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缺乏问题和婚恋要懂心理学问题懂的进!

《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结题报告东关小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8页免费26页免费13页免费6页¥2.007页¥2.00 1页¥0.509页免费3页免费8页免费5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8页免费6页免费5页免费284页1下载券2页免费
《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结题报告东关小学|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人体内SOD丧失或缺乏引发白癜风的六大问题是什么_兰州新闻网_名医名院
> > 人体内SOD丧失或缺乏引发白癜风的六大问题是
人体内SOD丧失或缺乏引发白癜风的六大问题是
  众所周知,白癜风作为一种由于后天皮肤类色素脱失而引发的局部白色斑片,其发病多根本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黑色素细胞的缺失而引起的,但是原因不止这些,患者缺乏对白癜风正确的认识。通过白癜风专家对白癜风病因的反复研究,我们发现,给黑色素生成造成阻碍的因素众多,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微量元素缺失而导致的黑色素合成异常的病例普遍出现。
  北京美迪白癜风医院祛白技术专家李登芳认为白癜风的发病与微量元素如铜、锌、钙、镁等有关,曾经有研究结果显示白癜风患者的体内通过检测发现患者体内的以上几种微量元素的元素明显略低于常人。其中微量元素中以铜、锌和本病的关系最为密切,铜离子是酪氨酸酶的激活剂,黑素颗粒中含有高浓度的锌。
  这两种因素都是黑色素细胞合成的关键因素,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氧化酶,而该酶含有铜元素,如果铜缺乏,酪氨酸酶从结构上、功能上均要发生异常变化。另外黑色素合成过程中一些氧化酶含有锌离子,黑色素颗粒内含有锌,且含量较高。因此铜、锌元素在黑色素化学合成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导致众多患者的微量元素缺失主要是由于饮食而引起的,饮食中缺少铜离子,造成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作为白癜风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达到治愈的目的。而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包含动物肝脏、蛋、奶、肉类食品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对于患者康复食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体内SOD丧失或缺乏引发白癜风的六大问题是什么?
  很多得了白癜风的病人都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心理上的疾病呢?出现心理问题又有哪些呢?白癜风心理问题一:外观表现.白癜风作为一种顽固性皮肤病,对患者的外观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患者会因为白斑的存在而产生紧张、焦虑、消极等心理反应,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百般的扩大,患者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现在白癜风已经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了,要正确面对疾病,到正规白癜风医院进行咨询、诊断。。
  zjj 055
相关文章推荐:
西安中医治疗皮肤病?陕西省皮肤性病防治所汇聚了多余名权威皮...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热&&&&&★★★
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387
更新时间: 8:19:30
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科院副院长:张向葵教授讲稿
A.小明除了心律不齐外,其他身体部位都非常健康。
B.小萍身体非常好,是校田径队队员,但她与同学关系总处不好,常感烦恼。
C.小强身强体壮,学习时一遇难题就发怵,大家说他缺乏自信心。
D.小兰身体健康,善与人交往,情绪比较稳定,自制力强,意志坚定,大家都喜欢她。
他们健康吗?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应有之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
(一)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1.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
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预防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出现。前者是从宏观上要求人应该达到的可能状态;后者是指对未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进行防御与抵抗。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目前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包含以下具体的内容:
①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
②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
③基本的个性协调能力;
④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
⑤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⑥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
⑦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
(2)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①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②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
③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发展;
④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法国作家乔治.桑说:“心境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人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功能
(1)什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
①适应学习。如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疲劳的预防,应考心态的调整。
②适应生活。如生活环境的熟悉,合理应对因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
③适应人际关系。如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
④学会做人。处理好个人和集体规范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
⑤发展智能。如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掌握各种基本思维方法。
⑥发展个性。如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悦纳自己。
⑦发展社会性。如发展学生责任感、奉献感、合作意识。
⑧发展创造性。如培养学生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潜能。
这八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学生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精神有吻合之处,也是课改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趋势的反映。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依据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①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良好的态势中,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功能。
②提高学生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消极、被动地解决学生心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心理防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功能。
③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良好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此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学生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相应情境中产生条件性反应,表现出与之匹配的行为,进而形成一定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引进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一)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心理健康的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产生一些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分层的,它是由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前50%属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最大的特点是普遍性,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人人都会遇到。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儿童的多动、性早熟;少年的厌学、早恋;中年的婚恋、焦虑;老年的孤独等。心理问题一般可以自我调整,也可以找朋友、亲戚、心理医生帮助调整,即借助社会支持体系来解决,不用打针吃药,只需聊天式的心理咨询。
中间40%属于心理障碍。包括神经症与人格障碍,这是心理疾病的一个阶段,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因素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自己无法解决,必须找心理医生进行治疗。这种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这部分来访者也是心理科接待最多的人群。
后10%属于心理疾病。必须找精神科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1.心理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表现
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问题症状。一般而言,低龄段较多表现为行为问题,如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而中学生出现人格问题较多,如胆怯、敏感等。心理问题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智力问题。
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智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其中,多动症为影响学生智力障碍的首位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能集中,总是忙碌不停,静不下来;学习技能障碍属于感知统合失调引起的心理障碍;智力异常是指有些学生的智力可能发育不良,智商在70以下;注意力分散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与持久,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大中小学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愿学、不好学,学业成绩差,学习适应困难而产生“恐书症”、“恐校症”,因而出现厌学与逃学现象,不得不转学、退学或肄业。此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或任意责备,或受嘲笑、歧视而引起他们紧张心理,最终表现为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症状。
(2)情绪问题。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
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情绪出现问题就会喜怒无常,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急噪、爱与人争执,幻想等。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学生情绪障碍,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烦意乱,还常有腹痛、恶心和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另一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则是“逆反”性增强。老师和家长们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学生变得不听话了,你要他向东,他却偏要向西。心理学上将这个时期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逆反心理”。
(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良好的人,能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毅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特别是经不住强烈诱因的引诱,容易上当受骗。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易受暗示和容易动摇。许多学生不愿意承担责任,难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悲观泄气、打退堂鼓,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就退缩或逃避。有的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与人发生冲突后,因一点点小事,动辄就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
对他人或某种事物依赖性过强甚至依赖成瘾也是意志方面的问题,现在很多孩子事事依赖老师、家长“权威”,还有的对电子游戏、网络等有严重依赖,其生活的大部分乐趣来自现实之外的虚幻世界而不能自拔。
(4)人格问题。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自我为中心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样的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有些学生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很少想到别人,也不愿与人分享任何东西,缺乏同情心,缺乏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有些学生平时在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为一点小事而闹意气、泄私愤;不合群的学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则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交际现状。这样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适应社会。
2.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3.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忧郁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由于中学生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没有处理好,都会导致其心理负担过重,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等现象。
狭隘是指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纳他人, 也不理解他人。对小事耿耿与怀,爱钻牛角尖。当代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
妒忌是一种忧虑、愤怒和怨恨他人优于自己的一种复合情绪。有一些中学生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残暴是指中学生对他人或对自己的一种伤害行为。现在有些中学生由于不经意的一些小事引起了不愉快,便开始向其他同学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
恐怖是指中学生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点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表现出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惧感,如怕针、怕黑暗、怕鬼怪。
在学校中有部分中学生表现出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说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并为此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心强的中学生对自己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以为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甚至对稍微做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缺乏自信而放弃。
(三)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案例:
自杀事件:
日凌晨,广州市海珠区某学院一名刚入校两天的新生无法适应新环境,连续失眠两天后从宿舍楼跳楼身亡。
日上午,广州市五山某高校2000级研究生坠楼身亡。据了解,他们研究生的每门课要根据成绩排名,排在最后5%~10%的学生,给予黄牌,累计三个黄牌就换一个红牌,得红牌的学生毕业难度较大。该学生可能是成绩太差,受不了刺激。
2002年3月,身为教授儿子的黄毅留下遗书之后,在自家的楼上坠身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校园里消失。有关人员向记者证实,黄毅留有一份100字左右的遗书,大致内容是:学习负担太重,实在承受不了压力,不想活了。
犯罪事件:
2002年3月上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一分院批准逮逋了涉嫌故意杀人的大学生马晓明。只因功课不好被学校“劝其退学”,自感没法向家里交待的马晓明把自己的爸爸和奶奶杀死了。
2002年3月,在长沙市某高校发生了一起杀人碎尸案,犯罪嫌疑人因为感情的纠葛,残忍地将同班女友杀害并肢解。
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好玩”,将高浓度化学溶液泼向北京动物园的数只熊身上,造成动物严重受伤;
2004年2月,云南省昆明市大学生马加爵连续杀害4人的恶性案件。
从以上案例中的一些极端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是令人担忧的。近年来,我国一些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的结果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1995年,佐斌以“中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对湖北中等学校123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8.35%的学生心理适应方面不太理想,56.7%的学生曾经想到过自杀。
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33.2%的学生有强迫现象,24.8%的学生偏执多疑,23.1%有敌对情绪,32.6%心理抑郁,28.6%的学生感到焦虑,34.6%存在适应不良问题,35.7%情绪不稳定,31.4%对人际关系敏感,有学习压力感的学生占36.6%,33.4%的学生心理不平衡。从这些调查结果看,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1999年3月,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办公室对杭州1115名在校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7.34%,其中,初中生为16.52%;高中生为18.16%。
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河南教育学院的郭喜青2001年在对河南某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29%。低于有关资料记录的城市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约为15%数值。有心理问题的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恐怖倾向7.53%、自责倾向5.62%、身体症状4.78%、学习焦虑3.4%、冲动倾向2.95%对人的焦虑2.79%、过敏倾向1.39%,孤独倾向0.96%。
另外,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3.4亿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约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
尽管调查采用的量表和问卷各不相同,得到的数据也有较大差异,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中小学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包含着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遗传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必不可少的生物前提和基础,它既影响智力的发展,也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产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物遗传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3)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4)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2.心理活动因素
(1)一般因素
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①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想极力减轻或消除。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甚至导致人格变态。
②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元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③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2)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身体生长、发育急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身高、体重等逐渐达到成人的水平,但是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心理上还不够成熟,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心理的过渡性。
①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l心理发展迅速,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
l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
l心理发展是开放的;
l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l心理发展中具有矛盾性。
②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l认知有较大发展;
l性意识的觉醒;
l不成熟的“成人感”;
l学习心理压力加大;
l出现同一性问题。
③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l不平衡性;
“实际上我们还没长大,真的还没长大,承受不了你们给我们的那些……或许你们没感觉得到,我们自己也没有感觉得到――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强调自己已经长大了,实际上我们还是很小很小……”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家长的一厢情愿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错误观念和方式来教育孩子,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随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孩子根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此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如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学生的心声:
我真的好希望你们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负担,太多的……不过,我们自己也说不清希望什么……或许,那一步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人的一生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想那是我们已经做完或者没法做完的事情的最美好的结局,或许明天的你们见到的以是另一个世界的我们,请不要惊奇,也不要惋惜,这或许就是最美的结局,最美的结局……
如此悲观、凄婉!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紧张的节奏和巨大的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
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要减少或消除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团结协作,共同来完成。
(一)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中小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如学会微笑;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闭目养神放松法;欣赏音乐法;体育锻炼法;散步谈心法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1.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释放渠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包括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人际调节,而情绪体验调节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方面。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例如,愤怒时,可采取问题解决策略;悲伤时,可采取寻求帮助策略;伤感时,可采取回避的策略;而忽视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厌恶感,抑制快乐表情可以降低快乐感受。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等。
2.提高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态。
自信是人们充分估计自我力量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而现在很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脑子比别人笨。干什么事总是先给自己定个调,“我不会”,“我干不好”……,其实不然,正常人的大脑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构造都相差无几。因此,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应相差无几。成功的起点是自信,只要保持一种健康心态,树立信心并踏实地学、认真地学、定会取得好成绩。
3.拒绝孤僻,达到人际的和谐。
友谊永远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阳光。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分担自己的痛苦,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的世界,如果强行将自己缚在一个茧子内,那一定会滋生许多阴霾的。要相信,沐浴在生活温暖阳光下的人们才是不会抛弃生活的。
(二)开办家长学校,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
家长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主动的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的途径,它比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对家长的影响更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家长学校可以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摒弃子女私有、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他们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此外,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其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三)改善社会大环境,消除其消极方面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全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扩大高校招生名额,进行高考改革,实行“宽进严出”,并且增加就业岗位数量和用人要求合理化,使各层次岗位人才都能发挥作用,学生的成才道路选择将会更加多样化。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将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我们应努力在全社会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努力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要对学生的未来(人生六十年)负责。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终身学习。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精神”与“原创能力”。追求“原创性”,不仅表现为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社会各界人士应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强规范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经营行为,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如:
2000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精神卫生: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创伤和暴力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2003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中国精神卫生科普宣教工作的主题是“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四)抓住课改契机,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校要多开展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让心理问题远离中小学生,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1)广开渠道,扩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一是数量不够、二是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建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势在必行。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此项工作高质有效的需要。结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应提倡将当前的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这样一方面既可以扩充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提高师资质量。
在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建设的力度,合理规划,制订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从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得以保证,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稳步提高。
河南省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全省6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岗位培训,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百千万工程”进展顺利,培养100名教育教学专家、1000名学科带头人和10000名骨干教师。目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提高到97.5%,初中提高到88.2%,高中提高到73.6%,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者的比例分别达到27.3%和12.8%,为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心理健康教师作为教改前沿的生力军,必须接受各种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
①心理健康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l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l思维方式上,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
l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
l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
l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②提高心理健康教师基本素质的方法
l实行心理健康教师资格审查制度。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加强专业心理学会、教育学会等专业学术组织的干预与审查,逐步确立国家和地方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审查制度,使得专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逐步职业化,持证上岗。
l各级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
n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了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校长以及骨干教师的新一轮培训,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但在具体培训中,培训内容以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较少,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研究部署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
n要尽快完善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试制度、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台和实施,将大大减轻教师在改革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在参与课改中正确定位自己,并且鼓起克服矛盾和困难的信心。再者,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清醒地认识到对新课程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老教师在角色转换方面较为迟缓应持宽容的态度。
l教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主动提高心理素质。
n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转性,是大势所趋,因而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并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妄自菲薄只会降低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并最终动摇自己对做好自身工作的信心。
n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
北京市西城区银河小学倡导教师们要说好“十句话”,即:
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
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
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
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
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
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
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
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
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
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
“十句话”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为对学生实施进一步的辅导与帮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深入挖掘资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内容的综合化趋向不断增强,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从关注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到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教育,通过探索和发现他的潜力来促进其健康成长。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特别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除了身高、体重发生显著变化外,生殖器官也迅速发育。他们的性心理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异性面前既羞涩,而又好奇,更想探究,并伴有性的冲动。可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学生羞于向家长和老师请教有关性的知识,家长也认为这是一块禁区避而不谈,学样也很少进行性心理教育。缺乏正确引中学生们,于是有的有自责感和自罪感,整天愁眉不展,无心学习;有的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涉猎街头小报,甚至去看不健康的录像等,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异性间的关系,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结合当地中小学生的特点,挖掘教育资源,达到最佳效果。河南教育学院、美国培斯大学教育学院的专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关于中学集体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首先,对学校开展集体心理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可行性分析进行了说明;其次,指出心理教育课程是进行集体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中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既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相一致,符合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规律,又可为学生所接受,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第三,分析了心理教育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从学校内外环境的支持系统,师生之间良好气氛,有效的心理教育评价体系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2)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说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发挥了“主导性”的功能;则各科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便是副渠道,发挥了“濡染性”功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一个心理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科都可以针对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
①教材的处理与挖掘
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咨询教师。由于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涉及到学科教学的一切,包括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因此,要求教师转换其社会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线索,并努力实现教学目的观、教学效益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整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②教学活动的设计
这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一切。即如何从提高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
③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
良性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在课堂管理上,教师要善于合理应用表扬和批评,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④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能形成学生好奇、探究、坚持和精细等理智的习惯,发展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之中,克服接受式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达到好学、乐学的理想境界。
⑤学习困难生的个别教育
由于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教学上某些弊端的原因,在班级里总有些学习困难生。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3.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最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集体的合作。其一是学校和社会人员的合作,在家庭、社会和学生中激发起强大的支持力量,如美国新泽西州的“学校青少年计划”,加利福尼亚州的“健康始于主动性”,纽约州的“灯塔计划”等。其二是专家的集体合作,如在纽约地区,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一个由学校心理学家、学校社会工作者、教育评估专家、学生辅导员和语言矫正师组成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辅助组’(School-BaseSupportTeam,即SBST),为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心理诊断、咨询、评估和干预等。法国的“心理教育小组”,一般由两位专家分别擅长解决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与一位学校心理健康专家组成。这些都对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我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注意发挥综合作用。小学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高中要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第一级是广大学校教师,从心理健康角度辅导学生发展;第二级是学校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干预等;第三级是指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等为主要任务。
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①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l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它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以致于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l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如可以从中寻找导致某一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从宏观上寻找教育、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可以为学校的分班教学、个别化教学提供前提条件;可以为弱智儿童、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等特殊儿童提供鉴别、筛选和培养的措施;心理档案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可以为丰富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为从整体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等等。
l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差异,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l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加强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到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青少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归纳出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从而提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青少年心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为青少年心理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和概括,撰写论文,从而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l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有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有助于教师客观地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及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
l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纵向看,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矫治,仍可以通过心理档案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了重要保证。从横向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揭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揭示学生共性心理品质的问题,能促进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进行教育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程序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的材料。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
其次是学生资料的搜集。搜集反映上述档案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
最后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2)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活动
面对严峻的心理素质问题,我们应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个学校都应有具备一定心理咨询能力的教师,或聘请校外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人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们解惑答疑。
①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l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n首先,从教育改革的发展看,我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的应为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在这些基本素质中,心理素质又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主要指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心理能量,这是人们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所必需的内在条件。学校心理咨询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
n其次,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全面发展的人自然应当是心理健全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工作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心理咨询工作对学校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的实施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心理咨询工作与德育工作有密切关系。二者在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下,可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心理咨询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无法涉及的某些方面,成为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它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塑造良好的个性,发展健全的品格,提高道德水准。其二,心理咨询工作与智育工作关系更为密切。它能及时解除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恢复信心,提高学业成绩;心理咨询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成熟、潜能的开发,有助于个体获得最大限度的完善和发展。其三,心理咨询工作与体育工作也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对人体健康提出了新要求,所谓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因素也是致病、治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当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事实表明,心理因素不仅是人体致病、治病的重要因素,而且已经成为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引导学生心理正常发展,扫除其致病的心理因素,增强其体质,具有重要作用。
l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解决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n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中学生为例,初中生11、12――14、15岁,处于少年期,也称过渡期,是从童年期的幼稚向青年期的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心理矛盾错综交织的时期。因而这一时期的个体具有半成人、半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发展中多发、易发心理问题的时期。高中生14、15――17、18岁,处于青年初期,也称为青春期,是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看问题还不能全面,个性心理倾向性还不够稳定,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还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固有特征。
n目前,中学生还面临着外部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加剧了其心理发展的矛盾性。首先,从家庭因素看,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望子成龙心切,他们常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全然不顾。要求过高往往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压抑心理,有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可见,家长的期望在没有转化为孩子的内心需要,甚至与其需要相冲突时,最容易引起孩子的精神压力而导致种种心理问题产生。其次是学校教育因素。当前许多学校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就会给学生心理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再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人们竞争意识的增强,新闻媒介对现实问题的曝光等等,都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出现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简言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既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对学校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促进作用。
②正确理解学校心理咨询及其相关概念
l咨询――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
n咨询的含义比较广泛,主要有商讨、劝告、参谋、建议和辅导的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其含义已逐渐固定为专业人员以其专业知识为基础,为顾客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咨询的种类很多,根据咨询人员的不同专业,可分为法律咨询、金融咨询、卫生保健咨询和企业管理咨询等,而心理咨询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n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应技巧,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作出分析、建议、辅导,以维护和增进来访者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因此,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问题的,既不是简单的同情安慰,也不是包办代替解决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正视自己的感觉和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建议,使来访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
n学校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有共性,又有区别。不同领域的心理咨询有其各自的特点。学校心理咨询有如下3个特点:一是学校心理咨询遵循的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即在学校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被看作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或患者。二是学校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发展观点,即学校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消除阻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谈话,咨询者的基本技能之一便是倾听。
l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诊断
n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u二者具有共通性。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的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缓解患者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的过程;二者在目标、过程、指导理论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是一致的和相互渗透的。
u二者具有差异性。心理咨询的概念极大,特别在预防、教育上的功能,是心理治疗所难以包含的。二者主要区别可列表格如下:
适应发展问题
n心理咨询与心理诊断
u一般来说,心理诊断概念包含在心理咨询概念之中,因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必要手段。
u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内涵。心理诊断是从医学上借用来的术语。诊断的医学意义就是从病人的体征或症状来判断疾病。具体地说,心理诊断就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评定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其性质和程度等等。心理诊断的常用方法很多,如投射技术、人格调查、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等等,心理测验则是心理诊断方法中的一种。
③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咨询?
目前许多学校心理咨询的着重点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究竟学校心理咨询的重点应放在哪一部分学生上?学校心理咨询要不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目前学校心理咨询的某些做法看,似乎与建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根本目的不相吻合,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导向问题,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操作。为弄清学校心理咨询的范围与重点,首先要了解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l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究竟有哪些?目前有各种划分。但不管如何划分,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内容若以咨询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挥的主导功能为指标,可概括为如下3种主要类型与相应的功能。
n障碍性心理咨询――矫治功能:这类咨询的学生有心理障碍,患某种心理疾病,并已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障碍性心理咨询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来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平衡,因而这类心理咨询具有矫治功能。例如,神经衰弱症、社交恐惧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或学习危机引起的轻生念头等,都属于障碍性心理咨询的范畴。
n适应性心理咨询――预防功能:这类咨询的学生心理基本健康,但生活和学习中有多种烦恼,有明显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这类咨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目的是通过咨询来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因而适应性心理咨询具有预防功能。例如,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忧虑,人际关系不协调而苦恼,环境改变而自我认知失调等,皆属于适应性心理咨询范畴。
n发展性心理咨询――增长功能:这类咨询的学生心理比较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基本适应环境。这类咨询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目的是通过咨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追求完善的发展。因而发展性心理咨询具有增长功能。例如,怎样处理集体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怎样获得更多的朋友,选择什么职业更有利于自我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皆属于发展性心理咨询的范畴。
l学校心理咨询的重点
适应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的重点,这是大面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也是建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根本目的。学校心理咨询的目的是配合学校各方面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因此,学校应下大力着重抓好这两类心理咨询。障碍性心理咨询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难度较大,是学校心理咨询的难点,其中初二和高二年段是难中之难。
明确认识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正确理解学校心理咨询及相关概念,准确把握学校心理咨询的范围和重点,这些对确立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目标,突出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特点,端正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向,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作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在座的领导、教育科研人员、教师是倡导者、宣传者、设计者、实施者,愿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为未来中国培养出一大批心理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录入:qxzxdb&&&&责任编辑:qxzxdb&
上一篇心理健康: 下一篇心理健康: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甘肃省张掖市青西中学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青年西街108号
技术支持:PowerEasy.net  张掖市青西中学信息中心 站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婚恋要懂心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