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了哈慈五行针效果好吗后皮肤全是红圈,是拔出的湿气吗?

第一节 软组织伤痛病因病理之我见
软组织包括有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椎间盘纤维环、关节软骨盘等,可因直接外伤、间接外伤或长期劳损,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损伤则有局部组织挫伤、肌肉牵拉、纤维破裂、肌腱撕脱、肌腱滑脱、韧带破裂、关节囊撕破、骨缝开错、软骨的损伤以及关节或软组织的劳损等等。这些软组织损伤应在早期施以有效的治疗,防止急性损伤转变为慢性。浮针疗法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治疗是一种奏效迅速的治疗方法。为了把握治疗时机,掌握好适应症,治疗前应首先了解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查明病变所在部位,有的放矢,提高治疗效果,现将其病理变化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外伤后造成局部肿胀的原因有二:一种是受伤后局部血管未发生破裂,由于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壁渗透功能增加,血管内外组织渗透压的平衡失调,产生大量的组织液集聚在组织间隙内而显示肿胀;另一种是受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因出血形成血肿,血肿较小者可自行吸收。血肿较重者则凝成血块,形成瘀血。无论是局部渗透液或血肿形成,均应先给予冷敷,减轻组织肿胀,然后给予浮针治疗,促进早期吸收。
2、外伤后局部渗出液或出血如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终必产生粘连,致使肌肉、肌腱因渗透液或血肿纤维机化发生挛缩,从而发展为缺血性挛缩。如在关节内或关节外形成粘连必引起关节活动受限。因此,预防和剥离粘连始终是治疗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的关键所在。浮针疗法的及时运用不但能防止粘连的形成,对已形成粘连的组织,浮针有其它治疗方法无法替代的剥离效果。
3、肌肉、肌腱、韧带遭受损伤后,有完全和不完全破裂。完全破裂者,其断端多必退缩,因断端间距较远不能自行修复,须手术治疗方能重建其固有功能。这部分患者不属于浮针治疗的范畴。不完全破裂者,仅部分纤维失去联系,局部出血,纤维机化,充填缺损,能自行修复。但此修复部位多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影响其滑动的患者,浮针疗法能迅速缓解其疼痛,可使其极早地进行功能锻炼,减轻或者消除粘连,使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正常或者接近正常。
4、具有骨纤维性管肌腱的腱鞘,往往由于局部骨质增生,腱鞘狭窄,加之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的侵袭,可引起肌腱和腱鞘水肿,鞘内积液。久之,渗透液吸收,纤维机化,鞘壁肥厚,产生狭窄。影响肌腱在腱鞘内滑动,当肌腱经过狭窄部则产生弹响。或肌腱与鞘壁发生粘连,以致影响关节转动,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狭窄性腱鞘炎。浮针对狭窄性腱鞘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弹响关节经多例治疗观察发现几乎没有效果。此外,靠近骨性隆起部位,具有较长的肌腱或经过骨性纤维管的肌腱,一旦遭受外伤,将其维持肌腱稳定的支持带撕裂,则发生肌腱滑脱,对这部分患者必须运用正骨手法使滑脱的肌腱复位,使断裂的支持带得以修复,方能保持肌腱稳定,以恢复其原有的滑动功能,从而提高了浮针缓解疼痛的效果和治愈率。
5、关节遭受损伤,关节滑脱产生积液,成为创伤性滑膜炎。滑液有润泽关节,减少摩擦,吸收热量,保护关节软骨的功能。倘若积液过多,可将关节囊和韧带过度伸展而变松弛。尤其是关节附近的肌肉萎缩造成关节丧失稳定性。故关节外伤以后,关节腔内充满积液,必须适当休息积液方能吸收,但休息过久则肌肉萎缩,以致关节不稳定,容易再受损伤,关节滑膜又重新产生积液,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故对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应及早地进行浮针治疗。疼痛缓解患者可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既能防止肌肉萎缩,又能防止产生积液及转变成慢性滑膜炎。
6、关节附近的韧带,肌肉有保持关节稳定,防止发生不正常的功能活动。由于韧带关节囊,关节滑膜等组织皆受感觉神经支配,一旦遭受损伤必引起反射性肌肉痉挛,借以保护关节的稳定。实践证明肌肉痉挛是一种原发性损伤后的继发性病理改变,首先解除原发性病变,其肌肉紧张方能随之消失,急性外伤性肩周炎运用浮针进行治疗,既能解除原发性病变又能缓解肌肉痉挛,也能有效地防止损伤组织粘连。实践证明这一疗法是极为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
7、关节内软骨板是最易受损伤的部位,在上肢最常见的是桡尺关节的损伤。关节内的软骨板有减少摩擦、防止震荡,散布滑液等功能,若因挤压、扭转可发生软骨板移位破裂。多数患者先撕裂软骨板的边缘,然后其移位和破裂的软骨板本身由于旋转而发生新的破裂,呈瓣状、劈裂状或分层状等破裂,在关节活动时发生弹响,以致关节交锁不能完全伸直,完全屈曲或失去旋转功能。这类情况在膝关节极为常见,有时也可见于肩关节,患者使劲活动一下关节后感到关节交锁暂时消失,功能较前变得灵活些。浮针治疗可以减轻或缓解疼痛,但不能使破裂的软骨板完全修复以及完全恢复关节的功能,应考虑运用其它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 概述
肩部软组织伤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个病症,引起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于肩关节周围炎、肱二头肌腱鞘炎、冈上肌腱炎、肩袖疾病以及肩关节附近肌肉和韧带的急慢性损伤,只要详细询病史和认真查体,诊断并不困难。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手综合征、肩峰下滑囊炎,外伤性肩关节炎及风湿性肩关节炎等疾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肩背痛”和“肩前臑痛”的记载。如《素间,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灵枢?经脉》:“邪在肾,……肩背颈项痛”,“大肠,手阳明也,……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肩前痛”,“肺,手太阴也,……是主肺所生病者,气盛有余则肩背痛,……气虚则肩背前寒”,“小肠,手太阳也,……是主液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后廉痛”。指明了肩背痛与肾、大肠、小肠、肺经脉相关。
关于肩痛的病因病机,《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肺病者,……肩背痛”(见《素问?藏气法论》)。《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素问?气穴论》还有针刺治疗的有关记载:“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千金要方》将本症列入“肩背痛”,有“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巨骨主肩背痛”等针刺治疗的诸多记载。《针灸甲乙经》提出了“肩背痹痛”和“肩胛周痹”的病症,还详细地论述了肩痛的针灸治法,如“肩痛不可举,天容及秉风主之”;肩背痹痛,臂不可举,寒热凄索,肩中主之”;“肩肿不得顾,气舍主之”;“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等。
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将肩痛称为“肩痛周痹”、“肩痹痛”、“肩痹”,并提出一系列针灸疗法。元代李杲提出了“肩背痛不可顾,此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防风汤主之)”的治疗原则。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痛定于肩背,此著痹之类,必用外治之药,以攻之提之,煎药不能取效也”,指明了外治法对肩痛的重要作用。《医宗金鉴》则对气郁、气虚、血虚、血瘀、风气、湿气、痰风肩背痛的临床特点作了扼要说明,颇有启示。
【应用解剖】
1、肩部关节
⑴盂肱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连接而成的球窝关节,因肱骨头的面积远远大于关节盂的面积,且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故肩肱关节是人体中运动范围最大而又灵活的关节。
关节盂为上窄下宽的长园形凹面,并向前外倾斜。盂面上被覆一层中心薄边缘厚的玻璃样软骨,盂缘被纤维软骨环即关节盂唇所围绕。关节盂之上下各有一突起,为盂上和盂下结节,分别为肱二头肌长头及肱三头肌长头附着处。
肱骨头为半圆形的关节面,向后、上、内倾斜,仅以部分的关节面与关节盂接触,故极不稳定。肱二头肌的长腱,经过结节间沟,可随肱骨内收、外展、旋转活动上下滑动。成年至45岁以后,骨质增生结节间沟变窄,是造成肱二头肌腱鞘炎的诱发原因。大结节骨折移位、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均为造成肩肱关节外展活动受限的原因之一。
盂肱关节囊为纤维组织构成的松弛囊壁,环绕在关节周围。
肩关节滑液囊主要包括有肩峰下滑液囊、肩胛下肌滑液囊、喙突下滑液囊、前锯肌下层滑液囊等,其中以肩峰下滑液囊在临床上意义最大。此囊紧密地连于肱骨大结节和肌腱的上外侧,其顶部与肩峰和喙肩韧带下面相接。肩部周围的肌肉内外两层,外层为三角肌和大圆肌,内层为肌腱袖,肩峰下滑囊介入此两层之间,以保证肱骨大结节顺利地通过肩峰下进行外展活动。正常肩峰下滑液囊与肩肱关节之间有腱袖相隔,腱袖完全破裂时二者相互贯通。
盂肱关节囊的韧带有喙肩韧带、盂肱韧带和喙肱韧带。
⑵胸锁关节:为肩肱关节与躯干相连的唯一关节,是由锁骨内端与胸骨柄的锁骨切迹和第1肋骨间所形成的摩动关节,被关节囊及韧带围绕固定,有胸锁后韧带相连接。胸锁关节对其后部的重要器官如大血管、气管、食管有保护作用。此关节对肩肱关节的活动起一定的作用,如因某种疾病或外伤影响此关节时,肩关节活动范围也因之而受累。
⑶肩锁关节:由肩峰内端及锁骨肩峰端,借着关节囊、肩锁韧带、三角肌、斜方肌腱附着部、喙锁韧带(锥状韧带、斜方韧带)等连接组成。喙锁韧带,为联系锁骨与肩胛骨喙突的韧带,起于喙突,向后上部伸展,止于锁骨外端下方,分为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喙锁韧带为稳定肩锁关的重要结构,此韧带损伤后必须修复。
⑷肩胛胸臂关节:肩胛骨与胸壁之间并无关节,而是由丰富的肌肉联系,但在其功能上可视为肩关节的一部分。此间隙之间被前锯肌分为前后两部分,肩胛骨在此间隙沿胸壁活动。肩胛骨可通过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在胸壁上作旋转运动,活动范围约在60°左右。
2肩部的肌肉 肩肱关节由于关节囊松驰,韧带薄弱,关节盂较浅,其主要依靠关节附近肌肉维持关节的稳定,在此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多方面的功能活动。肩部重要肌肉有以下几种:
⑴肌腱袖:系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组成。四腱以扁宽的腱膜牢固地附着于关节囊的外侧和肱骨外科颈。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腱袖的肌肉损伤时肩肱关节则将失去稳定。
⑵三角肌:为肩关节外展坚强有力的肌肉,起点广泛,远端的扁腱止于肱骨干的三角肌结节,其肌囊分为前、中、后三部。上臂外展运动主要由三角肌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协同作用,其前部肌纤维可同时内旋及屈曲上臂,后部肌纤维可以外旋及伸展上臂。
⑶胸大肌:起点分为锁骨部、胸肋部、腹部。肌腹呈扇形,逐渐移行为扁腱,止于肱骨结节间沟外侧唇,主要作用为内收内旋肱骨,仅锁骨部对上臂有外展作用,并可与三角肌协同前屈上臂。
⑷背阔肌:为三角形肌肉,起自躯干背部,止于肱骨结节内侧的底部,有内收、内旋、伸直肱骨的功能,与胸大肌、大圆肌协同作用,使肱骨内收向胸壁靠拢。
⑸肱二头肌长腱:起于盂上结节及关节盂的后唇,向下越过肱骨进入结节间沟,沟前有横韧带防止长腱滑脱。此腱有悬挂肱骨头、防止肱骨头向外向上移位的作用。肱二头肌断裂后,影响肩部运动的稳定。当肱骨前屈或后伸时,长腱沿结节间沟上下滑动。肱二头肌腱鞘炎时,由于肌腱鞘肿胀,肩外展及内旋均受累,且活动时局部显著疼痛。肱二头肌除了有屈肘功能外,对肩肱关节前屈也有一定的作用。肱骨外科颈骨折畸形愈合,引起肱二头肌长腱粘连,可造成肩关节活动障碍。
3、肩关节的运动 肩部关节运动比较复杂,各关节既有单独的运动,又有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肩部关节可以协同完成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内外旋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连续起来的旋转活动。
【生物力学特点】
盂肱关节 是一个球窝关节。肱骨头为半圆形的关节面,向后、上、内倾斜,仅以部分关节面与关节盂接触。加之盂唇的柔性,比刚性的球窝关节如髋关节,有更大的运动自由度。在一特定的平面内能够产生了3种类型的表面运动。运动的第1种类型是旋转:当球在窝内旋转时,球的接触点改变,而臼的接触点维持不变。第2种类型是滚动:每个关节面上的接触点作等量的改变。第3种类型是平移:球的接触点保持不变,而臼的接触点改变。较扁平的骨性关节盂窝加上柔韧的纤维软骨环绕盂窝形成的关节盂唇,使肱骨得以旋转平移和滚动。肱骨还可以使其旋转中心与关节盂有相对位移。
2. 肩锁关节 是锁骨远端与肩峰近端间的小滑液关节。其稳定性有赖于以下装置维持;
⑴ 关节囊及其肥厚部分所形成之肩锁韧带;
⑵ 三角肌及斜方肌之腱性附着部分;
⑶ 由锥状韧带及斜方韧带组成的喙锁韧带是稳定关节的主要装置;
这些韧带可使肩胛骨绕3个轴运动:
&&&锥状韧带自喙突起向锁骨远端的后弧尖,并对肩胛骨旋转起着垂直的作用;
&&&锁骨上,从锥状结节延伸到肩锁关节。在靠近额面内围绕水平轴作肩胛运动时,这条韧带的作用像一个铰链;
&&&在矢状面内通过肩锁关节围绕水平轴发生肩锁关节的运动。
肩锁关节外展总范围是20°,并且主要发生在臂外展开始的30°和最后的45°,在肩峰和软骨盘之间发生绕锥状韧带的旋转,以及在软骨与锁骨之间生产斜方肌韧带的绞链作用。
胸锁关节 是锁骨的胸骨关节面与胸骨柄锁骨切迹及第1肋软骨间所形成之摩动关节。胸锁关节所允许的运动包括锁骨在水平面的前伸、后缩;在额面的上升、下降及围绕锁骨纵轴的旋转。
肩胛胸壁关节 肩胛与胸壁之间并不具备一般解剖学上之关节结构,在功能上应视为肩关节之一部分,其活动与肩胛前间隙有关。肩胛骨之运动可分为上升、下降、上旋、前伸(外展)、后缩(内收)6种运动。粗略估计正常人盂肱关节每上举2°,则肩胛胸壁关节上举1°。
5. 肩部肌肉 肩关节肌肉可分为三类:
⑴ 专供动力的肌肉:如胸大肌、斜方肌等,其肌纤维较长;
⑵ 主要是稳定关节装置,其次是供关节动力的肌肉如肌腱帽诸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它们的肌纤维较短;
⑶ 稳定关节及提供动力的肌肉:如三角肌。
总之,盂肱关节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对稳定,需要良好的肩部肌肉;二是肱骨头必须与关节盂密切接触,主要依赖于肌腱帽的完整。
第三节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冰冻肩、粘连性关节囊炎、五十肩、老年肩。中医根据本病的起因还称作“漏风肩”、“血凝骨痹”。
【解剖特点】
肩肱关节为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相连接的球窝关节。由于肱骨头较大,关节盂较浅,韧带薄弱,关节囊松驰,故肩关节可做屈、伸、收、展、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肩关节主要依赖韧带、关节囊、肌腱袖、肱二头肌长头和三角肌等组织维持其稳定。肱二头肌腱长头起于盂上结节和关节盂的后唇,向下越过肱骨头进入结间沟,沟的前缘为横韧带,以防止肱二头肌腱向外滑脱。此腱有悬挂肱骨头防止向上,向外移位功能。关节滑膜沿肱二头肌腱长头向下延展,并向上反射。此种特殊的沟与管的结构为产生冻肩的主要原因。此外喙肱韧带起于肩胛骨喙突的外缘向前下部发出,在冈上肌与肩胛下肌之间与关节囊同止于肱骨大小二结节,桥架于结节间沟之上,有悬吊肱骨头和约束肱骨外旋的作用。由于上述结构特点,冻结肩患者该韧带可发生粘连,将肱骨头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限制肱骨头外展、外旋,使关节的活动完全受限。此外,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肌腱之间有诸如肩胛下肌滑囊、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等,分泌的滑液以利于肌腱和肌肉的运动,当这些滑囊发生炎症病变时,肌肉和肌腱得不到润滑,代谢功能减弱,使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得不到滑液的润养,产生冈上肌腱、冈下肌腱、肱二头肌腱等的炎症,使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粘连而发病。
部分病人有明显的着凉和外伤史,但绝大多数肩周炎患者病因不明。此病大多发生在40~60岁的人,因为这时的肩盂与肱骨头以及关节囊已有退行性变化,这是肩周炎发生的基础。有人认为与情绪不稳定,精神压抑以及营养不良等也有一定关系。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肩部疼痛和活动度减少,如前臂或腕部的骨折,因体力减退而不经常活动上肢等,均是造成肩周炎发病的诱因,但多数病人根本找不到发病原因。国外学者Depalma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肩痛不是由于肱二头肌长头就是由于肩袖病变所致,不过这些病变较隐匿,检查时未能发现而已。有一些远离肩关节的病如颈椎病、脊髓空洞症、肿瘤、心脏病甚至膈下疾患亦可引起肩痛,如不仔细检查和询问病史,这些病可被误诊为肩周炎。最近的研究证明,肩周炎的病因不是在关节囊上,但对于一个有弹性和庞大的关节囊如何会变成一个脆弱的和皱缩的关节囊,其病理过程尚不太清楚。
病理变化主要在由纤维组成的关节囊上,上述的前置因素加上不明的炎症过程,逐渐累及关节囊,滑膜,覆盖肩部的筋膜、肌肉、肌腱、以及肩峰下滑囊等。在早期表现为关节囊的挛缩及关节间隙减少,胶原纤维退行性变,血管增加及囊壁增厚,滑膜纤维化,使组织失去弹性及皱缩。在肱骨头外展或旋转时可发生粘连的撕裂而产生疼痛,使患者产生恐惧感从而更加重粘连。在后期,喙肱韧带增厚,冈上、下肌挛缩、拉紧、纤维化,将肱骨头抬高,使肩关节活动进一步受限,挛缩的关节囊包围肱骨头,滑膜增厚,滑膜隐窝被填塞;肩峰下滑膜囊壁增厚,囊内被致密的粘连所充满,将肩袖束缚在肩峰上。严重者肱二头肌腱亦产生病变,表现为肌腱与腱鞘粘连,甚至发生自发性肱二头肌腱断裂,而其断端又常自行固定在肱骨上。总的来说,如果病程较长,关节囊周围的所有组织终究会全部受累,其次是这种过程进展缓慢,各种组织的病变程度又不一致,而且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因此,肩周炎的病理改变的程度及范围,个体差异很大,各家的病理发现亦可有所不同。
【中医辨证】
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是由于身体素虚,阳气不足,腠理空虚,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从肩周炎患者的发病年龄来看,符合中医女子七七天癸竭,男子七八肾气衰之说。肾阳为一身之阳,若阳气不足而不能上行于肩部,温薰肩部的经脉穴窍,加之肩关节为人体活动度、活动量最大的关节,在解剖上又位高居上,极易劳损和被风寒湿邪所侵袭。风为百病之长,又善行数变,肩周炎患者常有痛无定处,遇风受凉加重这些表现。《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气虚衰,复感外邪而发病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缓慢过程,在一个外因的作用下而突然发病,其它过程则因为轻微而不被察觉,所以阳气虚是肩周炎的发病基础。寒性凝滞,寒性收到使肩周组织气血不畅,脉络不通,不通则出现关节疼痛和关节屈伸不利等现象。所以患者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遇寒则剧,尤其是在夜间阴寒最盛时感痛,甚而难以入睡。肩周炎患者因病程长而出现久病挟瘀的病理改变,瘀血加重了组织粘连及炎性反应,使筋脉关节缺乏气血的濡养而出现功能受限,屈伸不便。上述的改变均可以随着全身及局部的治疗而恢复。
风、寒、湿、劳损是引起肩周炎的重要外部因素,阳虚寒凝、气滞血瘀既是发病的内因又是所致的病理改变。笔者认为肩周炎在以浮针治疗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整体辨证,标本兼治。相当部分患者在浮针治疗过程中稍受风寒劳累则疼痛加剧,关节酸软,患者常诉冷痛入骨浸髓之感,反复发作,以中老年患者尤为多见。对于有以上现象,脉弦紧、苔白薄的患者笔者常根据各自的特点给予蠲痹汤、独活寄生汤,大活络丹、黄芪已艽汤等随证加减,以求扶正祛邪,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缓解疼痛,改善症状,防止复发。浮针疗法的多次治疗不仅能迅速缓解疼痛,而且能疏通经络,剥离粘连。当然,还需辅以功能锻练,这样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辅相成,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
【临床表现】
1 年龄,性别及发病率:好发年龄在40~60岁,妇女占72%,左侧发病率要高于右侧,双侧同时受累者仅占8%。
起病:大多数起病隐匿,常无明显的外伤史,有些人有轻微的外伤史及劳累受凉史,包括肩及上肢的损伤。常见症状为肩部活动减少,上肢垂于体侧。以后疼痛症状逐渐明显,肩部活动一步受限。
肩痛及肌痉挛: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为持续性钝痛或跳痛,影响睡眠,伴有肌肉痉挛。疼痛及肌痉挛不限于肩部,还会放射至肩胛部,肱三头肌、三角肌、肱二头肌及前臂伸面。此外局部还有血管痉挛,又进一步加重上述症状,慢性肌痉挛的肌肉会感疼痛并有压痛。一旦疼痛在肩部以外部位发生,这种情况会被误诊为心脏病,斜方肌受累可被误诊为颈椎病。
检查发现:病人常表现紧张、恐惧检查,患肢下垂于体侧。在要求活动肩关节时,肢体起动缓慢,肩周围肌肉痉挛,先往往是斜方肌,以后冈上、冈下及三角肌均有痉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病程长者肌萎缩可相当明显。压迫肱二头肌沟时压痛明显,用手指拨动肌腱时亦痛。如将上臂伸直,使二头肌紧张时亦痛,这说明肱二头肌的病变在肩周炎发病中占重要地位。此外,外展及外旋上肢,伸肘时前臂旋转,伸肘时抗阻力屈曲及内收上肢等均可产生疼痛。肩部活动受限程度各人不同,这与病变程度有关。在早期由于疼痛尚可耐受,肩关节活动度可不受限,但这时肩关节内、外旋已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在检查关节运动时必须用手固定住肩胛骨,才能正确估计肩部的活动度,在中期病人常诉不能梳头及扣胸罩。在后期肩关节活动变少,甚至完全消失,此时患者对其患肩加以保护,穿衣伸袖必须先穿患侧,因为任何牵拉,扭转都会引起肩部剧痛。但即是完全被固定的关节也一定有矢状面的少量活动。这时患肢只能下垂于体侧呈内旋位,伴有明显的肌肉萎缩。有些严重的病人还可见血管痉挛,手指轻度浮肿、发冷、苍白等,患侧肢体温度明显低于健侧,每遇受凉时疼痛加重,以夜间尤甚。
X线检查一般为阴性,肩关节造影可以明确诊断。造影时可见肩关节容量减少,仅能注入不到10毫升的造影剂(正常为16毫升),有的仅能注入5毫升,腋下皱褶几乎完全消失,造影剂不能进入肩胛下滑囊或不能通过肱二头肌腱鞘向下扩散。
病程:肩周炎的症状差异很大,有的人疼痛明显而活动度影响甚小;有的病人关节不能活动,但疼痛并不明显。但大多数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临床上分为三期:初期,又称冰冻期,短者此期可持续2—3周,长者可延至数月;中期,又称冻绒期,此期持续时间较久,通常为2—3个月;后期,又称融化期,此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与治疗的及时与否,以及治疗的效果有关。几乎所有的病人均能自愈,但病程长短不同,大多数患者为1年左右,但也有相当部分患者超过1年甚至3年才痊愈的报告。所以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不但能减轻患者痛苦,而且可以极大地缩短病程,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检查,诊断肩周炎并不困难,但必须了解到肩袖的部分撕裂,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腱炎、肩锁关节紊乱以及肿瘤均可以引起与肩周炎相似的症状,应与这些疾病相鉴别。
【浮针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肩周炎的方法较多,症状轻、病程短的患者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中药外敷以及肩关节的功能锻练等能很快治愈。但对疼痛剧烈,组织粘连重,功能受限较甚者,以上疗法很难奏效或者说短期内是没有明显效果的,尤其是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笔直者认为在诸多疗法中浮针疗法是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一种理想疗法,现重点介绍一下浮针疗法在治疗肩周炎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寻找痛点:疼痛最明显的地方往往是组织粘连及炎性反应最严重的地方,也是确定浮针针刺方向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步骤。所以,术者在针刺前必须在患肩周围选出一个或几个最敏感的压痛点做为浮针治疗的针剌点,做好标记。然而在临床上部分患者诉说患肩疼痛难忍,又无法指出具体的痛点,总感觉疼痛部位较深,检查时很难找出痛点。这类患者多有明显的功能障碍,术者可辅助患者做前、后、上、下、伸展运动或旋转运动后找出痛点,也可协助患者向功能受限的方向轻轻地牵拉,做前伸、后伸、外展、背手动作后找出痛点。笔者在治疗中发现肩周炎患者最常见有肱二头肌沟处、三角肌下滑囊,肩峰下滑囊,肩胛下肌滑囊几个压痛点,这也是肩周炎最常见的治疗部位。
针刺方法:在距痛点6~8厘米处常规消毒,然后术者右手持浮针针柄,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痛点下方皮肤,针尖斜面向上,对准痛点,针体与皮肤呈15°~25°快速刺入皮下,若刺入肌层将针尖抽退至皮下,放平针身,沿皮下向前推进至痛点附近后,手握针柄做扇形运动数次,然后按压痛点检验治疗效果。绝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疼痛减轻或缓解,功能受限亦有一定的改善。若疼痛无改善,可重复做数次扇形环扫运动,直至疼痛减轻为止。在运针过程中病人一般没有酸、胀、痛、麻等不适感,若有很可能是针刺过深或过浅,应及时将针调整到疏松结缔组织层,此时做环扫运动可感到疏松无阻力。待疼痛减轻或消失后,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针柄,放一无菌棉球盖位针孔,用胶布贴附在皮肤上,嘱咐患者每天做肩关节功能锻练3—5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24小时后拔出软套管,活动肩部再找出新的痛点,做第二次治疗。如此不断地发现新痛点,又不断地消除痛点和改善肩关节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在针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就是当你经过治疗后,患者原来的痛点消失,却在原痛点附近出现新的痛点,这时术者可以将针抽回到距进针点0.5厘米处,然后将针尖调整到对准新的痛点,平行推进至痛点附近,做扇形运动直至痛点消失,这样就可避免增加新的针刺点,又可扩大浮针治疗范围。随着痛点消失,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又有明显改善。
功能锻练对浮针治疗的肩周炎患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防止粘连,提高治疗效果必要措施。浮针治疗后患肩疼痛减轻或缓解,这时要鼓励患者在无痛范围内或能忍耐的情况下做肩部功能锻练,防止已经剥离了的粘连组织重新粘连。术者可协助患者做一些针对某种功能障碍的肩关节运动,如后伸、外展、内旋、外旋及背后和上举运动,使肩关节的活动度逐渐增大。患者的主动练习是最重要的,要有耐心。在浮针治疗过程中,笔者不主张对组织粘连严重,功能受限较甚者使用强烈的手法进行撕裂粘连的运动。因为这种大动作可使撕裂组织出血较多,新的创伤再形成粘连时较前更为严重,加重了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也容易使患者对浮针治疗的效果产生怀疑而放弃治疗。欲速则不达,对病程长,功能受限重者的治疗应有计划地循序渐进。
【病案举例】
潘某,男,53岁,新都县某部门干部。诉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4月余。近来感疼痛加重,夜间尤甚,呈跳动性痛,不能入睡,疼痛与天气变冷有关,患臂不能穿衣、背手、上举,日常生活极为不便。在当地医院经推拿按摩、理疗、贴伤湿止痛膏,外敷中药及针灸治疗,刮痧治疗等均未奏效,于99年2月25日来我科就诊。检查见肩周皮肤有散在的刮痧治疗后瘀斑,轻度肿胀,关节外展60°,后伸30°,上举120°,肱二头肌长头及三角肌上缘,肩胛骨外上角处有压痛,X光照片检查未见异常。诊断:肩周炎。在肱二头肌长头处,三角肌上缘、肩胛下肌三个痛点下方常规消毒,进行浮针治疗,运针10分钟后3个痛点消失,外展达90°,上举150°,后伸及背后功能有改善,但仍感疼痛。留针24小时,嘱附患者做上举摸墙、后伸、后背及患肩旋转运动,每天三次,每次不得少15分钟。二日做一次浮针治疗,注意患肩保暖。经过二次治疗后夜间疼痛明显减轻,功能受限改善,以后随着治疗自觉症状和功能状况不断改善,经过6次浮针治疗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追踪随防半年,诉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活动自如。
陈某,男,45岁,新都县交管所干部。诉于1月前不明原因而出现双侧肩部疼痛,不能上举,向后背手困难,疼痛以夜间为甚,穿衣、提裤、洗漱时均感双侧肩周疼痛,日常生活需要别人帮助。在当地医院做双肩关节X光片检查未见异常。先后服“扑炎痛”,“芬必得胶囊”,“非普拉宗片”等药物均无效。又做理疗,按摩推拿,贴奇正藏药,针灸治疗半月无明显效果,近来感上述症状加重,苦不堪言,于99年5月9日来我科就诊。检查见双肩部皮肤有散在的外敷药物所致的过敏性皮疹和色素沉着,双侧三角肌压痛明显,后伸时双侧肱二头肌沟处有压痛,双侧肩关节僵硬(保护性的)外展、后伸、上举及旋转功能明显受限,诉疼痛有时放射至双肘部及腕部。诊断:双侧肩周炎。给予患者双肩部软组织行按摩及运动后,上述痛点更为显著,先后在双侧三角肌和肱二头肌沟处常规消毒,分别进行浮针治疗,经反复环扫运针10分钟后再压上述痛点均消失,但后背及双臂上举超过120度时仍感疼痛。留针24小时,嘱附患者做双肩关节功能锻练每天三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第一次治疗后患者诉双肩疼痛明显减轻,但夜间仍感疼痛而不能入睡,自觉疼痛部位深达关节内。再次做双肩部肌肉松解运动,前屈、后伸、外展、上举运动,痛点仍为第一次的治疗点,再给双肩部做浮针治疗,运针多次后痛点再次消失,功能比第一次有所改善。经过三次治疗后夜间疼痛明显减轻,虽感疼痛但能忍受,肩关节后伸40°,双上臂上举150°。背手功能改善。嘱附患者坚持治疗和功能锻练,总共进行了10次浮针治疗后患者双肩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建议患者坚持肩部功能锻练,增加练习强度,注意双肩保暖,一年后回访双肩功能完全恢复,从未发生肩部疼痛现象。
王某,男,16岁,新都县新繁中学学生。诉于半月前上体育课时连做二十多次引体向上运动后突然感右肩部疼痛,肿胀,不能上举,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做理疗治疗,外搽红花油,解痉镇痛酊、外敷中药及口服“七粒散”、“芬必得胶囊”等治疗均无明显效果,于日来我科就诊。检查见右肩部明显肿胀,三角肌及肱二头肌长头处压痛尤为明显,前屈后伸均感疼痛,患臂上举110°后,疼痛难忍。做右肩关节X光片检查提示外伤性肩周炎,根据检查情况考虑是三角肌和肱二头肌长头撕裂伤,随后给予浮针治疗。在上述两个痛点下方常规消毒,针刺治疗10分钟后,以上两个痛点压痛明显减轻,做上举运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旋转运动时仍感疼痛。重复做环扫运针数次后压痛点消失,上举达120°后疼痛难忍。留针24小时,嘱咐患者每天做患肩练功运动3次,每次5分钟,由于外伤引起筋脉损伤,血瘀气滞,经络不通,给予桃红四物汤加减,促进局部炎性改变吸收。处方如下:桃仁15克,红花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元胡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地龙15克,甘草10克,三剂水煎服,二日一剂,每天三次。经过四次浮针治疗及内服中药后,局部疼痛消失,患肩上举时仍感疼痛,有功能障碍。每次浮针治疗前协助患者功能锻练5分钟,然后以拇指掌面放于三角肌及肱二头肌长头处做左右弹拨1—2分钟,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将患肢轻轻向上牵引,牵引后患者感上述两点疼痛加重,然后在痛点处做浮针治疗,消除痛点,经过六次浮针治疗后,患肩功能基本恢复,建议患者继续肩部功能锻练,不可过度,一月后追踪回访,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笔者的体会是对有明显外伤的患者,尤其是考虑有软组织严重撕裂伤情况下,在给予浮针治疗的同时应给予中医辨证施治,不失时机地应用一些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药物,可以减轻局部肿胀,促进吸收,对防止瘀血机化和组织粘连有重要意义,也可提高浮针的治疗效果,缩短疗程。
严某,男,56岁,新都县某局干部。诉于4个月前不明原因而出现左肩部疼痛,不敢活动,疼痛放射至肘部及腕部,肩关节功能受限,每到凌晨3—5点钟时疼痛加重,呈跳脓样痛,经在当地医院服西药(药名不详)及中药无效,又做TDP理疗和哈慈五行针治疗,推拿按摩等治疗3个多月,无明显效果。又在某诊所做正骨治疗时术者突然行强力扯拉粘连组织术,当时痛昏倒地半小时,术后功能较治疗前稍有改善,一周后局部疼痛和功能受限较前更为严重,病者苦不堪言,于日来我科求治。检查见左肩部软组织轻度肿胀,三角肌,肱二头肌长头处,肩胛下肌处均有明显压痛,前屈、后伸、外展、上举、旋内及旋外均有障碍,不能背手。X线照片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肩周炎。在以上三点处做浮针治疗,一次治疗后压痛点消失,三次治疗后夜间疼痛有所减轻,但功能状况无明显改善,从第四次浮针治疗前开始做患肩周围穴位点压,组织松解,协助患者做肩部运动5分钟后,开始浮针治疗,10次后患者夜间疼痛变得很轻微,肩部功能有极大改善,17次治疗后夜间疼痛基本消失,但天气冷时仍感患肩疼痛,肩部功能状态接近正常。后因去北京出差中断治疗,在有冷气设备的宾馆住宿时,当晚即感左肩疼痛,后逐日加重,又出现左肩功能受限,较治疗前为轻。于5月18日再次来我科求诊,仍以浮针治疗为主,治疗前点压天鼎、中府、缺盆、极泉等穴位、松解肩周组织,辅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练。由于患者肾阳虚衰,卫外不固,稍遇风寒则筋脉痛甚;根据上述症状辨证施治,四诊合参,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如下:独活15克,羌活15克,寄生15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川芎15克,当归10克,元胡15克,细辛6克,红花10克,牛膝10克,甘草10克,三剂水煎服,二日一剂,每天服三次。经过一月的浮针和内服中药治疗后,患者疼痛完全消失,功能完全恢复,追踪半年无复发。
薛某,女,42岁,师范学校老师。因掷铅球而引起右肩部疼痛半月,经外搽正骨水,外贴奇正藏药均未见效,又改做局部理疗和针灸治疗效果不佳,现感局部疼痛,活动时尢甚,右手穿衣、写字均不便。于日来我科求诊治。检查见局部皮肤粗糙,遍布粟粒性褐色皮疹及色素沉着,有皮肤抓痕,局部组织轻度肿胀,三角肌区明显压痛,前屈、后伸、外展均感疼痛,有轻度的功能受限,X光照片检查未发现异常现象。诊断:外伤性肩周炎。给予浮针治疗,在三角肌中点及下缘常规消毒,分别在两个痛点下方进针,运针5分钟后患者局部疼痛消失,固定浮针,留针24小时,每日治疗一次,建议患者停用一切外搽剂,适当地进行患肩功能锻练,经过三次治疗后局部疼痛完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追踪回访一月未见复发。
邓某,女,68岁,新都斑竹园农民,诉右肩部疼痛半年,疼痛为持续性钝痛,右上肢软弱无力,活动受限,右上肢几乎不能负重,经在当地医院服多种西药(药名不详)及中药效果欠佳,又做局部理疗,按摩和针灸治疗无明显效果。于日来我科求诊治。检查见患者慢性病容,全身消瘦,痛苦表情。左手常护着右肩部,局部明显肿胀,肩周围软组织有广泛压痛,以三角肌区尤为明显,稍作上抬及旋转运动患者疼痛难忍,大汗淋漓。诊断:肩周炎。由于患者经济困难,未做其它检查。给予浮针治疗,在三角肌中点及下缘、肱二头肌长处做常规消毒,在三点下方刺入浮针,经运针10分钟后局部压痛有所减轻,深压仍感疼痛,指下似有粘连组织,左右弹拨时感疼痛较剧,固定浮针,建议患者做适当功能锻练,浮针治疗二日一次。经过三次浮针治疗后患者自觉局部疼痛有明显缓解,功能受限没有改善,每次做辅助锻练时患者均感疼痛难忍,呻吟不止,拒绝局部按摩。追问患者以往病史诉有咳嗽病史,无咳血史,听诊右肺呼吸音增强,叩诊为实音,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给予患者照胸片检查,胸片包括右肩关节。X光片检查提示肺部恶性肿瘤广泛转移,右肱骨上端有恶性赘生物,肱骨上端骨质破坏严重。最后诊断:肺癌骨转移。由于患者局部疼痛,后又做五次浮针治疗缓解疼痛,一月后右肱骨上端出现病理性骨折,日死亡。上述病例提示临床医生,下一个诊断时一定要全面体检,思路开阔,既要重视局部症状,又要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要考虑到二者之间有无联系。尤其是浮针能很快缓解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疼痛,包括肿瘤,这样容易掩盖症状,浮针治疗中一定要克服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片面思维。该患者初诊时没有做X光片检查,把癌肿包块误认为组织粘连,而且给患者进行不恰当的功能锻练,险些造成患者骨折及休克。从以往对肝癌、骨癌所致的疼痛进行的浮针治疗观察证实,浮针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减少杜冷丁的使用量。
汪某,女,51岁,成都某研究所工程师。诉不明原因出现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4个月。近来感上述症加重,受凉及夜间疼痛尤甚。曾在成都骨科医院,中医学院附院做针灸及按摩治疗效果欠佳,又去武候区某医院做小针刀治疗,疼痛仍无减轻。后又外敷中药、贴奇正藏药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现觉功能受限较以前加重,疼痛放射至右肘部及腕部,于日来我科就诊。检查见右肩周部皮肤粗造,有散在皮疹及色素沉着,三角肌处压痛明显,向肱骨中端及肘部放射,后伸20度时疼痛,上举120°时,功能受限及疼痛,左手不能负重,手指胀痛无力,不能穿衣及后背。做X光片检查未发现异常。浮针治疗前给患者做肌肉松解按摩,点压肩周围穴位及进行辅助功能锻练,发现患肩关节僵硬,活动范围小,疼痛点集中在肱二头肌长头及三角肌处,在以上二点处进行常规消毒,进行浮针治疗,运针10分钟后,以上两痛点压痛明显减轻,外展及后背功能有改善,肘部放射痛消失,固定浮针,留针24小时,嘱附患者每天做3—5次功能锻练,每次不少于15分钟。患者因恐惧疼痛未坚持功能锻练,5次治疗后,疼痛虽有减轻,功能改善进展不大,夜间仍感疼痛而不能入睡,对浮针治疗失去信心,自动放弃。两个月后,患者再次来我科诊治,诉左肩关节疼痛较前更为严重,功能障碍如以往,稍用力感疼痛钻心。检查见左肩下垂,软组织轻度肿胀,整个三角肌区压痛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为小。追问病史,患者吐露在院外一骨伤科诊所做正骨治疗及理疗,在一次治疗过程中,术者趁患者不注意突然向后一抬,强行分离粘连组织,当时患者痛昏倒地,大汗淋漓,半小时后方恢复过来。自感左上肢酸软无力,左臂后背功能有所改善。两天后患者疼痛加重,左上肢不敢上抬和进行功能锻练,患者放弃治疗,直到再次来我科求诊前未做任何治疗。该患者有小针刀治疗史,关节周围组织粘连较重,再行强行剥离,使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加重,组织粘连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应有耐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浮针治疗为主,坚持做肩部功能锻练,注意患肩保暖。每次治疗前均反复在患肩组织粘连处进行按摩、弹拨、点压穴位等治疗,辅助运动20分钟。三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10次治疗后功能有明显改善,经过64天的综合治疗后患者疼痛消失,功能完全恢复,追踪半年无复发。作者在对一些意志薄弱的中年患者进行治疗时体会到,治疗上要进行综合治疗,浮针、按摩、功能锻练三位一体,而且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
陈某,女,58岁,汕头大学校医,诉双侧肩关节疼痛8个月,以左侧为甚,疼痛在受凉时尢甚,左臂穿衣及负重时亦感疼痛难忍。不能上举和向后背手,先后在本校医务室和当地医院做理疗,推拿按摩,针灸及封闭治疗均未奏效,又改做小针刀治疗两次效果欠佳,近月来感上述症状加重,于日来我科就诊。检查见双肩关节外观无异常,右肩无明显功能障碍,旋转及上举时感疼痛。左肩关节功能受限明显,前屈后伸,后背及上举时均感疼痛,关节僵硬。做X光照片检查双肩关节未见异常。诊断:双侧肩周炎。给予浮针治疗,二日一次,嘱咐患者每天做肩关节功能锻练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右肩经过4次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左肩经过22次浮针治疗及辅助功能锻练后疼痛消失,功能基本恢复,嘱咐患者坚持功能锻练,并逐渐增加锻练强度,注意保暖。半年后电话随访一切良好。
钟某,女,47岁,新都师范学校老师。诉左肩关节疼痛3个月,活动时及受凉时尤甚,疼痛常放射至左肘部和腕部,时轻时重,左臂穿衣和上举受限,近来感上述症状加重,伴有四肢骨节冷痛及麻木。先后在当地医院服西药(药名不详)和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又去盲人按摩诊所接受推拿按摩治疗,哈慈五行针及针灸治疗,理疗二月余,疼痛及功能障碍没有任何改善,于2000年9月来我科诊治。检查见左肩关节外观无异常,肩峰下滑囊处及三角肌区压痛明显,肩关节活动显僵硬不灵活,外展、上举、后伸和向后背后手均感疼痛,做X光照片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肩周炎。给予浮针治疗,二日一次。在肩峰下及三角肌痛点常规消毒,进针后经在二点做环扫运针10分钟后,患者疼痛减轻,功能有所改善,15分钟后固定针柄,留针24小时。嘱咐患者每天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练三次,每次不秒于15分钟,注意患肩保暖。经三次治后患者感疼痛大减,功能状况有较大改善,但总感四肢及背心发冷,夜间患肩感冷痛不适,查:脉相沉紧,舌淡,苔薄白,四诊合参,辨证为肾阳虚弱,肾主骨,阳气不温循四肢脉络则感四肢冷痛麻木,中医诊断:寒痹。治则是补肾壮阳,温经散寒。方药乌头汤加减。处方如下:制川乌15克(先煎半小时),桂枝10克,川芎15克,仙灵脾15克,杜仲20克,独活15克,羌活15克,木瓜20克,鸡血藤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二日一剂,每天服三次,浮针治疗继续,内服中药六剂后,四肢冷痛明显减轻,肩关节功能逐日改善,续原方再服三剂。经过外用浮针,内服中药,辅以功能锻练,治疗37天后患者疼痛消失,左肩功能基本恢复,嘱患者继续进行功能锻练,避免肩部受凉。半年后电话追踪一切良好。
李某,男,51岁,新都县龙虎镇农民。诉右肩部不明原因而疼痛5个月,右上肢不能上举和后背,不能负重。每遇天下雨或吹风后疼痛加剧,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病”、“寒湿病”、“肩周炎”,称服中药数十剂无明显效果,又内服“阿斯匹林”、“朴炎痛”、“芬必得胶囊”等药,当时疼痛有所减轻,但活动时仍感疼痛,功能毫无改善,又到新都某医院接受针刀治疗两次,术后七天自觉疼痛有所减轻,入冬后感疼痛又逐渐加重。近来一月穿衣、洗刷均有困难,于日来我科就诊。检查见右肩外观无异常,三角肌区,冈上肌区压痛明显,上举最大限度100°,后伸20°,外展可达80°,后背患肢时肘部及腕部疼痛,X光照片检查右肩关节未发现异常。诊断:肩周炎。由于患者组织粘连比较严重,浮针治疗前先在肩关节周围行手法松解术,通过局部点压、弹拨、分筋、理筋后,给予患肩辅助功能锻练,在运动中观察疼痛有无扩大及转移,然后确定痛点进行浮针治疗,浮针治疗10分钟后压痛明显减轻,肩外展可达90°,其它功能也有所改善,留针24小时,每天治疗一次,注意局部保暖,三次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上举功能可达110°,后背时手可摸到裤带。改术者辅助锻练为患者自我锻练,并逐日加大功能锻练强度,经过24天的浮针治疗和功能锻练后,患者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接近正常,嘱咐患者以功能锻练为主,注意保暖,长期坚持。三个月后电话随访说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王某,男,56岁,新都县泰兴镇农民。诉左肩背疼痛三个月,近周来感疼痛加重,左上肢不能上举和负重,活动受限,有时疼痛放射至左肘部。曾在当地医院服“扑炎痛”、“强地松”、“芬必得”等药效果不佳,又自用哈慈五行针治疗两周无明显效果,于日来我科就诊。检查见左肩周外观无异常,三角肌区及肩胛上肌区有压痛,上举到130°时疼痛加重,不能后背。做X光片检查左肩关节无异常,颈椎正侧位片提示颈4、5椎体有骨质增生。诊断:1
颈椎骨质增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分析,患者肩胛上肌区压痛不能排除颈部因素,肩关节功能受限和疼痛主要是肩周炎所致,治疗上以浮针治疗为主,辅以颈椎牵引和肩关节功能锻练,每次治疗前行肩颈部肌肉松解和按摩,然后在压痛处做浮针治疗。第一次治疗后肩胛上肌区压痛明显减轻,三角肌区痛点改善不明显,经5次治疗后肩部痛点消失,三角肌区疼痛明显减轻,患肢功能有所改善,嘱咐患者继续做颈椎牵引和功能锻练,注意保暖。24天后疼痛完全消失,左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钟某,女,51岁,新都马家镇农民。诉左肩关节疼痛5月余,疼痛为阵发性跳痛,活动时和夜间尤为严重,疼痛放射至肘部及腕部,有时食指和中指亦感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不能上举,穿衣提裤均感困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病”、“肩周炎”。先后口服西药2个多月(药名不详)效果不佳,又改服中药及针灸、按摩等治疗也无明显疗效,近月来自觉疼痛与功能障碍有所加重,于日来我科就诊,检查见左肩下垂,外观无异常,局部无明显压痛点,向上举时肩峰下滑囊处有压痛,向后背功能受限较甚,在肱二头肌长头处压痛明显,上举80度时感肩关节内疼痛,后伸时肘部与腕部疼痛。X光照片检查未发现异常情况。诊断:肩周炎。给予浮针治疗及肩周组织推拿按摩、辅助功能锻练,浮针治疗一日一次。在痛点下方进行常规消毒,分别进行针刺治疗,运针15分钟后患处痛点消失,功能无明显改善,留针24小时。第二次治疗时,患者诉治疗后约3个小时疼痛比治疗前更为严重,彻底未眠。检查见肩峰下浮针软管内充满凝血,局部稍有肿胀和压痛,分析疼痛可能为留置的针管在运行时刺破小血管,局部组织出血压迫神经所致。局部进行组织松解术及辅助功能锻练后再次行浮针治疗,运针10分钟后疼痛消失,留置针管,胶布固定。治疗后患者当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第二天疼痛又恢复到原来的程度,患者不愿再接受浮针治疗,经过再三给患者做思想工作,勉强接受治疗,第五次治疗后疼痛大减,先后经过28次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但功能没有完全恢复,嘱咐患者坚持功能锻练,并逐日增加强度,两月后功能基本恢复。总结分析本例治疗初期效是不佳的原因可能与组织内出血及天阴下雨有关。由下雨时温度较低,影响浮针治疗效果,从多例病人观察到浮针能迅速缓解疼痛,但对关节冷痛效果不甚理想,在进行浮针治疗时应同时内服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中药方能提高浮针治疗效果。
马某,女,58岁,新都新民镇农民。诉双肩部疼痛4月余,功能活动受限,疼痛为阵发性酸痛,晚上为跳痛,双肩部不敢做前伸和外展活动,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在当地诊断为肩周炎,经服“扑炎痛”,“非普拉宗片”均无效果,又用中药熏洗,理疗一月余效果不佳,后在成都金牛区骨伤科医院接受小针刀治疗两次,疼痛有所减轻,功能无明显改善。于日来我科就诊。检查见双肩部皮肤粗糙,稍有肿胀,上举110°,外展80°,双手不能后伸及后背,肱骨大小粗隆区压痛明显,后背时肱骨中断软组织有紧绷样疼痛,X光照片检查双肩未发现异常:诊断肩周炎。浮针治疗一天一次。经5次治疗后患者自觉疼痛有所减轻,但常感双手指麻木及胀痛。查:舌质淡,苔白腻,脉涩,结合患者病史及体征考虑患者有气滞血瘀,脉络不通,给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如下:桃仁15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地龙15克,鸡血藤30克,木瓜20克,防风15克,伸筋草20克,元胡15克,细辛10克,甘草10克。三剂水煎服,二日一剂,每天服三次,浮针治疗继续,经服9剂中药和20次浮针治疗后,患者双手麻木和胀痛消失,肩部疼痛有明显减轻,功能有所改善,自己能穿衣提裤,停服中药,继续进行浮针治疗,加强功能锻练,注意保暖。经过38天的浮针治疗,患者双肩疼痛消失,功能接近正常,嘱咐患者每天吊门,增加功能锻练强度,每周做三次局部按摩治疗,三个月后功能基本正常,追踪3个月患者双肩情况良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慈五行针效果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