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通红通公司是做什么的的?

烧包网为什么要把运营了5~6年的网站关闭,转型为胡桃夹子依然做箱包平台,大家如何看胡桃夹子呢?
烧包网运营了几年然后据说是因为名字不好听,还是商标注册不下来,于是想换成胡桃夹子的品牌重新弄,不过改名和买了四简字母的域名后,又弄了几年不见起色,也没再投入,到目前为止胡桃夹子也关闭打不开了。烧包网属于北京兴长信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网站,我们了解一下北京兴长信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做什么的就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了。北京兴长信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领先的全程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商和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开拓与实践。我们服务于一流的品牌和零售商,客户包括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HTC、苏泊尔、罗技、乐高、A.O.史密斯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简单的说,北京兴长信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专业替外国科技品牌在天猫或者是国内电商方面做代运费的公司。这是他们的主业,而箱包对于他们来说是副业。基于箱包行业来说,麦包包算是箱包电商的老大,然后是包包树。其它的如做批发的进包网,万户通等等都是比较弱小的,网站百度权重基本在3左右,也就是说每天流量大约2000人以下,而行业老大麦包包目前也只有6000多左右,比起高峰时20万的流量可以说是天下和地下.胡桃夹子定位属于数码箱包行业,在行业上定位是对的,但是市场相对较小,网站又没有SEO方面投入太多钱和精力,导致自然流量每天不过200多左右,这样的流量养一两个客服都难,换成小公司连产品都懒得上架更新了。总结就是一胡桃夹子不是主业,二,行业环境问题和自身没想做大,只是捞一把的心态。所以关掉就很正常了。青年作家杨林林
人物简介  杨林林,男,四川乐至县人。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至县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嘉陵江文学创作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协《星星》诗刊特约通讯员、河南集团特约记者、乐至县中学风筝文学社首任社长,终生名誉社长,《风筝》杂志主编。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院报星光通讯社社长。作品获奖  首届“乐山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优胜奖
  第二届“创新作文杯”大赛优秀奖
  第二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
  第七届“小天鹅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
  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
  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三等奖
  建司60周年征文优胜奖
  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三等奖等省内外文学奖项。文章发表  《读与写》
  《德育报》
  《乐至文学》
  《乐至文化》
  《林城文艺》
  《南充文学》
  《南充职院报》
  《贵阳工运》
  《美文》
  《散文诗》
  《》等报刊杂志
  自08年春季以来陆续在全国知名文学网站“红袖添香”上发表《梦醒红楼》,《秋语》,《小城的秋》,《如果有那么一天》等30余篇小说,散文,获得读者好评。媒体报道  杨林林:漫漫文学路,笔端著青春
  本报记者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一直以来深深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历朝历代的文人用手中的笔,记录着生活,关注着社会底层。在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作家笔端的责任。
  高校一直也是文学发展的重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校园作家的产生起到了强大推动作用。校园作家也影响着整个文坛的兴衰。殊不知,其实我院也活跃这样一位校园作家。他便是——院报通讯社社长杨林林。
  一、梦想萌芽:曲折中执着坚守
  1991年的冬季,雪花飞舞,空气里散发着腊梅的清香。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了黎明时的寂静。孩子的出生为这个平凡而又温馨的家庭平添了最为美丽的一笔。
  杨林林,出身于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家庭经济不是很好,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喜欢看的书。父母勤劳耕种,为他凑足了读小学的费用。在学校里,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他酷爱读书,觉得每个文字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上初中时,杨林林省吃俭用,用节约下来的生活费订阅了一份语文课外杂志。当他第一次手捧那份杂志,看到里面优美的文章时,内心深处萌发了一种想写文章的冲动。他默默的想;“要是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写一篇这么优美的文章,那该多好啊。” 在看到语文课外杂志上的征稿活动时,他再也按捺不住,提笔写下了一篇文章。当他把这篇用心写的文章给语文老师看,请她修改时,语文老师却有些敷衍,只是简单地看了看,写了两句评语就还给了他。这对杨林林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种不服输的意思在他脑海中窜出。他买回一个信封和一张邮票把这篇文章向编辑部寄了过去。与其说是寄出的文章不如说是寄出的他的梦想。由于水平有限,这篇文章最终未能入选,但是杨林林却收到一封编辑部寄来的信,是一个姓李的热心编辑。在信中,李编辑为他指出了文章中存在的缺点,并鼓励他继续努力。李编辑的这封信点燃了他内心深处那份写好文章的希望。杨林林毅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邀约了几个文学爱好者在班上组建了青少年文学社。他勤奋读书,努力写文章,多次参加省内外的征文活动,但是大多都是石沉大海,也深知文学道路的艰辛与不易。
  二、命运转折:文学梦想的指路明灯
  高中时代,是杨林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又一村。”
  初入高中,杨林林写的第一篇周记被语文老师陈老师高度赞扬并在全班公开朗读,陈老师的肯定无疑给他心灵上带来巨大的安慰。一次课后,陈老师把杨林林叫到办公室与他交流。杨林林告诉陈老师,他喜欢读书,喜欢写文章,可是一直是“孤芳自赏”,没人赏识。杨林林对文学的这份执着,被陈老师看中。陈老师对他进行指导帮助,从那以后,杨林林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文章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也正因为陈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使杨林林在文学的道路上坚持前进。高二上学期,杨林林看到其他学校都有文学社,而自己学校却没有,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将一封组建文学社的建议函交给了慈祥而又可敬的老校长手里。老校长看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难得你对文学有如此的执着,这件事我和其他领导开会商量一下,等几天给你回复。”他怀着忐忑的心情离开了校长办公室。接下来等待的日子对杨林林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一周后,陈老师把杨林林叫到办公室,问他是不是给校长写过信。杨林林一听,内心十分紧张。他不安的告诉陈老师说:“写过,难道出了什么事吗?”陈老师微微一笑:“别紧张,校长答应了这件事,还把我们几个语文老师叫去共同商讨呢。”此时杨林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脸上绽放出笑容。经过学校一个月的筹办,风筝文学社正式组建,杨林林经过重重面试脱颖而出,担任风筝文学社首任社长,主编校刊《风筝》。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杨林林与编辑部同学一起努力,《风筝》杂志正式出版,该杂志在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中荣获最佳校刊特等奖。《风筝》杂志的出版及获奖无疑是对他的文学道路上的一种莫大的肯定。
  杨林林真正步入文学道路并与社会知名作家有所接触是在高二下学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08年9月,乐至籍作家回乡探亲。经好友介绍,杨林林怀着仰慕的心情与伍元新老先生见了面。杨林林的言谈举止和对文学的见解得到了伍老先生的赏识。后经伍老先生介绍,杨林林认识了乐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老师。胡老师待人和蔼,热情,他将作协圈里的知名作家介绍给杨林林一一认识。经过胡老师的亲切指导和杨林林自己的勤奋努力,他的文章相继在资阳市,四川省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后来经胡老师推荐成功加入乐至县作家协会,成为该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08年12月,四川省小小说学会“帅乡冬韵”笔会在乐至召开,杨林林荣幸受邀出席。会上,杨林林有幸认识了《四川文学》牛放副主编。牛副主编在文学路上对杨林林进行了细心的指导,09年还带领杨林林参观了四川省作家协会和《四川文学》杂志社。
  09年9月,杨林林离开乐至,离开那份熟悉的故土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南充。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正当他惆怅困惑时,学院院报责任编辑朱涛老师,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指航灯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朱涛老师笔耕不辍,在他指导下,很多学子都施展了文学才能。朱涛老师带杨林林走进了南充这片肥沃的文学土地。杨林林在学院院报副刊,新闻创作上都有所收获。09年10月,杨林林在朱涛老师的引荐下有幸与南充嘉陵江文学创作协会萧红涛老师认识,并在萧老师支持下,担任嘉陵江文学创作协会理事。
  杨林林在南充这片文学氛围浓厚的天空下,努力创作,继续坚持自己文学梦想,并且不断尝试向外走。2011年对于杨林林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一年。这年里,他成功加入四川省散文学会、资阳市作家协会。
  三、书写社会、关注民生乃是作家的责任
  采访中,杨林林告诉记者:“许多作家,著作颇丰,但是依旧为人温和,不摆架子,足以说明,文学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文学不能带来大量金钱,改变现实生活,但当自己垂垂老矣时再回头翻一下那泛黄的纸张时会感到欣慰,有此足矣。”
  在谈到现今的文学氛围时,杨林林长叹一声语气凝重的说到:“曾经认为喜欢文学的人有很多,现在才明白很少,在如今这个纸醉金迷的经济社会中,文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文学不再是过去那令人沉迷的艺术,现今真正接触百姓生活,用文学反应民生的文章少之又少,但是我坚信,文学虽然受到冲击但绝对不会被泯灭,文学之路虽是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当记者问起如何看待将文学爱好和文字发展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时,他态度坚决的说:“喜欢文学,才会去书写。当孤独了,文字是最好的伴侣,当伤心了,徜徉在文字海洋中会变得开心。正因为如此才会去写些东西,因为将文字作为爱好去书写的时候,心灵会感到放松。如果将文字赋予上了金钱的色彩,一味的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那么就只是为了取悦读者而写,与心灵违背。写文章前提是按照自己心里所想的写出来的东西被大家认可,而不是只为取悦而与心相悖!作家应该通过自己的笔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表达感受,这才是文学作品长传之本。”
  文学之路漫漫,前行必定分外坎坷,用笔书写人生还远远没有停息。在那片纯净美丽的文学天空下,杨林林正努力耕耘着。文学带给他的很多很多,这也一定会成为他一生难以忘怀的印记。
  《南充职院报》代表作品  品味历史的厚重
  —游龙门古镇
  历史之书,在不经意间一页页翻过。过去所留下的点滴痕迹,则成为了书韵,留香,如古镇,古庙,古街、、、、、、
  近日,流连于龙门——千年古镇。岁月的风霜洗涤了原来的容颜,留下星星点点斑驳的记忆。兴市于北宋年间的龙门,到今日,千年光景,清一色的青瓦平房,青石板路、、、、、、
  初次邂逅龙门,是在一个微雨的清晨。天气微微的凉了。走进雨幕,踏上青石板路,听细雨的淅淅沥沥。走近油坊街,两旁的青瓦平房,没有改变容颜,置身于老街之中,不再有城市的繁荣,彷佛回到了当初的那个年代,千年沧桑的历经,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痕迹,是那依旧飘香的菜油,还是那街上的老汤圆铺,你一留心,会发现,这街,隐藏了那么多的故事,也许,许久不能说完。留念油坊街,回味曾经岁月的痕迹,才发现,这种感觉,如同这细雨一样,静了世界,也静了心灵,隐了尘埃······
  中国自古就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想不到,这传说便出自龙门——这个充满灵性的千年古镇。
  初到龙门码头,便被这宽阔的江面所震撼了。细雨中的江面若隐若现,一片朦胧中,隐了多少灵的山色。江心中有一小岛,远眺,细雨掩映下,仿佛真如那与世隔绝的蓬莱仙境一般。中午时分,岛上缕缕炊烟,道出了这小岛也是。宽广的滨江休闲广场在“鱼跃龙门”主题雕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惹人注目。龙王庙——这个经历了多年风雨的建筑物也改造一新。那彩绘14.2米高的滴水观音和30多米长的巨龙,在朦胧烟雨的笼罩下,更显神秘,仿佛真的如天神降临。这样的雨天,更为龙王庙增添了一些神秘。离开龙门码头前,我再次回首,烟雨中,佛容庄重,巨龙似乎正要飞腾而去······
  穿过多条小巷,在烟雨中静静聆听这古镇的声音,历史的厚重镌刻在这古镇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上,风雨多年,不易容颜。
  走出古镇,踏上一条田间阡陌,如此风光,远处水天一色。田园的气息伴随着清新的空气被我呼吸。抬头仰望,大岩山,连绵山峰,横亘巨龙。山脚下,一条石梯高耸入云,伴着细雨,踏上青云梯,一步步向上攀登着。
  到了山顶,原本微凉的身子,此时已是热气四溢。山顶上一条青石小径蔓延开来。此刻,细雨大了一些,脚踏着梧桐黄叶,漫步向前,山,显得很静,这种静,静入心扉。没有城市的繁杂与喧嚣,举目四望,天地间一片朦胧,渐渐的便觉得心中豁然开朗。许多不快瞬间便无影无踪,心生许多旷达之意,此时心已被渐渐净化。不知不觉,阵阵佛音入耳,抬眼一看,云雾寺。原来此山也有佛家。梵音清唱,站在云雾寺大殿向下望去,烟雨下,云雾弥漫,顿时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佛门真的是清净之地,伴着清晰悦耳的梵音,聆听着对生命的理解,这一切,我有些陶醉在这烟火空濛,清新自然的境界。
  人们常说,佛是一种心境,只要有心境,心中便有佛,我想佛法无边,静思平常,是这游山的最贵之处。
  其实,烟雨天,出游最好,有一种诗的意境,这样的天,有着深邃的含义。
  诗意的雨天,诗意的龙门。雨中读景,雨中读龙门。
  历史的尘埃,不会掩盖你的容颜,品读你,就是读一部厚重的历史。
  品读历史的厚重,伴随着岁月,千年风雨,千载沧桑,千年龙门。
  又是一年重阳日
  数场秋雨,洗涤大地,不知不觉,秋已深,重阳佳节又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重阳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日子。深秋时节,每逢重阳,携好友,登高,把酒临风,该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呀!诗人总是多愁善感的,重阳里赏菊,饮酒,发一生感慨,许多心中不快便于瞬间消失。
  时光流转,又到重阳,满地金黄映入眼帘,便陶醉在这个诗一般的季节里。
  重阳,是乡村诗意的宁静。天清云淡,不时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微风拂面,声声犬吠,偶尔几只白鸽飞过,这一切,是乡村独有的。不再过多感叹乡村生活的心清如镜,已经适应乡村田园生活的独有诗意。金菊放黄,大地一片祥瑞,流连于匆匆岁月,难以捉摸的时间痕迹。和谐的静,是秋天里,重阳的又一番境界。
  数着盛满记忆的童年往事,成年后的点滴。老人们又一次陶醉在重阳,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儿时的而今已白发苍苍,从老人们缺失的门牙中,找寻那过去的故事,重阳,又一个重阳,而对日渐苍老的长辈,心怀感恩,不只是为了过去的岁月……
  远赴他乡求学,深秋重阳之际,对家有了许多思念,一种淡淡的惆怅,盈胸。十一月的秋天,已是深秋,一个人徘徊于校园小道,脚踏落叶,“簌簌”作响。秋雨也无期,绵绵的,似乎这场雨没有了尽头,也使他乡人儿的心头,朦胧了许多。秋雨,下在重阳,又一种古典诗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重阳,远在他乡的我,又怎能不对故土满怀思念呢?
  重阳佳节至今已走过千年,千年传承到今日,重阳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阳登高把酒祝东风,品菊,饮酒,吃重阳糕,这一切已成为度重阳节的重要内容,还记得孩提时代,每逢重阳这天,母亲便早早起床,把糯米洗净,磨成米粉,做成圆圆的重阳糕,小时馋嘴的我,总是围在母亲身边团团转,等到蒸好的糕点一出笼,我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一个,咬上一口,却常常被烫得满嘴通红,母亲总是一边责备,一边用嘴吹着蒸糕,直到不烫了才放在我手中。还记得祖父在重阳这天,总要饮上一杯泡制好的菊花酒。小时候,祖父不准我喝酒,但到了重阳,祖父也会拿出自己制作的米酒,让我喝上一杯,然后望着我通红的小脸,开怀大笑……
  又是一年重阳节了,我打电话回家,问母亲做重阳糕没有。母亲说,你都没在家,糕吃着也不香嘛。
  听着母亲的话,感到鼻子酸酸的,是呀,重阳节也需要团圆呀!我想祖父也许没有再喝菊花酒了,或许那酿好的米酒已没有了往日的甘甜。
  又是一年重阳日,嘉陵江畔的金菊是否绽放,梦里的重阳仍旧完美。
  古人有诗云:重阳花开今日盛,不待明年花更好。时光的流转,让我们来不及作太多的感叹,真如指间的细沙,转瞬间,匆匆滑落,十几年光阴,已经在时间长河中定格。
  童年的重阳糕,米酒,已经过去了,往事云烟,原本以为还在身边,触手可及,现在发现这一切,已远。
  又是一年重阳日,我们拥有的还有多少?重阳,我会伴着秋天,在心头,把你永远记忆。
  家是一种温度
  远赴他乡求学,不得已,一大早离开。辰星点点,屋子外一片漆黑。
  轻轻推开门,一股寒意顿时布满全身。坐在父亲的摩托车上,匆匆地向十公里外的小镇驶去。清晨的寒气已被父亲原本单薄的身体挡住,我已感受不到太多。
  一路上很静,到达小镇时,天还未亮,原本繁闹的小镇,此刻变得十分宁静,只有些人在昏黄的灯光下,为天亮后的生意忙碌着。我和父亲没有说话,默默地望着那些忙碌的人们。拂晓时分,到达县城的班车终于来了。我和父亲上了车,选了靠窗的位置。车,慢慢地向前驶去,我转过头,家的方向越来越远,渐渐地心变得沉重。静静地坐着,不知怎的,眼前浮现的是以前在家的种种欢笑,而此刻心中泛起的一种酸楚,或许这就是恋家情吧。习惯了家,习惯了家的温度,习惯了家的点点滴滴,是家的温度,让我感受不到太多的寒意,暖暖的,于心田。
  走出家门,一个人最终要长大,要学会面对生活。当,家,这种温度,已经在记忆深处扎根时,我发现这种感觉永远不能忘怀。父亲把我送到了学校,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返程。我把父亲送到了车站。买完车票才发现,班车要下午二点才发车。我和父亲便来到外面走走。
  走过车站附近的大街小巷,没有太多的喜悦,没有初到这个城市的新鲜感。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十二点,我和父亲来到路边的小店,准备吃午饭,我点了几个便宜一点的,父亲接过菜单:“点几个好的吧,以后难得回家。”
  吃过午饭,我和父亲来到了车站,我们面对面坐下。也许是这两天来,长途奔劳,父亲显得很疲惫,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我没有睡意,望着日渐苍老的父亲,不知不觉,眼眶竟渐渐湿润。车站里的人很多,或许有的人是带着喜悦回家,或许有的带着不含离开。人潮中,真的难言,我只能静静地等候父亲所乘班车的发动。
  没一会儿,父亲便醒了,他对我说:“你先回学校吧,学校应该还有事要做,国庆就不要回来了,车费挺贵的。
  我没有答应父亲。
  最后,在父亲是坚持下,我走出了车站,回过头,我想再对父亲说声要注意安全。
  可人潮涌动,父亲单薄的身影早已淹没在人群……
  走出车站,此刻,泪已潮湿双眸。
  家,真的是一种温度,在你寒冷的时候温暖着你,在你失望的时候激励着你。
  当家已成为一种温度,它会在心底把我温暖。
  很多时候总感叹人生的短暂。放眼窗前,不知不觉,秋的影子已经近了。人们向来是爱秋,颂秋,更多的是悲秋。是呀,秋的到来,总会使人联想起人生的短暂,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惆伥。
  光顾着莫名的惆伥,却不知道这时的秋已十分有味。
  野菊花儿已开得金黄,凑近一嗅,有一种古朴的药香扑鼻而来,便就有了一番特殊的滋味。祖父是个老中医,每到了秋天他都会去外边采野菊花晒干入药。小时候,我常常背着小背篓乐颠颠地跟在祖父后面。到了有野菊花的地方,祖父会蹲下来仔细地采摘,而我却采不了几朵就不耐烦了,祖父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性子急可不好哟!”年复一年,想不到这野菊花旁,我竟领会了祖父做人的真谛。
  上一次放月假回家。一个人闲着无聊,便到外边走走。走着走着忽然眼前一亮,好大一从野菊花。我高兴地摘了一把,放在鼻下,还是那熟悉的味道。野菊花年年地开放,似乎那如同生命的火焰永不熄灭,而时光的匆匆流逝,我已长大,唯有那不变的记忆永伴秋天。
  过了初秋,也便近了深秋。天气逐渐转凉了,这时已少有见些绿色,唯有路旁的几株松柏在秋风中挺立。每天早晨起床,经常能够看到外边薄雾朦胧,这也就促成了秋天特殊的韵味。这时的天,似乎很少可以看见碧蓝的晴空了。白色笼罩着的大地似乎是哪一位仙女不小心洒下的白纱,若隐若现。秋天的雾通常到了上午十一二点才会散去,当看到炊烟从人家的烟囱中渐渐升起的时候,才明白这时已中午时分了。于是便忙碌一家人的午饭去了。
  偶尔也会有太阳出来的时候,搬一张椅子,夹一本小说,置于院中,沐浴于阳光之下。一种畅意,一种闲适,布满了全身。如果微风一过,家门口的那株梧桐树的叶子便会“簌簌”地往下落,落在闲适的身上,散落在院落里的每一个角落,那颜色格外夺目。有人问过我秋天是什么,我捡起脚边的一片梧桐叶递给他:这便是秋天。一天隔壁读小学四年级的妹妹来到院中,拾了一些小的梧桐叶。我问她用来做什么。她回答说:“夹在书中,做书签,因为它有秋天的味道。”
  “秋天的味道”,多么熟悉而有陌生的词语!是呀!这秋天的味道又有几人真正地品透过呀但每个人都会知道这秋的味道,这秋的情韵永远撩人深思。
  这秋,近了,到了,也将远了。唯有这情韵值得你我用一生去品味。
  冬日温暖
  还未来得及认,这冬天已来到我们身边。
  清晨,推开窗,只见氤氲的雾气笼罩大地,白茫茫一片。这层雾,朦朦胧胧,掩盖了一切。远处的景物映入眼底,只剩一个淡淡的轮廓。田野里的青菜表面附上了一层淡淡的霜,冬日里的水,十分刺骨,让人不愿靠近。田埂边的小草已枯黄,往日的青翠已不复存在。冬日里,一切都显得孤寂,时而掠过的一阵风,寒意顿时布满全身,万物萧条,一片肃杀。
  独自在冬风,低头沉思,想着自己些许烦琐的小事。这时,一株梨花吸引了我。这是一株早醒的梨花。当周围万物还在冬风中沉睡时,她已苏醒,独自绽放枝头,独自歌唱生命。洁白的梨花映衬出周围的萧瑟。洁白的梨花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让我为生命感动。梨花的生气让这个冬季不再是那么的寒冷,我感受到了一份冬日里来自生命的温暖。
  午后,置身于小院之中,享受着一份独特的宁静。阳光从乌云后探出了脑袋,金色的光芒映照在小院里的每一个角落。手执一卷散文集,默默的诵读,时不时凝视远方,掩卷沉思。一阵风轻拂过,院里一株老梧桐稀疏的叶子“蔌蔌”作响。乌云渐渐散去,几朵白云在那一方天空中飘荡。暖意随阳光布满全身。抬眼四顾,这冬有了诗一般的境界。
  散文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冬天,雪感染了我们的心灵,让生命洁白。
  读罢这篇文章,我联想起春节里的这场雪。位于南方的这片土地,雪似乎是属于梦中的东西。儿时常常在电视里看下雪,便心生憧憬:如果能够真正见到雪景该多好哇。想不到这雪真的在这个冬季伴随新年开始飘洒,纷纷扬扬。雪,掩盖了枝头点点红蕊。石梯上,陈年的青苔也被雪盖上洁白的被子。漫天飞舞的雪,如同精灵,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温暖。这场雪,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迹,这场雪,填补了心灵中关于雪的空白,也让我在寒冷的冬季看到大家露出的温暖的笑颜。
  整个小镇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大红的对联,高挂的灯笼,放响的鞭炮,使新年的韵味越来越浓了。
  陈年的记忆伴随日历一页页翻过,在心头铭记,新的一年开启了新的希望。
  渐渐的,冬天正慢慢走过,回首这个冬季。阳光下,暖意直上心田。
  在这个冬季诗一般的境界里,温暖依旧。
  乐至,今夜
  华灯初上,月色朦胧。独自在街上徘徊。
  在熟悉的街道上走着,不时抬眼四周,搜寻着在这里留下的点点滴滴.三年,曾感叹这时间太长太长,现在才发现这原来是那样的短暂。短的让人来不及去体会这匆匆岁月,来不及去感受太多。
  在高高的阶梯上,我停住了脚步,抬头仰望着夜幕下的校宇。最终,我沿着梯子,一步一步走进了校园。
  在这里,我曾和同学们一起欢笑,而这时校园已无人,显得那样的寂静,静得让人心头发酸。阅读课文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同学的笑容仍浮现在眼前。时光真的太匆匆,不经意间,我们已走过这段日子,脑海中留下了太多无法磨灭的印迹。回味,太多太多的伤感涌上心头。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一切如在昨日。
  站在台阶顶端向下望去。万户通明,灯火阑珊,这一切似乎都在渲染着这座小城的繁华,这时的我似乎与这繁华毫不相关。走过多次的街道,并没有因为我而改变什么,依旧是沧桑岁月让时间铭记。昏黄的路灯光映照着人们,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好长好长。有的忽匆匆地向前赶去,或许是赶着回家吧,家里有家人温暖的等待;有的闲庭信步,独自享受着一份喧嚣中的宁静,这种静,深入心底,闲适恬淡;有的一家人有说有笑,尽享天伦之乐。这条街,走过许多人,路灯映照出许多背影。不论是行色匆匆,还是宁静地享受这夜幕下的闲恬时光,人们总是在自己相同的地方,重复着自己的故事,平平淡淡,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也单单本就是生活。
  再回首,看一下静谧的校园。今夜,熟悉的校园仿佛并没有说什么,无言以对。这一别,再回时,也许会陌生吧,这一切不得而知。转身,一步一步走下高高的台阶,孤独的身影融入这无边的夜幕中。
  走下台阶,麻木地挪动脚步与人们行走在大街上。人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而我,形单影只。树影在路灯的映照下,斑驳,露出点点灯光与月色为伴,诠释着这一切无声的告白。我,听着那首熟悉的歌,企图用音乐来麻醉自己,逃避这离别的孤独。然而,我发现在音乐的作用下,这更加伤感,用音乐来逃避,显得徒然。
  夜已深。
  是的,三年的高中生活,让我记住了她,不能忘记。回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现在一切都显得那样珍贵。她给了我太多的记忆,以前曾用“清新淡雅,温润如玉”来形容她,莞尔一笑,婀娜多姿,而如今,佳人已远,回首,红颜早已在心中铭刻。一段记忆,一朝一夕,融入生命的每一个片断里,细细回味,必定会永恒。
  只想过好每一天,保留每一天的美好记忆。难忘,乐至这个小城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是师长的谆谆教诲,是同学的一颦一笑。往事如烟,岁月的沉浮让人生更多一份成熟与厚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校园生活的这片净土,将是最纯真的记忆。
  乐至,这个生活了三年的地方,今夜,请将我遗忘,把我的每一份记忆,每一份思念都忘却。因为我担心离别后,再回首,我会伤心掉泪。也许岁月可以无情地使青丝成雪,可以让红颜沧桑,但我相信这份记忆必定会在岁月的沉淀中愈益深刻。
  乐至,今夜请将我遗忘,我会随着一份感动在心灵深处把你记起。
  小镇印象
  小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地方,静静地站立在那儿,丝毫不引人注意,可小镇又是那样的令人不能忘怀。双脚一踏上这片土地,原本沉睡的灵魂仿佛一下子苏醒过来。
  小镇时刻充满着乡村的气息。深深一吸气,便能感受到来自乡村的清新与自然。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总是那样的毒,晒得人头皮发麻。小镇早已汇聚了从七村八落来的赶集人,一下子把小镇的冷清驱散的无影无踪,取之是一番热闹的景象。有的担着刚成熟的瓜,有的一家人则东走走西逛逛,选购着需要的商品,此刻的小镇又是忙碌的。火红的太阳,似乎也没有对赶集人构成多大的影响。此刻,阳光下等候买主成了一件最有希望的事。“太婆,新鲜的西瓜,一元一斤,包开。”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们也乐此不疲。吆喝成为大家的广告,这样才能招来顾客,而吆喝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动听的歌谣。小镇上的居民不停地翻捡着菜农从乡下挑到镇上的新鲜蔬菜。阳光下,菜农滴下的汗水与清晨赶路沾上的露水混成一块。“这个多少?”“八毛。”“太贵了,再说这菜也不是太好,六毛,卖不?”“大姐,你看,我们从乡下挑到镇上,这多少也得值个八毛吧!”最终,两人以七毛成交,白发苍苍的菜农从妇女手中接过钱,数了两遍,小心翼翼的放进口袋。那一刻,我看到了难得的笑容,是一种甜蜜的满足。渐渐地,小镇上的人少了,菜农收拾好菜篮,一肩挑着担子,一手拉着小孙子。待走到小铺前,老人缓缓掏出钱给孙子买了一块雪糕。“爷爷,你也吃一块吧。”“乖孙子,爷爷不吃。”
  望着孙子甜蜜地吃着雪糕,老人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仍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同爷爷赶集了。每次到了街上,爷爷就会给我买一个油炸花生饼吃。油饼的模样现在还记忆犹新,那独特的香味仿佛今日还在鼻间环绕。本不大的油饼怎耐得住我的狼吞虎咽,没几口就被塞进了肚子,然后又望着油饼摊子,直流口水。爷爷不忍心看着我这个样子,又掏出钱买了一个。“给,最后一个了,不能再馋嘴了……”现在回忆起这一切,心里总是暖暖的,充满了甜蜜。
  时光流转,细细想想,已经许多年没有陪爷爷一起赶过集了。人渐渐长大,求学,远赴他乡,让我很难有时间回家,更少有时间陪爷爷了。
  此刻走在小镇上,童年的记忆渐渐浮现在眼前,依旧是那样的清晰,一切如在昨日。
  不知不觉,竟又到了以前买油饼的地方,让人惊喜的是,油饼摊子还在,老板也还是以前的那个人,只不过老板以前的满头青丝而今已白发斑驳了,脸上也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全然没了往日的精神与干练。可油炸花生饼的香味依然是那样的浓郁,远远地便能闻见,那味道也带动着童年的记忆。
  轻轻的走上前去,买了一个饼就在饼摊边大口吃了起来。“老板,这味还是这样好,没变,从小就是喜欢吃你做的饼,到今天也还是喜欢。”老板憨厚的笑笑:“这手艺可是传了几辈人了,小伙子,现在像你这样不嫌弃小时候街边小吃的年轻人,可不多了。”
  “哪能呢?”
  就在我将要离开的时候,老板麻利的拿起一块饼塞在我手里。我推脱不要。“小伙子,拿着,要谢谢你还记得我的油饼摊呀!”望着老板坚决的眼神,我收下了。
  走出好远,老板还在向着这边凝视,我挥挥手,眼里已渐渐湿润……
  此时此刻,不知为何,心显得有些沉重。有五六个春秋,没好好看看这小镇了。每次回来,我仿佛就是一个匆匆过客,来不及去真正的看看。年少时,记住了一句话:时光流转太快,生活总是在回忆中继续。直至今日才明白这话的全部含义。
  我的根,扎在这片土地。
  小镇印象,有着美好的回忆,伴随着梦和根,永远,永远。
  桃源深处读凌云
  好山就如一本好书,细细读之,便觉余味无穷。
  初读凌云山,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春日。
  一大早,坐上开往景区的班车。车在向前飞快的奔去,车窗外的景物也快速的向后退去,瞬间的影子在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浅浅的印迹。大约三十分钟的车程,便来到了景区大门。走下班车,抬头仰望,连绵数里的凌云山,高耸入云,刹那间,一种敬意盈胸。
  沿着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开始了读凌云山。天显得有些阴沉,太阳隐于乌云之后。
  渐渐地,太阳从乌云后探出了脑袋。山高为峰,春风和煦,阳光洒满大地。放眼望去,连绵翠绿,映入眼帘,那种绿,是一种纯,那种绿,是一种静。绿了山头,静了心扉。
  远处,一座大殿,雄伟庄重。走进一看,“化光殿”,此殿名字乃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手书。越过化光殿,一道高高的台阶立在眼前,抬手扶着汉白玉栏杆,步步登高。到达顶端,适才发现别有洞天。金光殿、白山寺,梵音清唱,烟雾弥漫。站在这儿向下望去,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漫步于林荫小道,和谐的阳光,透过树林散落在人身上,星星点点。路是青石铺就,一种古典韵味不知不觉便在其中渐渐升华。周围很静,一个人,置身其境,这一刻,忘却了平日里的那么多的烦恼,唯有一颗安静的心灵在享受着世间的美丽与宁境。
  小道的尽头是狮子楼。沿着梯子,缓缓而上。放眼望去,凌云山尽收眼底。远处,群山绵延,一塘春水镶嵌于群山之中。山山水水,风光无限。高的山峰,低的水塘。错落有致,山与水相得宜章,共同书写着凌云山的秀丽。
  一片片菜花竞相开放,阳光下分外惹眼,分外明媚。春日的菜花,吸引着只只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吸引着蜂儿去酿造那香甜的蜂蜜,仿佛也在酿造着那美好的生活……
  一条盘山公路蔓延开去,沿着公路,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观音石刻。38尊观音石雕,各式各样,栩栩如生,仿佛真如观音降临,佛法普照人间。这时的道路时不时从岩壁中穿过,还有用木板铺就的小路。轻踏上去,“噔、噔”作响,在这仙境一般的境界,这响声如同那和谐的旋律,十分动听。漫步在这样的小路,真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好似已经回到那旷远的古代,在体会那过去的真善美。
  抬头望天,茂密的林间,只有斑驳的阳光投影而下。渐渐地有了一层寒意,时不时,头顶滴下一滴山泉,浸过衣衫,一股凉意直上心头。
  阵阵犬吠传入耳际,一眼望去,几户农家隐于青山之中。已是中午时分,炊烟袅袅,看到这一切,不禁感叹,这样的幽静之地,这些人家,深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时看看天边的云彩,庭前花开,这难道不是世人所寻的桃源?
  我想,居于此,日子丰足,无衣食之烦恼,如居仙境,这该是一种多大的幸福呀!
  林木参天,甘泉叮咚;佛音梵唱,人间仙境。
  湖泊中的水是那样的清澈,微风一过,波光潋滟。一湖春水的清新自然,扑面而来,轻轻吸入这股清新之气,顿觉神清气爽。静静地坐下来,让阳光布满全身,伴随着一种春日暖意,闭上眼,思索那些,心渐渐地平静,而湖,如同一面镜子,一粒明珠,光彩夺目。
  静置天地间,春意暖心头。
  原本那么伟岸的凌云山,此刻已不再那么的神秘和威严,因为读凌云,我已读懂凌云之心。凌云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她所蕴含的风水文化则更是需要传承的瑰宝。
  凌云山是国家4A级风景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风水四相在凌云山中得以体现,四相依山而布,相合有致,这促就凌云文化的千古传承。凌云山的朱雀石,正如一只巨鸟,似要破山而出,站远处观之,惟妙惟肖。
  此山之灵在静,在幽,也在那悠久的文化历程。
  不枉此行,因为心已在那山,那水中,渐渐读懂凌云。
  忆外婆
  不知不觉间,外婆已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曾几次提笔想为外婆写点什么,可最终未能成文。很多时候,写到中途,泪盈眼眶,笔也就停了下来。再过几日,便是外婆周年祭了,我想我真的该写写外婆这一生了。
  外婆的一生是苦难的。命运的坎坷伴随着外婆一生。在外婆小时候,家中有五个兄妹。外婆的父亲实在无力承担家中孩子的重担,便把年仅七岁的外婆送到吴家做了童养媳。到了外公家,外婆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吴家的条件比原来的家里好不了多少。外婆在吴家,担水、做饭、洗衣、帮着种地,这些重担沉沉地压在外婆稚嫩的肩上。有时候,稍有懈怠,便招来婆家妈的一顿毒打,很多时候被罚,不给饭吃。几十年后,外婆在世的时候,在谈起小时候的辛酸时,也常是忍不住掉眼泪。
  外婆一生养育了六个子女。母亲是外婆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其中大舅是家中的老大。那时候,外婆家中分的地少,加之种植技术落后,地里产的粮食无法把一家老小养活。外公在外婆怀着大舅时,便赶大流到重庆谋生去了。外婆挺着大肚子,一直把外公送了好远,还一直叫外公在外注意安全,早些回来。晨曦中,外婆在村口站立,一直等到外公的背影消失。谁知外公这一走便没了一点儿音讯,托人去打听,也没消息。这可苦了外婆,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大舅,还有家中年迈的公婆。几年后,就有人开始劝外婆说:“妹子,你当家的,出去几年了,一点印象也没有,或许出了意外也说不定,我看你还是找个好点的人家嫁了吧,也别让孩子跟着你吃这份苦,我知道你放不下吴家公婆,以后抽时间回来看看就行了。”
  外婆狠狠的把来人说落了一顿:“我当家的不会死,就是死了,我也要在吴家把爸妈养老送终,把这娃养大。”从此,在没人敢在外婆面前提改嫁这个事。
  外公最终还是回来了,在大舅六岁那年。当一脸疲惫的外公站在外婆面前时,她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舅看着眼前这个陌生人,更是吓得连忙躲在外婆身后。外公望着井井有条的家,也掉下泪来。外婆则念叨:“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经过好长一段时间,大舅才习惯叫外公为“爸爸”。
  在以后十几年里,外公又陆续出去过几次。大姨娘、、二舅、三姨娘也相继出生。在1968年,外公回到了家里,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外公刚回家一年就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刚开始时,还能勉强下地行走,到了后来,外公瘫痪在床上。而这一年,我的母亲也刚刚出生。一边是重病的外公,一边是六个未成年的孩子。这一重担沉沉地压在了外婆的肩头。家中一切能卖的东西都卖了给外公拿药。一家人也只能饱一顿饥一顿,常常是吃野菜稀饭。说是稀饭,就是一碗米汤,碗底沉着几粒米。母亲常在我耳边说,外婆那时候煮饭通常只抓一把米,煮成干饭。先给重病的外公盛一碗,剩下的就照顾年龄最小的母亲。而外婆他们就在煮过饭的锅里,放上水煮一锅野菜。野菜里没一点油星,只是偶尔能看到几粒没盛干净的米,杂在其中,分外显眼。那时候,外婆家里每年都交不上公粮,常常欠着大队的帐。每到年关,家中好不容易养头肥猪,想把猪卖了,还一部分债,多少再买点肉,一家人欢欢喜喜过个年。可猪刚一卖掉,钱还未在兜里放热,就被村里清债组一分没剩的拿了去。很多时候,外婆一家人过年就是白水煮豆腐。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的苦撑着。在床上瘫痪了四年的外公最终在我母亲五岁那年离开了人世,抛下了苦难的外婆和这六个孩子。把外公安葬后,家中已是穷的不剩一粒米。大舅刚满18岁就到了部队。外婆想方设法的弄吃点,养活着一家老小。这时候,又有人来劝外婆。外婆则要把孩子一起带过去。媒人一听这个条件,吓得连摇脑袋。在那个年代,人人尚不能温饱,何况带来的是这五张只会张嘴吃饭的孩子呢。
  最终,外婆带着几个孩子艰苦的生活着。苍天不负有心人,几个子女都长大成人了。
  在把母亲嫁出去后,外婆用攒下的钱,给自己买了一副棺材。她说:“这样以后就不用子女操劳了。”
  外婆的一生真的是艰苦的一生。当我用笔写下这些时,眼前浮现着外婆那沧桑的容颜,还有那满头白发。
  外婆去世的时候,我不在她身边。刚接到父亲电话时,竟一下子呆在那里,很久才回过神来,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然而,外婆真的离开了我们。
  当时,我刚到广东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一时间无法回川,参加外婆的葬礼。那时候,我已经半年没去看过外婆了。记得最近的一次是在前年的腊月二十,我和母亲一起去看外婆。外婆忙碌了一个上午,布置了一桌好菜。午饭后,我便和母亲一起回家,外婆劝我再她家多玩几天。我摇摇头说,以后再来。谁知这竟成为了永别。现在才明白当时外婆有多么的不舍。那一刻她该是多么希望我能在身边陪陪她。可我没有做到。仍记得,当时外婆送我们的时候,一个人站在小村口,看着我们远远的离开。我回过头,风中,外婆显得那样的瘦弱,两鬓白发在风中舞动。那一刻,不知怎的,心突然有些沉重。
  小的时候,经常会到外婆家中去玩。外婆家中的条件不是太好,但每当我去时,她总会到集市上买一斤肉,给我煮丸子汤。外婆每当看着我狼吞虎咽,总是开心的笑着。笑容是那么的慈祥。回想起这一切,我的眼角渐渐湿润了。记得小时候,常对外婆说,长达后,挣了钱,给外婆买好吃的,买好衣服。外婆听后,直夸我孝顺。时光流逝,我已长大,而外婆却再也等不到,我给她买好吃的,好衣服……
  我曾在外婆怀中撒过娇,也惹外婆生过气。这一切最后成为了我最可贵的回忆。
  寒假中,正月初三这天,我和母亲、几个姨娘去祭奠外婆。外婆的坟孤零零地立在一片小山坡上。站在坟前,山风呼呼地吹得脸生疼,也把心吹的凉凉的。点燃烧给外婆的冥币,火光中,我仿佛看到外婆那的脸。“外婆,能带就多带点,在那边就别太省钱了。”我在心中默默地念到。渐渐地,大家的眼圈都红了。在场的人都没有说话,一片寂静,只能听到呼呼地风声。还有燃烧过的冥币灰烬,漫天飞舞。外婆的坟头新插上的用白纸剪成的,在风中舞动,分外惹眼。此刻的心十分沉重,不小心,泪滑落下来。
  “外婆,我没来得及看你最后一眼,还未来得及听你说最后一句话,在你离开的时候,我没有在你身边,多想还能听到你叫一声我的乳名,再给我做一道美味的丸子汤。”
  数十年的辛苦,外婆已经累了。在那边的世界里,我想外婆会过得快乐……
  电话那端的守候
  外出他乡求学,离家远了,思念也倍加浓烈。时不时,梦绕在故土的山水之间。梦中有那温暖的家,温暖的。
  时间一长,便抵不住对家的思念。二十的孩子,仍旧怀念着母亲烙下的饼和父亲温暖的背。在那片温暖的怀念中,许多时候,泪盈眼眶。从小就是个恋家的孩子,电话也就成了我联系家中的重要途径。我和父母商量,每个星期六就给家中打个电话,不为别的,哪怕只是报一个平安,心中那份浓烈的牵挂也在瞬间一下子释放。“娃,在学校冷吗,吃的习惯吗?”仿佛每次母亲都是这几个问题,但这些话传到耳边却是那样的温馨,听着也让人有些忍不住掉下泪来。仔细算算从高中开始就一直没多少时间呆在家里了。那时都是一个月回一次家。现在仍记得第一天到高中报到时,父亲和姑父把我送到了新学校。新学校坐落在一个山坡上,连接外界的是一道长达一百多步的石梯。站在高高的石梯顶端向下望去,父亲和姑父越走越远,最终背影消失在大街中。人潮涌动,望着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我的心空空的,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也从那时起,我开始用电话向家里人到问候,报平安,也习惯了每个星期六的中午拿起电话,习惯的一句:“爸、妈,我在这里一切都好,不要牵挂……”
  在孩提时代,姑姑还在广东打工。那时候电话还未普及,位于川中深处的乡村,我们更只是听过,未曾见过。姑姑与家中联系,全靠那一封封信件。记忆中,姑姑每月都会给家里写信。每次到了镇上赶集日,我便和父亲一起去看看乡邮所门外挂着的取信通知。小小的我个子不够,看不到板上写的什么,便一个劲儿踮起脚,伸长了脖子,用眼睛努力的搜索着。取到了信件的那天也成了全家最高兴的事。家里人便停下了手中的活,围坐在一起,听我用稚嫩的语言读着姑姑的来信。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温暖与幸福。到后来,村里有人花高价安装了一部无线电话,在家门口那棵大柳树上支出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顶端还绑着一个大大的扩音喇叭。“七村三社的XX,快来接电话。”从此,这声音在村子里便时不时回荡开了,听着也是那么悦耳。每当听到有我家电话时,全家也会集体出动。记得有一次,姑姑打电话回来,没叫我接,她和爷爷说完就挂了电话。我急得伤伤心心的哭了起来。而如今,电话已走进千家万户,亲情也在瞬间到达。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时间已从我手中走过这么长的距离。大学也走过了匆匆两年,离家也越来越远了。回家团聚,不能说是奢望,但也是期盼很久的念想。有时候,用笔记录着每天的点点滴滴,但写着写着就感到时间不能记录,只能记忆温暖。在大学里,我也没忘在那个熟悉的时候,给家,那个温暖的地方,轻轻说一声:“我还好,不要牵挂。”
  又是一个星期六,仍旧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接通电话的是母亲,我问了问家中情况,报了平安就挂了电话。可有个疑惑渐渐浮上心来。为什么每次接到电话的都是母亲?
  这次假期,回到家,我向母亲提到了这个问题。母亲淡淡的笑笑说:“没什么,就是碰巧在电话机旁罢了。”
  在一旁的父亲也笑着说:“哪里是什么碰巧哟,每次该你打电话回来时,你妈就守在电话机旁,没移过一步。”
  瞬间,我明白了所有。想想以前,自己也曾没有按时打电话回家,母亲该是多么担心呀!
  我想以后我一定会按时打电话回家,因为电话那端有着爱的牵挂。
  春日里的那些童年记忆
  春天,在一阵风中向我们走来,眼前的一切突然变得明朗。
  长达数月的冬天,让人们蛰居在家,少有外出。这春天一到,便处处是人潮涌动。冬眠中的动物,也纷纷苏醒过来,尽情享受着这春天的美妙气息。
  不知从何时起,窗外的一方水塘开始传出阵阵蛙鸣,仿佛是在偶然间听到的,并没有刻意的去关注,但就是这声声蛙鸣激起了童年里许多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生性活泼,每到春天的三四月,天气渐渐回暖之时,便邀上同村的几个玩伴,趁着晚上的几丝朦胧的月色,打上手电,到水田里去抓泥鳅,捉黄鳝。
  在那时候,我们捉黄鳝的武器就是砍下一截质地坚硬的竹子,削成三片大小适宜的竹块。再在竹块的一端削上一排咬牙。把其中一块夹在两块的中间,并用铁丝固定,在竹块两端系上一截橡皮筋。操作时,手握住,一用力,竹块便咬合在一起,细长的黄鳝便再也逃不掉了。一松手,借助橡皮筋的弹力也就回到原样了。
  每到傍晚,我便叫母亲早早地做好晚饭。几口饭一下肚就开始检查装备来,以防晚上中途出现意外。在检查完毕无误后,同行的伙伴也来得差不多了,天色也暗了下来,一行几人便浩浩荡荡的出发了。每次母亲都不忘叮嘱几句,叫我早些回来。
  刚下到田里时,水还有些刺骨,但几分钟后也就适应了,几个人便专注寻找起猎物来。
  乡村的夜晚,此刻是宁静的,耳边更多的是那青蛙的歌唱。我们捉黄鳝有个习惯,下到水里后,就不再多说话。因为稍微话一重,那黄鳝便躲藏到泥土中去了,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周围显得很是寂寥,只有我们的灯光在田间闪烁。青蛙的鸣叫就显得十分热闹了,简直是没有停息,不绝于耳。这声音伴随了我许多个夜晚,也伴随了我的童年。这熟悉的声音仿佛已扎根一般,不能忘却。
  在田间仔细地搜寻着,每当捉到一条时,便会高兴好一阵子,也有很多个夜晚空手而归。那时候,心中总是暗暗地想:“今天运气真差,明晚我肯定会捉到更多。”村里的水田都留下了我的脚印。有一次,我们几个伙伴觉得村里都没什么黄鳝了,便相约到邻村去试试运气。谁知,刚走到半路,我们的手电竟然都没电了。大家只有借助微弱的月光往回赶。突然路边穿出一只野猫,吓得我们撒腿飞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敢再去捉黄鳝了。现在想想,小时候真可笑,不就是一只野猫嘛,有什么可怕的。
  总觉得,世间最无情的要算是时间了。在小学度过六年光景便到了初中,后来又进入高中、大学。仔细一算,晃眼间已是十余年了。时间真快。
  儿时的玩伴,有的还在继续着自己的学业,更多的已走入社会,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忙碌。昔日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是那样的快乐、无忧无虑,而今天再相会已变得很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又天各一方。真怀念过去的时光,怀念儿时的欢乐。
  夜已经很深了。窗外,那方水塘的蛙鸣又响了起来。童年里的那些有趣记忆,又在眼前渐渐浮现。好想再邀上那些儿时的玩伴,再一次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上,捉黄鳝,找寻自己最美好的回忆。
  这一切,很难实现了。我想,我会在心底记住,永远、永远。
  不忘怀。
文海寻梦人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32:3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通公司是做什么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