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炎,如何治疗老爷子年纪大了,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炎严重吗。我想给他找点这方面的药吃吃。

有骨关节炎还可不可以愉快的运动啦?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骨关节炎为“不死的癌症”。目前,全世界骨关节炎患者有3.6亿人。其中,女性从40岁开始发病,男性从50岁开始。而在55岁~60岁阶段,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急剧增高。值得注意的是,70岁老人的骨关节发病率几乎是80%~90%,远超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就有一半以上的人患有这种病。
昨天说到“跑步膝”的问题,曾经有个朋友的爸爸前一阵就是膝盖疼,走路都费劲,老爷子七十了,原来身体好,每天都快走五公里以上。到医院一看,医生说是骨性关节炎,就问她的爸爸是不是跑步或者走路比较多,老爷子就说了,每天快走五公里。医生说,千万别走了,伤膝盖。那么跑步或者快走,真的那么伤膝盖吗?
其实这里大家就应该看出来了,跑步膝,这就有点听风就雨了,那位朋友说她爸爸检查出来是骨性关节炎,因为本身有骨关节炎了,在运动的时候不注意,或者运动的方式及强度不对,确实会加重病情。
有的患者朋友会觉得,得了关节炎本来就老感觉膝盖特别僵硬,走路的时候也有些疼,就害怕本来就僵硬,再不多动动,那不更僵了,所以就忍痛加大运动。其实这是老百姓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关节炎产生的关节炎僵硬,不是动的越多越好。
那么有膝关节炎的朋友该如何运动呢?
锻炼股四头肌,促进膝盖血液循环,因为股四头肌是我们人类大腿最重要的肌肉群。首先,它不但负责我们走路、上下楼、蹲起等动作时的主要力量,还负责我们膝关节的稳定性,尤其是髌骨和膝关节前后向的稳定性。其次,如果股四头肌出现明显萎缩,最常见最重要的是内侧头(股四头肌分为四个头:内侧头、外侧头、中间肌和股直肌),就很可能导致膝关节平衡、力量、髌骨稳定性等多方面的功能失衡,进一步可以导致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就像提前变老了一样)以及其它诸多相关疾病。所以,维持股四头肌的正常肌肉状态和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普通人就应该经常练习,以维持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如上下楼、蹲起等正常功能;患膝关节疾病的人就更应该多加练习,增强膝关节的保护能力和运动功能,也可以促进膝关节损伤的恢复。
具体的练习方法在这给大家概括下:
首先,也是非常实用而且容易操作的绷腿练习
也就是在膝关节伸直的时候(坐、立、躺时都可以做)主动收缩股四头肌,使其绷紧,保持5秒钟,然后放松2秒钟,如此反复。每天最好做够1000次。并不要求一次做完,可以分多次完成,效果相同。
左侧箭头此图中不需要,右侧箭头所指部位即为股四头肌(从大腿外侧看),大家请注意此肌肉群收缩时的表现
其次,是股四头肌肌力抗阻练习。主要是以下几个动作:
直抬腿:躺在床上(一定要躺着,如果坐着练习,要不容易受伤),在踝部绑个沙袋,重量可以根据自己的力量和感觉来定,没有固定要求。一般1-3公斤即可。伸直位将整条腿抬起,让腿与床之间的夹角在30度左右为最佳。保持5秒钟,然后放下2-3秒钟,如此反复。每天做3-4组,每组练习有效的指标就是肌肉感觉足够疲劳了。就可以休息1-2分钟,然后重复。
伸膝抗阻:坐在床边或者椅子上,踝部绑沙袋。从放松的屈膝位一直用力直到伸直膝关节为止。当然,最重要的练习内侧头的有效活动范围是在接近伸直的30度范围之内,所以如果重点在练习内侧头,则主要练习最后30度即可。练习要求同直抬腿。最后,最常用而且可操作性强的就是静蹲练习
背靠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逐渐向前伸,和身体重心之间形成一定距离,大概40~50公分。此时身体就同时已经呈现出下蹲的姿势,使小腿长轴与地面垂直。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不要小于90度。因为蹲得太深,会明显增加髌股关节的压力,也不对大腿肌肉力量产生强烈的锻炼效果。一般每次蹲到无法坚持为一次结束,休息1~2分钟,然后重复进行。每天重复3~6次为最好。
注意:这种练习不是每人都适合的,一般只适合中青年人,如果膝关节有明显疼痛的中老年人就不适合练习静蹲。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欢迎访问BINZZ励志网,分享好故事、传递正能量!
您的位置: >
最新孝老爱亲先进事迹材料范文7篇
最新孝老爱亲先进事迹材料范文7篇
添加时间: 10:58:46
编辑:zhongpei
孝敬老人、爱护亲人是我国优良传统,你身边有哪些孝老爱亲先进事迹?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最新孝老爱亲先进事迹材料范文7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对于花甲之年的**来讲,这话,似乎有些不尽人情。在她眼里,婆婆娘也是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抛弃,不放弃,她觉得这才是一家人该有的感情。
**是**市**街道前进社区**村的一名普通妇女,自1982年嫁入丈夫**这个大家庭以来,全家一直其乐融融。爱好旅游的她,曾和丈夫游过不少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出国游,然而,自婆婆摔了跤瘫痪以来,她便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照顾一个瘫痪病人,意味要付出另一个人的精力。在这个家里,作出牺牲的是**,她辞去原先的工作,专门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婆婆从没长过褥疮,**对此有一些骄傲。
虽然婆婆和**的小叔子同住,但她的一日三餐,都是由**一手包办。每天早上,**都给婆婆搭配好营养早餐,做好了,她就端到婆婆那,把气垫床摇到舒适的角度,让婆婆倚在床背,再喂她吃饭。估摸着九点半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婆婆的午饭了,原来,老人家的口味喜欢烂一点,所以要早些烧菜,为了增强营养,每天她必定给婆婆炖一盅骨头汤或者鱼汤,做好后,她总是先送给婆婆吃,等婆婆吃完了自己再回来吃饭。
人们常说:婆婆和媳妇的关系不好处,就像锅和勺,没有不叮叮当当响的。长期卧床的婆婆,也有使性子的时候,每当她想出门转转,可双腿使不上力的时候,难免会烦躁难安,但**总是一笑置之,她说:&老人就像小孩,要哄的,她生气也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我何必跟她置气呢?&原来,婆婆除了双腿骨折,还患有老年痴呆、关节炎和心脏毛病,尤其是几年前公公生病去世后,婆婆的老年痴呆更是进一步加重。2016年10月,**做好晚饭便去喊婆婆过来吃饭,没想到婆婆不见了踪影,这可急坏了**,在通知全家人四处寻找的同时还报了警。彼时,婆婆还未因摔跤而骨折,双腿可以行走的她不知怎的跑到了埤城,多亏埤城派出所的民警将她送到了大泊派出所,得到消息的**总算松了口气,立马和家人把婆婆接了回来。2016年,家里又新添了一个小生命,全家都沉浸在幸福中。由于丈夫平时忙,老人又无力帮忙照看,生活照料全都是**一个人承担。孙女还小需要照顾,子女需要外出忙事业,婆婆身体不好需要看顾,她又要付出比之前更多的艰辛,然而她却笑着说辛苦也是一种幸福。
孝道,是人伦之始。从**辞去工作照顾婆婆的故事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和谐气氛,气氛中充溢着一种感动,一种时代的力量。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辞职回家,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不曾有半丝懈怠和怨言。日夜轮转,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情和责任,也为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模范,树立了榜样,彰显了向善向上的道德力量。因为,好风气是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来的。
&孝&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孝文化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亲情关系,更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也正是通过推进文化建设事业,培养情操高尚、情趣高雅、恪守伦常的一代新人。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只有在与人的全面发展良性互动中,才能发展壮大。
家住**市**区的**一家在左邻右舍颇为&有名&。除了他家有两个超过80岁的长寿老人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一个和他同样孝顺的妻子**。&我们能活得这么好,全靠儿媳**,一辈子都没有让我们受过气!&85岁的婆婆**夸道。
为照顾病婆婆,夫妻提早完婚
据**回忆,1993年的时候,自己才刚满国家法定的结婚年龄,就嫁进了张家。而且丈夫也是她第一次相亲和恋爱的对象,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家的情况,为人传统勤俭的她当即就决定和**结婚。当时提早结婚也是出于对婆婆的身体考虑,她常年患有糖尿病,没有一个细心的人在身边照料不太好!&**说,自己受娘家的教育熏陶,深知孝敬长辈的意义,再加上和丈夫感情发展顺利,最终才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定了下来。
由于提早办了婚礼,**和丈夫都没有及时拍婚纱照,直到儿子十周岁的时候,两人才补拍了照片。即便如此,**依然感觉很满足,因为她嫁进张家后,不仅丈夫对她疼爱有佳,婆婆**更是将她如亲生女儿般来对待。婆婆年轻的时候就是做教师的,文化素养高,即使患病多年她都坚持为我们做点事,对此,我也很尊敬她。&**称,婆婆生病的时候,她都是第一时间带她到医院检查,日常卫生也是她为婆婆打点,有她在,丈夫和公公都很放心。&她把我当女儿看,我也自然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来对待,尽一个做儿媳妇的本分。&**说道。
婆婆病情加重,儿媳耐心劝导
2013年的时候,**的糖尿病突然加重,发烧不退。焦急万分的**赶紧连夜送婆婆去了医院,经过诊断,医生告诉**,**的病情已经转化为尿毒症,但是因为**年纪颇大,做透析也存在一定风险。
为此,**陷入两难。为了给婆婆更好的治疗和照顾,**把实情与丈夫做了沟通,家人一致决定给老人做透析,不惜任何代价。
可是这个决定到了**这里却遭到了反对。&当时我婆婆认为尿毒症是很可怕的病,透析治疗既存在很大的风险又耗钱,坚持不接受治疗,把我们都急坏了。&回忆起那一年的情形,**还记忆犹新。为了劝导婆婆安心做透析,**想尽一切办法帮老人消除顾虑。
她先跑医保单位,了解尿毒症是否在医保的范围之内,按要求将婆婆的病例资料收集齐全,争取在经济上减轻家人的负担。然后,在照顾婆婆的同时,她又不厌其烦地帮老人家解释透析治疗的过程和效果,以减轻老人的心理负担。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做通了**的思想工作,老人家终于同意做透析了。&真的好险!2014年4月份的时候,婆婆病危住院,如果她还不愿意做透析治疗的话,结果很难想象。&**说,坚持做透析的**现在身体好了很多,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街坊四邻都看不出**是个患病的老人。
&**!又带着公公买菜啊?&你家公公都93岁了吧?身体好硬朗啊!&每当张**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公公**上菜市场时,总有人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他(公公)在家闹着要跟我出来哦,不然总呆在家里闷得慌!&张**笑着说道。
视公公如亲父
常年体贴照顾
家住化肥路社区的张**今年56岁,丈夫**59岁,家里除了他们外还有93岁的公公以及儿子儿媳一家。每当开饭的时候也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因为93岁的公公和7岁的孙女,一老一小给全家增添了不少乐趣。而这样的生活也让操劳了几十年的张**累并快乐着。
公公**今年已经93岁高龄了,由于这些年张**照顾得周到,他的身体一直都很硬朗,说话吐字清楚,耳朵听觉灵敏,思维也很有逻辑。张**称,婆婆很早就去世了,而她自己的亲生父母如今也不在了,家里的老人就剩下公公一个了。&我爸妈临终前都交代我,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公公,我听后非常有感触。决定以后一定要把公公当成自己的亲父来对待。&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的饮食起居、吃药穿衣,她都非常仔细,从来不敢怠慢。
&每天要喝两顿椰岛鹿龟酒,喝完了就要及时补到位,常年没有断过。每天还要吃好几种药,每种药吃多少,怎么吃也不能搞错。
所以有时候照顾老人比照顾孩子还要用心。&张**说道。听着儿媳这么说,反应很快的**立马跷起了大拇指,夸道:我家这个儿媳妇,真是好!&
视公公如孩子
到哪里都带着
已经习惯了被张**照顾的**,对这个儿媳产生了&依赖&,只要看不见她,心里就会不踏实。
由于张**烧得一手好菜,**的胃口一直都很好,但如果哪天张**有事无法赶回来做饭,或是身体不太舒服,没力气做饭的话,**就会&焦虑&地说:&没人烧饭了,该怎么办啊!我要饿肚子喽!&这时候,家里人就会像哄孩子一样去安慰老人,直到张**出现,确定她下厨做饭了他才安心。&老人年纪越大,就越像个小孩,公公其实也是关心我们小辈,担心我们有什么事,连做饭也顾不上了。&张**笑着说道。而且,只要看到张**出去,哪怕只是买个菜,**都生怕她&丢&了,总要跟着出去,于是有了开头描述的场景。当然为了公公能坐在电动三轮上舒服一点,张**特别做了坐垫,到哪里都尽量带上他。
街坊邻居也夸奖张**对公公的孝顺,称张**上街买衣服的时候,给孙女挑衣服的同时都不忘给公公也挑一件,而很多时候她都舍不得买件给自己。&对待孙女和对待老人一样好,相当于哄两个孩子呢!&附近邻居打趣地说。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93岁的公公和7岁的孙女还会为了抢吃饺子而&吵架&,张**只得安抚完老的,再去哄小的,忙得不亦乐乎。对此,**还有话说:&我是和重孙女闹着玩呢,不是真生气,你别烦恼了!&公公冷不丁的一些话常引得全家人笑声不断。
视公公如一宝
放弃赚钱机会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全家上下都是这么认为的。随着**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大小便没有数,常常需要张**和**配合起来给老人换纸尿裤和帮他做清洗工作。再加上不久前,老人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双腿不能像以前那样站立了,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轮椅上活动。
&要是换成别的上了年纪的人,一摔可能就躺下起不来了,可他经过检查后没有太大问题,照样中气很足!我们都佩服他呢!&**笑着说道。
为了持续、周到地照顾**,**和张**多次推却了&找上门&的赚钱机会。特别是张**,她本身炒得一手好菜,而且还有多年食堂工作的经验,很多单位都上门来请她去帮忙做饭,开出的报酬往往很诱人,但最后都被张**婉言谢绝了。
&家里的公公不能离了我照顾,我必须留在家里,而且我也和老伴商量,让他也推掉了工作,大家齐心协力照顾老人。&张**说,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他们是怎么照顾长辈的,小辈们也会耳濡目染,跟着学。一代代把孝敬老人、尊重老人的品德传下去本身就是&传承宝贝&。
张**的儿子、儿媳和孙女同样对93岁的&老顽童&疼爱有加。他们知道**崇拜毛泽东,无论去哪里旅游都会带回一套毛泽东纪念品给他;儿媳和孙女在外面吃肯德基,知道**也喜欢吃,常常带回双份的量专门孝敬他&&一家人其乐融融,羡煞旁人。
&家和万事兴吧,与家人的笑容比起来,与老人的健康长寿比起来,其他的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再苦再累也是开心的。&张**末了说道。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而诠释这首诗,**和**夫妇用了近50年时间。夫妻恩爱,子女孝顺,还乐于助人,是大家对他们夫妻的评价。不仅如此,他们这个家庭,在2015年还被评为丹阳市&文明家庭&。然而,幸运女神并未一直相伴,2016年,**突发脑梗,又患上癫痫病,面对磨难,**表现出了一个女人的坚强。每天给丈夫喂饭、擦身、康复训练成了她生活的全部,**说:&老来相伴,我只是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
筹备旅行 &突发脑梗
1月4日,大雪纷飞,丹阳市中医院住院部,一位一头黑发、满面笑容的女士就是**,她正在给老伴**打饭。今年已经70岁的她和老伴感情甚笃,说起老伴和家庭,说起如今的生活,言谈举止间满是爱意,连说:&还好的,还好的,我还能照顾过来。&
老伴**因病暂时无法说话,只能发出&啊啊&的声音,&别人都不知道他说什么,就我一个人能听懂。&**说,自己每天还教老伴发音、说话,&现在,我说一个词,他已经能跟着念了,很不容易。&说着,夫妻二人不经意的对视,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说起自己与老伴的认识经历,**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自己和**是经人介绍相识的,第一次见面,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都不错,便在1968年领了证结了婚。婚后,女儿、儿子相继出生,老两口相伴至今已是近50年了。
回想起日老伴突发脑梗时的情景,**现在还觉得有些后怕。那天夜里,**起身感觉头晕,随后便晕倒了,**发现后,便当即跟儿子将老伴送往医院治疗。&我们本来说好了要去香港、澳门旅游的,票都买好了,可是那天夜里老头子就突然晕倒了,吓得我呀,觉得天都快塌了。&**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很是感慨,&金洪得的是脑梗,我们在南京军区医院住了1个月,又在丹阳市中医院治疗了8个月&&&经过治疗,**度过了危险期,但半个身子却没了知觉,也不能说话,更别说生活自理了,样样都需要人照顾。&只要保住命就好,现在我每天都给他按摩,这都是和医生们学的,希望能够缓解下他的痛苦。&**感慨道。老伴患病后,**像照顾孩子般照顾老伴:刷牙、洗脸、洗澡、按摩、喂饭,从早到晚,日复一日。虽说有时候会受一些委屈,一天下来整个人也很累,但看着老伴渐渐好起来,看到医生都为他俩点赞,高兴之余她还有一点成就感。
罹患癫痫 好事多磨
&刚开始生病时,他的脾气还有点倔,不肯接受治疗。&**说,老伴半边身子瘫痪的时候,心里一下子难以接受,有些抗拒治疗,&我知道他心里难受,自己不能动,还要别人照顾,但我跟他说有我呢,不用怕。&每天,医生在为老伴做康复训练时,**都坚持在场,&一方面是看看他的训练情况,另一方面,我每天把医生教他做恢复训练的东西都记下来,第二天我再教他一遍,帮助巩固。&
经过医院的治疗和**的细心照料,**的身体一天天地好转。在**看来,日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但也是惊心动魄的一天。这一天,原先半边身体瘫痪的**可以在旁人的帮助下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行走了。或许是许久没有站起来过,**十分高兴,然而没多久,他就突然倒地,肢体变得僵直、无法弯曲。**吓坏了,赶紧叫来医生,医生经诊断确认为癫痫病。&那个时候,看到他站起来我还是很高兴的,但谁能想到他会得癫痫病呢?&**说,幸好老伴的命大,病情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当年6月5日,**癫痫复发,好在之后便再也没有复发过。
在市中医院住院8个月后,见老伴的病情有所好转,经主治医师允许,**便带着老伴回家静养。&在家里,除了给他按摩外,我还扶着他拄着拐杖慢慢走动。儿子看到父亲恢复得不错,便提议带着他练习练习走楼梯。&**说,那天儿子提议带着父亲走走楼梯,没想到一不小心,老伴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一家人赶紧又把他送往医院。&医生检查了下,问题不大,现在住下来主要就是观察观察。&
期盼能再带他出去看看
&现在可比以前要幸福得多了。&**说,年轻时,老伴**在司徒镇的供销社上班,自己在练湖养殖厂里工作,在现在看来,也许这两个地方相隔并不算远,但在过去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两人天天见面是一件奢侈而难得的事。&从供销社到家大概相隔5公里,但是当时没有车坐,也没有自行车,回来一趟都是靠走的。&**回忆道,那时由于交通不便,回家一趟很不容易,所以老伴常常半个月才回来一次。自己除了在养殖厂做本职工作,还兼任着妇女主任的工作。一面是工作上的繁重,一面是家庭的重担,**一并两肩挑起,成为丈夫工作的定心石。&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孩子们也大了,都成家立业了,我们也就放心了。&**笑着说。
**和**老两口很爱旅游,**没生病之前,老两口已经去过不少地方旅游了,&去没去过的地方自然是开眼界,而去上海、南京这些去过的城市,每次都能发现新变化,现在国家发展真的是快啊!&**说,他们也算是走过半个中国了,不论是近一点的城市,还是张家界、台湾、海南等较远的地方,他们都游玩过,甚至还出过国,去过泰国、韩国等国家。说起以后有哪些打算,**说:&等到老伴身体好了,可以出远门了,我还要带着他继续出去玩,看看这大好河山,见识见识新鲜事物。世界这么大,我们也要去看看!&
&要说是自己的亲闺女,那照顾自己的父亲是应该的,可作为儿媳妇,能把公公照顾得这么好那真是了不得。&提起12年来悉心照顾公公的曲阿街道永安社区毛家村好儿媳**,街坊四邻们都赞不绝口。
长媳主动扛起照顾公公的重担
今年90余岁的**不仅没有瘦骨嶙峋,反而气色很好,可以看出**的细心照料。据**介绍,她和丈夫是1981年结的婚,嫁到毛家37年。&公婆一共生育了5个孩子,两男三女,我丈夫是老大,所以我是家里的长媳。&回忆起刚嫁入夫家的那几年,**表示,当时公婆都健在,身体也还硬朗,丈夫在社区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虽不算多富裕但也挺和美。
只是,好景不长,1996年,正当壮年的丈夫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家中一下失去了支柱,&当时只感觉我们家的&天&要塌了,儿子才14岁。&2006年,一直与公公**一起生活的小叔也因意外去世。接连两次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后,公公**突发脑梗,手术后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却要面临短期内生活无法自理的难题。
说起为何要主动承担起照顾患病公公的初衷,**笑着说,丈夫和小叔都去世了,三个小姑子都有自己的家庭,不是忙着工作,就是得照顾下一代,实在难以全身心照料公公一人,身为长媳的她只能&当仁不让&了。&一开始,我很不熟练,毕竟男女有别,好在儿子也大了,经常也能帮着我照顾他爷爷。&&在照顾公公的过程中,有遇到过困难的事吗?&**迟疑了一会,眼角泛着些泪光,思索片刻后还是笑着说:&一开始公公因为身体的原因,脾气变得急躁,有时候想到外面坐坐,我自己力道不够,扶不起他,经常要扶两三次,这时候会感到特别无力。&**说,有几次自己和公公都摔在地上,多亏了邻居闻声赶来帮忙。看着每天忙得像个陀螺的母亲,儿子毛建浩也是一脸的感慨,他说,母亲把自己这一辈子最好的时光都给了这个家。
&为老人减少痛苦是我应该做的&
因为公公离不开人,自打将公公接到身边后,**便放弃了进厂工作的念头,生活重心也多放在公公身上,不论寒冬还是酷暑,她每天4点半钟就得起床,忙完一家人的早饭后,就要开始给老人穿衣服、洗脸、喂饭,然后再洗老人换下的衣服。&公公突发过脑梗,现在腿脚不大方便,为了方便照顾他,我和公公搬到了只有一层的老屋来住,省得他上下楼,儿子儿媳和孙女就住在老屋后边的新房里,每天下班后也来帮忙照顾老人,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说道。
百善孝为先。12年来,为了不让公公生褥疮,**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她在公公的床边为自己搭了一张小床,每天晚上,公公轻轻地叫唤一声,她立马就起身询问。每年夏季时,已过花甲的**便开始了每天为公公擦身的生活。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可对于心脏不适的**而言,做起来并不轻松。每次帮公公翻一次身,她都得使出浑身的力气。
但即便如此,为了不让爱干净的公公身上有异味,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换下的脏衣服,**还是会及时清洗。&自从将老爷子接来身边后,即便是同村,**也很少回娘家,更别提去商场买新衣服。就连出门买菜,她也是一买好便匆匆回家,连聊天的时间都没有。&对于**的孝心,她的娘家人也是支持的。
去年春天,**因身体不适再次入院动手术,术后还未恢复好,老人便急着要回家,不放心老人身体的**连忙劝说,还被气急的公公打了一下。&当时心里还是会觉得委屈,但转念一想,还是得体谅老爷子,他年纪大了,医院会让他产生恐惧,所以心里烦躁也是正常的,我只能更多地陪伴、照顾好他。&就这样,在公公住院治疗的十多天里,**几乎是寸步不离地在旁照顾,她对待公公的孝行也为同病房的病人及家属、医护人员等称赞。
&照顾老人确实需要付出很多,但尽我所能为地老人减少一些痛苦,也是我应该做的。&说起照顾公公的辛酸过往,**一脸的从容,她感慨道,现在公公的病情比之前稳定许多,孩子们也能帮着照料,这一切已经让她感到很满足。
走近**,你一定会感受到她的温柔、贤惠和体贴,作为一个女人特有的优雅。她敬老爱老的事迹广为传颂,所在的三口堰村无人不晓,所住**镇无人不知。在街坊邻居眼中,**既是一个好母亲,又是一个持家的好妻子,更是一个孝顺婆婆的好儿媳。
1969年,**与**结为夫妻。不久,生下儿子和女儿,夫妻俩恩恩爱爱,互相体贴,互相帮助。那时,丈夫**从部队退伍回家,由于没有什么特长就在家务农,家庭收入很低,并且还要养育2个孩子,家庭经济状况极差。每一天的劳作和家务都使**筋疲力尽,但**仍然在劳累中幸福并快乐着。眼看2个儿女都长大成人,老两口可以安享晚年了。然而,2011年5月的一天,一场突然的变故改变了这个平静而美满的家庭。
一天早上,**的妈妈陈大姐突患脑溢血倒在地上,嘴角直流涎。而这天,丈夫又不在身边。面对这一情景,**和邻居一起,使出浑身的劲将婆婆陈大姐搀扶到床上,后来送进医院。婆婆一连10多天处于昏迷状态,**和丈夫的姐姐一家子人一起细心地照料。在医院护理期间,婆婆有段时间大便很硬,老是拉不出来,**见婆婆憋得实在难受,就用手指伸到婆婆的肛门中把一股股硬大便掏挖出来,所在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其他病人无不感动&&
几年来,**坚持无微不至地照顾偏瘫的婆婆。说起媳妇,婆婆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人人都夸我们家有个好媳妇,真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说话间,婆婆的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拖累你们。&**一边给婆婆擦眼泪一边安慰:&妈,您老千万别这么说,从小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们拉扯大,现在我们做这些也是应该的。&
然而,屋漏偏遭连夜雨。这时,**的丈夫又病倒了。**不仅要负担婆婆和丈夫两个病人的起居生活,还要干农活,教育2个年幼的孙子。对**来说,生活的内容或许不全是灿烂的鲜花与甜美的笑脸,生活的零乱与困顿一起向**压来、向这个家庭压来。家庭的处境的变化,影响了本来心情已经略有好转的婆婆。为了扭转婆婆的心情,**总是说着开心的话语给老人听,让她的心情一天天开朗、乐观起来。经过**细心照顾,丈夫很快就康复了,婆婆随之也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亲情无价。婆婆陈大姐说:&媳妇**是我们家的福星。&对此,**只有朴实的话语:&玉喜的母亲将玉喜养育大,付出了许多心血。不管是自己的母亲还是丈夫的母亲,都是自己的亲人,照顾长辈是晚辈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希望下一代对我也是这样。我尊敬老人也是支持丈夫的工作,同时也要做好表率,让下一代懂得尊敬老人,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已退休10年的老蒙医。他退休不退志、退休不退职,发挥余热受到各界群众的好评,同时也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时刻放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中。
退休之前他是一名蒙医,是搞专业技术工作的。退休之后他深深感到党和国家的大事与自己息息相关。因此他每年花几百元订阅报刊杂志,每天花大量时间读书看报,把学习与思考当做一种乐趣。有人说:&你退休了还看报学习,花那么多精力干什么&。他说:&人退了工作,但思想不能退,要走好人生之路,就要活到老学到老&。
几年来,他勤奋学习的同时还向报刊撰写了近百篇文章他用蒙文写了许多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发表于《内蒙古日报》等,受到了报刊、读者好评。2009年又在青海的《柴达木报》上发表了《作者简介》,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他的情况。
他是我县高级职称,资历深厚的老蒙医。他退休之后好多牧民及城镇居民都找他看病,让他得不到片刻休息。但他顾不上休息,病人随来随诊,对老、弱、病残者,他到病人家里去看病,但从来不收任何出诊费用,都是义务看病。他虽然退休了,依然关心单位的发展。给单位写了许多有关民族医药方面的材料,帮助解决了青年蒙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年他又写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医药志》一书,不收任何稿费。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一直与各邻居及社区居民友好、和睦相处。他的二儿子是县上领导干部,儿媳也是党城派出所科级干部,他们平时的工作很忙。但是二位老人没有任何怨言,给他们做饭看孩子,让他们放心工作,同时又照顾双方的老人。双方有两位高龄老人,妻子的母亲92岁,已经卧床不起两年多了,自己的母亲现年97岁在孩子家住。他们老两口每天两头忙,细心照料老人,尽心侍候,为二位老人洗衣做饭。二位老母亲体老多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即要注重食物搭配又要注意营养补给。晚上能使老人睡个安稳觉,他们平均一宿起床查看三四次,全身心的照顾母亲是他们老两口生活的全部。他们夫妻二人为尊重母亲的生活习惯,让老人们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他们尽量去配合。老年人喜欢回忆过去,一件件事情老母亲总是喜欢重复诉说,每次他们都用心倾听,耐心安慰,使老人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因此,他们家的2位老人成为全县少有的高龄老人。
他平常除了照顾90多岁的两位老人外,还帮自己的子女看管孙子,更对周围邻居关怀备至。他家住的楼房没有搞卫生,他就主动打扫,楼道灯容易坏,他为了方便大家,经常更换坏了的灯泡,邻居忘了带钥匙出门,进不了家门,他就请进自己家坐坐,等他们回来。他们住的楼房门前没有晒被褥的地方,他主动拿起铁丝和木棒在楼门口搭起晒杆,方便居民们。冬天下了雪,他就早早起床,主动扫雪,给居民通行带来方便。这些事虽是一件件一幢幢小事,却受到居民们的赞扬,受到邻居们的尊重。好多居民说:&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好心肠的人,经常为别人办好事,不求任何回报&。
专题栏目:
下载保存本文
:让学习、工作和生活充满正能量 | 粤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