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关节炎80年老人股骨颈骨折折

病情分析: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病,多用中医中药治疗.用中医中药治疗一定要先按中医理论,用中医的四诊法进行辨证,然后对证治疗,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意见建议:类风湿属中医痹证范筹,其有风寒湿痹证和风湿热痹证等,只有分清虚实寒热,然后对证用药才有效.如痛甚者加服抗炎止痛的西药.激素药最好不要多用.
因无面诊,所以最好去医院做详细诊治手把手教程:股骨颈骨折诊断和治疗
作者:童勇骏
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未经治疗的股骨颈骨折通常容易导致较为严重的肢体残疾,严重者可至患者死亡。目前股骨颈骨折的Garden分型和Pauwels分型仍是临床中知道治疗决策的主要分型方案。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原位固定,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全髋关节置换。近期的研究报道显示,在不同的骨科医生群体中,对股骨颈骨折治疗的选择方案存在不同的倾向性。本文由Anthony V Florschutz等人发表在JOT杂志上,对目前临床上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手术指征,治疗方法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现介绍如下。简介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以女性多见,约占75%。年轻股骨颈骨折患者非常少见,通常都发生在高能暴力伤得患者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最多见,通常起源低能量损伤。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白种人,年龄增加,健康状况较差,吸烟,饮酒,既往有骨折病史,跌倒病史,低雌激素水平等。损伤机制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通常来源于低能量损伤,可以是直接或间接暴力。直接损伤暴力包括跌倒时直接撞击大转子,或者跌倒时下肢外旋,股骨颈撞击髋臼后方。间接损伤暴力通常是附着点肌肉的收缩力量大于股骨颈所能负荷的力量。年轻患者股骨颈骨折常见于高能量创伤,如机动车祸,或者是从较高处落下。反复的过载应力性骨折在运动员,军队及芭蕾舞者中多见。骨质疏松或骨质减少的患者也容易出现不全骨折,这类患者骨折在X线上不可见,需通过高分辨率的CT或者MRI才能诊断,此类患者在临床中容易漏诊,需要警惕。临床评估对股骨颈骨折移位的患者,通常主诉腹股沟区域,大腿疼痛,无法活动下肢,查体可见下肢有外旋和缩短畸形。需要注意的是,对嵌插型或者应力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查体时可能不存在明显的畸形,并可以有限负重。对老年低能量损伤的股骨颈患者,详细的病史对诊断非常重要,如如何受伤,受伤前是否有意识丧失,是否有胸痛,损伤前是否存在腹股沟区域疼痛(病理性骨折)等。影像学评估对怀疑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行X片检查时需包括股骨正侧位片和骨盆的前后位片。蛙位X片不是摄片的常规选项,因其可能导致股骨颈骨折端的进一步移位。在行前后位X片检查时,患肢适度的内旋可以获得更清楚的股骨颈X片,可以帮助后期股骨颈骨折诊断分型和指导治疗。对无移位,或者股骨颈压缩骨折的患者,重建CT可以进行更好的判断。MRI检查仅适用与无法确定股骨颈是否存在骨折的患者中。股骨颈骨折分型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股骨颈骨折分型为Graden和Pauwels分型。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将股骨颈骨折按照骨折块移位程度分为4型,I,不完全骨折或者外翻嵌插骨折;II,完全性骨折,骨折无移位;III,完全性骨折,骨折部分移位;IV,完全性骨折,骨折完全移位。但事实上,在临床中很难将四种类型完全区分开来,所以一般在临床中基本按照骨折是否有移位进行骨折分型,即I,II型骨折为无移位股骨颈骨折,III,IV型骨折为有移位股骨颈骨折。Pauwels骨折分型基于骨折线和水平面交角大小:I型,&30度,ii型,30-70度,iii型,&70度。随着角度增加,骨折的剪切力增大,骨折也趋向不稳定。股骨颈骨折的OTA分型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少,主要用于研究中。尽管上述两个分型系统较为简便,但其组间和组内观察一致性差别较大,目前临床上仍倾向对股骨颈骨折按照移位和无移位进行分类。广义的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包括外翻嵌插型和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这一类型的股骨颈骨折功能预后较好;移位性股骨颈骨折包括任何可见移位的股骨颈骨折,相对来说预后较差。治疗大部分股骨颈骨折治疗的目标是经治疗后获得早期运动功能,降低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功能预后。股骨颈骨折患者保守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有严重内科疾病,手术风险很高的患者中。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大部分股骨颈骨折治疗的金标准。决策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方案取决于骨折类型,骨折稳定性,患者骨质量,术前的髋关节功能,术后对功能恢复的要求等。通常对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手术要求尽快完成以减少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改善患者舒适度,减少住院时间。美国AAOS协会近期对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发布了相关指南,骨科频道内有相关译文,请点击文末的链接内容查阅。非移位/嵌插性股骨颈骨折无移位股骨颈骨折通常采取原位固定,内固定物选择拉力螺钉(图1)或者是动力髋螺钉(图2)。和动力髋螺钉相比,多枚拉力螺钉的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拉力螺钉的使用方法是,3枚空心螺钉(直径6.5mm,7.0mm或7.3mm)平行呈倒三角打入(下方,后上,前上),其中下方螺钉在股骨矩,后方螺钉在后方骨皮质(图1),研究发现倒三角形平行三枚螺钉能提供最佳的固定强度。股骨颈下方螺钉可以对抗股骨颈向下的移位,后方螺钉向对抗骨折向后移位。最下方的空心螺钉的位置需在小转子水平上方以降低转子下骨折应力。拉力螺钉的螺纹应超过骨折线以便产生拉力作用。螺钉头应距离软骨下骨5mm。对股骨颈后方骨折粉碎较严重的患者,加用第四枚拉力螺钉可以增加稳定性。在骨质疏松的患者中,拉力螺钉末端加用垫片可以预防螺钉头陷入骨面内,增加拉力螺钉旋入时的扭矩,改善螺钉对股骨头的把持力。图1:48岁女性股骨颈外翻压缩性骨折,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图2:83岁老年女性,股骨颈移位性骨折,行动力髋螺钉固定,上方加用防旋钉Gjertsen等人报道,对4468例股骨颈无移位骨折行空心螺钉固定的患者,术后1年内固定有效率在89%。Kain等人报道Garden I、II型骨折空心螺钉治疗后平均11月随访时翻修率在10%左右,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转子下骨折等是翻修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推荐,对空心螺钉治疗失败的病例,翻修时选择半髋置换术。Lapidus等人尝试区分哪些Graden I,II型患者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骨折翻修风险,但并未得出肯定的结论。而Parkeer等人对565例无移位囊内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研究发现,老年和女性患者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容易出现并发症。动力髋螺钉是治疗无移位和嵌插性股骨颈骨折的一个方案,和空心螺钉相比,其在骨折线垂直(pauwels III型)或者头颈型的患者中固定强度更好。但是Bray等人研究发现,使用动力髋螺钉固定后股骨头坏死的概率较空心螺钉高,可能和髋螺钉打入股骨头内的直径较大导致螺钉扭转力矩较大,固定后骨折复位不良相关。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打入防旋螺钉(图2)。和转子间骨折相似,动力髋螺钉在置入股骨头过程中需要有恰当的尖顶距,一般保持在25mm左右,以防止螺钉穿出。一项对5274例无移位和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对比研究发现,空心螺钉和动力髋螺钉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预后上无显著差异,但动力髋螺钉会显著增加失血量和手术时间。Stiasny等人对空心螺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发现,空心螺钉术后的总体翻修率在15%,而动力髋螺钉的翻修则高达50%。空心螺钉翻修的主要原因是股骨颈进行性缩短,空心螺钉退出,造成转子下软组织激惹。尽管动力髋螺钉翻修率较高,但是其患者功能预后更好,内固定松动概率较低。目前股骨颈骨折治疗有一种较新的内固定器械(Targon Femoral Neck,TFN,如图0所示),文献报道其具有较好地效果。TFN是空心螺钉和动力髋螺钉的组合体,可以提供旋转稳定性,预防股骨头塌陷。研究发现,TFN在预防股骨颈缩短方便的效果好于动力髋螺钉,而在预防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降低翻修率方面好于空心螺钉,后期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TFN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既往的观点认为,股骨颈骨折愈合后存在缩短是一个可接受的临床结局,但近期的研究发现,股骨颈缩短的程度和患者的临床功能预后存在相关性,缩短程度越高,则患者的生存质量越低,翻修率越高。长度稳定内固定装置(如全螺纹松质骨螺钉,非平行打入的分散松质骨螺钉,股骨颈锁定钢板)联合股骨颈前下方锁定钢板增强固定是目前解决股骨颈缩短的一个方案,文献报道其可以改善术后功能,降低翻修率,增加机械稳定性。但也有个别文献报道发现,使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稳定股骨颈骨折后出现较高的失败率,研究人员因此建议这类钢板不能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其可能的原因是,股骨颈骨折使用锁定钢板固定后,骨折线附近的微动消失,骨折应力从内固定物上传递至内固定物,导致骨和螺钉界面应力增加,从而出现内固定物的疲劳断裂。无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即应力性骨折。应力性骨折发生在年轻,活动较多或者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中,骨折线可以出现在压力侧或者张力侧。这类骨折需要临床医生及早发现并进行预防,以降低后期骨折移位的不良影响。对位于股骨压力侧的无移位性应力性骨折可以采取保护下负重并严密观察6-8周的保守治疗方案。对老年应力性骨折患者,需检测患者的内分泌状况,治疗潜在的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股骨张力侧的无移位性应力性骨折发生骨折移位的风险较高,需要进行内固定治疗,和压力侧的应力性骨折一样,也要评估患者的内分泌状况。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不稳定骨折,Garden III,IV型)手术治疗方案包括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半髋置换,全髋置换。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活动度,期待值,内科合并症)和骨折相关的因素(位置,骨折线方向,粉碎程度等)。闭合复位内固定对年轻和经过选择的老年患者,可以选择闭合复位或者切开复位内固定,固定方式可以选择空心螺钉或动力髋螺钉。对严重衰弱或者运动量较少不适合进行大手术的患者也可以考虑行闭合复位内固定。对选择开放或者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患者,获得股骨颈骨折的解剖复位非常重要。骨折复位不良会导致术后并发症增高,关节功能下降及再手术率增高。股骨颈骨折复位可接受的标准是颈干角在130°-150°,前倾0°-15°,外翻小于15°。与之对应的是,内翻成角,偏心距较下,后倾等均是不可接受的复位,需要进行纠正。尽管对部分病例,闭合复位内固定方式可以获得接近解剖复位,但对骨折复位有疑问的患者,通过前或者前外侧入路直视下观察骨折复位情况也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选择。采取前入路进行复位观察时可以提供较好地前方股骨头暴露,但需要在患者皮肤上另外开口;采取前外侧入路进行复位观察,可以在内固定入路上完成暴露,但对股骨头下区域的暴露有限。有学者认为,对即便不进行骨折端暴露的患者,切开关节囊后清除髋关节血肿进行减压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股骨头坏死的概率,但上述观点并未得到临床文献的强力支持。股骨颈骨折复位完成后,内固定的方式选择和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基本相似。移位的Pauwel I型和大部分II型的骨折可以采用三枚倒三角平行空心螺钉的方式进行固定,顶点螺钉位置在小转子上方。对Pauwel III型,头颈型和高度粉碎,不稳定的股骨颈骨折,动力髋螺钉是最佳的方案,其可以提供的把持力好于空心螺钉。因在置入头钉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复位的股骨头旋转,可以置入辅助防旋螺钉。动力髋螺钉的螺钉头距离软骨下骨的尖顶距需在25mm内以减少螺钉穿出的概率。近期一项比较闭合复位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研究发现,闭合复位内固定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概率更高,但是骨折不愈合率两者相似。Haidukewych等人的研究发现,57例股骨颈移位性骨折年轻患者行内固定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概率在27%,骨折不愈合的概率在9.8%。骨折复位良好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概率是24%,骨折不愈合的概率是4%,与此相反,骨折复位不佳的患者有80%的概率出现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股骨颈骨折后约1/3在内固定后需要行再次翻修术。一项正在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FAITH评估了空心螺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主要指标是骨折治疗后24月时的翻修率。后期相关数据会同时分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功能预后,医疗花费,骨折愈合,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并发症,该大型研究结果的刊出将会有助于对股骨颈骨折治疗相关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髋关节置换术关节置换术(全髋或半髋)是对老年患者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案。半髋置换术后患者可以获得较好地疼痛缓解,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图4)。而对寿命较长,活动度较多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已经开始凸显优势,特别是伤前患者即存在骨关节炎的病例(图5)。有研究发现,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急诊行关节置换术比择期关节置换术风险高。Parvizi报道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30天内死亡率在2.4%,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死亡率高出约10倍。图4:半髋骨水泥双极头置换治疗95岁女性移位性股骨颈骨折图5:全髋置换治疗78岁活动度较多的女性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目前临床上的半髋置换器械包括: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型(压配型)股骨柄假体,单极和双极的头,固定颈和组配颈。骨水泥性股骨柄假体仍是目前半髋置换的标准,其长期临床功能较好。临床目前对骨水泥假体置入过程中因肺栓塞而导致患者死亡的病例已经有了深入研究,就此改进了骨水泥置入的相关技术,将骨水泥栓塞的病例数量降低了3倍以上,而非骨水泥型假体则可以避免骨水泥造成的肺栓塞。非骨水泥型假体已经开始逐渐成为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的首选方案,其具有和骨水泥型假体相似甚至更好的效果,但也有研究发现,非骨水泥型假体术中和术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的概率也有所增高,同时研究发现,对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型假体术后出现髋关节功能不良的比例也较多。在临床实践中,研究人员发现,骨水泥型假体适用骨头质量较差的患者,非骨水泥型假体适用有心血管高危风险的患者。髋关节置换的手术入路包括直接前入路(S-P入路),后入路(Moore),前外侧入路(W-J入路),侧方入路(Hardinge),选择何种手术入路取决于手术医生的喜好。不同的手术入路所能获得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类似,但后侧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概率要稍微高一点。此外,也有文献报道认为,直接前入路手术可以改善术后早期患者的活动度,疼痛和满意度。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股骨柄假体是固定颈干角的。组配型颈干角股骨柄假体也有,但现文献开始聚焦其术后出现假体失败的概率。组配型假体有潜在的轴颈磨损和头颈分离的风险。尽管上述并发症在临床中较少见,但对髋关节术后新发得髋部疼痛或功能障碍需警惕上述可能性。在半髋关节置换上,还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事情是股骨头是选择单极还是双极的问题。尽管现有的文献资料并未发现单极头和双极头在治疗效果上得差异,但有学者研究发现,单极头假体会造成髋臼壁磨损和脱位的增加,并减低患者术后的功能满意度,但也有学者报道双极头更容易出现脱位。目前临床上对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开始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图5)。对部分经过合理筛选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能是最佳的手术方式,对髋关节置换流行趋势的研究发现,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比例从1999年的0.7%增加值2011年的7.7%。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效果的研究发现,三者在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类似,但全髋关节置换术有更高的呼吸道并发症发病率;全髋置换术术后的患者主、客观的功能改善,术后再手术率,疼痛缓解等要好于半髋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髋关节脱位率高于半髋置换术。尽管全髋关节置换的假体成本高于其他两种方案,但考虑到后续可能出现的翻修和并发症发生率,总体而言,全髋置换的实际成本仍可能是最低的。总结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内固定适合的人群包括:1.股骨颈骨折无移位的患者;2。有移位但年轻的患者;3.部分活动较多的老年患者;4.无法耐受更大手术的虚弱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与活动需求较少的老年患者,选择双极头/单极头,骨水泥/非骨水泥,固定颈/组配颈,何种手术入路等取决于患者的骨质量,经济承受能力,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等。全髋关节适用与:1.年纪较大,活动度较多的老年人;2.股骨颈骨折前存在髋关节疾病,如髋关节骨关节炎等得患者。[编者按]:骨科频道内文章末尾之后有“相关阅读”栏目,将骨科频道内和本文相关的文章检索出来提供给参考,为避免遗漏,也是因为关于“股骨颈骨折”骨科频道内有太多的精品文章,我将骨科频道内近年关于股骨颈骨折的文章罗列如下,供各位参考。如果各位详细的阅读了本文,下面这些内容是你一定不能错过的:1.:2.:3.4.:5.: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栓塞相关文章
疼痛相关文章
骨折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1822年英国学者Astle yPaston Cooper认为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丧失来自远端的全部血供,而圆韧带提供的血供太少;更由于无法对抗肌肉拉力,骨折面难以维持对合,因此骨折不连是无法避免的。1849年英国利物浦Tucker报告他对44具股骨上端血液供应的详细研究结果,否定了库柏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将丧失全部血供的诊断。
小儿股骨颈骨折最早由Cromwell于1885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医学杂志上报道1例。澳大利亚R.H.Russel于1838年报告2例。惠特曼1900年提出小儿股骨颈骨折的预后差,应予重视。1977年Canak报道6例平均随访17年的疗效分析,55%功能良好,25%差;其中发生體内翻21%,骨木连6.5%,骨骺早闭62%,头坏死43%。1986年香港Leung与Lam报道62例4~17岁股骨上端骨折,其中41例随访13~33年,发现扁平髋12%,髋内翻10%,骺移位或早闭5%,颈部增长15%,颈部缩短10%,有24%严重跛行。
1855年德国军医Stechew提出疲劳性骨折这一名词,首例有记录的股骨颈疲劳骨折的是1905年德国Blecher报道的,1963年Ernt报道13例青年士兵发生股骨颈疲劳性骨折。1966年英国Blickenstaff与Moiris发现新兵人伍训练后发生股骨颈疲劳性骨折的占3%。1972年R.C.Tood在老年股骨头标本中发现部分骨小梁有骨折后新骨堆积现象,提示老年骨质疏松在应力作用下可产生疲劳性骨折。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股骨颈骨折的发生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老年人,其本身存在着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和局部不利因素(即内因)在各种不同大小、方向的外来暴力(即外因)的作用下,就会引起股骨颈骨折。
全身因素: 老年人由于活动减少、代谢减退、内分泌紊乱等原因,股骨上端乃至全身骨质产生不同程度的疏松。1970年Singh按照股骨上端骨小梁疏松程度,从张力骨小梁消失到压力骨小梁明显地减少,分为6级:正常骨小梁,第三骨小梁系统减小,第三骨小梁系统消失,张力骨小梁减少,张力骨小梁系统接近消失和压力骨小梁系统减少。骨质愈疏松愈容易骨折。
股骨上端特殊结构:
具有独特的骨小梁系统,骨小梁在股骨上端受压力和张力最大的部位密集,应力作用小的部位稀疏,形成按应力大小和方向排列的独特的压力和张力骨小梁系统。
股骨上端为适应人体直立行走需要而形成了向内上的颈干角和向前上的前倾角。
为适应巨大的瓶关节压应力,在股骨颈下内方形成特别发达的骨密质骨板即Adams弓和Calcafemorale(股骨距)
股骨颈上区头颈交界处滋养血管孔密布,可削减抗张力能力。
瓶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股骨上端为自重小而负重大,应力分布合理,受力性能极佳,具有典型自动反馈控制特点:骨小梁的排列能最大限度地抵抗弯曲应力。这些生物力学结构因受个体、职业、年龄、活动、内分泌、物质代谢等因素的影响改变,力学性能下降,可发生疲劳骨折,或遇暴力而骨折。
暴力作用: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加之餓部受到应力较大(体重2~6倍),局部应力复杂多变,因此不需要多大暴力,如平地滑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转,甚至在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都可发生骨折。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往往由于严重损伤,如车祸或高处跌落致伤,偶有因过度负重劳动或行走,积累作用力引起逐渐发生疲劳骨折。
基于对股骨颈骨折不同角度广泛研究,产生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骨折部位分型
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与股骨颈的交界处。骨折后由于股骨头完全游离,可以在髋臼和关节囊内自由旋转移动,同时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大部分中断,因此,此类骨折愈合困难,股骨头易发生缺血坏死。
股骨颈头颈部骨折:骨折线由股骨颈上缘股骨头下开始,向下至股骨颈中部,骨折线与股骨纵轴线的交角很小,甚至消失,这类骨折由于剪力大,骨折不稳,远折端往往向上移位。骨折移位和它所造成的关节囊、滑膜被牵拉、扭曲等改变,常导致供给股骨头的血管损伤,使骨折不易愈合和易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颈中部骨折:骨折线通过股骨颈中段,由于旋股内侧动脉分支、骺外侧动脉、干能端上及下侧动脉,经关节囊的滑膜下进人股骨头,供应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因此骨折尚有愈合可能。
股骨头基底部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转子之间,由于骨折两端血液循环良好,骨折容易愈合。
按骨折线方向分型
1935年Pauwels(德国)分类法根据X线片中骨折线与骨盆水平线所呈的倾斜度将股骨颈骨折分成3型:
股骨颈外展骨折,两折端呈外展关系。压力骨小梁折断向内成角,颈干角加大,骨端嵌插,位置稳定,骨折线的Pauwels角小于30°,这种骨折剪力小,骨折比较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
股骨颈内收骨折,股骨颈呈内收,骨折端向上错位,骨折线Pauwels角大于50°,因骨折端少嵌插,骨折间剪力大,骨折不稳,多有错位,因而愈合可能比较小,股骨头缺血坏死率高。
股骨颈中间型骨折,介于以上两型间,Pauwels角为30°~50°。
通过较长时间临床实践,Linton认为Pauweb分类法测量不可靠,于1949年提出以股骨干为纵轴的垂线为标志的测量分类法,也将股骨颈骨折分为3型。
外展型:Linton角小于30°(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垂线相交的夹角称Linton氏角)。
内收型:Unton角大于50°。
中间型:Limori角为30°~50°。Linton角角度愈大,骨折部所承受的剪力愈大,骨折愈不稳定。
按骨折端移位程度分型 1961年和1964年英国学者Garden曾提出将股骨颈骨折按骨折端移位程度分为4型。
Ⅰ型不完全骨折。
Ⅱ型无移位的完全骨折(Ⅰ,Ⅱ因无移位,常有愈合可能,但虽有愈合,也可发生股骨头坏死变形)。
Ⅲ型轻度移位的完全骨折,股骨头外展,股骨颈上移并轻度外旋,颈干角变小。
Ⅳ型严重移位的完全骨折,股骨颈明显上移和外旋,关节囊及滑膜有严重损伤,易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
按骨折后股骨头的病理形态分型
头颈型(鸟头型)或称典型型此类最多,约占,股骨颈后上方有蝶形骨折碎片或压缩性缺损占47%。
头下型(新月型):比较少见,约占22%。
“V”字型(蘑菇型):最少见,多为陈旧骨折,约占6.7%。
按发生骨折的原因分型 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病理性股骨颈骨折。
按骨折发生时间分型 新鲜股骨颈骨折、陈旧股骨颈骨折。
按伤员年龄分型 儿童股骨颈骨折、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老年人股骨颈骨折。
按有无合并症状分型 单纯性股骨颈骨折、复杂性股骨颈骨折。
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股骨头仅有小凹动脉很少量的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
经股骨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股骨头亦有明显供血不足,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或骨折不愈合。
股骨颈基底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小转子间连线处。由于有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吻合成的动脉环提供血循环,对骨折部血液供应的干扰较小,骨折容易愈合。
按X线表现分类
内收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Pauwells角)大于50°,为内收骨折。由于骨折面接触较少,容易再移位,故属于不稳定性骨折。Pauwells角越大,骨折端所遭受的剪切力越大,骨折越不稳定。
外展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小于30°,为外展骨折。由于骨折面接触多,不容易再移位,故属于稳定性骨折。但若处理不当,如过度牵引,外旋,内收,或过早负重等,也可发生移位,成为不稳定骨折(图64—11)。
按移位程度分类,常采用Garden分型(图64—12)。
不完全骨折,骨完整性仅有部分出现裂纹。
完全骨折但不移位。
完全骨折,部分移位且股骨头与股骨颈有接触。
完全移位的骨折。
由于暴力大小,扭转角度及全身因素等,骨折后可出现多种类型。从X线片上虽可见骨折为外展型,或未发现明显移位,甚至呈嵌入型而被认为是稳定性骨折,但在搬运过程中,或在保守治疗中体位不当,过早翻身,固定姿势不良等,都可能使稳定骨折变成不稳定骨折,无移位骨折变成有移位骨折。
中、老年人有摔倒受伤历史,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应怀疑病人有股骨颈骨折。有时伤后并不立即出现活动障碍,仍能行走,但数天后,髋部疼痛加重,逐渐出现活动后疼痛更加重,甚至完全不能行走,常说明受伤时可能为稳定骨折,以后发展为不稳定骨折而出现功能障碍。检查时可发现患肢出现外旋畸形,一般在45°~60°之间(图64—13)。这是由于骨折远端失去了关节囊及髂股韧带的稳定作用,附着于大转子的臀中、小肌和臀大肌的牵拉和附着于小转子的髂腰肌和内收肌群的牵拉,而发生外旋畸形。若外旋畸形达到90°,应怀疑有转子间骨折。伤后少有出现髋部肿胀及瘀斑,可出现局部压痛及轴向叩击痛。
肢体测量可发现患肢短缩。在平卧位,由髂前上嵴向水平画垂线,再由大转子与髂前上嵴的垂线画水平线,构成Bryant三角(图64—14),股骨颈骨折时,此三角底边较健侧缩短。在平卧位,由髂前上嵴与坐骨结节之间画线,为Nelaton线(图64—15),正常情况下,大转子在此线上,若大转子超过此线之上,表明大转子有向上移位。
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股骨颈骨折发生不愈合比较常见,文献报道其不愈合率为7%~15%,在四肢骨折中发生率最高。
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股骨颈骨折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治疗的进展,骨折愈合率可达90%以上。但股骨头缺血坏死率迄今仍无明显下降。
X线检查作为骨折的分类和治疗上的参考。有些无移位的骨折在伤后立即拍摄的X线片上可以看不见骨折线,可行CT、磁共振检查,或者等2~3周后,因骨折处部分骨质发生吸收现象,骨折线才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凡在临床上怀疑股骨颈骨折的,虽X线片上暂时未见骨折线,仍应按嵌插骨折处理,2~3周后再拍片复查。另一种易漏诊的情况是多发损伤,常发生于青年人,由于股骨干骨折等一些明显损伤掩盖了股骨颈骨折,因此对于这种病人一定要注意髋部检查。
最后确诊需要髋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尤其对线状骨折或嵌插骨折更为重要。
新鲜无移位骨折的治疗: 这些骨折属于稳定骨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嘱病人卧床,穿”丁”字鞋,伤肢呈外展位,做到三不:不下地,不侧卧,不盘腿。若能采用牵引对抗髋部肌群的收缩力则更好。8~12周后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以后每I~2月拍X线片复查,至骨折坚固愈合。对不能充分合作的少年儿童,也可采用单腿髋上石裔裤固定2~3月。
新鲜移位骨折的治疗: 3周内的轻度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无明显禁忌证者,原则上仍以闭合复位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复位困难者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亦可同时植骨。移植带血管蒂骨块或植人血管束以促进愈合,减少缺血性坏死头塌陷的发生率。1962年Jnder首先用股方肌肌骨辦移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其后又有报道采用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等治疗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对移位显著的股骨颈骨折,因其血液循环破坏严重,复位后,也难以愈合,股骨头也极易坏死。此型治疗宜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
最早应用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是1850年Vonlangenbeck使用1枚螺钉固定、1897年Nicolaysen用钉固定后再用石膏裤固定。1898年Boekmann与Gilhte经侧方进路截断大粗隆后采用象牙栓固定,1899年、1903年比利时兰博特报道用2枚螺钉治疗35例,全部成功。1913年英国黑格罗夫和1919年法国P。Delbet在X线透视下用引导钉做螺钉内固定失败。美国T.T.Thomas(1921)、E.D.Martin(1921)与A.C.Kiug(代最早报道在X线下做经皮闭合旋人螺钉,因材料生锈而失败。1921年Thomas、1922年Martirl应用木螺丝做内固定获得良好的效果。其内固定的方法繁多,1974年Tronro列举文献中曾用内固定材料有76种,归纳起来有:
1931年Smith-Petersen报道了创用三刃钉,但因此种单根钉在生物力学效能上不能持久,对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失败率几乎达到50%,不愈率达30%左右,股骨头坏死率为21%以上。此外,本钉对高位头下型骨折固定不牢,也不适合青少年及颈部粉碎性骨折者,而且可能损伤颈部残存血供,因而Frandsen等提出废除三刃钉的建议,目前临床上已有这种趋势。
多钉固定类:其中包括现在仍常用的Moore钉、Deyerle钉、Knowles钉、Neufeld钉、史氏钉、三角针等,此类固定钉直径较单钉细。对骨的损伤较小,利用多钉的布局在生物力学上取得优势,疗效较好,愈合率在80%以上,股骨头坏死率在15%以下。Rubin等对Knowles针进行生物力学试验,发现此针固定强度很好。
滑动式钉板固定装置类:此法20世纪40年代就被提出。第一个被较多采用的滑动式钉板是1955年Pugn设计的钉板,其钉与板间夹角为135°,随后Massie推荐150°而Frandsen也提出自己不同角度钉板的设计。Brown对不同角度的钉板观察效果无明显区别,其失败率为21%,失敗主要原因是复位不满意和操作技术不理想,其他学者使用滑移钉板的失败率也在21%~22%。此类内固定法操作难度大,手术创口大,晚期股骨头坏死率高,也不适合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加压内固定类:其主要特点是所用的内固定钉带有螺纹,钉并非锤人而是钻人,具有良好的加压作用。分单钉和多钉两类:单钉如活动翼粗螺纹钉,多钉如Garden交叉螺纹钉、Smyth三角固定钉、带螺纹骨圆钉及弹簧加压螺纹钉等。此类内固定器材的优点是能对抗使骨折面分离的拉应力,而使骨折面能较好地对合,并且由于钉有螺纹,不易松动、退出或游走,从而避免了一些合并症。Adekevcke等用生物力学方法比较以上四类固定法,结果三刃钉固定强度仅为多针法的一半,加压钉板则介于两者之间。Reigstad等的比较结果显示,三刃钉抗弯强度类似加压钉板’而抗扭不及后者。
自人工股骨头问世以后,1951年Anderson亦将新鲜股骨颈骨折列人手术适应证。下列情况可考虑作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高位头下骨折或骨折粉碎严重;
复位失败;
骨折伴脱位
病理性骨折;
精神失常或帕金森病;
骨折后10小时内未能内固定或髙龄、生命短暂,骨折前仅能室内活动者。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骨折已超过3周、或经过早期治疗骨折未愈合、或虽骨折愈合但股骨头又发生缺血性坏死塌陷等,可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年龄、工作性质、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截骨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人工全瓶关节置换术等。
常用截骨方法有4种:
粗隆间移位截骨术(MomuirayorPutti截骨术。
粗隆下外展截骨术(Shanz截骨术)。
股骨头切除及粗隆下外展或截骨术(Batchelor)。
孟氏截骨术。
青少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原则上应采用牵引复位后闭合或切开行多针(骨圆针或螺纹针)内固定,不合作儿童可行单腿石耷裤固定2~3个月后复查。
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
Smith-Petersen三刃钉固定术,
多枚斯氏针内固定股骨颈骨折。
单针或多针固定加股骨颈植骨术:
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术;
缝匠肌蒂骨瓣移植术;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术。
1967年,Meyers开始采用肌蒂骨瓣植骨术。使愈合率提高到90%以上,
股骨颈骨折的预后: 1822年英国AstleyAstonCooper认为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丧失来自远端的全部血供,而圆韧带提供的血供太少;更由于无法对抗的肌肉拉力,骨折面难以维持对合。因此,骨折不连是无法避免的,称其为”无法解决的骨折”。美国学者Nicholas Senn在1882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展示一具嵌插性骨折2年后死于肺炎的标本,发现该处无骨痂形成。他还用猫做了实验,认为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是对位不佳和固定不良。在1883年学术会上他提出想用象牙或骨栓贯穿骨折处,但遭到反对。1904年Royal Whitman报道他在全麻下于下肢伸直位做外展内旋手法复位,并用石音裤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骨折愈合率达40%。1927年,G.W.Uadbettei改良了复位手法,复位成功率有了显著提高,1949年英国Tucker报道对44例股骨上端血供的详细研究,否定了Cooper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将丧失全部血供的论断。但股骨颈骨折后,愈合时间长、股骨头坏死率高,仍是存在的主要不良预后关键。
股骨颈骨折的愈合较慢,平均要5~6个月,而且骨折不愈合率较高,平均15%左右,骨折不愈合原因很多,与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复位质量、固定情况及营养血管损伤情况、护理及全身状况均有一定关系。
股骨颈骨折后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一般在20%~40%,无论骨折是否愈合均可发生坏死。临床上股骨头坏死最早可出现在伤后2~3个月,最迟可达4年以上,故术后观察时间不得少于5年。
由于股骨颈解剖、生理的特殊性,股骨颈骨折的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差,一般尽管妥善诊治,也只有一半的病人能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即行走、蹲坐自如,不痛、不跛。约15%的病人骨折不愈合,有20%~40%病人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还有部分病人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1924年瑞典Lofberg等就指出骨折线走向与预后的关系。1935年德国F.Pauwcls提出股骨颈骨折后,骨折线的倾斜度越大,剪力越大,骨折不易愈合。1964年美国Boyd统计他治疗540例股骨颈骨折发生骨不连的报吿,Ⅱ型为12%,Ⅲ型为他认为只要改善内固定方法,愈合率即可提高。1941年Pridie提出复位骨折线与股骨干的交角大小与预后有关。当骨折线与骨干角小于37°时,股骨头坏死率高,大于40°时外侧骺动脉多未撕裂,股骨头不会坏死。1971年Garden指出骨折复位后骨折对线的重要性,提出股骨头、颈的X线即Garden力线指数(160°/180°为正常),对骨折愈合及股骨头是否发牛坏死有重要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股骨颈骨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