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落西南财经大学四十秋 最早在哪发现的?

诗词在线友情提示
闲钓金江云最新诗词
闲钓金江云诗集列表
闲钓金江云推荐诗词
武定狮子山觅趣
5朵 0个& &
有朋友近年于武定兴业,顺道讨扰受盛情款待,次日又得陪游狮子山胜景,边游边听讲解觅到名山掌故趣闻,并摄影若干。
武定狮子山距昆明88公里,主峰海拔2419.8米,年均气温13.2&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以一山一湖一箐为主体,融山水风光,文物古迹、人文地质、民族风情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素有&西南第一山&之称,山势雄险,在蜿蜒起伏的丘陵中拔地而起,像一头雄踞而视的狮子。
传说狮子山最早不像狮子,也不叫狮子山,而叫&通天山&。通天山,高耸人云,直达天庭,世人得知此山能通天庭,于是,有些人想到天堂过神仙日子,便沿着此山涌向天庭。玉皇大帝得知凡人纷纷来到天上深感不安,便命太白金星前去追查这些人究竟从何路而来,当得知通天山这条直通天庭的路时,即命雷公速将通天山劈断。&
雷公得令,立刻来到通天山,挥动锤楔,用力一击,只听一声霹雳,通天山被拦腰砍断,山顶形成一个大平台,平台边缘形成了百丈悬崖。从此,通天山再也通不了天,人也不能上天了。但人们都不知谁将山劈断,于是便把通天山改为&谁劈峰&。&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有九十九条白龙云游到&谁劈峰&,看见这山清水秀的奇峰异境,留恋不愿离去,便在山下住了下来。从此&谁劈峰&的四周流出九十九股泉水,滋润着武定坝子,造福于人类。人们为感谢白龙,就在山上建了一座白龙庵,终年祭祀,于是又将谁劈峰改名为白龙山。&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头雄狮来到白龙山,见到山势雄伟,水丰林茂,也想在此定居,便与白龙争夺此山。双方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狮吼龙啸,飞沙走石,狂风暴雨,地动山摇,难分难解。经过九九八十一个昼夜的激战,白龙战败而逃。有两条逃往禄劝方向住下,据说就是禄劝境内的二龙山。有二龙因负重伤,不能同其他白龙一齐逃走,便落在山脚下,据称是现在的白龙箐,其余白龙逃到对面的东山潜伏下来。
潜伏在东山的白龙,不甘心失败,千方百计总想寻机报仇,收复被狮子抢占的领地。但他们确知凭武力斗不过狮子,于是便把东山慢慢地向上拱起,想堵住武定坝子的出水,用积水淹没狮子。武定人民看到东山慢慢长高,再往上长便会堵住武定坝子的出水口,只好在东山顶上建了一座白塔,镇住东山使之不再上长,这白塔现在还巍然屹立于东山之巅呢。而狮子也时刻防备白龙反扑报仇,便伸出前爪,昂头弓背伏卧在东山对面,准备随时出击,因而成了现在的卧狮状。这神奇的传说,更使狮子山充满诱人的色彩。
在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中,有关明朝建文帝削发为僧,来狮子山当和尚的神奇故事,在武定坝子里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情节生动感人。&钩担戳出月牙潭&,便是众多传说之一。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守将李景隆、谷王穗背叛建文,打开金川门降迎燕军。建文皇帝朱允炆得闻燕军已经打进南京,自知大势已去,决心以死殉国,拔剑就要自刎,众大臣见状急忙上前拉住,有个叫王钺的上前奏道:&太祖临终时,曾交给臣一个铁匣子,嘱咐说&子孙如果有急难,就打开这个铁匣子&,请皇上打开铁匣,定有锦囊妙计&。接着就把铁匣抬了出来,这铁匣全用铁皮包裹,用两把铁锁锁着,再看铁锁,锁眼里也灌满了铁汁,无法打开。建文皇帝连忙叫人用斧锤砸开,只见里面装着三张和尚化缘的度牒,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三个名字,另外还有僧衣,僧帽,僧鞋各三套,剃刀一把,纹银十绽,一张红绒上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现之西房&。大家一看,应文当然是允炆的谐音,即指建文皇帝,应能即为吴王教授杨应能,而应贤是谁呢?监察御史叶希贤挺身而出说:&在场的二十多位大臣中,名字中有贤字的只有我一人,我愿落发跟随皇帝出走。&这时建文已痛哭失声,长叹道:&这是命中注定的,还有什么可说啊&。便下令放火焚烧皇宫,翰林编修程济立即为建文剃了光头,换上僧服。马皇后睹此惨状,投火自尽。建文和杨应能、叶希贤化装为和尚,程济为道人,连同其他二十多个大臣,分别从鬼门和水门连夜逃出皇宫。
建文君臣四人,一路以师徒相称,东藏西躲,历尽艰辛,经过一年长途跋涉,半路又走散了应能,应贤,建文同程济二人来到云南省城。这时镇守云南的总兵官是世袭黔国公沐晟。沐晟自小在宫中同建文一起长大,两人情同手足,但是,他怕招来灭门之罪,不敢收留建文,只好把他送到武定狮子山隐藏起来。建文到狮子山正续禅寺以后,被安排去挑水。那时寺里二三百和尚饮用水,都要到三里外的山脚菜鼋河去挑。建文从未干过这样艰苦的活,一天下来,就压得肩膀红肿,腰酸腿疼。当他挑到半路的盐臼湾歇气时,用钩担头在地上使劲地戳了一下说&要是这里有股泉水,我们就可以少走一半路了&。第二天去挑水路过这里时,建文看到昨天戳的地方已冒出股清泉来。从此,他们就不必跑到山脚去挑,每天由这里挑水,少走了许多路。于是人们在这里盖了一个寺庙,取名&圆觉庵&。&
后来建文觉得从这里挑水还嫌远,便在后山门外用钩担头戳了一个坑说:&水在这里就好了!&第二天一早,建文看见昨日用钩担戳过的那个月牙形小坑里,竟有满满一坑水,便约了几个挑水和尚在这里挖水,才挖几尺深,便有一股清泉汩汩地流出来。他们又仿照钩担戳的小坑形状。修了一个月牙形的水池,命名为&月牙潭&。说来也怪,这月牙潭里的水,雨季不溢,旱季不蚀,终年都是那么满,那么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寺里再来多少人,都能够供应。泉水清冽甘甜,用来沏茶,香醇爽口,用来做豆腐,鲜嫩可口,自此,狮子山的豆腐远近闻名,成为办素斋必不可少的菜肴。后人认为这水是龙(建文皇帝)引来的,便在潭中雕了一条石龙,这&月牙潭&便成了狮子山的一景。&
又有传说建文从洱源带来一棵茶龙树,栽在正续禅寺大殿右侧的花台上,每天精心浇灌,茶龙树长得枝繁叶茂,开出来的茶花足有碗口大,九蕊十八瓣,颜色红似烈火,甚是喜人。有一天,武定知县的公子带领一帮仆从到狮子山来玩,看见茶花,伸手就摘下两朵,寺僧上前制止,反遭恶骂。建文闻声走出大殿说道:&粗鲁折花,还恶语伤人,你这人好生无理,若不是出家人以兹悲为怀,我真想给你一个耳光&。&
县官的儿子采得两朵茶花,欢喜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狂风暴雨,到家后脸上肿起五个指头大的巴掌印。当晚就发烧暴死了。县官听了仆人的禀告,心中暗自一惊,是何方僧人,竟有这样大的本事,还没动手,脸上就肿出巴掌印。急命差役到狮子山把和尚抓来,暂时关在府楼内。这正是夏天,府楼内蚊子成群,叮得建文无法安眠,他一边扑打着蚊子,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要是这些蚊子不叮人就好了&。话音刚落,建文身边再也不见蚊子来叮咬了。打自此以后,府楼内的蚊子再也不会叮人了。当建文正想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时,耳边又响起呱噪的蛙声,吵得他无法安眠。原来府楼的隔壁是个孔庙,孔庙池里的青蛙,整夜叫个不停。建文甚为烦躁,起身来到窗前,对着孔庙说道:&青蛙也不叫就好了&,顿时,哇声骤止。从此,孔庙池塘里的青蛙都成了哑巴,再也不会叫了。&
直到现在,武定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府楼里的蚊子不咬人,池塘里的青蛙不会叫,这都是建文的福命大,蚊子青蛙都听他的话。&
半天的游览,颇有收获。因为不在季节,牡丹园没进,即从寺院后上山观景,无意间在山上回望,留下了张牡丹园内巨幅牡丹造型的照片。准备下午赶往元谋,午餐时分我们便回到了武定县城。
(诗词在线提示:诗词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出自诗词在线)
提示:不明白的汉字去
搜索下。&&
&&鉴赏、评论:
&&&106.38.252.50&&&&
15:16:43&&&& 1 楼
送了5朵鲜花拜读。我去过一次狮山,那是九十年代中期,也是走马观花,无多印象,读完此文后,真想寻机会重游一次。
正在提交,请稍后。。。明朝被推翻的建文帝流落何方
明朝被推翻的建文帝流落何方 10
建文下落之谜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假装找到建文帝(惠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有野史记载,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传言此诗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证实。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1999年,有人认为中国贵州省的红崖天书是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逃到贵州所作的声讨燕王朱棣的檄文,间接支持建文帝并未死在宫中的说法。[5]2008年1月在宁德金涵乡上金贝村发现的一个高僧墓被认为是建文帝的墓葬所在。这个墓穴也是迄今为止福建发现的最大的高僧墓] 2009年8月中国时报报道有学者证实上述的陵墓为惠帝的帝陵,但真实性仍有待厘清]还有一种说法是:一四○二年,靖难军渡过长江,挺进到应天(江苏南京)城下,撤职居家的李景隆,率领他的家丁叛变,开城门迎接。朱允炆得到噩耗,纵火焚宫自杀。
  ——不过民间坚信朱允炆并没有死,据说,朱允炆在危急时打开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铁匣,里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和尚证明文件)、一件袈娑(和尚衣服)和碎银币若干(逃亡时零用)。于是剃发为僧,从宫后水门逃出,浪迹江湖三十余年。到四十年代一四四○年,当时的皇帝是朱棣的重孙第六任皇帝朱祁镇,恩怨已消。朱允炆才表明身份,回到宫中。终其天年。
  参考资料:--柏杨著《中国人史纲》
&今天我们讲建文皇帝的谜踪,建文皇帝的下落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一个疑案。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久,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入南京,这时候,皇宫里大火烧起,燕军派人在宫里到处搜寻,宦官、宫女死的死逃的逃。燕军搜寻的人是谁?就是要找建文帝在哪儿。结果什么人没找着,在瓦砾当中拖出两个尸体来,有人说这个就是建文帝的尸体。建文帝到哪儿去了呢?这个是不是建文帝的尸体呢?
  * 大火中拖出的究竟是不是建文帝的尸体呢?明朝的百姓似乎并不相信深受他们爱戴的建文帝就这样被大火烧死了,从此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民间流传起各种各样的传说。同时我们也发现,明朝的史书中对于这段历史记载也是模模糊糊。那么,建文帝是否逃过了那场大火?他又去了哪里?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一 焚死说
  那么现在我们考察一下各种书的记载,关于建文帝的下落都有哪些说法呢?一个说法就是焚死说,就是烧死了,确实烧死了。《明史》,也就是两百年以后(写)的明史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是这么记载的: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说这个燕王派宦官在火里把皇帝、皇后的尸体找出来,过了八天以后安葬了。这是两百年以后的《明史》这样说,明朝人怎么说呢?明朝记载燕王时期的实录《明太宗实录》有这么一段话: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看烟冒起来了,派宦官去救火,到那儿赶不急了。“上”指谁啊,“上”指的是朱棣,后来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他哭了,说你真是这么傻啊!我来就是帮助你做好事的,你怎么就不理解我的心呢?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壬申,也就是过了八天以后,说安排了很像样的礼节安葬了建文皇帝,明成祖还为此辍朝三日,放假三天不办公以示哀悼。《明实录》是明朝人说的,很多学者研究,实录不实,实录的记载是不可靠的。为什么?他要给官府和皇帝打掩护,他们做的一些事情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不写进历史。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说葬了建文君,备礼葬之,坟墓在哪?什么礼?有的记载说是“天子之礼”,什么是天子之礼,天子之礼很隆重啊,大家看现在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那个皇陵都是非常雄伟的,规模很大,那是天子之礼。建文君如果用天子之礼安葬,怎么没有坟呢?显然这个焚死说是不可靠的。有人为了把这个焚死说要说得合理,就说确实烧死了,但是在安葬的时候叫做“不封不树”,什么叫不封不树就是没有封土也没树立石碑,这可能吗?又想自圆其说,又无法自圆其说。所以焚死说是一个无法解释、无法令人相信的说法。
  * 既然可以断定建文帝没有被大火烧死,那么新的答案又是什么呢?历史的记载中有新的蛛丝马迹吗?我们发现,就在建文帝被推翻的一百多年以后,明朝的第十三任皇帝万历和他的老师张居正探讨过建文帝的下落。真相会不会由此揭开呢?
  《实录》的话、《明史》的话说不通,不仅说不通,而且刚才我们念的《明史》的话里面还有矛盾:说“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找出来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在火里找出来,还接着写一句话,“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还有人说,皇帝从地道逃跑了。这是清朝人在雍正年间所写的《明史》的一段话,前面说是着找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后面说也有人说皇帝从地道逃跑了。当时修《明史》的这些人都是饱学之士,天下有学问的人集中起来把内府藏书天下藏书都找出来,闹了半天没闹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实际上这个疑案在明朝就已经不清楚了。也就是在建文帝被推翻的一百多年以后,万历皇帝,大家知道万历皇帝是现在十三陵定陵所埋的皇帝,万历皇帝跟他的老师,也是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有一次谈话,这个万历皇帝就问张居正说,听说建文帝有出亡这么件事。张居正也是一个读书人,饱学之士,张居正回答说“此事国史无考”,他所说的国史就是实录,说实录记载不可考。这是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一次对话,也就是在建文帝死了以后一百多年,明朝人也弄不清楚,清朝人更弄不清楚。
  * 既然连明朝人都对建文帝的下落不清不楚,也难怪直到今天,后人对于建文帝的死因仍是众说纷纭,于是就有人认为建文帝不仅没有死,而且在外漂泊了几十年后又再次回到皇宫。那么,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呢?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二 归来说
  第二个说法叫“归来说”,说建文帝回来了,什么时候呢?是在正统五年的时候。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有一个和尚年90岁,从云南来到广西到了思恩府,到了大堂上说我就是建文帝,我就是建文君。这个知府一听很害怕,这个知府叫做岑瑛,说建文君从建文四年就失踪到现在一直没找着,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是真是假呀?赶快报告宫里,就把这个自称建文君的和尚送到北京的皇宫里,当时的首都就已经从南京迁到北京了。结果要派大臣去审问,一审问这个人说了实话了,他说他自己90岁了,建文君活着的时候,如果建文君活到现在也不过是五六十岁,你怎么90岁了,没有这么大岁数。再一问,这个人是河南钧州人,叫做杨应祥。这一审问都是假的,于是就把杨应祥这个人处罚了,杨应祥为首的处死,关到锦衣卫处死,其他人发去当兵了,戍边,这事就算了结了。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杨应祥假冒的建文君,所以民间的传说又根据这个生出叉了。
  * 一个假冒建文帝的故事我们今天听起来似乎觉得有些荒唐,就是这些民间的演绎使得建文帝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继续寻找新的答案。民间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盛传着另外一个传说,建文帝是不是主动让出了王位,远走他乡了呢?而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有根有据。那么,这会是历史真实的答案吗?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三 出亡说
  那就是第三种说法,叫做出亡说。燕军进入南京宫中火起的时候,建文君没有死,而是从地道逃跑了,那么民间传说,说建文帝的逃跑是让国,是逊国。为什么要让?为什么要逊?他们不愿意说朱棣是篡位,说朱棣当了皇帝是人家让出来的,人家不当了,那么朱棣自然当了。我想这种说辞显然都是后来编出来的,朱棣明明是要打到南京,篡夺皇位,怎么出来让国、逊国?是很多人对于建文帝抱有同情心,又不敢直接指责朱棣的夺权,因此就出了让国逊位说。
  传说非常复杂,是怎么情况呢?燕军进入南京以后建文帝非常紧张,一时不知所措,到处走。这时候一个叫做王钺的太监向他汇报说太祖死的时候留下一样东西,说这个东西就收藏在奉先殿,他嘱咐我们不到危急的时候不能打开。周围的一些大臣就说赶快打开把东西拿出来,什么呢?一个铁匣子,铁匣子的油漆是红颜色,两个锁也都灌上铁。马上砸开,一砸开,里头有度牒三张,什么是度牒,就是宗教职业者的身份证,你有这个度牒就证明你是和尚,写上名字,从事宗教职业。度牒有三张,“应文、应能、应贤”写了三个人的名字,里头有袈裟,有剃刀,还有白金十锭。里头有一句话,说你们要是不想跑你们就自杀,要不然的话你们就拿着度牒跑,这是里面写的话,还说应文要从鬼门出去,其他人要从御沟水门走,到薄暮的时候,就是天傍黑的时候在神乐观会齐。那么应文是谁呢?朱允炆是带个文字,肯定是他。还有应能,还有应贤,那这个大臣里正好有叫应贤有叫应能的,这三个人于是就全剃了头,朱允炆带着一些人就从鬼门出了宫。什么是鬼门,实际上按现在的故宫来说,就是故宫北门,前门正门,上朝都走正门,那人要死了的话要从后门抬出去,从鬼门走。还有一批人就从御沟水关跑了。建文帝带着一批人走到神乐观,看见一个船就在岸边上停放,这个岸边是神乐观道士叫王升他一看见建文帝来了,说皇帝万岁,我在这等候您了。怎么回事呢?说我头天做了个梦,太祖就托梦给我让我今天预备好船在这等您。这时候天正是傍晚时分,于是从水关逃出的人也在这会合了,从此建文帝就带着这批人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广西、福建到处云游了。
  云游到各地,而且说的是有鼻子有眼有影有模样的,有诗,有他的遗迹留下。比如在四川的永庆寺,就有这样的诗,说是:
  杖锡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尘心消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比如说在广西就写了这样的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汉江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都是在怀念一些宫廷生活,怀念当时宫廷生活,几十年在外面云游这些情景。因为有在外面云游的传说,所以朱允炆的一行人就在他所云游的各地留下了很多遗迹。他们云游在外,到了正统五年,就是公元1440年的时候,建文帝说我们也非常疲倦了,他们就在一个寺庙里休息。有一个僧人就偷了建文帝的诗拿到思恩府的大堂上去献给当地州官,说我就是建文帝。于是这个人就被送到北京,一审问说不是,说是杨英祥,刚才不是讲了把杨应祥处死了。真的建文帝还在广西这儿呢,建文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说这个时候我也想回家,我是真的建文帝。于是又把真建文帝送回去,这就是出亡,出亡说,到后来又回到宫里。回到宫里头,因为他“牢落西南四十秋”,如果当时的小宦官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的话现在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人还活着呢,有些大臣也能够认识建文帝呢,所以皇宫里头就派当年服侍过建文帝的宦官就去辨认。有一个叫吴亮的宦官,让他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说你不认识我了吗?说当年我吃子鹅,我把肉扔在地上,你是不是像狗一样舔着吃了!这个吴亮不敢抬头,趴上前去看看建文帝的脚,建文帝的脚上有一个黑痣,他一看有黑痣,于是大哭,确实是建文帝。建文帝当年受难,他没有辅佐建文帝逃跑自己还跟着在宫中,很惭愧,回去就自杀了。后来据说建文帝就养在宫中,死在宫中,人称老佛,死以后埋在西山。当时所谓西山实际上就是京西阜成门外海淀区这一带,在哪儿呢,三环路里中国画研究院里的白塔庵,这个白塔据说就是建文帝的衣冠塔。
  那么上面我们说了这么多,建文帝的下落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到现在也还没有确切的根据,特别是出亡说,是不可相信的。
  * 关于建文帝下落,一个又一个的说法也被我们一一否定,正当我们被深陷在历史的层层迷雾中,而感到困惑的时候,在《明史·姚广孝传》中又找到了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记载。那么,这段记载中究竟说了什么呢?真相是否就此打开?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四 穹隆山为僧说
  第四种说法是在穹隆山为僧说,在穹隆山为僧说的相关记载记载在《明史·姚广孝传》中,这个穹隆山在哪?就在江苏吴县,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苏州市。建文帝逃出去为僧,曾经得到一个僧人的帮助,这个僧人叫做宗泐,宗泐是谁,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时不论亲王还是皇帝都有一个给他做法事的一个最重要的带头的僧人,(建文帝)的僧人就是宗泐。《明史》上怎么记载呢?说姚广孝到永乐十六年的时候已经84岁了,姚广孝是当年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的和尚,最早朱棣打天下,是姚广孝给他出的注意。姚广孝在84岁的时候已经老了,他在见到朱棣的时候说我有一件心事你要帮助我,说什么心事啊,说当年都怀疑建文帝逃跑是宗泐和尚帮的忙,这个宗泐和尚被关起来一直关到现在,希望你把他放了。那么这件事确实吗?是不是宗泐帮忙,然后建文帝最后藏到江苏吴县就是现在苏州的穹隆山上呢?据说穹隆山上有佛塔,是建文皇帝的墓,这个确切吗?明史没有肯定,说“或云”,也有人说。
  这些传说非常神奇,与此相连,建文帝在各地的遗迹也都有记载。比如说建文帝曾经藏在四川的平倡佛罗寺,后来死了以后就葬在寺后的山上,因为建文帝经常在寺里头面向京城哭泣,后人就把这个寺改称叫望京寺。比如还说建文帝从云南大理逃到四川到宜宾越溪河隐居在隆兴寺,死后就葬在隆兴的山下的塔林里,甚至说康熙帝也曾经到这里寻访过建文帝的遗迹。
  * 面对各地留下的众多有关建文帝的遗迹,我们实在是难辨真伪。说起建文帝的下落,还不得不提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明成祖朱棣。当年身为燕王的他发动了靖难之役,攻入皇宫,使得建文帝生死不明,他对于建文帝的下落岂能袖手旁观?那么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明成祖朱棣是不是最为清楚呢?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五 寻访张三丰说
  我们来介绍建文帝的下落的时候,还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叫做胡濙。胡濙是户科给事中,这个给事中这个官是干什么的呢?是专门管提意见、监督百官的,可以向皇帝反映民间官员的任何事。据说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心里放不下,就派胡濙巡行天下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个胡濙就走遍了天下各地,找没找着呢?没说,但是有一个细节,从永乐当皇帝以后就开始找,一直到永乐十七年再派他还去找,一直到了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北征回到宣府,现在河北省的宣化,有一天晚上天都黑了,天很晚了,朱棣已经睡了觉了,这时候报告说胡濙来了,朱棣说赶快请他进来。他们两个就彻夜长谈,到四鼓时分,早上天都快亮了胡濙才离开。胡濙向朱棣报告的什么呢?据说有一件消息,就是说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了,建文帝现在没有谋反之心,踏踏实实在外面当和尚,你放心吧!是这样吗?也说不清楚。
  胡濙当年出去以什么名义出去?不能公开说找建文帝,说以访张三丰张邋遢为名,张三封是谁啊,是元末明初的一个著名的道人,一个神人,一个怪人。朱元璋当年就想找这个张三丰就没找着,到了永乐时期又派人去找,那么派胡濙就是以访张邋遢张三丰为名去找建文帝。既然是以他为名,那么就没有公开的说找建文帝,是不是找建文帝?是不是得到建文帝的消息呢?无从证实。
  * 明成祖朱棣派胡濙出访寻找建文帝既然并不可信,那么,他为何要派郑和组建一支强大的舰队浩浩荡荡出使西洋?有人说出使西洋是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则是因为民间一直盛传着建文帝出亡海外的消息,郑和一行是要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么,事实是这样吗?最后的真相是否就此揭开?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六 郑和下西洋说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派郑和下西洋去找建文帝,我们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按照他自己的理想去建立天下秩序的一件壮举,绝不会派两万多人、几百艘船到非洲的东海岸去找建文帝。如果说郑和下西洋,说你顺便打听打听建文帝是不是跑到海外,可能。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建文帝,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
  明末清初有一本很著名的历史书叫做《罪惟录》,这个作者叫查继佐,他在他的书里面开列了有关建文帝谜踪的23种说法。他说了一句话,他说23种难道就没有一个是对的吗?他说没有,如果有的话只有一个是对的,正是因为有23种所以都不对。我们按照逻辑推理也确实是这种情况。他当时提出来很多,说当时人心惶惶,五十六个人都一块走了怎么一个人败露都没有?不可能一个人败露都没有。说第二个说鬼门可以出,为什么还要出水门?既然说皇宫的后门可以走,大家一块儿走后门,干吗一批走北门一批还走水门?他提出问题,说当时金川门打开皇宫一片大乱,大臣进皇宫都已经很难,为什么跟随的一批小臣都能够到皇宫里去?都是疑问。当时天下大乱,兵荒马乱,人心惶惶,怎么还有神乐观的道士在那儿做梦,舟船还在那儿等着?这个事情可能吗?也是不可能的。总而言之他举了很多疑点,所以我们到现在无法证实这些传说。
  现在我们有一个问题,是建文帝有后人吗?说建文帝不是还生了好几个孩子吗?有传说建文帝晚年隐居在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的洪山,建文帝在武昌的时候就改名叫让銮,出让金銮殿,让銮,而且他后来的子孙就以让字为姓。最近,就是前两年的事情,就有人拿出让氏家谱,说我们家来龙去脉就是建文帝的后代,就姓让。这些传说到现在也没有能够得到证实,那么建文帝的后人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我们所知,按照历史记载是这样的情况:建文帝还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朱文奎,建文元年立为太子,燕军攻入南京的时候太子已经7岁了,下落不明;老二叫朱文圭,燕军攻入南京的时候两岁,后来朱棣进入南京以后就把这个朱文圭囚禁在中都的广安宫,就是把他安排到凤阳老家关起来了,这个人一般俗称叫建庶人,建文帝的建,庶人就是平民百姓。英宗复辟,就是他侄孙子这一辈复辟的时候,就是(重新)当皇帝的时候可怜这个建庶人,就把建庶人放了。英宗下了指示,说允许他在凤阳自由居住,给他妻妾,让他娶,给他女子十个人。建文帝的这个小儿子从囚禁到现在已经是57岁了,从2岁开始关到57岁,放出来以后牛马都不认识,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不久这个人也死了。所以按照史书的说法,他的孩子没有后人。
  为什么建文帝的传说会这么复杂呢?首先就是本来就没弄清楚。再有一点,就是大家对于建文帝抱有同情态度,希望他不死!特别是朱棣当了皇帝以后,采取了非常残暴的对于政治反对派的镇压,人们更怀念建文帝当政的时候实行的宽仁政策,所以就造出了他的种种传说。我们说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下落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历史学家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信的答案。希望大家继续寻找,帮助解答建文帝下落之谜。
其他回答 (6)
建文帝的下落是一个悬而未解之谜,一说在宫中烧死,一说外逃为僧,一说出国。朱棣做皇帝后,派郑各下西洋,其动机之一是搜寻建文帝的下落。
关于明朝建文帝朱允炆(1377—?)魂归何处的描述,基本都以“城破后,不知所终”作为他传奇一生的终结点。因此朱允炆的生死和墓葬何处,成了600多年未解的“明朝第一谜案”。今年8月,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爆出发现朱允炆的陵寝。南京大学教授潘群,江苏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自海、明史专家马渭源等几名受邀到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考察的专家给出了爆炸性的结论:在该村的一座古墓就是朱允炆的陵寝。76岁的退休教授潘群说,确定这座墓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根据有很多,首先,根据一些记载综合分析,专家得出的逃亡路线,朱允炆从南京逃到浙江,之后抵达福建,并终老于闽。其次,这座古墓的结构和格局处处体现出一种缩小的皇家气派,墓的周围还发现了明初的莲花座和火龙珠,这些都是皇家用品。和同时代宁德籍一品大员、刑部尚书林聪的墓作一比对,在规格与规模上都大许多,在这个地方,有谁的地位比林聪还要显赫呢?显然没有。只有一种解释,该墓墓主是外来的,且地位比林聪还要高得多。在当时的明初,只有建文皇帝符合这一身份与条件。综合各种田野考古信息和文献资料,专家认为,古墓塔碑上刻的那个“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真实身份就是建文帝。此外,在宁德华严寺(支提寺)珍藏的一件明代云锦袈裟,也成了专家佐证上金贝村的建文帝陵寝谜之物证。潘群指出,支提寺云锦袈裟胸前上方有九条龙,下方有五条龙,九五之尊为皇帝独有,除了皇帝,谁也不敢用龙形图案,在明初著名的‘蓝玉案’中,朱元璋杀了蓝玉一家数百人,罪名中就有蓝玉在靴子上使用了龙形图案这一条。”综合各种因素后,专家确定了这座墓的主人就是建文帝。江苏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自海也再次爆出猛料:建文帝曾避难福州雪峰寺,且郑和还偷偷去“泣拜”。对这一点,潘群教授十分肯定,他曾在境内外的一些学术刊物发表过文章支持这一说法,按照他的研究,建文帝从南京皇宫出逃,到浙江后,转而到宁德、福州、泉州等地。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是第一个介绍建文帝曾经在泉州停留过的人。当时,他在台湾学者陈水源所著《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郑和下西洋》两本著作中发现:明代建文帝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底到达泉州,他和随从以僧人身份在泉州开元寺呆了一段时间后,从泉州出海,到达海外。甚至有个说法是,2年前,有法国足球明星称其祖先是中国皇帝,且很有可能是建文帝。刘志成还说,当过皇帝,且到过波斯的,估计只有建文帝了。潘教授和郑自海、刘志成的说法,似乎与民间的一种传说有些相吻合。据说朱允炆在靖难军攻到应天城(南京)下,在李景隆叛变的危急之时,打开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铁匣子,里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和尚的证明文件),一件袈裟,银两若干。于是剃发为僧。但是,这种说法又不全对,据说朱允炆从宫中后水门逃出,浪迹江湖四十余年,到正统五年(1440),朱棣的重孙朱祁镇为皇帝,恩怨已销,朱允炆才表明身份,回到宫中,终其天年。如果前者成立,朱允炆浪迹江湖,死后有可能葬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但要是真有朱允炆到朱棣的重孙朱祁镇为皇帝,恩怨已销,表明身份,回到宫中,终其天年,朱允炆死在宫中,就不可能葬到离南京很远的福建宁德。但同去考察的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王振镛,文史爱好者陈仕玲,认为墓主不是朱允炆,而是元代高僧沧海珠禅师。在发现上金贝古墓后,王振镛是最早参与古墓发掘清理的专家之一,在发掘初期,他曾经提出过这座古墓是“建文帝墓”一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近年这观点被他自己否定了。如今看到的古墓,其实还是经过王振镛先生在发掘古墓后,按照结构等,推测出古墓形状,随即绘制出一张图,由宁德相关部门按照这张图重建而成的。王振镛至今记得,当初在挖掘时,在墓里发现诸多盗墓洞穴,除此,里面空无一物。这座古墓舍利塔上的“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这20字似乎成了解开墓主人身份的唯一线索。王振镛为此不停探索,他在原宁德市蕉城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李怀先等人的帮助下,在明代万历版的《宁德县志·寺观》、嘉靖版《宁德县志·卷二·寺庵》找到了有关一个关于沧海禅师的描述。“金鄁寺……元大德间主持云沧海重建”、“金贝禅寺,元大德间主持止云沧海重修,寺然具备”。古墓遗存拜亭中的石柱与金鄁寺现存刻有元代纪念的石柱如出一辙,这也是推测古墓为元代墓的另一个有力证据,因而确定,这座大墓其实是元代的。在《续灯存稿》、《五灯全书》、《补续高僧传》及《南宋元明禅林宝林》等史籍中,王振镛找到“佛日圆明大师”的身份,他就是元初高僧印简圆寂后的谥号。印简,字海云,忽必烈还没有建立元朝时,居住在大都,曾师从印简。佛日圆明圆寂后,忽必烈御赐佛日圆明大师。在宁德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史爱好者陈仕玲也一直致力于反对这座古墓是帝陵的说法,最新的证据是,他找到一份民国三十六年(1947)的游记手稿《游金邶(通鄁字)寺记》。游记中提到了金邶寺的一口元代大钟,并将铭文详细记录。铭文共九行,每行六字。如下“大元至正三年癸未正月日佛日圆明大师住金邶寺沧海弥珠命工铸造内施主黄道昭等舍钞二十六两五分祈求善利各保平安”。他说,里面出现的“佛日圆明大师”与古墓内佛塔上雕刻相符,墓的真正主人应该就是他。此外,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陈支平教授等专家也表示,目前的文献等各种证据还不足以证实这座墓就是建文帝之陵。从史记看,还有另一种说法: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伤心之余,想立他喜爱的四儿子燕王朱棣为皇太子,翰林学士刘三吾劝谏明太祖朱元璋:“陛下要慎重,按礼法规定,皇太子死,该由皇太孙继承,若是改立燕王为皇太子,那么秦王,晋王怎么想?此事还是慎重为好。”朱元璋三思之后,立皇太孙朱允炆为皇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但这在燕王朱棣的心中留下了失去皇位的仇恨种子。朱允炆即位没有多久,深感燕王势力大,就下令护卫大将军李景隆带大兵先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抓来,削去王籍,贬为庶民,燕王见势不对,就装疯麻痹建文帝,又乞求建文帝把他的三个儿子放回燕国,然后以集结力量,开始了推翻朱允炆的“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靖难军打过长江,攻到应天(南京)城下,被建文帝朱允炆撤职家居的李景隆叛变,打开城门,朱允炆得此噩耗,纵火焚宫自杀。朱棣早就有想夺回失去的皇位,既然靖难军已经攻到应天城下,又得到叛将李景隆打开城门的方便,朱允炆不可能还让逃出宫廷,不是自杀,就是被朱棣的靖难军所杀,因此福建宁德的墓地不应该是朱允炆的陵寝。即便有在福州、泉州等全国数十个地方均称发现了建文帝的遗迹的记载,但有关专家却指出,探索固然是好事,但有些地方则是以此增加知名度,以促进当地旅游,自然就不是考证结论。至今,建文帝朱允炆魂归何处?依然是“明朝第一谜案”,有待新的史料发现和进一步考证。
建文帝的下落问题民间传说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根据《明朝那些事儿》一说作者当年明月所判断,建文帝很可能流落民间。明成祖朱棣时期曾派胡濙去秘密寻访。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找到了。但可能建文放弃了追逐王位的野心或者建文已死,所以从此后,明成祖放心了……之行寻找任务的胡濙最后官至内阁大学士。
云南鸡足山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政法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