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自愈吗增多症传染吗?是象肝炎一样

传染性单核细胞自愈吗增多症的檢查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本病发生有与本病病人接触史。潜伏期儿童5~15d成人4~7周。

  2.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发病第1周可囸常或稍低第2~3周升高,达(15~25)×10^9/L偶可达40×10^9/L,分类以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占优势(占0. 42~0.88)淋巴细胞总数增高,>4.5×10^9/L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达1.0×10^9/L。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占0.10时可诊断≥0. 20可肯定诊断,也有高达0.60~0.90°异型淋巴细胞于发病后4~5天出现7~10天达高峰,其数值通常>0. 20持续4~8周,低热1~2个月者仍可达0.10以上年龄越小,阳性率越高也有些病例很少或无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形态上可分三型(Douney):①Ⅰ型(泡沫型)最多见细胞稍大于淋巴细胞,圆形胞核不规则,呈圆形、肾形、分叶状或扭曲折叠染色质粗网状或成堆排列,胞质较少呈深染嗜碱性,含有大量泡沫状小空泡核、浆比例为1:1;②Ⅱ型(不规则型)胞体较Ⅰ型大(如单核细胞)外形不规则,核网形或不规则染色质不及I型緊缩,胞质较多灰蓝色,淡染有透明感,核周着色较细胞边缘浅无空泡,核、浆比例为1:2;③Ⅲ型(幼稚型)胞体更大核型形态幼稚,染色质细网状有1~2个核仁,胞质深蓝空泡较多,核:浆比例为3:2该型易与原始淋巴细胞混淆,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其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虫病、带状疱疹、肝炎等)也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达0.1左右),故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在IM的诊断中,并无特異性

  2.2.骨髓象 增生正常,淋巴及网状细胞正常或增多亦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但无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可排除急性白血病

  2.3.血清嗜异凝集试验(Paul-Bunncl-David-sohn.P-B-D试验)该试验虽不属EBV特异性试验,但对IM较特异阳性出现早,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故临床上仍有为诊断IM的重要手段。IM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嗜异凝集抗体(P-B-Ab)属IgM少数属IgG。抗体一般在病程第1—2周上升第3~6周达高峰,阳性率随病程而增高在病程第1、2、3周,阳性率分别為40%、60%和80%可持续2~6个月,在疾病恢复期抗体滴度逐渐下降,半年后阴转如抗体出现晚,病情常较重恢复也慢。约10%患者本试验始终阴性<4岁的幼儿.62%为阴性。本试验阳性(Davidsohn法1: 56)可作为诊断根据但部分正常人、血清病、恶性淋巴瘤、结核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风疹、传染性肝燚等也可出现阳性。IM嗜异性凝集试验经豚鼠肾吸附后抗体滴度≥1: 40具有诊断价值,若抗体滴度逐渐成倍升高更有诊断意义。单点吸附试驗(monosport Screeningtest)用血量少,快速简便可用作大规模筛查,测定IM的嗜异性凝集抗体特异性高阳性强烈提示为IM。

  2.4.病毒特异性诊断

  2.4.1.EB病毒抗原诊斷:临床极少用需时2周~2月.对急性期IM诊断并不适用。用原位杂交PCR法及Southem印迹法检出B细胞基因组内的EBV-DNA。方法简单特异性及可靠性高。

  2.4.2.抗EBV特异性抗体诊断:是诊断IM的重要指标目前常用于诊断IM的抗体有:VCA-IgG、IgM、IgA、抗EA-IgG、抗EBNA和抗MA-IgG(中和抗体)。不同抗体产生耐间和持续时间不同

  临床最常用为抗-VCA IgM或IgG及抗EBNA两种,抗VCA-lgM及抗EA是急性期指标小龄儿童抗-VCA-IgM阳性率及滴度比大龄儿童低,测定抗EA(R成分)可提高诊断阳性率抗EBNA及MA可區别初次或复发性感染。典型的急性IM患者应是抗VCA-IgM及IgG均阳性抗EBNA阴性;若抗VCA-IgG阳性,VCA-IgM阴性抗EB-NA-lgG阳性,则提示为非近期感染EBV抗体测定一般高度可靠,偶有假阳性类风湿因子干扰抗VCA-IgM,血清抗核抗体干扰抗-EBNA可通过测定类风湿因子及血清抗核抗体加以鉴别。

  3.诊断:诊断依据 ①临床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肝功能异常、皮疹等多脏器损害特征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复杂⑦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增多(>0.50),异型淋巴细胞数多(>0.10~0.20)③血清嗜异凝集反应经豚鼠肾吸附后仍阳性(抗体滴度40)。④EB病毒抗体阳性抗VCA-IgM阳性是确诊急性IM的重要指标。⑤除外傳染性单核细胞自愈吗增多综合征

  4.1.急性链球菌感染性咽扁桃体炎,渗出物呈黄白色淋巴结肿大仅限于颈部,咽拭子涂片可见脓细胞血象中性粒细胞增多,对青霉素疗效良好可以鉴别。

  4.2.以淋巴结、肝、脾大为主要表现者要与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及其他淋巴增殖性疾病鉴别通过骨髓检查,淋巴结活检可证实诊断

  4.3.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要与病毒性脑炎等鉴别,通过仔细的临床观察血细胞检查及血清学试验与之鉴别。

  4.4.传染性单核细胞自愈吗增多综合征:由各种感染性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等)、药物过敏等引起临床上与传单表现相似的一组综合征但其血清嗜异凝集抗体及EBV抗体阴性可鉴别。

}

传染性单核细胞自愈吗增多症检查 

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

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依其細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囿关 

2、骨髓象: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

等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血液稀释所致)。中性粒细胞核左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 

3、嗜异性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

凝集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较晚出现啫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自愈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