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变,其中右肺有肺腺瘤,应如何治疗?

原发性肝癌双肺弥漫性转移该如何治疗
女 | 0个月
时间: 09:54:36
健康咨询描述:
我姐55岁,乙肝肝硬化数年,原发性肝癌确诊一个月,双肺弥漫性转移一周,肝癌病灶在肝门附近,未手术,在哈尔滨进行病灶注射药物治疗20天,后出现咳嗽,经X检查考虑为肺转移,一般状况不佳,请问现在该如何治疗,各种网上或其他媒体宣传的中药效果到底如何,请指教,谢谢!!
感谢医生为我——该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点击按钮咨询医生,已有 1411 名网友免费获得解答)
肝癌双肺转移的晚期患者主要是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医药护理是近年来较多应用在肝癌治疗中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肝功能,减少并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众所周知,化疗所用药物都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带毒性的,体内细胞,无论是否恶性细胞,都受到破坏。为减轻化疗药物对身体的损伤和避免加速患者的死亡,医药学专家潜心研究,在治疗方法和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参皂苷Rh2(护命素,高达16.2%)就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抗肿瘤研究成果,其高效无毒的特点弥补了以往一些药物和治疗方法的不足。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众多成功的病例显示,人参皂苷Rh2在肝癌转移患者化疗时使用,效果同样显著,有许多肝癌患者在服用产品后症状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您好,我给你一个专家的话,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您可以详细咨询。
有什么问题欢迎您再次咨询。
您好 ,详细请况你可以登陆.cn欢迎再次提问
百度智能推荐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我国肝癌病人的中位年龄为40~5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随着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总体疗效已有明显提高。......
挂号科室肝胆外科、肿瘤科
常见症状右、、、、、、、肝区痛、、肝肿大、肝区痛、
检查项目甲胎蛋白(AFP)、超声、CT、MRI、肝动脉造影、肝穿刺病理
并发疾病、、、、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本品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癌,乳腺癌,大肠恶性淋巴瘤,骨恶性淋...
参考价格:16000
1.本品主要用于免疫增强剂。
2.用于治疗免疫机能低下...
参考价格:1280
本品属于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适用于肝癌﹑直肠癌﹑食道癌﹑...
参考价格:4000
用于原发性肝癌。...
参考价格:14800
网友最关注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癌,乳腺癌,大肠恶性淋巴瘤,...
参考价格:¥160
1.本品主要用于免疫增强剂。
2.用于治疗免疫...
参考价格:¥12.8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
向医生追问(追问最多5次)
补充提问(您还有2次补充提问的机会)
补充内容最少输入5个字。& 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
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权威编辑:快速问医生(医生组)
  (一)治疗  目前虽有多种方法治疗弥漫性间皮瘤,但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医疗条件,选择治疗的方法有很大不同,但经过某种方法治疗,国内外均有少数病人活过5年,最长者达22年,大多数人认为可能与自然生存时间和分期有关。按Butchart分期,恶性分为4期。  根据临床表现,Ⅰ期上皮型恶性有可能长期生存,根据病变侵袭范围选择胸膜剥脱切除术或胸膜连同累及的组织整块切除(胸膜肺切除术、胸膜胸壁切除术等)。对Ⅱ、Ⅲ和Ⅳ期上皮型及其他病理类型的病例,无论治与不治,采用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及使用化疗和疗效与否,治疗后的生存曲线基本相同,其平均生存时间为18个月,约10%病例活过了3年。目前的趋势是将外科手术、化疗、以及支持治疗等措施综合起来,即争取行减量术,以便行组织间放疗或外部放疗。放疗后再辅以化疗。以控制的再生速度和减轻胸部症状。  1.姑息性治疗 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的,穿刺吸出后很快又会出现,用化学药剂注入胸膜腔内,造成,大多数病人的胸腔积液得到控制,这样胸膜固定术如果失败或在拟行诊断性开胸的病人,应考虑做胸膜剥脱术。  恶性胸膜间皮瘤可以沿穿刺孔、置胸管的通道及开胸切口播散,但所引起的皮下沉积物很少引起症状,因此不必治疗,倘若给予病人治疗,这些还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的是最难处理的症状,在晚期特别严重,终日持续不停,对放疗无反应,应给予足够镇静止痛剂,包括鸦片类制剂以减轻,安度生命的最后时刻。  2.外科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法有:壁/脏层胸膜切除和胸膜全肺切除。这两种方法被认为是肿瘤多联治疗中的减瘤方法。用上述任意一种手术方法完成肿瘤减灭术使得辅助性放化疗的局部效果最大化。  (1)扩大性胸膜肺切除术:即根治性切除被累及的部分胸壁、全肺、膈肌、纵隔和心包。此术式只适用于Ⅰ期上皮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例。严重心肺功能损害是此术的禁忌证。在第4肋间做一标准的后外侧开胸切口,将坚韧而增厚的壁层胸膜和肿瘤一起,钝性从胸壁剥离,此操作会引起广泛出血,可压迫、电灼和缝扎仔细彻底止血。然后,将纵隔胸膜从肺门的顶部分开,切除气管旁淋巴结。在前面,于肺尖水平,结扎乳内动脉和静脉,从前胸壁切除与这些血管和胸膜一起的所有可见淋巴结。在后面,切除食管旁和气管隆突区的淋巴结。从左侧后面相应部分切开心包。此时要决定先切肺或先切除膈肌,此顺序取决于肿瘤侵犯的部位及其延伸的范围。横断肺门和血管及支气管,处理方法像在任何心包内(扩大性)全肺切除一样。胸膜下部不像膈肌那样低位,可在游离胸膜后,在胸膜下部皱褶外切除膈肌。为充分暴露,一般要在同侧8~10肋间作第2个切口。因术中置病人于侧卧位,在切除膈肌后,肝脏倾向于由上向纵隔移位,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心跳和血流障碍。切除膈肌后,其缺损可用Maxkx网或涤纶硅质材料修复,也有人用硬脊膜修复。无论采用任何材料和技术,都必须做到严密不漏,以防止血液或胸腔积液由胸腔流入腹腔;应该用连续缝合法,将膈肌的替代物牢固缝合膈的残余边缘,使腹内脏器不能突入或疝人胸腔内。关胸前应连接胸管于吸引器负压吸引。扩大性胸膜肺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为10%~25%,但疗效并不比胸膜切除术好,故不建议广泛应用。胸膜全肺切除术优点:①这种方法可以在胸膜腔完全封闭的患者中实施;②因为已切除了肺组织,术后可以进行大剂量放疗;③近期资料表明中位生存期(21个月)较前提高,手术死亡率(&5%)较前明显下降。 胸膜全肺切除术当然也有一定缺点。这些包括患者对全肺切除的耐受性,例如手术死亡率高于胸膜切除术,尤其是老年患者。  (2)胸膜切除术:此术非根治性,因肿瘤常累及其下面的肺脏。此手术并不能改善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的生存时间,但似乎能控制胸腔积液,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此外,恶性胸膜间皮瘤所引起的,有时在切除胸膜后能缓解,对怀疑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例,拟做诊断性开胸活检时,应考虑同时做胸膜切除术。有大量胸腔积液,而化学性胸膜固定术失败的病例,也可考虑做胸膜切除术。由上所述,胸膜切除术是姑息性手术,其目的是切除壁层胸膜和部分脏层胸膜,以预防胸腔积液复发及减轻胸痛症状。一般沿第6肋间做后外侧切口开胸,钝性或锐性游离壁层和部分被肿瘤累及的脏层胸膜,分别从胸壁和肺脏分开后摘除,此操作会引起广泛出血,可缝扎、电灼和压迫止血,为预防因热传导造成脊髓或臂神经丛受损,在脊柱旁及胸腔顶切除肿瘤时,最好使用高频氩气刀。特别要小心留住胸腔顶部及纵隔区的神经和血管,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减小其容积,有利于术后放疗和化疗。术毕置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手术优点包括低手术死亡率(&2%),且保留了肺组织,这样使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以耐受手术。缺点包括以下4点:①如果胸膜腔完全消失,这种手术方法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②对术后胸腔放疗剂量有所限制;③很快局部复发;④在叶裂部位很难进行细胞减灭术。壁/脏层胸膜切除术与胸膜全肺切除术相比细胞减灭的数量有限。在叶裂部位尤其明显。  3.化学治疗 蒽环类药剂被认为对恶性胸膜间皮瘤有效,其次是顺铂、丝裂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长春地辛(长春花碱酰胺)等,近年来,统计国内外以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总有效率为20%左右,化疗持续到病情不加剧为止。现在辅助化疗方案改为卡铂及紫杉醇(泰素),以避免阿霉素的心脏并发症。术后4~6周接受4~6个周期的化疗。  4.放射治疗 大块肿瘤局部额外给予扩大性体外放疗被认为有效,能缓解某些病例的胸痛及控制胸液,但对疾病本身并无疗效。体外照射40Gy以上有姑息性疗效,50~55Gy照射缓解率为67%,少数病人生存5年以上,但几乎所有病人仍死于复发或转移。  腔内放疗对少数恶性胸膜间皮瘤有某些反应,且少数病人长期疗效,看来有一线希望。主要用的核素是放射性金,它与覆盖浆膜腔的细胞有亲和性,特别适合于治疗弥漫性肿瘤,例如间皮瘤。其主要治疗效果是由于β质粒的放射性,它的穿透力达2~3mm,对早期肿瘤最有效,但很难发现早期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例。早年应用胶体198Au(金)注入胸膜腔内,有活过5年的少数病例,由于防护困难,目前已很少应用。综合治疗如手术中照射或核素132Ⅰ、192Ⅰr、32P植入腔内以及术后体外放疗加化疗等措施,均无远期治愈者。  5.生物免疫基因治疗 胸膜腔内γ-干扰素(γ-IFN)注射已应用于一项多中心的Ⅰ期临床研究。Boutin等在ⅠA期患者应用胸腔内注射γ-干扰素取得了61.5%的有效率。一项在术中切除肿瘤后胸腔内应用光动力学治疗(PDT)的Ⅰ期临床研究显示近期应用光敏感剂和激光作为治疗手段的可能。在基因治疗方面,应用DNA aN作为自杀基因,该基因编码的一种酶可以在肿瘤细胞内产生毒性产物从而导致细胞的死亡。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的结果证明该法很有前途。在人类的Ⅰ期临床研究中证明腺病毒抗体和中和抗体的上升。  (二)预后  研究发现由手术到首次复发的间期平均为19个月(5~51个月)。手术复发最常见的为同侧胸腔,远处转移很少见到。首次复发患者中35%为局部复发,26%为腹部,17%为对侧胸腔,8%为远处转移。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
最新经验文章
弥漫性胸膜间皮瘤 推荐医院
1条患者评价
医院电话:健康热线:024-
医院地址:沈阳市铁西区虹桥路3
1条患者评价
医院电话:
医院地址:昆明市东郊路161号
更多你想知道的(云推荐)
专家互动问答
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相关症状
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相关疾病
弥漫性胸膜间皮瘤 精彩推荐
1044人浏览
相关热门资讯
精彩健康专题
弥漫性胸膜间皮瘤 相关药品
活血化瘀,止痛散结,清热解毒,扶正?邪。对肿瘤具有一定的...
参考价格:¥149.4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用于心脾两虚,病后体弱,肿瘤患者的辅...
参考价格:¥194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呈双肺弥漫性病变的甲状腺癌肺转移1例
下载积分:79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1:09: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呈双肺弥漫性病变的甲状腺癌肺转移1例.PDF
官方公共微信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核心提示: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根据形态学,WHO 分类中 DLBCL 可包括中心母细胞型、免疫母细胞型、富于 T 细胞/组织细胞型、间变细胞型、浆母细胞型及表达 ALK 全长型。由于这些亚型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没有明确的意义,WHO分类中将其归为一类。DLBCL 典型的免疫组化表达为:CD20+、CD45+、CD79a+、Ki67+、CD3-。分子遗传学检测可显示 bcl-2、bcl-1、c-myc 抗原受
  弥漫性大B 细胞
  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
  根据形态学,WHO 分类中 DLBCL 可包括中心母细胞型、免疫母细胞型、富于 T 细胞/组织细胞型、间变细胞型、浆母细胞型及表达 ALK 全长型。由于这些亚型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没有明确的意义,WHO分类中将其归为一类。DLBCL 典型的免疫组化表达为:CD20+、CD45+、CD79a+、Ki67+、CD3-。分子遗传学检测可显示 bcl-2、bcl-1、c-myc 抗原受体基因重排。
  包括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使 DLBCL 成为有可能治愈的肿瘤,但仍有许多患者因该病而死亡。国际预后指数(IPI)包括了侵袭性淋巴瘤(其中大部分为 DLBCL)具有独立预后价值的 5 项临床特征。根据 IPI积分,将侵袭性淋巴瘤患者进行危险性分组:0~1 分为低度危险,2 分为低到中度危险,3 分为中到高度危险,4~5 分为高度危险。各组化疗 CR 率和 5 年生存率分别为,低危组 87%和 73%,低到中危组 67%和 51%,中到高危组 55%和 43%,高危组 44%和 26%。全组 5 年生存率 52%。为了进一步提高 DLBCL 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近年来开展了多方面的临床研究。其中,提高化疗剂量密度的研究,免疫化疗的应用,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 DLBCL 的分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应用生物标记预测免疫化疗疗效,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尚不足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已体现了一定的价值。
  临床表现
  在临床表现上,患者常表现为迅速增大的淋巴结,10%~15%患者有骨髓侵犯,40%~50%患者有淋巴结外病变,患者常出现、、等全身症状。本病病程进展迅速,如不予以积极治疗,中位生存期不足一年。
  判断标准
  一般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包括年龄(是否大于60岁),行为状态(俗称“体质”或“体格”,是否差),根据淋巴结的累及情况进行的分期(是否Ⅲ、Ⅳ期),淋巴结外病变的数目(是否≥2),的水平(是否升高)5个指标,如果每个指标答案为“是”,即得1分,最后得分0-5分,分数越高,危险度就越高。
  也可参考美国 MDAnderson肿瘤中心的指标来划分,包括5项:有无持续性的系统症状,分期是否Ⅲ、Ⅳ期,肿块直径是否大于7cm,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水平是否高于正常的1.1倍,血清β2微球蛋白是否高于正常的1.5倍。如果符合其中2项以上,则为中高危或高危。
  治疗介绍
  迄今,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被国际上公认为治疗侵袭性NHL的经典治疗,患者可以获得高CR和长期生存。
  但是,仍有部分DLBCL患者存在治疗难点,或是疾病复发/难治、或存在治疗忌症、或患者不能耐受治疗。因此,研究者试图通过调整R-CHOP方案中的化疗强度、增强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密度和延长维持时间、进一步的筛选针对淋巴瘤致病途径的靶向新药运用于临床,这些都有为DLBCL的治疗带来新的治疗空间。
  首先,研究者尝试增加化疗强度提度DLBCL患者,尤其是IPI积分差的患者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Dilhuydy等在2008年国际会义上报道初治,年龄&60岁,aa-IPI积分中高或高,乳酸脱氢高于正常的DLBCL患者共42例,先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CHOP共2次,再和大剂量氨甲蝶呤。治疗1个疗程,获得CR/RP患者接受预处理BEAM的自体造血干细移植,结果在30例已完成研究患者的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事件生存(event-freesurvival, EFS)分别为74%和52%,有10例接受大剂量化疗后复发,其中的4例挽救治疗后再次获得CR。随访期间仅2例出现毒性不良事件,包括1例,1例复发患者R-CHOP化疗后出现心功能异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
  1、Bevacizumab
  实体/血液肿瘤发生发展或转移过程中,血管生成起着重要作用,也受到各种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的调节。Bevacizumab(Avastin, Genentech,San Francisico,CA)正是一人鼠抗VEGF单抗,近期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的患者。Ganjoo 等报道有关bevacizumab联合R-CHOP治疗DLBCL患者的II临床研究,13例入组患者接受15mg/kg的bevacizumab和R-CHOP治疗,中位治疗疗程为7个疗程(2-8个疗程)期间动态监测bevacizumab和利妥昔单抗的血药浓度,结果5例CR,6例RP,1例疾病。稳定无进展,OR高达85%,CR率38%。随访16.9个月后,9/11反应者保持缓解,1年PFS为77%,研究还发现血清VEGF高表达的多为年轻的,伴大包块的DLBCL患者。Bevacizumab和利妥昔单抗的血药浓度不受联合治疗的影响,患者多能耐受,并未出现严重,心衰,或出血等副作用,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有2例发生,1例发生疹性食管炎,2例发生深。目前正在进行的MAIN研究预计入组500例ECOG评分为0-2分,年龄大于18岁的DLBCL患者,随机进入8×R-CHOP-21+安慰剂和8×R-CHOP-21+beacizumab治疗组,各组治疗后获得CR/CRu的患者,前者继续临床观察,后者再接受1年的beacizumab维持治疗,研究结果在2010年公布。
  2.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tjalidomide,Td)因为被发现可以治疗而重新受到重视。近年来,Td开始治疗淋巴瘤。尤其Lenalidomode(Ld),与Td结构相似而功能不同的新的分子物质,体外研究已正式其抗肿瘤血管形成与免疫调节强于前者;Ld可以有效阻断淋巴瘤细胞生长周期和诱导凋亡,并加强利妥昔单抗的细胞毒效应,因此不同有关Ld治疗淋巴瘤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近期进行的Ⅱ期临床实验研究Ld单药治疗复发/难治侵袭性NHL患者,总缓解率为34%其中DLBCL患者的缓解率为24%。患者对药物多能耐受,主要副反应包括粒细胞减少。
  3.mTOR抑制剂
  P13K-Akt-mTOR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发展中许多重要过程,包括细胞生长、增殖、新生血管形成以及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哺乳动物雷帕霉素rapamycin的靶蛋白)是一种丝/蛋白激酶,作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Akt信号通路下游的一个效应蛋白,在蛋白转化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实验发现转基因小鼠体内的P13K活性增加后可诱导T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导致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而Akt途径的活化可以出现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上述这些作用机制决定了抑制该信号通路势必成为肿瘤预防和肿瘤靶向治疗的热点。
  一项Ⅱ期临床研究应用temsirolimus治疗包括7例DLBCL在内的共40例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1/7例DLBCL患者获得PR。另一口服rapamycin酯衍生物,everolimus(CNovartis Pharmaceuticals Corporation,East Hanover,NJ),一项Ⅱ期临床研究应用everolimus治疗37例复发/难治NHL患者【13】,包括20例DLBCL,14例MCL,3例FL患者,结果总缓解率32%,包括1例CR和11例PR,中位获得缓解所需时间为3.1个月,5例患者获得长达6个月的无病进展期。多数患者耐受everolimus,达到药物Ⅲ级副反应包括(11%),粒细胞减少(16%)和(30%)。
  4.Bortezomib
  替唑米(Bortezomib)最初用于复发多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其后研究者开始探索其在实体肿瘤中的抗肿瘤作用。有临床研究提示Bortezomib治疗DLBCL有限,但由于该药物抑制NF-B转录活性,而后者是侵袭性NHL预后不良因素,有研究者将Bortezomib联合其他药物治疗NHL患者,结果在一项Ⅰ/Ⅱ期观察Bortezomib+R-CHOP治疗40例DLBCL患者疗效的临床试验中,有一定的治疗优势,CR率达到70%,EPS为70%-80%,治疗副反应主要是外周神经炎,可能是由于Bortezomib和vincristine同时应用的缘故,以后的临床研究将分析加/不加Bortezomib联合R-CHOP对DLBCL的疗效。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邝丽琼)
常见症状: 并发症状:相关检查: 推荐用药:
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
推荐医院:推荐医生: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求医就诊小贴士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妇产大解密
糖叔的甜蜜私厨
皮肤大件事
坐月子可以变得科学,而且是个很快乐的过程。为了妈妈和宝……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反流性食管炎目前在我国成人的发病率为6-8%,老年群体发生…… []
手淫过度导致的,可以戒除手淫,加强营养适当运动可以恢复…… []
由于淋巴瘤非常罕见,所以经常被误诊。我国淋巴瘤发病率上升较快,相比胃癌、肠癌等肿瘤,淋巴瘤的平均发病年龄要低很多,平均发病年龄为47.6 岁。您的位置: &
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研究进展
摘 要: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diffuse pulmonary lymphangiomatosis,DPL)是一种罕见的肺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发生率不确定,病因不明,文献报道从出生至80岁均有发病,以幼儿和青少年多见,无性别差异。DPL以肺脏淋巴管异常增殖为特征,病变常呈弥漫或多灶性分布,也常累及纵隔内脏器和淋巴系统。DPL病情缓慢进展,多呈良性经过,但预后差,最终往往因肺内淋巴管弥漫增殖导致呼吸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笔者对近年来DPL的研究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肺囊腺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