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老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能治好吗?_百度知道
结核性脑膜炎能治好吗?
提问者采纳
你好;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粟粒结核或其它脏器结核病变。既往以小儿多见,常为肺原发综合征血源播散的结果,或全身粟结核的一部分。成年发病率占半数以上,以青年发病率较高,但也可见于老年。除肺结核外,骨骼关节结核和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常是血源播散的根源。部分病例也可由于脑实质内或脑膜内的结核病灶液化溃破,使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上有结核结节形成,病灶周围有炎症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干酪坏死,常以脑底部最为明显。在蛛网膜下腔内,有多量的黄色混浊胶样渗出物积聚,主要由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围绕脑干,可压迫和损害就近的颅神经,引起相应的颅神经受损症状。病变严重者可累及脑皮质而引起脑膜脑炎,引起多发性脑软化。未经适当治疗而致病程迁延的病例,由于蛛网膜下腔渗出物的机化而发生蛛网膜粘连,可使第四脑室下中孔和外侧孔阻塞,引起脑积水。根据临床及病理,可将结核性脑膜炎分为四型: 脑膜型:以高颅压及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 脑内结核瘤型:病灶位于脑实质内,有局灶性脑定位症状和体征,如癫痫、单瘫等。 脊髓为主型:此型为脑膜炎治疗不当转变而来,也有发病即属此型者,有脊神经根症状或截瘫,尿便失禁等。 混合型:此型同时具备脑膜炎和脑内结核瘤型的特征。 (一)、要点 病史:多数病人有新近感染结核的病史或有结核或有结核病的密切接触史。 症状:常有10~20天的前驱症状,如精神有振、全身无力、食欲减退、情绪不安、易激动、低热、恶心、呕吐、便秘等。逐渐发生嗜睡、头痛加剧、并有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和脑膜炎刺激征。神志不清,逐渐进入昏迷。此时所有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瞳孔定位,脉搏增速,呼吸不规则,最终导致死亡。 体征:体温多在38℃,并发粟粒性结核者体温可达40℃。多向暗处侧卧(羞明),皮肤划痕反应多数过敏。小儿前囱隆起。早期瞳孔因畏光缩小,晚期则扩大而固定,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可出现视神经麻痹,眼睑下垂、复视。绝大多数病人颈项强直,病理性神经反射阳性,生理性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呈无色透明或毛玻璃状,也可呈浅黄色。静置24小时可有薄膜形成。细胞数和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结核菌培养可阳性,抗结核抗体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 (2)眼底检查:在视网膜上可有结核结节。视乳头水肿可确定有颅内高压。 (3)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对诊断有参考价值,但阴性也不能排除有结核性脑膜炎。 (4)X线检查:肺部X线检查如发现原发综合征,活动性结核、特别是粟粒性结核,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5)CT检查:可显示脑膜、脑实质中的粟粒病灶,结核瘤及干酪性病变,还可显示脑底部的渗出物,脑组织水肿、脑室扩张等。对结核性 脑膜炎分型、判断愈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二)、预防及预后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乐观,劳逸适度,使正气旺盛,减少发病。 积极治疗原发结核,彻底清除结核病灶,防止继发感染。 预防接种:接种卡介苗,不但预防肺结核等的发生,而且在新生儿时期接种卡介苗,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对于已患结核核性脑膜炎的病人,应住院治疗,住院时间不少于3~6个月。 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15%以上。预后好坏主要决定于治疗的早晚及其神志状态,有神志障碍者,死亡率明显升高。 另外,老年人、幼儿死亡率亦较高。 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显得格外重要。问题是早期诊断不容易,如果医生缺乏经验更会导致不能及时做出诊断。作为病人遇有午后低热,头痛、呕吐、尿潴留等不适时要尽早去医院看病,尤其当医生提出要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检查时,干万不要拒绝,因为检查脑脊液是诊断此病的惟一重罢手段,其意义有时超过做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是可治之症,因为抗结核药异烟肼。吡嗪酰胺等都能很好地“透过血脑屏障”) 再联合使用链霉素、乙胺丁醇等,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用量要比治疗肺结核大、疗程也长,大约需两年的时间, 过早停药易复发。患者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密切配合 坚持用药以完成治疗。
权威医生回答
结核性脑膜炎是可以治好的,需要长期足疗程、规律、规范、联合药物的抗结核治疗,而且治疗过程中需要间断进行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标本进行相关检测,看看治疗的效果,结核性脑膜炎是不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所以不需...
其他类似问题
结核性脑膜炎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结核性脑膜炎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结核性脑膜炎
本词条由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声明百度百科公开招募三甲医院副高职称医师或医学博士,加入国家卫生计生委“”,撰写医学词条。
结核性(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在肺外结核中大约有5%~15%的患者累及神经系统,其中又以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常见,约占神经系统结核的70%左右。近年来,因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
TBM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引起TBM。多起病隐匿,慢性病程,也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缺乏结核接触史,症状往往轻重不一,其自然病程发展一般表现为:
1.结核中毒症状
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倦怠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2.脑膜刺激症状和颅内压增高
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在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所致。颅内压多为轻、中度增高,通常持续1~2周。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多明显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严重时出现去脑强直发作或去皮质状态。
3.脑实质损害
如早期未能及时治疗,发病4~8周时常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如精神萎靡、淡漠、谵妄或妄想,部分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昏睡或意识模糊;肢体瘫痪如因结核性动脉炎所致,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交叉瘫等;如由结核瘤或脑脊髓蛛网膜炎引起,表现为类似肿瘤的慢性瘫痪。
4.脑神经损害
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以动眼、外展、面和视神经最易受累,表现为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5.老年人TBM的特点
头痛、呕吐较轻,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约半数患者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但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结核性动脉内膜炎而引起脑梗死的较多。血常规检查大多正常,部分患者血沉可增高,伴有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的患者可出现低钠和低氯血症。约半数患者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胸部X线片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感染证据。CSF压力增高可达400mmH2O或以上,外观无包透明或微黄,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常为(50~500)×106/L。蛋白增高,通常为1~2g/L,糖及氯化物下降,典型CSF改变可高度提示诊断。CSF抗酸染色仅少数为阳性,CSF培养出结核菌可确诊,但需大量脑脊液和数周时间。CT可显示基底池和皮质脑膜对比增强和脑积水。根据结核病病史或接触史,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结合CSF淋巴细胞增多及糖含量减低等特征性改变,CSF抗酸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PCR检查等可作出诊断。与鉴别,两者的临床过程和CSF改变极为相似,应尽量寻找结核菌和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室证据。还需要与脑膜癌病相鉴别,后者系有身体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脑膜所致,通过全面检查可发现颅外的癌性病灶。极少数患者合并脑结核瘤,表现连续数周或数月逐渐加重的头痛,伴有癫痫发作及急性局灶性脑损伤。增强CT显示大脑半球等部位的单发病灶,CSF检查通常多为正常。此时需要与脑脓肿及脑肿瘤相鉴别。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给药、合理选药、联合用药及系统治疗,只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本病,即使抗酸染色阴性亦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
1.抗结核治疗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或乙胺丁醇链霉素是治疗TBM最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儿童因乙胺丁醇的视神经毒性作用、孕妇因链霉素对听神经的影响而尽量不选用。
(1)异烟肼 异烟肼可抑制结核杆菌DNA合成,破坏菌体内酶活性,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无论脑膜有无炎症,均能迅速渗透到脑脊液中。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主要不良反应有末梢神经炎、肝损害等。
(2)利福平 利福平与细菌的RNA聚合酶结合,干扰mRNA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细菌死亡。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利福平不能透过正常的脑膜,只部分通过炎性脑膜,是治疗结脑的常用药物。单独应用也易产生耐药性。主要不良反应有肝毒性、过敏反应等。
(3)吡嗪酰胺 在酸性环境中杀菌作用较强,pH5.5时杀菌作用最强,能杀灭酸性环境中缓慢生长的吞噬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对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的结核杆菌几乎无作用。吡嗪酰胺能够自由通过正常和炎性脑膜,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抗结核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肝损害,关节酸痛、肿胀、强直、活动受限,尿酸增加等。
(4)链霉素 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仅对吞噬细胞外的结核菌有杀灭作用,为半效杀菌药。链霉素能透过部分炎性的脑屏障,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主要不良反应有耳毒性和肾毒性。
(5)乙胺丁醇 与二价锌离子络合,干扰多胺和金属离子的功能,影响戊糖代谢和脱氧核糖核酸、核苷酸的合成,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对生长繁殖状态的结核杆菌有作用,对静止状态的细菌几乎无影响。主要不良反应有视神经损害、末梢神经炎、过敏反应等。
2.皮质类固醇
用于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伴局灶性神经体征和蛛网膜下腔阻塞的重症患者,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炎症反应及减轻脑水肿。
3.药物鞘内注射
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有早期椎管梗阻、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抗结核药物停用,以及在慢性、复发或耐药的情况下,在全身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辅以鞘内注射,直至CSF检查正常。脑脊液压力较高的患者慎用此法。
颅内压增高者可选用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甘油果糖或甘油盐水等,同时需及时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发病时昏迷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征。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恢复正常提示预后良好。即使经过适当的治疗,仍有约1/3的TBM患者死亡。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是结核性脑膜炎?能治好吗?要多长时间?
悬赏1个健康币
健康咨询描述:
岁主要症状:头痛,呕吐,精神不振,血压高,右胸下部时有疼痛.发病时间:5天前至今化验检查结果:高血压,血糖低,继发性肺结核,CT结果:脑轻度积水,多为不全梗阻,疑是结核性脑膜炎,未穿刺.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开始鼻窦炎治疗4天,查出身患高血压,胸透和PPT试验后疑为继发性肺结核,治疗15天后精神好转出院,2日后的傍晚,突然呼吸困难,胸闷,头痛,昏迷,急救输液后苏醒,至今躺在医院治疗.早晨输液身体感觉较好,肺已张,但中午时,低烧,头晕(痛),干呕,精神萎靡,难受,现已治疗5天,效果不理想,似有严重趋势;今日医生会诊,疑是结核性脑膜炎,明日穿刺.很急!很怕!!救救我吧,谢谢了.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23:52:06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140010称赞:18124
你好,你的情况我建议你首先做个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是这个疾病的话我建议你抗结核治疗至少1年半,建议你耐心治疗,祝你健康.
百度智能推荐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感染科
常见症状、发烧、、、、、、、、、、
检查项目、白细胞计数(WBC)、、、、、核磁共振成像(MRI)
并发疾病继发性癫痫
常用药物、、、、、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浏览:23·
浏览:29·
浏览:151·
浏览:100·
参考价:57
参考价:70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1.本品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用于各种结核病的初治与...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本品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疾病和重症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参考价格:¥57
亲:您现在哪里不舒服?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有哪些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结核性脑膜炎症状,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早起症状,结核性脑膜炎有什么表现?得了结核性脑膜炎会怎样?
一、主要表现
一、主要表现(1)多呈亚急性,少数呈急性或慢性起病。但在婴儿可见起病较急及以为首现症状,而被误诊为手足搐搦症。(2)早期、全身、并伴喷射性。(3)进而、头痛加剧、烦躁、精神混乱。(4)及克氏征( )较早出现,晚期脑神经障碍、偏侧、及底。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①型。②脑膜型。③型。④混合型。2、小儿症候(1)一般症候:主要为症状,包括发热、、、睡眠不安、性情及精神状态改变等功能障碍症状。(2)症候:包括5方面:①脑膜症状,是由于病理改变直接刺激软脑膜而引起。②脑神经损害症状。③脑实质刺激性或破坏性症状。④症状。⑤脊髓障碍症状。3、病程 病程一般3~4周,无特效治疗以前病死率达100%。自出现抗结核药物后,如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完全治愈。根据临床表现,病程可分3期:(1)前驱期(早期):约1~2周,前驱症状包括有精神状态的改变,如烦躁好哭,或精神,不喜游戏。此外可有低热、食欲减退、睡眠不安、见瘦、或无原因的呕吐。年长儿可自诉头痛,初期多轻微或非持续性。婴幼儿可起病急遽,前驱期很短或无,一发病即出现。(2)脑膜刺激期(中期):约1~2周,头痛持续并加重,呕吐加重并可变为喷射状,呕吐是各个年龄组最常见的症状。逐渐出现,或嗜睡与相交替。患儿可有知觉,在触动他或检查时因感痛楚而喊叫。便秘加上经常同时出现的舟状腹,为小儿结脑典型症状之一。可有惊厥发作,但发作后神志尚清醒。此时期体征可有或膨隆,项强直,屈髋伸膝征(Kernig&s sign,克氏征),屈颈动腿征(Brudzinski&s sign,布氏征)及病理(Babinski&s sign,巴氏征)阳性,浅层反射一般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多亢进。此外有肌肉及红色划痕等。常见脑神经障碍症状,如动眼神经可见、眼外斜、、散大,展神经及颜。此期不少患儿已有明显颅压高及的症状及体征,如高热,呼吸不正常,有破壶音,头皮怒张,头皮及眼睑,瞳孔不等大,眼底视盘水肿等,最后可出现、或肢体强直等。(3)期(晚期):约1~3周,以上症状逐渐加重,神志由意识朦胧、半昏迷而进入完全昏迷,多于惊厥后陷入昏迷。性或强直性惊厥发作频繁。颅压增高及脑积水现象更为明显。最后四肢肌肉松弛、,出现,一切反射消失,或呈;临危时可体温骤增,,,出现陈-施氏呼吸,终因呼吸及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主要诊断依据如下:1、患者有结核史及结核接触史 早期诊断依靠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密切接触史及BCG接种史,周密的临床观察及对本病的高度警惕性;北京儿童医院1180例结脑中,63%有接触史,92%未接种过BCG,约1/3发生于春天。对可疑为本病的小儿应早做结核菌素试验 阳性反应对诊断有助,但结脑患儿对结核菌素试验反应有时较弱,因此OT 0.1mg或PPD 5U不引起,应以OT 1~2mg或PPD 250U的剂量复试。北京儿童医院曾对345例结脑患儿进行分析,约有7%患儿直到OT 1mg才出现阳性反应,而且有4.4%患儿呈假阴性,因此不能因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而轻易否定结脑的诊断。近来有用特异抗原如PPD在体外作细胞转化试验以协助诊断结脑者,皮试阴性的结脑患儿作此试验可呈阳性。2、早期发热、头痛、以及呈亚急性发展 皮肤粟粒疹的发现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对诊断亦有帮助。眼脉络膜上发现结核与X线片中见到粟粒型有同等的价值。有报告根据213例结脑患儿的眼底检查结果有脉络膜粟粒结节者占14%。3、穿刺检查脑脊液显示较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改变凡临床上怀疑本病者应及时检查脑脊液。在诊断未决定时,不可用退热、镇静以及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免掩盖症状,耽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4、对本病的确切诊断 应有病原学的依据。由于CSF细菌和细菌培养检出率较低,皮肤结核菌素试验又不十分可靠,故目前早期诊断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SF中结核菌的DNA。病程6~15天者阳性率为88.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SF中结核,病程超过1个月者阳性率达90%以上。以上两项检测同时应用更可提高确诊的可靠性。5、胸部X线摄影对诊断有帮助 根据1180例结脑患儿X线检查,显示有活动性肺结核者达86.9%,其中属于粟粒型肺结核者454例,占活动性肺结核的44.2%。但需注意亦有8.6%患儿肺部正常,这些都是年长儿童。6、脑 北京儿童医院自年对50例结脑患儿做脑CT检查发现最常见异常为脑积水(66%),其次为(34%)、(16%)、(12%)、结核瘤(10%)、(8%)及硬膜下积液(4%),只10%患儿无异常所见。7、 急性期患儿绝大多数脑电图异常,表现为弥漫性&波(3周/s以下)及&波(4~7周/s)慢活动,不对称。可见不对称偶发尖式棘波;重度异常时可见明显不对称,多发尖、棘、尖-慢、棘-慢等病理波。于合并结核瘤或局部脑梗死时可见占位性或局灶性改变:表现为局部&波。但脑电图的改变无特异性,仅可作为临床的辅助诊断,而对病原的鉴别诊断方面意义不大。而对随访治疗效果、判断预后及后遗症有帮助。8、对本病的确切诊断应有病原学的依据。最可靠的诊断根据是从脑脊液查见结核杆菌。应尽量争取在未进行治疗以前认真检查。将脑脊液静置后形成的蛋白膜固定于玻璃片上作耐酸染色,可查到结核杆菌。曾统计50例脑脊液留膜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高达54%。除用外,还可用脑脊液沉淀作病理切片检查、进行脑脊液培养或豚鼠接种。由于CSF细菌涂片和细菌培养检出率较低,皮肤结核菌素试验又不十分可靠,故目前早期诊断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SF中结核菌的DNA。病程6~15天者阳性率为88.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SF中结核抗体,病程超过1个月者阳性率达90%以上。以上两项检测同时应用更可提高确诊的可靠性。典型的结脑诊断比较容易,但有些不典型的,则诊断较难。不典型结脑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婴幼儿起病急,进展较快,有时可以惊厥为第1症状。②早期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表现为舞蹈症或。③早期出现脑血管损害,表现为肢体瘫痪者。④同时合并时,可似表现。⑤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极端严重,可将脑膜炎症状及体征掩盖而不易识别。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膜炎时,常表现为顿挫型。对于以上各种不典型的情况,诊断需特别谨慎,防止误诊。
知道了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表现后,您是否还想知道和。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铁机路特1号
北京市海淀区(沙窝桥)太平路27号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54号(西二环白纸坊桥东南角)
只需输入症状,自查工具将告诉您可能患上的疾病,指导您正确就医!
当季多发症状:
关注该疾病的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核性脑膜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