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如果我的青春有风吹过就会感觉气温比较低?

晴阴交替 有风有雪 天津下周最低气温-12℃左右--北方网-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最新新闻排行
晴阴交替 有风有雪 天津下周最低气温-12℃左右
  下周天气变化仍然比较剧烈,周初受偏西气流的控制,天气以晴间多云为主,东北风3级左右。周中后期,受高空横槽的影响,天气由晴转阴,预计有零星小雪天气出现。周末,冷空气爆发南下,本地又将迎来大风降温天气,陆地平均风速可达5级左右。本周气温没有明显变化,日最高气温在-1℃左右,日最低气温在-10℃左右,周最低气温在-12℃左右。
 精彩热图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无标题文档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未来3天陕西继续阳光普照 早晚温差大出行需注意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作者:秦振
编辑:敬泽昊
在西安街头,大部分人都包裹的很严实,但也有美女为美丽不怕冻。
西部网讯(记者 秦振) 从16日开始,一股强大的冷空气侵袭了我国西北地区东部,过程中陕西各地均出现了吹风降温天气。从17日开始,随着此轮冷空气移除陕西境内,未来三天,陕西大部地区都以晴冷为主,西安早晚仍然会出现-3~-4℃的低温,出行时需做好防寒保暖。
2℃会比-9℃还要冷? 风才是体感的关键
近几日,随着一股强大的冷空气侵袭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陕北和关中地区都分别出现了极值低温,不论是陕北的-22℃,还是关中地区的-9℃,都已经让市民觉得寒冷难耐。不论数字多么“恐怖”,对于市民老说,体感温度才是最实际的感受。
数据显示,15日早晨西安温度为2℃左右,而到了16日早晨已经降到-4℃,极值甚至一度出现-9℃。可为什么从体感来说,反而会觉得15日早晨会更冷一些呢?这就是体感温度问题,也就是人体舒适度。
气象研究人员表示,体感温度的定义需要考虑空气、温度、辐射、湿度和风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就是体感温度。在低温环境下,不同的温度和风速大小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寒冷感受。
实验表明,当气温为1.1℃,风速为2.2米/秒时,体感温度为-2.8℃;当气温不变,风速加大为9.3米/秒(相当于5级风)时,这时体感温度甚至可以达到-15.5℃,几乎相差了13℃。
可见,由于风速的变化,在同一气温下,体感温度却是大相径庭。由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明明16日的气温比15日低,人体感受却反而觉得15日会更冷一些,原因就是因为那天西安刮起了6级左右的偏北风。
未来3天晴冷为主 早晚体感会更低
西部网记者从陕西省气象台了解到,预计未来3天,陕西省大部分地区会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的天气。早晨气温会比较低,因为仍然会有风出现,所以体感温度会更低一些,市民出行要做好保暖工作。
而到了中午因为阳光的出现,体感会较为舒适一些,温度也不会像早晚那样寒冷,晨练的朋友可适当的将锻炼时间调后。
18日:陕北、关中晴天间多云,陕南多云。最低气温分布中,陕北-16~-14℃,关中北部-10~-8℃,关中南部、商洛-5~-3℃,汉中、安康0℃左右。
19日:陕北晴天间多云,关中、陕南多云间晴天。
20日-21日:全省晴天间多云。
22日:全省晴天转多云。
23日:陕北、关中多云,陕南多云间阴天。
相关新闻:
近日,西安的最低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然而美丽却是可以战胜严寒的,看看在冬日街头丝袜美女,你就知道什么叫做“美丽冻人”了。
一场大风虽带来了寒意,但也吹走了雾霾、吹亮了整座古城、吹美了古老的大雁塔。12月16日,市民、游客纷纷走上街头,感受暖阳照耀下格外靓丽的西安。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编辑: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风后气温明显下降 小心受凉出现面瘫(图)
09:50:00 来源:  
  今天天气晴好,但白天有风,气温也比较低。根据昨天下午的天气预报,今天白天本市以晴为主,西北风3——4级,最高气温在5℃左右,相比昨天明显下降,夜间和清晨的最低气温约为-5℃,感觉会比较凉。
  大风带来降温,天气又变冷了。以前有媒体报道,曾出现过因为在大风天气中顶风骑自行车结果被吹出面瘫的例子,出现面瘫主要表现为口歪眼斜、面部表情怪异、僵硬等,而寒冷的冬季正是这一病症的高发期。现在虽然已是冬末初春,但突然的降温和大风仍可能引起面瘫。这时发病大多是由于吹风受凉,还有的是开车时把车窗开得太大,导致面部受凉,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夜间睡觉的时候,忘记关好窗户受风所致。像今天这样的大风降温天气,要特别提醒您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骑车时更要注意保护面部,一旦面部出现痉挛、抽搐,要及时就医治疗。新报记者杨郁卉
  画说天气与生活()
我来评两句
网易通行证:
网易新闻今日推荐
今天网友最关心的新闻
(评1426条)
——女子读完大学后“回炉”读初中
——70后女子网上炫富狂骂80后、90后
——司机撞死男童后逃逸 被抓还嘴硬
——大学女老师银行大厅当众脱衣 考验众人承受能力
——"中国最大烂尾楼"复活 更名中石化大厦
——男子持刀爬上楼顶卖身 叫价50万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为什么40度的气温比40的水温觉得热_刘慈欣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467贴子:
为什么40度的气温比40的水温觉得热收藏
很早以前看到过这个问题
到现在还没闹明白
大家给科普一下吧
1楼 13:57&|
40的水要碰到才觉得热,要是气温到了40度,你都不知道往哪躲。
2楼 14:04&|
不会吧。我夏天洗澡要是水温调到40度就会觉得很烫,一般夏天最多用35度的水。而室外气温40度的时候步行20分钟也没多大感觉的,就是多出点汗。
3楼 14:08&|
收起回复4楼 14:12&|来自
因为40度的水的热量远远大于40度空气的热量
收起回复5楼 14:19&|来自
因为你没泡在40度水里(水热比热容很大,放热量大)
收起回复6楼 14:46&|
7楼 14:51&|
你泡在40度水里试试
收起回复8楼 15:12&|
在40度的空气里你会出汗,果然有风或在跑动的话,蒸发制冷
9楼 19:14&|来自
你没试过泡在40度的水里面……
收起回复11楼 19:32&|
我们说的气温,其代表的影响因素更复杂比如气温值不等于逆辐射强度,而水温多少就是多少一般来说如果整体的环境气温值四十度,你周边的辐射源温度绝对不止四十度,这才会有“在太阳底下”或者“在柏油路上”被烤的感觉如果把你密封到一罐理想的四十度的空气里面,你就不会感觉那么热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我们对水温的感官感受方式和气温不同,我们感知水温要进行非常明确的接触性热交换,比如洗手,喝水,而这个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方式比较简单,是多热就是多热而如果是气温,我们的感受方式需要调动恒温动物的整个体温保持系统来实现,温度高了,我们就要排汗,就会影响到生物酶的活性,就要调节身体官能,就会“更不舒服”得比较“系统”,所以自然也就更明显其三是上面两个因素综合起来就比如,如果虽然同是40度但一个大气环境系统中有风,另一个没有,我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收起回复12楼 21:28&|
为什么一斤铁比一斤棉花更沉?
收起回复13楼 23:05&|
40多度的气温是室内温度
室外有太阳直射自然热些
14楼 18:41&|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刘慈欣“的信息,请&或如何从容应对灾害性天气(0811)__新浪网
如何从容应对灾害性天气(0811)
http://www.sina.net 日 14:40 北京城市管理广播
  “台风麦莎已经离开,不会对北京造成危害,不过今年夏季汛期还没有过去,各门部门和群众都要提高警惕意识,防范灾情。”
  本周四(8月11日)早上7:30――8:30,城市管理广播FM107.3,AM1026,将在《城市零距离》节目中请来北京市气象台的郭虎台长、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他们将和广大听众一同来说说“如何从容应对灾害性天气”。
  直播实录
  林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今天的《城市零距离》,我是林洋。
  晶宇:亲爱的朋友,这里是城市管理广播《城市零距离》,我是主持人晶宇。
  林洋:这个歌叫《阴天》,正好符合今天的天气情况。
  晶宇:当然了,今天听了我们刚才的气象预报,您也知道,现在是有雾,到了中午的时候有可能见晴,但是目前这个早晨,我们出行的高峰期,确实城区不少地区的能见度都比较差,大约都不足一公里的能见度。所以司机朋友您开车的时候注意车速,保持安全的车距。
  林洋:对,刚刚送走了台风麦莎,我们现在又迎来了一个雾天,所以大家对天气的变化,应该是现在谈论的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了,我们能想到的天气,对很多的工作、生活都会有影响,比方说对农民的工作会有影响,像我们下时候学的二十四节气歌,是根据天气的变化、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工作,还包括像对交通的影响、对能源的影响,天热了,肯定用电、用水的负荷都会上去,包括蔬菜的价格都会有影响。
  晶宇:而且我们平常的工作、学习,大家就说,出门必须得看天气预报,确实整个天气预报,都是观看率最高的,收听率最高的。
  林洋:无论是在电视、广播等等各类媒体。所以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说的话题就是天气,从今天的天气谈起,认识一下今天来到我们节目当中的嘉宾,北京市气象台的郭虎台长,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
  晶宇:我们的听众关于天气也会有许多疑问,总是在纳闷,我们今天先替我们的听众朋友问问,替我们的市民朋友问问,今天为什么一大早看到雾天了呢?
  林洋:桑拿天我们是习惯了,但是这夏天出现雾天不是特常见,郭虎台长跟我们说说。
  郭虎:今天市民如果在外出的时候都是灰蒙蒙的,主要是在前两天下完雨以后,本市低层的湿度比较大,在气温低的时候,有雾的天气,而且水汽比较大,有的地方可能已经是饱和的,部分地区还有毛毛雨,在夏天出现大雾还是比较少见的。
  林洋:主要是空气湿度非常大。如果过一会儿,到中午的时候,如果太阳出来的话,这个大雾会消散的?
  郭虎:对,随着中午温度的升高,大雾会逐渐地消散,今天温度高,湿度大,可能又是一个桑拿谈。
  晶宇:我们也是通过专业气象台给我们提供的天气预报说了,到中午的时候,有可能太阳辐射会强,午后中暑的气象指数也比较高,要达到三,容易中暑。所以提醒听众朋友,这会儿被看是阴天,到中午的时候还得遮阳防晒,多喝水,防止中暑。
  林洋:特别是一些小孩还有老人,在这种天气下给容易患一些疾病,所以还是提醒大家在今天这样的天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特别是午后的时候。
  晶宇:昨天我们预报今天请来气象台的负责同志,跟大家一起说说北京的天。我们的两部热线电话150833,也已经为您开通。欢迎您继续参与到我们的节目当中,拨打电话或者是发短信。
  林洋:对,短信的参与方式是移动用户,联通用户8821073,小灵通用户是,今天我们说说天气。
  (片花)
  林洋:这是我们的编辑制作的模拟场景,模拟的是台风将要到来的时候,政府的各个部门和普通市民的反映,这个说的是我们刚刚送走的麦莎。
  晶宇:应该说在我们严阵以待之下,麦莎改道了。
  林洋:我们的嘉宾给我们解释一下,麦莎来的路线是怎么样的,然后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北京人之所以对 麦莎这么感兴趣,因为我们不是处于沿海,是处于内陆。
  晶宇:台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稀罕物。
  林洋:对沿海城市的朋友来说,巴不得它少来点,对生活确实有影响。但北京的朋友可能想看看,但没看着。两位给我们说一下,这次的路径是怎么走的?
  郭虎:9号台风麦莎从昨天开始已经脱离北京的影响了,它是6号的时候,早晨3点40分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登陆的,这个台风比较强,登陆以后,中心的最大风力达到了45秒米,超过了12级,而且登陆以后移动速度比较快,基本西北方向每小时30公里移动,西北方向以后,逐渐向北,沿着东经119度一直北上。但是在北上的路径,由于受控制北京高压的阻挡,速度明显放慢。所以进入山东境内以后,速度已经降到每小时15公里。因为台风比较强,在所经过的省市造成很大的灾害,所以大家从网上,从报纸上广播里看到,听到这个灾害了。它移动的路径,在北边进入渤海湾,从位置来看,略微有些偏东。所以对北京来说,造成的影响没有原来想的那么大。这样的话,北京的东部,像北京的平谷、顺义,降水量超过了70毫米,达到的暴雨的天气。从气象来说是这么定位的,0到10毫米小雨,24小时降水量,10到25毫米是中雨,25到50毫米是大雨,超过50毫米就是暴雨。
  林洋:有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雨下得特别大就是大雨或者暴雨也不一定,是根据降水量定的。
  郭虎:对,两个,一个是三小时超过20毫米了,就发暴雨,再有就是24小时连续的雨量如果达到这个数,也是暴雨。
  晶宇:我们传说中的台风,风也大,雨也大,危害也大。但是我们前期来到北京之后,有可能它不会带着大风,只是雨量的增大,这方面请我们的高级工程师张明英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对北京来说,它没有携带骤风。
  张明英:台风是在一个低纬度海面上形成的天气系统,这个天气系统非常强,因为它的低纬度温度比较高,另外在海面上湿度比较大。所以当台风登陆以后,这个条件就不具备了,因为到陆地上以后有一个什么特点呢,第一,水气比海上差很多,另外陆地上面的地表非常复杂,不像海面上那么平坦,所以这样摩擦力非常大。台风在登陆以后都会出现一个迅速减弱的现象,根据它本身原来的强度,减弱的时候也有一个快慢。在北京过去也有过台风影响,一般的话,直接影响的非常少,所以一般台风在北上过程中减弱,我们在气象上对台风定义有一个标准,就是中心气压有多强,这个气压越低越强,所以有一个标准算得上台风。另外中心的风力多大,这时候算字上台风。当它低于这个标准的时候,这时候不能叫台风了,一般叫低压风暴,或者是热带风暴。台风前期是热带风暴,再发展就到台风了,台风再减弱,就是台风低压。台风低压在减弱的过程当中,我们低压一般称呼就是按地,生成地和滞留地区的时间长短称呼。比如我们经常说东北低压、蒙古低压,这些东西就是用地名代替的,或者在这个地方生成的,或者是在这个地方待的时间比较长。台风的低压是移动的,所以在某个地方待的时间长没有这个情况,因为成因是台风,所以叫台风低压。实际上6号在浙江登陆以后,7号就减弱成一个台风低压了,我们那个时候已经看不到台风了,只是台风低压影响我们,到最后是一个弱的低压了,越来越弱,越来越弱,离开了产生和加强的条件。所以后来我们习惯称为麦莎台风,实际上那个时候已经不存在了,是一个低压了。
  晶宇:看来这个麦莎犯了兵家大忌,长途奔。
  林洋:所以再而衰,三而竭,到咱们这儿就没有太大的威力。也挺逗的,这回麦莎台风过程当中,让我们感觉到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有一天我下节目,是在晚上11点多,我们导播还在,我问我们导播,你怎么还没走,我在等阿莎。我觉得像等一个女孩一样,一个名字,而且那天节目有朋友发短信,预报的第二天,麦莎来之前结婚,明天还能不能结。看来麦莎没来也还好,他可以顺顺利利地把婚结了。
  晶宇:应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天气预报,而且这个天气对于我们的影响也都是非常大的,我们曾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北京的就有四次大的台风,在此之前,都是有强降雨,这次我们的麦莎下了点点小雨,证明我们北京并不是完全摆脱了台风的阴影,我们历史上也有过受台风影响的。
  郭虎:对,出现过,比如说离的最近的,就94年6号台风,在7月份开始影响北京,结果在北京的平谷和顺义造成了超过300毫米的降水,而且那次一次降水给密云水库带来了10个亿的降水。
  晶宇:以前有72年的是3号台风,有56年12号台风,94年是6号台风,89年是9号台风,刚才我们5987的朋友说发来短信的,以前都是几号几号台风,这次台风这么好听,是麦莎。
  林洋:还有人说他姐姐是麦当娜,妹妹是麦当劳。
  晶宇:每次我们台风的名字是怎么起的?
  郭虎:现在台风是西太平洋的,有个台风委员会,就是西台风洋这些国家成立了台风委员会,因为他受西太平洋台风影响比较多,根据他的习惯可以提出台风名字,比如中国根据我们的习惯提出“悟空”、“玉兔”,这都是中国提出的名字。
  晶宇:中国特色比较强。
  郭虎:有一些地方,比如这次麦莎就是马来西亚提出来的,还有一些地方,像台湾、香港这些地方也出一些名字,像日本、美国,西太平洋的国家都可以提出名字。提出名字以后,由台风委员会从中挑选,选完以后,这个名字不能犯忌,比如说中国提的名字,在伊斯兰国家可能不能接受,或者其它国家提的名字不太雅,去掉,最后几个国家,都同意了以后,各个国家提的名字排上表,顺序就按这个表,过去一号台风,按这个名字,二号台风来了就用它这个名字。几号几号台风,显得不是那么亲切,这样台风有名字,特别有时候出现特别强烈,灾害性特别大的台风,这个台风名字固定起来,以后就不能用了。这次台风专门指这个。比如说像去年的“云”影响浙江非常强,造成的损失也很大,这样名字就固定下来了。说起台风,我们预报台风应该说中国在预报台风的水平上,在世界上还是比较先进的。
  晶宇:毕竟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影响还大。
  郭虎:一个是台风影响比较多,另外一方面我们投入的力量比较大,这次台风麦莎来了,实际上这次我们对它的预报,特别是预报路径是相当不错的。我作为一个专业的人员给你说一下,你想它在浙江登陆了,浙江离我们说千公里,在浙江登陆以后,我们当时登陆以后,据预报它接近北京移过去,实际它的路径离北京只差200公里,它在渤海过去了,提前三天,在这么长的时间,又这么远的距离报出台风这么移动,这个是相当不错的,这在整个世界上也是很好的水平。但是具体这次台风的强度,或者是台风内在的一些东西,我们还没有完全的研究透,本身它有的规律。像你刚才讲的几次影响我们的台风,有些并不是直接台风影响的,而是台风倒槽,或者是台风云系影响我们,造成这么大的雨。这次台风中心离我们北京只有200公里,下得很小,你刚才举的这四次台风里,只有72年3号台风,那次是真正台风直接影响北京,在北京消掉了,而且前期都是台风。后面这些东西都是台风边缘的一些东西,配合高空槽,这样过来,影响北京,造成那么大的降雨。这次差200公里,非常接近于72年3号台风那次,那次台风直接影响北京,造成北京最大的降雨,24小时降雨降了479毫米,在顺义的枣树林。所以这次非常非常强的,位置非常好,但是强度变化没有掌握好,变化有些突然。对台风的路径报的很好,而且前期登陆以后强度非常强,后来一个内部,因为登陆以后,后续一些气流和水汽太迅速减弱了,这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了。所以位置很好,但是很弱,这样雨量各方面比较小一些,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但是我这儿还可以说一个,我们北方人很少见大台风,现在看的台风都是大风大雨,特别是记者在台风中非常危险地采访,台风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到北京来经过路上长途奔袭,强度各方面都是很弱的,到了北京,下雨大一些,暴雨,或者是时间长一点,略微有点风,那时候风已经很次要了。
  晶宇:也就是说历史上影响我们特别大的这四次台风,基本也没有更大的风,也都是形成了暴雨。
  郭虎:72年3号台风有风,其它几次风很小,都是下大雨。
  晶宇:而且风集中在山区地区。
  郭虎:那不一定,山区地方复杂,有的地方没风,但是雨多一些,比如说94年那次的山区比较大,另外89年那次的山区的,在密云那边,形成了泥石流,有些地方是山区的,有些地方相对城区多。相对的,雨的范围比较大。
  林洋:而且我看有报道说,像张工也说了是减弱来了,相反的,我们北京可能又有一股比它更强的气流,或者是什么样的状况,他们两个人也有交锋,看谁强谁胜,如果非台风的这方胜的话,台风就自然减弱,偏移方向,继续向其它方向移动,有没有这种情况。
  张明英:有,大气循环系统相互作用的,为什么台风登陆以后一直往北上,不是向西走,不是向东移,海上有一个副热带高压顶着它,所以台风登陆以后,顺着副高边缘一直往北上,但是为什么速度从30公里减到15公里,从天津往北京走的时候,最慢的时候是一小时10公里,相当于咱们是走路的这种速度。所以这个台风从天津走路走到北京要多长时间,造成北京这块受高压阻挡,东边有高压,北边有高压,所以台风一直往北上,但是受它阻挡,速度放慢,减弱,向本市东边一点走,偏移出去了。
  晶宇:1473的朋友发来短信是,前三天 预测出来这么长的路径,后来为什么不能更密切地关注,他特别想了解,我们气象是多长时间能够综合一下数据。
  张明英:我们正常的话一天进行四次会商,跟医院会诊似的,预报员、专家根据新的资料对天气做出一个预报。所以早晨咱们看,刚才播的预报,那是早晨5点钟经过专家会商以后预报,要更正的。所以我们一般是5点钟一次,中午11点钟一次,下午3点半一次,晚上2、3点还有一次,正常的话就是四次会商,就是新的资料来了以后进行预报。台风登陆以后,我们气象部门密切地监视气象的变化,我们每天三个小时会商一次,根据卫星云图,根据我们站的资料对台风进行定位,连续跟踪它。台风的移动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时候是加速,有的时候是减慢,有的时候会原地不动,有的打转。刚才介绍前面几个台风里其中有一个在海上绕了一个圈,接着再走,再往西,穿过渤海湾直接影响北京,所以连续地进行监测。另外气象部门之间互相进行会商,跟我们的上级部门,中央气象台,包括周边的省市,像河北、天津、山东,台风经过的路线,我们要进行会商,考虑台风移动的路径,逐渐地进行跟踪,进行预报。
  林洋:这次麦莎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没有来,大家也有很多的想说的问题,接下来再听定我们的记者在前期采访的时候,大家有什么想说的话。
  A:没刮。
  B:我觉得吆喝得挺厉害,也没什么,肯定造成恐慌,预报的太严重了,我觉得。
  C:台风经过北京,也挺害怕的,从实际来看,只是下了一点下雨而已,这次对我们来说对心理的影响大于对实际的影响。
  D:麦莎来之前,气象台有红色预警,然后我看有一些报道,说郊区疏散了地方比较危险的群众,可是最后麦莎没什么威力就没了。
  E:今年北京灾害比较多,而且今年防汛的压力比较大,是不是今年北京的天气是比较反常的,最近是不是还有比较大的天气的变化呢?
  林洋:正好,也提到了手机平台上一位3397的朋友提的问题,他想问问预计今年北京还有什么台风,叫什么名字。
  张明英:后期,因为夏天的话,是台风的多发期,台风最晚可以到10月份,就是西太平洋地区还有台风,刚才我说台风命名就是按着这个顺序来的,这样的话,有些台风出了以后位置就偏南了,特别到后期秋天以后,到9、10月份的时候,台风很难影响到北方,都是相对在南海这一带活动。只要有台风,就对台风进行偏号,我说的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对我们中国没影响,对他们就有影响了。所以他们就有名字,按照顺序排下去,具体到哪个很难说了。如果向北移,影响到中国,这时候我们就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了,它不到中国,可能这个名字,影响不到,我们也不讲,所以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我们气象部门知道,因为有一个派名表,是顺序往下排的,后边影响到北京的,影响到中国的台风,我们先说是几号台风,叫什么名字,在这儿之间可能你听到的名字并是按照排名表顺序下来的,有些名字没有影响到中国,咱们就没提它。实际上还是号,9号台风,可能下次影响台风,变成11号台风了,你10号台风的名字就不知道了,11号台风的名字就知道了。这个排名表秩序往下排的。
  林洋:像记者的采访当中,我们也听到有的朋友说大家做了很多准备,结果没来,不过我想张工刚才说了,今年台风来的机会可能就小,但是不保明年、后年台风不会再来我们北京。通过我们这次,不论全市从政府机关,大家的演练,为下一次台风,有更多的心理和更各方面的准备,更从容地面对台风了。
  晶宇:这里还有一位朋友比较好奇,台风的预报都是用什么手段预测?
  张明英:台风的预报,现在一个是用天气预报,大气,也是属于流体,我们用高速的计算机,通过物理方程、数学方程,对大气未来的演变进行模拟,这会儿给出一个台风的路径,另外在临近的时候,我们通过卫星云图,包括地面的观察站,对台风未来移动的路径进行更正。我们在做台风预报的时候,不光是咱们国家自己的数据模式,我们其中参考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几家的,把几家的数据,分析它路径的移动,给出一个具体的预报。
  林洋:说到天气预报,听众朋友很多人可能也不太了解天气预报的术语是什么含义,比如说我们经常报天气预报,报一个降水概率是多少,原来一个朋友跟我开玩笑,他问我,你说概率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10个家专家坐在一块儿,说如果用7个同意,今天下午有3个不同意,这个时候降水概率就是70%。请张工给我们说说降水概率应该怎么理解。
  张明英:他说这个是开玩笑,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概率就是一个随机事件出现的几率大小,天气预报我们认为是一个随机事件,但是作为我们气象工作者作为一个客观的,准确地报出来,很多时候也报不准,这个时候我们看成一个随机的事件,比如说降雨,我们看成一个随机事件。这样每一个随机事件有一个出现的概率,出现多,出现少,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现在天气预报降水概率就是出现降雨的可能性大小,如果你说10个专家7个说有,3个说没有,70%,这个也有一定的道理,从概率的角度来说也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我们不是这样做的。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计算,通过统计方法进行计算以后,对各式各样的预报方法,因为我们做预报不是一种方法,有很多方法,刚才台长说的有数值预报,有气象雷达,卫星云图,各式各样的预报方法,比如说统计预报是一个内容,虽然概率本身也是统计,但是我们还有专门的统计预报方法。另外还有其它的专用的预报工具。这样每种预报得出的结论不完全一样,我们采取统计方法,把各种方法得出来的东西进行一个统计,得出了一个未来降雨出现的可能大小,也是一个降水概率问题。
  晶宇:还有9043的朋友问了,说降水概率是整个指咱们北京市的降雨概率,还是针对每个地区的?
  张明英:我们有分片预报,北京笼统地分成了五片,也就是东北片、西北片、东南片、西南片,再就是城区。我们过去气象是为生产服务多一些,现在为经济发展,为城市的建设,为城市发展服务功能越来越强。所以单独有一个城区,就是朝海丰石这一带,我们讲没有单独指哪片的话,一般是指城区的概率,每片,我们分成这四块,每次预报当中还有四片当中的降水概率,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得比较清楚,每片降水概率是多少,是这样做的。
  林洋:6238有一个问题,想问问我们今天的专家,说降水概率达到多少的时候,该带伞了。
  张明英:降水概率越高越要带伞,降水概率低的就不用带伞了。实际上是这样的,降水概率50%的时候可有可无,实际当中,比如说在天气预报当中,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处在这种50%可有可无的状态下,需要我们专家进一步研究会商,总不能把50%的难题给群众,这样气象部门挑起这个难题。领导专门对我们有一个要求,就是在里50%的概率,尽量少有,因为50%的概率给老百姓很难拿主意,这样的话,一般情况下,如果是稍微可能出现降雨的可能大一点,我们都是报60%,或者说稍微小一点,我们报40%。可能这些年来,降水概率好几年了,听到50%的时候,这种概率还是很小的。如果用50%,其实我们的实际情况经常是50%,不敢说一定有把握。我们想有50%,但是把难题给群众了,尽量在这里区分一下,50%当中可能达到60%,小一点40%,这样把难题承担起来。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到底是百分之多少该带伞,这个很难说了。一般60%下雨的可能比较大。另外我报下雨60%是一天当中的下雨的概率,你出去个把小时,可能正好赶上。要是没赶上,带不带就无所谓了。所以群众一定根据当时天气情况或者最近最新的天气预报决定你的行动,这是非常重要的。
  晶宇:有时候经常我们大家会说你知道哪块云彩下雨,建国门这个地方没下雨,可能海淀那里下得特别大。
  林洋:有的朋友说现在老百姓对天气预报越来越关心了,那么嘉宾你们的压力是不是越来越大了?
  郭虎:是的,因为以前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的时候,解决温饱问题,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奔小康,人们也注重生活的质量,对于天气来说,也是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关注。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同样一次过程,有一次台风,在十几年前, 二十几年前,同样的强度造成的损失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时经济没发展,如果是现在,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损失都是不可小估的,对气象台来说压力非常大。而且我们从事的工作,天气预报是一个预测的科学,气象还是一个发展的科学,大气很多的变化来说,还没有认识到。现在的预报准确率达不到100%,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也达不到100%,对于我们来说,付出100%的努力,但是有时候可能还会出现偏差和失误。所以这方面来说,对于我们的预报员来说压力非常大。
  张明英:作为我们的业务,搞技术工作的,这几年确实深深感到群众对我们天气预报,对我们气象工作的关心,我觉得,我们是既有压力,也是我们的动力。这样的话,我们的气象工作才能搞得好。过去,大家你搞气象工作,人家对你的气象不当回事,不知道气象是怎么回事,我们感觉我们工作干起来没劲。现在大家都很关心,而且各行各业都需要天气预报,特别是我们把气象工作,把天气预报,转化成一些实际的效益,比如说给一些国家减少损失,给一些企业增加一些收入,现在很多单位,比如说一些旅游部门,一些建筑部门,还有一些仓储部门,甚至商业,都跟天气预报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我们感觉到在有压力的同时,也感觉到特别光荣,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同时在压力面前,我们气象事业又有非常大的发展,这些年来各种各样先进的工具设施都用起来了,现在我们和国外气象的水平,和国际上最高的水平越来越接近,所以大家关心,我们干起来更有劲头。
  晶宇:跟我们广播有共同点,大家越关心,我们越有动力,这边零距离开通了,请来我们气象台的负责人,我们关心天气的百姓朋友,我们的两部热线电话150833已经为您开通,欢迎您打电话来,跟我们的嘉宾进行零距离的沟通。
  林洋:对,嘉宾也说了,有压力也有动力,我们希望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我们的天气预报能够尽量越来越准确。你正在收听的是《城市零距离》,我们的节目还在继续。
  晶宇:《城市零距离――面对面》,今天我们和气象台的台长郭虎先生,还有气象台的高级工程师张明英,跟我们一起说说北京的天气。
  林洋:我听有的朋友形容我们北京的天气,说春天风沙大,夏天以后桑拿天,秋天挺好,时间特短,到了冬天特冷。现在正好处在夏天,估计今天又是一个桑拿天了。今天也想在这个时候请我们的专家跟我们说说,我们北京现在为什么这么多的桑拿天,有时候来到北京感觉跟南方似的。
  晶宇:而且今年的桑拿天特别怪,不进传统的伏天之前,就已经连续有几个桑拿天了,上大家越来越觉得没有规律可循了。
  张明英:桑拿天这个词用得非常好,这不是气象的专利,完全是百姓归纳的,或者说是归功于利用记者。
  林洋:一个记者起的名字,就是2002年的时候,也种这种天气,这个天气这么热,这么闷,跟蒸桑拿似的,最后记者来一个桑拿天,所以以后碰到高温高湿的天气,就是桑拿天。这个跟台风不一样,这个记者起的。
  郭虎:所谓桑拿天是很形象的说法,但是也很不科学。有一个标准是什么呢,大家都说不出来,一般的话,这个天气,我们气象叫闷热天气,这样的话,它有一个温度到多少,湿度到多少,有一个相配合的问题;就是湿度比较大,温度比较高,特别是湿度50%、60%以后,气温在28、30度之间,人们就会感觉到闷热,再超过这个标准,会感觉到越来越明显。如果32度,湿度70%,会感觉到非常非常的闷热,也就是说,一般咱们说的桑拿天,我理解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温度下,60%、70%,这个温度超过30度,甚至32度。我们气象部门对这个东西有一个专门的用语,有一个词,这个词叫热带夜,一般咱们知道温度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晚上的气温,如果也高,人就感觉非常难受了。因为这样的话得不到休息。我们气象叫气温日较差,就是白天和晚上温度差异非常小的时候,人感觉到难受。热带夜的定义就是晚上最低气温高于25度的时候定为热带夜。这个比较科学地反映出桑拿天的多少,就是一般的桑拿天,白天晚上的温差很小,这种特点。我们用热带夜概念统计一下北京这些年的温度变化情况,就是说热带夜的增加和减少。在50年代平均一年只有一点几个,不到两个,到了60年代基本和50年代持平,70年代开始略微有些变化,到80年代变化也不太大,到90年代出现了非常明显增多的趋势,就开始到了接近10个了。其中2002年是比较多,一下到了17个,增加的幅度非常快。这个和北京的城市建设非常有关系,因为在90年代初,北京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样的话,人口增加,城市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热岛现象,这样带动了热带夜增多的。所以感觉到闷热天气、桑拿天增多了。从我们现在的热带夜统计来看,和国外相比,我们主要和日本同纬度的东京,和我们基本在同一个纬度上,各种条件差不太多,他因为是海洋性气侯,有的地方比我们优越,他的热带夜每年是30到40,比我们还多,我们现在北京每年是10个多一些,看来到2000年略微有些增加,增加的幅度大一些。我们只要注意控制管理,特别是搞好城市绿化,搞好城市规划,控制它,使它增加的速度慢一些,或者是有所减低,在日本想办法控制在20个以下。
  晶宇:好,我们先说到这儿,这边王先生打来电话。
  林洋:您好王先生。
  晶宇:您有什么问题直接问我们嘉宾。
  王先生:嘉宾同志您好,现在传说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死牛,这个有什么依据、科学性,还有适用范围,还有伏天增加了一伏,科学道理和这两个语言的适用范围。
  林洋:这些王先生的问题,谢谢您。
  晶宇:请我们的张明英工程师跟我们讲。
  张明英: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死牛,这是民间谚语,是大家口口相传的,可能有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对应效果。关于这个,我们气象部门想做好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我们千方百计地要做,不仅用现代的科学,像台长说了,我们世界最先进的大型计算机计算天气预报,同时对民间的一些天气谚语也非常重视,刚才说这个谚语我们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统计。所谓的早立秋和晚立秋是指立秋的时间出现在上午或者是下午。出现在上午,我们说是早立秋,出现在下午是晚立秋。我们对早立秋和晚立秋进行了统计以后,这50多年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早立秋和晚立秋对应后期立秋之后一旬的天气,或者说半个多月天气的相对关系非常不明确,应该说早立秋后面这一段时间相对天气比较凉,或者是凉的比较早。我们统计结果,早立秋以后,有一些年份不仅不是这样的,而且比往常热一些,而晚立秋,有时候热,而有的时候凉。特别是这些年,近十几年来,可能是出现早立秋的次数比晚立秋的次数多,而这十几年,整个气温显得偏高,不是说一立秋天气就凉了。不是说早立秋凉嗖嗖了。所以有一些民间谚语有科学性,找出它的科学道理进行推广、应用。而有一些谚语,可能是传的比较多,不一定是非常准确的,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谚语,这样的话,不一定好用了。
  晶宇:我们这位特别朋友着急,想从您这儿有比较准确的预测,立了秋之后,还会有什么桑拿天吗?
  郭虎:从现在看,八月份,虽然是立秋了,北京的温度非常高,尤其是最近降雨比较多,北京还会出现这种闷热天气,也就是桑拿天。但是从现在来看,随着季节大来,天气逐渐凉,所以从现在看,短时间的,一两天出现高温闷热的天气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持续的桑拿天可能性很小,而且从今天来看,今天比较热,明天可能冷了。所以明天北京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降水天气。
  晶宇:今年是两个中伏,现在还在中伏里面,立秋之后的中伏的情况会是怎么样的?
  张明英:定中伏还有24节气,人们往往跟气象联系起来,实际这个是天文的分季,并不是气象上的。我们气象按照24节气进行预报,实际24节气用的是太阳历,我们农历一般用的是阴历,是月亮历,所以这样的话是不太一样的。这里有阴历和阳历调整有一些差异,有天文方面和历法方面的科学,天象这方面懂得很少,没有研究这个。但是我们气象上用太阳历有什么特点呢?因为大气受最大影响的是太阳的影响,所以我们根据太阳的规律,地球围着太阳转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出现四季,或者说是昼夜差异。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相对注重一些,而对一些农历上的东西,民间的阴历,对天气相对关系不是特别密切。这样的话,我们知道的很少,另外有一些天文、历法的知识知道的很少。好多群众觉得这些东西和气象上是一致的,实际用这些东西来预报天气,或者说跟气象有一些相关的统计,但是我们经过研究统计以后,这种关系应该说不是很强的关系,对我们做天气预报来说作用不太大。
  晶宇:有时候哪年两个中伏,哪年一个中伏,是民间推测出来的?
  张明英:对。比如说每年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一般都是在6月底7月份,而人感到最难受是什么时候,就是7月份,高温高湿,就是桑拿天。6月份是干热天气,最高气温可能出现很高,甚至出现42度。而到了8月份下半月特别是9月份,这段时间马上天气转回来了。你说两个中伏,不一定说,咱们老北京人常说的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九天正好是在冬至之后,这段时间太阳照的最少,冬至之后开始数九,到三九的话,正好那个时候太阳辐射最少,地球丧失的热量和太阳上获取的热量差异最大,所以冷。三伏天我不清楚,我自己没学好,完了以后是第三个更日的什么时候,这个和三九天的关系不那么清楚,因为它不是固定在某个时候。
  林洋:不是说三伏天太热直射最强。
  张明英:不是这样的。所以它又加什么中伏,我理解这种天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林洋:而且像农业的谚语,可能也根据地域不同,比如说我们中国地域很辽阔,有南方,有北方,有春雨青春清谷香,夏满芒夏暑相连,可能这个也对全国各地是不一样的。
  晶宇:我们说伏天,高温高湿会联想到,一到热天的时候,雨水比较多,今年下了很多场的雨,给我们市民留下了时刻印象,为什么今年尤其雨水多?
  林洋:而且还有强对流天气,冰雹也出现的比较多。
  晶宇:而且6月份的时候,一下雨还会夹杂冰雹,冰雹是比较罕见的,在那段时间大家成为一种现象了,在北京下雨带着冰雹。
  郭虎:从今年降水来看,降水过程比较多,包括6月份,北京的降水比去年和常年都是偏多的。结果在7月份,北京的汛期是6、7、8、9,而且北京的降水从常年来看,主要集中在7、8月份。7、8月份主要的降水是什么呢?7月的下旬和8月的上旬,这个我们提到七下八上,这段时间是降水比较集中的时段。今年7月份的降水要比常年来说,7月份是闷热,连续的可能要雨多,天比较凉快,7月份闷热的天气比较多,降水比常年明显的偏少,所以到7月底为止,就是北京的降水大概350毫米,要比常年现在还是偏少,包括比去年降水还是偏少的,所以现在降水过程多,量不大,所以总的降水量来看,到目前为止降水比常年,跟去年比,还是偏少的。
  林洋:好,现在我们热线上有一位丁先生,他有一些建议,我们来听一听。你好,丁先生。
  丁先生:你好。
  晶宇:请把你的意见提给我们来自气象台的嘉宾。
  丁先生:好的。我现在是说大家有的人,就对这个预报不是特别准,会有一点意见。实际上呢,现在每天都在做天气预报,每天好多次,有好多人一天也听不止一次,这个多好的科普机会没利用机会。
  林洋:你就觉得可能在这中间加一些气象的知识,给大家普及一下。
  丁先生:对,每天一点一滴的,哪怕一两句的,大家也会增加对这个气象知识的理解。
  晶宇:好,非常感谢这丁先生这个意见。
  林洋:对,这个其实也是,像我们台的天气预报逢整点,半点我们都会有。
  晶宇:半点的时间我们要稍微简单一点,整点的时候会更有一些人文关怀,有的时候我们感觉也一些基本的知识在里面。
  林洋:王先生在问这个天气预报的发布途径是怎么发布的。
  晶宇:我们城市管理广播肯定整点、半点都会给您发布。
  林洋:还有我觉得最后节目的时间也不太多了,我记得我看报道说悉尼奥组委在官员会答记者提问说,悉尼奥委会成功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他们是说天气。那么正好我们这个北京的奥运会,我看开幕时间定在2008年的8月8号,正好处在这个阶段,那么这个时候北京的天气,在这个奥运会期间会是个什么样的,2008年,我们的预报又会是什么样的?
  郭虎:对,我也听到过了。就是在奥运会的时候,决定这个悉尼成功的关键,有三个。第一个天气,第二个天气,第三个还是天气。所以天气对大型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像希腊的奥运会举办比较成功,但是它的气侯来说非常的干燥,整个在奥运会期间,可能只有一次冷空气活动,还刮了一次四级风,别的就没有了,所以他那个天气非常好。那么对于北京来说,就刚才你提到了,就是8月8号,那么三年以后的8月8号,我们要举行2008年的奥运会,那么这一段时间的天气,正好这个时间还是处于北京的汛期,所以大家可能体会到最近的天气,不是桑拿天、高温,或者就是降水天,或者是雷雨天。所以我们统计来看,这段时间应该起码是两天北京就要下一场雨,在这一段时间来看。所以现在为了保证北京比较优秀的奥运会,那么我们也是在气象部门做准备,一个就是说我们加密我们现代化的建设,加密自动站,气象站,观测站。
  另外的话,就是引进大型计算机,使我们的数据预报的模式可能做到一小时一公里提供一次预报。另外的话,我们包括我们气象雷达,现在我们有一部雷达,那么在大兴再建一部多普轮雷达。另外的话,国家气象局还在北京的周边要建气象探测网,这样的话,通过我们的现代设备的建设,通过我们预报工具的完善,那么也是为2008年奥运会做好准备。
  林洋:是不是也考虑到了定在8月8号,因为今年是8月7号是立秋,正好是在立秋的前后,所以就把日期定在了8月8号。
  郭虎:不是。
  张工:原来是7月25号,因为7月份,咱们北京的天气要比8月份的坏天更多一些,温度更高一些,7月份温度北京最高了,所以咱们跟奥组委协商以后,尽量往下推,想推到9月份。但是咱们知道,这个奥运会的名字叫夏季奥运会,所以你弄到9月份就不合适了,这样的话就改到8月8号。
  晶宇:对,因为奥运会,一般的以前像我们知道的举办过的,基本上都在7月份,或者7月下旬开始的,我们这已经争取下来的一个结果知道的,也是为了更好的能够筹办好,更好的让我们运动员发挥出好的水平来。
  林洋:最后我们再回答一位王先生的问题。他想问问天气预报形成的过程,是怎么预报的。原来可能我们,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可能看,都看到有一个叫百叶箱,可能天气预报的预报员从那里面拿出一个什么东西,不太清楚,因为我那时候小,然后就发布一些预报,可能还放一个热气球什么的,我们现在预报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郭虎:还是让我们的张工说,他不仅是我们的总工,而且是北京气象科普馆的官长,他本身负责一个科普的。刚才丁先生说的问题非常好,就说我们气象天天报要加强科普知识,那么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应该要加强,所以这个问题让我们馆长说。
  张工:说这个天气预报制作过程应该是一个很复杂的一个事情,所以我在这儿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另外时间也比较少了。
  我给你简单说一下,这个天气预报制作第一步要有一个气象观测,而且不是一个地方,两个地方,而且要形成一个网络,就是一个全球的网,全世界的各个地方都要有气象观测,而且观测的结果要共享,这是第一步。然后第二步就是把这个观测结果进行会汇总分析,有非常迅速的通讯设备汇总在一块,马上就知道其他地方是什么样的天象。然后把这个资料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和研究这个内容,包括这几个内容:一个是我们要制作绘制天气图,从天气学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是什么天气形势,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第二个就是把这些数据进到大型的计算机里头,我们气象上有一套描述天气运动的一套方程,这套方程解起来非常复杂,非常难。这样的话就用这套方程,计算机来解这套方程,而且是越大型越好的计算机才能发挥作用,一般的计算机在这儿根本算不了这样的方程。所以这样的它给我们一个描写未来大气变化一个情况的结果。
  再就是预报员根据他的预报经验,有一部分在这里头。还有一些就是刚才我说得一个统计方法,进行这个预报。再就是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探测资料,把这些卫星进行通话以后,放到计算机里,变化数据放到计算机里进行计算。再就是我们预报员通过这个卫星雷达对这个天气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把这些所有的资料和这些探测的结果,综合在一起,经过气象台会商。也就是说一个人还不行,不是说我们台长想怎么报怎么报,实际上是我们这个集体智慧,在台长的领导下,很多专家在这里头,把这个预报进行研究,讨论,相对一个最客观的结果,然后报给大家。
  晶宇:张工也是把这么一个科普复杂的一个过程,给了我们一个速食品,快餐。
  林洋:现在热线上,短信平台上还有非常多的问题,大家都非常关心气象,但是我们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不能一一解答,我们有机会还会请郭台长以及张工再来我们直播间和大家聊聊天气的问题。今天在节目当中,大家也说了,说大家其实对天气预报的关注,给了气象工作者压力,也给了气象工作者动力。我们也希望气象工作者能够在大家的压力和动力之下,能够把天气预报的工作为大家做的更好。
  晶宇:当然我们的朋友们,您也是最好未雨绸缪,比如说看上了阴天,你带上伞,万一中午变成大太阳你也要注意防晒,比如说这个“麦莎”,我们之前做了很多的预防,准备工作,我们总说未雨绸缪总胜过这个心存侥幸,万一它来了呢?
  林洋:对,所以对于天气的变化,大家还是关注,密切的来关注天气预报,关注我们的天气预报工作者的工作。好,今天的节目接近尾声了,今天的主持人晶宇和林洋代表编辑高波谢谢大家收听,也谢谢两位嘉宾来到直播间,谢谢听众朋友收听参与我们今天的节目。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筝有风 海豚有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