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大承气汤汤的服法

调胃承气汤治验3则--《国医论坛》1999年02期
调胃承气汤治验3则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89【正文快照】:
1鹅口疮周某,男,11个月,于日初诊。其母代述:患儿时常便秘,近4天来,口腔粘膜布满白屑,吮乳啼哭,曾用龙胆紫及制霉菌素片涂敷,退后复生,前来求治。诊见患儿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大便秘结(3日未行),小便黄赤,舌红苔腻。证属阳明郁热。治直泻热通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毛开颜;;[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朱德礼;;[A];第三届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贾德贤;王谦;;[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于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彭智伟;文礼章;;[A];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苗国荣;;[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余思权;;[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鲍艳举 李丛煌 许炜茹 花宝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王玉生;[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
刘宝恒 王晓萍;[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范瑛;[N];民族医药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怀莹;[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张艳春;[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您的位置: &
调胃承气汤临床外用举隅
优质期刊推荐经试验有效的17个肠胃病经方(中)
1、葛根黄芩黄连汤
出自《伤寒论》
[方药]葛根188黄芩108黄连38甘草68&[笔者经历]患者病症:热性腹泻。
献曝语:除恶性病以外,一般腹泻分为热性腹泻、寒性腹泻、滑性腹泻(见28、赤石脂禹余粮汤)以及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见甘草泻心汤)四种。所谓热性腹泻,多发生于外有表热,大便带有恶臭,多为急性腹泻,宜此方。小儿腹泻,大便为绿色者,亦为热性腹泻,宜用调胃承气汤。笔者用两方治愈多人。所谓寒性腹泻,急性慢性都有,大便无味,所谓1吐泻无热',即不发热多属于寒泻,大多出现于虚弱的中、老年人及小儿中。用人参汤及赤石脂禹余粮汤可治之。
医界珠玉:
1&、陆渊雷氏云:"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热性腹泻,甚为有效,不必有条文中之'喘而汗出'。"又云:"…黄芩黄连,俱为苦寒药,寒能泄热。所谓热者,属于充血及炎性机转的便是。黄连对自心下而上至头面者有效,&黄苓对自心下而下至骨盆者有效。其证候皆为心下痞,按之濡而热,或从种种方面,测知而有炎性机转者是也。"
2、浅田宗伯氏云:"此方治表邪内陷之腹泻有效。尾州之医师,将此方用于小儿^疫痢,屡有效云。余用此方于小儿之腹泻,经验亦多。此方所治之喘,乃是邪热内攻所致,并非主证。"
3、按大塚敬节、矢数道明、清水藤太郎三氏合著《中医诊疗要览》对日本赤痢解释云:"小儿骤觉思眠,在睡眠中或由睡觉后,突然发39~&401:的高热,时常眼球上翻,四肢抽搦,全身痉挛,脉浮数或促,大便最初为普通便或软便,以后混为有粘液之稀便,最后仅排出白色或青黑色214&粘液便,多无里急后重,腹痛轻微。此时脉骤然微弱,或口渴特甚,而思饮水者,但饮后即吐,又再求饮水,即所谓有水逆性的呕吐。大便一昼夜十数次者居多,很少有竟达数十次者。颜面苍白,口唇发绀,手足厥冷。重者发病不久,即意识模糊,继则频发痉挛,陷于昏睡。又时作谵语,并吐出芩褐色液体。"
4、矢数道明氏治疫痢样腹泻云:"4岁男孩,突然发热40&,意识不清,泻下带臭气之粘液便。腹部柔软,左下腹部可触及索状物,且有压痛。脉数而忽强忽弱,呈现所谓促脉。与葛根黄萃黄连汤,发热逐渐下降,腹泻次数亦减少。服药第三日热退,第四日自诉口渴,但水入即吐,&因有烦躁与小便不利,故与五芩散,呕吐立刻停止而痊愈。"
5、馆野健氏治高血压症云:"60岁妇女,因患高血压症6年,左眼底出血,左半身知觉麻痹。最近感冒后,无食欲,出冷汗,大便软,心下痞硬,在脐右旁有瘀血压痛点。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服药一周,诸症好转,两周后血压基本正常〈130/90毫米汞柱)。"又治高血压症云:"34岁男子,患原发性高血压病,有心动悸,不眠,小便不利等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虽有好转,但左肩痠痛,左背部痛,易汗。在诊室中头汗淋漓,&天凉亦然。头昏眼花,颜面色赤,与葛根黄苓黄连汤,兼用三黄丸,血压自170/100毫米汞柱降至130/70毫米汞柱。此人嗜酒成性,左半身知觉麻痹。"
6、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此方的应用为:用于里热甚,有表热;表里郁热而心下痞,腹泻,喘而汗出,心中悸等症;
[方药]黄芩128白芍108甘草108大枣4枚切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赤白痢疾。
献曝语:人们每遇赤白痢疾,不管其里急后重〈自觉大便催促〉如何,便认为是重病,必送医院,通过检査化验,然后再打针、吃药,颇能耗费资财。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给我们准备好如此小方,等待我们坐享其成,一般三剂可愈。
医界珠玉:
1&、陆渊雷氏云:172条的见证,只有下利与呕。方药亦但治胃肠,&可知其病属于急性胃肠炎、赤痢(红白痢疾)之类。虽或发热,其毒害性物质在胃肠而不在血,并非是发汗所能祛除的
2、陆渊雷氏评尾台榕堂氏《类聚方广义》中对此方加大黄云:"里急后重便脓血之痢疾,或为传染性赤痢,或为大肠发炎而延及直肠,则病人自觉里急后重。此症始起为实热者,通常用大黄。日本汤本求真氏以有里急后重之症,为用大黄之候。然而,病人本苦腹痛,大黄能促进肠之蠕动,使其疼痛更加剧烈。余治痢疾,不是大实之症,并不轻用大黄。但于本方中加木香、枳实、槟榔、桔梗(取其排脓)、白头翁等味,取效甚速。又有久痢虚衮,宜加故纸、诃子肉、干姜、白术、党参等(以上两种加味、应先服原方三剂,无效时再加一笔者〉,温补收摄之剂,所经验者亦复甚多。其症始终下脓血而后重,不得以里急后重而用大黄。"
3、荒木性次氏云:"发热、腹泻、腹痛者,或头痛,或发冷、或咽干、或旗痛里急,旗泻频数而急,或外热里热重之腹泻、咽干,或大便加杂有血者,皆此方主之。"又云:"本方证往往误认为葛根汤发热、恶寒、腹泻、汗出者,为本方证。葛根汤证,腹痛轻微,本方证,腹痛居多,或腹痛剧烈。葛根汤证,项背痛,腰痛等表症必多,即葛根汤主表兼里;本方主里兼表。"又治腹與云:"28岁妇女,忽然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渴.欲饮水。下腹胀略重,腹泻次数频频增加,与桂枝加芍药汤,腹泻愈甚,里急后重。与黄苓汤立刻痊.愈。"
4、矢数道明氏治急性结肠炎云:-61岁老年妇女,数日前食生鲣鱼肉片,次日呕吐、腹爯数次,并感腹痛,里急后重,下粘血样大便。脉稍沉迟,舌有白苔,心下痞满,左下腹部触及索状物,有压痛。诊时无热,&当日腹泻三次,混有粘血便,疲劳无力。与黄苓汤,次日精神变好,服用3日,诸症痊愈。第4日再服此方,反而便秘,服用三黄锭,大便得以通畅。"
5、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主要用于急性肠炎、结肠炎、消化不良症,以及因感冒而发热、腹泻、腹痛、下粘液便或血便,有里急后重者;有时亦可用于急性阑尾炎、子宫附件炎之腹痛血热者、因代偿性月经而吐血、衄血者。
3.调胃承气汤
[方药]大黄28甘草68芒硝28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小儿腹泻绿便者(为热泻),成人或者老人有干稀、绿色便者,专治具有口臭之口腔溃疡与一般人的便秘。
献曝语:一般口腔溃疡,并非中西医难治之病,但亦有方法用尽而不能根治者。此方服十剂得痊愈,&笔者之业师已80多岁,患便秘,服此方三剂即变为正常。日子多了以后仍患便秘,再服此方,又得效如前。以后往往如此,其丈夫梁老先生年近九旬亦患便秘。服此方无效,给与大承气汤亦无效。对小儿腹泻绿便者,,极效。
医界珠玉:
1&、陆渊雷氏云:"大黄系植物下剂,其作用为刺激肠粘膜,使肠蠕动亢进,且能制止结肠之逆蠕动。则肠内容物移动迅速,水分未及吸收,&已达直肠,故令粪便中富有液体也。芒硝为硫酸钠含水结晶体,系盐类下剂。内服之后,绝难吸收,故无刺激作用。不过在消化器内,保有其溶解本药之水分,不令吸收,故能保持小肠内容物之液状形态,直至直肠,粪便即成溏。古人谓大黄荡涤,芒硝软坚,信不诬也。由是言之,临床上之应用,若欲急速排除肠内容物者,宜大黄;若因肠内容物干燥而便秘者,宜芒硝。若二者合用,则泻下之力尤大,调胃承气汤是也。又,&大黄刺激肠管之结果,能引起腹腔内骨盆腔内之充血,为月经过多,子宫出血等症,在孕妇或致流产、早产,故肠及下腹部有充血炎性机转者,&大黄亦须慎用。调胃承气汤,用大黄芒硝以攻下,加甘草以治急迫,所以能治便秘便难,涤除食毒,对于急性、慢性肠炎,肠内容物发酵异常,&产生有害物质,刺激肠粘膜,使炎症加剧时,用此方排除,则肠炎可自止。所以又能治腹&1写,以及大便绿色等症。肠蠕动亢进,使肠腔脏器充血,实行诱导方法,能平较远处器官之炎症充血,所以又能治脑部充血,&即谵语发狂、发斑面赤、龈肿出血(患部充血)、疮、痈、疽患部炎症等,此皆是古人之实验,用今日的药理证明,并无不符合者。在此须注意,芒硝大黄俱属寒性药味,宜于阳症,切忌不要用此方于虚寒症患者。"
2、吉益东洞氏云:"调胃承气汤,治汗吐下后谵语者。发汗后,有热而大便不通者。服下剂,下利不止,心烦或澹语者。吐下之后,心下温温欲吐,大便溏,郁郁微烦者。吐后,腹内胀满者。"
3、尾台榕堂氏云:天花麻疹,痈疽疔毒,内攻冲心;高热谵语,烦躁闷乱,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宜调胃承气汤。又云:&"牙齿肿痛,龃齿枯折,口臭等,其人平日,多大便秘闭而冲逆者,宜调胃承气汤。"
4&、永富独啸庵云:"一老夫伤寒经过一经而传入他经10余日不解,&手足冷,心下满,口不能食,舌上焦黄,昼间微烦,头汗出,脉沉细无力,&余诊之,而与调胃承气汤,得燥屎八、九枚,脉变洪迟,乃与竹叶石膏汤,&10数日而解。"
5&、吉益南涯氏之《成绩录》云:"一男子,腹胀,脚以下洪肿,小便不
利,不大便10余日,舌上黑苔,先生与调胃承气汤,大下积物,小便快利,诸症悉去。",
6&、中神琴溪氏云:"一妇人,年20岁,大便一滴不通者,已三周。饮食起居,仍然未见异常现象,巴豆大黄芒硝为此用了数斤,皆无效。先生按其腹,虽甚硬,但无一燥屎及硬物应手者,即作调胃承气汤加葱白汤与之,使大便恢复正常。"
7&、齄鼻老人《用方经权》云:"调胃承气汤,治膏粱太过之徒,其毒酿于肠胃,升降失政,潮热寝汗,微咳脉数,大便或秘,或作下利者;形如虚劳,心气迫塞,悲喜无时,胸动而行步难,其腹微满,或里急拘挛者。凡胃府酿成食毒,发诸症,或下流而郁结于肠中,小腹微满,大便不快,月事为之失政者,视起的证施之,则有万全之效"
4、赤石脂禹余粮汤
出自《伤寒论》
[方药]赤石脂308禹余粮308共为细末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滑性腹泻
煎服法:将药末加水400毫升,煎沸后再煎十分钟左右即可,去渣。
如此再煎一次,温服时,可用筷将药液搅混,边搅边饮。因单服药液上清汁无效。可分二次或一次服下皆可。
献曝语:所邻后院有一王姓老妇,患腹泻多年,不能根治。一日求笔者诊治。自言她的腹泻,极为特别,如刷锅时,看见篦子上有几粒米饭,放入口中,或吃下切得极薄的一小片苹果,如此即可招来腹泻的大祸。即使在夜间亦不可免,和白天一样至少要泻三、四次。这点微量食物,能引起如此严重的腹泻,是否属于直肠滑脱所致,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后知服10剂根治,而未再发,老妇极赞中药之妙。不少半身不遂之人,常卧病榻,每因多食,大便失禁,惹得子女抱怨,&劝阻老人不可吃饱。有强令老人节食,日子一长,成为老人吃不饱的一大祸害。后知如能服此方10剂左右,虽遇饱食,大便亦不再失禁,这也是使老人能得到欢乐的一大方法。医界珠玉:
1&、陆渊雷氏对《伤寒论》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诨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的解释云:"伤寒服汤药误下之,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者,乃是甘草泻心汤证。服汤后,病症不能都祛除者,是药力不足的缘故。而
医生不知,以为投错泻心汤,乃以其他泻药泻下之,致使一误再误。肠胃益虚,腹泻不止。到此程度,医生亦知其虚,乃与理中汤,岂知腹泻更加厉害。条文中'理中者'三字,是后人的旁注误入正文。谓理中汤固然治心下痞硬而腹泻,为什么服后而腹泻更严重。理中所治为中焦虚寒,小肠吸收障碍之病。此则再三误下,直肠滑脱所致。此是腹泻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能淀滑固脱,治直肠滑脱之主药。若服此汤仍不止者,必因肾脏机能障碍,水分不得排泄,肠部起代偿性腹泻之故,故当利,其小便。,'
2、吉益东洞氏之《方极》云:"赤石脂禹余粮汤,治毒在脐下而腹泻不止者。"又其《方机》云:"腹泻,小便不利者。小腹痛,小便不利,若有
3、尾台榕堂氏云:"赤石脂禹余粮汤,治肠洞泻滑脱,脉弱无力,大便粘稠如脓者。"
5、甘草泻心汤
&[方药]甘草128黄芩108黄连48干姜108半夏158&党参108大冬3枚切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
献曝语: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又可称为非寒非热性腹泻,即便是一般寒性腹泻或热性腹泻,亦可用此方治之。
医界珠玉:
1&、陆渊雷氏解释158条伤寒误下后云:"素患胃扩张或慢性胃肠炎之人,往往舌上苔厚而大便难,值其人新感伤寒、中风,医惑于厚苔便难而误下之,则胃机能愈伤,扩张愈甚,内陷之邪热乘之,而下利〈腹泻)无度矣。谷不化《外台》作水谷不化,非谓下利清谷,谓消化力衰弱之甚耳。若下利清谷宜四逆汤,非泻心所主矣!误下后胃肠之炎症更加厉害,所以腹泻一日10次,水、气流动,故腹中雷鸣。有时会逆而上涌,故干呕。表热内陷,故心烦不得安。医生以为病尚未愈,而再用泻药泻下,则心下痞硬更为严重,这并不是热与糟粕相结之痞硬,但因胃机能衰弱,邪热挟水饮而上逆故使痞硬也。治胃扩张,胃肠炎之痞硬满,宜泻心汤。今腹泻无度,干呕心烦,则甚为急迫,宜加大甘草之重量,作甘草泻心汤治之。"
2&、吉益东洞氏之《方极》云:"甘草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心烦不得安者。"又其《方机》云:"下利不止,干呕心烦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嗅者。"
3、尾台格堂氏云:"此方不过是半夏泻心汤方内,更加甘草一两而成,而且所治大不相同,如腹泻几十次,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又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都是急迫造成的,故以甘草为君药。"又云:"慢惊风有宜此方者。"
4、丹波元坚氏云:"饮邪并结,有结在心下而冷热不调者。这种人胃.气素弱,水液不行,而误治更虚,使胃机能衰减,即胃冷;所谓痰饮盛、寒盛、虚盛可看为一家之言。又由于表热内陷,即所谓热搏,这就是胃中痞硬的原因。如为痰饮盛者,用半夏泻心汤;如为寒盛者,用生姜泻心汤;如为虚盛者;用甘草泻心汤。^
5、浅田宗伯氏云:"某氏,年二十五、六,产后数月,腹泻不止,心下痞硬,饮食不进,口中糜烂,两眼红肿,脉虚数,廐瘦甚,乃与甘草泻心汤,服药数10日,腹泻止,诸症痊愈。"又云:"产后口中糜烂,有奇效。"
6、陆渊雷氏对《金匮要略》中有"狐惑(或作狐蜮一笔者)之为病云云,甘草泻心汤主之"一条解释后附一医案云:"友人徐作丰,家昆山,戊辰〈1928年)春,其子四岁,发热二、三日不退,以友谊邀诊,见其壮热无汗,咳嗽,目赤而润,知其将发麻疹,用葛根汤,佐以清热宣肺〈可不加―笔者〗之品,令服2剂,得汗,麻点得遍布全身。昆山风俗,于麻疹流行之际,燃烧柏叶取烟,谓如此可防传染。惟既病后,闻触其气,病总难得治,事本不可考。然居同院者燃烧柏叶,其烟气闻于病房,疹点竟立即隐去。作丰又邀余出诊,病儿无汗如故,指尖微冷,唇干,舌光而絳,乃于原方加犀角地黄无价散,疏方毕,匆匆回上海。谁知服药后,热度大为升高,神识不清。作丰仓猝请当地某中医治之。医生不管麻疹必须透发于皮肤,又不能使全身温暖有汗,当然麻疹不会透发。一见热高神昏,急用羚羊、石膏、鲜大青、鲜石斛等大队寒凉,药量动以两剂。然服药后,神知渐清,热亦骤退,作丰以为能转危为安,颇为信任。一日,笔者根据所约往视,则巳服药两剂。见病儿肌肤枯燥,唇干舌润。疹点难以复出,某中医治疔七、八日,病儿竟能起来行走。忽然又咽.痛发热,发热日高,既而咽痛稍差,肛门旁又生蚀烂,再次邀笔者往视。患部不过两个如棋子大的黑点,略有低陷,并不红肿,而发奇臭不可近。有一西医为了洗涤敷药,揭去黑皮,&则皮下蚀烂已极大。根据疡医看法,是为阴证,当用附子、黄耆。然麻疹之毒,本来应当发散于全身皮肤,今聚而溃决于下部,则预后必极恶,&苦思不得治法,乃谢以不敏,病儿约一星期而死。死者烂蚀处穿透直肠、肛门,仅存括约肌一条,其状极为惨痛。由此可知,所谓狐惑之病,&是由毒害性物质不得按常规发散所致。"
7、大塚敬节氏《汉方临床三十年》治持续腹泻症10年云:"27岁妇女,10年前开始持续腹泻。每日二、三次,并有腹痛,月经期间痛得更为厉害。早晨起床必腹痛,积气。腹痛厉害亦不口渴,尿少。虽持续腹泻,但患者颜色未改,营养中等,腹部有弹性。令服参苓白术散、真武汤、胃风汤不愈,反而恶化。因此与甘草泻心汤,获得明显效果,腹泻完全停止,心下舒服,饮食增加。甘草泻心汤乃用于心下痞硬,腹中雷鸣,&腹泻为目标之方剂。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时多有口渴者。此患者无腹中雷鸣,亦无口渴,但甘草泻心汤,取得佳效。"
8、中神琴溪《生生堂治验》治梦遗病与着魔病云:"近江之国大津人来此,与先生秘语,其云,余16岁时生一女,已经订婚,她患有奇病。每日夜间,家中人皆入睡后。她暗自起床,翩翩起舞。其舞蹈姿势,绝妙闲雅,颇似名家演员所为。余窃观之,舞姿各式各样,若随曲调变换,时间到即止,入床就寝。次日早晨,照常起床,如一般人一样。即使提起此事,亦毫无记忆。祭狐仙与祈祷诸神等均属无效。唯恐婆家得知退婚,故前来请先生医治。先生听后,认为即狐惑病(精神病之一种,此为梦游病)诊察之后,与甘草泻心汤,数日奇病治愈。平安结婚,已生小孩。"又云:"与朋友清水先生谈了上述医案,他治一妇女,因不知柜中有猫,而加盖盖上。二、三日后启盖时,猫因饥饿而张牙舞爪,冲着妇女跳出。因过度惊恐,而患奇病。从其起居动作直至发声,均酷似猫(此即着魔〉。所述之后,与甘草泻心汤,此奇病亦得治愈。"
[方药]炮附子128干姜68甘草108&[笔者经历]患者病症:上吐下泻。
献曝语:古代称四肢冰冷为四肢厥逆,四逆汤即由此而得名。此方所治症状为:四肢厥逆、上吐、下泻、身体疼痛等。笔者近治一例,本校杨老师于1998年3月11日带她刚满10个月的耿姓白胖儿子求治。杨老师言,今日上午儿子吐了三次,大便了四次、全是水。诊之,脉微有低热,四肢温暖,只是上吐下泻。试投四逆汤一剂,令服两日,告诉她这是成人剂量。次日中午来电话言:今日未再吐泻,只是早晨体温达3910,现在为38.510。笔者命其晚六点再来电话,六点电话言又降半度。并言药只服一半。第三日晨来电话言,体温降为37。余认为服完余药,定能痊愈。此例单凭上吐下泻,而未见四逆,而四逆汤竟能治愈。回忆大青龙汤能治不恶寒或反恶热,此方能治四肢不厥逆之上吐下泻。可见古经方贵在应用,正如道路一样,是人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医界珠玉:
1&、陆渊雷氏云:"手足厥逆的原因,有的因生温机能有所减低,所以不能传达于四肢末梢者;亦有因体温放散过速,温源来不及补充者;亦有因血中水分被劫夺,血液浓厚,不利循环,体温因而不能传达者;此皆是寒性厥逆之原则,其原因互相关联,多非一种原因所能致。"又云:"所谓四逆者,即四肢厥逆。通常为高度心脏衰弱之征(宜与热性厥逆鉴别,但热性厥逆甚少见),所以四逆汤为强心主剂。其主药附子,为毛莨科植物双兰菊之球根,化学分析,得其主要成分乌头碱(阿科涅丁〉。其构造式虽因产地不同而微有差别,然皆类似。其性能效力皆麻醉而并非兴奋。其心脏衰弱者,禁用麻醉。有人以此怀疑中医用附子强心之误。然临床实验,干姜、附子之效,确实不次于毛地黄、樟脑诸剂。初用时,虽不及其效速而准确,但连续用之,至阳回之后,往往病症从此随愈。由此言之,附子不因其药性麻醉,而减其强心之效,乃是事实。……由使用药物之经验得知,高度兴奋之药物,常致麻醉;而极轻麻醉之药物,又反见兴奋。"
2&、尾台榕堂氏云:^四逆汤治霍乱之上吐下泻甚者,及所谓暴泻症,&急者死不容救。若遇此症仓惶失措,没有良策,毙人于非命,其罪为谁。医人当平素研究讲明,以济急救难。"
3、荒木性次氏治肺炎云:"13岁女孩,因肺炎持续高热数日,使用强而有效的注射剂,高热降至37X3&,但元气已衰,食欲不振,口干欲饮,&与之则又不饮。颜面色青,朦胧似睡,时时烦躁,而且呻吟,又有抽嗒哭泣。脉浮细而数、尿频。此为里寒阳虚之重证,所以与四逆汤。服药后呻吟得止。一小时后,欲食点心,谈笑自如无病态,服一、二剂后即痊愈。此患者,可能强服以西药,抑制阳气大过之故。,'
4、大塚敬节氏治感冒云:"32岁男子,数日^5彻夜工作,三日前因感冒卧床不起,体温38^:,恶寒。次日升至40〔。患者主诉,除身较重外,无其他不适。舌无苔,尚有津液,脉浮大,每分钟90至。昨日无大便,尿澄清,触之足冷。投与四逆汤,2小时后微汗出,体温下降,夜间260&37.510,次日热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加减调胃承气汤】_功效与作用_药用价值_用法用量 - 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加减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我们所说的方剂。今天为大家介绍加减调胃承气汤这种方剂。【处方】
、黄连、各等分。【制法】
上锉。【功能主治】
内伤湿热膏梁,口臭,牙齿动摇欲落,或血出不止。【用法用量】
水调服。【摘录】
《济阳纲目》卷一○七大家现在明白了加减调胃承气汤的作用了吧,不过该药并不适用于所有病症,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在使用加减调胃承气汤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以免给身体带来不适。
3846阅读3054阅读4735阅读3948阅读3224阅读4140阅读4130阅读
4607阅读4788阅读4815阅读4334阅读3866阅读4854阅读4896阅读
11:10:34 10:45:39 14:40:48 09:48:52 16:08:21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承气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