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孔子的哲学核心是 '仁' "为中心句和开头句,扩写句子一段不少于80字的话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人的教育有什么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人的教育有什么影响
09-09-27 &匿名提问 发布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 《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 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 《易传》的基本特点是,绕开卜筮, 阐发易理. 《易传》中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 如: &阴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合&思想等等,发现了自然界,社会领域及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创立了&君子时而中&,&过犹不及&,&通变动成&,&中庸成道&等原则,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运动过程的思想. 从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辩正回归的轨迹. 2.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时代,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提出&有教 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 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 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端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仁不让于师 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 3,文学上的贡献 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乐经》失传.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 《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 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960 AD-1279 AD)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8)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10)明末清初: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旅游爱好者和体育达人
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本人认为主要体现为“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高等学校轻视人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时至今日,还没有将孔子儒家思想作为培养中国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基础性课程在全国普遍开设起来。杨叔子先生痛心地说:“1982年,我在美国的一个大学访问,有几位华人教授跟我讲,内地教育有个缺陷,什么缺陷呢?内地的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请问这种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我认为他们提得非常好,非常深刻,也非常生动,ABC很好——外语很好;XYZ很好——数学很好,业务很好;懂得美元、英镑——会打经济算盘;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祖国地理,对祖国的地理知识知之甚少;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太了解民族的历史,对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对祖国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一无所知,这种高层人才,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知之甚少,对悠久文化传统一无所知,可不可能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有感情?会不会为这个国家与民族很好去服务?现实的很多例子已经证明这个批评是对的。”(《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轻”》)我希望国家领导人能够看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尽快采取果断措施,在大学里开设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国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道德素质。今天,我就重点谈谈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的伟大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以孔教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走向复兴之路,孔教儒学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肯定。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建立真真正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先生提出“以德治国”,胡锦涛主席主张“以人为本”,主张建立“和谐社会”。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两百多所孔子学院,这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全球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庙同时祭孔,2006年海峡两岸孔庙同时祭孔,中央电视台均作了现场直播。200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本院在香港大球场成功地举行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岳降二千五百五十八年环球祭孔大典。此次祭孔大典,规格极高,场面恢宏,盛况空前,参加祭孔大典的有三万多人。其中有来自北京的国务院宗教局局长,以及香港各高层人士,这次祭孔大典得到政府资助三百万元,本院捐资五百万元,其中本人捐资三百万元。祭孔的真正用意,是培育中国人尊崇孔子的感情。现在,各种形式的读经活动方兴未艾,各种儒学研讨会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知识分子摆脱了偏见,认真学习儒家文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日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他在讲话中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赠送《四书五经》等书籍。胡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讲时,盛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胡主席在这里阐述了儒家的四个重要观念在现代社会的运用及其现代意义。胡主席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作出了现代诠释。如果要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孔子及历代儒家的经典就是最好的教材。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孔子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孔子儒家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将民族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中去,实质上就是应当将孔子儒家思想纳入到国民教育之中。日至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这与儒家追求的“仁”“义”“信”“和”等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标志着孔教从此成为国教。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二年,中央政府下令所有郡、县、乡、学校,皆祀圣师孔子。(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四,页2上)从汉武帝时代直至清朝,孔教维持着中国国教的地位,儒家思想一直是全民的主导思想。历代政治集团对待孔子儒家思想的态度决定了其成败。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有以下六个典型例子:(1)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治天下,实行焚书坑儒政策,不用儒家之道治国,结果是人亡政息。(2)明朝中后期,统治集团借儒家之名,却没有真正遵从孔子教导,出现专制主义强化、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败、特务横行、争权夺利等弊端。于是,在农民战争打击之下走向崩溃,满族统治集团乘虚而入,建立清朝。(3)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狂妄宣称自己是上帝次子,毁孔庙,贬孔子,弃儒经,结果是丧失了道德观念,陷入了腐败、内讧之中,迅速败亡。(4)满清统治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表面上不得不尊重儒家文化,但实际上,满清统治者推行“易服剃发”;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驱使知识分子钻到故纸堆里进行繁琐的考证,放弃了对儒家义理的弘扬;政治腐败,毒化知识分子,使之不能坚守儒家的信仰;闭关锁国,到后来又崇洋媚外,扼杀光绪皇帝、康有为与谭嗣同等人的变法主张。以上这些做法给儒家文化带来致命的伤害,中华民族的精神丧失了,满清自身也走向败亡。(5)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我们是完全赞成的。但同时也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造成了思想的极大混乱。新文化运动的这种错误观念后来演化成摧毁传统文化的极“左”与宣扬全盘西化的右倾思潮,余毒至今还没有肃清。(6)文化大革命掀起“破四旧”、批孔反儒的逆流,结果制造了空前绝后的十年大灾难,引致数千万人惨死。结果文革元凶之一“四人帮”被瓦解,江青被审判下狱,最后自杀身亡。以上六例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尊孔的时代,都是天下大治;凡是反孔或淡化孔子的时代,都是天下大乱,甚至人亡政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反孔批儒不仅导致自己的败亡,而且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这是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儒家文化早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主体。日本以王阳明思想作为精神武器,推行明治维新,长期以来弘扬儒家思想,竭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儒释道及神道教信徒约占90%以上。日本从来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打倒及破坏传统文化的运动,从而保持了团结,从来没有发生勾结外国人来打自己同胞的现象,全国上下一心,一直走在亚洲的最前列,成为孔教的典范。现代的日本文化许多是从封建时代继承下来的,有不少的内容是从中国封建社会传过去的,但日本人从来没有将传统文化贴上“封建”标签加以彻底毁灭。韩国长期以来保持着浓厚的儒家文化,其儒家文化的保存,远远比中国大陆多得多,是孔教的光辉典范。《明成皇后》与《大长今》两部电视连续剧,让中国大陆人民看到了明成皇后与大长今这两位儒家文化培养起来的伟大女性,她们身上完全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精神。新加坡非常重视用儒家思想治国,用儒家思想保持社会的和谐,用儒家思想培养人的道德观,使新加坡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非常顺利。海外的华裔华侨,用孔子儒家思想闯荡天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苏化严重的北朝鲜和西化严重的菲律宾,发展都极其缓慢。孔教儒学的现代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儒学,弘扬孔教,有利于保护世界多元文化生态,实现多元宗教与文化的共存共荣景象。在宗教领域,孔教就是孔子贡献给人类的精神珍品。孔教是属于全人类的,因为,孔教是最符合人性的宗教,因而可以超越国界,超越时空,超越民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儒家思想“和而不同”的原则,不强求各种文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相同,而是承认各种文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各自具有的不同特色,只要坚持“和为贵”的原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就能保护和发展世界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避免世界文化的单一化和平面化,按照“和实生物”的原理,达致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孔教儒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载负着人类最完善的精神价值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仍然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孔教儒学如果不幸衰落了,不仅是中华民族无可挽回的损失,也是人类文明的灾难,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会为之痛惜。我们应当弘扬儒学,通过文明对话、交流与传播,使之成为全球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研究儒学,弘扬孔教,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促进全球华人大团结,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整个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包括孔教、儒学、儒官、儒商、儒将、儒医在内的六类儒家,遵照孔夫子及历代各位贤者的教导,按照仁、义、礼、智、信五常去参与社会活动,手中掌握着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武器,以孔子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积极推动者。儒学阐释孔子儒家文化,孔教以多种途径向广大群众传播孔子儒家信仰,从而建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儒商则是以儒家理念推动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建立连接海峡两岸的经济纽带。儒官、儒将在儒家仁爱、和平理念的指导下,推动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精神轴心,这个精神轴心就是孔子儒家思想。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面临诸多分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都有着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如果孔教儒学在海峡两岸得到广泛传播,两岸各阶层民众在孔教的信仰与交流的互动中,想到彼此共同的炎黄祖先,流着同一祖先的血液,从而加深彼此了解,捐弃前嫌,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连战、宋楚瑜分别率领国民党和亲民党到大陆进行访问,到大陆来寻根,即是寻找台湾同胞在大陆的血缘之根与文化之根,把血缘关系与文化纽带作为连接两岸的重要桥梁。宋楚瑜说,台湾有些人是忘了本,去了根,这是根本不对。任何一个中国人,如果丧失了中华儒家文化这个根,都会犯根本不对的错误。有了孔子儒家思想这一精神轴心,台湾最终必会回归,达致全国统一的局面。儒家“大一统”的观念为和平统一树立了目标,任何偏离这一目标的行为,都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反对。儒家的“和而不同”是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具体实践下来,就是“一国两制”方案的提出。孔孟的“仁”“义”“忠”等观念,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武器。孔子将“仁”解释为“爱人”。因自己的善良本性发用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才是以“仁”之本性为基础的爱,方可称之为“仁爱”。王阳明的仁爱之论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如果海峡两岸人民都怀着仁爱之心,以此仁爱之心来对待对方,就绝不会走向流血冲突、骨肉相残。“义”即正义,正义强调的是整体利益。就祖国统一问题而言,正义就是指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可以放弃党派的思想偏见,可以放弃个人私利,可以放弃集团利益,可以放弃党派利益,可以放弃地区利益。须知,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个人利益、集团利益、党派利益、地区利益才有根本性的保障。只要站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这一共同立场上,海峡两岸人民就有了处理两岸关系的共同点。忠于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义务。每个人、每个党派、每个集团、每个地区,都共同忠于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就绝不会产生背离之心,也不会有叛逆之行。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从道德上都是可耻的不道德行为。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祖国的土地、文化信仰和人民,任何分裂国土、摧残民族文化、损害人民的行为都是卖国行为。三、研究儒学,弘扬孔教,可以培养人类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经济伦理和生态伦理,提高人类生活的精神境界。人的道德素质并不是生而具有的,也不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而形成的,而是由一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培养的。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主要是用孔教来培养的。培养人的道德观,乃是孔教的主要功能。请问,离开孔子儒家思想,我们用什么来培养中国人的道德素质?用一些抽象的口号行吗?直至今日,人们似乎在孔孟之道之外还未找到培养道德素质的有效资源。其实,答案早已有之。孙中山先生主张“恢复中国人的固有道德”,其内容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节俭、廉耻、乐观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对全人类来讲,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孔子倡导的价值观,不仅能重塑中国人的道德精神,而且可用于救治西方社会病。美国总统列根曾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倡导人类要回到孔子的精神上去,正是看到了孔子儒家思想对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作用。四、研究儒学,弘扬孔教,可以推动世界和平,建立和谐社会。在孔子儒家思想之指导下,中华民族成为最热爱和平的民族。尽管中华民族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中华民族一直在遵守孔夫子的教导:“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不主张靠武力去征服周边的各民族,而是用道德去感化他们,用儒家文化去教导他们。结果,一个伟大的奇迹产生了:生活在华夏民族周边的各民族,在儒家文化的感召之下,纷纷投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造就了当今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有人称中华民族是“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确实如此,出于天朝的尊严,出于民族的自豪感,我国人民会把对弱小民族和国家的欺凌作为一种耻辱。儒学的研究很有必要,但我们要清楚,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研究儒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儒学中的思想精华整理出来,以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面向大众进行宣传。决不能让儒学研究的成果在研讨会的狭小圈子里转来转去,而要让儒学研究的成果人让全民公用。所以,必须开辟宣传孔子儒家思想的广阔管道。社会上有儒学、孔教、儒官、儒将、儒商、儒医等各个类别的儒家,他们散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按照孔子儒家思想,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乐业,同时,又身体力行,共同把孔子儒家文化发扬光大。弘扬孔儒思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一是用儒学来推广。但这种途径局限在学校和科研机构,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及校园范围内,而约占百分之九十的人民群众看不懂四书五经,那么国人就很难全面分享孔子儒家思想的精华。二是用孔教来推广。这是一条更广大的管道,易于普及,易于推广,使孔教大众化、普及化、让全民都可以分享孔儒的精华,从而提高人民大众的人文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容易达到国家统一的局面,及能将孔儒思想传播到世界每一角落。三是由儒商来推广。儒家文化的推广需要借助强大的经济力量,而儒商既有儒家道德风范,又有经济实力,所以,我期望儒商成为弘扬孔儒思想的生力军。四是由儒官来推广。儒家文化的推广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力量。儒官“为政以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人民的道德榜样,可以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出发,调动政府的资源来支援孔儒思想的传播。还有各行各业的儒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践行儒教教义,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行事做人,造成全国尊孔弘儒的局面。本人坚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一、能促进世界和平;二、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三、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四、是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五、能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六、能达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孔子的教育贡献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 哲学上的贡献《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易传》的基本特点是,绕开卜筮, 阐发易理.《易传》中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如: &阴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合&思想等等,发现了自然界,社会领域及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创立了&君子时而中&,&过犹不及&,&通变动成&,&中庸成道&等原则,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运动过程的思想.从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辩正回归的轨迹.2.教育上的贡献孔子时代,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提出&有教 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端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3,文学上的贡献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乐经》失传.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 《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 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 《易传》的基本特点是,绕开卜筮, 阐发易理. 《易传》中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 如: &阴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合&思想等等,发现了自然界,社会领域及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创立了&君子时而中&,&过犹不及&,&通变动成&,&中庸成道&等原则,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运动过程的思想. 从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辩正回归的轨迹. 2.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时代,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提出&有教 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 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 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端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仁不让于师 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 3,文学上的贡献 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乐经》失传.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 《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 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现在全球都掀起孔子热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孔子在其不懈奋斗的生涯中,积累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教育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原则与方法,如学思结合,启发思维,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等,这些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也直接影响着中日古代教育原则与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可谓中华教育思想的基础成分,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现在的孔子大学,美国的孔子学院等等都是后人教育的影响。于丹老师的论语解读都是对孔子的认可。《易传》中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 .... 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 ... 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孔子的理想就是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可是,他的方法却只有下面这样三种:第一种就是恢复礼制。依靠等级森严的仪式,来暗示大家这个社会要有等级分界,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第二种方法就是正名。他觉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认为,在一个等级身份的社会里面,名分一定要与实际相吻合。把名分规定得清清楚楚,他想象,也能够调整社会的等级和身份。可是,光靠这个也不行,因为这只是个外在的约束。所以,第三个方法叫“求仁”,就是追求仁爱之心,“仁者爱人”,在《国语》里面有一段话说,你要别人爱你,你就要先爱别人,你要让别人听你的,你也要先听别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归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简介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的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论语·述而》)。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 孔子从办学开始,直到73岁病逝,即使是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他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发展私学,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凯歌,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一个人几乎用了成年之后的所有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这么多有用的人才,真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们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子贡深得老师器重,师生之情胜过父子,他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有这样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子路》)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同上) 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 以《论语》中孔子对学生请教&仁&的不同回答为例,就可说明这个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十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同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同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十七)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他心目中的最高道德标准。五个学生请教这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各不相同。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中对他的思想理解得最好的一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深刻、抽象,涉及到礼与仁的关系。仲弓即冉雍,有为政的才能,孔子认为他&可使南面&(《论语·雍也》,意即可以做一个地方的长官),所以当仲弓请教仁德时,孔子的回答就侧重于仁德在为政中的应用。司马牛&言多而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告诫他仁德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好像是迟钝的样子,以此来纠正他性格上的偏差。樊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具体,告诉他仁就是要爱别人。子张有时过于偏激,办事情好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则显得不厚道。所以当他请教仁德时,孔子讲得比较具体细致,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 再看一个事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一章具体阐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宋朱熹对此注释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论语集注》)同一问题,由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针对冉有和子路不同的性格特点,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他们的德业修养,为后人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因材施教的示范课。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把较为出色的学生分为四个专业: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视启发式的引导。它把学生摆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与培养。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人具有创造能力,希望实现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失掉好学上进的品质。其实,这种倾向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也是大相径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是颜回多年追随孔子学习的切身感受,他总结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孔子追求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的着眼点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而言,能够举一反三,是要具备&悟性&的。悟性人皆有之,但高低不同。颜回能够&闻一以知十&,而子贡只能&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教师的职责便在于启发学生的悟性,悟性开发了,一通百通的&奇迹&便会出现。朱熹《观书有感》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的就是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其主导思想与 &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是一致的。 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他与子夏的一次谈话中得到体现: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子夏对于《诗经·卫风·硕人》中几句诗的深刻含义不太了解,就此请教孔子。听了老师的解释后,子夏由&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和仁的关系。在孔子的理论中,礼的作用是文饰,是外在的形式;而仁是内在的感情,是更为深刻的东西。仁比礼更为重要。 如果说子夏是从书本的道理联想到社会的道理,那么,子贡就是由社会的道理联想到书本的道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贡经过孔子的启发,悟出了做学问必须精益求精的道理,并引用《诗经·卫风·淇奥》中的诗句为例证,受到老师的嘉许。能闻一知二,告往知来,已具备了学习富于联想的《诗经》的条件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思想,就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好学,乐于学,使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人,都从自己的起点上,循序渐进,这便是循循善诱。 总之,循循善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如果分开来讲,就是由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寓教于乐的兴趣式教育和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育三部分组成。 三.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精辟见解。东汉包咸《论语集解》注释说:&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十三经注疏·为政第二》)孔子自己十分重视学习,他曾经说过: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具有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读书而不动脑筋,不思考,完全相信书本上说的,就容易受书的欺罔。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孔子指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他认为,自己不动脑筋,不独立思考的&道听而涂说&,是&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相反,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读书,不通过读书继承前人的知识,就会&殆&,就会疑而不决。正像韩愈所说:&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孔子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翻开《论语》,其开篇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也是孔子教人为学的方法。三国魏王肃说:&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十三经注疏·学而第一》)《或问》说:&学是未知而求知的工夫,习是未能而求能的工夫。&(《朱子语类·论语二》)不论是学还是思,都是停留在头脑中的一种认识活动,而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中庸》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实际上是以&思&为基本特征的&学-思-行&三个环节。习包括在行之中,它要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以学《诗》为例,孔子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孔子当时传授的知识中,如道德规范、礼仪知识、做人的道理,都需要化为行动;礼、乐、射、御、书等,都需要反复练习。要能十分熟练地掌握上述种种技能,就必须把传授和练习密切结合起来。 从教育理论角度看,现代知识中的绝大多数学科,都需要进行实习,需要实验,需要动手去做。可见,学习不仅仅是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是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孔子能在两千多年前提出把传授和练习、实习相结合,确实具有远见卓识。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他的高足颜渊说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尽管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显出它的某些不合时宜,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永远不会过时。溯源数典,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座丰富的宝库,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孔子教育思想探微》 《葛兆光:最后的贵族 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孔子的理想是通过文化教育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扩写句子练习及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