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琉璃夜三十三话夜 盲人教我看东西

本文话题:传统文化,什么都,心理咨询,知识分子,名言警句修养全文阅读 作者:[日]新渡户稻造 著 王成 陈瑜 译 《修养》由www.92to.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修养全文阅读页面。关于人格养成的经典力作:修养 作者:[日]新渡户稻造 著 王成 陈瑜 译序言我曾经听到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有一个知识渊博的儒生,读破万卷书,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是,无奈他的才能没法活用,渊博的学问也只是藏而不用。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记忆力衰退,不仅是读过的书,就连所见所闻也都忘得一干二净。和人见面后,过上一段时间,就记不清人家的姓名和容貌,最后,连自己的年龄都忘了。更甚的是,和别人讲话也分不清高下尊卑、男女老幼。世人嘲笑他,称他为“忘却先生”。自从听到这个故事以来,每当读书看报,我都会想到这些东西早晚会忘记的。我并没有“忘却先生”那样的渊博知识,援引“忘却先生”的例子与自己对照也有失谦虚之美德。但就忘却这一点,很遗憾,我不得不承认,我一点都不比“忘却先生”差。我时常忙里偷闲,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旧藏书看上两眼,每当看到书中那些当时阅读时记下的评阅痕迹,会对自己曾经读过的书感到不可思议,经常会这样想:我什么时候读过这本书?我竟然读这样的书?我的年龄在不知不觉当中增长,眼看就要年过半百,自己曾经的所见所闻来不及与青年分享,就已经在重蹈“忘却先生”的覆辙了。每当想到这里,就感到十分遗憾。于是,我就想把自己过去的所见所闻与青年分享,或者,把自己为人处世的感想记下来,供后来者参考。所以,我就借《实业之日本》杂志的余白,每月两次发表自己的浅薄见解,供读者评说。陈词滥调累积起来也将要过百篇。这只不过是我治学之余偶尔所得感想,浅薄的地方也不少,有些话题也想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但是,我的初衷是让这些文字通俗易懂,即使拉洋车的车夫、砍柴的樵夫也能读得懂,所以,就省略了错综复杂的情节,写作过程中注意文章平铺直叙、浅显易懂。为此,有识之士看了,或许觉得可笑。实际上,我也多次听到朋友的忠告,说我的文章过于通俗,与我的身份不符,要我写得高雅一些。或者,在我的叙述中,经常引用自己的经验,属于常识性的话题,如同丑媳妇见公婆那样,不顾丢人现眼。这一切,自己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酷似“忘却先生”,我在叙述过程中,忘记了读者是少年还是老人,也忘记了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甚至忘记了名誉或者耻辱,乘兴趣所致,记下自己的感想,讲述给读者听。所以,本书的读者如果觉得文章有些奇怪的话,原因想必出自上述的缺点,请读者见谅。本书因为是随时记下的自己的感想,所以,缺少条理整齐的顺序,只不过是一本随想集。在杂志上连载时姑且不论,至于编成单行本有无价值,自己也有顾虑之处。但是,由于来自众多读者的恳请,虽然感到惭愧,还是决定结集出版。如果本书能够为迷茫者指明方向,为气馁者增添力量,为哭泣者擦去眼泪,抚慰不满者的心,这样的荣幸,对于作者来说会感到喜出望外,忘却年龄和羞耻也值得。在此,向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新渡户稻造1911年7月重返修养(中译本序)修养中译本序 重返修养(1)林少华当今之世,国人所缺少的未必是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也未必是职称学位和天赋才华,而恐怕更是人格修养、心性修养。本来,国人最不应该缺少人格修养。因为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生哲学、处世哲学。如孔子云“仁者爱人”,孟子云“反求诸己”,老子云“为而不争”,庄子云“用心如镜”,荀子云“崇德扬善”。尤其儒学,历代儒学家都强调修身为本,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国难当头“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和先忧后乐“天下为公”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到了现代,人格修养反而成了问题、成了稀有元素呢?其中原因固然一言难尽,但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断裂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显然同晚清以来外侮内忧*铄骨的社会情势有关。九十年前,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被视为封建主义的代名词,受到空前猛然的抨击,儒学独尊的时代至此终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限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未能对传统文化采取公允态度。而1957年的“反右”,使得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批饱学之士沦为“右派”,传统文化的地位愈发风雨飘摇,朝不虑夕。及至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所有传统文化俱成“革命”对象,风卷残云一般被“*”的铁扫帚扫进了所谓历史垃圾箱。言语道断,思维路绝,莫漫说儒学“反躬修己”之说,就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都成了“大毒草”, “造反”之声甚嚣尘上,“修养”一词殆成反义,危危乎销声匿迹。春风化雨,万象更新,1978年迎来改革开放。迩来三十年间,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人们大多有了政治修养、理论修养、艺术修养、文学修养以至国学修养,但人格心性的修养始终未能与之并驾齐驱。这从整个社会风气存在的种种流弊即可窥其一斑。归根结蒂,社会风气问题无非是心的问题。而心的问题也就是心性修养问题。正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修养,心才缺少定力,没有根基,如浮萍一样在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见利忘义,见钱眼开,见色动心,弄虚作假,招摇撞骗,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甚至为人师表的教授也有人把持不住,致使学术造假屡禁不绝。不讳地说,对于当下国人,心的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近年兴起的国学热不妨视为这种心无所依的焦虑和饥渴所催生的心灵寻根或文化回归现象。这也为人格心性的修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完全依赖国学也不现实。我感到费解的是——也许我孤陋寡闻——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哪位学者以国学为根基结合西学并揉进当代元素,写出中西今“三位一体”的修养读本。新渡户稻造这本《修养》恰恰在这方面有其价值。书中,他将东西方经典和自己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风潮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于一炉,在经典与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经典走向大众、亲近大众、服务大众,以此改造国民的思想、熔铸国民的气质、提升国民的人格。显而易见,中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文化是《修养》的两根支柱。作者开篇就将《大学》“修齐治平”之“修身”视为修养概念的来源,继而将基督“饲养羔羊”之语转用于“修养”的“养”,使得修养一词同时迸发出东西文明的光彩,构思精巧而妙造自然,双峰并起而互为一体,实为大家手笔。进入正文后继续旁征博引。以第七章“对待名誉的心理”为例,忽而孔子孟子菜根谭,忽而圣经古希腊莎士比亚,甚至拿破仑和《鲁滨逊漂流记》也联翩登场。又不忘引用日本临济宗中兴之祖白隐禅师逸事和之于日本人的“诚”之含义,信手拈来,随机生发。同时融入作者本人的阅历和对青年人心理的体察。东西切换自如,古今一气贯通。这是此书的第一个特点。第七章有这样两句话尤需切记:“讲别人的坏话,只不过是坦白自己的卑鄙”,“必须知道获得名誉的同时必定伴有几分危险”。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中译本序 重返修养(2)说起来,我国近年来出了许多励志方面的书,皆与修养有关。但大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再三告诉青年人如何成为精英或成功人士。成为精英或成功人士诚然可喜可贺,亦为社会所需。问题是那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则是平凡的,是在平凡岗位履行平凡职责的普通人。《修养》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为普通人写的。这是此书的第二个特点。作者认为修养的目的并非使人成为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获取荣华富贵,而在于提升人格境界,因而日常性的平凡努力比什么都重要。他在总论中写道:“也许有的人看到我用平凡二字感到不快。我所说的平凡任务尽管性质上是平凡的,但是,执行任务的人,绝不能称为平凡的人。”作者为此举了一个例子。每天早晨有一个卖纳豆(大豆发酵做成的一种类似湿豆豉的豆制品)的妇女从他家门前经过。她的职业平凡,买卖也很寻常,但她风雨不误,不乱开价,纳豆做得一丝不苟,态度诚恳热情。用赚得的钱养活卧病在床的丈夫和背上的孩子——有这样的人品,“她不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吗?”在作者眼里,了不起的人不一定是功成名就的精英,平凡的人也可以通过人格修养成为了不起的人。换言之,较之教人如何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这本书更是教人如何成为人格上的成功者。毫无疑问,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感。此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译者在译者前言中强调的通俗易懂。新渡户稻造是一位毋庸置疑的著名学者、大学教授和一校之长。早年负笈欧美,谙熟西方经典,通晓英德语文,曾以华丽而高雅的英语文体撰著广为人知的《武士道》一书。但《修养》则写得深入浅出,平白晓畅,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毫无艰深晦涩的学究气息和居高临下的说教意味,作为一代大家,委实难能可贵。自不待言,原作笔调需由译文体现。尽管以我挑剔的眼光看来译文有的地方尚欠工致和洗练,但总体上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这一特点。若干段落译得文气充沛,一泻而下。以“直译”论之,殊为不易。译者王成教授是较早自海外归国的博士。记得初次相见是2001年金秋时节,于北大参加季羡林先生九十周年华诞庆贺会暨学术研讨会之余,我们在阳光灿烂的未名湖畔畅谈良久,颇有同道之感。后来接连聚会京城,几次听得他的学术演讲和即席发言,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长于思辨,发言逻辑缜密,起承转合,侃侃而谈。日语口头表达能力也好,风生水起,滔滔不绝。同时不忘提笔行文,时有篇章见诸学术刊物和其他媒体,乃“海归”学人中的佼佼者。此次出书,以稿赐我,披览之余,略抒所感,谨为弁言。倘此书对国人重返修养或有裨益,亦不负译者一番苦心。是所望焉。日于窥海斋时青岛垂柳初绿细雨如烟一本值得重读的名著(译者前言)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译者前言 一本值得重读的名著(1)一百年前的日本,明治维新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在“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等口号下进行的体制改革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但是,对于物质文明的过度追求,造成了拜金主义的蔓延。同一时期,随着日本走向帝国主义的道路,连续不断的对外侵略战争以及结核等疾病、瘟疫的流行也给日本人带来了对于死亡的恐惧。而且,明治三十三年与西历的1900年重合,基督教世纪末的厌世思想也开始在日本流行,厌世与烦闷的话语在青年当中传播。经过明治维新倡导的文明开化运动,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排斥,支撑明治时期日本国民的核心价值观,即所谓文明开化、国家主义受到质疑。如何重建日本人的国民道德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金钱至上、道德混乱,尤其青年人失去精神寄托的现状,日本社会的有识之士开出的药方是倡导日本人进行精神修养,试图以此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修养”作为重新发现的一种伦理训练的理念,在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将东方传统的修身养性的道德伦理观念与欧美的理念相融合,被赋予了近代性的含义。“修养”一词成为英语Culture的翻译词出现在《自助论》等启蒙书籍的文本中,德语的Bildung也随着德国教养主义文化输入到日语的语境中来,东洋文明中的修养观,经过西洋文明的洗刷,受到日本知识界的重视。一时间,修养的话语大行其道。倡导修养的目的是提升日本国民的人格,改造国民性。从明治中后期到大正时代,即1900年前后的日本社会出现了一股“精神修养”的热潮。从当时的阅读趋势就可以看出“修养”流行的状况。这一时期,冠以“修养”名称的图书杂志真可谓汗牛充栋。从明治三十年(1897)至明治四十五年(1912)这十五年中,书名中存在“修养”一词的书籍,从日本《国会图书馆藏书目录》中可以查到320多种,这也仅仅是存留下来的部分。当时报纸上刊登的出版广告中,有关“修养”的图书也是层出不穷。《太阳》是近代日本具有影响力的杂志,它每年都会刊登有关上一年度社会各界的综述文章,其中一篇综述文章中特别提到了明治四十三年“成功类书籍和修养类书籍大量出版,大力倡导人们加强修养”(《明治四十三年一般出版界》,1911年2月)的话题。这一时代的日本人主要以读书和听演讲的方式获取有关“修养”的知识。著名的评论家、哲学家田中王堂在他的讲演《我的修养论》(《丁酉伦理会讲演集》,1911年9月)中,对当时“修养”的流行作了如下的描述:“当下我国的青年当中最受欢迎的书籍是以修养为题目的。”“看一下报刊杂志上的广告,或者听一听青年人的谈话就可以了解当今的青年人渴望获得有关修养的知识,或者希望受到修养方面的训练。”由此可见,修养书籍的出版大行其道,形成了出版热,“修养”成为明治时代读书界最流行的话题之一。新渡户稻造的《修养》就是这样的时代思潮中催生出的一部经久不衰的“长销书”。此书自从1911年出版以后到1934年就重印了148次。历经百年,至今,早已成为日本人修养励志的经典书籍。此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对青年人讲述了作者的修养理念。其叙述的方式就是用与青年人谈心或者心理咨询的口吻,既没有理论的铺陈,也没有高谈阔论,而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令读者倍感亲切。其论述特点也是形象生动,朴实无华。我们从新渡户稻造对修养这一概念的解释就能体会到他的叙述风格。“即修身是以克己为本,不因肉体情欲而心烦意乱,以心为主,然后确定身体的动作或志向,才能不错方向,不乱方寸,井然有序地前进。”“养是养心之意。养这个字正像字形所表现的那样,意思是羊的食物。羔羊是非常温顺的动物,没有什么智慧,如果没有引导者,最容易迷路,就像人的心灵那样很容易受到善恶的影响。”有关“修养”这一概念的解释,有人从哲学的层面,也有人从伦理学的角度,还有人从训诂学的层面,总起来说,大多都是抽象的理论叙述。而新渡户的解释引用了基督教的“迷途的羔羊”这一比喻,把传统的儒学论述中的“修身养性”与基督教中的悉心管理心灵的羔羊这一思想结合起来,叙述浅显易懂,又不失思想的深度。译者前言 一本值得重读的名著(2)这样的叙述风格并非作者信手拈来的文字,而是经过一番斟酌推敲的结果。读过《武士道》的读者大概能体会到新渡户的英语文章言辞华丽,讲究遣词造句,也注重篇章结构,采用的是针对知识精英读者的文体,具有很高的品位。而《修养》一书是在《实业之日本》杂志上连载以后,结集成书的。《实业之日本》是一本以工商从业人员为对象编辑发行的修养杂志。用今天的话说是一本通俗读物。在当时娱乐媒体尚不发达的背景下,这样的杂志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深受读者喜爱。明治四十二年(1909)发行量已经近10万册。面对这样一本杂志的读者,新渡户采取的叙述方法是“文字通俗易懂,即使引车卖浆者、砍柴的樵夫也能读得懂,所以,省略了错综复杂的情节,写作过程中注意文章平铺直叙,浅显易懂”(《修养》序)。据新渡户的后人新渡户琴子回忆,他在开始连载之初,每次都把写好的文章读给家里的保姆和仆人听,然后进行修改,直到他们能够读懂后才交给杂志编辑出版。可以看出《修养》一书的文体也是新渡户呕心沥血创作的产物。此时的新渡户稻造担任第一高等学校校长,同时兼任京都帝国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是留学美国和德国归来的知名学者,日本第一个农学博士。在象牙塔里,担任精英教育的新渡户稻造却非常重视对普罗大众的教育,他在致力于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平民教育。第一高等学校主要是为当时日本最著名的大学输送人才的大学预科(高中),这里培养出了许多位影响20世纪的日本和世界的优秀人才。这与新渡户稻造推行的教养主义理念是分不开的。依靠自己在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新渡户稻造采取创办夜校、举办演讲会、在通俗杂志连载文章的方式,实施社会教育,推广修养主义理念。有人嘲笑他作为一个知名的学者为乡野村夫、不学无术的青年撰写通俗文章。而他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当今最重要的是要对那些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或者上不起中学的青年进行教育,以期改变他们的观念。”“高深的理论尽管看来很棒,但是,一般读者根本看不懂。”“必须用浅显易懂的讲解,让大多数人理解。”(《我为什么要做实业之日本出版社的编辑顾问?》)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新渡户稻造在文章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文体尝试。他所设定的叙述对象是普通的青年读者,采用第一人称“boku”(我)叙述的方式,在讲究身份的日语叙述中,明确指向平等的朋友关系,而不是从教育家的高处俯视青年人,避免让青年人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他的叙述语气就像知心朋友给读者的忠告或者建议那样,没有说教,读起来感到是肺腑之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新渡户稻造学贯东西,通晓古今,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格言典故。东方的《论语》、《菜根谭》,西方的《圣经》、《英雄论》,东方的和歌、汉诗,西方的诗歌、戏剧,古代英雄豪杰、圣贤名士的故事,现代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逸事……随时出现在他的文章里,读来生动活泼,不会觉得作者有意卖弄,而是感到文章深入浅出,事例丰富。在他平凡朴实的叙述中,读者会得到精神的慰藉,知识的涵养。译者前言 一本值得重读的名著(3)阅读《修养》一书,我们能够感觉到新渡户稻造是在倡导通过修养提升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修养》涉及了青年如何立志、如何选择职业,怎样坚持信念、训练勇气,克己之心如何修养,如何对待名誉,储蓄、读书的方法,身处逆境时的修养、身处顺境时的心得,处世的标准等修养的诸多方面。新渡户明确指出倡导修养的“目的在于阐述我们平时尽自己的职责时所需要的精神准备,目的不是一跃成为英雄豪杰,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受到世人的喝彩。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自省而果断,即使贫穷内心也会满足,即使受到诽谤也能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这就是我所讲解修养的目的”(总论)。他的核心思想是希望日本的年轻人恪守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本分”,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理想。他通过讲述修养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期望“能够为迷茫者指明方向,为气馁者增添力量,为哭泣者擦去眼泪,安抚不满者的心”(序)。日本现代学者武田清子认为:“新渡户的《修养》是一本关于人格形成的优秀的论著。不仅在明治后期至大正时代形成一股时代思潮的各修养组织的思想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其中蕴涵着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人民族气质的目标和独特的方法论。”(《新渡户稻造全集(第七卷)》解说)以儒道佛为中心的传统道德观念,在近代物质主义观念的冲击下,走向没落。在新的精神道德需要重建的时代,新渡户稻造所提倡的以追求个人的精神独立、提升民族素质为目的的修养理念显示出了影响力。中国读者已经通过《武士道》对新渡户稻造有所了解,但是,多数读者或许并不了解新渡户稻造在重建日本人的国民性方面所做的启蒙工作。如果说《武士道》是他向世界介绍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是什么样的一本书,《修养》则是他时隔十年后重新探索日本的精神生活应该怎么样的一本书。把这两本结合起来阅读的话,也许可以纠正读者对于《武士道》一书认识的偏颇。除此之外,新渡户稻造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著作还有《随想录》、《随感录》、《自警录》、《处世之道》、《人生杂感》、《人生读本》等。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读书界并不太了解新渡户稻造其人以及其思想,即使见过5000日元纸币头像的人大概也不会关心此人乃何许人也。作为1984年版纸币的头像人物,新渡户稻造和福泽谕吉、夏目漱石一起成为代表近代日本的历史人物。他可以被称为农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外交家。他出生在日本东北地区的一个武士家庭,幼年丧父,少年时代跟伯父在东京上学,十岁进私立英语学校读书,十五岁时考入札幌农学校学习农学,受时任农学校教员的美国人克拉克的影响,信仰基督教。札幌农学校毕业后,在北海道开拓厅工作两年。1883年,新渡户考入东京大学学习英语和农业经济。1884年留学美国,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1887年留学德国,1891年回国,先后在札幌农学校、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任教。其间1906年至1913年任第一高等学校校长。1918年任东京女子大学第一任校长,1920年至1926年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事务次长,1933年因病在加拿大去世。作为一个农学家,他在农业史和殖民地农业政策方面颇有建树。作为教育家,他向近代日本传播了教养主义和修养主义。作为外交家,在国际联盟工作时代,他在世界各地讲演以推动世界各国间的和平友好,并主持成立了世界知识界人士参加的委员会,即当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前身。作为思想家,他对于日本人精神道德的论述,对于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成为日本近代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资源。前面已经提到,新渡户稻造在担任第一高等学校校长期间,在青年学生当中传播他的教养主义思想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为不能受到中学教育的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青年提供启蒙教育。《修养》一书就是他这一时期修养思想的集大成,出版后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时隔百年后,当我发现这本书,沉浸在阅读的喜悦当中时,意识到此书对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有许多启示,遂发愿翻译成中文,介绍给我国读者。翻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实业之日本社1914年出版的《修养》作为文本,并参考了橘出版社的2002年版的《修养》。坚持直译的原则,努力保持原作的风貌,尽量把作者的叙述风格传达给中文读者。本书序言至第八章由王成翻译,第八章至第十七章由陈瑜翻译,全书由王成校阅。由于译者的水平所限,译文有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指正。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谭洁女士、贾宇琰女士、好友周诗鸿、周敏西的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王成日\作者:新渡户稻造1862年出生于盛冈县。札幌农业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德国。1894年在北海道的札幌市设立夜校,为贫困阶层提供教育。历任札幌农业学校教授、第一高等学校校长、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东京女子大学第一任校长。1919年至1926年担任国际联盟副秘书长。1933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去世。其著作有《武士道》、《随想录》、《东西文化交流》、《处世之道》等。译者:王成 、陈瑜自省而果断,即使贫穷内心也会满足,即使受到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这就是我讲解修养的目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总论 修养(1)什么是修养?单从字面上看,也许人们早已明白修养的意思,但是,若问修养的目的是什么,自以为明白的人也会感到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以我的观点,“修”乃修身的意思。日本古代是否有这样的字句,不得而知。一般所言传的说法大概是来自于《大学》。《大学》中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治国、齐家、修身的排列顺序来看,我们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支配自己的整个身心。即修身是以克己为本,不因肉体情欲而心烦意乱,以心为主,然后确定身体的动作或志向,才能不错方向,不乱方寸,井然有序地前进。“养”是养心之意。“养”这个字正像字形所表现的那样,意思是羊的食物。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是繁体字“養”。以下皆同。——译者注羔羊是非常温顺的动物,没有什么智慧,如果没有引导者,最容易迷路,就像人的心灵那样很容易被善恶所影响。古时候,流传着墨子见白丝而哭泣的故事。这是因为墨子感叹,人的心灵就像未着任何颜色的丝线,随意染色的话,既可以染成黑的也可以染成蓝的。这和古代欧洲人把人的心灵称为“tabula rasa”即白纸,意思相同。所以说,如果放任自流的话,最终是不可能向善的。因此,不仅老羊抚养它的羔羊,而且,如果人类不帮助饲养的话,就不能期望它像其他家畜那样顺利成长。相反,如果尽心尽力地饲养,温和地对待它,羊羔会比其他动物更加对人顺从,也更加可爱。因此,当基督的高徒彼得问道:“师傅,我应该为您做什么呢?”基督重复两遍告诉彼得:“你要是爱我的话,就替我饲养羔羊吧!”修养的“养”字就像每个人管理的羔羊,稍不细心,就会死去。相反,如果耐心饲养的话,它就会最顺从你。就像对待羔羊那样,你要给心灵食物,寒冷的时候给它温暖,炎热的时候替它降温,走上迷途时,把它叫停,带它回到正道,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它走正道。对修养的误解简明扼要地讲,修养就是修身、养心,其目的是谋求身心的健全发展。最近,修养二字用得非常广泛,但是,有关修养的目的及其内容,有的学说和我的观点不同。例如,这些人也同意修养就是养心,但是,对于心灵的解释,却大不一样。按照他们的观点,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人的心灵本来具有动物性。所以,要说养心,就要像自然主义者所提倡的那样,随心所欲,使心灵适应动物性,不就是修养的目的吗?而且,根据我们的实验,人类容易喜好恶,也容易疏远善。从这一点来看,也因为人心的自然倾向是随心所欲,享受乐趣,这就是顺应性情来养心。何苦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呢?就像动物那样发挥本能,不就是养心的特征吗?”尼采主义、高尔基主义、自然主义或者本能主义甚嚣尘上就是这个原因吧。有关修身的观点,社会上也有人和我的思想完全不同。原本需要修的身是什么?这一哲学或者心理学的根本问题不提,简单地解释为“自身”即个人。还有人提出极端的自爱学说或者自私自利论,主张:“修身之道唯求自己快乐即可,修身乃享受自我幸福之意,未必与他人相关。天上天下,唯我独存,所以,满足‘自我’就是修身之大纲。”以此来解释修身的含义。但是,观其行动,他们表现出的颓废倾向令人感到悲哀。让持不同标准的我来说,也许有些不礼貌:这完全不成气候,根本谈不上修身,给人浑身散漫,身体失去原形,零乱不整的印象,令人深感遗憾。实践道德所需要的是平凡的努力我没有能力涉猎这些理论上的基本思想,即使有所涉及,也想故意避开。我深信,即使避开理论性的思想也不会影响实践,我认为道德的、伦理的思想并非用纯粹理论就能解释清楚的。德国的康德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对于宇宙万物都试图从理论上进行解释,但是,他却说宗教和道德用纯粹理论最终是不能解释的。他设计了实践论来解释。实际上,区分善恶曲直的能力与学术研究中所用的判断真伪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无论头脑多么清晰,知识多么渊博的人,也有缺乏道德观念的。我前些年去美国旅行的时候,参观了著名的智障福利院。在近千个智障者当中,有十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少年。如果与他们交流文史哲方面的话题,他们的知识面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若谈论学术的话题,他们的知识面连专家都会赞叹不已。当中最令人惊奇的是数学上的奇才。无论多么大的数字,让他做加减乘除,他不用算盘,也不用笔,随即就能准确地报出答案。例如,你说793625乘以99673,他立刻就回答出这个整数。而我们花三四分钟计算也未必准确无误,除法也一样,他的数学天赋实在令人惊叹。然而,他们根本没有道德观念,偷别人的东西不觉得是坏事,撒谎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二十多年来,福利院院长每天和他们接触并且对他们进行观察、研究的结果是,认为道德观念和智能是不同的。如果以智能为标准而论,他们可以称为有才华的人,从道德上来看,有的人可以说是智障者。这里只是举出的道德和智能之间差距明显的极端例子,在我们每天的实践过程中,会看到许多例子没有这么极端。所以,如果我们每天都要从学理上研究该干什么的话,那么,靠智力可以讲出有趣的道理,相反,也可以同样用有趣的理论来反驳。不过,这仅限于理论和研究,实际生活中,绞尽脑汁判断善恶曲直的大问题非常少,一生当中能否遇到一次都难说。我们必须履行的职责多是平凡的,无须绞尽脑汁,靠常识就能作出判断。但是,这也是最困难的。不,不光是判断,判断后的执行才是最难的。只要圆满地、不间断地履行日常的平凡职责,即使遇到一生中可能很少遇到的大难题,解决起来也很容易。只是,疏忽日常平凡的职责的人,一旦遇到这样的大难题,就会狼狈不堪,束手无策。所以,解决难题也要完成日常平凡的职责才能做到。有修养者与无修养者的区别也许有的人看到我用平凡二字,会感到不快。我所说的平凡的任务尽管性质上是平凡的,但是,执行任务的人,绝不能称为平凡的人。每天早晨有一个叫卖纳豆用大豆发酵做成的一种类似湿豆豉的豆制品。——译者注的小贩定时从我家门前经过。我并没有称这个卖纳豆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女豪杰,她的职业很平凡,买卖也很寻常,不值得称奇。但是,她每天早晨不改变时间,不乱开价钱,精选商品,热情待客,以此为宗旨,用获得的利益,照顾家里卧病在床的丈夫,养育背上的孩子,有这样的人品的话,她不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吗?总论 修养(2)人们往往通过职业或者语言来区别非凡与平凡,但是,实际上,以平常的努力和品德来判断是最恰当的。即使同样的平凡,既有低俗的平凡,也有高尚的平凡。例如,武藏野是平坦广袤的大平原。但是,向北延伸越过碓冰山岭,轻井泽的平原又一次展现出平坦广阔的天地。尽管都是平原,但是高度却相差三千尺。平凡也如此,同样也分为高水平的平凡和低水平的平凡。就修禅的人来看,坐禅只有“半瓶醋”的人,显得自高自大,蔑视别人。但是,自命不凡的人再进一步成为高僧大德的话,他的话其实也很平凡,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声调不同,眼神不一样,行走时落脚的方式不同,倒茶时手的姿势不一样。看上去平凡无疑,但是,平凡中存在巨大的高低差异,这就是有修养者和无修养者的区别。有修养者的言行,看上去很平凡,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不论对待任何事,处在哪个位置,都有很大的不同。吃粗粮的羔羊,生长到一定程度,有时反而比那些享受美食,得到特殊营养的羊羔发育得好。但是,到剪羊毛的时候,羊毛的品质明显不同。屠宰后吃肉的时候,肉味也不同。我经常从青年身上看到与此相同的状态。例如,甲乙两个青年,甲没有任何修养,做事完全出于本能,行为举止旁若无人,被世人称赞为“这家伙很有趣”,是个“怪人”,像个“英雄好汉”。乙平时小心谨慎,致力于自我修养,于是,人们说他是“不合格的和尚”或者“注重小节,不会成大器”,等等。但是,一朝有事,两人的态度完全不同,有无修养也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人是否有修养一定表现在言行上平时不注意修养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即使很大胆,也是所谓的盲人不怕蛇一样的大胆。所以,没有经验的人看起来有豪杰气概,但是,这样的人外强中干,并不是一个踏实丰满的人,看上去就像一个肥胖的士兵,臃肿虚胖,敲一下会发声。有修养的人也许很朴实,不显山不露水,省察自身,却具有无修养者难以企及的安心之处。非凡之事成就平凡修养如前所述,身处危急时刻需要依靠日常平凡的修养。春风吹过,樱花三日未见,花蕾已绽放。樱花不是遇到春风后匆忙开放的,而是从去年的冬天,忍耐严寒,孕育了花蕾。古代的武士身临战场,豁出性命争胜负,这是他们平时手持木刀以木偶为对象拼杀训练的结果。只要平时注意修养,关键时刻就会有精神准备。平日不悟舍身事,危急关头更惜命。这是和歌译文。——译者注“事先”也就是平常准备之意。正因为平时有舍身牺牲的觉悟,到关键时刻才不会迷惑。世人喜欢引人注目、卓尔不群,喜欢令人震惊、富有戏剧性,所以,轻视平凡的日常修养。我倒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思想。例如,在对通俗读本还似懂非懂的少年时代,总想翻阅高深的哲学书籍,无论怎样听别人解释,总有一半听不懂,查字典也是一知半解。只是作为一种乐趣,看到高雅的书就像见到了高尚的人那样感到快乐。同样,没有修养的人发表力所不及的言论,阐述见解不足的学说,似乎是为了图一时之快。但是,有修养的人不会这样。就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要用乳汁抚养,后来,随着时间的增加,才逐渐可以消化坚硬的食物。尽义务也是如此,在某个位置上,全心全意地尽到与其位置相符合的义务以后,才能培养出能够尽到更高义务的能力。总论 修养(3)我在此讲解修养方法也是如此。目的在于阐述我们平时尽自己的职责时所需要的精神准备,并不是希望你一跃成为英雄豪杰,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受到世人的喝彩。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自省而果断,即使贫穷内心也会满足,即使受到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这就是我讲解修养的目的。佐藤一斋讲过这样的话:“凡活物不养即死。心乃存于我身一大活物,最须以养。如何养之,唯理义而无他法。”正如养身之食物,每日需要三餐一样,道理和正义的营养也不能间断,稍有一些经验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每时每刻的修养,在实施期间也许没有太明显的感觉,但是,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出伟大的人物。致力于修养的人,一开始,会感到辛苦,一旦成为习惯,修养就会变成身体的骨肉,你就会变成与凡人不同的人。感到坐禅很难受的阶段,你是个不合格的僧人;度过这个阶段,完成坐禅要求的合格僧侣的确是令人景仰的人。未坐禅时人若知,何必夺取成佛路。这是和歌译文。——译者注总论修养学说之未来近来,呼吁修养之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几乎成为一个流行词语。对此,我担心的是其未来的走向。一般认为,我国的思想界大致十年一变,今日社会上流行的修养学说十年以后,将会得到怎样理解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今后将会出现三个倾向。一是反作用,二是知行分离,三是宗教信仰得以发扬广大。第一个倾向是反作用,是说修养所要求的仔细谨慎,那些具有豪杰气概的人不容易适应,只要有机会就会起来反抗,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修养学说流行期间,些微的反对不起作用。但是,如果流行的趋势衰退,那些攻击修养的人就会跳出来,当他们看到曾经提倡修养的人偶然遇到挫折,就会正中下怀,作为谴责别人的方法,攻击他标榜的主张,甚至指责修养死板,“如同切磋琢磨”,是人工雕琢得非常小气的工艺,缺乏自然。我相信,主张修养会使人的器量缩小的言论必定占优势。如此争论的结果,竟会产生悠然自得的大人物的话,那就很理想。但是,我担心:会不会导致产生自然主义的人物呢?第二个倾向是知行分离。仅凭这句话表达不了我的意图,需要作一说明。毕竟修养是以提升个人的人格为宗旨,无须论述孟子所说的养心之大是重点。另一方面,需要修养的精神表现在行动上,也就是说重点放在修身上。所以,修养的做法是实际的并且是具体的。可是,实际而且具体的事物从学理和思想的立场来看,因为不属于重要的意义,所以,似乎显得浅薄。于是,思想家分解了修身和养神,取养神法而舍弃修身法,令人反而信以为很高尚,甚至还会产生类似的说法。修身主要是针对他人即社会的行为,而养神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个人涵养,所以,既然努力养神,就没有必要努力修身。概括起来说,品行或者义理,这些表现在外表的相对的东西就变得不太重要。有时势必会产生一种倾向,认为没有什么比脱离尘世隐遁更好。第三个倾向是比第二个倾向更积极更前进一步的。努力观察,用心修养,就会遇到宗教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旦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关系,前生、后世、道德的根源等问题,就会遇到必须依靠宗教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即使在今天,已经立志修养之辈,有许多是宗教人士,甚至大多数宗教人士必定致力于修养。修养学说未来的倾向(发展)括号系是原文所加,用来补充说明“倾向”。——译者注将会波及所有方面,我相信其中主要的是上面三点。不管读者向哪个方向发展,我希望都不要违背常识性的判断,不要偏重空理空论。应该注意随社会一起变化,随社会一起变革。所谓青年是指将来应该做的事比过去做的事要多的人,即富有希望和抱负的人。一、文明是精力的储蓄(1)文明是精力的储蓄有位西方学者给“文明”这两个字下的定义是:精力的储蓄。我认为,这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解释,野蛮人就没有富余也不会储蓄,仅仅是过一天日子算一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们不会为了明天、后天——如果能活到明年、后年——储备食物,即使其重要性对他们的生存是不言而喻的。要是今天捕获了十头鹿,他们也只会在当天晚上满满当当地填饱自己的胃,剩下的部分则会悉数丢掉。这样一来,一旦他们遇到捕获不到食物的不幸时刻,就只有接连断食两三天。在他们的头脑中,丝毫也没有存在为了将来稍作储蓄的概念。因此,可以说,文明始于人类懂得储备食物之际。食物的储备意味着精力的储蓄。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唯物论者,但也赞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食物就是精力的说法。所以,野蛮人开始建造茅草屋,在里面储备谷物,熏制吃剩的猪、鹿,也就意味着文明的起步。因此,我也相信“文明是精力的储蓄”这句话的合理性。储蓄所必需的第一要素一个人是否开始储蓄,显示着那人是否具有先见之明。假设丝毫不为将来的事情考虑,只是一个劲地将收入积攒起来,这是吝啬。如果一个人喜欢在身边堆积如山的财宝,并且享受积聚的过程,只要不是巧取豪夺,这样的行为也无可厚非。只不过,这种享受很容易给别人带来危害,所以也并不是值得褒扬的事情。不过,能够未雨绸缪,事先储蓄,必须是意识超前的人才能做到的。正如斯宾塞所说,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其实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适应。一个人的智力越低下,对时间的把握就越目光短浅,对空间的把握就越狭隘。孩子们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说不出今天和明天的区别,也不会考虑周围哪怕是仅仅隔着一条胡同的事情。随着逐渐成长,他们慢慢地能分辨出明天、后天的不同,也能够关注一些周围的事情了。随着他们更进一步的成熟,基本上已经能够想象明年、后年的情形,对于十几里、二十几里以外的村子里的事情,也逐渐能知道一些了。随着人的智力的发展,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今朝有酒今朝醉,丝毫也不考虑将来的事情,这是最低水平的想法,基本上等同于野蛮人。在日本人当中,很多人看到有人在年轻时就开始制定将来的养老计划,就认定那个人老气横秋,不健康。当然,要是为年老以后的事情忧心忡忡,甚至因此而损耗健康的话,并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事情。但是,在健康的时候考虑以后的养老,这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一味地贪财有着天壤之别。日本人和西方人在先见上的巨大差别日本人和西方人的明显差别除了表现在工作上外,还有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制订计划。日本人固然也有针对国家大事的百年大计,或者每个地区都会制订十年或者二十年规划,但是,对个人来说,却很少有人会制订一个计划,或者严格按照计划行动。即使有这样的人,大概人数也不多。若是谁论及以后的事情,就是“空谈来年事,鬼也笑你痴”,因此,很少有人会想到制订一个来年计划。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父母谈论孩子未来的事情:十年后,这孩子就小学毕业了,二十年以后又怎么样了,几十年以后又怎么样,到那时,自己就可以享清福了。有类似这样计划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这些其实是消极的计划,至少性质是消极被动的。我佩服外国人作计划的地方在于:他们的计划清楚明晰,细致周密。例如,在欧美,有由家庭主妇做好一家的每日计划的习惯:星期一洗衣服,星期二接待客人,星期三亲戚来访,星期五招待朋友,等等。虽然每家的内容各异,但往往都会计划得详细而周密。安排好时间以后,主妇们就能够知道,在今天十点之前,除了鱼店、蔬菜店的老板和邮递员以外,别人不会到家里来,所以至少在十点之前,即使是穿得像女仆一样打扫清洁,也不用担心会被客人看到。就这样,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我认识的一位夫人,她制订了三年的计划并且平日严格按计划执行。她甚至计划好了三年以后的七月三日会坐船到哪里,八月的哪一天会在哪里。要是有事的话,就根据时间调整日程,写信通知到相应的地方。就这样,对三年之后的事情都做了详尽的计划。一、文明是精力的储蓄(2)与之相反,日本人的生活显得很没有计划。即使有,社会也不具备能让计划准确施行的条件。正吃着早饭,有客人来拜访了,在接待的时候,门铃再次叮叮当当地响起来。这样一来,就不能按时吃完早饭,接下来的工作也不能按时完成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没有规律,所以,即使是制订了计划,最终也还是不能按照计划来行事。很多人会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对制订计划之类的事情不屑一顾,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愚蠢的。对于人的生命,既然有今天,就要相信有明天才是合理的。虽然不知道会幸福还是不幸,要是动不动就想到以后会一死百了,如果到时候仍然健康地活着,就会因为毫无计划而茫然不知所措。日本人思想消极,觉得即使有今天,也许就没有明天了。与此相反,西方人相信,正因为有今天,所以才会有明天,也会有明年。基于这样积极的思想,他们制订计划,积极为将来作准备。假设个人只相信有今天而没有明天,那国家也是一样,而一个只知道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国家将会一事无成。也许会有一些人同意这样的看法。不甘于不足,积极储蓄余力关于储蓄和先见这一点,我动辄就爱批评日本人的思想流于消极。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世上一首广为流传的道歌日本和歌的一种。多为道德、精神方面的内容。——译者注。我虽然屡次引用过这首道歌,但总觉得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思想,让人在某些地方感到某种不足。这首和歌是这么说的:事随知足事不足,不足而足身自安。 很多时候也许会认为我们已经对这首和歌的意思了然于胸,事实上,玩味这首和歌的意思,会让人感到储蓄的不可行性。如果以不足为理想的话,就只能以每天勉强度日为目标。比起这样的想法,我觉得争取超过满足度的东西,为了明天或者他人而储存起来更为可取。这首歌的意思本来就是告诫人们,如果凡事都花好月圆,反倒有被滥用的可能性。金钱富足则易奢侈,美味丰盛则易伤胃,著华服则易炫耀,侮辱他人,身体健壮则易放纵。若任何事情都圆满无缺,定会不加珍惜,所以我们应为事物的不足而欣喜,每一天都有所欠缺更值得称颂。但是,教育的功能就在于:让人著华服而戒骄戒躁,强壮健康但不放纵,山珍海味虽堆积如山却不暴饮暴食。如果能做到这些,拥有超过满足度以上的东西也会是一件好事,而绝不会带来危险。总之,根据这一点来区分,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只要有一点余力就要全部挥霍殆尽,这是最劣等的人;第二类是害怕挥霍,尽量留一些余力,为不足而欢喜的人,这是中等之人;第三类人是越有余力越能有节有度,为了他人或者今后的需要,把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储备起来,以备日后之需,这是最上等的人。人若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就难免会遭遇类似于动物一样的命运。并且,一个国家的国民要是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即使善战,这个国家也永远不会成为傲立世界的强国。二、有储蓄意识的人大多是思维缜密的人(1)所谓的英雄豪杰之后都是乞丐大部分的日本人似乎都对储蓄金钱这件事情抱有一种轻蔑的态度。一说到储蓄金钱,很多人总是枉自猜测这是谨小慎微、没有气概的表现,而褒扬那些大手大脚、喜爱挥霍的人,认为他们具有伟人的气魄,自己进而也不禁效仿起来。但是,往往又不可能从头到尾坚持下去,在兵精粮足的时候,这样的人俨然像个英雄豪杰一样,大放豪言壮语;一旦得了病,或者发生意外事故,急需用钱的时候,所谓的英雄豪杰马上就原形毕露,其狼狈的丑态不堪入目。昨日的英雄成了今日的丧家犬,落魄之极,这些都是我们平日里经常亲眼目睹的事情。英雄豪杰们在留下豪言壮语为国捐躯之后,其遗属的凄惨之状,让人不忍卒睹。他们生前的好友实在看不下去,同情说:“某公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事,不能为子孙留下良田美宅。我们既为同志,就应该互相商量筹谋,为他的子孙筹集教育经费,希望大家能够响应。”就这样,昨日的英雄豪杰之后变成了今日的乞讨者。父辈虽然精忠为国,在他们故去以后,子孙悉数沦为乞丐,成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他们中的人会认为这是丢人现眼吗?为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的人另当别论,若非如此,却又不得不接受接济的话,着实是可怜。据说已故的大久保利通就是一个不为子孙留良田美宅的人。如果身居大臣这一要职,大多数人多少都会有一些积蓄,到了那样的地位,拥有巨大的财富也并不是一件难事。而且,在那样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即便自己不积极敛财,财富也自动会滚滚而来。据说大久保利通是一个对敛财非常淡漠的人,那么,他的收入都花到了哪里呢?我对于他的家庭财务不是很清楚,稍作了解后得知,公为了国家可谓是两袖清风,连往清朝派几十个间谍的费用,用的也是他的私财。这虽然仅仅是一个例子,但确实说明了他不为子孙留良田的作风。他虽然为国两袖清风,但也没有让子孙成为社会的累赘。虽然没有听说他特意为子孙谋取荣华富贵,但也没有听说他为了国家而让子孙沦为乞丐。与此相反,最近,在报纸的广告栏里经常看到为了某人的遗孤筹集教育经费的启事,而一问起这些人生前究竟为国家尽了多少力,花了多少钱,却往往让人心生疑窦。往往听到更多的,反而是这些人生前挥霍无度、花天酒地的事情,让人想同情也同情不起来。日本人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动不动就会打出“国家”的旗号。敛财的人可以说为国聚财,亏损了的人可以说之所以会亏损是为国家作了贡献。让别人来照顾自己的遗属,接受友人的钱财,都可以说成是为国家牺牲的结果,所以给别人添麻烦,接受救济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在乱世时代,军人身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情有可原,但是,对于此时此刻的当事人来说,仍然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让家族的名声受辱。他们害怕受到世人“吝啬”的指责,贪图“豪爽”的美誉,所以索性一掷千金,殊不知,这样却让后代成为社会的负担,反而有辱家门,是极其缺乏先见之明的愚蠢做法,并非是真有大志之人的所作所为。我们平时经常听到有些往日大手大脚的人,在得病而卧床不起的晚年,如何穷困潦倒的故事。每当这时候,我对这些人丝毫也萌生不出同情之念,反而觉得他们很可笑。父亲一人受责难,子女皆成善良市民虽然颇为惭愧,我在这里又要举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以作为那些缺乏储蓄意识者的反省之资。我从少年时代起就非常缺乏储蓄意识,每每在得到一周的零花钱以后,就马上拿去买煎饼之类的零食,和学友们胡吃海喝,狂欢一晚上。一到周末,就连去澡堂洗澡的钱都没有了。还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我倒没有因为这种事特别感到困扰,但当我远离家乡以后,却暗暗地为此受了不少苦,也给别人添了很多麻烦。我在北海道求学时是公费生,同学中有人非常富有储蓄意识。他将每年公家发的物品一一仔细收藏起来,到了毕业的时候,积攒下了一些簇新的衣服、好几双一次也没穿过的鞋子,堪称是和我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的代表。二、有储蓄意识的人大多是思维缜密的人(2)同学之间对他的评价不怎么好,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储蓄意识太强,他从来不和我们一起玩,更没有和我们胡吃海喝过。那时候,我作为没有先见之明的挥霍派的代表,还当面指责过他。从那之后过了十余载,我们虽然互相不通消息,但听说他已经拥有说不上几百万,但也有数万的家财,在自己的土地上建了房子,成了五六个孩子的父亲,奉养双亲,让妻儿生活无忧,悠闲度日。而且,和几厘几厘存钱的学生时代不同,现在他已是动辄就几百几千地开支票送人的身份。朋友当中如果有经济发生困窘的人,他都会给予通融。久别重逢,他竟然对我说,如果缺钱的话,他会借给我的。有一天,他笑着对我说:“我现在也过上了这样不愁衣食的日子,上学的时候你可是还忠告过我的啊!”当时真是让我无比汗颜。他的孩子们都衣食无忧,生活优裕。虽然他以前过的是艰苦的日子,但是,他的子女可能是因为在优越的条件下生活,所以,每个孩子都是健康茁壮地成长。孩子们能拥有这一切,都得益于有一位当初因为节俭而受人诟病的父亲……而且,他受到指责并非是因为对他人有什么不道德的行为,是因为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忍受着别人对他的恶言冷语,坚持贯彻了自己所信仰的东西。到了他的下一代,为国家培养出来的是几位善良的国民,这也是对国家的贡献。像我同学这样的父亲,比起那些自以为是,最后让后代沦为乞丐的人,不知要强上多少。有储蓄意识的人都是好国民在几年的时间里,我和多位学生有过交往。那些在做学生时有吝啬之名的人,到后来往往颇有成就。这并非是仅仅从三四个人身上得出的结论。与此相反,有一些人在当学生的时候是貌似洒脱的“豪杰”,不拘泥于金钱,毫无顾忌地将别人的东西视为己有,按道理,这样的人到后来会成为真正的豪杰,比那些积极储蓄的“抠门”之人会大有作为。事实上,这种人真正成大器的几率很小。有人非但没有成为豪杰,反而变得堕落放纵,成为社会的负担。有储蓄意识的人大多都思维缜密,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轻率为之,会有始有终,值得信赖。但是,那些作风豪放的人却不能这样让人放心。到了日后,若是将天下国家托付给他们,虽然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和一腔热血——天下国家如果有好多的话还好办——但是,就像人的生命那样,天下国家只有一个,怎么能放心地托付给他们呢?所以我经常想:寡廉鲜耻的吝啬行为固然不值得佩服,在不至于吝啬的前提下,有储蓄意识的人都是思维缜密的人,日后必然会成为能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公民。有储蓄意识的人都是大度、有韧性的人正如我屡次说过的那样,日本往往看不起会储蓄的人。能够忍受这些轻蔑,正是表明一个人意志坚强的证据。当然,储蓄超过一定的度、演化成了吝啬的情况另当别论,那些并非真正的吝啬、又能经受责难的人,才是真正有气量、有韧性的人。再进一步讲,能够胸怀大志、对吝啬的骂名甘之如饴的人更是了不起的伟人。在前年(明治四十二年)的报纸上曾经刊登过这样的新闻:某一位议员为了施行自己的政见,需要笼络一些党羽,据说他以结交同志需要经费为名,为了得到两三千块钱,赌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议员推行自己政见的目的值得赞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去结交同党也无可厚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甚至还是值得赞赏的事情,为此需要经费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这个议员筹集经费的方法却是错误的。其实,作为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之一,他可以将自己的年薪积攒起来,哪怕很少,做一个周密的收支计划,暂时减少一些娱乐项目,如果以这样的方式达到目的,他反而会得到人们的褒扬。虽然积攒年薪可能会是杯水车薪,但我想强调的是,重在此举中包含的意义。假如这个人在筹集、储蓄经费的过程中,遭到了各种各样的非难,只要他有“这是为了实施我的政见”的自信,即使眼前有可以得到不义之财的机会,也会严词拒绝:“我不取不义之财!”他有这样的坚定信心,一段时间指责他的人,过不了多久也会闭上嘴巴。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三、储备体力不是虚张声势(1)挥霍体力不是一件小事在日本人身上还残留着战国时代的道德观,很多人都将 “只有今朝,没有明日”的山樱花当做理想的状态,“考虑今后的事情是可耻的”风气还颇为流行。提到“江户人不留隔夜钱”这句话,就包含着赞扬此人是个豪放、爽快、有气概的男子汉的意思。金钱虽然不那么重要,但青年们任意挥霍自己的体力,却不是一件小事。他们往往一时兴起,就放歌豪饮,喧闹不已,明明知道消耗体力,却还是执意为之。为此得病以后,还自我安慰说:“生死由命,非人力所能控制。……人活一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去,担心将来的事情又有什么用呢?空谈来年事,鬼也笑你痴。”很多人就这样任由自己过着放纵的生活,不知不觉将自己的健康挥霍一空。在我的朋友中,有一个人学问、人品兼而有之,是当今社会罕见的人才。不过,他的健康状况往往却不尽如人意。我稍微年长一些,有时候会苦口婆心地劝告他:“你要好好注意身体。”这是朋友却一笑了之:“反正人是要死的,就是注意也未必长寿。”我给他讲了自己的痛苦经历后,感慨地说:“要是因为身体不好,索性早早死去的话,那倒没有什么。若是像我这样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只能做半个人的事情的话,实在是太难受了。”如果在读者当中也有身强体壮的青年,和前面我所说的人有同样的想法的话,我会将讲给我那个年轻朋友的那些话再啰嗦一遍,以提醒他们注意和反省。幸运的是,你们有健康的身体,一定要有为了今后的大事业而保存好体力的意识。假如以明日不可知为理由,糟蹋自己的身体,导致死不了但又不能正常生活的地步,对他人、对自己,都不是一件好事情。在明治四十三年元旦的《实业之日本》当中,刊载了这样一则桂公桂太郎,明治时代的军人、政客。——译者注的座右铭:一日行十里,莫如十日行十里,悠闲自在乐趣多。和歌。——译者注正如这句话所说的一样,比起一天做十个人的事情,花十年做十个人的事情更是长远之计,而且,我们需要为此储备体力。在青年朋友们当中,有的人也许会仗着年轻体壮,囊萤积雪,勤奋苦读。有人每天食粗粮,在昏暗的灯光下夜以继日用功学习。这样的精神诚然让人感动,但因此也会损害自己的健康,在日后做大事时而始觉体力不支、力不从心,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也许还有一些青年为了到陆海军当兵入伍,严格要求自己,不再过奢侈的生活。有人为了苦练身体,在严冬的时候甚至光脚不穿袜子,只穿着薄薄的夹衣和单衣,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奢侈也就意味着和身份不相称,是青年们最忌讳的事情。说到锻炼,众人大多会举手赞成,但对身体还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们来说,若是只凭着一时的意气用事,体力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损耗。正如前面所说,看那些夸耀自己“我年轻时候身强体壮,连石头都能啃得动”的老人,他们所有人都镶上了假牙。如果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好好保护那些坚硬的牙齿,到了年老时也许比一般人的要好上一倍,只因为凭着一时的意气胡乱使用,曾经那么坚硬的牙齿也咬不动东西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管自己的身体是健康还是羸弱,最好不要逞一时之强,损害自己的健康。要是因为一时的苦学损坏了身体,到了日后需要体力的重要场合而力不从心,就得不偿失了。那些立志要进入陆军、海军部队的青年们,更需要好好地保护身体,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作准备。类似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我殷切希望青年朋友们要好好地反省自己。储备体力不是虚张声势要储备体力,最好不要逞一时之强。日本人为了得到众人的当场表扬,或者为了所谓的义气,往往爱争一时之勇,胡乱挥霍自己的体力。很多人以交际应酬身不由己为借口,为自己酗酒、熬夜作辩解。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限于日本,在西方也是一样,欧美人也经常在酒吧里喝酒熬夜。同为恶劣的习惯,并没有什么两样,区别仅仅在于:日本人是在酒馆,欧美人是在酒吧。并且,日本人在恶劣程度上比欧美人还更胜一筹。受到日本人诟病的欧美人的个人主义在这样的时候反而能发挥作用。欧美人只要觉得违反自己的原则,无论怎样被劝,都具有拒绝的能力,而对个*利和义务观淡薄的日本人来说,只要说是为了“社会”或者“交际”,就会抹杀自己的个性,觉得“这就是社会的习俗”,明明知道对健康有害,还是要强迫自己吃喝。所以这样一来,对健康的损害就更加严重了。要是退一步想,就会明白,这样的行为是用一时的迎合换来永久的伤害。如果总是屈从于这些陈规陋习,身体永远都不会得到休养的间歇。这样的行为,犹如经营公司时将所有的资金都用于流通,不留一点储备金,导致基础非常脆弱,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岌岌可危。精力在无形中会损耗有关储蓄体力的问题,我想促使青年进行深刻反省,不要因为一时的健康,采取不自然的方法,贪图享受一时的快乐。在十个青年当中,大概会有九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但是,这种事情青年们自己往往羞于出口,父母也很难启齿,医生们也忌讳明白地说出来,教师基本上也会避开这个问题。这样一说,相信读者们大概都能够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了。虽然其害处众所周知,青年也了然于心,但忌讳谈论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偶尔听到,也唯恐污染了耳朵一样。我在北海道管理一所中学的时候,每年必定会在学生中间召开一次谈论这个话题的秘密会议,争取向他们提醒一些注意事项。青年们往往容易疏于养生,挥霍体力,消耗精力。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也许并不知道精力在无形中会损耗的,正如西洋有一句话所说的:天这盘大磨转动虽慢,但是,磨出的粉末非常细。虽然在一年两年之内也许不会有感觉,身体健壮的人也许在十年二十年之内也若无其事,但早晚难免会身受其害。身体素质不好的人也许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体力减退。现在神经衰弱的或者受到其他种种病痛折磨的人,寻找其根源,大半都与此有关。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三、储备体力不是虚张声势(2)在我所收到的青年朋友的来信中,时不时会有人和我商量以下的问题:“我不注意染上了恶习,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请问有什么戒除的良方吗?”实际上,精力过剩的人更容易染上这种恶习,所以需要加倍注意。对这样的来信,我总是推荐给他们以下的方法:洗冷水浴,适当运动,定时定量吃饭,作息时间也要规律,上床后争取在邪念产生之前入睡,醒了之后立即起床。我常常这样思量:如果青年们的精力不会为这些恶习所消耗的话,那国民的健康该怎样发展呢?即使效果不能立即显现,若是能够养精蓄锐,一旦有个万一的时候,该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啊!这些能量虽然不能具体统计出来,但假设能够用数字显示的话,该是何等庞大的一个数目。消耗体力的虚荣心关于储蓄体力,我还有一点想说的就是:虚荣心。“虚荣心”这个词在最近动不动就容易用到女性身上,其实这绝不仅限于女子。很多气量小的男子也有虚荣心。每当看到那些为了一些无聊的小事而神气活现、奢侈浪费的人,我就明显地能感觉到他们的虚荣心,觉得他们很可怜。在和人交往的时候,虚荣心和胆识是成反比消长的。在我认识的青年中,有很多人或者腕力过人,或者剑术高超,有人甚至是柔道达到了好几段的高手。这样的人要是能够达到深刻领悟到武艺的精髓的境界固然最好,但很多人动不动就将“武艺”和“技术”混为一谈,不求上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要么就恶作剧似的夸耀自己的技艺,要么就虚荣心高涨,挑衅别人,顶撞警察,甚至无故殴打无辜的人,而且还觉得自己很伟大的样子。在以前,这样的行为被称做“蛮勇”,而且,和以前相比,这样的人到现在仍然有增无减。真正领略到武艺精髓的人,自然会显现出凛然的气势,不到关键时候,或者是不到必要的时候,都会收敛锋芒。他们自尊自重,认为没有必要显示“蛮勇”的时候,就不会轻易显露身手:“这样的事情,没有我动手的价值。”像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懂得储备体力的人。说到这点,我想起了大阪城的名将木村长门守重成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译者注。一个司茶人室町至江户时代,侍奉武士主持茶道的剃发者,或者僧侣。——译者注故意踢了重成的腰刀,一边踢还一边挑衅:“尔等懦弱武士的腰刀弄脏了我尊贵的脚,真是岂有此理!”并且握紧拳头狠狠地打了重成的头。重成力敌千钧,要杀死他可谓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却一点也没有显现出愠怒的样子,只是默默地离城回家了。这件事情在城内迅速传播开来,重成被众人斥责为没有骨气的武士。重成的同僚听到这件事后也大惑不解,询问他为什么不狠狠地惩罚司茶人,以堵住众人之口。重成笑着答道:“那个司茶人不过如同一只苍蝇,没有必要因为苍蝇的攻击而发怒。武艺是在你我的危难之际才最能显示出价值的东西,用在苍蝇身上岂不是浪费?”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是不是说评书的编出来的,但确实是一个能够从中得到诸多教训的美谈。只因为重成确信武艺只可为忠义所用,就能够忍受司茶人的无礼,即使是被众人责骂为懦弱的武士,也能够坚守忠义,忍受诽谤。重成在大阪城陷落的时候壮烈地阵亡,证实了他的体力过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他储备的体力才得到了最大意义的彰显。我在这里所说的储备体力,指的就是平日里积极储备体力,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能够具有英勇报国的心理准备。储备体力所必需的锻炼要储备体力,我们必须磨炼自己,让体力对外显现出来。人的体力只有对外显示出来,才会越来越发达。对击剑柔道来说,只有选择合适的对手,将自己的体力表现到外部才能涵养并储备体力,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情。所以,“磨炼”是储备体力的必要前提,而“磨炼”又必须要通过将其显露在外面的方式。要储备体力,我们就必须遵守卫生规则,适度运动,洗冷水浴,让身体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我虽然不是医生,不能够一一描述这些规则,但却知道不应该将宝贵的体力浪费在没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应该有坚强的意志,不要因为一些无聊的小事或虚荣心、一时的快乐而逞一时之勇,而应该将体力储备、保存起来。至于应该如何使用体力这一点是一言难尽的,这只有靠体力以外的东西来判断。在这其中,知识的储备与其关系最为密切,下面我将会进一步谈到这一点。四、将储备的知识显露出来的机会至关重要三、储备体力不是虚张声势(3)在劝诫大家摒除虚荣心的时候,我指责了诸如炫耀臂力的行为,其实这并不仅限于臂力。那些有一些小聪明,或者小有学问的人往往最富有虚荣心,动辄就想在众人面前炫耀一番。爱宕、鞍马天狗虽恐怖,乡下小天狗更狰狞爱宕、鞍马:位于东京和京都的地名。天狗:日本传说中的妖怪。——译者注。只要有一点点学问,马上就想显露出来,这是很多人的通病。从前有一位儒学者曾经说过:“学问实际上是很臭的东西,犹如煮萝卜,会越煮越难闻,只有到煮得烂熟以后臭味才会消除。”在禅师们看来,半瓶子醋的人经常以豪杰自居,他们打着“脱俗”的名义,对人无礼,以“大功不拘小节”为借口,无故冒犯他人,并且自己还洋洋得意。外行都能看出他没有真正入门儿,也就是所谓的“徘徊在禅寺的厨房,一身酱臭味”引申义为:冒充大师。——译者注。那些真正领悟了禅学真谛的人,反而不会处处显露出精通禅的样子。他们所说的话听上去也平淡无奇,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那些有眼力、有见识的人,在听到和看到他们说话行事之后,会觉得他们在某些地方与常人不一样,他们走路的姿态都是含威而不露,虽然同为屏声静气,却与盗贼的蹑手蹑脚大有区别。他们无论遇到何种奇谈怪事都只会微微一笑,那笑绝非带有嘲弄之意。有时候他们也会发怒,却并不会憎恶他人,即使他们有时候会豪爽直言,也不会令人生厌。他们的话风雅俏皮,让人回味无穷。他们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仅仅是因为在禅宗中得到了开悟,正所谓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如果身为学校教师,经常将自己的专业挂在嘴上的话,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并无大碍,但作为个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经访问过一位堪称学术界泰斗的博学之士。他虽然在全世界也是赫赫有名,但却不妄谈学问,假如被问到的话会多少回答一些,不被问到的话就一句相关的话也不说。虽然他的学问深不可测,但平日说话和普通人并无两样。不仅仅是做学问的大家,政治家或者有度量、有智慧的人都是如此,也就是“威而不猛”,他们自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但绝不是鲁莽强悍。在林肯就任总统期间,国家持续四年内乱,全国都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曾经有一次,在内阁会议上讨论完一件重大事项,会议结束以后,他说道:“这下会议结束了,我来说一些私事。”他一边说,一边把长长的腿放到桌上,然后讲起自己从前的趣事,逗得在座的人开怀大笑。他这样做,并不是不将国家的忧虑当做一回事。当他回到自己的住处之后,也会为了国家大事而愁眉不展,甚至为了国民还放声哭泣过。他殚精竭虑,忧国忧民,却并不表露在外面。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伟人。将储备的知识显露出来的机会至关重要从前有句谚语说:“雄鹰藏其爪,真人不露相。”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将智慧显露出来,而是养精蓄锐,伺机一展宏图。正如有人说过的“抓住机会,发表高见”,无论多么好的言论,要是错过了发表的合适时机,就不过仅仅是愚蠢之人的胡言乱语。俗话说“事后诸葛亮”,小人物即使有等同于圣人君子的智慧,但展示出来的时机滞后,也成不了事。一旦失去展示智慧的时机,君子也如同小人物,而一旦抓住时机,小人物也能比肩君子。三、储备体力不是虚张声势(4)我认识的一位老人经常说,平生之事中,唯有把饭攒起来吃与担忧最无用。无论什么人,都不能在一天之内吃完三天的饭,将之存储起来。但是,若是平日里营养均衡的人,即使断食三天也不会太虚弱,而平日就营养不均的人,即使断食一天,也会变得非常虚弱。担忧也是如此,虽然担忧的种类各不相同,但是,即使不停地担心这件事该怎么办,那件事又如何应付,大多也不会起作用。比如,假如有人问小偷会不会从房子的那个地方进来,有时要想到怎么回答他。这样的担心有时会起作用,但是多数情况下都归于无效。杞人忧天虽然无用,但一旦遇到灾难,有应对的大致的心理准备就起作用。做到遇事不慌,就需要平日里未雨绸缪。因为未雨绸缪需要智慧的积蓄。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要记住很多事情,而是说需要储备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应该在平日里有意识地储备一些智慧无论是记忆历史事实、统计数字,还是动植物的名称,都能从中体会到储备知识的乐趣。 这些也许会在某个时候起作用,也许仅仅只会作为一种装饰,但我还是希望,比起具体的知识,我们更应该在平日里有意识地储备一些智慧。我在札幌求学时,有一个名叫藤田的同窗好友。听说他毕业后不久就得了肺病,虽然多方寻求名医治疗,但医生都对他的病束手无策,甚至没有一个人能保证他还能活一年的时间。但实际上,这位被医生们宣告活不了一年的病人,后来一直活了五年。医生们都非常惊讶,认为这堪称是奇迹。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多过预期五倍的生命,首先要得益于其夫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夫人给我讲过当时他们是如何利用她还是孩童时候学习的知识来渡过难关的:“我在学生时代就酷爱学习英语,嫁到藤田家以后,英语似乎没有什么用了。虽然我已经觉得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英语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但这次丈夫得病又让我重新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当时订了英语报纸,经常念给病床上的丈夫听。他虽然身体患病了,但头脑变得越发清醒,报纸让我们学习到很多新知识,这对病床上的丈夫是一种莫大的慰藉。我们看某一个地方的新闻的同时,会看到很多关于治疗肺病的药品和方法的广告,这些都会引起我的注意,一个一个地订购来试用。既然医生不能保证能超过一年,但总不至于会更短,万一有效,还能超过一年,这么想,我就邮购了各种各样的药物。就这样,也许这种方法对度过这个时期有效,药物又能够延长几分生命。因为长时间卧病不起,有的时候,不仅是病人本人,连看护的我也变得意志消沉,在这样的时候,英国文学比起日本文学就更加能够鼓舞自己。很多时候,我都会因为英国的文学作品而重新振作起来。”我认为,这就是储备智慧的例子。假如夫人认为英语毫无用处而荒废了的话,事情就糟糕了,不仅不能安慰自己和生病的丈夫,也不能将原本只有一年的时间延续到五年了。我们不知道自己储备的知识什么时候能够用上,虽然不能预测,但早晚会派上用场。只学习眼前急需的知识,也就是德国人所说的“面包学问”,面包只能短时间地起作用。我们平日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储备那些无论在何种场合都能用得上的知识。书包网 www.92to.com三、储备体力不是虚张声势(5)要养成这样的修养、储备这样的知识,需要看好书,听有益的谈话,和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交往,或者是静坐默想,将学到的东西消化之后深藏心中。说得高尚一点,就是做学问的方法,这些方法除了现在提及的以外,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一味地做学问度日处世,也许会感到异常孤独。放眼世间,没有一个同样有智慧,能与自己交流的人,看谁都会觉得他的行为很愚蠢,达不到能够和自己谈话的水平,因此,会觉得生活在社会上很苦闷。这样的人也容易对人耀武扬威,傲慢无礼。所以,比起知识的储备,道德的储备显得尤为重要。五、积德不论人和时间我等凡夫俗子应该如此储蓄德行一点一点储蓄的善行,到何时都不会腐烂,所以能够无限制地储蓄。不过,要是稍不留神,也容易消逝或者后退。虽然行一件善事,就会积下相应的德行,但若是第二天又做了破坏这件善事的行为,昨天的善行也就随之消失,积德行善也就化为泡影。假如右手行了四分善,左手行了六分恶,一相减还堕落了两分。就像这样,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积德行善到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反而作恶很容易。所以,要是今天行五分的善、作三分的恶,一相减还能剩下两分的善。第二天再行五分的善、作两分的恶的话,一减剩下三分的善,两天相加就行了五分的善。很多人都是每天多多少少行一些善,再作一些恶,即便一相减剩下的全是恶,也不要因此而失望,而是要有积德行善的意愿。孟子说过“我四十不动心”,我不能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心不再为恶而动”的意思。要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非常理想了。但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往往是想去行善,但马上又会涌起相反的念头,从而妨碍善行的实施。使徒保罗曾经叹息道:“在我的思想中,常常都有两颗心在争斗。往往在我想行善的时候,立即又会升起作恶的念头来破坏它们。”这犹如堆砖一样,并不是日复一日地越堆越高,总存在有不断破坏它的力量,削减这个高度。就像孩子们在河边玩的堆石子的游戏一样,好不容易堆高了,在一瞬间又会全部倒塌。在倒塌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失望,叹息道:“哎,不行啊!到底还是不行啊!”而他们是否会为此变得自暴自弃,正是关系到他们将来命运的分歧点。有一些人生来天性就很纯真,他们没有妒忌、羡慕之念,基本上也没有恶的观念。只不过,这样的人非常少。在十个人中大概有*个人是与此相反,如果他们不潜心修养,善就会停滞不前。兼有善恶两面的人,应该不松弛、不绝望,努力积德行善。正如我们储蓄一样,如果今天能存十块钱,明天再继续存一些,多多少少用一些,到了第二个月,至少也还能剩下一块钱。然后再一厘、两厘地存,渐渐地就会积蓄一些财产。德行的积累也是一样,如果能从注意最细小的事情、改正小缺点小毛病开始,渐渐地就会积累起巨大的德行。储蓄德行是所有的储蓄中最重要的事情。德行带给人的愉悦之感前面说过,储蓄德行犹如储蓄财富和知识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保证永远的荣华富贵,那么也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好的名声,挣到很多薪水。挣工资的人相当于卖了自己的知识,得到了金钱,但是,道德却不能像知识一样买卖。不会因为某个人品行好,公司或单位就会多给他工资。但是,假如德行能够换算为金钱,一百元的道德,一千元的道德……德行也就失去了德行的特点。不过,德行的保存力和带给人的愉悦之感却是黄金、名誉不能比的。有钱的人,也许会因为一次失败,在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财富;有知识的人,在生病以后可能会忘记以前的知识。有时也许还会被人妒忌或者羡慕。但是,有德的人却不会忧虑因为火灾而失去德行,也不会遭人妒忌。即使会遭到妒忌,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毋宁说,他们反倒拥有教化妒忌之人的力量,并且,他们还能体会到不为人知的愉悦。他们从来不会畏惧黑夜,每天早上起床以后会迎来灿烂的朝阳。其实阳光已经映照到他们的心中,即使刮风下雨,他们心中都洋溢着喜悦之情,仍能感受到犹如晴空万里的欢喜,在他们心中,到处都犹如乐土,能够体会到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可以说,就像和别人吃不同的食物一样。因此,他们既没有必要和别人竞争面包,也不用嫉妒、陷害别人,可以平和安宁地处世度日。他们即使遭遇了灾难,心灵受到了伤害,仍然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喜悦。这样的有德之人既没有聚集数万财富,也没有很多学位证书或者荣誉称号,抑或是加官晋爵的任免证书,但他们能够得到无与伦比的满足和快乐。所以,能够从这一点着眼的人,既不会对社会感到不满,也不会对职业抱怨不休。积德不论人和时间只要有积德的意志,无论什么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能够实现这一点。“卖纳豆”的若是决心储蓄,存下的金钱也许数量会很少,挑粪桶的农夫即使想储备知识,也许会难免狭隘浅薄,但若是储蓄德行,则不分职业的贵贱,财力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低,体格的强弱。而且,每个人都拥有最初的种子,可以立即开始,甚至可以从今天晚上就开始。一个人若想要储蓄,首先至少要有哪怕是一厘钱,没有资本就不能进行,要增进健康也必须以病愈作为契机,所有的这些事情都需要最初的种子,而德行的储蓄却能随时开始。我常常想的是,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任何人都能够做的事情。德行的储蓄也正是这样。每个人都拥有作为人不可欠缺、生命所必需的东西。当然,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每个人都各自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为了适应空气环境,我们拥有能够呼吸的肺,为了进食,拥有进行消化的嘴和胃。和这些事情一样,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根据个人的努力,经过勤奋修养之后才得到的。如果没有努力,即使是进了宝山也会空手而归。我们应该善用境遇,留意平日的所见所闻,利用所有的人生经验,将此作为前进的工具,只要有这样的意志,改变“境遇”就不在话下。如此能得到人生幸福吗?虽然每个人都能够锻炼出适应境遇的能力,但是人很容易懈怠,在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往往将原因归咎于自己以外的事情。回顾过去,总觉得再没有比自己不幸的人了!某某人真让人羡慕啊!但是,我觉得在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细细品味种种所谓的“不幸”之时,其实其中也包含着难以言传的甘甜。梅特林克梅特林克():比利时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青鸟》。——译者注说过:“比起过去,我们总是在不断进步。”也许我们曾体味到各种艰辛,但也能从中得到别人所得不到的经历。道路近在眼前,说是近,是因为路就在每个人自己心中,求助于他人的做法本来就是错误的。有的人会埋怨天道不公,这样的人其实是看着地,在抱怨天。若是心能放在地上,眼睛凝视天空,就不会怀疑天道的是非。对每个人的人生最重要、最不可欠缺的东西,其实每个人早已经拥有。所以,我们既没有必要埋怨天,也没有必要诅咒地。看书这件事情,并不是只要有看的行为就一定会有所得,若不是充满兴趣地去看,就不能有所收获。一、一条人应该走的路(1)清晨路遇上学的盲童我每天早上要从小石川的家去第一高等学校上班。每次途经指之谷町东京的地名。——译者注的聋哑学校时,看到盲童们靠着一根手杖,从对面缓缓走来的情景,我心中都会涌起一股佩服之情。从路的这一边有一辆人力车飞奔而去,眼看盲童差点就被撞倒,我被吓得心惊肉跳,但盲童却巧妙地避开了。也许车夫也会注意避免撞倒他们,但眼见那千钧一发之际,我还是暗自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幸好没有撞上!不仅如此,他们仅仅依靠一根手杖,既没有被石头绊倒,也没有掉到沟渠里,每天平安地在上学路上来往。看他们的样子,似乎并不是什么危险的事情。学校的校门不是很宽,大概只有两米到二点五米左右,但盲童们的手杖就像长了眼睛一样,能带领他们灵活地正好从中间穿过去。每当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佩服之情。事实上,手杖没有长眼睛,盲童们的眼睛也看不见东西,只因为他们每天走的都是固定的路线,熟知路况,所以不会出差错。为什么会有烦恼大概所有的人生莫不如此,如果小心翼翼、一步不差地行走,就一定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因为每个人具体的人生目标千差万别,所以,就拿门来作个比喻吧。盲童们之所以能够熟练地进入门里面,就是因为他们熟知自己脚下的路。一个人要走的路到底是什么呢?我不能从哲学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所以干脆就像一个外行那样作些推测吧。“道路”就是到达某一目的地的一条线,也就是一个人“脚应该踩的地方”。河是船行的路,陆地上的桥也是路的一部分,为了人行走而修建的地方全都是路。有的说法是路只有一条,有的说有两条,那就是“仁”和“不仁”。路又分为单行道和双行道。人有时候会因为不知道走哪条路而困惑,我们把这种不识路而产生的迷惑叫做 “烦闷”,而烦闷的结果就是踏上通往华岩瀑布枥木县日光山中的瀑布,1903年一高(第一高等学校)的学生藤村操在此投身自杀后,以自杀的圣地著称。——译者注之路而结束。我在这里就“路”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疑问,以求读者见仁见智的判断。人走之路,是远是近?说到道路,我们脑海中首先就浮现长短远近的问题。很多人会思考路是远是近、是长还是短的问题,家康公的遗训说:“人的一生如负重远行。”既然定义为“远行”,那人生之路一定是漫长的。这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所以应该是千真万确的。那么,远近长短的标准又根据什么来定呢?一般来说,我们用“多少公里”、“多少里”来衡量路的长短。不过“里程”并非是计量路的长短的唯一单位。除了空间,时间也能用来计量路程的长短。例如,向乡下人问路,他们会回答说,还需要花多少多少小时,如新桥车站到大阪还要花十三个小时,等等,而很少会有人说“还要走多少多少里”。用时间衡量距离,根据行路之人是走还是跑,即每个人速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用时间计量路程,从学理上虽然不甚科学,但是却广为大家所使用。伊索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外地人到了乡下,问一个当地的农夫到某地还要多久,农夫竟然没有回答他,他以为那农夫没有听到,于是又问了一次:“喂,请问还要花多少时间啊?”那人还是没有回答。他以为农夫的耳朵失聪,就放弃了询问的念头,继续往前走。在他走了大约三四十米以后,身后传来“喂!喂!”的呼喊声,他回头一看,是刚才那个农夫在叫他:“到您刚才所问的地方,大概还要花两小时。”外地人想:这人真是奇怪,刚才问他的时候不回答,现在走了他又告诉我,于是问那农夫这样做的缘由。农夫说:“因为这要根据您走路的速度来定。”道路的远近是相对而言的,所以要根据行人的速度来定。从前说到美国,人们会觉得那是好遥远的地方啊!到了现在,不就只需两个星期就能到达吗?即使空间上的距离没有变化,只要往返的时间缩短以后,同样能让人感觉变近了。二宫翁曾在和歌里吟道:放眼望去无远近,房舍错落吾家乡。和歌。——译者注 没有去过美国的人会认为到美国很遥远,在去过的人看来,却并非如此。这里所说的道路远近,是应该客观地看,还是应该像二宫翁和歌中吟唱的那样,进行主观推测即可呢?这便是我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人走的路,是宽是窄?既然路有长短,那么是不是也有宽窄呢?去过国外旅行的人往往都会赞叹:巴黎的街道真繁华呀!比起关心街道的长短,听的人心中也许更容易涌现出这样的问题:那里的街道是不是异常繁华,行人车马络绎不绝呢?人们在说到街道繁华的时候不会形容它有多长,而会强调道路的宽度,以宽为繁华的特色。那么,繁华的街道就一定很宽阔吗?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一、一条人应该走的路(2)虽说同为“道路”,乡间羊肠小道是路,能容下一个人悠然徜徉的马路也是路,我长期居住的北海道札幌大街也是路。黑田清隆伯爵在明治初期,曾经制定了一个建造札幌街道的远大计划。在这个计划中,道路的宽度达到七十米左右,从这一面看马路对面,就犹如站在河堤上看对岸。只不过这条路建成后没有被充分使用,路面上杂草丛生,除了长草的地方,平时行人往来所走的,不过是一条狭窄的小道而已。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条宽阔的大路,还不如说是蔓延在草原中的一条狭窄小道比较恰当。后来,我来到东京,记得当时上野的广小路非常宽阔,就暗自以为,人在上面一定能够大摇大摆地行走。去了一看,宽阔固然是宽阔,但是其中既有马车通行,也有人力车往来,还有无数的行人南来北往,人能够行走的地方意外地狭窄,哪里能够大摇大摆,唯有小心翼翼才能前行。这样看来,虽然整个道路很宽阔,但是人实际能走的地方难道不是极为窄小吗?柏林的椴树下大街是一条非常有名的大道。在它的两边,三层、四层的楼房鳞次栉比,左右两侧是人行道,其次是马车行驶的马车道,最内侧是骑马的马行道。马车道铺着坚硬的石子,马行道铺着柔软的沙子。最近,马行道的旁边增加了自行车道,路两侧种植了绿化树,最中间是人行道。虽然同为人行道,中间的人行道是供行人散步的,所以还有凳子、冷饮店等设施,行人在其中能够悠然自得地行走;两侧的人行道却是供行人来往的,走在上面的人都步履匆匆。像这样,每条道都有固定的用途,谁一旦走错,甚至有被撞死的危险。所以说,道路虽然宽广,但是每个人各自能走的空间却受到限制,一个人不能随便踏入不该走的路。耶稣基督说过:“吾之道甚窄。”就是教导人们要小心行走在自己该走的路上,而不要踏入错误的道路。关于什么样的道路宽,什么样的道路窄,我们应该走的是宽阔的路,还是狭窄的路,是我想发问的第二个问题。人走的路,应该简单实用,还是要装饰繁多?实际上,除了一些简单实用的路,也有一些路为了吸引行人的目光做了很多装饰,如在两侧种植绿化树,修建纪念碑,等等。这样的路的用途就不仅仅是只供行人车马行走了。我在游历欧洲时,来到西班牙,看到铁路两旁种着绵延数十里的杏树。当时正值开花季节,两侧的杏树开满了洁白的花朵,那美丽的景色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其实,这些杏树不仅能作为装饰,也能够在果实采摘后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桥梁和栏杆上的装饰虽然看上去似乎有些多余,但确实能激起人在上面走一走的心情。去年,修好的日本桥东京市内的一座桥。——译者注上装饰了各种雕像。有了装饰,桥虽然并不会由此就变得坚固,但能让人看上去感到心情愉悦。有人也许会觉得,桥上装饰了学者、先知们的雕像很有意义、很高尚,所以很想上去走一走,但有些路旁雕饰的人像,看上去像是刚刚砍下的人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还有一些路,不知为了什么,总是让我们感到莫名的恐怖、讨厌,因而竭力想避开。所以,每条路都根据开拓它们、拓宽它们的人的想法不同而各有特色。道路究竟该怎样呢?是仅仅只能用来通行,还是应该加入很多装饰呢?是应该让所有的人都畅通无阻,还是应该设上严格的关口,限制大多数行人往来,而只让少数有资格的人通行呢?从构造上看人应该走的路关于路的构造,我也有很多问题。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来衡量是否应该修筑道路呢?对于这个问题,请教工科的学者或者是包工头,也许他们会有许多不同的做法。本来,两者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工科的学者考虑的是道路怎样才能经久耐用,包工头则认为,只要外观看上去坚固就行,至于交付以后的使用情况,就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了。一、一条人应该走的路(3)在我们这些外行看来,世上的路有千百种,既有铁路、石板路、柏油路、橡胶跑道,也有像东京市内沙砾铺成的路,人的脚在上面成了路碾。我还想起一条纸做的路,那还是我在西班牙的公园里见到的情形。人们把很多五颜六色的小纸片装进袋子,装在马车上前行,只要看到对面驶来的马车,或者是马车和马车相遇的时候,就取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教岁岁红莲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