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的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作&&&&者郭明华出版社第四军医出版社
图书编号:796382
开本:16开本书介绍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与治疗、预防、隔离病区的消毒及医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控制细则,详细介绍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护的相关要求和方法。可供医护人员和从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的工作人员参考第一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相关知识
第一节 呼吸道传染病概述
第二节 典型肺炎与非典型肺炎
第二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第一节 传染源
第二节 传播途径
第三节 易感人群
第四节 影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的因素
第三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WHO关于SARS病例的定义
第二节 临床诊断
第三节 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的处理
第四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
第一节 医疗机构预防原则
第二节 预防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其他公共场所的预防原则与基本要求
第五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隔离病区的消毒
第一节 病区消毒
第二节 公共场所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消毒要求
第六章 医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的细则
第一节 依法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二节 发热门诊、隔离观察室有关制度
第三节 患者的防护
第四节 人中隔离要求
第五节 医务人中的防护
第六节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
第七节 医疗区域消毒工作细则
第八节 公共区域消毒工作细则
第九节 建筑工业消毒工作细则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附录2 卫生部关于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的通知
附录3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医院非典型肺炎诊病工作中防止交叉感染工作的紧急通知
附录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导原则
附录5 医院消毒隔离工作指南
附录6 病人住所及公共场所的消毒
附录7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
附录8 消毒管理办法
附录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附录10 关于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性消毒措施批指引
附录1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
附录12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
附录13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当前位置:
>>>(1)非典型肺炎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2)这种疾病有何特点?(3)应怎样..
(1)非典型肺炎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2)这种疾病有何特点?(3)应怎样预防?
题型:问答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1)SARS病毒(2)寄生在肺部细胞,空气传播(3)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非典型肺炎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2)这种疾病有何特点?(3)应怎样..”主要考查你对&&传染病,病毒的种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传染病病毒的种类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传染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未出过麻疹的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终止。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 (1)控制传染源。由于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已达到最强程度。因此,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以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带有病原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并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失去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3)保护易感人群。人们进行的预防接种,就很好地起到了保护易感者的作用。易感者也应注意不要与患病的人或动物接触;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人类常见的传染病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可分为四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四者的比较见下表。
易错点:误认为传染病的传染源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属于病原体,而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病与免疫知识梳理:&艾滋病 (1)艾滋病的全称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根据其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写为AIDs,简称为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主要存在于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乳汁和尿液中。(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流行的首要传播方式。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3)艾滋病的预防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阻断传播途径,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①防止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性接触。 ②禁止滥用注射药物,不共用针头、注射器及药物。 ③加强对血制品的管理,应尽量减少输血,或采用血液成分和衍制品,以代替全血和血浆。 ④供血者应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抗体阳性者禁止供血、供精或作器官、组织移植。 ⑤不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公用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⑥女性艾滋病病人应避免妊娠。 ⑦对病人废弃的物品需要做消毒处理。 ⑧医务人员和检查人员,应避免被病人用过的针头或机械刺伤;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污染物。特别提醒: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定义: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病毒的种类: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以下三类: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如流感病毒;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如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病毒知识梳理:病毒的发现史:&&& 19世界末,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这些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他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会患病。这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过滤性病毒”。后来,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时,证明了口蹄疫也是由“过滤性病毒”引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发现相似题
与“(1)非典型肺炎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2)这种疾病有何特点?(3)应怎样..”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644020819818399120383814529921918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胸片上显示肺内炎症性阴影,易与一些普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相混淆,而造成诊治上的偏差。本文就常见CAP的临床特点作些介绍,以利于更好的防治SARS。
&&&&CAP又称医院外肺炎,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机体受到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引起肺炎的病原体很多,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病毒、寄生虫等,其中以各种细菌最常见。但近年来肺炎的病原体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过去少见的病原体比例有所增加。统计显示,目前在CAP的病原体中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所占的比例为30%~70%和8%~20%,革兰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2%和2%~9%,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和呼吸道病毒约占5%~25%。
&&&&典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是对应的两个概念。由于肺炎链球菌是人类最常见并最早发现的肺炎病原体,人们将它的表现定义为典型肺炎的表现,以后陆续发现了多种导致相似表现的病原体。但在20世纪30年代末,Reimann首次报道了一组与传统的肺炎链球菌肺炎表现不同的肺炎病例,由于当时病原体未明 ......&&&&百拇医药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中国教育报
从传染病的历史理性看待SARS的挑战
  2003年的这个春天确实不寻常。我国去年11月底从广东佛山开始出现的非典型肺炎(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简称SARS),迅速在广州、香港、北京、台湾等地蔓延,截止到5月初,已席卷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非典型肺炎患者已达6000多人,死亡病例近500例,死亡率约为7%。
  SARS病毒所到之处,人们内心的恐惧开始弥散,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被打乱。近来,人们更是谈“非典”色变,怕出门、不敢与人交谈,听到有人咳嗽就心惊肉跳,有一点脑门发热就赶紧上医院拍片,防“非典”秘方满天飞,甚至还出现了抢购药品以及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狂潮。有必要这么惊慌失措吗?在SARS病毒面前我们的恐惧正常吗?让我们从人类与传染疾病抗争的历史来分析SARS病毒的情况,从而理智面对新的病毒向人类提出的挑战。
  翻开历史就能发现,人类遭受病毒的折磨已有许多世纪。大量的记载表明,至少在公元前2到3世纪印度和中国就存在天花,但文献中第一个可靠的记述是波斯医生(公元860 ̄932)对天花和麻疹症状的图解描述。除了文字记载以外,考古学的发现也说明早就存在某些人类病毒,如在第十八代埃及王朝(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一个浅浮雕中,一个祭司的萎缩的腿部就是得过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典型特征标记。
  历史上有详尽细节描述的第一场传染病灾难发生在公元前430年,当时,源于亚洲的瘟疫席卷了雅典,在两年内,雅典1/3的人口死于瘟疫。
  1347年,从黑海返回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些商人因黑死病死在船上。随后的几年中,黑死病席卷了意大利、法国、英国甚至整个欧洲,从1347年到1352年5年间杀死了2500万欧洲人。也就是说,当时1/4的欧洲人死于这场瘟疫。在有些城市里死亡人数高达70%,威尼斯10万居民中有7万人丧生,英国也有58%的人口死于这场瘟疫。在随后的3个多世纪,黑死病仍然周期性爆发。尽管中世纪的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了重视健康的观念,但瘟疫出现时,一切都被摧毁了。
  16世纪,梅毒也曾肆虐欧洲。感染了梅毒的人到后期就会出现高烧、头痛、嗓子痛、淋巴结肿大、脱发、肌肉痛等主要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导致患者失明、心脏疾病、瘫痪、脑部疾病或死亡。从百姓到国王,所有人都可能感染梅毒,查理五世和亨利八世就得了梅毒。
  然而,最大的祸害是16世纪西班牙人将天花、麻疹、伤寒等疾病带到了美洲,土著人对这些疾病没有抵抗力,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征服变成了一场病魔的大屠杀。1520年,对天花已有免疫力的西班牙人在入侵阿兹台克人领土时,带去了可怕的天花。染病的阿兹台克人认为这是神明将他们抛弃,站到了侵略者一边,因此他们未作任何抵抗就不战而败,任由侵略者占领了自己的土地。天花会引发高烧、全身乏力和严重皮疹,死亡率很高。西班牙入侵墨西哥时,土著人有3000万,但由于天花的侵袭,40年后剩下300万人,1个世纪后只剩160万人。
  19世纪初,人类又遭遇了一种新的传染病――痢疾。这是一种肠道疾病,其流行主要是卫生条件极差造成的结果。1812年6月,拿破仑统领近50万大军入侵俄国,当部队行至波兰和俄国西部时,近半数士兵因感染斑疹伤寒和痢疾而死亡或丧失行动能力。当拿破仑下令撤出莫斯科时,他的军队剩下8万人,而到1813年6月撤退行动结束时,拿破仑手下只剩下3000多名士兵,死于传染病的官兵比战死在沙场上的要多得多。
  1918年至1919年,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又遭遇了“西班牙流感”。这场大流感在几个月之内侵袭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了全球至少2500万人死亡,远远高于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1500万人,流感病毒的威力超过了任何铁船利炮。只有20%的感染者与死亡擦肩而过,更多的人在被感染几天甚至几小时后死亡,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因此降低了12岁。在那一场浩劫的日子里,人人自危。市民、警察都戴上了口罩,往日热闹的公共场所和学校空空荡荡。
  二战期间,疟疾曾在盟军中流行,致使大量的士兵死亡或丧失战斗力。现在疟疾仍在非洲肆虐。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为270万人,其中2/3为儿童。
  自1981年以来艾滋病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现在全球的感染人数已超过4000万。1996年,由朊病毒引起的“疯牛病”突然出现在英国的牛身上,不止一两头,而是成千上万头牛染上这种疾病。牛身上变异的朊病毒来自牛的神经系统,它似乎能在人身上引起同样的蛋白质畸变。已经有一些人患上了疯牛病,所幸的是,由于英国政府控制及时,感染者还比较少。1999年,由于鸟和蚊子的传播,西尼罗河脑病毒在纽约市爆发流行。
  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人得传染病而死亡。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认为是恶魔缠身,是天神的报应。在宗教与神学的束缚面前,人们显得无能为力。
  但尽管如此,人类从未放弃过寻找控制疾病的方法。
  对于传染病,公元前6世纪,我国名医扁鹊就主张防重于治,是世界上发展较早的医学思想。公元前556年已知驱逐狂犬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公元2世纪,张仲景提出“伤寒病流行与环境季节有关”,并提出“禁食病死的兽肉和不清洁的食物”。公元4世纪中葛洪著的《肘后方》一书中,除详细记载天花病状外,还注意到天花流行的方式。公元10世纪的时候,我国的医书上就有接种天花疫苗的防治方法。种牛痘防治天花的方法,在宋真宗时代已广泛应用,后来传到亚洲其它国家,1717年经土耳其传到英国,继而传到欧洲和美洲各国。
  在欧洲,1530年,意大利医生弗拉卡斯托提出,梅毒是通过亲密接触过程中的“种子”传递的,这是早期关于传染病的“病菌说”观点。1627年,金鸡纳树皮被引入欧洲,用于治疗疟疾。1683年,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在牙齿的蚀斑中观察到了微小的动物(即现在所说的细菌)。1848年,消毒的方法开始引入临床应用。1854年,斯诺通过细致的研究发现,霍乱的传播与不清洁的饮用水供应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主要是一些对付疾病的医疗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对付瘟疫的科学战始于1865年。这一年,法国伟大的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一种活的微生物引起的。人类终于知道了瘟疫的真正原因。巴斯德为人类第一次找到了致病的微生物,并把它称之为“病菌”。此后,巴斯德开始研究人类传染病的致病原因,结果发现了多种病菌。
  巴斯德之后,贝林等又于1890年发现了白喉抗毒素血清,这是第一个治疗传染病的理性方法。其他一些科学家也证明,多种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由此开创了病毒学这个研究领域。人类也发现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建立了免疫学。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20世纪人类从病原学的角度了解和战胜传染病奠定了基础。1900年,科学家发现,黄热病是由来自蚊子的病毒引起的,全球灭蚊计划由此开始实施。1905年,绍丁等发现,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1929年,弗莱明发现了能有效杀死链球菌的青霉素。1935年,多马克合成了抗代谢药物百浪多息(偶氮磺胺),它能有效杀灭小鼠体内的链球菌。1937年,鲁斯卡使用电子显微镜获得了第一张病毒的照片。1941年,瓦克斯曼把具有抵抗微生物性质的一类化合物称为“抗生素”,并在随后的两年中发现了第一个对结核病有效的抗生素――链霉素。1944年,艾弗里等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类控制传染病的成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计划完成。也就是说,危害人类几千年的天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世界从此不再受天花之苦。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得危害人类健康的天花、流感、肺结核、疟疾、麻疹和霍乱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死亡人数也一直在降低。那种疾病一下子吞噬数千万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之后,1957年、1968年和1977年世界上又先后出现过“亚洲流感”、“香港流感”和“俄罗斯流感”,但死亡率已经降到非常低。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首先确定艾滋病是一种新的传染病之后,1983年蒙塔尼耶和加洛就确定其罪魁祸首是HIV病毒。1985年,加洛等发现,AZT在试管内能抑制HIV的活性。虽然全球已有4000多万艾滋病感染者,但由于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和防治,艾滋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没有成为“黑死病第二”。
  进入21世纪,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人类可以通过改造自然生活得更安全、舒适,也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破解无数的生命之谜。但我们不能忽视与人类共生的病毒。就在全球欢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科学家们宣告他们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排序工作之时,SARS病毒的幽灵出现了。
  新病毒是全人类的公敌。在全球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已经初步确定了“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最近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科学家已经设计了至少三种快速检测“非典型肺炎”的新方法。全球的科学家正在夜以继日地研制非典型肺炎疫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于近日启动了非典型肺炎基础研究计划。所有这些都为有针对性地预防、控制、治疗“非典型肺炎”以及研制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这种研究速度是人类与病毒斗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的传染性与死亡率远低于流感病毒。与死亡率超过90%的埃博拉病毒相比,SARS病毒更是一个小角色。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取的一系列紧急隔离强制措施、每日疫情通报等手段,将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健康,避免更大的损失。因为SARS病毒毕竟是一种侵犯人类的传染性新病毒,又容易变异,同时,我们对它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还不是十分熟悉。
  对于SARS的病因学、传播途径、发病学的研究仍在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但在中国医生与科学家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中国政府已经安排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防治“非典”经费,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专门防治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和治疗的新方法。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已经筑起了抗击“非典”的坚强防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密的部署,有全世界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的科技攻关,SARS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有效控制。人类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历史的长河不会被短暂的事件所改变,但教训却值得永远记取。“新病毒”是人类健康最危险的敌人,也许某一天还会有比SARS更凶恶的传染病的到来,对此我们应在政治上、经济上、心理上做好准备。中国有句老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天,面对“非典”的挑战,我们只能“居危思危”,快速反应,建立一个拥有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公共卫生系统,使卫生部门有办法迅速诊断、控制和治疗数量庞大的急性传染病患者。从这个角度来看,非典型肺炎也许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
  科学之剑,定将斩断SARS之魔!让我们消除恐惧,理智镇静地面对SARS的挑战!(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教育报》日第3版
广告刊登& │& 服务信息& │&
招聘信息& │& 寻求合作
&&E-mail:.cn电话:010-/244/256/255
传真:010-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编:100088
中国教育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典传播途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