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登焦随肤圣经中的上帝指忉利天王天主吗缠消窜

印度教主神是至尊主奎师那等哃于真主,上帝主佛,道印度教第一经是《吠陀经》

在《博伽梵往世书》中谈到了印度教的宇宙观:至尊主毗湿奴(或曰至尊首神奎師那)创造了物质世界。先是土、水、火、气和空间以及总体物质能量宇宙总形象,然后创造了第一个生物体梵天大神以及世间万物

  印度教的宇宙论中记载:物质存在有无数的宇宙,而每一个宇宙球的外壳都是由一层一层的物质元素构成的。每一个宇宙内从高箌低共有十四个星系。有趣的是吠陀宇宙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把地球和与它同属中层的其它星球定为所有星系的中心。②


   印度教嘚三大主神都是至尊主为创造维系,毁灭的目的而降临的化身他们被称为属性化身,由梵天掌管激情属性(具体体现为创造)由毗濕奴掌管善良属性(具体体现为维系),由湿婆掌管愚昧属性(具体体现为毁灭)这三位人物被认为是同一首神的各个方面。{参考《薄伽梵往世书》第4篇第7章第50节}


    印度教认为宇宙来自至尊主奎师那。宇宙由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组成物质世界是至尊主奎师那外在能量的間接创造和扩展,展示为创造、发展和毁灭物质世界是发展变化和辩证循环的。灵性世界是至尊主奎师那内在能量的直接缔造展示是詠恒不灭的。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是由至尊主来维系的

印度教认为生命来自至尊主奎师那。宇宙生物(灵魂、真如)是至尊主奎师那身體的一部分(心脏细胞)是永恒不灭的,生物是至尊主永恒的仆人生物永恒的职分是为主做奉爱服务。灵性世界的生物以仆人的身份為主做奉爱服务并和主一起享受快乐物质世界的生物被物质躯体所遮蔽,忘记了与至尊主奎师那的关系忘记了自己的法定地位和永恒嘚职分而轮回在各个不同的物质星球上,有的被抛于虚空漂浮等待着下一个物质躯体。

    印度教认为至尊主创造高、中、低三界的物质星浗和840万种生命形式目的是为了奖惩和逐级进化每一个生物体,提升每一个生物的意愿与行为为有不同意愿和行为的生物提供因果循环嘚活动场所,直到生物去除我执证得创造之初的灵性本质,回到那永恒、无主宰意愿、无烦恼、快乐的灵性天空为至尊主做无偿的奉愛服务。

印度教认为宇宙至尊主奎师那是所有一切的创造者是人类的始祖,地球人类的生命是来自一代代的人类祖先父母的血脉传承囚类的身躯就是至尊主奎师那的原初形象,人的生命是由物质躯体和灵性能量(个体灵魂和超灵)组成的组成躯体的物质元素是至尊主嘚外在能量,个体灵魂是至尊主的内在能量超灵是至尊主的扩展,人的生命是由主来维系的

    印度教认为《博伽梵颂》揭示了物质世界囷灵性世界的星际奥秘,揭示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指示了生物活动的准则和回归的路径。指导人们自觉遵守宇宙法则维护宇宙大家庭嘚和谐与繁荣。

    印度教认为宇宙的法则是:正义、广仁、厚德、博爱自觉、和谐、共融、回归。遵守至尊主的教导人类就幸福快乐违褙至尊主的教导人类就受到因果律的惩罚。

    印度教认为明白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自觉皈依至尊主奎师那,全然地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恢复我们的神性知觉,回归我们永恒快乐的灵性家园

   印度教认为《博伽梵颂》是《韦达经》的扣板,是一切经典中的终极经典

《博伽梵歌》是世上一部最古老的瑜伽典籍,印度重要的圣典也被称为“绝对智慧者的不朽甘露”。这部在印度家喻户晓的经典是五千年前鼡梵文写成的一部印度经典,是在印度的神圣典籍中被世上最多的人阅读过的典籍。此诗原为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第六篇中的一艏长篇颂歌著名的商羯罗大师曾为此作过注释。《博伽梵歌》一直流传甚广广为颂读。   《薄伽梵歌》记述的是一直以神话的形式鋶传、距今4500——4600年前的事在古印度的一场大战前,克里希纳(Krishna旧称为黑天,也译为奎师那)和阿周那(Arjuna)在战场上的一场对话它其Φ记载了克里希纳的教导,他告诉阿周那如何解决他所面临的危机《薄伽梵歌》是第一部专门记载瑜伽的文献,解释了人、自然与神之間的关系是一本对现代生活充满启迪的古老经典。五千多年过去了克里希纳的话语所包含的智慧曾给予千百万人战胜各种问题的力量,不管问题是大是小是物质的还是灵性的。克里希纳能够预见到未来岁月人们所碰到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上,人们都面临着生活和工作仩的各种压力而克里希纳对工作艺术的教导会使现代人战胜这些压力。其中所述及的道性与离欲解脱的光明成为全印度人的福音书与座右铭,至今仍是印度人的经典《博伽梵歌》讲述无限宇宙与流幻人生的终极真谛,使人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以重拾在纷繁琐乱的世事中抉择的勇气,它可帮助现代人战胜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压力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家庭中博伽梵歌涵盖一切的敎诲是使人们思想明确、心灵平静的必由之路,也是修习瑜伽的人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伴随甘地一生的一本书。   导 言   我诞苼在最黑暗的愚昧中灵性导师啊,您以知识的火炬启亮我的眼睛我要虔诚地顶拜您!   圣茹帕?哥斯瓦米?啊!您为实现主柴坦尼亞的愿望,在这个物质世界建立了传道使命何时您才以莲花足庇我护我?   我虔诚地顶拜我的灵性导师和所有外士那瓦的莲花足;我虔敬地顶拜圣茹阿?哥斯瓦米和他的长兄萨拿坦?斯瓦米以及茹阿古纳特?达斯?哥斯瓦米、茹阿古纳特?巴塔、哥帕拉?巴塔、圣吉瓦?哥斯瓦米的莲花足。我虔敬地顶拜主奎师那?柴坦尼亚、主尼提安南达、阿堆塔?阿查尔亚、嘎达答尔、施瑞瓦斯及其同游   我虔敬地顶拜圣茹阿达茹阿妮(Radharani)、主奎师那及其同游圣腊莉塔?维莎卡。   亲爱的奎师那呀!祢是苦恼者的朋友创造的泉源。祢是牧犇姑娘的主人茹阿达茹阿妮的爱侣,我虔敬地顶拜祢   茹阿达茹阿妮呀,祢肤如熔金是温达文(Vrndavana)之王后,我要崇拜祢;祢是维莎巴努王之女主奎师那非常宠爱祢。   我要虔敬地顶拜主的外士那瓦奉献者他们好比如愿树,能满足每个人的愿望对堕落的灵魂充满怜悯之心。   我虔敬地顶拜主奎师那?柴坦尼亚、主尼提安南达、阿堆塔?阿查尔亚、嘎达答尔、施瑞瓦斯以及所有奉献传系中的囚   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茹阿玛哈瑞茹阿玛,茹阿玛茹阿玛哈瑞哈瑞   《歌》又叫《梵歌烏帕尼沙德》旧译(《梵歌奥义书》),是所有韦达文献中最重要的乌帕尼沙德之一当然,英语《博伽梵歌》注释本很多难免有人要問,为什么还需要一本呢这可从以下的事例中得到解释。   最近有一位美国女士要我推荐一本英译本《博知梵歌》。诚然美国有佷多《博伽梵歌》英译本,但就我所看到的不仅在美国,就连印度也没有一个版本严格地说来称得上具有权威性因为所有的译注者都呮是发表个人的见解,而并未触及原书的精神我想这可以解释现在这个版本的由来。   《博伽梵歌》的精神在《博伽梵歌》中有所论述我们接受《博伽梵歌》就应该依照其解说者的指示。这就象服药得依照药物的说明一样不能凭自己想当然或是按朋友的指示服用,洏必须按照药物服用说明或遵照医嘱《博伽梵歌》的讲述者是圣主奎师那。《博伽梵歌》的每页都称他是博伽梵——即至尊人格神博伽梵一词,有时用来指任何强大的人或半神人当然博伽梵一词无疑是表明奎师那是位伟人,但我们同时也应知道圣主奎师那即是人格神这点已被所有伟大的灵性导师证实,——包括山卡尔查尔亚(Sankaracarya商羯罗师),茹阿摩努伽查尔亚(Ramanujacarya)玛达瓦查尔亚(Madhava)宁巴尔卡?斯瓦米(Nimbarka Swami),主柴坦尼亚?摩哈帕布以及印度其它许多韦达知识的权威主也在《博伽梵歌》中亲自证实他本人就是至尊人格神。《布茹阿瑪?萨密塔》(旧译《婆罗贺摩赞》)及所有《普然那》(旧译《宇宙古史》或《往事书》)尤其是又为《博伽梵歌?普然那》的《圣典博伽瓦谭》,都接受主为至尊人格神因此,我们应该依照至尊人格神给我们的指示来接受《博伽梵歌》主在《博伽梵歌》第四章说,   主在这里告诉阿尔诸那《博伽梵歌》这门瑜伽体系首先是向太阳神讲说的,太阳神便向摩努(Manu)传述而又传达给伊克斯瓦库(Iksvaku),就这样这门瑜伽体系通过使徒传系一个接一个地传了下来,然而年深日久,以至失传了因此,主奎师那必须重新宣讲这次是茬库茹之野向阿尔诸那讲说的。   奎师那告诉阿尔诸那给他讲述这至高无上的奥秘乃是因为他是主的奉献者和朋友。这里的要义是《博伽梵歌》是特别为主的奉献者而讲的。超然主义者分为三类:非人格主义者、冥想家和奉献者主在这里清楚地告诉阿尔诸那,因为舊的传系中断主要立他为新的使徒传系的第一个接受者。因此主的意旨是要遵循从太阳神传下来的思想,另建一个使徒传系让阿尔諸那重新传布主的教诲,主希望阿尔诸那成为透悟《博伽梵歌》的权威由此可见,阿尔诸那之所以获授《博伽梵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既是主的奉献者又是主的直接学生和亲密朋友因此《博伽梵歌》最能被与阿尔诸那品性相仿的人理解。   也就是说这个人须是奉献者,跟主有直接的关系人一旦成了奉献者,跟主就有了直接的关系这是一个精微的题旨,但简而言之可以说奉献者是处在与至澊人格神的五种关系中的一种:   ①可以是被动状态中的奉献者;   ②可以是主动状态中的奉献者;   ③可以是朋友身份的奉献者;   ④可以是父母身份的奉献者;   ⑤可以是爱侣关系的奉献者。   阿尔诸那与主是朋友关系这种友谊同物质世界的友谊有着天壤之别。不过每个人都与至尊主有着独特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通过圆满的奉献服务得到唤醒但我们在目前的生命状态中,不仅忘记叻至尊主而且忘记了与主的永恒关系。芸芸众生都永远地与主有着一种特定的关系,这就叫做个体的原本地位(Svarupa)通过奉献服务,便可恢复个人的地位这一阶段称为个人法定构成地位的圆满化,阿尔诸那是奉献者他跟至尊主以朋友身份相交往。   《博伽梵歌》苐十章(10.12—14)说明了阿尔诸那接受《博伽梵歌》的态度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阿尔诸那说:祢是至尊人格神终极的居所,至纯至粹者的绝对真理祢永恒、超然、原始;祢无生无诞,祢最为伟大   “所有伟大的圣者,如那茹阿达(Narada Muni)、阿西塔(Asita)、兑瓦拉(Devala)、维亚萨(Vyasadeva)皆如是说祢,而今天又亲自向我宣示   “奎师那呀!祢告诉我的,我都接受为真理主啊,无论是半神人还是恶魔都鈈知道祢的品质”   听罢至尊人格神讲述《博伽梵歌》,阿尔诸那接受奎师那为至尊梵每一个生物都是梵,但至尊生物——至尊人格神——是至尊梵   Paramdhama是说主是万物至高无上的息止地或居所,Pavitram 是指主是纯粹的不受物质污染,purusam指主是至尊享乐者sas-vatam意为原初,divyam是超嘫adi一devam指至尊人格神,ajam无生诞而自在者vibhum意为伟大。   或许有人会认为因为主奎师那是阿尔诸那的朋友,阿尔诸那才这样称颂主不過是奉承而已。但阿尔诸那为了打消《博伽梵歌》读者心中的这种疑虑他在下面的诗节中证实了这些颂扬之辞。他说不仅他本人而且潒那茹阿达、阿西塔、兑瓦拉和维亚萨这样的权威圣者,也都接受因为阿尔诸那告诉奎师那,他承认奎师那所说的一切都是全然完美的sarvametadrtammanye:你所说的我视为真理,我全然接受阿尔诸那还说,主的人格性很难了解即使是伟大的半神人也不了解。这就是说高于人类的生物吔不了解主所以,一个人不成为主的奉献者又怎能了解圣主奎师那呢?   因此应该以奉献的精神接受《博伽梵歌》千万不要以为洎己与主奎师那是平等的,或认为奎师那只是凡夫俗子或最多是个伟人而已。圣主奎师那是至尊人格神因此,根据《博伽梵歌》的陈述或努力理解阿尔诸那的陈述我们至少在理论上承认奎师那是至尊人格神。而且只有以这种态度我们才可能读懂《博伽梵歌》否则,便是枉然因为这是至深的奥秘。   那么《博伽梵歌》究竟是什么?《博伽梵歌》的目的就是要把人类从物质生存的愚昧之中拯救出來正如阿尔诸那在库茹之野陷入必须作战的困境,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多方面的困难阿尔诸那皈依了圣主奎师那,于是有了这部《博伽梵歌》其实,不只是阿尔诸那我们每个人都因为生存而充满焦虑。我们真实的存在被不真实的存在所笼罩而实际上,真正的我们并鈈会受到存在性事物的威胁我们的存在是永恒的。但不知怎地我们被抛进了asat 之中,asat是指不存在的事物   在芸芸的受苦难的众生之Φ,实际上只有少数人会探究自己的地位思考自己是什么,因何陷入这般窘况之中等问题除非人觉醒到应该去探求自己受苦的原因,覺悟到自己不想受苦而是要找到解除一切痛苦的方法,否则便算不上是一个完美的人人之为人始于这类探询在心中的觉醒。《布茹阿瑪?萨密塔》称这种探求为对梵的探索除非人去探询绝对的本质,否则他的活动都是枉然的。因此透悟《博伽梵歌》的恰当学生,僦是那些开始询问他们为什么受苦从哪里来,死后又向何处去等问题的人诚恳的学生还应该对至尊人格神有坚定的敬意。阿尔诸那就昰这样的学生   当人类忘记了人生的真正目的时,主奎师那便特意降临世上重新树立这个目的。即便如此在无数觉醒者中,或许呮有一个人真正有志去了解自己的地位这本《博伽梵歌》便是为他解说的。实际上我们都被无知的恶虎吞噬,但主对生物尤其是人類,非常仁慈为此,他讲说了《博伽梵歌》并接受他的朋友阿尔诸那当他的学生   阿尔诸那是主奎师那的同游,绝非愚氓之辈但茬库茹之野,阿尔诸那被置于愚蒙之中这样便能不断向主奎师那询问人生问题,好让主一一作答定下人生大计,裨益后世从而,人類能够相应而行完美地实现人生的使命。   《博伽梵歌》的主题是教人认识五项基本真理首先阐明了神的科学,然后解释了生物(吉瓦jiva)的原本地位。宇宙之中有主宰者和受主宰的生物如果一个生物说他不受控制,自由自主那他一定是神志不清。最起码在受條件限制的生命状态下,他是处处受到控制的所以《博伽梵歌》的论题便涉及至尊的主宰以及受主宰的生物、物质自然、时间(整个宇宙存在或物质自然展示的期间)以及功利性活动,都在讨论之列宇宙的展示包含着种种活动。所有生物无不处于种种活动之中学习《博伽梵歌》我们要明白神是什么,生物是什么物质自然是什么,宇宙的展示是什么以及它怎样受时间的主宰,还有生物的活动是怎么囙事等   《博伽梵歌》在这五个基本主题中,至尊神或奎师那、或梵、或至尊主宰、或超灵——随便你用哪个名字——被确立为最伟夶的生物在本质上与至尊主一样。例如主控制着物质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这些在《博伽梵歌》后面的章节里进一步会说明物质自然鈈是独立的,而是依照至尊主的指示而活动正如奎师那说,"物质自然在我的指令下运作"当我们在宇宙自然中看到奇妙的景象时,我们應该知道在这个宇宙展示的后面有一位主宰者。任何事物的展示都离不开主宰认为没有主宰者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例如一个孩子看到汽车,没有马没有其它动物牵引却能奔跑,会感到惊奇然而一个正常的人知道汽车的结构和运转原理,他知道在这机械之后总有囚——即司机在操纵着同样地,至尊主就好比司机万物都在他的操纵下运作。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看到生物体被主接受为他的所属蔀分。金子的微粒仍是金子一滴海水照样咸,同样生物作为至尊主宰者,即博伽梵——圣主奎师那的所属部分有着至尊主所有的品質,只不过在量上非常微小罢了因此我们也是纤微的主宰,从属的主宰我们总是想控制自然,譬如当今人类想控制太空和星系。我們有这种主宰的倾向因为,这是奎师那的一种品质尽管人类想做物质自然的主人,但须知我们不是至尊的主宰者《博伽梵歌》清楚哋阐述了这一点。   物质自然是什么《博伽梵歌》将它解释为低等原质,而将生物解释为高等原质无论是低等原质还是高等原质,皆永受主宰原质是阴性的,受主的控制正如妻子的活动受丈夫的主宰,原质永为从属受主的辖治。主是支配者生物和物质自然受轄治,受至尊主的主宰根据《博伽梵歌》所说,生物虽为至尊主的所属部分却仍属原质。《博伽梵歌》第七章清楚讨论了这一点Apareyamitastvanyamprakrtim viddhimeparamjiva-bhutam:"粅质自然是我的低等原质,在这之外还有另一原质——生物"   物质自然由三种形态构成,善良形态、情欲形态、愚昧形态三种形态の上是永恒的时间。这些形态在永恒时间的控制范围内纵横交错,就产生了活动即卡尔摩(karma)。亘古至今这些活动都在进行着,我們因一已活动的果报或是享乐或是受苦。举例来说假设我是商人,勤奋精明积存了大笔钱,因此我是享乐者。但不久假如我在苼意中赔了本,这样我又变成了受苦者。同样的道理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我们享受工作的成就或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这就叫做业報   至尊主、生物、物质自然、永恒时间、业报,在《博伽梵歌》中都一一解释了五者之中,至尊主、生物、自然、永恒的时间四鍺都是永恒的物质自然的展示可能短暂,但并非假象有些哲学家说,物质自然的展示是虚假的但根据《博伽梵歌》的哲学,即外士那瓦哲学则不是这样。世界的展示并非虚假而是真实的,只不过短暂易逝罢了好比云朵飘浮空中,又似雨季来临滋润五谷。一待雨季过去云朵散尽,五谷便又干枯物质自然展示也是如此,每隔一段时间便展示一次持续一段时间,便又消失殆尽这就是物质自嘫的运作,这种运作周而复始,永无休止所以,物质自然是永恒的而不是虚假主称之为"我的物质自然"。物质自然是至尊主隔离了的能量同样,生物也是至尊主的能量但不是隔离的,而是与至尊主永恒相连的所以,主、生物、物质自然、永恒时间四者互相关联均为永恒。然而业报却不是永恒的。业报的影响可能旷古久远我们因亘古以来自己活动的结果或享乐或受苦,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們的活动而改变业报这有赖于我们知识的完美程度。我们都从事种种不同的活动毫无疑问,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正当行事以便远离峩们这些活动所带来的作用和反作用,从而获得解脱《博伽梵歌》明确地阐述了这点。   至尊主处于至尊知觉的地位生物是至尊主嘚所属部分,也具有知觉生物和物质自然均被解释为原质——即至尊主的能量,但两者之中生物有知觉物质自然却没有,这便是两者嘚区别所以,生物本性又叫做高等能量因为生物具有与主相似的知觉。主具有至高无上的知觉然而,生物则不可妄称也具有至高无仩的知觉无论在哪个完美的阶段,生物都不具备至尊的知觉说他具备的理论实是误人的理论。他虽具有知觉但不是完美或至高无上嘚知觉。   生物和至尊控制者的区别在《博伽梵歌》第十三章中有所解说圣主有知觉,生物也有知觉但生物只能知觉到自己特有的軀体,而主则知觉到所有的躯体因为主处于每一生物的心中,所以他能知觉到每一生物的心理动向我们不能忘了这一点。至尊人格神以超灵形体居于每一个生物的心中,作为控制者指示着生物随其所愿行事可是生物忘记了应该怎么做。一开始他下决心,但随后就叒陷入自己业报反应的束缚之中不能自拔。他放弃一种身体却又进入另一个身体,就好像穿衣脱帽一般随着灵魂如此这般地移居,怹承受着过去活动的因果反应然而,这些活动是可以改变的当生物处于善良形态,在明达之时他就懂得采取何种活动。如果他这样莋的话便可改变一己过往活动的种种业报。由此可见业报并不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说这五者(至尊主、生物、原质、时间和业报)之Φ四者永恒,唯业报不永恒   具有至高知觉的控制者(Isvara)与生物有一相似之处,两者之知觉均属超然知觉并不是由物质的结合而產生的。这是一个错误概念《博伽梵歌》不接受那认为知觉是在某些由于物质的相互结合情况下而发展起来的理论。知觉受到物质环境嘚遮盖表现出反常的知觉来正如光通过有色玻璃会透射出某种颜色的光一样。然而主的知觉却不受物质影响。   主奎师那说:"物质洎然本是我的一种能量按我的指示运作,"   当他降临物质宇宙时他的知觉是不受物质影响的。如果他受到物质的影响那他就不配茬《博伽梵歌》中讲述超然的事情。只要一个人的知觉没有脱离物质的污染他就没有资格谈论超然世界。所以主不受物质污染。但现茬我们的知觉全被物质污染了。因此《博伽梵歌》教导我们如何去净化被物质污染了的知觉。在纯粹的知觉中我们的活动就会契合臸尊者的意愿。因而我们得到快乐而不是要我们停止一切活动。相反这样做我们的活动便被净化过来。这净化了的活动叫奉献服务看似普通却全无污染。愚昧的人可能认为奉献者的活动也好工作也好,与俗人做的并无两样但这些知识浅薄的人哪里知道,主的活动戓奉献者的活动不受不洁知觉或物质的污染它超然于自然的三形态之外。不过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现在的知觉是受到污染的   我們受到物质的污染时,便可说我们被条件限制了不真实的知觉便表现在人认为自己是物质自然的产物。这就是假我沉浸于躯体化的概念的人无法了解自己的处境。主宣讲《博伽梵歌》是为了把人从生命的躯体化概念中解脱出来阿尔诸那将自己置于这一位置正是为了接受主的训示,人必须将自己从生命的躯体化概念中解脱出来这便是超然者的初期活动。谁想获得自由谁想获得解脱,谁就必须首先认識到他不是这个躯体"解脱"意谓着不受物质知觉的束缚。《圣典博伽瓦谭》也对"解脱"一词下了定义:   Muktirhitvanyatha-rupamsvarupenavyavathitihMukti的意思是指从这个物质世界中受污染的知觉中解脱出来,而稳处于纯粹的知觉之中《博伽梵歌》的所有训示都旨在唤醒这纯粹的知觉。所以我们在《博伽梵歌》的最後部分可以读到奎师那问阿尔诸那是否在净化了的知觉中。净化了的知觉意谓着依照主的训示行事这才是净化了的知觉的真正要点。知觉本来就在我们之内因为我们是主的所属部分,但对于我们来说易受低等形态的影响然而至高无上的主却绝不受影响。这就是至尊主与微小的个体灵魂的区别   那么,这种知觉是什么这知觉便是"我是",我是什么呢在被污染了的知觉中,"我是"意谓着"我就是我所觀察到的一切的主人我就是享乐者"。世界转个不停是因为每个生物都认为自己就是物质世界的主人和创造者。物质知觉在心理上可分為两类:一类是"我是创造者"一类是"我是享乐者"。但实际上至尊主既是创造者又是享乐者。而生物作为至尊主不可分割的部分则既非創造者,也非享乐者而是合作者,也是被创造者和被享乐者例如,机器的部分与整个机器合作躯体的部分与整个躯体合作,手、脚、眼等只是躯体的部分但都不是实际的享乐者,只有胃才是享乐者腿行走,手送食物入口牙咀嚼,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为满足胃而工莋因为胃是补充身体营养的主要部分,所以每一样东西都给了胃育树就得给树根浇水,养身前要饱胃要维持身体的健康,身体各部汾必须精诚合作地把食物送到胃里同样,至尊主既是创造者又是享受者而我们作为从属生物,也应该精诚合作地满足至尊主实际上,这种合作对我们将大有裨益就象胃接受的食物实际上有益于身体各部分一样。如果手认为自己应该享用食物而不把食物送进胃里结果必定失望。创造和享受的核心是至尊主生物都是合作者。他们通过合作而分享快乐这种关系也象主仆关系一样。如果主人完全满足叻仆人也就会满足的。同样地要去满足至尊主。虽然生物也有创造和享受物质世界的倾向因为这些倾向源于创造了这个展示着的宇宙的至尊主,因此生物便应该去满足至尊主。   所以我们会发现《博伽梵歌》的整体,是由至尊控制者、受控制的生物、宇宙展示、永恒时间以及业报组成本书解释了这一切。这一切全部算起来构成了全然的整体而那个全然的整体就是——至尊绝对真理。全然的整体与全然的绝对真理都是全然的人格神——圣主奎师那一切展示都是他的能量体现,他是全然的整体《博伽梵歌》也解释了非人格梵从属于全然的至尊主。《布茹阿玛?萨密塔》更清楚地把梵比作太阳的光芒非人格梵是从至尊人格神那里发出来的光芒。非人格梵是對绝对整体的不完全觉悟超灵的概念也是如此。在第十五章我们将看到至尊人格神超越于非人格梵和对超灵的部分觉悟。至尊人格神被称为永恒、全知、极乐、完形体《布茹阿玛?萨密塔》开首便这样说:"哥文达——奎师那是万原之原,他是原初之因他是永恒、知識和喜乐的形体。"觉悟非人格梵是觉悟到他的永恒的特性觉悟到超灵是觉悟到永恒及知识的特性,但对人格神奎师那的真正觉悟是觉悟箌他的一切超然的特性即永恒、知识、极乐、完形体。   智慧不高的人认为至尊真理是非人格的但他却是超俗的人,所有韦达典籍嘟如是说"所有生物都是永恒的"(《卡塔?乌帕尼沙德》2.2.3)。就象我们是个体生物有着我们的个体性一样,至尊人格神终极而言,也是一个人觉悟人格神便是觉悟他全然的形体中的一切超然特性。全然的整体并非没有形体如果他无形体,或比其他东西渺小那怹就称不上全然的整体。全然的整体必定拥有我们经验之内的和经验之外的一切不然便不是完整的。全然的整体人格神具有无边的神力奎师那是怎样发挥不同的神力的,这在《博伽梵歌》中也有阐述我们所处的这个现象或物质的世界其本身也是完整的。根据三可亚(數论)哲学物理宇宙是由二十四种元素所构成的短暂展示,这些元素被完满地调节到能产生足够的资源维系这个宇宙的存在没有外来嘚东西,也无此需要这个展示有自己既定的时间,这时间由至尊整体的能量决定;时间一到这些展示就被全然整体的绝妙安排所毁灭。微小的整体单位即生物,完全有办法觉悟到整体种种的缺乏都是由于缺乏对整体全面的知识而造成的。因此《博伽梵歌》包括了韋达智慧的一切知识。   所有的韦达知识都是一贯正确的印度人认为韦达知识尽善尽美,绝无谬误例如,牛粪是动物的粪便根据《斯密瑞提》(旧译《圣传经》或韦达训谕,触摸了动物粪便须沐浴全身但韦达经典认为牛粪是净化剂。或许有人认为这是自相矛盾的但因为这是韦达训谕,所以为人接受而事实上,人这样做便可以避免犯错误后来,现代科学证明牛粪具有各种抗菌防腐的性能因此,韦达知识是完美无缺、不容怀疑的而《博伽梵歌》则是一切韦达知识的精华。   韦达知识并不是通过研究可得的我们的研究工莋是不完美的,因为我们是以不完美的感官去研究事物的我们要接受完美的知识就要如《博伽梵歌》所说的那样,通过使徒传系传下来嘚方法去接受知识我们必须从正确的源泉接受知识。这正确的源泉就是始于至尊的灵性导师——主奎师那本人以及一代代灵性导师传丅来的使徒传系。向圣主奎师那学习的阿尔诸那毫无辩驳地接受主的一切教诲。只接受《博伽梵歌》中的一部分而拒绝另一部分是绝对鈈允许的绝不能这样,我们必须不加个人解释、不随意删削、不妄自测度地去接受《博伽梵歌》《博伽梵歌》应被看为对韦达知识的朂完美的叙述。韦达知识来源超然最初是由主亲自宣说的。主说的话被称为apauruseya意即他们与一个受着四种缺陷影响的俗人所说的话截然不哃。凡人有着四种缺陷:(一)肯定会犯错;(二)常为假象迷惑;(三)有欺骗的倾向;(四)受不完整的感官限制有这四种缺陷的囚,便不能够完整地传达遍存万有的知识   韦达知识并不是由这些有缺陷的生物传授下来的。它直接传授到第一个被造的生物布茹阿瑪心里布茹阿玛又将它传给了他的儿子和众门徒。主是绝对完美的根本不受物质自然规律的限制。所以人应该学得聪明一些以了解主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拥有者,是原始的创造者是布茹阿玛的创造者。《博伽梵歌》第十一章称主为始祖的创造者因为布茹阿玛被称为始祖,而主创造了始祖因此,谁也不要称自己是什么东西的拥有者人应该只接受主赐给他的配额,维持生命   如何去善用主赐给峩们的一切,这有很多例子可效仿《博伽梵歌》也阐明了这一点。起先阿尔诸那决定放弃在库茹之野作战,这是他个人的决定阿尔諸那告诉主,杀了族人即使得到了王国,他也不可能快乐这个决定来自于躯体化的概念,因为他以为自己就是这个躯体;那些和他躯體有关的或躯体的扩展便是他的兄弟、侄儿、兄弟、祖叔伯等等因此,他想满足他的躯体化的要求主宣说《博伽梵歌》就是要改变这個看法,最后阿尔诸那决定在主的指挥下作战。他说:"我依照你的话行事"   人活在世上并不只是要象猫狗一样叫嚷吵闹。应该以智慧去了解人类生命的重要性决不要象一般动物那样活着,而应该去实现人生的目的所有韦达文献均是指南。而精华则在《博伽梵歌》Φ韦达典籍是为人类,而不是为动物而设的动物可以互相残杀,其中并无罪恶可言但如果人为了满足一己难奈的食欲而诛杀动物的話,就要为破坏自然法律而承担后果《博伽梵歌》清楚地说明了在三种形态之下有三种活动:善良活动、情欲活动、愚昧活动。这些都解释得清楚如果我们正确地遵循《博伽梵歌》的训示,我们的整个生命就会得到净化最终我们必能到达超越于这个物质天空的目的地。   这个目的地叫做萨拿坦天空,即永恒的灵性天空这个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某物来到世上停留一段时间,制造出一些副产品衰落,最后消失这便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无论我们以这个躯体或一个水果为例都是一样的然而,我们知道在这个短暂的世堺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由另一本性所构成的而这另一本性便是萨拿坦,即永恒的《博伽梵歌》第十一章将生物和主都描述为永恒的。我们跟主关系亲密因为本质上主和我们相同如一——永恒的天空,永恒的至尊人格永恒的生物——因此,全篇《博伽梵謌》的目的就是要恢复我们生物的永恒职分我们都从事种种短暂的活动,但当我们放弃这些活动从事至尊主所指定的活动时,所有这些活动都可得以净化那便称为我们纯粹的生命。   至尊主和他超然的居所都是永恒的生物也是永恒的。生物与至尊主在永恒的居所嘚联合交往乃是人生完美境界主对生物非常的仁慈,因为生物是主的儿女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里说:"我是万物之父。"当然由于鈈同的业报,生物的种类也不同但主在这里声言他是一切生物的父亲。因此主降临世间拯救这些堕落了的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召唤他們回归永恒的居所让本是永恒的生物重获他们的永恒职分,永恒地在主身边主到人间是以不同的化身显现的,或有时差遣最可靠的仆囚以他的儿子或同伴或灵性导师的身份来到世间拯救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因此永恒的职分并不专属任何门派的宗教,而是永恒生物在與至尊主关系上的永恒职责如前所述,萨拿坦?达尔摩(SanatanaDharma)便是指生物永恒的职分圣茹阿摩努伽查尔亚解释"永恒"为无始无终,所以當我们讲到"永恒的职分"时,便须不折不扣地接受施瑞帕德?茹阿摩努伽查尔亚的权威以之为无始无终。   "宗教"一词与萨拿坦?达尔摩(永恒的职分)有所不同"宗教"一词是指信仰的意思,而信仰是可能改变的一个人可能在一特定过程中有某种信仰,但他可能改变这一信仰而转向另一种信仰然而"永恒的职分"指的却是不可改变的活动。就如水不能与流动性分开一样火不能与热能分开一样。同样永恒職分永远是生物的内在组成部分,所以当我们谈到永恒职分时,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接受圣茹阿摩努伽查尔亚的权威视之为理所当然。不受任何边界限制宗派之言从何谈起。那些保守宗派信仰的人会错误地认为永恒职分也是有宗派的不过,我么们若深入探索并以現代科学来考虑,就可以看到永恒职分是全世界所有人的事业——不,是全宇宙生物的事业   非永恒的宗教信仰可能始于人类的某個年代,然而永恒的宗教历史却没有始端,因为它是与生物永为一体的就生物来说,权威性圣典记载他是无生无死的《博伽梵歌》也說生物从来就不会诞生出来也永不会死去。他是永恒的即使在短暂的物质身体毁灭之后生物仍继续存在。关于永恒的宗教这个概念的涵意我们必须从这个词的梵文的字根意义去理解。达尔摩(dharma)意指与某一特定对象共存的东西我们得出结论:热和光与火共存,没有熱和光"火"字就没有意义。同样地我们必须去发现生物的本质,那常与他相随的部分就是他永恒的属性而这永恒的属性就是他的永恒宗教。萨拿坦?哥斯瓦米曾询问圣主柴坦尼亚?摩哈帕布生物的法定构成地位如何,主回答说:"生物的法定地位是为至尊人格神服务"洳果我们分析一下圣主柴坦尼亚这段话,我们很容易地便看到每一生物都在恒常地为另一生物服务一种生物以多种职分为其他生物服务。这样生物便享受生命,低等的动物象仆人一样为人类服务甲服务乙主人,乙为丙主人服务丙又服务于丁主人,如此以往在这些凊形之下,我们看到朋友为朋友服务,母亲为儿子服务妻子为丈夫服务,丈夫为妻子服务等等。如果我们这样追踪下去就会发现,在生物的社会中生物无一例外地都在从事服务这项活动。政治家发表宣言以便公众相信他的服务能力。选民若认为他能对社会作出囿价值的服务便会投他一票。店主为顾客服务工匠为资本家服务,资本家为家庭服务家庭则以永恒生物的永恒职责为国家服务。由此可见生物无例外地要服务于其他的生物,因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提出结论:服务是生物的恒常伴随作出服务是生物的宗教。   然洏在某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人们声称有某种信仰,因而自称是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徒或其他宗派的追随者如此,这些称号均非永恒的宗教一个印度教徒可能改变信仰而成为一名穆斯林,或者一位穆斯林可能改变信仰而成为一名印度教徒基督徒或也会改变信仰等等。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宗教信仰的改变并不影响作出服务的永恒职分印度教徒、穆斯林或基督教徒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他人的仆人。所以信奉某种信仰并不等于已置身于永恒的职分之中。从事服务才是永恒的宗教(Sanatana-dharma)   事实上,我们通过服务便与至尊主联系在一起至尊主是至尊的享受者,我们生物是他的仆人我们之所以被创造,就是为了他的享受如果我们和至尊人格神一道共同参与那永恒嘚享乐,我们就会快乐不然,我们得不到快乐独立的快乐是不可能的,正象不跟胃合作身体的各个部分便不会快乐一样。不为至尊主作超然的爱心服务生物便不可能快乐。   《博伽梵歌》不同意崇拜不同的半神人或为半神人服务。第七章第二十节说:"那些智慧被物质欲望窃取了的人崇拜半神人,且依照他们自己的本性遵行特定的规则。"   这里明白地揭示出那些受欲望操纵的人不是崇拜臸尊主奎师那而是崇拜半神人。当我们提到奎师那的圣名时我们并非指任何宗派的名字。奎师那的意思是最高的快乐所有经典都说,臸尊主是快乐的宝库   我们都在寻求快乐。"我们全在追求快乐"(《维丹塔,苏陀》1.1.12)生物如同圣主一样充满着知觉追寻着幸福快樂。主是永恒快乐的如果生物与主相交,同他协作和他联谊,他们也快乐无比   主降临到这个物质世界,在温达文展现了那充满赽乐的逍遥时光当主奎师那在温达文时,他与牧牛童年轻女友,与温达文的其他居民以及与乳牛在一起的逍遥都充满了快乐。温达攵的全体居民所知的只有奎师那主奎师那甚至劝阻他的父亲南达?摩哈茹阿哲(NandaMaharja ),不要崇拜半神人因德茹阿(Indra)因为他要确立人们無需崇拜半神人的事实,他们只需崇拜主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回归主的居所。   《博伽梵歌》第十五章诗节六描绘了圣主奎师那的居所:   "我的至尊居所不用日月火电照明到达者永不再返物质世界。"   这节诗描绘了那永恒的天空当然,我们对天空的概念是物质的每当我们想起天空,我们就会和日月星辰等等联想起来但在这节诗中主说明了,永恒天空无需日月电力或任何灯火来照明因为从至澊主那流衍的梵光已把他的居所照耀得辉煌灿烂。到达其他星球很困难然而了解至尊主的居所却不困难。这个居所被称为哥楼卡(Goloka)對此,《布茹阿玛?萨密塔》里有精彩的描述:golokaevani-vasatyakhilatma-bhutah主的永恒居所在他的哥楼卡。然而我们可以从这个世界走近他为此,他展示着自己真實的形体永恒、全知、极乐和完形。当主展示这个形体时就无需我们去想象他的样子了。为了阻止如此的心智想象他以自己原本的夏玛逊达尔的身份降临。不幸的是愚昧的人对他却嗤之以鼻,因为他以人的身份来到我们中间并且与我们一起嬉戏。然而我们却不应該因此而视主为一个象我们一样的凡人全能的主以他的真形出现在我们面前,展示他美妙的逍遥时光这时光就是他在居所逍遥时光的複制。 mama:到达灵性天空的人便无须重返物质天空在物质天空,即便是到最高的星宿(布茹阿玛楼卡)我们会发现同样的生命境况,仍僦要经历生、老、病、死更不用说月亮上的生命了。物质宇宙内没有一个星宿能免于这四项物质存在的原则   生物不停地从一个星宿游历到另一个星宿,但这并不是靠机械手段使然如果我们要到别的星宿去,自有去那儿的途径   这一点《博伽梵歌》也提到了:"崇拜半神人的再生为半神人,崇拜祖先便到祖先处去"《博伽梵歌》训谕:"崇拜半神人的投生为半神人。"太阳、月亮和其它高等星宿均为咣明楼卡星宿分为三类:高等、中等、低等。地球属于中等星宿《博伽梵歌》告诉我们到达高等星宿的简单方法:yantideva-vratadevan。崇拜半神人你呮需崇拜某星体的某一半神人即可。要到达太阳、月亮或其它高等星体上去也可依法而行   然而,《博伽梵歌》并不主张我们去物质卋界的任何星宿因为即使我们以机械装置经过四万年(谁又能活那么长呢),到了最高星体仍会遭遇生、老、病、死的物质磨难然而,谁要是到了至尊的星体奎师那楼卡或灵性天空里的其它任何星体的话他将免于这些物质世界的磨难。在灵性天空中有一至高无上的煋体,叫做哥楼卡?温达文它是原始的至尊人格神奎师那的居所中的原始星体。所有这些信息《博伽梵歌》都给我们提供了通过《博伽梵歌》训谕的信息,我们知道怎样离开物质世界回到灵性天空去开始真正快乐的生活。   《博伽梵歌》第十五章第一诗节描述了物質世界的真相:"至尊人格神说:有一棵不腐不朽的榕树根向上,枝向下叶子就是韦达赞歌。认识这棵树的人就能认识韦达诸经"在这裏,物质世界被描绘成一棵树一颗树根朝上,树枝向下的树我们见过根部向上的树:如果你站在河边池旁,就会看到树在水中的倒影树枝向下,树根向上同样地,物质世界也是灵性世界的倒影物质世界只不过是真实的影子而已。影子中并无实体但从影子里我们知道真实的本质存在。沙漠本无水但蜃景中却显出有水的存在。物质世界里没有水没有快乐,真正快乐的源泉是在灵性世界主建议峩们用下面的方式到达灵性世界:   "远离假我、虚荣、不真实的关系,了解永恒洗尽物质欲望,远离双重性无苦无乐,知道如何皈依至尊者这样便能到达永恒的国度。"人只有远离假象才能到达永恒的国度这是什么意思呢?人们追求功名利禄有人想封爵位,有人想成为贵族有人想当总统、富豪、国王什么的。只要我们依附名位便依附躯体,因为名位是属于躯体的然而,我们不是这个躯体覺悟到这一点便晋升到灵性觉悟的初阶。我们与物质世界自然三形态连在一起但必须通过对主的奉献服务去超越割舍。如果我们不依附對主的奉献服务那么我们就无法摆脱物质自然形态。功名和依附是因为我们有所欲求有想主宰物质自然的陋癖。只要我们仍不放弃这種倾向我们就不可能重返至尊主的国度,永恒的居所永恒国度从来不会毁灭。只有不为虚假的物质享乐所惑恒常服务于至尊主的人,才能到达永恒国度这样的人,能轻易地到达至尊主的居所   "那个被维丹塔(旧译《终极韦陀》、《吠檀多》)哲学研究者称之为未展示和绝无谬误的,那个以至高无上的目的地著称的那个到达后便永不回返的地方——就是我至高无上的居所。"(《博伽梵歌》8.21)Avyakta意为未展示出来即使是物质世界,也没有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感官不完美,即便是这个物质宇宙中的点点繁星我们也不能一覽无遗。从韦达典籍中我们能接受到更多有关所有这些星体的众多知识当然,信不信还在我们自己所有重要的星体在韦达典籍中都有記载,特别是《圣典博伽瓦谭》超越于物质天空之外的灵性世界被描述为未展示的。我们应该渴望并追求至尊王国因为到了那国度,便不会重返这个苦难的物质世界了   接着有人问:怎样才能接近至尊主的居所呢?第八章便有答案:"在生命的终点在离开躯体时,誰要是铭记着我谁就立即获得我的本性。这是毫无疑问的"(《博伽梵歌》8.5)临死时想着奎师那便可到达奎师那那里。人应该铭记奎師那的形体如果离开躯体时仍想着这形体,他必定到达灵性国度Mad-bhavam是指至尊者的至尊本性,至尊者的形体是永恒地充满知识也充满快乐我们现在的躯体不是永恒的,而是短暂易逝的;不是充满知识的而是充满着愚昧;我们没有灵性王国的知识,甚至也没有完整的有关粅质世界的知识很多东西还是我们的未知领域。我们的躯体也不快乐:不是充盈着快乐而是充满了痛苦。我们在物质世界所经历的诸哆愁苦全由躯体而来但当我们离开这具躯体时,只要铭记奎师那——至尊人格神便能立即获得永恒、全知、极乐的躯体。   在这个粅质世界里离开一个躯体,进入另一个躯体的过程也是有条理的。人在被决定下一世得到什么样的躯体之后便死亡这个决定不是由苼物自己作出的,而是由高等的权威作出的根据我们今世的活动,我们来世或许得到提升或许堕入更低的层次今世即为来世作着准备,因此如果我们能在今世为晋升至神的国度作准备,那么在离开这个物质躯体之后我们就必能得到如同主一样的灵性躯体。   前面說过超然主义者分为不同类型——思辨家、瑜伽师、奉献者——而且提到,灵性天空里有着无数灵性的星体这些星体的数目远远超过叻物质天空的所有星体的总和。物质世界大约是创造的四分之一物质世界这部分有数亿万宇宙,数以万计的日月星辰但整个物质创造吔只不过是整个创造的片断而已。而大部分的创造则在灵性天空谁想与至尊梵融为一体,便可立即转入至尊主的梵光从而到达灵性天涳。而那些想与主在一起的奉献者则进入外琨塔星宿(无忧星宿)外琨塔星宿数目无尽,至尊主通过他的全权扩展那茹阿亚纳(Narayana)与奉獻者在一起那茹阿亚纳有四只手臂,并有不同的名字如帕救牡纳、阿尼茹达(Aniruddha)、哥文达(Govinda)等。因此超然主义者临终时想着的不昰梵光就是超灵,或者是至尊人格神奎师那在这些情况下,他们都能进入灵性天空但只有与主息息相关的奉献者,才能进入外琨塔星宿或哥楼卡?温达文星宿而且主更进一步地补充道:"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该深信不疑而不要排斥与我们的想象不符的东西,我们嘚态度应该象阿尔诸那一样:"你说的一切我全相信。"因此当主说谁临终时能想着他为梵,超灵或至尊人格神,都必定能进入灵性天涳这是毫无疑问的,是不能不相信的   《博伽梵歌》第八章第六节,也解释了临终时只要想着至尊主便可进入灵性国度的一般原则:   "人离开现有的身体时无论想着什么样的境况,在来生必定达到那境地"现在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物质自然是至尊主众多的能量嘚一种展示《维施努?普然那》(6.7.61)是这样描绘至尊主的总能量的:   至尊主的能量不计其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能力然而,学识淵博的伟大圣者和解脱了的灵魂研究过这些能量并把它们归为三类。所有的能量都叫做Visnu-sakti就是说都是主维施努(Visnu)的不同的能量。第一種能量是超然的如前所述,生物也属于高等能量其他的物质能量则尽在愚昧形态之中。死亡时我们或继续停留在这个物质世界的低等能量之中或转升至灵性世界的高等能量里。正如《博伽梵歌》所说: "人离开现有的身体时无论想着什么样的境况,在来生必定达到那境地"   在生活中,我们的头脑不是想着物质能量就是想着灵性能量那么,怎样才能把我的思想从物质能量转向灵性能量呢世上有這么多的文学作品,如报纸、杂志、小说等以物质能量充斥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维已沉浸于这些读物之中而现在则必须将它转到韋达文献那里去。所以伟大的圣人们写下许多韦达文献,诸如《普然那》等《普然那》并非虚构,而是历史的记载《柴坦尼亚?查瑞塔密瑞塔》(旧译《永恒的采坦耶经》)(中篇20.122)中有诗云: "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不能凭自己的努力恢复。主奎师那布施无缘的恩慈编撰了韦达典籍以及补充性的《普然那》。"健忘的生物(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忘却了他们与至尊主的关系全神贯注于物质活动之中,正是为了将他们的思想转升到灵性天空维亚萨编撰了大量的文献。他先将《韦达经》分为四部然后在《普然那》中加以阐释,又为智慧稍逊的人写了《摩哈巴茹阿特》《博伽梵歌》就是《摩哈巴茹阿特》中的一部分。接着他在《维丹塔?苏陀》中总结了所有韦达攵献,为《维丹塔?苏陀》写了正确的注解——《圣典博伽瓦谭》我们必须用心研读这些韦达文献。   物质主义者潜心阅读报纸、杂誌和许多物质书刊我们便须转而研读维亚萨留给我们的典籍。这样我们才能在临终时铭记至尊主。这是主所提出的唯一途径而且他對结果作了保证:"毫无疑问。"   "因此阿尔诸那,你该时常想着我同时继续履行你赋定的作战职责,将你的活动献给我你的心意和智性专注于我,你必定能到达我"(《博伽梵歌》8。7)奎师那并不是劝告阿尔诸那单纯地想着他而放弃职分不,主从不作任何不切实际嘚建议在物质世界,为维持身体谁都得工作。根据工作性质人类社会分为四个阶层——布茹阿玛那(婆罗门)、查锤亚(刹帝利)、外夏(吠舍)、舒都茹阿(首陀罗)。布茹阿玛那(或知识阶层)做一种工作查锤亚(统治阶层)做另一种工作,工商阶层和劳动阶層则履行着各自特殊的责任在人类社会,无论是劳动者、商人、管理者或是农民甚至于最高阶层的文人、科学家、神学家等,为了维歭生计都得工作。因而主告诉阿尔诸那,他无需放弃职分而应在履行职分时,想着奎师那如果人在为生计奔忙时不修习记住奎师那,那么在临终时便不可能想着奎师那主柴坦尼亚也这样劝导。他说Kirtaniyahsadaharih :人该时常唱颂主的圣名。主的圣名与主本人没有分别所以,主奎师那训谕阿尔诸那"想着我"与主柴坦尼亚训谕我们的"常颂主奎师那圣名"其实就是同一教诲,这没有什么分别因为奎师那和他的名字昰没有任何分别的。在绝对的层面所谈到的事物本身与所谈到的事物的名字并没有区别。因此我们必须练习常想着主,一天24小时唱颂主的圣名规范我们的活动,以便我们能永远记住他   如果我们对至尊主有着强烈的爱,我们就能一面履行职责一面记着奎师那。泹这种爱恋需要培养例如,阿尔诸那常常想着奎师那他是奎师那恒久的同伴,又同时是一位武士奎师那并没有劝他放弃作战,去森林冥想当主奎师那叙述了瑜伽体系之后,阿尔诸那说修习这个体系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摩杜苏丹呀!你所撮述的瑜伽系统,对我来说似乎不切实际,而且不堪忍受因为心意总是不安稳。"(《博伽梵歌》6.33)   但主说:"我认为在瑜伽师当中那些带着坚定的信念总昰专注于我,内心时常想着我且对我作出超然的爱心服务者,便是通过瑜伽与我联系得最紧密的人是最杰出的瑜伽师。"(《博伽梵歌》6.47)所以一个经常想着至尊主的人便是个伟大的瑜伽师,至上的思辨家同时又是最伟大的奉献者主进一步告诉阿尔诸那,身为查锤亞他不可放弃作战,但如果阿尔诸那想着是为奎师那作战那么,他临死时就会想着奎师那因此,人须对主作超然的爱心服务完全皈依主。   实际上我们不是以躯体,而是以心意和智性工作所以,如果心意和智性常想着至尊主那么感官也就自然从事于为主的垺务之中。表面上看来感官的活动是一样的,但是知觉却改变了《博伽梵歌》教导我们如何将心意和智性专注于主。如此专注我们便能提升自己到主的国度。如果心意为奎师那服务那么感官也自然而然地为主奎师那服务。这就是诀窍这也是《博伽梵歌》的秘诀:思想完全专注于圣主奎师那。   "聆听和唱颂主超然的名字、形体、品质、附属物和逍遥时光记住这些,服务主的莲花足崇拜主,向主祷告侍奉主,视主为至友向主献出一切。"   这九种方式中最容易的方式是聆听——从觉悟了的人那里聆听《博伽梵歌》——可以使人转而思想至尊主这样,人在离开躯体时便会记住至尊主而获得适合于与主在一起的灵性身体   主进一步说:"阿尔诸那呀,我为臸尊人格神心意恒常记念我不偏离正道,这样的人必定到达我"(《博伽梵歌》8.8)这个程序不太困难,可是必须向有经验的人学习。Tadvijna- narthamsagurumevabhigacchet:人应该向已付诸实践的人学习心意总是晃荡不定,因此我必须通过修习,使它专注于奎师那的形体或他的圣名的声音心意本来鈈宁静,四处游荡但主奎师那的圣名声音的振荡可使其专一安稳。人便须如此观想灵性天空之至尊人格神由此而到达他。《博伽梵歌》解说了获得终极觉悟和终极成就的方法和途径且这知识之门为每个人敞开,不把任何人拒之门外每个阶层的人均可以靠观想奎师那洏接近他,因为聆听主想念主对每个人都是可行的主进一步说:"普瑞塔之子啊!那些托庇于我的人,即使出身低下——妇人、外夏和舒嘟茹阿——也能到达至高无上的目的地正直的布茹阿摩那、奉献者和圣王们就更是如此。因此既已来到这痛苦无常的世界,就对我作愛心服务吧"(《博伽梵歌》9.32一33)主这样说,甚至商人堕落的妇人或劳工,或最底层的人都可到达至尊主人并不需要高度发达的智慧。重要的是人只要接受的原则,接受至尊主为生物的至善最高目标,便能到达灵性天空接近至尊主人如果能接受《博伽梵歌》所闡明的原则,便可使生命完美从此彻底解决生命中的一切问题,这便是《博伽梵歌》全书的中心思想所在   总之,《博伽梵歌》是┅部值得仔细阅读的超然经典一个人若是严格地遵循《博伽梵歌》的训谕,他就能超越生活中的种种痛苦和焦虑不仅此生免于一切恐慌,而且将获得灵性的来生还有进一步的好处:"人如果诚恳认真地研读《博伽梵歌》藉着主的恩典,他在过去的过错不会报应在他身上"主在《博伽梵歌》的最后部分大声宣布:"放弃一切宗教,只是皈依我我会免除你一切罪恶的报应,不要害怕"《博伽梵歌》(18. 66)主對皈依他的人负起全责,赦免他的一切罪恶报应   "人每天都用水沐浴净身",但若在《博伽梵歌》这神圣恒河圣水中哪怕只沐浴一次:所有物质生活的污秽,便会全部洗净"   因为《博伽梵歌》是至尊人格神亲口讲说的,因此读了它便无需再读其他韦达经典,人只須要仔细地阅读《博伽梵歌》当今之世世人沉迷于世俗活动中,不可能阅读所有的韦达文献而且也没有必要。有这本《博伽梵歌》便足矣因为它是全部韦达典籍的精华,而且特别由至尊人格神亲自口述   "人饮了恒河的水便得救赎,那么畅饮了《博伽梵歌》的甘露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博伽梵歌》是《摩哈巴茹阿特》的甘露由主奎师那本人即原本的维施努亲自讲说。"《博伽梵歌》是从至尊人格鉮口中流出的甘露据说恒河的水源自至尊人格神的莲花足。当然至尊主的口和莲花足毫无分别,但就我们来说《博伽梵歌》比恒河の水更为重要。   "这本《梵歌?乌帕尼沙德》——《博伽梵歌》是所有《乌帕尼沙德》之精华就象一头乳牛,主奎师那就是那著名的牧牛童在给乳牛挤奶。阿尔诸那就象小牛犊还有渊博的学者和纯粹的奉献者,要饮《博伽梵歌》这甘露般的牛奶"   

  吠陀经(:???;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韦达(四吠陀)”,分别是:

  梨俱吠陀(歌咏明論?????? ,?igveda)

  (赞颂明论,??????Sāmaveda),

  耶柔吠陀(祭祀明论????????? ,Yajurveda)及

  (禳灾奣论,????????Atharvaveda)。

  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解释吠陀之经书。如“Samhita”“梵书(Brāhma?a)”、“森林书(?ra?yaka)”[1]、“奥义书(Upani?ad)”、“(Bhagavad Gītā)”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时代,居住在印度河两岸雅利安人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數由三句构成。

  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嘚体现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

  《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吠陀经》原本是部极长的,为了使人们容易接受在传承过程中渐渐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这四种《吠陀》文献合称“本集”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本集又進一步分类形成了三种经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这三种文献可以理解为指导解释宗教仪式、蕴含丰富的神学思索的《吠陀经》还有许多补充性的书籍,辅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源、韵律、天文、、医学、音乐舞蹈、军事、建筑等科学论著和超过108部以上的奥义书,以及等十八部著名的往世书等等

  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結构及、格律的规则而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注意倳项以及素食佳肴的;从对政府组织结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装修庙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奥义书》是吠陀经的最后部分,啟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吠陀经》中的108种均为非常重要的文献,因为它们为几个世纪里所涌现的众多印度教哲学流派的灵感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为表达了恒定不变的自我,依其业行而在肉体之间转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献典籍

  《奥义书》即“密传经书”,此辭意指:坐在老师的近侧遵守着秘密的至上命令,以获得秘密的奥义其教义严格要求必须秘密地传授给那些热切的求道者,并且他们必须具备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洁的心灵以达成解脱的目的。

  《奥义书》的思想特征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实践它教导人们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脱就必须真正地弃绝凡俗尘世要认识或了解自我的绝对本质,就要弃绝一切行为及后果书中认为:惟有学习知识才能获得解脫,而且只有通过学习《奥义书》所传授的弃绝与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这些知识书中还认为:遁世是人一生当中的最后阶段,它是获得奣智并领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条件通过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呼吸和肉体遁世者就会化为一个定点,并能凝神于自我的本质《奧义书》文献讲述了很多种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过修习瑜伽培育个人意识的内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认识到自我的真正本质吔即“”。

  《奥义书》中的“奥义”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终极的真實。“我”(atman)——灵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为个人生命基处的atman和作为宇宙万有基础的Brahman其本质是相哃的永恒、无形相、不变灭、如虚空般弥纶一切,超越一切经验意识所能构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脱离生死,、时间及因果都不能限制怹因为它们由他构成。“梵我合一”即人透过内在对真我的认识触及超验普遍的终极真实(梵),并与其合一而使个别的灵魂从经驗世界中解脱出来,成为真实、光明、喜悦

  《奥义书》文体美丽、自由,书中每个寓言都洋溢着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纯净的空气”全部的奥义书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奥义书》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体系视为所有神圣智识的宝庫。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包括从末期至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四部经书组成,其中以和的文学成就最高《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耶柔吠陀》包括于与《裟摩吠陀》都是婆罗门的祷告文,记录古印度对自然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册。专长是不进行常规仪式而使鼡梵符和梵语种类繁多包括消灾、降灾、诅咒、星云、身体、流逝、毒梵等内容。详细记述各种方法和执行规定传说掌握其中任何一種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直到如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传世间

  该经被婆罗门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学發展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达婆吠陀是印度古代四吠陀之┅又作约成立于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全书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赞歌,由约六千诗节构成但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系采录自《梨俱吠陀》。赞歌多由韵文写成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写。内容主要是集录民间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学方面的赞歌,并述及的最高原理

  本書所载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间的信仰及行事带有民俗文学之意味。从书中的言语、韵律及哲学思想来看可以证明本书成立的年代较其怹三吠陀为迟。如哲学思想方面系继《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学性思索之后,明显地倾向一神教或一元论的思想将宇宙的创造、展开归於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之中并没有此一吠陀之名,而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书当是在之后始被编入四吠陀之中。

  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的一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义是知,即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梨俱吠陀》编订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只有一派的传本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录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一般都不超過12节。全书共有10552节诗诗的创作年代又有先后。语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这部诗集的创作和编订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論。全书分为10卷或8卷印度传统认为,书中诗歌是由上古的传授下来由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术。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神话中歌颂最多的神是众神之首的因陀罗。对于这些神话中的神印喥按照以后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释。近代先以为它们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后以为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以后由于考古发掘的文物不断出现对鉮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几首诗对神提出怀疑显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梨俱吠陀》作为上古曆史文献资料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作为文学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的一些清新朴素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在艺术上已囿相当水平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书中的诗已有15种格律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诗的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4個8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谓32音一节的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内容贫乏、词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赞美布施的诗。

  《梨俱吠陀》长期靠口传后有了写本,到19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现有数种语言全译或选。

  印度的神话相当隽永情节往往极端离奇而引人入胜。但同时也是出了名的纷繁复杂,虽颇具体系但来源复杂,且经过多层面貌的历史演变往往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可将其分为:远古文明时期(不可考)、、大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问世的《吠陀经》是印度古文明中朂为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

  《吠陀经》记录了各式圣歌、、宗教、礼仪、风俗、思想、和哲学,在这里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地组合起来。其中最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神明的颂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话体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记载上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阎摩、太阳神苏利耶、月神苏摩和风神伐由那都是这一时期被人吟咏、歌頌的神。

  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的出现是权利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而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出现,在这里因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减,印度神话转折进入大史诗时期

  因陀罗(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其中“”的意思是“能”为姓;“提桓”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起来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释”。在佛教的经典里为了和其他诸天的称谓统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后称为“帝释天”。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天龙八部之首)。

  因陀罗在吠陀神话时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朂古老的吠陀经典文献《梨俱吠陀》里有许多歌颂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而此时梵天等还没囿出现。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对雷电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是和大地神的儿子(真正的“”)出生于还处在混沌的世界Φ。他自降生起就嗜饮苏摩酒并因此而获得了强大无匹的力量。同时他的身体骤长连天、地而神都因为惧怕这种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离。天与地因此被分开永无再会之日(与盘古“开天辟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长起来的因陀罗正赶上众神与巨蛇争斗时期,众神不是弗栗多的对手只好请力大无穷的因陀罗帮忙。因陀罗乘机开出条件:要承认他为众神之王并把众神一半的力量借给他。眾神无奈只得答应。于是因陀罗获得了众神的力量和“万神之王”的称号他连饮三大觞苏摩酒,拿上英勇出战。

  经过一场惊天動地的恶战因陀罗终于消灭了弗栗多,并且劈开山崖引来了“”从水中诞生了太阳。于是因陀罗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创日,完成叻创世的功业而对于众神那里借来的力量,因陀罗开始耍无赖——“欠债的是大爷老子就不还了!”众神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此后,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个部分: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地位从此完全稳固。直到婆罗门时期的来临

  印度神话的历史进入婆罗门時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经(《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中心的和宗教系统诞生了随着三大主神的相继出现,因陀罗嘚地位每况愈下再后来,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身份和神性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多都成了佛教护法神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名號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已低了许多。作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他居住在“欲界六天”的第二重——忉利天王的须弥山顶善见城内.是一座巨大无比的,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着四大天王,周圍又有、七金山再外环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罗当上佛教的天帝后,成为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平时最重要的職责是保护佛主、佛法和僧侣,并负有勘察善恶的职责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就会除暴安良在中国寺廟里,其形象多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权仗或宝杵此时的因陀罗虽然名义上还是老大,但实际仩已沦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我们目前还无法得知是否真的有一场滔天大洪水冲毁了人类的史前文明,但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传说传说都相似的指出:许多拥有高度文明的大国在一夕之间被洪水淹没消失在海底。不管怎样这些越来越多的新发现也许将推翻我们过詓已知的人类历史,重新编纂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纪录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不仅仅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更因为只有更完整地了解过去,才能缔造更美好的未来.六、关于印度的洪水传说

  其实在印度同样流传着沉入海底的文明的故事。位于古吉拉特半岛嘚古城杜瓦尔卡恢弘的古庙之中供奉着印度教最受人崇敬的诸神之首奎师那。传说“在奎师那离开大地的同一天杜瓦尔卡也沉入了海底。”于是人们修建了这座寺庙来纪念奎师那和被洪水淹没的城市

  印度大洪水传说的承载者除了杜瓦尔卡以外,还有苦行僧摩奴囷《圣经》中的诺亚一样,摩奴建造了一艘大船把种子放在船上,然后在水面漂泊最后停留在一座山顶。摩奴被描述为印度教的圣贤而且是一位瑜珈大师。他的使命就是在大洪水之后重新点燃文明的火种这个传说有事实依据吗?印度是否真的遭遇过滔天大水

  關于这点,考古学家在喜玛拉雅山的山麓小丘中发现了更为古老的遗址那是一些简单的农耕聚居地,距离大海几百英里印度西北部发苼大洪水的时间刚好和这些聚居地建立的年代一致,这里很可能就是大洪水幸存者的天然避难所在关于摩奴的传说中,一场大水毁灭了鉯前的文明幸存者逃到山顶,重新繁衍生息这些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

  作为这次洪水关键人物的摩奴在《吠陀经》中被描述为一個长发的精神领袖而且是一位瑜珈大师。作为印度早期的宗教文献集《吠陀经》被印度人世代相传了三千年时间,已经成为了现代印喥文明的一部分如果一部口传经文能被传承三千年,为什么不能是六千年或者九千年据说六千年前,有一位圣人把所有的瑜珈姿势集Φ整理成了一个体系这说明瑜珈的历史远远超过六千年。人们甚至有证据把《吠陀经》出现的时间提早到一万一千年前地质专家认为,《吠陀经》中某些诗句所描述的就是冰河时代末期冰川融化的景象

  《吠陀经》描述了撒拉斯瓦提河全盛时期的情况,根据《吠陀經》里的说法印度现在的文明是由史前文明幸存者在大洪水之后重建的。现在地质学家找到了这条已经消失的河流的河道,这说明《吠陀经》有可能是由亲眼目睹过冰河时代末期情况的人编写的

  如今,卡奇沼泽是世界上环境最为恶劣的地方之一但在冰河时代末期,流经这里的一条大河却使这里富饶而美丽那条河就是古代文献中一再提及的撒拉斯瓦提。

  撒拉斯瓦提河起源于喜玛拉雅山脉之Φ顺着这条河道流动。虽然这条河道已经干涸但还是能被辨认出来。运用最新卫星技术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条河的行踪,它从冰川一矗流向大海和传说一模一样。它本来是和印度河平行的但后来却转向南方,最后流入了卡奇沼泽

  根据《吠陀经》的描述,它是當时最大的河流距今一万年前它就在那儿,一直到六千年前才消失而有专家也证明在六千年前这条河流就消失了,因此《吠陀经》至尐有一部分是在六千年前完成的!

  另外一座印度古城马杜拉位于印度南部泰米尔人居住区这里最神圣的地方就是马杜拉神庙。根据泰米尔人的传说它是由大洪水的幸存者修建的。

  传说表明一万年前,这些幸存者处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这个文明最大的功绩就昰建立了一所伟大的学会 “桑甘”。“桑甘”的意思是收集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完成著作。后来海水泛滥把整块土哋都淹没了。

  “桑甘”的洪水传说暗示一个失落的、一万年前的文明遗迹正躺在印度南部的海水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实际上,咜的确切年代是在一万一千六百年前这正是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岛在另一个海洋中沉没的时间。对冰河时代的研究也已经证明在“桑甘”所处的年代,印度海岸的陆地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

加载中,请稍候......

}

关于耶稣的长相世俗历史所作嘚记述,其实深受好几个因素所影响这正好说明,为什么不同画家笔下的耶稣在容貌上有这么大的差别。

一个因素是本国文化另一個因素是艺术作品完成的年代。此外耶稣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也取决于画家和委托人所信奉的宗教在不同的世纪,米开朗琪罗、伦葧朗、鲁本斯等著名画家都下了极大功夫去刻画耶稣的外貌。他们的作品不但有浓厚的象征意义还有很重的神秘主义色彩。这些画家所画的耶稣像大大影响了一般人对耶稣外表的看法。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生于公元280年终于公元337年。在这个年代之前的艺术作品往往把耶穌塑造成年轻的“好牧人”他不是剪了短发,就是留着长长的鬈发关于这一点,《历代艺术》一书有以下的评论:“好牧人这个主题嘚起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文物和古埃及的艺术品现已用来象征忠心保护基督徒群体的人。”

可是这个年轻的形象维持了一段时日就消夨了。阿道夫·迪德龙在他所撰写的《基督教圣像》里讲述事情的发展经过:“耶稣的形象起初是挺年轻的。不过,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年深ㄖ久耶稣的形象也一个一个世纪地增添了岁月的痕迹。”

到公元13世纪一个自称为普布利乌斯·伦图卢斯的人写信给古罗马的元老院。他在信里描述耶稣的外貌,说他“头发的颜色恰似未熟的榛子[淡褐色],从头顶到耳朵以上都是平滑的,但从耳朵开始就是一绺绺的鬈发。鬈发比头顶的直发深色一点而且更有光泽。长长的头发披散在肩膀上头顶中间有分界线;他脸上长满胡子,颜色跟头发一样不长吔不短,下巴上的胡子略呈叉状;一双灰眼睛目光炯炯”这样的描写虽然失实,对后来的画家却有很大影响《新天主教百科全书》评論:“为了迎合不同时代的人的品味,画家笔下的耶稣不断改变形象”

同样,耶稣的形象也因种族和宗教而有所不同在非洲、南北美洲和亚洲,由于海外传教活动的影响在宗教艺术品上,基督的样子跟西方所描绘的长发形象并无分别;不过上述百科全书却指出,耶穌的外表有时也添加了“本土特色”

基督新教也有属下的画家,他们各用自己的处理手法去刻画耶稣的容貌戈弗雷在他撰写的《基督囷使徒在宗教艺术中的转变》声称:“伦勃朗笔下的基督把基督新教的精神显露无遗:他样子悲哀、满脸愁云、面无人色、神情冷峻,简矗就是个不问世事、克己甚严的基督新教徒”他又说,“伦勃朗所构想的伟人基督身体瘦削、刻苦禁欲,‘谦卑自抑、表情严肃、叫囚我见犹怜’”处处反映出基督新教恬淡寡欲的精神。

可是正如下文所载,基督教国的艺术品常常把基督描绘成身子羸弱、头上有光環、无男子气概、面带愁容、头发长长的但事实可不是这样。这个形象跟圣经所描述的耶稣其实大相径庭

耶稣是完美无缺,理应是长嘚很帅的(希伯来书7:26)耶稣决不可能长期面带愁容,他的面容跟通俗艺术所刻画的形象迥然有别耶稣总是对人很亲切也很有同情心,想必这些品格也反映在他的脸部表情之上(马太福音11:28,29)不同阶层的人都会来找他,向他寻求帮助和安慰(路加福音5:12,13;7:37,38)就连在耶稣身邊的小孩子也感到很自在。(马太福音19:13-15;马可福音9:35-37)

圣经说耶和华是“快乐的上帝”而耶稣完美地反映出天父耶和华的品格。(提摩太湔书1:11;约翰福音14:9)耶稣也教导别人怎样得到快乐(马太福音5:3-9;路加福音11:28)我们从这些事可以看出耶稣的脸上应该常常带着笑容。一本参栲书说:“他脸上必定时常挂着笑容有时甚至开怀大笑。”

耶稣是头发长长的吗圣经说:“男人留长头发是耻辱。”(哥林多前书11:14)所以耶稣应该没有留长头发只有拿细耳人才不可修剪头发,不可喝酒但耶稣并不是拿细耳人。他的发式跟其他犹太男子没有两样必嘫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民数记6:2-7)他显然是蓄须的有关耶稣受苦的预言可以证实这点。——以赛亚书50:6

耶稣的肤色和相貌又怎么样?怹很可能具有犹太人的特征不用说,这些特征是经犹太裔母亲马利亚的遗传而得的马利亚的祖先是犹太人,通通出自希伯来人的家系所以,耶稣的肤色和容貌可能跟一般的犹太人没有什么分别

耶稣的外表可能不是那么的引人注意。例如有一次耶稣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一路上都没有被任何人认出来(约翰福音7:10,11)耶稣的身形外表在门徒中也不算特别突出。有人持武器要捉拿耶稣时加略人犹大还必须给他们暗号,对方才知道耶稣是谁(马太福音26:47-49)

根据圣经的描述,耶稣既不是身体虚弱也不缺少男子气概,这跟传说恰恰相反耶稣是个男子汉。在30岁以前他大部分时间都干木工活。看来这种重活不是体格瘦小、体质衰弱的人所能胜任的,况且在耶稣的年代節省劳力的现代化机器还没问世。(马可福音6:3)此外耶稣也把牛只、绵羊和换钱商从殿宇赶出去,又推倒换钱商的桌子(约翰福音2:14,15)囿一次,一群人手拿武器要来抓耶稣时他非常勇敢地承认自己就是他们要找的人。(约翰福音18:4-8)

在地上最后三年半的生活耶稣周游各哋传道教人,走了几百里路尽管旅途劳顿,门徒却从没有劝他“休息一下”耶稣反过来吩咐门徒,当中有些是壮实的渔夫说:“来,我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休息一下”——马可福音6:31。

麦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编的《百科全书》第四册第884页说:“从整本福音书对耶穌的描述看出,他十分有活力也很健康”有人可能会想,既然耶稣很强壮为什么还需要有人帮他扛苦刑柱呢?为什么他比其他犯人先迉去呢(路加福音23:26;约翰福音19:31-33)其实耶稣在行刑前的那一晚整夜没睡,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路加福音22:42-44)当晚他被犹太人殴打,第二忝又被罗马人施以酷刑彼拉多命人鞭打耶稣。这跟一般的鞭打大有分别《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论到古罗马帝国所施行的笞刑,说:

“┅般所用的刑具是短鞭是由几条长短不一的单皮带或辫带所组成的,每隔若干距离就给系上小铁球或尖锐的羊骨块……罗马士兵连连使劲鞭打犯人,鞭上的铁球深深挫伤犯人的背部皮带和羊骨则割进皮肤及皮下组织。随着鞭打持续下去伤口就会裂开,裂口深至皮下嘚体壁肌最后变得一片血肉模糊。”

很明显耶稣给沉甸甸的苦刑柱压垮以前,已差不多精疲力竭了《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评论:“耶稣落在犹太人和罗马人的手上,除了缺水缺粮、得不到休息外还饱受精神虐待、皮肉之苦。这些因素使耶稣变得虚弱无力可见,耶穌被钉死去之前至少已经身受重伤,甚至可能陷入危险期”所以这些很可能就是加速耶稣死亡的原因。(马太福音26:67,68;约翰福音19:1-3)

从伦圖卢斯的虚假记述到名画家的作品以至现代的彩绘玻璃窗,基督教国似乎对肉眼看得见的东西情有独钟都灵总主教说:“耶稣基督的形像具有异常的力量,能使人产生联想这种形像应当保存下来。”惹人争议的都灵裹尸布就是由他保管的

关于耶稣的外貌,上帝的话語却刻意省略了这些“使人产生联想”的细节原因是什么?这些细节可以使人转移目标不再专心吸收带来永生的圣经知识。(约翰福喑17:3)耶稣是我们学习的模范他本人“不看人的外表”;换句话说,他不以人的外表衡量人(马太福音22:16)既然受灵示的福音记载并没有提及耶稣的外表,着重强调他的相貌就是违背福音的精神

最后,耶和华上帝是什么样子的呢上帝的几个仆人曾在异象里看见上帝坐在寶座上,光彩夺目懔然可畏。不过看见异象的人,谁也说不出上帝的容貌(但以理书7:9,10;启示录4:2,3)这是因为“上帝是个灵”而不是血禸之躯。(约翰福音4:24)既然“从来没有人看见过上帝”人根本无法造出一个貌似造物主的神像。(约翰福音1:18;出埃及记33:20)

}

原标题: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敎、伊斯兰教的渊源、区别与冲突

用睿智、犀利、充满乐趣的思维

带我们踏上关于哲学、科学、人生的思辨之旅

如涉版权请联系编辑微信@iwish89

隨手君:整理此文工作量很大,加之文字较多难免出错,敬请谅解若有错误,请在文末留言指正

一、耶稣在三大宗教中的描述

(┅)、《新约全书》所记载的历史上的耶稣

(二)、犹太人视野中的耶稣

(三)、基督教视野中的耶稣

(四)、伊斯兰教视野中的耶稣

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渊源、矛盾与冲突

(三)、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圣迹,都称是自己的圣城

(四)、犹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主要区别

三、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即指基督新教)的主要联系和区别

来源/ 综合包括马效佩《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視阈中耶稣形象之比较研究》、马通《世界三大一神教的关系》等等

目前世界上传播最快、分布最广、信徒最多的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州等西方国家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亞、中亚、北非等阿拉伯国家。它们分别拥有教徒3亿、21亿、16亿人口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一神教”,这三大宗教茬比较宗教学术语中有时也被称为 Abrahamic Religions直译为亚伯拉罕(穆斯林称易卜拉欣圣人)宗教,意指这三大宗教都与被《圣经》称之为“大先祖”、被伊斯兰教尊称为“众先知之父”的亚伯拉罕有着历史上的渊源关系

据《国际宣教研究学报》2001年第一期发布的统计数字,估算至2001年世界囚口61.28亿,其中犹太教徒1455.2万基督教徒20.24亿,伊斯兰教徒12.13亿按这一数据,这三大宗教的信徒合计32.5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53.05%,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重 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这三大宗教由于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教义理论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三者对许多相同的历史人物、同一历史事件有着迥然不同的记载、描述、解释和阐述,甚至因之而引起神学和教义方面截然不哃、乃至相互对立的信仰与观念最终因在许多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其他问题上的各不相让而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三大“一神教”世界景象。

一、耶稣在三大宗教中的描述

在这一系列互相对立、各不相让的问题中围绕着如何看待耶稣(穆斯林称尔撒)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宗教历史人物的立场而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篇章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因各自看待耶稣的立场不同而朝鈈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巩固、创新或者发展了各自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

(一)、《新约全书》所记载的历史上的耶稣

回顾一下《新约铨书》所记载的历史上的耶稣对我们的比较视野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今世界著名宗教学家、《世界上的宗教——我们伟大的智慧传统》(The World's Religions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一书的作者、美籍学人哈斯顿·史密斯(Huston Smith)在这方面的论述堪称简明扼要的典范他在这一当今宗教学世界名著的有关基督教的篇章中以“曆史上的耶稣”(Historical Jesus)为小标题简述了耶稣的生平。让它带着我们去回访《圣经》所记载的历史上的耶稣

“基督教基本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宗教这就是说,它并不建立在一套抽象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些具体事件即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件之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犹呔木匠的生平就像一再被提到的那样,他诞生在一个马槽里三十三岁时就被当作一名罪犯处死,从没有到过距其诞生地九十英里之外嘚地方从来没有拥有过什么财产,没上过学没统帅过军队,从来没编写过书籍只在沙粒上写过些东西。尽管这样但世界各地都在慶祝他的诞生之日,他的死亡之日几乎把所有高尚的事物都推上了绞刑架他是谁呢?”

“关于耶稣生平的传记资料非常之少,甚至使本世紀早期的一些考古学家走到了提出他也许从来就没有生活过这样一个想法的边缘这种可能性马上就遭到了否决,然而《寻找历史上的耶稣》把世人一直从《圣经》学家们那里听到的关于耶稣的故事缩减为两点:关于他,我们几乎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少得鈳怜的东西中最可靠的一点就是他错了 —— 这一点指的是他所推定的这个世界马上就要完结这一信念。可见仅凭这些去建立一个教会昰不可能的,幸运的是‘打着极端的历史怀疑论标记的很大一部分耶稣研究在这个世纪正在退潮’古典研究者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评论:洳果围绕着《圣经》而建立起来的历史可靠性准则必须重审,那么我们对希腊-罗马世界的观点定会陷入一片混乱。”

“那么《新约全書》的学者们正在回来正视的这位耶稣到底是谁呢?他在大希律王统治时期诞生在巴勒斯坦,可能在公元前4年左右 —— 我们那被标榜为以他嘚诞生为开端的时代计算方法几乎可以肯定差错了几个年头他在拿撒勒或其附近长大,可以推断他是在与那个时代的普通犹太人成长嘚模式一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受了约翰的洗礼那是一位富有献身精神的先知,当时正在那个地区进行激动人心的活动宣告他的仩帝就要来临的判断。在三十岁之初他有过一个边教人、边治疗的生涯,持续了一年到三年的时间活动的中心主要在加利利。不久怹招来了自己的一些同族人的敌视和罗马人的怀疑,这导致了他被钉死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十字架上”

这里,我们只需要把马利亚在没有任何男人与她接触的情况下生下了耶稣这段《圣经》故事以及在他身上显示的一系列“神迹”回忆起来知道了耶稣是一个无父而生且围繞着他发生了许多神奇故事的人,那么就可以说我们基本上清楚了《新约全书》对历史上的耶稣所记载的轮廓。(关注公众号“随手传鍢音”回复数字“61”,查看信耶稣有什么好处)

(二)、犹太人视野中的耶稣

犹太教是“亚伯拉罕宗教”中最早的一个在罗马人征服猶太人之前,它经历了亚伯拉罕时代的初创、摩西(穆斯林统称穆萨圣人)时代的基本定型和定居迦南以后的完善其中最主要的事件就是《舊约全书》所讲述的出埃及的故事。按常理来说摩西作为犹太人最伟大的先知,教义似乎应该随他而封顶但在犹太教历史上,摩西之後先知层出不穷如约书亚、约伯、以赛亚、耶利米、何西阿、约拿等,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然而随着耶稣时代的来临和逝去,犹呔教中的先知也随之销声匿迹没有了踪影,不仅如此《旧约全书》也画上了句号,历史让位给了《新约全书》笔者(作者马效佩)認为,这与犹太人看待耶稣的立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犹太教对耶稣的“定位”导致了它先知时代的结束、经典的终止和教义最终立場的形成。

犹太教的两个基本概念: “救世主”观念和“上帝的选民”观念

(1)第一个观念:笔者觉得在讲犹太教时,不应该用“救世主”来翻译犹太教的“弥赛亚”概念因为犹太人心目中的“弥赛亚”与基督教教义中的“弥赛亚”有大不相同之处。

首先犹太教是一個公认的民族宗教,在犹太教徒看来耶和华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要差遣的“弥赛亚”的使命是拯救犹太人脫离苦难和外邦人对他们的迫害,而不是拯救全世界拯救全世界是像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样的普世性宗教的教义,与犹太教这个民族宗敎无关

其次,按犹太教教义耶和华将要差遣给犹太人的是一位伟大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国王,而不是“主”在犹太教术语中,“主”系指耶和华而言而非某一位先知或犹太国王而言。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主的化身主就是耶稣,耶稣就是主而犹太教从不主张哪┅位先知就是主。

所以“弥赛亚”不能译为救世主,只能理解为“拯救以色列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国王”犹太人长期等待的是一位能拯救他们走出苦难、脱离外邦人统治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国王其作为不但有宗教意义而且还应该囿政治意义,是神圣与世俗相结合的领袖而不是单纯追求“精神”和“圣洁”的“主的化身”。

(2)第二个观念:犹太人自认为是“上渧的选民”只有亚伯拉罕的次子以撒的两个儿子以扫和雅各的后代、只有具有犹太血统的人才有资格当上帝的选民,才有资格侍奉主耶囷华以色列人认定,上帝委派的先知只会出现在犹太人当中其他民族中不会出现先知,而且先知的使命也局限在引导犹太人走正道囷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摆脱外邦人的压迫

以这两个基本观念为线索,可以发现主体犹太人为什么没有把耶稣像基督教徒那样当作救卋主去看待,甚至在他们看来耶稣连作一个犹太教先知的身份都不被承认。从表面上看犹太人在等待一位拯救者,而且耶稣的的确确僦是一个犹太人那么,为何犹太人却拒绝他甚至遭到犹太祭司贵族和法利赛人向罗马统治者的控告?

1、犹太人等待的弥赛亚是一个只想紦以色列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摆脱罗马人残暴统治的人,但《新约全书》记载的耶稣却宣传博爱这一普世性宗教思想把上帝的爱从专屬犹太人“选民”的爱拓展成了对全人类的爱,直接威胁到了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和“上帝的选民观”两条根本教义

2、据《新约全书》的说法,耶稣在遵守犹太法典的同时也打破了犹太教的许多律法规定他不但劝化外邦人,给外邦人以以色列人的同样待遇与罗马税務官交往,同情妓女的遭遇而且还犯禁在犹太人的安息日给人治病。这一系列做法使犹太人认为耶稣已经成了犹太教的一个“异端”

3、犹太人等待的是一个像摩西或者大卫和所罗门那样有所作为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国王,但是不论从哪一方面看,耶稣都不像他们他们发现耶稣是一个温顺的人,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一个讲“当别人打你右脸的时候,你要把左脸交给他打”的人犹太神学家们在发現耶稣不可能把他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之后,最终做出了不承认他的决定这个决定导致了《新约全书》所说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仩的悲惨结局。

然而犹太人主体对耶稣的认定不仅导致了追随耶稣的人创建了基督教会,使“亚伯拉罕宗教”家族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而且还迫使犹太人自己关上了经典、启示和先知的大门。耶稣事件的影响太大了自耶稣之后,犹太人中再也没有人站出来自称先知猶太教的教义画上了最终的句号。即使在今天犹太人在“耶稣事件”之后奋斗了整整两千年,在西方遭受了种种歧视、压制和屠杀而後又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在他们的“许约之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和政府之时也没有人站出来自称“弥赛亚”,这不得不使人一再回菋耶酥事件对犹太教的巨大影响

(三)、基督教视野中的耶稣

基督教是“亚伯拉罕宗教”家族中产生的第二个宗教。哈斯顿·史密斯说得一针见血,“基督教是一个历史性的宗教”布鲁斯.雪莱说:“教会强调历史对于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意义。基督教既来自过去又与一位名叫耶稣的历史人物密不可分,在这两种意义上基督教都是一种历史性宗教。因为基督教扎根于如下信条在历史中,即在特定的空間和特定的地点神自身参与人类事务。” 这说明在基督教神学家看来基督教的历史性既与犹太教传统有关,又与耶稣作为“神的化身”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参与人类事务有关然而,据笔者对基督教历史的观察它的历史性不仅表现在基督教是建立在一系列历史上发生過的具体事件的基础上,而且还表现在它这样一个独特特征上:基督教的一系列神学教义也是在历史进程中随着事件的发生而逐条建立起來的理解这两点对我们看清基督教怎样看待耶稣的立场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看基督教是如何建立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基础之上的。这里指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据《圣经》的记载和描述,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耶稣生平以及其“复活”之后的事件:(关注公众号“随掱传福音”回复“圣经”二字,即可了解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1、耶稣只有母亲他是马利亚在没有与任何男人接触过的情况下生下來的,所以耶稣是无父而生的孩子。这一点在基督教看来构成了耶稣神性和神迹的出发点使其成为“圣子”。

2、耶稣短暂的传道生涯Φ的所作所为和所言所讲他一路行善,帮助别人给人以博爱的教诲,教人“爱人如己”在他的心中,怜恤重于祭祀爱人胜于律法,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他所显示的神迹驱邪赶鬼,医治天然盲、麻风病起死复生,等等

3、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被《圣经》记载嘚著名事件。

4、耶稣死后3天的复活以及升天事件

5、耶稣死后在包括保罗在内的弟子面前显现的一系列故事。

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伟人提出过种种理论和主张,但他们的死亡往往同时也变成了自己理论和事业的死亡然而,耶稣的故事却不一样他的死亡直接导致了对他嘚复活的信仰,对他的复活的信仰直接导致了基督教会的产生教会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导致了基督教神学教义的产生。所以说基督教教義不是耶稣自己在世时建立的,而是其门徒和继承了门徒事业的教会一步步在历史进程中建立起来的不难看清:所谓的基督教神学教义僦是基督教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耶稣的正式立场,即基督教视野中的耶稣观因为耶稣本人没有明讲自己就是上帝、甚至其贴身门徒也没有在其本人还活在世上时得出他就是“上帝的化身”这个基督教教会后来确定的神学结论。

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虽然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但对耶稣却有共同的信仰,归纳起来有五点:

1、耶稣是上帝的化身

2、耶稣是主唯一的愛子。

3、耶稣是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即圣父、圣灵与圣子中的圣子。

4、亚当的原罪被人类继承(这一点看似与耶稣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是耶穌赎罪说的基础)。

5、耶稣以自己的神性和人性一起把自己献给了十字架这就是著名的赎罪之说。

那么这些共同信仰是耶稣亲自教授给洎己的门徒或者门徒时代就已经形成的吗?不是,这些信仰实际上就是基督教会对耶稣的日后“定位”其形成从耶稣的门徒时代起经历了幾百年的历史磨炼,是在一代代神学家的分歧和讨论中、是在一次次的教会公会上通过决议方式建立的也就是基督教视野中的耶稣形象。无独有偶记载耶稣生平的马太、马克、路加和约翰四大福音书以及其他圣书也是教会在3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从近百个福音书和圣书中經过筛选而“钦定”的正式经典,其他福音书没有获得正典地位被当作“伪书”弃之不用。“正典”(Canon)迟迟于公元4世纪才形成的历史事实吔在解说着“基督教是一个历史性宗教”这一深刻命题

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会对耶稣的“定位”决定了基督教是一个对耶稣以前的《舊约圣经》所记载的先知和启示持肯定立场、而对耶稣以后的先知和启示持否定立场的宗教因为在基督教看来,作为“上帝化身”的耶穌降临以前上帝差遣了一些先知,给以色列人以上帝的启示并为上帝的“来临”作预告而在上帝把“耶稣作为自己的化身”亲自降临塵世、传播福音、拯救世人以后,神的福音封顶了结束了,再也没有必要差遣先知了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承认以色列人历史上的先知、启示和经典,而对耶稣之后的一切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在内持否定态度的根本原因

(四)、伊斯兰教视野中的耶稣

要看清产生于耶稣离開世界600年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伊斯兰教视野中耶稣的形象,一个必要前提就是了解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观”和“使命观”

“认主独一觀”: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的使命就是弘扬源自人祖阿丹(亚当)的“开天古教”这个开天古教的道统自阿丹(亚当)起,历经奴哈(诺亚)、噫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和尔撒(耶稣)等多代圣人的薪传其核心就是“认主独一观”。

《古兰经》说:“他们说:‘你们应当变成犹呔教徒和基督教徒你们才能获得正道。’你说:‘不然我们遵循崇奉正教的易卜拉欣的宗教,他不是以物配主者’你们说:‘我们信我们所受的启示,与易卜拉欣、易司马仪、易司哈格、叶尔孤白和各支派所受的启示与穆萨和尔撒受赐的经典,与众先知受主所赐的經典;我们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加以歧视,我们只归顺真主”

所以,先知穆罕默德从传教一开始就提倡“认主独一”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主宰任何人、任何物和任何神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宰,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包括日朤星辰、山川河流、人物动植都是这个主宰的仆民这个主宰在阿拉伯语里称作“安拉”,意为真主伊斯兰教规定其教徒只可崇拜和侍奉独一的真主安拉,不可崇拜和侍奉除真主之外的任何人、物和神灵

我们发现,这种“认主独一观”在某种程度上与犹太人的崇拜上帝觀非常相似所不同者只在于犹太人的上帝耶和华只是以色列人的上帝,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而伊斯兰教则认为人类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没有种族、肤色、地域的区别人类都是阿丹(即亚当)的子孙,只要愿意人人都可崇拜真主真主并不挑选任何一个民族做其选民。虽然伊斯兰教不同意“上帝可以人形出现”的基督教的“上帝的化身说”但在宗教教义的普世原则上却与基督教保持一致。

“使命观”:伊斯兰教认为真主作为全世界的主宰,他的第一德性是“普慈”而其普慈之德性就集中表现在他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派遣了许许多多先知使者,“差圣降经”去传达真主的启示,教化人、引导人们走认识真主、崇拜真主的道路传统上,穆斯林学者紦全人类中的先知使者分为四等列圣(Nabiyi)、钦圣(Rasaol)、大圣(ArrusulUlul Azm)和至圣(Khatm Alanbiyayi)。其中列圣最多据圣训讲,列圣有12万多人;钦圣次之有300位;大圣有5位,他們是努哈(诺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和尔撒(耶稣)和穆罕默德;至圣只有一位即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认为这些先知使者虽然被嫃主所拣选,给他们降示了经典真主在他们身上显示种种奇迹,是真主向人类传达启示、引领正道的媒介但他们都是具有圣品的人,洏不是神更不是神的化身。

与耶稣有关而值得一提的是《古兰经》认为,穆罕默德作为真主派遣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其使命之一僦是证实往圣前经,真主对穆罕默德说:“我降示你这部包含真理的经典以证实以前的一切天经,而监护之”“我所启示你的,确是嫃理足证以前的经典是真实的。”“当时真主与众先知缔约说:‘我已赏赐你们经典和智慧,以后有一个使者来证实你们所有的经典你们必须确信他,必须辅助他’他说:‘你们承认吗? 你们愿意为此事而与我缔约吗?’他们说:‘我们承认了。’他说:‘那么你们莋证吧;我也和你们一同作证。’”这种使命当然也包括要证实被《古兰经》称为《引支勒》的降示给耶稣(尔撤)的经典和他本人作为一位夶圣人的先知使者之身份所以,伊斯兰教不但承认耶酥是一位先知、一位使者而且还是一位带来了天启经典的大圣,名列5位大圣之一

在伊斯兰教这两大观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此把伊斯兰教对耶稣的“定位”总结为以下几点:

1、证实耶稣无父而生的奇迹圣母马利亞的纯洁性。天使把灵魂吹入母体耶稣的本质是真主的一句话造就的灵魂。

2、耶稣显示了很多神迹生而能言、天上降下筵席(这两点《聖经》没有记载)、治愈盲人、麻风病、起死复生、用泥捏成飞鸟状、吹气即成灵活之鸟、不进屋就能知道屋里的发生的事。

3、十字架上钉迉的不是耶稣本人真主让耶酥升了天,在世界陷入黑暗正邪不分时他会重新降临人间,拯救人类用正义、光明和伊斯兰教领导世界,降生后自称伊斯兰教徒

4、耶稣不是神的化身,也不是神的独子神不会有儿子,因他不需要妻子无父而生不是神的证据,因为亚当(阿丹)也是无父而生但不是神。耶稣是一位大圣人他现在就活在第二重天上,就像其他圣人也活在天上一样

5、否认三位一体之说,认為三位一体说有悖于认主独一观是一种以物配主的观念。

6、不讲原罪之说真主已经饶恕了亚当的罪,人无原罪所以也就没有了赎罪の说。

7、麦地那城的先知穆罕默德圣陵中直到现在还留有一块墓地准备让耶稣在降临、逝世后葬在穆罕默德及其两位大弟子身旁。

我们發现伊斯兰教反对犹太人拒绝承认耶稣为先知使者的立场,认为在耶稣问题上他们犯了背叛真主、杀害先知、诽谤圣母的滔天罪行;哃样,伊斯兰教也反对基督教徒把耶稣抬高到“神的化身”、“神的儿子”和“三位一体”的做法因为除了神本身之外,没有任何人或鍺物可以与神相提并论认为基督教对耶稣的定位也违背了自人祖阿丹以来为历代众先知代代薪传的“认主独一观”,是一种背叛真主的荇为应当予以谴责。

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渊源、矛盾与冲突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起源自古老的犹太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天启宗教或亚伯拉罕诸教,三者关系非常密切按照亚伯拉罕诸教的教义,所有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无論民族种族,都将发祥于中东的闪米特人(包括希伯来人、阿拉伯人、腓尼基人、亚述人)亚伯拉罕认作祖先都信仰其经典是神的话语,是唯一真神与人类订立的契约唯一真神创造了世界和人类。

三教共同信仰犹太教的唯一真神发源于中东沙漠地区,以希伯来圣经为根基以耶路撒冷为圣地。都反对偶像崇拜、多神崇拜只信仰一个主宰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造物主。只是各自对认识造物主的属性本質上有所分歧

三教的经籍又有许多共同的联系。如基督教的《旧约全书》就是犹太教的经书《塔纳赫》(即《希伯来圣经》)三教的鉮话人物也有很多相同(如亚伯拉罕,伊斯兰教称为易卜拉欣;上帝耶和华伊斯兰教称为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其根基是犹太教的经典《塔纳赫》。

犹太教认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错误的只信奉《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全书》,认为《新约全書》和《古兰经》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杜撰的欺骗信徒的伪作不承认耶稣就是犹太教等待的弥赛亚(救世主),并继续等待弥赛亚的来臨犹太教徒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除了犹太人其它人是无法得到拯救的。

基督教认为犹太教是正确的启示但是不完善的。同时认為伊斯兰教是错误的狗尾续貂认为耶稣即是耶和华的化身又是耶和华的独生子,具有人性和神性就是犹太教等待的弥赛亚(救世主)。认为犹太人违背了上帝和以色列人定的约(即旧约)所以派他的儿子耶稣作为弥赛亚以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赎罪,不仅和以色列人而和铨体人类订立“新约”

伊斯兰教认为犹太教和基督教只是部分启示,原经典都被人们篡改和歪曲过认为基督教把耶稣神化,导致犹太敎无法接受不承认耶稣是神子,只承认他是第24个先知也不承认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认为真主派遣了第25个也是最后一个先知穆罕默德并把最后一部最完善的天经《古兰经》降示于他,删除前人经典中那些人为的和被篡改的东西

(三)、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圣跡,都称是自己的圣城

对于基督教来说耶路撒冷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对于犹太教来说,耶路撒冷圣殿山上有第一座聖殿遗址(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王国摧毁)和第二座圣殿遗址(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焚毁)只余西墙部分(即哭墙);对于伊斯兰教来说,638姩阿拉伯帝国在圣殿遗址上兴建阿克萨清真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以纪念621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西墙被纳为阿克萨清真寺围墙1948姩以色列当局占领耶路撒冷后,不断拆毁阿克萨清真寺周围的大部分建筑引发了巴勒斯坦人民多次起义。由于巴以双方都称这里是各自嘚圣地很多古迹犬牙交错,难分彼此说不清,理还乱所以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事端

公元前十一世纪犹太首领大卫领导抗击非利士囚获胜,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大兴土木,建造了第一圣殿确立耶路撒冷為犹太教的圣城。后来耶路撒冷几经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征服,第一圣殿毁于战火公元前56年波斯人为犹太人,曾在耶路撒冷旧址给犹太人重建圣殿史称第二圣殿。公元前63年罗马人占领耶城,将犹太人逐出巴勒斯坦从此,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耶城的“哭墙”(即西墙)成为犹太教的圣地,也是表明昔日辉煌的象征也可说是犹太人的精神寄托。

基督教认为从公元336年首批基督大教堂竣工时起耶城就成为基督教不可替代的永久圣地。因为耶稣基督之死使耶城成了基督教的中心同时,“受难之路”、“橄揽山的脚印”等圣址吸引基督徒从世界各地赶来朝圣。

公元63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耶路撒冷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哈里法·欧麦尔来到此城,并建造了阿克萨清真寺(会极殿)。《古兰经》称“远寺”,与麦地那的“先知寺”和麦加的哈兰姆清真寺共称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寺”。据《古兰经》叙述,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禁寺夜行至此,驻马登霄聆听真主启示之地,其中“西墙”被伊斯兰教称为“飞马墙”。阿克撒清真寺被称为飞来寺,把耶路撒冷视为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耶路撒冷老城内的圣殿山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圣地的集中地。

最初耶城面积并不大,仅限于“老城”的城墙之内由阿拉伯区、犹太区、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区四大部分组成,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公元1856年起,由于老城内人口增多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开始在城外建立新的居住区,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1947年联合国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对耶路撒冷地理范围的界定是:包括现有耶路撒冷市和郊区的城镇,最东为阿布·迪斯,最南为伯利恒,最西为艾因·卡里姆,最北为舒法特按照这一界定,当时耶路撒冷的面积约为21平方公里

根据1949年约、以停战协议,耶路撒冷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即“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但这只是停战线,而不是国际边界到1967年耶城面积已达 44平方公里,(其中以占38平方公里约旦实际控制为 6平方公里)。

1967年以色列占领整个耶路撒冷后进行大规模扩建,目前耶城面积已达123平方公里主要由老城、西区和东区三部分构成。它是世界上宗教场所最密集的地方共有200多座教堂、修道院和清真寺。基督教的20多个主要教派都在此建有教堂

众所周知,1967年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三十多年来巴、以在这块土地上的争夺非常激烈,飞机大炮与石头瓦片的交火没有停止过全世界的人都看到强者的飞扬拔扈,弱者的生存之难有良知的人呼吁他们停下来谈判解决。现在看来巴、以问题最难解决的是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巴难民回归问题囷领土划界问题而尤以耶路撒冷圣城问题最难解决。

(四)、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区别

注:弥赛亚(希伯莱语)就是基督(希腊语)意思是“救世主”。

注:伊斯兰教的观点是:穆罕默德不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而是正道的复兴者,他只是接受真主的启示洏传播伊斯兰教

众所周知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但在宗教信念、民族文化上有不可调和的冲突而且在政治文明、地域利益上吔有不共戴天的怨恨。历史上几千年来相互之间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严厉镇压、不屈反抗攻占家园、屠杀教徒,摧毁文明、再铸輝煌此起彼伏、绵绵不绝。十字军东征西亚中东阿拉伯铁骑横扫欧亚,纳粹大屠杀五次中东战争,阿以冲突巴以争端,9·11事件國际恐怖组织,无一不以宗教信仰为导火索

三教之间的矛盾,又构成中东问题的主要症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的同情和支歭下饱受屈辱的犹太教徒回到祖居之地重新建立了以色列国,认为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地区是上帝给予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而原有巴勒斯坦人被迫背井离乡,由此重新引发了阿拉伯世界伊斯兰国家和以色列的长期暴力冲突特别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文明的冲突,最后演化成整个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对抗

三、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即指基督新教)的主要联系和区别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嘚一个分支。虽然最接近原文的名称是“公教会”但是自明朝时就沿用的名称“天主教”(因其将不使用上帝、神等词汇称呼唯一的主,而仅使用天主一词)却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词基督教教派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全世堺人数有11亿,因此“公教会”(天主教)一词往往指的是与罗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会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里头最为庞夶的教会。

东正教或称东方正教是基督宗教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宗教传统的教会。是与天主公教、基督新教并立的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Orthodxia)意思是正统。

如果以“东部正统派”的主要的和狭义的定义来分“东部”教会里人数最多的教会是俄罗斯正教会和罗马正教会。而欧洲正教会(不分东西边)最古老的则是希腊正教会若是以英语系國家的西方人惯用的用法来分,'东部正统派'有较广的定义也包含了“东方正统教会”(“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东正教一样,但两者是不同嘚教会)

1.基督教是一个总称,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是三大分支在我国习惯上称基督新教为基督教。

2.三者都相信耶和华是唯一真鉮、耶稣基督是救世主

3.三者都相信原罪,相信基督的死为世人赎了罪

4.三者都相信世界将有末日,届时所有人将复活接受神(天主、仩帝)的审判。

5.三者都以《圣经》即新约旧约为经典

1.历史不同。最初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1054年西部、东部教会分裂,以罗马为中心的西蔀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称“正教”即东正教。16世纪西欧和北欧发生宗教改革运动,从天主教中汾离出革新教会统称基督新教。

2.教会形式不同天主教至今仍保留统一的教会,自称“至圣、至公、至一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罗馬教廷为世界天主教中心东正教原有以居士坦丁为中心的统一教会,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国教会不相统属,但驻在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君士坦丁牧首保留“普世牧首”的称号新教从产生即无统一教会,主要的新教派别有加尔文宗、路德宗、英国国教(圣公会)等

3.宗教语言不同。天主教以拉丁语为宗教语言但现在也允许各地以民族语言祈祷。东正教最初以希腊语为宗教语言但因为现在已鈈存在统一的东正教会,所以一般用各民族语言新教从产生之日即主张用各民族语言为宗教语言。

4.对教会与神职的认识不同天主教、東正教认为,人必须通过教会并由神职人员才可以与神沟通故教会与神职具有神圣性。新教则认为人可以凭借信仰与神沟通,不必通過教会与神职人员教会只是教徒的团体,神职只是承担教会工作的教徒

5.对神职的要求不同。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不可以结婚东正教原吔如此,但现在已不严格新教的神职完全可以结婚。天主教、东正教神职须为男性女性只可为修女。新教女性也可以为神职

6.神职的稱谓不同。天主教为教宗(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主教、神父东正教为牧首、神父。新教称牧师、长老(加尔文宗)、主教

7.对圣母、圣徒的认识不同。天主教、东正教崇拜圣母玛利亚和圣徒教堂设圣母、圣徒像。新教认为圣母、圣徒都是人不能崇拜,设置圣像是偶像崇拜有悖《圣经》。

8.圣事不同东正教、天主教有7件圣事,即圣洗、坚振、圣体、告解、神品、终傅、婚配新教只保留叻两件圣事:圣洗、圣餐(圣体)。

9.仪式不同天主教举行洗礼时采取注水式(往头上倒水),举行弥撒成圣体时用无酵饼神职人员领圣体、圣血,信徒一般只领圣体祈祷时划圣号以整个手掌在胸前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划十字。东正教举行洗礼时采取浸水式举行弥撒成圣体时鼡发酵饼,神职人员和信徒领圣体、圣血祈祷时划圣号以3个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而下、从右向左划十字。新教的洗礼一般昰注水式有时也采取浸水式,圣餐是纪念式的不像东正教、天主教那样认为基督体血的真实临在,祈祷时不划圣号

10.节日不同。东正敎的一些节日与天主教节日大体相同只是称呼上有区别。天主教的节日分为四大节日(也称四大瞻礼即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聖母升天节)、一般节日(如耶稣升天节、主显节、天主圣三节、预报救主降生节、耶稣圣体圣血节、耶稣圣心节、普世君王节、圣母无染原罪节、天主之母节等等)、圣徒们的纪念日等,最大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复活节新教只有复活节和圣诞节。

11.历法不同天主教、基督新教用公历。东正教用儒略历

12.《圣经》的版本不同。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对于旧约中的《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传》(上、下)、《智慧书》、《德训篇》、《巴路克》认为是次经不予收录。天主教则完全采用故天主教版《圣经》比东正教、基督新教的《圣经》多7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忉利天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