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面黑带黄且腰痛腹冷大便稀溏什么原因是什么原因

马真知《新型中医学》(二)
发布时间:&&&来源:&&&42人关注
第六章 &诊&& 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中医诊法的内容主要包括望、闻、问、按四诊,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须参考现代医学技术的检测报告进行病症辨析。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尤其是各种症状,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此,临床医生首先要熟练掌握诊察病情的四诊方法,以发现和认识各种症状,体征的特点,准确,全面地收集病情,同时还要了解各种症状,体征出现的原理,熟悉其在辨症,辨病中的意义。(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呜,大便腥臭,舌苔黄等)。
临床运用诊法时,并不总是按望、闻、问、按或问、望、闻、按的固定顺序进行,而往往是四诊互用,边诊边辨,诊与断交替进行,即发现有何症状或体征,便同时考虑着可能是何种病因或本质困素、病性、病位等,继而进行某些检查或询问。
第一节& 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也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史和家庭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上述与疾病有关的资料,是医生分析病情,进行辨症的可靠依据。尤其是某些疾病早期,病人尚未出现客观体征,仅有自觉症状时,只有通过问诊,医生才能抓住疾病的线索,作出诊断。此外,问诊还可以为其他诊法提供一个大体查病的范围,并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开导,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询问病人,了解病情能否通过询问,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得有关疾病的临床资料,与询问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方法之一,问诊应在较安静适宜的环境中进行,以免受到干扰。尤其是某些病情不便当众表述的,应单独询问,以便使其能够无拘束地叙述病情。若因病重,意识不清等原因而不能自述者,可向知情人或陪诊者询问。但当病人能陈述时,应及时加以核实或补充,以便资料准确、可靠。二、医生对病人若要关心体贴,视病人如亲人。在问诊时,切忌审讯式的询问。对病人的态度,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细心询问,耐心听取病人陈述,使病人感到温暖亲切,愿意主动陈述病情。若遇病情较重,或较难治愈的病人,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切忌有悲观、惊讶的语言或表情,以免给病人带来不良刺激,增加其思想负担,而使病情加重。三、医生询问病情,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询问,以便使病人听懂,能够准确地叙述病情。四、医生在问诊时,既要重视主症,又要注意了解一般情况,全面地收集有关临床资料,以避免遗漏病情。如发现病人叙述病情不够清楚,可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有目的的询问或作某些提示,但决不可凭个人主观臆测去暗示,套问病人,以避免所获临床资料片面或失真,影响诊断的正确性。五、医生在问诊时,应重视病人的主诉。因为主诉是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也往往是疾病的症结所在,所以要善于围绕主诉进行深入询问。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以便迅速抢救。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详细询问。
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询问时,应根据就诊对象,如初诊或复诊,门诊或住院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询问。
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藉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询问一般情况,一是为了便于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联系和随访,对病人的诊治负责。二是可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疾病的诊断一定提供的依据。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如“发热咳嗽三天,加重一天”。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两个症状,即是主症。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因此,主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询问时,医生首先要善于抓住主诉。如病人叙述有眩晕,汗出、心悸、胸痛、神疲、乏力等。在这些症状中,其主要症状是心悸,胸痛。医生根据心悸,胸痛这两个主症,可初步考虑为心病。而眩晕,汗出,神疲乏力等可确定为供气不足症。这样就可以抓住病变的所在部位在心,其本质因素是供气不足。然后围绕主症,进一步深入询问有关兼症和病史,再结合其他三诊全面诊察,才作出正确诊断。
问诊时还要将主诉所述的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情况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就是说,医生要善于抓住主诉,问深问透,问准问清,这对于病症的诊断是极其有益的。在描述主诉时,须用具体症状,体征进行描述。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现病史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询问。
1、发病情况&& 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尤其是小儿,难以叙述发病情况,因此应当主动了解是否有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存在。
2、病变过程&& 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变过程,一般可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如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持续情况以及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 有些病人,尤其是患病较久者,在就诊前已经在其他医院进行过诊断和治疗。所以对初诊者,有必要询问曾作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了解既往诊断和治疗的情况,可作为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4、现在症状&& 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虽然现在症属于现病史的范畴,但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多,是问诊的重点,故另列一节专门讨论。
四、既往史
既往史主要包括病人平素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患病情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病人过去曾患过何种疾病,如痢疾、肝病、痹病等。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有无药物或其他物质的过敏史,作过何种手术治疗等,都应该加以询问。病人既往所患某些疾病,可能与现患病症有着密切关系,问诊时不能忽视对既往史的询问。
五、个人生活史
个人生活史,主要包括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等。医生询问病人这些情况,在诊断疾病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生活经历&& 询问病人出生地,居住及经历地,应注意某些地方病或传染病的流行区域,以便判断所患疾病是否与此相关。
2、精神情志&& 人生活在社会中,常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使精神情志产生变化,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疾病。同时,人的精神情志变化,对某些疾病的发展与变化亦有一定影响。因此,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当前精神情志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并可提示医生对因精神情志刺激所导致的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思想上的开导,将有助于治疗。
3、饮食起居&& 饮食嗜好,生活起居不当,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甚至引起疾病。如偏食辛辣者,易导致散热阻滞症;贪食生冷者,易导致供热不足症。劳倦过度易导致供气不足症;起居无常,饮食失节,易患胃病等。通过了解饮食嗜好,生活起居情况,对分析判断病情有一定的意义。
4、婚姻生育&& 对成年男女病人,应注意询问其是否结婚,结婚年龄,配偶的健康状况,以及有无传染病或遗传性疾病。对育龄期女性应询问月经的初潮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月经的色、质、量和带下的变化,以及绝经年龄和绝经前后的情况。已婚女性还应询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等。
5、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新生儿(出生后至一个月)的疾病多与先天因素或分娩情况有关,故应着重询问妊娠期及产期母亲的营养健康状况,有何疾病,曾服何药,分娩时是否难产、早产等,以了解小儿的先天状况。
婴幼儿(一个月至三周岁)发育较快,需要充足的营养,但其脾胃功能较弱,如喂养不当,易患营养不良,腹泻以及其它疾病等。
六、家族史
家族史是询问病人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人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必要时应注意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对诊断现患疾病有一定的意义。
问现在症是医生询问病人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症状是在疾病状态下,病人的异常感觉。如痞闷、疼痛、困倦、麻木、沉重等,这些症状都是病人的自身感觉,唯有通过询问才能察知。
现在症是疾病现阶段病理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医生诊病,辨症的主要依据。因此,询问现在症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应十分重视。
一、问寒热
“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谓之畏寒。
“热”指发热,包括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部(如手足心)发热。
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体内的供热运动与散热运动这两个方面发生故障。一方面是因供热不足,机体不能抵御风寒而寒;二方面是因散热阻滞所导致机体的体表或局部的体温过高而发热。
问寒热,首先应该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如有寒热的症状,必须询问怕冷与发热是否同时出现,还应注意询问寒热的新久;轻重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寒热出现有无时间或部位特点,寒热与体温的关系,寒热轻重或缓解的条件,及其兼症等。
临床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四种类型。
(一)恶寒发热
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外感风寒热之淫邪,将人体内的散热阻滞于肌表所致,若寒阻热于肌表,则会恶寒重发热轻;风阻热于肌表,则会发热轻而恶风;风热阻热于肌表,则会发热重恶寒轻。不过凡外感之病,若感邪轻,则寒热俱轻,感邪重,则寒热俱重。但某些因散热阻滞于内亦可表现为寒热并见。(如肠痈疮疡,瘟疫及毒邪内陷等)。
(二)但寒不热
指病人只感寒冷而不发热的症状是供热不足症的特征症候。无论是新病恶寒,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还是久病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皆因人体内在本质的供热不足所致。
(三)但热不寒
指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其病理因素为散热阻滞的症候,无论是病人高热(体温在390c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壮热;还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潮热;还是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0c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的微热,其疾病的本质因素皆属于人体内的散热阻滞之症。
(四)寒热往来
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有寒热往来无定时与寒热往来有定时这两种类型。其本质因素离不开人体内的散热阻滞,但要视外感病因而论治。
汗是热气蒸化人体内的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出汗,属于生理现象。若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均属于病理现象。所以询问病人汗出的异常情况,对于判断病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询问时,应首光询问病人汗出与否。若有汗,则应进一步询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若无汗,则应重点询问其兼证。
(一)有汗无汗:
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外感病,汗的有无,是判断病因的重要依据。病理性无汗有两种,一是风寒外袭或人体内供热不足而无汗。二是散热阻滞于人体内,使津液血液在一定程度的耗损而无汗。
病理性有汗有两种,一是风邪外感或风热外感导致散热阻滞于肌表,使体温过高而导致津液蒸化达于体表成汗出。二是散热阻滞于内导致体内体温过高,迫使津液外泄,常有出汗的症状。
(二)特殊汗出
指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
1、自汗& 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多见于供气不足的原因。
2、盗汗&& 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因散热阻滞于内所致。
3、绝汗&& 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表现在人体内的供气已严重不足,人体内的热物质也快散尽之兆。
4、战汗&& 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其原因是外感寒邪与人体内的热气运行相搏的一种阶段性反映。
5、冷汗&& 指所出之汗有冷感的症状。多因供热供气不足或惊吓所致。
6、热汗&& 指所出之汗有热感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所致。
7、黄汗&& 指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异常的及兼受外感风湿热邪所致。
(三)局部汗出
身体的某一部位汗出,也是体内病变的反映。应询问局部汗出的情况及其兼症,有助于病症的诊断。临床常见的局部汗出,有以下几种;
1、头汗&& 又称但头汗出,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出量多的症状。可因散热阻滞于内,加之人体供气不足导致头部汗出。也因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促使热气旺盛,热蒸于头等导致。
2、半身汗&& 指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的部位,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多因供气不足或供热不足,津液异常或血液异常,或散热阻滞等错综复杂的内在因素所致。
3、手足心汗&& 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有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若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可因散热阻滞于内而引起。
4、心胸汗& 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主因体内供气不足和散热阻滞于内所致。
5、阴汗&& 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导致津液异常引起。
三、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置皆可发生。疼痛的原因比较复杂,主因是行气阻滞。如血液异常的瘀血与津液异常的痰浊凝滞而阻碍行气,或食积,虫积,结石等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还有因供热不足,供气不足,血液不足而使人体内的脏腑经脉失养所致行气阻滞,即所谓“不荣则痛”。问疼痛,应该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喜恶等。
(一)问疼痛的性质
由于导致疼痛的病因、病理不同,故疼痛的性质亦异。因而询问疼痛的性质,可以辨别疼痛的病因与病理。
1、胀痛&& 指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是行气阻滞作痛的特点。如胸,胁脘、腹胀痛、多是行气阻滞为患。但头目腹痛,则多因散热阻滞与行气阻滞于头目所致。
2、刺痛&& 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是散热阻滞和行气阻滞导致血液异常而形成瘀血痛的特点。如胸、胁、脘、腹等部位刺痛。
3、冷痛&& 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常见于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处。主因是人体内在的供热不足,其次是外感风寒所致。
4、灼痛&& 指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是散热阻滞所致。
5、重痛&& 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多因供热不是导致津液异常,凝滞行气所致。但头重痛亦可因散热阻滞于头,引起气血运行受阻所致。重痛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以及全身。
6、酸痛&& 指疼痛兼有酸软感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或因外湿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可因气供应不足,或剧列运动肌肉疲劳引起。
7、绞痛&& 指痛势剧列,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供热不足而致寒邪凝滞气行不通所致。
8、空痛&& 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因供气不足,血液不足所致。常见于头部或小腹部等处。
9、隐痛&& 指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多因供热不足,供气不足,血液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头,胸、脘、腹等部位。
10、走窜痛&& 指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的症状,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称之为窜痛,多因行气阻滞所致;四肢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多见痹病,因风邪偏胜所致。
11、固定痛&& 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的症状。若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是瘀血为患;若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多因外感寒湿、湿热或散热阻滞与血瘀所致。
12、掣痛&& 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处的症状。也称引痛,彻痛。多因筋脉失养,或气血运行不通所致。
(二)问疼痛的部位
医生询问疼痛的部位,也就是要掌握疼痛的病位所在。视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要求病人去作透视检查后依据报告结论,按中医的其它诊法综合判断。通常询问的有头痛,胸痛、胁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周身痛等等。如今病患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均要求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所以,医生在对待疼痛的病人,一定要求他们去作仪器检查,以免误诊。
(三)问头身胸腹
指问头身胸腹除疼痛之外的其他不适或异常。主要包括头晕,胸闷、心悸、肋胀、脘痰、腹胀、身重、麻木、以及恶心、神疲、乏力、气坠。心烦、胆怯、身痒等症、这些症状不仅临床常见,各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且只有病人自己才能感觉到,故应注意询问,询问之后,先不要作出判断,应首先要求患者去作科学的检测化验,然后,针对报告结论,按中医的诊法合参作出恰当的论述。
五、问耳目
耳目为人体的感觉器官,分别与体内的热气血津液有着联系。
(一)问耳
1、耳鸣、耳聋&& 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内呜响的症状。耳聋是指听力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的症状。耳鸣、耳聋均可为单侧或双侧。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其,或新起耳暴聋者,多属体内散热阻滞並外感风热之邪所致。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者,多属热气血供应不足或气行不畅所致。
2、重听&& 指病人自觉听力略有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的症状。日久渐成者,常见老年体弱者,因热气血津液供应不足所致;若骤发重听则多以风邪上袭耳窍,或津液异常而成痰浊上蒙所致。
3、耳胀、耳闭&& 耳胀是指自觉耳内胀闷不适的症状。耳闭是指耳内胀闷,且有堵塞感,听力减退的症状。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多成耳闭,故耳胀,耳闭是同一疾病由轻变重的两个不同阶段。其病因病理基本相同,多因外受风邪,使津液异常或行气阻滞所致。
(二)问目
目的症状繁多,仅简要介绍几个常见症状:
1、目痒&& 指自觉眼睑,目此内或目珠瘙痒的症状,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难忍,两目痒甚如虫行,伴有畏光流泪,灼热者,多属体内散热阻滞于目,外受风热袭扰所致。目微痒而势缓,因血液缺乏,目失濡养所致。
2、目痛&& 指病人自觉单目或双目疼痛的症状。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目赤肿痛,羞明多眵者,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者,皆因散热阻滞和风热之邪上袭于目所致。
3、目眩 &&&亦称花眼。指病人自觉视物放置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供气不足,血液不足,目失所养而引起。
4、目昏 &&&雀盲、歧视& 目昏是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症状,雀盲是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的症状,亦称夜盲、雀目、鸡盲。歧视是指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的症状。三者皆因供气不足、血液不足,目失所养引起。
六、问睡眠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性变化,协调各脏腑功能运动的生理活动。询问睡眠时间的长短、入睡的难易与程度有无多梦等情况,睡眠的异常主要有失眠和嗜睡两个症状。
(一)失眠
指病人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难以复睡或时时惊醒,睡不安宁,甚至彻夜不眠的症状。又称为不寐或不得眠。失眠主要是散热阻滞于脑内,刺激人脑思维机构的控调功能所致。
(二)嗜睡
指病人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症状。嗜睡多因人体供热不足,或供气不足,津液异常使痰湿内盛,使人脑思维机构的控调功能的活力减缓所致。但嗜睡伴轻度意识障碍,叫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者,是昏睡、昏迷的前期表现。它难以呼醒,强行唤醒而仍神志模糊,甚至呼之不醒,多因散热阻滞于脑刺激人脑思维机构的控调功能所致。
七、问饮食口味
主要是询问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以及口中气味等情况。
(一)口渴与饮水
口渴即口中干渴的感觉。饮水是指实际饮水量的多少。口渴与饮水是两个密切关联的症状。口渴欲饮指口干、欲饮水,饮水则舒的症状。主要反映体内津液不足的情况或因散热阻滞于内引起体内体温过高而导致津液大量挥发所致。若口渴而不多饮者,多属脾胃津液异常而湿盛。若口渴而喜热饮而不量多者,多因局部的散热阻滞后导致局部津液不足而口干,但由于人体供热不足,故喜热饮。口不渴饮指口不渴,亦不欲饮。提示津液未伤。多见于人体供热不足的症状。
(二)食欲与食量
食欲即对进食的要求和进食的欣快感觉。食量是指进食的实际数量。询问病人的食欲与食量。对了解脾胃功能有一定的意义。
食欲减退是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又称不欲食、食欲不振,亦有称纳呆者。食欲减退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主要是脾胃病变的表现。还有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或异物以及食量变化等都是脾胃病变的表现。但导致形成这些病症的本质因素均与热气血津液在脾胃部位发生病变有关联,必须综合所有诊法来判断。
(三)口味
指口中的异常味觉或气味。现分为七种之多,如口淡,指病人味常见渐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多见于脾胃供热不足,供气不足,津液异常所致。口甜,指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异常所致。口粘腻:指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的症状。既有因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异常所致;也有因供热不足引起津液异常所致。口酸:指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冷酸,甚至闻之有酸腐气味的症状。皆因散阻滞于胃,使胃里的津液异常或进食过量所致。口苦:指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异常所致。口湿:指病人自觉口有湿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多与舌燥同时出现。多为散热阻滞以致局部津液不足所产生的症状。口咸:指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的症状。多因供热不足而津液异常而上泛所致。
八、问二便
大便由肠道排出,小便由膀胱排出。询问大、小便的情况,不仅可以直接了解消化功能和津液代谢的情况,而且亦是判断疾病性质与本质因素的重要依据。
问二便应注意询问二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便量、排便次数、排便时的感觉以及兼有症状等。其中颜色、气味等内容将分别在望诊和闻诊中讨论,这里着重介绍二便的次数、便量、性状,排便感等内容。
(一)大便
健康人一般每日或隔日大便一次,排便通畅,成形不燥,多呈黄色,内无脓血黏液及未消化的食物。便次,便质以及排便的异常,主要有下列情况:
1、便次异常&& 一是便秘:又称大便难。指大便燥结,排便时间延长,便次减少,或时间虽不延长但排便困难的症状。因散热阻滞于胃肠,导致其局部供气不足,血液不足,津液不足而成便秘。二是泄泻:又称腹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不成形,甚至呈水样的症状。因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或因体内供热不足,或饮食伤及,或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或情志失调,或津液异常,均可引起腹泄。
2、便质异常&& 除便秘与泄泻均包含有便质的异常外,便质异常还有以下几种:一是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的症状。多因胃肠供热不足,供气不足所致。二是溏结不调:指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多因供热不足,血液不足或津液异常所致。三是脓血便:又称大便脓血。指大便中含有脓血黏液。多见于痢疾和肠癌。常因局部散热阻滞引起血液异常而出血。四是便血,指血自肛门排出,包括血随便出,或便黑如柏油状,或单纯下血的症状。皆因散热阻滞于胃肠引起血液异常所致。若血色暗红或紫黑,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者,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若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者排便后滴出者,多见于内痔、肛裂、息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等肛门部的病变。除胃肠病变外,许多全身性疾病,如疫斑热,稻瘟病,血溢病,紫癜病。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均可见到便血症状。
3、排便感异常
一是肛门灼热:指排便时自觉肛门灼热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大肠,热迫直肠所致。二是里急后重: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常见于湿热痢疾。多因散热阻滞于肠内引起血液异常所致。三是排便不爽:指排便不通畅,有涩滞难尽之感的症状。泻下如黄糜而黏滞不爽者,多因散热阻滞于胃肠,引起津液异常所致;腹痛欲便而排出不爽,多因散热阻滞于肠道而引起行气阻滞所致;腹泻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者,多因胃肠供热不足引起行气阻滞或津液异常所致。四是大便失禁;指大便不能随意控制,滑出不禁,甚至便门有下坠感觉的症状。肛门气坠常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因内气供应不足引起肛门收缩功能乏力所致。
一般情况下,健康成人日间排尿3-5次,夜间排尿0-1次。一昼夜总尿量约m1。尿量次的多少,受温度(气温、体温)。饮水、出汗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问小便,主要应询问尿次,尿量及排尿时的异常感觉。
1、尿次异常&& 一是小便频数:指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的症状。新病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小便短赤者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异常所致,常见于淋病类;久病小便频数,色清量多,夜间明显者,多因供热不足,供气不足所致。二是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癃闭多因散热阻滞或结石,败精阻滞,阴部手术等尿路阻寒所致。另外也有因久病或年老人供热不足和供气不足,开合失司所致。
2、尿量异常&& 一是尿量增多:指尿次,尿量皆明显超过正常量次的症状。小便清长量多者,多因供热不足所致。多尿、多饮而形体消瘦者,多为消渴,因散热阻滞于内所致。二是尿量减少:指尿次,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的症状。多由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不足所致。
3、排尿感异常&& 一是尿道湿痛:指排尿时自觉尿道灼热疼痛,小便涩滞不畅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或结石及各种淋病,或膀胱癌病,痨病等亦见尿痛。二是余溺不尽:指小便之后仍有余溺点滴不净的症状。多因供热不足,供气不足或血液不足所致。也有因散热阻滞于内所致,如常见劳淋、痨淋、精癃等病中。三是小便失禁: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行溢出的症状。多因供热不足与供气不足,控调功能失职所致。四是遗尿:指成人或3岁以上小儿于睡眠中经常不自主地排尿的症状。多因供热不足和供气不足所致。
九、问经带
由于妇女有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等生理特点,所以对妇女的问诊,应注意询问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等方面的异常情况。
妇女妊娠、产育的异常,将在《中医妇科学》中专门讨论。妇女月经、带下的异常、不仅是妇科的常见病变,也是全身病理变化的反映。因而即使一般疾病也应该询问月经,带下的情况,作为诊断妇科或其他疾病的依据。
(一)月经
月经是发育成熟女子有规律的周期性胞宫腔出血。月经一般每月1次,周期为28天左右,行经天数为3-5,经量中等(一般50-100ml)经色正红无块,质地不稀不稠。女子14岁左右月经初潮,49岁左右绝经。
问月经主要询问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月经的色、质、量以及有无闭经或行经腹痛等情况。必要时可询问未次月经日期,以及初潮或绝经年龄。
1、经期异常&&& 一是月经先期:指连续2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提前7天以上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引起血液异常所致。二是月经后期:指连续2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延后7天以上的症状。多因供热不足和供气不足或血液不足或血行不畅所致。三是月经先后无定期:指月经周期时而提前,时而延后7天以上的症状。亦称经期错乱。多因供气不足或行气阻滞,或血液不足与血液异常所致。
2、经量异常&&& 一是月经过多:指月经血量较常明显增多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引起血液异常所致迫血妄行。二是月经过少:指月经血量较常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的症状。多因供热不足,供气不足,血液不足所致。但也有因散热阻滞于内引起血液不足所致。三是崩漏:指非正常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症状。若来势迅猛,出血量多者,谓之崩(中);势缓而量少,淋沥不断者,谓之漏(下),合称崩漏。崩与漏虽然在病势上有缓急之分,但发病机理基本相同,都属于散热阻滞于内引起血液异常而迫血妄行或行血不断所致。四是闭经:指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未受孕,不在哺乳期,而又停经达3个月以上的症状。多因供气不足和血液不足所致,但有些是兼有散热阻滞而所致。而有些是因供热不足所引起血行不通。
3、经色、经质异常&&& 经色淡红质稀,为供气不足,血液不足;经色深红质稠,属散热阻滞于内,经色质暗,夹有血块,兼有小腹冷痛,属供热不足引起血液异常。
4.痛经 &&指在行经时,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的症状。亦称经行腹痛。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多属行气阻滞和血瘀;小腹灼痛拒按,平素带下黄稠臭秽,多属散热阻滞,津液异常所致;小腹冷痛,遇暖则减者,多属供热不足,津液异常所致,月经后期或行经后小腹隐痛、空痛,多属供气不足,血液不足,胞脉失养所致。
(二)带下
在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的分泌物,谓之带下。带下具有濡润阴道的作用。若带下明显过多,淋漓不断,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病理性带下。颜色不同,有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赤白带及五色带等名称。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较为多见。
1、白带& 指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而无臭味的症状。多因供热不足,供气不足,津液异常所致。
2、黄带& 指带下色黄,质黏臭秽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引起津液异常所致。
3、赤白带& 指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以致血液异常、津液异常。若绝经后仍见赤白带淋漓不断者,可能由癌瘤引起。
十、问男子&
对男子的询问,应注意有无阴茎勃起,泄精等方面的异常情况。
(一)&&&&&&& 阳痿& 指病人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不能持久,不能进行性交的症状。阳痿不是病人的不适感觉,而是性功能低下的表现。
阳痿,腰膝酸软,胃寒肢冷者,多因供热不足或供气不足所致。阳痿,心悸失眠,纳呆腹胀者,多因供气不足,行气阻滞所致。阳痿、精神抑郁易怒者,多散热阻滞于内,使宗筋弛缓所致。阳痿,肢体困重,苔黄腻者,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异常所致。暴受惊恐之后而出现阳痿者,系人脑思维机构受到刺激之故。
(二)遗精& 指病人不性交而精液遗泄的症状。其中,清醒时精液流出者,谓之“滑精”;梦中性交而遗精者,谓之“梦遗”。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者,1月遗精1-2次,为精满自溢,属于生理现象。遗精频繁,甚至清醒时,精液自出,并出现其他症状者,则属于病理表现。梦遗,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颧赤潮热者,多因散热阻滞于内引起津液异常,供气不足所致。遗精,过劳则甚,心悸失眠,纳呆腹胀者,多因供气不足,行气阻滞引起津液异常所致。梦遗频作,甚则滑精,腰膝酸软,面白,头晕耳鸣者,多是供气不足,血液不足,津液异常所致。遗精,小便混赤,苔黄腻者,多是散热阻滞,津液异常所致。
(三)早泄
指患者阴茎插入阴道不足1分钟,甚至尚未插入便发生射精,不能进行正常性交的症状。
早泄常是供气不足导致精关不固的表现。体内散热阻滞;行气阻滞,疏泄失度;津液异常亦可引起早泄。
第二节&& 望& 诊
望诊,是医生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情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被列为四诊之首,并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在认识客观事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望诊的准确性除与医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等有关之外,望诊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应尽量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无天然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诊,要避开有色光线及室温高低的干扰。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行观察。对于个别与整体病情不符的征象,应认真分析,排除非病理原因所致的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衡度: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体征相比较;并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以及与热气血津液的病理关联,进行动态观察,从病情发展角度判断病理体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不能以望诊代替四诊,单纯望诊的信息不够,资料不全,要注意将望诊与其他诊法密切结合,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判断。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全身望诊(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望舌(望舌体、舌苔),望排出物(望痰液、呕吐物、大便、小便)等四个部分。因舌诊的内容极其丰富,故列专章叙述。学习望诊时虽划分为不同内容,临床诊病时还需综合运用,不必严格区分。
全身望诊,又称整体望诊,是医生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色泽,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的观察,以期对病情能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
医生须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全身望诊的能力,要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直觉印象,达到“一会即觉”的目的。尤其是神的表现在患者无意之时流露最真,因此医生要做到静气凝神,在刚一接触病人的短暂时间内,要通过敏锐观察,能对病人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有一个估计。
同时全身望诊还要做到神形合参。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体健则神旺,体弱则神衰。当形神表现不一致时,更应综合判断,如久病形赢色败,虽神志清醒,亦属失神;新病昏迷烦燥,虽形体丰满,亦非佳兆,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高度概括。神的意义有二,一是“神气”,是指脏腑功能活动与热气血津液新陈代谢的外在表现;二是“神志”,是指人脑思维机构的意识活动的情志表现。此处所望之神,既指脏腑功能活动与热气血津液新陈代谢的外征,又指精神意识情志活动的状态,是神气与神志的综合判断。望神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一)望神的原理
只有当热气血津液这四种物质充盛(即新陈代谢正常),脏腑组织功能才能正常,人体才能表现出有神。由此可见,神是通过热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与脏腑组织功能正常活动表现出来的。热气血津液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是热气血津液的外在表现。热气血津液充足则体质健壮而神旺,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多属轻病,预后较好;若热气血津液不足,则体质衰弱而神伤,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预后较差。所以,观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热气血津液的病变状况,推断病情的轻重,判断病变的预后。
(二)神的具体表现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具体表现于人体的目光、色泽、神情、体态诸方面,而诊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
1、两目& 一般而言,凡两目神光充沛,精彩内含,运动灵活,视物清晰者为有神,是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热气血津液充足之象;凡两目浮光外露,目无精彩,运动不灵,视物模糊者为无神,则是脏腑及热气血津液的病变之兆。
2、色泽& 是指人体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的色泽。皮肤的色泽荣润或枯槁,是热气血津液或脏腑病变的重要表现。
3、神情& 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是人脑思维和脏腑功能活动以及热气血津液病变与正常的外在表现。思维机构系统为人体的主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维系统正常,则人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反应灵敏;反之如神志失常,则神识昏蒙,思维混乱,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4、体态& 指人的形体动态。形体丰满还是消瘦,动作自如还是艰难,也是机体功能好坏,热气血津液正常与病变的外征,也是反应神之好坏的主要标志。
望神时除重点观察上述几方面外,还要结合神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语言、呼吸、舌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临床根据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一般可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五类。
1、得神& 又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提示热气血津液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表现,或虽病而气血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2、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其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滞,目光乏神,面色少华,暗淡不荣,精神不振,思维迟钝,少气懒言,肌肉松软,动作迟缓。提示供气严重不足,血液不足或津液不足,或有供热不足,导致机能减退。
3、失神&& 又称“无神”。一是气血严重不足,供热不足或津液不足与异常的病人。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赢瘦。二是神志昏乱而失神的病人,临床表现为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是散热阻滞于内,扰乱人脑思维,使气血津液失调所致。
4、假神& 久病、重病之人,热气血津液本已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者是假神。故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常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5、神乱&& 指神志错乱失常。临床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多见于癫、狂、痴、痫、脏躁等病人。主要是散热阻滞于内,或是供热不足,供气不足,以及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色实际上包括对体表黏膜,分泌物和排泄物色泽的观察,而重点是对面部色泽的望诊。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望“色”,实际包括皮肤的颜色和深泽。
(1)皮肤的颜色:一般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色调,简称五色,皮肤的颜色可反映热气血津液的不足或阻滞与异常的病理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的病症。当热气血津液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皮肤的光泽:指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应热气血津液的病理表现,对判断病情有重要的意义。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热气血津液尚属正常,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散热阻滞或是供热不足,或是气血津液均出现严重的病变。
但是,在临床诊病时,还必须将泽与色两者综合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望面色的诊断意义& 面部皮肤外露,其色泽变化易于观察。凡热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于外,因而临床将面部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二)常色和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1、常色&& 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谓之常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明润,即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是有神气的表现,显示人体热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常色由于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环境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常色又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 (1)主色: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是为主色,又称正色。主色为人生来就有的基本肤色,属个体素质,终生基本不变。但由于种族、禀赋的原因,主色也有偏赤、白、青、黄、黑的差异。我国多数民族属于黄色人种,其主色的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谓之客色。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因此仍具有常色的明润,含蓄等基本特征。其变化不如主色明显,并且是暂时的,易于恢复成主色。如春季可面色稍青,夏季可面色稍赤,长夏可面色稍黄,秋季可面色稍白,冬季可面色稍黑。
除上述变化外,人的面色也可因情绪、运动、饮酒、水土、职业、日晒等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只要不失明润含蓄的特征,仍属常色的范畴。
2、病色&&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称为病色。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晦暗即面部皮肤枯槁、晦暗而无光泽,是脏腑之中的气血津液已衰,或热物质病变的表现。暴露,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的表现。如散热阻滞见满面通红,即为病色外现;肾病患者出现面黑暴露,枯槁无华的病色外露。
(三)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五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灵枢·五色》认为;以五色分属于五脏,其对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但如今只是一种传承认识,应以现代仪器检测为准不可盲目从事;以五色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则青黑气血瘀阻为痛,黄赤为散热阻滞或血津异常,白为供热不足或供气不足与血液不足。这种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即五色主病,或称“五色诊”。
(四)望色的注意事项
1、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色诊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可作为判断依据,困此望色时须把病人的面色(或肤色等)与其所处人群的常色作比较来加以判断。如病人属某一局部色泽改变,还可与其自身对应部位的正常肤色进行比较。当病人因原来肤色较深不易发现其他病色,或因病情复杂,面色与病性不符时,则须观察病人体表其他部位组织(如舌体)的色泽,并结合其他诊法和现代仪器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判断,以免造成误诊。
2、排除干扰,辨别假象 面部色泽除可因疾病而发生异常改变外,还可因气候(详见“客色”)、光线、昼夜、情绪、饮食等非疾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故望色诊病时还要注意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故望色病时还要注意排除上述因素的干扰,以免造成误诊。
(1)光线:有色光线可使面色发生相应的色调改变而失其本来面色,故望色诊病时应在自然光线(目光)下进行,如无自然光线也应在无色灯下进行。
(2)昼夜:白昼面色光辉外映;黑夜面色隐约内含。
(3)情绪:喜则面红。怒则面青,忧则色沉,思则面黄,悲则泽减,恐则面白。
(4)饮食:酒后则面红耳赤;饱食则面荣润光泽;过饥则面色泽减而供气不足。
望形,又称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由于审察形体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
皮、肉、脉、筋、骨、是构成人的躯体的五种基本组织。无论是人体的内在脏腑,还是皮肉脉筋骨所构成人的躯体的五种基本组织,都有赖于热气血津液这四种物质在一定限度内的相对恒定供应。若是这四种物质因供应不足,因代谢运动而受阻或异常,均会对人的躯体形态造成影响。如素体因散热阻滞于内,就易患热性病症;素体因供热不足,就易患寒性病症。所以观察人体不同的体质形态,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观察形体强弱时,要将形体的外在表现与体内热气血津液的供应正常与病变的内在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
(1)体强:指身体强壮。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等。说明体魄强壮,内脏坚实,热气血津液旺盛充盈,抗病力强,不易生病,有病易治,预后较好。
(2)体弱:指身体衰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筋弱无力等。说明体质虚衰,内脏脆弱,热气血津液的供应不足,抗病力弱,容易患病,有病难治,预后较差。
2、形体胖瘦&& 正常人胖瘦适中,各部组织匀称。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1)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者,一般可视为肥胖。其体形特点是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体形肥胖。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体内津液异常而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
(2)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重减少10%以上者,一般可视作消瘦。其体形特点是头长形,颈细长,肩狭窄,胸狭平坦,大腹瘦瘪,体形显瘦长。消瘦多因体内热气血津液新陈代谢失恒导致胃肠吸收功能减退所致。
望态,又称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异常动作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动作与机体内的热物质病变关系密切。如散热阻滞于内,会导致机体功能亢进,多表现为躁动不安;供热不足,会导致机体功能衰减,多表现为喜静懒动。此外,不同的疾病常常可迫使病人采取不同的体位和动态,以减轻疾病痛若。因此,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体位动作不仅可以判断疾病的属性,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二)望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正常人能随意运动而动作协调,体态自然。若病及脑神,或筋骨经脉发生病变,常可使肢体动静失调,或不能运动,或处于强迫、被动、护持等特殊姿态。分辨古代“望诊八法”。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散热阻滞症;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供热不足症。可作为望动静姿态的要点。
(1)坐形:如坐而仰首,多见于哮病、肺胀、气胸、痰饮停肺、肺气壅滞等病症;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体弱或热气血等物质供给不足;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不耐久坐,多为散热阻滞于内,而导致气血不足;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多为热气血津液出现复杂病变导致。
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属供热不足症;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多属散热阻滞症;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散热阻滞于内;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者,多属人体内的供热不足。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体内行气阻滞,或供热不足,或津液异常。坐卧不安是烦燥之征,或腹满是热气血津液的病变之故所致。
(3)立姿:如站立不稳,其态似醉,常并见眩晕者,多属脑有病变或散热阻滞于内;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依靠他物支撑,多属气血供应不足。站立(或坐)时常以两手扪心,闭目不语,多见于体内热气的供应不足导致心虚怔忡;若以两手护腹,俯身前倾者,多为腹痛之征。
(4)行态:如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多为腰腿病;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多为脘腹痛或心痛;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是体内散热阻滞与外感风邪侵扰所致,或是筋骨受损,或为脑有病变之故。
2、异常动作&& 不同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病态,观察病人肢体的异常动作有助于相应疾病的诊断。
病人唇、睑、指、趾颤动者、如见于外感热病,多为风邪致病的先兆;如见于内伤病症,多为气血供给不足,导致筋脉失养。
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者,常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痫病、子痫、马钱子中毒等。、
卒然跌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者,属中风病。卒倒神昏,口吐涎沬,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属痫病。
恶寒战栗,谓之寒战,见于疟疾发作,或为外寒袭表,或为伤寒温病伤及人体的症状表现。
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多属痿病。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病。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呶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多由体内热气血供给不足,风湿外邪内侵所致。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以测知相应人体内热气血津液的病变情况。
局部望诊的内容,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等。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望诊时,主要注意观察头颅、囟门、头发的异常。
1、头颅& 头形的大小异常和畸形,多见于正值颅骨发育期的婴幼儿,可成为某些疾病的典型体征。头颅的大小以头围(头部通过眉间和枕骨粗隆的横向周长)来衡量,一般新生儿约34cm,6个月时约42cm,1周岁时约45cm,2周岁时约47cm,3周时约48.5cm。明显超出此范围者为头形过大,反之为头形过小。
(1)头大:小儿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大,智力低下者,多属先天不足,气血不足,津液异常使水液停聚于脑所致。
(2)头小: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者,多因体内热气血津液的供给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3)方颅: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亦是热气血津液供给不足或是胃肠功能不强,使颅骨发育不良的表现,可见于佝偻病。先天性梅毒等患儿。
&&&& (4)、头摇:病人头不能自主,不论成人或小儿,多为外感风邪合于散热阻滞之兆,或为老年气血供给不足,脑神失养所致。
2、囱门&& 囱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囱。后囱之分。后囱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2-4个月内闭合;前囱呈菱形,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是临床观察的主要部位。
(1)囱填:即囱门突起。多因温病或散热阻滞于内,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津液异常使水湿停聚所致。但小儿在哭泣时囱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囱陷:即囱门凹陷。多因体内热气血津液供给不足,脑髓失充或吐泻伤了津液所致。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囱门微陷属正常。
(3)解颅:即囱门迟闭。体内气血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五迟”(立尺、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症状表现。
3、头发&& 头发的生长与体内热气血津液的正常充盈和不足的关系密切,故望发主要可以诊察热气血津液的盛衰。正常人发黑稠密润泽,是热气血津液充足的表现。
(1)发黄:指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散热阻滞于内,使血液津液不足,可见于大病后或慢性病人。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多因热气血津液亏损所致;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多属于散热阻滞于内,气血津液供给不足而形成的疳积。
(2)发白:指青年白发。发白伴有耳鸣,腰酸等症者,属体内气血不足所致。发白有因先天禀赋所致者,不属病态。
(3):脱发: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多为散热阻滞于内,加受外感风邪,使体内血液不足所致。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者,为气血不足;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者、为散热阻滞于内使血津液不足所致。
(二)望面部
面部又称颜面,指包括额部在内的脸面部。面部是体内热气血津液上荣的部位,是人脑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之处。观察面部的色泽形态和神情表现,不仅可以了解神的衰旺,而且可以诊察体内热气血津液的盛衰之病变。
望面部包括望面部色泽、望面容等内容,此处重点叙述面容异常。
1、面形异常
(1)面肿: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常是全身水肿的一部分。其中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较速者为散热阻滞于内,多由外感风邪使津液异常所致;兼见面色白,发病缓慢者属供热不足,津液异常,使水湿泛滥所致;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者,多属供热不足,供气不足,血行瘀阻,津液异常所致。
(2)腮肿: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及压痛者,为痄腮,因外感温毒与散热阻滞于内相应所致,多见于儿童。若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者,为发頣,或为托腮痈,因散热阻滞于内后形成热毒上攻所致。耳下腮部出现肿块,不红热者,多为腮腺肿瘤。
(3)面削颧耸:又称面脱。指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頬部凹陷。因气血津液耗竭所致,多见于慢性病的危重阶段。
(4)口眼?斜:突发一侧口眼?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斜者,病名曰口僻,为风邪中络所致。口眼?斜兼半身不遂者,多为中风,属散热阻滞于内,外受风邪,使津液异常而形成痰阻经络所致。
2、特殊面容
(1)惊怖貌:指患者面部呈现恐惧的症状。多见于小儿惊风、客忏以及癫病、瘿气等病。若遇声、光、风刺激、或见水、闻水声时出现者,可能为狂犬病。
(2)苦笑貌:指患者面部呈现无可奈何的苦笑样症状。是由于面部肌肉痉挛所致,及破伤风的特殊征象。
二、望五官
面部眼、耳、鼻、口、舌五官、与体内热气血津液的盛衰关联密切。故望五官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人体病变的情况。望舌将另作专章论述,故本处主要介绍目、耳、鼻、口唇、齿龈和咽喉等望诊内容。
(一)望目
望目应重点观察两眼的目神,目色、目形和目态的异常改变。
1、目神& 是诊察两目的神光之有无。凡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目有神,若视物昏暗,目无精彩,浮光暴露者,是目无神。目有神者,气血充盈,虽病易治;目无神者,气血不足,病重难治。
2、目色&& 正常人眼睑内及两眦红润,白睛色白,黑睛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其异常改变有:
目赤肿痛,多属于散热阻滞症。
白晴发黄,为黄疽的主要标态,多由供热不足或散热阻滞使津液异常所致。
目眦淡白,属血液不足症。
目胞色黑晦暗,多属供热不足与津液异常所致。
黑晴灰白混浊,称为目生翳。多因散热阻滞于内,又外感湿热毒之邪气,使黑睛受伤而成。目生翳是黑睛疾病的主要病变形式和常见症状,眼外伤及某些全身疾病,小儿疳积等亦可见目生翳。
3、目形& 目胞浮肿,多为水肿的表现。属津液异常症。但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眼睑微肿不属病态。眼窝凹陷多见于津液不足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窝深陷,甚则视不见人,属病危。眼球突出,兼喘咳气短者,因痰浊阻碍,呼吸不利,行气阻滞所致。若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者,为瘿气,属散热阻滞和行气阻滞与津液异常使痰气壅结所致。胞睑红肿,若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不甚者,为针眼;若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为眼丹。二者皆为外感风热邪毒与散热阻滞于目所致。
4、目态& 正常瞳孔圆形,双侧等大,直径约为3-4㎜,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瞳孔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缩小等;眼部疾病见之,主要为瞳神紧小等。
(2)瞳孔散大:
常见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五风内障、青盲等病人,亦见于杏仁中毒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散大等。危急症病人,瞳孔完全散大,为脏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乱,濒临死亡的重要体征。如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可见温热病,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病人。青少年或成年人在极度兴奋、恐惧、愉快及疼痛之时出现瞳孔散大,多系情绪急剧变化所致。
(3)目睛凝视:又称目睛微定。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多属于热气血津液等综合病变所致。
(4)昏睡露晴:指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多属体内正气不足,或兼津液不足,或津液异常使胞睑启闭失司所致。某些神识昏迷病人亦常表现有昏睡露睛,是病情危重之兆。
(5)胞睑下垂:又称睑废。指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垂。其中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供气不足症;单瞪下垂者,多因供气不足或外伤所致。
(二)望耳
1、耳之色泽& 正常人耳廓色泽红润,是体内热气血津液充足的表现。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不足;耳轮红肿,多为散热阻滞;耳轮青黑,多属供热不足、血液异常,行气阻滞而有剧痛的病人;耳轮干枯焦黑,多属散热阻滞、血液不足、津液不足、供气不足为重病。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出麻疹的先兆。
2、耳之形态& 正常人耳廓厚大,是热气血津液充足的表现。耳廓瘦小而薄,是热气血津液供应不足;耳廓肿大,是行气阻滞或津液异常之象;耳轮干枯萎缩,属病危;耳轮皮肤甲错,是血液异常所致。
3、耳内病变 耳内流浓水,称为脓耳,多属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异常所致。耳道之内生小肉团,称为耳痔,因散热阻滞而津液异常,气血瘀滞耳道而成。耳道局部红肿疼痛,为耳疖,多因散热阻滞。
(三)望鼻
1、鼻之色泽&& 正常鼻色红黄隐隐,含蓄明润,是热气血津液充足的表现。鼻端微黄明润,属津液异常;鼻端色白,属气血供给不足;鼻端色赤,属散热阻滞症;鼻端色青,属供热不足、行气阻滞导致腹痛病人;鼻端色微黑,常是体内供热不足使津液异常而寒水内停之象;鼻端晦暗枯槁,属病重。鼻头枯槁,散热阻滞使气血津液供给不足。
&2、鼻之形态& 鼻头红肿生疮,多属散热阻滞使津液异常;鼻端生红色粉刺,称为酒槽鼻,多因散热阻滞,血液异常所致;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病人;鼻柱塌陷,且眉毛脱落,多为麻风恶候。鼻翼煽动,称为鼻煽,多见于散热阻滞,或为哮病,呼吸困难的表现;若重病中出现鼻孔煽张,喘而额汗如油,是供气不足衰竭之危候。
3、鼻内病变& 鼻孔干燥,黑如烟煤,多属散热阻滞于内或外感热毒。鼻塞流涕,可见鼻流清涕多属外感风寒;鼻流浊涕者多属外感风热;鼻流腥臭脓涕者多为鼻渊,为外感热邪或散热阻滞于内所致。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使血液异常所致。鼻孔内赘生柔软半透明的光滑小肉,撑塞鼻孔,气息难通者,为鼻息肉(鼻痔),多由热、津液病变所致。
(四)望口与唇
(1)口之形色:口角流延,小儿多属津液异常,成人见之多为中风口歪不收。唇内和口腔肌膜出现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灼痛者,为口疮。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者,为口糜,为散热阻滞使津液异常所致。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为鹅口疮,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异常所致。
(2)口之动态:正常人口唇可随意开合,动作协调。口唇的异常形态有“口形六态”口张——口开而不闭,属热与气供给不足。若状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则属病危。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散热阻滞与行气阻滞。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口撮——上下口唇紧紧,可见于新生儿脐风,表现为撮口不能吮乳;若兼见角弓反张者,多为破伤风病人。口?——口角向一侧?斜,可见于口僻,属外感风邪中络;或见于中风,为风与津液异常形成痰阻络。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多为体内供热不足所致,还可见于外感寒邪,温病,伤寒或疟疾发作。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供气不足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则为散热阻滞与外感风邪所致。
(1)唇之色泽:唇部色诊与望面色基本相同,但因唇黏膜薄而透明,故其色泽变化比面色更为明显,易于观察。正常人唇色红润,是体内热气血津液充足的表现。唇色淡白,多属血液不足症;唇色深红,多属散热阻滞症;嘴唇红肿而干者,多属散热阻滞而使血液不足;嘴唇呈樱桃红色,多见于煤气中毒;嘴唇青紫,多属血液异常与供气不足以及严重呼吸困难的病人;嘴唇青黑,多属体内供热不足、行气阻滞,或血液异常,或痛极所致。
&&& (2)唇之形态:唇干而裂,为散热阻滞后而使津液不足、嘴唇糜烂,属散热阻滞所致。唇内溃烂,其色淡红,为散热阻滞。唇边生疮,红肿疼痛,为散热阻滞。唇角生疔,麻木痒痛。为锁口疔;人中部生疔,人中泃变浅平,麻木痒痛,为人中沟变浅。久痛而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称“人中满唇反”,属病危。
(五)望齿与龈
1、牙齿色泽:正常人牙齿色润而坚固,是体内热气血津液充足的表现。若牙齿平燥,属散热阻滞于内;牙齿光燥如石,属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不足;牙齿燥如枯骨,多属散热阻滞于内日久病重。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齿焦有垢,为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不足。齿焦无垢,为散热于内使气血津液已竭。
(2)牙齿动态:牙关紧急,多属散热阻滞于内与外感风热使津液异常而痰阻络所致。咬牙齘齿,多为散热阻滞于内。睡中龂齿,多见于常人。
(2)望牙龈
(1)牙龈色泽:正常牙龈淡红而润泽,是体内热气血津液充足的表现。牙龈淡白,多因血液不足所致,牙龈红肿疼痛,多因散热阻滞症。
(2)牙龈形态:牙缝出血,称为齿衄,可因撞击等外力损伤,或散热阻滞于内使血液异常所致。龈肉萎缩。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称为牙宣,属散热阻滞于内使气血供给不足所致。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甚则唇腐齿落者,称为牙疳,多因外感疫疠之邪与散热阻滞于内所致。
(六)望咽喉
1、咽喉色泽& 健康人咽喉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食物下咽顺利无阻。
若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属散热阻滞于内所致;若咽部嫰红,肿痛不显者,属散热阻滞于内所致;咽部淡红漫肿,多属散热阻滞使津液异常所致。
2、咽喉形态
(1)红肿: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者,为乳蛾,属散热阻滞于内使气血瘀滞所致。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呑咽困难,身发寒热者,为喉痛,多因散热阻滞于内,复感外邪热毒所致。
(2)成脓:咽部肿痛,若肿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者,为脓已成;若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者未成脓。
(3)溃烂:咽部溃烂,分散表浅者,为散热阻滞于内;溃烂成片或洼陷者,为散热阻滞于内;咽部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者,多属散热阻滞后使气血供给不足所致。
(4)伪膜:咽部溃烂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白或灰白色膜,称为伪(假)膜。如伪膜松厚,容易拭去者,病痛情较轻,属散热阻滞于内所致;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多见于儿童,属烈性传染病。
三、望躯体
望躯体的内容包括望颈项,胸肋、腹部和腰背部。
(一)望颈项
颈项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部分,其前部称颈,后部称项。颈项起着支撑头部,连接头身的重要作用。人体内的热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往往可在颈项部反映出来。
正常人的颈项直立,两侧对称,气管居中;矮胖者略粗短,瘦高者略细长;男性喉洁突出,女性喉洁不显;颈侧动脉搏动在安静时不易见到。其异常表现主要有:
(1)瘿瘤:指颈部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呑咽而上下移动。多因行气阻滞,津液异常所致。
(2)瘰疠:指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使津液异常所致。
(3)颈瘘:指颈部痈肿,瘰疠溃破后,久不收口,形成管道。病名曰鼠瘘。因散热阻滞使气血凝滞,疮孔不收而成。
(4)项痈,颈痈:项部或颈部两侧焮红漫肿,疼痛灼热,甚至溃烂流脓者,谓之项痈或颈痈。属散热阻滞于内所致。
(5)气管偏移:指气管不居中,向一侧偏移。多为胸膈有水饮或气体,或因单侧瘿瘤、肿物等。挤压,牵拉气管所致;可见于悬饮、气胸、石瘿、肉瘿、肺部肿瘤等病。
正常人的颈项转侧腑仰自如,其活动范围约是:左右旋转各300、后仰300、前屈300、左右侧屈各450。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项强:指项部拘紧或强硬。如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兼有恶寒,发热,是外感风寒侵袭使人体体表的散热阻滞,行气阻滞所致。若项部强硬,不能前俯,兼壮热、神昏,抽搐者,多属温病与散热阻滞或脑髓有病。若项强不适,兼头晕者,多属散热阻滞与行气阻滞所致。如睡眠之后项强而痛,并无他苦者,为落枕,多因睡姿不当,项部行气阻滞所致。
(2)项软:指颈项软弱,抬头无力。小儿项软,多因体内热气血津液供应不足所致。可见佝偻病患儿。久病、重病颈项软弱,头垂不抬,眼窝深陷,属病危之象。
(3)颈脉搏动:
指在安静状态时出现颈侧人迎脉搏动明显。多因散热阻滞于内使血液不足所致的病人。
(4)颈脉怒张:
指颈部脉管明显胀大,平卧时更甚。多见于气血瘀阻,及供热不足,津液异常的病人。
(二)望胸胁
横膈以上,锁骨以下的躯干正面谓之胸;胸部两侧,由腋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端的区域谓之肋。
正常人的胸廓呈扁圆柱形,两侧对称,左右径大于前后径(比例约为1.5:1)小儿和老人则左右径略大于前后径或相等,两侧锁骨上下窝亦对称。常见的胸廓变形有:
1、扇平胸& 表现为胸廓较正常人扁平,前后经小于左右径的一半,颈部细长,锁骨突出,两肩向前,锁骨上、下窝凹陷,多见于形瘦之人,或供热供气不足的病人。
2、桶状胸& 表现为胸廓较正常人膨隆,前后径与左右径约相等,颈短肩高,锁骨上、下窝平展,肋间加宽,胸廓呈圆桶状。多为久病咳喘,或供气不足,津液异常日久,促使胸变形。
3、鸡胸& 表现为胸骨下部明显前突,胸廓前后径长而左右径短,肋骨侧壁凹陷,形似鸡之胸廓。多见于小儿佝偻病,因先天骨骼发育异常所致。
4、胸廓两侧不对称& 一侧胸廓塌陷,肋间变窄,肩部下垂,脊骨常向对侧凸出者,多见于肺痿,肺部手术后等病人;若一侧胸膨隆,肋间变宽或兼外凸出者,气管向健侧移位者,多见于悬饮、气胸等病人。
5、肋如串珠& 指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变厚增大,状如串珠。可见于佝偻病患 儿。
6、乳房肿溃& 妇女哺乳期乳房红肿热痈,乳汁不畅,甚则破溃流脓,身发寒热者,为乳痛。多因散热阻滞或行气阻滞或外感热毒所致。
(三)望腹部& 腹部指躯干下正面剑突以下至耻骨以上的部位,内藏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故望腹部可以诊察内在脏腑的病变和热气血津液的盛衰。
正常人腹部对称、平坦《仰卧时腹壁平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直立时腹部可稍隆起,约与胸平齐,仰卧时则稍凹陷,外形异常主要包括:
1腹部膨隆& 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耻连线。若仅腹部膨胀,四肢消瘦者,多属鼓胀,多为行气阻滞津液与血液异常所致;若腹部胀大,周身俱肿者,多属津液异常而水肿病所致;腹局部膨隆,多见于腹内有癓积的病人。
2、腹部凹陷& 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耻连线。若腹部凹陷,形体消瘦,多因体内热气血津液不足,或新病吐泻太过,津液大伤的病人;若腹皮甲错,深凹着脊,可见于长期卧床不起,肉消着骨的病人,属病危。
3、腹壁青筋暴露 即病人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怒张。多因行气阻滞,津液异常,血液异常使脉络瘀阻所致,可见于鼓胀重证。
4、腹壁突起& 腹壁有半球状物突起,多发于脐孔,腹正中线,腹股沟等处,每于直立或用力后发生者,多属疝气。
(四)望腰背部
背为胸中之府,亦为心肺之所居,与肝胆相关。腰为身体运动的枢纽,为肾之府。故望腰背部的异常表现,可以诊断有关的病变。望腰背时应注意观察脊柱及腰背部有无形态异常及活动受限。
1、外形 正常人腰背部两侧对称,直立时脊柱居中,颈、腰段稍向前弯曲,胸,骶段稍向后弯曲,但无左右侧弯。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脊柱后突:指脊骨过度后突,致使前胸塌陷,背部凸起。又名龟背,俗称驼背。多因体内热气血津液病变,发育异常,或脊椎疾患所致。亦可见于老年人。若久病病人后背弯曲,两肩下垂,称为“背曲肩随”,为体内气血津液虚衰之象。
(2)脊柱侧弯:指脊柱偏离正中线向左或右歪曲。多由小儿发育期坐姿不良所致,亦可见于先天不足,热气血津液不足,发育不良的患儿和一侧胸部有病的病人。
(3)脊疳:指病人极度消瘦,以致脊骨突出似锯。为气血津液极度亏损之象,见于慢性重病患者。
(4)发背:痈、疽、疮、疖生于脊背部位者,统称为发背,多因散热阻滞所致。
(5)缠腰火丹:腰部皮肤鲜红成片,有水疱簇生如带状,灼热肿胀者,称缠腰火丹,由散热阻滞、行气阻滞、津液异常、血液异常以及外感热毒综合所致。
2、动态& 正常人腰背部俯仰转侧自如。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角弓反张:指患者脊背后弯,反折如弓。常兼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多因散热阻滞和风热外感使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病人。
(2)腰部拘急:指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多因外感风寒和体内局部的供热不足,使腰部脉络拘急所致。另外有跌仆闪挫,局部气血瘀带所致。
四、望四肢 四肢包括上肢的肩、臑、肘、臂、腕、掌、指和下肢的髀、股、膝、胫、踝、跗、趾等部位。望诊时应注意观察手足、掌腕、指趾的外形变化和动态的异常。
&&&& (一)望手足
&&&&& 1、外形
(1)四肢萎缩:指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松软无力。多因热气血津液亏虚或经络闭阻,肢体失养所致。
(2)肢体肿胀:指四肢或某一肢体肿胀。若四肢肿胀,兼红疼痛者,多为散热阻滞使血液异常或津液异常症;若足跗肿胀,或兼全身浮肿,多见于水肿,属津液异常症。下肢肿胀,皮肤粗厚如象皮者,多见于丝虫病。
(3)膝部肿大:膝部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见于热痹,为散热阻滞使津液异常所致。若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形如鹤膝,称为“鹤膝风”,多因外感寒湿,体内供热不足,使气血亏虚所致。膝部紫暗漫肿疼痛,因外伤所致者,为膝骨或关节受损。
(4)小腿青筋:指小腿青筋暴露,形似蚯蚓。多因供热不足,外感寒湿,络脉内血液异常使其血瘀所致。
(5)下肢畸形:直立时两踝并拢而两膝分离,称为膝内翻(又称“○”型腿);两膝并拢而两踝分离,称为膝外翻(又称“×”型腿)。若踝关节呈固定型内收位,称足内翻;呈固定外展位,称足外翻。上述畸形皆属先天不足,发育不良。
(1)肢体痿废: 指肢体肌肉萎缩,筋脉弛缓,痿废不用。多见于痿病,常因热气血津液亏虚或散热阻滞使津液异常,筋脉失养所致。若一侧上下肢痿废不用者,称为半身不遂,见于中风病人;若双下肢痿废不用者,见于截瘫病人,多由腰脊外伤瘀血阻络所致。
(2)四肢抽搐:指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有力。见于惊风,多因热气血津液病变所致。
(3)手足拘急:指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如在手可表现为腕部屈曲,手指强直,拇指内收贴近掌心与指相对;在足可表现为踝关节后弯,足趾挺直而倾向足心。多因供热不足,供气不足或外感寒邪而津液血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4)手足颤动:指双手或下肢颤抖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多由热气血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亦可为外感风邪之兆。
(5)手足蠕动:指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类似虫蠕行。多为体内热气血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或散热阻滞与外感风邪所致。
(6)扬手掷足:指发热病之中,神志昏迷,手足躁动不宁。是散热阻滞于内,热扰神智思维所致。
(7)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指重病神识不清,病人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为病重失神之象。
(二)望掌腕:
(1)手掌厚薄:手掌厚实者,是体内热气血津液充盈之象,手掌瘦薄者,是体内热气血津液不足之征。
(2)掌腕润燥:掌腕肌肤滑泽,是体内热气血津液充盈之象;掌腕肌肤干涩,是津液不足症。手掌水疮,脱屑、粗糙、变厚、干燥皲裂,自觉痒痛者,称鹅掌风,属热气血津液发生病变,肤失濡养所致。
掌腕望诊须察鱼际。鱼际是受手大指本节后丰满之处,其络脉称为鱼络。
&&&& (1)鱼际形态:鱼际大肉未削,是内气充盈;鱼际大肉削脱,是内气不足。
&&&&& (2)鱼络颜色:鱼络色青,是体内供热不足;鱼络色赤,是体内散热阻滞。
(三)望指趾
(1)手指挛急:指手指拘挛,不能伸直。俗称鸡爪风。多因体内热气血津液不足,不能养筋,复感外寒所致。
&&&&& (2)手指变形:手指关节呈梭状畸形,活动受限者,称为梭状指,多为供热不足使津液异常,痰瘀结聚所致;指趾未节膨大如杆者,称为忤状指,兼气喘唇暗,多由久病内气不足,血液异常,津液异常,血瘀痰阻而成。
&&&&& (3)趾节溃脱:脚趾皮肤紫黑、溃烂、趾节脱落,肉色不鲜,气臭痛剧者,称为痹脱疽。常因散热阻滞于内,外感寒湿之邪阻滞脉络,使气血痹阻,脚趾局部骨肉腐烂所致。
&&&&& (4)指头螺瘪:指头干瘪,螺纹显露者,称为螺瘪。多因吐泻太过,津液暴脱所致。
&&&& 2、爪甲&&&
正常爪甲红润,是热气血津液充盈,荣润于甲的表现。望诊应注意甲色与甲态的变化。
&&&&& (1)甲色:甲色深红,是散热阻滞;甲色鲜红,为散热阻滞津液不足;甲色浅淡,多属气血不足或供热不足;甲色发黄,多为散热阻滞,津液异常之黄疽;甲色紫黑,多为血液异常而瘀阻,血行不畅所致。
&&&&& (2)甲态:甲态候病的方法是医生以拇指,食指按压患者指甲,随即放松,观察其甲色的变化及速度。若按之色白,放不即红,为气血运行不畅,病情较重。
&&&&& 五、望二阴&&&
&&&&& 前阴为生殖和排尿器官,后阴指肛门,为排便之门户。
(一)望前阴
& 望男性前阴应注意观察阴茎,阴囊和睾丸是否正常,有无硬结,肿胀、溃疡和其他异常的形色改变。对女性前阴的诊察要有明确的适应症,由妇科医生负责检查,男医生需在女护士陪同下进行。前阴常见的异常改变有:
1、外阴肿胀& 男性阴囊或女性阴户肿胀,称为阴肿。阴肿而不痒不痛者,可见于水肿病。阴囊肿大,一般为疝气,可因小肠坠入阴囊,或内有瘀血,水液停积,或脉络迂曲,睾丸肿胀等引起。若阴囊或阴户红肿、瘙痒、灼痛、多因散热阻滞使津液异常所致。
2、外阴收缩& 男性阴囊阴茎,或女性阴户收缩,拘急疼痛,称为阴缩。多因供热不足,外感风寒,津液血液异常,行气阻滞使脉拘急收引所致。
3、外阴生疮& 前阴部生疮,或有硬结破溃腐烂,时流脓水或血水者,称为阴疮,多因散热阻滞使津液异常或感染梅毒所致。若硬结溃后呈菜花样,有腐臭气,则多为癌肿,病属难治。
4、外阴湿疹& 男子阴囊,或女子大小阴唇起疹,瘙痒灼痛,湿润或有渗液者,分别称为肾(阴)囊风、女阴湿疹。多因散热阻滞和外感风热之邪,使津液异常所致。若日久皮肤粗糙变厚重者,多为散热阻滞,血液异常之征。
5、睾丸异常& 小儿睾丸过小或触不到,多属先天发育异常,亦可见于痄腮后遗症(睾丸萎缩)。
6、阴户有物突出& 妇女阴户中有物突出如梨状,名为阴挺。多因体内供气不足,或产后劳伤,使胞宫下坠阴户外所致。
(二)望后阴& 望诊应注意观察肛门部有无红肿,痔疮、裂口、瘘管及其他病变。
检视时可嘱患者左侧卧位,双腿尽量前屈靠近腹部,或膝胸位,弯腰位,使肛门充分暴露。检查者用双手将臀部分开,即可观察肛门外部的病变;然后再让患者用力屏气,以观察有无内痔突出,内痔的位置、数目、大小、色泽、有无出血等。肛门部常见的异常改变有:
1、肛痈& 肛门周围局部红肿疼痛,状如桃李,破溃流脓者,为肛痈。多由散热阻滞或外感邪毒阻于肛周而成。
2、肛裂& 肛门与肛管的皮肤黏膜有狭长裂伤,可伴有多发性小溃疡,排便时疼痛流血者,为肛裂。多因散热阻滞使津液不足,燥屎内结,努力排便时撑伤肛门皮肤所致。
3、痔疮& 肛门内外生有紫红色柔软肿块,突起如峙者,为痔疮。其生于肛门齿状线以内者为内痔,生于肛门齿状线以外者为外痔,内外皆有者为混合痔。多由肠中散热阻滞使津液或血液异常或久坐、负重、便秘等,使肛门部血脉瘀滞所致。
4、瘘管 &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敛口,外流脓水,所形成的管腔,称为肛瘘。瘘管长短不一,或通入直肠,局部痒痛,缠绵难愈。
5、脱肛 指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外,轻者便时脱出,便后缩回;重者脱出后不能自回,须用手慢慢还纳。检视时可嘱病人蹲位,用力屏气做排便动作,即可在肛门外看到紫红色球状物(直肠黏膜)或椭圆形块物(直肠壁)脱出。本病属内气供应不足而使其下陷所致。
六、望皮肤&&&
皮肤为一身之表,有保护机体的作用。望皮肤不仅可以诊察皮肤发生的病变,判断病邪的性质,而且可以诊察体内热气血津液的病变情况。
正常人皮肤荣润有光泽,是体内热气血津液充盈的征象。
望诊时应注意观察皮肤色泽形态的变化和表现于皮肤的某些病症,如斑、疹、痘、痦、痈、疽、疔、疖等。
(一)色泽异常
1、皮肤发赤& 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丹毒。发于头面者,名抱头火;发于小腿足部者,名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者,名赤游丹。多因散热阻滞于内,又外感风热湿毒,使体内血液津液异常而成,亦有因外伤染毒而引起者。
2、皮肤发黄& 面目、皮肤、爪甲俱黄者,为黄疽,多因散热阻滞或供热不足,使血液异常所致。
3、皮肤紫黑& 面、手、乳晕、腋窝、外生殖器,口腔黏膜等处呈弥漫性棕黑色改变者,多为黑疽,由劳损伤及体内热气血津液所致;周身皮肤发黑亦可见于体内供热不足的病人。
4、皮肤白斑 &四肢、面部等处出现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缓者,为白驳风。多因体内气血不足,外感风湿侵袭,使血不荣肤所致。
(二)形态异常
1、皮肤干燥&& 指皮肤干枯无华,甚至皲裂,脱屑的症状。多因散热阻滞于内,或外感风热使血液津液不足,行气阻滞等所致。
2、肌肤甲错& 指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的症状,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3、皮肤硬化& 指皮肤粗厚硬肿,失去弹性,活动度减低的症状。可因外邪侵袭,禀赋不足,供热不足或血液不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血液异常等引起肌肤失养所致。
(三)皮肤病症
1、斑疹:斑疹均为全身性疾病表现于皮肤的症状,两者虽常常并称,但实质有别。
(1)斑:指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的症状。有因外感温热毒邪与散热阻滞使局部血液异常;有因供热不足使血液异常;或因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
(2)疹: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栗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的症状。常见于麻疹、风疹、隐疹等病,亦可见于温热病中。多因外感风热时邪所伤或其他过敏,或散热阻滞使血液异常所致。
2、水疱& 指皮肤出现成簇或散在性小水疱的症状。可有白疹、水痘、湿疹等。
(1)白疹:指皮肤出现的一种白色小疱疹。其特点是:晶荣如粟,高出皮肤,根部肤色不变,内含浆液,擦破流水,多发于胸颈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消失时有皮屑脱落。白疹的出现,多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体内津液异常,散热阻滞所致。白疹晶莹饱满,颗粒清楚者,称为晶疹,说明津液内和气尚充足;白疹色枯而白,干瘪无浆者,称为枯疹,说明供气不足,津液不足症。
(2)水痘:指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的小水疱。其特点是:顶满无脐,晶荣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现,常兼有轻度恶寒发热表现。因外感时邪,散热阻滞使津液异常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
(3)湿疹:指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泡,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面者。多因散热阻滞使津液异常,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发。
3、疮疡& 指发于皮肉筋骨之间的疮疡类疾患。主要有痈、疽、疔、疖等。
(1)痈:指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并能形成脓的疾病。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的特点。属散热阻滞使气血津液病变所致。
(2)疽:指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的疾病。具有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伤筋骨的特点。一般指无头疽。属体内供热不足,气血亏虚,津液异常,或外寒凝滞而发。
(3):疔:指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饮食宜忌:
有哪些症状
、、、、、
今日坐诊大夫
刘宇宏主任医师
擅长:在胃肠道肿瘤和功能性胃肠疾患的诊治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从事消化...
吐物清稀&是怎么引起的?
吐物清稀&如何治疗?
吐物清稀&吃什么好?
吐物清稀&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