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胸骨下陷多少

复苏模拟试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10年复苏模拟试题,)A1型选择题
(单句型最佳选择题)成人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应使胸骨下陷A.2~3cmB.3~5cmC.4~5cmD.5~6cmE.6~7cm正确答案:有, 或者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因失血性休克引起心跳骤停动脉输血的主要作用是A.增加血容量B.增加机体免疫力C.直接增加肝、肾、肺的血液供应D.引起血管反射而使心脏复跳,并使冠状动脉和脑得到血流灌注E.使全身得到含氧血答案:有,单项选择题:()气管内插管留置时间不能超过A.12h~24hB.48h~72hC.4d~5dD.6d~7dE.8d~10d答案:有,
复苏模拟试题最新试卷
复苏模拟试题热门试卷现场心肺复苏包括三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_百度知道
现场心肺复苏包括三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基础生命支持 BLS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又称初步急救或现场急救,目的是在心脏骤停后,立即以徒手方法争分夺秒地进行复苏抢救,以使心搏骤停病人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通常按正规训练的手法可提供正常血供的25%—30%)。BLS的基础包括突发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的识别、紧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早期心肺复苏(CPR)、迅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除颤。对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早起识别和反应也被列为BLS的其中部分。在2010成人BLS指南对于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都提出了这一要求。BLS步骤由一系列连续评估和动作组成(图3):图3 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关键基础生命支持步骤的总结1、评估和现场安全: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即只有喘息),立刻启动应急反应系统。BLS程序已被简化,已把“看、听和感觉”从程序中删除,实施这些步骤既不合理又很耗时间,基于这个原因,2010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对无反应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的成人,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2、启动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并获取AED:(1)如发现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急救者应启动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对患者实施CPR,如需要时立即进行除颤。(2)如有多名急救者在现场,其中一名急救者按步骤进行CPR,另一名启动 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3)在救助淹溺或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时,急救者应先进行5个周期(2min)的CPR,然后拨打120启动 EMS系统。3、脉搏检查:对于非专业急救人员,不再强调训练其检查脉搏,只要发现无反应的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就应按心搏骤停处理。对于医务人员,一般以一手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搏动触点在甲状软骨旁胸锁乳突肌沟内)。检查脉搏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秒,如10秒内仍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4、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体位,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图4)。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下压深度至少为125px,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对于儿童患者,用单手或双手于乳头连线水平按压胸骨,对于婴儿,用两手指于紧贴乳头连线下放水平按压胸骨。为了尽量减少因通气而中断胸外按压,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比率。如双人或多人施救,应每2分钟或5个周期CPR(每个周期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并在5秒钟内完成转换,因为研究表明,在按压开始1~2分钟后,操作者按压的质量就开始下降(表现为频率和幅度以及胸壁复位情况均不理想)。胸外按压法于1960年提出后曾一直认为胸部按压使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受到挤压,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房室瓣的关闭,从而促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按压放松时,心脏则“舒张”而再度充盈,此即为“心泵机制”。但这一概念在1980年以后受到“胸泵机制”的严重挑战,后者认为按压胸部时胸内压增高并平均地传递至胸腔内所有腔室和大血管,由于动脉不萎陷,血液由胸腔内流向周围,而静脉由于萎陷及单向静脉瓣的阻挡,压力不能传向胸腔外静脉,即静脉内并无血液返流;按压放松时,胸内压减少,当胸内压低于静脉压时,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使心室充盈,如此反复。不论“心泵机制”或“胸泵机制”,均可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更强调持续有效胸外按压,快速有力,尽量不间断,因为过多中断按压,会使冠脉和脑血流中断,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5、开放气道(airway, A):在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CPR及ECC指南中有一个重要改变是在通气前就要开始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能产生血流,在整个复苏过程中,都应该尽量减少延迟和中断胸外按压。而调整头部位置,实现密封以进行口对口呼吸,拿取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等都要花费时间。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开始CPR能使首次按压延迟的时间缩短。有两种方法可以开放气道提供人工呼吸:仰头抬颏法(图5)和推举下颌法。后者仅在怀疑头部或颈部损伤时使用,因为此法可以减少颈部和脊椎的移动。遵循以下步骤实施仰头抬颏:将一只手置于患儿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6、人工呼吸(breathing, B):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该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借助急救者吹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方法为:将受害者仰卧置于稳定的硬板上,托住颈部并使头后仰,用手指清洁其口腔,以解除气道异物,急救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病人的鼻孔,用自己的双唇把病人的口完全包绕,然后吹气1秒以上,使胸廓扩张;吹气毕,施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同时均匀吸气,以上步骤再重复一次。对婴儿及年幼儿童复苏,可将婴儿的头部稍后仰,把口唇封住患儿的嘴和鼻子,轻微吹气入患儿肺部。如患者面部受伤则可妨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进行口对鼻通气。深呼吸一次并将嘴封住患者的鼻子,抬高患者的下巴并封住口唇,对患者的鼻子深吹一口气,移开救护者的嘴并用手将受伤者的嘴敞开,这样气体可以出来。在建立了高级气道后,每6-8秒进行一次通气,而不必在两次按压间才同步进行(即呼吸频率8-10次/min)。在通气时不需要停止胸外按压。7、AED除颤:室颤是成人心脏骤停的最初发生的较为常见而且是较容易治疗的心律。对于VF患者,如果能在意识丧失的3-5min内立即实施CPR及除颤,存活率是最高的。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或在监护心律的住院患者,迅速除颤是治疗短时间VF的好方法。除颤会在下文作进一步阐述。高级生命支持 A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又称二期复苏或高级生命维护,主要是在BLS基础上应用器械和药物,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识别及控制心律失常,直流电非同步除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治疗原发疾病。ALS应尽可能早开始。气道控制(1)气管内插管:如有条件,应尽早作气管内插管,因气管内插管是进行人工通气的最好办法,它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解剖死腔,保证有效通气量,为输氧、加压人工通气、气管内给药等提供有利条件。当传统气管内插管因各种原因发生困难时,可使用食管气管联合插管实施盲插,以紧急给病人供氧。(2)环甲膜穿刺:遇有紧急喉腔阻塞而严重窒息的病人,没有条件立即作气管切开时,可行紧急环甲膜穿刺,方法为用16号粗针头刺入环甲膜,接上“T”型管输氧,即可达到呼吸道通畅、缓解严重缺氧情况。(3)气管切开:通过气管切开,可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或迅速解除气道梗阻,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气道阻力和解剖无效腔,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加压给氧及气管内滴药等, 气管切开常用于口面颈部创伤而不能行气管内插管者。呼吸支持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呼吸支持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开始一般主张吸入纯氧。吸氧可通过各种面罩及各种人工气道,以气管内插管及机械通气(呼吸机)最为有效。简易呼吸器是最简单的一种人工机械通气方式,它是由一个橡皮囊、三通阀门、连接管和面罩组成。在橡皮囊后面有一单向阀门,可保证橡皮囊舒张时空气能单向进入;其侧方有一氧气入口,可自此输氧10~15L/min,徒手挤压橡皮囊,保持适当的频率、深度和时间,可使吸入气的氧浓度增至60%~80%。复苏用药复苏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加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纠正酸中毒和提高室颤阈值或心肌张力,以有利于除颤。复苏用药途经以静脉给药为首选,其次是气管滴入法。气管滴入的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纳洛酮及安定等。一般以常规剂量溶于5~10ml注射用水滴入,但药物可被气管内分泌物稀释或因吸收不良而需加大剂量,通常为静脉给药量的2~4倍。心内注射给药目前不主张应用,因操作不当可造成心肌或冠状动脉撕裂、心包积血、血胸或气胸等,如将肾上腺素等药物注入心肌内,可导致顽固性室颤,且用药时要中断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故不宜作为常规途经。复苏常用药物如下:(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兴奋作用使外周血管收缩(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除外),有利于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灌注和心、脑血流量;其β-肾上腺素能效应尚存争议,因为它可能增加心肌做功和减少心内膜下心肌的灌注。对心搏骤停无论何种类型,肾上腺素常用剂量为每次1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3-5min重复1次。近年来有人主张应用大剂量,认为大剂量对自主循环恢复有利,但新近研究表明大剂量肾上腺素对心搏骤停出院存活率并无改善,且可出现如心肌抑制损害等复苏后并发症。故复苏时肾上腺素理想用药量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如果IV/IO通道延误或无法建立,肾上腺素可气管内给药,每次2-2.5mg。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也可以用一个剂量的血管加压素40U IV/IO替代第一或第二次剂量的肾上腺素。(2)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对高度阻滞应迅速准备经皮起搏。在等待起搏时给予阿托品0.5mg,IV。阿托品的剂量可重复直至总量达3mg。如阿托品无效,就开始起搏。在等待起搏器或起搏无效时,可以考虑输注肾上腺素(2-10μg/min)或多巴胺,(2-10μg/kg.min)。胺碘酮可在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对CPR、除颤、血管升压药无反应时应用。首次剂量300mg静脉/骨内注射,可追加一剂150mg。 利多卡因可考虑作为胺碘酮的替代药物(未定级)。首次剂量为1-1.5mg/kg,如果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持续存在,间隔5-10min重复给予0.5-0.75mg/kg静推,总剂量3mg/kg。 镁剂静推可有效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1-2g硫酸镁,用5%GS 10ml稀释5-20min内静脉推入。心脏电击除颤电击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法,应早期除颤。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心搏骤停是由心室颤动所致,75%发生在院外,20%的人没有任何先兆,而除颤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下降7%~10%。除颤波形包括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类,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成人发生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应给予单向波除颤器能量360焦耳一次除颤,双向波除颤器120~200焦耳。如对除颤器不熟悉,推荐用200焦耳作为除颤能量。双相波形电除颤: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200 J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儿童第1次2J/kg,以后按4J/kg计算。电除颤后,一般需要20~30s才能恢复正常窦性节律,因此电击后仍应立刻继续进行CPR,直至能触及颈动脉搏动为止。持续CPR、纠正缺氧和酸中毒、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连续使用)可提高除颤成功率。电击除颤的操作步骤为:①电极板涂以导电糊或垫上盐水纱布;②接通电源,确定非同步相放电,室颤不需麻醉;③选择能量水平及充电;④按要求正确放置电极板,一块放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心底部),另一块放在左腋前线第5~6肋间(心尖部)(图6);⑤经再次核对监测心律,明确所有人员均未接触病人(或病床)后,按压放电电钮;⑥电击后即进行心电监测与记录。
目前已出现电脑语音提示指导操作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大大方便了非专业急救医务人员的操作,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AED使复苏成功率提高了2~3倍,非专业救护者30分钟就可学会。AED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包括室上速、室速和室颤)的患者。公众启动除颤(PAD)要求受过训练的急救人员(警察、消防员等),在5分钟内使用就近预先准备的AED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电击除颤,可使院前急救生存率明显提高(49%)(图7)。2010年新指南建议应用AED时,给予1次电击后不要马上检查心跳或脉搏,而应该重新进行胸外按压,循环评估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约2分钟)后进行。因为大部分除颤器可一次终止室颤,况且室颤终止后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有效泵血,立即实施CPR十分必要。
编辑本段脑复苏很多心脏停搏患者即使自主循环恢复以后脑功能也不能完全恢复,而约80%复苏成功的患者昏迷时间超过1小时。在入院患者中,神经功能转归良好率为本1%~18%,而其他或者死亡或者成为持续性植物状态。研究表明各种药物在脑复苏领域疗效甚微,而亚低温(32~35OC)对脑具有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对心脏停搏患者脑复苏的降温技术有多种,如体表降温的冰袋、冰毯、冰帽等,但降温速度缓慢。快速注入大量(30mL/kg)冷却(4OC)液体(如乳酸盐溶液),能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但易出现病人输注液体过量。最近出现一种血管内热交换装置,能快速降温和维持病人低温状态,还能准确控制温度。基于一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国际复苏学会提出:对于昏迷的成人院外VF性心脏骤停ROSC(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摄氏度,并维持12~24小时。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或具有以下心律失常之一:无脉性点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发性轻度亚低温(&32摄氏度)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非专业急救者应持续CPR直至获得AED和被EMS人员接替,或患者开始有活动,不应为了检查循环或检查反应有无恢复而随意中止CPR。对于医务人员应遵循下述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的标准。心肺复苏有效指标(1)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3)其他: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终止抢救的标准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1)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3)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流程:心肺复苏:是指使心搏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其成功率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密切相关。要求在4-6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过程分为: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复苏后生命支持3个时期。现场心肺复苏即初期复苏——基础生命支持(BLS),包括A、B、C 三个步骤。现场心肺复苏的抢救操作步骤如下: 1.A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1)确定患者的意识状态:轻摇患者肩部并呼唤,若无反应,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约5秒,仍无反应即可判断为意识丧失。如患者颈动脉搏动消失,抢救者将耳部贴近病人口鼻,头侧向其胸部,眼睛观察胸廓有无起伏,耳听病人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若无,则为自主呼吸消失。立即抢救。(2)呼救:一旦初步确定患者丧失意识,即时呼救,取得他人协助。(3)体位:立即使病人呈仰卧位,将患者放置于平整坚实的地上或硬板床上,如为软床,则应在患者背部垫一宽度超过床沿和够长的硬板,解开患者衣领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者跪或站立于患者右肩颈侧。(4)开放气道: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因其舌根下坠,引起气道阻塞,宜用仰头举颏法使之通畅。即一手的小鱼际侧置于前额,手掌用力下压,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处,抬起下颏,协助其头部后仰。2.B人工呼吸一般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当病人牙关紧闭或口腔有严重损伤时可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对气管切开病人可行口对气管造口处通气法。因婴幼儿口鼻开口均较小,位置又很靠近,可作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进行人工呼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患者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2)用按于患者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患者的鼻翼下端,防止吹气时气体溢出。(3)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并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用力向内吹气。(4)一次吹气完毕后,应即与患者口部脱离,松开鼻孔,侧转头察看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连续吹气2次。(5)吹气频率:成人14-16次/分,儿童18-20次/分,每次吹入气量约为800~1200ML,吹气量不要过大,吹气时要暂停按压胸部。(6)胸外心脏按压必须同时配合人工呼吸,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频率之比为2:303.C人工循环(1)判断脉搏:在开放气道并作2次人工呼吸后,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摸颈动脉搏动处,检查不要超过10秒钟,未触及搏动表明心搏已停止,注意避免可能将自己手指的搏动误为患者的脉搏。(2)胸外心脏按压术: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将另一手的掌根重叠放于其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臂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4-5厘米,然后立即放松按压,使胸骨自行复位,但手掌根部不要抬离胸壁以免移位。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的猛压。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大致相同,按压频率成人及儿童均为100次/分。
其他类似问题
57人觉得有用
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现场急救时心肺复苏按压胸骨至死,有罪么?_百度知道
现场急救时心肺复苏按压胸骨至死,有罪么?
假设情况:路边病人突发性病倒,心脏停止跳动,路人对其实行心肺复苏。但由于按压胸骨力量过大,导致肋骨刺穿肺部,至死。抢救者:1:持有红十字协会发的救护员证
2:没有证书,或证书过期有罪么?
但是当时已经判定病人没有呼吸,心脏也停止跳动了这种情况下,按压胸骨使心脏恢复跳动,但肺部出血而死。
提问者采纳
我觉得应该无罪,表面上看是过失致人死亡,实际上应该属于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此案中病人已经处于不及时抢救即死亡的状态,路人实施的抢救行为,即使出现不当抢救措施,也不会比死亡的结果更糟糕。所以应当是紧急避险。
其他类似问题
现场急救的相关知识
其他8条回答
两种情况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但可以从轻,减轻处理。我估计这种情况判个缓刑比较常见。
过失杀人,有期八年
楼上不要那么找定罪 直接死因是救护造成的胸骨骨折 而当事人没有主观恶意 同时不是别无他法 就是指不是迫不得已 那么也不是紧急避险 所以是因为当事人过失造成的路人死亡 应该是过失致使他人死亡 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二、概念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而致人死亡的行为。 三、构成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其神圣不可侵犯,已为宪法所肯同,理应由其子法贯彻。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本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本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 (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在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本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这点同有意识地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故意杀人罪不同。 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 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这里死亡包括当场死亡和因伤势过重或者当时没有救活的条件经抢救而死亡。否则行为人不应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致人重伤,但由于其他人为因素的介入(如医师未予积极抢救或伤口处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应追究行为人过失重伤罪的刑事责任。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 首先,无论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客观行为,还是社会危害性上看,本罪均不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 其次,对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的预见,要求行为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知识水平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对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识,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他们是限制行为能力 (含责任能力)人,因此,法律上不要求他们对过失行为负刑事责任。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是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上的要求。根据一般人的能力和行为时的客观条件,行为人能够预见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因为其疏忽大意才未预见,以致发生严重危害结果,他就应当对此结果负法律责任。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已经预见,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由于行为人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进而产生了避免这种结果发生的责任,他却没有有效地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行为人应对自己因主观上的过于自信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轻信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区别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 四、认定 1、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 (1)、客观上行为人的行为都引起了他人死亡的结果: (2)、主观上行为人都没有预见这种结果的发生。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要查明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如果应当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没有预见,则属于过失致人死亡。如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而引起死亡的,就是刑法上的意外事件,行为人对此不应负刑事责任。 所以过失致使他人死亡 很显然当事人能够或应该预见到这样的结果 所以必须要负责任
首先你要搞清楚什么叫杀人,杀人是把活人致死,他在抢救是人都已经死了,更本够不成杀人。
心跳都已经停了,人都死了。心肺复苏是心跳微弱,呼吸微弱时做的。人都已经死了,只是抢救人员不知道,抢救过程中出现失误。在刑事上没有责任。
多半是免则!
没罪!路人救护属于无因管理,没有重大过失或者故意情景不构成侵权。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作者:& 作者本人请参看
导师姓名:&
学位授予单位:&
授予学位:博士
学位年度:2013
摘要:目标:自从1960年,Kouwenhoven等人提醒了胸外按压可以或许在心室纤颤时代保持患者血液轮回的主要感化以来,胸外按压技巧就一向被作为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焦点急救办法和心肺苏醒技巧中的症结一环。胸外按压经由过程增长胸内压或直接挤压心脏发生血液活动,使血液流向肺脏,并辅以恰当的呼吸,为脑和其他主要器官供给相当量的氧气以便停止电除颤。为进步胸外按压血流灌注,最近几年来,胸外按压深度的主要性被再次说起。乃至,2010年国际心肺苏醒指南(2010AHA)从新界说了胸外按压深度,将按压深度从4一5cm进步到》5cm。虽然进步胸外按压深度有益于增进患者的血流灌注,然则在增长按压深度的同时也增长了患者胸骨骨折的风险。过深的胸外按压将会招致患者胸骨产生骨折,从而使得胸腔掉去泵血功效,极年夜地影响心肺苏醒效力。更严重的是胸肋骨的骨折将会招致严重的肺部、肝脏和其他脏器器官的毁伤,威逼患者性命。我们必需熟悉到,胸外按压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益弊的两面性。是以,只要综合患者血流灌注水平和胸骨骨折风险性能力获得知足患者个别特点的最好胸外按压深度。然则,遗憾的是今朝国际上缺少对胸外按压利害衡量成绩的存眷。虽然2010AHA对胸外按压深度提出了请求(》5cm),然则并未明白地指出胸外按压深度的数值或规模,年夜部门急救人员仅仅依附临床急救经历实行胸外按压。另外,浩瀚主动胸外设备的按压深度恒定,其实不能依据患者的个别差别停止按压利害衡量后的优化胸外按压。衡量胸外按压利害的机制还没有树立。综上所述,有需要对胸外按压利害衡量优化自掌握战略和算法停止摸索和研讨,完成在主动胸外按压进程中进步血液轮回灌注的同时下降胸骨骨折风险的目的。办法与内容:本课题基于胸外按压苏醒实际和智能掌握实际,以衡量血流灌注与骨折风险为目的,以“血流灌注与骨折风险辨识—闭环主动胸外按压优化掌握战略与算法—闭环主动胸外按压心肺苏醒体系研制—试验论证”时序为研讨主线,分四个阶段展开了闭环主动胸外按压心肺苏醒优化掌握研讨:(1)血流灌注与骨折风险的监测与辨识:我们对反应血流灌注和骨折风险的各项心理目标停止了充足调研,剖析了闭环主动胸外按压苏醒技巧的整体需求,挑选出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一tidal CO2, PETCO2)和胸骨弹性模量(chest stiffness, Kchest)作为心肺苏醒中评价血流灌注水平和胸骨骨折风险水平的心理目标;对PETCO2与血流灌注、Kchest与骨折风险水平相干性停止了剖析,发掘了症结特点值,树立了有用的血流灌注和骨折风险水平评价规矩和辨识办法;构建了心肺苏醒盘算机仿真心理模子,总结了胸外按压进程中症结心理参数的变更纪律,为闭环主动胸外按压优化掌握算法的树立供给了实际基本。(2)主动胸外按压优化战略与闭环优化掌握算法研讨:应用血流灌注、骨折风险辨识算法与心肺苏醒心理模子,联合胸外按压临床经历和隐约掌握算法,构成了一套主动衡量血流灌注与骨折风险利害的高鲁棒性、高顺应性的闭环胸外按压优化掌握算法。闭环主动胸外按压优化掌握算法包括旌旗灯号预处置、输出饱和处置、隐约掌握决议计划、输入饱和处置和隐约PID主动调理五个部门,分离完成输出旌旗灯号的滤波缩小处置、输出旌旗灯号规模的限制饱和处置、闭环胸外按压的隐约掌握决议计划、输入旌旗灯号规模的限制饱和处置和按压深度的隐约PID主动调理。(3)闭环主动胸外按压心肺苏醒体系的研制:本课题采取虚拟仪器的设计理念,设计研制了以LabVIEW虚拟仪器为体系掌握平台的闭环主动胸外按压心肺苏醒体系。体系包含心理旌旗灯号检测处置模块、LabVIEW虚拟仪器掌握平台、主动胸外按压掌握器和胸外按压机构,应用心理旌旗灯号检测处置模块收集患者PETCO2和Kchest,运用LabVIEW虚拟仪器掌握平台盘算处置获得优化的按压深度,经由过程主动胸外按压掌握器驱动直流无刷机电带动胸外按压机构完成优化的闭环主动胸外按压。(4)试验论证:为验证闭环主动胸外按压优化掌握算法与体系的有用性,我们搭建了盘算机仿真模子,并展开了盘算机仿真试验,对闭环优化掌握算法的机能停止了剖析测试,验证了优化掌握成果;为进一步摸索验证明际主动胸外按压心肺苏醒情形下的闭环主动胸外按压优化掌握机能,我们构建了主动胸外按压心理仿真模子,搭建了什物仿真平台,并展开了基于心肺苏醒模仿人的仿真试验(什物模子仿真试验),比较了闭环主动胸外按压心肺苏醒掌握体系与传统气动胸外按压器Thumper的胸外按压利害衡量掌握机能。成果:为了验证闭环优化掌握算法的有用性和靠得住性,我们基于盘算机仿真模子和什物仿真模子停止了试验验证。(1)盘算机仿真试验:在九组胸骨弹性模量分歧的盘算机仿真试验中,闭环优化掌握主动胸外按压(简称优化按压)的无益风险综合指数BRI在年夜部门情形下要比传统机械胸外按压(简称传统按压)高(6/9)。比拟传统按压,优化按压有用晋升了心输入量(cardiac output, CO)和PETCO2(6/9)。优化按压的均匀BRI、CO和PETCO2分离为5。69、1。45L/min和15。51mmHg;传统按压的均匀BRI、CO和PETCO2分离为4。76、1。18L/min和13。26mmHg。(2)什物模子仿真试验:什物模子仿真试验获得了与盘算机仿真试验类似的成果。在九组胸骨弹性模量分歧的什物仿真试验中,基于闭环主动胸外按压心肺苏醒体系的优化胸外按压(简称优化按压)的无益风险度综合指数BRI在年夜部门情形下要比基于Thumper的传统机械胸外按压(简称传统按压)高(7/9)。比拟传统按压,优化按压有用晋升了血流量(cardiac out, CO)和PETCO2(6/9)。优化按压的均匀BRI、CO和PETCO2分离为6。08、1。35L/min和15。7mmHg;传统按压的均匀BRI、CO和PETCO2分离为5。21、1。14L/min和13。76mmHg。综上所述,盘算机仿真试验和什物模子仿真试验均注解,优化按压比传统按压取得了更高的CO、PETCO2、BRI,同时防止了胸骨骨折极端风险情形的产生,表示出了优良的利害衡量机能。比拟之下,传统按压因为按压深度单一,虽然可以或许保持必定的血液轮回,然则却在胸骨柔嫩时错过了进一步进步血流灌注的机遇,更主要的是在胸骨较硬的时刻(γ=14N/cm2,15N/cm2),无害因子RF到达了极端风险程度,异常轻易招致胸骨骨折。结论:比拟传统按压,优化按压具有加倍优良的胸外按压利害衡量机能。优化按压可以在胸骨柔嫩的时刻,进步按压深度,在包管平安的情形下,取得较好的血流灌注;在胸骨较硬的时刻,下降按压深度,在保持需要血流灌注的同时,下降胸骨骨折的风险。闭环主动胸外按压优化掌握战略可为主动胸外按压设备供给一套智能化的闭环主动胸外按压心肺苏醒处理计划,帮助急救人员停止高效平安的胸外按压,不只对进步突发事宜情况下心肺苏醒效力,增长伤员生计率有侧重要意义,并且在推进心肺苏醒主动化研讨方面将施展主要感化。
Abstract:Objective: since 1960, Kouwenhoven et al. Remind chest compressions may keep the important role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in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era,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techniques have always been a focus of emergency rescue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covery techniques to the disease node ring. Chest compressions by increasing intrathoracic pressure or heart blood activity of extrusion directly, so the blood flow to the lungs, and with proper breathing, brain and other major organs supply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oxygen to stop electric defibrillation. As the progress of chest compressions perfusion, in recent years, mainly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depth is again spoke. And,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covery guide (2010AHA) from the new territories that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depth, the pressing depth from 4 to 5cm a 5cm progress ". Although the progress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dept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perfusion of patients, but in the growth of the pressing depth also increased risk in patients with sternal fracture. The deep chest compressions will lead to patients with sternal fractures generated, so that the chest out to pump blood function, greatly affect the heart lung recovery effect. More serious is the damage of thoracic rib fracture will lead to serious lung, liver and other organs, browbeat patients life. We must recognize that,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two sides with benefit fraud. So, as long as the integrated patient blood perfusion level and sternal fracture risk ability satisfied patients the bes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depth. However, unfortunately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he lack of chest compressions interest measure results concern. Although the 2010AHA pressing on the chest depth request ("5cm), but did not understand that the numerical or scale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depth, Nianye sector emergency personnel belong only to implement clinical first aid experience chest compressions. In addition, the vast chest outside pressing depth of active device is constant, in fact,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 cannot stop press interest measure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hest compressions after optimization. A mechanism to measure chest compressions interests have not established. In summary, there is a need to press on the chest of interest measure optimization of self control strategy and algorithm stop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completed in the active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perfusion of progress and a reduction in risk of fracture of sternum purpose. 办法与内容:本课题基于胸外按压苏醒实际和智能掌握实际,以衡量血流灌注与骨折风险为目的,以“血流灌注与骨折风险辨识—闭环主动胸外按压优化掌握战略与算法—闭环主动胸外按压心肺苏醒体系研制—试验论证”时序为研讨主线,分四个阶段展开了闭环主动胸外按压心肺苏醒优化掌握研讨:(1)血流灌注与骨折风险的监测与辨识:我们对反应血流灌注和骨折风险的各项心理目标停止了充足调研,剖析了闭环主动胸外按压苏醒技巧的整体需求,挑选出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一tidal CO2, PETCO2)和胸骨弹性模量(chest stiffness, Kchest)作为心肺苏醒中评价血流灌注水平和胸骨骨折风险水平的心理目标;对PETCO2与血流灌注、Kchest与骨折风险水平相干性停止了剖析,发掘了症结特点值,树立了有用的血流灌注和骨折风险水平评价规矩和辨识办法;构 Built a heart lung recovery of computer simulation of psychological model, summarizes the key psychological parameters of chest compression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discipline, control algorithm and offers theoretical basis for optimization of closed loop active chest outside pressing. (2) a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optimized master algorithm strategy and the closed-loop optimiz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perfusion, the risk of fracture identification with heart lung recovery mental model, combined with chest compressions and faintly clinical experience of control algorithms, constitute a set of active measure blood perfusion and fracture risk interest high robustness, high adaptation optimization master closed chest compressions of algorithm. Closed loop a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optimized master algorithm consists of signal preprocessing, output saturation disposal, vaguely master decisions, input saturation disposal and vaguely PID active conditioning five departments, complete the output signal separation filter reduce disposal, the output signal size limit saturated disposal, closed chest compressions vaguely master the resolution plan, input signal size limit saturated disposal and the pressing depth faint PID active conditioning. (3) research on closed-loop active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covery system: the design idea of this topic by using the virtual instrument, is designed based on LabVIEW virtual instrument control system platform closed loop active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covery system. The system includes psychological signal detection processing module, LabVIEW virtual instrument platform, grasp the initiative of chest compressions controller and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mechanism,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signal detection processing module PETCO2 and Kchest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the use of LabVIEW virtual instrument platform planning master disposal get pressed depth optimiza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to master driver for brushless DC motor drives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mechanism to complete optimization of the closed-loop active...
目录:目录3-6缩略词表6-7摘要7-10ABSTRACT10-13第1章 前言14-26&&&&1.1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14-18&&&&&&&&1.1.1 心脏骤停14&&&&&&&&1.1.2 心肺复苏14-15&&&&&&&&1.1.3 胸外按压15-17&&&&&&&&1.1.4 2010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17-18&&&&1.2 自动胸外按压装备18-21&&&&&&&&1.2.1 气动式自动胸外按压装备18-20&&&&&&&&1.2.2 电动式自动胸外按压装备20-21&&&&1.3 医疗闭环自动控制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现状21-23&&&&&&&&1.3.1 医疗闭环自动控制技术21-22&&&&&&&&1.3.2 经典医疗闭环自动控制系统22-23&&&&1.4 当前胸外按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3-24&&&&&&&&1.4.1 缺乏有效的胸外按压质量反馈监测手段23&&&&&&&&1.4.2 缺乏有效的胸外按压利弊权衡控制机制23-24&&&&1.5 闭环自动胸外按压优化控制解决方案24-26&&&&&&&&1.5.1 血流灌注与骨折风险的监测与辨识24-25&&&&&&&&1.5.2 自动胸外按压优化策略与闭环控制算法研究25&&&&&&&&1.5.3 闭环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系统研制25&&&&&&&&1.5.4 实验论证25-26第2章 血流灌注、骨折风险辨识与心肺复苏生理模型26-44&&&&2.1 血流灌注与骨折风险辨识生理指标筛选26-28&&&&&&&&2.1.1 血流灌注程度辨识生理指标筛选26-28&&&&&&&&2.1.2 骨折风险辨识生理指标筛选28&&&&2.2 血流灌注与骨折风险辨识与评价规则28-32&&&&&&&&2.2.1 有益因子 BF29-30&&&&&&&&2.2.2 危险因子 RF30-32&&&&&&&&2.2.3 有益危险度综合指数 BRI32&&&&2.3 心肺复苏生理模型32-44&&&&&&&&2.3.1 建立心肺复苏生理模型的重要意义32-33&&&&&&&&2.3.2 心肺复苏血液循环模型33-42&&&&&&&&2.3.3 胸骨弹性模量模型42-44第3章 闭环自动胸外按压优化控制关键算法44-60&&&&3.1 闭环自动胸外按压优化控制算法整体设计44-46&&&&&&&&3.1.1 信号预处理44&&&&&&&&3.1.2 输入饱和处理44-46&&&&&&&&3.1.3 模糊控制决策46&&&&&&&&3.1.4 输出饱和处理46&&&&&&&&3.1.5 模糊 PID 自动调节46&&&&3.2 模糊控制决策算法46-54&&&&&&&&3.2.1 FC 的原理与结构47-48&&&&&&&&3.2.2 FC 的设计与算法实现48-54&&&&3.3 模糊 PID 自动调节算法54-60&&&&&&&&3.3.1 确定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55-56&&&&&&&&3.3.2 模糊化56&&&&&&&&3.3.3 模糊规则设计56-58&&&&&&&&3.3.4 模糊推理及解模糊化58-60第4章 闭环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系统设计60-85&&&&4.1 系统设计方案与技术指标60-63&&&&&&&&4.1.1 整机设计方案60-62&&&&&&&&4.1.2 主要技术指标62-63&&&&4.2 信号检测模块与自动胸外按压器63-79&&&&&&&&4.2.1 信号检测模块与自动胸外按压控制器硬件设计63-73&&&&&&&&4.2.2 自动胸外按压控制器软件设计73-77&&&&&&&&4.2.3 LUCAS 机电结构改装77-79&&&&4.3 虚拟仪器控制平台79-83&&&&&&&&4.3.1 虚拟仪器的概念与原理79&&&&&&&&4.3.2 虚拟仪器控制平台的硬件构成79-80&&&&&&&&4.3.3 虚拟仪器控制平台的软件设计80-83&&&&4.4 系统样机的整机结构83-85第5章 实验与讨论85-101&&&&5.1 基于计算机模型的验证实验85-91&&&&&&&&5.1.1 计算机仿真模型85-87&&&&&&&&5.1.2 实验参数设置87-88&&&&&&&&5.1.3 实验结果88-91&&&&5.2 基于心肺复苏模拟人的验证实验91-98&&&&&&&&5.2.1 自动机械胸外按压生理模型91-93&&&&&&&&5.2.2 实验平台搭建93-94&&&&&&&&5.2.3 实验参数设置94-95&&&&&&&&5.2.4 实验结果95-98&&&&5.3 小结与讨论98-101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101-104参考文献104-116附录 Charles F. Babbs 血液循环模型 MATLAB 程序116-123文献综述123-135&&&&参考文献133-135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全文)135-148&&&&1 代表性成果135-136&&&&&&&&1.1 发表论文135&&&&&&&&1.2 获得专利135&&&&&&&&1.3 发表论著135-136&&&&&&&&1.4 参与科研项目136&&&&2 代表性论文136-148作者简历148-149致谢149-150
原价:?20.00元折价:?1.00元
[1].霍冉. [D]. 浙江工业大学.
2013[2].王海东. [D].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1[3].郑文阳. [D]. 复旦大学.
2012[4].蔡任娜. [D]. 浙江师范大学.
2013[5].赵艳红. [D]. 西南大学.
2013[6].李朝军. [D]. 山西大学.
2013[7].孙德栋. [D]. 华北电力大学.
2013[8].张童. [D]. 南开大学.
2011[9].毛熠璐. [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10].孟宪威. [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肺复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