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感冒、中暑症状

夏天怎样预防中暑和感冒?_百度知道
夏天怎样预防中暑和感冒?
提问者采纳
中午不要出门,睡1小时午觉;如太阳大时出门,一定要戴帽子,否则因大脑缺血导致中暑。睡觉盖个薄被,少开空调,如果不小心中暑,打喷嚏、流鼻涕,可 吃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每次2丸,多喝水,好好休息,不要吃生冷饮食!
其他类似问题
感冒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多喝水最好是温水
出门要做好防晒措施
在空调屋不要直接出门最好在门口等一下
{时间段就 没必要}
在中午休息之前喝一只藿香正气水
都可以预防中暑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暑的治疗 中西结合轻松解决中暑问题_疾病症状百科_壹药网你现在所在位置:>>>>中暑的治疗 中西结合轻松解决中暑问题关键词:,,现在的气温年年攀升,每年的最高气温都有所上升吗,这也导致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之后是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结合治疗中暑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长期卧床病人、产妇、新生儿容易中暑,室外作业者也容易中暑。本病的治疗以清暑泄热为基本治法,要突出一个“快”字。中医治疗:依照病情辨证论治,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暑入阳明症见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本证为暑热伤气,热盛阳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芦根30g、西瓜翠衣30g、粳米10g.暑伤津气症见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苔少、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热伤气,津气两伤所致。治以清暑泄热,生津益气。清署益气汤加减:西洋参10g、石斛10g、麦冬10g、黄连6g、竹叶10g、荷梗10g、知母10g、甘草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津气欲脱症见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伤津气,气虚欲脱所致。治以益气,生津,固脱。生脉散加减:人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石斛10g、粳米10g、西瓜翠衣30g.暑热动风症见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等。本证为暑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平肝息风。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1.5g(冲服)、钩藤10g、桑叶10g、川贝6g、鲜生地30g、菊花10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情况紧急时,可根据病情给予紫雪散、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鼻饲,也可针灸强刺激人中、内关等穴。西医治疗:1.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患者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安静的地方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即可逐渐恢复。轻症中暑而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应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2.重症中暑必须紧急抢救治疗原则是将过高的体温迅速予以降低。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和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中暑的治疗这个专题介绍到这里,壹药网有更多的相关介绍,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到壹药网了解详细的疾病介绍专业的用药信息,或者您也可以拨打壹药网咨询热线400-007-0958进行咨询。中暑别名:暂无相关资料发病部位:就诊科室:护理:症状:推荐用药:清热解毒¥0.00400-007-0958( 9:00-21:00免长途费 )最新文章 壹药网中暑专区提供中暑咨询,包括中暑用药、中暑的症状、中暑怎么办、中暑的治疗、预防中暑等中暑的信息,让你在夏日炎炎也能减少中暑的可能。 【】相关阅读热门文章12345678910论坛热帖12345678910热门问答12345678910用药推荐热门用药热点专区我要提问万名医生在线解答请详细描述您的疑问,有助医生快速帮您解答!声明:在壹药网百科平台中所有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代替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医生及网友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秦宇红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炎夏如何防感冒与中暑
全网发布: 10:35
&&&&&&& 炎热的夏天,高温难耐,我们急诊室里也忙的蹿火,就诊的患者中“、发烧”的还真不少,其中以年轻人居多。
&&&&&&& 主要表现:发热、头痛或头重脚轻,全身无力、无汗、食欲差,伴腹痛、。
&&&&&&& 诱因:吹电扇、空调、冲冷水澡、大量进食冷饮。
&&&&&&& 分析病情:天气太热、睡眠不佳,机体自身调节抵御外界刺激或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能力下降,在高热情况下享受电扇、空调、冷水澡、冷饮,导致机体内、外环境极度不均衡,温差过大,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失衡:外周血管闭塞,开始时皮肤敏感、怕冷、头皮疼痛、四肢冰凉,而中枢产热增加,使内热不得散发,体温升高,但无汗,体温难以下降。因温度过高及体内血液循环缓慢,导致出现头晕胀痛、全身无力、胃肠功能失常、纳差甚至腹痛、腹泻。
&&&&&&&& 中医辨证:外受风寒、内陈暑湿。
&&&&&&&& 鉴别:此“感冒”表现与“中暑”十分相似,但在病因上还是有不同:前者为热感风寒,所谓“受凉”;后者为单纯过热所致,往往因长时间高温环境如长时间太阳下爆晒、高温+潮湿环境等导致大量出汗、体内水份大量流失,导致机体温度调节不能抵消外界环境的过热所致,早期无外周血管收缩。临床表现上,中暑往往温度更高。
&&&&&&&&&预防:针对病因,对“感冒”或“中暑”的预防其实都比较简单。一是避免长时间高热环境;二是不要从高热状态立即进入温差过大的凉爽环境,不要直吹电扇、空调,不要过热后立即冲冷水澡、喝太冰的冷饮。可饮用加盐的饮料防止大量出汗过度,还可饮用绿豆汤防暑(绿豆开水煮10-15分钟先取上清放凉后饮,上清呈现绿色,清热解毒功效最佳)。绿豆水+生姜片可以发汗解表清内热,防治热+。还有口服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药物。
&&&&&&&& 治疗:如已不慎发病,最后去医院就治,降温、补充水电解质等治疗。
发表于: 11:26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秦宇红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秦宇红大夫
秦宇红医生暂时不接受网络咨询
秦宇红的咨询范围:
内科常见病、内科急诊、急危重症尤其是心血管病的救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暑吃什么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