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膝酸痛湿气很重有何疗法和中医非药物疗法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湿气是百病之源,怎样去湿气?这个方法很管用!_权健火疗养生-爱微帮
&& &&& 湿气是百病之源,怎样去湿气?这个方法很管…
点击「箭头所指处」可快速关注微信号:qj9319 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二、判断湿气的方法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2、看起床的状态: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三、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呢?1、喝薏米红小豆粥: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经常有人自作聪明:“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有禁忌吗?其实,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赤小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仅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赤小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肾虚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赤小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2、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3、少盐,帮助肾排水。4、适当午睡。5、戒烟戒酒。6、早上吃上三片姜。7、饮食清淡适量: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8、避开环境中的湿。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4)水分摄取要适量! 权健火疗的生理功效】 权健火疗调动人体全身气血、疏通全身经络、活化人体细胞、激活身体潜在机能、祛除体内风、寒、湿、热、毒等,对酸、麻、肿、痛、胀、痛等症,具立竿见影之功效。【权健火疗对应症状】 权健火疗 对肌肉、消化器官、腺体、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其他组织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权健火疗 对于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胃寒、胃胀、骨刺、增生、痛经等由于受风、寒湿原因引起的各种症状有很好的康复作用; 权健火疗 对关节扭伤、腰间盘突出、神经衰弱、消化系统诸症、妇科、男科等问题有明显的康复效果; 权健火疗 能加速身体血液循环、增强机体代谢,让脂肪有效转化分解,是安全、自然、无痛苦、无副作用的有效减肥方法。无论《权健火疗》走到哪里,其他同行都黯然失色,无论哪家打出《权健火疗》招牌,都让光顾者倍增。火疗的起源一、 春秋战国始有记载  火疗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士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火灸疗法的医学典籍。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灵枢·官能》。火疗的适应症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火灸疗法的基础。火疗的概念 火疗是一种应用物理手段经过加热、浸润与皮肤广泛接触,透过表皮自然吸收渗透到体内的肌肉、骨骼及血液中去,是通过广泛的吸取“火”的热能,使之迅速增加肌体的局部组织温度,从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因真皮的 90% 是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 , 活跃的血液循环可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提速由皮脂腺、汗腺等强力渗透吸收,直达病灶根源。该法同时作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无禁区;作用于全身上百个穴位、无死穴;作用于全身数十条经络、七经八脉、无任何副作用。 循经火疗不同于中医和西医,能够对人体的风寒湿热毒引起的酸麻中胀痛有显著的疗效,尤其针对各种头痛,中耳炎,失眠,鼻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前列腺炎,牛皮癣,风湿等有显著的疗效。更多文章请加微信号:ys9319 来进行学习!「权健直销家园网」震撼来袭!1分钟入驻即可拥有你的个人网站和网上商城,拓展市场从未如此简单,让你的权健事业腾飞起来! 赶快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详细了解和抢注你的权健个人网站/商城吧!还等什么?快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权健家园网!开通权健直销家园网会员赠送价值十万的学习资料,加qq:,领取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权健火疗养生主要适应于:劲椎、肩周、腰肌劳损、关节炎、因肾亏引起的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盗汗等;胃痛、腹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今都市人的亚健康状态。每天发布最新最全的权健资讯、产品案例和养生秘方。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夏季开始,此时春天刚过,阳光越来越旺,万物显蓬勃生长趋势。此时的气候特点是暑热与湿,除了热之外还有湿,湿是指外界环境的湿度大。同气温一样,湿度也是影响人体舒适感的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性质黏腻、秽浊,容易阻遏气机,从而影响体内气的运行,同时认为湿邪致病还有沉重、困倦的特点,这是因为空气中湿度增大,会阻碍人体的热代谢,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大气含有大量水气,皮肤汗液难以蒸发,妨碍了人体内的散热过程,阻遏了正常气化功能。5月气温不算很高,主要是湿邪为患,故此如何预防湿邪致病是5月保健的关键所在。
  在加强身体功能方面,不仅要有充分的营养物质,还应配合充分的休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在加强清除能力方面,我们可有意识去进食一些既能去湿又能加强脾胃功能的食物。例如高梁,有健脾益肾、渗湿止痢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症。
 1、吃饭时肠胃不佳
  到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有隐隐的恶心感,好象吃下去的东西自己往上顶?
  专家指导: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自检脾胃功能,就能发现你是否脾湿。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我们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水液,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马上会有饱胀的感觉,这是胃强脾弱的表现,也是脾湿的征候。
  2、清早洗漱时看面色和舌苔
  早晨眼皮肿,或有下眼袋?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或舌边缘有明显齿痕?
  专家指导:确认是否脾湿,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看舌的形态。健康人平时可以养成定期观察自己舌象的习惯,对照一些中医舌诊的图片,就可以发现自己健康问题的蛛丝马迹。在夏季,脾湿的人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3、入厕时看大便形状
  大便稀烂不成形?大便基本成形但较软,而且大便完了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总有大便排不尽的感觉?
  专家指导:确认是否脾湿,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大便。正常大便是香蕉样软硬适度的条形。而如果像熟得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的大便就是脾湿的表现,说明身体消化功能异常。体内湿气过重时,小便往往表现为尿不多,甚至尿量很少或尿得不痛快。有些女性白带量多,也是湿气的显现。
  4、感觉一下你的体态
  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明显增加?关节僵硬,起床时浑身酸痛?下肢水肿?
  专家指导: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而且表现为虚胖的体征,更严重的人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5、工作时看精神状态
  是否有胸闷的感觉,想长呼一口气才舒服?感觉四肢或身体沉重甚至有浑身酸疼的感觉?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活动时关节发紧,好象不灵活?有头昏沉、头脑不清爽的感觉?易困倦,有时记忆力减退?
  专家指导:古人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说明脾与肺的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脾气虚到一定程度,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短气、少气懒言,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自我检查提示:
  如果你在阴湿天气时出现下列变化,说明你身体内的湿气太重了: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
  那么,就赶快学习下面的排除湿气的方法吧!
  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避开环境的湿气
  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日常生活中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2、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3、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还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体内湿气较重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吃薏米粥,冬瓜,山药,莲藕,(多吃无妨)不宜吃辛辣饮食,不宜大鱼大肉,不宜喝酒。
  妙用葱、姜、蒜
  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TIPS:夏天:吃点“苦”最养心
  苦入心,夏天吃苦味的食物,不仅清心火还可以养心。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人体需要的物质,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除烦、健胃等功用。进入夏季后,当发生味觉减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消化功能障碍时,吃点苦味食物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进食欲,并逐渐恢复正常。另外,像咖啡、茶叶、啤酒等苦味食物,可让人提神醒脑,产生舒适轻松的感觉。苦味食品中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苣叶、莴笋、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等;在干鲜果品中,有杏、荸荠、柚子、杏仁、黑枣、薄荷叶等;此外还有食药兼用的五味子、莲子芯等,五味子适用于冬春季,莲子芯则非常适合于夏季食用。
推荐食谱:鱼香豇豆
【原料】 豇豆350g、花椒1g、干辣椒2g、姜10g、葱15g、蒜25g、剁椒30g、糖3g、盐2g、酱油20ml、醋15ml、香油5ml、牛肉粉1g、食用油30ml、黄酒10ml。
1、鱼香汁:姜末、蒜末、葱末、剁椒、糖、酱油、醋、香油、牛肉粉拌匀。
2、主料豇豆掐去两头,洗净,切成寸段。
3、豇豆入锅煮至断生,捞出后放入冷水中,拔凉后捞出沥干。
4、锅烧热,放入油、花椒、干辣椒煸香后捞出。
5、放入豇豆、黄酒翻炒至八、九成熟。
6、倒入鱼香汁中火翻炒入味,根据口味加盐调整即可。关于中药学教材治湿药分类的探讨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中药学》5版教材,将治湿药分为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3类,但药物归属各异,故难以有力地指导临床应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认为因湿邪致病相当广泛,轻则侵及皮毛肌表,重则损伤脏腑筋骨,且湿性粘滞,治疗如抽丝剥茧,层出无穷而缠绵难愈,若治不得法,或失治误治往往变生他病或致成终生痼疾。因湿邪所侵部位不同,性质有异及兼挟他邪之别,故必须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治湿药物,方能在运用时收到确切的疗效。且湿邪致病有内、外、上、下的不同,故将治湿药分为化湿、燥湿、祛湿和利湿4类,并将其运用略述如下。
适用于湿邪侵袭肌表证。以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鼻塞流涕,或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舌苔薄腻,脉濡等为特征。因湿邪为阴邪,其性滞腻,极难分解,湿邪在表不可仅取发汗解表之法,以防汗去湿留,更不可利湿以攻里,以防引邪入里。只有宣化发散方能表解湿祛。根据湿邪挟暑、挟热、挟寒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3类药物:
1.1 芳香化湿药
藿香、佩兰叶、紫苏叶等。用于湿邪或寒湿外袭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急性肠炎初起。证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重痛,脘闷呕恶,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等。
1.2 清化暑湿药
香薷、白扁豆、扁豆花、西瓜汁等。适用于外感暑湿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初起等。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鼻塞流涕,舌苔薄黄,脉濡为特征。
1.3 宣化湿热药
荷叶、绿豆、西瓜翠衣等。适用于外感湿温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痢疾初起等。以发热,头身重痛,咽痛,恶心,舌苔薄黄,脉濡数为特征。
适用于湿邪蕴结于中下二焦者。多见不欲饮食,脘腹胀满,恶心欲吐或大便泄泻,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脉滑等症。临床应根据湿邪化热与否分为两类:
2.1 燥湿健脾药(苦温燥湿)
厚朴、陈皮、草果、苍术等。适用于湿浊蕴结中焦的急、慢性肠胃炎等。以胃脘胀满或疼痛,呕吐恶心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滑或缓为特征。
2.2 清热燥湿(苦寒燥湿)
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等。适用于湿热蕴结中焦或下焦所致的急、慢性肠炎,胃炎,痢疾,黄疸等。以腹部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口苦食少,大便秘结或下利,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
适用于湿邪伏留肌肤筋骨者。证见肢体关节酸痛,阴雨天则加剧等。湿邪多挟寒、挟风侵入肌肤筋骨,或蕴久化热,多成缠绵痼疾,不易速解,必视其所挟邪气不同而调治之,故祛湿药可分为以下3类:
3.1 祛湿散风寒药
独活、威灵仙、白花蛇、虎骨、蚕砂、徐长卿、五加皮、乌梢蛇、海风藤、千年健、松节等。多适用于风寒湿侵入筋骨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疼痛等。证见肢体关节疼痛,局部恶风畏寒,得热则痛减,舌苔白滑,脉沉缓等。
3.2 清热祛风湿药
防己、秦艽、莶草、臭梧桐、络石藤、桑寄生、海桐皮、寻骨风等。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见关节红肿热痛,身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等。
适用于湿邪留滞下焦而见癃闭水肿等。前贤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此药则通利湿浊从小便而出,临证视其兼热与否可分为两类:
4.1 淡渗利湿药
茯苓、茯苓皮、猪苓、灯芯草、薏苡仁等。适用于湿浊阻滞膀胱或溢于肌肤所致的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等。以小便不利,水肿或腹水,或泻泄不欲饮食,舌苔白腻,脉沉缓为特征。
4.2 清热利湿药
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钱草、海金沙、石苇、萆?、茵陈、地肤子、冬瓜皮、葫芦、赤小豆、泽漆、扁蓄、瞿麦、冬葵子等。适用于湿热蕴结于下焦所致的急性肾炎,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等。以黄疸或水肿,兼见小便不利或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为特征。
名医方论 祛湿剂&&&
二、清热祛湿& & 2
【甘露消毒丹方论】
清·王士雄: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纪》①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徵,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张,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温热经纬》)
今·李畴人:蔻仁辛香,藿香芳香,宣解肺脾。茵陈发越陈伏之湿,黄芩泻肺火,木通泻小肠之火,兼滑石之淡渗从阳通阴而泻三焦之郁热,连翘、川贝清心肺而化痰热,射干、菖蒲利咽喉。苦辛芳淡宣解三焦表里湿热之邪,不专主发汗,上焦肺气宣通,则玄府自启,汗出热化,便通痞开矣。(《医方概要》)
今·冉雪峰:此方滑石、茵陈、木通,皆利湿药;薄荷、藿香、菖蒲、蔻仁、射干、神曲,均芳香通利,疏里宣外。黄芩清热,贝母豁痰。加连翘者,症见丹疹,虽在气分为多,而一部分已袭营分也。此方较普济消毒饮,尤为清超,彼侧重通外,此侧重清内;彼为清中之浊,此为清中之清。细译方制,微苦而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举重若轻,妙婉清灵,迥非庸手所能企及。(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今·朱良春:本方是治疗湿温、时疫的常用方剂。方中藿香、蔻仁、菖蒲辟秽化浊;黄芩、连翘清热解毒;射干、贝母清肺化痰,且射干与连翘相配,更能消退咽肿;滑石、木通、茵陈清利湿热;更用一味薄荷轻疏表邪。这样,可使湿热之邪既从表而散,又从中而化,更从下由小便而出。对于湿温、时疫初起,或湿热黄疸、瘟毒轻型者,都可用之。(《汤头歌诀详解》)
今·赵绍琴:方中黄芩清热燥湿,连翘、射干清热解毒,茵陈、滑石、是木通清利湿热,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茵陈皆芳香之品,有化湿辟秽之功。湿热蕴蒸,易生痰浊,故用川贝母以清化热痰,薄荷配连翘轻清宣透,疏通气机,透达热邪。诸药配伍,芳香化湿辟秽,淡渗分利湿热,寒凉清热解毒。感受湿热秽浊之邪,用之多可获效。(《温病纵横》)
【注释】①六元正纪:即《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八正散方论】
清·汪&&昂: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车前清肝热而通膀胱,肝脉络于阴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麦、匾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湿而兼泻热者也;滑石利窍散结,栀子、大黄苦寒下行,此皆泻热而兼利湿者也。甘草合滑石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径达茎中,甘能缓痛也。虽治下焦而不专于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热结膀胱不能化气而水积下焦,故小腹硬满,小便不通焉。大黄下郁热而膀胱之气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闭塞自通,瞿麦清热利水道,木通降火利小水,蓄泻膀胱积水,山栀清三焦郁火,车前子清热以通关窍,生草梢泻火以达茎中。为散,灯心汤煎,使热结顿化,则膀胱肃清而小便自利,小腹硬满自除矣。此泻热通闭之剂,为热结溺闭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费伯雄:此方治实火下注小肠、膀胱者则可。若阴虚夹湿火之体,便当去大黄,加天冬、丹参、丹皮、琥珀等味,不可再用大黄以伤其元气。(《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淋之为病,虽有多端,其辨别不过虚实两途。若有邪而实者,其来必痛,或湿热,或瘀血,有邪证、邪脉可据者,悉从膀胱、溺道而来;若不痛而属虚者,由肾脏精道而来。盖前阴虽一,内有两窍,一为溺窍,一为精窍。故淋之一证,无不出于肾与膀胱也。然膀胱一腑,有下口而无上口,其水皆从大、小肠之分别清浊,而下渗为溺,则知湿浊瘀血,亦由此处而渗入膀胱为病焉。故此方以大黄导湿热直下大肠,不使其再入膀胱,庶几源清而流自洁耳。其既蓄于膀胱者,又不得不疏其流。以上诸药,或清心而下降,或导浊以分消,自然痛可止、热可蠲,湿热之邪尽从溺道而出矣。(《成方便读》)
【五淋散方论】
清·柯&&琴:经曰肾合膀胱,故肾为水脏,而膀胱为水腑。肾主癸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膀胱主壬水,受五脏六腑之津而藏之。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然又曰气化则能出者,何也?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能纳而不能出,唯气为水母,必太阳之气化,而膀胱之溺始出,是水道固藉无形之气化,不专责有形之州都矣。然水者阴也,气者阳也。气为阳之根源,而火为阳之征兆,所以气有余,便成壮火而为邪热。壮火上行三焦,则伤太阳之气,邪热下入膀胱,则涸州都之津,火胜则水亏,理固然也。夫五脏之水火皆生于气,故少火生气,而气即为水,水精四布,下输膀胱,源清则流洁矣。如壮火食气,则化源无藉,乃癃闭淋涩,膏淋豆汁,砂石脓血,而水道为之不利矣。总由化源之不清,非关决渎之失职,若以八正、舟车、禹功、浚川等剂治之,五脏之阴虚,太阳之气化绝矣。故急用栀、苓清心肺,以通上焦之气,而五志火清;归、芍滋肾肝,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分清,则太阳之气自化,而膀胱水洁矣。此治本之计,法之尽善者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吴&&谦:八正、五淋皆治淋涩癃闭之药,而不无轻重之别。轻者有热未结,虽见淋涩,悄赤、豆汁、砂石、膏血,癃闭之证,但其痛则轻,其病不急,宜用热而输水,归、芍益阴而化阳,复佐以甘草调其阴阳,而用梢者,意在前阴也。重者热已结实,不但痕甚势急,而且大便亦不通矣,宜用八正散兼泻二阴,故于群走前阴药中,加大黄直攻后窍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今·盛心如:膀胱为水府,三焦为水道,水道不通,则以利水为正法,故以赤茯苓为主;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寒为热胜,以苦平之,故以甘草、山栀泻火泄热为臣;火淫于内,偌以苦辛,肾家苦燥,急以辛润,燥热合德,宜以酸平,故以当归、芍药为佐;加灯芯为引者,向导之使也。且苓、栀入心肺,以通上焦之气;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甘草入中宫,以缓三焦之气,三焦通利,而膀胱之化源以清矣。当归以气胜,养血而增液;芍药善去瘀,破结以和阴;甘草为调中益气之任;山栀作釜底抽薪之计,而茯苓为通淋之主药,故不论其为气血为石为膏为劳,靡有不操胜算。至修园加减之法①,则单刀直入,从变通而入于神化之境也。(《实用方剂学》)
今·朱良春:本方山栀泻火清热,兼利小便,赤苓清利湿热,二药清热利尿通淋。赤芍凉血散瘀,当归活血止痛,二药能治热淋瘀结尿血,并略有养阴的作用。甘草在本方中主要取其泻火解毒。从各药配合看来,本方对于热淋小便赤涩、刺痛或尿中夹血者,可以取效。本方方名"五淋散"者,殆指以其化裁加减,可治五淋之症。例如,加海金砂、滑石、石首鱼脑石等,可治小便窘迫,刺疼牵引少腹,尿出砂石的石淋;加生地、丹皮、牛膝等,可治溺痛带血的血淋;加乌药、升麻,可治膀胱气化不宣,胞中气胀,溺有余沥的气淋;加瞿麦、石苇等,可治尿浊如膏,小溲疼痛的膏淋等。不过这些仅是举例说明而已,在实际应用时,还须根据症情,通权达变。(《汤头歌诀详解》)
【注释】①修园加减之法:见《时方妙用》卷四五淋散加减法。
【通关丸方论】
明·吴&&昆:肾火起于涌泉之下者,此方主之。热自足心直冲股内而入腹者,谓之肾火,起于涌泉之下。知、柏苦寒,水之类也,故能滋益肾水;肉桂辛热,火之属也,故能假之反佐。此《易》所谓水流湿、火就燥也。(《医方考》)
明·王肯堂:《内经》曰:热者寒之。又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柏之苦寒,泻热补水润燥,故以为君;以知母之苦寒,泻肾火,故以为佐;肉桂辛热,寒因热用也。(《证治准绳·类方》)
清·柯&&琴: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人知肾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肾中有火始能致水耳。盖天一生水,一者,阳气也,即火也。气为水母,阳为阴根,必火有所归,斯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温,引知、柏入肾而奏其效。此相须之殷,亦承制之理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昂:此足少阴药也。水不胜火,法当壮水以制阳光,黄柏苦寒微辛,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入肾经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肾经气分,故二药每相须而行,为补水之良剂。肉桂辛热,假之反佐,为少阴引经,寒因热用也。(《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东垣滋肾丸,原名通关丸。《难经·关格论》云:关则不得小便。口不渴而小便不通,乃下焦肾与膀胱阴分受热,闭塞其流,即《内经》云无阴则阳无以化也。何则?膀胱禀大寒之气,肾感寒水之运,运气窒塞,故受热而闭。治法仍须用气味俱阴之药,除其热,泄其闭。治以黄柏泻膀胱之热,知母清金水之源,一燥一润,相须为用,佐以肉桂,寒因热用,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则郁热从小便而出,而关开矣。再议膏梁酒湿,损伤肾水,以致关阴者,亦能使火逆而为格阳,或为呃逆、为咽痛。东垣尝谓阴火上冲,而吸气不得入,胃脉反逆,阴中伏阳,即为呃。又谓肾虚蒸热,脚膝无力,阴痿,阴汗,冲脉上冲而为喘、为咽痛者,用之亦效。(《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肾水不足,阴火炎而神机闭遏,不能开发灵动,故舌本强硬,舌音不正焉。黄柏泻热,清阴火之上炎;知母润燥,滋肾水之不足;肉桂导火归原,足以开发神机而正舌音也。蜜丸滚水下,使阴火下潜,则心肾交通而水火既济,安有舌本强硬,舌音不正之患乎?此壮水导火之剂,为阴火上炎舌强之 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妊娠肾水不足,不能施化津液,故小便不通,即无阴则阳无以化,小腹鼓胀,胎孕不安焉。知母滋肾水之不足,黄柏降龙化之有余,稍佐肉桂之辛温以导水闭也。白蜜丸之,沸汤下之,俾阳化阴施,则肾水内充,而膀胱无闭塞之患,小便无不通之虞,其膨胀无不退,胎孕无不安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
今·李畴人:知母、黄柏苦寒,泻下焦相火而平虚热,少用肉桂通阳化气,则肾阳振动,膀胱气化得力,使知、柏纯阴不至呆滞。乃滋肾在知、柏,通关在肉桂。治阴虚阳结气闭而小便不通之症,与湿热秘结,肺脾之气不化者,未可同语。(《医方概要》)
名医方论 祛湿剂
二、清热祛湿& & 3
【二妙散方论】
明·吴&&昆:湿热腰膝疼痛者,此方主之。湿性润下,病则下体受之,故腰膝痛。然湿未尝痛,积久而热,湿热相搏,然后痛。此方用苍术以燥湿,黄柏以去热。又黄柏有从治之妙,苍术有健脾之功,一正一从,奇正①之道也。(《医方考》)
清·王子接:二妙散,偶方之小制也。苍术生用入阳明经,能发二阳之汗;黄柏炒黑入太阴经,能除至阴之湿。一生一熟,相为表里,治阴分之湿热,有如鼓应桴之妙。(《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湿热下注,腰膂不能转枢,故机关不利,腰中疼重不已焉。苍术燥湿升阳,阳运则枢机自利;黄柏清热燥湿,湿化则真气得行。为散酒调,使湿热运行则经气清利,而腰府无留滞之患,枢机有转运之权,何腰中疼重不痊哉?此清热燥湿之剂,为湿热腰痛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张秉成:治湿热盛于下焦,而成痿证者。夫痿者萎也,有软弱不振之象,其病筋脉弛长,足不任地,步履歪斜,此皆湿热不攘,蕴留经络之中所致。然湿热之邪虽盛于下,其始未尝不从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洁其源。方中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燥,直达中州,为燥湿强脾之主药。但病既传于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黄柏苦寒下降之品,入肝肾直清下焦之湿热,标本并治,中下两宣。如邪气盛,而正不虚者,即可用之。(《成方便读》)
【注释】①奇正:古代兵法的术语。《孙子·势》:"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又:"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王暂注:"奇正者,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也。临敌运变,循环不穷,穷则败也。"
【中满分消丸方论】
清·张&&璐:东垣分消汤、丸,一主温中散滞,一注清热利水,原其立方之不出《内经》平治权衡、去菀陈&&、开鬼门、洁净府等法。其方下所指寒胀,乃下焦阴气逆满,郁遏中焦阳气,有似乎阴之象,故药中虽用乌头之辛热,宣布五阳,为辟除阴邪之向导,即用连、柏之苦寒以降泄之,苟非风水肤胀脉浮,证起于表者,孰敢轻用开鬼门之汉以鼓动其阴霾四塞乎?热胀用黄芩之轻扬以降 肺热,则用猪苓、泽泻以利导之,故专以洁净府为务,无事开鬼门宣布五阳等法也。(《张氏医通》)
清·汪&&绂:中满热胀,中焦火也。中脘积湿,郁而为火,则气血不滋,小便癃秘,中气不快,经血不行,火逆在中,上下皆病,故为之宣畅其气,均其水火而分消之。以辛散而升之,厚朴为之主,而砂仁、干姜、半夏、陈皮、姜黄之辛皆能升肝命之气,而破脾土之郁,能升脾胃之气以达之上焦;以苦燥而降之,亦厚朴可为之主,而枳实、姜黄、芩、连之苦,皆能降逆气,且燥脾土之湿。然后抑其妄热而清之。芩、连、知母,决其湿热而去之,泽泻、二苓,亦所谓分沟洫①也。由是而滋益其中气,以厚脾土,亦所以厚堤防也,堤防厚而后沟渎清,水湿不积,湿不郁则热不生,气无所逆,而胀满消矣。(《医林纂要探源》)
清·张秉成:夫诸胀固受邪不同,治法亦异,然大势不越脾胃为病。以肿属无形,胀为有形,有形者必归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万物所归,若脾旺有运化之能,决不致滞而为胀。若脾土一虚,则积而成病矣。但土衰则湿盛,湿从土化,寒热不同,如此方之治脾虚湿热为胀为满,则用六君之补脾,以芩、连之清热,枳、朴之辛苦,以行其气;猪、泽之淡渗,以利其湿。然湿热既结,即清之行之利之,尚不足以解其粘腻之气,故用干姜之辛热,燥以散之;姜黄、砂仁之香烈,热以动之,而后湿热之邪,从兹解化。用知母者,因病起于胃,不特清阳明独胜之热,且恐燥药过多,假此以护胃家之津液也。丸以蒸饼者,助土以使其化耳。(《成方便读》)
【注释】①沟洫:用心防旱排涝的田间水道。小者曰沟,大者曰洫。
名医方论 祛湿剂
三、利水渗湿&&2
【猪苓汤方论】
明·许&&宏: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大同而异者也。但五苓散中有桂、术,兼治于表也;猪苓汤中有滑石,兼治于内也。今此脉浮发热,本为表;又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乃下焦热也。少阴下利不渴者为寒,今此下利渴,又咳又呕,心烦不得眠,知非虚寒,乃实热也。故用猪苓为君,茯苓为臣,轻淡之味,而理虚烦,行水道;泽泻为佐,而泄伏水;阿胶、滑石为使,镇下而利水道者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伤寒少阴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伤寒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导其阳邪由溺而泄,则津液运化,而渴自愈也。又曰:猪苓质枯,轻清之象也,能渗上焦之湿;茯苓味甘,中宫之性也,能渗中焦之湿;泽泻味咸,润下之性也,能渗下焦之湿;滑石性寒,清肃之令也,能渗湿中之热。四物皆渗利,则又有下多亡阴之惧,故用阿胶佐之,以存津液于决渎①尔。(《医方考》)
明·方有执:猪苓、茯苓从阳而淡渗,阿胶、滑石滑泽以滋润,泽泻咸寒走肾以行水。水行则热泄,滋润则渴除。(《伤寒论条辨》)
清·赵羽皇:仲景制猪苓汤,以行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去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热,亦于胃家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杜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柯&&琴:脉证全同五苓,彼以太阳寒水,利于发汗,汗出则膀胱气化而小便行,故利水之中仍兼发汗之味;此阳明燥土,最忌发汗,汗之则胃亡津液,而小便更不利,所以利水之中仍用滋之品。二方同为利水,太阳用五苓者,因寒水在心下,故有水逆之证,桂枝以散寒,白术以培土也;阳明用猪苓者,因热邪在胃中,故有自汗证,滑石以滋土,阿胶以生津也。散以散寒,汤以润燥,用意微矣。(《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清·汪&&昂:此足太阳、阳明药也。热上壅则下不通,下不通热益上壅。又湿郁则为热,热蒸更为湿,故以烦而呕渴,便秘而发黄也。淡能渗湿,寒能胜热,茯苓甘淡,渗脾肺之湿;猪苓甘淡,泽泻咸寒,泻肾与膀胱之湿;滑石甘淡而寒,体重降火,气轻解肌,通行上下表里之湿;阿胶甘平润滑,以疗烦渴不眠。要使水道通利,则热邪皆从小便下降,而三焦俱清矣。(《医方集解》)
清·周扬俊:热盛膀胱,非水能解,何者?水有止渴之功,而无祛热之力也。故用猪苓之淡渗与泽泻之咸寒,与五苓不异。而此易白术以阿胶者,彼属气,此属血分也;易桂以滑石者,彼有表,而此为消暑也。然则所蓄之水去,则热消矣,润液之味投,则渴除矣。(《伤寒论三注》)
清·王子接:五者皆利水药,标其性之最利者名之,故曰猪苓汤,与五苓之用,其义天渊。五苓散治太阳之本,利水监②以实脾守阳,是通而固者也。猪苓汤治阳明、少阴热结,利水复以滑窍育阴,是通而利者也。盖热邪壅闭劫阴,取滑石滑利三焦;泄热救阴淡渗之剂,唯恐重亡其阴,取阿胶即从利水中育阴,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故仲景云:汗多胃燥,虽渴而里无热者,不可与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唐宗海:此方专主滋阴利水,凡肾经阴虚,水泛为痰者,用之立效。取阿胶润燥,滑石清热,合诸药皆滋降之品,以成其祛痰之功。痰之根原于肾,制肺者治其标,治肾者治其本。(《血证论》)
清·张秉成:治太阳病里热不解,热传阳明,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恐津液内亡,转成胃实之证,以及湿热伤阴,须补阴利湿,并用为治者。夫太阳、阳明,其位最近,且论传变之次第,亦皆太阳传入阳明。阳明者,胃也。胃者,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但阳明一经,最虑者亡津液,津液一伤,即成胃实不大便之证,故仲景治阳明,处处以存阴救阴为务。如此之证,热在膀胱,久而不解,则热伤津液,于是渴欲饮水;传胃之象已形,而小便仍不利,膀胱之邪,依然不化,若不先治其本,则热势终不得除。故以二苓、泽泻分消膀胱之水,使热势下趋;滑石甘寒,内清六腑之热,外彻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里之湿。恐单治其湿,以致阴愈耗而热愈炽,故加阿胶养阴熄风,以津液,又为治阴虚湿热之一法也。(《成方便读》)
今·岳美中:若湿热踞于下焦,灼伤阴络尿血者,苦寒清利之品非所宜,若勉为其用,必更损阴液。此时应以猪苓汤治之。二苓甘平,泽泻、滑石甘寒,清利湿热而不伤阴,阿胶养血止血,而不碍清利。
猪苓汤能疏泄湿浊之气,而不留其瘀滞,亦能滋润其真阴,而不虑其枯燥。虽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一则用术、桂暖肾以行水;一则用滑石、阿胶以滋阴利水。日本医生更具体指出,淋病脓血,加车前子、大黄,更治尿血之重症。从脏器分之,五苓散证病在肾脏,虽小便不利,而小腹不满,决不见脓血;猪苓汤证病在膀胱、尿道,其小腹必满,又多带脓血(《岳美中医案集》)
【注释】①决渎:疏通水道。 ②水监:指监督水的脏腑,此处指膀胱。
【防己黄芪汤方论】
明·徐&&彬:此言风湿中有脾气不能运,湿不为汗衰者,又不得泥微发汗之例。谓上条①之一身尽疼,邪虽偏体,正气犹能自用,且发热则势犹外出也。假若身重,则肌肉之气,湿主之,虽脉浮汗出恶风,似邪犹在表,然湿不为汗解,而身重如故,则湿欲搏风而风热盛不受搏,反搏肌肉之正气,明是脾胃素虚,正不胜邪,外风内湿,两不相下。故以术、甘健脾强胃为主,加芪以壮卫气,而以一味防已逐周身之风湿。谓身疼发热,则湿邪尚在筋腠,此则正气为湿所痹;故彼用薏苡、炙草靖内,以佐麻、杏所不逮,此反用芪、术、甘为主,协力防己,以搜外之风湿。盖湿既令身重,则虽脉浮汗出恶风,不可从表散也。然姜多枣少,宣散之意在其中矣。(《金匮要略论注》)
清·汪&&昂:此足太阳、太阴药也。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窍泻湿,为治风肿、水肿之主药;黄芪生用达表,治风注肤痛,温分肉实腠理,白术健脾燥湿,与黄芪并能止汗为臣;防己性险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又能补土制水为佐;姜、枣辛甘发散,调和营卫为使也。(《医方集解》)
清·尤&&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从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金匮要略心典》)
清·黄元御:风客皮毛,是以脉浮;湿渍经络,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补中而燥土。黄芪、防己发表而泄湿也。(《金匮悬解》)
清·陈元犀:恶风者,风伤肌腠也;身重者,湿伤经络也;脉浮者,病在表也。何以不用桂枝、麻黄以发表祛风,而用防己黄芪以补虚行水乎?盖以汗出为腠理之虚,身重为土虚湿胜。故用黄芪以走塞空,枣、白术以补土胜湿,生姜辛以去风、温以行水。重于防己之走而不守者,领诸药环转于周身,使上行下出,外通内达,迅扫而无余矣。(《金匮方歌括》)
清·费伯雄:去风先养血,治湿先健脾,此一定之法。此症乃风与水相乘,非血虎生风之化,故但用治风逐水健脾之药,而不必加血药,但得水气去而腠理实,则风亦不能独留矣。(《医方论》)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煞费苦心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己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迳去而病愈,故用黄芪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使防己大彰厥②效。服后如虫行皮中,上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①上条:批《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之上面一条,即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证。
②厥(iue):其。
发表评论:
馆藏&1242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非药物疗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