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增进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的途径。

教育心理学试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教育心理学试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1,本账号发布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和个人收集,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2,文档内容纯属来自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涉及政治言论一律相应删除,请大家监督。 3. 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个人收集和互联网,仅用于分享、学习、交流等使用.如在使用下载、浏览过程中出现问题,请及时站内留言或留下信箱等联系方式. 4. 本人不对文档合法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5. 如有文档存在侵权行为请告知,经核实将予以删除. 6,如有侵犯原您的版权,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有其它问题也欢迎与本人联系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教育心理学》作业答案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教育心理学》作业答案,作业,答案,帮助,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吧,心理学作业,反馈意见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8:35:4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教育心理学》作业答案.DOC妇幼保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9页免费28页免费4页免费18页免费9页免费 8页免费3页免费18页1下载券9页2下载券4页免费
妇幼保健|妇​幼​保​健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体验教育活动中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心理”开题报告
&“体验教育活动中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的研究开题报告
扬州新东方学校
理论背景和实验准备
充分的理论准备,是实施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在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支持下,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学习,我们作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验准备。
&一、理论研究背景
1、国外的理论与研究
当代国外少年儿童教育中普遍比较重视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日本青少年“体验学习”的一种最普遍的模式——“研修实践体验”活动,如修学旅行、收废义卖、借地种瓜、体验道德、友爱感召等形式;欧洲儿童的“博物览胜”体验教育活动——让中小学生纷纷走向社会各种文化设施机构去欣赏艺术、动手操作;韩国、新加坡等国特别提倡“社会行为体验”模式,通过社区服务、角色扮演、现场参观等形式,组织“好朋友计划”(帮助他人)、“关怀分享”(关爱幼童)、“参加校内领导责任计划”(护校、服务、清洁环境等),体验社会利他行为;在欧美许多国家广泛开展的“夏季课程”,如英国的“灾暴参与”、芬兰的“家政体验”、美国的“体验研究”学习活动——体验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 简称A.
E.),更是一套在美国推行近30年的五育课程,结合了辅导与活动(游戏),活动过程中经过鼓励→分析→沟通,帮助参加者共同设定目标、彼此接纳、合作完成任务,不为参与者提供绝对的答案,而是让成员由活动经验中学习人际沟通、问题解决、受挫因应、团队互助、信心重建等方面的体验,活动后重视成员间的分享,将活动的体验应用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中……
在学校少年儿童心理教育方面:近年来,由于西方社会的急骤变化和心理辅导理论的发展,西方学校心理教育辅导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表现为:①自70年代后,通过团体活动来进行个人心理训练与辅导逐渐成为学校心理教育、辅导工作的主要趋势之一。团体活动提供给少年儿童一个现实生活的缩影,使其能在团体中获得较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去学习或改变行为。其学校团体训练、辅导的目的主要有促进自我指导的学习、为个别咨询铺路、提供了解、接纳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②行为矫正法倍受关注。国外心理辅导理论众多,但能够深植于学校之中的主要有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法和行为矫正法。在50年代,罗氏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曾在世界各国的学校风行一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和辅导员,无不重视辅导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采用真诚、尊重、接纳、关怀的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当事人,以达到改变其思想行为的目的。但近年来,行为矫正法以其明确的概念、清晰的过程、具体的目标以及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行为矫正法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使用增强、削弱、奖励、惩罚的技术,消除个人已学到的不良行为。行为矫正的技术种类很多,在学校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方法有:果断训练法、模仿学习法、塑造法、系统减敏法、消退法。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分六个步骤:首先明确需要矫正个人的什么行为和养成什么行为;然后观察、记录不良行为发生的程度和时间;接着设计有利的情境;再后选择适当的强化物;最后反复训练逐步养成行为。行为矫正法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同时也遭到部分坚持人本主义思想的心理教育辅导专家的反对,攻击的焦点集中在其方法只注重外部行为的治疗,而对行为的内部成因不予探究这一问题上。认为这种机械的辅导方法只能规范人的行为而对激发人的自主精神、发挥人的潜能无所裨益。③小学心理教育、辅导逐步推广。美国小学的辅导项目有:1.依个体发展重新设计课程,而不拘于某限定的成就标准。2.引导学生把精力用于表现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3.重视教室的心理卫生。4.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系。5.增进儿童身心和创造力的发展。6.协助特殊儿童(如资赋优异、智力低下、身体残疾、文化贯之等)达到特定的目标。从目前情况看,在小学中推广心理辅导已形成潮流,今后将会延续下去。④
心理辅导重点将由矫治转向矫治与发展并举。心理教育、辅导的工作取向向发展性倾斜,辅导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和职业辅导,其中生活辅导是对学生整个人生、整个人格的辅导,故这些内容具有涵盖面宽、适应范围大、针对性强的特点。辅导目标也由单一的治疗问题儿童变为多元化,扩及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使之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这种新目标把矫正学生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作为短期目标;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生活适应力等作为中期目标;而把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辅导的终极目标,其中,特别强调终极目标对中期和短期目标的统摄作用,使矫治、适应与发展较好地融汇于目标之中。
2、国内的理论与研究
全国第四次少代会(2000年6月)提出“少年儿童体验教育”思想以后,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实践活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地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深化“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提高了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各级少先队组织按照全国少工委的统一部署,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为抓手,积极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体验教育活动,使公民道德规范通过体验教育的途径更深入地走进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全国少工委把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有机地衔接起来,按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提出了少年儿童应该养成的17个基本行为习惯,这些基本行为习惯既是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也是少先队开展体验教育的主题。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应该养成的五个基本行为习惯是:说话有礼貌,对师长用尊称;说了就要做,对朋友要真诚;不给别人添麻烦,对别人的请求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做事情想到与别人合作。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养成的四个基本行为习惯是:在班集体和少先队组织中以小主人的身份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对大家决定的事情努力去做;在社区里多做好事;每天注意阅读、收听、收看新闻;按规则行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应该养成的三个基本行为习惯是:自己不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伤害小动物等对环境有害的事;节约不浪费;保护环境卫生。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应该养成的五个基本行为习惯是:做人讲道理,做事有计划;不向困难低头;不迁就自己的毛病;天天锻炼身体,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爱动脑筋,以创造为快乐。根据少先队体验教育内容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紧紧围绕17个基本行为习惯设立科学健康的体验项目,提供体验条件,启发体验思考,鼓励广大少先队员体验的积极性,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少先队工作的新发展,促进少年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落实第四次全国少代会精神,贯彻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精神。
我国一些地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十余年,其间广大中小学领导、教师、有关研究人员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创造了许多有效的、适合学生的措施、方法,在面对全体学生和重视个别方面,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解决学生发展性问题方面,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辅导与咨询方面,在结合各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组织一些专门活动方面,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研究显示,虽然中国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由于中国中小学生基数大,即使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几,也是不小的数目,而且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也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尤需我们关注,像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小学生的“孤独”、“考试焦虑”、“敌对”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交往焦虑”、“敏感性”、“考试焦虑”、“敌对”等严重的情绪问题,在情绪状况调查的八项指标中都排前列。在心理健康的几个维度上,各阶段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行为问题按比例排列,小学生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初中生依次是:自我控制、情绪状态、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和动机;高中生依次是:自我控制、情绪状态、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和动机。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操作方法等中微观问题上,确需下大力气加强研究和探索。
二、我校前期研究简况
我校自1996年建校以来,依靠一支好中选优、优中拔尖的优质教师队伍和“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强化教科研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被确认为“江苏省心理教育学会教科研实验基地”“江苏省少儿研究会教科研实验基地”。“九五”期间,学校完成了少年儿童德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省级立项课题“小学生耐挫力培养”实验。该实验于2001年1月圆满结题,并获省级一等奖。通过该实验探索、总结的“创设校本奖章,设立勇敢者训练营”“开展耐挫小课题研究,在耐挫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等实践经验和活动操作模式在全国少儿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曾两次举办面向全国的少先队教育现场会,全国队报、队刊曾作大幅报道。就少年儿童体验教育和心理教育活动的教科研方面,我校通过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表现在:
1、探索总结了小学生耐挫能力培养的方法体系,初步形成了小学生耐挫教育的操作经验。
通过实验,我们总结了“小学生耐挫力培养十法”。如:提高认识法——认识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知道产生挫折的原因,做好耐挫的心理准备,是战胜挫折的“前沿防线”。开展的活动有:“我是小小‘探雷员’”“生活困难发布会”“挫折小诊所”“失败在心”“困难像弹簧”……历史教育法——利用历史事实和现实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耐挫指导,活动有“国旗下讲话‘勿忘国耻’”“参观‘红岩魂’归来”“百年沧桑中华魂”“火烧不平等条约”“不屈的中国人”……榜样激励法——开展学习古今中外名人、英雄模范、身边的人耐挫精神的活动“名人耐挫故事会”“耐挫榜样大聚会”“我与运动会冠军比毅力”“劳模的一天”……情境训练法——“假如别人错怪了你”“我学妈妈去买菜”“小鹰学行军”……磨砺意志法——开展一定周期的、持久性的耐挫训练活动,如活动“让小花池四季如春”“&&&宿舍——永远的强者”“你坚持&&有多久”……
我们通过实验,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科渗透、全方位实施小学生耐挫能力培养的操作模式。我们针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三多三少”的弊端,即说的多,做的少;动脑的多,动手的少;灌输的多,亲身实践体验少,明确了“耐挫教育与实践、体验的关系”,即:“任何一个道德认识的确立、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顽强的耐受挫折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让主体反复实践,不断体验,才能形成内化。全面而真实的实践活动,亲身而真切的内心体验,是提高少年儿童德育时效性、针对性的关键。”我们提出了“在实践中耐挫,在耐挫中体验”的实验原则,强调并切实落实了“实施耐挫教育“八个一工程”,即:一份健康小报、一档专栏节目、一节专题晨会、一次大中队主题队会、一篇体验日记、一片训练营地、一组科研课题、一套特色奖章。
2、进行了组织少年儿童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在大自然中体验的活动实践。
我校少先队大队在全体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了体验教育活动。通过依托阵地,广设岗位,细化目标,主体实践,“体验”促“德”。即:创设各种小岗位,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所包含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细化为少年儿童可操作、可体验的形式,通过体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真正做到“新世纪我能行”。在家庭生活中,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让少先队员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与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感受亲情的温馨,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的品质。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做一次饭、买一次菜、洗一次衣服、整理小房间等)、“做家庭环保能手”“星期天我当家”等活动。在学校生活中,通过校园生活的实践,引导少年儿童学会和同学们合作共处,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体会老师、教工的辛劳,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劳动的道理,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给低年级(友谊中队)同学当小辅导员或在队长学校上一次课,寻找一个为同学服务的小岗位,例如各种管理小岗位、学校图书馆中的小管理员等,“做一次校工”等活动……
3、提高了教师队伍教科研素养和整体水平。
通过“九五”课题实验,提高了我校教师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帮助他们更新了教育观念,增强了他们按照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教育规律进行体验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技能。
三、课题前期实验准备
&1、做好课题实验的思想准备
&①在观念上,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以及相关教育教学论著,更新观念,深化和拓展课题的内涵与外延,研讨和界定“体验教育”“健康心理”等定义,规范课题语言,使课题具有科学的理念。
②在资料上,尽可能的收集、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和见解,使课题具有广阔的视野。
③在目标上,着力学习关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最新理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为课题实验创造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使课题具有整体的效应。
2、做好课题实验的组织准备
①按照整体教育改革实验要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系统,使本课题实验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围绕课题内容,按照科研要求,将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并组建若干个子课题组,以便分头实施,系统研究,各个击破。
③聘请有关专业人员指导和协助做好心理测试及实验统计工作。
④培训成员和骨干。
⑤明确实验班和对照班。
3、课题实验的条件论证
①从过去的实践上看,“九五”期间,我校承担完成的省级立项课题“小学生耐挫力培养”实验,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负责人和成员又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对本课题的研究已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刻的思考,积累、准备了大量相关资料。同时,前期的课题实验过程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②从我校的发展战略上看,“科研兴校、质量立校”一直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学校目前正在进行的“12年一贯制办学体制、学制、课程设置改革”,都是完成课题的客观现实基础。
③从师资状况上看,本课题组成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对本课题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工作敬业精神强。课题组成员中有学校领导、少先队工作干部、德育工作先进教师,有学科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他们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是完成课题实验的重要保证。
④聘请专家的悉心指导和省拨的专项资金、课题组成员的个人电脑等物质条件,是完成课题实验的必要保证。
第二部分&&
对课题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开展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研究,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需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心理,提高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少年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当前,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知识化的模式。有些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教育课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甚至大量考名词解释。有的还不恰当地、无足够科学依据地按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规定出不同年级每一个学期的训练目标与任务。对此,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傅安球指出:“心理教育课的模式应当是生活经验型的,而不是知识传授型的,应当进行行为训练与辅导。”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为前提,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以辅导和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课程的目标不是单纯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应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情景体验、讲座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方式,使不良情绪得到控制,不良心理得到矫正。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以生活实践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
3、当代少年儿童体验教育,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实践。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主体性缺失”、主客体分离的教育弊病,强调少年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少年儿童的主体积极性得以发挥。在教育理念上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它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环节,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有助于激励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主人;在总体设计上体现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思想,它包括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四方面,把少年儿童融入一个立体化的结构中,符合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原则;在活动内容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等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全面素质;在活动方式上适合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按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原则,为不同年级的少年儿童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体验活动项目,建立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可为少年儿童自主选择的项目体系,引导少年儿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自愿选择岗位,主动扮演角色,自觉进行体验。
4、通过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在活动实践中提高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心理,是克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医学化倾向的有益探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综合化、主体性、实践性的积极尝试。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的界定与支撑理论
(1)体验:《辞海》中对“体验”的界定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这一诠释有两层涵义: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体验是以实践为前提的;二是体验的过程就是“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认识周围的事物”既是体验的过程又是体验的目的。中国古代哲学对体验的论述比较笼统,“体验”一词以“体”字出现,包涵体认、体贴、体味、体会等意思。西方哲学对体验的论述比较偏颇,他们要么把体验看作是纯粹的内心世界的反映,要么把体验看作是客观世界的机械的反映。这些观点和我们所界定的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2)体验教育:是全国第四次少代会(2000年6月)提出的一种少年儿童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指通过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等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体验教育内涵丰富,对于它的认识和理解,应当是多角度多层面的。首先,体验教育是一个崭新的教育思想。其次,体验教育是一个科学的教育过程。它把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连贯一致,把道德内化的知、情、意、行的各个环节有机统一,把少年儿童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高度融合。第三,体验教育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手段。它通过调动少年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变成少年儿童的自身需求;通过榜样激励、模拟换位、设置情景等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通过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的深刻感悟,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品格,使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它具有开放、自主、互动、内化的特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过角色换位体验,使其个体心理与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同化”和“顺应”,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世界,达到与学生同心同趣的心灵默契。同时,通过这种“身临其境”或者“心临其境”的角色换位体验,在教育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目标的一致。体验教育是一种近距离柔性的教育方法,它可以使整个教育过程在学生主动、自觉的参与中实现。平等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对话,并在老师不断地启发与肯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体验教育中,教师根据教育内容,设计一种情境,创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3)体验教育活动:是指用体验教育思想指导的,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关系进行分解并逐步细化为少年儿童可操作、可体验的形式,明确少年儿童的主体活动和教育辅导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和责任,按照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德育规律,借鉴国内外少年儿童“体验学习”的成功经验,注重调动多种教育因素和教育资源,提供可供选择的生动活泼、寓教于少年儿童乐于接受的主体体验、追随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
(4)健康心理:即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七个方面:
①智力发育正常(IQ大于70)。
&②情绪稳定而愉快: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
&& ③意志力强。
④行动协调,反应适度。
⑤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⑥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
主要理论依据:1、“主体性德育”“发展性德育”理论;2、体验教育思想和体验学习理论;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体验教育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既是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1)理论价值:如何通过体验教育活动开展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新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综合化、实践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对改变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激励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主人,是有一定作用的。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探索,又可以深化体验教育理论,它的实施可以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拓一条可行性道路。因而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既具有现实性的特点,又具有超前性的特点,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该课题研究将给学校工作溶进新的、有较强生命力的内容,增强学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为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题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贯彻当代“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主题,它将学校“五育为首”的德育和其他各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统筹兼顾起来,把课程内容有机综合、统一起来,有助于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对当前我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有极强的针对性。从已知的国内相关研究情况来看,对德育和其他各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统筹兼顾、有机结合进行实验研究的地区和学校较少。同时,这一研究也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切实完成学校培养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合格人才的任务。因此,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3、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该课题实验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该课题实验的具体目标是:&
①探索、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的体验、实践活动体系。
②探索、构建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方法体系。&
③探讨少年儿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诸育之间的有机融合、互补共生和课程综合化。
④促进教师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提高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
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领域的维度来划分:研究如何通过开展少年儿童体验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具体为:&
(1)如何通过开展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学习正确归因;进行积极思维方式训练。
(2)如何通过开展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即:
——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如何通过开展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即:
——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4)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如何通过开展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即:
——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如何通过开展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教育活动,增强少年儿童的耐挫能力,即:增强耐挫意识。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阶段这个维度来划分:探索研究如何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根据小学和初中阶段循序渐进、分阶段设置的具体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具体为:&
(1)小学低年级如何设计、开展以游戏为主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小学中、高年级如何设计、开展以角色扮演为主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3)初中年级如何设计、开展以角色扮演和自主实践为主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课题研究的构想与设计
&一、开题后的主要工作
开题之后,我们要按照科研规范,系统地实施计划项目。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以学习理论为先导,强化科研意识。
我们认为,深入而充分的理论准备,并贯穿于始终,对于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题后仍要认真、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和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原理,积极研讨,促进思考,强化科研意识。
2、以实施新课程标准为契机,推进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既有共性,又有地方和学校个性的实施思路。帮助少年儿童真诚投入到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大自然中,通过亲历实践过程,加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会与感悟,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热爱生活勇于奋斗的美好情操与健全的人格,使少年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以三类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形式,强化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训练。
(1)让少年儿童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体验。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在道德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去发掘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自信、乐观等健康心理。
(2)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体验。通过教育中的模拟和换位,把少年儿童带入一个神奇、刺激而又实实在在的角色之中,引导他们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感受人与人的平等互助,体验人与社会的水乳交融,实现完美自我的不断超越,使他们能够认同和遵守社会角色的基本行为,从而孕育远大的理想,萌生美好的情感,养成高尚的情操,培养能够与社会群体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健康心理。
(3)进入设定的事件和设定的环境中去体验。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能够使少年儿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少年儿童在实际情景、模拟情景或情景想象中,特别是通过少年儿童对角色的模仿、想象、创造、感受、体验、思考和讨论,充分表明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关系和内心的冲突等心理,并在这种环境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来达到“自我教育”和“个性完善”的过程。
4、以探求科研方法为主体,加强课题的管理
(1)加强科研方法的学习、交流和研讨,定期召开科研研讨会;
(2)重视课题资料的积累和使用,建立课题档案和数据库;
(3)采用目标管理方法,通过《课题计划书》进行管理,进一步细化课题;
(4)定期做好课题总结、汇报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书面总结汇报;每阶段进行一次课题论证和科研总结。
二、本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通过体验教育活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本课题实验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我们的学生不仅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更应该是今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能适应今后发展了的社会环境。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迅速发展变化,如果我们的眼光短浅,教育目标没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是根据当前社会、甚至是过去社会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标,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因此,我们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选择有利于适应今后社会的心理特征作为我们实验的目标。
&2、发展与预防为主的原则
&体验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其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障碍的咨询与治疗为重要的辅助与补救措施。
&3、主体性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和学生的需要、情感,革除说教式、灌输式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当“主角”,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做自己发展的主人。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4、活动性原则
根据教育目的与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目的性活动中体验与认识、训练与掌握。
5、可操作性原则
所谓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教育目标不能假大空,而要明确具体化为可以观察评定的和可以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例如,我们不能泛泛地把"完善的自我"、"道德高尚"和"心理健康"等作为人格教育的目标,而应该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做、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等等。这样的特征是可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验和评定方法来评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来加以训练和改造。
6、系统性原则
着眼于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发展与优化完整人格的形成,而不是个别素质或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着眼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仅仅提高认识或了解知识;着眼于各要素的有机统一,而不是简单相加;着眼于系统性层层渐进,而不是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问题性质,盲目要求。
7、注重个别化教育的原则
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关注个别差异,在群体性教育中渗透个别化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基本步骤
整个课题研究与实验历时5年(2002年1月——2005年6月),主要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02年1月——2002年6月)学习理论、积蓄心得。
第二阶段:调研计划阶段(2002年7月——2002年12月)本阶段通过文献法、调查研究方法,组建课题小组、进行组织分工,论证课题研究价值,确立研究内容与目标(含子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省级课题并获批准。
第三阶段:(2003年1月——2004年6月)本阶段采用文献法、操作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根据组织分工、研究内容与目标,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阶段:(2004年7月——2005年6月)应用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并完成结题报告、研究论文和经验总结。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哲学方法、系统方法、实验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统计法等。
1、文献信息法: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通过图书馆、报刊检索、网络检索等方面途径,搜集整理中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先导性。
2、教育调查法:通过实地调研、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数据测量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差异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分析。
3、个案研究法:学生个体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采的,他们彼此间又是有显著差异的。因此,心理教育必须重视个体差异,才能有利于进行分层心理指导,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发展。实验中对个别心理方面显示出特质的特殊学生,建立教育个案,进行个案研究。
4、实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实验研究,并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主观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课题的实验措施、产生的实验现实和实验成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五、实验成果表现形式
1.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报告
2.出刊本校研究体验教育、心育活动的活动案例专辑
3.反映本校体验教育活动情况的录像资料、图片资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发展心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