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麻黄与细辛可以脂必妥能长期服用吗吗

治喘的中成药里面基本都有麻黄、细辛,这些药能长吃吗?最多能吃多久?_百度知道
治喘的中成药里面基本都有麻黄、细辛,这些药能长吃吗?最多能吃多久?
我来帮他解答
其他类似问题
细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汤根据《伤寒论》所载汤方药为:6克(去节)、6克、6克(炮,去皮)。以水2000毫升,先煮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其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数种内科病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血管神经性头痛  多数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阳虚阴盛、经输不利,故可应用温阳通经、通络止痛,用量宜大,不必完全拘泥于《药典》之规定,但应先煎30分钟,以减轻毒性。、能助通经止痛。  有一中年女患者,患血管神经性头痛。其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3天。每次以头顶及两侧太阳穴处疼痛为剧,甚则呕吐,与受寒及情志刺激有关。此次发作因情志波动引起。症见:头痛如劈欲吐,伴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月经错后及量少有块,少腹冷痛,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综合脉证,系阳虚阴盛、经气不利之头痛。治则温阳通经止痛。方以汤加味:6克、制10克(先煎)、12克(先煎)、子10克、30克、2条(研末冲服)、6克、12克、12克。诸药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用15剂告愈。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以老年人多见。中医认为:是心阳不振、经输不利之胸痹,由于心阳不足,故遇寒则甚。应用、温通心阳,通络止痛;配助宽胸止痛;、益气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促其功能恢复。诸药合用,温阳通脉、益气活血,故能使窦缓恢复。  有一老年男患者被确诊为窦性心动过缓3年。症见:胸闷心悸,每遇寒冷或受凉时则胸部闷痛加重,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沉迟。证属心阳不振、经输不利之胸痹。治则温阳通脉,养心益气。方用汤加味:10克、制10克、4克、12克、20克、10 克。诸药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共服40剂,胸闷、心悸、肢冷减轻。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反复咳嗽气喘、耗伤阳气,致心肺气虚、气血运行不畅。其病机为:心阳不振,故而胸闷心悸;阳虚不能外达以温煦四肢,故形寒肢冷;肺气不足,宣肃失常,痰浊内停,故咳痰气喘;阳虚气化不利,水气流溢四肢,故肢体浮肿。故治宜温阳散寒,利水平喘。  有一老年女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20余年。症见:喘咳气急痰多,痰色白质稀,胸闷心悸,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桶状胸,双肺呼吸音低,满布干湿性罗音,心音低,舌淡苔白滑,脉沉。证属心阳不足,痰浊内停之喘证。治则为温阳散寒,利水,祛痰平喘。方用汤加味:炙9克、制10克、5克、10克、12克、子12克、子15克、12克、子20克(包煎)。诸药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10剂后,一般情况明显好转。  老年人劳累后感冒高热  老年人肾气已衰、精血虚亏,又加劳累,愈伤肾气、损耗真精,寒邪乘虚直入少阴。症见:高热恶寒,肢冷蜷卧,神疲乏力,阴不涵阳,面色潮红,脉浮躁无根。当为本虚标实之证。若纯以辛温发表,必阳虚精亏不能鼓邪外出,且有虚脱之虞,亟当温经益肾。扶正祛邪,遂取汤温经助阳以散寒;熟地、萸肉、滋肾益精以固本,待阳复、精固、寒散则高热自退,恶寒、身倦、肢冷等症自除。  有一老年男患者,劳累后,翌日即发高热3天,伴恶寒肢冷。症见:蜷卧肢冷,面色潮红,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象浮躁。此证恐有虚脱之险,亟当温经发汗,益肾固精。拟汤加味:5克,4克,制、山萸肉各1克,熟地15克,(先煎)12克。诸药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仅服2 剂药后,诸症即大平。后服大补元煎加减4剂康复。总结:少阴表证编号:006组成:、、、主治:治伤寒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归经:足少阴药也。方义:太阳证发热,脉当浮,今反沉;少阴证脉沉,当无热,故曰反也。热为邪在表,当汗,脉沉属阴,又当温,故以温少阴之经,以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变化方:本方去,加,名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者当微发汗。煎服法:先煮去沫,内诸药煎。来源:好草网()本页PDF下载:本页地址:访问详细配方:
热点内容:
责任编辑: pohulu
document.writeln("
Copyright ?
好草网版权所有麻黄细辛附子汤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9页免费2页免费3页免费2页¥1.002页¥3.00 1页¥0.503页¥3.005页免费3页免费1页免费
麻黄细辛附子汤|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姚树锦治过敏性疾病 麻黄附子细辛汤
  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物过敏、过敏性休克等,常常诱发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过敏性哮喘等一系列病症,给患者生活及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姚树锦主任医师为陕西太和医学流派第四代传人,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临证50余载,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他针对过敏性疾病的病变特点,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多有良效,现简要总结其部分经验。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标准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为治疗太少两感的经典方剂,该方出自《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用治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即为太少两感证。本方适用于风寒在表,少阴阳虚在里之病机。
  太阳经为人一身之藩篱,其功能顾护于外。风寒在表,太阳经受邪,必导致肺气失宣等症状。肺为娇脏,为五脏之华盖,位处上焦,开窍于鼻,以咽喉为其门户,故风寒袭肺,常出现鼻塞、流涕、咳嗽、气喘等肺气失宣症状;且肺合皮毛,风邪外袭,皮毛应之,可见皮肤瘙痒,出现风团等症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感寒邪必伤及阳气,里阳不足者当属多见。
  姚树锦认为麻黄辛苦温,能宣肺散寒启鼻窍,善解太阳之表邪;附子大辛大热以峻补肾阳,补命门之火而温阳散寒;细辛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通达内外,既可内温脏腑之寒滞,又可外散在表之寒邪,于本方中内可助附子以温阳,外助麻黄以解表。
  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通窍之功本方临证运用关键在于抓住少阴本病,外感寒邪这一基本病因病机。对明确外感病因者,当据风寒之所停滞处辨证用药,所谓&邪留之所,正虚之处也& 。
  过敏疾病与太少两感吻合
  姚树锦认为禀赋不足、风邪内留及伏邪致病是过敏性疾病发病原因。过敏发生时,症状出现迅速、变化急剧,症状与&风性善变&的特点相类似。阳气亏虚于内,气虚卫表不固,风邪乘虚侵袭于外是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内外因,这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的太少两感吻合。
  过敏性鼻炎
  患者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病时鼻痒,连续打喷嚏,流大量水样清涕,同时伴有眼结膜、咽部、外耳道奇痒等;这些症状,多于春秋季节交替或夏季使用空调后出现。姚树锦认为阳气亏虚,外感风邪,风邪袭肺,肺气不利,宣降失常是其病因病机。
  基础方:麻黄5克,制附片6克(先煎),细辛3克,辛夷花10克,黄芪30~60克,白术15克,防风6~10克。根据患者病情适当给予加减。
  他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源于20年多前在东南亚学术交流时,当地以&鼻敏感病&就诊患者颇多。姚树锦详细询问患病经过,当地四季高温,人们习惯每日多次冲凉,喜用空调降温,饮食也喜好生冷,日久阴寒内浸;加之天热腠理开泄,外邪乘虚而入,故而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反复发作,结合舌脉,正是太少两感证。运用此方治疗后,每获良效。这也是他诊治疾病不仅重视辨证施治,而且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例证。
  荨麻疹
  以受风或受凉后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块,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即可消退,来去无定踪,瘙痒异常,其发病过程体现了&风善行而数变&、&风无定体&的特点。姚树锦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风邪袭表,流窜肌腠,郁遏肌表。
  基本处方:麻黄5克,制附片6克(先煎),细辛3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6克,蝉蜕10克,苍术10克,滑石10克,胡麻仁10克。
  根据患者体质不同,给予化裁,气虚者,给予黄芪用量可加至30~60克。皮肤瘙痒重者,加用地肤子15克,苦参10克,蛇床子10克。
  小儿哮喘
  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肺脾肾三脏常不足。因外感、饮食调护失宜,导致正气亏虚,正虚邪实,易耗损阳气,阳气不足则湿聚成痰。外因诱发,痰随气升,痰瘀气滞,相互搏结,壅滞气道,发为喘息。痰饮为喘息&夙根&。水为阴邪,则痰饮亦为阴邪,最易伤阳气,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患儿阳气不足,内有痰饮,卫阳不固密,风寒之邪壅塞于肺,而致肺失肃降;累及脾肾,而致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真元耗损,肾气失纳摄,以致形成少阴水饮与阳虚里寒相合而作喘。故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来助阳化饮,温化痰湿,宣肺平喘。
  基本方:炙麻黄3克,制附片3~5克(先煎),细辛2~3克,干姜5克,五味子9克,川贝母5克,远志6克,天竺黄6克,枳实6克,紫苏子6克,甘草6克。
  平日调补当顾护脾胃,消食化积。基本处方:生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砂仁6克,天竺黄10克,生地10克,三七10克,白芍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0克。散剂冲服。
  王某,女,52岁,退休。日初诊。
  诉:周身皮肤瘙痒3月。患者3个月来每于受凉后出现周身皮肤瘙痒,搔抓后出现团块状丘疹,皮色不红,保暖后可自行消失,在西安某医院诊断为&荨麻疹&,给予抗过敏西药口服,效不佳。
  刻诊:荨麻疹每于受凉后出现。伴眼睛干涩瘙痒不适,平素身困乏力,畏寒怕冷,动则自汗出,易外感,夜间难入眠,食纳可,二便调。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细。
  辨证:脾肾阳虚,风邪袭表,流窜肌腠,郁遏肌表。
  治疗:益气固表,温阳散寒,疏风散邪。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麻黄3克,制附片3克(先煎),细辛3克,黄芪6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苍术10克,滑石10克,胡麻仁10克,当归15克,炒枣仁30克,琥珀2克(冲服),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
  服药7剂后,皮肤瘙痒明显减轻,受凉后偶有荨麻疹出现,活动后汗出减少,夜眠转安,眼睛干涩瘙痒减轻,但仍觉乏力,怕冷。舌淡红,体胖大,苔白,脉沉细。
  上方续进7剂,皮肤瘙痒消失,畏寒减轻,乏力减轻,汗出减少。调整用药。
  处方:黄芪60克,白术15克,防风6克,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炒枣仁30克,琥珀2克(冲服),当归15克,生地15克,菊花10克,车前子15克(包煎)。
  续进14剂后,患者乏力明显缓解,无明显畏寒,荨麻疹再未复发,外感明显减少。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推荐专题:
您的位置:
>>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见方剂临床应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见方剂临床应用
核心提示:麻黄附子细辛汤常见方剂临床应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见方剂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该品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同……  附子汤常见方剂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该品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九味汤;因其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并宜于风寒而见流涕者,常配伍、等药。且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配、附子,可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如附子汤。
  2.头痛,牙痛,痹痛。该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性头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治疗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常配伍、等药,如细辛汤;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常与、、同用,如茶调散;若治痛则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又当配伍川芎、麻黄、附子,如细辛散。治疗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若胃火者,又当配伍生石膏、、升麻等清胃泻火药;若者,可配杀虫止痛之蜂房煎汤含漱;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而蠲痹止痛,故常配伍、、等以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如独活寄生汤。
  3.鼻渊。该品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常用治鼻渊等鼻科疾病之、流涕、者,为治鼻渊之良药,宜与白芷、、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
  4.肺寒咳喘。该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者,常与麻黄、、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纯系寒痰停饮射肺,胸满,气逆喘急者,可配伍、干姜、五味子等药,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将"麻黄附子细辛汤常见方剂临床应用"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服用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