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追风舒筋丸 黑狗筋 什么用途 有图片吗 ?

十天内免登录
>>图片上的这些中药有什么作用?
图片上的这些中药有什么作用?
小男生 当时年龄:
您好,根据你的诉说和图片所示,你是由着凉或是炎症引起的感染引起的,初步诊断感冒,建议要注意饮食和环境温度的变化,现在天气转凉尤其是晚上睡觉更要注意保暖,以免着凉诱发支气管炎或是加重感冒,图上的药方是消炎的药和抗病毒的药,这样治疗很好的,疗程是7天,也可以口服感冒清热颗粒。
您好,根据你的诉说和图片所示,你是由着凉或是炎症引起的感染引起的,初步诊断感冒,建议要注意饮食和环境温度的变化,现在天气转凉尤其是晚上睡觉更要注意保暖,以免着凉诱发支气管炎或是加重感冒,图上的药方是消炎的药和抗病毒的药,这样治疗很好的,疗程是7天,也可以口服感冒清热颗粒。
修改追问:0/500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相关问答
加入宝宝同龄圈,与宝妈宝爸交流孕育话题
没有合适您的话题?加入同龄圈与千万妈妈交流吧!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妈妈关注的知识
宝妈们看的最多的问题
孕育周刊(每一周适合您的孕育知识)
0-1岁是宝宝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每周都有不同的变化和需求。新手父母只有学习和掌握 该阶段的养育知识,才能更好的陪伴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31日
问答难题榜,是高手就来挑战!
网友帮助了他人
用合作号登录:
5分钟测评,了解宝宝的测全面的发展情况
已有400万摇篮妈妈为宝宝做过测评
宝宝生日: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31日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598;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653;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674;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图片上的这些中药有什么作用?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010-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微信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论坛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中药图片及详解1
中药图片及详解1
败酱草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现市售商品主要有两大类。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及京津两市习用为菊科植物苣荬菜及同属数种植物的全草作败酱用。江南地区习用品为十字花科菥蓂作败酱用。这两种败酱均与古籍本草记述的品种不同,据考证《本草》所指败酱应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及其同属黄花败酱等的全草,此种败酱现只少数地区使用。1、苣荬菜别名:苦菜、苦荬菜、苣菜。来源: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苣荬菜及其同属额未抽花茎的干燥全草,野生。产地:主产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其它各地亦有分布。植物形态:宿根草本,全体含白色浆汁。根茎多匍匐横生,直径约会2~5毫米,老根茎表皮灰黄色,新生根茎白色。地上茎单一直立。叶互生,长圆形披针形。基部呈耳状抱茎先端钝,中脉显著,边缘有稀疏缺刻或羽状浅裂及尖疏锯齿。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花黄色,花冠舌状。总苞钟状。瘦果,长椭圆形,具纵肋,冠毛银白细软。性状鉴别:根茎长圆柱形,长3~10厘米,浅黄棕色,有纵皱纹,上部有类节状的叶基痕。顶端有短茎及数片或十数片皱缩的叶片,叶片灰绿色。气味,味苦。以叶片茂密灰绿色,无茎枝者为佳。主要成分:苣荬菜含胆碱、苦味素、脂肪油。黄花败酱含多种皂甙。药理作用:清热祛瘀。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炮制:切咀,生用。性味:苦寒。归经:入胃、大肠、肝经。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排脓。主治:肠痈、肺痈,急性菌痢,急性咽炎,急性阑尾炎等症。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古方早已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方)治疗肠痈。现代在此方基础上加减,配用清热凉血药等,加强消炎作用,治疗阑尾周围炎和阑尾脓肿,效果较好,方如肠痈方。此外,也治痈肿(配紫花地丁)、热泻(配金银花、黄芩等)。使用注意:过量服用败酱草有时会引起头昏、恶心和白细胞数暂时性减少等反应。用量:9~30g。处方举例:肠痈方:败酱草15g、15g、15g、6g、9g、银花15g、9g、秦皮6g、15g、6g,水煎,每天一剂分二次服。2、菥蓂别名:瓜子草。来源:为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菥蓂带有近成熟短角果的干燥茎枝。多为野生。产地:主产于华东、中南地区,其它各地多有分布。性状鉴别:全株黄绿色,茎圆柱形,多分枝全长约20~30厘米。叶绿色皱缩多脱落。果序成总状。果实扁片卵圆形,状如榆钱。有细柄,柄长约1厘米。角果内含棕褐色卵圆形种子十余枚,种子长约2毫米,表面有突起的同心环纹。气微,味淡。以全株黄绿色,带有多数果实者为佳。性味:苦微温。归经:入肝经。功能:清肝明目,和中益气。主治:目赤、肿痛、泪出。注据《中药鉴别手册》记述,除以上两种不同科属的败酱外,有少数地区,如东北、内蒙、山东、云南等部分地区,使用败酱植物白花或黄花等数种败酱。综上所述败酱来源复杂。但据临床应用认为菊科败酱及败酱科败酱疗效相似,均有清热解毒散瘀排脓功用,对急性阑尾炎有显效,但科属不同应分别定名,不宜统称败酱。十字花科菥蓂功能与败酱不同,历代《本草》均有记述,不应再称败酱。&蒲公英为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别名: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公英。来源:为菊科植物,多种蒲公英干燥的带根全草。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全株含白色浮汁,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叶根基丛生,排列丛生,排列呈莲座状,向四周散开,叶片倒披针形,边缘有大小不等的缺刻,倒向羽状深裂,裂片三角形。花葶3~5个自叶基部生出,中空,紫红色,头状花序顶生,花冠黄色,瘦果冠毛白色。&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野生。性状鉴别: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根头部直径3~7毫米。表面紫棕色或棕色,有不规则纵皱。质脆易折断。叶基生,多数卷曲,皱缩或已破碎,表面灰绿色,有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偶有长椭圆的瘦果。气微弱,味为微苦。以叶色灰绿,茎短,有花序者为佳。主要成分:根含结晶性味质蒲公英苦素、蒲公英甾醇、天门冬素等。药理作用:1、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环菌和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2、健胃。3、轻泻。炮制:切段生用。性味:甘、苦、寒。归经:入脾、胃、肾三经。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乳痈、疔毒及一切痈肿疮毒。临床应用:为治疗乳痈(急性乳房炎)、肠痈(急性阑尾炎)的重要药物。1、治乳痈,适用于早期局部红肿坚实,脓肿尚未形成,配银花、、等,方如乳痈汤。外用以鲜蒲公英捣烂,加入少许白糖后局部外敷。2、治肠痈,适用于气滞血瘀,热毒较盛的急性阑尾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不动手术),以蒲公英配、、银花等,方如阑尾清化汤。3、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转氨酶高,可配、土茯苓、等,方如蒲茵汤,初步观察对降低转氨酶有一定作用。4、作为一般消炎解毒药,蒲公英可用疖疮、上呼吸道炎、扁桃体炎、轻度化脓性感染,可单味用30~60g煎水,临服时加一匙白酒冲服,消肿去毒更速度;或配紫花地丁等。5、治急性结膜炎、脸缘炎等,可用单味蒲公英煎汤熏眼(配菊花、夏枯草更好)。用量:常用15~30g,大剂可用到60g。处方举例:1、乳痈汤:蒲公英30g,银花30g,炒山甲9g,连翘12g,天花粉12g,青皮6g,柴胡9g,生甘草6g,水煎服。2、阑尾清化汤(天津市南开医院):蒲公英30g,银花30g,大黄15g,丹皮15g,川楝子9g,赤芍12g,桃仁9g,生甘草9g,水煎服。3、蒲茵汤:蒲公英15g、茵陈15g、土茯苓15g、白茅根15g、田基黄15g,水煎服。注:市售蒲公英种类很多,主要有蒲公英属下列五种:1、蒲公英。2、碱地蒲公英。3、异苞蒲公英。4、热河蒲公英。5、红梗蒲公英。它们之间仅在花葶的长短,叶片锯齿形状,外层总苞片,内层总苞片,瘦果等方面有异。但在商品上,不易区分,均混合药用。此外还有角状蒲公英,白花蒲公英、东北蒲公英、亚洲蒲公英......药用也很普xiaobai 发表于
11:34:00&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现商品分为天然牛黄与人工合成牛黄两类。别名:丑宝。来源:天然牛黄,为偶蹄目牛科动物黄牛的牦牛,水牛等牲畜的胆囊结石(少数为肝胆管中的胆道结石)。产地:牛在国内外均有饲养,但所产牛黄的质量,有所不同。商品中又分为国产牛黄和进口牛黄两类。1、国产牛黄(京牛黄):全国各地屠宰场均有生产。2、进口牛黄。(1)金山黄:主产于加拿大、芝加哥、阿根廷、乌拉圭等地。(2)印度黄:主产于印度。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收集,杀牛时取出肝脏,割下胆囊如发现胆囊内有块状物,剪开胆、嘴,将胆汁装入纱布或罗内,下放容器收容胆汁。滤出牛黄后,将附着在牛黄上的皮膜剔除干净,立即放在吸潮纸上,稍晾一段时间,至表面收干不显水湿为度。再用吸潮纸多层轻轻包紧,亦可包扎于棉絮或灯心草中,放于干燥处,使其内在水分逐渐蒸发,直至内外全干。切忌直接暴晒,或在炉火上烘烤,以防造成龟裂现象,使牛黄破碎。在发现胆黄之后应继续检查肝胆管道,有没有生成(管黄)如有,应一并取出,包好阴干,同样作牛黄药用。性状鉴别:国产牛黄(京牛黄)呈不规则的圆形,三角形,略方形,完整的如豆,如栗,如鸽卵,最大者如鸡鸭卵,不完整的则破裂成片块。表面和内层均为红橙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表面细腻而略有光泽,个别表面挂有黑色光亮的薄衣,俗称“乌金衣”,有的表皮略粗糙或有龟裂现象。体质松脆,易碎裂。断面呈环形同心层,层层包裹,如树木之年轮,纹理清晰而均匀,偶有白色斑点加杂其中,或偶有白膜状物,附于层层之间。微有清香气,味微苦而回甜,并有清凉感。京管牛黄:多呈短管状,粗长如小指,管壁厚约1~3毫米,常碎断呈片块。内外均呈棕褐色,深浅不一,较粗糙,有隆起的褐色小疙瘩或龟裂。质亦松脆。断面也显重叠的形成层。但不及胆黄明显,偶有白色斑点及白膜状物,附于管黄之上。气味略与京牛黄相同,但质稍次。金山牛黄:形状与国产牛黄相似,但色泽不如国产牛黄鲜艳。表面呈棕黄色至焦棕黄色。质地略粗,微有光泽。断面亦略显粗糙,层叠纹理稍厚,亦有白斑,白膜及黑色片块。气味与京牛黄略同,但稍逊于国产。印度牛黄:形状与国产牛黄相似,唯色泽发呆,呈灰棕黄色或土黄棕色,无光泽或少光泽,麻面或光面。体稍重而较坚结。断面纹理较厚不均,并杂有黑片块及灰白色片。无香凉感并稍带土腥味而苦。天然牛黄以棕黄色,鲜艳,体轻松酥脆,细腻,气清香,入口有清凉感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胆酸、胆红素及其钙盐,又含胆甾醇、麦角甾醇、软脂酸、卵磷脂、维生素D,以及一种分子式相当于C24H11O3N的无色结晶性成分和铜、铁、镁等。药理作用:开窍化痰、解热镇痉。其原理为:1、镇静。有效成分为胆酸,能缓和和苯甲酸钠咖啡硷引起大白鼠的惊厥,又能加强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对小白鼠的镇静作用。2、强心。有效成分为胆酸,对心脏有类似洋地黄的作用。3、造血。能促进家兔红细胞新生,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炮制:生用。性味:苦,凉。归经:入心,肝经。功能:开窍豁痰,息风定惊,清热解毒。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迷,癫病发狂,惊风抽搐,胎毒,痈肿疔毒,口疮喉肿。临床应用:1、用于热性病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治疗感染性疾病毒血症期有高热和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取其有镇静和强心作用,也即前人所称的清心、定惊。常配黄芩、黄连、栀子等清热药,方如牛黄清心丸。症更重者再加配犀角、麝香等芳香开窍药,方如安宫牛黄丸。小儿高热抽搐可用牛黄配朱砂、胆星、金蝎等,方如牛朱七厘散。2、用于治疗慢性传染肝炎,肝功能差,血清转氨酶值长期不下降者,用牛黄清心丸,每次一丸,每日1~2次,初步观察,对降低转氨酶和改善其它肝功能有一定帮助。3、用于中风昏迷,痰涎壅盛,以及肺部感染、咳嗽痰多等病症,有明显减少,痰涎分泌和祛痰作用。附:1、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均用于高热神昏、惊厥抽搐。三药中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丹次之,至宝丹又次之。安宫牛黄丸多用于感染性疾病热入营分(约相当于毒血症期),痰热亢盛、神识模糊,取其解毒化痰之力较强;紫雪丹多用于实火团结,高热抽搐、神昏烦躁,取其清热镇痉之力较好;至宝丹多用于热痰内闭、中风昏迷、神昏至极,取其辛香开窍之力较胜,必要时三者也可能互相代用。2、与麝香比较:牛黄开窍作用不及麝香,但清热解毒作用则为其特长,故治热病神昏时,牛黄与麝香常配伍同用。3、牛黄长于清热解毒,甚优于、、等,尚可开窍,故也可列入开窍药中。用量:0.15~0.9g,入丸散剂,不入煎剂。外用适量。处方举例:1、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辩》:成药,含牛黄、、犀角、黄芩、黄连、雄黄、山栀、朱砂、冰片、麝香、珍珠。成人早晚服1丸,小儿10岁以下每服半丸1/3丸,用开水溶化服或和药冲服,如有呕吐用藿香汤或姜汤送下,虚弱者酌情用参汤送下,产妇用姜汤送下。2、牛珠七厘散:正牛黄1.5g、辰砂末7.5g,炙全蝎7.5g、冰片4.5g、牛胆星4.5g、明天麻7.5、川连7.5g、玛瑙末7.5g、甘草4.5g、金箔25张,每服7厘开水冲服。3、牛黄清心丸:成药,含牛黄、黄连、黄芩、山栀、郁金、朱砂,每服1丸,每日1~2次研碎用于开水溶服,小儿酌减。①牛黄为珍贵药品,过去曾发现过不少伪品。现将一般区分真假方法叙述如下:天然牛黄:块状自然、色泽柔和,细腻而有光泽,体质轻、松、脆。断面层纹清晰均匀气香凉,嚼之微苦而后回甜,不粘牙,无牙碜感。沾水涂划指甲上,能将指甲染上黄色,不易擦掉,俗称“透甲或挂甲”(这主要是牛黄所含的色素,是属于动物体形成的色素,分子极细,能渗透于骨甲之中,故不易擦掉)。另外,天然牛黄生成于胆囊胆汁之中,一般遇水不会溶解,投入静水中,可见吸收水分变为潮湿而不变形。入口嚼之可全部溶解而无残渣。假牛黄:块状不自然,色泽呆板,略粗糙,无光泽,体质较坚硬而沉重。断面层次不明显。无香凉气而苦味重,有粘牙情况牙碜感。蘸水涂指甲上,不能涂黄指甲,属于浮色,一擦就掉。这和加工假牛黄所使用的材料分不开。假牛黄多用大黄粉,黄连粉,姜黄粉为主料取其色味。以牛胆汁或鸡蛋清,蛋黄或皮胶,树胶等为粘合剂,一层药粉,一层胶质或蛋清滚制而成。故其植物色素分子较粗不能渗透于骨甲之内。假牛黄,用胶质及蛋清粘合,故见水后能溶解。其职务的主料遇水膨胀而使假牛黄崩解;但不能全部溶解而有残渣。②其它动物如驴、马、骡等寿命较长的动物,都有胆石病发生。但在药用习惯上只用牛黄,其它动物的胆黄未见公开使用。今后收购中,应注意区分和研究。人工合成牛黄来源:人工合成牛黄,因天然牛黄远不能满足医疗需要,为了弥补天然牛黄的不足,保障人民用药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研究试验由牛、羊、猪等胆汁中提取有效成分加工而成。其主要成分,为胆红素,牛羊胆酸,胆固醇,无机盐等。产地:主产于天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其它省,市也有生产。性状鉴别:呈粉末状,淡粉色,气较腥,苦味较重,无清凉感。经多年临床及制药应用实践,认为效果与天然牛黄近似。动物实验有抗惊厥、解热、抗菌、祛痰等作用。临床初步观禅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患,解热和祛痰作用比较肯定(天然牛黄相同),对化脓性扁桃体炎,还有明显的消炎和减少分泌物的作用。但在治疗乙型脑炎中,抗惊厥的效果还难以肯定。xiaobai 发表于
18:04:00&紫草茸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原名“紫铆(音矿)”。别名:紫梗、紫胶、紫虫胶、洋干漆(精制品)。来源:为胶蚧科昆虫紫胶虫在豆科植物钝叶黄檀等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野生或培养。产地:云南、四川、台湾。国外主产于印度、缅甸、印尼等地。性状鉴别:呈半圆柱形,表面紫褐色或紫红色,凹凸不平,有皱纹及小虫眼孔隙,依附树枝出凹入成沟。质硬而脆。遇热则软化而发粘。断面有平行排列的长圆形虫窝。气微味淡。以块大,紫褐色,质松脆,无杂质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虫胶质、蜡、色素等。药理作用:清热凉血解毒,破瘀行气止痛。性味:苦、平。归经:入肺、肾经。功能:清热、凉血、解毒。主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痈疮肿毒。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清热麻疹之血热,用于麻疹初出时,配合轻升透发的药物,如、等,既能清解痘毒,又可助麻疹透发(如单用紫草茸,轻升之力不足),再加小量,则疹出更为畅快,方如紫草茸汤。与紫草比较:紫草茸既能解毒活血,又无作泻之患,这是它胜过紫草的地方。用量:6~12g。处方举例:紫草茸汤:紫草茸12g,葛根9g,升麻9g,9g,银花9g,桔梗9g,9g,川芎1.5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15:44:00&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别名:天雄、乌头。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加工而成。母根四川省称为川乌。均为栽培。产地:主产于四川省的江油县、安县。陕西、云南、湖南,也有生产。采收加工:6月下旬(夏至)至7月初(小暑)挖出乌头根部洗净泥土,选取侧生块根称为泥附,再按不同的规格进行加工。1、盐附子。选打个泥附洗净,放入氯化镁(卤水)及食盐混合溶液中,浸泡数日捞出晾晒至半干,再浸入氯化镁溶液中随时添加食盐,使之保持过饱和状态,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附子内外均有食盐结晶附着时晒干。2、附子瓣。将中小个泥附洗净后,刮去外皮纵切两瓣,放入氯化镁的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后以清水漂洗干净,以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使之染成浓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烘半干后再晒干。3、黑附片。将小个泥附洗净,不刮外皮,放入氯化镁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以清水漂洗干净,切成5毫米的纵片,加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亦染成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烘干或晒干。4、白附片。加工方法略同黑附片。但需刮去外皮不加染色。加热煮至透明,晒半干用硫磺熏成白色,晒干。性状鉴别:盐附子又名天雄。呈圆锥形。长约4~8厘米,直径3~5厘米,表皮褐色或黑褐色,周身附有盐的结晶,上部有数枚乳头状疣突,中部有隆起的支根,顶端有略凹的芽痕。因久受盐渍而质重不干,易切裂,横切面显糊化淀粉状,黄褐色,中心色稍淡呈星状纹理。空隙处亦附有盐的结晶,味咸稍苦辛。以肥大,坚实,灰黑色者为佳。炮制:生用,或照附子瓣,片方法再制。附子瓣:体形略小于盐附子。纵切面边沿突起中心凹陷。内外均淡棕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质坚硬角质状,不易碎断。对光照视呈半透明体。显纵形筋脉线(木质部)外表面亦带有疣突及支根和芽痕凹。味淡平。以色黄光亮,无霉霜,块均匀者为佳。炮制:与黑豆同煮至透,无麻辣味后切片。黑附片:呈不规则的片状,厚约3~4毫米。外皮黑褐色。内色棕黄。质坚硬角质状有光泽。以片大均匀,色棕黄,坚硬,无白心者为佳。白附片:其形状气味与黑附片相同。全体呈淡黄白色。以片大,色白,透明,厚薄均匀者为佳。主要成分:含生物硷,为乌头硷、新乌头硷及次乌头硷等。此外,还含有非生物硷成分。药理作用:本品历来认为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现已证实,其药理作用为;1、强心。能增强心力收缩。在厥逆(休克、心功能不全)时,通过附子的强心作用,改善全身循环功能,从而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有效成分为非生物碱部分,前煮后一般不破坏,仍保留强心作用。2、镇痛。实验证明,乌头硷的分解产物有一定镇痛作用。3、抗炎。对实验性关节炎(甲醛性和蛋清性)有明显的消炎作用。4、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熟附片的煎剂能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泄,减少末稍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数。此外,对某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附子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炮制:黑白附片多用产地已制的成品。性味:辛、大热、有毒。归经:入十二经。功能:回阳补火,逐火寒湿。主治:用于阴寒内盛,大吐、大泻、大汗,身凉肢冷,阳衰欲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脾阳衰弱的泄泻久泻,形寒畏冷,风寒湿痹。临床应用:附子只适宜于阴虚阴盛、全身功能衰退之症。使用附子的参考指征是:1、脉沉迟无力或细弱;2、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冷;3、小便清长,大便稀烂,次数增多属于阳虚泄泻者;4、面色苍白、唇淡、多诞、舌白腻而质胖。此外,还可参考下列条件:下肢浮肿、嗜睡、自汗。根据以上基本症状,再结合其它证候,适当配伍。1、治阴症水肿(阴水)。凡水肿而伴有全身功能衰退或衰竭的症状者,属于阴水,常见于慢性肾炎和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此时患者有显著的脾肾阳虚症状,单用一般利水剂己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加用附子、干姜等药以温肾祛寒,温脾利水,活跃全身功能(主要是血液循环功能)。一般可在五苓散基础上加干姜、附子,或用温阳利水汤。如需加强健脾行气作用,则用干姜、附子配白术、甘草、厚朴、木香等,方如实脾饮(此方为治阴水的代表方剂)。此方对寒湿型的肝硬化腹水也适用,用附子温肾后,不但能够利水,而且能显著增进食欲。2、治亡阳厥逆,即休克虚脱,表现为肌肤冰冷、呼吸气微、四肢厥逆(厥逆是冷而不温的意思)、脉微细活沉伏,同由于循环衰竭所致,须用附子、、人参等温阳救逆(强心而抗休克),程度较轻者用附子汤,重者用四你逆,更重者用参附汤,如冷汗淋漓较严重则再加龙骨、牡蛎、五味子。3、治阳虚休衰,尤其肾阳虚弱(所谓命门火不足),下半身常觉冷,腰膝酸软冷痛,小腹冷而有牵扯痛,小便次数多,脉细弱。常见于久患慢性病者,或老人体弱。此时在补剂中宜加附子,收效可更速。配山萸肉、,如附桂八味丸,或配、杞子、等,如右归饮。4、治风寒湿痹,尤其寒气偏胜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显著,遇寒即发,得温则解,并常伴畏寒、肢冷、苔白、脉弦细等证候,可用附子配,如桂枝加附子汤。5、治寒症腹痛。由于脾肾虚寒所致的肠鸣腹痛,胃脘痛、口吐清水或粘痰、大便稀烂货或泄泻、手足欠温、脉弦细(可见于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结肠炎等),可用附子配干姜、党参、等,方如附子理中汤。此外,附子还可用于温化寒饮。如痰饮在肺而寒象较严重者,常觉背寒,并有虚寒喘咳(如支气管哮喘、某些类型的慢性支气管炎),除用、五味子、外,有时还要加附子温肾。使用注意:1、阴虚和热症忌用。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宜用附子:1、脉实数或洪大;2、大便热结;3、发高热;4、内热外寒、真热假寒;以上四种情况属热症,如无妄投附子,恰如火上添油,越烧越烈,会出现口鼻出血,甚至抽搐等反应;5、心脏病而见房室传导阻滞,也不宜用附子。至于有一般禁用。2、附子宜熟用。生附子易中毒不宜用。附子经煮沸一小时以上,其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即已降低,但强心作用仍保存。因此,含有附子的汤药最低限度须久煎至一小时以上。3、附子中毒的症状为四肢麻木(从手指开始)、眩晕和衰弱感、出汗、流涎、恶心,更严重者为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抽搐、昏迷。救治方法轻者作一般处理,如洗胃、保暖等,较重者需注射阿托品。中药用生姜120g,甘草15g,水煎服,或用绿豆90~120g,浓煎服用,对轻症中毒患者,有一定解毒作用。4、实验证明,甘草或干姜与熟附片同煎煮,可使熟附片的毒性降低。因此,前人在祛寒剂中往往用甘草、干姜配附子,是有其科学根据的,不仅能加强温里作用,且可减少附子毒性。5、习惯上附子忌与、、、半夏、白蔹等同用。6、附子药一般以温服较好,也有人主张极度阳虚者宜热服(取其有助阳之意),而下部虚寒、上部假热,有面红、狂躁等症候者宜冷服。用量:熟附片用量不宜过重,以免中毒。如作药引加强补药作用时,用1.5~4.5g便可;用作强心、温中散寒止痛,用4.5~9g。救治虚脱休克时,大剂有时用至18~20g,甚至30g,但须由有经验医生用药。又有些地区惯服附子的人,药用30~90g(但务须制透),这可能与个体对附子的耐受性不同有关,不过万万不能作为常规用量。总之,熟附片的常用量为3~9g。处方举例:1、真武汤《伤寒论》:熟附片9g、白术12g、9g、茯苓12g、生姜9g,水煎服。2、实脾饮《济生方》:熟附片9g、白术12g、9g、厚朴6g、大腹子6g、6g、草豆蔻3g、广3g、干姜6g、炙甘草3g,水煎服。3、四逆汤《伤寒论》:熟附片15g、干姜6g、炙甘草6g,水煎服。4、附子汤《伤寒论》:熟附片12g、白术9g、党参12g、白芍6g、茯苓9g,水煎服。5、参附汤《正体类要》:人参15g、熟附片12g,水煎服。6、附桂八味丸(即肾气汤)《金匮要略》:成药(含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每日9g,一次服或分早晚二次开水送服,也可用其它汤药服送。7、右归饮《景岳全书》:熟附片4.5g,肉桂3g(煸服)、熟地18g、山萸肉9g、淮山12g、杜仲9g、杞子6g、炙甘草3g,水煎服。8、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桂枝9g、熟附子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4枚,水煎服。9、附子理中汤《阎氏小儿方论》:熟附片12g、干姜6g、党参15g、白术9g、炙甘草3g,水煎服。注:1、附子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幅度增高,但生用过量易中毒。出现心率不齐,最后可引起心肺及呼吸麻痹而死亡,故临床多用炙附子。2、附子吸收后对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对粘膜及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后麻痹(但无局部刺激现象),所以本品有镇痛作用。3、临床报道磨粉醋调或熬膏外敷疼痛部位上,治坐骨神经痛。附:乌头(处方名:川乌、草乌)为植物乌头的主根。味辛,性温,有大毒。主要成分为乌头硷,含量比附子多,故其镇痛作用较附子强,但强心和祛寒作用不及附子。附子可以逐寒救急,而乌头则以祛风止痛较胜;又附子可以入补药中,而乌头则不能。乌头常用于治风寒痹痛,用量1.5~6g,代表方为乌头汤。处方:制川乌6g,麻黄6g,白芍6.9g,黄芪9g,甘草4.5g,水煎服。又乌头分川乌和草乌两种。川乌属卡氏乌头,主要在四川栽培。草乌属北乌头等,在各地野生,川乌和草乌的成分用途大致相同,但草乌的毒性和功能较强。xiaobai 发表于
11:48:00&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别名:山栀子、红栀子、黄栀子。来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栀子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多野生,现已大量栽培。产地:主产于湖南、浙江、江西、福建、江苏以及广西、四川等省。性状鉴别:本品呈球形或椭圆形,长1.5~4.5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橙黄色或暗红色,淡褐色或褐色,果皮薄而革质,略有光泽,通常有6条隆起的翅状纵棱(背缝线),纵棱间多数有明显的纵行脉纹一条(腹缝线)。顶端有宿存花萼裂片6个以上,多碎断。基部突尖或渐尖,有果柄痕。破开后,果皮内壁淡黄色或黄白色。种子多数,聚成类圆形的团块状,橙红色或橙黄色。种子扁圆形不规则状如辣椒的种子,浸入水中被染成黄色。气微,味微苦酸。以色红、圆形,子仁饱满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栀子甙、番红花甙、栀子黄色素。药理作用:1、解热。抑制发热中枢,作用略似、,但效力稍弱。2、去黄疸。有利胆作用,能增进胆汁分泌。又实验证明,对结扎输胆管后的动物,栀子可抑制其胆红素在血中升高,作用的有效成分藏红花素藏红花酸。栀子液能引起胆囊收缩。3、止血。炒黑成炭(山栀炭)后,有止血作用。4、抗菌。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5、镇静。对于由热性病引起的脑部充血和神经兴奋而造成的心烦、失眠有治疗作用。又实验证明,栀子流浸膏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6、降压。动物实验能降低血压。此外,动物实验证实本品对腹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炮制:生用,清炒或炒焦。性味:苦寒。归经:入心、肝、肺、胃经。功能:清热降火,除烦利尿,凉血解毒。主治:热病心烦,黄疸,血淋,小便不利,吐衄下血,疮疡热毒。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急性传染性肝炎、血清性肝炎等)。历代中医均以栀子为治疗发黄的主药。现代实验性证实其主要作用为去黄疸。常配以;配熊胆退黄更快。2、用于治疗烧伤感染,有发热、烦热、烦渴、烦躁等热度症状,可用栀子清火解毒,但须配、、等,并重用黄芪托毒,减少毒素吸收。方如加味四顺清凉饮。3、用于治疗咳血、鼻衄兼有湿热证候者。用山栀炭(黑山栀),须与其它凉血止血药同用,方如咳血方。4、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有肝热证候者(目赤肿痛、多泪、口苦口干、心中烦热、夜睡不安)更适宜,用栀子可以清肝热(消炎、镇静) 。如流行性结膜炎(红眼病),用栀子9g,9g,甘草3g,水煎服。治肾盂炎、尿道炎之小便不利,用栀子9g、甘草9g,可利小便。5、用于治疗跌打扭伤、挫伤。以生栀子研末,用面粉、鸡蛋清(蛋白)调匀、湿敷肿处。此外,栀子还有其它用途。如治痔疮热痛,用黑山栀研末,以凡士林调匀后,局部涂抹可以止痛。附:1、栀豉汤可治热病后心烦失眠。前人的经验有谓生栀子服后容易涌吐(炒栀子则无此弊),其实如果患者原来已觉胸闷有痰,服后确能涌吐,吐后反觉舒畅;但原来无胸闷胸堵者,服栀豉汤后一般不会吐。2、虚汗便溏者忌用栀子。用量:3~9g。处方举例:1、加味四顺清凉饮:生栀子9g、15g、9g、当归18g、9g、6g、生甘草9g、生黄芪45g、生地15g、黄柏9g,水煎服,治烧伤后感染发热。2、咳血方《丹溪心法》,黑山栀9g、青黛粉3g(冲)、瓜蒌仁12g、海浮石9g、诃子2.4g,水煎服,治肺热咳血。注:1、商品中尚有一种水栀子,其果实较长大。长约3~7厘米。直径11.5厘米,其他与山栀子相似。过去多用于染色,现已与山栀子通用。按水栀子与山栀子属于同科植物的果实。山栀子多生于小丘陵地带;水栀子则多生于溪边沟等。性味同山栀子。栀子:习惯以个粒均匀颜色红鲜艳者为好。黄枝子稍次,青褐色者最次。这主要是由采收时间的成熟度决定,生者多青,熟者多红。同时采回栀子后,为了使其迅速干燥,都上锅蒸一次而后晒干或直接用火烘干。在加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干燥的不及时,产生变色现象。2、四川,贵州产的山栀仁,为海桐科属植物光叶海桐(又名柞木,为小乔木)的成熟干燥种子。呈颗粒状,为不规则的微凹的多面体、棱面大小各不相同,粗约3~7毫米。表面红棕色至暗棕色,略有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内心呈黄白色,浸入水中,水不被染成黄色。气微,味极涩。效用与山枝子不同,仅当地习销。xiaobai 发表于
15:37:00&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拾遗》。原名“蜈蚣草”。别名:对坐草(江苏)、路边草(湖南)、神仙对坐草(浙江)、大金钱草(四川)。来源:本品为报春花科珍珠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野生。产地:主产于四川、江苏、湖南、江西以及江南各省均有分布。性状鉴别:(植物形态):全草茎长20~60厘米。细弱平卧而生,稀披茸毛或近无毛。叶对生,卵圆形或肾形,全缘,叶片具紫黑色条斑,叶柄较长。夏日叶腋生黄色小花,花柄尤长,可达叶端。萼5片,花冠5瓣深裂,线形。雄蕊5枚。蒴果。本品因产地加工方法不一,干燥后,有的作顺直长条状,有的则散乱弯曲,红褐色。叶片卷缩,红褐色或青褐色。气无味淡。以茎叶较完整、黄棕色、无杂草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鞣质、黄酮类钾盐等。药理作用:1、利尿,可能与其所含钾盐有关。2、排石。可能通过化石作用,把结石碎化为砂,或通过利尿作用,把细结石冲出。3、利胆。其煎剂能促进汁从胆管排出。炮制:切咀、生用。性味:性平、味淡。归经:入肝、胆、膀胱经。功能:清热消炎、利尿通淋、排结石。主治: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沙石淋)、肝胆结石。外敷治恶疮。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对胆道结石治疗也有一定作用。1、用于治疗膀胱、输尿管结石。可用金钱草60g、煎汤代茶,另用金钱草配等煎服,方如输尿管结石方,治疗效果良好,确能使不少病例的结石排出或消失。2、用于治疗肾结石,要配石苇、鱼脑石等以加强利水通淋作用,并配杜仲、核桃肉等补益药以补肾,方如肾石一方。3、用于治疗胆道结石,四川大金钱草作用较好,且需配、、栀子等药,方如胆道排石汤,适宜于没有明显梗阻和感染的胆道结石。使用注意:用金钱草治结石,时间须较长,要长期坚持服药,一般需一个月以上。又长期或大量服用金钱草,会产生头晕,心悸等反应,这可能与利尿排钾有关,除适当补充钾盐外,中药或配用固肾药如金樱子、芡实之类。用量:常用量:30~60g,单味最大用120~150g。处方举例:1、输尿管结石方:金钱草60g、9g、24g、9g(包煎)、15g(炒)、山栀9g、海金砂18g(包煎)、18g,水煎服。如能加琥珀末0.6~0.9g冲服更好。2、肾方一方:金钱草60g、瞿麦18g、生滑石30g、海金沙21g(包煎)、24g、木通9g、怀牛膝12g、党参9g、9g、鱼脑石12g、核桃肉30g、12g、两头尖12g(如无,可用郁金12g代替),水煎服。3、胆道排石汤:茵陈30g、金钱草30g、黑山栀12g、柴胡6g、丹参12g、枳壳6g、6g、6g、9g,水煎服。4、排石汤(遵义医学院方):金钱草30g、9g、6g、枳壳9g、9g、木香9g,水煎服。注:金钱草,现已成为治疗胆、肾和膀胱结石症的一种新兴草药。由于各地用品种不同,同名异物较多。原植物科属也不相同。除上述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四川称大金钱草),习用地区较广外,还有下列四种在不同地区作金钱草用。1、四川小金钱草:为旋花科植物马蹄金的全草。别名:黄胆草、小迎风草(重庆)、小马蹄草(成都)、金挖耳(广西)、荷包草(浙江)。2、广金钱草:为豆科山蚂蟥属植物金钱草的地上全草。别名:金钱草(广东、湖南、广西)、假花生(南宁)、落地金钱(广州)。3、江苏金钱草:为唇形科活血丹属植物长管理活血丹的全草。别名透骨消(四川)、连钱草(江苏、上海),金钱草(杭州)。江西金钱草:原植物有二:1、为伞形科天胡荽属植物天胡荽的全草。2、为同科天胡荽属植物破铜钱的全草。别名:小金钱草(江西、浙江)、满天星(四川、广西)、明镜草(重庆)、星宿草(成都)、小铜钱草(安徽、江苏)、铜钱草(湖南)。天津北京主要销售正文所述的报春花科过路黄;北京也习销广金钱草。其形状如下:茎细圆柱形,长短不一,密披黄绿色短柔毛,茎部木质。叶互生一或三片,多卷缩,顶端叶呈圆形,先端微凹,全缘,横出平行脉。叶面无毛,叶背密被黄绿色绒毛,侧生叶椭圆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紫色。果实为荚果(全草与寻骨风相似)。各地对金钱草的功效,在地区使用上也略有不同,如1、四川大金钱草治胆结石;小金钱草民间也有用于治胆结石病。2、江苏金钱草用于胆囊炎。3、江西金钱草多用于肾结石。4、广金钱草多用于膀胱结石。xiaobai 发表于
10:50:00&本品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别名:扁竹、猪牙草、扁竹牙、扁竹、竹节草。来源: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萹蓄和异叶蓼、习见蓼的干燥茎叶,均为野生。植物形态:萹蓄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或长)15~50厘米,茎平卧或斜向上伸,亦有直立,基部多分枝,具明显的节及纵沟纹。单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披针形,有短柄;托叶鞘筒状抱茎而生,基部暗红褐色,先端老时裂成丝状。花簇生叶腋,花冠小,绿色,边缘粉红色。瘦果三棱形,黑色。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性状鉴别:茎圆柱形,直径约1~3毫米,灰绿色,节间棕红色,有细纵皱纹。叶片皱缩,呈棕绿色或灰绿色。气无味微苦。以色绿叶多,质嫩,无杂质者为佳。主要成分:叶含萹蓄甙、大黄素和钾盐。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显著,且能强加尿内钠的排出。连续给药也不会产生耐受性,应用上安全范围较大,用量可稍大,过小则无利尿作用。有效成分为钾盐。2、抗菌。对福氏痢疾杆菌III型有较强的抑菌作用。3、驱虫。临床观察对驱除蛲虫等有一定作用。炮制:切咀,生用。性味:苦平。归经:入膀胱经。功能:利热湿,痛淋闭,杀虫。主治:小便不利,淋病,水肿等症。临床应用:1、治疗热淋、石淋(如尿道炎、尿道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尤其适宜于有小便涩痛兼有大便秘结者,配木通、瞿麦、车前子等,方如八正散。2、治疗乳糜尿、配萆薢、、等,如乳糜尿方。3、治疗蛲虫病,单用萹蓄30g,水煎,早、晚各服一次;或配榧子肉、尖槟等,如萹榧驱蛲汤。使用注意:、萆薢、萹蓄都能去湿热利小便而治淋症。但三者的适应症各有重点。凡热重于湿,小便时尿道有灼热感和疼痛者用瞿麦;如湿重于热,小便如米汤样,则宜用萆薢;如湿热相当,小便一般滞涩不畅者用萹蓄,遇有兼证时,三者可彼此配伍同用。用量:9~18g,单味使用至30g。处方举例:1、八正散《局方》:萹蓄9g、木通6g、瞿麦9g、栀子9g、滑石12g、9g(包煎)、3g(后下),甘草梢6g、3g,水煎服。2、乳糜尿方:萹蓄18g、石苇15g、川萆薢30g、槐花米12g、十大功劳叶30g,水煎服。注:1、蓼属中的萹蓄组植物异叶蓼及习见蓼等其生药外形与萹蓄极相似,均与萹蓄通用。2、广东、广西所用萹蓄,系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其性状效用,均与蓼科萹蓄不同,注意区分。3、福建北部及东部所用萹蓄系都可植物鸡眼草和长萼鸡眼草的全草,称小萹蓄。xiaobai 发表于
15:18:00&本品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入草部中品。别名:石竹草、巨麦、十样锦。来源: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干燥带花全草。多为栽培。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丛生,直立。瞿麦高30~80厘米。石竹高30~50厘米。有节。多分枝。单叶对生,线状披针形,全缘,基部连合成鞘状,花顶生,单一或数朵簇生,花冠5瓣,有红、白、紫、杂等多种颜色,瞿麦花冠先端深裂成细丝状。石竹花冠先端星锯齿裂。蒴果长圆筒状,包于宿存萼筒内,成熟时顶端作4~5齿裂。内有黑色扁圆形种子多枚。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野生。性状鉴别:本品花期前割取地上全株晒干扎成把。晒干后的瞿麦呈黄绿色,其余同上。以黄绿色,无杂草,无根,花未开放者为佳。主要成分:含皂甙。石竹花含芳香油,主要为丁香酚、苯乙醇等。药理作用:1、利尿。其煎剂有显著利尿作用。2、兴奋肠管,使肠蠕增加。炮制:切咀,生用。性味:苦寒。归经:入心,小肠经。功能:清热利尿,破血通经。主治:淋病尿积压,经闭不通。临床应用:最适宜于治热淋而有血尿者(如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常配、、,方如瞿麦散。如果热症更盛,再加配栀子、滑石;对产后泌尿系感染而致的血淋,宜配。此外,瞿麦也治便秘,因其能使肠蠕动增加而促进排便,常配瓜萎仁。用量:3~12g,大剂可用至18~24g。处方举例:瞿麦散:瞿麦9g、赤芍9g、茅根30g、生地18g、4.5g(溶化),6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16:31:00&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品中有粉防己和广防己二类。1、粉防己别名:汉防己。来源:为防己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产地: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均为野生。性状鉴别:根呈圆柱或半圆柱形,薯状两端渐细,弯曲不直,形似猪大肠。长约5~15厘米,直径1.5~5厘米,未去表皮者褐色或棕褐色。皮较细,有的带有细支根痕及横长突起皮孔。去净外皮的白色或类白色,半圆柱形的纵切面白色或类白色。质坚实,断面显粉性,有淡黄绿色维管束,呈断续放射状。味苦。以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主要成分:含多种生物硷,主要为汉防己硷去甲基汉防己硷。药理作用:利水渗湿止痛,其原理为:1、镇痛。其煎剂和流浸膏具有一定镇痛作用,但剂量增大后镇痛作用反而减弱。2、解热。作用较缓弱。3、消炎。对大白鼠实验性关节炎,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4、肌肉松弛。动物实验证实有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可作为辅助麻醉的肌肉松弛剂用。5、利尿。作用明显,可使尿量增加47%。此外,动物实验还观察到有抗过敏性休克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又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有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与广防己基本上相同,但习惯上认为广防己功用以祛风利湿为主,而汉防己以利水渗湿为主,故治风用广防己,治水用汉防己。汉防己已配、等可治一般体弱水肿、脚气浮肿,方如防己茯苓汤。治风湿,广防己和汉防己都可以用。近年来,防己总生物硷还用于手术麻醉时作肌肉松弛剂用。又汉防己硷(亦称汉防己甲素)已提纯生产,有片剂和针剂供应,用作镇痛消炎药。以治疗关节风湿痛、神经痛等,用于治疗高血压病,也有一定疗效。附:关于防己的这类药材,我国最常用的广防己和汉防己。但要注意的是,日本把防己科植物青藤也称为汉防己,实际上与我国所称的汉防己(即本条所述者)不同,应加以区别。用量:6~15g。处方举例: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汉防己15g、茯苓15g、15g、桂枝6g、炙甘草3g,水煎服。2、广防己别名:木防己,水防己。来源: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广防己的干燥根。野生。产地:广东、广西。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或劈为两瓣和四瓣,稍弯曲。多为5~15厘米的节段。直径约3~5厘米。未去表皮者。褐色或棕褐色。皮较粗糙。栓皮稍厚带有不规则的纵棱,纵沟纹或横断裂。去净表皮的显灰褐色,或白色兼有灰褐花斑。半圆柱形的纵切面呈白色或淡黄白色,可见纵长片状淡褐色的维管束。质坚硬。断面显柴性类白色,有多数淡褐色维管束放射状排列,如车轮状。味苦。以条大,劈成两半,显粉性者为佳。主要成分:马兜铃酸、木兰咸及尿囊素等。药理作用:祛风利湿清热,现已证实其作用为镇痛和利尿。炮制:切片生用。性味:苦、辛、寒。归经:入膀胱经。功能:利水清热(汉防己较佳),祛风止痛(木防己较佳)。主治:水肿脚气,风湿痹痛,湿热疮毒。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水肿、脉浮、身重、呼吸迫促或喘息(如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和喘息)。也可治疗胸积液,常配党参、桂枝等同用,方如木防己汤。2、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取其有镇痛作用。对于表现湿热身痛(口渴、心烦、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尤为适宜,配蚕沙、、秦艽、等加强祛风利湿作用。如属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既有表虚(汗出、恶风、脉浮),又有里虚(食欲不振、心悸、头昏、易倦、苔淡白)者,须配黄芪、等补益药,方如防己黄芪汤。如属热痹(关节红肿痛热较明显,发热、口渴亦较甚),可配知母、、牛膝。使用注意:如有阴虚自汗、口苦咽干和盗汗者,慎用防己,因过多服用可能会伤阴。用量:4.5~15g。处方举例:1、木防己汤《千金方》:木防己12g、党参12g、桂枝6g、生石膏18g,(先煎)水煎服。2、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防己12g、黄芪12g、白术6g、3片、大枣4枚,水煎服。注:除上述两种防己使用地区较广外,还有汉中防己,在辽宁、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地习用。来源:为马兜铃科攀缘性半灌木植物汉中防己的干燥根。野生。产地: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性状鉴别:1、根呈圆柱形而弯曲。多切成长约8~15厘米,直径2~3厘米的段。通常均已刮去外皮而呈浅棕黄色,较平坦。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淀粉性,皮部较厚,木部可见放射状导管群,导管群在中央方向多联合成一束,向外方二歧或三歧分叉。气微香,味苦涩。2、防己品种复杂,来源于多种植物。其中防己科粉防己,天津、北京称汉防己;马兜铃科广防己,汉中防己和防己科木防己三者性状相似统称为广防己或木防己。均作防己使用。3、此外还有个别地区,如河南许昌、鲁山、四川使用防己科青藤的茎及根,称木防己。如甘肃、四川,使用防己科蝙蝠葛的根,称土防己或汉防己。云南使用马兜铃科穆坪马兜铃的根称理防己。4、按《名医别录》记载的防己生汉中川谷,应为马兜铃科汉中防己。5、粉防己粉末显微镜下检查无草酸钙簇晶,加浓硫酸颜色不变。广防己粉末在显微镜下检查在石细胞,有草酸片簇晶,加浓硫酸现黄色。汉中防己粉末在显微镜下检查无石细胞。xiaobai 发表于
21:40: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均为野生。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植物形态:草麻黄: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本质茎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绿色枝膜质鞘状,包于茎节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锐三角形。花单性异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复穗状花序,稀单生,雌球花多单生于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内有种子两枚。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均影响疗效。性状鉴别: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草质茎少分枝,黄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黄色(俗称玫瑰心,为麻黄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1、 发汗。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2、 解热。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3、 解除支气管痉挛。麻黄硷和伪麻黄硷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且作用较缓和而持久,故能使呼吸平顺而止喘,亦即所谓“宣通肺气平喘”。4、 利尿。伪麻黄硷有明显利尿作用。5、 升压。麻黄硷能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其作用缓进而持久,可维持数小时。6、 抗病。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炮制:切咀,1、生用;2、蜜制。三种麻黄原植物对照表:名称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全形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cm小灌木,可高达1m灌木高1m木质茎横卧土中或稍露地上明显,直立或部分匍匐茎枝较前二种粗壮草质茎分枝少,节间少(2.5~5.5cm)分枝多,节间短(1.5~2.5cm)节间长(3~6cm)叶2片,裂片锐三角形,下部筒状占1/3~2/3叶大部合生上部1/4分离叶多为三片轮生,基部2/3合生,裂片短,三角形。性味:辛、苦、温。归经:入肺、膀胱经。功能:发汗、平喘、利尿。生用发汗力强,蜜制多用于平喘息止咳。主治:风寒感冒,气喘咳嗽,水肿。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证无汗者。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平喘和治疗外感风寒。1、用于平喘止咳。一般需配杏仁,为增强平喘作用。在肺热喘咳时(如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必须用石膏等清热药,入麻杏石甘汤;在肺寒喘咳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须加用、、五味子,为加强散寒、祛痰、镇咳的作用,方如小青龙汤。要注意的是,麻黄虽有治喘作用,但连续长时间使用后,效力会大减,所以,慢性咳嗽者一般不宜久服,可间歇使用。麻黄有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如用量较大,往往会引起过度兴奋而致失眠,用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探索合适的分量。用蜜炙麻黄副作用较少。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如感冒和流感早期)。冬季外感,寒邪在表,脉浮紧,头、身肌肉紧张而疼痛者,用之最为合适。春夏秋的外感风寒也可以用,但伤风有汗则不宜用,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配桂枝,更能增强发汗作用以解散风寒,方如麻黄汤。3、用于治疗水肿。取其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以减轻水肿。一般与同用。治疗水肿而伴有表证者,偏寒的,配、;偏热的,配石膏。4、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配或白术等,通过发汗祛湿,缓解疼痛。使用注意:有高血压者慎用麻黄,用于解表时可以用代替;用于风湿关节痛时可以用鹿含草代替。用量:常用量:1.5~9g,用4.5~6g较普遍。虚弱者用2.4~4.5g便可。体质稍好者用于发汗、平喘时,有时须用至9~12g,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时,用量可较大。处方举例: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6g、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4.5g、杏仁9g、生石膏18g(先煎)、甘草3g,水煎服。3、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6g、细辛3g、干姜6g、五味子3g,6g、炙甘草3g,水煎服。注:主要成分: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附:麻黄根:为草麻黄的干燥根。呈圆形,有分枝(支根),外表赤褐色,木质坚硬,断面淡红或黄白色,细腻放射状纹理不明显,味微苦。不发汗而能止汗,多用于体虚多汗者。xiaobai 发表于
15:02:00&藁本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目前商品主要有东北,华北产的北藁本和中南、西南产的藁本两大类。原植物前者为辽藁本,后者为藁本。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辽藁本或藁本的干燥根及根茎,辽藁本均为野生;藁本多为栽培。别名:山园荽(《救荒本草》)。植物形态:辽藁本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生,淡褐色多数细长根。茎中空,表面有纵沟,带紫色、茎生叶二至三回出羽状全裂。复伞形花序,花瓣白色,双悬果椭圆形。产地:辽藁本(北藁本)主产河北龙关、蔚县、承德、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性状鉴别:北藁本:呈不规则的柱状或团块状,常分歧,顶端有残留茎基。表面暗棕色,密生细长而弯曲的根,有突起的节及根痕。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或浅棕色,有的外皮易剥落,气特异芳香,味辛麻舌。以根茎粗壮,香味浓香为佳。藁本:为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有支根和须根痕,有一至数个残茎基,外表土黄色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的纵直沟纹,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气香、味微苦而辛。以结节块状,大小均匀,香味浓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3—J基酜内酯、蛇床内酯、甲基丁香粉。药理作用:镇痛。又实验证明其挥发油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炮制:切片生用。性味:辛温。归经:入膀胱经。功能:散风寒、祛风湿、止头痛。主治:感冒风寒、头痛、头顶痛、肢节疼痛。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由外感风寒、寒湿而引起的头痛,即感冒头痛。尤其适用于巅顶头痛(即头顶痛),也可缓解偏头痛和身痛。因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头痛用之也有疗效。常配川芎、、等同用。用量:2.4~9g。处方举例:羌活芎藁汤加减:、川芎、藁本、白芷、防风各3g,水煎服,治感冒头痛较剧者。注:藁本由于植物来源复杂,产地众多,有栽培亦有野生,又因气候土壤和加工方法以及使用习惯不同,因而在商品形态色泽、规格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除上述两大类藁本外,如江苏部分地区以伞形科植物骨缘当归的地上全株作藁本用,习称山藁本或土藁本。四川有香藁本、水藁本、和涪陵水藁本的区分,又有光藁本、毛藁本的不同规格。此外还有伞形科植物水芹的根充水藁本使用的地区。应注意区分。xiaobai 发表于
23:37:00&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明防风。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均为野生。别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单一,根头部有纤维状棕黄色粗毛。根生叶有长柄,基部稍抱茎,叶片三角卵状,二回或近三回羽状分裂。茎生叶较小,生于叶鞘上。复伞形花序,顶生。花白色,双悬果。产地:1、东防风生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2、西防风生产与内蒙、河北。3、水防风生产于河南郑州、洛阳汜水等地。性状鉴别:东防风:圆锥形,长约20~50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顶端钝尖,有密集的细环节如蚯蚓,俗称“蚯蚓头”或“旗杆顶”。细环节上带有部分黄色纤维状毛须,系叶基部残存的维管束。细环节之下多纵皱并有横长皮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中间有黄色圆心(木质部),心外有棕色环(形成层)、最外层淡棕黄色(皮部),有裂隙。微有香气。味甘后微苦。西防风又名口防风,形态基本与东防风相同,唯顶端环节较小,残存维管束较多(俗称扫帚头),皮色较浅,纵皱较多。断面及气味亦与东防风同。以上两种均以根条肥大,平直,皮细质鞣糯,断面黄白色,中心色黄,显菊花心者为佳。水防风:又名汜水防风。细长条形,弯曲不整,长约15~25厘米,直径约0.5厘米。表皮土黄色,顶端有短芦,下多纵皱。少有小歧根及微凸起的须根痕。质柔韧易折断,断面淡棕黄色,有黄色圆心,味甘。以条长均匀,不带芦头,体柔,断面黄白色,中间有黄色花纹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甘露醇。药理作用:1、发汗解热,动物实验已证实有中等度解热作用。2、镇痛。3、利尿。4、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炮制:切片生用。性味:辛甘温。归经:入膀胱、肺、肝、脾经。功能:发表散风,胜湿解痉。主治:外感风寒或风湿所致的头痛、目眩骨节疼痛、破伤风等症。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关节和肌肉风湿。主要作用是祛风(即通过解热、发汗、镇痛等作用解除风邪引起的症状)。防风的药性较缓和,发汗力量不如麻黄、桂枝,性味的辛燥不如羌活,故称为“风药中之润剂”。治感冒常与荆芥同用。防风与荆芥作用上的差别是:防风性较荆芥为温,且能胜湿(即治疗由湿引起的症状),故治疗风湿痹痛用防风而不用荆芥。如外感寒邪,伤湿感冒,恶寒无汗,则配苍术,方如海藏神术汤。2、用于治偏头痛。配白芷、川芎,尤其是体质平素虚寒而又有头痛、头晕者,或头痛与风湿有关者更适用。3、用于止痒。常与荆芥、薄荷配用,其作用仍属祛风范畴(中医学认为痒疹也属“风”症)。4、用于治疗痛泻(即肠鸣腹痛,泻时有痛)。中医认为这种痛泻由于肠内有“风”邪又有“湿滞”,故治疗上有防风配白术,达到祛风去湿目的,方如痛泻要方。用量:3~9g。处方举例:1、神术汤(王海藏):防风6g、6g、灸甘草3g、9g、9g,水煎服。2、痛泻要方(《景岳全书》):防风9g、9g、12g、陈皮6g,水煎服。注:除以上三种防风外,还有四川、云南、新疆等省产的不同形态的防风。如竹叶防风、竹节防风、细叶防风等,但都属于地产地销。河南的汜水防风主销中南区。东防风与口防风运销全国并出口。京津两市习销东防风和口防风两种。西防风中常混有伞形科植物沙茴香的根(俗称白马肉),其根上粗下细,不分歧。外皮黄白色,皮质坚硬,折断有木质心,可由上部用手劈成两开。防风则不能劈开,注意鉴别。xiaobai 发表于
22:57:00&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命白茝(音柴)。别名:香白芷。来源:为伞形科多处生草本植物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的干燥根。均为栽培。植物形态:白芷,多年生草本,高2~3米,根少分歧,直立圆形,中空,表面有沟纹,叶互生,茎下部叶为三出状分裂,叶柄全部成鞘状抱茎,叶片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绿色,背面灰白色至淡绿色,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刚毛。复伞形花序。顶生,花瓣5片白色,双悬果长椭圆形。杭白芷和白芷近似,但植枝较矮。茎及叶鞘多万诶黄绿色,根上部近方形,皮孔大而突出。产地:杭白芷生产于浙江省杭州的笕桥。川白芷,生产于四川省遂宁、温江、崇庆等地。禹白芷生产于河南省禹县,长葛等地。祁白芷生产于河北省安国县(祁州)。性状鉴别:圆锥形有方楞,头大尾细,长10~15厘米,中部直径2~5厘米,顶端方圆形,有茎痕。皮孔横长多排列成四行(俗称疙瘩丁或瘌蛤蟆皮)。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皮层有棕黄色油点(分泌腔),形成层显棕色环,略方形。气芳香,味微辛苦,质较佳。以根粗,头部类方形,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川白芷:圆锥形,头端略显方楞,体顺长略似胡萝卜,几无分歧,长10~20厘米,直径2~5厘米,茎痕略下凹,外皮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向的细皱纹,亦有多数横长皮孔,但较杭白芷少,凸起较小。质坚实,断面白色或微黄色,粉性。皮层有棕色油点。形成层显棕色环,呈不规则的圆方形。气芳香,味微辛苦。以根肥大均匀,就爱你赢,粉质足,香气弄厚者为佳。禹白芷、祁白芷,形态基本相同。为圆锥形,似胡萝卜,少数有分歧,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茎痕圆形略下凹,外皮土黄色。凸起的皮孔甚小,质略轻泡,断面白色粉性。形成层显灰色环呈圆形。气芳香,味微辛苦。以根调肥壮均匀,皮细,坚硬,光滑,粉质足,香气浓,不抽皱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又含比克一白芷素、新比克一、白芷醚及白芷毒素等。药理作用:解表、祛风、止痛。1、镇痛。2、兴奋中枢。动物实验证明,少量白芷毒素可兴奋延脑的呼吸中枢,血管舒缩中枢,故可见呼吸增强,血压上升。可作为延脑兴奋药,对毒蛇咬伤后由于蛇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有治疗作用。前人对本品兴奋中枢的作用也有一定认识,认为“其气芳香,能通九窍”;3、抗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又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且对人形结核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炮制:切片生用。性味:辛温。归经:入肺、胃经。功能:发表散风。消肿止痛。主治:感冒头痛、鼻塞,鼻渊疼痛(鼻窦炎),眉棱骨疼,痈肿疮疡。临床应用:1、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前额部痛用之尤好,配羌活、防风同用,能加强效果。妇女胎前产后的感冒头痛用之亦佳,可配川芎。2、用于治疗由风热引起的眉棱骨痛和压痛(即眼角和眼眶上的骨痛,常由感冒、上呼吸道炎引起),配黄芩。3、用于治疗由鼻渊(鼻窦炎)引起的头胀痛,作为辅助药,配辛夷、苍耳子等同用。4、用于治疗毒蛇(如金环蛇等含神经毒的毒蛇)咬伤,在中草药蛇药方剂内往往加有白芷,可能是取其兴奋中枢作用。此外,还用于治疗牙痛(由烽火引起的牙痛,配石膏等清热药)。疖痈的肿痛(配蒲公英、银花等清热解毒药),取其有镇痛作用,抑菌方面可能也其作用。头部挫伤或脑震荡后的跌打肿痛,用白芷缓解症状也有一定效果。一般认为白芷性燥烈,发散较甚,因此,血虚所致的头痛不宜应用。用量:3~9g。处方举例:驱风上清散(《审视瑶函》):6g、白芷4.5g、3g、防风3g、3g、川芎3.6g、2.4g、甘草1.5g,共研细末,每服12g,水煎,食后服,治风热所致眉棱骨痛。xiaobai 发表于
11:06:00&本品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中频。原名“苏”。现商品多按不同部位分别定名药用。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紫苏的干燥全株(称紫苏子)。去掉嫩枝及叶片的老梗(称紫苏梗)。摘取的叶片(称紫苏叶)。成熟的果实(称紫苏子)。多为栽培。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具特异芳香。茎方形、直立,高30~100厘米,紫绿色。多分枝。也对生,柄长2.5~7.5厘米,叶片卵圆形,长4~12厘米,宽2.5~10厘米,先端突尖,叶缘钝锯齿状,两面紫色或表面绿色,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细油点。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形,果实成熟时萼膨大,花冠管状,上端二唇形,淡红色,小坚果灰棕色或褐色,卵形。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其它各地多有栽培。性状鉴别:紫苏茎略方柱形,有四棱,暗紫色,显纵沟,具明显的节,节上分枝或生叶,长30~80厘米,直径约3~10毫米,嫩茎上有白毛茸。叶片紫绿色,薄如纸多破碎。顶端有宿存花萼(称苏子兜亦作药用)。果实灰棕色,卵形,直径约1毫米左右。老茎质坚硬,嫩茎质松脆,断面有白色髓心。老茎气微、味淡。嫩茎及叶气芳香,味微辛苦。以茎枝较嫩,紫绿色、带有多数叶片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紫苏醛。功效与作用:1、发汗解热;2、利尿;3、健胃,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4、祛痰,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炮制:切咀,生用。性味:辛温。归经:入肺、脾经。功能:理气宽胸,解郁安胎。临床应用:1、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者(相当于胃肠型感冒)。苏叶发汗的作用比麻黄、桂枝弱得多,单用效力不大,要与荆芥、防风或生姜等同用以助发汗。但它的特长是兼能理气宽中(调整胃肠功能、帮助消化),止呕(与枳壳同用更好)。有频频恶心呕吐或腹泻者,可用本品4.5g加川连3g,水煎服。至于老人和小儿较轻型的感冒,用、嫌发汗太甚时,可用紫苏叶代替,方如香苏饮。2、用于行气安胎,治疗妊娠呕吐,胸闷恶心。老苏梗作用较好(4.5~9g即可)。配、砂仁更能增强健胃作用。3、用于解鱼蟹中毒,要用至30%~60%。此外,还可以外用治疗阴囊湿疹。方法是用苏叶30g煎水,放温后浸洗患部,然后用生油在患处搽匀。用量:一般6~9g。处方举例:香苏饮(《局方》):6g,苏叶6g,陈皮3g,甘草3g,9g,3枚,水煎服。附:紫苏梗,通称苏梗,为紫苏的干燥茎枝,专长顺气安胎(健胃、止妊娠恶心呕吐)。紫苏梗:切片,生用。效用略同紫苏偏于理气安胎。紫苏叶:生用,效用发表解肌,祛风散寒。紫苏子:炒用或生用,效用驱探痰解郁,下气定喘。注:苏子,分紫苏子(黑苏子)、白苏子二种。北方多习用黑苏子,大部分为野生品。xiaobai 发表于
14:28:00&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别名:江子,肥鼠子。来源:本品为大戟科常绿乔木巴豆树的成熟干燥果实。野生或栽培。产地:主产于四川宜宾、长宁、兴文、万县、合川等地,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亦有产。形状鉴别:蒴果呈卵圆形或钝角三棱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1.5厘米,果壳淡黄绿色或灰黄色,微粗糙,有6~8条纵像线形沟纹。外壳坚脆,常从沟纹处开裂,三瓣或四瓣,每瓣内有种子一枚(种子习称巴米)。种子呈略扁椭圆形,形似蓖麻子,而少花纹,种皮棕黄色,一端有种脐种阜,另一端有合点,两者之间有一条隆起的种脊。种皮薄而坚脆,剖开种皮可见黄白色种仁,胚乳两片肥厚富油性。中央有菲薄子叶两片。气无味辛辣。有大毒。以颗粒饱满,种仁色白,不泛油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脂肪油、蛋白质。蛋白质中含巴豆素等。功效与作用:泻下。有较强促进肠的蠕动。炮制:多制霜用。性味:辛辣,热。归经:胃、大肠经。功能:峻下寒积,逐水消肿。主治:胃肠寒积停滞,脘腹胀痛,痰多水肿等症。外用治恶疮疥癣。注:巴豆有大毒,多去油制霜用,名巴豆霜。其制法有三:1、取巴豆仁碾轧成细泥状,用能吸油的纸多层包裹,放铁板上,底下加热,使油受热扩散渗透干纸上,反复换纸数次至油质大部分消失,所余之渣碾细过罗,即成巴豆霜。2、北京制法,压缩去油,至含油率15%作用、碾细过罗即成。3、天津制法,先测定巴豆仁含油量,加入适量淀粉,同轧,使其含油率为25%。禁忌:本品有毒,凡非寒实急症,不可轻用。孕妇及虚弱患者均禁用。本品畏。用量:0.15~0.45g。xiaobai 发表于
03:45:00&本品为较常用药,别名赤节。始终《名义别录》列为中品。《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蔓草类,又名白菝葜。别名:绵萆薢,粉萆薢、薢夕。来源:为薯蓣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绵萆薢,福州萆薢,粉背萆薢的干燥块茎。前两种为药材绵萆薢,后一种为药材粉萆薢。多在产地加工切皮。均为野生。产地:主产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以及江南各地均生产。性状鉴别:绵萆薢:为规则的片状,厚约三毫米。片大小宽窄不一。周边外皮灰黄色,卷缩。切面白色或前黄白色,显粗糙,有筋脉点,质棉软轻泡,易折断,气无味微苦。以色白,棉软,整齐不碎者为佳。粉萆薢:为不规则的薄片厚在一毫米一下,周边外皮褐色,凹凸弯曲,大小宽窄不一。切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有黄绿色圈斑。略显细腻平坦。质稍坚脆,有弹性,易折断。气无味微苦。以色白,片大较薄,有弹性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暑蓣皂甙等多种甾体皂甙。总皂甙水解后生成薯蓣甙元。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其原理尚待研究。炮制:生用。性味:苦甘,平。归经:入肝、肾、胃经。功能:利湿去浊,祛风除痹。主治:淋浊白带、腰膝痹痛,湿热疮毒。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小便频数,小便失禁(尤其小儿)。配、。2、用于治疗膏淋(尿液混浊如膏,或如米汤,小便短涩,欲出未尽)。有湿热证候者(可见于急性尿道炎、膀胱炎),配、等以加强祛湿清热作用,方如程氏薢分清饮;有阳虚肾虚证候者(可见于慢性前列腺炎、各种原因引起的乳糜尿等),配乌药、益智仁等,方如萆薢分清饮。3、用于治疗湿热痹痛,尤其腰背冷痛、下肢活动不利、麻木(可见于周围神经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前人的经验说萆薢“治湿最长,治风次之,治寒则尤其次”。对于湿热和风湿所致的肌痛,本品确有缓解功效、常配、络石藤、等药。4、用于治疗皮肤湿疹、慢性皮炎,或脓疱疮等属湿热症者,配黄柏、苡仁等,方如萆薢祛湿汤。用量:4.5~12g。大剂量可用至24~30g。处方举例:1、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川萆薢9g,黄柏9g,4.5g,云芩12g,白术9g,6g,4.5g,车前子12g(包煎),水煎服。2、萆薢分清饮(杨氏方):川萆薢9g,益智仁6g,乌药9g,石菖蒲4.5g,9g,生甘草3g,水煎服。3、萆薢祛湿汤:川萆薢9g,黄柏9g,生苡仁15g,9g,9g,9g,生滑石12g,通草3g,水煎服。注:1、萆薢来源复杂。李时珍谓:此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软者为胜,蔓生,叶似薯蓣。现市场上常见商品有三种,其中两种白色或黄白色一虚软,一略坚实。与李时珍所述相同,京津习用。2、另有一种红萆薢,京津不用。主产四川省,据《四川中药志》记载为百合科菝葜属数种植物的块茎。原植物尚待进一步研究。商品为规则的乱切片,薄厚大小不一。周边外皮棕色弯曲不直。切面红褐色,中心有黄色粗纤维。体略轻、质硬易折断。气无味淡。3、四川省内萆薢和土茯苓常相混用。4、一般习惯认为萆薢微清苦。断面略显粗糙。少粉性。水湿后不产生粘滑感。土茯苓则味淡甜而不苦。断面略显细腻而无粗纤维组织,含粉性,水湿或水煮后粘滑。xiaobai 发表于
05:22:00&本品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别名:芦苇根。来源: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直立草本芦苇的鲜或干的根茎。产地:全国各地的池沼地、河溪边、湖边、池塘两岸、砂地、湿地等多有野生。性状鉴别:鲜芦根呈长圆筒状,表面黄白色或牙白色,有光泽。有节,节上有残根及牙痕。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断面中空,周边黄白色,厚约2毫米,有排列成环的小孔,外皮疏松,可剥离。气无味甘。以色白、条粗而匀,有光泽无须根者为佳。干芦苇呈扁圆形。表面光泽,黄白色。节处较硬,显红黄色,有纵皱纹。质轻而绵软。余同上。主要成分:含薏苡素、蛋白质、酰胺醣类等。功效与作用:清热、生津,主要为清肺热、胃热。炮制:切段。性味:甘寒。归经:入肺,胃经。功能:清热除烦,止呕。主治:烦渴,呕吐反胃;鲜用表疹,清肺热。临床应用:1、用于清肺热(咳吐稠痰、咽疼、身热烦躁或有鼻衄)。在治疗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的方剂中,芦根很常用。桑菊饮、银翘散都用芦根,取其清热、甘润作用。至于苇茎汤,更是治疗肺痈(肺脓疡)的常用方剂,如再加、桔梗、川贝等,效力更显著。2、用于清胃热。热病极期或后期,只要有身热烦渴,舌燥少津、心烦、大便干结等,就可在清热方剂内加入芦根(鲜芦根更好)。至于治疗由胃热而致的呕吐、反胃、呃逆、口臭口渴、舌红而干等证候(大概相当于急性胃炎),可用芦根配竹茹、等,方如芦根清胃饮。使用注意:有畏寒或便溏者不宜用。用量:15~60g。处方举例:1、苇茎汤(《千金方》):苇茎45g,生苡仁30g,冬瓜仁24g,6g,水煎服。2、芦根清胃饮:芦根30g,30g,竹茹6g,半夏6g,生姜6g,9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10:23:00&本品为常用中药,列于宋《开宝本草》中。别名:灵仙,铁丝灵仙。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攀缘状藤本植物粘鱼须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毛茛科灵仙。产地:主产于河南、山西、陕西。性状鉴别: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略似姜块,表皮黑棕色,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周身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20~100厘米,直径约1毫米,甚均匀,表皮棕褐色或黑棕色。光而无皱,略弯曲,上面疏生有效的勾状刺及少数短须根,质坚韧似铁丝,不易折断,断面白色,放大镜下可见由小孔组成的浅棕色环纹位于表皮和中心的中间(导管)。根茎上另有残茎数枚,略弯曲。长约3~7厘米,直径约8毫米,枯黄色,茎上有1~3个如竹节的段,茎上生有多数针状小刺,茎柴质坚韧。气无、味淡。以根茎小,根多而细长,地上茎上者佳。主要成分:含甾体皂甙。功效与作用:祛风湿,通经络,其作用为镇痛。动物实验初步发现本品还具有一定麻醉作用。又本品的醋浸液对鱼骨刺似有一定的软化作用。体外试验对伤寒杆菌、肠炎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等有抑菌作用。炮制:除去根茎、切嘴、生用。性味:辛、咸、温。归经:入十二经。功能:散风祛湿、行气通络。主治:风湿痹痛,瘫痪,麻木。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痹症而偏于寒者。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有四肢关节痛,屈伸不利,手足发麻等症状者合适,配秦艽、或、等。2、用于治疗鱼骨刺梗阻咽喉部或食道上段。配醋和砂糖水煎慢咽,方如去骨汤。有效者在服药后数小时梗阻感觉和疼痛开始减轻,以后逐渐消失,少数病例须服第二剂。至于比较粗大的鱼骨、鸡骨梗阻,或骨刺虽小,但梗阻较深者,威灵仙治疗一般无效,不宜应用,应从速手术取出,以免贻误病情。使用注意:本品作用较强烈,身体太虚弱者慎用。服时忌茶。用量:常用量6~12g。处方举例:去骨汤:威灵汤30g、醋30g、砂糖6g,先用两大碗水煎威灵仙,经数沸后去渣,然后加粗和砂糖,候沸后放温,于二十分钟内缓缓含服咽下。附:又可用一下处方:威灵仙(枝、茎千品)半斤,30g,加水1300毫升,慢火煎成约450~470毫升,加10%醋酸10毫升,再加苯甲酸钠1.2克作防腐,每用60毫升,于20分钟内慢慢饮完。注:威灵仙的品种较多,应用较广的有两大类;一类是上述品种,京津及河北等地习用;一类是毛茛科植物威灵仙的根及根茎(京津名黑薇)此种使用地区较广,遍及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其根茎形态略与粘鱼须灵仙相同,根茎块状,根簇生,较粘鱼须灵仙粗短,长约15~25米,直径约2毫米,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中有淡黄色木质心。除以上情况外,有的地区使用毛茛科威灵仙的地上全株作灵仙药用,如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县。也有的使用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的根茎作威灵仙用,如河南洛阳等地区。还有陕西省产的一种威灵仙,多砍去根茎,只留细根药用,其内外形色长度基本与粘鱼须灵仙相同,只是支条粗细不匀,直径1~2毫米,质较脆易折断,其断面亦有一圈小孔,但位近于外皮层。就其形态分析亦属于百合科植物的根。目前,天津市场上应用三种不同形态的威灵仙。1、粘鱼须的根和根茎;2、陕西省产的威灵仙;3、河南省产的菝葜的根茎。其疗效是否相同,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研究。xiaobai 发表于
09:58:00&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名义别录》列为中频。别名:良姜,风姜(海南)、小良姜(广西)。来源:本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干燥的根茎。多为栽培亦有野生。产地:主产于广东省湛江,海南地区以及广西的北海、玉林等地区。性状鉴别:本品呈圆柱形弯曲而多分歧,多切成约4~8厘米之段,直径约1~1.5厘米,表皮棕色有细纵皱纹和波状环节纹及须根残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淡棕色,粗糙,具纤维及粉性有芳香气,味辛辣。以红褐色,粗壮,坚实,味香辣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1.8—桉叶素,又含黄酮类,其中主要为高良姜素。功效与作用:与干姜相似,有祛寒、健胃和镇痛作用,但干姜祛寒力较大,良姜则镇痛作用较强。又体外试验对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抗菌作用。炮制:切片生用。性味:辛、热。归经:入脾胃经。主治:畏寒作痛,呕吐噫气。临床应用:1、用于胃脘寒痛。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慢性胃炎等有胃部疼痛,口泛清涎、喜温喜按者都可用良姜,常配加强镇痛作用,方如良附丸;也可配、、等药。2、用于胃寒呃逆,配毕澄茄、党参、等,水煎服。使用注意:平素体虚者服高良姜时,不宜单用,因防其刺激性太大,宜与党参、白术同用以缓和其刺激性。用量:1.5~6g。处方举例:良附丸(《良方集腋》):成药(含高良姜、香附),每服6g,开水送服。又可用散剂:高良姜7.5g,香附7.5g,研末,每服1.5g,每日三次,开水送服。附1:大良姜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高亮姜的根茎,均为野生。产地:广东、广西、云南等省。性状鉴别:药材的性状略与高良姜相似,但根茎较小良姜粗壮,多被纵切或斜切成两瓣。直径约1.5~3厘米,长约5~10厘米。表皮棕色,断切面淡粉色。亦有香辣味但不及良姜浓厚。功效与小良姜相似,品质稍次。注:大良姜过去多供食品业作调味香料用。现京津均作药作。附2:红豆寇来源:又名红扣,山羌子。是大良姜的干燥果实。果实呈长圆形略如花生,长0.8~1.5厘米,直径0.7~1厘米。中腰略显细瘦,表皮黄棕色,光滑或皱缩,基部果柄痕为黄白色小圆凹,顶端有残留灰黄色或灰白色花柱基,长约3~5毫米。果皮薄易破碎,内面淡黄色。通常有种子六枚,被淡黄色膜质假种皮结连成一体。剥去膜衣可见棕色种子扁三角形,种皮坚硬内含白色种仁。气芳香味辛而刺舌喉。以颗粒饱满,气味辛辣者为佳。效用:同良姜。\
发表评论:
馆藏&1665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追风舒筋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