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检验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致病
内容载入中...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致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常见传染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我国约10%的人为乙型肝炎HBsAg携带者,约有1000万慢性肝炎病人,全世界共有乙肝病毒携带者3.5亿,我国占1/3。我国每年新发病例200万,其中20~25%为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通常是经过肠道外途径传播,其典型的传播途径是输入污染的血及血制品。 HBV的传染性很强,据报道,接种0.00004ml含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人发生感染。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剌、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皮肤微小操作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成为传染源。通过呼血吸昆虫传染乙型肝炎亦有报道。对献血者作HBsAg的常规检查已使输血后HBV感染大大降低,吸毒者共用针头的传播仍是一个重要问题。肾透析和肿瘤治疗单位的患者感染此病毒的风险增加,而且医务工作者接触血液时也易受感染。另外, 由于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携带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可检出HBsAg,因此,两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种病毒也可在被囚禁者(如精神病患者和罪犯)中扩散,但传染性远低于甲型肝炎病毒,而且感染的方式也不清楚。昆虫叮咬在传播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许多散在发生的急性乙型肝炎病例没有明确的传染源。近来有人报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携带者唾液标本中检测到HBsAg及Dane颗粒,因此,HBsAg随唾液经口传播的途径应当重视。孕妇在妊娠后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其新生儿容易感染此病。&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世界范围的乙肝病毒传播源,其流行性随地理环境和其他因素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北美和北欧<0.5%,而在远东地区则>10%。母婴垂直传播
也是扩散的部分原因,这种情况尤见于高发区。
肝炎的前驱表现为突然厌食(对香烟厌恶也是早期的一个特征性表现),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和发热,有的病人可能突发荨麻疹,关节疼痛,尤其在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而感染3~10日后出现尿色加深,随后出现黄疸(即黄疸期)。全身症状在黄疸期可能好转,尽管黄疸不断加深,但病人感觉会好一些。肝内胆汁淤积可能发生,而且通常在发病的1~2周内黄疸最明显,然后在2~4周的恢复期逐渐消退。体检可见不同程度的黄疸,通常肝肿大并触痛,但边缘平滑且质软,15%~20%的病人有轻度的脾肿大。在无并发症的患者找不到慢性肝病的体征。
HBV还与很多肝脏疾病有关,从亚临床型的携带者到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肝癌。它还和许多原发的非肝脏疾病,如多结节性动脉炎,其他胶原血管疾病,膜性肾小球肾炎,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幼年型丘疹样肢皮病有关,但病毒所起的作用还不清楚,但在部分患者体内发现含有病毒抗原的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沉积。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有包膜,病毒颗粒为直径42nm的圆球形。在病毒感染者的外周血中还有直径22nm的圆形和管形颗粒。这种颗粒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没有核酸,无传染性。
(一)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亦称Dane颗粒,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直径约42nm。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游离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血中Dane颗粒浓度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Dane颗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还含有双股有缺口的DNA链和依赖DNA的DNA多聚酶。目前认为Dane颗粒即完整的HBV。HBV DNA的两链长短不一,长链(L)完整,为负链,长度恒定,约3200个核苷酸。短链(S)为正链,长度可变,约为长链长度的50~100%,链的增生按5&-3&顺序进行。在不同分子中短链3&端的位置是可变的,而短链和长链的5&端位置固定点为粘性末端,通过250~300个核苷酸碱基配对,以维持DNA分子的环状结构。在粘性末端两侧,两链5&端各有一个由11个bp组成的直接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 DR)-5&TTCACCTCTCC,该DR位于第1824个核苷酸者称DR1,位于第1590个核苷酸者称DR2,在病毒复制中起作用。
2.小形球颗粒:直径约22nm的小球形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组成。化学组成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与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离。在此颗粒中未检出达DNA多聚酶活性。目前认为HBV的小颗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囊膜而游离于血循环中。
3.管形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可在100~700nm之间。实际上它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颗粒,但同样具有HBsAg的抗原性。
(二)基因结构
目前,已可从感染HBV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脏提纯的病毒核心中分离出环状双股DNA,从而确定HBV属DNA病毒。目前,由于克隆化DNA完整核苷酸已经确定,现已证实HBsAg和HBcAg都是由Dane颗粒的DNA所编码,并且二类基因存在同一DNA分子上。有人比较病毒基因编码能力和病毒多少,发现HBV DNA负链能编码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质,而其正链开放读码区,不能编码病毒蛋白。HBVDNA负链有四个开放区,分别称为S、C、P及X,能编码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质。S区可分为二部分,S基因和前S基因。S基因能编码主要表面蛋白。S基因之前是一个能编码163个氨基酸的前S基因,编码Pre S1和Pre S2蛋白。C区基因包括前C基因和C基因,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75%以上,编码病毒体DNA多聚酶。X区可能编码有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
三、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及其诊断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 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 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 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① 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② 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③ 肝功能异常: 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④ HBV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⑤ 肝病理组织特点:有条件者可做肝活检,急性水肿性重型肝炎表现为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胞膜明显,胞浆淡染或近似透明,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少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急性坏死性重型肝炎表现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坏死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留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
2)亚急性重型肝炎
①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Ⅱ度以上的肝性脑病),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② 实验室检测: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③ 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④ 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可见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型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残存的肝细胞增生呈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5、淤胆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2)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型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型黄疸
3)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r-GT,胆固醇明显升高
4)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做肝脏活检,其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并有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该细胞内胆色素滞留,肝细胞内出现小点状颗粒,汇管区有小胆管扩张及中性白细胞浸润等。
四、乙肝病毒的预防及治疗
1、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应向群众宣传乙肝知识,认清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复杂性和乙肝在我国人群中的普遍性,树立预防为主,自我保护意识。
2)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伴有HBeAg的双阳母亲新生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传播。
3))献血员的筛选: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4)防止医源性传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遵照GB15982有关规定执行。
2、慢性HBsAg携带者的管理与随访,血液HBsAg阳性但无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为慢性HBsAg携带者。
1)慢性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以照常工作与学习。
2)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和行业卫生,所用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应单独使用。
3、对病人、接触者及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1)疫情监测:乙型肝炎是法定传染病,各地设专人负责监测和管理全国肝炎监测网工作。要求各地区医院对乙肝病人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进行病例报告。全国肝炎监测网及时掌握疫情数字按月统计发病数,死亡数,按年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对临床可疑病例作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监测抗HBcIgM抗体)确定误诊和漏诊率以核实疫情。
2)人群中乙肝指标的监测:人群中HBsAg、抗HBs和抗HBc的监测可反映人群中乙肝病毒流行率及免疫状况,对指导乙肝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4、流行期措施&& 乙型肝炎在我国常年散发,感染人群基数很大,没有明显季节性,暴发流行的形势也不常见,突然的暴发流行常见于血制品的污染、毒品使用人群,应特别做好血制品管理工作,打击贩毒以阻止暴发流行,控制流行的首选方法是新生儿免疫接种,降低下一代感染率,最终达到控制流行的目的。
5、治疗 病毒性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洒、过劳或损害肝脏药物。各临床类型肝炎的治疗重点则有所不同。
1)急性肝炎以一般及支持疗法为主。
①休息与隔离 应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初感染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于隔离期(乙型肝炎至HBsAg阴转,丙型肝炎至HCV& RNA阴转)满,临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在17.1&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时可以出院。但出院后仍应休息1~3个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1~3年。
②饮食 饮食宜清淡,热量足够,蛋白质摄入争取达到每日1~1.5g/kg,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C,进食量过少者可由静脉补充葡萄糖及维生素C。不强调高糖和低脂肪饮食。
③条件具备时,急性丙型肝炎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取得较高疗效。重组白细胞干扰素&1、&2a、&2b,及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N1的剂量为300万U,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3~6个月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近期疗效(ALT复常,HCV RNA阴转)可达70%,随访6个月后远期疗效约为50%。复发时可以再用。丙型肝炎患者如加用利巴韦林(ribavirin,病毒唑)口服,800~1 000mg/d,可增强疗效。
2)轻度慢性肝炎除一般及支持疗法以外,还需要进行对症和抗病毒治疗。
①休息 无需绝对卧床休息,宜用动静结合的疗养措施。处于活动期的患者,应以静养为主;处于静止期的患者,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3个月以上者,可恢复其原来工作,但仍需随访1~2年。
②饮食 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过高热量饮食。以防止肝脏脂肪变性。也不宜进食过多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
③对症治疗 包括降低转氨酶制剂,如联苯双脂、垂盆草、齐墩果酸等,具有非特异性降低ALT的作用。这些降酶药物虽然可能具有护肝的作用,但停药后容易产生ALT反跳。故在显效后应注意逐渐停药。一般的非特异性护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类(B族、C、E、K等),促进解毒功能药物如葡醛内脂(肝泰乐)、还原型谷胱甘肽、维丙胺、硫辛酸等,促进能量代谢药三磷酸腺苷(ATP)、促进蛋白质合成药物(肝安、水解蛋白等)以改善微循环药物(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作为辅助治疗,但宜精简,避免使用过多药物。
④免疫调节 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试用特异性抗-HBV免疫RNA。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选用胸腺肽、胸腺素等。
⑤抗病毒治疗:a. 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时干扰素使用的指征为:HBV在活动性复制中;肝炎处于活动期;HBV DNA血浓度低;抗-HBc IgM 阳性。使用干扰素治疗时剂量应偏大(300万~600万U/次),疗程应偏长(6个月~1年)。干扰素一般仅能抑制HBV复制,使HBeAg和HBV DNA转阴,而难以使HBsAg转阴。慢性丙型肝炎时干扰素使用方法同急性丙型肝炎,但疗程应延长至6~12个月,同时加用利巴韦林800~1 000mg/d口服。使用干扰素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证。有心、肝、肾代尝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开始用前应详细体检和化验检查。疗程第一、二周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以后每月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白细胞减少时应给予提高白细胞药物。肝硬化失代偿期为禁忌证。b. 核苷类似物  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TM)主要通过抑制HBV DNA逆转录酶的活性及抑制共价闭合环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le DNA,cccDNA)的合成而抑制HBV DNA的合成。它不抑制线粒体DNA和骨髓,无直接调节免疫作用,因而基本上无不良反应。口服拉米夫定100mg/d,约2周内平均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90%以上。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服药12周后血清HBV DNA阴转率可达85%~100%。服药52周后肝组织学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长期(6个月以上)用药可使HBV DNA发生YMDD变异(HBV P基因第741位核苷酸的A&G点突变)而产生耐药性,出现HBV DNA反跳。停药后大部分病人在4周内HBV DNA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但再次给药仍然有效。
3)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除上述治疗以外,应加强护肝治疗,包括定期输注入血清白蛋白和血浆,其剂量和疗程视血液内白蛋白浓度而定。免疫调节药物也可适当 选用,如注射1L-2、自体LAK细胞回输等。在其他疗法当中,可试用猪苓多糖注射液(并用乙型肝炎疫苗)、山豆根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等。
五、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乙型肝炎病毒属于三类,BSL-2。
防护对策包括避免暴露和暴露后管理。避免职业性血液及体液暴露是实验室预防HBV传播的主要措施,然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和血液携带病原暴露后的管理是完整的预防感染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应让员工知晓关于即时报告、评估、咨询、处理和跟踪置医务人员于血液携带病原感染危险的职业暴露的书面方案。
① 避免暴露措施 实验室管理者应建立关于去除或减少员工职业暴露的书面的暴露控制计划。暴露控制计划应包括暴露确定(exposure determination)、贯彻应遵守的操作方法(methods of compliance)的日程和措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和暴露后评估与跟踪、让员工了解危险、暴露记录等等。该计划应每个员工人手一册,应与法规一致。该计划应每年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新的、变化的影响职业暴露的工作任务、程序和岗位。
应对实验室员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和安全再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操作的意识。在医疗服务中执行普遍预防原则。普遍预防是一种感染控制的方法,它将所有人的血液和一些体液当作具有潜在HBV传染性的标本来处理。
实验室管理方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改善设施以减少职业暴露。如逐步采取无针头系统(needleless systems)和工程化防护锐器损伤的锐器(sharps with engineered sharps injury protections)以减少针刺及锐器损伤和暴露。实验室员工应严格按照应遵守的操作方法操作,处理临床标本时采取普遍预防措施。
② 暴露后管理 管理者应建立包括对员工暴露后的跟踪、事故报告要求的暴露控制计划。提供暴露后处理的医生应24小时在岗。应储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乙型肝炎疫苗以便及时施与。负责提供暴露后管理的医生应熟悉评估和处理方案。
应教育实验室员工,一旦职业暴露发生,应立即报告。尤其是因为在暴露后尽能可快地施与HBIG、乙型肝炎疫苗对大多数暴露有效。处于职业暴露于血液携带病原危险的实验室员工应熟悉暴露后管理的原则,应将该原则作为定岗和岗位继续培训内容的一部分。
1、暴露点(exposure site)的处理 伤口和接触血液或体液的皮肤位点应以肥皂和水洗涤;黏膜应以水冲洗。没有证据支持使用抗菌剂处理伤口或挤压伤口以排出液体可进一步减少血液携带病原传播的危险;当然,也不禁止使用抗菌剂。不推荐使用腐蚀剂(如漂白粉)处理伤口,也不推荐在伤口处注射抗菌剂和消毒剂。
2、暴露报告 如果职业暴露发生,暴露情况和暴露后管理应记录在个人暴露的机密医学记录(通常为医疗机构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表格)里。并且,管理者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要求,记录和报告职业损伤和暴露。
3、暴露和暴露源(exposure source)的评估
① 暴露评估 应基于暴露物质类型、暴露途径和暴露严重程度评估暴露传播的可能性。血液、含有可见血液的体液或其它潜在感染性体液(包括精液、生殖道分泌物、脑脊液、关节腔液、胸腹水、心包液和羊水)和组织是具有血液携带病毒感染性的。通过穿皮损伤或黏膜接触暴露于这些液体或组织使实验室员工处于血液携带病毒传播的危险,需要进一步临床评估。而且,在研究实验室和产业实验室,直接接触(如没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或个人防护装备没有有效地保护皮肤和黏膜)浓缩病毒是要求临床评估的暴露。对于皮肤暴露,仅暴露于以上列出的体液和皮肤完整性受损(如皮炎、擦伤或开放性伤口)时需进行跟踪。
② 暴露源评估 应对导致职业暴露的暴露源个体的血液或体液进行评估,以确定其HBV的感染状况。
a. 暴露时的可利用的医学记录信息(如实验室测试结果、入院诊断或以前的病史)或来自暴露源个体的信息,可确证或排除血液携带病毒感染。
b. 如果暴露源的HBV感染状况不清楚,应通知事件的暴露源个体来进行血液携带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测试。测试暴露源个体,应取得暴露源个体的知情同意和遵守适用的国家和地方法规。应给予感染HBV的暴露源个体适当的咨询服务和处理。任何时候都应保护暴露源个体的医密。确定暴露源个体HBV感染状况的测试应尽可能快地执行,应采用最合适的测定方法,快速地获取结果。在作出暴露后管理的决定以前,没必要作阳性反应的确证试验,但在通知暴露源个体以前应完成确证试验测试
c. 如果暴露源是未知的或不能测试的,应根据流行病学评估暴露发生的具体情况信息,确定传播HBV的可能性。确定的情形和暴露类型可提示危险的高低;应对感染源物质来源的普通人群(机构或社团)的HBV流行情况作重点考虑。例如发生在静脉注射毒品高流行区的暴露或戒毒治疗机构的废弃针头暴露比发生在老年人家庭护理的暴露的传播危险高得多。不管是否知道暴露源个体,不推荐对涉及暴露的针头或其它锐器进行测试。这种测试的可靠性和结果解释尚值得怀疑,并且测试对锐器处理者具有潜在危险。
d. 当评估暴露源个体的可能的HBV感染情况时,应考虑的信息包括:实验室信息[如HBV测试结果、免疫学检查和肝脏功能(如ALT)]、临床症状和最近3个月的HBV可能暴露史。
4、HBV 的暴露后预防与管理 对穿皮或黏膜血液暴露,作出提供预防决定时应考虑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暴露源的HBsAg状态、暴露者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反应状态。这种暴露通常涉及进行过乙型肝炎免疫的员工。对未免疫接种的员工的血液或体液暴露,应启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应对暴露者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反应状态(如果知道)进行评估。根据暴露源的HBsAg状态及暴露者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反应状态作出的穿皮或黏膜血液暴露的推荐预防方案见表1。
表1 暴露于HBV的PEP推荐方案
* 以前感染过HBV,对再感染有免疫力的暴露者不需PEP。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剂量0.06 ml/kg,肌肉注射。
** 有反应者为有充足水平的HBsAg血清抗体的暴露者(如抗-HBs&10 mIU/mL)。
#& 无反应者为对免疫接种反应不足的暴露者(如抗-HBs&10 mIU/mL)。
&& 对未完成3次疫苗接种中第二次接种的无反应者,选择单剂量HBIG 和再启动免疫接种;对以前完成第二次接种的无反应者,选择两剂量HBIG。
当有应用HBIG的指征时,应在暴露后尽可能快地施与(最好在24小时内)。在暴露7天后施与HBIG的有效性不明确。当有应用乙型肝炎疫苗的指征时,也应在暴露后尽可能快地施与(最好在24小时内);并且可与HBIG于分开的注射位点同时施与。通常在三角肌处接种疫苗。
对处于免疫接种过程中但未完成免疫接种的暴露者,应按期完成接种。对第一次免疫接种无反应的暴露于HBsAg阳性血液或体液的员工,应施与单剂量HBIG,并且尽可能快地再次启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另一可选择的方法为,施与两剂量HBIG,一剂量在暴露后尽可能快地施与,另一剂量在1月后施与。对未完成3次疫苗接种中第二次接种的无反应者,选择单剂量HBIG 和再启动免疫接种;对以前完成第二次接种的无反应者,选择两剂量HBIG。
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最常见副反应为注射点疼痛和轻度至中度发热。接种组和安慰剂接受组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差别。少见的副反应有脱发、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600 000)。
施与HBIG后,严重副反应的发生率非常低。可发生注射点局部疼痛和触痛、风疹和血管水肿。尽管过敏反应非常罕见,但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制品后发生的报道。对免疫球蛋白有过敏反应史的暴露者不应接受HBIG。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暴露者都可施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HBIG。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更多相关【】的文章
期待你精彩评论,请勿灌水!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检验文书栏目列表
全站资讯搜索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陈龙岩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如何看懂乙肝五项化验单?
全网发布: 22:07
一般来说五项按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IgG)的顺序排列。&1.HBsAg阳性代表了乙毒。2.HBsAb是保护性抗体,也就是我们注射疫苗想要的抗体,若为阳性,提示机体对乙毒存在免疫力。3.HBeAg阳性,说明病毒复制较快,传染性强。4.HBeAb阳性,一般情况下,说明病毒复制较慢,传染性降低。但有些患者例外,虽然HBeAb阳性,但其病毒复制也较快,病毒量高,传染性强(说明患者的是一种发生变异的病毒)。5.HBcAb-IgG(核心抗体)阳性,说明过去或现在过乙毒。&如果上述1、3、5同时阳性,为“大三阳”。1、4、5同时阳性,为“小三阳”。2、4、5均为阳性,说明为恢复期。2、5同时阳性,说明过,但是已经完全痊愈、产生抵抗力了。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3:29
陈龙岩大夫的信息
陈龙岩大夫电话咨询
陈龙岩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陈龙岩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陈龙岩大夫提问
陈龙岩的咨询范围:
各种肝病的治疗
陈龙岩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肝病内科好评科室
肝病内科分类问答乙肝病毒DNA检测_有没有宝妈是乙肝携带者的,都做了乙肝病毒_宝宝树
1共2页 直接到页
乙肝病毒DNA检测
有没有宝妈是携带者的,都做了乙肝病毒DNA检测了吗?结果都怎么样?我做了今天拿到报告结果是:未检测到!因为没有预约到医生,所以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有宝妈懂的吗?
这个我也不懂,不过我朋友她就是携带者,宝宝生下来就打的疫苗,现在宝宝好的很…
啥情况,就算没有病毒也是写个在范围内的数字啊
好像那个病毒是的数值跟可不可以母乳有关哦
回复 &灬唯恋你灬&
10:59:15发表的
这个我也不懂,不过我朋友她就是携带者,宝宝生下来就打的疫苗,现在宝宝好的很…
是啊,我看别人发的贴都是多少次方啊,有数值的。难道说我体内没有病毒么?
回复 &Tang果宝&
10:59:43发表的
啥情况,就算没有病毒也是写个在范围内的数字啊
我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知道宝宝能不能母乳喂养所以前几天也去医院做了乙肝病毒dna检查。是妇产科医生让我去做的,检查单子出来她又让我找传染科医生看。传染科医生说母乳喂养和这个没关系,不影响的。至于宝宝会不会遗传到,这是概率问题,一般只要一出去打乙肝疫苗针就没事了。
可是我听医生说这个好像跟母乳和遗传都有关系,好纠结,我这边预约专家超级困难,还得苦等好几天
这是阴性的,可放心母乳
蒽,谢谢宝妈,放心点了
回复 &好点儿的妈&
11:47:55发表的
这是阴性的,可放心母乳
宝妈是小三阳还是大三阳,小三阳可能还在潜伏期
回复 &可爱不可求&
11:05:14发表的
是啊,我看别人发的贴都是多少次方啊,有数值的。难道说我体内没有病毒么?
我也做了,医生说生了孩子做乳汁的DNA鉴定再决定能否母乳!我也慌了
我的也是未检出,医生说没事
至于母乳没怎么问,你问了告诉我下,我是三抗体阳性
未检测到就是说传染性很低可以母乳
我和你情况一样三抗体阳性、
回复 &孕期用户14-04-29 14:51:44发表的
至于母乳没怎么问,你问了告诉我下,我是三抗体阳性
这样说就很放心了,宝妈是在广州哪个医院?
回复 &suki慧&
14:53:26发表的
未检测到就是说传染性很低可以母乳
蒽,宝妈在参考值内,应该没事
回复 &小小锅贴&
14:48:49发表的
我也做了,医生说生了孩子做乳汁的DNA鉴定再决定能否母乳!我也慌了
回复 &孕期用户14-04-29 14:51:44发表的
至于母乳没怎么问,你问了告诉我下,我是三抗体阳性
很开心未检测到是没事
回复 &孕期用户14-04-29 14:51:04发表的
我的也是未检出,医生说没事
我是乙肝大三阳,肝功能没有问题,但医生不让母乳喂养,没有做过你这个检查
我在花都的
回复 &可爱不可求&
15:24:16发表的
这样说就很放心了,宝妈是在广州哪个医院?
乙肝病毒DNA检测相关的更多内容: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需要账号和密码的外链可能是钓鱼网站,为了您的账号和财产安全,请勿提供任何有效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