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常心理问题常见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 人际交往障碍成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本报记者 陶涛 实习生 孙启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
&&&&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公众一下子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但是,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发生在灾区,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
&&&&近日,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针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的心理问题相对更普遍。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以前也存在,但是我们主要关注大学生的温饱、学业等问题,对他们心理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负责此次调查的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首席策划杨利平说,“地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针对一个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是在危机还没有发生时就做好准备。”
&&&&大学毕业10年的刘先生,最近看到新闻,云南一名大学生因为担心拿不到毕业证而自杀。刘先生很不理解,“我大学毕业时没拿到学位证,但生活毕竟在继续,我会更加努力工作来弥补遗憾。”他感觉,近年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可能扭曲了很多大学生的心态。
&&&&很多大学生和刘先生有相同的感受,调查中,57.4%的大学生表示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就业。同时,也有53.4%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是最大的压力。此外,也有一些大学生的压力来自情感问题(27%)、人际关系(26.5%)、经济紧张(14.4%)以及父母(8.6%)。
&&&&北京科技大学大四学生刘渠(化名)今年刚刚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但他同样感觉压力比较大。他说:“我家在农村,读大学给家里造成的负担挺重的,毕业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幸亏考上了研究生。我准备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但是和以前的同学交流起工作的事情,我还是觉得挺自卑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压力之下,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除了人际交往障碍(59%),还包括抑郁(26.1%)、强迫症(24.3%)、忧虑(22.5%)和自卑(20.7%)等。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薇薇说:“看到周围的人都很优秀,我就会有压力,心情比较焦躁、郁闷,不想和别人说话。老觉得她们也不喜欢搭理我,我觉得自己情绪很不稳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马喜亭认为,大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本身就是一个要求独立和自我反思的重要阶段,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他说:“有的人比较孤独,想交往但不会交往,沟通就显得很重要。但是很多人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
&&&&马喜亭建议,大学生首先应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尝试着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取长补短,通过交往积累经验。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他还建议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对解决心理问题很有好处。做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后,社会学习资源分社立刻组织了十几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推出一套《七彩人生――案例式大学生心理发展丛书》,试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应该学会应对和处理。通过阅读,大学生可以从别人的实践中寻求到自我问题解决的方法。”杨利平说,在书中,老师们整理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把大学生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成12类,每一类问题都有一本书告诉大学生别人是怎样应对的。万一遇到类似的心理问题,就知道去找谁,或者知道怎么做。
&&&&杨利平的看法得到了调查证实。本次调查显示,有12.4%的大学生把看书作为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渠道。此外,有更多的大学生(47.9%)认为疏导心理问题需要面谈,21.4%的学生还愿意通过网络来解决,11.4%的学生愿意电话咨询。
&&&&“面谈虽然是一种相对受认可的方式,但是对一些学生来说却构成更多的心理压力。”杨利平说,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这种反应,但是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应该大胆去咨询,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SunYueqi Honors College
CUMT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欢迎光临我要调查网
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对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想通过这份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问卷进行了解。对于下面的各个问题,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如实填答。本问卷采取的是不记名方式,所以不会泄露您的任何信息。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您所在的年级:
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
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时常无故感到害怕:
我晚上睡眠不好:
我无故感到疲劳:
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假若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感到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或不像是真的:
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我经常情绪沮丧,郁闷:
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
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
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时常感到苦闷:
感到孤独:
过分担忧:
经常责怪自己:
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
容易哭泣:
感到头脑不清醒:
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一阵阵恐惧或惊恐:
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请输入密码:
其他帐号登录:
redirectStatus:
redirectWidth:
redirectQuestionaryExecId:【发布时间】
 & 1. 期望过高——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 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本人、其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生过高期望,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结”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行业,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另外很多海外归来人员未能顺利就业也和这种“精英情结”有很大关系。 和国内这种就业观和就业环境严重脱节的状况相比,很多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就业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高科技行业收缩和北美经济低靡,加拿大的失业率达到7.8%,大学生就业很难,不少学生选择了短期临时工作来暂时解决饭碗问题。巴西失业率达到12%,大学生们已经习惯“先就业再择业”。俄罗斯大学生毕业后大约只有30%从事与本专业挂钩的工作。而西班牙的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作“蓝领”工人了。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国外大学生能够放下身段,从事基层工作的态度和观念值得国内大学生反思。 & 2. 规划不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这方面尤为明显。这种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 对自我的了解是职业规划的起点,需要通过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同时,大学期间还要对工作世界进行探索,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行业和职业。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过浏览网络媒体、听讲座、实习、职场访谈等途径进行。做好这两部分工作,是确保找到和自己优势匹配的职业的条件之一,有助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上学期间可以按照目标职业的能力要求来塑造自己,到了求职的时候已经具备目标职业要求的能力素质要求,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很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期间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学习,并且由于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养工作所要求的必备能力。同时,这些人群在求职的时候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  & 3. 约束太多——不合理信念 大学生求职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头脑中,就会影响顺利就业。求职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对“自我”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真没用。” 这种迷茫时的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犹豫、软弱。又如 “我无法从事任何与我本身能力、专业不合的工作。”这种静态的眼光,怎么能适应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还有一些同学对自我的认识过于自负,如“只要我愿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类,对“职业”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一定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没有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之前,绝不签约”,“我从事的工作要能满足我所有的要求”,“这份工作的专业要求应该是很严格的,我或许不合适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否则人生多没有乐趣啊!”,“这个行业不适合我的性别”……这些非理性的观念无形中就把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大大地缩减了,成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类,对“就业”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学对于就业过于草率,如“我会凭直觉找到最适合我的职业”,结果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造成频繁跳槽。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换工作”,过于随意地选择职业,往往会空耗精力,不利于在行业中提高自己,延误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同学又过于慎重:“这个决定我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变了”。把职业看成静态的,觉得“一选定终身”,结果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第四类,对“发展”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为这里机会更多,利于我的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点、工资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要辩证地分析自己的状况和自己行业的性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机会看起来多一些,但是优秀人才也多、竞争也大,个人相对竞争优势不一定能够体现出来,相反,如果能够在其他城市,或许更为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职业成功。 以上这些求职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在决定就业后一定不要用各种各样的主观推测“锁住自己”,而对职业环境以及自我追求的变化无动于衷。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要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 4. 压力过大——心理素质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畏惧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方面,并以一些情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虑、恐惧、情感淡漠等。这些就业心理常见问题,除了与当前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有关之外,也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相连。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毕业树立正确的求职期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将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版权所有(C)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联系方式:电话&5300454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北二环路185号(西)  邮编:01007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日常心理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