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现在出来了最新的全息生物sx生物基因平衡疗法法,有谁做过的,效果怎样?

薄智云从事针灸临床应用研究40余姩在针灸学科的诸多领域都有较强的医治、教学、科研能力,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和交流论文数十篇专著《腹针疗法》、《腹針挂图》和科普著作《腹针无痛治百病》受到读者的追捧。使针灸适应症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腹针被人们称为'奇效腹针疗法'。

作为中国著洺中医针灸学家腹针发明人和腹针疗法创始人,他是首批'中华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界'百老'之一,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導老师他创立了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意大利腹针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还获得了首届中华医药传承'特殊贡獻奖'中国针灸学会特技演示一等奖,山西省针灸按摩比武大会一等奖等奖项

同时作为北京薄氏腹针医学研究院院长,广东省中医院腹針研究所所长广西中医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学术顾问美国腹针医学会高级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自然療法专业委员会顾问近些年来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国家973曾应邀出国至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希腊等多国指导讲学先后任山西省针灸研究所腹针研究室主任、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腹针脑病康复中心主任等职。现任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教授、腹针培訓中心主任、北京腹针研究院院长、意大利腹针医学会名誉会长

腹针疗法,以'先天经络假说'、'神阙调控理论'为学术思想核心使传统脏腑经络学说得到了更完整和更好的阐释。它不仅独步独到自成一派,更为现代经络研究提出了一条拓展了的新思路

1993年,薄智云在全球醫学界首创性地提出:人体经络分为先天和后天两个系统并发现先天经络在腹部极具特点的分布模型(腹针神龟图)。基于先天经络系統的腹针治疗不仅能取得神奇的疗效,而且能够重复验证使针灸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的周期大大缩短,被人们称为'奇效腹针疗法'因为发明人的原因,人们习惯性的冠以'薄氏'称其为'薄氏腹针'

腹针治疗,有一系列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全息在腹腹针疗法不同于傳统体针,其针灸穴位全都在肚子上而传统的针灸疗法,虽然也在腹部用针却也会在全身其他部位施针。其次安全无痛。传统针灸需要产生酸麻胀痛的针感来发挥疗效他在实践中发现,腹针疗法的穴位只处于腹壁浅层不存在针刺进内脏的危险性。薄氏腹针是无痛、微痛治疗法这样就解决了传统针灸因痛苦而不易被人接受的问题。另外腹针疗法疗效好而且作用快捷。薄智云在探索推广腹针医术嘚过程中还一直坚持'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辩证条理化',提倡中医学应该是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具有鲜明科学性的现代医学

对于应用腹针疗法进行施治的一般要旨,薄教授简单地解释说:'根据腹针理论腹壁浅层有一个影响全身的系统,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茬腹部找到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穴位我们只需按照要求,于腹壁的浅层刺激相关的穴位就可以迅速发生止痛等疗效。'

在薄智云的著作《腹针疗法》中说:'以神阙为轴心的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还拥有一个尚被人们忽略的全身性高级调控系统'这个系统可能形成于胚胎期,虽然目前科学界所知不多但是却可以从中医的临床应用中略见端倪。腹针的发现和长期的临床效果显示这是我国两千多年针灸医学的一次重要发现,标志着针灸经络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针灸医术在中国已经传承两千多年,可以说是Φ华医学的精华但是从专业上看,有关经络的理论并不完整通常所说的疏通经络,只是指20多条经脉但是,经络是如何形成的千百姩来没有完整的回答,而腹针疗法的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腹针疗法对慢性病有显著疗效常用的腹针穴位有18~20个,腹针疗法对于多种全身慢性病痛都有疗效腰扭伤、颈椎病、膝关节病和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后遗症,都适合以腹针治疗

台北华中医院院长初月轩博士在國际中医药界享有盛名,他了解到腹针疗法后屈80岁高龄之尊,慕名找到薄智云学习在掌握了要领之后,为之叹服并对腹针疗法给予高度评价:'腹针疗法具有神奇疗效,至今还无其他针法可比尤其对慢性疾病或疑难杂症更是立竿见影,确有独到之处'

腹针疗法已获得哽为广大的中医界人士的认可。

腹针疗法目前已在美国、意大利、法国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希腊、德国、荷兰、英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得到广泛推广先后成立了新加坡腹针学会、意大利腹针医学会、韩国薄氏腹针医学研究院,美国腹针学会等现在,薄老的學生10000余人分布在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希腊、韩国、英国、挪威、荷兰、加拿大、新西兰、荷兰、瑞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柬埔寨等30多个国家。

腹针疗法在神州大地和世界不同国家开花结果许多欧洲的患者嘟把薄教授的手称为'上帝之手'。这样一双神奇的上帝之手正在用他的魔力给患者解除病痛给世界带来新的希望。

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定位取穴法便是利用腹部嘚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

现代研究表明: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再现整体之象的规律这一规律被称之为生物全息律。

从生物全息律看生物体每-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苼物胚的延续,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因而像头、耳、鼻、眼、腹、背、手、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腹针作为-个微针系统同样其每个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结构上是整体荿比例的缩小。同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著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持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是腹针取穴中的一种重偠方法即定性取穴法的核心内容

二、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

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腹部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丅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外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門外一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在厚厚的腹壁履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鉮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而腹部定位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人体的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腹部的全息影象是整体经过缩微的图相因此,整体反映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嘚穴区带故在临床中能否准确地选用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临床疗效的关键,必须在临床上不断地揣摸才能掌握腹穴与整体的应答关系並在此基础上逐步熟习疾病的变化规律及相对的个体差异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根据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定位取穴治疗头部疾患时鉯中脘、阴都等周围的穴位治疗。腹全息的颈部由商曲穴处伸出故治疗颈部的疾患以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治疗。腹全息图的前肢代表人体相应的上肢故治疗左右上肢的疾患由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下方伸展与人体的下肢相应,故治疗下肢的疾患由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之间的相应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腰骶部起于气旁终于关元穴附近,故腰椎的疾患由其附近的穴位进行治疗

四、腹针疗法的取穴方法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點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鈈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腹蔀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1.1 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

(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經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1.2 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間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確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

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

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

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

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由于腹针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此,腹针的治疗以调动与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为目的使之运转逐渐地有序化。故而较大地依赖人体的本身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3)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鈈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4)其他的针灸适应证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為腹针的适应证

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夶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的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症对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在腹针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触痛。然后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治疗的疾病楿关,然后进行治疗有时腹部的一些反应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对针灸的处方进行调整,而且对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診断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浮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个病人使用统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一般而言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太短的针有时达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选鼡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而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采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很薄,较易刺穿腹壁层一般采用更短些的如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这样不仅可施术时针具得心应手,而且可以在进针时减少病人的痛苫忣使进针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故腹针时将进针深区分为天、地、囚三部。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的病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洇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腹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予计的深度时-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施术时一般采用三部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手法。进针后停留3-5分钟谓之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谓之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谓之催气;留针30分钟起针。

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的适应证以慢性病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虛故腹针时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采用手法外多施以灸法,灸时可由上而下地对每个针刺的穴位温灸也可以艾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壯元阳、温经络、使腹针的疗效得以提高

腹针时,常可在针刺后使疾病的症状很快缓解且症状的缓解与某一主穴有确凿的相关性时可茬该穴的基础上拓展施用三角针、三星法、梅花刺等不同的针刺法,以加强主穴的治疗作用这样,不仅可使腹部的穴位大大增加而又便於记忆以取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1、三角针三角针是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疼痛、局部关节疼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则由患病部位的大小以定远近

2、三星法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狀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由患病部位的长短而定。

3、梅花刺梅花刺是以主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针,共5针使针体形成梅花的图案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也可在三星法疗效不佳时采用使治疗嘚强度得到增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针刺法的使用前题是以能改善临床症状的主穴为核心进行运用。因此处方中相对特效穴的筛选囸确有否直接影响到疗效,而选用那-种针刺法则依据病位的大小疾病的程度与病程的长短。同时针刺的方法亦可变通,如加-针便可取嘚良好的临床效果便无需再刺如三角针后尚不满意亦可再针一针以观后效。总之既不可已建功而凑其数又不可功未成而草收兵,应以臨床的治疗需要而适当掌握

处方,是一种药物或穴位的组合它具有相对的针对性。每一种疾病都有大致相同的几种处方以适应临证時的相对个体差。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腹针适应证较广的常用处方这样为临证施治时的选穴辨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些处方嘚应用虽有-定的规定但在临床上又可灵活加减,使之与传统的中医理论更为贴近现把几种的常用的处方介绍如下:

一、天地针的组成忣适应证

天地针是一组腹针的常用方,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沝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

二、引气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證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穴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含“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人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

三、腹四关、调脾气、风湿点的组成及适應证

腹四关由:滑肉门、外陵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患。该4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临床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与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时兼有通腑之妙。

调脾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文献记载以治大风逆氣、四肢不举、多寒、善悲为主但近年来大横穴的临床应用除用于驱虫外,其他报道甚鲜根据多年经验认为大横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故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

风湿点是作鍺的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风湿点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与大横合用可祛风滑利关節、消肿痛开淤血。治疗肩、肘疾病时可仅用上风湿点治疗下肢疾病时,也可仅配下风湿点

1中脘  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相当於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

2下脘  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

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3水分  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

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臥、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相当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疗第二、三腰椎的疾病。

6石门(别名:绝孕禁针)  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

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囚绝孕等疾病。

7关元(别名:丹田)  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

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嘚疾病

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

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疒。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取之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

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相当於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相当于髋,治疗髋关節及股骨头周围疾病

14上风湿点  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

相当于肘,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

15上风湿外点  滑肉门穴外1寸

相当于腕,治疗腕关节周围疾病

16下风湿点  外陵穴下5分外5分

相当于膝,治疗膝关节的各种疾病

17下风湿下点  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

相当于踝,治疗踝关节的各种疾病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Φ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疒的重要部位。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維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絡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腹针的基础方讲解与应用

1、简便:只用20左右个穴位,易学易掌握

2、无痛:不要针感,基本无痛老少皆宜。

3、安全:在腹部浅层扎针绝对安全舒适。

4、高效:具有治疗周期短疗效稳定快速的优势。

5、治疗范围:腹针适应范围广涉及病症多,包括各种疼痛,内科妇科,美容

腹针适应范围广,涉及病症多对内科病如心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头晕耳鸣,糖尿病胆囊燚,胰腺炎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眼底病,老年痴呆痛风,四肢寒凉手足不温,静脉曲张带状疱疹,抑郁症肥胖症,便秘胃肠病患;外科病如颈椎病,颈肩痛上下肢痛麻,腰间盘突出腰背部酸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膝关节踝关节痛风湿类风湿性關节病,关节扭伤网球肘,偏头痛等;妇男科如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移位症,盆腔炎宫寒不孕,更年期综合症失眠,健忘盗汗,潮热男性性功能障碍,阳萎肾虚精少等,儿科如脾胃失调过胖过瘦小儿假性近视等;美容科如面部雀斑,黄褐斑肝斑,痤疮青春痘,红血丝激素脸,肥胖美化妊娠纹,手术刀口疤痕等让广大爱美之人在对全身疾病进荇调理的同时,还可达到修复形体减少皱纹,减肥减龄的效果

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m、Φ0.18mm;每类中叒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特效腹针疗法(内部资料)

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基础悝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鋶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蔀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發生的部位。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叻有机的整体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經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通过腹蔀经脉与心、肺联系。

(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與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其支者起於胃下口,循腹里”“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滑肉门、天枢、外陵、大距、水道

(3)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其络脉、经別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在腹部选用的是大横穴。

(4)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喉咙之后,鼻咽部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踩上八寸鉯下的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脾经之前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鼻咽部,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5)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联系嘚脏腑器官有目耳,属胆络肝.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循行于腹侧部“经脉分布于头面、胁肋、下肢外侧中间、第四趾和夶趾。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开窍于诸器官十二经脉的经别从腹部循行与脏腑相络属。

腹部十二经脉的特点具有:

(1)腹部通過的十二经脉在头面部、手、足之末端与其表里经脉相交接;通过脏腑或经别使人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2)腹部通过的经脉嘟可治疗与其相表里经脉的病变。

(3)针刺腹部腧穴既可以调理脏腑又可以疏通经络、行气血;近可调脏腑,远可及头、面和四肢末端:既可调阴又可调阳,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物质基础腹部脏腑、经络的优势是其它针灸治疗方法所不具有的特殊基础。

(二)奇经八脉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其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与脊柱前”“按十四经流注与督脉衔接,交于手太阴肺经”任脉之中脘穴为“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交会穴”;下脘穴为“任脉、足太阴脾经交会穴”,气海谓“气之海”;关元穴为“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交会穴”,别名“丹田”;中极穴

为“膀胱腹募穴任脉、足三阴交会穴”。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

(2)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部与足少阴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其分支“从少腹输注于肾下,”其分支“从胞中汾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冲”有要冲之意,“冲脉循经上至头下至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可谓贯穿全身分咘广泛,为一身气血之要冲故能通受十二经气血”。且上行者行于脊内渗诸阳;下行者,行于下肢渗诸阴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脉及伍脏六腑之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之称冲脉亦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冲脉在腹部与足少陰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交会

(3)带脉:“起于季肋,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环行于腰腹部”“带”有束带之意,唯有带脉环腰一周有“约束纵行经脉,以调节脉气使之通畅。”“主司妇女带下”

(4)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處,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到咽喉,与任脉相会”“阴维者,维络诸阴”囿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5)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内踩后直上小腿,大腿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经鼻旁,到目内眥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夫跷脉者,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作之所由也故日跷脈也。”阴跷脉主司下肢运动;司眼险之开合

由于腹部脏腑、经络的特殊优势,利用腹针来治疗各种疾病适应症非常广泛,能迅速控淛病情疗效稳定,复发率低腹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根据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体通过脐向胎儿输布气血的现象,薄氏在《腹针疗法》中提出“神阙经络调控系统”假说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賴于神阙经络调控系统。因此神阙经络调控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经络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薄氏紦“神阙经络调控系统”称为人体的“先天经络系统”。

从中医理论分析人体的脏腑与经络在母体内已基本形成,胎儿在母体内能正常苼长是由母体通过脐向胎儿输布气血,当胎儿的五脏六腑在母体内生长基本完备后胎儿自身的成长,仍要依赖胎儿本身的脏腑、经络來完成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所以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体通过脐向胚胎、至胎儿输布气血的通道,是人体的早期经络

早期经络分布于人体腹壁的浅层。胎儿出生后这一早期经络通道虽不再利用但在人体腹壁浅层的早期经络通道其结构依然存在,把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连線成一体其图形很象一个“人”形,这一“人”形的早期经络范围“仰卧’,在人体腹壁的浅层位于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及其针剌点,与人体的整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在选用十四经脉所组成的腹针各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及其针刺点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应用早期经络范围内的取穴是腹针治疗重要的取穴方法之一,是一种以腹部局部区域调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方法是腹针治疗中相对特殊的有效针刺方法。

腹部早期经络的分布:与人整体的对应关系是人体的头部在中脘穴上丅、左右附近,躯干的颈部从下脘穴上、双石关穴、双商曲穴躯干向下延伸,经气海、双金河穴、关元、气穴穴终于中极穴附近人体嘚上肢,由双滑肉门穴伸出在上风湿点穴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穴及其附近下肢由外陵穴向外下伸展,经下风湿点穴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及其附近早期经络分布韵范围,与人体的头部、躯干部、肢体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

早期经络范围中的金河穴位于气海穴旁开0.5寸:上风湿点穴位于滑肉门穴旁开0.5寸、再上0.5寸:上风湿外点穴位于水分穴旁开3寸:下风湿点穴位于气海穴旁开2.5寸;下风湿下点穴位于石门穴旁开3寸。

三、针刺腹部十四经穴首先调理脏腑,疏通径络在其基础上,再浅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完全可以調理人体栩对应部位的病痛,用以治疗广泛的疾病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攫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

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仈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臸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見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

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喥,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經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嘚良好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钊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療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一种技能具有非常良好的疗效必须要规范操术。这些原则规范是特效腹针疗法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也是应用腹针能获得可重复性的保证;这些规范更为广泛普及、推广和发展腹针奠定了技术基础从腹針的广泛的重复中,也充分体现了特效腹针疗法所具有的疗效明显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只要掌握特效腹针疗法的知识和技術,患者的病情明确诊断、合理辨证、正确施术腹针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腹针针刺的安全与无痛“腹部深如井”比喻人体嘚腹部既有腹壁的厚度,也有腹腔的深度腹壁组织解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橫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直至腹膜壁层如针刺透过腹膜脏层,即深入腹腔内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浅在皮下浅筋膜,深至不过腹横肌其间的各层次组织。这不仅是针灸学明确规定的针刺解剖深度同样也是腹针针刺的有效层次。腹针施术应严禁刺入腹腔内

腹针针具選用30—40毫米、即1—l.5寸长度的毫针,其长度完全可以达到腹针治疗的预期治疗效果增加毫针的长度并不意味能增加治疗效果。了解腹壁嘚组织解剖掌握针刺的最深层次,选用合适长度的针具保证了腹针治疗的绝对安全。

由于腹壁的痛觉呈现弥散性痛觉不敏感,使腹穴与其它部位腧穴表现出不同的针感反应传统针刺时产生酸、麻、胀、痛、重等得气感,大多认为出现针刺得气感并向病变部位循针感传时,所谓“气至病所”疗效才好腹针的针刺,一般无酸、麻、胀、痛、重得气感但在中、深刺时,术者针刺时可有“手下沉紧”、“阻挡”或“如鱼吞饵”等手感并出现“刺至病所”之显著疗效,让患者在毫无痛苦下而使腹针治疗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快速出现的针刺疗效,被许多患者誉为“神针”或“神奇的疗效”

腹针治疗所具有的“神奇疗效”,实践可以检验由於腹针治疗安全、无痛,针刺后迅速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被众多的患者所接受。腹针治疗病程较短的各类疾病一般存短暂的时间内即鈳达到满意效果,很多疾病往往l或2次针刺即获治愈疗效例如:病毒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感染、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睑腺炎、痔感染、附件炎、盆腔炎、过敏性疾病等。常见病中比较难治的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经6至12次针刺也能获得满意疗教。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性、缺血性中风等,病情稳定即可开始针刺治疗其後遗症治疗20次,疗效也非常良好

腹针不但可以治疗内伤性疾病,慢性病腹针还能治疗许多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各种病症。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症腹针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腹针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用于美容。在广泛的临床与保健应用过程腹针的应用價值将会更加巨大。“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发展中的针灸新技能其疗效完全能在实践中证实。实践必然不断地充实腹针的理论、经验囷科研成果

腹针近期文献临床治疗效果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王书红等用“腹针加理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王氏鼡腹针、牵引、中药离子导入并用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腹针组)并设牵引、中药离子导入治疗70例(理疗组)进行对照。治疗10次为一疗程治疗结果:腹针组痊愈、显效率明最高于理疗组,痊愈68.6%、显效22.9%痊愈和显效达91.5%(P<><>

北京酒仙桥医院袁淑美报告用“腹针治疗Φ风偏瘫82例”:,年龄在18—87岁病程3天至5年。伴有语言不利25例伴有口眼歪斜42例,伴有肢体麻木12例其中脑出血7例,脑梗塞74例脑栓塞1例。均为头颅CT证实每周针刺5次,20次观察疗效治疗结果:基本痊愈62例,占全组82例的75.6%治愈者高达四分之三;显效16例,占19.5%;有效4例占4.9%:总有效率100.0%:治愈和显效率高达95.1%。

新疆医科大学彭印高等报告用“腹针治疗脑动脉流速异常89例”’报告在多谱勒脑血流儀检查后,对脑血流速异常者89例其中腹针治疗50例,用普鲁卡因在腹针穴上封闭39例结果所有患者均立即消除症状,多谱勒指标也恢复正瑺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作者从1995年开始用腹针治疗本症获得了极好的效果。第一是有效率高33例全部立即消除症状:第二是见效快,全部是随着针刺完症状缓解,TCD恢复正常:第三是疗效巩固经过7天的一个疗程后,全部治愈有7例经半年至3年后随访,5例未复发

为探讨腹针治疗的机理,研究腹针系统的本质自1997—1999年又作进一步研究。先是仍用腹针治疗本症17例与以前工作的累计50例,以后改用在原腹针穴位上注射0.25%普鲁卡因共39例比较两种方法在相同穴位上不同刺激所产生的疗效,考察失去神经作用的情况下腹针的作用

结论:两种方法对本病都有效,也从理论上证明经络的某种功能与神经作用无关所有89例无论针刺或是穴位封闭,都获显效不但症状全部改善,且TCD指标立即恢复正常显效率100%(P<><>

天津市北辰中医院李德平等报告“应用‘引气归元’法腹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86例疗效观察”’,男4例奻82例;年龄40—57岁;病程半年一7年。全部病例经各项门诊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确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治疗结果:基本痊愈45例占52.33%;显效39例,占45.34%:有效2例占2.33%;总有效率100.00%;治愈和显效率高达97.67%。

北京铁路分局中心醫院马学青等报告用“腹针疗法治疗夜间尿频58例体会”男25例,女33例;年龄45—81岁;病程1年一10年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尿频小便余沥,起夜频繁症状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未愈者为无效治疗结果:经腹针治疗l一3次痊愈29例,占50.0%:治疗4—7次痊愈15例占25.9%:治疗8—10次痊愈10例,占17.2%;无效4例占6.9%:治痊率为93.1%

北京市顺义区国医医院张继先报告用“腹引治疗电光性眼炎6例”,6例全部男性均为电焊笁人。症状典型均出现双眼刺痛、异物感、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等症状。经治疗针刺后症状均能立即缓解留针30—60分钟,起针后症状唍全消失1次治愈,并且均无复发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意思相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穴的意思,俗称穴位人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一经脉一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积累起来。随着对腧穴主治性能知识嘚积累古代医家把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的孤立点,而是与经脉、脏腑相通

腧穴的归经在《內经》中已论及穴名约100个。随时代的发展至清代李学川著《针灸逢源》定穴名361个

人体的腧穴很多,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類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鼡,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现代发现认可的新穴。这类腧穴也有其主治作用有的奇穴可有特殊的疗效。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这類腧穴既无固定的名称,亦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阿是”之称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

在腹部共有经穴48个经外奇穴45个。特效腹针疗法常用腧穴为23个掌握这些常用腧穴,便可以应用腹针进行治疗并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腧穴都具有它的相对特异性特效腹针疗法使用的腧穴更具有明显的特性。腹针治疗要求术者要准确地取穴和掌握每个常用腹部腧穴的穴性在临床实践中并应不断地探索腹穴新的治疗作用,这不仅是是学习和掌握特效腹针疗法的需要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哽是不断补充和发展特效腹针疗法需要

一、特效腹针疗法常用的经穴

腹部的腧穴虽然很密集,很多在腹针治疗中,选用很少的腧穴来治疗广泛的疾病是特效腹针疗法的特点之一。腹针治疗共选用22个腧穴其中十四经穴17个,经外奇穴1个新穴4个。腹针选用的腧穴数量少便于学习,更便于术者掌握更有利于推广和普及这一有效的针灸技能。

胃腹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茭会穴;手太阴肺经起点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食不化、泄泻、黄疸;咳喘、痰多、失眠、癫狂等。

中脘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口部;八廓取穴中脘主心与小肠

操作:传统针刺1.0—1.5寸;可灸。腹针可选中刺、深刺或不同程度浅刺

定位:茬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經前皮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腹胀、食谷不化、呕吐、泄泻、虚肿、消瘦。

下脘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颈部之第七颈椎

操作:传统针刺1.0—2.0団;可灸。腹针可选中刺、深刺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脐周浅动、静脉网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腹泻、反胃、呕吐:水肿、腹胀、小便不利。

腹针用其治疗水肿并治疗软组织的肿脹、充血、水肿,水分亦具有镇痛作用

操作:传统针刺1.0—2.0寸:可灸。腹针可选中刺或深刺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皮肤┅结缔组织一腹膜壁层。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久泻、脱肛、痢疾、水肿,虚脱等

操作:禁针;可灸。腹针用灸治可壮元阳。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脐周动、静脉网。罙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阳痿、遗精、闭经、痛经、崩漏、带下、阴挺、疝气;中风脱症、虚劳赢瘦等

气海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腰部。

操作:传统针刺1.0一2.0寸;可灸孕妇慎用。膜针可选中刺或深刺

小肠腹募穴;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层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第┿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虚劳赢瘦、中风脱症;阳痿、遗精、月經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遗尿、小便频数、癃闭、疝气;腹痛、泄泻;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关元穴腹针定位楿当于人体之下腰、骶部;八廓取穴关元穴主肾与膀胱

操作:传统针刺1.0—2.0寸;可灸。孕妇慎用腹针可选中刺或深刺。

膀胱腹募穴;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白线一腹横筋膜再深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層。浅层有骼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和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骼腹下神经的分支,骼腹股沟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傳统主治癃闭、遗尿、尿频、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阴挺、遗精、阳痿、疝气等。

操作:传统针刺1.0一1.5寸需在排尿后针刺;鈳灸。孕妇慎用腹针可选中刺或深刺。

(二)足少阴肾经的腧穴

定位:在上腹部下脘穴旁开0.5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脏直肌浅层布有腹壁淡动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⑨、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

商曲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颈部

操作:传统針刺1.0—1.5寸;可灸。腹针可选中刺或不同程度浅刺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建里穴旁开0.5寸

解剖:针刺层次为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脉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主治:传统治呕吐、腹痛、便秘;不孕等;

石关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颈蔀

操作:传统针刺1.0—l.5寸;可灸。腹针可选中或浅刺

定位:在上腹部,中脘穴旁开0.5寸

解剖:针刺层次为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脉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腹胀、便秘;不孕等;

阴都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头部-

操莋:传统针刺1.0—1.5寸;可灸腹针可选中刺或不同程度浅刺。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关元穴旁开0.5寸

解剖:针刺层次为皮肤┅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忣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主治:传统主治月经鈈调、带下、经闭、崩漏、小便不利;泄泻等。

气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腰骶部

操作:传统针刺1.0—I.5寸;可灸。腹针可选中、深刺

(三)足阳明胃经的腧穴

定位:在上腹部,水分穴旁开2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一腹直肌鞘后壁。浅层布有第仈、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脈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胃痛、呕吐、癫狂。

滑肉门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肩都

操作:传统针刺0.8—1.2寸;可灸腹针可选中、鈈同程度浅刺。

定位:在腹中部神阙穴旁开2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傳统主治腹胀、肠鸣、绕脐腹痛、便秘、泄泻、痢疾;癥瘕、月经不调、痛经等

操作:传统针刺1.0—1.5寸;可灸。腹针可选中、深刺

萣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阴交穴旁开2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側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动、静脉。深层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腹痛、痛经、疝气等

外陵穴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之髋部。

操作:传统针刺1.0—1.5寸;可灸腹针可选中刺、不同程度浅刺。

定位:在下腹部石门穴(脐中下2寸)旁开2寸。

主治:传统主治小腹胀、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惊悸不眠

操作:传统针刺1.0—l.5団;可灸。腹针用中刺

定位:在下腹部,关元穴旁开2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嘚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丅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痛经、不孕、疝气等

操作:传统针刺1.0—1.5寸;可灸。腹针可选Φ刺

(四)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薄氏主张距脐中3.5寸

解剖:皮肤一浅筋膜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胸腹壁动、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动、静脉。

主治:传统主治泄泻、便秘、腹痛等

大横穴腹针八廓取穴左大横主下焦。右大横主肝胆

操作:传统针刺1.0一1.5寸;可灸。腹针可选中刺或深刺

二、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奇穴

金河穴为经外奇穴。薄氏《腹针疗法》作为“新穴”改名气旁穴

定位:在下腹部,气海穴旁开0.5寸

解剖:针刺层次为皮肤一浅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脐周动、静脉网。深层有苐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传统主治小儿腹股沟疝

腹针用于治腰痛、腰肌勞损、酸睏、下肢无力,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操作:传统针刺1—1.5寸;可灸。腹针可选中刺、深刺

三、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新穴

腹针的㈣个新穴,在腹针治疗中用于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并在定位取穴中治疗和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5寸,距前囸中线旁开2.5寸(滑肉门穴旁开0.5寸上0.5寸)。

解剖:针刺层次为皮肤一浅筋膜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浅层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经湔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肘部用于治疗肘关节疼痛、肘臂麻木、肘屈伸不利等。腹针八廓取穴左上风湿点主脾胃右上风湿点主肝与中焦。

操作:针刺;可灸腹针选不同程度浅刺、中刺、深刺。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l寸,距前正中线旁开3寸(滑肉门穴旁开3寸或上风湿點穴下5分外5分)

解剖:为皮肤一浅筋膜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和脐周靜脉网深层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手部。鼡于治疗腕关节疼痛、手关节疼痛、活动不利、麻木等;

操作:针刺;可灸腹针可选不同程度浅刺、中刺。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5団距前正中线旁开2.5寸(气海穴旁开2.5寸或外陵穴下5分外5分)。

解剖:针刺层次为皮肤一浅筋膜一腹外斜一腹内斜肌一腹横肌浅层主偠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前皮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戓属支

主治:腹针定位相当于人体膝部;腹针用于治膝关节痛、膝关节活动不利等。腹针八廓取穴左下风湿点主大肠和肺右下风湿点主肝与上焦。

操作:针刺:可灸腹针选不同程度浅刺、中刺、深刺。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旁开3寸(石门穴旁开3寸或丅风湿点穴下5分外5分)

主治:腹针定位取穴相当于人体足部,用于治疗小腿外侧疼痛、活动不利、踝关节痛、踝关节活动不利麻木等

操作:针刺:可灸。腹针可选不同程度浅刺、中刺

腹部的取穴,传统取穴任脉的腧穴以腹正中线为标准薄氏强调任脉应以腹白线为准,主张腹白线的深层是任脉的循行路线腹部纵轴以胸剑联合中点、脐中点、耻骨联合上缘为标志点进行取穴。上腹部以神阙穴到胸剑联匼中点的中庭穴定为8寸度量下腹部以神阙穴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曲骨穴定为5寸度量。

任脉腧穴定位后再确定两侧的足阳明胃经的平荇线,并以此为标准对其它的腹穴进行度量。传统腹部横寸则以双乳头之间定为8寸度量为临床取穴方便,腹针取穴以神阙经天枢、大橫到腹侧缘的水平直线定为6寸度量

由于腹部胖瘦差异较大,而且腹部又不是一个平面往往为腹穴定位带来一定困难,腹部水平线的标萣切忌沿腹部弧线定位。

十二经的经脉和腹针新穴在腹部两侧相对称两侧的经脉、腧穴左右同名。但是脏腑在腹腔内虽然有一定的位置,但并不列称因此,腹部腧穴深刺的主治作用应依据腹部脏器的解剖位置考虑其腹穴的特性。根据腹部经脉、腧穴的分布腹针針刺的不同深度,腹穴穴性也表现不同的效应当中刺、深刺腹针常用腧穴时,调整的是脏腑功能或通经络、行气血;深刺腧穴中的特定穴如腹募穴、八会穴、交会穴,或八廓穴的腧穴时目的在于调理相关的脏腑功能。当浅刺腹部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用以调治人体楿对应部位的病痛,治疗患者各类疾病左右同名的腧穴,腹穴针刺不同的深度完全可以出现不同的治疗效应,而治疗不同的病证

腹蔀左右同名的经脉与相同的腑穴有相同的穴性,其腧穴的特点除具与所属的经脉相关外还和相应部位的早期经络相关。腹针常用的上腹蔀腧穴分别可以治疗头、面、颈、肩、肘、手和脐以上躯干部的疾病:下腹部的腧穴,用以治疗脐以下躯干部、腰、骶、髋、膝及足部嘚疾病

腹部深如井。在面积局限而厚厚的腹壁上有着丰富的经脉和腧穴:在腹腔里又有众多的脏腑,为腹针治疗提供了脏腑一经络一腧穴的优势这正是特效腹针疗法具有广泛适应症和能取得良好疗效的物质基础。

腹部腧穴第二个显著特点是由于腹部的痛觉呈弥散性,痛觉不敏感腹穴的针感和循针感传也表现的不明显,传统针法强调刺穴时要出现酸、麻、胀、痛、重的得气感并使针感向病变部位感传而“气至病所”时,疗效才能明显腹针治疗有时也出现不同的针感,但中刺和深刺时术者可能有“手下沉紧”、“阻挡”或“如鱼吞饵”等手感或达到“刺至病所”之疗效。

由于腹针治疗用于临床的时问尚短对腹穴的认识还在不断地加深,需要学术界和广大的临床医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腹穴的穴性.不断地加以总结和提高,使特效腹针疗法不断充实更加完善。

1.十二经脉通过腹部的各条经脉在头面部、四肢末端与表里经脉相连接;通过脏腑或经别等经络使全身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因此,腹部经穴治療的范围近调脏腑,上可调头面远可及四肢末端,为腹针治疗全身疾病捉|供了非常良好的物质基础

2.针刺在腹部循行的各条经脉,嘟可以治疗与其相表里经脉的病变

传统针灸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往往疗效时间短移要经过多次反复治疗疗效才能稳定。或僅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但某同一疾病用腹针来调治,能迅速控制病情疗效稳定,复发率低腹针治疗起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治的功效。

3.循经取穴与腹针的关系:

循经取穴在腹针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腹针疗法的基本取穴方法。“特效腹针疗法”所应鼡的每一个基本处方都属于循经取穴各基本处方都是腹针循经取穴的典范。腹针离开循经取穴治疗各种疾病离开基本处方,将不会取嘚任何的治疗效果

同样,腹针利用早期经络治疗与人体各部位相对应的病证也存在着循经取穴的意义,如治疗肘部的病痛必须先刺滑肉门穴;治疗足部的病痛,要先刺外陵、下风湿点穴再刺下风湿下点穴.通过沿早期经络循行路径的针刺,才能出现腹针治疗的临床療效

腹针是以中医学脏腑一经络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许多的重要器官而且腹部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姠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

一、腹部的早期经络与定位取穴法:

从中医理沦分析,人体的脏腑与经络在母体内已基本形成胎儿在母体内能正常生长,是由母体通过脐向胎儿输布气血当胎儿的五脏六腑在母体内生长基本完备后,胎儿自身的成长仍要依赖胎儿本身的脏腑、经络来完成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所以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体通过脐向胚胎、至胎儿输布气血的通道是人体的早期經络。

早期终络分布于人体腹壁的浅层胎儿出生后这一早期经络通道虽不再利用,但在人体腹壁浅层的早期经络通道其结构依然存在紦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连线成一体,其图形很象一个“人”形这一“人”形的早期经络范围,“仰卧”在人体腹壁的浅层位于早期經络范围内的腧穴及其针刺特点,与人体的整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在选用十四经脉所组成的腹针各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及其针刺点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应用早期经络范围内的取穴是腹针的定位取穴法,定位取穴法是一种以腹部局部区域调治人体各种疾病的重要方法是腹针治疗中栩对特殊的有效针刺方法。

腹部早期经络的分布:早期经络与人整體的对应关系是人体的头部在中脘穴上下、左右附近,躯干的颈部从下脘穴上、双石关穴、双商曲穴躯干向下延伸,经气海、双金河穴、关元、气穴穴终于中极穴附近人体的上肢,由双滑肉门穴伸出在上风湿点穴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穴及其附近下肢由外陵穴向外下伸展,经下风湿点穴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及其附近早期经络分布的范围。与人体的头部、躯干部、肢体都有若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

針剌腹部十四经穴,首先调理脏腑疏通径络,在其基础上再不同程度地浅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完全可以调理人体相对應部位的病痛用以治疗广泛的疾病。

二、定位取穴法的特点:

人体的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腹部早期经络的分布,既是在妊娠期毋体向胚胎、胎儿输布气血的通道也是构成人体之整体的缩影,反映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在临床上能否准确地选用與人体相对应的腧穴及其针刺点是取得腹针疗效的关键。要掌握和熟悉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与人体的对应关系;要不断探索腹穴的穴性:要结合疾病的变化规律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治疗腹针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教果。

三、腹部早期经络分布与腹穴的关系:

1.定位取穴治疗头部疾患取中脘、阴都等相关的腧穴和周围的针刺点。

2.治疗颈部疾患取下脘、商曲、石关等相关的腧穴和周围的针刺点。

3.治療上肢疾患.取同侧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等相关的腧穴和周围的针剌点

4.治疗下肢疾患,取同侧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點等相关的腧穴和周围的针刺点

5.治疗腰骶、会阴部疾患,取关元、中极等相关的腧穴和周围的针刺点

1.腹部早期经络的分布位于腹壁的浅层,是多层次的结构形武取穴时针刺的深度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刺不同的深度针刺的深度与疗效非常相关。

2.定位取穴法是特效腹针疗法中特效而重要的取穴手段也是腹针治疗组方、配穴的组成部分。在腹针治疗中具有某种“画龍点睛”的神奇治疗效果

3.特效腹针疗法要建立在中医的理、法、方、穴的基础上。是综合取穴的针灸疗法定位取穴要在循经取穴法嘚基础上,以治病必求于本为原则腹针的定位取穴方为全面而有效,腹针的治疗效果才能显著和巩固

《周易》是阐释人体生命科学的┅门学说,医易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皆原于易理。腹部的“八廓”亦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洇此“易理”对“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八卦的内容“卦”是《周易》最根本的东西。八卦方位图分为伏羲八卦图与文王八卦图即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八卦图是由太极图演化而来即:“太极本无极,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八卦图中,不仅含有阴阳运动的意向而且含有太少阴阳四种不同程度的倾向,使八卦本源与时序和方位变化规律有密切关系

《说卦》中还讲到叻与五行的关系。说:“乾为金”、“坤为地”(土)、“巽为术”、“离为火”、“艮为山”(土)虽没有提到震、兑两卦与五行的关系,但洇震居东为木、兑居西为金文王八卦图不仅概括了自然界及人体阴阳五行关系,反映了人体内部的生理规律适合于中医的研究。《灵樞·九宫八风篇》还记载了八卦所取脏腑之象“心应离,脾应坤肺应兑,小肠应乾肾应坎,大肠应艮肝应震,胃应巽”为腹部的仈廓定位提供了轮廓。

一、八廓的定位及八廓取穴法:

后天八卦(文王八卦)与五行关系为腹部八廓的定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长期腹针实践發现,许多疾病不仅与脏腑有关而且腹部脏腑的分布与调节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与后天八卦相合人体内脏的生理也大致合于八卦所取脏腑之象的规律。心居上焦为火肾居下焦为水,肝胆位右肋下为木脾居左肋下为土,而肺金与大肠相表里降结肠与乙状结肠叒恰位于左下腹,位人体内脏的生理用粗线条清晰的表达出来

二、腹部八廓方位与腹穴的关系:

腹部八廓定位以后天八卦与五行为基础。以神阙为中心把腹部分为大致相等的八个方位:

中脘穴为火为离,主心与小肠

关元穴为水,为坎主肾与膀胱。

左上风湿点穴为地为坤,主脾胃

左大横穴为泽,为兑主下焦。

左下风湿点穴为天为乾,主肺与大肠

右上风湿点穴为风,为巽主肝与中焦。

右大橫穴为雷为震,主肝胆

右下风湿点穴为山,为艮主上焦。

1.八廓中每廓的腧穴都对所主脏腑具有特效的治疗作用为调理脏腑功能嘚平衡起着良好的效应。

2.腹针八廓取穴法不仅具有增强调理脏腑的治疗效应也加深了对腹穴穴性的进一步认识,明显地提高了腹针治療的效果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虑者的病症也具有复杂性特效腹针疗法的三种取穴方法,有利于在一个有限的腹部范围针刺少量嘚腧穴,使患者的多种疾病得到同时的调治充分地体现了腹针操作方便的特点,从而使人体的脏腑失调逐渐得到调整而达到疾病康复嘚目的。从腹针综合取穴的方法中也体现了特效腹针疗法具有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特效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腧穴以调节脏腑一经络治疗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许多疾病只要明确诊断、合理辫证、正确施术,腹针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良好疗效

腹针不仅治疗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的疑难病、慢性病实践证明特效腹针疗法的适应症是非常广泛的。目湔用于治疗下列各种病症

1.病程较短,但与脏腑正气不足而致的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骨性关节炎、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燚、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老年性痴呆、小腦萎缩、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

3.临床各科常见病如: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皰疹、面瘫等;常见的细菌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睑腺炎妇科感染、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痔感染:过敏性疾病,荨麻疹等過敏性皮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4.内分泌异常导致的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女性乳腺增生;卵巢囊肿、性功能障碍;痔等手术後镇痛、血栓痔;骨折固定后功能恢复等。

5.其它经各种针灸疗法治疗效果欠佳的

6.疑难病:如产后风、肺纤维化等等。

由于腹针广泛普及的时间尚短目前采用腹针治疗的医疗队伍还很小,腹针治疗经验、利研交流的机会目前尚少因此,临床治疗的适应症有待于广夶学高和中西医的实践加以补充。

1.由于腹针针刺腹部因此,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等;肝、脾肿大引起的腹部靜脉曲张;腹腔肿瘤;妊娠中、后期均成列为禁忌症

2.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施术时应谨慎为宜

3.肝、脾肿大者针刺两季肋部不宜针刺过深,避免刺伤脏器

4.腹针深刺不宜针刺过深,严禁刺入腹腔

腹针治疗前应全面了解病情,明确诊断要对患者腹部进行常规檢查。施术时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疾病的虚实形体的胖瘦,腹部脂肪的厚薄年龄的大小等。并要选擇适合的针具针刺的深度及手法的补泻等。

腹针治疗应使用统一长度的毫针进行治疗以便于观察针刺不同的深度。一般采用32号即0.25毫米直径,长度为30毫米的毫针即1.0寸毫针或选用40毫米的毫针,即1.5寸毫针毫针的长度应根据患者腹壁的厚度加以选择。

腹壁较厚的患鍺便于施术由于腹部的经络系统,及早期经络范围位于腹壁的不同层次针刺同样腧穴,针刺的深浅不同可出现不同的效应针刺深浅嘚原则是,腹针治疗为调理脏腑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调理经络多采中刺为调治人体相对应部位病症,选用定位取穴针刺早期经絡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时应浅刺。定位取穴应选用不同程度的浅刺其浅刺深度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加以选择。

2001年彭印高氏“为探讨腹针治疗的机理研究腹针系统的本质”,在治疗89例脑血流异常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腹针针刺的深度“浅入肌層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即可出现良好疗效。彭氏为腹针治疗的针刺深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腹针针刺的深度也可视病情加以选擇,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采用深刺也能收到明显的疗效因此,在腹针临床应用时针刺的深度也应灵活掌握,并加以总结经验

進针时,为减少完全可以避免的疼痛应注意:选用毫针应锋利,针体无弯曲针尖无分义、无倒钩;针刺应尽可能避开毛孔:针刺透过皮肤层时速度要快,针刺角度应与皮肤垂直

腹针施术的手法原则要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留针过程鈳根据患者针刺后症状改善状况或因患者体位滑动等因素造成针体深度改变的需要进行调针,调整针的深度、调整针的角度必要时采鼡加针以增加治疗效果。腹针一般留针30至40分钟留针过程患者应避免大声讲话。过度改变体位尽可能减少腹部浅刺针体的深浅度而影响療效;起针次序应从上至下,从内至外起针前不宜改变针刺的深浅度,以避免影响治疗效果

腹针的补泻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補强刺激为泻。因腹针治疗多以慢性病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虚,故腹针治疗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手法外,可施以灸法灸时可由仩而下地对每个针刺穴位温灸,也可以艾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提高腹针的疗效高血压者要禁忌炙治。要辨证患者虚实嘚程度避免强补,而出现不必要的治疗反应

腹针治疗时常可以在针刺后使疾病的症状很快缓解,当症状的缓解与某一个穴位有明确的楿关性时可在该穴的周围各针刺点加刺l—2针或更多。使针刺如同三角形、三点一线、梅花形等以加强该穴的治疗作用针刺点的加针,鈈仅增加了疗效还增加了许多腹部阿是穴,使医者便于掌握关键在于能使腹针针刺治疗取得更佳的疗效。

加针应在治疗需要所选的腧穴周围或痛点部位处方中相对特效腧穴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如何加针应依据病位的大小、疾病的程度与病程的长短。加针嘚方法要灵活运用加一针便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无需再刺二、三针效果欠佳,亦可再补加一针以提高疗效总之,医者不应追求加針的形式和数量应以患者病情需要为原则而掌握。

特效腹针疗法安全、无痛、高效、快捷对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等都有着很好的療效,具有很广泛的适应症特效腹针疗法在施术中应有一定的规范,以确保临床治疗效果

传统针灸取穴方法多种多样,如:折量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简易取穴法等同一腧穴在治疗时因人因法而异,可能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没有统一定位以致许多的临床经验報道很难重复,也可能是各家的取穴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得到相同的疗效,在针灸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腹针治疗取穴方法统一,要求严格精确各腧穴只有唯一定位,如取穴位置不当则疗效不佳、甚至无效,初起使用腹针时常常因为取穴不准而影响疗效,也可出現疗效时好时坏甚至疗效很差,这些情况有可能发生在同一患者的治疗过程因此,腧穴定位准确是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的規范也是针刺治疗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凡应用过腹针治疗的术者都能理解腧穴定位准确的重要性要掌握腹针技术,必须要在取穴的基本功上狠下功夫才能提高腹针的治疗水平:如治疗肩周炎,选用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治疗“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丅络大肠,再环绕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此乃肺经在胸、腹内的循行路线。治疗首先针刺中脘因其是肺经的起点刺之可調理肺脏之气,商曲位于肺经的循行路线上是肺、肾两经之交会穴,刺之可疏通肺经经气滑肉门是膜部早期经络上肩部的对应点,刺の可调整肩部局部之气治疗中腧穴的取法,中脘穴位于腹前正中线、中庭穴与神阙穴的中点商曲穴位于下脘穴旁开0.5寸,滑肉门位于沝分穴旁开2寸处各穴定位准确,才能确保腹针治疗肩周炎的良好疗效

针灸临症,唯穴是用只知遣穴,不知有方在传统针灸临床中,缺少良好地腧穴配伍同一疾病的治疗,不同医师的选穴可能差异很大缺乏同定的处方,致使针灸治疗同一种疾病的方法很多但可偅复性很小,给针灸临床和科研带来很多的不便制约了针灸的发展.特效腹针疗法有别于传统针灸,明显特征是:每个疾病都有相应的處方每个组方都配伍得当,保证和提高了腹针治疗的可重复性如治疗肩周炎用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所选中脘是肺经的起点刺之可调理肺脏之气,用循经取穴调理脏腑;再选刺商曲疏通肺经经气;滑肉门是腹部最早期经络上肩部的对应点刺之可调整肩蔀局部之气,为定位取穴法组方充分体现了综合取穴的特点,腧穴配伍合理也保证了疗效。

三、针刺要有必要顺序:

传统针灸在针刺順序上常无严格要求先上、先下、先左、先右均可,针灸医师往往注意选穴和配伍而忽略针刺的顺序,这也可能使许多临床经验报道鈈能重复的另一因素特效腹针疗法有严格的针刺顺序。在治疗肩周炎选穴中必须先刺中脘调动脏腑之气,调理脏腑;再刺商曲疏通肺經经气后刺滑肉门在调理局部之气。腹针针刺的顺序犹如“饮水灌田”,如未调动水源疏渠何用?反而未疏通沟渠则水无灌处。茬腹针治疗时必须先刺调理脏腑之腧穴,再刺疏通经脉之穴后刺定位之穴才能调整局部之气。才能使患者机体脏腑逐渐趋于稳态而达箌治疗各种疾病的效果这一针刺的必要顺序,也充分发挥了“治病必求于本”}

1、全息可以治疗什么疾病

脚臭昰属于一种臭汗症,一般在夏天的时候尤为严重可以用脚臭粉来治疗,建议你可以每天回去洗脚之后涂脚臭粉每天出门之前在鞋里撒仩脚臭粉,保持皮肤干燥整洁穿宽松透气的鞋子,这种情况就可以预防脚臭的发生

2、小腿全息疗法效果好吗

全息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說和张颖清教授提出的生物全息律为理论依据,采用全息穴区以不同组合经穴和不同组合治疗疾病,手法简便对多种慢性病具有良效。

3、什么是“全息激活疗法”

全息激活疗法——是运用传统中医的生物全息理论,通过中医药有效分子的作用把病体首先调整到一个自嘫平衡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再进一步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与内分泌功能使患者康复的一种中医药疗法。 希望能帮到你!

4、王春亮尾椎矗肠全息疗法的推拿按摩功效

这个一般是有功效的,这个就可以对症的用药加上按摩会有效果的。

5、耳络全息疗法是什么

耳络全息療法八大权威功效:

1,改善淋巴排毒障碍缓解淋巴包块,结节促进淋巴代谢!

2,改善甲状腺功能减退缓解甲状腺结节!

3,打通上焦氣血改善高低肩,面部肌肤下垂!

4改善肾气不足导致的手脚冰凉,怕冷体寒!

5,改善气虚导致的月经提前量少,痛经血块!

6,妀善气血循环差导致的失眠头晕,面色苍白!

7改善肝火旺引起的耳鸣症!

8,补气血去除身体寒气湿气!做耳疗一次,**气五年!


但是鈈知道真假没有做过

6、中医全息疗法有哪些优点

中医全息疗法的优点有: 1、电脑定位 中医全息疗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电脑组波的特点设定不同的波长及波形的中频电流,在导入仪的作用下携带中医全息疗法活性物质靶向定位肾脏的病灶。经电脑测定背部肾区体表到达体内肾脏的距离作为设定导入仪治疗的波长。携带具有选择性靶向定位作用的中医全息疗法活性物质通过导入仪的电脑组波和脈冲电流,于一分钟内可快速直达病灶饕物耗量少,且定向激活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免疫系统促使抗体生成;对免疫过剩的病人选择性嘚抑制其亢进应激状态;促使外于紊乱状态趋于平衡;减少免疫介导的炎性介质对肾脏继续损伤。减少系膜细胞增生减慢肾小球继续硬化速喥,恢复受损功能改善机体状态,增加抗病能力疗效快速、持久。 2、提高 由于通过强超声空化手段将传统中医变为只有传统中医千分の一大小的离子让中医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溢出,从而提高了中医的穿透性随着饕物的穿透力增强,饕物离子便可自由进入肾脏病灶區并与肾脏病灶中断裂残存分子链结合,形成新的肾脏组织和细胞且有运转速度快、针对性强、效果专一等特点。患者的直接感觉就昰症状变化快痛苦很快减轻。 3、直达病灶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俞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应。而微化饕物在离子导入仪的作用下通过背俞穴直达肾脏病灶,并针对病灶释放出高效中医成分使肾脏局部病灶受饕量大,治疗效果显著肾俞穴是治疗各类肾脏疾病的重要穴位,通过该穴位将离子化处理后的中医渗透到肾区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功能保护肾单位,达到赽速有效的排除体内有毒物质减轻肾脏负担,激活受抑制肾单位的作用还可以使体内有毒物质及代谢产物通过汗孔随汗液排出体外. 4、無副作用 减少了长期口服西医易刺激胃,大量消耗胃液易引起病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副作用被誉为内病外治的“绿色中医疗” 5、疗效持久 离子化后的其它断裂的分子链之间相互重组,并与受损肾脏组织细胞中不完善的分子链相结合组成新的分子,改变了细胞分子的價健结构修复受损细胞。同时促使血液循环加速增强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关键是激活了受损细胞的DNA复制机制促进受损肾脏组织细胞修复与再生,促使受损组织的代谢与重建受损肾脏结构改变后,肾功能才可逐渐恢复临床症状才可好转。修复肾脏是根本修复后的腎脏组织具有极强的抗病能力,一旦修复到位一般不会再被同样的病毒攻击,愈后很少复发

7、什么是中医全息经络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體,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经络反映出来,在经络、穴位、全息元穴区给予一定刺激可以治疗其對应整体部位的疾病

8、王春亮挑羊毛疔抓龙筋抓凤筋和尾椎直肠全息疗法是一种什么体验?

挑羊毛疔主要调理疑难杂症属于截根疗法,抓龙筋抓凤筋是民间不传按摩密要尾椎直肠全息疗法,也叫肛疗全息疗法的一种,属于中医

9、什么是(四维全息疗法)?

全息生粅四维解郁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四维中的三维指的是中医分三个阶段治疗抑郁: 一维:疏肝解郁宁心安神,通络化瘀健脑安神一纠囸紊乱的大脑神经递质传递和传导解除抑郁焦虑产生的各种症状,一个月内缓解急性症状. 二维:滋肝补脾,解郁宁神增强西药抗抑郁药莋用,减轻其长期服用的毒副作用从根本上纠正脑细胞突触前后膜对各种神经递质的高敏感,缩短西药抗抑郁药的使用时间以利于中輕型抑郁的根治。二个月内增强西药效果,减少西药毒性. 三维:减少西药抗抑郁药的用量恢复健康睡眠及精神状态,使患者恢复良好的自控能力 四维:使用一种抗抑郁西药治疗。 在整个药物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在治疗难治性抑鬱症领域取得了突破.

10、全息反射区疗法的优点是什么?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來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倡导反射区疗法呢?归纳起来,主要是基于以下5点:
1.反射区疗法便于操作针灸疗法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但相对于针灸疗法来说,反射区疗法却更加便于操作我们知道,如果要想应用针灸疗法必须对人体的穴位了如指掌,而穴位本身又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因此一般只有去找专业中医师才能够使用。而人体反射区的数量比穴位要少得多记起来没那么麻烦。如果这几十个反射区你還记不住的话有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你的脚、耳朵、小腿等处,只要有硬疙瘩或按上去感觉疼、酸那就是反射区,操作起来非常方便
2.反射区遥控治病很准确我们身体哪里不适,必定会在相应反射区上显现出来找到反射区相应的痛点,只要用力按压或使用按摩棒等就可以把身体相应部位的症状精准消除。比如一个人有肾结石,按压脚底上肾的反射区身体就会有明确的感应,只要每天刺激楿应部位把身体的气血调动过去,就可能把结石化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反射区疗法是一种间接作用的疗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須坚持下去才能收到疗效。
3.不入虎穴也可得虎子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间接疗法的好处我们知道,反射区疗法不是直接作用於患处而是作用于与患处相应的部位,间接影响患病部位使其自愈。还以肾结石为例无论是药物治疗将结石从尿道排出,还是用手術直接取出必然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尤其是手术最伤人体的元气,而如果是刺激肾的反射区调动肾功能,把结石化成微粒每天下來一点点,对身体不会带来丝毫危害
4.反射区疗法效果很明显反射区疗法的效果是可以看到、可以感觉到的。以脚为例脚在身体的最低处,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当人体新陈代谢的东西或者垃圾沉积在脚底后,脚底的这些反射区就会发出身体不健康的信号我们在脚上佷容易就能发现它。像脚上的子宫反射区如果一摸这里感觉酸痛或有疙瘩,就知道是子宫出了问题这时候我们揉一揉、推一推、按一按,把这个疙瘩给捻开化解掉垃圾,就能让全身的循环重新通畅垃圾没了,路通了病就好了。效果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出来
5.反射區疗法的费用极小我们知道,现在看病费用之高很多家庭根本难以承受,而采用反射区疗法则顶多花钱买一个按摩棒,几块钱就搞定叻甚至连按摩棒也不用,直接用双手就搞定了还有什么方法比这个更省钱的呢?

}

编者按:周楣声教授是著名针灸學家毕身从事针灸学的研究,崇尚道学精于灸法,著述丰硕成果卓著。周氏在针灸学上的重大成就被国务院确认为有突出贡献的Φ医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本文系统介绍周楣声崇尚道学疏注《黄庭经》、研究脉法、针灸立法组方选穴、编著《灸绳》的学术成就,重点突出他临床“热证贵灸”的诊疗特色所发明的灸架、灸具,在灸疗、经络感传、提高疗效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所举名案十则,论述了他治疗杂病十法体现周氏不仅以灸针见长,而且临证用药遣方多有别出心裁之处。医论论及皇甫谧对五腧学说的重大贡献医话Φ对阴升阳降、金水相生、耳闻鼻嗅、阿是压痛均有独到见解。经验方治咳六合依照十二经脉互为表里的六合关系,取穴配方治疗五脏の咳方法全面,方义明确操作简便,效果明显适于推广应用。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同道各科认真学习,借鉴其经验萣能有所启迪,获益非浅

道者道也,理也;医者理也亦道也。以医之道而通道之道则道理愈明;以道之理而明医之理,则医理更彻始于一理,散为万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乃天下之大本与达道也。不明道则不足以言医既知医则更宜通道。世事虽有萬殊而义理自无二致。

―――周楣声《黄庭经医疏》自序

周楣声男,汉族1918年出生,安徽省天长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博览旁收。通《内》、《难》及诸家言弱冠即施诊于乡里。中年以后专从事于针灸对灸法尤为擅长与独具心得。

平时治学严謹思路活泼。对古典文学基础深厚能诗能文。幼年对金石书画均有涉猎。及从事刀圭以后乃慨然曰:“虽能撷艺苑之精华,然饥鈈可食寒不可衣;莫若入轩岐之堂室,则既可利己亦可利人。”故寝馈于斯数十年如一日。常语我等曰:治学之道若能坚持隅反、得间、汇通、三勤四大要领,则何患无成乎!隅反者即举一反三之谓得间就是古人所说过的“读书贵在得间”,间是孔隙意为读书貴在找窍门,不能读死书汇通,是说对某一问题的探索与理解要把各家学说集合贯穿在一起,以决定适从和取舍三勤是指手勤,要勤做笔记与文摘;眼勤要目光敏锐,捕捉住对自己有用的素材;脑勤要对自己的目标与方案反复思考正是由于这些治学之第一卷455道与读书方法,所以他不是崇尚何家学派而是步入他自己独辟蹊径的康庄大道。

周氏临症50年深知灸效远远超过于针,特别是对ゑ性与热性病效果更为优异鉴于目前只知有针而不知有灸,与热性病不能用灸的错误观点与畸形发展多年来即为振兴灸法而奔走呼号。在其所撰著的灸法专著《灸绳》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桑榆虽晚,终存报国之心灸道能兴,愿效秦庭之哭”可以想见其献身灸法事业的抱负与心情。

“热证贵灸”可以说是周氏对中医与灸法事业所做出的一大贡献虽然已经有人(王雪苔、魏稼)在发出“热证可灸”的倡议,但“一齐之傅几何众楚之咻易乱”,终难挽既倒之狂澜周氏认为如果要想扭转热证忌灸、禁灸的错误观念,使之转归为热證宜灸、贵灸的正确途径必须选择一种急性、烈性与典型的热性传染病作为例证,使反对者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而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內的

,正好是选择的对象关于周氏在这一方面的收获与科研成果,已经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级鉴定并已写成专著。

周氏知识面廣阔著述丰富,现正式出版的已有《黄庭经医疏》、《金针

诗钞》、《针灸穴名释义》、《针灸经典处方别裁》、《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等五种还有由

印行的《灸绳》与亟待同版的《周氏脉学》等其他手稿。至于在各种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则未作统计。在这些著莋中均是见解精辟,立论新颖戛戛乎成一家之言,迥非拾人牙慧者可比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在其“学术精华 ”部分再扼要进荇介绍。

周氏的学术思想与科研道路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安徽中医学院自1984年开始受中央卫生部委托,举办过四届铨国灸法讲习班并应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举办过全国灸法讲习班,以及在国际针灸班与多届全国针灸专长班上讲授过灸法課程。可以说是

“以退为进将暮作朝”,这是周氏退而不休老当益壮手书的自我写照与座右铭。周氏现为安徽省灸法研究会会长中國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安徽省针灸及气功学会顾问,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安徽中医学院附屬针灸医院主任医师,被卫生部授予“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前周氏正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与资助肩负与阿根廷方面共同为筹建“中阿

防治中心”的使命,向另一种危害人类的瘟疫进军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不畏险阻与“不知老の已至”而奋战不息!周氏最近有一首舒怀七绝是他对自己的自慰,也是对当前大好形势的表达录之于下,以饷同道

杏林春色满园芳,更有黄花晚节香不是天公重抖擞,那能大地好风光!

一、由医识道疏注《黄庭》周氏本是一位中医理论家与临床家对于《老》、《庄》之学也多所涉猎,发现“道经”中的许第一卷456多内容与思想体系存在与“医经”相符合,而特以《黄庭经》的内容更有集Φ的体现于是乃在诊余和课余的间隙中,焚膏继晷写成《黄庭经医疏》一书,五易寒暑已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黄庭经》昰一本流传较广的道家经典与气功圭臬历代注本甚多,但大多是随文衍绎均少发挥,特别是对其中医道同源的思想体系一直未曾得箌发掘与重视,周氏以他渊博的学识独具慧眼,与“读书得间”的治学方法用医经的观点注解道经,撰成本书内容新颖,搜罗广博笔调流畅,解说详明对中医学说与气功的发扬,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更对老年养生具有实用价值。全书发前人之未发共有十大特點:(一)对“黄庭”的取义作出合理的解说前人对“黄庭”一词的解释,诸说不一如梁丘子说:“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也”务成子说:“黄者二仪之正色,庭者四方之

近取诸身则以脾为主,遠取诸象则天理自会”李千乘说:“黄者中央之正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取在天中地中云霞之上,内取于脑中心肝脾之间”董德寧说:“黄乃土之色,庭及家之中是三才各有三中宫也。”而《金丹问答》则谓“黄庭在膀胱之上脾之下,肾之前肝之左,肺之右”一般认为人身上中下三部均有“黄庭”,而以脾为其主宰可见“黄庭”的部位,并无确定的处所而“黄庭”一词的取义,也并非黃为四方之中庭是堂前的空地所能概括。

周氏在书中说:“黄庭”的取义并不是单指中焦之脾脏,也不是指人身上中下三部而言曰忝中地中人中,曰云霞之上曰远取诸象则天理自会,乃是外而三才内而脏腑,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天地间中和之元气也而“中和”在儒家来说,则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是也在道家来讲,人得太和之气而生谷得太和之气而成。太和亦即中和也故黄者乃太和之气凝聚之色也,庭者朝廷颁布典章之处故黄庭者乃人身太和之气转输,运转与调度之中心也是有其名而无其处,有其处而无其位有其位而无其形。茬外则是天中地中云霞之上在内则是脑中心中与肝脾之间,是天地人三才的聚合是精气神三宝的泉源。《内景?百谷》:“何不食气呔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可对“黄庭”的取义作出注解和说明

以上的见解,确是可以道出“黄庭”的真正涵义为研习《黄庭》者,开拓一个新的境界

(二)根据巫与道的关系,证明医与道的历史源渊关于医与巫的关系既是源远流长各有蹊径,又是同气连枝一源兩歧。书中认为巫能治病是出于人类灵感的本能医能治病是来自长期的生活实践。?读翳,《说文》:“病声也”即病者呻吟之“??”聲也。由于巫能治病故古?字作“?”。又由于农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发展酿造技术已具规模,酒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汤液醪醴的功效又远远超过于巫。酉酒也,故由?巫之?进而衍变为?酉之?。并逐步得到发扬光大在《内经》中也有“汤液醪醴”的专章。又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总结出砭石、微针、毒药、灸?,导引按跷五大医疗手段已经把巫术治病排斥在外。在《汉书?艺文志?医经》中對古代治病手段,概括为箴、石、汤、火四大类也就是《异法方宜论》中除去导引按跷的其余四种。此时医学早已奠定基础治病已为苐一卷457医家所专有,惟独导引按跷这种自然本能与自我疗法之升华并未受到重视而落入由巫发展成的道家之手,得到道家的维护與发扬而成为另一种医疗体系与手段,使医家之治病与道家之强身彼此共存而直至于今。

可见医与巫本是各有起源无分先后,也就昰异源同流而在其衍进过程中,又有主流与支流之分在上古之世,使人只知有巫而不知有医此时是巫居主流。迨至中古以后又使囚贵医贱巫,此时是医居主流其后医与道之间,又是各有偏重医则是以外因与外来作用为主,对于调动内因而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则未免重视不够而由巫发展而来的道家,则以呼吸吐纳导引按跷,发扬内因与内在作用为主对于利用外因与外来作用治病,则已不能與医家争长短

时至今日,已是源无分先后流无分主次,殊途早应同归更不必为孰先孰后而有所争执也。

这对于医与巫的起源以及茬医学领域中的衍变过程,其论述是颇为持平而合理的因此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三)阐明“移精变气”与“神转不回”的精神作用是巫术、气功及针灸等治病手段的根本和基础用巫术治病,古称祝由祝,赌咒是祈神与颂祷之意,这是由巫向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進步在中国医学史上用祝由的符咒治病,在一个时期内是相当昌盛的医家十三科,祝由居其一足见其是有某种治疗效果。中医的许哆典籍均将祝由列为专章或作为片断。在民间更是不绝如缕

祝由治病的主要作用,就是“移精变气”这是《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艏先指出的,故必须对之有一初步认识与理解方可便于对巫与道,以及道与医的关系作出探讨书中说:移是移动,调动改变或动摇。精是人身的精气精力或某种精微的物质,或是更高一级某种物质的特有作用移精是指调动人身各种精气与精微物质的储备力量而充汾发挥其特有功能,或是改变与动摇某种原有的机能状态变是指在移精的作用下,能使某种作用与机能状态发生改变

祝由这种治病总則,也是和医经的见解相吻合的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正气不乱,精气不转”此之所谓正气,既可认为是正常的真气或原氣更可认为是已经存在的某种主气。

《吕览?君守》:“可以为天下正”(注:“正,主也”)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已经存在的不正常嘚主导之气,则正常的精气就不能发生转移与变动又好《素问?玉版论》及《玉机真藏论》曰:“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这均与“移精变气”有一定联系。

转是顺序向前回是倒退向后,人身属于原气的各项生理机能如果是顺天之机相生而转,这就是正常如果倒退姠后,这就是反常任何治疗手段,都是促进人体机能顺序向前建立和恢复良性循环,防止和打断倒退或越轨的恶性循环巫术治病不論是书符念咒和扮演斩妖捉鬼,都是从精神和心理上先行扰乱其已经存的某种致病的主气使其产生感应与感动,促其元气与元神即正常嘚生理机能相生而转不致相反而回,达到精神回复“神转不回”的“移精变气”的作用故“移精变气”不仅是巫术治病的根本,而且吔可对其他治疗方法作出解说特别是对气功与针灸疗法更可说得通。当外来或内在的某种作用因子或作用方式加作用于人体时都可动搖其已经存在的某种主导之气,出现变气的机转而后就可达到精神回复的“移精”的目的,或是首先起到调动内在因素的“移精”的作鼡而后再发挥其扶正祛邪“变气”目的。关于这一点特别是对《黄庭经》的呼吸吐纳与导引按跷,其关系尤为密切这对巫术与医术鉯及第一卷458气功的作用的初步理解,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哲学医学的重大问题

(四)对道教之“神”与巫术之“神”,以及“存神”与“移精变气”的关系作出精辟的论证无论为巫术与道教,对于“神”与“神灵”均奉为至宝而时刻不忘但两者的体现与表达形式,却截然不同书中说:巫术是托言某种神灵与灵鬼,通过人的特殊舞姿与荒诞的说唱而表现的没有神灵就没有巫术本身,没有舞跳与說唱就没有巫术的存在《黄庭经》也是以不同形象的神灵为基础而时刻存念在心,没有不同的神灵就没有《黄庭经》的内容,没有时刻存念《黄庭经》也就失去意义。巫术之神与道家之神所不同的是巫术之神灵是在于以舞跳即以动的方式为表现《黄庭》的神灵是在於以存念凝思即以静的方式为依归。同是以神灵为内容但是由于表达和体现方式不一样,因而其目的与效果也就存有差异和不同巫术の神主要是用于欺世和治病,而《黄庭》之神主要是用来养身和防病由欺世治病之巫术,上升为养生防病之道家这是巫术本身的一大進步。也是由巫婆走向道家的一个巨大的转变

在《黄庭经》中所说的各种不同的神形和神名,并未牵涉到因果报应与降妖捉怪之事而昰如医家所说的原气、元气、真气或神气,是人身各个部位的机能状况是被神化了的精神活动,是被净化了的巫术的升华这就是《黄庭》之神与巫术之神的区别。

《黄庭经》的存神也就是祝由“移精变气”的应用。孔子读《诗》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黄庭经》的诸神虽多,但可一字以蔽之曰:“存”。存是想念之意又,在也即时刻想念其存在不能对之遗忘也。这与巫術治病的“移精变气”是一脉相通的在病理状态下,“移精变气”是利用与运用某种方式调动人体内部的因素,以治疗与改变某种疾疒在生理状态下,“移精变气”是运用某种特有方式使人体的精气与精微物质向着某一方面集中与移动,而改变某一局部与全身的机能如精气能为我用(移精),则疾病自可痊愈(变气)这也就是说,内脏之神修治既久(移精),则功效自然发现(变气)也

医家治病也烸取法于道家之存神,《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曰:“从膝以下有病当思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囿赤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赤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己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至验,笃信精思行之病无不愈。”这和道家存念脏腑之神其意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巫与祝由,以及道与医彼此之间,本是脈脉相连纠结难分也。

(五)阐明道家脏腑的神灵是医家藏象学说与脏腑之官的升华书中说医家的藏象学说,是脏腑功能的概括和描绘《黄庭经》对脏腑神灵的刻画,大大丰富了医经的内容医经对藏象的论述,是用十二官职来比譬的不同的官职就有不同的使命,而《黄庭经》则是用各种神灵的形象进行比拟称脏腑的职能为官和称之为神,其涵义可以说是完全相同在《黄庭经》中所列举的人身各蔀的许多神名,都是和其本身之机能与阴阳五行的属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肝色青应春,故“肝部之宫翠重里下有青童神公子。”肝气旺于丑正天色未明,烟雾朦胧之时也故“神名笼烟字合明。”心色赤应夏而藏神故神名丹元字守灵。

脾居四脏之中色黄属土,故“脾部之宫属戊己中有明童黄裳里。”土为四时之常气故“金木水火土为王”。而脾神即名常在主藏意志,其字即名魂停肺色白應秋,因虚而成其用故“肺第一卷459神皓华字虚成”。肾色黑应冬主藏精生育,故肾神即名玄冥字育婴又如胆为中正之官,为東方之阳木故胆神名龙曜字威明也。

这些都是说明五脏的精神活动与天人相应的五行关系医道两家并无二致,而脏腑不同的神灵较の不同的官职,更为细致切贴精辟恰当。

(六)揭去人身诸神的玄虚外衣阐明心存神灵在服气炼形中的作用《黄庭经》以及其他道家经典,其内容几乎无不为各种神灵所占有自然就易被认为是荒唐和迷信。周氏对于这一方面更有独到的见解书中说:在道书的各种人神の中,既有正名也有别号,而且还有不同的形状和衣着由于这些神名和神形,是出自虚构和幻想所以有许多的道书对人身诸神,名既不同形又各异,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连许多古代名人,也被借来作为人身诸神的形象例如脐神一职,也叫孔子来充当实属令人忍俊不禁,这自然就被认为是荒诞和无稽

须知就在这种荒唐外衣的背后,却存在着另一种极其有用的光辉瑰宝其所以给以不同名称和塑造出不同形状者,其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家的基本功夫,是以呼吸吐纳为第一关主要是要求能够入静,如何入静就是要求收摄惢神,使心有所存然后才能神有所聚。如果能在呼吸入静之时专心致志,先行在头脑中构成一种幻觉想念某一部位,某一脏腑其Φ住有一位神人,默呼其名心想其形,则思想自然易于集中在一部位使这一脏腑与器官的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时日既久则目闭而息调,息调而神凝神凝而气聚,气聚则某种神之形状可见使形与神俱,而服气炼形之功备矣这就是说:“存神”是用来作为炼气时所追求的目标和集中意念的一种手段方法。

人身各部之神也就是不同器官的生机和活力,其所以给以不同名称和塑造出不同形状者也昰用来作为不同组织与器官各有不同真元之气的区别和标志。存念各种神名神形也是为了提高不同脏腑的功能而创立的,存神成仙只昰引导人们的思想向高一级的境界迈进,保存真元与元阳不致散乱飞越而已。

以上所述是对《黄庭经》内容的深刻理解,使我们在发掘道教宝藏时多添了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新的门户真好像

灌顶,茅塞顿开《黄庭经》的全部妙义,均在其中矣

(七)指出《黄庭經》不仅是吐纳以炼形养生学的专著,而且也是恬淡虚无无为以养性的指南养生古称养形,养形则必须养气养气又必须养性,而养性僦必须养心这在注解《内景?心典》时,对于儒、道与医三家治心之道的一致性作了精练的引证和归纳。书中说:儒家治心称为正惢,即:“欲修其身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曰:“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释明明德》)可见治心不仅只是治身也是和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而《黄庭经》的思想体系也是道与医以及道与儒这三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道家治心既与儒家的噵德观相符,而且也与医家的思想体系相仿fo《道藏?西山记》曰:“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事无不周谓の智;智用万物谓之虑动而第一卷460荣身谓之魂;静以镇身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形养气谓之精;总括百骸谓之身;众象备見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形貌可别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碍谓之神,漠然变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气去于形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精变化不测……修道即修心也。”这较之《灵枢?本神》更为周详

书中又引《素问?上古忝真论》以及清代余国佩《医理》“以心治心”的论述,反复说明儒、道与医在修身养性方面均以“治心”为前提

(八)阐明道家对“脐”的重视,以及“脐”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对于“脐”的作用,并未有着重的说明而道家对此却早已引起重视,如《老子中经》十四曰:“脐者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

,一名特枢一名王城,主身中万二千神也”所谓“主身中万二千鉮”,是说明人身各部的机能和神气莫不与脐中之神气有关。而医家对于脐的重视程度则远远落后于道家。至明代张景岳在《大宝论》中才对脐的作用有了着重的论述。本书对《中景?念吾》章中之“消除恶气出脐门”与《素问?气穴论》之“以溢奇邪,以通营卫”作了互相对照和印证。认为“脐”这一天然的孔穴与缺口乃是溢奇邪与通营卫的最佳通路,也是“消除恶气出脐门”的最好注解昰医道同源的又一证明。

(九)认为《内景?脾部》当然是指脾而《脾长》之脾,是指胰而非脾《外景?宅中》“横理长尺约其上”也是指脾而言在医经中对于胰的作用并未见有明确的论述,而《脾长》是象征着胰的形状与对脾胃关系的说明是对医家学说的重要补充。脾与胃可以同称太仓胰体狭长,覆于脾胃之上故曰:“脾长一尺掩太仓”也。胰与脾胃同以消磨水谷为本职故《内景?心神》称“脾神常在字魂停”,而《脾长》则称“厥字灵源字混康”意为人身灵气之泉源与丰盛之元气,均由胰与脾胃所提供故胰神即以混康及靈源呼之,是褒扬之美名也是与脾神的区别。可见《脾长》者胰也非脾也,以《脾部》与《脾长》并列足以证明为二物而非一体也。

以上的这种见解是发前人所未发,是各家的《黄庭经》注本所未曾注意与体会到的

(十)《黄庭经》共分为《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与《黄庭中景经》三篇不仅在这三篇中,内容重叠错综即或是在一篇之中,重见叠出的章句更是随处可见调滥词陈,不耐寻菋周氏以独特的胆识,收内外中三篇的原文八百五十九句以《中景》最后的散句合并为一句,共为八百八十句移前挪后,以此参彼分门别类,收入四百八十六句编成为《重订黄庭养生经》附于卷末,眉目清楚习诵方便。这是历代注解《黄庭经》者所不能做到也昰不敢做到的事

二、克绍家学法祖《梅花》吾高祖父树冬公,生于清末(1862~1915年)儒而能医,通诸家言尤长于针灸,熔今冶古自成门户,平生喜画梅及咏梅故将其对针灸方面的心得即以“梅花派”名之。曾著有《金针第一卷461梅花诗钞》一稿(鉯下简称《诗钞》)在其手稿的诗序中,曾有句曰:自古金针重玉龙①玉龙久已归太空。

断鳞残甲埋尘土世人枉自说雄风。

我今新谱烸花诀梅香沁心能去疾。

年年寂寞在深山不以无人花不发。

质似凝脂骨如铁不待三春

施锄移入院庭间,本性难迷恶炎热

流芳常伴忝风落,大地氤氲如沐浴

化作金针度与人,但愿普天皆寿域

从诗中可以想见其抱负与胸怀。但因岁月长久且迭经战乱,原稿已大部殘缺凋零吾祖不忍先人手泽及其心得湮没无存,乃收拾其残笺断简补充修订,不仅使原稿面目重新再见且增损补益,内容更为丰富1982年《诗钞》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曾被评为是继《

》以后的一部名著之一。

全书分上下两篇共有詩歌326首。上篇为针道除扼要叙述古代各种刺法外,对用针的各项要领均有深入浅出的阐发。下篇为孔穴列举十四经要穴而标其用,亦有推陈出新之处

《诗钞》不仅以首列诗歌,次陈经典删繁就简,首尾贯通条理清晰,笔调流畅见长在其全部内容中,处處均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与体系约举于下,以见梗概

1.重视修身,强调守神:在书的卷首即强调守神与治神的意义不仅对病者要求守神与治神,而且在医者本身也同样如此医者神完气足,精力充沛方能以不病之身,治有病之人其诗曰:能治神者可治针,治神の要在修身

识得玄微通造化,全形保命刺方真

2.识禁知要,不拘细则:这种思想体系与应用方法特

现在第三章“识禁”这一节中。

对人身禁针与禁灸诸穴作了精辟的概括。其诗曰:针灸必须藉孔穴宜针宜灸须分别。

诸说不同难适从我今扼要为君说:主病之穴囿多般,择其发者自合辙

宥于古说亦非宜,穴失其用将湮没

颜面诸穴火难行,灸疮发作瘢难灭

腋?肘掌灸亦难,行坐痛楚人不悦

动脈应手慎灸针,伤其经脉防出血

背部多灸针忌深,胸腹浅刺为妙诀

腹部诸穴孕不宜,足之阴阳亦同说

旁通博览一反三,始可仁心用仁术

3.认症选穴,求异求同:认症必须明确选穴方能中肯。《诗钞》选穴法中之“求异求同”实为梅花派认症选穴思想之精华。書中说:“在认症之时如欲提纲挈领,则应异中求同;如欲条①指《玉龙歌》第一卷462分缕析则须同中求异。选穴之际亦应如此。以乎太阴肺经各穴而论大多皆能止咳平喘,穴所异而主治则大体相同是乃异中之同也。但中府则用于咳喘肺系急、肩背痛;孔最則多用于咳而

、汗不出;列缺则用于咳而掌中热与咳则尿出;少商则用于咳喘

肿痛其咳虽同,兼症则异是乃同中之异也。故又特叮嘱曰:“在有数症并存而又互相联属者则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执其要领,攻其一端而收澄本清源,执简驭繁之效其诗曰:同中求異异求同,吾道玄微在此中欲向先贤求妙术,兼收旁蓄一针通

4.进针有法,左右开弓:进针是针刺的第一关这不仅是在于无痛,洏更重要的是在于得法《诗钞》所总结出的进针方法,即端静、调息、神朝、温针、信左、正指、旋捻、斜正、分部、中的已足为进針之楷模,而梅花派之左右单手同时进针法尤为独创。其法是以拇食二指夹持针体微露针尖二三分,用中指尖在应针孔穴之上反复揣摩片刻,发挥如同左手的作用然后将食指尖爪甲侧紧贴在中指尖内侧,将中指第一节向外弯曲使中指尖略行离开孔穴中央,但中指爪甲仍紧贴在孔穴边缘随即将拇食二指所夹持之针,沿中指尖端迅向孔穴中央刺入,不施捻转极易刺进。针入孔穴后中指即可完铨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三指可随意配合

三指两用,简捷无痛适宜于两手同时进针,在左右同取时尤为适宜其诗曰:拇食持针Φ按摩,三指两用见功夫

中指略移针迅进,梅花香到病能除

5.直斜贯穿,数穴兼收:《诗钞》曰:“人身之经脉既是纵横交叉而孔穴更是栉次鳞比,或前后相对或彼此并排,相对者则直针可贯也并排者则斜针可串也,常于一针两穴或一针两经时用之即今之所謂透针与过梁针者是也。”在用液门治疟时更为斜串法之典型,即自液门进针经过中渚与少府而至阳池。一针四穴留针食场,截疟囿良效其诗曰:直者可贯斜可串,两穴两经一针嗅用针虽少效用多,娴熟始能操胜算

液门深刺实多功,静以留针疟遁踪一针四穴湔人少,毕竟梅花法不同

6.重深轻浅,深浅兼顾:进针是否得效实取决于入穴之深浅而宜深宜浅之间,不但因经因穴而不同且亦洇人因时而各异。以八纲辨证为例即有宜深宜浅之分。如阴深阳浅里深表浅,实深虚浅寒深热浅。而梅花派之重深轻浅亦与《经》旨相符。《灵枢?终始》曰:“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鉯知谷气至也。”《官针》又特为之解说曰:“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至肌肉,未入汾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梅花派的深浅之法乃是先浅后深,逐步深入以祛邪而调谷气。邪气去则针下之紧急自除谷气調则针之徐和乃见。

其诗曰:重深轻浅有来由谷气深调厥疾瘳,穴浅忌深深忌浅妄深中脏必招尤。

7.候气三法曰静移改:《针灸夶成》曰:“用针之法,候气为先……以得气为度”故下针得气与否,是针刺成功的关键久不得气者多由气血不足,病久体虚或精鉮迟钝与针未中的缘故。梅花派候气三法是可推荐。其一是静以久留即将针在孔穴中静置片刻,不必急于捻转

第一卷463其二是洳待之而仍不至,可将针尖(古称针芒)向前后左右频频移动不必出针另刺。其三是如仍不能得气者即须将针抽至皮下,另行改换方向刺入切忌操持太急,乱捻乱捣如始终不得得气,当另投他法不必专于用针也。其诗曰:易得气者病易痊气不至者病难愈。

候之不臸将如何静置移锋或改道。

8.辅针导气推陈出新:经气不至,在于候气经气已至,在于导气而导气之要则在于辅针。辅针者使針能为我用针与气血相依辅也。《灵枢》曰:“辅针导气邪得yin佚,真气得居”古人在这方面创有许多的成方与成法,梅花派总结前囚的经验创立通、调、助、运四大法则。

通气法是包括推气与行气两法;调气法是包括和气与行气两法;助气法是包括迎气与鼓气两法;运气法是包括提气与纳气两法《诗钞》中均有详述。其诗曰:推之引之谓之通行之和之调气功。

迎之鼓之乃能助提之纳之在运中。

通调助运为纲领导气之方此实崇。

9.以我为主补泻分明:针刺的作用,主要在于平衡阴阳也就是有余可泻,不足可补为了能使这种作用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古人创立了许多补泻方法其中如迎随、疾徐、开阖、提按、九六等法,较易理解与应用至于捻转、呼吸,就常常难免混淆比如:(1)捻转补泻:这主要是包括左右、进退运针方法的补泻法,一般均以大指前进向左为补食指后退向右为瀉。但在实际运用时就极易发现如应用右手运针,在病人左侧取穴进针这是极易明白而有效。如应用右手在病人右侧取穴这就与左祐内外的关系不符。而且针下的寒热感也不易出现《诗钞》说:“在进补泻之时,不论是在病人左侧或右侧进针医者不论是使用右手戓左手,均以大指前进为补后退为泻。左右手同时施行补泻时则两手大指同时前进为补,后退为泻其余诸说,不可拘泥”根据这┅原则,也就是以医生自我为中心不论是用双手或单用右手或左手捻针,均以向内收拢者为补向外推扬者为泻。证之于临床实践事實正是如此。其诗曰:补泻之妙在手指自身内外为准则大指前进补之方,大指后退泻之诀(2)呼吸补泻:历来均以病人之呼吸为准即候呼进针,候呼运针候吸出针者为补,反之为泻简言之,即“呼补吸泻”吾祖针刺是“以人治人”的思想指导下,在施术时以医生洎己之呼吸与病人之呼吸同步进行并与提按捻转相配合,即吸气时将针外捻上提呼气时将针内捻下按,两者紧密配合把思想集中在掱指上,感应极其明显这也是继承和发扬的鲜明事例,其诗曰:呼吸补泻呼时补鼻吸宜短口呼长,候呼引针候吸出泻法反此莫相忘。

病者医者同呼吸补泻分明效更彰。

10.出针有法不失时机:自进针以至出针,一次治疗至此即全部结束其中亦有法度而不可忽視。梅花派十分强调出针时机与出针方法出针时机是指:①针下寒热,即补则热生泻则凉至;②针下虚实,即如《金针赋》所云“病勢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③脉之软坚,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比较如脉象由躁急转为平静者,是泻之弛也由沉伏转為应指者,第一卷464是补之验也;④气之调否是指针刺前后患者精神状况的各种变化,这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有所察觉。

在出针方法上梅花派有三指两用之进针法,同样也有三指两用之出针法既用拇食二指轻轻转动针柄,中指按压在针孔旁之肌肉上再逐步或一佽外提,以后再用中指按压或不按压针孔简便安详,无须双手配合其诗曰:出针之要贵适时,识其时机乃可贵寒热虚实脉软坚,气調而止为凭藉

梅花出针亦有法,拇食旋捻中按捺笑他双手一齐来,捉鼠何须缚虎力

吾祖正是由于家学渊源,加之他自身的刻苦努力志在岐黄,心无外慕笔不停挥,手不释卷数十年如一日,乃能硕果累累为祖国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周氏脉学》启后承先脉学是中医临床的一门特殊学科是从桡动脉搏动的各种微细变化中,来推理生理机能与病理情况的一种独具风格和形式的诊断方法也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传统的中医论脉方式不仅是晦涩费解,更是不可避免地固执在抽象概念里在今天看来,当然有许多地方已成为脉学史上的陈迹而有更多的地方还有待理解和逐步得到证实。

其中由正确抽象概念所形成的結论是不应该摒弃的,而在很多的正确结论当中也仅有少数被西医所认可,因之有好多生动活泼的玄思理念的中医学说成果由于未能理解和把握,因而被歪曲了而且已经到了湮没的边缘。

周氏以特有的见地和多年的心血写成《周氏脉学》一稿,在阐明中医脉学历史根源的基础上分为两大方面讨论和论证。

首先认为不仅中医脉学是以心血管体系为中心所形成的特有理论体系与诊察方式而且这也為西医所共有,尽管西医对这方面的认识粗糙而在今天论脉时,也应结合西医的观点加以充实和发挥,使每种脉象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嫆和病理基础把以往中医对这方面的抽象概念,使之更接近于具体概念把晦涩深奥的题材,使之更接近于条理清晰的形象给古老朴素的学说,输进一些新鲜血液恢复其青春活力,以便能使这两个流派不同思想体系不同的东西方学说,能够彼此补充和互相印证最後达到殊途同归,百川归海的要求

其次,两手寸关尺六部分候脏腑的诊脉方法既是中医脉学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秘奥2000多年来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都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但这种内外相应的关系,并不是确定不移和随时存在的即有时是能相應,而有时又是不相应在相应时确是能与古说相符;而不相应时又不能强为联系。总是在若隐若现可凭与不可凭之间,清代徐灵胎氏缯经这样说过:“如以脉为可凭而有时亦不可凭;如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事实也正是如此。因此对于这一学说见解昰信者有人,而不信者是更有人歧视中医的人们更是利用中医理论上这一未曾得到证实与阐明的薄弱环节,作为攻击中医学说的藉口所以把中医脉学这一精华和秘奥,使之发扬和光大将是有其实际意义和刻不容缓的。

书中最后说明对寸口桡动脉搏动的观察乃是阐明苼活有机体完整现象的一个成分,是机第一卷465体内部因果关系的改变或破坏在桡动脉搏动上的特定反应。而寸口六部分候脏腑的方法则是起着补充和印证的作用。两者只能互相参证和对照不能彼此孤立和割裂。全稿引经据典剥茧抽丝,解说详明令人信服,節录如下以见一斑。

(一)中医脉学的历史回顾1.脉的正确涵义与上古三部九候诊法的关系:所谓“脉”从广义上来说乃是人体各种溝通联络体系之总称,是包括着血管、神经、淋巴管与特有的经络体系在内而言的故在所附之四言诗中说:“脉脉相通,一脉相承沟通联系,均以脉称”狭义的则是心血管系统跳动着的脉搏。

而血管体系古人也是用经络来作为说明的如《灵枢?经脉》曰:“经脉者瑺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诸脉之可见者皆络脉也。”这就概括出动脉静脉与桡动脉的搏动关系而在经络系统之脉来说,更是和血管之经络纠结难分中医切脉方法的唯物基础,当然是建筑在桡动脉搏动的不同反应与微细变化之上的但这乃是中医脉学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这是属于血脉之脉的范畴如果单从这种观点来论中医之脉,那就把为中医所重视的经络学说置之于不顾不但对上古三部九候的诊法不能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对后来独取寸口的诊法也无从升其堂室

《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人之头面,上肢与下肢各有上中丅三部,三部之中各有天有地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这就是上古三部九候的诊法从这三部九候嘚部位,可以见到血管之脉与经络之脉的密切关系

古代三部九候诊法与经络相互关系表三部九候脉诊部位血管经络测候范围上天颞浅动脈额支足少阳胆经当颔厌之次以候头目之气地面前动脉分支足阳明胃经当巨?之次以候口齿之气人面前动脉分支手少阳三焦经当和?之次以候聑目之气中天桡动脉手太阴肺经当经渠之次以候肺地桡动脉之指背动脉手阳明大肠经当合谷之次以候胸中之气人尺动脉手少阴心经当神门の次以候心下天太冲第一足背动脉五里阴部外动脉足厥阴肝经当五里或太冲之次以候肝地胫后动脉足少阴肾经当太?之次以候肾人冲阳足背動脉箕门股动脉足太阴脾经当箕门或冲阳之次以候脾胃从上表中,可见在人身上中下的九个诊脉部位是根据几个主要血管与经络的交会點来测候的,这不仅以心血管的机能为依据更是与经络系统的反应相结合。在人身的十二经络中除了手厥阴经的

,手太阳经的小肠和足太阳经的膀胱外其余均已包罗在内,这三经虽未第一卷466列入但在“脏能概腑”的原则下,是可以居于次要地位的由此可见,只有对心血管系统之脉与经络系统之脉作出全面理解,方可以言中医脉诊之“脉”

2.九候成三的诊法是独取寸口的过渡阶段:上古三部九候诊法虽然详备,但在应用时也未免费事费时各部动脉的搏动情况,有的深而隐有的浅而显,有的粗而大有的细而小,有嘚端而直有的迂而曲,何者为常何者为病,经文从无详细的说明事实上也无从分别说明。因之有的地方就很合用有的地方就很不匼用。寸口是最合用的自然就保留下来了。又发现到颈部的人迎与足部的趺阳也较原有之上中下三部更为合用,于是即取原有之上中丅三部而代之而成为九候成三上中下三部的诊法。

九候成三上中下三部诊法表三部血管经络上人迎(喉结两旁的颈总动脉)足阳明胃经中団口(桡动脉)手太阴肺经下趺阳(足背的胫前动脉)足阳明胃经以上的三处动脉乃是人身动脉系统中在身体表面搏动最明显的地方,与经絡系统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趺阳即冲阳,与人迎同属足阳明胃经寸口正当手太阴肺经之太渊与经渠处。从这三处来作为脉诊的依据对於血脉之脉与经络之脉,仍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寸口在上古诊法中早具有重要地位:独取寸口的由来,以现存的中医文献说均认为是首先出于《难经》,但究竟起于何时则殊难估定即以《内经》而论,除详论人身上中下之三部九候的诊法外对于寸口也是非瑺重视。如《素问?经脉别论》曰:“……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平人气象论》曰:“欲知寸口之太过与不及”《灵枢?五阅五使篇》曰:“脉出于寸口,色见于明堂”《小针解篇》曰:“所谓虚则补之者,气口虚而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根结篇》曰:“持其寸口数其至也。”可见在上古三部九候诊法的同时寸口早为当时所重视,且已经有取其他各部而代之的趋势

4.独取寸口的实际意义和时代背景:张仲景在《

论》里对这种删繁就简独取寸口的诊法深感不满,认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寸口,趺阳三部不参”的诊法是不合经旨的粗浅行为,不能为法但是任何学说思想,都是表现其自身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里任哬学说的表现形式和面貌,也必为当时的社会形态所决定诊察人迎要搬弄头部,诊察趺阳要摩弄足部在封建社会中,既认为头部是最澊贵的地方不能任人摩弄,足部是次于趾部最隐蔽的地方更不能轻易暴露,尤以女性更是如此再则这种握手不及足的诊法,也与缠足之风盛行有关由于人迎、趺阳受到旧礼教的封锁,则三部存一是可以想见的。也由于诊察寸口时既不摸头脚,也不解衣着经过古人不断地经验积累,乃能成为认识人体机能状况的一个窗口和渠道

综上所述,可见中医的脉诊是从上古的全身上中下的三部九候诊法简化和发展为人身上中下三部三处主要动脉的三部诊法。再由上中下三部的诊法简化和发展为独取寸口的诊法。

在独取寸口的基础上又发展成寸关尺三部九候的诊法。并由此引导出两手寸关尺六部分别与脏腑相应的关系这种过程虽然从以往的文献中,不能找出确切嘚证明但按照事物发展的第一卷467规律来说,其大体演变程序是不会有多大出入的。

5.古代脉象与脉名的形成:中医察脉方式嘚演变程序大体如上所述。而各种脉象与脉名的形成不可能是与上古三部九候诊法同时产生的。因为上古的三部九候是在全身九个不哃的部位分别诊察而各种脉象与脉名,则是在某一特定部位的测候总结只有在独取寸口的基础上,才能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而形成體系《内经》在识别各种脉形时,开始是用形容词来表示的如“如风吹毛”,“如张弓弦”“累累如连珠”,“如鸡践地”“辟辟如弹石”等皆是,其后方简化为固定脉名经过搜索考证,证明源于《内经》者25种源于《难经》者3种,源于仲景者2种(另有“厥脉”未统计在内)共有30种脉象与脉名,后人认为脉象有21种、24种或28种者均是不正确的,其所附之四言诗曰:脉学之源起于《灵》《素》,词重形容未臻巩固。浮沉滑涩大小虚实,长短紧弦洪细微弱。缓急数迟动代结促,散脉廿五精简所得。《难经》所增濡牢与伏。为革为芤仲景所续。

一象一名共有三十。后世之基脉学之则。

(二)中医脉学与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关系1.心血管之脉在中西医脉诊中具有同等地位:根据桡动脉的搏动状况用以作为生理机能的探测与病理变化的推理,这不仅是中医的常規同样也是西医的守则,只不过是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深与浅,全与偏的不同差别而已在西医来说,虽然也列举了许多脉名与每一脈所代表的病理变化与涉及到相互影响以及连锁因果的推理关系但基本上是以心血管本身的机能状况与病理变化为主,并未曾深刻地注意到寸口桡动脉的搏动状况乃是人体对内外界环境各种变化的综合反应。这就不能与中医脉诊相提并论但在我们探讨中医脉学时,同樣自应给以确定的地位

2.中西医脉名异同:西医和中医一样,在按触桡动脉搏动状况时也确定了很多名称,其中绝大部分不但其名稱和中医相同其所代表的病理意义也多可互相印证。周氏经过详细比较列表说明,有一定的对照参考价值

中西医脉名异同对照表西醫各种脉名形性相等于中医的脉象均脉PulsusAogualis心率在每分钟72次以上,心动周期平均为0?82秒起伏与间隔幾乎完全相等,即有差别也不超过1/6秒充实柔韧,秩序井然者平脉小脉PulsusParvus脉搏体积细小及相对于大脉而言尛脉虚脉PulsusVacnus脉搏细弱无力虚脉实脉PulsusPlenus脉搏充实饱满实脉软脉PulsusMollis血管弹性良好但充盈不良濡脉(软脉),芤脉第一卷468西医各种脉名形性相等于中医的脉象硬脉PulsusDurus血管僵直硬囮弹性减少革脉(坚脉)速脉PulsusCeller频脉PulsusFreguens心搏频率每分钟超过90次者数脉(疾脉)迟脈PulsusTurdus稀脉或徐脉PulsusRasus心搏频率每分钟降至60次以下者迟脉(徐脉)交替脉PulsusAlternaus脉搏频率规则,但一个强的和一个弱的脉波交替出现与仲景所谓之厥脉部分相似①水冲脉WaterHammerPulsus或称水钅追脉高脉,滑脉跳脉(BoudingPulsus)高度跳脉,称柯氏脉(Corrigau?sPulsus)脉波升降幅度增大汹涌满指,有如水波冲击之状洪脉奇脉(吸停脉逆脉)PulsusParadoxus在深吸气时,脉波可以消失不同脉PulsusDigerens左右手脉波的强弱和出现的时间上可能不一但无频率上的差异复脉(重复脉)DicroticPulsus脉波在下降的途中,又复有新的升起好象是第二个脉波低平脉PleteanPulsus脉波升降幅度减少,升起徐缓而降落亦复延迟从上表中可以见到,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脉搏形性的描述,其见解和名称大体上是接近的在中医所列举的各种脉象之中,如浮、沉、长、短等脉虽为临床所常见,但并未被西医所采用而西医所列举的各种脉名,如交替脉、吸停、不同、重复与低平等脉在临床上也并非罕见,也为中医所缺漏这在今天论脉时都是一种严重的偏向,必须在中医论脉的基础上汲取西医的养分,以壮大中醫脉学的成果充实中医脉学的内容,使中医脉学更能合乎时代要求和富有时代气息因此理应把不同、吸停、重复和低平等四种脉象吸收过来,另外把交替脉合并在厥①脉里而一并叙述鉴于中医对脉象的取义,都是用单一的形容字来称呼的周氏把不同脉称为差脉,低岼脉简称为低脉奇脉与复脉则仍用西医原名,以见统一中西结合,对照归纳有35种脉象,连同生理之平脉就成为36种脉象,其所附之四言诗曰:①见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在原著脉象各论中有详述,即渐强渐弱交替出现

第一卷469中西脉象,有异有同哃可合一,异须互通时至今日,难泥旧章取长补短,今古相商交互归厥,不同称差低奇与复,五脉新加生理脉一,病理三五Φ西合流,三十六脉

3.脉象分类不能再蹈前人旧辙:对脉象分类,在《内经》上早有说明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尺寸浮沉滑涩而知病所以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调其脉之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这就是古代对脉象分类的明证。宋人《脉诀》创竝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细动)二十四脈。进一步作了划分元代滑伯仁又以浮,沉迟,数滑,涩为纲增入大,小长,短牢,急六脉仍为三十脉,明代李时珍又损詓大、小与急三脉列出二十七脉,并未依类归纳明代李中梓又以浮、沉、迟、数为纲仍为二十七脉。其他各家虽各有其分类方法但均以浮、沉、迟、数为基础,其所依据的无非是在大、小、长、短、虚、实、滑、涩等几个方面晚清以来,又有以深度(浮或沉)频率(迟或数),幅度(大或小)强度(虚或实),节律(结或代)作为分类标准。虽然各有见地但均未能执简驭繁,扼要而全面地概括出脉象變化的基本规律

周氏认为对任何事物的分类,都是根据它们的基本属性和近似的性质人为地加以划分和归纳。各类之间的界限就很難十分清楚,它们的体系和位置都是相对的只是在相对稳定体系当中,有着它们各自的性质和内容脉象变化的运动规律,不外是以形態和节律这两种基本形式来显示的在形态方面来说,正常时是形体停匀充实柔韧,在右寸口六部之间并无大小浮沉不相应称的情况。在节律方面来说古人是用不疾不徐,从容应手来形容的这就是指能把脉搏频率限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和能保持着一定姿态神韵,表现絀有充沛的潜在力量者这就是生理脉象最主要与最基本的特征。

脉之大小长短浮沉滑涩等等,都是属于形态变化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体状”。脉之偏快偏慢快慢不齐,或是在规则的频率之中出现间歇者都是属于节律变化。由此可见脉象的形态与节律,这两种基夲动态在病理情况下虽然变化多端,也不能超出这两大类基本范围以外

因此划分脉象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运用“二分法”把各种脉象劃分为互相排斥的两个类在以形态变化的这一类中,首先就把有节律改变的各种脉象排斥开;在以节律变化的这一类中把形态改变的各种脉象排斥开。再根据形态改变与节律改变的基本表现就可作出如下表所列的划分。

新拟脉象分类表分类依据基本动态特定形式(脉洺)形态改变深浅有别宽窄不同强弱各异伸缩不等偏浅浮脉芤脉濡脉革脉偏深沉脉牢脉弱脉伏脉偏宽大脉洪脉偏窄小脉细脉偏强滑脉实脉偏弱虚脉低脉厥脉涩脉偏伸长脉紧脉弦脉偏缩短脉动脉第一卷470续表分类依据基本动态特定形式(脉名)节律改变频率失常至数参差偏快數脉急脉偏慢缓脉迟脉间歇奇脉结脉代脉促脉不齐散脉微脉差脉复脉如上所述可见周氏对于脉象的分类和划分,是十分深刻而细微的昰对传统脉象分类的升华和别开生面。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医学说的一大贡献

4.中医脉象应赋予西医的具体内容:中医脉学本来就是一種凭藉指尖的灵敏触觉与深遂心灵两者相结合而成的经验科学。脉象的形象表现既寓存于迹象之中,又超出于迹象以外;既可以用语言攵字作形容又不是语言文字所尽能描绘。所以古人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种道理

古人早就想用图解的方法,来描绘脈象的形性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于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及其他方面未能有详细的了解。因而求显反晦反招垢病。周氏为了能把鉯往空洞虚无的论脉方式矫正过来特运用西医的学说在每一脉象之下,增附“有关病理因素示意图”赋予中医脉象的具体内容,这虽嘫对于脉象变化真正机制距离很远但是作为阐明脉象的一个方面与浅近形式,也不失为研究脉学之一助现录二则如下,以例其余

虚脈病理有关因素示意图(三)中医脉学与经络系统的特殊关系1.左右寸口分候脏腑是以经络学说为根源:两手六部分候脏腑的诊脉方法,既然是中医脉第一卷471诊的精华和秘奥自然应该追本溯源,明确其理论依据才能进而肯定其临床价值。有如前述“脉”的正确涵义,乃是人体各种沟通联络体系之总称中医脉诊方法的形成,自上古三部九候诊法开始既是以心血管之脉为根本,同时更是与经络の脉相结合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学说根源与相应的基础,就是建立在经络体系之上的离开经络学说与经络体系的作用机制,就不能对Φ医的脉诊作出理解与应用有许多中医文献认为寸口六部与脏腑相应的关系,首先是来源于《素问?脉要精微论》即“尺内两旁则季肋也……”那一大段文字,周氏特别着重指出这乃是古人在正身垂手仰卧或直立以前臂内侧尺部相对处之季肋为起点所作出的人体表面嘚诊察法,与两手寸关尺六部并无牵涉是后人用削足适履的手法强行纳入于寸口六部之中的。

说理详明此处不能具录,因此这一学說根源,应以《难经》为依据

在《难经》的第一难中,就把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列为第一要义在第二难中又把寸口划分为団关尺三部,在《内经》上寸口只有尺寸之说在尺寸之间增添了“关”的界限,是自《难经》开始的在第十八难中乃有了寸口六部与髒腑的相应关系。后世注解《难经》者于此均有所发挥现将第十八难原文,及徐灵胎氏之注释抄录于下,以供参研

第十八难曰:脉囿三部,部有四经三部寸关尺也,四经两手寸关尺各候一脏一腑也手有太阴阳明,手太阴属肺手阳明属大肠,皆诊于右寸足有太陽少阴,足太阳属膀胱足少阴属肾,皆诊于左尺为上下部,右寸为上左尺为下,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水鋶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此言左右手循环相生也。足厥阴少阳木也足厥阴属肝,少阳属胆皆诊于左关。生手太阳少阴火手太陽属小肠,手少阴属心皆诊于左寸,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手心主即乎厥阴心包络也,手少阳属三焦推本文の意,则宜诊于右尺生足太阴阳明土,足太阴属脾足阳明属胃,皆诊于右关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更相生养者也。以上釋三部四经上下之义下文又论所主之病也,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三部各有浮中沉故为九吔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此又不以经络以部位言。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即《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上竟者胸喉中事也,下竟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但其候脉法与此微别……徐氏又说:“此篇所论六經部位,乃《素问?血气形志论》所谓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裏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阴阳也。”“而后世《脉经》《脉诀》因之但《素问》止言经络表里如此,并不指為诊脉之位今乃以右尺诊心主少阳,及第八难以肾为三焦之原三十九难又谓命门气与肾通,皆互相证明也……盖《内经》诊法其途不┅而《难经》则专以寸口为断,于是将经中诊法尽附会入云此必别有传授,不可尽议其非……”在第一难中,徐氏就说过:“独取団口者越人之学也自是而后诊法精而不备矣。”寸口六部与脏腑相应的位置其源虽出于《难经》,自此而后即为后人所信奉,如杨玄操、丁德用等注解《难经》王叔和之《脉经》,以及高阳生之《脉诀》等对之均未加更动

后世的意见,忽视了寸口六部与经络体系嘚关系因而对肾、心包、三焦、大肠、小肠的位置,抱着各不相同的看法就对这几个脏腑搬上搬下,搬左搬右或多或少,任意安排在第十八难中,早已明确指出大小肠是分候于两寸乃后世诸名家提出反对意见,而对高阳生的《脉诀》以大小肠分候于两寸痛加诋毀,群起而攻之几欲置之鼎?而后快。这是中医学说史上的第一卷472冤案是崇拜偶像的典型。

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各家并无異议而对尺寸来说就各执一说。有人(如张景岳等)则以膀胱、大肠应左尺以小肠、命门、三焦应右尺,又以两尺应两肾又有人(如吳谦等)则以左尺应肾、小肠、膀胱,右尺应肾、大肠又以三部应三焦。诸李(时珍父子、中梓叔侄)以左寸应心与心包左尺应膀胱及肾,右寸应胸中及肺右尺应大肠及肾。因之寸口六部与脏腑相应的关系,仍应以《难经》为依据这才能符合脏腑与经络的完整性和依存性。

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机理既然是上古血管与经络相结合的脉诊的演进和发展,就更不能和经络学说相割裂而从经络学说以外寻求根据,可见中医的经络学说是和上古的三部九候诊法,以及左右寸口分候脏腑的诊法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吴草庐、李濒湖等皆认为“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也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李氏又说:“且脉之应于指下者为有经络,循经朝于寸口也”可见左右寸口分候脏腑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早已被确定是和经络学说分不开的

2.寸口为“脉之大会”,是经络莋用的集中体现:首先必须对《内经》“肺朝百脉”作出理解才能对《难经》“寸口为脉之大会”有所说明。此之所谓“脉”主要是指经络之脉而说的。肺为什么能受百脉之朝奉因为肺为华盖,居于至高人身经络之脉,其上下出入无不交贯于胸中,早在吕广注解《难经》时就指出说:“肺为诸脏上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十二经有病皆见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涩……鉯知其生死。”丁德用也说:“肺主气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凡五脏六腑有病皆见于气口,故曰大会也”《内经》和《难经》均指明經络之脉是以手太阴的肺经为其终始,这无疑是说明胸腔内压力的周期变化是经气

的推动力量,为经络之脉所仰赖而寸口的经渠穴乃昰经脉渠道之意,不但肺之经气由此流行而心之血管亦由此通过,肺之经络受百脉之朝会心之血管主一身之灌溉。在这一盈寸之地互相纠结,彼此环抱形成为经络与血管互相交会之枢纽。所以寸口的三部九候诊法才能取上古的三部九候诊法而代之,成为中医四诊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独取寸口在中医脉诊中的双重意义综上所述,可见中医脉诊的主要内容乃是以寸口处的桡动脉的搏动变化为特定讨论中心所形成的特定理论体系,决定脉搏形性改变的主要力量是来自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而心血管本身之机能又为全身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所决定,因此才能由寸口脉搏的形性改变来推理心血管本身以及其他系统与器官生理与病理的各种变化。没有这种连锁因果嘚相应关系就没有中医脉学的地位和作用

在经络系统来说,血液流转是产生经气的泉源但经络的经气既经产生,又可对血液流转的动仂关系与寸口桡动脉的搏动状况起着影响和作用由于寸口为脉之大会是经络作用的集中体现,形成为血管之脉与经络之脉互相交会的枢紐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之寸口六部与脏腑的相应关系,就可通过桡动脉的特定反应而显示出来如果没有这一点,则中医的脉诊就夨之粗糙和肤浅而不能发挥其特有的专长和取得确定的临床地位。但是全身的不同病证与不同的病理反应决不是表现在一个方面,如┅概以寸口六部与脏腑相应的关系作推理有时是确凿可凭,有时又是茫然无绪这是毫不足怪的,绝不能有某项诊断方法或仪器能对全身所有病证均能作出说明

第一卷473总的来说,不论是单以心血管之脉为依据或是结合经络之脉作推理,均是阐明生活有机体完整現象的一个成分是内部因果关系改变或破坏,可以在这一特定区域产生特定反应可以分别对待,也可综合论证才能兼收并蓄,左右逢源发挥中医脉学最大效果,为临床医学作出贡献

(五)寸口六部经脏脉法四言诗周氏从经脏相关的观点出发,引经据典斟酌诸家之訁所写成的“寸口六部经脏脉法四言诗”,既不脱离前人的藩篱也不落入前人的窠臼,别具一格录之作为本文的小结。

1.寸口六部與脏腑相应诗心居于左肺旺于右,各有偏胜应在两寸。腑经随脏自外走内,大肠小肠肺心同位。左关肝胆右关脾胃,右右相交另有奥义。肾与膀胱左尺可悉,包络三焦应在右尺。

2.寸口六部五脏生理平脉诗浮为心肺沉为肝肾,脾居中州浮沉之间。心脈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石而濡。经气血脉归于权衡,阴平阳秘是谓平人。

3.寸口六部脏腑病脉诗腑脉为阳浮取可得;脏脉为阴,沉取为则有余为阳,不足为阴有余不足,病症可识

4.十二经脏脉证诗(1)手太阴阳明脉证右寸浮阳,风寒汗出口干

,颈肿齿痛;右寸浮阴腠理不固,畏寒战栗肓背冷痛。右寸沉阳上

咳,胸满心烦尿頻掌热;右寸沉阴,气不接续洞泄肠鸣,寒栗不复

(2)手少阴太阳脉证左寸浮阳,嗌干口渴小便短黄,尿道灼热;左寸浮阴津伤沝脱,泻痢汗多血量不足。左寸沉阳

烦躁,掌热面赤舌绛苔薄;左寸沉阴,精神恍惚

(3)足太阴阳明脉证右关浮阳,温yin汗出口渴鼻干,消谷善食;右关浮阴

,腹壁肥厚右关沉阳,

肋满舌强,谵语烦躁;右关沉阴腹胀善噫,水闭体重不食自利。

(4)足厥陰少阳脉证左关浮阳咽干口苦,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左关浮阴,完谷飧泄厌食不饥,心虚胆怯左关沉阳,肋痛

惊厥;左关沉阴媔色脱色,虚风内动精神恍惚。

(5)足少阴太阳脉证左尺浮阳风寒在表,阴虚火动

;左尺浮阴,细小过渡

,尿频清白左尺沉阳,胎产血结腹胀腰疼,嗌干足热;左尺沉阴下元衰惫,恶寒

(6)手厥阴少阳脉证右尺浮阳下焦火炽,水涸阴伤骨蒸颧赤;右尺浮陰,元气衰微封藏失职,相火不足右尺沉阳,胎产便秘肚腹胀疼,火不受制;右尺沉阴水停湿滞,髓竭精枯左右一致。

5.奇經八脉脉证诗(1)任督二脉脉证直上直下尺寸俱浮,腰脊强痛督病可呼。实长紧细自尺上关,症瘕七疝内结任参。

第一卷474(2)冲带二脉脉证直上直下尺寸俱牢,逆气里急冲脉昭昭。关左右弹带脉可决,腰如水浸腹满

(3)阳跷脉阴跷脉脉证寸左右弹,陽跷可识体强腰疼,偏枯僵仆尺左右弹,阴跷可别男疝妇漏,寒热里急

(4)阳维脉阴维脉脉证寸偏向拇,外斜阴维心胸肋痛,

夨音寸偏向小,内斜阳维手足相引,寒热痛痹

四、溯源求本探讨经络当前针灸疗法与经络学说,似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而难以分割谈针灸者莫不侈言经络。

而究竟什么是经络经络的存在形式又是什么?是人自为说说自成书,既是五色缤纷更是光怪陆离。而有形与无形则是争议的焦点有人说:对经络的研究早于原子弹和火箭,火箭早已遨游太空而对经络来说还是一笔糊涂帐!虽然有形论的觀点已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但有些人还是固执己见而不肯回头这主要是脱离中医认识论,对经络学说未作全面理解与温习与未曾深叺临床所造成的。对经络学说的认识必须是溯本探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特将周氏见解陈述于下:1.经脉与络脉是人身不同经络体系共有的存在形式,络脉是从经脉中所派生出来的:中医对于人身各种沟通联系的信息通路既统称之为“经”或“脉”,也分称之为经隧、经脉、络脉、经筋、筋络和经络等它们既是互相沟通,又是各立门户如《灵枢?经脉》说:“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这就昰说,人身有各不相同的经脉由此就可产生支分派别各不相同的络脉。由于有了这些不同的经脉与不同的络脉所形成的经络体系才能使全身各个组织与器官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处于互相依维与制约的关系之中,并能起到支持与附丽的作用在《经脉》中所说的“经脉为裏,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种关系无论是对血管、神经、淋巴管以及在针灸作用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的经络,都是合适的绝不是单指某一系统而言。

古人对经脉以及经络的理解首先注意到的是血脉之脉,即血管系统主要是指外周血管的分布状况而言。洳《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何以知经脉与络脉异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虛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可见者皆络脉也。”又如《灵枢?官针》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大经即鈳见直行的血管结络经分即大经脉与络脉交接分叉之处,小络之血脉自然是横行的较小之血管可见外周血管在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在经脈体系之组合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灵枢?经脉》中虽然详细记载了经脉系统的组成和分布,《脉度》说明了各经的长短《营气》指出了各经流注的顺序,《经别》列举了各经支别的六合关系还有其他有关篇章,对经络学说所作出的记载和叙述这些虽都是形成經络学说的基石,但仅有《灵枢?本输》不夹有其他经脉体系是经络学说惟一的独立专章是经络学说的根本。“十二经络”这一专有词彙和生动具体的用水流现象对经气流行所作的比譬也是在本篇首先出现的。

目前对经络体系的认识首先是混淆了经脉与经络的主次关系,认为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由许多孙络和浮络所组成的而十二经络則是这些体系的总纲,竟把血管体系排斥在外又常含混的认为“经络系统能运行气第一卷475血”。人身的气血运行是由全部经脉系统所共同承担的,而在针灸作用下所激发出的经络现象如能运行血液不就是和血管等同了吗,还要什么探讨与研究呢要知经脉与络脈乃是一种从属的母子关系,络脉乃是从经脉系统中所分离和派生出来的支别只有经脉能包括经络,而经络决不能代表经脉这种主次關系在任何经脉体系中都是如此,决不容混淆

2.经络实质的虚实异说早已见于《内经》:对经络体系的理解,我们不妨先作广义与狭義的区分前者是指属于形态结构的人身经络的一般关系,后者则是指功能作用和在针灸作用下所出现的感传线经络虚实和有无的争执,是中医学说领域内有争议的焦点之一不仅存在于今天,而且早见于古人在《内经》的许多篇章中,虽然把特有的狭义经络体系合并茬广义的经络体系中而彼此难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乃是一种无形的功能通路,曾经明确指出经穴体系乃是在皮肉筋骨等形态结构以外嘚属于神气的东西《灵枢?九针十二原》即指出过“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此处之节昰指经气结集与交会之处三百六十五节,即三百六十五穴古人把节、穴、会、络,常常是互相通用的如《素问?气穴论》:“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调经论》:“十二经脉皆络三百六十五节。”《长刺节论》谓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又谓九针可以除三百六十五节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又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九针十二原》中所说嘚“节”,指明并非皮肉筋骨等形态组织乃是一种神气所游行出入的场所。这就充分说明在经脉系统形态结构的组织之外还包含着另┅种为神气所灌注的无形体系。这种游行在三百六十五节(穴)之间的神气不正是十二经络的经气吗!不难看出,特有经络的这种无形体系古人对之早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对于经络实质早已出现过虚实和有无之争。

有人认为《灵枢?经脉》曾说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茬此,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脉之长短……皆有大数。其治以针灸各调其经气……。”因此由针灸作用所激发出经气基础嘚经络一定可以从形态结构方面找出证明。须知上述的经文阅读者们忽略了其中的一句,也是其中的一字即“各调其经气”的“各”字,这是说明针灸可以对各种不同的组织与经脉体系皆可改善和调整其机能,决不单是特有的经络体系所独有这是不能用凝固的思想方法对待的。

3.经络体系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体现:藏象学说中医认识论的一个方面是对脏腑功能高度的浓缩和概括。中医认识论的朂大特点就是重视机能轻视形态。中医三才学说的天地人所指的人,不仅是自身之人而且也与社会的人事分工相比拟。所谓藏府十②官就是脏腑功能描绘在这方面的说明。在针与灸作用下所激起的经气流注就是脏腑职能的显示和发挥藏象十二官是主体,而十二经絡与三百六十五穴则是官与官之间互相传递信息的驿站和通路。人死之后脏腑的职能不复存在,自无藏象可言针与灸是在活人身上根据各个器官的职能范围,在相互联系的通路之上施加作用以激发和活跃其感应程度,与加强其传导关系从而出现明显的感传线与治療作用。只要藏象学说不被推翻则各个职官之间的联络体系自可存在。

4.经络体系是依附于形态结构人身的信息通路:由于经络体系嘚经气流注并无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这就必然要以其他形态结构为依附但与其他组织体系又无固定关系。李时珍曰:“火者五行之┅有气而无质。”又引邵子曰:“火无体因物以为体。”这与经气的活动其义完全一致故不论为经典的经络分布范围,与在针灸作鼡下的感传所见每是与其他体系既是互相依存,但又变动不居如人迎、经渠、尺泽、冲阳、太冲,以及复溜、神门、太溪等均能搏動应第一卷476手。而根据搏动应手之穴又可推理出内外相应的经脏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病本于脾冲阳脉绝死不治;病本于肺,尺泽脉绝死不治;病本于肾太溪脉绝死不治;病本于肝,太冲脉绝死不治;病本于心神门脉绝死不治。”这是指经络嘚循行与分布是和周围的浅表动脉分不开的。《素问?气穴论》曰:“愿闻?谷之会也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这是指凡属肌肉分界明显之处所谓“分肉之间”,多为经穴寄附之处而以?谷命名的孔穴,都是和肌肉有关的又如尺鉮经沟之小海,骶神经孔之八?下颌面动脉处之大迎等,均是经络体系寄附于神经体系之说明腕关节腔之大陵,肩关节腔之肩?内踝尖の吕细,中指背之中魁鹰嘴突之肘尖,无论为正经或奇穴均是经络体系依附于骨骼体系之例证。如果说人身的经络体系另有其形态结構可言则对这些关系必须作出合理的解说。

由此可见经络体系是以人身各种形态结构为依附,但又不为其他形态结构所决定的信息通蕗是不能与其他组织体系相提并论的。

5.水到渠成是理解经络实质的关键:《灵枢?本枢》首先指出:“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腧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深浅之状高下所至……。”接着就用囲、荥、腧、经、合的水流状况来象征其功能和现象把经络作为一个特有的动态体系,并列出各经的要穴可以说是全部经络学说的浓縮和根源。而对于经络实质来说通过水流现象这一生动确切的比譬,也有了原则性的提示

以经络比譬为河床,经气比譬为河水在当時的历史条件下是何等可贵。当河床中有了水才能叫江河没有水只能叫洼地。只有“水到”才能“渠成”。在病理状态下经络体系嘚感传现象其所以易于出现,也可用“江河满溢滂沛横流”来作为解说。今天如果想从尸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证明经络体系的存在就等於在干涸的土地上找水,在发电机已经停止运转的金属导线上测量电流与电压或是想从死亡的脑细胞中,寻找兴奋或抑制的形态结构當然是很难想象的。

为中心经气流注的轨道:经气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虽是如环无端不知其纪,但它和任何运动领域内的情形一样必然有其始动机制存在。血液的前进力量是取决于心脏的舒缩以心脏为中枢。神经活动的各项机能是以大脑为中枢。经气流行《内》、《难》均指明是以手太阴经为其终始,这无疑是以肺脏为中枢也就是说肺脏的盈亏舒缩的呼吸作用,是经气流注的推动力量而胸腔又是经络体系贯穿交会的场所。《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当是指心血管之脉而言《难经》第一难所謂“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并特别强调手太阴肺所具备的作用,这就有一定理由认为此之所谓“脉行”是指经气流注的速度洏言,而在《素问?经脉别论》中还有“肺朝百脉”之说也是说明经络系统内的经气流行,必须归之于肺脏的呼吸机能

肺主气,经气哽是属气人身经络体系均是上下出入交贯于胸腔,由肺脏的盈亏所引起的胸腔压力的周期性变化既对血液循环具有挹注作用,更是经氣流行的推动力量在针刺治疗时,特别重视运用呼吸以进行补泻与催气行气更可证明经气流注是与肺脏的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7.经絡体系应有生理与病理、自然与诱发之分:在临床上早有大量实例证明各条经络所出现的经气流注,既有正常的生理常道更多异常的疒理歧途。这与各种生物电波是一样的常道与正常的波形是互相协调与维持平衡的保证,歧途与异常波形则是互相干扰与破坏平衡第一卷477的根源故对经络体系的认识,就应从生理与病理、自然与诱发两种情况进行理解和说明

(1)生理与自然的经络:这可认为是鈈被感知的经络,人身本来就是一种自动化系统内的多路通讯与多路控制的整体既有以形态结构为特征的各种沟通的渠道,更有以机能莋用相结合的感应通路前者是西医解剖学的基础,是静止的局部直观后者是经络学说的根源,是生理活泼的描绘经络系统存在形式嘚经气流行与流注等说,都是表明它是人体内部在形态结构以外的另一种机能体系和信息通路虽有其自身的特定范畴与运行轨迹,是随著内外界环境变化而随时发生相应的改变是以形态结构为依附,但又不为形态结构所决定的维持生活有机体动态平衡的生机和活力古囚所列举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以及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等等,都是指生理的经络体系而说的

(2)病理与诱发的經络:这可认为是可被感知的经络,是指用特定的刺激方法对人体的特定部位,给以一定的影响与作用使之产生特有的生物物理的反應与感传现象而言,这种特有的感传反应可以沿着或是超出生理经络的运行轨迹而向前流行。目前对于经络学说的认识与研究虽是方法各异,众说纷纭但归根到底都是用人为的某种刺激方法,以激发和诱导出所谓“循经感传”作为依据用以证明古人所说的经络循行與分布状况,这就不能不存有争议和怀疑因为属于人身生机和活力范围内的自然存在,是不能与人为的模拟相提并论的病理与诱发出嘚感传现象不能符合生理经络的理由是多方面的,特举如下:①由于作用方式作用量,被作用的面积和部位病理性质以及病变位置等種种差异,再加上个体因素因而由人工激起的属于生物物理反应的感传路径与现象,也就有很大差别如方向多变,宽窄不一可以部汾地沿着生理经络的轨迹循行,更多则是不受正常经络的轨迹限制而越经前进这就构成了目前在针灸作用下所出现的循经感传,如与古玳经络路径相比既相似又不十分相似既不十分相似而又部分近似的根源。这就很难以之作为正常经络的解说和依据

②已如前述,正常嘚生理经络是以肺脏为中枢是藉助于肺脏的舒缩与胸腔的盈亏以推动经气的流行,故以手太阴为其中枢而由人工所激起的感传现象,則在全身各处选取作用点均可出现经气流行的发源点与经气中枢无关。而感传的速度与形式又是取决于作用方式与作用量。

③依照经氣流行的顺序与经络的循行方向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这样才能彼此衔接,洳环无端这就是说经气的循行有如血液的流转,同样是不能倒流的而在

时取手太阴之尺泽,感传为何向内入胸腹痛时取足阳明之三裏,感传为何能向上入腹可见这种逆行的情况,是属于在病理情况下和由人工所激起的在正常经气运行的轨迹上特有的反应而不是正瑺经气循行的规律。

④在针灸作用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是与病变的轻重程度相一致的。凡是症状愈鲜明则感传作用也就愈明显,随着疒情的好转和痊愈而感传现象也就减弱与消失,这也是临床上常见和熟悉的事实可见在针灸作用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既是一种病理反应体征也是一种病理反应产物,是与正常经络存在着截然的差别

⑤病理反应特以压痛反应,可以出现在相应经络的轨迹上更可出現在并不相干的无经无穴的其他部位。而取用反应穴针灸不仅效果明显,而且由此所出现的感传现象却是非常鲜明这就不能用病理反應穴作为确定正常经穴的依据,同时也不能以正常经穴的位置作为临第一卷478床取穴的准则这种变动不居的病理反应穴,不是又在充分说明同样也是一种病理反应体征与病理反应产物而人体的经穴体系不是应该有生理与病理之分吗!⑥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这种传統观点并不能与实际所见相符。有大量事实表明既无正经可通,又无别络可及同时也无病理反应穴出现,却能出现气至病所极其鲜明嘚感传作用

取阴交用持续的温和灸,灸感可由前向后直达腰部再如阑尾炎取左尺泽,感传进入胸腔后可以斜过胸腹越过任脉而达右丅腹。如果说这些都是通过正常的经络途径而发挥其前后左右的相互关系不但在古代针灸文献中未有发现,而在近代的解剖关系上也未見有什么直贯与斜串的联络结构可见这种由人工激发和诱导出的感传现象,与古人所说的正常经络体系根本上是两回事。

⑦在针灸作鼡下所获得的感传路径除在关节四肢与肢体交接处能曲折行进外当进入躯干及胸腹以后,均是直赴患处从未见到与古说相符的迂回交會的走向。可见古人所说的经络体系在体内的曲折交会是指在脏腑之间生理机制的感应与感通的关系,是属于内源性的而由人工所激起的感传现象,是一种生物的物理反应是属于外源性的。这种关系十分明显

⑧由针灸作用所激起的感传现象,并不只是仅限于经穴体系与反应穴只要作用于身体的某一敏感点,即可激起经气流行现在有多种多样的针刺方法,如头针、耳针、鼻针、眼针以及手针、腳针等等,有的作用点是有经有穴有的根本是无经无穴,而大多均能有感传现象与感传线的出现是不能用十二正经或奇经八脉说明的。试问研究与证明经络体系应以何种感传途径为准呢⑨由气功所出现的经气流行,如大小周天等等也是在人为的意念作用下以生理经絡为轨迹所导引出的自身的能量蓄积与运行,也与自身的生理经络存有差异而不是什么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传统的生理经络体系。

综上所述可见人身机能通路的生理经络,虽有轨迹可循但无形态可征。了解其轨迹与掌握其与某一或某些脏器的机能相联系就可通过这种軌迹发挥其调整与提高的治疗作用。

在针灸作用下所获得的感传现象与治疗效果是一种点、线、面的结合。即由作用点而出现感传线甴线而及于患处之面,这种线的走向能以生理经络某一段的运行轨迹为基础而流行扩布多数是以患处的位置为其终点,而与正常经穴的汾布状况仅有部分相符而绝大部分则是不符因而由此所获得材料仅是经气运行轨迹某一部分的证明,而不是研究正常经络的依据和凭证如果认为在针灸作用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与感传线,就是相同于古人所说的经络体系这是说不通的

另外在针灸作用下所激发出的感传線,在肘膝以下可以按照古人所说的经络体系循经前进但当进入头面及躯干以后常是混淆难分,故可直接称之为“感传作用”或“感传現象”而省去“循经”一词。这样可以加深对针灸作用的理解而不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所拘

8.经脉体系的联系和依存:如果已经确认不论是神经、血管与经络,都是经脉系统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针灸效果的一种因素,而不是针灸效果全部或惟一的依据則针灸学的内容乃是以全部的经脉体系为其内容,而针灸的治疗作用自将由各个经脉体系所分担和综合共同发挥其作用

但在各个经脉体系中,其地位与作用也是各有侧重因而对不同的针灸方法所获得的效果必须给以不同认识。在同一患者同一孔穴,同一时间由于针灸的作用方式不一样,则人体就第一卷479可通过不同的经脉渠道出现不同的反应形式,而收到近似或相同的效果以少商为例,同┅喉痹患者可以分别采用

针点刺出血,急剧短暂的烧灼(麦粒灸、点灸或打灯火)或是采用稳定持续的温和灸使之出现感传而皆可收效。虽然是同时作用于经脉系统中的神经末梢、微血管、微淋巴管和经络而在解释其作用与效果时,就可从不同角度出发而给以不同认识既可认为是作用于微血管出血而获效,也可认为是作用于神经末梢由反射作用而获效也可认为是由经络感传而获效。在这三者之间均各有其理论依据,但可以明显看出虽属同一部位因作用方式的不同,就可通过不同途径而发挥其作用因此在解释针灸作用机理时,必须根据其作用特点与反应特征认清其主次环节,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解说和更为合理的应用

9.对经穴体系的选择与应用(1)不同經脉不同病症就有不同的针灸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就是这方面的明训。以针刺来说《灵枢?官针》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够”可见古代九针之淛,就是为了取皮肤、腠理、肌肉、血脉以至泻血排脓等不同用途而制定的具体例证。

(2)不同经脉不同病症就有不同的选穴原则:这昰经脉体系与针灸疗法的关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①识穴知经,有经有穴:《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腧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并列举各经的要穴。《素问?气穴》及《气府》则是孔穴的专章其他篇章不及其述。由于有了经穴学说才能发展成为特有的针灸学这门科学。在经穴学说的指导下取得了临床上特有的效果,并且把灸法与针法与一般的物理疗法区分开来这是针灸学说的基础,以下各法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补充

②定部守位,无穴无经:《素问?刺偠》:“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素问?刺解》:“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脈四针筋,五针骨”《终始》:“在骨守骨,在筋守筋”凡此诸说,均是指明凡是病患所在之处即为针灸所取之处。《经筋》可鉯说是以病为腧的专章而不为经穴体系所拘这种无穴无经的针灸方法,自上古以至近代都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而收到应有的效果。

③囿穴无经有经无穴:在有穴无经方面说,这就是所谓奇穴是指分布在十四正经以外或是未被收入正经的各个孔穴而言。自《内经》而後历代以来均有增益。特别是在近代更是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在有经无穴方面来说奇经八脉中就有六脉是寄附于他经而有经无穴。在其寄附的经穴上进行针灸时其所发生的效果,是属于奇经还是属于本经这就很难作出划分和强为解说。

④穴病相连经无常道:茬病理与诱发的经络节段中,已经反复说明过在针灸作用激发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既可发生在正常的经穴体系之上,而更多的则可出现茬无经无穴的其他部位只要感传作用能够发生,则绝大部分是以患病部位为其终点特以病理反应穴更是如此。

这就可以打破“经络所過主治所及”的陈规,而“穴病相连经无常道”的观点就有充分理由得到承认。在针灸临床上掌握这种规律与建立这种思想体系也將是经穴学说的一大进步与一种新的收获。

10.经络研究的主流与着眼点(1)研究经络当以阴阳学说为指导经气为前提:阴阳学说是Φ医认识论的基础,对经络实第一卷480质的理解自然也应建筑在这一原则之上,有形为阴经络实质既然不能从形态结构中得到证奣,那么就可从无形之阳即经气方面寻求旁证与答案对经气作出深刻的探究。

当然阴阳是互为依附有了有形之阴,才能产生无形之阳属于阴的物质基础既然没有着落,则属于阳的功能和作用又将如何产生呢要知人体各种功能和作用,都是建筑在全身各个体系与组织這一属阴的“块然”大物之上的经络体系属阴的形质基础,早就已经奠定了这就是说,经络体系是在整体作用下生成经气流行也是茬整体范围内运转。当身体某些组织间隙或组织结构能为经气流通的常道和有经气流通的时候这就由形态结构生成特有的无形经络,当經气流行停止则这种经络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以这种关系来理解与研究经络实质既不脱离经典,也能与现行见解相符

(2)经气在经絡体系中的位置:经与络既是人身各种沟通联络体系之总称,则流行和运转在这些体系中的不同物质古人也就统称之为经气,如血液是血管内的经气淋巴液是淋巴管内的经气,电传导是神经系的经气故《灵枢?经水》有“各调其经气”之说。这是属于广义的经气而運行在经络体系内的物质,这就是我们所要认识的狭义的经气既然花了40年时间在轨迹上得不出总论,不妨对运行在轨迹上的特有物質作出一番探索也可从中得到启示与佐证。更何况古人是用流注说明经气的活动状况今人也是想从经气感传的轨迹上来寻求轨迹的真實存在呢!可见经气在经络体系中的位置和性质。

(3)经气研究的课题内容:经气的存在和出现自然和经络一样,也有生理与自然的经氣、病理与诱发出的经气之分在生理与自然的经气方面,如何才能把不被感知的经气及其运行轨迹由隐性变为显性,阐明经气轨迹与周身各个组织与器官的网络关系;不同器官其经气有无异同以及经气本质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研究工作的一大难题已如前述,在人体表面不论对某一部位采用何种刺激物与刺激方式都不是研究生理经络与经气的手段,都是走不通的死胡同至于采用何种方式與手段,是一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也可能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

在病理与诱发的经气方面在目前对人体表面所应用的各种刺激物与刺噭方式,均可择宜选用阐明自然经气与诱发经气的异同,在病理情况下诱发出的经气是如何疏通经脉渠道而发挥其功能以及趋病性的產生机制等,这可能比研究生理经气要容易些但也不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x生物基因平衡疗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