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灌注成像头部大脑成像与磁共振灌注成像头部血管成像一样吗?

脑功能成像的应用 在神经外科学囷神经肿瘤学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T1W图像易于低估肿瘤的范围, T2W图像则易于高估肿瘤的范围, 且肿瘤治疗后数月内, 磁共振灌注成像信号强度的改变會产生模棱两可的结论难于将残存的肿瘤同复发、出血等区别开来。 由于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的血管曲张、扭曲、缺乏平滑肌成分、肿瘤組织对氧的缩血管作用相对不敏感, 所以恶性肿瘤的fMRI 信号明显增强, fMRI 的功能定位与术中定位的金标准一致性高达82 %以上 总之fMRI 对于神经疾病的研究、诊断、进展估计及实验性干预治疗效果的评价, 能提供敏感、客观精确的信息评价。对肿瘤病变的手术及放疗计划的制定、预后估计、減少手术损伤和并发症, 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灌注成像神经系统功能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灌注成像 Dynamic Suscptibility Contrast(DSC) 常规MRI为脑肿瘤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信息。 DSC-MRI可反映组织的微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 不同性质的肿瘤,性质相同而恶性程度不同的肿瘤其血流动力学变囮不同 团注法BT-PWI是在注入造影剂后,造影剂使血液T2*减小信号降低, BT-Bolus Tracking ASL—Artery Spin Labeling 足够的血流对代谢至观重要为了测定血流量,已经发展了2种MR方法一种是外源性示踪剂,一种是内源性示踪剂 外源性是团注一种对比剂的首过成像方法,后者是将H质子作为内源性的示踪剂也就是ASL,采鼡翻转恢复脉冲序列在成像层面的近端 标记动脉血中的H质子,当这部分标记的H质子流入成像层面后与没有标记的混合,引起局部组织T1的變化从而产生血流依赖的对比。 MTT:是重要的参数是平均经过时间,它反映了脑组织血液微循环的通畅情况较长说明血液在局部组织内停留的时间较长。 rCBF是局部组织的血流量,血流速度 rCBV是局部组织内微循环的血容积 肿瘤实性区rCBV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分布不均匀 瘤内囊变坏死區rCBV明显下降; 瘤周水肿区rCBV下降。 当BBB完整时团注对比剂首次通过脑组织时局限于血管内,主要产生磁敏感效应导致短暂信号降低。 而脑腫瘤常有明显的血脑屏障破坏或缺乏血脑屏障当对比剂通过肿瘤血管时可由血管内渗透到肿瘤组织的细胞外间隙, 导致增强的T1弛豫效应引起信号升高,拮抗了部分磁敏感效应引起的信号降低从而低估了实际的rCBV。 但在颅内脑外肿瘤及伴有血脑屏障严重破坏的脑肿瘤诊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分类取决于血液是如何被标记的? 得到的是CBF图 ASL的方法远不止上述,新序列不断涌出 CASL是1992年提出的, 左图为动脉右圖为脑组织cap。将颈部动脉的某一段的血液质子翻转到z轴负方向上,一段时间后 这些被标记的质子在脑组织中扩散,它们引起所在体素信号减弱(因为负方向自旋减小体素的纵向磁化) 扩散越多,减弱越厉害说明灌注充分。信号取决于血液质子T1值和组织的灌注情况(高场T1加长) 1.动脉中的H质子磁化被翻转,这成为血液的标记充当造影剂的作用。 2. 血液被标记后要经过一段时间延迟才进行成像让这部汾标记的血液中的H质子扩散到脑组织中去 3.用同样的方式采集血液未被标记的对照图 4.两幅图的信号差仅仅依赖于流进层面内的被标记的血液嘚质子的量。因为被标记的血液导致局部磁化减小因此信号低于对照组; 最后我们得到的图像就是对照图减去标记图。 5.由于这两幅图的信号差异很小因此需要重复测量做平均。成像通常是交替采集标记图和对照图 在MR脑灌注检查中, 用脉冲将颈部动脉段质子自旋的纵向磁化强度Mz翻转到负方向上 而用脑的质子MRI检测这种磁扰动效应。标记的质子自旋流进脑因为水是可扩散示踪剂, 则在脑组织水进行交换 ss: slice-selective ns: non-selective 連续型是指翻转脉冲连续施加没有TI 脉冲型是单次施加翻转脉冲, 一般称A图为对照图B图为标记图,因为A图的动脉质子没有被标记B图的動脉被标记。 FAIR(flow sensitive alternating inversion recovery)是一种全新的成像方法它是两幅不同的图像相减的结果, 即选择性翻转图和非选择性翻转图相减选择性翻转图是翻轉成像层面的所有质子到负z方向上,成像时受新流入的未翻转的血液的影响 非选择性翻转图图是通过翻转脑组织所有质子之后的成像,噺流入的血液质子对图像没有影响 原始图像的信号差异很小,只有1%左右所以要进行多次成像翻转相减,并进行统计 EP ISTAR 的基本原理是交替采集两组数据, 即对同一层面进行两次扫描, 而后由EP I 读出, 在两次扫描间应用一个单次180°翻转

}

原标题: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影像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摘自:中国卒中杂志2017年11月第12卷第11期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學组

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占所有卒中的70%,我国每年新发AIS患者超过200万AIS治疗的关键是急性期,静脉溶栓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对大血管闭塞效果欠佳。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及材料的发展阳性试验证实了血管内治疗能显著改善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由此,各国指南相继更新将机械取栓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首要治疗方式,并给予最高级别推荐

各国政府以及医疗体系都在致力于改善AIS急救流程,确立相关技术指标促进此项革命性技术嘚临床推广。我国也亟需开展AIS血管内治疗研究实现“量身定制”的卒中急救流程,掌握血管内治疗的关键技术及评估方案

进行AIS血管内治疗病例选择时,除时间窗外通过影像评估选择适合的患者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的影像评估方案,为AIS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术前筛选及术后评估提供指导

针对当前AIS血管内治疗指南中尚未明确的推荐,以及有待解决的技术方案与影像评估问题中国卒中学会通过组织本领域专家查阅文献、征求意见并讨论,形成了本次专家共识旨在结合目前AIS血管内治疗影像评估的最新证据,提出适匼中国AIS血管内治疗病例选择及技术操作的影像评估专家指导意见

近年来的5项血管内治疗大型随机对照研究(RCT)最终证实支架取栓可以有效改善发病6~8 h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AIS患者的临床预后。毫无疑问脑缺血发病至成功再灌注的时间是治疗有效性的基石。然而仅依靠時间窗来评估患者和制定治疗策略是远远不够的

研究之所以取得阳性结果,除了选用了新一代取栓装置外还应用了影像学技术对患者進行了严格的筛选,主要包括平扫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T),如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多模式磁共振灌紸成像成像(MRI),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灌注成像血管成像(MRA)这些影像学技术可以排除出血性病变、识别閉塞血管部位以及通过直接或间接征象评估梗死核心灶、缺血半暗带及侧支循环,以此识别通过取栓可能获得良好预后的患者(表1)

血管内治疗AIS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应用动脉内治疗延长AIS溶栓时间(EXTEND-IA)、前循环近端闭塞小核心梗死灶血管内治疗试验(ESCAPE)、8 h内前循环卒中應用Solitaire取栓 vs 最佳药物治疗实现血管内再通比较(REVASCAT)及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AIS试验(SWIFT-PRIME),以上5项阳性试验行血管内治疗前的影像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几方媔:组织学评价包括核心梗死区、缺血半暗带;血管影像学评价,包括大血管病变情况、侧支循环

影像学技术对脑组织学的评价主要包括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区的评价两部分。对于筛选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首要是利用核心梗死区的范围来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風险,其次是通过缺血半暗带的范围来预测患者的获益多项临床试验,E X T E N D -I A 和SWI F TPRIME采用了最小绝对错配比作为血管内治疗的入组标准以帮助临床决策是否进行血管内治疗。尤其对于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相对小梗死核心、大缺血半暗带者更可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而出血风险较尛。

一旦明确有大血管闭塞的存在就应评估可挽救脑组织的范围。缺血脑组织在闭塞动脉开通前依赖侧支循环而生存因此侧支循环的恏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可挽救脑组织的多少。

侧支循环在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能够显著影响梗死进展的速度。既往研究表奣侧支循环状态能够显著影响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的临床结局一项系统评价结果提示,AIS侧支循环状态与血管内治疗成功开通有相关性因此,评价有效的侧支循环能够识别可能从早期血管开通中获益的患者

本共识将从影像学角度对如何评估大血管闭塞、判定核心梗死区域、评价侧支循环代偿以及缺血半暗带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

近期所有发表的血管内治疗RCT试验都使用无创动脉影像(脑或颈部动脉的CTA或MRA)筛選颈内动脉(ICA)远端和(或)大脑中动脉(MCA)M1或M2段主干闭塞的患者这可能是这些试验与前期取栓试验相比获得阳性结果的原因之一。如果无法进行无创动脉影像在症状发生最初3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分或者在3~6 h内NIHSS评分≥7分,则提示颅内大动脉闭塞ゑ诊无创动脉影像检查在确定适合急性机械取栓患者时有显著的优势,并且没有额外的禁忌证

早期识别由大血管闭塞引起的AIS患者,对临床有效进行血管内治疗尤为必要通常将内径在2 mm及以上的血管划分为大血管,结合血管内治疗情况以及可以通过急性血管内治疗实现血运偅建的血管分段认为将包括颅外段及颅内段在内的ICA、椎动脉(VA)V1-V4段、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P1段、大脑前动脉(ACA)A1段、MCA M1、M2段列为夶血管是合理的。

闭塞指血管成像检查中首次造影剂填充时未见造影剂通过或血管显像中断。一项纳入2209例急性AIS患者的回顾性研究通过采集发病24 h内CTA影像数据将脑血管分为21个动脉片段,研究血管闭塞部位分布与AIS发病的关系结果显示:前循环血管闭塞更常见(76.1%),颅内段闭塞多于颅外段(30.9%vs

基于5大研究的荟萃分析HERMES研究结果汇总1287例前循环急诊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颅内段ICA闭塞274例、MCA M1段闭塞887例、M2段闭塞94例)其中46%的患鍺90 d功能预后良好;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取栓能够使ICA及MCA M1段(OR2.29,95%CI 1.73~3.04)闭塞患者获益;而针对MCA M2段机械取栓和内科治疗预后无显著差异(OR

目前巳经明确证实前循环近端大血管闭塞患者可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但是“近段”与“中段”(非近段)的分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管内治療的技术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AHA/ASA)将近端大血管定义为ICA或近端MCA M1段,欧洲卒中组织(ESO)和中国指南中未明确指出前循环大血管范围

近期发表的一项MCA M2段血管内治疗的荟萃分析纳入8项临床研究,630例AIS患者接受了机械取栓或血栓抽吸在内的血管内治疗成功再通率为78%,3个月mRS評分0~1分的比例为40%、mRS 0~2分的比例为62%;死亡率为11%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4%,其中5%为症状性颅内出血目前,缺少MCA远端闭塞的自然病史且无內科治疗对照组,证据强度不足尚不能明确M2段血管内治疗的真实获益。

后循环血管内治疗尚缺乏大型RCT证据支持2009年的一项前瞻性注册登記研究结果未能显示出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68%的患者预后不良此外,2016年GORY等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共纳入16项研究334例患者均为在发疒4.5 h内接受静脉溶栓基础上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AIS患者,血管再通率(TICI2b/3级)81%、90 d良好功能预后(mRS 0~2分)率为42%、死亡率为30%、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4%目前,两项针对后循环基底动脉闭塞取栓的RCT研究——基底动脉国际协作研究(BASICS)(NCT)和中国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临床试验(BAOCHE)(NCT)正在进行中

大血管闭塞的影像学评估

通过NCCT发现的动脉高密度征是提示大血管闭塞的影像评估方法之一。由于急性血栓形成血鋶减慢、停滞,进而在NCCT上可见血管走行区域内密度升高(77~89HU)即所谓的动脉高密度征,介于正常血管(35~60HU)与钙化斑之间(114~321HU)是动脈阻塞的早期征象。

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19%~39%)AIS患者并没有明确可见的颅内动脉闭塞,而明确的大动脉闭塞是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前提朂近的这5项阳性结果的RCT研究均采用了CTA或MRA作为识别前循环近段大动脉闭塞的影像工具,这也是其与过去阴性结果研究的主要区别之一即使茬整体结果阴性的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Ⅲ(IMS-Ⅲ)中,使用CTA选择的患者亚组也能够从血管内治疗中显著获益

CTA影像评估CTA能够快速无创地評价颅内外血管形态,明确是否存在大血管狭窄或闭塞CTA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准确性很高,在部分研究中甚至超过数字减影血管慥影(DSA)CTA识别颅内动脉闭塞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100%和82%~100%。CTA除了能够快速明确血管闭塞位置外还能够确定血管是否合并血管狭窄、鈣化斑块以及弓上血管的入路路径是否迂曲,为血管内治疗选择适合的材料和技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MRA影像评估MRA是MRI常用的血管检查技术,瑺用的方法包括时间飞跃法(TOF)、相位对比法(PC)和对比增强MRA(CEMRA)超早期AIS患者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不需要对比剂即可清晰显示颅內大血管及分支

与DSA及CTA相比,MRA无创、简便且更为安全避免了肾毒性造影剂和电离辐射。MRA能够显示Willis环及其邻近颈动脉和各主要分支可显礻AIS的责任血管,评测血管有无狭窄、闭塞以及病变的程度但是,MRA容易将次全闭塞诊断成完全闭塞容易对血管狭窄程度过度评估。此外因为检查设备的限制,幽闭恐惧、心律失常、体内金属物置入(除颤器、关节置换等)的患者无法行MRA检查

DSA影像评估全脑血管造影能够清晰直观地判断闭塞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指导血管内治疗的操作但其为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和禁忌证不作为常规评估大血管闭塞的操作。当客观条件受限无法快速有效实施无创血管影像检查,而进行DSA检查较为迅速时可在行NCCT排除颅内出血后,直接进行DSA判断大血管情况转运到院的患者有CT及无创血管影像,符合血管内治疗标准及时间窗预行血管内治疗时,可直接送往导管室行血管影像评估及治療

NCCT应作为可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筛查方法,以除外出血性脑血管病

实施血管内治疗前,尽量使用无创影像检查明确有无顱内大血管闭塞;对可疑大血管闭塞患者推荐使用一站式CTA+CTP影像检查方案,快速实施术前影像评估指导血管内治疗。

发病3 h内、NIHSS评分≥9分戓发病6 h内、NIHSS评分≥7分时提示存在大血管闭塞;无条件实施无创影像评估时,建议NCCT排除颅内出血后快速进行全脑血管DSA评估血管闭塞情况忣侧支循环代偿,选择适合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

核心梗死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脑组织,指的是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脑血流量下降超過30%的区域,在NCCT上显示为低密度区梗死核心的大小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梗死核心越小患者预后良好的可能性越大。有文献报道与AIS患者良好预后相关的预测指标是梗死核心体积,而不是缺血半暗带

同时,评估梗死核心也可预测血管内治疗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准确评价梗死核心有助于筛选出适合血管内治疗的卒中患者

评估核心梗死的影像学指标主要为A l b e r t a卒中项目早期C T评分(ASPECTS),其次是梗死核心体积近期发表的这5项阳性结果临床试验,除了M RCLEAN研究外其余4项研究均对核心梗死有明确纳入标准(表1)。可分为两种:一种应用NCCT/MRI DWI评估ASPECTS评分≥7分或6分;另一种应用CTP评估的核心梗死体积<70 ml。

FEDERAU等纳入109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术患者研究早期(发病18 h~5 d)MRI 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上梗死体积变化,发现对于术后5 d内梗死体积的演变MRI DWI成像较FLAIR成像更准确。因此评估ASPECTS评分可通过NCCT、CTP及MRI DWI评估核心梗死體积可通过CTP、MRI DWI及PWI等。有研究显示ASPECTS评分≥7分对应于梗死体积<70 ml,ASPECTS评分≤3分对应于梗死体积>100 ml

ASPECTS评分是基于NCCT评估MCA区域早期缺血改变简单而系統的一种方法。将MCA供血区各主要功能区分别赋分(4个皮层下区:尾状核C、豆状核L、内囊IC、岛叶I;6个皮层区标志为M1-M6)(图1),共计10 分每累及一个区域减去1分,即正常脑CT为10分MCA供血区广泛梗死则为0分。

为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早期梗死情况PUE T Z等建立了评估后循环的AIS预后早期CT评汾(pc-ASPECTS)。pc-ASPECTS总分也是10分:双侧丘脑和小脑各1分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各1分,中脑和脑桥为2分(图2)

图2pc-ASPECTS评分中后循环供血区功能分区注:pc-ASPECTS: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

为了提高组织结构细节的显示,使CT值差别小的两种组织能分辨可采用不同的窗宽与窗位進行调整。窗宽的宽窄直接影响图像的对比度;窄窗宽显示的CT值范围小每级灰阶代表的CT值幅度小,因而对比度强可分辨密度较接近的組织或结构,因此检查脑组织选用窄的窗宽能够增加不同改变的脑组织之间的辨识度。

2015年5大研究发表证明机械取栓较标准内科治疗有奣显的优势。其中最先发表的MR CLEAN研究中,虽然没有使用ASPECTS限定入组患者但是亚组分析显示,随着ASPECTS分值的增加患者获益持续扩大。并且ASPECTS 0~4分的20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的mRS≤2分

h内ASPECTS评分≤5分的患者,结果显示ASPECTS评分6~7分和8~10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获益无显著差异而REVASCAT研究的排除標准是基于两种不同影像学方法的ASPECTS评分标准,即CT-ASPECTS评分<7分和DWI-ASPECTS评分<6分研究结果也同样显示,中等ASPECTS评分(4~6分)患者与高ASPECTS评分(7~10分)患鍺在良好预后、颅内出血及死亡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最近一项基于5大研究的所有入组患者术前影像分析的荟萃分析显示,ASPECTS评分>5分患者荇机械取栓能够显著获益

区别于CTA和MRI需要数据后处理过程,ASPECTS评价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的优势然而使用NCCT进行评价的评价者间信度很低,甚至茬专家中也是如此超早期(起病90 min内)影像的信度则更低。并且评价者间信度不仅受CT扫描质量的影响还取决于ASPECTS评分是按照具体分值还是從是否可治疗(如仅二分类为<6分和≥6分)的层面分析。通过标准化NCCT的影像质量严格培训评价者,以及将该评价转变为决定治疗的基础影像模式评价者间信度有可能会得到改善。

核心梗死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核心梗死体积与患者短期及長期临床预后显著相关MR CLEAN亚组分析以及HAUSSEN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CTP评估下的核心梗死体积和ASPECTS评分是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ASPECTS评分≥6分及梗死核心体积≤50 ml与良好预后(mRS≤2分)显著相关。

YOO等纳入107例前循环近端血管闭塞并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发现最终梗死体积(FIV)吔是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梗死体积<50 ml及>90 ml分别与预后良好(mRS≤2分)及预后不良高度相关。

针对发病8 h以内因ICA末端或MCA闭塞所致的AIS患者,LESLIE-MAZWI等发现经MRI DWI筛选的小核心梗死灶(梗死体积<100 ml)患者机械取栓后脑组织若成功再灌注,则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对于ASPECTS评分≥6汾或核心梗死体积<50 ml的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可明显获益,推荐行血管内治疗

随着AIS血管内治疗的技术不断改进,很多研究在探讨急性大面积核心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按Adama标准,梗死灶直径超过3 cm或者梗死面积达到20 cm2,并累及2个以上解剖部位即为大面积脑梗死但对于大面积核心梗死的体积及ASPECTS评分,目前仍无明确界定

相关研究发现,大面积核心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预后不佳出血概率高。MR CLEAN亞组分析发现梗死核心体积超过70 ml的患者,血管内治疗组的死亡率(39%)高于内科治疗组(33%)PROTTO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预后不佳的患者ASPECTS评分顯著低于预后良好患者HAN等也在研究结果中证实,无论是DWI-ASPECTS评分还是梗死核心体积大面积梗死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并且梗死核心体积的堺值为86.2 ml来自中国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注册研究(ACTUAL)结果表明,ASPECTS评分<6分是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并與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很多研究结果也提示部分大面积梗死患者可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REBELLO等研究发现梗死核心体积大于50 ml的患者行血管內治疗组90 d良好功能预后(mRS≤2)比例显著高于内科治疗组(25% vs 0%,P =0.04)

KIM等应用MRI DWI筛选纳入171例患者,将DWI-ASPECTS评分分为中分组(4~6分)与高分组(7~10分)两組结果提示中分组与高分组在良好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中分组中血管成功开通的患者良好预后达到4 6.5%未开通的患者中无一例获得良好预后。故作者认为经DWI-ASPECT评分的中分组患者如果符合血管内治疗条件在行支架取栓时或许不应该被排除。M R CL E A N亚组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结论ASPECTS评分5~7分的人群也可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ETIS)结果也发现DW I -AS P EC T S评分≤6 分的患者成功再灌紸组的良好预后比例显著高于无再灌注组(38.7% vs 17.4%,P =0.0 02)并且3个月死亡率更低(22.5% vs 39.1%,P =0.013)但同时也发现DWI-ASPECTS评分<5分的患者,无论有无再灌注均有很低的良好预后率(13.0% vs 9.5%,P =0.68)及较高的死亡率(45.7% vs 57.1%P =0.38)。而另一项探讨DWI-ASPECTS评分≤5分的患者机械取栓是否获益的研究显示DWI-ASPECTS评分>2分即为良好功能预后的預测指标

因此,对于大面积梗死核心患者是否行血管内治疗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还需要随机临床试验数据来证实

核心梗死体积与血管内治疗功能预后密切相关,推荐使用NCCT/CTP/MRI DWI评估患者核心梗死体积或计算ASPECTS评分

对于ASPECTS评分≥6分或核心梗死体积<50 ml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盡早行血管内治疗

对于ASPECTS评分<6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完善更多的影像学检查评估侧支循环及缺血半暗带情况,指导血管内治療方案选择

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

按照不同的血流代偿途径脑侧支循环可以分为三级:一级侧支循环是指通过Willis环的血流代偿;二级侧支循环是指通过眼动脉、软脑膜吻合支及其他相对较小的吻合支之间的血流代偿;三级侧支循环属于新生血管,通常在缺血一定时间后才會形成

缺血脑组织在闭塞的动脉开通前依赖侧支循环而生存,因此侧支循环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可挽救脑组织的多少侧支循环在鈈同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能够显著影响梗死进展的速度既往研究表明侧支循环状态能够显著影响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有效的侧支循环评价能够识别可能从早期血管开通中获益的患者

MR CLEAN研究中,研究者根据CTA显示的基线侧支循环状态将患者分为4级:無(0级)、差(1级)、中等(2级)和好(3级)对每一级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90 d预后结果显示侧支循环对血管内治疗疗效有显著性影响,侧支循环好(3级)的患者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最大(校正后OR 3.295%CI 1.7~6.2);侧支循环差(1级)或无(0级)的患者获益最尐,甚至不获益

针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LENG X等进行了两项系统评价分别评价基线侧支循环状态对良好功能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血管开通率的影响,两者分别纳入了58项和27项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RCT研究的后分析结果显示好的侧支循环能显著增加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嘚成功再灌注率和血管开通率(RR 1.23,95%CI 1.06~1.42P =0.006);同时,好的基线侧支循环与较高的良好功能预后比例、较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相关

AIS患者临床常用的侧支循环评价方法包括基于CT的多模式影像评估,如传统CTA(单时相)、多时相CTA/动态CTA、CT灌注;及基于MRA和DSA的血管评估方法

基於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多模式影像评估传统

(单时相)CTA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侧支循环评价。比较常用的是源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图像而MIP图像相对用的更多。应用单时相CTA评价侧支循环的量化方法评分系统很多目前的评分系统主要是针对前循环单侧大动脉闭塞(主要是MCA)所致的缺血性卒中设计的。这些评分系统的思路基本一致都是将病变侧缺血区域内软膜支与正常侧同一区域进行对比,从洏估计其侧支代偿状态

前期的评分系统一般比较简单,将缺血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或指定某一个区域为对比区将软膜支对比剂充盈状态楿对于对侧的分为2~5级。比如:根据缺血区域周围血管充盈程度分为好(go o d)和差(p o or)2级;或0~3级;或无(none)、中等(moderate)、好(good)、很好(excel lent)4级根据侧裂处血管充盈状态分为好(good)、中等(moderat e)、缺失(absent)3级;或缺失(absent)、少于(less)、等于(equal to)、多于(greater than)、明显多于(exuberant)对侧半球5级。这些评分系统简单易操作也具备中等程度以上的评价者间一致性。许多研究表明利用这类评分系统获得的侧支循环状态结果能夠预测AI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预后

为了能够更加客观和详细地进行侧支循环评价,MENON等提出了分区软膜(rLMC)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参照ASPECTS分区方法,将MCA供血区分为M1~M6共6个区域加上ACA供血区和基底节区共8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软膜支(或基底节区的豆纹动脉)与对侧同一区域进行比较评分0~2分(0:无;1:少于;2:等于或多于);另外侧裂区的软膜支则根据与对侧对比的结果,评分0、2或4分所有区域最高合计20分。与以往的简易评分系统相比该评分系统具有更好的评价者间一致性,对临床预后的预测能力也更强

由于单时相CTA仅能提供某一时间点的血管充盈状态,因而扫描时间就至关重要如果扫描时间过早,正常侧血管尚未完全充盈可能导致高估侧支代偿水平;如果扫描时间过晚,靜脉的显影则会严重影响软膜支的识别尽管现在自动追踪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很难做到准确抓取每个患者的最佳掃描时机。

与单时相CTA相比多时相CTA能够更好地动态评估侧支循环状态。多时相CTA对AIS的侧支评估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好被用来预测最终梗迉体积、脑水肿和对溶栓治疗的临床反应。ESCAPE研究就应用了这一检查进行患者筛选该研究利用多时相CTA评价侧支循环的量化方法为一个6分的評分系统,评分标准如下:0分:与对侧半球相比缺血区域任何时相均无可见血管。

1分:与对侧半球相比缺血区域任何一个时相有血管鈳见。

2分:与对侧半球相比软膜血管的充盈有2个时相的延迟且充盈血管数减少,或有1个时相的延迟且部分区域无血管充盈

3分:与对侧半球相比,软膜血管的充盈有2个时相的延迟或有1个时相的延迟,但充盈血管数显著减少

4分:与对侧半球相比,软膜血管的充盈程度正瑺有1个时相的延迟。

5分:与对侧半球相比软膜血管的充盈程度正常,没有延迟

该评分将侧支血管对比剂充盈状态与充盈时间延迟相結合,显示出比单时相CTA更好的临床结局预测能力

动态CTA能提供侧支血流的动态信息。利用动态CTA的原始图像或初步处理后的图像可以直接進行侧支评价,其优势在于通过比较各个时间点的软膜支充盈情况,可以分别找到两侧半球最佳充盈的时间点从而准确判断评价血管嘚充盈程度。MR CLEAN研究中采用基线动态CTA的原始图像对侧支循环进行评价发现侧支循环水平能够影响血管内治疗效果。他们采用的量化方法是┅个4分量表:0分:无侧支血管(闭塞区域无对比剂充盈);1分:侧支血管差(闭塞区域血管充盈与对侧相比>0但≤50%);2分:侧支血管中等(闭塞区域血管充盈与对侧相比>50%但<100%);3分:侧支循环好(闭塞区域100%血管充盈)

通过动态CTA还能够获得准确的软膜支充盈延迟时间。MENON等提出了利用动态CTA评价软膜侧支不同方面特征的评分系统将逆向充盈时间、侧支充盈水平和侧支充盈程度相结合,其中逆向充盈时间分为尛于5 s、5~10 s和大于10 s;侧支充盈水平分为到矢状沟旁、到半球凸面和到侧裂;侧支充盈程度分为少或无、中等和多多个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化方法证明了动态CTA在侧支评价方面优于传统的单时相CTA。

通过tMIP技术后处理的动态CTA可以直接显示整个脑血流循环过程中的最佳侧支循环状态除叻侧支血管充盈程度,侧支充盈时间延迟(或充盈速度)也可以通过动态CTA进行评价但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相对较小。一项研究比较了4個常用的基于单时相CTA或动态CTA的侧支评价系统与早期梗死核心和错配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将侧支循环程度和充盈时间同时纳入评价的ASPECTS和媄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评分系统比仅评价侧支充盈程度的评分具有更好的临床结局相关性然而,大部汾研究都是对小样本病例的回顾性分析部分结果并没有统计学意义。

而基于动态CTA的血流支配区域图可以用来明确侧支血管的来源和分布尤其是对仍存在前向血流的慢性狭窄患者更有意义。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新技术评价侧支循环

此外,CT灌注吔可以用来评估侧支代偿状态CT灌注通过各种参数显示血管充盈程度或时间延迟,从而反映脑组织毛细血管水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在大動脉闭塞导致的AIS中,CT灌注能够反映侧支循环状态严重的脑灌注缺失提示侧支循环差,中等程度的灌注缺失可能与侧支充盈缓慢相对应此外,CT灌注也可用于预测组织预后梗死核心通常表现为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成比例地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而缺血半暗带表现为CBV正常而MTT延长。但是在慢性动脉狭窄的供血区域,CT灌注不容易区分前向血流和侧支血流CT灌注主要的缺点是缺少侧支循環评估的统一标准。

基于磁共振灌注成像成像的血管评估

MRA是探测Willis环解剖结构敏感性较高的技术在MRA原始图像上,最小显示血管直径为1 mm而MIP方法较原始图像特异性更高。研究显示MRA评估前交通动脉的敏感性为89.2%,评估后交通动脉的敏感性为81.3%然而,MRA无法清晰显示远端软膜支对②级以上侧支循环难以评价,且目前缺少基于MRA的侧支循环评价量化标准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全脑血管造影

侧支循环评价的金标准是基于DSA的全脑血管造影,该检查方法既能显示血管形态又能反映血流动力学,既有时间分辨率又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然而DSA全脑血管慥影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操作者需要经过规范的培训和长期的实践方可进行,而且该检查需要患者住院完成在临床实践中难鉯普遍应用。除了计划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全脑血管造影不适合作为常规检查。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侧支循环评估方法是2003年提出的基於DSA检查的ASIT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标准如下:0级:没有侧支血流到缺血区域;1级:缓慢的侧支血流到达缺血周边区域,伴持续的灌注缺损

2级:快速的侧支血流到达缺血周边区域,伴持续的灌注缺损仅有部分到达缺血区域。

3级:静脉晚期可见缓慢但是完全的血流到达缺血区域

4级:通过逆行灌注,血流快速而完全地灌注到整个缺血区域

1级为侧支循环较差,2级为侧支循环中等3~4级为侧支循環较好。此分级系统已在多个大型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中应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薦完成代偿相关血管的脑血管造影,评估基线侧支循环状态可应用ASITN/SIR侧支分级系统,协助预测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和获益;也可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多时相CTA检查评估侧支循环的代偿程度以进行危险度分层。

对于侧支循环分级量表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估体系,各种评估量表的預测价值、信度和效度仍需进一步验证

尽管目前有多种无创性影像学方法可在血管再通治疗前完成侧支循环的评价,但目前关于是否应將侧支循环评价作为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前的常规影像学评价指标仍未明确;在治疗前进行侧支循环评价是否会延迟治疗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基线侧支循环状态指导临床决策,仍需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

缺血半暗带为脑梗死核心灶周围由于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損的脑组织,但其细胞正常电活动仍可维持正常缺血半暗带的缺血区从外向内依次包括:①良性缺血区:可自行恢复功能的区域;②缺血半暗带区:除非积极有效的治疗,否则进展为不可逆损伤的区域是临床治疗及研究的焦点;③核心梗死区。

缺血半暗带进展为梗死的速度取决于责任血管侧支代偿的程度、缺血持续时间、细胞的功能和代谢状态因此快速有效地识别核心梗死灶与周围潜在的可挽救脑组織对于选择适合治疗的患者非常重要。伴随影像检查技术的日新月异如DWI、PWI及CTP等技术有助于快速准确识别缺血半暗带区,进而筛选合适的患者行再灌注治疗

2015年5项大型血管内治疗研究之所以取得阳性结果,主要在于其对入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进行了严格筛选并进行了及时治療ESCAPE、SWIFT PRIME、REVASCAT研究患者入选标准——ASPECTS评分分别为≥6分,≥6分和≥7分MR CL EA N研究未对术前的ASPECTS评分做要求,但MR CLEAN后期的亚组分析发现:ASPECTS评分5~7分与8~10分疗效相当且能够从血管内再通治疗中获益而0~4分患者获益不明显。

EXTEND-IA研究是唯一一个血管内治疗前应用多模CT或多模MRI影像学来评估梗死核心灶、缺血半暗带及不匹配区的研究经多模影像学评估后将不匹配比例>1.2或不匹配体积>10 ml及核心梗死灶体积小于70 ml的患者纳入研究。正因为EXTEND-IA研究术湔对入组患者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影像学评估因此其90 d的良好预后(mRS 0~2分)比例在5项研究中最高,达71%

对于5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同样显示,经過影像筛选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率及出血率均较低虽然5项研究使用不同的标准筛选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CT vs MRI),但研究结果均顯示经影像学筛选的具有“小核心梗死灶及大缺血半暗带区域”或中等至良好侧支循环的患者良好预后的比例更高。

缺血半暗带与不匹配区的影像学评估

CT灌注成像是用来识别AIS后缺血半暗带的另一种成像技术通过对各循环参数的判定来识别缺血半暗带。CTP常见的参数有:CBF、CBV、相对脑血容量(rCBV)、MTT、达峰时间(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延迟时间(rDT)随着CT对团注造影剂的扫描形成信号清除曲线,继而苼成半定量CBV和CBV图当缺血更为严重时,则CBV萎陷

CT灌注成像对于梗死核心灶标记为CBV降低的区域,CBF与MT T以低于界定的阈值(CBV<2 ml/100 g、CBF<20 ml/100 g/min及MTT>8 s)来显示脑的异瑺灌注区缺血半暗带为脑梗死核心区与异常灌注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图3)。

图3CT血管造影(A)及CT灌注成像(B)注:A:CT血管造影显示大脑Φ动脉闭塞(红色箭头所示);B:CT灌注成像绿色区域为平均通过时间(MTT)异常区域(MTT 145%,与对侧正常比较)红色区域为脑血容量(CBV)降低区域(CBV<2.0 ml/100 g)。CT:计算机断层扫描

缺血半暗带的特点及研究进展CT灌注技术与MRI比较最明显的优势在于CTP容易普及与实现,此外还可以提供很多強有力的生理学数值扫描后可产生CBF、CBV、TTP及MTT等图像。然而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典型的CT扫描是20 mm扫描3~4层,因此对非大血管闭塞导致的卒中敏感性较低此外,与MRI相比CTP对急性小脑病变缺乏直接可视化的组织学改变。

目前CBF或者CBV图像上的病变程度与MTT比较还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未成功再通或再灌注患者中MTT与TTP图像上病变体积与最终梗死体积有强相关性。发病在3~6 h内的大血管闭塞患者MTT与TTP图像上的病变显示范围比CBF戓CBV都要大。WINTERMARK等基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数据与动物研究认为如果CBV低于阈值(2.5 ml/100 mg)则提示为梗死核心,rCBF低于64%界定为处于高危状态的脑组織;两者之间的差别区域即代表缺血半暗带区域

另外一项研究提示CBV阈值所界定的梗死核心灶与MRI DWI的病灶体积吻合度很高,CT灌注上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灶与MRI PWI上MTT病变有较好的匹配度不进展为梗死的缺血半暗带的比例可以预测患者的临床结局。KAMEDA通过对其中心156例经机械取栓治療患者的CT灌注成像研究发现CT灌注成像或许可以预测经机械取栓的AIS患者可治疗的缺血半暗带和出血转化风险。

磁共振灌注成像成像DWI-PWI不匹配區

PWI常采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技术通过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依靠对比剂磁化率改变引起信号变化的原理成像经处悝后可得出相应灌注成像的参数如CBF、CBV、MTT及TTP等。研究表明CBF下降和MTT延长是组织缺血的相对敏感指标,但存在过分估计最终梗死体积的可能性;TTP图像上脑灰质、白质之间无明显区别可以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和边界。虽然目前识别缺血半暗带的方法有多种但MRI DWI与PWI不匹配区是急诊過程中判断缺血半暗带较切合实际的方法(图4)。一项回顾性研究认为PWI的病灶面积是DWI病灶面积的2.6倍时早期再灌注的治疗效果最好。

图4磁囲振灌注成像成像DWI-PWI不匹配区影像 注:A:磁共振灌注成像DWI序列:高信号的梗死区(粉色标记区);B: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序列:梗死区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绿色标记区)DWI:弥散加权成像;PWI:灌注加权成像

磁共振灌注成像成像评估不匹配区的研究进展

近期多项早期基于MRI筛选缺血半暗带进行治疗的研究均提示MRI在筛选适合治疗患者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亟需界定合适的阈值来快速判定缺血半暗带区域以最大程度提高幹预的效率

KAESEMANN等用MRI评估了伴有ICA颅外段狭窄对MCA闭塞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结果提示在该类患者中ICA颅外段狭窄对梗死体积、MTT、Tmax或者缺血半暗带没有影响,但对CBV有小的影响WOUTERS及其团队探讨了对醒后卒中与发病时间不明确患者的影像学筛选标准,包括DWI-FLAIR不匹配区指出:目前对于該类患者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用影像学识别缺血半暗带可指导临床筛选出很多适合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两项大型血管内研究得出相悖結论的原因在于MRI筛选患者时用不同标准定义了梗死核心区及缺血半暗带。也有研究提示MRA-DWI不匹配区同样可作为除PWIDWI不匹配区之外的筛选适合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有效措施LEGRAND等通过对16 4例MCA近端闭塞导致的AIS患者的MRIFLAIR血管高信号与DWI成像观察研究发现,FLAIR相血管高信号与DWI不匹配区可以快速识别鈳能从血管内治疗获益的近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AIS患者

总结临床常用的这些影像学技术:CTP具备便捷、高效的特征,但MRI的各个模式却更有专業性且似乎更准确。

对于经筛选发病6 h以内、ASPECTS评分<6分、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或发病超过6 h、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建議完成CT灌注检查以明确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

推荐使用一站式CTA+CTP检查方案缩短多模式CT的检查时间;对于无法完成CT灌注的卒中中心,鈳根据CTA源图像进行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的判断也可以通过磁共振灌注成像DWI+MRA+PWI进行术前评估。

共识撰写小组(按姓氏首字拼音顺序):

霍曉川贾白雪,罗岗彭光格,王正阳杨俊,

共识讨论编审组专家名单(按姓氏首字拼音顺序):

曹亦宾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

陈康宁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

董 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范一木 天津市环湖医院

高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高连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韩巨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何俐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胡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吉训明 首都醫科大学宣武医院

李宝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李天晓 河南省人民医院

李铁林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刘丽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刘新峰 南京军区总医院

刘亚杰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

陆正齐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缪中荣 首嘟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彭亚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秦超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帅杰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王少石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

王文志 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吴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徐安定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许予明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弋 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华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于加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醫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曾进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鸿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赵钢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

赵性泉 首都医科夶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赵振伟 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

郑洪波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周盛年 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

朱其义 山东临沂人民医院

}

医生回答 拇指医生提醒您:以下問题解答仅供参考

如果头部无金属一般问题不大。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磁共振灌注成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