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结节上长了个0.7厘米乘以1厘米的小结节怎么办

杨神经的生命和疾病原理93--113页
 髋关节与膝关节以及肘关节有所不同,它们只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弯曲,而髋关节可以在几个平面上进行弯曲。如果把膝关节和肘关节比喻成机械工程上的铰链结构,那么髋关节好像是机械工程上的万向节。
 全身骨与骨连结成骨骼,骨骼形成机体柔软组织的支架,决定机体的形体,保护体内的器官,并构成运动杠杆.此外骨还有造血和防卫的机能。
骨的构造:
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
  1.骨膜:是被覆在骨表面的结缔组织膜,富有血管、神经。骨的关节面上没有骨膜,由软骨覆盖着。骨膜分浅、深两层,浅层为纤维层,是保护层;深层富有细胞,是成骨层。骨折时,深层细胞在有血管的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使骨折痊愈。
  2.骨质: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位于骨质的表层,起着主要的支持作用。骨松质位于骨密质的深部,由骨针和骨小板组成海绵状。
3.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内和骨松质的间隙内,有造血和防卫机能。
全身骨骼的划分:
1.躯干骨(脊柱和胸廓):颈椎,胸椎、肋、胸骨,腰椎,荐骨,尾椎。
  2.头骨:
     颅骨:枕骨,额骨,顶骨,顶间骨,筛骨,颞骨,蝶骨。
     面骨:上颌骨,颌前骨,鼻骨,颧骨,泪骨,腭骨,翼骨,犁骨,鼻甲骨,下颌骨,舌骨。
  3.四肢骨:
     前肢骨:肩胛骨,肱骨,前臂骨,腕骨,掌骨,指骨,籽骨。
     后肢骨:髋骨(髂骨,坐骨,耻骨),股骨,膑骨,小腿骨,跗骨,跖骨,趾骨,籽骨。
  脊柱和椎骨:
脊柱构成机体的中轴,由一系列椎骨,借软骨、关节与韧带紧密连结形成。其作用是保护脊髓及其神经根,支持头部,悬吊内脏,支持体重,传递冲力等作用。
  1.椎骨的构造:
每个椎骨由椎体、椎弓和从椎弓发出的突起组成。椎体是椎骨的腹侧部分,呈短柱形,前有突出的椎头,后有稍凹的椎窝、与相邻的椎骨相接。
  椎弓是椎体背侧的拱形骨板,椎弓和椎体间围成椎孔,相邻椎孔连接成椎管。椎弓的前后各有切迹,相邻椎弓的切迹合成椎间孔。
  从椎弓的中央向背侧伸出一个细胞长的棘突,从椎弓的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在椎弓背侧的前后两缘各有一对关节突,与相邻椎骨的关节突形成关节。
  2.颈椎:一般有七个。第一、第二和第七颈椎比较特殊,第3-6颈椎的形态基本相似。
   第3-6颈椎椎弓上的关节突特别发达,椎孔较宽大,棘突不很发达,横突分为前后二支,其基部有孔,各颈椎横突的孔连成横突管。
第一颈椎又称寰椎,呈环形,由背侧弓和腹侧弓构成。两弓的前面形成一对较深的关节窝,与枕骨的髁成关节。后面则形成鞍状关节面,与第二颈椎成关节.寰椎的两侧是一对宽板,叫寰椎翼。
第二颈椎又称枢椎,椎体前端形成齿状突,伸入寰椎的椎孔内,形成可以转动的关节.棘突纵长成嵴状,横突仅有一支伸向后方。
第七颈椎短而宽,椎窝两侧有一对小关节面,与第一肋骨成关节,无横突孔。
3.胸椎:人有12个胸椎。椎头与椎窝的两侧均有小关节面,与肋骨头成关节.横突短,游离端有关节面与肋结节成关节。
4.腰椎:人有5个腰椎.横突长,呈扁的板状,关节突连接较牢固。
5.尾椎:人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尾骨。
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
1.肋骨:呈弓形的长骨,其对数与胸椎的数目相同。肋骨的椎骨端有肋骨小头,与相邻的胸椎椎体连结。小头的后上方有肋结节,与胸椎横突成关节,肋骨的腹侧端接肋软骨,肋骨的后缘,有血管通过的沟,相邻的肋骨之间的间隙称为肋间隙。
2.肋软骨:连接于每一肋骨的下端.前8对肋骨以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接,称为胸骨肋(真肋)。其余肋骨的肋软骨则由结缔组织连接于前一肋软骨上,称为弓肋(假肋)。最后一对肋骨的软骨的末端有时呈游离状,不与其它肋骨相接,称浮肋。各弓肋的肋软骨顺次相接,形成所谓肋弓,作为胸廓的后界。
胸骨和胸廓:
1.胸骨:由骨质的胸骨节和软骨构成。胸骨的前端称为胸骨柄,两侧有8对肋窝,与胸骨肋的肋软骨相接,后端的圆形软骨称剑状软骨。
2.胸廓:是由背侧的胸椎、两侧的肋及底壁的胸骨组成的。胸前口小,由第一胸椎,两侧的第一肋骨和胸骨柄构成。胸后口大,由最后胸椎、最后肋骨、肋弓和剑状软所构成。
  头骨:
  所有的首都都有设立有城墙,原因是城里住着皇帝呢。大脑是身体中的皇帝,所以,享受头骨保护待遇。身体中的其他脏器,就不能享受单个骨头保护作用了。顺便说,除了皇帝享受城墙保护住所,皇帝出行通道也有警车开道。大脑的住所有头骨保护之外,大脑到身体各部工作和视察的时候,主要通道是中枢神经,上帝也对中枢神经用颈椎、胸椎和腰椎的骨头内腔进行了保护。肺脏和心脏享受丞相和元帅的待遇,上帝设立了肋骨,相当于篱笆墙,篱笆墙比城墙坚固程度差多了。
头骨主要由扁骨和不规则骨构成,一部分骨形成颅腔,保护脑,称为颅骨.另一部分骨构成口腔、鼻腔和眼眶的支架,称为面骨。有些头骨的内、外层骨板间形成空腔,称窦。
  1.颅骨
(1)枕骨:位于颅骨的后部,构成颅腔的底壁和后壁。枕骨的后下方两侧有一对枕骨髁,与寰椎成关节。髁的外侧有颈突.两髁之间形成枕骨大孔。枕骨的项面常有粗糙面,供肌肉和韧带附着。
(2)顶骨:成对骨,位于枕骨和额骨之间。
(3)额骨:成对骨,位于鼻骨后方,构成颅腔的顶壁。外面扁平,向两侧伸出颧突,构成眼眶上界。颧突基部有眶上孔。
(4)筛骨:位于颅腔的前壁,由一垂直板、筛板和一对筛骨迷路组成。垂直板位于正中,将鼻腔后部分为左右二部。筛板位于颅腔和鼻腔之间,构成颅腔的前壁,其上有很多小孔。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两侧,由许多薄骨片卷曲形成,支持嗅粘膜。
  (5)蝶骨:由蝶骨体和两对翼以及一对翼突组成,位于颅腔底壁,形如蝴蝶。前部有视神经孔,两翼之间形成眶裂。蝶骨体两侧与颞骨之间形成破裂孔。这些孔、裂都是血管、神经的通路。
  (6)颞骨:成对骨,位于颅腔的侧壁,分为鳞部和岩部.鳞部与顶骨、额骨及蝶骨相接,在外面有颧突伸出,并转而向前与颧骨的突起合成颧弓。颧突根部有髁状关节面,与下颌髁成关节。岩部位于鳞部与枕骨之间,骨内藏有耳的一些结构。
(1)上颌骨:成对骨,最大,几乎与面部各骨均相接连。它向内侧伸出水平的腭突,将鼻腔与口腔分隔开。齿槽缘上具有臼齿齿槽,前方为齿槽间缘。骨内有眶下管通过,骨的外面有面嵴和眶下孔,内外骨板间有发达的上颌窦。
(2)颌前骨:成对骨位于上颌骨之前,骨体上有切齿齿槽,骨体向后伸出腭突和鼻突。腭突向后接上颌骨的腭突.鼻突则与鼻骨之间形成鼻颌切迹。
(3)鼻骨:成对骨,构成鼻腔的顶壁。
(4)泪骨:成对骨,位于上颌骨背侧,和眼眶底的内侧。其眶面有泪囊窝和鼻泪管的开口。
(5)颧骨:成对骨,在泪骨腹侧,前接上颌骨的后缘,表面有面嵴,向后有伸出的颞突,与颞骨的颧突合成颧弓。
(6)腭骨:成对骨,位于上颌骨内侧的后方,形成鼻后孔的侧壁与硬腭的后部。
(7)翼骨:成对骨,呈狭窄的薄骨片,位于鼻后孔的两侧。
(8)犁骨:位于鼻腔底面的下中,背侧呈沟状,接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
(9)鼻甲骨:呈两对卷曲的薄骨片,附着在鼻腔的两侧壁上,并将每侧鼻腔分为上、中、下三个鼻道。
  (10)下颌骨:对骨,有齿槽的部分称为下颌骨体,前部为切齿齿槽,后部为臼齿齿槽。下颌骨体之后没有齿槽的部分,称下颌支。两侧骨体和下颌支之间形成下颌间隙,下颌支的上部有下颌髁,与颞骨的髁状关节面成关节。下颌髁之前有较高的冠状突。下颌支内侧面有下颌孔,下颌骨体外侧前部有颏孔。
(11)舌骨:位于下颌间隙后部,由几枚小骨组成,与两侧的岩颞骨相接,有支持舌根、咽和喉的作用。
3.人的头骨:
人头部骨总称为颅骨,由23块骨组成颅。颅分为脑颅和面颅2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前部为额骨,顶部为顶骨。面颅位于前部,构成面部的支架。新生儿颅的特征:由于胚胎时期脑和感觉器官优先发育,新生儿头部的高度比例大(约1/4)。面颅部分眼眶相对较大,骨与骨之间的间隙较大,由膜填补,其中间隙较大的部位称作颅囟。最大的囟呈菱形,称为前囟(额囟),在出生后1-2岁期间闭合,其它各囟在生后不久即闭合。
  1.肩胛骨
肩胛骨:是三角形的扁骨,斜位于胸廓两侧的前上部。其外侧面有一纵向隆起的肩胛冈,冈的前方为冈上窝,后方为冈下窝。背侧缘附着有软骨,称为肩胛软骨。肩胛软骨的远端较粗大,为关节角,其后部有一圆形的浅窝,称为肩臼,与臂骨近端相连结,在肩臼前方为突出的肩胛结节。
2.臂骨:又称肱骨,是一长骨,斜位于胸部两侧的前下方,可分为骨干和两个骨端。骨干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形成一螺旋状的肌沟。外侧有一突起,称三角肌结节。内侧有一圆肌结节。近端的后部有一球状关节面,称为臂骨头。前部有两个突起,外侧的又称大结节,内侧的称为小结节。远端有两个髁状关节面与桡骨成关节,髁的后面形成深的肘窝,肘窝的两侧各为一隆起,与髁相连,为上髁。
&3.前臂骨:由桡骨和尺骨组成,几与地面垂直。桡骨:位于前内侧,起主要支持作用.其近端与臂骨远端的髁成关节,远端与腕骨成关节。尺骨位于后外侧,其近端持别突出,称为肘突。骨干和远端或与桡骨愈合或独立存在,两骨间的间隙称为前臂间隙。
4.前脚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三部分。前脚骨在人称手骨。
  (1)腕骨:由两列短骨构成.近列腕骨自内侧向外侧为桡腕骨、中间腕骨、尺腕骨和副腕骨。
  (2)掌骨:也是长骨,近端接腕骨,远端接指骨.人有5块掌骨。
(3)指骨和子骨:每一指骨包括三节,顺次称为系骨、冠骨和蹄骨。另有两枚近子骨,与掌骨远端和系骨成关节。人的指骨为14块。
由于人类采取直立姿势,因此前肢称为上肢。与家畜相比较,上肢(肩)带骨中多出一对锁骨,其功能是支撑肩胛骨。锁骨位于两侧胸廓前上部的皮下,在体表可摸到全长。锁骨内侧与胸骨柄构成胸锁关节;外侧与肩胛骨组成肩锁关节。
  后肢骨:
  1.髋骨:构成骨盆和臀部的基础,由髂骨、耻骨和坐骨连成。三块骨结合处形成杯状的关节窝,称为髋臼,内有半月形关节面和非关节窝,后者供圆韧带附着。
  (1)髂骨:是三角形的扁骨,前部的外侧角形成髋结节,内侧角形成荐结节,后部参与形成髋臼。在髂骨内侧面上有粗糙的耳状面,与荐骨翼成关节。
(2)耻骨:形成骨盆底的前部,并作为闭孔的前缘。内侧部与对侧相接,参与组成骨盆联合;外侧部参与构成髋臼。
(3)坐骨:形成骨盆底的后部,后缘粗厚,与对侧共同形成坐骨弓。后外侧角特别发达,形成坐骨结节。其前缘形成闭孔的后缘,外侧部参与形成髋臼。
骨盆是由两侧的髋骨和顶壁的荐骨及前四个尾椎与两侧的荐坐韧带形成的,呈前宽后窄的圆锥形腔。前口为骨性,后口仅背侧和腹侧为尾椎和坐骨,两侧则为荐坐韧带的后缘。
2.股骨:为体内最大的管状长骨,从髋臼伸向前下方。骨干呈圆柱状,在内侧缘近1/3处有一粗厚的嵴,称小转子。外侧缘在与小转子相对处有一较大的突,称第三转子。近端宽大,内侧是一球形的关节面,称为股骨头;外侧粗大突出,称为大转子。股骨远端粗大,前部由两个嵴形成一滑车关节面,与膝盖骨成关节;后部形成两个髁,与胫骨成关节。两髁是球形的关节面,髁的上方侧部是上髁,两髁间的窝称髁间窝。
3.膝盖骨:又称髌骨,是体内最大的一块籽骨,与股骨远端的滑车成关节。膝盖骨呈顶端向下,底面朝上的短楔状。
4.小腿骨:包括胫骨和腓骨.胫骨较大位于内侧,呈三梭柱状长骨,近端有两个髁。近端的前面有弯向外侧的突起,称胫骨结节。远端接跗骨,其两侧突出的部分,称为外侧踝与内侧踝。腓骨位于胫骨的外侧,较细,由一小腿间隙与胫骨分开。
5.后脚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组成。在人称足骨。
  (1)跗骨:由三列短骨组成.近列两枚,内侧的称距骨有一滑车与胫骨的远端成关节。外侧的称跟骨,跟骨较长,在近端粗大,称跟结节。中间列是中央跗骨,位于两列之间。远列跗骨由内向外顺次为第1、2、3、4跗骨。
(2)跖骨、趾骨和籽骨:分别与前肢相应的掌骨、指骨和籽骨相类似,但较细长。
  骨连接的类型:
  畜体各骨主要借助纤维结缔组织或软骨而互相连接。连接方式一般分为三大类。
1.纤维连结:常是固定不动的连结,两骨由纤维结缔组织连结起来,没有关节腔。这种连结大部分是暂时性的,成年或老龄时形成骨性结合。如头骨间的缝,在老龄时形成骨性结合,很难区分出两骨的分界。
2.软骨连结:骨与骨间借助软骨组织相连结.如椎间连结,两椎骨间借椎间软骨相联,可作小范围的活动。
3.滑膜连结:简称关节,形成关节的骨间以滑膜围成关节腔,以适应运动。
关节的构造:关节都具有关节面,关节软骨和关节囊,多数关节还有关节韧带。
4.关节面:是关节中骨与骨相对的光滑面,表面覆盖一层软骨。
5.关节软骨:是覆盖在关节面的一薄层软骨,有减少磨擦和缓冲震动的作用。有的关节窝周缘有纤维性软骨,称为关节唇,有增大关节窝容积,防止边缘破裂的作用。有些关节,在两骨间还垫有软骨板,称为关节盘或半月板,有减轻震动,吻合关节面和扩大关节运动范围的作用。
6.关节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附着在相邻两骨的关节面周缘及其附近的骨面上,形成囊状封闭的关节腔。囊壁分内外两层。外层是纤维层,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有保护作用;内层是滑膜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附着在关节软骨的周缘,能分泌少量滑液。滑膜层常形成皱褶或绒毛,突入关节腔内,以扩大分泌和吸收的面积。关节腔内充满滑液。
7.韧带;见于多数关节,是连结各骨的纤维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加固关节的作用。
躯干连结:
  躯干连结分为脊柱连结和胸廓关节。
1.脊柱连结:可分为椎骨间连结,脊柱总韧带,寰枢关节和寰枕关节四部分。
2.椎间连结:椎体间连结是相邻椎体之间,借椎间纤维软骨相连结。椎间纤维软骨呈盘状,盘的外围是纤维环,中央为柔软的髓核。关节突间关节是相邻椎骨的关节突所形成的滑动关节,有关节囊。
3.脊柱总韧带:是连结多数椎骨的韧带。各棘突顶端有棘上韧带,由枕骨伸至荐部。其中在颈部的韧带特别强大而有弹性,称为项韧带。
寰枢关节:由寰椎与枢椎构成的关节。
5.寰枕关节:由寰椎的关节前窝与枕骨髁构成的关节。
6.胸廓关节:包括肋椎关节和肋胸关节。
7.肋椎关节:是每一肋骨与胸椎形成的两个关节:一个是肋骨小头与胸椎肋窝形成的关节,另一个是肋结节与横突形成的关节。两个关节除各有一个关节囊外,还具有短的韧带。
8.肋胸关节:是胸骨肋的肋软骨与胸骨两侧的关节窝形成的关节,具有关节囊和韧带。
头部下颌关节:
  下颌关节:由下颌髁与颞骨颧突腹侧的髁状关节面形成的,两骨的关节面间还夹有椭圆形的软骨板。
前肢关节:
  前肢除肩胛骨与躯干骨之间由肌肉连结外,其余均形成关节。
1.肩关节:由肩臼和臂骨头形成,位于第一肋骨的下端附近,关节囊宽松。
2.肘关节:由臂骨的远端与桡骨和尺骨的近端形成。肘关节具有一对侧韧带。
3.腕关节:由桡骨、腕骨和掌骨形成,包括桡腕关节、腕间关节和腕掌关节。腕关节具有一对长的侧韧带,还有一些短的骨间韧带。
  4.指关节:包括系关节、冠关节和蹄关节。
  后肢关节:
  1.荐髂关节:由荐骨翼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形成的,到成年时两骨间几近不能活动。
2.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形成的,关节囊宽松.在股骨头与髋臼之间,以一圆韧带相连。
3.膝关节:又称髌关节,包括股胫关节和股膝关节。
(1)股胫关节:是由股骨远端的两个髁和胫骨的近端以及两个半月状板形成的关节。有一对侧韧带,关节中央还有两交叉的十字韧带,连于股骨与胫骨间。
(2)股膝关节:是由膝盖骨和股骨远端的滑车形成的关节。关节囊宽松。膝盖骨除以一对薄的侧韧带连于股骨两侧外,在其前方有三条强大的膝直韧带与胫骨近端的胫骨结节连结。
4.跗关节:又称飞节,由小腿骨、跗骨和跖骨形成的关节。包括胫距关节,两个跗间关节和跗跖关节。关节囊形成四个关节腔,其中以胫距关节腔最大。跗关节有一对强的侧韧带。
  5.趾关节:包括系关节、冠关节和蹄关节,其构造与前肢的指关节相同。
  肌肉:
人体运动系统的肌肉都是骨骼肌,通常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肌腹的基本成分是肌细胞,是肌的能收缩的部分。肌腱位于肌腹的两端,由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呈索状或薄板状(称腱膜),有很强的韧性和抗张力。
肌肉在人体中主要作用是放大大脑发出的能量,通过肌肉的收缩,把传递到该处的大脑能量放大,通过肌腱拉动骨头,完成运动所需要的身体和肢体的弯曲力量。这种肌肉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骨肉,骨肉骨肉,骨头一定连接着肉。
身体中还有一种肌肉与骨头不连接,或者与骨头无关。这些肌肉主要是完成大脑对某个脏器和部位的控制用的。比如一些脏器上的肌肉,眼球周围的肌肉,眼皮的肌肉,嘴唇和舌头上的肌肉,尿道和肛门上的肌肉等。
肌肉一般是根据其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肌束方向、作用等特征命名的。
  肌肉的辅助器官包括筋膜、粘液囊、腱鞘等结构。
1.筋膜:为被覆在每块肌肉、肌群以及整个肌系的结缔组织膜,并形成各种特殊的结构,以辅助肌器官进行工作。筋膜可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
  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在皮下形成一广阔而柔软的膜,覆盖于整个肌系表面,含或多或少的脂肪.
深筋膜:在浅筋膜之下,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其膜致密而坚韧,直接贴附于浅层肌群上,并伸入肌肉之间,附着于骨上形成肌间隔,作为肌系附着于骨骼上的支架。
2.粘液囊:是密闭的结缔组织囊.囊壁薄,内面衬有滑膜,囊内含少量粘液,主要起减少摩擦的作用。粘液囊多位于肌、腱、韧带及皮肤等结构与骨的突起之间,分别称为肌下、腱下、韧带及皮下粘液囊。关节附近的粘液囊,有的与关节腔相通,常称为滑膜囊。
  3.腱鞘:为粘液囊卷裹于腱外而成,呈长筒状,鞘壁的内层紧包于腱上,外层以其纤维膜附着于腱所通过的管壁上,两层间有少量的滑液。
  皮肌:
皮肌:为浅筋膜中的薄肌层,大部分贴附于皮肤的深面,可分为面皮肌、颈皮肌、肩臂皮肌和躯干皮肌四部分。
  前肢主要肌:
前肢肌可分为肩带肌、肩部肌、臂部肌及前臂和前脚肌。
  1.肩带肌:是连接前肢与躯干的肌肉,多为板状肌,分别起于头骨、脊柱、肋骨及胸骨等,止于肩胛骨和臂骨。
  (1)斜方肌:呈薄的倒三角形,位于肩颈上半部的皮下、项韧带索状部和肩胛冈之间,可分颈和胸两部分。颈斜方肌起于项韧带索状部,胸斜方肌起于前10个胸椎棘突,两部肌纤维斜行止于肩胛冈,主要作用是提举、摆动和固定肩胛骨。
  (2)棱形肌:呈三菱形或近似四边形,位于斜方肌和肩胛骨的深面,亦分颈、胸两部。起点同斜方肌,止于肩胛骨内侧,有提举肩胛骨及伸头颈的作用。
(3)背阔肌:位于胸侧壁上部,呈三角形,主要起自腰背和胸侧壁的筋膜等处,止于臂骨内侧圆肌结节等处。主要作用是牵引前肢向后上方和屈肩关节等作用。
(4)臂头肌:呈长而宽的带状,位于颈侧部的皮下,自头伸延到臂部。主要作用是伸肩关节和偏头颈。
(5)下锯肌:又称腹侧锯肌,位于颈胸外侧面和肩胛骨内侧之间强大的扇形肌,下缘呈锯齿状。亦可分颈、胸两部,分别起于后几个颈椎横突和前几个肋骨,止于肩胛骨内面和肩胛软骨内面。主要作用有提举躯干和摆动肩胛骨的作用。
(6)胸浅肌:位于臂及前臂内侧与胸骨之间的皮下,可分前后二部。胸浅前肌起自胸骨柄,主要止于臂骨嵴。胸浅后肌主要起自胸骨腹侧,主要止于前臂内侧。胸浅肌的主要作用是内收前肢。
(7)胸深肌:大部分为胸浅肌覆盖。人的胸部有发达的胸大肌。该肌位胸前壁浅层,呈扇形,宽而厚,主要起自锁骨内侧、胸骨、上6个肋软骨表面,肌束向外上方会聚,以腱止于肱骨近端。胸大肌的深面有不发达的胸小肌。
2.肩部肌:分布于肩胛骨的外侧面和内侧面,起于肩胛骨,止于臂骨,跨越肩关节,可伸屈肩关节及展收臂骨。
(1)冈上肌:位于冈上窝中,起于冈上窝、肩胛软骨,止于臂骨近端两侧,有伸展和固定肩关节的作用。
  (2)冈下肌:位于冈下窝中,起自冈下窝及肩胛软骨,止于臂骨外侧和后部,有外展和固定肩关节的作用。
(3)三角肌:呈三角形,位于肩关节后方、冈下肌和及臂三头肌的表面,起于肩胛冈表面筋膜、肩胛骨后缘上部,主要止于三角肌结节,有屈肩关节的作用。
  人的三角肌主要起自锁骨外侧段、肩胛冈,肌束包裹肩关节,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三角肌使肩部呈圆隆形。
(4)肩胛下肌:起于肩胛骨内侧面,止于臂骨内侧结节后部,有固定肩关节和内收臂骨的作用。
(5)大圆肌:为一扁平而长的肌,位于肩胛下肌后方,起于肩胛骨后缘上部,止于臂骨内侧圆肌结节,有屈肩关节和内收臂骨的作用。
&&3.臂部肌:分布于臂骨周围,起于肩胛骨及臂骨,跨越肩关节及肘关节,止于前臂骨,主要对肘关节起作用。
(1)臂三头肌:位于肩胛骨后缘与臂骨之间的夹角内,肌腹庞大,分三个头.起于肩胛骨后缘及臂骨两侧,止于肘突顶端,主要作用是伸肘关节和屈肩关节。
(2)臂二头肌:位于臂骨背侧,多为腱质的纺缍形肌,起于肩胛结节,主要止于前臂(桡骨和肘内侧)的近端,主要有屈肘关节和伸肩关节的作用。
(3)臂肌:位于臂骨螺旋形肌沟内,起于臂骨后面上部,向下转到前臂近端内侧,止于桡骨内侧缘,有屈肘关节的作用。
4.前臂及前脚肌:主要作用于腕关节和指关节,肌腹分布在前臂骨的背外侧面及掌侧面,多为腱质的纺锤形肌,起自臂骨远端及前臂骨近端,分别止于腕骨、掌骨和指骨。该肌群可分为背外侧和掌侧两个肌群。
掌侧肌群分布于前臂骨的掌侧面,在肌群外侧面、位于指外侧伸肌之后的是腕外侧屈肌;位于内侧面的是腕桡侧屈肌(在前)和腕尺侧屈肌(在后);在肌群中间的是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
  躯干主要肌:
可分为脊柱肌、颈腹肌、胸廓肌和腹壁肌
  1.脊柱肌:主要有背最长肌、髂肋肌、夹肌,主要作用是伸展脊柱,牵引和提举躯干。
  (1)背最长肌:是脊柱最强大的肌肉,位于胸腰椎棘突与肋骨上端、腰椎横突之间的三棱形夹角内,起自髂骨前缘、荐骨、腰椎及后数个胸椎的棘突,向前分两支:腹侧支止于腰椎、胸椎的横突以及肋骨的外侧面,背侧支止于后几个颈椎棘突.其主要作用是伸腰背和颈。
(2)髂肋肌:位于背最长肌的腹外侧,狭长而分节,由一系列斜向前下方的肌束组成.起于腰椎横突末端和后数个肋骨的前缘,向前止于肋骨的后缘,主要作用为向后牵引肋骨。
(3)夹肌:位于颈椎背侧的两块三角形薄肌,部分被颈斜方肌和颈下锯肌覆盖,主要起自项韧带索状部,主要止于枕骨、颞骨及部分颈椎.主要作用是抬头颈或偏头颈。
2.颈腹侧肌:位于颈部腹侧,有胸头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舌骨肌,它们包于颈部气管、食管与大血管的腹面及两侧。
  胸头肌:呈长带状,位于气管的腹外侧,构成颈静脉沟的下界。起于胸骨柄,主要止于下颌骨,是头颈的屈肌。
3.胸壁肌:主要分布于胸侧壁和胸腔后壁,参与呼吸运动,又称呼吸肌。
(1)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浅层,占据每一肋间隙,起自前一肋骨后缘,纤维斜向后下方,止于后一肋骨的前缘,有引起吸气的作用。
(2)肋间内肌:在肋间外肌的深面,肌纤斜向前下方。起止点和作用与肋间外肌相反。
(3)膈:位于胸腹腔之间,为圆顶状的板状肌。凸面向前,周围为肌质,中央为腱质。膈上有三个裂孔:上方是主动脉裂孔,下方是腔静脉裂孔,中间是食管裂孔。膈的肉质部分可分为腰部、肋部和胸部.腰部形成左右膈角,附着在前四个腰椎的腹面.膈的主要作用是能引起吸气。
4.腹壁肌:腹壁肌为构成腹腔侧壁和底壁的肌肉,分成四层,从外向内顺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及腹横肌。除腹直外,都具有一宽大的肌部及广阔的腱膜。两侧腹肌的腱膜沿腹底正中线结合,形成白线,自剑状软骨伸至耻前腱。腹直肌位于腹腔底壁,在白线两旁,其它三肌的肌腹都位于腹腔侧壁。腹肌的内面附有腹膜,外面盖有腹黄膜、躯干皮肌及皮肌。
  (1)腹外斜肌:起自后几个肋骨及肋间外肌的筋膜,肌纤维由后上方斜向前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主要止于白线及耻前腱。
(2)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纤维由后上方内斜向前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
(3)腹直肌:为腹壁第三层肌,左右二肌并列于腹腔底的白线两侧,呈带状,肌纤维纵走。
(4)腹横肌:位最深层,较薄起自腰椎横突及弓肋下端的内侧面,纤维横向内下方,以腱膜止于白线。
(5)腹股沟管:位于腹腔底壁后部、股内侧,为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间的一个斜行裂隙。管的内口通腹腔称腹股沟管内环(腹环),外口称外环(皮下环)。公畜腹股沟管明显,内有精索等通过。
后肢主要肌:
后肢肌可分为臀部肌、股部肌和小腿及后脚肌三部分。
  1.臀部肌:分布于臀部,跨越髋关节,止于股骨。
(1)臀浅肌:呈三角形,起自髋结节及荐骨等处,止于股骨第三转子,有外展后肢及屈髋关节的作用。
(2)臀中肌:大而厚,构成臀部的圆形轮廓,前端狭而薄,伸达腰部,主要起于髂骨外侧面、背最长肌腱膜及荐坐韧带,止于大转子。主要有伸髋关节、外展及旋后肢的作用。
  (3)臀深肌:被臀中肌覆盖。
  人的臀肌由位于臀部皮下的形成特有膨隆的臀大肌和位于其深面的臀中肌和臀小肌组成。
2.股部肌:分布于股骨周围,起自髋骨、荐骨、骨盆韧带或股骨,跨越髋关节及膝关节,止于股骨、膝盖骨、胫骨及跟骨。
  (1)臀股二头肌:位于臀肌后方,长而宽在,有二个头,起自荐骨和坐骨,止于膝盖骨、胫骨及跟结节,有伸髋关节、膝关节及跗关节的作用。
  (2)半腱肌:位于股二头肌后方,构成股部的后缘,止端转到腿内侧,主要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嵴内侧和跟结节,作用同前。
(3半膜肌:位于半腱肌的后骨侧,起点同前,止于股骨远端内侧及胫骨近端,有伸髋关节及内收后肢的作用。
(4)股四头肌:大而厚,位于股骨前面及两侧。有四个头,主要起自股骨的外侧、内侧及前面,止于膝盖骨,有伸膝关节的作用。
  3.小腿及后脚肌:大多为纺锤形肌,肌腹分布于小腿的背外侧面及跖侧面,多腱质,起自股骨远端及小腿骨近端。作用于跗关节的肌肉跨越跗关节,止于跗骨及跖骨;作用于趾关节的肌肉以长腱跨越跗关节和趾关节,止于趾骨。
(1)背外侧主要肌:趾长伸肌呈纺锤形,位于小腿背外侧面浅层;趾外侧伸肌在趾长伸肌的后方,位于小腿骨的外侧;第三腓骨肌为一强腱,位于趾长伸肌的深面,其深面与胫骨前肌结合,不易分离;胫骨前肌位于趾长伸肌及第三腓骨肌的深面,紧贴胫骨。
(2)跖侧面主要肌:
  腓肠肌发达,位于小腿后方,大部分夹于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之间。起自股骨远端内外侧,在小腿中部合成一强腱,止于跟结节后部。腓肠肌腱以及附着于跟结节的趾浅屈肌腱、股二头肌腱和半腱肌腱合成一非常坚韧的腱索,称为跟腱。
  趾浅屈肌肌腹不发达,富含腱质,上部夹于腓肠肌二肌腹之间,主腱越过跟结节后,向下伸至趾部。
  趾深屈肌发达,紧贴于胫骨后面,有三个头,主腱经跟结节内侧伸向趾部。
头部主要肌:
头部肌主要分为面肌和咀嚼肌。
1.面肌:包括唇颊肌、鼻孔肌及眼睑肌。大多为薄的带状肌,都向口、鼻集中,止于唇、鼻翼及眼睑,收缩时可提降唇及眼睑或开大鼻孔。
  2.咀嚼肌:是运动下颌的肌肉,主要的一组为闭口肌。
(1)咬肌:位于下颌骨支的外侧面,起于颧弓和面嵴,止于下颌骨支的外侧面。
(2)颞肌:位于颞窝内,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状突。
(3)翼肌:位于下颌骨的内面,起于蝶骨和翼骨,主要止于下颌内面。
mnfs=FXsx,fF
我们为了说明弯腰和直腰的道理,用拇指代替这个过程。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微米,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脊椎动物红细胞的大小,可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哺乳类的直径为4~8微米(人的为6~9微米),厚度以1.5~2.5微米者为多见。鸟类的长径为12~15微米,短径为7~9微米,在的长径为17~20微米,短径为10~14微米,两栖类的更大,长径为23~60微米,短径以13~35微米者较多。的红细胞的大小有明显变异”。
骨骼肌的横截面
显示出肌纤维(红色)和脂肪细胞(白色)的骨骼肌的横截面(放大<span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0倍)。1401010010010
101000.11.5~2.5微米(厚度),红血球的最小尺寸也超过肌肉细胞间隙尺寸10倍以上,红血球可以通过肌肉细胞的间隙吗?显然不能,既然红血球不能通过肌肉细胞之间的间隙,血液就不能从这里全部经过,所以,血液就不可能进行循环!从这里只能通过水分和食物颗粒,这些成分是血液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血液。
肠胃内壁上孔洞边食物颗粒受力示意图
&&&&&&&&&&&
肠胃内壁上孔洞示意图
毛细血管肠胃壁上开口示意图
毛细血管在肌体细胞之间的体液中开口示意图
45%(1).(2).
(3).91%~92%
1.45%2. 91%~9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股沟结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