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医院心脏内科神经内科看这样的病吗?

[媒体看军大]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自主创新造福百姓-第四军医大学新闻网
当前位置:
[媒体看军大]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自主创新造福百姓
日 22:10&&&&作者:&&&&发布单位:西京医院&&&&发布范围:公开&&&&阅读:
2012年5月5日,对来自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的蒲芳兵而言,是迎来生命重生的一个特殊日子。
这一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个学科协作、历经9小时手术,为只剩下13厘米小肠的短肠症患者蒲芳兵,实施了国内首例非亲缘性部分活体小肠移植术,成功将其丈夫李兵的180厘米小肠移植过来。
西京医院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需求,自主创新,5年来,完成包括胃癌早期诊断与防治、心脑器官保护、创伤救治与修复等12项国际国内首创,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唯一的中国医院管理创新一等奖,成果100%应用于临床,使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5.4%,研发用于治疗心脏、骨质疏松等系列器械,为患者节约费用达50%以上,真正做到了让普通百姓看上病、看好病、看得起病。
科技创新 提升核心救治能力
对于如何以科技创新提升核心救治能力,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一语中的:“医院惠及百姓、官兵,最终要有绝活、绝技、绝招,能看别人看不好的病,能治别人治不了的病。”
我国心脑疾病高风险人群高达2.7亿,每年因疾病死亡人群10人中有4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999年,时任麻醉科主任的熊利泽从日本归国。在日本的留学经历让他意识到,最初设想的通过一种药物来减轻心脑缺血损伤的想法并不成熟,必须建立中国特色的心脑保护研究。结合中医理论,熊利泽提出了电针预处理的想法。科研团队成员拜中医医生为师,学习在动物身上寻找所需的穴位,并最终应用于临床实践。
经过艰苦攻关,熊利泽及其团队针对心脑血管手术高危患者,采取术前应用电针、高压氧激活人体内在保护机制,术中、术后给予胰岛素强化及药物后处理,对抗心脑缺血性损伤,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生存率。这一成果将5项国际首创收入囊中,并被写入美国心脏学会科学声明、欧洲心脏病学会与糖尿病学会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学会指南、39部国际专著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51家医院推广,5.3万余例高危手术患者受益。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一种外伤愈合后出现的皮肤肉芽肿,病人在1至4年内全部死亡。经过15年艰苦攻关,皮肤病专家高天文领衔的创新团队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并命名一种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使这一疾病的救治成功率由零提高到70%。
教授雷伟领衔的团队率先发明系列新器械、新材料、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治疗骨质疏松的世界性难题。目前已救治病人1万余例,治愈率100%。
近年来,围绕科技创新,一项项技术突破在西京应运而生:
——国内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全国首创重组合异种骨移植术……
目前,国家开展的心、肝、肺、肾四项大器官移植项目,西京医院全部获得资格准入,胃癌早期诊断与防治、心脏介入技术、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严重战创伤系列救治技术、重型颅脑伤救治技术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机制创新 降低患者就医成本
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趋势,医院创新性地实施学科发展院中院、一体化和层次化建设,以融合求突破、以联合谋跨越,形成了具有西京特色的学科发展模式——
将消化内科与胃肠外科融合组成消化病医院,血管外科与心血管内科融合组成心血管病医院;从全院临床学科遴选出基础条件好、有发展前景的优势学科,适度扩大规模,将病房、手术室、监护室、实验室整合,实施一体化;根据学科强弱,为每一个学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而在高水平、高起点上保证学科建设整体跃升。
&“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推动什么。”政委董新平说,在西京医院,每出台一项政策,每推行一项举措,西京人总会问一句“患者能否因此获益?”
为了对应这样的问答,医院通过按疾病病种设立诊治中心、推行院前检查、建立安全合理用药决策系统等机制,做到了把大医院就医门槛降下来、医疗费用压下来、服务质量提上来,让普通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按疾病病种设立诊治中心。打破传统的临床分科模式,将内科、外科按疾病病种进行整合,设立癫痫、肿瘤、脑血管病、创伤等12个中心。癫痫中心把神经内科、外科医生整合一起,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彻底解决患者有病难投医、乱投医,医疗费用平均降低30%。
——推行院前检查。所有手术患者在门诊即完成全部术前检查,入院当天手术治疗,术后2至5天出院。
——建立安全合理用药决策系统。在全国率先研发了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对常见病用药,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首选什么、次选什么有了刚性标准。该系统的应用使抗生素药物滥用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常见手术病人的抗生素使用由85%降到25%。
——推广微创手术。2011年,西京医院全院腔镜手术占传统开腹手术比例达53.36%,妇产科、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比例超过60%,形成了以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心血管介入治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等为代表的全国领先特色品牌技术。
文化创新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我们把文化创新的着眼点放在端正对患者的根本态度上,用爱心、诚信架设医患关系桥梁,树立军队医院人民军医良好形象。”董新平说。
“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西京医院一直在倡导和践行。医院率先在国内成立医疗救助基金,救助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聋哑儿童、小儿白血病和生活贫困患者。
今年3月中旬,又一批由心血管外科易定华主任带队的医疗队踏上爱心之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前往宁夏、甘肃的贫困地区患儿家中,回访已经接受过先心病手术的患儿,义诊筛查适合下一批手术贫困患儿。整个行程结束,他们又确定了71名先心病患儿来院手术治疗。9年来走遍了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山西等10个省区的110个县市,使每个患儿在享受到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费用减免的同时,再获得基金会救助1万—2万元,2100名孤贫先心病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全部恢复健康生活。
聋哑症儿童在我国出生时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三,而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聋治疗有效手段是人工耳蜗植入术。从2000年底开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邱建华联合社会爱心捐助、创新手术方法,使耳蜗植入后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下降至1.5%,帮助700名患者走出无声世界。
西京医院已经把精美护理服务理念推广到全院63个病房。每年30余场医德医风、沟通学、美学、心理学、礼仪学等名家讲座精彩呈现,护理技能练兵、微笑之星评选等活动,已将服务至上的理念深镌心底,2001年医院实现“零纠纷”目标。
精诚为民,就是要细致入微,没有止境。在西京医院,“24小时”供餐服务已深入病房,电子移动点餐系统把服务送到患者身边,焕然一新的门诊面貌让患者就医更温馨和便捷。
创新源于责任和使命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事迹,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字——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救治能力;通过机制创新降低就医成本;通过文化创新改善医患关系。创新,造福普通的患者;创新,让老百姓看上病、看好病、看得起病。这样的创新难能可贵,这样的追求值得提倡。
西京医院为何要创新?因为他们心里有人民,胸中有国家。人民幸福,他们高兴;国家富强,他们欣慰。刻苦钻研提升救治能力,千方百计降低就医成本,真心实意改善医患关系,是他们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突出体现。军队医院能够这样做,地方医院也能这样做。各级政府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医院和医生讲责任、重使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样的棘手问题,一定能逐步得到解决。
来源:7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科学发展擦亮“西京品牌”——解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崛起的奥秘
初夏时节,记者踏入位于古城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连连获悉喜讯——
2011年,该院科研成果有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获全国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2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年,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统计的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名榜上,该院进入前5名……
西京医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西京品牌”越擦越亮!
追求:创新的脚步一天不停
听说“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主研人、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却在脑子里画了个问号:这种治疗手段是最好的吗?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此前,熊利泽带领团队潜心研究23年,收获5项国际重大创新与发现,研究成果写入美国心脏学会科学声明、欧洲心脏病学会与糖尿病学会指南等39部国际专著,使国内51所三级甲等医院、5.3万余例高危患者受益。
这一成果已被国际公认,熊利泽为何依然孜孜以求?他说,世界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墨守成规走不快,要在强手如林的较量中不掉队,创新的脚步就一天不能停。
创新,军人敢为天下先。
2010年,两名肝病重症患者同时来医院就医,可供移植的肝源却只有一个。两难之间,肝胆外科主任窦科峰萌生一个大胆设想:“能不能将一个肝源分别移植给两人?”经过周密论证研究,来自14个科室的52名专家携手实施长达13个小时的国际首例劈裂式“两人异位”肝移植手术,将一个肝源分别移植给两位患者,使两名患者重获新生!
这些年,西京医院连创奇迹:成功实施中国第一例“换脸”手术,“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施机制创新,在全国首创“院中院”模式,获得首个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建起面积达一万平方米、拥有29个功能单元的“西京科研支撑平台”;成立分子影像、转化医学、干细胞治疗和新药研发4大研究中心机构;创新研制便携式野战输液泵、搏动性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皮肤牵引器、自动注射笔等战时急救装备器材……
理念:精益求精做到最好
一位意大利患者跟骨长有恶性肿瘤,极难治疗,面临截肢。谁来医治?意大利国家癌症研究所首先想到的不是本国专家,而是中国西京医院骨科副教授李靖。在李靖的指导治疗下,这名患者的小腿保住了。
李靖告诉记者,保肢生物重建这种手术需要根据肿瘤的不同解剖分型特点提出相应的方法,解决跟骨肿瘤整块切除和后足生物再造两大难题。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精品理念,如今在西京医院深入人心。亚洲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等移植手术;亚洲首例全胸腔镜下房颤治疗术、国内首例电钩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一系列疑难重症治疗凸显了医院综合实力。
“我的小麦迪娜能下地走路了!”女儿在西京医院成功接受了手术保肢治疗后,妈妈努尔扎迪流着眼泪激动地说。
维吾尔族小姑娘麦迪娜生火取暖时,不慎误踏火堆,导致左下肢毁损性烧伤。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科专家在显微镜下切除坏死组织、移植肌肉皮瓣、吻合血管神经,历时5个小时,终于成功保住麦迪娜的左小腿!
类似这样堪称教科书般经典的案例,在西京医院屡见不鲜。樊代明院士领衔的研究群体始终围绕胃癌新标志物这一重大难题集智攻关,历时18年终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熊利泽教授领衔的心脑保护团队从立论假设到实验验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最终,中国第二篇发表于《Anesthesiology》这一世界麻醉领域权威杂志上的论文由西京医院产出。
品质:在阳光效应中提升
来西京医院就诊的群众说:“我们愿意来西京医院看病,一是因为这里的医护人员技术好,再就是省钱。”
该院政委董新平告诉记者,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发应用了临床合理用药数字监控系统,对患者病历、用药等一系列信息进行监控,最大限度地规范了医生合理用药。目前,该院病人的药费在治疗总费用中仅占38%,远低于国家标准。
阳光办院理念促进医院服务品质提升,引发阳光用人、阳光基建、阳光采购等一系列效应。院内推行科室主任竞聘机制,85名科室正、副主任公开比武打擂,校内外、军内外各路能手公平竞争。心脏内科的医生陶凌从美国一回国就被破格晋升,33岁成为第四军医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医院还专门为她领导的实验室新增了价值600多万元的试验设备。陶凌不负众望,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等项目6项。
阳光照耀西京,催生大批英才:该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中国医师奖获得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授95人……
如今,西京品牌已成为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引领着医院科学发展。
来源:6月9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
“西京文化”的绚丽井喷——四医大西京医院创造发展奇迹纪事
2011年,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
一年拿下7个“一等奖”,在全国医疗机构中绝无仅有。
“这是一代代西京人培育的,以创新文化、精品文化和阳光文化为核心的‘西京文化’绚丽井喷。”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日前说。
千百次地问自己
谈起“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项目主研人、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将其归功于“创新”。
在临床实践中,即便患者得以治愈,他仍会问:我们用的治疗方法是最好的吗?
就算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他还会问:这种方法还有改进的地方吗?
总是这样问自己,总是千方百计推陈出新——熊利泽团队在一个个未知面前,潜心研究23年,收获5项国际首次创新发现,国内51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3万余例高危手术患者受益。创新是理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它的形成,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支撑。西京人培育的创新文化,就是“以国际视野定位,以世界标准衡量,勇攀医学巅峰,创立学术新论”。
2010年的一个下午,辗转多家医院都束手无策的两名肝重症患者被送进西京医院,急待救治;而移植肝源,只有一个。为挽救两个年轻生命,西京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窦科峰突发奇想:将一个肝源劈开,分植于两名患者。医院14个科室、52名医护人员携手,实施国际首例劈裂式“两人异位”肝移植手术。13个小时后,这两名濒于死亡的年轻人奇迹重生。
在永远向前走的学术领域,只承认“第一”——西京医院党委一直在做的,就是培养和激发全院人员敢创新的气魄、思创新的精神、会创新的本领。在这所研究型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平均每天一场学术报告会:名家讲坛、名院讲座、精析病例、精美护理、公益讲堂等等,听众范围涵盖机关干部、专家教授、护理人员、进修生和在校学员。为催生大论文、大成果,29个功能单元、资源共享的“西京科研支撑平台”建起来了,分子影像、转化医学、干细胞治疗和新药研发四大研究中心机构建起来了,全年1000余万元的奖励资金拿出来了……一切都因创新而生,一切都为创新服务。
为了将创新文化渗透到医院发展的各个环节,2011年西京医院把建设主题定为创新发展年,加强管理创新、激活学术创新、强化技术创新、开展服务创新、推进育人创新、深化卫勤创新,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将创新文化深植人心。
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教授参与完成的“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他的办公室里,到处是他创造的人体“零件”:孩子的下巴、肋软骨雕出的耳朵……他创新实施的世界第二例、中国第一例“换脸”手术,震惊世界。
这些成果,都是创新成为习惯后孕育的。
复杂病症患者涉及到不同学科专业,需要多个学科共同诊治。西京医院创新性地建立“院中院”模式,整合各个学科优势,组建专科医院,让病人诊治更便捷,也使科研人员“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多出有分量的科研成果。如今,“院中院”模式已在全国多家军地医院推广。西京医院从顶层设计开始的制度创新,荣获全国医疗机构首个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
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一位意大利人跟骨软骨长有恶性肿瘤,面临截肢危险。想得到最好的医疗,意大利罗马埃琳娜女王医院国家癌症研究所专家首先想找的,是中国西京医院骨科医生李靖副教授。果不其然,在李靖指导下,这位患者肢体保住了,李靖也被女王医院聘为客座教授。
李靖的成功,离不开西京医院精品文化的熏陶。“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这才是西京人。”李靖说。
在西京医院,凡事都讲究个“精”字——精品课程、精湛医术、精优论文、精尖成果、精细管理、精英人才、精品党课、精良设备、精彩年华……精品文化的标杆,植根于每个人心底,树立在医院建设的方方面面。追求精品,已经成为这里的一种传统。“一个个世界医学难题就这样在这里破解,每个西京人追求的,就是这份自豪感和成就感。”熊利泽说。
关于胃癌方面的研究,国际学术界项目较少,可以借鉴运用的成果凤毛麟角。在拿到国家一等奖之前的18个年头里,樊代明院士领衔的西京医院创新群体,几乎没拿过有影响的重要奖项,甚至在长达五六年时间里,都没有发表过高水平SCI论文。但他们坚持舍弃小论文、小奖项、小成果,始终围绕胃癌这一重大问题集智攻关,最终获得成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精品。
熊利泽教授领衔的团队也是如此。他们把目光投向基因敲除(knockout)动物。历经一年的艰辛攻关,鉴定出第一只成功的基因敲除小鼠,积累了厚重的研究基础。
面对学界对于中国换脸技术是否成熟的拷问,郭树忠教授团队潜心攻关,始终扭住颜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术研究不放,历经前期动物实验、换脸术实施、学术总结等多个艰辛阶段,发表12篇SCI论文、1篇《柳叶刀》杂志论文,得到世界认可,并以一等奖的实力证实颜面移植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想不敢想的、做不敢做的,做还要做到最好,这就是西京人对精品文化的精彩诠释。正是因为精品文化的不断繁荣,西京人的创造才如此辉煌——3年在《柳叶刀》杂志发表论文3篇,5年实施7个国内“首例”、5个“世界第一”,斩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7年国科金资助项目数全国榜首,连续8年SCI论文发表数全军夺魁。
阳光带来温暖效应
西京医院特有的阳光文化——无私奉献的军人情怀、公平正义的办院理念,使医院风清气正;这,为医院优质快速发展凝聚了内力,积累了声望。
为让患者受益,西京医院推行阳光行医,在全国率先开发并应用临床合理用药决策等系列数字监控系统,对患者病历、用药等一系列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控。对常见病患者,该用什么药,系统显示得一清二楚,最大限度地规范了医生合理用药。
运行系统只不过是技术手段,关键还是要看医护人员怎么想、怎么做。医院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出台《处方管理制度》,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严格监控。去年,因不合理用药和大处方问题,全院有10名医生受到通报批评或经济处罚。
阳光文化下的阳光行医,让患者受益。患者花费少了、负担轻了,心更暖了。
阳光文化不仅温暖患者。心脑保护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员、心脏内科陶凌教授,也是受益者。从美国学成的陶凌,一回国就被医院破格晋升为教授,之后又任命为科室副主任。为支持她的特长,医院特意新增试验设备价值600多万元。陶凌不负众望,承担起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等各种资助项目6项,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SIC论文28篇。
在西京医院,每棵“苗子”,都能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阳光文化,为西京医院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铺就了阳关大道。只要有本事,无论是校内外、军内外、国内外的人,皆可一试身手,凭真本事在这里占上一席之地。阳光文化聚拢的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中国医师奖获得者,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总后一代名师”,95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9名总后科技“三星”人才,为“七个一等奖”的产出,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阳光文化不仅让院内花团锦簇,还温暖广袤的大西北。从1991年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实施帮带以来,西京医院先后对10家西部地区医院进行技术扶持、对口支援。他们派出医疗队560余批次,足迹遍布陕、甘、宁、青、新、晋等西部省份,免费培养技术骨干1100余名,举办各类培训班800余期,捐赠仪器设备价值超过1000万元,帮助救治患者2万余人次。
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说:“一流文化造就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技术、一流技术造福更多军民,赢得一流口碑。文化软实力,给西京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大发展。”
如今,西京文化已成为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引领医院持续优质发展。最新医疗数据显示,该院平均住院日已缩短到8天,最高门急诊量达1.1827万人次。
“西京医院”,成了一张光耀天下的中国医疗“名片”。
来源:5月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
&“七个一等奖”从何而来——西京医院用文化促进科研创新纪实
4月上旬,春意盎然。行走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这所军队医院里,浓郁的文化气息迎面而来。“教授林”、西京广场、历史广场……这些由西京人创造、传承和发扬的文化符号,催生了战斗力、提升了竞争力、聚合了向心力。
就在过去的2011年,一个“大满贯”的奇迹从这里诞生——斩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七个一等奖”在全国医疗机构绝无仅有!
该院政委董新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七个一等奖’的产生绝非偶然,是一代代西京人凝练而成的,以创新文化、精品文化和阳光文化为核心的西京文化熏陶下的自然‘井喷’。这种文化塑造了西京人科研创新的氛围,提升了科研创新的水平。文化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互为依托,才有了这个奇迹。”
创新化为不竭动力
谈起“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项目主研人、该院院长熊利泽将其归功于“创新”。
熊利泽团队始终以临床为牵引,在一个个未知面前潜心研究23年,收获5项国际首次创新发现,研究结果写入美国心脏学会科学声明、欧洲心脏病学会与糖尿病学会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学会指南、39部国际专著,国内51所三级甲等医院、5.3万余例高危手术患者受益。
创新,是概念,是理念,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而它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熏陶。究竟什么是创新文化?西京人给出了答案——以国际视野定位、以世界标准衡量,勇攀医学巅峰、抢占科研高地、创立学术新论,在专业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这所研究型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平均每天一场学术报告会,听众范围涵盖机关干部、专家教授、护理人员、进修生和在校学员;为产生大论文、大成果,建起了1万平米、29个功能单元、资源共享的“西京科研支撑平台”;成立分子影像、转化医学、干细胞治疗和新药研发4大研究中心机构,在不同学科间玩“混搭”。这一切都因创新而生,为创新而服务,文化的熏陶使创新成为西京人的一种自觉行为。
该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教授参与完成的“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2011年同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谈起大奖的取得,答案还是创新!
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目睹了他创造出的各种“零件”:一个1岁的孩子下巴被驴咬掉了,郭树忠又帮他造出了“下巴”;没有耳朵的女孩,郭树忠取出她的肋软骨,雕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耳朵,并完美地接合上……郭树忠用创新将科学和艺术结合,造出了完美的人体“零件”。
除了科研大奖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该院从顶层设计开始的制度创新,获得了全国医疗机构首个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
针对复杂病症患者往往涉及到不同的学科专业,需要多个不同学科专家共同诊治的难题,该院创新发展出了“院中院”模式。他们将胃肠外科并入消化内科组建消化病医院,将心血管外科与心血管内科融合组建心血管病医院,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心身科进行整合组建脑科医院,将骨科扩建为骨科医院。这样的资源整合使病人的诊治更加便捷,而多个科室的联合也使科研人员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精品立为无形标杆
一位意大利友人跟骨软骨长有恶性肿瘤,面临截肢的危险。意大利罗马埃琳娜女王医院国家癌症研究所专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西方专家,而是中国西京医院骨科医生李靖副教授。果不其然,在李靖的手术指导下,患者的肢体保住了,李靖也被对方聘为客座教授。
李靖的成功离不开该院精品文化的熏陶。精品文化,就是在全院形成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超值奉献为核心的文化氛围。西京人将精品文化标杆推向医院建设的各个方面、立在了医院发展的每个阶段,形成了想精品、干精品、出精品的良好氛围,大家的价值定位、奋斗目标越来越高,追求精品已经化为一种传统。
“通过精品文化的历练,一个个世界医学难题从这里破解、别的医院做不了的手术西京医院能做、别人不敢接的病人从这里康复而归,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恰恰是我们作为医务人员所追求的。”熊利泽说。
近年来,该院成功开展了国内首例、世界第2例异体全颜面移植术、亚洲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等移植手术436例,国家开展的心、肝、肺、肾四项大器官移植项目全部获得资格准入;成功开展亚洲首例全胸腔镜下房颤治疗术等微创手术20257例,微创技术特色形成规模……在疑难重症和多发伤救治方面凸显了医院综合实力。
阳光带来温暖效应
在西京医院,传承和发扬着这样一种阳光文化——追求卓越的奋斗意识、无私奉献的军人情怀、公平正义的办院理念。它促进了医院的清风正气,为医院优质快速发展凝聚了内力,聚集了人气,积累了声望。
为了让患者受益,该院推行阳光行医。他们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出台了《处方管理制度》,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严格监控。去年,因不合理用药和大处方问题,全院有10名医生受到通报批评或经济处罚。阳光文化下的阳光行医让患者真正受益,患者的心也更暖了。
该院政委董新平说:“一流文化造就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技术、一流技术造福更多军民,赢得一流口碑。文化软实力给西京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大发展,‘七个一等奖’与西京文化密不可分!”
来源:5月1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
优势混搭 给“名”给“利”——西京医院2011年度斩获“七个一等奖”探秘
2011年度,斩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2项陕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国医院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年之内荣膺7个一等奖,这是地处西部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大满贯”成绩单。
该院政委董新平说:“‘7个一等奖’的产生绝非偶然,这是在以创新文化、精品文化和阳光文化为核心的西京文化熏陶下的自然‘井喷’。”
以临床为牵引 揭开一个个未知
谈起“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主研人、该院院长熊利泽将其归功于“创新”。在临床实践中,即使患者得以治愈,他仍会自问:“我们用的治疗方法是最好的吗?”就算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他还是会想,“这种方法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循规蹈矩走不远。熊利泽团队以临床需求为牵引,面对一个个未知,潜心研究23年,硕果累累。其中,5项创新发现属国际首次,研究结果写入美国心脏学会科学声明、欧洲心脏病学会与糖尿病学会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学会指南、39部国际专著;研究成果走进国内51所三级甲等医院,使5.3万余名高危手术患者受益。
医学科技的每一个进步,都会给成千上万的患者增添遏制疾病的新希望。要在强手如林的医学科技较量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紧紧抓住“创新”二字不放。究竟什么是创新文化?西京人给出了答案——以国际视野定位、用世界标准衡量,抢占科研高地,创立学术新论,在专业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医学学术研究领域,西京医院党委注重培养全院人员勇于创新的气魄、善于创新的本领。在这所研究型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平均每天一场学术报告会,听众涵盖机关干部、专家教授、护理人员、进修生和在校学员;为产生大论文、大成果,1万平方米、29个功能单元、设施齐备、资源共享的西京科研支撑平台建了起来;成立分子影像、转化医学、干细胞治疗和新药研发四大研究中心机构,使不同学科的研究优势组合“混搭”;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SCI论文,按每分5000元进行奖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每项奖励个人2万元,全年1000余万元的奖励没有丝毫“吝啬”……
除了技术创新外,西京医院更是从顶层设计开始进行了制度创新。
针对复杂病症患者往往需要多个不同学科专家共同诊治的难题,该院通过实施“院中院”模式,把各个学科横向联合。他们将胃肠外科并入消化内科组建消化病医院,将心血管外科与心血管内科融合组建心血管病医院,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心身科进行整合组建脑科医院,将骨科扩建为骨科医院。这样的资源整合使病人的诊治更加系统和便捷,而多个科室的联合也使科研人员在科研上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做最好的医生& 写最好的论文
一位意大利友人的跟骨软骨长有恶性肿瘤,面临截肢的危险。意大利罗马埃琳娜女王医院国家癌症研究所专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西方专家,而是中国西京医院骨科医生李靖副教授。果不其然,在李靖的手术指导下,患者的肢体保住了。
跟骨原发恶性肿瘤保肢重建手术极具挑战性,小腿截肢术一度成为跟骨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终极方案。该院骨肿瘤科根据跟骨恶性肿瘤不同解剖分型特点,提出相应的保肢生物重建方法,解决了跟骨肿瘤整块切除和后足生物再造这两大难题,使得大部分原发跟骨恶性肿瘤保肢治疗成为可能。
李靖的成功离不开该院精品文化的熏陶。精品文化,就是在全院形成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超值奉献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就是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做最好的医生、写最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出高精尖的成果……如今,西京人将精品文化标杆推向医院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想精品、干精品、出精品的良好氛围。
“一个个世界医学难题在这里破解,许多别的医院做不了的手术西京医院能做,别人不敢接的病人从这里康复而归,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恰恰是我们作为医务人员所追求的。”熊利泽说。
当年,关于胃癌方面的研究项目在国际学术界较少,可以借鉴运用的成果凤毛麟角,在拿到国家一等奖之前的18个年头里,樊代明院士领衔的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几乎没有拿到过有影响的重要奖项,甚至在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表过高水平的SCI论文。但他们坚持舍弃小论文、小奖项、小成果,始终围绕有关胃癌的重大问题集智攻关,最终获得了成功,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精品。
面对学界对于中国换脸技术是否成熟的考问,该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教授及其团队潜心攻关,历经前期动物实验、换脸术实施、学术总结等多个阶段,发表12篇SCI论文、1篇《柳叶刀》杂志论文,并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实力证实了颜面移植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只要是好苗子& 就给你阳光舞台
  获得心脑保护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团队成员——心脏内科陶凌教授从美国学成一回国,就被医院破格晋升为教授,之后又被任命为科室副主任,33岁的她成为第四军医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为发挥她的特长,医院还特意为实验室新增了600多万元的试验设备。陶凌不负众望,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等各种资助项目6项,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SIC论文28篇,总影响因子达到179。
  在西京,阳光文化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了公开遵循的机制和平等竞争的机会,只要是好苗子,就给你阳光舞台。院常委与“星”级人才挂钩,对有潜力的骨干人才给“名”给“利”,使学科领军人才尽早“出炉”;院内推行科室主任竞聘机制,85名科室正、副主任公开“比武”打擂,阳光选拔,校内外、军内外、国内外人才皆可一试身手,凭真本事走马上任;开展护士长竞聘上岗,对述职答辩、专家点评、投票表决3个关键环节进行电视直播,确保竞聘公正可靠。
阳光文化真正如阳光一般照耀在西京人的心坎儿上,也催生出了精英人才的不断涌现,使医院人才硕果满枝。该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中国医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总后一代名师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授95人、总后科技“三星”人才19人,整齐向上的人才队伍优势为“七个一等奖”的产出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来源:5月4日《健康报》头版头条
创新战略打造中华名院
【主持人】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坚持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提升发展内动力,2011年,该院获得国家和军队科研与管理七个“一等奖”,创新成果位居全国医院前列。请听中央台记者孙利、李彦忠 通讯员***、***发来的报道《创新战略打造中华名院》:
今年3月27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宣布,成功为枪击事件中受伤的美国37岁男子理查德实施了面部移植手术。这项由美国军方支持的高难度“换脸”手术震惊了世界。然而,很多人没想到,早在7年前,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所军队医院已经成功实施过世界第二例,我国第一例“换脸”手术。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是当年换脸术主刀者之一。
[出录音]美国做的是世界上第23例。我们做的是世界上第2例,中国的第1例。从我们这个学科来说,最主要的创新或者对医学界最大的贡献是换脸。
换脸术的成功实施,彰显西京医院的综合实力。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专家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换脸术论文时,特邀西京医院郭树忠为其撰写了述评。因为他们学习借鉴了中国“换脸”术的部分治疗方案。
对于医学技术创新,郭树忠有着独到的见解:[出录音]最好的医院首先要有最好的科室,最好的医院大夫必须要自己创造知识,创造技术,这是最高境界,要刺激创新,要有新的东西,新技术你做的比原来更好,老百姓才喜欢到这样的医院看病。
创新永无止境。16岁的拉毛卓玛来自青海玉树一个贫困的藏民家庭,患有先天性右小耳畸形。郭树忠运用独创的手术方法,取出患者的胁软骨,雕刻成耳朵形状,然后移植到耳根,再造的耳朵几乎以假乱真。不久,拉毛卓玛扎起心爱的马尾辫,迎接快乐明媚的新生活。如今,郭树忠主任每年都要雕刻300多只耳朵,在这里,医学技术与艺术得到高度融合。
郭树忠:[出录音]整形外科从某种程序上说,他也是艺术家,普通的艺术家是与泥土或者石块儿雕塑什么的,我们是以人的组织雕塑,最终也是塑形的问题。我们把所有的手术像艺术一样去对待。
对于西京医院而言,创新,就是“看别人看不好的病,治别人不敢治的病”,与国内外“一流”比较,找“高手”过招。一位意大利人跟骨软骨长有恶性肿瘤,面临截肢的危险。意大利罗马埃琳娜女王医院国家癌症研究所举行国际大会诊,征集手术方案,西京医院骨科李靖副教授的手术方案独占鳌头。
李靖:[出录音]大多数人提出的是小腿截肢术,考虑到患者愈后的生存质量,我根据跟骨恶性肿瘤不同解剖分型特点提出相应的保肢生物重建方法,解决了跟骨肿瘤整块切除和后足生物再造这两大难题,使得大部分原发跟骨恶性肿瘤保肢治疗成为可能。
在李靖的手术指导下,患者的肢体保住了,李靖被意大利罗马埃琳娜女王医院聘为客座教授。荣誉并非仅属于郭树忠和李靖,属于西京医院整个医疗团队。近年来,西京医院实行特殊政策,鼓励联合攻关,大力扶持自主创新,不仅在器官移植领域傲视群雄,取得了目前国家开展的心、肝、肺、肾四项大器官移植项目全部准入资格,并在胃癌早期诊断与防治、心脏介入技术、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肢体严重战创伤系列救治技术、重型颅脑伤监测与救治技术等均形成了特色优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四军大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出录音]在我们西京医院,大家形成一个共识、一个习惯,那就是我们就要去争第一,就要去解决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二是团队。靠一个人来解决疑难疾病的攻克、一个科研课题的攻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有一个团队来主攻这个方向。
去年11月3日凌晨,某建筑工地传来一个十万火急的消息。一位农民工的体内被穿入13根致命钢筋。一场与死神较量的生命争夺战正在西京医院进行。西京医院肝胆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血管内分泌外科等9个学科13位专家教授,联手接力施救。
西京医院主任医师李海民:[出录音]13根钢筋穿过骨盆的大概有7根,我们进入腹腔以后,主要是防止血管出血,那我们就把两个血管,就是卡血管,左右的卡血管都吊起来,阻断了以后我们拔钢筋。
不到4个小时,命悬一线的农民工兄弟奇迹生还。这其中,不仅体现了专家的精湛医疗技术,也体现了西京医院应急体系的成功。近年来,在严重疾病和创伤救治中,西京医院从急诊科、手术室到ICU,要求由创伤救护人员全程参与指挥、抢救,减少检查、会诊等中间环节,以最快速度保证患者在院内“零通过时间”。如今,这一体系已经在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多发伤抢救等救治中,架起了数个力挽生命的绿色通道。
四军大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出录音]所以这种多学科的合作、多学科的这种理念,一些创新,教科书上没有,先做啥然后再做啥,你敢不敢把一些最新发表的国际上这种新的成果,汇集起来解决同样一个病人身上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一个医学的难题,这就是一个飞速的进步。
创新,对于西京人来说,还是勇攀医学巅峰,抢占科研高地,创立学术新论,在专业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2011年,由该院院长熊利泽主研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研究使心脑血管患者手术治疗的生存概率大大增加,已经有5万多名患者受益于此项研究。
四军大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出录音]我作为一个医生,如果一辈子我竭尽全力能做一万台手术,只能惠及一万个病人,但如果我创新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就能够把原来治不了的病治好了,将惠及的可能是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更多。
创新,对于西京人来说,还体现在突出特色,进行体制创新。为加强专业特色医学建设,西京医院院创立了消化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脑科医院、骨科医院四家“院中院”,这一模式在全国多家军地医院推广。
四军大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出录音]最终要把我们医院打造成为我们新观点、新技术、新理论的发源地,要成为国家疑难危重病的治疗中心,要成为我们全国卫勤医疗的中心,要成为我们培养人才的基地,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行走在西京医院,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30多位金牌教授共同种植的“教授林”,成为尊师重教、激励新人的一方沃土;西京广场、历史广场、门诊广场、锦苑广场交相辉映,彰显厚重大气;精神支柱、老照片走廊,无言地诉说着70多年波澜起伏的发展辉煌。独特的西京文化,已深植西京人心底。
四军大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出录音]在多年的实践中,一代代西京人瞄准前沿,勇攀高峰,传承积淀形成了“争先、创新、超越”的医院文化,这种文化凝聚了内部士气,激发了发展动力,使科技创新精神在西京得以最大化的拓展和最有效的实践,这种博大精深的西京文化催生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同时文化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互为依托,才有了我们西京医院在国家、军队、陕西省获得七个一等奖的大满贯成就。
5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稿
【主持人】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运用科技创新促进医疗水平提升,仅去年以来就获得国家和军队七个科研与管理“一等奖”,创新成果跃居全国医院先进行列。请听中央台记者孙利、李彦忠 通讯员***发来的报道。
来自青海玉树的16岁藏族少女拉毛卓玛患有先天性右小耳畸形。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主任运用独创手术方式,取出患者的胁软骨,雕刻成耳朵模样,移植再造的耳朵几乎以假乱真。郭树忠:[出录音] 普通的艺术家是用泥土或者石块儿雕塑什么的,我们是以人的组织进行雕塑,最终也是塑形的问题。我们把所有的手术像艺术一样去对待。
在西京医院,创新医学技术已经形成一种传统。2011年,由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主研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研究使心脑血管患者手术生存概率大幅增加,目前已有5万多名患者受益于此项研究。熊利泽:[出录音]如果一辈子我竭尽全力能做一万台手术,只能惠及一万个病人,但如果我创新一个新的治疗方法,我就能够把原来治不了的病治好了,将惠及的可能是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更多。
创新,对于西京人来说,还体现在突出特色,进行体制创新。近年来,西京医院鼓励联合攻关,取得了开展的心、肝、肺、肾四项大器官移植项目全部准入资格,并在胃癌早期诊断与防治、心脏介入技术、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肢体严重战创伤系列救治技术、重型颅脑伤监测与救治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院创立了消化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脑科医院、骨科医院四家“院中院”,这一模式在全国多家军地医院推广。
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出录音]一代代西京人瞄准前沿,勇攀高峰,传承积淀形成了“争先、创新、超越”的医院文化,这种文化凝聚了内部士气,激发了发展动力,使科技创新精神在西京得以最大化的拓展和最有效的实践。
来源:5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时空》专题稿
4月23日中央七套《和平年代》栏目播出《代号‘救心行动’》
5月12日中央七套《军事科技》栏目播出《没有硝烟的战争》
责任编辑: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当前第1页
版权所有: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本站由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宣传处制作
电话:029-E-mail:xinwenwa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京医院心脏内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