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唐村吧有一个看管生男孩的大夫是吗?

兰考董堂:一个村庄的历史
董堂:一个村庄的历史
公历2014年2月7号
我们都有一个出生地和长大的地方,出生地与成长地并不一定是同一个地方,有人视出生地为故乡,也有人视长大的地方为故乡。对大多数乡下的孩子来说,出生地与成长地是同一个地方,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故乡”。俺的故乡即是如此。对于自己如此熟悉又如此亲切的家乡,她的晨霜夜露、一草一木、日月星辰都会不时地涌入梦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越来越有兴趣。尤其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村庄的过往历史,有深厚兴趣,想一直追寻她那遥远的印迹。“逝者如斯夫”,俺愿意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她那寂寥的身影……
一个村庄的村民总会与别村的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事。但是一个村庄及其附近地区的历史,多数村人却无暇顾及。当耄耋老人一个个驾鹤西去,从他们口中所知道的只言片语也像传说一样无从考证。趁这会儿(现在)还有老人健在,尽我所能,用拙笔尽力整理,以供有兴趣的亲人朋友参阅。如果有识之士对该村的过往有更详细的了解,肯请斧正补充,先谢为盼!
以下内容,部分根据口述整理,部分根据所读书籍汇整,部分摘引于书籍(引用部分皆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致谢!对这几位口述人,在此隐其全名,对此表示歉意并感谢!
口述来源一:祖母及祖母辈亲人朋友、父母及父母辈亲人朋友
口述来源二:黄明S先生及黄LS,其二人口述于阴历贰零壹肆年正月初八晚上,地点:东FY院。
黄明S先生,生于1933年,现年81岁(公历2014年)。黄老先生虽然81岁高龄,但眼不花耳不聋,腰杆挺直,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根本不像81岁的人。难能可贵的是黄老先生识文断字(高小六年级),尤其对国共内战、抗美援朝之事知晓甚多。1956年,黄老先生23岁,任南彰公社书记处干事兼民兵营长,干了六年。从他的口述中,以前那些人名一个个地从其记忆的仓库中信手拈来,如同笊篱里拿馍——伸手自来。黄老先生身为一介平民,实在算得上是文化人了,但屈居乡野,实属难得。
董堂村名的来历
黄老先生说:“董堂,这个村名,一开始那会儿并不叫董堂,而是叫苏庄或苏堂。最早是姓苏的一户人家住在这里的,后来挪来姓董的(从董园挪来的),再挪来姓蔡的和姓赵的。当时因为姓苏的人忒少了,姓董的人最多,姓蔡的次之,姓董的与姓蔡的就想把村名改了,一个想改成董堂,一个想改成蔡堂,董蔡两姓家族当家的争执不下,决定去考城县衙(阳关雪飘补注:考城,是元朝、明朝、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称呼。辖区即现在的张君墓镇、堌阳镇、南彰镇及周边地区,还包括民权县北关镇、程庄镇等地区。考城属豫州。西周时,其西部属卫国,东部属戴国。所以现在的兰考西半县与东半县的口音有较大的差别是有原因的,原来是属两个“国家”的口音。再后来分别设置了东昏县和谷县,后演变为兰阳、仪封和考城三县。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又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同年将原考城管辖的北关,褚庙和程庄三个区划拨给了民权县。考城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左传》上有此记载:考城县作戴国,郑取戴,秦朝置谷县。《考城县志》载西汉时期“邑多灾年故曰甾县(甾,同“灾”,灾害,灾难。)”。郦道元在《水经注》上说,东汉汉章帝刘炟东巡过甾县,“诏日陈留甾县其名不善……,其改甾县为考城”考城地处黄河东南岸,历史上多次遭受水患,有记载的迁城就有六次。民国年间的《考城县志》记载:“考城,古之葵丘也。”《左传·喜九年》载有:“秋,齐侯(桓公)盟诸会于葵丘。”葵丘是齐桓公与诸侯会盟的地方。根据县志记载,葵丘在“旧城东南一里百十步郭内”,由于与考城县治如此相近,故称“考城古之葵丘也。”现考城县旧城址在民权县林七乡西南三华里处,该处因屡经水灾已无城址可见,至今名称仍用“旧县集儿”。在民权县地图上,此处标有“葵丘会盟台”五字。1983年,日本中日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曾专程到此处考察,从井上靖著的《敦煌》一书,他对中国的了解确实很深,阳关雪飘佩服他的才能与钻研精神。考城县治自汉至元初无有变迁,元代以后,考城县治因黄河泛滥屡有徙移。元至元廿五年(公元1220年)四月,黄河在开封决口,杞县、考城大水,一片黄汤。为避河患,县监李茂在贺丘治水(贺丘即今民权县王桥集附近);明洪武廿三年(公元1390年),县城又遭河患,知县杨显宗把城址迁到了江墓店(今民权县李堂乡境内);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考城又遭大水,知县郑道又迁了城址,建了今天的旧城(旧城即今民权县北关集);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考城知县雷逊,筑新城于堌阳。至此,考城县治才设置于今河南兰考境内。1949年考城县治由固阳迁至张君墓。)打官司,打官司前,董蔡两姓的大家长(族长)又认为村名用不着闹到官衙解决,可以商量着办。遂商定:要是在去考城县衙打官司的路上能碰到不认识的客人(“客人”是本地较早时的叫法,客,读音作KEI,二声,旧时单指外地人,客居他乡的人。现指亲戚朋友的意思,如,今儿个做啥好吃的了?家里来客KEI了?),就问客人如何叫,客人喊这个庄儿是啥名就是啥名了。结果客人说大多喊你们庄叫董堂,也有叫董庄哩。于是这俩当家哩就没有再去打官司,从那以后就开始叫董堂了。”
听董姓族人说,董堂的董姓祖先中多出官员,其中一人官至四川总督,一人为提督(武官)。提督使用的兵器有大刀、弓箭、刺矢,现存的兵器有刺矢,现存于董园村董发五家里。另有一柄重七八十斤的大刀,不知道现在何处。还有一张弓,需要一百八十斤的力方能拉满,也不知去向。董姓家族多官吏的传说,我听到的更多的是因董家的坟地风水好,子孙后代会出一斗米(指小米)的官儿,子子孙孙将达官入仕不绝。传说董家祖先为真龙隐世,这与董姓始祖董父是豢龙高手有一定的联系。听说后来坟地被一南蛮子破了风水,南蛮子在董堂周边打了三口井(分别在董园、董堂大庙岗嘚,董堂大北地),分别把龙头、龙身、龙尾给钉住了,从此真龙无法翻身,董家后世子孙的仕途也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因此一斗米的官儿的先机也就陨灭了。
这个流传了祖祖辈辈的传说尽管有一定真实的成分,但不免多有夸张。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的说法,但更能说明中国人这种“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也说明了几千年来权力对老百姓的奴役过程的积累,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发展。
董、蔡、赵是董堂的三大姓氏,人数均有一千来口。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来源一: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叫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董姓始祖。
(阳关雪飘注:飂,音li&
,古国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
,有裔子曰董父
,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
,帝赐之姓曰董。”唐李贺
《马诗》之九:“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来源二: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蔡,古读音作j&,今读作c&i,台湾有部分蔡姓仍读作j&。
来源一:源于姬姓,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叔度之封地,是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等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周灭商后,周武王姬发封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今河南新乡卫辉),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遗民,称为“三监”。蔡国传二十三代,历二十四君,立国六百多年,最终在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王族子孙和国民散居于楚(今湖北)、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等各诸侯国,皆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蔡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蔡氏正宗。
来源二:源于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根据《潜夫论·志氏姓》的记载,“姞姓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蔡”,在远古时代就是“龟”的代名词,在史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蔡,大龟也,一言龟出蔡地,因以为名。”而且在诸多史籍中记载,古蔡地“生蓍草,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显然,该姞姓族人原来的分封地名叫做“祭”,因以为氏,称祭氏。而该地除了盛产大龟,还盛产蓍草,就是传说中伏羲画八卦所用的神草,是与龟甲一起用来占卜的重要器物。“祭”地有大龟河,畔有蓍草,因此将“祭”冠以“草”,成“蔡”字,用来称龟、地名、祭司人群。其时,“蔡”字就是“祭”字,蔡氏就是祭氏,姓氏起源与祭祀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赵姓在《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一书里有较详细的说法。
来源一:赵姓来源于嬴姓,其始祖为造父赵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赵氏之先出于颛顼帝,周穆王时造父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赵城,子孙因氏焉。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伯益为颛顼帝孙,被舜帝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九世孙。造父为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后从以造父为始祖,以封地为姓,遂姓“赵”。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村民的迁徙之路
董堂这个庄里人的来历,小时候就听祖母及村里老人说过是从山西洪洞县搬来的。后来我看了《明实录》、《中国移民史》等资料,证实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但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董姓的家谱,也没有见到赵、蔡两姓的家谱,不知家谱上是否有更详细的记载。但从下面这些书籍资料中可以大概知道村民的迁徙情况。
一.李存葆的文章《祖槐》(1999年第5期《十月》)
问咱老家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黑黑的老鸹又名乌鸦,在乡人眼中,向为不祥之鸟。先祖怎会住在名叫老鸹窝的地方呢?我幼小的心灵迷瞪不解。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牒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老槐树下迁来的。” 明《洪洞县志》称:“洪洞背霍山面涧水,箕山东峙,汾水西绕,山川形胜,草木夭乔,甲诸三晋,固一方之雄也。” 关于明初洪洞大移民的原由,在豫鲁民间,传播面最广的是胡大海的复仇。……元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对汉人进行野蛮的征服,凶残的践踏,加上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泛滥,中原大地的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溃堤冲垮了山东的盐场,使国库收入锐减,对黄泛从不过问的元统治者,不得不强令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疏浚黄河。四月的一天,民夫们在兰考县的河道里,挖出一个独眼石人,石人背后刻字两行:“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当石刻的谶语与民谣相吻合之时,正是农民起义军兴兵之日。……
洪武元年,在移民的举措中,除遣返、军屯、商屯之外,最难实施最牵动人心的,则是平民百姓的大迁徙。……《明实录》记载,明初山西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共七十九县。移民主要来自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汾州府和平阳府,这些地区共有五十一县,而平阳府就辖二十八县。可见迁民最多的是当今临汾,而洪洞当时人口最稠,作为一个县份来说,移民最多自在情理之中。但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晋民后代修葺的谱牒里,几乎都记载先祖来自洪洞,这颇令人费解。但稍一留意有关史乘方志,便疑团顿释。因当时之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展,易于政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于是,汉槐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
最为普遍的传说是,大迁徙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了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弥天骗局。迁徙伊始,明政府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带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围绕这次大迁徙,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复形”的原因,也曾在冀鲁豫一带门道户说,妇孺皆知。
大迁徙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干舌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同义语。
山东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我在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看到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
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是那老槐枝桠间的一簇簇鹳窝……于是,老槐树和鹳窝便成了迁徙者们诀离故土时的最后的标识…
迁徙者们的新辟之地,抑或难觅鹳鸟,抑或乌鸦常见,抑或“鹳”、“鸹”两字声母相同,韵母也相近,经几代人的舌传口播,老鹳窝便成了老鸹窝了。
二.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小靳庄是个自然村,也是一个行政村,下属4个村民小组。……据族谱记载,村中两姓都是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下午,请李到李氏“大家长(即族长)家,借得《李氏家谱》一部六册。该谱修于1980年,只记录男性子嗣的婚配及各代男性子嗣姓名,十分简约。前有一序,是该族一们曾做过县中学教员的退休老先生所作。全部序文抄录于下:
李氏始祖自永乐初由山西洪洞县奉上迁居河南古仪封县(即今开封)。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泛滥,陷城界湮,归平考城。祖传始居李韩寨,迁三家庄,后又移得唐村。初迁时萃居一处,无需用谱。后散迁数十处,甚有移迁处境者,相距数百里,人口日增,年远代湮,修谱之事不易。年代越远,愈难。其间修谱无人,有不失其传者乎?
自始祖以来九世矣。谱系失传,印字失考,未敢妄为。至十世祖元明修起谱轴,余遵老谱轴抄写,世世可考,代代可稽。余修此谱也,焉敢妄修乎?噫,修谱之事,曾二次矣。初修,修前敬约合族人协议,翕然意同。复修斯谱,盖追远睦族之意耳。为详世系,溯源流支派,上以昭祖德,下以续昭穆也。我族人今卜居者数十村矣,人丁日增,达千余口。尊卑之位有等,亲疏之位有别。长幼门次,明若日月,不待智者而后知也。作谱之请,谁能克耳?作谱之所载,谁能记之哉?斯谱之功伟大矣!斯谱之成就,求作序者不得其人焉。合族人命余作序。余实才疏学浅,矧弃学之人,又沉桑榆,晚年视荒发苍,年愈花甲,实不能文族人之意,焉敢辞乎?聊作斯序的志之,敢云序焉?以待后世子孙,踵修继续,绵绵不绝,重纂之,永垂不朽云耳。
董园村与小靳庄村一样,既是一个自然村又是一个行政村。……全村206户,只有两户姓刘,余皆董姓。基本上是个单姓村,董姓属同一宗族。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村支书说,80年代挖沟开河时得一古碑,证明此说为真。这就是说董氏宗族明初从山西迁移到河南,最早的落脚点便是董园村一带。经数百年繁衍,董氏各支脉散处兰考县内若干村落,有一支流入山东曹县张湾乡。自80年代以来,散处河南山东各乡村的董氏子嗣纷纷来此寻根,并从保留在本村的古碑与旧族谱续各支脉的家谱。据此估计出董氏子孙,现近2万人。
村支书说,董氏不仅保存了完整的族谱(1980年重修过一次),而且一直有族长。在这一带各大姓中,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把族长称为“大家长”,由辈高望重者充任。”
……在介绍董堂村的概况时,这位村支书是从宗族分析开始的。他说“董堂村是个大自然村,全村3个大姓:董、蔡、赵,另有16个小姓、杂姓。董、蔡、赵三姓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80%左右,三大姓之间的人口比例大致相等。三大姓都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如今各有族谱,有大家长。族谱在80年代重修过一次。按规定,族谱每隔二三十年重修一次。……台湾有名的蔡氏兄弟集团在80年代末到河南开封来寻根。据统计,在开封市范围内,蔡氏共有8000余人。迁来河南的蔡氏始祖很可能就落脚在我村。前些年,为了吸引蔡氏兄弟来开封投资,市里决定建立蔡氏研究会。主要考证台湾蔡氏与开封蔡氏,尤其是我村蔡氏的关系。我是蔡氏研究会的副主任。”
……从开封到漯河市,……在南方丘陵地带长大的我,对如此广袤的北方平原景观还有一种新奇感,虽然它单调得几乎千篇一律。……整个黄河冲积平原,有相似的土壤结构与气候投机条件,造成了相似的种植结构。在一个个相似的村落与住宅庭院内,居住着相似心态、习惯与行为方式的村民。这或许是黄河文化高度同质性——既是空间上的同质,又是时间上的同质——根源所在吧。中华民族的统一性,有人说统一于对历史的共同认同,有人说统一于政治,有人说统一于文字,我更愿意说统一于村落文化。在古代中国,除村落文化外,别无所谓城市文化。”
三.阎连科所著《受活》,春风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3-4页载:
“……据传,受活庄源自洪武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的晋地大迁徙,移民条律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九口之家留三。如此,一般家庭都把老人、残人留下,年轻的壮年走入迁徙的行列。移民之多,每日有万人之众,……百姓抵抗强烈,明政府便颁布告示于民:不愿迁徙者,限三日赶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愿者可留在家中等候。消息不胫而走,晋人都往老槐树下赶拥。……可三日以后,到槐树下人山人海之时,明军赶到,把老槐树下的十万百姓,尽揩掠去移民……
关于胡大海,山东、河南、山西百姓大都知道,说他原籍山东,在元朝末年,逃荒流浪至山西,其人相貌丑陋,却身材高大,带片披襟,却嫉恶如仇,蓬头垢面,却一脸英武,为人爽直,却心胸狭窄,满身气力,却游手好闲,其詎其行,很为百姓所不齿。在他行乞途中,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说有一日,他乞讨走入山西洪洞县境,又饥又饿,见一富户人家,……以为终于可以饱食一顿,就伸手讨要,谁知土财老汉为羞辱于他,不仅不给一口饭食,还将一张刚烙好的葱花大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犬吞食,并令家犬将其咬出门外。从此,胡大海对洪洞人怀恨在心。……洪武无年,朱元璋面对战乱后的破碎山河,……决定大移民,胡大海成了移民大臣,遂就以人密集的山西洪洞为中心,开始了晋人豫移鲁去的数载迁徙。”
四.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的《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52-254页中载:
“……开封府幅员广大,洪武时期所辖州县达43个。由于开封府属于《明太祖实录》中移民七府之一,依照比例,至洪武二十五年有山西民籍移民近16万人迁入该府屯田。……在归德州(治今商丘市),康熙《商丘县志》卷1引万历旧志记载该县的23个乡中,14乡为居民,9乡为迁民,迁民占总人口的37.5%。……在归德州的附近,就存在一些小县,如考城县,洪武二十四年仅有2682人,柘城县2390人,宁陵县4801人……,可以说是明代初年人口最少的县。……”
董堂大(岱)庙
董堂大庙(阳关雪飘注:应该是岱庙,因岱dai与大da谐音,岱:本义是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宗、岱岳,庄里人叫顺嘴了就叫大庙。泰山上也有个岱庙,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坐落于泰山的南麓,俗称“东岳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又叫董堂泰山庙,是供奉泰山奶奶的。九十年代重修后的董堂泰山庙位于东寨外,紧挨着“东海嘚”(东护寨河),庙为三间瓦房,内供奉有泰山奶奶及“老白”(白无常)的神像。庙前有俩石碑,一石碑上写着:“重修董堂泰山庙纪念碑”。
旧时的董堂大庙是道教与佛教合一的。黄老先生语:“大庙占地很大:内院落(大殿所在的院落)占地八亩,外院落(围墙内所在院落)占地至少十二亩,山门到庙门占地有十亩。寺庙有菜地七八十亩,现在的董堂小学东边到黄庄儿,后边到董堂大街,南边到河沟,西边到董堂南大路都是寺庙的土地。董堂大庙是方圆四十里村庄的总庙头,大寨的火神庙、杨桥的庙、杨口的庙、四作楼的庙等都归董堂大庙管辖。”可见当年大庙的香火旺盛。
“大庙的大雄宝殿雄伟气派,雕梁画栋,飞檐翘楚。大殿顶上有一个小楼阁,有一人半高,里面供奉姜子牙的神像。大殿有四根大柱子立在雕有盛开的莲花浮雕的大理石底座上,底座直径近60厘米,大殿更显得气派阔大。还有高大的山门牌坊,牌坊也是雕梁画栋,砖雕细腻精美。山门在今小学东南两百米处。”大殿里的山墙上的绘画栩栩如生,黄老先生说跟真人一样,黄LS说西山墙上画的关老爷气势威武,跟真人一般,他说他们小数(童年时)在里面上学觉得阴森害怕得很!
大庙在1947年被辟为学堂,1949年庙里的神像都被砸烂,诸神像如:泰山奶奶、菩萨、十八罗汉、四大金刚、肥胖的偷鸡贼与干瘦的骂鸡人(瘦的像尕佝ga
一样)、伸着长长的血红舌头的吊死鬼、老白与黑锅冒嘚(黑白无常)都灰飞烟灭了!随着神像灰飞烟灭的还有那善恶有报的宗教意识。五十年代庙里还有五六个和尚吃斋念佛。不幸的是大庙及山门在文革时都被夷为平地,木料、砖石也被附近村人拿走与毁坏。只剩下高高的庙岗嘚(子)与满地的砖头瓦块儿,仿佛在诉说着村人的愚昧无知与刁钻野蛮。这个国家优良的传统美德与厚重的文化也像大庙一样从此灰飞烟灭了,剩下的只有粉饰太平、人云亦云、金钱至上、见利忘义、翻嘴挑舌,甚至鸡鸣狗盗。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俺小数儿(小时候,约1988年)在庙岗嘚上薅草还经常看到一堆堆砖头瓦块,还能见到有精美浮雕的砖块和瓦当,有的被我们小伙伴拾回去拿来“印模”,印模就是拿它当模具用,用胶泥放上去印,抠下来晒干或放灶火里烧干,就是我们最早的“文化熏陶玩具”。之所叫“文化熏陶玩具”,因为那时的模儿上面大多刻的是尉迟敬德、秦琼、老关爷等历史人物。那时年少无知,不懂得欣赏,见到这些砖头瓦块也不会在意,反倒嫌它们碍事。因为用小铲子薅草时常常被砖头瓦块挡住,有时候能把铲嘚刃都硌蜷了。
小学五年级快毕业时庙岗嘚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被推平,在大殿原址上新建了小学,大庙的残砖碎瓦也被掩埋于地下,精美绝伦与愚昧无知都不见了天日……当诸多神像被砸烂的那一刻,谁能想象得到当年敦煌莫高窟里那栩栩如生的壁画被王道士用石灰一刷子一刷子抹去的情景又在一个小村庄里重现了?
文革时期,“破四旧”时(约1967年,确切时间黄老先生没说清,当时我也没时间问清楚),大庙被吴河村的吴云田(人名谐音,不一定是这俩儿字,以下出现的人名类同,不再加以说明)带人拆掉。大殿正中一口大钟要三人才能合抱,很遗憾文革时也被大炼钢铁了。一大溜儿石碑(有七八个)也被拉到南彰烧了石灰,石碑上记载有详细建庙的缘由及日期,是了解大庙历史的重要资料,碑文上记载的是啥内容现已无从考证。现存大殿的楹联十六个字在被黄LS保存下来了。文革时大庙西边也有一个石灰窑,其它被拆下的“无用”的石料也被投入到这个窑里而“粉身碎骨”了。庙被拆后,现存的一个石头墩子(四根大柱子立在雕有盛开的莲花浮雕的大理石底座,见我2014年拍摄的照片),乃是四根柱子里的一个底座,被黄老先生的侄子扔到董堂背地里的沟里(据黄老师所述),为啥要扔?因为有次他在许河北地一下子栽倒在沟里,想着是以前参与拆庙或者拉了庙里的墩子遭到了报应才扔了的。石头底座为圆形,很重,要四个人才能抬动,上面雕有莲花浮雕,莲花多作为庙宇建筑的装饰,因为莲花圣洁,这在梁思成著的《佛像的历史》以及《中国建筑史》里都有描述。现在新修的董堂泰山庙纪念碑下那个即是其中一个莲花础座。
考城县四大文物
俺们家屋后有一棵大榆树,又高又粗,要三四个人手牵手才能合抱,有几百年历史,是考城县四大文物古迹之一。董堂的大榆树与城得村的汉白玉石碑(据黄老先生言:“碑通体洁白如玉,油光闪闪,干净得很!”),宋营的白杨树(黄老先生言:“树干中空,树内放一方桌,四人打牌绰绰有余”),四桥村的石桥(不知是哪个朝代的娘娘赐名并拨款所建,黄老先生说他也不知道,本人也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记载)并称为考城县四大文物。
传说大榆树下面有一个大长虫,有天有人看见一群黑压压的小小虫(麻雀)呼一下飞上去,又呼一下又落下来,不见了,于是就看到树下有一条大长虫在一吸气一出气。这是传说,增强了榆树的神奇性,不足为信,但在人烟稀少的年代,树下有大蟒蛇极有可能。
跟大庙一样,同样的不幸再次发生,大榆树在“大炼钢铁”时期被伐倒,肢解成板做成了大木拖车。十分的可悲可惜!祖母说:“大榆树被咱庄里人叫作“榆仙”,有几百年了。什么东西有了道行,也就有了气场,何况是一棵大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夏天坐在树底下,凉快嘚很!在七八里远都能看到树,那些人真是得天打五雷轰,又不碍他们的啥事,叫它长着呗,都长馁些儿年了,一下嘚都砍了,啥都没剩了,没啥好报应!”。祖母不识字,但说的话却富有哲理。祖母说最先砍伐榆仙的那四个人以后不会有啥好报应,会被榆仙把魂儿勾走的。(阳关雪飘注:这四人有:花二,锁,德家爹,还有一个是谁我忘了。事实可能纯属巧合,这四个人并没有长寿,五六十岁时一个个都被“榆仙”叫走了……)。
祖母那一代的人,生于清朝末期。当时的知识分子要“知书达礼”,以仁、义、礼、智、信来作为精神的准则,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作为人生目标。普通百姓如祖母者则视佛家与道家的各路神仙作为自己的信仰,遵从“三从四德”,相信“因果报应”。因此那时的民间社会基本上保持一种稳定的道德平衡结构,并没有出现当今社会之道德沦丧的严重后果,想想真是无语啊。
革命老区:董堂的抗战
董堂是革命老区,党员众多,黄老先生说整个考城县一共有五十八个党员,董堂占四十二个。
叫八路军打死的有治亮的爷和作得的爷蔡普Z。
蔡豹得家柴火园子里有一个地道口,地道一直通到黄庄街里,后下大雨都坍塌了。
董红勋的爹(尾巴的爷)是党员。
家后浏号的爹当八路军是最早的,南征北战时被俘后投降国军。
家后的二锁厅参加过国共内战、抗美援朝,屡立战功,光军功章都有一大捧,抗美援朝时立了一等功还是二等功,黄老先生也不确定,他说反正是一个大的金质军功章,跟馒头一样大。二锁厅身上留有几个枪眼。黄老先生说二锁厅功劳虽大但一点儿也不跟人家胡谝乱吹(谝,pian,吹嘘、显摆),真是个不孬的人!黄老先生还感叹说:“对这样卓有功勋的老兵,国家对待他,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补贴,都不够吃饭哩,烟钱都不咋够。而二锁厅哥也真有囊气(骨气),补贴不要,更不去民政局领。”对于黄老先生的用词“卓有功勋”,俺很是赞同。他的感叹,很为二锁厅的境遇打抱不平。但我认为,二锁厅不去领补贴,很可能是对现在的共产党已经失望透顶:老子不要你的补贴照样能养活自己!
我对二锁厅有印象,是我们本家,与我同辈,祖母健在时经常来俺家看望祖母。那时我对他的印象只是觉得这老头很和善,个子不多高,头发花白,身板儿很扎实。那时一点也不知道他有这样的经历与赫赫功绩,也没听我祖母说过。那时还小,对这没有兴趣,倒是二锁厅的三儿子“刁三”很是有名。俺对刁三有兴趣,听说他会打捶(会武功),能飞身扒火车,敢走南闯北。
听说二锁厅现在北京,住在儿女家,还健在,不知是否衣食无忧?(2014年过年时,因父亲住院,我没时间去家后问清楚他是否健在,有点愧憾。在此祝愿老哥健康长寿、好人一生平安!)。
黄老先生继续说:“二锁厅的哥当兵入了国民党队伍,后战死。”(不知是被日本人打死还是被八路打死,我没去考证)。
顺家爹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夏天收麦打场时都穿着自己编的草鞋,有时用草编,有时用布葛霖嘚编。
“千的爹也被八路军打死了,罪名是给大地主蔡豹子的爹当账房先生管帐并教其子女读书认字。”可见当时八路军为笼络贫下中农,有目的地分裂地主与贫农的立场,杀害了多少无辜的人,所谓团结穷人与富人斗争的路线,实质上是把农民与地主人为的分成两个阶级,蓄意制造仇恨。看来,当今社会的仇富心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这个社会毕竟穷人多,富人少。煽动穷人与富人斗争一直是毛的主张,也是毛笼络穷人最有效、最卑鄙的手段,不管你地主、富人的财富是如何得来的,是日积月累、勤劳富家,还是精明算计、剥削好吃懒做的佃农致富的,一律打倒。陈忠实在《白鹿原》一书里有较深刻细致的描述。陈忠实先生在随笔里也有说到:当时原上的所谓地主,都是各个村庄的能人,绝大多数都很勤俭持家,能干,攒点银钱就买了那些好吃懒做的人的地,地多了,慢慢地就发了家。绝不像某些书中所写的那样,地主没一个好东西。所以,党在宣传时,总把地主说成是剥削农民的可恶的“地主阶级”,把资本主义说成是滴血流油的坏——“从头到脚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正如那些势力小人、犬儒等人写的如半夜鸡叫——周扒皮的故事一样,不知蒙蔽了多少人的心灵,却堂而皇之的被拿来作了教材!这样荒唐与欺骗的文章教出来的几代学生,造就了今天社会“蔚然可观”的现象:欺骗成性(各种假大空的官方话语与伪劣有毒的食品)、道德伦丧、金钱至上!佛曰:因果。因为有因在前,果就是咱当今全体老百姓在深受其害。
“文革”时期(具体哪年哪月我没问),吴河村的吴云田领着一帮人批斗黄庄一姓葛的军属,该军属的哥哥为残废军人,国共内战时被共军俘虏后投了共,后来又入了党。黄庄当时归吴河大队,吴云田任支书,当时上大学要有乡村及公社的推荐才可能被录取,但吴并不推荐当时考试成绩第一的黄DX(当时其家庭成份是贫农),而推荐本族富农,这让吴云田直到现时在黄老先生面前也抬不起头来。还好,还有廉耻之心。
祖父(村里人称他为四爷)在山东抬担架时(刘伯承、陈毅在梁山与老蒋打内战时祖父去抬担架,不知道是给国军抬还是给共军抬,俺没去考证,祖母不知道,黄老先生也不清楚)腿被钉子扎伤,得了破伤风,殇了。黄老先生听抬担架回来的人说,在梁山过河时,水有一人深,两手举着担架才能过去。
黄老先生说,俺家的屋子被外号为“囫囵箩头”的游击队(便衣队)烧掉了。织布机也被烧坏了两根枨跟柱子,现在织布机还有保留,以前还在用来织布,到这会儿有十年没有用来织布了(见照片)。烧烂的檩条还在老屋嘚上使用,直到2013年8月家里盖楼房拆掉旧屋,被共产党“囫囵箩头”的队伍烧烂的檩条又一次呈现在我面前,我特意把它拍照记录下来,见照片。
黄老先生说,“囫囵箩头”姓胡,外号“囫囵箩头”&,是堌阳南边哪个庄的人(黄老先生也记不得这个村庄名了),是共产党的地下党。他们烧老百姓的房子是单意哩烧哩,冒充国民党部队故意而为。为了破坏国民党部队的名誉,把各村的富户、地主的屋子一把火烧掉。听黄老先生讲俺家不是地主,只不过屋子稍好一些,顶多算富户。当时共产党的部队并不像书上学哩,多好多好,尤其是地下党的组成人员,最多是一些是痞子滑头之流。
祖母说:“咱家不是地主,就是屋嘚盖得好些儿,跑反(各种军队打仗时,老百姓逃跑)时有多路人马住在咱家,蒸干饭吃(煮大米饭),有哩兵还给咱吃。一帮嘚走了,一帮嘚又来了。穿啥衣裳的兵都有,黄不啦叽哩、灰不出溜哩、便衣队,有哩裹着绑腿,唉呀,吓里都不得了,见了就跑。”我问祖母有没有见过日本鬼嘚,祖母不把日本鬼嘚叫“鬼子”,就叫“日本”,可见日本鬼子只是电视上的“雅称”,民间百姓并不这样称呼。祖母说:“那日本,穿着大头靴嘚,戴着大耳帕嘚帽嘚,背着大枪,嘴里嗷嗷着“欧唞欧唞”,可吓人!”。祖母继续说:“咱家哩屋嘚烧着哩时候,也没有跑多远,就听到屋里噼哩啪拉哩响,那些人以为是哪里的兵打枪,就都跑了,实际上是您爷放在屋沿圈里的两排子弹给烧炸了。屋里东西差不多都着了,箱,柜,椅嘚都着了,就剩个织布机嘚,着了枨跟柱嘚,枣木做哩,结实,没烧着多少,还能用。”
董堂周边的历史人物典故
黄巢,生于冤句,冤句是菏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书上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个村镇,咱当地儿百姓说是今日的大黄集,我也认为这个民间说法可信度较高。传说黄巢的父亲为秀才,其母为狗精。因狗精爱慕秀才的才能,遂变成一女子,每晚观其读书,后互生情愫,一天秀才问女子:“怎么只见你穿这一身衣服呢,没见你换过衣服。”女子说:“你等着,我去换衣服。”秀才于是就把女子换下来的衣服(实际是狗皮)裹了一块砖头扔进了井里,于是女子就变不回狗了,遂与秀才成亲生了黄巢。黄巢出生后被一狐狸叼走放在树上的窝里,黄巢很饿,嗷嗷待哺,生命的本能驱使,小黄巢总是拱着嘴寻找狐狸的奶吃。狐狸出于母性的爱,没有吃掉他。后有一只老雕看到了,俯冲下来,要吃黄巢,把黄巢的脸啄了一个大疤癞,但后来老雕也没有吃掉他,反倒展开翅膀为其遮阳。民间有俗语谓之“狗生狐养雕打凉”。
后来黄巢领导农民军起义,杀人无数,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然政权建立仅一年有余,因残忍荼毒长安民众而遭到百姓与唐军反击,将其驱出长安。黄巢在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时,因部队缺粮而办了个人肉加工厂,不管男女老幼抓住就扔到大石臼里活活被捣碎成肉糜当成军粮供应给士兵,可谓吃人不吐骨头!史书载:“日啖数千人”。围城三百日,有几十万老百姓被吃掉,惨绝人寰,无论中外,如此大规模屠杀百姓并食之者,史无前例!陈州周围的百姓被尽杀之,黄巢于是派兵到睢、卞、曹、宁等地掳杀民众作为军粮。《资治通鉴》、《新唐书》均有记载。这也符合黄巢是狗精所生的民间传说,因为狗是吃人的,黄巢更甚,吃人不吐骨头!我们的历史教课书上只是美化黄巢起义对唐末腐败统治政权加速灭亡的推动作用,但却没提黄巢惨绝人寰的吃人事件。教科书上之所以这样写农民起义的推动作用,很明显是对老毛在中华民国政权统治下闹革命寻找合法性的借口。《新唐书》记载说黄是自刎而死,而&《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桂苑笔耕录》、《北梦琐言》等其他书籍也记载说是被其外甥林言所杀。另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文献残卷说是被沿让杀死于中牟西。宋人刘是之在《刘氏杂志》中记载,五代时有一个高僧,法号翠微禅师,说这个人就是黄巢。还有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
历史人物真是众说纷纭,咱老百姓真是无从考证。但不管怎样,希望统治政权能够好好统治,减少腐败,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安生的日子才是正道,中国的老百姓已经是世界上最能忍受的民族了,不到过不下去的地步,绝少有人会揭竿而起的。不管怎样,总而言之,没有战争就是老百姓的福!
董堂北33华里,有一重镇曰庄寨者,为山东菏泽地界,乃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老家是也。(这是传说,没有考证,多说是湖北枣阳。)
公历2014年2月7日初稿
公历2014年8月16日再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村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