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繁殖怎么使用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三合激素注射液A2

家畜繁殖技术17生殖激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家畜繁殖技术17生殖激素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31.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_泥鳅苗种价格_中国水产养殖网
   今天是:日
水产养殖网―水产行业第一信息平台!
[供方]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
联系人:陈先生
所在地:江西省南昌县
价&&&格:1
电子邮件:
发布时间:
过期时间:
(该信息已被浏览:1920次)
&&详细信息
联系电话本品为人工合成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 D-丙氨酸类似物,为白色冻干块状物或粉末。【药理作用】激素类药。本品能使鱼类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GTH),促使雌鱼卵泡分泌雌激素,促使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生成。促使雄鱼精子产生和成熟,是一种鱼用高效催产剂。【适应症】鱼类催情、催熟。【用法用量】A催产:1.草鱼:一次注射,1-2&g/公斤。2.青鱼:二次注射,每次0.5&g/公斤,第二次垂体1-2mg/公斤,针距12-14小时。性腺成熟教差的可提前10-20天催熟。3.鲢、鳙:二次注射。第一次0.2-0.4&g/公斤,第二次 1-1.5&g/公斤+鱼垂体1-3毫克/公斤。(催熟)取本品溶解于生理盐水中,缓慢滴入盛有5倍量清鱼肝油或茶油的研钵中,边滴边研磨,使乳化。在鱼类催产前10-25天,注射00.1-0.3&g/公斤,雄鱼减半。【贮藏】避光、严封、阴凉干燥处保存。【规格】10×25&g、10×50&g、10×125&g【有效期】3年【批准文号】(1)兽药字(086(2)兽药字(087(3)兽药字(084
&&给 陈德五 发短信
提示:登录后可给对方发送短信,请 或
&&其他泥鳅苗种图片信息热门推荐
&&水产供求分类
&&&泥鳅苗种最新信息
&&&泥鳅苗种热门信息
&&&泥鳅苗种推荐信息
扫一扫水产微信群申请
客服热线:
电话:025-
技术:客服:
地址:中国南京汉中路185号4F 邮编:210029
南京问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加入中国水产养殖网微信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 -- 水产百科 -- 中国水产信息网
            
           
>> 信息正文
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
南方渔网  13:35:44 中国水产信息网 www.
页面功能:【
【本讲目的】
1、相对于常规养殖品种四大家鱼来说,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所要求的产卵、孵化设施条件及技术工艺要简单得多,这有利于更多的养殖业主自主开展。本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黄颡鱼繁殖中的习性特点、亲鱼培育要求、产卵孵化技术工艺以及与四大家鱼繁苗中的不同之处,以在具体操作&多一些清醒少一点盲目&,繁殖出优质足数的鱼苗。
2、将黄颡鱼鱼苗阶段的培育与鱼种阶段的培育进行比较学习可以知道,鱼苗培育阶段的技术要求相对要高一些。读者通过学习,要了解培育鱼苗鱼种全过程所需的技术,再根据各自的条件安排培育苗种生产,从而实现&自繁(苗)&自育(种)&自养(商品鱼)&一体化的黄颡鱼商品生产,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生产目的。
第一节& 繁殖特性
一、繁殖习性及研究进展
(一)繁殖习性研究,相对其它人工养殖鱼类而言,对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要迟许多。真正意义的繁殖应用技术研究还是在近年较为集中。据蔡仁逵主编的《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载: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于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试验成功。这可能是指王令玲等发表在《淡水渔业》杂志1989第5期上的研究报告&黄颡鱼胚胎和胚后发育的观察研究&。事实上中科院水生所杜金瑞于1963年就从野外采集了黄颡鱼受精卵进行了部分观察。段中华等于 年对长江中的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其报告《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发表在1999《水生生物学报》第6期;江西肖秀兰等(2003)报道了&鄱阳湖黄颡鱼胚胎发育观察&,杨家云(1994)报道了&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陈永等(1995)报道了&瓦氏黄颡鱼胚胎发育的研究&,还有一些报道就不作详细介绍。
(二)繁殖技术研究。近年来,我国从南到北的相关科研及生产单位在上述繁殖生物学研究基础上,相继开展了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如湖北荆州陈一骏等(2000)报道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上海张龙松等(2000)报道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上海水产大学王武等(2001)报道了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苏州大学宋学宏等(2002)就开展黄颡鱼人工繁殖进行了报道,湖北水科所万松良等(2002)报道了年三年间的研究成果&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吉林夏立克等(2002)在东北地区成功了规模化的黄颡鱼人工繁殖,江苏凌立彬等(2003)也报道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王卫民等(2002)分别报道了&黄颡鱼两种人工繁殖方法的比较研究&和&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江西欧阳敏(2002)报道了&鄱阳湖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分析&,还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就有一一赘述。
二、性腺结构与性比构成
(一)性腺结构
1、精巢。黄颡鱼的精巢与瓦氏黄颡鱼的精巢有一定差异。这两种黄颡鱼的性成熟性个体均在生殖季节能在体内看到一对乳白色精巢,末端左右合并通向泄殖腔,并连接于生殖突。黄颡鱼的精巢呈分技状,这可能是人工繁殖时人们用手挤不出精液的原因;但瓦氏黄颡鱼的一对精巢形成长管状与精囊合并,人工繁殖时人们可用手挤出精液(图2&1)。
2、卵巢。黄颡鱼有卵巢一对,末端左右合并通向生殖孔。在生殖季节解剖雌性个体,可见腹内的一对黄色的长囊状卵巢。一般在卵巢中可见大、中、小 3 个不同时相(大小不一)的卵粒,尤其是靠近生殖孔一端的卵粒直径明显大于前端的卵粒直径(图2&2)。
3、泄殖孔。黄颡鱼的泄殖系统包括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两部分。排尿器官为肾脏,尿液由肾管通向膀胱,再由输尿管涌向泄殖腔,从泄殖孔排出体外。雄性个体的泄殖孔位于生殖突的顶端;雌鱼没有生殖突,生殖孔与泌尿孔分开,肛门之后为一圆形生殖孔,繁殖季节生殖孔圆而红肿,生殖孔之后是细小的泌尿孔。
(二)性比构成与年龄组成。
1、雌雄比例。段中华等(1999)研究长江中游天然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后指出,在性腺发育至Ⅱ期及Ⅱ期以后上的 941尾标本中,雌雄比例为1.04:1;Ⅱ期&Ⅲ期性腺的809尾标本中,雌雄比例为1.01:1;性成熟的132尾标本中,雌雄比为 1.26:1,逐月雌雄鱼的比例虽然有一些变化,但差异不显著。对于黄颡鱼的雌雄性比,蔡焰值等通过收集天然亲鱼的统计认为,雄鱼的比例要大于雌鱼,雌雄一般在1:1.5以上。
2、性成熟最小年龄与最小个体。段中华等(1999)认为,长江中游天然瓦氏黄颡鱼雌鱼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3.3厘米,体重 25.3 克,成熟系数 5.65% ,卵巢Ⅲ期;雄鱼最小成熟个体体长为 16.1 厘米,体重 57.1 克,成熟系数 3.76% ,精巢Ⅴ期。这种最小成熟个体的年龄均为2龄,为7月份采集的标本。
3、年龄组成。瓦氏黄颡鱼性成熟始于2龄,2龄个体中,性成熟个体占 39.13% ,3 龄个体中,性成熟个体占 87.88% , 4 龄的个体全部达性成熟。黄颡鱼比瓦氏黄颡鱼性成熟年龄要小,一般 1 冬龄大部分成熟,2 冬龄全部成熟。
三、性成熟周期与怀卵量
(一)性成熟周期。
1、性成熟系数。在天然水体的瓦氏黄颡鱼雌性个体的性成熟系数 4 月份开始增大,5&7月的成熟系数较高,6月份达到最大值;雄鱼的性成熟系数3月份开始增大,7月份达到最大值,而在9&10月份又出现第二个峰值,当然,第二个峰值略低于第一个峰值。4&7月份都能采集到性腺发育到4&5期的雌、雄个体,其中性成熟标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3.64%、51.35%、 72.97% 和71.88% 。因此可以认为,在长江天然水体中的瓦氏黄颡鱼的繁殖期为4&7月,繁殖盛期为5&7月。
2、卵径。黄颡鱼的卵巢中有大小不同直径的卵粒(卵细胞),较大的卵径为1.4 &1.9毫米,较小的为0.6&1.0毫米。瓦氏黄颡鱼的卵径分布范围为0.5&2.5毫米,平均为1.5&0.2毫米。对于黄颡鱼成熟卵,王令玲等(1989)认为呈淡黄色,圆扁形,粘性卵,比重大于水。卵径为1.86~2.26毫米。卵径大小随亲鱼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差异,吸水膨胀,形成 0.22~0.65毫米的卵间隙。
(二)怀卵量(繁殖力)。
怀卵量即雌性成熟个体的怀卵数量。也称繁殖力,一般用绝对繁殖力(指在一个生殖季节里1尾雌鱼可能排出的卵粒总量)和相对繁殖力(指在一个生殖季节里1尾雌鱼可能排出的单位体重的卵子数)表示。
1、绝对繁殖力。肖调义等于月份在洞庭湖对155尾黄颡鱼进行了研究,认为洞庭湖黄颡鱼的绝对繁殖力为 粒,平均为 4623.5 粒;蔡焰值于年繁殖季节对20尾黄颡鱼研究后指出,该鱼的绝对繁殖力在 粒,平均 4733 粒。对于瓦氏黄颡鱼,段中华等认为,其绝对繁殖力为 粒之间,平均值为 粒。
2、相对繁殖力。洞庭湖黄颡鱼的相对繁殖力为48&78.3粒/克,平均为 62.45 粒/克;瓦氏黄颡鱼为23&88 粒/克,平均为55&16粒/克。
四、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
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至仔鱼孵化出膜阶段的发育,胚后发育是指仔鱼出膜到稚鱼阶段的发育。
(一)胚胎发育。黄颡鱼卵的形态为:成熟卵呈圆扁形,浅黄色,沉性,卵球极柔软,具有二层卵膜,内层薄而透明,外层厚且遇水即产生很强的粘性而附着在异物上。卵受精后吸水膨胀。黄颡鱼受精卵在 24 ~ 27.5 ℃时需 62 个小时 50 分钟至 74 小时 50 分钟孵化。孵化时间的长短与水温变化相关,当水温稳定在 24 ℃时,孵化时间仅需 56 小时左右。
1、受精及胚盘形成阶段:湖北黄颡鱼卵受精后约 4 & 5 分钟吸水膨胀,形成十分狭小的卵间隙。刚受精的卵粘性很强,外膜不易剥离。受精后细胞的原生质向动物极方向集中,约 32 & 35 分钟左右形成胚盘。
2、卵裂阶段:卵裂阶段是指从第一次卵裂开始至桑椹期,亦称卵裂期。本阶段发育过程与其它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在水温 27.5 ℃历经 2 小时 50 分钟完成分裂,鄱阳湖黄颡鱼在水温 25.5 ℃,PH 值 6.5 时,经 3 小时 50 分钟完成分裂。在卵黄上端堆积着许多裂细胞,界线隐约可见,似桑椹状。
3、囊胚阶段:受精后 3 小时 50 分钟(鄱阳湖黄颡鱼 3 小时 50 分),由于胚盘细胞不断分裂,分裂球变得更小,细胞界线不明晰,在胚盘处形成高的囊胚隆起。受精后 5 小时 20 分钟囊胚层细胞开始向下伸展,囊胚层逐渐扁平。本阶段开始囊胚细胞在卵黄上以约 2 分钟一转的转速向反时针方向进行 360 度均速转动。
4、原肠阶段:受精后 6 小时 20 分钟(鄱阳湖 7 小时 28 分),囊胚层细胞开始明显的下包、内卷、进入原肠早期。下包 1/3 时胚盘似帽状,形成胚环。约受精后 8 小时 5 分钟,下包 1/2 时出现胚盾,进入原肠中期。此时卵细胞又以 2 分钟 1 转的均速以顺时方向进行 360 度均速转动。约受精后 13 小时 25 分钟,进入原肠末期。形成卵黄栓。
5、神经胚阶段:受精后15小时10分钟(鄱阳湖黄颡鱼12小时),胚盾背部出现神经胚。约16小时5分钟(鄱阳湖约17小时35分钟)胚孔闭合。约16小时55分左右胚体雏形明显形成。在胚体中部出现两对肌节。
6、器官形成阶段:受精后17小时55分钟左右头部出现原基,脑开始分化。肌节增至 10 对。受精后18 时55分钟,肌节增到14对以上,囊原基出现,受精后19小时30分钟整个胚体缠着卵黄囊的半圆周处尾芽游离并伸长,肌节增至 20 对以上,心脏原基出现,眼杯形成。受精后24小时40分肌肉效应期开始,16次/分左右,肌节增至 30 对以上。受精后 41小时 50 分钟心脏开始微弱的搏动,可见元色血球流动。尾芽伸长约为卵黄的1/3半圆。随后心脏搏动加快,心率为85次/分左右。听囊形成两个耳石。
7、血液循环阶段:受精后约43小时50分尾芽已包围卵黄半圆的 2/3 处。心脏搏动 110 次/分,血液开始循环。胸鳍原基出现,上颌须原基出现。受精后44小时50分钟,导芽已伸达卵黄囊半圆的 3/4 处,卵黄囊腹面备用管形成,受精后 51 小时 20 分钟尾芽伸长超过头。8、孵化阶段:受精后62小时 50 分钟(鄱阳湖黄颡鱼55小时15分)开始孵化,胚体加速扭动,尾部不断拍击卵膜,将膜崩破尾部即伸出膜外而后将脱囊而出(表 2-1 )。在水温 24 ℃时持续 12 小时全部孵化。孵化期间的水温变化直接影响孵化进程。从试验中观察,整个孵化阶段水温稳定在 23~24 ℃时历经 56 小时 30 分钟至 57 小时即可孵化。
表 2-1 黄颡鱼胚胎发育时程表
&发育期水温
&距受精时间
(时:分)
&持续时间*
(时:分)
原肠胚初期
原肠胚中期
原肠胚末期
胚孔封闭期
视泡形成期
听泡形成期
尾芽形成期
肌肉效应期
心脏形成期
血液循环期
(二)仔鱼期
1、仔鱼前期(从出膜到卵黄囊消失)
(1)刚出膜的仔鱼全长4.8~5.5毫米,鱼体无色透明。口、肛门封闭。腹部卵黄囊较大,上面分布着血管网,可见无色血液流动。鱼侧卧水底,肌节 44~47对,从第 12 对肌节起胚体离开卵黄囊。背索从后脑末部伸达尾端,背索末端上翘,鱼体头大尾细小,形似蝌蚪。上颌须一对,鳃裂四对。出膜后约 10 小时左右眼球开始出现黑色素。出膜 24 小时出现口裂,肛门封闭,全身无色透明,眼呈黑色。上颌须明显增长。血液开始变为红色。
(2)出膜第二天,鱼全长为 6~6.5 毫米,口开启,下位。头背部有黑色素。上颌须比第一天伸长约 1 倍。须的前缘有节状的乳突。胸鳍扩大,颐须二对出现。
(3)出膜第三天,鱼全长为 8 毫米左右,口开启,上颌活动。卵黄囊仍很大。腹部鳍褶内陷趋成肛门。胃肠形成并有少许黄绿色代谢物,但尚未与肛门相通。膀胱明显可见。上颌须已达鳃盖后缘。头背部和身体背部布满黑色素,头部色素较密,胸鳍,尾鳍鳍条原基出现。鳃盖形成,鳃丝呈乳突状。
(4)出膜第四天,全长约 8.5 毫米。胸,尾鳍部分鳍条明显形成并有黑色素分布。臀鳍条原基出现。卵黄囊缩小。此时鱼可以头顶头的形成集群游动。肠内已充满黄绿色代谢物,尚未与肛门相通。
(5)出膜第五天,鱼全长约 9 毫米,卵黄囊尚残存部分,胃肠与肛门相通。此时仔鱼开始摄食,胃中充满浮游动物。肠无盘曲呈直管状。鳔充气。臀鳍开始形成鳍条。鼻须出现一对。
2、仔鱼后期
(1)出膜第七、八天,鱼全长10 ~11毫米,卵黄囊消失。尾鳍条形成 18 条,胸鳍条 15 ;臀鳍条 15 。背鳍开始形成,鳍条出现。上腭须达鳃盖后缘,鼻须约等眼径长。
(2)出膜第九、十天,鱼全长11~12毫米,上颌须长超过鳃盖后缘,鼻须可达眼后。臀鳍条20 ,胸鳍条 16 ,尾鳍条20 ,背鳍条15 。但鳍褶还未完全消失。腹鳍形成(图 2-1)。
(三)稚鱼期
(1)出膜第 11~14 天,鱼全长 13 毫米左右。鱼体背部黑色,腹部淡黄透明可见肠管。在眼球后方各有一白色斑。位于头背面,从鳃盖后缘至胸鳍基部有一条白色斑条。各鳍已全部形成,臀鳍和脂鳍褶尚未完全消失。尾鳍将分叉,尾上叶稍长于下叶。头胸部膨大,尾细长,形似蝌蚪。
(2)出膜第 16~25 天,鱼全长 17~19 毫米左右,各器管发育都已完善,鳍褶完全消失。背鳍 16 ;胸鳍 16 ;臀鳍 20;腹鳍6。尾鳍成深叉形。整个鱼体外形,体色均似成鱼。稚鱼期至此告终。幼鱼在大约100毫米左右时,根据外生殖孔肉眼可以辩别其雌雄(表 2-2 )。
表 2-2 黄颡鱼胚后发育时程表
发育时期&&&&&&& 平均水温(℃)
&距出膜天数
&阶段持续天数
二、仔鱼时期
(一)仔鱼前期&&&&&&&&&&&& 24
从出膜至卵黄囊消失
(二)仔鱼后期&&&&&&&&&&&& 25
从卵黄囊消失至各鳍形成
三、稚鱼时期
(一)稚鱼前期&&&&&&&&&&& 26.5
从各鳍形成完善至尾鳍将分叉
(二)稚鱼后期&&&&&&&&&&& 26.5
从尾鳍分叉至尾鳍呈深叉形
体色体形似成鱼
王令玲等(1989)认为,黄颡鱼出膜后第五天,消化系统形成,卵黄囊明显缩小,仔鱼开始摄食,由内向型营养转为外向型营养。此时是仔鱼成活率高低的关键时刻。并指出黄颡鱼是一种避光性的鱼类。刚孵化的仔鱼就具有避光等特性。在孵化容器中,以头顶头的形式堆集挤成一团或者堆集在遮光的角落。
第二节& 人工繁殖技术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包括亲本的收集及其选择淘汰、秋季和春季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等环节。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亲鱼培育是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关键环节,培育程度好坏与繁苗成败呈正相关。
(一)亲鱼来源
黄颡鱼人工繁殖的亲鱼来源。有天然水体(湖泊、水库、河流)捕捞,池塘人工培育以及市场收购等三种渠道。例如,上海水产大学王武( 2001 )采用的瓦氏黄颡鱼亲鱼,是淮河峡山口采集的天然种群经人工驯化培育而成;湖北万松良( 2002 )的瓦氏黄颡鱼是在冬季捕捞季节直接从长江洞庭湖口和鄱阳湖口收集。华中农业大学王卫民( 2002 )的黄颡鱼亲鱼是来自于人工培育和市场选购;江苏陆凤娟等( 2002 )的亲鱼是从太湖收集。吉林夏立克等( 2002 )则是从池塘养殖黄颡鱼的商品鱼中选择。以上三种来源渠道各有利弊,其中天然水体捕捞,有时难以满足繁殖需要量,容易影响育苗数量,市场选购和鱼池培育亲鱼也是如此。因此,从目前情况看,解决一定规模的黄颡鱼繁殖用亲鱼的最好办法,是人工培育与天然收购进行结合。不管哪种办法获得亲鱼,都必须严格把握亲本质量选择关。
(二)质量选择。
1、所需品种选择:不论是选择黄颡鱼还是瓦氏黄颡鱼的亲本,都要注意根据对象鱼外部形态特征进行挑选。如采用黄颡鱼亲本繁殖,那么在选择中就要甄别瓦氏黄颡鱼等其它品种,如果选择瓦氏黄颡鱼,那么就要甄别黄颡鱼等品种。对于黄颡鱼属品种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形态区别,请读者参阅第一讲中的相关内容。
2、质量选择:质量选择的内容有亲本的个体大小,有无病伤,体质是否健壮,雌雄个体的成熟程度。对于选择亲鱼和后备亲鱼在选择标准上也要有所区别。对于瓦氏黄颡鱼、王武(2002)指出,在自然条件下,淮河野生瓦氏黄颡鱼雌性个体背部呈黄绿,腹部乳白色,个体相对较小;雄性个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较瘦长。在池塘内培育的雌雄瓦氏黄颡鱼,体色均呈青灰色,成熟雌鱼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稍红突出,轻压腹部,生殖孔处可见卵粒;成熟雄鱼腹部瘦长,泄殖孔明显,呈白色或乳白色。
3、个体大小的选择。万松良等(2002)收集的瓦氏黄颡鱼,雌性个体体重在 0.15 千克以上,雄性个体在 0.35 千克以上。江西刘小安(2003)提出黄颡鱼亲鱼雌性个体 100 克以上,雄性个体 150 克以上,这与欧阳敏等(2002)在鄱阳湖收集的亲本规格基本一致。
(三)亲鱼培育
1、亲鱼培育池的条件。因为黄颡鱼在淡水鱼类中属于个体偏小的鱼类,故亲鱼培育池的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在667~1300 平方米(1~2亩)左右,水深 1.5 米左右,不能太浅,池水太浅不适合黄颡喜暗避光的习性。在水源方面,要求亲鱼培育池的水源充足,且水源不受外界因素所左右,尤其是能保证在亲鱼培育中保证有冲水的水源。培育池的淤泥不能过多,一般在 10 厘米左右为好。为了便于亲鱼的捕捞,最好在位于排水口的一端有一条宽 2 米,长 8~10 米的集鱼坑。
2、亲鱼的放养。无论是在天然水体采集还是在市场收购的亲鱼,都要经过秋季培训和春季繁殖前的强化培育。一般来说,每 667 平方米放养亲鱼为100千克左右,尾数200~400尾。
对于瓦氏黄颡鱼亲鱼培育,万松良等(2002)在 80 平方米的两口土池(水深1.5~1.8米),每 667 平方米放养亲鱼 100~125 千克;在面积为 60 平方米的 4 口水泥池中(水深 1.3 米),每平方米放养亲鱼 1 千克。上海王武等(2002)除在池塘外,还在网箱中培育瓦氏黄颡鱼亲鱼。
对于黄颡鱼,吉林夏立克等(2002)于头年九月从本省月亮湖水库渔场收集池塘养殖的黄颡成鱼 344 千克,其中雄鱼 1048 尾,平均尾重 210 克,雌鱼 1138 尾,尾重 63 克,放在一口亲鱼池(面积 1134 平方米)进行培育;并于 2002 年 5 月 10 日~ 23 日又从附近的湖泊采集成熟雌鱼 3260 尾,约重 168 千克,放入鱼池进行强化培育。
对于鄱阳湖黄颡鱼亲鱼的放养密度,一般 667 平方米放养 100~120 千克,根据池塘面积大小和环境水源条件有所差异。产后至越冬期间雌雄亲鱼可同池培育,开春后亲鱼强化培育前,雌雄亲鱼应分池单养。一般在每 667 平方米亲鱼池中混养规格 10~12 厘米白鲢鱼种 200 尾和鳙鱼种 50 尾,以利于调节亲鱼池的水质。黄颡鱼亲鱼池中忌放鲤、鲫、草鱼,以免争食影响亲鱼的正常发育。
&&& 3、亲鱼的喂养。饲养投喂对于亲鱼培育来说尤为重要,不论是繁殖的头年秋冬收集的亲鱼还是繁殖当年春季采购的亲鱼,都必须在喂养上下功夫。对于瓦氏黄颡鱼,王武等(2002)在春季水温 10℃时开始投喂,主要有碎螺丝、碎蚌肉、野杂鱼鱼糜和麦芽等,日投饲率为5%~12%。对于黄颡鱼,欧阳敏等(2002)提出,池塘培育必须投喂人工饲料,如鱼蚌肉糜和蛋白质含量为40%~42%的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料为亲鱼体重的2%~4%;通常水温10~15℃时,投喂量占亲鱼体重1% ~1.5%;水温 15~20℃时,投喂量占体重2%~3%;水温20~30 ℃时,投喂量占体重 3%~4%。早晚各投喂一次,早晨投饵量为日量的1/3,晚傍占 2/3。将每次投喂的饲料混合加水揉成圆饼状软型饵料,直接投喂在池塘搭设的饵料台中,以 1 小时摄食为宜。张良友等(2002)则在池塘中(面积 1333 平方米)搭设三个食台,早晚两次以其体重的2%~3%投喂野杂鱼鱼糜,投喂量以投后 1.5 小时内吃完为标准。
4、日常管理。早晚巡塘观察亲鱼活动情况是日常管理内容之一,水质状况、摄食程度更是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黄颡鱼亲鱼池塘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在 4 毫克/升以上,PH值7~8.5 ;经常注入新水,尤其春季强化培育期间,每 7 天左右冲水一次,这样既改善水质,增加溶氧,不允许发生培育池缺氧现象,这对加速亲鱼性腺发育有利。要注意亲鱼病害防治,亲鱼入池前,用 3% 食盐水浸洗 10 ~ 15 分钟;培育期 6 ~ 9 月间每月泼生石灰水一次,浓度为 15 ~ 20 克/米 3 ;坚持每天巡塘观察亲鱼摄食和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诊断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人工催产与激素的使用
人工催产是指将黄颡鱼置于人工设置的环境里催熟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催产池的准备、人工鱼巢的设置、催产剂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
(一)催产池与鱼巢的设置
1、催产池。由于黄颡鱼在自然水体中能自行产卵,且受精卵具有粘性而沉入水底的性质,故对催产池的要求不是很高。产卵池可以是四大家鱼产卵池,也可以采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此时应考虑的是采用自然孵化还是人工孵化等孵化方式。尽管目前进行规模生产黄颡鱼苗的方式有半人工催产和孵化(人工注射催产剂&亲鱼自然产卵&人工孵化),但也有采用自然产卵孵化(在产卵池中设置鱼巢&让其自然产卵&人工收集鱼苗)以及全人工产卵孵化(从催产&授精&孵化的全过程由人工操作完成)。不管哪种产卵孵化方式,皆要求产卵池水深 1.2 ~ 1.6 米左右,面积不能少于 10 平方米。有条件的室外池上可搭建遮阳棚,遮阳覆盖面积为 70% 左右。
2、人工鱼巢的设置。所谓鱼巢就是黄颡鱼产卵时的特殊处所,由于它的卵为沉性(四大家鱼为浮性卵),这个特殊的产卵处所必须有粘附受精卵的物体(如根状物)。人工鱼巢就是在黄颡鱼产卵池底部设置能使受精卵贴附的物体,通常为棕片、柳树的须状根、网片等。
(二)催产工具准备与亲鱼选择
1、催产工具准备。进行黄颡鱼人工繁殖前必须将常用的催产工具准备就绪。具体工具有催产剂、消毒药物、盆桶及器皿、注射器、温度计、取卵器、 5 ~ 10 克称量的小天平以及激素研钵、镊子、剪刀、毛布、亲鱼担架等。对于进行过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单位和个人来说,这些工具的准备较简单,但对于首次进行黄颡鱼人工繁殖的业主来说,一切从头开始,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
2、催产鱼选择与雌雄配比。催产鱼的选择即对培育中的亲鱼有拉网等形式捕起进行性腺发育程度的检查,继而挑选符合催产条件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
(1)选择成熟的雌性亲鱼,个体一般在 100 克以上,必须腹部膨大,轮廓明显,生殖孔明显外突,将雌鱼腹部向上对着阳光察看腹内,可看见明显的卵巢轮廓,将鱼头朝下呈倒立状时,可见卵巢有流动感;手摸腹部有松软而富有弹性的感觉,用挖卵器从红肿的生殖孔伸入,可掏出大小均匀饱满分散的卵粒。
(2)雄性成熟个体一般比雌雄个体大,体重 150~200 克,腹部较平坦,肛门后的生殖突(长0.5~0.7 厘米左右),末端呈红色的肿状,与非繁殖季节比较,此时的生殖突变硬变长。因精巢结构特殊,一般挤不出精液。
(3)雌雄配比。将达到上述标准的性腺发育完好的雌雄亲鱼放入产卵池(或小网箱),一般来说,雌雄比例按 1:1.2 进池,也可以 1:1.5 。对于瓦氏黄颡鱼,万松良等则挑选成熟良好的亲鱼按雌雄比例 4:1 配组,分开放进水泥池的催产网箱中,作人工催产。
(三)催产激素及使用
1、激素的种类。试验表明,对于黄颡鱼或瓦氏黄颡鱼催产来说,单一用哪种激素效果都不是最好,只有在采用多种激素混合使用情况下才能获得好的效果。通常采用的激素种类有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简称类似物)及其系列产品,如 LRH &A1,LRH&A2 ,LRH&A3,地欧酮(DOM)、催产灵等。
2、激素的用量。按每千克黄颡鱼雌性亲鱼计,通常用脑垂体3~5毫克,类似物20~50毫克,绒毛膜激素800~1200国际单位,地欧酮3~5毫克,催产灵800~1000生物单位。雄鱼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若雄鱼成熟度不是最佳时,剂量可为雌鱼的三分之二。如夏立克(2000)在黄颡鱼方面,采用 DOM0.5~1毫克,LRH-A21.0~1.4 微克,HCG150-300国际单位,雌鱼两次注射,雄鱼一次注射。雌鱼第一次注射与第二次注射相隔12~18个小时。对于瓦氏黄颡鱼实际生产中,可采取 2 种或3种以上激素混合使用。万松良指出,使用混合激素效果较好。但当剂量过低时,瓦氏黄颡鱼雌鱼虽然腹部膨大,但不流卵,也很难挤出卵。当剂量过高时,雌鱼会因卵巢过度膨胀难产而死,即使挤出的卵粒也是糊状,无受精力。只有剂量合适,雌鱼才会在效应时间内少量流卵,人工能够顺利挤出饱满成熟的卵粒。合适剂量是:雌鱼每公斤注射PG3.5mg+ DOM15mg+LRH-A20&g+HCG1000IU(IU为国际单位的编写),每尾注射液0.5~1毫升;雄鱼剂量与雌鱼相同或略高。催产早期和晚期可在此剂量上增减10~20%。在胸鳍基部呈 45&~60&角注射,进针0.8~1厘米,不会漏药,也不会扎死亲鱼。
&&& 河北张修建等(2003)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软组织部,注射时针筒和体轴成 45 度角,深度依鱼体的大小而定,注射时,因鱼成熟得不太好采用了二次注射,第一次注射与第二注射时间间隔为10~16小时,剂量按表2-3中几个梯度进行。
表 2-3 不同试验药物使用梯度
&DOM(毫克/ 千克)
&HCG(国际单位/ 千克)
&LRH- A2 (微克/千克)
以上表中剂量为雌鱼的用药剂量,雄鱼的用药剂量为雌鱼的三分之二。
3、效应时间。效应时间是指亲鱼注射激素后到有发情反应能够产卵之间的时间,它与水温、亲鱼成熟程度、激素种类及剂量、流水刺激等直接关联。适宜催产的水温是18~20℃,最适水温 22~25℃。若二次注射时,效应时间是以第二次注射为起始时间,夏立克等在水温24~25℃时的效应时间为11~13 小时,即雌鱼开始排卵;而张修建等在繁殖黄颡鱼的效应时间为 10~18 小时。
对于瓦氏黄颡鱼的效应时间,万松良(2002)认为,早期水温低,效应时间长,晚期水温高,效应时间短(见表2-4)。相比而言,瓦氏黄颡鱼效应时间比四大家鱼要长一些。一般以检查催产网箱在粘有少量卵粒时,捞起雌鱼能顺利挤出流畅的卵粒来确定效应时间。不易挤出卵的雌鱼可暂放一段时间后再检查,再至全部顺利挤完为眦。
表 2-4 水温与瓦氏黄颡鱼产卵效应时间
效应时间( h )
三、产卵受精
&&& (一)产卵受精方法
生产实践证明,黄颡鱼可以用自然产卵&自然受精&人工孵化的方法获得大批量鱼苗,并适合于生产中使用。也可以用人工采卵&采精&人工授精&人工孵化获得鱼苗,但必须剖死雄鱼才能获得精液,操作较复杂,因为黄颡鱼每尾雌鱼怀卵量不大(粒)。
1、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在产卵池铺设鱼巢,将注射过催产剂的黄颡鱼亲本放入产卵池中,在发情前3~4小时,采用冲水刺激发情,到达发情时间后改为微流水,让其自然产卵排精。待大部分亲鱼产卵后,移出亲本,或将鱼巢移到另外的小水泥池中孵化。移出的亲本检查其全产、半产、不产亲鱼的比例,在原肠中期至胚孔期之间计算其受精率。
&&& 2、人工催产人工受精。将注射过催产剂的黄颡鱼亲本放入池中,到达效应时间后,用剪刀剖开雄鱼腹部,取出精巢,放入研钵中碾碎,在研碎精巢的同时将卵挤入瓷盆中,然后精卵混合,加入生理盐水,湿法授精,最后将卵均匀洒在鱼巢上,放在池子中进行孵化。一尾催产发育好的雄鱼精巢液可配5~7 尾雌鱼的卵。人工授精完成后,计算产(包括半产)或不产亲鱼的比例,在原肠中期至胚孔期之间计算其受精率。
表 2-5 人工授精与自然产卵优缺点比较(王为民等 2002)
&1、条件要求不高,设施简单。
2、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提早进行人工繁殖,也可进行晚期(秋季)人工繁殖,繁殖时期长。
3、雌鱼催产率较高。
&1、劳动强度不大,可进行大规模人工催产。
2、产后亲鱼成活率较高,亲本可再利用。
3、受精率相对较高。
4、成本相对低些。
&1、劳动强度大。
2、技术要求高。
3、后期受精率较低。
4、亲本死亡高。
&1、较难控制人工繁殖条件,不能提早和进行晚期繁殖,繁殖时期短。
2、催产率相对较低,有时出现亲鱼吃卵现象。
(二)产卵受精方法的具体采用。黄颡鱼应根据具体情况(繁殖季节、亲本体质、人员多少、技术水平等)选择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方法。早期水温低和晚期水温高,可采取人工控温的方法进行黄颡鱼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在黄颡鱼的繁殖盛期在 5 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这一段时间里,黄颡鱼成熟度好,亲本来源量大,水温适宜,此时是进行黄颡鱼大规模人工催产自然产卵的好时机,只要亲本的体质好,没有疾病和外伤,黄颡鱼的催产率和受精率均可提高。因此,华中农业大学王为民等认为:
1、在黄颡鱼的繁殖盛期可进行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而黄颡鱼的人工催产人工授精什么时间均可进行,只要有成熟好的黄颡鱼亲本。
2、繁殖规模较大,必须抓紧时间在黄颡鱼的繁殖盛期进行黄颡鱼的人工催产自然产卵,人工催产自然产卵的繁殖规模比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繁殖量大。
3、繁殖规模小,自繁自养,可进行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这样的繁殖不需要建大量的水泥池。
4、人员少,技术水平不很高的,可采取人工催产自然产卵的方法,但必须在黄颡鱼的繁殖盛期进行。
(三)产后亲鱼的培育产后亲鱼用盐水浸泡消毒后,放清水池塘专池培育,来年可再繁殖。要注意的是黄颡鱼亲鱼对水质溶氧要求比常规养殖鱼类高,对敌百虫和孔雀石绿很敏感。因此,培育池亲鱼放养量不要过大,夏秋高温季节要经常增氧和换水,严防亲鱼缺氧泛池。严禁池中施放敌百虫和用孔雀石绿超量浸泡亲鱼。值得记取的教训是,万松良等1999年在龙感湖产后亲鱼因夏季高温缺氧泛池死鱼,2000年产后亲鱼放在成鱼塘中混养,后因施用敌百虫治病造成亲鱼中毒死亡,2001年产后亲鱼因用高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又大量死亡。三年的产后亲鱼死亡事故给人工繁殖和经济带来很大损失。而在2001年对产后亲鱼培育避免了上述情况,管理措施得力,产后亲鱼培育无死亡,一直生长良好。
四、鱼苗孵化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作为有生命力的受精卵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弱,往往受水温,水质,溶氧,PH 值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为提高受精率的孵化率必须营造好的孵化环境。
1、水质与溶氧。黄颡鱼孵化用水必须水质清新,含氧量高。富含营养物及混浊水源,受家药和工业污染的水体及生活污水均不能作为孵化用水。孵化用水 PH 值为6.5~7.5,溶氧为 6 毫克/升以上。黄颡鱼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溶氧,所需要的溶氧量,既与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有关,又与所孵化受精卵的密度有关。生产中必须要求水体中溶氧量不低于 6 毫克/升。必须要采用流水,因为流水具有较高的溶氧量,而且流水还能不断带走胚胎发育的代谢废物和棕片粘物上的杂质,所以黄颡鱼的受精卵的孵化,通常都在流水环境中进行孵化较为适宜。一般要采用流水与采用空气压缩机向水中充气增氧相结合方式进行孵化。
2、水温。黄颡鱼孵化的最适水温是25~28℃。水温低易导致水霉病,水温高于30℃易出现畸形鱼苗,孵化率低。黄颡鱼受精卵孵化时间:水温23~25℃时,孵化出仔鱼的时间为60~70小时。为了解决好温度的控制,一般采用室内池进行孵化。下表列出水温与孵化的关系(表2-6 )。
表 2-6 黄颡鱼受精卵孵化水温与出膜时间关系
孵化水温(℃)
&从受精卵至孵化出仔鱼时间(小时)
&孵化率(% )
3、孵化设备:黄颡鱼受精卵孵化常用的设备主要是流水水泥池产卵池、网箱、孵化环道、孵化桶(缸)和增氧用空气压缩机等。孵化池宜在室内,有遮阳顶棚,使受精卵不被阳光直接照射,以免紫外线强烈照射杀死鱼卵或导致胚胎发育产生畸形。也可以在室外,但必经有控温的遮阳设施等。
(二)孵化方法
1、人工孵化人工孵化的关键技术是对受精卵进行脱粘处理。蔡焰值(2002)的方法是,将人工授精获得的受精卵,经过脱粘处理后在孵化缸、桶、环道中进行流水孵化,孵化效果较好。脱粘操作程序为:首先用黄泥与水搅拌成浓稠的黄泥浆,用40目或 60 目的筛绢过滤,除去砂粒等杂物质,把滤出液释成米汤状的泥浆水,存放在盆中备用。人工授精获卵后,一人用手在泥浆水盆中不停地搅动泥浆,另一人将卵徐徐倒入有泥浆水的盆中,继续搅动1~2分钟,粘性便自行消失。再将带有卵的泥浆水一起倒入 40目的网箱中,洗去泥浆和粘卵上的附泥,便可获得干净晶亮一粒一粒的受精卵,然后放入孵化中开始进行流水孵化。其管理方法与四大家鱼的方法基本中相同,不同的是孵化器必须进行避光,而且每天要用孔雀石绿 15ppm消毒一次,用量为每立方水体用药10~15克。
2、自然孵化该方法操作比较简便,且便于管理,适合于大规模生产鱼苗。自然孵化设备比较简单,如家鱼产卵池、流水的水槽、网箱(40 目或 60 目)、流水水泥池。其孵化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将亲鱼第二次注射催产剂后放入已准备好进行鱼卵孵化的设备中,待亲鱼产完卵后,将亲鱼捕捉出来,将受精卵留在原池中进行流水孵化,孵化出膜的仔鱼能自由游动后将鱼苗收集放入鱼苗池中饲养。另一种是将孵化用的设备准备好,在亲鱼产卵受精后将粘有受精卵的棕片及其物体从产卵池中取出,每立方水体放入10克浓度的孔雀石绿液体中消毒30~40 秒钟,再将鱼巢放入盛有新鲜水的容器中进行清洗一次后将鱼巢悬浮在孵化池的水体中进行流水孵化。鱼巢连同受精卵一起在孵化出膜前8~10小时每 24 小时要进行一次消毒,以防止水霉病产生,降低孵化率。江西刘小高(2003)的方法是,将注射催产剂后的亲鱼放入已清整消毒过的孵化池中,待其产完卵后移出孵化池,孵化池水深 0.5~0.7 米,采用流静水相结合的孵化方式。在水温 25~28℃时从产完卵到鱼苗破膜大约需要 18~20小时。在孵化过程中可用增氧泵增氧,一个8平方米的孵化池可用直径为1.5厘米、长度为8厘米的砂滤芯 3个连续不断地充气。
孵化池的管理一般要保持 24 小时不断的流水,保持水质良好,无污染物,溶氧在 6 毫克/升以上,并用空压机增加氧气。待鱼苗出膜后仔鱼能自由游动后,必须及时将鱼巢从孵化池中取出,因为鱼巢上的有机物质腐烂变质影响水质。孵化期间水温变化直接影响孵化进程。整个孵化阶段如果水温稳定在 23℃&24℃时,历经56小时30分钟至57小时可孵出鱼苗。
3、孵化实例。
(1)江苏吴江市陆风娟等(2002)对黄颡鱼进行了人工繁殖。其孵化方法是,将做好的布卵网片平铺在布卵容器中,并放入 8 厘米左右的清水,用滴管将受精卵均匀滴布在网片上,受精卵遇水呈粘性,可以牢牢地粘在网片上。要求粘在网片上的卵要尽量多,但不能堆叠起来,以防止缺氧死亡。网片布完后,在10毫克/升亚甲基蓝溶液中浸泡3~5分钟,再均匀布入培育池中孵化,要求不断充氧,孵化温度为26~28℃,24~36小时后,未受精或已死亡的受精卵在网片上呈不透明的白色,并失去粘性,正常受精卵为透明的黄色,此时可将坏卵洗去(在水中振动网片)后,网片另放一池,开始真正的孵化进程。受精卵一般以换池后 12~24小时左右开始脱膜,并沉到池底。幼苗有集群避光的习性,一般都集中在池角落或者池边上。
(2)河北廊坊市张修建等(2003)孵化黄颡鱼采用三种方法。①流水与静水结合孵化:开始将卵放入孵化池,流水刺激并同时有较高的溶氧(6毫克/升以上),一般需用要3~5 时,然后采用静水孵化,当达到出苗时间前约5~7小时再采用流水,一直到孵化完毕,孵化出苗率达 80%。②流水孵化:从放入受精卵开始一直用微流水刺激,但这样的效果不佳,仅达20%。③静水孵化:孵化率达 40%,相对于流水来说,孵化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流水与静水结合来说,效果不如后者好。静水孵化同样也是一种可取的孵化方法,但必须保持较高的溶氧,因此认为这种方法有两个缺点:一是水体活动能力不强,交换力较小;二是水质易变坏,污物不易排出,使卵上易生水霉。在本次试验中,重点也是放在第一种方法上,因为这种方法采用了后两种方法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缺点,使孵化率有所提高,其它两种方法与这一样,只是采用流水方式不一样而已。
4、江西畜牧水产学校欧阳敏等(2002)孵化鄱阳湖黄颡鱼的方法是采取流水充气自然孵化。将粘有受精卵的鱼巢从产卵池中取出,放入10毫克/升浓度的孔雀石绿药液中消毒30~40 秒钟,再将鱼巢悬浮在孵化池的水体中进行流水孵化,孵化池水深52~60厘米。鱼巢连同受精卵一起在孵化出膜前8~10小时每4小时泼洒一次孔雀石绿,以防止水霉产生。孵化池的管理要保持24小时不断流水,并用空压机增加氧气,保持水质良好,无污染物,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待鱼苗出膜游动时,必须及时将鱼巢从孵化池中取出。
&&& 5、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夏克立等(2002)采取孵化桶和环道两种方式结合孵化黄颡鱼。黄颡鱼卵为粘性卵,卵径 2mm 左右,脱粘后在静水中沉在水底,在孵化桶中呈由下往上浮动,在环道中可以随水流在中上层流动。放卵密度:孵化桶为每升水容卵500粒,环道每立方水 30~40万粒。受精孵在水温 25℃& 1℃时约经48~60小时脱膜,在脱膜前后一段时间水流速要适度调小,防止因水流太快,碰撞摩擦而提前破膜。脱膜后又经 48 小时左右,仔鱼体表黑色素加深,在孵化器中游动活跃,即可将鱼苗捞出放入网箱中暂养一会儿,待卵黄已全部消失,喂食鸡蛋黄后计数下池。
6、湖北省水产研究所万松良(2002)对瓦氏黄颡鱼的孵化后指出,尽管鱼卵孵化设备有多种,但以1~2平方米的平底水泥池较好,这种水泥池有良好的进排出条件(能创造良好的流水环境)和过滤设备和充气增氧设备。溶解氧在 6 毫克/升以上。在开始孵化至出膜前8小时,每天用 0.15~1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浸洗鱼卵5 分钟左右,以防鱼卵裂变。出膜前夕,鱼卵胚胎对孔雀石绿十分敏感,严禁再用该药消毒,以免造成胚大量夭亡或畸变。孵化时间,鱼卵要遮阳防晒。密切注意水温变化,昼夜温差不可太大。瓦氏黄颡鱼卵最适孵化水温 23℃~28℃,在低于20℃或高于30℃时,不利胚胎发育,严重影响孵化率和鱼苗体质,此时要采取有效控温措施,确保鱼卵正常孵化。水温 24℃~28℃,一般42小时左右可大量孵化出苗。
第三节& 鱼苗暂养与培育
苗种培育包括鱼苗暂养、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三个阶段。鱼苗暂养是鱼苗出膜至能自行游动的短暂养护,鱼苗培育是指能自行游动自行摄食的仔鱼培育至幼稚鱼(夏花)的过程,即培育成至1.5~2.5厘米大小的过程;鱼种培育是将1.5~2.5厘米大小的夏花鱼种培育至 6~10厘米阶段。由于黄颡鱼的鱼苗、鱼种及商品鱼阶段个体都小于常规养殖的四大家鱼,一般在鱼苗鱼种阶段的培育划分不是很严格。
一、黄颡鱼苗的生活习性
(一)行动。刚孵出的鱼苗(仔鱼)全长约 4.8~5.5 毫米,身体无色透明,行动能力很差,腹部膨大的卵黄囊使其不能自由游动,喜欢集聚侧卧在水体的底部,也用口下方的&胡须状&附着器将身体粘附在鱼巢或水泥池壁。这属于仔鱼的&静止附着阶段&。当孵化出后 24 ~ 26 小时,胸鳍出现后,此阶段(粘附)便结束。这一阶段的仔鱼当缺乏粘附条件时便会出现大批死苗现象。当孵化后第四天,仔鱼全长 8.5 毫米左右,胸鳍、尾鳍部分鳍条出现黑色素分布,臀鳍条原基出现,卵黄囊缩小,此时的仔鱼可以头顶头地集群游动。鱼苗暂养就是刚孵化不久&静止附着阶段&的培育。
(二)摄食的三个阶段。黄颡鱼苗的摄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刚孵化出的仔鱼,口和肛门不能张开,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源,称为内源性营养阶段;第二阶段为混合营养阶段,此时的仔鱼随着个体的生长,卵黄逐渐变小,一方面仍在吸收卵黄营养,另一方面开始从作界摄食部分食物;第三阶段为外源性营养阶段,此时仔鱼的内源营养全部吸收完,完全依靠摄食外界食物为营养(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人工投喂的蛋黄等)供身体发育。
(三)摄食的方式与种类。黄颡鱼苗的鳃粑间距较大,一般只能过滤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人工投喂的蛋黄粉末等。在 2~5 厘米前摄食的浮游动物主要是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等。生长至 5 厘米后,还能摄取水中的摇蚊幼虫、水蚯蚓及人工配制的微型软状颗粒饲料,长至 8 厘米左右,食性开始转为与成鱼相同。
(四)生长。鱼苗期间的黄颡鱼生长旺盛,生长速度也较快。试验表明,在良好的培育条件下,从 0.65 厘米长至 3 厘米大小约需15~17天,从3 厘米长至 5 厘米约需10~12 天。
二、鱼苗的暂养
黄颡鱼苗的暂养培育阶段是指刚孵化出的不能自由游动的仔鱼,用精心护理方法培育能自行游动、自行摄食个体的短暂过程。暂养培育也称仔鱼期暂养。
(一)设施条件。鱼苗的过渡培育的特点就是时间较短、暂养面积较小,可以在孵化设施中进行,也可以在 30~40 目网片制成的小网箱进行以及水泥孵化泥等中进行。不管哪种设施,都必须有微流水条件,不至于让仔鱼静止不动,造成死亡。
(二)培育方法
1、网箱暂养。暂养网箱用40~50目的网布加工成长方形,其方法首先将池塘消毒杀除野杂鱼,注水深0.6~0.8米,将池塘水质培肥至有大量的浮游动物出现,水体透明度在 40 厘米以上时,将网箱用木(竹)桩固定好,网箱上下全部系牢固,以风浪时网箱不摇动为宜。网箱上口高出水面10~12厘米,如能进行微流水的可每平方米做 0.8~1.0 万尾仔鱼,无流水时网箱每平方米放0.3~0.5万尾,待鱼苗能自由游动时开始投喂 2 天蛋黄浆,到鱼苗活动能力较强,能正常摄食水体中的浮游动物时,将网箱上口沉于水体表面以下约 10~15 厘米,让鱼苗自动离开网箱到池中。网箱下沉约1~2天后,将网箱中未活动离开的鱼苗清理出网箱放入池塘。必须注意保持池塘中的水质良好,水体不宜浑浊,以免泥浆粘于鱼苗体上影响正常活动而导致死亡,保持池塘水质溶氧含量在 5 毫克/升以上。
2、流水水泥池暂养。将流水水泥池中的一切杂物和污物清理干净,注水深度在 0.6~0.8米,将带卵黄囊的仔鱼放入水泥池中,每立方水体放养 1.5~2万尾,开始2~3天只需要不断流水保持充足的氧气即可。这时的鱼苗全部集群于池底四周。待鱼苗体内营养吸收差不多,即开始摄食外营养时鱼苗自由集群游动,开始投喂鸡蛋黄一天,第二天开始以蛋黄与浮游动物相结合的投喂,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活体投喂较好,投喂的方法是少量多次,在培育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水体有充足的氧气,除流水外采用空压机增加池中的氧气,并每 2 天一次清除水泥池中的杂物及粪便。
3、管理。黄颡鱼仔鱼身体娇嫩,适应环境的能力差,活动能力弱,开口困难。因此,暂养阶段的管理需要仔细小心。
(1)巡池暂养阶段巡池的密度要加大,特别是在清晨4时到天亮这一阶段时间要反复巡池,因为这一时段水体溶氧量最低,鱼体活动能力最差。巡池应注意进水和排水情况、饵料密度、供电情况、鱼体活动情况、水温变化幅度以及鱼体病害情况。
(2)水质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和过多的有机物, PH 值为7~8,溶氧量在 6 毫克/升左右,最低不低于 5 毫克/升。进水要经过过滤,以免污染物和敌害生物进入。为保证溶氧量,应在暂养池设置充氧泵。
(3)遮光黄颡鱼苗种具有畏光性,喜欢生活在弱光环境中。因此,暂养池应遮光,给黄颡鱼仔鱼一个适宜的栖息空间。
&&& (4)排污和换水残饵和粪便较多时,应当用虹吸的方法排污。排污时注意虹吸的速度不要过快,不要将仔鱼吸出来。如有黄颡鱼被吸出,可将其放回暂养池中。
三、鱼苗培育
将体长1.5~1.2厘米的黄颡鱼花水苗培养至 5~6厘米大小的鱼苗 (火片鱼种) ,是本阶段的内容,大约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本阶段的培育方法有池塘培育、流水池培育和网箱培育等。相对鱼种培育来说,鱼苗阶段的培育对技术含量要求要高一些。因此,鱼苗培育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培育池或网箱的条件要求
1、流水培育池结构。流水池培育鱼苗的密度较大,因而对培育池的要求也高一些。流水培育池应是小水泥池,面积为10~30平方米左右,最大不超过 50 平方米,深度为 1 米。形状以长方形、圆形为佳。池底平坦,有3&~5&坡度,便于水自流,进排水方便,设进水纱窗和防逃纱窗。
2、池塘培育的条件要求。鱼苗池应有利于鱼苗活动、生长、饲养管理和拉网操作。通常应具备下列条件: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池形整齐,面积0.5~1.0厘米,水深保持50~100厘米,前期浅,后期深。池底平坦,淤泥适量(10厘米左右),池底、池边无杂草。在出口处设一个长方形的集鱼函(水泥池或土池均可),以利于鱼苗集中捕捞。池堤牢固,不漏水。周围环境良好,鱼苗池向阳,光照充足。池塘水质浑浊度不能大,PH7~8,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为30~40厘米。
3、培育鱼苗的网箱结构要求。网箱培育鱼苗根据不同,鱼苗体长大小规格,要求网箱的网目不同,孵化出膜的仔鱼网箱的网目为40~50目,0.9~1.0厘米的鱼苗网箱网目为20~30目,3~5厘米的鱼苗网箱网目为10~20目。网箱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均可。网箱的规格根据不同时期鱼苗大小而确定网箱的规格,1厘米左右的幼苗网箱为3~5平方米,2厘米以上的5~10平方米,5厘米左右以10平方米为宜。网箱设置时,网箱的上下四个角都要牢牢固定在网箱的支撑架上。
(二)放养鱼苗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培育鱼苗的池塘进行清理和消毒以及肥水培育等。
1、清塘消毒。对鱼苗进行修整和清塘是改良池塘环境条件、提高鱼苗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池塘在养过鱼后,大量未分解的有机肥残渣和鱼的剩饵、粪便等沉积于池底,底部淤泥增多,各种有害微生物大量潜伏,池塘因风浪冲打、雨水冲刷和各种其他动物的钻掘而出现漏洞和塌坡。这样就需要对池塘进行修整和清理以及药物消毒。
修整鱼池的方法是在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冰冻日晒,使土壤疏松,减少病害。然而,挖出过多的淤泥,修补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清塘应在修整池塘结束后,鱼苗放养前 10~15天进行,即用各种药物杀死野杂鱼、致病菌、寄生虫和其他敌害生物。清塘的药物种类很多,养殖者应根据各地特点选择应用。
2、培肥水质。一般在清池后至鱼苗下塘前一周左右,注水 40~60厘米。然后在池塘一角堆放有机肥料,培育鱼苗的适口天然饵料,使鱼苗入池后即可吃到充足的天然饵料。这种方式尤其适宜于黄颡鱼在 5 厘米以前的培育。施基肥的数量和种类,应因地制宜。依肥料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有机粪肥,如畜、禽、人的粪尿,一般在鱼苗下塘6~7 天施入,每亩约施 300~500千克。但视原塘肥度而增减,如新塘、沙底漏水塘应多施,底泥厚的老塘应少施。二是大草绿肥,一般在鱼苗下塘前7~9天堆沤,每亩 300~400千克。为了加速肥水,可兼施化学肥料,一般每亩施氨水5~10千克,或硫酸铵、硝酸铵、尿素、氯化铵等4千克,过磷酸钙3~4千克。
3、鱼苗放养。
(1)鱼苗质量的识别。鱼苗的质量好坏主要表现在体质是否强壮方面。体质好的鱼苗表现为体色鲜艳、体形肥壮均匀,个体大小整齐,施在白瓷盆(盘)中时可见游泳活泼(见表 2-7)。
表 2-7 黄颡鱼鱼苗体质鉴别法
&体表光滑,无附着物或病变特征,体侧有 3 块斑纹明显可见。
将盛鱼苗的盆(桶)水搅动,鱼苗在漩涡边缘逆水游动,在培育池中集群游动。
在白瓷盘中吹动水面,鱼苗能顶风逆水游动,在干瓷盘中会剧烈挣扎。
&体色暗淡,体表无光泽.
将盛鱼苗的水搅动,鱼苗会卷入涡,在培育池中不集群。
鱼苗顺水运动,无力挣扎,头尾仅能摆动。
(2)流水池放养密度。刚出膜的仔鱼每立方米可放养 尾,待长至1厘米左右时开始分池培育,从1厘米~ 3厘米每立方米放养密度为尾,在3厘米后再分池,每立方米尾。
(3)池塘培育放养密度。由于池塘培育的条件一般比流水池差一些,故放养密度也少得多,每平方米放养20~30尾左右。若密度太大,则池塘条件和水体天然饵料跟不上鱼苗的需要,故生长速度缓慢。注意鱼苗培育中不要搭养其它鱼苗。
(4)网箱培育放养密度。网箱培育黄颡鱼苗的放养密度比池塘培育大得多。但必须根据网箱大小、水质状况、饵料条件而决定。即放养密度随水体水质的好坏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在水质好、透明度高水体中的网箱放养密度要大于透明度低的水体中网箱的放养密度。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放网孵化出膜仔鱼尾,1厘米左右的尾,2厘米左右的 尾为宜。
4、饵料与投喂。黄颡鱼鱼苗体长0.9~1厘米下塘后,前几天不投饵和少量投喂混合团状饲料。因为黄颡鱼在5厘米以前的阶段内,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摇蚊幼虫和无节幼体、昆虫等,同时也摄食人工混合饵料,一般采用粉状配合饵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直接投喂到鱼池中及铺平在池塘底部的饵料台上即可。配合饵料的参考配方为:鲜鱼浆35%、豆饼粉5%、三等粉 23%、玉米粉15%、粘合剂3%。水温在20~32℃,每天上、下午各投喂 1 次,投喂量约占鱼体重的3~5%。依据黄颡鱼的集群摄食习性,投喂饵料宜采取较集中投喂的方法,投喂面积约占池塘面积的6~ 0%即可。
投喂中必须坚持&四定&投喂原则,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按照鱼苗的摄食规律设定投喂时间和投喂次数,根据黄颡鱼有集群摄食的特点进行定点投喂,并保证饵料的质和量。黄颡鱼鱼苗的投喂量为体重的5% ~7%,每天投喂次数为3~4 次,早晚投喂量要多些,每次具体的投喂量可根据黄颡鱼的吃食情况和水温来确定,以鱼苗能够在 1 小时内吃完为准。投喂的人工饲料或鲜饲料的品质要有保证。
5、放养注意事项。放养鱼苗中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黄颡鱼鱼苗达到平游和主动摄食才能够下塘。下塘过早,鱼苗活动能力弱,摄食能力差,很难适应池塘新的环境,容易死亡。
(2)下塘的鱼苗规格要整齐,否则会造成苗种生长速度不一致,大小差别较大。
(3)鱼苗在运输前要进行拉网锻炼,淘汰体质弱的鱼苗,增加运输成活率和提高鱼苗的质量。
(4)如果黄颡鱼鱼苗从暂养池直接进入培育池,应当先喂饱,再下培育池,这样可以提高黄颡鱼苗种的体质,增加苗种的成活率。
(5)鱼苗下塘时间应当选在池塘浮游生物数量较多的时候,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和仔鱼的生长速度难以一致,两者受水温等外界因子的影响很大。
(6)鱼苗下塘前要试水,两者的温差不要超过2℃,温差过大时,要将鱼苗袋在鱼塘中先放半小时以调整温差。
(7)下塘时操作要小心,放苗时鱼苗沿池边缓慢倒出(或放入),移动时双脚贴底,以免踩死鱼苗。
6、鱼苗培育实例。由于鱼苗培育阶段的技术性较强,为了让初学者更好地掌技培育鱼苗技术,现将有关实例介绍如下。
(1)黄颡鱼。江苏盐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凌立彬等于 2002 年共繁殖黄颡鱼苗 601.3万尾。他们培育鱼苗的方法是采用流水水泥池集约化培育,面积为12和36平方米,共23只,348平方米,池深 1米,水深0.6~0.8米,水源来自通榆河,水质清新,经过砂滤后使用。用滤光黑布盖住培育池,防止光照太强影响鱼苗正常生长。放养密度为刚孵化出膜的仔鱼每立方米水体放养0.5 万尾。体长1厘米以后分池培育,每立方米水体放养 0.4 万尾。刚出膜的黄颡鱼仔鱼有靠边活动的特性,前期主要依靠自身的卵黄提供营养,3 天后开始平游,此时投喂一些经过 40 目网布过滤的轮虫等天然饵料,随着鱼苗的生长,投喂量也随之增加,10~15天后投喂一些人工配合微型颗粒饵料。根据黄颡鱼的群食特点,投喂时先用少量饲料投入池中,待鱼苗相对集中时增加投喂量,通过边吃食边投喂的办法,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整个培育过程中,始终保持培育池水质清澈,定期吸除池底污物,保持 24小时微流水,并用充报泵充气增氧,维持溶解氧在 6 克/升左右,PH 值 7~8。定期检查鱼苗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治疗。经过 20 天左右的培育,长度达 2.5 厘米左右时,便可起捕下塘饲养。
(2)瓦氏黄颡鱼。湖北水产研究所万松良等成功培育瓦氏黄颡鱼苗的体会是:刚孵出的瓦氏黄颡鱼仔鱼细小,全长约0.3~0.4毫米,体色透明,腹部卵黄囊较大,不会自主游动,大部分沉于水底,少部分粘附在网片上。此时鱼苗嫩弱,需在孵化水体中暂养一昼夜后,再转入育苗池和育苗网箱中培育。
育苗池为水泥结构,面积1~4平方米,深1米,配备进排水管道和40目的聚乙烯网布制成的过滤纱窗,进水0.60米深。水质要求同孵化水,育苗网箱 40 目的聚乙烯网布制成,一般宽、深 0.8~1米,长2~4米,箱底和箱口四边都需穿绳,要使箱底绷平。网箱架在水质洁净的微流水或静水环境中,水体溶氧要高。
&&& 初孵鱼苗用虹吸法从孵化水体底部吸出集中,量筒过数,然后分放在育苗池或育苗箱中,一般每平方米可放苗1~2万尾。开始 2~3天,鱼苗靠吸收卵黄作自身营养,不用喂食。3~4日龄后,鱼苗卵黄即将吸收完毕,胃肠与肛门相通,鱼苗开口摄食,此时应立即投喂饵料。开口饵料为蛋黄浆,一日(第一天)投喂 6 次,投喂一天。接着便应捞取浮游动物投喂。开始因鱼苗个体和口裂都较小,应投喂轮虫、小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三、四天后,随着鱼苗长大,可投喂中型和大型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再过一周后,鱼苗长到1.5厘米以上,此时可投喂水蚯蚓或者磨碎的鱼浆,鱼苗都能顺利转食,生长良好。注意从污水中捞取的红虫应用清水洗滤两遍,捞去浮渣后再活体投喂。水蚯蚓应用清水漂洗干净,喂前用适量食盐或高锰酸甲溶液浸泡片刻再投喂,尽量避免脏物和病原体随活饵带入育苗水体。每日喂食3~4次,始终保持育苗池和箱中有丰富适量的活饵生物。育苗池要保持微流水,并配有气泵增氧。有条件的育苗箱中也要冲水和加气泵充氧。始终保持育苗水体清洁,溶氧丰富。采用以上育苗方法,鱼苗生长快,病害少。一般经过14~18天,鱼苗可长到3厘米左右,此时应转入鱼种培育。
第四节& 鱼种培育
&&& 黄颡鱼的鱼种培育是指将黄颡鱼从1.5~2.5厘米培育至6~10厘米这一阶段。鱼种阶段的黄颡鱼相对鱼苗阶段来说,具有集群性强、适应能力强、食性与成鱼相似等特点。在实际生产中,黄颡鱼的养殖往往不经过鱼种培育这一阶段,而是从鱼苗阶段直接进入到成鱼养殖了阶段。如果不经过鱼种培育阶段,可以减少黄颡鱼养殖的环节,但是到成鱼收获季节时,有些个体达不到商品鱼的规格,会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经过鱼种培育阶段后,黄颡鱼养成时,商品鱼个体大,规格整齐,经济效益较好。
一、培育鱼种方法
黄颡鱼鱼种培育方法有池塘培育、流水培育和网箱培育等几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池塘培育,对于流水培育和网箱培育黄颡鱼应视条件而定。
(一)流水培育鱼种
1、流水培育鱼种池的要求。在建流水池时首先要考虑水源、水质、水位落差、交通、电源、成本等因素,使集约化养殖的黄颡鱼鱼种能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生长。在设计建造流水池时,总的原则是,流水池应保持一定的水体交换量,以达到池内有充足的溶氧;要保证鱼池各部位水体交换充分,没有死角和分层现象;为了减少鱼类能量的消耗,在保证溶氧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水流的冲击;流水池的进水、排水系统和排污设施布局要合理。流水池可以建造成长方形切角、椭圆形或圆形,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池深0.8~1米, 0.5~0.7米,池底距排水口坡度为3&~5&。进水方式是全环抱小管进水,在池底处设35~40个直径为3~4 厘米的进水水泥管孔,均匀地排在池壁上,设有一个总进水渠流入每个鱼池。流水池不要过大或过小,池子过大,虽然相对造价成本较低,利用率高,但水体交换慢,排污时间长,池水(尤其是底层)溶氧低,有死角和分层现象,影响鱼类生长;池子过小,面积利用率低,造价高,水体利用率差。流水池,无论哪种设计建造方式,都要以砖石浆砌,水泥灰浆抹面,池底、池壁要平整光滑,以免挂污,影响水质。排污方式在池底中心位置设排污暗渠和暗管,规格要根据池子的大小来确定,排污孔的直径、数量根据池水容积和排水速度而定,排污孔上盖拦鱼网,大池可设排污孔2~3个,小池可设1~2个,池外用阀门控制。
2、放养前的准备
流水池使用前要修补好缺损,检查能否保水,进排水是否顺畅。用强氯精或漂白粉溶液泼洒消毒,冲洗完后再浸泡 7 天。流水池消毒并浸泡好后,就可以进水。进水时要有滤水设施,以防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池内。进水深度为40~50厘米。鱼种放养前要进行试水。
3、鱼种放养
鱼种流水池放养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在 5 毫克/升以上,各项指标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没有病害。
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200~300尾。流水池水流充足,溶氧丰富,鱼种的放养密度可以相对大一些。
流水池培育鱼种,其饵料来源全部靠人工投喂。
5、流水养殖黄颡鱼鱼种,最大特点是养殖密度大,所产生的排泄物和没有吃完的残饵量大,需要的溶氧含量高,因此,要经常清除粪便和残饵,要保持一定的水流交换量。
(二)池塘培育鱼种
根据此时黄颡鱼苗规格增大,摄食习性基本上与成鱼相似,集群体较强,摄食量增大,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为增强等特点,在培育过程中水温均较高的情况下,必须根据黄颡鱼的特点,抓住几个主要技术环节,才可获得成活率高,体质健壮的优质鱼种。其培育可在池塘、网箱中进行,但要注意池塘培育鱼种的面积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投喂及日常管理。
1、池塘条件及清理
培育池面积一般1~2亩较为适宜,因为面积过大,易造成鱼种摄食不均,并给捕捞操作带来困难,池塘水深在1.5米左右,池底平整,排水口处约20%面积降低20厘米左右较为理想,淤泥少,保水性能较好,便于进、排水,周围环境安静,且稍微有些遮光物。在投放苗种前首先要进行池塘除野消毒,培育出浮游动物后进行放养鱼苗。
2、苗种放养
放养 2 厘米左右的小规格夏花苗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游动敏捷,行动有力,并将鱼体进行严格药浴消毒。根据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而确定苗种的放养密度,一般将鱼种饲养到越冬前后放养到成鱼池进行成鱼饲养的饲养密度较大,每亩放养量为尾,如短期饲养到7月至8月份分池饲养商品鱼的每亩放养量为尾。待鱼种长到 8 厘米时,即可进行分池,再放入成鱼池塘中饲养成鱼。
3、饲料及投喂
在投放 2 厘米的苗种时池塘中浮游动物量可以基本上满足几天的需求量,在鱼种2~3厘米之间最好饲料是轮虫、桡足类、枝角类、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活性饲料,随着个体的增大,池塘中天然饲料减少,必须要投喂人工混合饲料才能满足苗种的摄食需求。首先在池塘搭一个饵料台,其材料要用竹席、草席、彩条布等物,每亩池塘饵料台的面积约6~8平方米即可,最好将饵料台能升能降。将饵料台用竹桩固定的离池底约 10~20厘米处,然后将饵料投喂在饵料台上。饵料配制方法有如下三种:
(1)生产中较多的方法是将小杂鱼绞碎后掺拌部分鱼粉、蚕蛹粉、豆粉、麦麸、三等面粉等揉成团状饲料投喂,也可以将鱼绞碎成浆后用三等面粉粘合一下直接投喂。
(2)将粉状原料混合均匀后加一定量的水揉成团状投喂。
(3)人工配合成加工颗粒饲料,再经破碎成微型颗粒饲料投喂。
后二种配合饵料的配制方法为:鱼粉23%、蚕蛹粉 8%、肉骨粉8%、血粉8%、酵母粉6%、黄豆粉17%、标准面粉23%、植物油 3% 、维生素合剂1%、无机盐合剂1.5%、粘合剂1.5%。另外较多的养殖者采用小杂鱼绞成肉泥后直接投喂在池塘中。投喂量及次数,一般投喂量开始转化食性时为10%,在以后逐渐下降到占体重的5~6% ,每天投喂2~4 次,在 3 厘米长以前每天投喂3~4次,在身体全长 5 厘米前每天投喂2~3次,其后为每天投喂 2 次即可。黄颡鱼鱼种配合饲料的营养标准是:粗蛋白质 40%~43% 、脂肪8%~10%、碳水化合物18%~23%、纤维素3%~5%。
4、饲养日常管理
在整个鱼种培育过程中,池塘日常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多方面的、经常性的工作,是提高鱼种成活率,使其达到大规格的关键。
(1)每天投喂饲料要特别注意&四定&,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
(2)每3~5天清整食场1次,每半个月用漂白粉(0.3~0.5千克)消毒 1 次。如投喂的是颗粒饲料,次数可适当减少。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和池中腐败污物,保持池塘环境卫生,防止有害昆虫、病菌的繁生。
(3)每天清晨巡塘 1次,观察水色和鱼的活动,特别是浮头情况,如浮头较严重,应及时加注新水。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掌握施肥、投饲的数量。下午应结合投饲或检查吃食情况巡视池塘,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苗种培育期间,也是蝌蚪和各种有害水生昆虫繁衍的旺期,应随时捞出池塘中的蝌蚪,以免蝌蚪抢食鱼种的饲料。发现水蛇、水蜈蚣、水虿、龟鳖等敌害时,应及时处理。水鸟较多的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驱赶和杀灭。
(5)适时注水,改善水质。池塘中每天投饲量大,排泄物多,池塘水极易过肥。因此,经常加水,可改善水质,预防缺氧泛池,促进鱼类生长。在饲养期间,一般10~15天加水 1 次。
(6)鱼种培育阶段,是鱼病最易流行时期,在此段时期中要注意观察,并采用各种预防措施。黄颡鱼此时期最常见的病为出血性水肿病,除池塘用消毒剂消灭细菌,并在黄颡鱼的饵料中加添四环素每公斤饲料中加 20 克投喂,每天一次,连续 3~5 天。防治病害详见第七讲。
(三)网箱培育鱼种
&&& 网箱培育黄颡鱼鱼种,通常在江河、水库、湖泊等水体中进行。大水体中的水质清新、透明度较大、溶氧量充足,鱼种的生长速度较快。常用的网箱规格长 5 米,宽 2 米,高 1 米,一般用 40 目左右的网布加工而成,待鱼种长到 3 厘米以上时要更换网目为15~22目的网箱。一般在网箱底部要设置一个饵料台,面积 2~3 平方米,并在网箱架上加一个遮盖物遮光。投喂的饵料同池塘饲养的饲料标准相同。
二、鱼种培育实例
(一)黄颡鱼。山东枣庄市水产站周三武等于 2001 年培育黄颡鱼种获得较好的效果。他们于 6月20日从江苏淡水研究所购买鱼苗,长途运输至目的地,经过 4 个多月的培育,共产黄颡鱼种309千克,平均亩产206千克,鱼种规格平均全长15.3 厘米,体长12.3厘米,体高 3.8 厘米,体重56克,最大体重 64克。大规格黄颡鱼种以 30 元/千克被人订购,平均亩产值 6180 元,亩成本 3350 元,亩利润2830元。投入产出比为 1:1.84。可抵同年鲤鱼种培育池的3倍。他们的作法是:
1、鱼苗的运输与放养
(1)放养前的准备。鱼苗放养前 10 天,把试验池的老水抽入另一池子,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两天后把老水经 40 目筛绢过滤再抽回试验池,水深仅 40 厘米。鱼苗下池前 30 天,每亩施入鸡粪 80 千克。
(2)鱼苗运输。6月20日上午8:00开始装苗,当时水温 25℃,预报最高气温32℃。为了保证运苗安全,采用了封闭降温运输。即尼龙袋装鱼充氧后,放入泡沫箱,每个箱内再放两个 50 毫米矿泉水塑料冰瓶,然后回盖用胶带封严封牢。经过 1 天的运输,到晚上8: 00运抵试验池,袋内水湿未见升高。2万尾鱼苗成活19200尾,运输成活率为96%。
(3)放养。鱼苗运抵后,将尼龙袋先在 28℃的池水中浸泡 15 分钟,然后用3% 的食盐水消毒8分钟,之后慢慢放入池中。
2、人工饲料安排与投喂
(1)饲料安排。前期饵料有鸡蛋黄、豆浆、鱼肉糜、干鱼虫等。中期饵料是高蛋白配合颗粒饵料(见表2-8),粗蛋白含量 39.5% 。
表2-8 中期配合颗粒饵料配方(粗蛋白39.5%)组成
成&& 鱼& 糠& 复合& 豆 菜籽 麸 玉& 次& 矿物& 多种
份&& 粉& 虾 氨基酸 饼& 饼& 皮 米& 粉&& 盐& 维生素
含量(%)& 30& 5&&& 5&&& 20& 15& 10& 5&& 8&& 2&&& 0.2
后期饵料是低蛋白配合颗粒饵料 (见表2-9),粗蛋白含量 33.5% 。
表 2-9 后期配合颗粒饵料配方(粗蛋白 33.5%)组成
成&& 鱼& 糠& 复合& 豆 菜籽 麸 玉& 次& 矿物& 多种
份&& 粉& 虾 氨基酸 饼& 饼& 皮 米& 粉&& 盐& 维生素
含量(%)& 15& 5&&& 5&&& 25& 15& 15&& 8& 10&& 2&&& 0.2
(2)饵料变换。鱼苗下池第2天,池水透明度为 30厘米,轮虫具有一定密度,之后再未施肥。饵料品种的变换分为三期:前期。从6月21日至8月12日,前 1 周以蛋黄为主,辅泼熟豆浆;第2、3周以熟豆浆为主,辅以鱼肉糜;之后以干鱼虫为主,辅以鱼肉糜;中期。从 8 月 13 日至 9 月 6 日,使用表 1 粗蛋白为 39.5% 的配合颗粒饵料。后期。9月 6 日之后,使用表 2 粗蛋白为 33.5% 的配合颗粒饵料。
(3)投喂技术。前期,采用全池泼洒。中期和后期在活饵台定点投喂,形成条件反射。一般情况下日给饵3次,上午8:00,下午5:00,晚上9:00,给饵量依据鱼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晚上一次明显较多。
3、水质管理。由于池水既老又浅,无水补充,池子40~60厘米的水深有一个月,直到 7 月下旬依靠降雨和地下水位回升,池水才达到90厘米。8月是句一场大雨,又使池水达到 120 厘米,之后很快又下降至 100 厘米上下。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以下措施:
(1)泼洒生石灰,每亩用量13~15千克,共计8次。其中有 3 次调节 PH 值(6.5 以下)。
(2)泼洒&杀菌王&药片,共计用 5 个疗程。其中两个疗程是为了防治烂鳃病,3个疗程是为了改善水质。
(3)喷水增氧。池中浅泥厚,为了使池水不致混浊,经常用水泵抽水再喷洒回池中,既改善水质又能增氧。
(4)捕杀蝌蚪。由于春早时间长,周围的青蛙成群聚集鱼场,数量大大多于往年,几乎天天得捕杀蝌蚪。
(5)投喂浮萍。每周撒喂一次,20~30千克,既是鱼种的喜食饵料,又可遮荫降温,还能起净化水质作用。
(二)瓦氏黄颡鱼种的集约化培育。湖北万松良等通过三年的实践认为,集约化培育鱼种的特点是完全依靠人工投饲,放养密度大,育种率高,饲养管理较为方便。但因密度大,管理要特别精细,若有疏忽,易由病害或水质恶化造成批量死亡,或发生逃鱼事故。
鱼种集约化培育的设施要求与上述鱼苗培育基本相同,但培育面积宜大一些。如流水泥池5~20平方米一口,网箱5~10平方米一口,网目稀至10~20目。也可仍用育苗水泥池和网箱培育鱼种。放养密度依据设施条件和放苗规格而定。一般流水水泥池每立方水体放养1~1.5厘米鱼苗尾,至3厘米时分稀至尾,直至养成5厘米左右的鱼种。网箱中的密度稍小一些,1~1.5厘米的鱼苗每立方水体放养尾,至2~2.5厘米时放养密度为 尾,至3.5厘米时放养密度为1000尾,直至养成5厘米左右的鱼种。鱼种投喂的饲料有3种:一是红虫和水蚯蚓;二是绞碎的鱼浆;三是人工配合饲料。红虫和水蚯蚓适合鱼种阶段早期投喂,中期应投喂鱼浆,后期逐渐驯食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推荐方如下:鱼粉36%,蚕蛹10%,肉骨粉9%,血粉8%,面粉 30%,豆油2.5%,粘合剂1.5%,复合维生素1%,无机盐合剂1%。配合饲料有条件可制成微颗粒饲料,或者直接用水拌成团饼状投喂。也可将鱼浆与鱼粉、豆饼粉和面粉等粉状料拌合成团投喂。根据鱼种摄食情况,一天投喂3~4次,边吃边喂。让所有的鱼吃饱。瓦氏黄颡鱼苗种有集群摄食的习惯,很容易驯食。日常主要做好水质调控和溶氧管理工作。水泥池应保持昼夜微流水不断,并有气泵定时增氧,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 5mg/1 以上。每1~2天虹吸排污一次。网箱内也要定时清箱,清除粪便。根据鱼种生长情况,适时分池分箱,调整合适的鱼种密度。注意防病治病,发现症状,及时诊治。另外,在晴天日光较强的情况下,育种池和网箱上要有适当遮盖,以满足瓦氏黄颡鱼避光栖息的习性。在良好的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约需 25 天培育,瓦氏黄颡鱼苗可长成 5 厘米以上的鱼种。
【难点重点提示】
1、本讲的难点在于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中的关键环节上,繁苗过程中亲鱼培育、激素运用、水温控制是整个黄颡鱼人工繁殖的核心,读者务必倍加重视。同时注意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苗种培育中的异同。
2、苗种培育是本讲的重点。读者通过学习应掌握黄颡鱼鱼苗培育中,根据其习性,必须设置一个过渡培育(亦称暂养)阶段,以保证鱼苗的成活率。同时还要掌握鱼种培育中的流水也、常规池、小网箱培育等不同方式的异同,以在生产中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合理安排生产。
[companyname]
[contactname] [contactsex]
[contactaddress]
[contacttel]
[contactfax]
版权所有 &copy
中国水产信息网 保留所有权利
客服信箱:(请把#换成@)
入网咨询电话:8
入网咨询:
服务投诉:
本站域名: 谨防假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合激素注射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