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在哪疼,走路直不起腰,弯腰受限,背微驼,脖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价值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作者单位: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中国论文网 /6/view-2468002.htm  通讯作者:曹会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2例临床综合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CT表现,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 本组无0级表现病例;Ⅰ级5例,占15.62%;Ⅱ级11例,占34.38%;Ⅲ级13例,占40.62%;Ⅳ级3例,占9.38%。临床早期对应CTⅠ~Ⅱ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中断消失,关节面下小囊变;临床中期对应CT Ⅲ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临床晚期对应CT Ⅳ级,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 CT能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不同阶段表现,作出正确分级,对临床诊断、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全身性慢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椎间关节、肋椎关节,早期以骶髂关节病变最多见。近年来骶髂关节CT检查价值得到肯定[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2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表现,总结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各期的CT表现特点,与临床分期对照,旨在进一步认识CT扫描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0月根据纽约诊断标准[2]确诊的32例AS病例。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31.5岁,其中男24例,女8例;病史2月~9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腰背痛,晨起腰骶僵硬感,严重时全身活动明显受限;实验室检查,32例患者中27例血沉加快,25例组织相容抗原(HLA-B27)阳性,32例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   1.2 方法 采用GE CT/e机型,仰卧位,扫描范围以骶髂关节上缘为基线向下包括全部骶髂关节,层厚、层距均为3 mm,连续扫描,以骨窗及软组织窗重建观察。   1.3 临床分期及CT 分级方法 临床分三期即早期、进展期、晚期(稳定期)。根据纽约标准,将所有病例的CT表现分为0~4 级,0级正常;Ⅰ级为可疑异常:髂骨关节面模糊,局灶性骨质疏松,关节间隙正常;Ⅱ级为轻度异常:关节面模糊,微小侵蚀性病变,局限性骨质疏松和硬化,尚无关节间隙改变;Ⅲ级为明显异常:骶髂关节可出现明显的骨质破坏,关节面硬化,可见明显的骨质疏松和囊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部分强直;Ⅳ级为严重异常:关节严重骨质破坏,关节完全性强直。      2 结果   2.1 CT分级 32例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骶髂关节对称性受累。无0级;Ⅰ级5例,占15.62%,Ⅱ级11例,占34.38%,Ⅲ级13例,占40.62%,Ⅳ级3例,占9.38%。   2.2 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病程的CT表现特点 31.5岁以上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的例数达到11例,占34.38%,31.5岁以下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的例数达到5例,占15.63%,两者明显不同,随着年龄增大,病变严重的例数增多。按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1年以下、2~5年、5年以上三组,对其CT表现对照分析,病程1年以下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的例数为0例,病程2~5年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的例数为4例,占12.5%,病程5年以上,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的例数为12例,占37.5%。结果表明,随着病程增加,病情严重的例数增多。   2.3 临床分期与CT分级 临床早期对应CTⅠ~Ⅱ级,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低热、腰背痛、髋部骶髂关节疼痛,相应CT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中断消失(7/16例),关节面下小囊变(12/16例)。临床进展期对应CT Ⅲ级,临床表现为:睡眠障碍、颈腰背疼痛、发热、晨僵、一侧或双侧髋部疼痛,可出现类风湿皮下结节、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大于20 mg/L,CT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锯齿状或毛刷装(6/13例),关节面下呈小囊状改变,周围关节面增生硬化(13/13例),关节间隙假性增宽 (3/13例),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11/13例),关节腔内可见积气(2/13例)。临床晚期对应CT Ⅳ级,临床表现为:弯腰困难、驼背、关节畸形、活动受限,CT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2/3例)。      3 讨论   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进行性全身结缔组织疾病,常导致脊柱韧带广泛骨化而致骨性强直,以前的命名有Mare-strumpell病、Bechterew病和类风湿性脊柱炎。本病发生于10~40岁,以20岁左右发病率最高,男女比约为5∶1,发病隐匿,起初多为臀部、骶髂关节或大腿后侧隐疼,难以定位,下腰疼、不适为本病最常见症状,晨起加重(晨僵),活动后缓解。骶髂关节常为最早受累的关节,并且几乎100%被累及,双侧对称性发病为其特征,骨质破坏以髂侧为主,开始髂侧关节面模糊,以后侵蚀破坏,呈鼠咬状,边缘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增宽”,随后关节间隙变窄,最终表现为骨性强直、硬化消失[2]。   骶髂关节病变的基本改变是关节糜烂、增生硬化,关节间隙改变及关节强直,这是由于骶髂关节下有滑膜覆盖,而周围关节滑膜改变是以肉芽肿为特征的滑膜炎,滑膜小血管周围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滑膜增厚,并形成血管翳,继而发生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侵犯、关节囊纤维化和关节骨性强直,并有明显骨质疏松。关节糜烂是指关节滑膜部分两侧骨的局限性、不规则的骨质缺损,这种改变多开始于关节的髂骨面,随病程延长可累及骶骨侧,并向关节韧带部发展,关节骨增生硬化是指骶髂关节滑膜部分骨密度不对称性,相对局限的增高,边缘毛糙,这种改变亦始于髂骨面,逐渐向骶骨侧及韧带部发展,且这种糜烂与增生硬化改变相间存在[3]。   在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骶髂关节的各种病理变化,CT有各种不同的征象,CT可消除关节前后重叠的干扰,比平片更清晰地显示关节的轮廓和关节面的侵蚀灶,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客观依据。(1)早期:骶髂关节的CT征象为Ⅰ~Ⅱ级,此期病理改变主要为双侧性的骶髂关节炎,CT表现为关节面下的骨质侵蚀,关节面毛糙,关节面皮质中断,皮质白线消失,关节面下小囊变,以骶髂关节前下1/3关节面最易受累,且以髂侧关节面的改变出现最早且显著。CT可以清楚显示骶髂关节的滑膜部分及非关节的韧带部分,骶髂关节下部层面为滑膜关节,向头侧上移,滑膜关节逐渐被韧带部分代替,滑膜关节间隙呈裂隙状或略呈S形的低密度影,关节间隙在2 mm以上,韧带部的间隙则随层面的上升而逐渐增宽,髂骨面骨皮质基本对称,但不均匀,由前往后逐渐变薄。95%滑膜关节中部1/3在2 mm以上。骶骨面骨皮质常均匀一致,边缘清晰,较薄,1~2 mm者约62.5%,有韧带附着处常不规则,酷似侵蚀[4]。由于AS晚期不可逆转,早期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中凡青年男性出现一侧或双侧髋部疼痛,CT发现骶髂关节模糊、毛糙、侵蚀,即使骶髂关节的X线检查阴性时,也应警惕本病,此亦为早期诊断骶髂关节炎的重要条件。(2)进展期:骶髂关节的CT表现多为Ⅲ级,此期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滑膜及关节软骨的损害进一步加重,关节软骨面下骨质破坏范围逐渐加大,同时见反应性骨硬化更为显著,因此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局部锯齿状及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囊状骨质破坏及周围增生硬化,由于滑膜的破坏,出现关节间隙的狭窄,在与临床表现的对照中,本组所见Ⅲ级主要的CT征象(侵蚀、囊变、硬化、关节间隙狭窄)与进展期主要临床表现(睡眠障碍、腰背疼痛、晨僵)在病变过程中同步发展。(3)晚期(稳定期):骶髂关节的CT表现均为Ⅳ级,此期病理上关节滑膜及韧带均受累,滑膜部分或全部被骨质取代致使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CT的表现亦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   本组31.5岁以上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例数达11例,占34.38%,31.5岁以下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例数达5例,占15.63%,结果表明,病变随年龄的增大病变程度趋于严重。病程1年以下不存在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病例,病程2~5年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例数达4例,占12.5%,病程5年以上骶髂关节病变Ⅲ、Ⅳ级例数达到12例,占37.5%,结果表明病变程度与病程有密切关系,随病程的增加而进展,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同[5]。   总之,CT能准确地反映AS骶髂关节病变不同阶段表现,作出CT分级,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德永,杨祖文,曹来宾,等.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61-265.   [2]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   [3] 曹来宾,张立安,徐爱德,等.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分析与评估.中华放射学杂志,):95-98.   [4] 周修国,林顺发,柯维旭,等.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检查. 中华放射学杂志,):333-335.   [5] 杨萍,陈巨坤.高分辨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715-717.   (收稿日期:)   (本文编辑:陈丹云)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李松伟大夫本人发表
骶髂关节炎,髋关节受限,卧床不起,持续2个多月,疼痛已...
状态:就诊前
&副主任医师
强直性脊柱炎以髋关节病变为主者,预后较差,应积极治疗。由于不知道你髋关节影像学变化情况,目前尚不能过早评价你的病情严重程度,若是早期,建议你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必要时可联合中药熏蒸、针灸效果会更好。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李松伟大夫的信息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白塞氏病、痛风、骨关节炎、肌炎...
李松伟,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河南省免疫学会中医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
中医免疫内科可通话专家
风湿免疫科
广安门中医院
风湿免疫科
风湿免疫科
江苏省中医院
浙江省中山医院
中医免疫风湿科
副主任医师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免疫内科
湖南省中医附一医院
北京中医医院
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中心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骶髂关节疼痛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_壹药网你现在所在位置:>>骶髂关节疼痛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关键词: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单侧发病多见,常发生于骶髂关节前下1/ 3 滑膜部;而强直性常见于青年男性,多为双侧对称发病,表现为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或伴有关节,边缘可有小囊状缺损,病变易侵及骶髂关节上半部,常伴有腰椎小关节间隙模糊、狭窄或消失。2.:骨型骶髂关节结核发生在髂骨松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限性破坏区,可累及骶髂关节;而致密性髂多见于成年女性,常对称性侵犯骶髂关节中下2/ 3 髂骨部分,表现为三角形、新月形或梨形致密影,骨小梁融合消失,不累及关节。3.髂外动脉搏动引起的骨质缺失:近髂外动脉区的局限性骶髂关节结核有时需与髂外动脉搏动引起的或缺失鉴别,前者引起的骨质破坏区虽比较局限,但骨质破坏较广泛,破坏区边缘不清,无;而髂外动脉长期搏动可引起髂骨下缘较明显而深的凹陷,并可见凹陷的边缘清楚,无硬化征象。另外本病还需注意与骶髂劳损,,腰椎结核和髋关节炎症、、和肿瘤鉴别。腰骶椎结核与骶髂关节结核的症状、体征、和窦道的好发部位都很相似,两者容易混淆。如两者同时发生在同一病人,要判断脓肿和窦道来自哪一个病灶,有时很难。只有通过手术或窦道造影来鉴别。 一、临床表现:本病发病一般较缓慢,往往先发现脓肿,及,又往往因脓肿破溃减压,疼痛减轻而延误诊断。有下背及患侧骶髂部疼痛。也可有“”即转移痛至患侧臀部及股外侧。但与症状不同,不放散至小腿及足部,感觉无改变,活动时疼痛加重,如翻身、坐久、上下楼、弯腰、下蹲等,站立时一般身体向健侧倾斜;走路时不敢跨大步。仰卧位常感骶髂部疼痛。二、诊断: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结果,主要是X线检查。检查时在站立位脊柱前弯、后伸及侧弯均受限,并有局部疼痛,但坐位时活动较好。卧位直腿抬高试验,患侧受限并有局部疼痛。压挤或分离髂骨时患部疼痛,骶髂关节患部有压痛,可有寒性脓肿或窦道。肛指检查有时可摸到局部脓肿及压痛。X线照片检查对早期诊断很重要,需照骶髂关节正位及斜位(关节的矢状面),可见骨质破坏、及等。相关文章更多文章热门文章排行12345678910热门药品专题热门百科专区热门问答12345678910我要提问万名医生在线解答请详细描述您的疑问,有助医生快速帮您解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骶髂关节在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