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啥不能解饿只能聊qq不能上网解渴?

安斯寿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安斯寿
安斯寿、贵州凤冈人,伦理学硕士。自1989年以来,先后在《诗刊》、《星星诗刊》、《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诗歌近700余首,诗论10余万字,著有《生活的真》等四部诗集。1999年5月出席第十五届全国“青春诗会”,主张“生活写作”,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诗坛最有成就和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贵州省作家协会青年诗人协会常务副主席。别&&&&名遥村国&&&&籍中国民&&&&族土家族出生地贵州。凤冈出生日期职&&&&业教育科研毕业院校贵州教育学院,北京大学代表作品《艺术美的成分分析》、《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论语新注》、《生活写作》。。。
2000年以来主要从事学校德育研究。主持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十二五学校德育课题在贵州的研究与实验。著有《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主编教育部全国班主任培训教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贵州高中教材《自然与人文》副主编,并担任下册的主笔。
一直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研究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学习焦虑水平,研究总结出一套快乐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期内大幅提高学习成绩。
20多年来中考、高考作文的研究,总结一套提分的科学方法,叫做规范作文或龟形作文法。
在教育伦理中提出“教育公平”,“三个关注”,“快乐学习”思想。社会职务有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公民道德促进会副会长.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安斯寿:贵州凤冈人,伦理学硕士。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自1989年以来,先后在《诗刊》、《星星诗刊》、《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诗歌近700余首,诗论10余万字,著有《生活的真》等四部诗集。1999年5月出席第十五届全国“青春诗会”,主张“生活写作”,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诗坛最有成就和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著名学校德育研究专家。
2000年以来主要从事学校德育研究。主持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十二五学校德育课题在贵州的研究与实验。著有《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主编教育部全国班主任培训教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贵州高中教材《自然与人文》副主编,并担任下册的主笔。1999年5月出席全国15届“青春诗会”
2006年主持完成落实中央8号文件在贵州的现状调查
2006年10月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德育年会,作专题报告
2007年主编教育部班主任培训教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08年出席全国创新德育论坛,作专题发言:提出三个关注
2010年出席西部教育论坛,作专题发言:提出快乐学习和人民满意教育
2012年撰写贵州高中地方教材《贵州自然与人文》
2014年受邀请撰写100个名人的《中国梦。我的梦》诗集《寂境独语》、《花的背影》、《生活的真》三部。教育理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贵州自然与人文》。6.7 就读小学
9.7 就读中学
1.7 就读高中
6.7 农民工
3.7 贵州教育学院就读本科
6.7 贵州省财校党校教学点负责人
9.1 《贵州教科通讯》主编
0.1 《花溪》编辑部
1.8 贵州德育课题研究指导中心
3.6 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学习
9.11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德育课题组研究成员
2009.12 - 贵州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第一次读到安斯寿的诗是1988年6月,他从一个边远的山村小学寄给我的,读罢便为这个大山的儿子的诗情所感动,立即给他寄去鼓励。没想到几天后,他却背着一个大帆布包揣一大迭诗稿来找我,可见他对,诗之热忱。当时读安斯寿的诗,总的印象是他受朦胧诗和新生代诗的影响,还不够成熟,便给他讲了一些为诗人的道理。之后,便陆续读到他的诗,他很勤奋,几年间已发诗作200余首,并数次获各种征文奖。最近他又要出版自己的诗歌专集,这印证了我当初对他的期望,我很为他高兴,面对这本薄薄的集子重新审视这个大山的儿子的诗,我是他的老师,我没有理由不爱护他,尽管他在习诗的路上,还去路迢遥……。斯寿的诗大多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期间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人生价值。在艺术上虽说不上神奇宏远,却给人一种沧桑、壮阔之感。在其思想内涵也较深远。他于人生平平淡淡的琐事中,于碌碌生生死死中歌颂春华,呼唤衷情,抒写情爱;抒写人生的喜怒哀乐,并有浓郁的象征色彩,于平淡语言中蕴含多维的思辨意味,这是难能可贵的,还有,他的诗中总有一个苦渡的人影,这不能不说是诗人自己的缩影,读后令人捉摸,咀嚼。斯寿的爱情诗,既有热烈的爱的表白,也有冷静的情的思考和心灵的剖析,在冷静的剖析中隐显出内心燃烧的恋情,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奇特的意象中使人共鸣,叫人不得不为他所营造的意境而动而痛。斯寿说,这本《寂境独语》是他数年的心血而又经挑选辑集的,有一些诗还获过奖。我说,这是他在独自清寂的世界发出的哀鸣和颂歌。同时又印证了他为了生命与艺术的双重使命所付出的心智与精力。他是一位有诗才的青年诗人,共诗的世界始终意欲贯穿一种深宏,博大,沉雄的美学风格,并时时透露出爱意融融和博击飞升的高贵品质。那种对人生、社会、自然的剖析与思辨,那种难割舍的灼灼爱心使人很容易原谅他的粗疏与漫不经心。刘湛秋先生读了安斯寿的诗后说:“安斯寿是一个有大气的诗人”。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且以集子中第一辑《生命的痛处》为例,诗人灵魂深处的思想强力与苦苦的呼唤,既在理智与激情之中,又恰如其分的溶合,始终洋溢着“痛处”,而显示出飘逸、洒脱。这是一种高贵精神的弘扬,作为人的首要前提。“痛处”这一意象便超越了优患,用心平气和的哲理性的叙述与思考,使我们看到诗人心灵中那颗爱心在受着苦难,在追逐着希望的和谐。诗人在这一辑里引用了这么四句诗——“是一种什么声音穿透胸膛让我放弃远行而追逐微弱的星光”。在这里,“声音“作为内驱的动力,它照耀着诗人智慧的全部,去实现一生的所愿,去超越爱与恨中,生与死的界线,这种声音痛处在手指间。“在一株很平常的麦穗上/悬挂着智慧的旗帜/让我在上面行走……”《面对黄土》。在诗人的心中我们所有的一切都维系在这一颗种子和禾苗之上,它便是人类最丰华和最高的意义。这些庄稼与语言的色彩,让“父亲”从“我的生命中重新走出”。这对“祖先”血脉相认与潜意识中的膜拜的审视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诗人的心在“追求”,“踩响”之后,便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合十双掌”,这便有点禅味了。我想,斯寿的诗已进入了一种高度,他能很不经意地引你入胜,而在这平静安祥的外表中深藏着一颗激越不停的心,且隐而不露,露而不显,这就足见斯寿的才气已初露锋芒。“饿了就抓一把土含在嘴里/尝出凄迷惨切的味道……便是一片蓝蓝的天/便是一片蓝蓝的海”《这方热土》。“数着坚硬的汗滴/如吞食大瓷碗里的稀粥/轻松舒朗”《农家》。“心底的落寞鼓鼓囊囊/如血红的经幡飘起/招示远征沉没的魂儿”《幡》。斯寿的这些诗句,可以说超越了一般的意识层次而与当代文化变革的潮流契合在一起。在生命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张扬下,他没有丢失自己,而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作为安斯寿诗歌艺术的另一个侧面,第二辑《美丽的残酷》同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他把痛苦与欢乐,勇敢地写得坦坦荡荡。这些诗已不是简单的“爱情诗”,而是已经超越了爱的范畴,所展示的是希望和昭示。读这辑《美丽的残酷》不难发现诗人对爱恋中的女孩是怎样的如醉如痴,平静而力透纸背,让人感悟其中的焦灼与挣扎都是属于生命的律动,是属于人性的,是属于自然的。精神和实质也得到了统一,是爱之天性中的一种超凡脱俗。能把人与自然的交溶体验到如此微妙的程度又成功地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艺术感觉与一定的表现力是办不到的。“苦渡水的昭示/而我磨瘦的语言/还得继续漂泊/伏倒在你的温柔”《祭水》,是多么的恬静与温柔。“一个正数加一个负数等于星期五/一个曹操加一个刘备等于星期五/一只黄蝶加海湾局势等于星期五/星期五是一个不宁静的日子”,则机警而洒脱。《彼岸招摇》也是一首获奖诗作。诸如《空心酒杯》、《死鸟》、《爱的十四行》、《小小的雨》尽管与纯爱情诗接近,但诗人面对的是整个人生,在他坚强的人格之中,这些诗都写出了缠绵世界中男子的风彩,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大胆。这份情如果让他落到一位钟爱的女孩身上一定是分外感人的。“分明身边坐着一位钟爱的女孩/却依然想起昨夜交谈的杯子/和握杯离去的风衫……”《爱的十四行》。“落日不远,我草扎的结/拴不住我如泻的泪/点点滴在纸上”《小小的雨》。“我便入梦 感受如虹的阳光/我说今夜你是我的新娘”。《今夜 你是我的新娘》。这些大胆热烈的诗句充满了爱情的热切,包含壮美与柔情,诗人敢于真爱且爱得大胆潇洒,这亦是一种勇气。我与斯寿交谈时,发现他常直剖心窝,从不隐晦,坦坦荡荡的,怎么想就怎么说,就怎么写,难怪他洋洋洒洒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取得了好的成就,这与他为人昂扬,为诗洒脱是分不开的。斯寿对美的追求以人性为基石,试图构筑人类理想的情感世界。因为现实的艰难,在这构想中就夹杂着人类理想的风雨人生的苦味,同时又显示出诗人的坚强与无畏,这是诗人艺术的精神,文化的风貌,生命意识等总体美学的过程。而这种“凄美”指向的构成,贯穿于安斯寿的诗歌艺术之中,这和斯寿的创作性完全一致,而成为他独到的风格。这些完全与他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他的童年时代,他一生中崇敬的父亲被划为右派,而被满街游斗,致使他童年的心中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和压抑,随后,从学就业的艰辛和父亲去逝却给斯寿带来灾难、于是这些苦难和人格的压抑,就使得他时时都感受到一种被扭曲,被压抑的灵魂的痛苦但可贵的是斯寿在这种心境之中用他独到的感情纺织成美丽的梦境而赖以生存,在这些诗句中以人性的力量,作为反抗的动力,描绘出一种苦渡世纪之水的不幸与幸运的精神。这些语言,理想、价值观念,审美趋向与做人哲学在诗中都体现出来。当然我不希望这是他的归宿,而只是一个起点,一种趋向,做为他的老师,这也算是我对他良好的祝愿。安斯寿是一个有创造性的青年诗人,尽管他在一些篇章上显得仓促和不足,我相信他不会满足于此本诗集的出版,只希望他更贴近生活,写出更多精神的诗篇。1992年5月 遵义
读安斯寿的诗
青年诗人安斯寿,已在全国200余家报刊发表诗歌作品700余首,并多次在各种赛事中获奖,这些都说明他的创作势头是不错的,值得关注。
安斯寿的全部经历我不太了解,但从他的作品中,我读出了他来自农村,而今又生活在城市,城市是他的栖息之地,而农村又是他所时刻怀念的精神家园,他的诗的情感因此处于一种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漂泊状态,就这个意义上我以为他的作品是有时代性和代表意义的.
对安斯寿来说,最不能忘的是养育他的故乡,他生活在城市,但“故乡在这一千种思念里/只是一只船/摇来荡去抓不住半点线索/纪念中的村庄还在/水墨一般挂在近处/陪我于千山之外”(《故乡》)。
由于对故乡的魂牵梦绕,常常使生活在城市的他心乱神迷:“远离村庄/躲在城市的一粒尘埃中间/不能知晓/故乡的春暖花开/熟悉的远山和高大的人影/似那飞离的薄云/笔下的诗句/只剩一些毫无章法的线条”(《隔山问路》),这的确正是一种“漂泊的辛涩&啊!他的诗如《农民》、《村妇》、《乡村》等等,写乡村的宁静,人的质朴、田野的温馨都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而离开了乡村,这种寄托于故乡的爱,也成为了“流浪的爱情”:自己“满身伤口 走进秋季那座边城的小屋/于是 在冬季来临的时刻/我站在村子里/站在这个接近冬季的天空/呼唤一个女孩的名字/便把这种流浪/称作爱情/洒在一座村子和一个女孩的头上/从此 我远行时/总有一半的魂魄没随我离走”。这似乎就是作者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和所表现的感情世界。
当然生活在城市,也就会有城市人的思考,比如在竞争的环境,生存要靠奋斗,并不悠闲和轻松。在《日子》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并不完全是“人生苦短”的传统主题。“明天总是如期到来/你要去哪儿 城市有高楼如林/红灯拦你在十字路口时/另一条路却正打开”,于是自己才发出一种“独旅的心声”的呐喊:“与日子征战胜是自己 败也是自己/日子不会无始无终/尤其是属于我们的时候/未来的生死枯荣都会湮于尘埃/只是不要伤害自己/相信日子成为过去时会成为琥珀”。只有在竞争的环境里,奋斗过就会无愧无悔,就会有收获有成绩。
安斯寿的诗,在艺术表现上,虽然是以叙述情感为主,但形象鲜活,语言灵动,读来较轻松自如,对一般读者来说是会有阅读兴趣的。当然如果能对现实和人生思考层次更深一些,更广阔一些,在艺术结构和语言表达方面更精妙、简洁一些,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可能会更提高一步。
--------------------------------------------------------------------------------------------------------------------------
安斯寿是一位在气质和语感上都比较成熟的诗人,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作底背,作品显得从容饱满,于平和清明中见深沉。他能较好地将抒情与叙事融合在一起,语言显得优雅高蹈,诗思却无贵族气,在都市和乡土的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意,甚至关爱时代之繁华背面弱势族群的生存,写《下岗的妻》,写南下打工的兄弟姐妹,以及“迷路挤进城市的游子”(《给凤冈》),以此来《盘点自己》,“盘点”诗人在这时代的“位置”,写得深切感人。人性与生存的关系,成为诗人关注的重心,这正是许多所谓先锋诗歌所缺失的东西,“作一撮泥土最好/包容汗水和血液”,“待到生命与时间凝固成一粒细土时/人们会发现/宽恕和宁静满载着晨露/洒在必由之路上/守望迟到的鸟”(《一朵百合》),真知、善意、美感,融汇为凝重的思之诗,如冷冷燃烧的火焰,灼痛我们的麻木,又清醒我们的诚实,让生命重新靠近水晶般的透明与坚实。安斯寿的诗已形成可辨识的个在风度,只是时常在生活化的叙事中,夹进一些过于典雅的书面语,影响到语境的和谐,实者实了些,虚者又虚了些,似乎是个应该注意的问题。(沈奇)
--------------------------------------------------------------------------------------------------------------------------
生活写作的诺言与圣水明心的花影
我承认,安斯寿的诗我读的不多,也许,我没有注意的缘故,这次写评,我才真正地接触阅读青年诗人安斯寿的诗。透过字里行间,我分明地感觉到诗的成熟,这时我在《遵义九人诗选》第52页上看到了安斯寿的黑白照片,从他那微笑中感觉到很亲切,背后的牌楼很高,不晓得是安斯寿游历何座古迹时留的影。从他的简介中得知:安斯寿,男,土家族,1964年5月出生于贵州凤冈。著有诗集《寂境独语》、《花的背景》,著有诗论《诗析艺术美的成分及其文化背景》等多篇,曾参加《诗刑》举办的十届“青春诗会”,提倡“生活写作”。从安斯寿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安斯寿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有很强的文学功底,是一位气质飘逸、语感自然、悟性极强、思想成熟的诗人,他的作品透着一种从容不迫、情感饱满、笔触自然流畅、思维锐利敏捷。他能较好地将叙事与抒情完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于平和清淡中见深刻,语言精湛而无华丽的成份,情感深沉而不郁闷,构思巧妙而无斧凿痕迹,诗风朴实而无贵族的浮华之气,即有都市的文化积淀,又有乡土的浓重氛围,即有钢筋框架间的繁华与无奈,又有山岭溪水间的清幽和自然。他善于描述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事物,从平淡中挖掘主题。本部诗集中选录了安斯寿的两组诗共计十四首——
《生活写作》(组诗)——包括《昨日重现》、《下岗的妻》、《盘点自己》、《南去的列车》、《给凤冈》、《佛门众生》、《恶之花》、《在大雪飘飞中想起岚》、《雪》、《一只小船、一只鸟》等十首。
青年诗人安斯寿特别提倡“生活写作”,因此,许多篇章里透着现实主义的感情脉络,给人以很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每每地感觉到亲近,就象发生在家门口的一件事,又象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
“妻子那把十五桥七十五颗算盘籽/一年四季都在敲打/却算计不出宽裕的日子/……其实,妻子读书十六年,上班才三年呀/刚考上助师职称也一起下岗/这时髦的词不知道有多少人把它写上额头/只是妻子的那把算盘很可怜/为老板算出晴天一片,自己却在冬天里冰冷如雪/一年四季盘算日子的妻哟/九个月工资没发/日子过得比我的诗还要清贫寡瘦/想想自己,该选择怎样的路走下去/……注视季节的变幻,注视独守秋天的悲壮/平凡的日子终会来临//你说,我说都是家常话题/总有一天满杯的葡萄酒会红在脸上/这样的路不会有多远,妻,安静一些/写一首诗给你,像一盏路灯/……自己的心情还得自己乔扮,做人真好,做人也真难/无数次喊醒自己走在前面却不是自己//再一次把算盘拨响,丈量一下日子的高度/……关于生存的问题,最好不要用哲学/有把尺子或者一棵线,看看母亲和孩子/走着路总比站着好//”《下岗的妻》
——妻子是会计,读了十六年的书,上了三年班,考上了助理会计师,却下岗了,这个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又不得不接受,已经“九个月没发工资”了,“日子过得比我的诗还要清贫寡瘦”,那么,也真该想一想,“想想自己”,该怎样过这样的日子,“该选择怎样的路走下去”,可是诗人还要相信“平凡的日子终会来临”,“这样的路不会有多远”,告诉他的“妻”,先“安静一些”,诗人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给妻子,让“妻”拿这首诗当“一盏路灯”来照亮。够浪漫的,也透着无奈,诗人还有什么办法呢?也只能写一首诗来安慰“妻子”了,然而,“关于生存的问题”,一首诗能够解决的吗?读了诗就可以解渴解饿了吗?不能!即便可以挺一会,也只能是自欺欺人的无谓之举,所以诗人说“关于生存的问题,最好不要用哲学”来解释。生存是现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困难是困难,但毕竟是暂时的,诗人就是相信“总有一天满杯的葡萄酒会红在脸上,”所以,诗人最后指出,“走着路总比站着好”有困难不可怕,怕的是畏惧、回避,只要行动起来,只要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就可以让“满杯的葡萄酒红在脸上”。这首诗使用了叙事和抒情的手法,夹叙夹议,叙事为主,议论为辅,在用词上,尽量采用朴素典雅,简单明白的语言,情节简单直白,让人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白,写诗就是写生活,没有任何一首空洞的诗会被人传诵,所以,诗人强调“生活写作”,就是写作生活中的人和事,写生活中人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又如何做等等,可以说,这个口号提得好,可以推广之。写诗的人应该深刻体味之。这个理念会成熟诗人,会打磨诗人的意志和完善诗人的思维程式。这很关键。
“把笔停在广场写写南下打工的兄弟姐妹/初春的阳光斜照着行程……//多少个感怀的日子停滞在酒杯里/为自己的微笑打点行装,赶路吧,兄弟姐妹……”——《南去的列车》
“……凤冈,我这迷路挤进城市的游子/喝着你那花边陶罐的酒/站在季节之外,独自行走在春天/今夜,把诗写给你,把心捧给你//黔北,凤冈,有许多值得怀念的事……”——《给凤冈》
“……一坛圣水明心净志/赫红的门墙响起梵音/时间更渺茫/……黄昏的背景/是一幅绝美的画”——《佛门众生》
“……我不敢用这诗的语言来描述/只是想用一杯很淡的茶/开始我们的话题……”——《恶之花》
当然,我还是特意地抄录一些青年诗人安斯寿这些精彩的诗句给你读,让你同我一样来到安斯寿的心灵坐客,来倾听青年诗人安斯寿的心声,来叩青年诗人安斯寿的心扉,我也试图想把一个真实的安斯寿推到你的面前,我为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你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地了解青年诗人安斯寿。你的关注,也许会更大限度地增强和促进安斯寿的未来写作。因为青年诗人安斯寿的写作也能最大限度地带给你最大限度的生活感受,当青年诗人安斯寿的笔触“停留在广场”上时,你就可以读到他带给你“南下打工的兄弟姐妹”的生活片段;当诗人的笔端耸在“季节之外”时,你就可以随着他的笔“独自”地“行走在春天”里,回到他的“凤冈”老家,你还可以随着他的思维去“赫红的门墙”处听“一坛圣水明心”的“净志”,听那“清风吹来”的“梵音”,去领略“黄昏的背后”那“一幅绝美的画”,也可以“站在水的中央”,去瞩“望落日的悲壮”,去“望这花蕊般的爱情是怎样被碾碎”而“流尽最后的血”,诗人安斯寿面对着“恶之花”,无论如何也“不敢用诗的语言来描述”,他“只想用一杯很淡的茶”,来“来开始我们的话题 ”——那就是“生活写作”,这是他的一贯主张。“不管用什么方式进入诗、进入诗歌艺术,其诗的本质特征则应具备。既然被称作艺术,就要有审美,在我看来不具备审美条件的就是伪诗。”(安斯寿语)。
“……你可以凌波,也可以飞天,满纸的诺言/如羊群般漂亮在大风起合的冬夜/一滴幸福的泪水照彻长空/让雪履盖火焰般的目光/向谁倾诉呢?……”——《昨日重现》
这首诗是诗人安斯寿选在这部诗集第一组组诗《生活写作》中的第一首,全诗六节,我们所选择的是第四节中的片段,其实,全首诗写得都很棒,选这节中的几句只是让你再次感受一下青年诗人安斯寿艺术主张下的真正的诗,真正具有审美意识的艺术诗。可以看出,诗人对诗的要求和如何操作,才能写出具有审美特质的好诗。这是诗人安斯寿最为关心的,同时,也是读者关心的,更是评家关心的。这种心情该是“向谁倾诉呢?”这就是青年诗人为什么希望你和他一样,既可以“凌波”,又可以“飞天”,这将是诗人的“诺言”,满纸的“诺言”,向你倾诉的“满纸的诺言”。在这组诗《生活写作》中,值得特别一提的就是《盘点自己》一诗,为了更好地知道自己的库房存量,知道自己的到底在这个时代的什么“位置”,自己对自己进行一次估价、一次品评、一次真正的客观的实实在在的估价和品评,这种“盘点”既有生活的苦辣酸甜,又有精神的喜怒哀乐;既有情感的悲欢离合,又有意识的迷茫放纵;既有过去的进退取舍,还有现实的爱恋恨怨,写得感人肺腑。当然,“有些事情,总该自己找点”,虽然只有“柒佰肆拾元工资在这座城市养活老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诗人安斯寿必须以“虚弱”的理智“还得扮演一个好人”,这样“母亲才会放心,邻居都知道,我还在岗上”。这其实是诗人的无奈,通过“盘点”,诗人看清了也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和只有在这样的“位置”上,才能发挥自己,才能真正地体现自我、完美自我。否则,真的失去了自我,正如他在“穿过这个城市大街,仔细琢磨”的那样“哪一朵花可以艳过岁月/哪一座桥可以跨过天河”,最后,诗人还是庆幸地说:“还好,我还活着,我还在岗上”,“活着”比什么都好,“在岗比什么都重要”。诗人安斯寿的这份感觉是正确的。
当然,我们在读安斯寿的另一组诗《花的背景》时,也充分地感受到了“清淡得无味可谈”的《日子》,是怎样的“单薄”,尤其是属于诗人的“那一段”使诗人“容颜易逝”的“单薄”的“日子”,他“相信日子”一定会“成为过去”,会成为“琥珀”,他也知道“与日子征战,胜是自己,败的也是自己”,而“未来的生死枯荣都会湮于尘埃”,他真的无奈,他只能“轻声叮嘱自己”。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青年诗人安斯寿对情感和人性的关怀,这些,正是那些所为先锋诗歌所缺少的东西在安斯寿的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这将是我们的心慰。当然,你还可以在《一朵百合》中感受青年诗人安斯寿营造给你的那份真知、真情、美感、善意,诗人在诗中写到:“……作一撮泥土最好/包容汗水和血液/打开铁或铜的门抵御冬天的寒冷/让春天永驻……”这是诗人的期望,可是诗人还是发现了“写诗和做人都很艰难”,在诗人那生命“枯荣的过程”中,诗人只能等待到“生命与时间凝固成一粒细土时”时,“洒在必由之路上”的,竟是“守望迟到的鸟”,这种临界终极的感受,让读者为诗人而感到难过,诗人对人性的关怀,让诗人情感品味得到了应有的升华,让人读完后感到如燃烧的火焰灼痛了我们的麻木和躁狂。也让诗人、读者和评家顿然清醒,开始对人性特质的最终判定。让生命重新回到靠近水晶般透明与坚实的岸边,耸起斯寿诗的丰碑,这将是斯寿之诗带给人们最为珍贵的感受。可以说安斯寿的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质,形成了可以清楚地辨别和区分他人的基本特征。只是,诗人安斯寿的诗还时常被生活化的叙事原则所困惑而时常被羁绊在“实叙”的终端,有时,还夹杂一些很典雅的具有学者习惯的“工作”性的“书面语言”,有时实写写得太实,虚写写得又太虚,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诗歌风格的整体效果,这将是斯寿诗弟以后写诗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
安斯寿的诗歌创作几乎是进入九十年代才开始步入诗坛的,所以他的诗不良的流派习气很少,安斯寿他出生于农村,而今又生活在城市,城市是他的栖息之地,而农村又是他所时刻怀念的精神家园,他的诗的情感因此处于一种城市与乡村之间一漂泊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安斯寿的诗歌是比较具备时代性的,安斯寿诗歌的特点是对诗整体把握,包括语言和技巧都较为纯熟,而且他的诗作不管是写故乡的眷恋还是城市的流浪,他都比较关注时间与生命,现实与人生的思都,具有生命感和使命感,加之理趣和禅意的渗透,使得安斯寿的诗脱颖而出,势头最劲,但题材不够宽,特别是大的题材他都没有涉及过,是安斯寿诗歌之弱点。最近他和姚辉同时获得参加“青春诗会”的资格,这对贵州诗坛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亮点。(李发模)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渴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