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对滑膜炎颗粒有没有影响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大鼠气囊滑膜炎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沈阳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大鼠气囊滑膜炎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的抗炎机制。方法:制作大鼠气囊滑膜炎模型,测定各组大鼠炎性渗出物中蛋白质总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白三烯(LTB4)的生成量。结果:黄芩茎叶总黄酮组可明显抑制炎性渗出物中蛋白质及LTB4的生成。结论:黄芩茎叶总黄酮的抗炎作用机制与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有关。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285【正文快照】:
承德的野生黄芩因为质地坚实,颜色纯正,成为中药材的优势产品。以其根入药,中医认为黄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的功能。从黄芩茎叶中提取的黄芩茎叶总黄酮,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它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1],本试验将进一步对其抗炎机制进行探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秦莉;刘冬;李玉宝;彭代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饶澄;黄显;;[J];海峡药学;2010年06期
黄贤荣;梁爱君;黄忠;于燕莉;;[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2年03期
康杰芳;任婷婷;;[J];陕西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张瑜;武斌;许建卫;;[J];医学综述;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建明;;[A];2009浙江省中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房春林;[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张宝徽;[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盛尊来;[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阳;[D];安徽大学;2010年
李兴春;[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石玉鹏;[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鑫滢;[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张琳;[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李蓉;[D];苏州大学;2009年
李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毛延妮;[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唐丝一;[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赵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陆原,何敬远,陈达灿,禤国维;[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年11期
王玮,吴莹瑶,卢岩,范书铎;[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裘炯良,常艳,朱心强;[J];癌变.畸变.突变;1999年05期
赵文,蒋东升,王庭欣,马哓彤,秦淑贞,张俊刚,边庆荣;[J];癌变.畸变.突变;1999年06期
夏义武,黄芒莉,熊纬,吴亦帆;[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1期
单保恩,郭兰涛,董青,马洪;[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6期
单保恩;刘东青;梁文杰;张静;李巧霞;;[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5期
沈业寿;郑立军;王正亮;顾利平;;[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4期
林飞;[J];癌变.畸变.突变;1997年01期
李国贤;;[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李国贤;;[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陈勤,陶夏平;[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晓波;刘扬;张学农;;[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周丽莎;朱书秀;;[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王桐生;谢鸣;张艳霞;阎玥;;[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王国栋;王竹;韩军花;何梅;杨月欣;;[A];中国营养学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7年
杨志华;;[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赵力超;刘欣;陈永泉;;[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潘华新;王培训;周联;曹柳英;梁瑞燕;;[A];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王萧;胡世兴;林少春;郭学军;邹移海;;[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张大维;邴国强;李萍;杨东华;于艳波;刘占军;郭超;徐彩云;;[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洪花;赵相任;李志满;;[A];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2010新疆)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秀明;[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魏巍;[D];吉林大学;2011年
叶茂;[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黄永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张保顺;[D];西南大学;2011年
崔霞;[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马佳美;[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怡薇;[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崔晓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陈新勇;[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娅;[D];郑州大学;2010年
刘利敏;[D];兰州大学;2010年
吴亚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丽霞;[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杨宁;[D];承德医学院;2010年
蓝竹梅;[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马宝良;[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彦;[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刘晶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小芳;[D];桂林医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关爽;卢静;刘静波;;[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1期
王雪梅,洪峰,张健;[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吴春香;申万坤;;[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马传广;;[J];安徽林业科技;2008年Z1期
黄爱玲;;[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0期
张建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王辰;张金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郭雪峰;岳永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张院民;李荣华;杨正亮;;[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龚建良;李姣娟;陈丛瑾;;[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业高;于丽丽;吕瑜平;赵勇;;[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永期 曹波勇;[N];钦州日报;2011年
寒溪;[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秀英;[D];四川大学;2006年
刘建萍;[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简伟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胡辉;[D];南昌大学;2011年
左欢;[D];泰山医学院;2011年
史小娟;[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吕磊;[D];西北大学;2003年
毕晓黎;[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严建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李福伟;[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赵静;[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许洁;[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石松利;白迎春;程向晖;钮树芳;王登奎;张桂莲;;[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潘俊英;吕英超;刘永平;;[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胡喜巧;陈红芝;简在友;孟丽;;[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李耀华;劳深;袁经权;蔡乐;陈必存;黄俏妮;;[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郭辉;张中玉;罗宇倩;钱俊青;王跃仙;;[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2年02期
林锐珊;苏宁;赵平;吴绍锋;;[J];当代医学;2012年24期
张青松;郭文娟;李捷;陈莉;薛蕊;;[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2年03期
沈同平;王宗殿;杨松涛;;[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郭慧芳;徐倩;;[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李翔;王敏;;[J];华北国防医药;2010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丽娟;[D];吉林大学;2010年
魏安华;[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王学军;[D];西北大学;2012年
黄玉仙;[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路朋;[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高志娟;[D];西北大学;2011年
孙洁;[D];兰州大学;2011年
刘文翔;[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吴佳;[D];新疆大学;2011年
李艳艳;[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陈旭;[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肖婷;[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谢海青;[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陈雨洁;[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阎春林,廖康煌;[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10期
付萌,樊平申,廖文俊,赵小东,王志鹏,张鑫,杜俊峰,刘玉峰;[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11期
陈晶,何春涤,王雅坤,陈洪铎;[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年03期
王利津,徐强;[J];中国中药杂志;2000年08期
付萌,张衍国,刘玉峰,王志鹏,张鑫,杜俊峰;[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年10期
张罗修,王梦,钱芸,曹致芳,梅美珍,易鸿匹;[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年04期
朱英;;[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玮;白月;王俊平;姜殿军;;[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程秀娟;李绮云;赵连信;;[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82年16期
马德恩;王竹梅;马爱英;王建芳;李春英;任玉卿;吴培华;;[J];山西医药杂志;1983年02期
戴岳,杭秉茜,黄朝林,李佩珍;[J];中国中药杂志;1991年10期
陶上乘;赵春莲;;[J];宁夏医学杂志;1991年01期
白玫;;[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2年06期
章鸣;;[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2年01期
杨奎,曾南,沈映君,张岚;[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年03期
周玖瑶,李锐;[J];广东药学;2002年02期
赵运涛,傅向华;[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斌;孙建宁;张硕峰;吴金英;贾占红;;[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丁晓瑜;李斌;;[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张国恩;张晓琴;张辉;姚振林;曹青;;[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程廉;;[A];浙江省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余吉仙;陈公英;黄劲松;包小洁;骆欣;朱雄鹰;;[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尹琳琳;李明辉;王欣;张炜煜;;[A];2010施慧达杯第十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陈勇;杨晨;;[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刘伟峰;陈莹;王琦;;[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陈美珺;梁统;周克元;;[A];第七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严道南;卞慧敏;耿晓文;陈红;刘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金伟;[N];健康报;2007年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院、附属口腔医院 杨灵澜 刘习强 程斌;[N];医药经济报;2006年
刘剑刚;谢雁鸣;邓文龙;[N];中国医药报;2004年
陶春祥;[N];中国医药报;2004年
;[N];健康报;2006年
;[N];健康报;2007年
赵莉丽 冯友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麦国荣;[N];中国医药报;2002年
时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周国兵;[N];中国质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际;[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李通;[D];中南大学;2010年
伍义行;[D];浙江大学;2006年
林秋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白云;[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程彬彬;[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章灵华;[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李彦文;[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寇现娟;[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戴锦娜;[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元娥;[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袁林;[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张茜;[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薛原;[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宿迷菊;[D];浙江大学;2006年
张如茵;[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杨海霞;[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隋在云;[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迟立超;[D];吉林大学;2008年
曹喜红;[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娌℃娌荤婊规_涓芥跺荤_诲
娌℃娌荤婊规
婊芥不濂藉?寰澶婊h芥杩涓锛浠娌荤渚繁涓崇渚璧荤杩锛姝ゆ浠ヨ瑙d缂瑙f规
缂瑙f规绗3骞冲ㄥ涓锛g垮钩炬跺集层锛g宸稿(宸ㄨ宸竟锛ㄨ杈)1锛跺涓(涓ㄨ涓涓ㄨ涓)1锛ㄦ逛ㄥ宠(ㄥ蹇浠涓搴宠ㄥ)2姝ゆ楠ゆ舵康涓ㄦㄦ瑙ㄤ娉ㄦ惰ㄦ蹇浣垮诧绫讳技㈤g涓瀹舵锛宠婊娌荤
缂瑙f规锛瓒宠垮寮锛骞冲ㄥ涓浠ュ乏挎h宠婊负渚锛
绗姝ワ宸胯寮诧宸浣瓒鹃ㄤ锛浣璺ㄤ;
绗姝ワ宸瓒惧宸瑰靛锛璺瑰靛锛㈡㈢靛颁藉ㄤ负姝搴锛堕煎镐负兼;
绗姝ワ渚舵浣瓒惧璺锛㈡㈢靛璁╄跺浣锛堕告浠ヤ绗涓姝ラ澶10娆°濡挎g涔
浜涓㈢涓姝ヤ浠ぇ姒瀵规芥不濂藉?涓瑙d锛绉涓瀹朵ㄦ锛娌荤婊濂界杩井娌荤寰互ュ瀛澶у涓烘ㄦ不锛烘ょ锛璋浼ょ娌荤涓寰韬缁缁娌℃浼ゅ锛h肩灏㈠堕寸浣㈠氨杞绘剧璁╂ㄦ辩纾ㄣ
规藉娌诲ソ婊?浜楠ㄧ婚㈢ㄤ缁绉婊不规锛复搴娌荤涓父规锛
1娉娌荤锛哥╁浠ユ瑰灞ㄨ娑插惊璧峰版椿琛绛缁浣瀵逛搴峰捐告杈楂锛朵涓ц寮猴褰诲娑姣锛涓浣锛杈澶х遍╂с婊灞浜琛绠$缁锛绠娲昏绛缁规娉浠规娌绘
2创娌荤锛浣ㄤ浠渚ょ告朵绛宠杈炬涓娌荤淇杈堕浣ㄧ寰澶
3峰娌荤锛峰戒ㄩ芥ゆㄤ宠e锛告剁寰澶у芥捣扮娑浣寰捐揪扮姝g瀹ㄥ悍澶瀹规澶锛峰峰濂界癸涓ㄥ氨涓琛浜
4不锛╁ぇ锛璐圭ㄦ璐碉涓骞跺澶杩瀹规h介╂寰璁烘杩け璐ワ戒瀵归宠涓ラ浼ゅ充缁;
5娌荤锛婵捐В浜不淇瀹娌荤涔寸涓绉寰娌荤锛浠ュ惰澶绠璐圭ㄤ浣浜锛ㄩㄨ涔浣㈣琛娌荤锛涓涓寮;垮浜瀵硅韩浣浼わ娌荤濂斤涓姣ㄣ麻黄汤及其衍生方
作者:赵东奇|发布时间:|浏览量:824次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来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 甘草(3克)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文献】 方论 李时珍:“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解释,皆随文傅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有所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抑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本草纲目》方论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枝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籍汗于谷也。”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为伤寒(3)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阳明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阳明中风,脉浮弦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运用目标]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头身肿或疼痛、喜热,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常用范围]1、以发热、无汗、恶风为主的外感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感冒、风湿热、骨折、肺炎、脑炎、局灶性化脓性感染。2、以无汗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雷诺氏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鼻窦炎、皮肌炎、硬皮病。3、以无汗而喘为主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花粉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包积液。4、以干燥、无汗、恶风、脉浮或阴冷潮湿加重为主的皮肤科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冻疮。5、其它方面,麻黄汤还用于五官科的鼻炎、鼻息肉、喉炎、中耳炎;泌尿外科的急性肾炎、慢性肾小球炎、肾盂炎、前列腺肥大;另外,尿崩症、肝硬化腹水、血栓性静脉炎、变态反应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等也有运用麻黄汤的时候。[使用须知]1、运用麻黄汤时,遇到患者肌肤白皙、疏松,有上冲感,易烘热、汗出,甚至抚摸时湿润沾手;脉浮缓或尺脉沉细;平素易头晕、目眩、鼻衄或心腹动悸以及喘咳伴泄泻、无尿、失神者禁用。2、麻黄汤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所以运用时一定要根据汗出的情况,来斟酌给药的剂量与时间。以温覆后汗出证减为度。未汗,服至汗出。但不要令汗出体虚、心慌、肢冷。3、麻黄汤运用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鼻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及各种疼痛性疾病时,不必一定要待其汗出。4、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证、糖尿病、疮口破溃而肌肤松软、小便涩少、尺脉沉涩、久病体虚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黄汤及麻黄制剂。5、麻黄汤药味精练、配伍严禁,为临床所常用。三拗汤、覆杯汤、小青龙汤、续命汤、还魂汤等许多古方都是本方演化而成。因麻黄通经、散寒、破症瘕积聚,所以用本方加茯苓、丹皮、桃仁、艾叶、芍药、川芎等治疗妇科盆腔炎、子宫肌瘤、附件炎等疗效十分显著。用本方治疗皮肤病时用量不宜太重,取其轻清外达、微微出汗即可。用于儿科病及慢性咽喉炎等五官科疾病时,要少饮频服为宜。6、麻黄汤虽然是久用不衰的咳喘专药,但临床运用时一定要辨证取舍。长期服用或使用不当会伐阴动阳、拔动肾根。尤其是针对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虚人咳喘病时,更要跳出麻黄治喘的惯性思维。但体形胖肿、肌肉发达、皮肤粗黄、不易出汗等麻黄体质的患者除外。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瞑)。(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丢失的药方)。(88)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50)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附方  1.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黄(9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白术(12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2.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9g) 杏仁(6g) 薏苡仁(12g) 炙甘草(3g)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3.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仁(6g) 石膏(12g)生姜(9g) 大枣(3g)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4.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 各等分(30g)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头痛,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5.华盖散(《博济方》) 紫苏子(炒) 麻黄(去根节) 杏仁(去皮尖) 陈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30g) 甘草(15g) 上为末,每服2钱(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体痰多,外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附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寒,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麻黄汤的衍生方  一、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伤寒论》)  四、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五、麻黄附子甘草汤及麻黄附子汤  六、大青龙汤(《伤寒论》)  七、小青龙汤(《伤寒论》)  八、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九、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一、越婢汤(《金匮要略》)  十二、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十三、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十四、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五、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六、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七、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十八、续命汤(《金匮要略》)  十九、文蛤汤(&金匮要略》)  二十、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  二十二、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二十三、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  二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二十五、葛根汤(《伤寒论》)  二十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麻黄汤全方药理研究  一、解热作用  二、发汗及促进腺体分泌作用  三、抗炎作用  四、抗病毒作用  五、镇咳作用  六、祛痰作用  七、扩张支气管及平喘作用  八、抗过敏作用  九、抗高血糖作用  十、免疫调节作用  十一、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十二、抑制癌细胞转移作用  十三、抗低体温作用主治(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辛温浮散,透达于肌腠之间能“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其开腠发汗之力虽较麻黄和缓,但并不专于发散,且长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阴于肌表,使汗液蒸化有源,故为外感风寒的常用之药,不论伤寒表实无汗,或伤风表虚有汗,以及阳虚感寒诸证,皆宜用之。临床常用配伍有:①风寒表实证:风寒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阻,肺气失宣而恶寒发热,且恶寒偏重,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者,桂枝与麻黄相须为用,既助麻黄发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力,又通阳和营,缓和全身疼痛,如麻黄汤、《景岳全书》麻桂饮、《症因脉治》甘草麻桂汤(桂枝、麻黄、甘草)等。虽表实无汗,因风寒较轻而不宜峻汗者,可用《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表实而项强者,宜与葛根、麻黄等同用,如《伤寒论》葛根汤。②风寒表虚证:汗出当风,或表虚感受风寒,外邪乘虚内犯肌表,而营卫失和,卫表不固,症见发热,恶风,汗自出,脉浮缓者,本品宜与白芍配伍。桂、芍相合,则桂枝辛甘通阳,解散肌表之风寒,攘外以调卫;白芍酸苦敛阴,固护外泄之阴液,安内以和营。前人认为:“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有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医宗金鉴》)。二药相制为用,解表而不伤阴,敛阴而不碍邪,表证得解,营卫自和。这一特殊配伍,即为《伤寒论》桂枝汤的主要组成。表虚有汗而项强者,可于前方加入葛根。风寒外感,营卫不和,而内兼湿浊者,《张伯臾医案》以桂枝、白芍与藿香、佩兰、白蔻壳等同用,可收祛风辟秽调和营卫之效。该配伍还可外用,如《中医外治法类编》实表膏,以桂枝、白芍与黄芪、白术、羌活等同用,制为膏剂,外贴心口,主治外感风邪,表虚自汗。桂枝配伍白芍(或桂枝汤)不仅主治风寒表虚之发热、汗出,对内伤发热或兼汗出者,亦多使用。③风寒表湿证:本品解表,偏于散寒祛风,对风寒犯表夹湿,恶寒发热,头胀如裹,一身酸楚者,宜与羌活、防风等祛风胜湿药配伍,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桂枝羌活汤。治寒湿俱盛者,如《症因脉治》麻桂术甘汤(麻黄、桂枝、苍术、甘草)。治寒湿较轻者,如《幼幼集成》桂枝防风汤(即桂枝汤加防风一味)。④风寒喘咳证:因外感风寒,肺气失宣,诱发喘咳者,本品外散风寒,除感冒,内利肺气,止喘咳。如《伤寒论》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宿有喘疾而病太阳中风者。《黄文东医案》桂枝朴杏汤,以桂枝、厚朴、杏仁与苏子、紫菀等同用,治痰饮恋肺,感邪即发之哮喘性支气管炎有效。对外感风寒,内有伏饮者,本品亦可内化水饮,常与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如《伤寒论》小青龙汤。风寒闭肺,肺失清肃,咳逆痰多者,本品又宜配伍化痰止咳之药,如《医醇媵义》姜桂二陈汤,其与半夏、橘红、苏子等同用。《类证治裁》加味麻黄汤,则以之与紫苏、半夏等同用。临床以本品与白芥子、制南星、远志等同用,治小儿风寒闭肺,咳嗽痰多者,甚为有效。⑤阳虚感冒风寒:本品既发散风寒,又温助阳气,对素体阳虚而感冒风寒之证,有标本兼顾的特长,故尤为适合,若再与附子同用,其温阳之力更佳。如《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温病条辨》桂枝姜附汤、《伤寒六书》再造散等以之与附子、细辛等同用,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感受风寒,而喘咳复发者。此外,气虚感冒风寒者,本品常与黄芪、人参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人参汤、《症因脉治》桂枝黄芪汤、桂枝续命汤等。按照六经辨证,太阳未尽而入少阳,症见发热微感风寒,微呕,心烦者,本品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如《伤寒论》柴胡桂枝汤、《症因脉治》桂枝柴胡汤。太阳阳明合证者,本品可与葛根等同用,如《症因脉治》桂枝葛根汤。表寒里热者,其可与石膏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2)用于里寒实证。本品既是发散风寒之药,又是温里祛寒之品,不但表寒证多用,对里寒实证亦较适宜。其温里祛寒之功,主要用于:①风湿痹证:本品温经散寒,可以“通经络而开痹涩”(《长沙药解》)。其与祛风湿之药为伍,可助祛风寒止痹痛之功,故蠲痹方中多用。其又长于“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 (《药品化义》),相对于肉桂而言,更宜于上肢痹痛。治风邪重者,常与羌活、独活、麻黄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生地汤。治寒邪重者,常与乌头、附子、细辛等同用,如《千金要方》乌头汤。治湿邪重者,常与苍术、薏苡仁等同用,如《医醇媵义》桂苓神术散。《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本品与防风、附子、白术、麻黄等同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而不燥热,为治疗历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寒湿痹的常用之方。湿热痹痛,关节红肿,本品亦可与清热药品组成蠲痹除热之剂,如《张氏医通》桂枝白虎汤。痹证日久,气血不足,经脉瘀滞者,宜与益气、补血、活血药配伍,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②寒凝血瘀:本品善入血分,为温通血脉之要药,且有如肉桂“宣导百药”之能,与诸活血药相使,可增强通脉活血之力。对妇女经脉受寒,月经失调、痛经、瘢瘕、产后腹痛及外伤受寒,肿痛不消等,常为必用之物。如《金匮要略》温经汤,以本品配伍川芎、牡丹皮、当归等药,治妇女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之月经后期,量少,经期腹痛,痛经及崩漏等。该书桂枝茯苓丸,以本品与桃仁、芍药等同用,治妇人血瘀之腹中瘕块。现代以桂枝茯苓丸变化治疗妇女卵巢囊肿有效;临床还用本方治妇女盆腔炎、产后尿潴留、恶露不尽、更年期崩漏、经期综合征以及其他各种内外科病证之有寒凝血瘀者,皆甚有效。《伤寒保命集》桂枝桃仁汤,以之与桃仁、芍药、生地黄同用,治经前瘀滞腹痛者。治疗伤后受寒者,如《伤科补要》麻桂温经酒,以之与红花、赤芍、细辛等煎服;宽筋散,以桂枝与续断、当归、白芍等为末,治损伤后期,筋肉拘痛。③经脉受寒之厥逆及头痛、身痛、肢痛、疝痛、冻疮及阴疽不消等证:本品温经祛寒,和营止痛,并能“领药至痛处”,前人称其为“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故上述因寒犯经脉,营气不通之肢冷、疼痛证,均宜使用。如《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之与当归、细辛、木通等同用,治血虚寒阻肢体失于温养之厥冷或头、肩、腰、腿、足部疼痛。现代还以此类方药治疗雷诺氏综合征。[名家医案]1、《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以本方治疗一喘而胸满,脉浮长,身热头痛,腰脊强,鼻干,不得卧的患者,得汗而解;同时还载一邱姓伤寒的患者,因尺脉沉弱而先用小建中汤加味调理数日,待其尺脉充盛后,数剂而安。2、《经方实验录》载曹颖甫先生用本方治疗范氏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疼痛而脉浮紧;同时还记载一头疼,恶寒,脉浮紧但发热不甚,胃气虚弱的患者,用本方加生姜、大枣,一剂若失。3、《经方传真》载一陈姓男孩因汗后洗冷水澡而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胡老与麻黄汤,盖被取微汗出,热退而解。4、《橘窗书影》载浅田宗伯先生曾治疗一妇人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医与破血剂,先生诊曰:脉浮数而肌热,恐系外感,与麻黄汤加附子,温覆使发汗,须臾腰痛梢宽,而发阵缩,余谓产期将至,使坐草,俄产一女。&
TA的其他文章:
副主任医师
擅长:冠心病、脑血栓、心肌炎、肝炎、胆结石、肝硬化...
副主任医师
擅长: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真心痛,各类中毒等病症。
擅长:冠心病,慢性胃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肾炎...
给赵东奇医生写感谢信!
把感谢送给他(10-1000字)
请挑选您想赠送的礼物!
给赵东奇医生挑选的礼物是!
阳光向日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滑膜炎颗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