本年度国内成品油价的第15次调整,也是新定价机制执行后的第7次上调,每吨仅60元的降幅为10年来最小调整幅度。这处简易房存在隐患好几年起火部位为靠近窗户的区域目前,火灾的原因调查进展如何?&&北京市气候中心专家表示,7、8月份北京的雷雨天气,受南边暖湿气流的影响,会出现全区一致性的降雨。全年共完成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万户居民受益。一段段稚嫩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插图,开启的是绿色的畅想,引领的是低碳时尚。信文结尾则提出,“农大的学生很棒,他们在网上围着我捍卫柯帅虽情绪激动却很少谩骂。当地媒体呼吁,香港支持和谐、稳定的“沉默的大多数”该站出来了。该行人士介绍,根据客户的浏览习惯,分析其感兴趣的产品,然后定期精准发送。
文章关健字:
页面执行时间:969.毫秒[转载]《行走普定&&&品味朵贝》来稿集锦
可以《行走普定&&
品味朵贝》来稿集锦
安顺首部茶文化图书《行走普定&&
品味朵贝》自启动编辑以来,已收稿件十余篇,现集锦如下——
1、朵贝茶记
杜应国(安顺地方文化专家)&
化处有茶,茶名朵贝。御贡珍品,源于明,传于清,盛于今,名噪一时,响誉四方。六十年代,故总理周恩来莅黔,有幸品之,赞为“色清味甘,芳香浓郁”,可证其名不虚传,品质之优,茶艺之良,由来有自矣。时至而今,产地一带,犹可见野茶如簇,漫坡丛集,皆百年遗留之物。内有古茶一株,粗需二人合抱,广则覆围百尺,经专家查证,寿龄千载以上,允称黔省之冠,贡茶之祖,已坐享市级文保之列。朵贝地处深山,远避尘俗,空气纯净,清爽宜人。更兼海拔高,气温润,雨量丰,日照足,云蒸霞蔚,氤氲缭绕,适宜优质茶品生长。故其色也翠绿,其汤也明黄,其味也醇芳;且富含多种营养基质,保健养生,常饮多益。惜既往茶业不振,出品有限,致名高量微,好之者一壶难求,尝起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叹。近年以还,幸赖地方谋事者慧眼识珠,乃有复兴万亩贡茶之举措;筑巢引凤,重树品牌;雄风再展,迭获大奖。如此顺天时,合地利之举,假以时日,贡茶复兴有日,百姓致富有望,岂非造福一方,功德无量?!
2、口弦的仙马
戴冰(贵州省作协副主席、作家)
普定有几个标志非常出名,一是穿洞古人类化石,它是亚洲古人类遗址发掘中发现火种的地方,专家评价它点亮了亚洲文明之灯;二是它的历史,贵州在唐代就进入官方文字记录的地方不多,普定是其中之一;三是它的古茶树群,古茶树生长在化处,充满禅味的一个名字,茶的名字叫朵贝。但在这篇文字中,我写的是普定另一个地标,名字叫仙马。
普定县猴场乡的仙马村,据说有三样物事也很出名,一是合唱,二是弩,再就是口弦。前段时间有机会去了一趟,回来就想说说这三样物事。
先说合唱。半山的平台上,一群穿民族服装的男女小孩聚集一处,在一架手风琴的伴奏下齐声歌唱,童音悠扬,明澄如水,内容是欢迎远客来到美丽的苗寨。我在少年宫呆过几年(那里有全省最好的童声合唱团),一听孩子们的音色和发声位置,就知道那是美声的一种变体——这个场面我太熟悉了:一群穿着苗族服装的童男童女,洋声洋气地唱着苗山苗寨的乡土生活。不同的是少年宫合唱团演出大都用伴奏带,而这里用了一架(也许更为洋气的)手风琴。正诧异,正失望,略知内情的王剑平对我说,仙马跟石门坎的白格里牧师有着一段不浅的渊源,许多人从小就能读五线谱。我于是恍然大悟。难怪。我对贾正宁说。贾正宁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带着仙马的合唱团去参加原生态合唱比赛,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因为没有一个评委承认这是一种原生艺术。这样说的时候贾正宁嘿嘿地笑,一种没能蒙混过关的自嘲的笑。我想想那个场景,也笑了。
再说弩。两三个当地中年汉子背负箭筒,手提粗大的弩机在操场上闲闲地来回踱步,走得一个操场都有些生猛起来。听人介绍,那是用来守护庄稼和猎杀野猪的。猎野猪时箭头还要蘸上毒药。我自小受《三国演义》连环画的影响,十三四岁时就自制过不下三十把弓弩,曾瞄准月光下父亲宽大的后背射出一箭,挨了一巴掌,至今喜爱弓、马及一切冷兵器,所以看到弩机就不禁满心欢喜。接过来先碰碰弦,不用试就知道以我的力量是万万张它不开的。但还是有好几个粗壮男人不信邪,依次上前一一试过,却无不颓然而返;只有一个带眼镜的壮汉有点技巧,利用双膝的力量,吭哧半响,终于将弦挂上了弩机的搭钩。扶着腰起身后,那老兄顾盼自雄,颇有得色。但看着他红脸凸睛的模样,我禁不住这样联想,要是真有某头野猪突然现身,鼻息咻咻,摇着飘逸的鬃毛决意对他发起一次壮观的冲锋,那情势千钧一发,是否容得他如此大费周章?这是玩笑话,但愿那个胖兄不幸看到这篇臭文时不至闷气,诚诚恳恳地说,我还是很佩服他的气力的。
整个过程,弩机的主人始终站在一旁微笑不语,脸上的表情是见怪不惊,没有丝毫意外之感的。我想起显克微支曾在《十字军骑士》里描写年轻的兹皮希科,借他叔叔马茨科的口称赞他的力量,“他十四岁就独自杀死一头熊,十七岁时不用曲柄就能开弩”。书里没有直接写到曲柄的形状和功能,但我猜想那一定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一种辅助装置,好让使用者能在短时间内多次张机。于是我对弩机的主人说,为啥不在弩上装一个什么东西,让它好拉一些呢?
那汉子斜乜了我一眼,什么话也没说。我断定那是一种蔑视的表情,于是不得不在这种对自身强大力量的自信面前为自己那一点纤细的机巧之心羞愧了。
然后我想说说口弦。
口弦是一种铜制的乐器。但说它是乐器实在有些牵强,严格说起来它只是一只树叶或是矛头状的簧片。一个全套苗族服装的中年妇女,两手围着嘴,低眉垂眼站在操场中央。如果不是有几个人站在她身边同样低眉垂眼地侧耳倾听,我并不会知道她在干些什么。我走过去,听见一阵微弱低沉的哔哔声响,就像小时候用指甲刮过篦子的木齿,几乎没有音高的起伏和节奏的伸缩。这是什么?我问一旁的杨文艳。口弦。她说。王华看上去似乎隐隐地激动,你们一般什么时候才吹呢?她问那个中年妇女。女人把口弦从嘴里拿出来,仿佛有些不好意思,眼睛不看我们,看着越出围墙的几丛树梢,微笑说,高兴的时候,断心的时候。
断心的时候?王华哇的一声叫了起来,说得太好了。
不说伤心,不说死心,而说断心,是说得好,我都不禁耸然而心惊了。伤心不过悲哀,死心已然麻木,断心居其中,仿佛能感到心的绞痛。这样精彩的话印象中还有一句,出自安顺蜡染大师杨金秀之口。某次安顺文学前辈周青明老师陪父亲去访她,提到民族腊染悠远传统的熏陶时,她回答说,老辈人有蜡画不假,就是画得死眉佯眼的,不逗人爱,要笑颤颤的花才算得蜡画呢。
笑颤颤三个字我辈人道不出来。
吹一段高兴的。有人定题。那女人吹了。那断心的又什么样?那女人又吹了。我听听,没分出区别来,仍旧是那样单调的,指甲刮过篦子的哔哔声。
这样声响细微,制作粗陋,单调平板,毫无一点表现力的小铜片,如何能够承载人心的大悲大喜呢?我觉得困惑,一直到我离开普定很久都还是觉得困惑。
十几年前我曾大大地迷过一阵子摇滚乐,还参加过组建乐队,对电声四大件都有过皮毛的接触,所以有一天我突然想,口弦和人心的关系,是不是就像架子鼓和贝司的关系呢?鼓本身有音无调,全赖贝司在每个重音上的参与,它才具备调性,才能随着每首不同的乐曲而变幻无方。我曾在一篇小说里写过这样一句话:贝司为架子鼓染上色彩。想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意思。口弦想来不也就是如此吗?正因其“无调”,所以才能承载万千的情愫;正因其“无调”,万千的情愫才可能因其而得以投射——这也许就是口弦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的原因吧?这也许就是口弦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却没有发展成一种更为复杂的乐器的原因吧?
可不可以摹仿《道德经》的口气这样来形容一次口弦呢: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乐)器无调”?
但让我耿耿难忘的却还不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那毕竟只是一个智性层面的问题,大脑的分析向来不可靠,可靠的是肌体的反应——我终于意识到让我不能忘怀的并非口弦的调性,而是它细微到几乎难以觉察的音量,以及吹口弦的女人在谈论口弦时的神情——口弦不就是她的心事么?情不自禁,满怀倾述的欲望却又那样地含蓄,那样地羞涩,那样地不愿为人察觉不愿为人所知……没有嚣叫,没有呐喊,更没有反抗,有的只是私密的,几乎下意识的含混而隐约的自我宽慰——通过口弦,仙马人对上苍作着喃喃的坦露。
这样结论着,口弦就被抹上了一层柔和而悲凉的晕影,仿佛树杈间泻露的月光,只属于孤独而阒寂无声的内心世界。
十七岁时我曾写过一首小诗,试图用语言描述一些乐器留给我的印象,诗的题目叫《现代音乐》(原谅我在同一篇文章里两次引用自己写下的东西):笛子一长串响亮的小眼睛/黑管的沙漠里狼烟升起/大提琴回荡父亲的思想/小提琴的技巧树叶繁茂的枝条/钢琴的脚步涉过月光的小河/闷气的小号晕头转向……我之所以引用这首小诗是因为我很想在里面加上口弦的部分:口弦仿佛涟漪/散发一阵细密的心跳。
心跳是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律动,所以我要说,歌唱使仙马华艳,弩机使仙马剽悍,但只有口弦的仙马才是本质的仙马,它极弱而无调,庶近于天籁,同时又包纳万千繁复,吞吐光阴的过程中悄悄记载又悄悄消融着一个族群的心灵的秘史,只有它才属于仙马每个私密的个体,属于仙马真正的内心。
3、感动仙马&品味朵贝&
王&华(省作协副主席、作家)
这样已经很多次了,和一大帮人一起,去一个你没去过或者已经去过了很多次的地方,有人把这叫采风。“采风”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解释为“收集民歌”,但我们惯把一些跟文化沾点边的人有目标的行走叫做“采风”。也不知道是从啥时候开始,“采风”这件事情变得风行火爆了,人人都显得特别的好客,时不时的,就把一些作家画家摄影家们叫到一起,带他们到自己的那块地方走走。本意是让你走完了就把他那块地方写写,画画,帮着做宣传。这种采风活动时间不长,一般只两天,跑马观花而已。那种跑法,诗人也好,画家也好,都来不及敏感和天真。倘若那地方没有什么东西特别打动了你,你走过也就走过了,回首时你会发现你连足迹都没留下一个。
那天到仙马,站下来的时间意外地长了一些,已经习惯于跑马观花的我竟也获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感动。
那弩有些笨拙,是木头做的,远不如今天那些金属的华美精致。据说这种由岩桑木做的弩只属于苗族,是苗族拿来对付敌人和野兽的,如今已没有了敌人和野兽可杀,弩便不再是苗家的武器,射弩也已演变成一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了。拿弩的人,有一对很粗的胳膊。据说这弩这射弩手年年在农民运动会上夺冠军,仙马也因此而扬了名。弩不能杀敌人杀野兽了,去杀运动场上的靶子,算起来那也是另一种铁马秋风吧,虽然一年只有那么一次,人和弩都一如既往地热情努力,一样的把奖牌和掌声当成英雄的荣誉。
而今天,仙马来了一帮客人,英雄被带到客人面前,要他表演射弩。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逐鹿沙场的英雄突然沦为街头杂耍时,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他们很悲哀,认为他们的内心肯定充满了失意和沮丧。骨子里有点诗人特质的人,已经用一种充满同情和悲悯的眼光看着那弩和那射弩手了。但他们却是满腔的热情,胳膊上青筋暴起,弩绳便温顺地进了卡槽,上箭,瞄准,扣扳机,没有半点花架子,就像他们这时候正在瞄准一头猛兽,或者正在瞄准运动场上的靶子,他们不是在耍给别人看,他们是在齐心协力和敌人较量,是在战斗。他们让你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历史演绎,也不是热哄哄的虚假造作,而是一种温暖的真实。有一阵,你都误认为射弩可能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了。你甚至认为那射弩手之所以那么投入,是因为他对这件事情本身的痴迷。于是,你也要跟那神秘的弩走得更近一些,上前要拉绳试箭。弩在你手上显得有些过余沉重了,你拿不好。弩的主人手把手教你拿,你还是拿不好。拉绳的时候,你把一辈子的力气都使出来了,那弩绳却动也不动一下。脑袋机灵一点的,想到了手脚并用。坐下来,拿脚蹬着弓,双手齐心协力。还真把绳拉到位了。动作很不专业,也不优美。弩喜欢的是一对粗壮有力的胳膊和一个宽厚的胸怀,一种一咬牙一拧眉就把它拉到位的气势。但就这已经够意思了,在弩的力量面前,你们这些胳膊上只有肥肉的人露出点可笑是情有可原的。更有可笑的,把别人拉好了的弩抢过来,做模做样的要射箭。胳膊举弩有些吃力,箭放上去一晃一晃的,无法瞄准。瞄的本来是一棵树,后来箭却飞进树旁边的一丛草里。
这个时候,你才发现,驾驽那弩并不容易,它需要力量,更需要一个宽厚的胸怀。同时你也懂了,当一个神圣的民族活动沦为街头演技的时候,射弩手为什么依然从容,依然严肃,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宽厚和至善。那是一种让人着迷让人感动的生命情调。
为我们表演口弦的是两个中年妇女,她们着了盛装,像赴正式演出。天气有些炎热,她们脸上一直在冒着汗。汗水在她们布满晒斑的脸上涂了一层釉光,她们看起来兴致勃勃。她们一只手把着嘴,一只手在嘴着轻轻拨动。说是已经在演奏了,我们却听不见一点来自口弦的声音。演奏者有些羞涩地笑了,要进旁边的教室里去,说那里清静些。可这个时候,由于我们这一帮人的侵入,教室里也闹哄哄的。无奈之下,她只好再一次来到操场,选一个人稍少一点的地方站了,叫你把耳朵伸到她嘴前去听。你真就把耳朵凑上前去,想从嘈杂声中打捞音乐。心静下来,就真的听到了,似乎是蝉用翅膀弹奏阳光的声音,又似乎是风弹动少女发丝的声音。那声音让你无比感动,于是你要过妇女手中的口弦。那不过是长不到十公分的小小铜剑,剑身内部抠出一道细如发丝的凹形缝隙,就形成了苗族人精致的口弦琴。怎么弹的呢?好多人都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乐器,既惊讶又好奇。口弦的主人拿过口弦重新演示。她左手持琴,把琴横放于唇内前上下牙齿的中间,右手弹拨。你拿过口弦,很认真地学。但你听到的不过是一种金属的声音,那声音毫无美感毫无张力。只得再次请教,没办法,因为你已经迷上它了。原来演奏口弦是靠口腔、唇的开合,呼吸强弱来配合调节音量和音色。你试着做了,还是不行。遗憾之余,吸引你的已经不仅仅是演奏本身,你对着小小的铜簧往深处张望,就看到了我们仙马苗族绚丽迷人的文化。这个生长在大山里的民族,有着比别人更多的仁厚和坚忍,而我们的仙马苗族姑娘,更是比别人多出一分优雅和含蓄。爱情在她们心中神圣而美丽,她们把它交给心爱的口弦。看阳光抚过心上人的脸,口弦声响起来,表达心中如炽的爱恋。更有那月光朦胧的静夜,一颗失恋的心轻轻拨动口弦,如泣如诉,忧怨而伤感……
你感觉,你的眼眶,有些湿了。
名字叫朵贝的茶
用玻璃杯端上来的茶是绿色的,似乎还在生长。
这茶的名字叫朵贝,是普定最好的茶,过去是专门贡给皇帝享用的茶。在仙马做客,好客的普定朋友把最好的茶端上来,说这是普定最好的朵贝茶。
朵贝茶的产区并不在仙马,在化处。朵贝的名字来历非凡,它是彝族语言,在它生长的地方,有反字岩,大批民族文字学者多年来多次前往,但到现在依然众说纷纭,一是当初生活在这里的彝族族群已经迁徙,基本的语言生态和参照物此刻无法准确定位;二是今天这里的人已经不是彝族,偏偏又为生长在这里的这片茶林保留了娇柔的名字——朵贝。不知这小小的绿色叶片知道自己来历非凡还是原本就天资骄人,朵贝在山里生长,四季都与茶人在一起,相互守望,相互珍惜。种茶的茶农将朵贝捧在手里,春天第一片叶子采摘的时候心的节奏非常轻柔,这是明前茶,是为配合春天复苏走进茶农生活的茶。夏季的阳光下,汗水在流淌,朵贝茶的浓香传递的当然是份山中岁月的安慰,然后,秋天来了,朵贝茶的花在彝族文字弥漫的地方开放,淡淡的、黄黄的,冬季的日子,朵贝茶的色彩保持着绿,显示它和其他植物的完全不同。有人在书中写到:
唐代的茶是古典的;
宋代的茶是浪漫的;
明代的茶是自然的;
那么,在仙马的自然之音中走进我们的朵贝茶又会是什么的呢?
它是可人的。它生长在古老的化处岩石带,淡定着和茶人相守在一起,当仙马苗族姑娘的口弦响起,它款款走向前来,让你知道在普定除了仙马的这份天籁之音外,还有另一份你的心同样割舍不了的甘甜会迎向你,让你记住,陪伴仙马人的这份山中滋味。让你知道,在山里的日光下,植物会说什么样的话儿。
我不知道上苍是有意
或是无意的眷顾
把千年古茶树盆景般艺术化的
定格在那葱茏与苍翠里
千百年来,因为大自然的恩泽
沐浴着阳光和雨露的精灵
用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孕育着这片土地上的子民
我是在一个不经意的清晨
走进了你的世界
把每一朵绿色与亮丽
贮满了生命本身
用馨香和哲思
诠释着来自岁月沉积的经典
一个来自唐朝叫做陆羽的圣人
居然把绿色的生命阐释得如此的完美
以至于散落在朵贝茶园的只言片语
都显得那么灵动,那么真实
物语心事,一叶知心
固守朵贝那片宁静
在禅与茶的哲思中
从思想深处读懂圣人的心事
静和怡真,一个近乎完美的哲学命题
在朵贝贡茶的清香与幽远中
幻化出仙子般的仪态和风情
迷倒了一片,也醉倒了一片
厚重绵长,一段被醇化的往事
尘封在记忆的深处
寻着朵贝那抹淡淡的茶香
慢慢的品,慢慢的享受
岁月渐次打开,心扉渐次打开
不经意间,邂逅了那份纯真与美丽
朵贝,一个好记又莫名其妙的地方,为什么叫朵贝,我至今也没有搞清楚,作为曾经的公社所在地,朵贝,曾经管辖了一大片区域,都是适合种茶的连绵煤山,煤炭资源丰富,常年云遮雾绕。据朵贝街上陈家家谱记载,朵贝比如今管他们的化处还出名的早,化处是因为有一位神仙在那里坐化,所以才出的名。但朵贝因茶其名声也不逊色,说朵贝是一个出产好茶的地方名副其实:明洪武年间,朵贝贡茶即已名闻遐迩,崇祯年间曾多次进贡皇帝。如今朵贝的茶已经声名远播了。
朵贝公社曾经管辖的张家寨村,有一个叫贡茶山的地方,那里还生长着上白株古茶树,那是我在普定当文化局长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茶山上的古茶树,其中一株,据张家寨村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后请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张明生、贵州省茶科所茶业专家陈纪明、张其生、孙继海、安顺茶协杨玉斌等前往实地考证,都一致认为是目前全国小叶茶树品种中最古老、最大、保护得最好的古茶树,堪称朵贝“贡茶之祖”。千年古茶树占地50余平方米,为灌木型野生茶树,树根粗壮、枝繁叶茂、树干遒劲,高3.2米,直径0.87米,占地50余平方米,叶片厚实,咀嚼涩中带甘、满口生津,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郁郁葱葱,风采不减当年,可以说它见证了朵贝茶发展的历史,是朵贝茶叶的缩影。
为什么朵贝的茶叫“天问禅茶”,就是按照在化处坐化的那位仙人,在化处仙人寺研制的“朵贝茶”的民间手工技艺制作的。“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传说李自成败出京城之后,削发为僧,逃到如今的化处落脚,学佛诵经,李自成本是品茶之人,到了化处,学佛诵经之余出游山间,发现朵贝一带满山偏野都是茶树,于是就用朵贝茶青泡制“禅茶”,没想到,朵贝茶的清香是那样的悠远,回味是那样的绵长,汤色是那样的纯正,品相是那样的鲜活。从此李自成就“佛茶一家”进行到底。当他坐化之后,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他飞升之后留下的那双鞋埋葬在他落脚的茅屋里,在茅屋之前修建了现今的仙人寺。与仙人寺相对的空山是化处的著名喀斯特岩溶景观之一,一块硕大的巨石,千仓百孔,当地人称“空山”,据说李自成常到空山溶洞里喝茶坐禅,享受清雅与娴静。李自成泡制的禅茶技艺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作为爱茶的汪朝祥到朵贝从事茶产业开发,第一件事情就是挖掘整理朵贝禅茶的民间手工艺,试制“空山新雨后,天问禅茶香”的“天问禅茶”,让人们试喝品尝。没想到一炮走红。让爱喝茶的人们品尝朵贝的茶研制出来的“禅茶”之后,让心与心、心与茶想通,让人们借助“茶”这灵芽,进入“心悟”的境界。
贵州多以春茶为茶中上品,贵州普定朵贝的茶也一样。闲暇与朋友品尝朵贝春茶的时候,我说“春茶像一种惬意的时光,惬意的时光更像春茶,需要珍惜和品味。”讲了我长期喝朵贝茶之后对朵贝茶的一种感悟。朋友们也说:贵州十大名茶,朵贝算其中之一,要说名气,的确赶不上“都匀毛峰”、“湄潭翠芽”,但“天问禅茶”的色香味不差啊,可以说是春茶中的上品,而且有文化底蕴。品尝“天问禅茶”的时候,如果严格按照“正、清、和、雅”,讲究一个正道、清心、和敬、脱俗,那品尝的时候就能进入神仙的境界。在这个浮躁与匆忙的时代,人们需要沉静下来享受一下清静与淡雅,如果在这个时候,泡上一杯“天问禅茶”,感受一下神仙境界,体验一种惬意时光的沐浴,那是怎样的快乐啊。
茶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相传神农皇帝遍尝百草,有时吃了毒草,就用茶来解毒,商汤开始用茶做饮料,茶就被人们普遍饮用了。据[法]克里斯蒂安·马尼尔与玛丽·兹班登所著《品茶》称:公元前2737年,中国神农氏揭示了这种略带苦味,但香气袭人的饮料的功效。不过,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的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中“烹荼尽具”的约定,才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然而,茶字却出现得比较晚,跟茶的饮用形成了很大的脱节。
《康熙字典》“茶”条注:《广韵》:俗,春藏叶可以为饮。《韵会》:茗也,本作荼或作,今作茶。陆羽《茶经》: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如荼,如春秋齐荼,汉志茶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未尝辄改文字,惟陆羽卢仝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字,从艸从人从木。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注:徐灏《段注笺》:《尔雅》荼有三物,其一,苦菜,即《诗经》里“谁为荼苦”的荼;其二,茅秀也。《诗经》“有女如荼”的荼;其三,《释木》,槚,苦荼,俗作茶。
唐汉《汉字密码》注:《说文》注:茶,古荼也。《野客丛话》:世谓之荼,今茶也。
终上,我们可以发现,茶树本来叫“槚”。因为它的叶子和“苦荼”一样有苦味,所以又叫“荼”。南北朝时,代表“槚”的“荼”分化出“茶”的音,到了唐代,读“茶”的“荼”字又被人们减去一横,成了今天的“茶”字。
跟“茶”相比,“茗”就简单得多。
《康熙字典》“茗”条注:《玉篇》,茶芽也;《韵会》,茶晚取者。《辞海》另注:茶的通称,如香茗,品茗。
《品茶》还提供了以下一组信息:茶是全球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仅次于水;世界上茶叶产量最大的是印度,占34%;中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的19%;世界上人均茶叶的消费量最大的是爱尔兰,人均年消费3.6千克;1998年,中国一种名贵红茶的报价为600万法郎1千克;树龄在100—200年的老茶树产量最高;茶树从种下到产茶的时间是4年;世界上最老的茶树的年龄为1600岁,树高达30米(另有文章认为: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的锦绣村香竹箐上被誉为“锦绣茶祖”的古茶树,树高10.6米,树幅11.5米&11.3米,基围5.84米,周围10米以内都没有树木。据考证,树龄已达3200年,才是世界之最)。
不用奇怪,茶最先在中国产生,但是,印度后来居上;茶是地道的东方产品,却是爱尔兰人最爱的饮料。
还有,《博物志》云:饮真茶令人少眠。莫非当时已有假茶?
陆羽因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获得“茶仙”称谓。
名人以茶入诗者甚多,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却是不可多得的: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在所有写茶的对联中,四川潜江竹仙寺联: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两个山人。有人集苏东坡句为联,最称绝妙:
欲将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对佳人。
至于跟茶有关的故事,更是不止一箩筐,但是,晋朝的这个故事足以令人喷饭:《世说新语》载: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晋朝的司徒长史王濛酷爱喝茶,凡客人来,就极力劝人家喝茶,以至引起士大夫们的恐惧。每有人要去见他,都会说:“今天要碰上水灾了。”
茶在中国,是全民饮品,普通百姓家待客之说“粗茶淡饭”,打招呼说“来家吃茶”,均属平常。不但跟儒家有渊源,甚至被推为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有许许多多跟茶叶有关的精美诗文和有趣故事。“禅茶一味”、“茶中有道”又高屋建瓴地说透了茶跟佛、道的关系,不信,且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先生的名句:“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那就吃茶去吧!假如你此刻正在著名的古镇,那么,就吃名叫朵贝的茶吧。
在茶乡的黄土地上
我看到一个结实的老人
用他那粗糙的大手
细心地抚平大地的皱纹
连同一枝枝绿叶
扦插在温暖的泥土里
便长出一簇簇绿色的希望
我的目光在枝叶间飞翔
那一个个美丽的关于茶的故事
还有神奇的传说
我看到一座座怪石嶙峋的山间
散落着一座座迷人的村庄
点缀着村庄的
是一棵棵千年的古茶
我喝的是贡茶
我品的是生活
我嚼的是人生
我感受的是文化
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作者地址:普定县委宣传部)
8、一盏茶的诗意
我平素不爱喝茶,那是来化处之前的事了。
有人说,喝茶的人玩的是文化和优雅,我却不这样认为。茶在中国的地位很特殊,自古以来,上至文人雅士,下至贩夫走卒都离不开它。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透露着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标签,而这种雅与俗在本质上并没有界限,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相通的,说它高雅那是来自茶艺礼仪和功夫茶的程序,说它俗气那是来自随时随意的冲泡,而无论我们是在充满诗情画意伴着宛转悠扬曲子的高档茶艺馆里品茶,亦或是在自家的陋室里怡然自得的冲泡一杯,都是在追求着同一个心境,那便是茶的清心,人们通过它去离自我、离生命更亲更近。
从古自今,饮茶的方法大致经历了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直至今日的泡茶法。那好,就借这心境来泡一杯:先是选茶。茶有百种,人有千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绿茶如偶落凡间的精灵,红茶如精致婉约的仙子,淡雅的是碧螺春,言情的是毛尖,……,而化处的朵贝最是独特和魅力之处是它的温婉,有矜持的冷,还有缠绵的韵;次是茶具。历来有“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之说。在很早的久前,茶具与食饭的用具是合而为一的,因为古人没有专门用来饮茶的器具,后来当饮茶成为一种风尚,茶具也就得以从食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饮茶器具。茶具的种类按照材质来分,可分为陶土、瓷器、漆器、玻璃、金属、竹木、石器7类,泡不同的茶,条件允许的话,应是要采用不同材质的茶具,这样才能得到口感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比如,泡乌龙茶应该选用陶土茶具,而泡名优绿茶应该用玻璃杯。茶具中有所谓养壶之说,说的是茶具的专用,我甚是赞同,试想,倘若一只茶壶今天泡普洱明天泡毛尖后天又将龙井塞进去,那我们就不能奢望能从里面倒出好的味道来,一只壶至少要花费一年的时间只泡同一品种同一等级的茶才能很好的把茶本身的意念和意蕴尽情倾倒出来。当然,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对茶道有研究对饮茶有精致要求的少数人外,占社会构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多数人的盛茶用具仅只一个玻璃杯,但这从实质上并不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品茶。再是选水。陆羽《茶经》有这样的记载:“其中,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更有甚者,清朝张大富这样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想水对茶的作用是怎样一番深刻。小时看《红楼梦》里妙玉沏茶用的水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觉得好不可思议,如今才明了:什么样的水、怎样的水温、冲泡的技巧等都是会影响到口感的,这其中对水温的掌控也颇为讲究,判断水的温度是爱茶者一定要练就的最基本功夫。当沸水侵过茶叶,在打着旋的雾气下,茶牙慢慢舒展开来,那一抹抹嫩绿便像云儿开始安娴的悠荡、像鱼儿开始欢快的游畅,挣扎着翻腾沉浮,通透尽展,也渐渐把它摄自自然万物的一切光华释放出来,那一丝丝一缕缕犹如水墨画中那些淡淡轻盈流动的线条,这番有着沙画般柔美的唯美蜿蜒是会令人心醉的,甚至是会使人掉泪的,伴随着沸水接纳茶叶精华互相融合的这一过程,沸水也就有了茶水的雏形,接着,寥寥的香味散发出来,馨香沁与脾腑,那是化凡俗为清淡、变尘嚣为悠然的一刻;等经过温杯、置茶、润茶、摇香、冲泡等这一套程序后,就是品茶了。
谈及品茶,这是何其渺小又是何其庞大。三毛曾这样解析品茶的境界: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人生;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人们常将“人生”与茶并排而论,于我而言,总觉得如我这样的年纪,“人生”这一字眼实在是太过盛大。当然,将“人生”与茶放在同一层面上来互融的日子定时会有的,但至少还需要二三十年光阴的淘洗与历练。
以我仅有的经阅和感悟,我只能说茶里是可以品出诸多意境的。人们所追寻的高远和世俗都安静的躺在茶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却也是前所未有的贫困。身边的人们总是抱怨从生活那里得不到如意的结果,埋怨从别人那里得不到称心的答案,后悔过去、浮躁现在、迷惘未来,……。每每那时,我总忍不住想:人贫困的根源,永远都来自于内心。每逢将这些收进眼底,我多想为他们煮一盏茶,让他们在这一盏茶的光景里沉静下来:放下疲惫,相信深情和诗意,去看世事的一切柔情,去感人事的一切恬淡,去遇见和领略人间的一切云淡风轻和恬静至极。在真实的现世里,没有谁能拥有远离喧嚣的条件,但这并不能阻碍人们拥有一颗远离喧嚣的心,人们心中追求茶道的那颗慧心应是不能泯灭的。我坚信,当茶香氤氲,闭上眼,轻轻一泯,定是可以看见生命的轨迹:那里尽是乡村、尽是田野,尽是炊烟,尽是湛蓝的天空、尽是温柔的云朵,一切安静宁详,心田又何尝不能一片温润呢。
我只能说茶里是可以品出诸多情调的。在早晨的清朗明媚间、在午后暖暖的阳光里、在深夜醉人的月光下,抛开一切繁琐,只一杯清茶,在缕缕茶香弥漫缭绕中,看闲书相遇动人的故事、了解世态的百媚,听班得瑞的音乐喜多郎的曲子,这样的随意,淡然而清乐,可以聆听心底最寂静最柔软的声音,明净清澈,如此简单却又如此美丽。生活在平淡里本身就是一种情趣,人只有认真的虔诚的把生活中一切需要和必须重复来做的事情当成一种情趣,那么,才能轻松自如的从生活里收获更多的温柔情分。从茶里透进心间来的心气,让自己瞬间也幻化成了一杯清茶似的,茶水禅心的神乎其神是否就如这番模样?吾之所愿,不过是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我亦只能说茶里是可以品出诸多心意的。闲暇时光,与家人或友人一起泡一壶好茶,静品浅啜。对饮而坐,一杯清茶在手,我们或许自然的娓娓道出,我们也或许自然的沉默不语。常常见面的友人相聚,总是讲起远去的时光或新近的人事,那些温暖与悲楚便随着茶香一点一点沁入心扉去。而难得一见的友人相聚,反是能把所有的话都放在茶里,那些过得好坏与否的关心在那盏茶前显得那么无力和苍白,那么多的日子,是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定义和拢括的么?快乐和悲伤终究是无法真切的分享的,那一刻,语言是渺小的,更是多余的,甚至,眼神都不需要,不说也罢,安心吃茶,所有掏心的千言万语都在茶水里,你得饮进心底去感悟才能真切明了我的一切心意的。茶是一种对话、一种欢喜、一种落寞。我是能在表达和沉默里品出清风明月的温朗、茶水禅心的诗意、人与人的温暖,……。而我对面的亲者品出什么了呢?心意相照的惬意,微妙至极。
我只想,每逢春季,能信步去看一场花事、渡船去赏一湖春水,然后,在烂漫如花的云朵下,用接来的春水为你们煮一盏新茶;每逢夏天,能在散步回来后的夕阳里为你们呈上一盏凉茶,与你们一起站在清爽的夏风里遥想幽美邈远的意境;每逢秋夜,能在动人的月光下与你们一起对饮而坐,将“世间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的是我身边的你”这句一直沉与心底最柔软处的话诉与你们听;每逢寒冬,能倦在家里温上一盏热茶,碎碎念起和安心倾听一切繁琐的如意和不如意,然后,一起等待来年的春暖花开。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春阳中,晨风间,明月下……岁岁年年,朝朝暮暮,只盼一盏罢了,一盏亦有倾尽诗意的茶罢了的。
(作者地址:普定县化处镇党建办)
已经很多次了,在高原的岭上,看见每绿色的
贡茶之乡,
把新鲜的和的时候的、奔跑像
满眼看见的是的
成为他们强劲的足音
一个村庄的茶事
                   周树平
走在古木参天的林荫道上,处暑的酷热变成了古树枝头时起时落的蝉鸣。阳光里,稻花香四处流淌。这是午后,上午放牧的人已经回家。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新鲜的牛屎还散发着热气。包谷林深处,茶林之间,镁光灯闪闪烁烁。友人们一定又遇到一片新的茶林了。
我没想到,耳熟能详的朵贝茶,竟然源于眼前那一株株体态佝偻的茶树。这些老态龙钟的茶树,如一位位和蔼的长者,平静地生长在我脚下这条幽深的山谷间。山谷沟壑纵横,山岗都是黄土。由近而远的田地,将山岗层层包裹;由远而近的绿意,把田地悄悄淹没。
在一人多高的茶林里坐下来,环视四周发白的茶树,闻着清淡的茶香,我想起了刚才村口的李老伯的话。他说,六百年前,当第一批人迁徙至此,漫山遍野,都生长着茶树。随着迁入的人增多,黄土地上,密林丛中,一块一块土地开垦出来了,一块一块田地里长满了庄稼,茶树开始退让。后来,每当春天,新茶树长出来,人们不再开垦,一任茶树生长。劳作之余,人们采回茶青,买回沙锅,一边炒制菜叶,一边说起遥远的故乡……他的先人们,在等不到大明皇帝召唤的那些年月里,家家都相继做起茶叶生意来了。朱元璋没有下诏让他们回去,回到烟雨江南去,但朱元璋以后的皇帝应该会下诏……沙锅换了一口又一口,时光过了一年又一年,朱氏的天下变成了爱新觉罗氏的天下,诏书仍然没来,但人们也不想回去了,烟雨江南已将他们遗忘。而自从崇祯帝品尝过朵贝茶之后,这个从无名到最初命名“多一辈”的小村,从此就叫朵贝了。这个地方的人,也就成了朵贝人。到了乾隆帝下江南时,朵贝茶成了黔地道台首选的进贡珍品。李老伯说,他爷爷的爷爷,当年就向安顺府台进贡过朵贝茶。据说,乾隆品朵贝茶时,“好茶”&之声赞不绝口……
朵贝得名的时候,化处还叫天竺,普定还叫定南。当定南天竺的朵贝人,凌晨两三点钟起床,第一次挑着自家焙制的茶叶,来到安顺城的时候,安顺的天才放亮,茶庄的老板才起床……很多年后,收购茶叶的老板,已经熟悉了卖茶的朵贝人。在那些曾经的春天早晨,老板推开门,一看见门边守候着的卖茶人,便第一个认出了来自朵贝的那个人。老板先收下朵贝茶,再收其他地方的茶叶……今天,这个习惯仍然没有改变。李老伯说,每年春天,大西桥茶庄的老板,一见了他,就亲热得像老朋友,照例先收下他带过去的茶,再和其他地方卖茶的打招呼。在化处开始通火车的那些年,朵贝人还坐上火车,将茶销往更远的地方。
此刻的朵贝,已经进入秋天。秋天的老茶树,树枝间虽然还有青嫩的茶叶,但已经采不出太多的茶青,只有满树挂着的茶果,将茶树缀弯了腰。这种茶果,家乡一带,产菜少的村,常采回家,蒸过,晒干,泡出茶水,招待客人。茶果泡茶,色泽黄中带绿,口感不是很好,回味却也悠长。然而,在朵贝,这是不曾有过的事情。尽管朵贝的茶林正在老化,但茶质仍未改变。朵贝人家,也都常年搁有好茶。也仍如以往,只要贵客到家,就拿出好茶叶来招待。朵贝人吃茶,就像我喝白开水一样随便。茶具不必太讲究,几只玻璃杯即可。如果有功夫,得用当地的山泉沏,茶的色香味才臻佳境。
返回村里,夕阳正好。村口,几个老者围坐在村口那株古树下聊天。他们的面前,摆一张老式小方桌。桌上放一壶茶,几只玻璃杯。一长者手里,端一杯茶,色呈淡绿,茶叶片片直立,悬于水中,青翠欲滴,一如刚才我在茶树上所见的翠芽。
“来吃茶。”其中的一位长者随和地招呼。我也不客气。走近。装烟。讨一杯茶。茶水温度不高,正适合快饮。但我没有,只将玻璃杯在唇边轻轻转动一圈,深嗅一口茶香的同时,轻啜一口,一股甘洌的清香刹时深入肺腑,精神不由为之一振。
在这几位长者口中,我又一次听到了朵贝茶的传说。他们的叙述和刚才李老伯所说的大同小异。但是,他们叙述的虔诚,让我不由敬意顿生。他们说,朵贝人吃茶,喜欢自家制作,喜欢几个人坐在一起,慢慢地品。茶加工得如何,那是其次。吃茶的目的在摆谈,在交流,不在茶质的优劣。划得来的人在一起,别说是茶,就是一杯白开水,或一杯凉水,也能品出味道。当然,春天里,相互品茶,那才是难得的事情:晚饭过后,各家各户,茶香四溢。这种时候,有经验的人,根本不用品,只需一闻茶香,就能分辨出谁家的茶焙制得如何,用了几分的火候。至于一斤好茶叶能卖多少钱,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买茶的人会不会品茶,懂不懂茶,爱不爱茶。
他们还说,当年,那位朵贝人,当他带着朵贝茶远到苏州,无意间遇到那位已经坐化于家乡天竺的天问和尚时,天问和尚立即就闻出了朵贝茶香。他惊诧不已,走上前去和天问和尚打招呼。他记得,天问和尚生前就居住在家乡的仙人寺,喜吃茶,尤喜朵贝茶,仙人寺中,常有茶香萦绕……天问没有和他说什么,只是让他回乡后将离坐化处不远的一个小山上他忘记化去的一只鞋烧掉,便转身离开,很快消失在人流中。那个朵贝人回乡说起他的苏州经历,人们迟疑不已,陪他来到仙人寺,果然在离仙人寺不远的小山上,找到了那只尚未化掉的鞋。人们在山顶升起火,虔诚地双手合什,向那缕烟雾作了一个揖……后来,那个小山及山上的小村,又名重化村……
几个长者的叙述和回想,都离不开茶。他们没有争执,只在这一个说漏了的地方,那一个又作些补充。他们的交谈很忘我。这个说谁家儿子在广东打工,前几天寄回了好多钱,又打电话来给他爹,说给他寄两斤茶过去,老板喜欢;那个说某某人去茶厂学了一年,回来自己会加工一种新茶了,那茶唷,每一片看上去,都是鲜活的,开水沏上去,它们就像泥鳅,还活蹦乱跳的,只一会儿,就都恢复了它在茶树上的神气,活灵活现的;另一个说今年春天某家新种了一百亩茶叶,都是清一色的朵贝茶,根据这里的气候,不出两年,就可以采摘新茶了……几位长者的叙说不急不缓。夕阳从古树枝叶间斜射下来,照在小方桌上的玻璃杯上,茶如微黄的琥珀,闪烁着晶亮的光。
“来吃茶。”--这淡淡的招呼,在朵贝村,应该已经流传了若干年。是的,当人们劳作归来,吃过晚饭,夕阳正好西下,谁家的小房前,小方桌摆开来,几个人围桌而坐,一杯淡淡的清茶,于是成为了所有话头的开端。一杯飘香的碧螺春,引出了若干恬静美妙的故事……在人们的啜饮中,太阳在牧童手中牛鞭的轻响后,慢慢回家;大一些的子女在母亲们的念叨里,采茶归来;小一些的顽童在母亲的呼唤声中,跑向家门……或许,在朵贝人看来,茶就是茶,没有禅意。而吃茶,只是生活,只是生活的另一种形式。
(安顺文艺用到此0704期)
长者们的叙说还在继续。
那一刻,我想,在他们眼中,我肯定不再是个陌生人了。那时,我不由想起那个一直想来朵贝看看的友人。她说她在朵贝居住过,她说朵贝是她此生的入世之源。一直以来,在她决定前往朵贝时,总会因为临时有事而改变行程。她说,或许因为这些不能左右的临时改变的行程,让她在别人一提起朵贝时,心底常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愁绪……今天她本要来的,结果又因有事而不能前来。她不停地发短信问我,朵贝的密林中,小路上,还有牧童吗;老茶树挂果了吗,那茶果很美,在那个深秋的天气里,她采摘了好多茶果,把那些茶果种在地埂上,并决定在来年春天到种一茶果的地埂上去守候那一片嫩苗,然而,那个秋天之后,她离开了朵贝,一直没有机会再回去。那个秋天之后的每一个春天,她都会梦到一条长长的地埂,和地埂上新生的茶树。她总是想,那些茶树,它们一定长大了,它们都是些好孩子……在回复她最后一条我眼前的朵贝景像时,几句短句从我心里冒出来了:
阳光落草为寇,侵蚀着我的肌肤
  风四处流浪,诉说着稻飘香
  六百年前那个傍晚
  云彩变成你的目光
  你说你会赴约,以当年的姿式
  你没能来。六百年后的今天
  现在是黄昏,处暑天气
  没有你的朵贝,茶香依旧
  天空飘浮着淡淡流云
  你的失约,不是今年今天的风景
我仿佛看到那些在历史的某个空间里转动着的簸箕,它们就在那一代朵贝人手中平静地承载着炒过的茶叶;我分明听到采茶人的情歌,从春天四处的山野隐隐飘来;我想得历时最久的,应该是那位白发长者了。在傍晚的夕阳光里,他就坐在村口的古树下。那树应该上千岁了吧,要不,怎么几个人合手都围不完?是的,白发长者,他就坐在那株古树下,给自己的孙子讲述着朵贝的事情,讲述着他从自己爷爷那里听来的,远处的江南的事情。他一定会说起,六百多年前的那个午后,第一批迁徙到朵贝的先人,他们一路长哭当歌,他们一路且行且停,不断地回望故园。到后来,他们只剩下了行走,他们不再回首,他们只在偶尔想起已经远去的家时,轻轻哼起一曲《凤阳花鼓》……
临走的时候,那几位长者留我们再吃一杯茶。我心欠欠的,但时间已晚。现在,那些腰身佝偻的老茶树,它们还站立在那些地埂上,站立在那茂密的树林中,看着新生茶林的生长,它们的枝头,那些沉甸甸的茶果,在夕阳里,会是一种什么色泽呢?它们也许快要休息了。是的,在它们休息之前,没有忘记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不需采撷,自然跌落泥土,撞响脚下的土地的希望,撞醒蛰伏的下一年的春风。
品尝后,能悟出一生的精华,道出苍天的哲学!
到化处吃茶去&
三月的太阳,挂在高高的天上,柔情似水的阳光,轻轻荡漾在黔中高原上。茶叶青,菜花黄,我静静地坐在一个叫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吃朵贝茶。
朵贝茶一向很有名气,其有抗菌、利尿、化痰、解毒、清热、提神和消除疲劳之效。《安顺府志》记载:“朵贝茶于明朝崇祯年间曾进贡皇上。”乾隆皇帝几次来到江南,都要喝贵州朵贝茶……1988年由中国食品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食品大全.贵州传统食品》一书,就收录有朵贝茶。
绿绕黄,茶绕花,茶香、花香团团围绕村庄。开水倒入大碗里,死了的茶叶复活了,像破卵而出的鱼儿,对这新鲜的世界充满了无比的好奇,它在沸水里跳起来,又沉下去——春天,遍野的茶树,积蓄了一冬的力量,一下子被春风吹怒了。茶芽如正在出壳的小鸡,啄破粗黑的树皮,探出了鹅黄的嘴角。在一个氤氲的早晨,一群的少女,风一样飘过来,把露水和嫩叶捡进了篮子里。
杀青。揉捻。炒干。在受尽折难中死后,茶叶就收敛起自己的清凉甘甜,期盼在沸水里沐浴。
眼睛穿透五百度的镜片,茶叶如凤凰涅盘,伸展开了少女般的身体,静静地躺在碗底。水如竹叶一般,我把眼睛凑上去,不知是蒸汽网住了我的镜片,还是茶香躲进了我的鼻息,慢慢地,我什么也看不清。
我双手捧起大碗,仰天一笑——吃茶,不仅讲究茶具,还有姿势。我不知道,这叫什么姿势。我想,不管何种姿势,要是超越了内容决定形式,那一定不是好姿势。茶入嘴,挟着淡淡的苦,沿着食道,进入胃里。一会儿,丝丝缕缕的甜,从胃里,又沿着食道,回到了嘴中。
吃下一碗茶,穿过阳光编织的网,我们走进了茶叶生长的地方。朵贝茶,就长在地埂上,如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围着调侃,或站立守望。
山风徐徐,油菜花泛起波浪,花海里,花瓣如浪花,不是跌落在海的深处,就是随风远航。光秃秃的大树,不响,不动。枯黄的野草,东倒西斜,慵懒地淋浴春阳。几个放牛娃,正在彼此追打着,几头老牛,依然勤奋地啃着泥土,不时伸直脖子,眺望远方。
化处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无论是意为神仙坐化之处的化处(ch&),还是的天竺,我想都与天问有关。天问是一位和尚,据说,很久以前,天问就在化处的仙人寺修道,后来,天问和尚竟用柴草把自己燃成了缕缕轻烟,到天上去成了仙人。
关于天问,又有人说他没有去天上做神仙,而是到江南快活去了。曾有传说:化处有一个人,他去江南做生意。在西湖边上见到了天问和尚。他说,天问和尚,你来多久了,一起回去吧!天问和尚说,他不回来了。天问还特别叮嘱,他把一只鞋丢在村庄南面的山上了,请那人回去给他找找。那人回到化处,说起天问和尚,大家都说他坐在柴火上成了仙人,那人来到村庄的南山上,找到了那只鞋。
《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民间,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有的又说,相传达摩祖师石壁打坐9年期间,常因打瞌睡而苦恼,于是将眼皮撕下,弃之地上,不久之后,地上长出了一株绿叶植物,弟子在旁煮水备饮,一阵风吹来,绿叶掉落锅里,祖师喝此水后,精神顿好,打坐时也不瞌睡了。几千年来,众说纷纷,各持己见,朵贝茶,应是哪一种,或许,天问和尚真是知道。当年,他来普定化处,是不是就是为了茶禅呢?一千多年前,赵州从谂和尚说:“吃茶去”,赵洲无茶,吃茶即为禅语。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形影相随,寺必备茶,僧必饮茶。
茶,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禅是天真、自然的人生体验和顿悟的归宿。茶境即是禅境,茶之味,千万种,道不清,说不明;禅之味,可意会却不可传样。品茶要悟,修禅要参。天问和尚,在吃着色清味甘的朵贝茶时,他参透了生死,看破红尘,大彻大悟,把自己化成了轻烟,求得解脱。
但是,在化处,上天的轻烟,是天问和尚,还是那堆柴草?这里僻静,孤独,寂寞,天问和尚到底参透了什么?轻烟升上了天,他去了一个繁华的地方……天问,好一个法号!
&&在茶树的影子里坐下来,被枝条和叶子分割了的阳光,稀稀拉拉地落在我的身上。
家乡在云贵高原的山上,我在家乡的怀里,就这样,自己成了一个高原人、一个山里人。
从哇哇坠地的那一刻起,家乡连同高原上每一座威严而且坚硬的大山就融入了生命,融入了人生。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哺乳都与高原、与大山、与家乡的人和事密不可分。
那山间的黄土地,在父辈、祖辈们辛勤的耕耘下长出了一代又代人的日子……
家乡的人们特别喜欢春天。春天,人们的日子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亲切起来。
每当春天莅临,孩子们沐浴在不尽的快乐中!那条从山脚下淌过的小河,还有那威严而且坚硬的每座大山都是孩子们睡不着觉的病原体,总是幻想天黑晚一点,能在山上多玩玩。
每当春天莅临,孩子们总是喜欢拽着风筝、揣着梦想在田野里跑来跑去。为了比试风筝的美丽,和放飞的高度,他们总是狠狠地从母亲那里“索取”一些买做风筝的纸和线的钱。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风筝飞得更高,飞越大山,飞越梦想,去看看山的外面是否还这样——这是放风筝的孩子们共同的一个想法。
小时的自己也放过风筝,也向母亲索取过钱,也把梦想放飞在大山的外面。
每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孩子们都在为那条环绕着田坝的小河还有那河里每一条游动的鱼儿奔波。直到天黑,母亲在村口焦急地呼唤自己的名字,才不舍地离开。
在春风的吹拂下,家乡那片茶树抽出了芽,嫩嫩的,绿绿的。远远地就闻到了醉人的茶香。这股香穿越历史,这股芳香溢遍高原,陶醉了不少远方的客人,让人不禁有一种不饮不快的冲动……
清明时节,沐浴在春雨中的那片茶树林显得更加勃勃生机,更加美丽动人,更加充满希望……也是这个时候,家乡的人们整天地穿行于茶林中。他们一边采摘茶叶一边设计着自己的生活,装扮着自己的未来。而家乡的孩子们此时或是奔走在河沿上,或是在油菜花中放飞风筝,放飞梦想,或是和大人们一起沐浴在春雨中,沐浴在茶林中。他们或是欢呼,或是追赶,有着不尽的快乐!
那片茶树林叫“朵贝”也叫“朵贝茶”。多年来,家乡因朵贝茶而骄傲,朵贝茶因流进那位皇帝的嘴里而自豪。家乡和朵贝茶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一个又一个的希望。
外婆家就住在朵贝茶的林边,那个村子的每家都种有朵贝茶。外婆每年送给我家的茶叶,都是她白天采摘,晚上亲手制作的。每次去外婆家,临走时她总是照例地送给我们一包或是用饲料袋装或是用塑料袋装的茶叶。这样的茶叶外婆现在都还在做。记得前段时间外公生病在床,我和一位同事去看望他。临走时外婆也用饲料袋装了一包茶叶给我。在安顺做生意的三舅每次回家,也常从家里带茶叶回去。他总常说,别的茶叶喝不惯,还是朵贝茶好喝,还是家乡的茶纯。
在外婆的关心下,从小就喝着朵贝茶长大,它的甘甜,它的芬芳,总是很贪婪地尝,很贪婪地闻,然而总是尝不厌,闻不够。它总是给第一次喝它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寻根究底。
小时侯,总爱和那些表兄弟,表姐妹们一起玩耍,嘴谗的我尤其喜欢外婆炒的鸡蛋饭,更喜欢去那片茶林里玩耍。于是,总是隔三岔五地闹着母亲,要她带我去外婆家。
在那片茶树林里,我们玩过捉迷藏、过家家的游戏,也是在那片茶树林里我学会了许多新鲜的游戏,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我们采茶叶,比谁采得多,采得快。总是游戏与采茶结合,没有汗滴,没有疲劳,有的只是快乐,只是欢笑。直到天黑,外婆在寨门口焦急地呼喊我们时才不舍地离开。回到家里,总是在外婆“天黑了不回家,到时别人把你们拐去买了”的恐吓中拿起碗筷。接着就是一阵狼吞虎咽。吃完饭,外婆的恐吓还没有完,我们又跑到有一个黑白电视机的那家亲戚去了。直到好看的电视剧播放完,我们才肯回家睡觉。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回到茶林里,开始又一个快乐的日子。
从爷爷那里听说,朵贝茶有着不尽的辉煌。它流进过明朝皇帝的嘴里,进京参加过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大加赞赏。它有着“贡品”的美称。从那个古老的朝代开始,朵贝茶便在人们的心里闪光,发出点点的启示,发出点点的希望……
关于家乡,从那个人、那座山、那条河、那片古老的树林开始就有着不尽个美妙的说法。
记得孩提时,每个有月亮的夜晚,总是很勤快地为爷爷搬一条板凳于院中,然后拽着爷爷走到板凳边。爷爷在板凳上坐下,我坐在爷爷的膝盖上坐下,就这样,我一手拽着爷爷的烟斗,一手为爷爷理着胡。爷爷望望天上的月亮和那遍布的星星,然后就开始在耳边诉说起关于家乡的那个人、那座山、那条河、那片古老的树林……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家乡的那个人、那座山、那条河还有那片茶树林就如一张不腿色的照片烙在了脑子里。
在爷爷的怀里,也听到了一串串岁月带不走的名字。
今天,锁定一个梦想行走在高原上,望着由山、树、茶和事组成的家乡,心底又一幅画面出现了!
想起茶,便想起爷爷、想起父亲、想起居住在小镇最边远的小山村里的家人,他们祖祖辈辈都喜欢喝茶,饭前饭后,接待亲朋好友,都离不了一碗粗茶。
爷爷已经过世多年,记忆中,他的茶瘾最大,每天出工之前,收工之后,爷爷总是端着一个硕大的瓷碗,一口口地啜着滚烫的茶水。特别是晚饭后,爷爷的夜晚便是在一杆又一杆旱烟和一碗又一碗粗茶的伴随中,向儿子、侄儿、孙子们讲述他年轻时的一件件奇闻秩事了。爷爷喝的茶,是奶奶在春天的时候,待茶叶长出一芽三叶甚至四叶的时候,到自家自留地里采摘,用一口大铁锅炒、揉搓、晾晒而成,这样的茶伴随了爷爷一生。爷爷不喝酒、不喝甜酒水,只喝茶。
父亲延续了爷爷的茶瘾,喝的依然是粗茶,是每年春天母亲亲手采摘炒制而成的。父亲喝茶不再用大碗,在我的印象中,最初父亲用的是一个罐头瓶,肚子大、透明,每天饭后,当那支吕制的小茶壶在煤火上翻滚,母亲抓来一把茶叶放入茶壶内,盖上盖子,稍后片刻茶水再度翻滚的时候,父亲便提着小茶壶首先往自己的罐头瓶里注入一杯,裹上一杆旱烟,抽几口烟,吱吱有声地品几口茶。每每这个时候,我便觉得父亲罐头瓶里的茶有无穷的滋味,于是便想喝一口,可是手刚触到罐头瓶,便烫得立即缩回,父亲便爽朗地笑了,满是老茧的手若无其事地端起罐头瓶,继续品茶。
爷爷的土地分给三个儿子后,地坎上零零星星的茶树便分成了三份,三个儿子及孙子们茶瘾有增无减,那些零零星星的茶树所产的茶叶便不能满足他们每年的饮茶需要了。也许是因为习惯,在那个饮茶氛围极浓的小山村,也没有谁想到去种茶,好田好土得种玉米稻子、大豆高粱,那些零零星星的茶树开花了、结果了,种子便会掉到地上,来年的春天,便会长出一棵棵茶苗,主人多半会铲掉,然后也是在地坎上,漫不经心地种上一两棵,于是这一片山野的茶,便总是保持零零星星的状态。
地坎上的茶树所产的茶叶不够喝后,母亲便会到一公里外的村集,花十块二十块不等,买上一两斤茶叶,便又可喝上一段时间。我曾劝母亲多种一些茶树,母亲说吃不了多少,再说栽多了影响庄稼的生长。在我们这里,茶叶不贵,因为零星,采摘又极费时,便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而饮茶,就如同柴米油盐,在庄户人家的生活里不可或缺。
家乡人对于茶的喜欢,不只是饮用,有的甚至直接用茶水泡饭吃。小时候,我总有这样的印象,劳累一天的父亲在吃晚饭的时候,总喜欢把煮好的茶直接泡米饭,就着酸菜辣子水,吃得津津有味。父亲说:这样吃很爽口。
多年后,虽然很少回家,但依然可以清楚地说出家里的茶树所在地,并且在某次闲暇的时间准确地走到那一棵棵老茶树边。虽时隔多年,但老茶树依然是那样的姿态,没有更繁茂,也没有更苍老。哥姐们都已成家,各奔东西,只有年老的父亲母亲独守老屋。那一簇簇的地坎茶,依然还是父亲母亲每年饮用茶的来源,每年所产已经足够他们喝一年了。
当我带着制作精细的故乡茶回家的时候,每斤一千多元的价格让父亲皱起了眉头。我用玻璃杯为父亲母亲各泡了一杯,告诉他们我们这一带朵贝茶曾进贡过皇帝,并获得了很多的国际金奖。父亲愕然了,端详着杯子里碧绿的茶汤,轻轻啜了一口,感叹说太贵了。然后父亲又换了我买给他的专用杯,倒上一杯刚从煤火上提下来的粗茶,裹上一杆旱烟,抽几口烟,啜几口茶,那吱吱的声响,仿佛这世间的美味,便集中在其间了。(张健)
15茶性.佛性——化处性情
日前,笔者陪同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的几个记者到普定县化处镇张家村贡茶山看千年古茶树,春阳暖暖的、春茶绿绿的、菜花黄黄的,一行人穿行在黄绿的春色中,慵懒地拍照、说笑,尽情地享受贡茶古镇的春意——万亩金海蝶恋花,百年贡茶醉他乡。
在贡茶山脚下一块地边,一年过七旬的老妪背了陈旧的小箩筐,在地边寻找着什么,箩筐里装着一些毛茸茸的刺菜。
“这种刺菜好吃得很!”刘记者似乎对吃的比较有研究。
“哦?有刺也能吃?”同行的几个表示疑问。
“可以吃的,用开水烫过炒着吃、煮着吃都好吃。”老人站在菜花丛中笑着说。看来耳力很好。“你们喜欢就全拿去把。”老人满脸的皱纹笑得很生动。
“不用,您老摘得这么辛苦”记者们哪里好意思要?尽管老人一再真诚地说着。
看了千年古茶树,记者们心情格外的好。赞叹茶树的古老繁茂,更赞叹贡茶山下的村民的淳朴善良。
记者们惊奇,可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化处人,我却觉得不足为奇。化处人的淳朴不是个性,而已经是共性了。当市场上的时鲜水果樱桃、桃子、李子昂贵得让你感到囊中羞涩的时候,你走在化处的乡间小路上,随手摘一捧桃、一兜李,没有人当你是贼人,主人家倒是显得格外的高兴;当卖货郎、买狗、买猪的商贩们行走在贡茶古镇各个村落,不会感到口渴,因为随处都有人招呼你喝茶,甚至为你煮一碗面、烧一个洋芋红薯也不足为奇。我一直习惯于这样淳朴的民风,越来越感动于这样的淳朴,尤其是当我走出小镇,走进那些拥有繁华街市和冰冷人情的城市的时候。
化处镇是黔中大地上一个秀美、古老的小镇,有着美丽的传说、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1956年以前,化处镇叫“天竺镇”,在盆景似的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之内,就有三座寺庙,而下水母寺庙、迥龙寺等寺庙,充分印证了“天竺”之称的名副其实。是否是深厚的佛文化铸就了化处人宽厚、淳朴的性情呢?也许吧,谁能说化处人仁爱、宽厚的性情不是一种佛性呢?明朝宪宗年间,天问和尚云游到化处,被这一方的山水人情吸引,选择在此修行、坐化,化处人情山水吸引天问法师,天问法师却普度了化处人。天问法师最终修成正果,化处人却更懂得与人为善、仁爱互助的佛性。
我生活在化处一个边远的村子,村里人穷,多数人文化水平低,可是纵算是离开村子读书、工作了多年,我依旧在学习村里人品性——善良、宽容。我常常地思索,化处人的佛性,是不是与“茶性”有关。
二十岁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化处镇是贡茶的故乡,不知道明朝皇帝喝过朵贝茶,周恩来总理也喝过朵贝茶,我只知道,村里人都喝茶,大人小孩都喝茶。当然印象最深的是爷爷和父亲,爷爷已经过世多年,可是在我印象中总少不了他喝茶的漆黑的茶壶、明黄的茶汤;而现已60多岁的父亲,多年的生活规律就是“饭后一杯茶”。当然这也是一家人乃至一村人的习惯。也许是因为淡然的茶味侵染了村庄的性情,村里的人平时下地干活,从不兴锁门,不怕也没有人偷盗,也从未发生过打架人员伤亡的事故。村庄的人是宽厚的、包容的,一如茶性,而当我走过小镇的其它村子,照样能喝到一杯浓浓的热茶,能感受到那一份茶性——淳朴善良。
2007&、2008年,化处镇千家万户上山种茶,因为他们发现,很多人都喜欢喝他们喝了世世代代的茶,茶带给化处人善良,那么为什么不能带给他们富裕呢?于是漫山遍野新绿,蓬蓬勃勃地生长出来,那些百年、千年古茶树不再觉得孤独;而已经“坐化成仙”的天问法师站在云端,应该会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佛性,茶性,才是化处真正的性情!”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视无痛人流费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