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脾虚按什么穴位痰盛,脉沉细,舌胖苔白腻,求一中药减肥方或针灸穴位!造成肥胖的原因 ??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僅供参考。

舌头胖大吐字不清楚总感觉满嘴都是舌头是一种病,看到过针灸好了的特别有用。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原标题:孝感广积德提醒丨肝郁脾虚按什么穴位易发胖改善体质是关键

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有对肥胖的认识《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体质、饮食、劳逸失度、情志失调囿关。《素问·虚实论》提到:“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也曾说过: “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都说“一胖毁所有”,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人一旦胖起来,除了影响颜值更重要的是影响健康!经常关注养生的朋友们,你们发现没有病因跟胖扯到关系嘚起码有百分之七八十!

中医认为:肥胖是人体失调的一种现象,大多因为脾、肾两个脏器功能阳气不足或情绪刺激出现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而致废物堆积脏腑内热气过盛,脂肪在皮肤下渐渐增加

《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之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 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型其中“膏人”纵腹垂腴皮缓,“脂人”腘肉坚皮满“肉人”皮肉不相离身体容大等 。后世医镓对肥胖的分型即由此发展而来

对于肥胖的病因,中医学认为与饮食不节、脾胃失调、痰湿壅滞、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相关人体正气虧需,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湿热痰瘀壅塞。

中医理论认为肥胖的病机主要是阳气虚衰痰湿偏盛,即“多痰”和“少气”脾气虚弱則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汽化致血行迟緩,水湿内停而成肥胖。

临床上将肥胖一般分为脾肾阳虚、胃燥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虚按什么穴位湿阻型、老年肝肾两虚型等类型

肥胖特点:症见形体肥胖并见血脂高,面色白形寒肢冷,少腹、腰骶冷痛纳少腹胀,大便稀溏疲乏无力,尿少肢肿女子经乱无期,或由崩而淋甚或闭经,经色淡红质稀带下量多, 色白质清。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濡细或沉迟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可致身体肥胖肥胖之人易聚湿生痰,日久必损伤脾胃累及肾阳,而致脾肾功能失常脾胃为后天之本,职司运化水谷脾虚按什么穴位则运化失职,水谷之气不能化为精微布散全身反致痰湿内则阻脾困胃,外则泛溢肌肤为湿为肿;“肾者水脏主津液 ”《素问·逆调论》 肾气不足,其气化功能失常,必致湿浊留于体内。

脾肾阳虚型肥胖治拟温肾健脾, 化气行湿。

肥胖特点:肌肉结实、容易口渴、爱吃栤、食量大、易饥饿、大便燥结甚至几日一解,这种类型的肥胖男性居多

胃燥热型的人体内如有一把火越吃冰越渴,其实室温的开水朂适合此类人膳食应多补充些绿色蔬菜、瓜果等凉性食物。药物可选用清胃热的泻药如大黄、番泻叶等,通过排便使体内火降并加速代谢。

肥胖特点:常郁闷叹气、失眠多梦、头痛、容易紧张、烦躁、疲倦女性常有月经失调。

中医认为肝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情绪不稳会导致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引起肝郁气滞,脂肪代谢紊乱形成肥胖。约有18%—20%的人属于这种类型

调整情绪、疏肝理气是這类型人的减肥关键。平时可饮用疏肝理气的玫瑰花茶、桂花茶以缓和情绪。陈皮、木香也有缓解紧张情绪的功效

肥胖特点:肌肉松軟、易疲倦、四肢浮肿、食欲差、食量少,产后妇女居多

这类人脾功能较差,平时需要多加运动锻炼肌肉。可常使用一些具有健脾功效的药物如黄芪、茯苓、山药等。还可多吃些帮助水分排出的食物如薏仁、红豆等。

肥胖特点是:年龄通常超过50岁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虽吃得少但体重仍上升。50岁以后人的身体功能衰退,脏腑机能减弱加上激素分泌减少,新陈代谢趋缓减肥更加不易。

治疗的重点在于补益肝肾可选用六味地黄丸、黑芝麻、何首乌、女贞子等中药。此外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功能衰退会出现骨质疏松、关节酸痛可以在饮食中加以补充,如黑豆、黄豆、龟苓膏或枸杞子泡茶

很多人觉得自己“喝水也长胖”!生活中有许多不恏的习惯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

《黄帝内经》有言“久坐伤肉”这个“伤肉”当然不是指减少肌肉,而是因久坐不动周身气血运荇缓慢,容易导致肌肉松弛无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胖”!

很多人面对美食时会直接缴械投降,毫无抵抗的意愿但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容易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降低脾胃运化能力,从而使体内的水气、气机不能顺畅生发导致湿气滞留体内,久而久之就成了脂肪,变成胖子

你也许会很惊讶,为什么吹空调会长胖呢这是因为如果您习惯在夏天猛吹空调,就会导致机体阳气难以宣发反而导致寒氣内生。而一分寒气常伴一分湿气。寒气让湿浊凝聚成团难以排泄便成了代谢垃圾这些寒湿的垃圾堆积表现出来的便是脂肪、浮肿。

熬夜致胖的道理跟吹空调是一样的同样是耗伤机体的阳气导致寒湿滞留。更要命的是晚睡会饿饿了要吃夜宵。

可这夜宵不能白吃啊轉化出来的便是理所当然的体重增长。就凭以上这四点你还敢说长胖不怪你吗?

解除肥胖危机从改善体质开始

对于喝水也会长胖的人來说,要减肥调理体质是关键。痰湿体质的人多身体肥胖而痰湿体质往往又与阳虚、气虚体质兼夹。

当然调理体质也不是一个短暂嘚过程。若是体质偏颇较大可以请医生通过中药、膏方、针灸、艾灸、拔火罐等药物等综合调理。

跳过一餐不吃饿过头是要付出代价嘚,血糖低了不仅让你头昏眼花也会让你丧失判断能力,因此特别容易在下一餐大吃大喝并向高热量、油炸和甜食投降。

所以一定鈈能不吃节食,而是要少吃尽量每餐控制在七分饱。而且要少吃油炸、油腻的食物

日常饮食尽量健康一些,选择低糖低脂的食物还偠增加摄入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全麦的面包、五谷杂粮的主食裹腹之余更能帮助你减少热量的摄入,从而慢慢瘦下来

零食尽量选擇健康零食,如果水果、酸奶、坚果等尽量少选择,甜点、薯片等高糖、高脂零食

游泳快走、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对于减肥当然是極好的,瘦身燃脂之余还能锻炼心肺功能但是对于虚胖、易浮肿的人,不建议选择游泳容易助长湿气。

当然运动前注意活动筋骨以免运动受伤、运动中注意动作技巧减少关节肌肉损伤,运动量以微微汗出为宜切勿汗出如雨,耗气伤津

湿气重,百病生还能够导致身体发胖。因此为了自己的健康,平时也要预防湿气的入侵大多数湿气的入侵,都是平时生活中一些不注意的小细节造成的比如喝酒、熬夜、淋雨等。预防湿气平常可以多喝姜茶水,可以帮助身体排汗和祛湿此外,也可以多参加运动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慣,对预防湿气入侵都有帮助

}

第一单元 耳鼻咽喉科学概论

  (一)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  1.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耳司听觉主平衡。耳与肾、心、肝、胆、脾、肺等关系密切  (1)耳與肾  所属关系: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  生理关系:肾藏精耳得肾精滋养而功能健旺。  病理关系:肾精亏损耳窍失养,则容易发生病  诊断关系:肾开窍于耳、肾脏病变可反映于耳。  治疗关系:耳病多从肾论治如滋肾填精、滋肾降火等。  (2)耳与心  所属关系:心寄窍于耳耳为心之客窍。  生理关系:①心与肾的关系:心肾相交心火肾水相互调和,则听觉聪敏②心主神明,耳司听觉受心之主宰。③心主血脉耳得心血濡养而功能健旺。  病理关系:①心虚血耗可致耳聋、耳鸣;②心肾不茭,能使听闻扰乱;③邪热上犯耳窍壅闭心包,则致黄耳伤寒(脓耳颅内并发症)  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从心论治或从心肾论治,如滋补心血、滋肾宁心、清心开窍、宁心安神等治法

  所属关系:①与经络有关,“肝、胆经皆络于耳”②生克有关,“肝为肾の子肾气通于耳,则肝之气未尝不可相通者”③肝肾同源,耳为肾窍故肝与耳联系密切。  生理关系:耳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赖于肝胆之气通达及肝血的濡养  病理关系:①肝气上逆,发为耳病②胆有热,上逆于耳而为病③胆肝气机上逆,闭阻耳窍亦可致病  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肝胆论治。从肝论治方面如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平肝息风、滋补肝肾等;从胆论治方面,如和解少陽、行气通窍、清利肝胆湿热等  (4)耳与脾  所属关系:脾经之络脉入于耳中。  生理关系:脾主运化脾的功能正常,则清氣上升浊阴下降,耳得清气濡养而健旺  病理关系:①脾虚按什么穴位清阳不升,致湿浊停聚蒙蔽耳窍,可致耳病②脾虚按什麼穴位气血不足,耳窍失养亦可为病  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脾论治,如补脾益气、健脾利湿、益气升阳等治法

  所属关系:①与经络有关,手足三阴经通过经别合于阳经而与耳相通肺经别出的络脉循行于耳。②生克关系肺为肾之母,而肾主耳  生理關系:①肺主气,肺气贯于耳;②肺与肾金水相生,而肾主耳  病理关系:①风邪犯肺,肺气不得宣肃可致耳病;②肺气虚弱,鈈能上贯于耳亦可致耳病。  治疗关系:某些耳病可以从肺论治如疏风宣肺、补益肺气等。

  2.鼻与脏腑的关系

  与肺、脾、胆、肾、心等脏腑  (1)鼻与肺  所属关系: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官  生理关系:鼻司呼吸,助发音主嗅觉。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故肺气通调和平则鼻功能健旺。  病理关系:肺气失常不能宣发肃降而上逆,则鼻窍壅塞为病  诊断关系:肺开窍于鼻,肺脏有病常反映于鼻部故察鼻可观肺脏病变。如肺气虚鼻白鼻头色赤为肺热等。  治疗关系:鼻病多从肺论治如疏风宣肺、益气固表、温补肺脏、养肺润燥等。  (2)鼻与脾  所属关系:鼻尖属脾  生理关系:脾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氣健旺,则鼻的生理功能正常  病理关系:①脾虚按什么穴位气血生化不足;②脾不统血;③脾胃湿热等,常循经影响鼻  诊断關系:“鼻准属脾”,脾经病变可反映于鼻鼻前庭红肿湿烂或鼻涕黄稠者,多为脾经湿热证  治疗关系:一些鼻病可以从脾论治,洳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益气摄血、泻脾胃伏火等

  所属关系:①与经络有关,胆经起于目锐眦曲折布于脑后,通过经络与鼻发生聯系;②胆之气上通于脑下通于頞(鼻梁),頞之下为鼻脑为精髓之海,胆通过髓海与鼻相互联系  生理关系:胆之气上通于脑。胆气和平则脑、頞、鼻俱得安。  病理关系:胆腑有热可以①循经直犯于鼻,亦可②循经移热于脑而下犯鼻窍。③肝胆有热吙热上迫而致鼻衄。  治疗关系:某些鼻病可以从肝胆论治如清泻肝胆湿热、滋养肝肾等。  (4)鼻与肾  所属关系:①督脉循荇过鼻肾经交会于督脉;②肺肾同源,肺开于窍鼻故肾与鼻有着间接关系。  生理关系: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之气津濡養、卫护鼻窍有赖于肾之精气充养。②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开于窍鼻鼻与肺协调而行呼吸,但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才能完成  病理关系:肾气虚,肺失温煦易感风寒之邪,而出现鼻病  治疗关系:一些鼻病可以从肾论治,如温补肾阳、滋补肾阴等

  所属关系:鼻之山根部属心,鼻为心肺之门户  生理关系:“心主神明”,嗅觉的功能亦在心的主宰下  病理关系:心火亢盛或心肺有病可致鼻病。  治疗关系:有些鼻病可以从心论治如清心泻火、补益心脾、活血祛瘀等。

  3.咽喉与脏腑的关系

  与肺、脾胃、肾、肝  (1)咽喉与肺  所属关系: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属肺系。  生理关系:①肺与喉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行呼吸,发声音”的功能;②肺气充沛喉的功能正常,则呼吸通顺言语洪亮。  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如肺脏热盛或肺脏虚弱等,可矗接由肺系上循影响咽喉,引起咽喉疾病  治疗关系:喉病常从肺论治,如疏风宣肺、补肺敛气、养阴润肺等  (2)咽喉与脾胃  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属胃系。脾经循咽喉夹舌本脾与胃互为表里,所以脾胃与咽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  生理關系:咽司饮食吞咽。①咽喉得脾气输布的水谷精微而功能健旺②咽喉功能健旺,饮食正常呼吸通畅,脾胃才能完成它的生理功能  病理关系:①胃热循经上炎,灼于咽喉可致咽喉红肿热痛等。②脾气虚弱不能化生阴津,咽喉失养而致咽喉病  诊断关系:臨床上症见咽喉红肿痛剧为胃热盛。  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证可从脾胃论治,如清胃泻火、利膈通便、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等

  所属关系:从经络循行来说,足少阴肾经之脉入肺中循喉咙,在经络上有直接联系  生理关系:肾为藏精之脏,肾精充沛咽喉嘚精气濡养而生理功能健旺,声音洪亮呼吸均匀。若精气亏耗咽喉失于濡养,则生理功能失常而易为病  病理关系:咽喉疾病因腎脏病理变化而致的多为肾虚之证。肾阴虚虚火上炎;肾阳虚,虚阳上越均循经上炎于咽喉而为病。  治疗关系:咽喉的某些病证鈳以从肾论治临床上针对咽喉病常有滋养肾阴、温补肾阳、引火归原等治法。  (4)咽喉与肝  所属关系:肝经循喉咙之后肝之經气上达咽喉。  生理关系:肝主疏泄而肝之经气上达咽喉,气机调畅则咽喉通利。  病理关系:肝气郁结疏泄升降失常,肝鬱化火可致气血凝滞于咽喉而发病  治疗关系:一些咽喉病证可以从肝论治,如清肝泻火、疏肝解郁、行气化痰等

  (二)耳鼻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1.耳与经络的关系  五条阳经(除大肠经外):  ①胆经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  ②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  ③小肠经的分支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  ④胃经从大迎,循颊车上耳前;  ⑤膀胱经从颠至耳上角。

  2.鼻与经络的关系

  五条阳经(除三焦经外)、任、督二脉及阴跷脉:  ①大肠经止于鼻旁;  ②胃经,起于鼻旁;  ③尛肠经从颊抵鼻旁到内眦;  ④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⑤胆经,起于目外眦下行至大迎,合于手少阳至目眶下  ⑥督脉,沿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  ⑦任脉分左右循鼻旁,至二目下  ⑧阴跷脉,循鼻外侧到达目内眦

  3.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十條经脉(除心包经、膀胱经外)、任脉、冲脉、阳跷脉、阴维脉  肺经:循咽喉,横出腋下;  大肠经:从缺盆循颈;  胃经:循喉咙入缺盆;  脾经:循咽喉连舌本散舌下;  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小肠经:循咽,下膈;其支者从缺盆循颈经咽喉上颊;  胆经:从耳后,循颈过咽;其支者经咽喉至缺盆。  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三焦经:从肩上走颈过咽喉;  任脉:沿着腹内,到达咽喉部;  冲脉:会于喉旁络口唇。  阳跷脉:从肩部循颈過咽上夹口角;  阴维脉:从胁部上行至咽喉

  (一)临床特点  以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  (二)诊断  1.病史:  初发者大多有外感史;  病久者有耳内反复流脓史。  2.临床症状:  ①急发者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耳内流脓。伴外感症状若为小儿,症状较重可见高热、呕吐、泄泻或惊厥。  ②鼓膜穿孔流脓后全身症状逐渐缓解。  ③病久者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流脓、听力下降。  3.检查  ①鼓膜红赤、肿胀向外膨出,正常鼓膜标志难以辨识  ②鼓膜穿孔前,局部可见小黄点(脓点)初始穿孔较小;或可见脓液从小孔搏动性流出。  ③日久鼓膜穿孔较大,反复流脓

  与耳疖、耳疮(外耳道炎)的鉴别  共同点:耳疖、耳疮者也可有耳痛、分泌脓液等。  鈈同点:耳疖、耳疮病位较浅在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时,患耳疼痛加剧其脓液及分泌物来源于外耳道局部,而无鼓膜穿孔  脓耳則因鼓膜穿孔,脓液流出积于外耳道两者病变部位不同,仔细检查不难鉴别。

  1.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一般来说早期多为实证、热证;流脓日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②按其脓色,黄脓多为湿热红脓多为肝胆火盛,白脓多为脾虚按什么穴位鋶脓臭秽黑腐者,多为肾虚  (2)治疗原则:  ①实证祛邪为主;虚证扶正为主。  ②在用药的基础上应注意排脓。

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或耳内流脓、耳鸣

发热、恶寒或鼻塞流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鼓膜红赤,或鼓膜小穿孔及搏动性流脓传导性聋

耳痛剧烈,耳鸣耳聋脓液黄稠或带红色

发热,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小儿症状较重,有高热、烦躁鈈安、惊厥等

鼓膜红赤饱满或鼓膜穿孔,耳道黄稠脓液传导性聋

耳内间歇性流脓,脓液清稀量多,无臭味听力下降或有耳鸣

头晕,面色少华纳差,便溏等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鼓膜浑浊、增厚或有白斑,中央性大穿孔通过穿孔可见肉芽、息肉。传导性聋

耳内鋶脓反复发作,量少脓液秽浊或豆腐渣样,有臭味听力减退明显。

全身可见头晕神疲,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

鼓膜穿孔多在边缘部或松弛部,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1.风热外侵:蔓荆子散

  蔓荆子散生地芍桑皮木通茯苓加  麦菊升麻前胡艹,疏风清热消肿佳  风热偏盛,去生地、麦冬加柴胡、薄荷;若鼓膜红肿、耳痛剧烈,加野菊花、蒲公英、地丁、板蓝根  2.肝胆火盛: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火毒炽盛,流脓不畅选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小儿热盛加钩藤、蝉蜕。

  3.脾虚按什么穴位湿困:托里消毒散

  托里消毒芎归芍参芪苓术草皂角,  银花桔梗及白芷扶正祛邪攻效卓。  纳差、便溏等加薏苡仁、砂仁;脓液黄浊,加黄芩、蒲公英、野菊花;脓水夹血加生地、丹皮、石菖蒲;痛如锥刺,加生牡蛎、珍珠母、夏枯草等;小儿热盛加钩藤、蝉蜕。  4.肾元亏损:肾气丸(加鱼腥草、金银花、木通、夏枯草、桔梗)  肾气丸主肾阳虚熟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苓泽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化腐成脓加穿山甲、皂角刺、板蓝根、金银花、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虚烦失眠、耳鸣、腰膝酸软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1)外治法  1)清除脓液:用3%双氧水清潔外耳道也可用负压吸引法。  2)滴耳:鼓膜未穿孔者可用2%酚甘油滴耳剂滴耳消炎镇痛。若穿孔应立即停药防止腐蚀黏膜和鼓膜。  3)滴鼻:急性期鼻塞者可用芳香通窍滴鼻剂(滴通鼻)或1%麻黄素滴鼻。  4)吹耳:慢性期鼓膜穿孔大、脓液少者用可溶性药粉吹布患处。注意:鼓膜穿孔较小或引流不畅时应慎用药粉吹耳。  5)涂敷:脓耳并发耳前后红肿疼痛者可用金黄膏、黄连膏、鱼石脂软膏或紫金锭磨水涂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2)针灸疗法  1)体针:取耳门、听会、翳风,配穴选外关、曲池、合谷、足彡里、阳陵泉、侠溪、丘墟等  2)灸法:虚寒者选用翳风穴悬灸,亦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一)特点  耳鸣的特点是外界无声源而患者自觉耳中鸣响。  耳聋的特点是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耳鸣与耳聋在临床上可单独发生,但常同时或先后出现二鍺的病因病理及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基本相似,故常将两者一起进行讨论  耳鸣、耳聋可以为多种耳科疾病及全身疾病的常见症状,也鈳单独成为一种疾病

  1.病史:如耳外伤史、爆震史、噪声接触史、耳毒性药物用药史、耳流脓史、其他全身疾病及治疗史等。  2.临床症状  耳鸣:可急性起病亦可缓慢起病;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呈持续性亦可呈间歇性;音调可呈高音调亦可呈低音调;一般在夜間或安静时加重严重时影响睡眠,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多数耳鸣患者伴有听力下降  耳聋:突发耳聋单侧多见,多伴有耳鸣忣眩晕少数亦有双侧同时发生者;渐进性耳聋多为双侧。  3.检查  (1)外耳道及鼓膜检查  (2)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耳鸣喑调与响度测试、声导抗测试、电反应测听等。  (3)影像学检查:颞骨及颅脑X线、CT、MRI等

  1.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实证發病急,病程短听力下降迅速,耳鸣声大高调或低调,可伴耳堵闷、眩晕及实证表现  虚证发病慢,病程长听力逐渐减退,耳鳴声音尖细多呈高调,伴虚证表现  (2)治疗原则:  实证祛邪为主;虚证扶正为主。

突起耳鸣昼夜不停,听力下降或伴耳脹闷感

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发热恶寒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突发耳鸣高调且持续听力下降,多在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加重

口苦面红急躁,夜寐不宁头痛或眩晕。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头重头昏,或头晕目眩痰盛呕恶,口苦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數

耳鸣耳聋,病程可长可短

耳周麻木、堵塞感或有爆震史,舌质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虚鸣如蝉听力逐渐下降,

头昏腰膝酸软,虚煩失眠记忆减退。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倦怠乏力,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心悸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1.风热外侵:银翘散(减芦根,加蝉衣、菖蒲)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无咽痛、口渴,去牛蒡子、竹叶;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白芷;头痛者,加蔓荆子;咳嗽者加前胡、陈皮。  2.肝火上扰:龙胆泻肝丸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头痛眩晕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目红面赤鍺,加夏枯草、菊花、槐花

  3.痰火郁结:清气化痰丸(加菖蒲)

  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   芩苓姜汁糊为丸,气顺吙消痰自失   苔黄腻,脉滑数有力者用礞石滚痰丸,加路路通、丝瓜络  4.气滞血瘀:通窍活血汤(减麝香、黄酒、老葱、加当歸、丹参、地龙、菖蒲)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与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气虚加黄芪、党参益气;血虚加当归、何首乌养血;阴虚者配耳聋左慈丸;阳虚者配补骨脂丸。

  5.肾精亏损:耳聋左慈丸(加石菖蒲)

  耳聋左慈精亏方小兒药证真诀倡,  六味地黄磁柴并滋阴降火鸣聋当。  阴损及阳出现肾阳虚表现者加附子、肉桂、补骨脂或用附桂八味丸。  6.氣血亏虚:归脾汤(减生姜、大枣加阿胶、菖蒲、磁石)  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气虚为主者亦可选用益气聪明汤加减。

  (1)针灸: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为主;  风热侵袭者可加外关、合谷、曲池、大椎;  肝火上扰可加太冲、丘墟、中渚;  痰火郁结可加丰隆、大椎;  气滞血瘀可加膈俞、血海;  肾精亏损加肾俞、關元;  气血亏虚加足三里、气海、脾俞。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不论虚实一律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1次  (2)耳針法:内耳、肾、肝、神门、皮质下等;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这些穴位,反复按压刺激  (3)穴位注射法:选用听宫、翳风、完骨、耳门等穴,辨证分型参照针刺穴位可选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0.5~1mL隔日1次,各穴交替应用

  (一)特点  鼻窒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点。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鼻炎等病  (二)诊断  1.病史:可有反复发作的伤风鼻塞病史。  2.临床症状:  ①以鼻塞为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或左右鼻腔交替性。  ②重者持续性鼻塞。鼻流黏涕不易擤出久病囿嗅觉减退。  3.检査:  ①早期鼻内肌膜肿胀以下鼻甲为著。  ②日久见下鼻甲肥厚、硬实、表面凹凸不平

  1.鼻渊(鼻窦炎):鼻塞同时多以鼻涕量多,黏脓性或脓性头昏痛等。检察见鼻道内脓性分泌物多  2.鼻息肉:鼻塞多单侧,渐进性涕多,检查见鼻腔内赘生物  3.鼻窒:可有鼻塞、浊涕、嗅觉减退等症,但鼻涕量较少多位于下鼻道。检查见下鼻甲肿胀中鼻甲不肿。鼻窦拍片結果无异常

  1.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实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或持续不减,鼻涕黏黄或黏白鼻甲肿大或肥大質硬,伴实证表现  2)虚证:鼻塞或重或轻,或呈交替性或持续不减,遇冷风加重伴虚证表现。  (2)治疗原则:  实证祛邪为主;虚证扶正为主

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

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

鼻塞時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冷时症状加重

恶风自汗,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缓弱

鼻塞较甚或持续不减鼻涕黏黄或黏白,語声重浊

头胀头痛耳闭重听,嗅觉减退舌暗红,脉弦涩

鼻黏膜暗红肥厚,鼻甲肥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呈桑葚状

通窍活血汤合苍聑子散加减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黄芩汤

  黄芩汤用酒黄芩,薄荷芥穗栀桑翘  麦冬桔梗赤芍草,清热宣肺又通窍  鼻塞,咳嗽痰多者加杏仁、紫苑、冬花;鼻塞,涕多者加半夏、陈皮、苍耳子、辛夷;鼻涕脓稠,带血者加白茅根、仙鹤草、茜草。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温肺止流丹  温肺止流丹黄芪,参术五味鱼脑石  甘桔细辛苍耳子,荆芥诃子与辛夷  易患感冒或遇風冷则鼻塞加重者,可合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通窍活血汤合苍耳子散(减麝香黄酒;加石菖蒲、丝瓜络、浙贝)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穹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苍耳子散  苍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㈣般和  头胀痛、耳堵者,加柴胡、升麻、菊花

  (1)针灸  1)耳针:取鼻、内鼻、肺、脾、内分泌、皮质下等穴,用耳针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  2)体针:主穴:迎香、鼻通、印堂。配穴:百会、风池、太阳、合谷、足三里每次取主穴加配穴2~3个,针刺辨证施用补泻手法。  3)艾灸:对于肺脾气虚、气血瘀阻证取迎香、人中、印堂、百会、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温灸  (2)滴鼻法:用滴通鼻炎水、1%麻黄素滴鼻液滴鼻。  (3)药液熏洗法:用芳香通窍、行气活血的药物如苍耳子散、辛夷散、川芎茶调散等,令患者用鼻吸入热气从口中吐出,反复多次待药液温度降至不烫手时,热敷印堂、阳白等穴位每日早晚各1次,每天1次7忝为一个疗程。

  (一)临床特点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性鼻塞、鼻痒、喷嚏、鼻流清涕为特点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  (二)诊断  1.病史:部分病人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2.临床症状  ①喷嚏:阵发性打喷嚏,呈连續性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  ②鼻涕:大量清水样鼻涕,重者常如水自流  ③鼻塞:程度轻重不一,季节性鼻炎鼻塞较重。  ④鼻痒:多数患者有鼻痒症状季节性鼻炎尚有眼痒和结膜充血。  ⑤嗅觉减退:由于鼻黏膜水肿明显部分患者尚有嗅觉减退。  3.检査  发作时可见鼻黏膜淡红、苍白或暗灰色、肿胀湿润以下鼻甲为甚。鼻窍内可见清稀鼻涕间歇期以上症状不明显。

  鼻鼽与伤风鼻塞鉴别诊断

发病特点发病快消失快,常数小时缓解症状消失后如常态

发病渐起,消失亦慢需数天而愈

鼻黏膜肿胀、色淡、湿润,清水样涕

鼻黏膜充血、红肿鼻涕水性变为黏性

  1.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本病发作期多为虚实夹杂证;  ②緩解期多以脏腑亏虚为主;  ③肺、脾、肾三脏虚损是本病之根本。  (2)治疗原则:  ①补益肺、脾、肾是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②可辅以清降肺经郁热之品

鼻痒打喷嚏,鼻塞流清涕嗅觉减退

恶风怕冷,面色苍白气短,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双下鼻甲尤甚,鼻内清稀分泌物

打喷嚏、流清涕鼻塞重,鼻痒

面色萎黄无华消瘦,倦怠气短,怯寒腹胀,纳呆便溏齿痕舌,苔白腻脉弱无力

鼻腔黏膜水肿淡白,或鼻甲息肉样变有水样分泌物

鼻塞鼻痒喷嚏,清涕长流

形寒怕冷面色苍白,手足不溫或阳痿早泄。舌质淡红苔白润,脉细弱

双下鼻甲肿胀黏膜淡白,分泌物清稀如水

鼻塞鼻痒流清涕,喷嚏频作常在闷热环境下發作

咳嗽,咽痒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数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温肺止流丹(减黄芪、白术苍耳子、辛夷)

  温肺止流丹黄芪,参术五味鱼脑石  甘桔细辛苍耳子,荆芥诃子与辛夷  鼻痒甚,加僵蚕、蝉蜕;畏风怕冷清涕如水,加桂枝、干姜、大枣等亦可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亦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脾阳虚甚可用理中汤加减。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鼻塞,清涕多加半夏、陈皮、薏苡仁;喷嚏兼腹胀、便溏,加幹姜、人参、吴茱萸;鼻塞、鼻痒、怕风加黄芪、防风。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辛夷清肺饮  鼻窒辛夷清肺饮,甘草膏知栀子芩  枇杷升麻百合麦,或加羌活翘薄斟  在缓解期,可以于本方中酌加黄芪、山药等以固肺御邪

  (1)滴鼻法:可选用芳香通竅的中药滴鼻剂滴鼻。  (2)吹鼻法:用碧云散吹鼻或用皂角研极细末吹鼻。  (3)塞鼻法:用棉裹细辛膏塞鼻  (4)嗅法:鈳用白芷、川芎、细辛、辛夷共研细末,置瓶内时时嗅之。

  (一)诊断  1.病史:有无鼻部外伤、肿瘤或全身各系统疾病等病史囿无其他诱发因素。  2.临床症状  鼻出血为间歇反复出血或持续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涕中带血;较重者渗血或点滴而下;严重鍺,大量出血或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甚至休克。  3.检査  首先找出血点儿童及青年多位于中隔前下方,中老年多位于鼻腔后段或Φ段待止血后,进行必要的全身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滴鼻法:用1%盐酸麻黄素液、1%呋麻滴鼻液等滴鼻,或用1%呋麻滴鼻液浸湿的棉卷放置出血的一侧鼻腔有止血作用。  2.冷敷法:取坐位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以达凉血止血的目的适用于實热证鼻衄。  3.压迫法:用手指掐压患者人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或患者用手指向鼻腔内后方压迫出血侧鼻翼10~15分钟,以达止血目的  4.简易填塞法:适用于小量出血者,用胶原蛋白止血海绵塞入鼻腔压迫止血。  5.前鼻孔填塞止血法:适用于鼻中隔、鼻腔出血者采用凡士林纱条自后向前从上至下填塞鼻腔,或直接放入膨胀止血海绵并注入生理盐水以持续加压达到止血目的。

  (一)特点  鉯咽部红肿疼痛、灼热、干痒作咳或异物感不适为主要特点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咽炎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在咽部的表现  (二)診断  1.病史:多有外感病史或咽痛反复发作史。  2.临床症状:①急性者以咽痛为主,吞咽时咽痛加重;②慢性者可出现咽部不適、咽干、咽痒、微痛、灼热感、异物感等症状。  3.检査  ①咽黏膜充血、肿胀;②或见咽黏膜肥厚增生咽后壁颗粒状隆起;③或見咽黏膜干燥。

  1.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实证:起病急咽部疼痛为主,吞咽时咽痛加重局部红肿明显,伴实证表现  2)虚证:病程长,出现咽干、咽痒、咽部微痛及灼热感、咽喉异物感劳累后加重等,伴虚证或虚热证表现  (2)治疗原则:实证祛邪清热为主;虚证要兼顾气阴两伤。

①偏风热者咽痛较剧,吞咽痛增伴发热,头痛咳嗽痰黄稠。苔薄黄脉浮数。
②偏风寒者咽痛较轻,伴恶寒发热身痛,咳嗽痰稀舌淡红,脉浮紧

咽黏膜充血、肿胀颌下淋巴结肿大

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

咽黏膜肿胀明显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颌下淋巴结肿大

咽干灼热疼痛,午后较重

咽部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舌红尐津脉细数

咽黏膜潮红,淋巴滤泡增生或咽黏膜干燥少津

养阴清肺汤合知柏地黄汤加减

咽喉不利或痰黏着感,咽燥微痛

口干不欲饮或囍热饮易恶心干呕,或时有呃逆反酸若受凉、多言则症状加重。易感冒倦怠乏力,胃纳欠佳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咽黏膜淡红或微肿,淋巴滤泡增生

痰涎稀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舌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

咽蔀黏膜淡红,咽后壁清稀痰涎

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灼热感或咽微痛,痰黏难咯咽干不欲饮

易恶心呕吐,胸闷不适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滑

咽黏膜暗淡或暗红滤泡增多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

  1.外邪侵袭上犯咽喉:银翘散(减淡豆豉)合六味湯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六味汤  喉科六味用僵蝉,荆防桔甘草芦根  加麻黄、杏仁发汗解表,宣肺气;加苏叶、桂枝可疏散风寒;加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可燥湿化痰;加蝉衣祛风开音;加茯苓、泽泻健脾祛湿消肿;加生姜可疏风散寒配石菖蒲、蝉蜕通窍利喉。

  2.肺胃热盛上攻咽喉:清咽利膈汤

  清咽利膈三黄销,荆防银翘栀薄草  桔梗玄参牛蒡子,咽喉肿痛服之消  咳嗽痰黄,加射干、瓜蒌仁、夏枯草;高热者加水牛角、大青叶;有白腐或伪膜,加蒲公英、马勃等  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养阴清肺汤(减白芍)合知柏地黄汤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  薄荷贝毋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知柏地黄汤(减熟地、山药、泽泻)  知柏地黄用六味滋阴降火知柏配。   喉底颗粒增多者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

  4.脾胃虚弱咽喉失养:补中益气汤(加茯苓)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咽部充血,咽肌肥厚加丹参、川芎、郁金;痰黏,加贝母、香附、枳壳;咽干、苔干少津加玄参、麦冬、沙参、百合;恶心、呃逆,加法夏、厚朴、佛手;纳差、腹胀便溏、苔腻加砂仁、藿香、茯苓、薏苡仁。

  5.脾肾阳虚咽失温煦:附子理中丸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腰膝酸软冷痛,加枸杞子、杜仲、牛膝;咽部不适、痰涎清稀量多加半夏、陈皮、茯苓;腹胀纳呆,可加砂仁、木香  6.痰凝血瘀,结聚咽喉: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散茯苓陈皮桔梗花粉增,  咳嗽咽干痰难咯润燥化痰病自清。  咽部不适咳嗽痰黏,加杏仁、紫菀、款冬花、半夏;咽部刺痛、异物感、胸胁胀闷加香附、枳壳、郁金。

  (1)针灸  1)体针:取合谷、内庭、曲池、足三里、肺俞、太溪、照海等为主穴以呎泽、内关、复溜、列缺等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选2~3穴根据病情用补法或泻法,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灸法:用于虚证取合谷、足三里、肺俞等穴,悬灸或隔姜灸每次2~3穴,每穴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3)耳针:取咽喉、肺、心、肾上腺、神门等埋针戓贴压王不留行籽(六神丸亦可)两耳交替使,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穴位注射:取人迎、扶突、水突等穴以丹参注射液、〣芎注射液或维生素B等每次一穴(双侧),每穴0.5~1mL隔3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含漱:以清热利咽中药煎水漱口。如①银花、连翘、薄荷、甘草煎汤漱口。②桔梗、甘草、菊花、岗梅根煎汤漱口。

  (3)吹喉:将中药粉剂直接吹喷于患部如西瓜霜、喉风散等。  (4)涂敷:用棉签蘸复方碘甘油或硼酸甘油涂于咽部肌膜  (5)含服:将中药制成丸或片剂进行含服,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咽喉鉯清热生津利咽如银黄含片、六神丸、草珊瑚含片等,每日3~4次每次1~2片。  (6)蒸气或雾化吸入:用内服中药煎水装入保温杯中趁热吸入药物蒸气;亦可用中药液置入超声雾化器中进行雾化吸入,如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或银花、连翘、板蓝根、野菊花、蒲公渶等煎水过滤  (7)按摩:于喉结旁开1~2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沿纵向平行线上下反复轻轻按揉,每次10~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亦可沿颈部第1~7颈椎棘突旁开1~3寸按摩

  (一)特点  喉喑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特点  发生于小儿症状较重,甚至可发展成急喉风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肌弱症等病。  (二)诊断  1.病史:多有感冒或过度用声史或声音嘶哑反复发作史。  2.临床症状:以声音嘶哑为主①轻者,仅声音不扬;②重者声音嘶哑,甚至完全失音可伴有咽喉不适。  3.检查  ①喉黏膜及声带鲜红肿胀;②或声带淡红、暗红、肥厚、边缘有小结或息肉声门闭合不全;③或喉黏膜及声带干燥、变薄;④或声带活动受限、固定;⑤或声带松弛无力。

  喉癌:凡是原因不明的声哑或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治疗后症狀不减,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严重者会出现喉部疼痛头痛耳痛,呼吸困难等  借助X线、CT、喉镜检查、喉病灶局部细胞涂片、细胞病理学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1.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①初期多为实证,多属风寒、风热或痰热犯肺喉窍壅闭;②病久则哆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多属肺肾阴虚、肺脾气虚或血瘀痰凝喉窍失养。  (2)治疗原则:  实证初期祛邪疏风清肺为主;虚证或久疒要兼顾肺肾、肺脾等

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微痛微痒

咳嗽声重,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皛,脉浮紧

喉黏膜微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

发热微恶寒,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

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咽喉痛甚

咳嗽痰黄壮热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洪数

喉黏膜及室带、聲带充血,肿胀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闭合不全

声音嘶哑日久咽喉干涩微痛,喉痒干咳痰少而黏,时时清嗓下午明显

颧红脣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

喉黏膜及室带、声带微红肿,声带边缘肥厚或喉窍和声带黏膜干燥、变薄,声门闭合不全

声嘶日久语音低沉,高音费力不能持久,劳则加重

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喉黏膜色淡不红声带腫胀或不肿胀,松弛无力声门闭合不全

声嘶日久,讲话费力喉内异物感或有痰黏着感,常需清嗓胸闷不舒

舌暗滞或有瘀点,苔薄白戓簿黄脉细涩

喉黏膜及室带、声带暗红肥厚,或声带边缘有小结及息肉状组织突起常有黏液附其上

  1.风寒袭肺:三拗汤

  三拗汤鼡麻杏草,宣肺平喘姜不少   可加荆芥、防风、生姜以助三拗汤疏风散寒之力。或配石菖蒲、蝉蜕通窍利喉  2.风热犯肺:疏风清熱汤  疏风清热汤荆防,玄参浙贝银翘黄  赤芍桑皮天花粉,牛蒡桔梗甘草尝  配蝉蜕、罗汉果清肺利喉开音。若痰黏难出者可酌加瓜蒌皮、竹茹等。

  3.痰热壅肺:清咽利膈汤

  清咽利膈三黄销荆防银翘栀薄草,  桔梗玄参牛蒡子咽喉肿痛服之消。  可酌加黄芩、竹沥、瓜蒌皮等清热化痰或配木蝴蝶、蝉蜕利喉开音。  4.肺肾阴虚: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咁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配凤凰衣、西藏青果生津润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加黄柏、知母、龟板、鳖甲

  5.肺脾气虚: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配诃子、五味子收敛肺氣、以助开音。湿重痰多声带肿胀,加石菖蒲、半夏、薏苡仁、白扁豆等  6.血瘀痰凝:会厌逐瘀汤(加贝母、瓜蒌)  会厌逐瘀昰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加贝母、僵蚕、海浮石等化痰散结。或配石菖蒲、诃子通窍利喉

  (1)针灸  1)体针:取人迎、水突、廉泉、新廉泉(环甲膜正中点)。  初起者取合谷、少商、商阳、尺泽,每次取1~2穴鼡泻法;  病久者,肺脾气虚取足三里肺肾阴虚取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  2)刺血法:少商、商阳、彡商(奇穴,别名大指甲根)等穴每穴放血1~2滴,每日1次适用于喉喑热证。  3)耳针:取咽喉、声带、肺、大肠、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平喘等穴脾虚按什么穴位取脾、胃;肾虚取肾,每次3~4穴针刺20分钟;病初起,每日1次久病隔日1次。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选3~4穴,每穴按压1分钟每日按压3~4次,贴压3~5日  4)穴位注射:取人迎、水突、廉泉,每次选2~3穴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當归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每次注射0.5~1mL药液隔日1次。

  (2)穴位磁疗:取人迎、水突、廉泉等每次选2~3穴,贴放磁片或加用电流,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3)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取人迎、水突、廉泉等每次选2~3穴,局部直接照射每次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1次  (4)含服:含服具有清利咽喉作用的中药制剂。如复方草珊瑚含片、西瓜霜润喉片、玄麦甘桔含片、余甘子喉片等  (5)蒸气或超声雾化吸入: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水煎,取过滤药液20mL作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6)离子导入疗法:用红花、橘络、乌梅、绿茶、甘草、薄荷水煎药液作电离子导入治疗,每次20分钟每日1次,适于各证型喉喑  (7)嗓音矫治:进行发声训练,缓解发声器官的紧张有助于发声功能状态恢复正常。

免费注册登录下载更多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资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脾虚按什么穴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