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如何治疗皮肤瘙痒痒治疗有没有什么安全一点的方法,老人家年纪大了,治疗慢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中老年病痛一扫光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中老年病痛一扫光
& 朱晓平&&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老忘事可预防,
  赤龙搅海帮您忙
  现在很多长者,都很担心自己会患上老年痴呆症这个病。他们觉得得了这个病之后,连一些最基础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会给家里人带去很大麻烦,自己在别人眼中,也很没有尊严。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这个病呢?答案不是全部否定的。毕竟老年痴呆症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如果患者和家人能趁早发现此病的预兆,及早进行干预,是很有可能控制住病情发生的。
  过去,65岁的何伯总是在我们小区下面提着鸟笼到处晃悠。可有很长一段时间,却见不到人影了。有一次,刚好碰见何伯的家人,我就问起了何伯的情况。他们告诉我,原来最近何伯老忘事,刚说完什么事,一回头就忘掉,上次他下楼去买瓶醋,居然忘记了回家的路。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何伯的脑动脉硬化,会有老年痴呆症的趋势,于是开了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让何伯回家服用。家里人怕何伯走丢了,就让他待在家里,不给出门。
  听完他们这一番话,我就提出主动上门拜访一下何伯。见到何伯后,我就问服药情况,何伯就说他两个月来每天准时服药,可记忆力还是不见好,很担心以后连家里人姓甚名谁都不记得了。听他这样说,我就安慰他说,其实他的情况还算好的,在比较早的阶段就已经开始介入治疗,这对于日后的病情控制,帮助是很大的。我劝他最好还是按照医嘱服药,如果担心单用药物效果不佳,我可以介绍他做一套舌头功,配合治疗。
  这套舌头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赤龙搅海”。具体操作如下:
  1.舌尖抵住牙床,在口中顺时针或逆时针地转动,反复搅10次,再上下牙轻叩40次,用口中唾液鼓腮漱口10次,再将唾液缓缓咽下。每天1~3次。
  2.稍微张开嘴,尽量伸出舌头然后缩回,反复做10~20次,再像“蛇吐信”那样,把舌体伸出后向左右来回摆动10~20次。上述动作做完后,亦将口中产生的唾液咽下。每天1~3次。
  我一边说,何伯一边跟着做了起来。做完一次后,他说这个动作难度很小,这么简简单单就能对老年痴呆症有帮助?我笑着告诉他,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很有根据的。
  老年痴呆在中医看来,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衰弱所导致的,尤其与心、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舌头,与心、脾、肾三脏均通过经脉相连,通过运动舌头,就可以对心、脾、肾三脏起到有益调整作用,可谓“动一舌而调三脏”。
  此外,运动舌头后会刺激口腔产生许多唾液,中医理论认为“肾在液为唾”,意思是唾液是肾精所化,因此将唾液咽下后,更能起到补肾之效。中医理论还认为,牙齿是由肾中精气所充养的。所以运动舌头时刺激牙齿,以及叩击牙齿,也同样有补肾之效。由于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肾为生髓之官,脑为聚髓之海,因此通过咽唾液,叩牙齿,就能起到健脑之效。
  而现代医学研究则表明,老年痴呆症与老年人血管退化、狭窄而导致大脑细胞慢性缺血缺氧,进而造成大脑神经细胞发生损伤、退化有关。刺激舌头,能够明显提高脑神经组织细胞的血流供给,改善脑部缺血状况。舌头上分布有大量神经末梢,经常运动舌头,还能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减缓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退化。在临床上,就常有医生采用针刺舌头的方法来治疗痴呆患者,效果也是不错的。同时,现代临床还发现老年痴呆患者舌底静脉往往还有重度的曲张和淤滞;通过舌头的活动,能够促进舌底下静脉血流的运动,减少其曲张、淤滞的程度。
  此外,近年的研究还发现,人体分泌唾液的腺体,会分泌出一种叫“Ghrelin”的物质。这个“Ghrelin”是一种有生长激素特性的内源激素,甚至有人将之称为“返老还童素”。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返老还童素”在大脑的学习、记忆、睡眠等多种神经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健康人来说,“返老还童素”的含量比较高,而像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这个物质的含量却比较低。经常运动舌头,把含有“返老还童素”的唾液慢慢咽下,对于治疗老年痴呆症,确实是有比较积极的意义的。
  何伯一听“返老还童”,就乐了,说这个方子简单,他肯定会坚持做。另外我又对何伯的家里人说,不能因为老人家容易忘事,就把他关在家里。预防老年痴呆,很关键的,就是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多用脑。何伯家里人听到后,也表示以后会改进自己的做法。
  过了一段时间,小区里又出现了何伯乐呵呵地提着鸟笼的身影。听他说,自己一直坚持实行舌头操。使用一个月后,觉得头脑清醒多了。坚持了半年舌头操,加上认真遵循医嘱服药,家人又配合治疗,何伯的记忆力已经和常人差不多了,另外发现胃口也变得理想,排便通畅,确有“返老还童”的感觉了。
  抑郁、烦闷别着急,用火罐拔走即可
  症状:中老年抑郁
  偏方:取尽量多的火罐,自骶尾部至颈部,沿脊柱两侧从下至上依次拔罐,每个火罐先留罐5分钟,观察罐内皮肤颜色,如肤色无特别变化,拔掉此处火罐。如肤色变红或淤黑,继续留罐5分钟。每次拔完,待罐印消失后,方可行下一次拔罐。每周进行1~2次。4次为一疗程。
  有人说,人的年纪越大,就越容易看得开,心境也越平和。但现实中,我却发现很多老人家都容易有心事,同时还伴有身体的其他症状。他们的家里人对此往往重视不足,认为老人家就是这样。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发现了老人家有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因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抑郁症,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
  前不久,我们中学同学组织聚会,还邀请了以前的一位数学老师。聚会时,这位老师悄悄把我拉到一边,问我中医治疗心情抑郁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他自己感觉心情很是郁闷,已经到无法排解的程度了。
  我刚开始以为他在说笑。没想到老师却摆摆手,说起了他的“私事”。原来前几年,老师家里出了一些事情,令他烦恼不已。久而久之,他就发现自己开始胸闷,胁肋胀痛,平时睡眠也不好,总是梦到一些不吉利的事情,有时候还会头痛头晕,一丁点小事就容易发脾气,说话也很大声。家里人以为他生病了,就带他去做了个全身检查。结果身体没查出太大问题,倒是通过心理量表评测,发现他情绪不稳定,虽然不到严重的程度,仍然有些抑郁倾向了。
  我一听,就说抑郁症可不是小问题,问他有没有接受治疗。老师说医生让他吃药稳定情绪,但他觉得没必要吃药,想开些就好了。可是自己还是像中了邪一样,动不动就发脾气,该怎么办呢?
  听到这里,我就告诉老师,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在65岁人群中,每7个老人,就有1个有抑郁症发病的可能。老师既然不愿意服用抗抑郁的西药,我就让他第二天来我门诊看看,老师知道我精通针灸,连连摆手说他怕扎针。我告诉他尽管来就是了,除了扎针,我还有很多办法。他这个情况,给他拔罐就可以治疗。
  老师来了之后,我让他脱下上衣,俯卧在床上。然后从他的骶尾部开始,沿脊柱两侧从下至上挨个拔罐,一直拔到颈部为止。具体的拔罐方法是:每个罐先留罐5分钟,观察罐内的皮肤颜色,如果某个罐内的皮肤区域颜色没有特别变化,则将此处火罐取掉。如果某个罐内的皮肤区域颜色明显变红,甚至变为淤黑,则继续留罐5分钟左右。
  拔完之后,我发现老师的背部出现了十余处明显淤黑的罐印。我让他先回家,待背部罐印消失后,再看看效果。一周之后,老师就来复诊了,他说拔完罐之后,心情果然舒畅了很多,也很少懊恼和胸闷了,家里人也说不见他怎么发脾气了。我看效果不错,就进行了第二次拔罐。这一次,只拔出了5处淤黑罐印。之后再进行两次治疗,完成一疗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老师都说自己心情大爽,仿佛重获新生了一样。
  为什么区区几个罐子,就能把困扰老人的忧郁拔得烟消云散了呢?因为拔罐,其实就是对背部的督脉、足太阳经脉进行刺激。从中医理论来说,这两条经脉均是统管着人体阳气,且上通于脑,因此在此两经处治疗,能够发挥“阳气者,精则养神”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抑郁可以说是脑病而引起的。“脑与五脏六腑相互为用”,因此此病实际上与全身五脏六腑均有联系,常规来说,对一位有抑郁症状的患者,中医强调具体分清该患者是哪个脏腑出了毛病,然后针对患病脏腑进行调治,从而达到个体化的“辨证论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诸病于内,必形于外”,意思就是说脏腑有病的话,总会在身体表面表现出一些异常征兆来的。比如背部足太阳经上的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之处,与人体内脏相互对应联系。背俞穴可以反映脏腑的问题,刺激相应的背俞穴,也能反过来达到调理脏腑之效。明显的话,在相应的背俞穴上的皮肤处,可能会出现压痛、隆起、硬结、痒、热、淤点、丘疹等等。所以有经验的医生,在诊断病情时,有时候就会在背部仔细观察,以求准确发现病根所在。但如果简单地在背部全部拔上罐,留上五分钟,然后观察每个罐下的皮肤,有问题的背俞穴,拔上罐后局部皮肤就会变得淤黑、紫红等,无问题的背俞穴,则皮肤颜色变化并不明显。此时把皮肤无明显变化区域的罐取下,而把有明显变化区域的罐继续留着,就相当于对发现问题的背俞穴进行针对性治疗,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目的。这样,就可以算是中医所讲的“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了。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刺激背部的穴位,能够调节与抑郁症相关的脑部神经因子和体内激素,甚至还有减轻大脑神经元损伤、促进脑神经生长的功效。可见,用火罐拔走郁闷,还是很有科学依据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拔罐的办法,体质虚弱者要慎用,如接受上述治疗,留罐时间要减半,以免出现头晕不适感。另外,皮肤敏感的患者,留罐后皮肤可能会出现水泡,一般不必在意,可外涂烫伤膏药,两三天内可渐渐自行消失。
  白萝卜汁滴鼻,不怕偏头痛
  去年坐火车回老家时,结识了一位老伯,老伯今年50多岁,得知我是中医师后,他就向我请教偏头痛的问题。他患有偏头痛已经五六年了,每当精神紧张或天气骤变时,头痛就会发作,并会一直持续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都难受,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虽然发作时吃头痛药有用,但这药吃多了对身体总是不好的。我笑着对他说,中医治疗偏头痛办法可多了,只是效果因人而异。我叫他不妨试试用白萝卜汁滴鼻,具体方法:取白萝卜一小块,切碎、压汁,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后仰,每次滴鼻孔3~5滴,要注意两个鼻孔都滴,头痛发作时,一般滴入10分钟后可缓解,如无缓解可再滴一次。我嘱咐老伯,为预防发作,可连用2周为一疗程,一般使用1~2个疗程。可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甚至可以预防以后的发作。
  从中医理论讲,白萝卜为顺气之品,而头痛主要原因是气滞血淤,不通则痛,因此,在鼻部局部用药,利用白萝卜的顺气之性,就能起到疏气、解淤、止痛之效。现代研究则发现,白萝卜含有消炎、止痛、调节血管功能的效果,这可能就是其治疗偏头痛的机制。
  老伯听了表示愿意一试,又问白萝卜汁上班时不好找,还有什么办法呢?我想了想,又说用麻黄素滴鼻也可以。具体做法:采用1%麻黄素滴鼻液滴入双鼻孔,每鼻孔滴入2~3滴。头痛发作时,如滴入后10分钟仍未缓解,可再滴一次。
  用滴鼻液来治疗偏头痛,老伯听了觉得有点奇怪,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现代机制其实不是很明显,研究显示可能与血管扩张,还有血管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这个病在发作初期会使颅内血管和眼底血管收缩,此时会出现视力障碍及眼前不适感等。1%麻黄素滴鼻液一般用于鼻塞、流涕,因为它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能使鼻黏膜下血管收缩,减少液体渗出,迅速缓解鼻塞、流鼻涕的症状。把它用于治疗偏头痛,就是靠它这个收缩血管的特性。
  老伯听了我的话决定回去试用,几个月后他告诉我,他回去不久后头痛又犯了,用了一周这个方法后,他又改用萝卜汁滴鼻预防偏头痛,想不到后面的几个月里,他的偏头痛都没有再犯过,所以专门让他孩子上网,写了封信来表示感谢。
  年纪大了头昏沉,“咬牙切齿”治一治
  我刚从大学毕业没多久当住院医生的时候,曾收治过一位患者陈大妈。她当时62岁,因为长期感到头昏沉而入院治疗。一年来,她一直觉得头昏昏沉沉的,每天早上起来时,她的症状会轻些,然后慢慢加重,到晚上严重,但如果整个白天她一直躺在床上休息,那就会觉得比较舒服。
  在进行了多项检查后,最终确定她的病因是脑动脉硬化狭窄,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她头昏沉感。每天早上起来,由于她已经平躺了一个晚上,这时候脑部供血尚可,所以她的症状还比较轻,但随着她直立起来走路、活动,受重力的影响,脑部的供血肯定比平躺的时候差,因此她的头昏症状就会加重。一般来说,这个病通过活血化淤的方法治疗效果是不错的,但奇怪的是,陈大妈却一直反应不好,直到出院时,她的症状也没有改善。
  多年后我开始出门诊,一天看病时,陈大妈出现了,由于她是我刚毕业时治疗过的患者,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一下就认出来她来,就问她的头昏沉这些年怎么样了,陈大妈说早已经没事了。原来她当年住院期间没有解决问题,出院后又找了不少医生看,最后经人介绍找了个有名的中医师,中医师看了也说比较麻烦,但告诉了她一个偏方,让她每天坚持。
  我觉得很神奇,问她是什么方法,她告诉我这个方法叫“闭天门”:即双唇紧闭,屏气咬牙,把整口上下牙齿紧紧合拢,且用力一紧一松地咬牙切齿,如此反复30次以上,每天进行3次。后来我把这个方法也介绍给其他老年头晕头昏的患者,以供他们自行操作,辅助治疗,结果发现确实能够提高疗效。那么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呢?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这个方法可能是通过打通、建立脑动脉侧支循环来达到效果的。侧支循环,其实就是一些小动脉血管,平常不怎么开放,或者说使用得不多。打个比喻,黄金周我们出外旅游,高速路,也就是主干道往往会大塞车,不好走,但走国道、省道甚至村路,反而会很通畅,迅速到达景点。这些国道、省道、村路,就是侧支循环。
  脑动脉侧支循环在临床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缺血中风,也就是某根干道脑动脉堵塞,血流供应不上,但如果患者的侧支循环能够及时建立,那么患者的中风症状就会轻微,很快康复,反之,则会造成严重的神经细胞大片坏死,留下严重后遗症。近年来,医学界对于脑侧支循环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关注、投入研究。
  “闭天门”在反复做数十次紧紧松松的“咬牙切齿”动作时,实际上是使头部、颈部的血管和肌肉、头皮及面部有序地处于一收一舒的动态之中,这样会对脑部的血流产生积极影响,最起码是加速了脑血管血流的循环。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可能最终促进了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了她脑部供血,使她头昏症状消失。
  简单艾灸,预防中老年中风
  中风病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是越来越高了。五年前我诊治过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干部,当时他的左半身突然感到麻木和乏力,症状持续约一小时左右,家里人很着急,急忙把他送进医院,一番检查后,确定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且发现有高血压病。住院期间医生给患者开了降压药,使用了阿司匹林来预防脑缺血、脑血栓形成,观察一周后,病情稳定就让他出院了。
  出院后他定期来我的门诊,一般一个月会来上一至两次。三个月后,他复诊时告诉我,前一天又出现了一次半身麻木乏力,虽然只持续了几分钟,但也吓得他够呛。我给他换了更好的西药,还配了中药汤剂给他口服,但不到半年,他又出现了一次这样的发作。
  老人家很紧张,问我还有没有什么办法,我想了一下告诉他有,但有点麻烦,需要他自己在家里操作。具体是将艾条点燃,在双侧足三里、悬钟穴处,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施行艾灸,以局部皮肤觉得温暖,又不觉得过烫为度。每穴艾灸约5分钟,每周至少进行2次。如能每日进行,效果更佳。
  足三里这个穴位,在已经出版的“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系列书中我经常提到,可能很多读者都知道它的位置了,它在外膝眼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如果讲的更简单,就在小腿前骨上摸至膝盖处,摸到一个“斜坡”,外侧1横指处就是了。而悬钟穴在哪里呢?找悬钟穴其实比足三里还容易,就在足部外踝尖直上3寸的地方,那里就是悬钟穴了。
  艾灸足三里穴和悬钟穴,对中风病,特别是缺血性中风病是具有专门的预防作用的。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的产生与气虚有密切关系,《内经》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本气自虚”“形盛气衰”是脑缺血的根本原因,由于气虚,导致血行无力,于是就容易发生血淤,导致缺血性脑病的发生。
  而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足阳明胃经被称为“多气多血”之经,在此穴艾灸有显著的补气之效。俗语有云“三伏灸三里,好比吃母鸡”,中医也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可见艾灸足三里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预防保健、强身健体方法。
  艾灸预防中风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支持,通过TCD仪器检测脑血管情况,发现如能每天1次,坚持20天以上艾灸足三里、悬钟穴,脑血管的舒缩反应能力就能提高,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就能改善。突发情况下脑部的供血功能和脑部侧支循环代偿功能也会增强。有研究对出现中风先兆的患者进行艾灸足三里等穴位的干预治疗,平均每周治疗2次以上,坚持10个月后,发现使用艾灸者再次出现中风先兆症状的概率要下降一半左右。
  老干部听我解释完,连忙说艾灸这个办法好,可是他之前没有试过艾灸,他问这个办法个人能否掌握。我笑着劝他放心,艾灸虽然要生火,其实还是很简单的。用时只要注意控制好距离,离皮肤最好能保持3厘米左右,以免皮肤烫伤。对于老人来说,如果觉得保持这个动作有困难,可以让家人帮他治疗。
  老干部回家后果然按照这个办法来做。一个月后他来复诊,反映说感觉确实不错,头脑觉得比以前清醒,精神很是不错。如此坚持下去,到现在已经有四年余了,他还是定期来找我看看,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至今也没有再出现过。
  另外要提醒一下,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感觉一般较正常人会较为迟钝些,使用此方时,尤其需要注意把握好艾灸的距离,以免烫伤。
  担心老花眼加深?
  热毛巾法助您改善
  隔壁有个老太太,她有老花眼,一直戴200度的眼镜,最近觉得老花眼加深了,问我有什么办法处理。我告诉她可以试试热毛巾法,就是每天洗脸时,把毛巾浸入热水后,不要拧得太干,折起来趁热盖在额头和双眼部。眼睛轻闭,直至毛巾温度降低后再拿开。每天进行2~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热毛巾法后,还要进行按摩。用双手的食指对准太阳穴,中指对准瞳孔直上、眉毛中部的鱼腰穴,无名指对准眉毛内侧的攒竹穴,闭眼,适当有节奏地施加压力,按压时略带旋转动作,每次按摩5~10分钟。此外,最好再加按摩光明穴。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人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在四指的中指关节上度量的长度为3寸)。每次按摩5~10分钟。
  大约二十多天后的周末,我带小孩在广场上玩,碰见老王太太,她告诉我老花眼停止加深了,还恢复了原先的度数,现在再戴那副200度的眼镜,看东西可清楚了。
  热毛巾法和按摩这两个方法其实是我父亲教给我的,他大概十年前开始出现老花眼,买了副100度的眼镜,但慢慢地发现这副眼镜不适用了,他问我该怎么办,我告诉他,根据我学的专业知识,老花眼除了戴眼镜或手术,是没有其他办法治疗的。老爷子不信这个邪,自己找书看,结果还真给他在旧纸堆里找到这两个民间偏方,老爷子于是每天实施,不到一个月,不但度数没有再加深,竟然还减到了50度的眼镜。后来他没有天天坚持,但一周做上一两次,一直度数也没有加深,到现在,还是带着50度的眼镜,非常稳定。这件事当时对我触动挺大,也令我对民间的偏方验方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治疗老花眼还可以用枸杞菊花茶。清代的陆定圃在其所著的《冷庐医话》一书中,最推崇的就是用枸杞、菊花作为养护眼睛的用药。当时还有一种药丸叫做枸菊丸,吃的时候拿来加水融化后服用。各位老花眼的患者,在实行上述疗法时,不妨常喝菊花枸杞茶或用热毛巾敷眼,可有效防止老花眼加深。
  每天三按承泣穴,
  不再迎风流泪
  有一次,一位老教师来找我看病。这位老教师姓戴,即将到退休的年纪了,可没想到这个时候,眼睛忽然犯毛病,双眼无缘无故地流眼泪。有时候在上课,学生忽然见她两眼泪水汪汪,以为她有什么委屈哭了呢,搞得她很不好意思。
  刚开始戴老师觉得问题不大,拖了两个月,问题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严重了,遇风遇冷则更明显,不仅如此,她发现视力也模糊了,于是她决定上医院看看。上医院检查后发现双眼并没红肿现象,泪道也通畅。医生开了点眼药水给她,让她回去试试,如果没效果也没办法了。戴老师滴了一段时间眼药水,效果并不佳,后来她听她亲戚介绍说我有不少对付这些问题的法子,于是她就专门从外地前来试试。
  对于戴老师这个病,我当时没有太多经验,正有些犯愁,突然想起有个穴位叫“承泣穴”,就试着给她在两侧的承泣穴扎了两针,想不到的是,半小时后出针,戴老师说感觉不错,泪水马上就少了些。考虑到戴老师还没退休,又在外地,离得远,我见这个穴位有效,就建议让她不要太奔波,回去后每天按摩承泣穴3次,每次10分钟。并配合艾灸的方法,用艾条熏烤此穴,每穴熏5分钟,每天一次。坚持上两个星期再回来看看。
  两周后戴老师再回来复诊,告诉我果然有效果,现在流泪已经明显减少,于是我再根据她的脉象、中医辨证情况开了些药,同时嘱咐她回去继续按摩,一个月后,戴老师的亲戚来我这里看病,告诉我戴老师的迎风流泪已经好了,所以没有再回来复诊,托她谢谢我。
  戴老师得的这个病中医称之为“迎风流泪症”,是中老年人常有的眼病,又称为“溢泪症”。《审视瑶函》载“迎风冷泪,水木俱虚,血液不足,寒药勿施,失治则重,宜早补之”。
  承泣穴,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这个穴位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在眼球与眼眶下缘之间。将手指置于此处的眼眶边缘,然后轻轻按摩,即可感觉有酸胀感。此穴顾名思义,能够承担泪液,所以对于溢泪症正好适用。之所以加上艾灸,是考虑到戴老师有遇风遇冷加重的特点,这显然符合眼周气血不足的病因,而艾灸恰有温补气血之效,正好适用。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戴老师这个病叫做“功能性溢泪”,是指在泪道通畅无器质性阻塞或狭窄的情况下的溢泪。其原因有多方面,但下眼睑松弛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下眼睑眼轮匝肌无力而下垂,使下泪点外翻离开泪湖,影响了泪液的自动循环过程,而致眼泪从眼睑溢出。而承泣穴正好在下眼睑处,在此处进行按摩、艾灸,通过良性的反复刺激,改善了下眼睑眼轮匝肌的功能,改善其松弛状况,自然就能起到效果了。
  需要提醒的是,迎风流泪症也可能由于泪道阻塞、狭窄所造成,此时用承泣穴的效果就不理想了。所以有此病的患者,建议先到眼科进行检查,确定原因再行治疗。&
  巧用鱼肝油,秋天鼻子不干燥
  平时周末我带小孩在楼下广场玩时,会和小区里的老人家聊聊天,既是一种消闲,也可以听听他们有什么疾病,能帮的自然就帮。每逢秋冬之际,我听到他们抱怨得最多的一点就是干燥,像鼻子干燥,是他们经常反映的问题。
  听到他们说起这事,我也有很深感触。记得有一年秋天,下班时我碰到耳鼻喉科的同事,闲聊了几句,他抱怨说今天一天看了三十几位鼻出血的老年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干燥这个原因造成的出血。秋季和冬季的气候干燥,本身就容易令鼻腔黏膜的水分蒸发,造成鼻干燥;另一方面,气温低会使鼻腔黏膜下的血管收缩,分泌黏液的腺体功能也下降,造成自身分泌液体数量减少。这两个因素合起来,就很容易造成鼻干,甚至造成鼻出血了。
  其实,对付这个问题,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处理,现在很多老年人都注意保健养生,很多人都有每天吃鱼肝油的习惯。只要将鱼肝油胶囊打开,将内含的鱼肝油用手指或棉签涂抹在鼻腔里,就能起到防治鼻干燥的效果了,一般每天一次就够了,7天为一疗程。
  鱼肝油的成分很简单,简单地说,就是维生素和油剂两大部分物质。维生素能维持上皮组织的完整性,滋润黏膜,预防干燥;而油剂涂抹在鼻腔黏膜处后,能形成封闭性油膜,可以保护皮肤黏膜,减少水分的蒸发,并促进皮肤黏膜水合作用,有显著的滋润和保护效果。
  鱼肝油防治鼻干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果老人家因病住了院,需要吸氧治疗的话,这个方法也很适用。要知道长时间的吸氧,是有可能造成鼻黏膜干燥的症状,但如果在吸氧前就用鱼肝油涂抹一下,这个概率就会很低了。
  这里如果配合“摩鼻法”,效果会更好。具体做法是按摩鼻子以及鼻周:用食指和拇指先按着鼻梁的上端,以此为起点从上往下揉搓,注意要搓到鼻翼的部位,反复揉搓,到局部发热为止。然后按鼻周,即用两根食指分别压住鼻唇沟,从上往下反复揉搓,到局部发热为止。最后用食指打横,紧挨着鼻孔,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反复揉搓,到局部发热为止。按摩鼻子,主要目的是增强鼻子的血液循环,让气血运行通畅,从而促使鼻腔腺体分泌液体增加,充分滋润鼻腔黏膜,就更能保证效果了。
  耳朵嗡嗡响,鸣天鼓法可减轻
  耳鸣是一个很令人困扰的疾病,而且病程愈久,治疗起来就越困难。究其原因,耳鸣刚开始的时候,声音一般来自于内耳毛细胞,也就是产生听觉的细胞,由于内耳受损,耳朵里的毛细胞就会产生耳鸣的信号,然后传输到大脑,患者就感觉到了耳鸣。但时间一长,耳鸣往往就和耳朵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耳鸣主要不再来源于耳朵了。这是因为时间一久,大脑会对耳朵产生的耳鸣声音产生记忆,在脑袋里建立起一个神经反射,最终即使耳朵原发疾病已经痊愈,耳朵不再传来耳鸣的信号,但大脑里却仍然存在着之前耳鸣的记忆,像个录音机一样把将之前耳鸣的声音在脑子里循环播放,形成“脑鸣”。
  我以前曾经介绍过“听音乐,治耳鸣”的方法,其实质是一种“蒙蔽疗法”,目的是淡化脑袋里的耳鸣记忆,使之渐渐消失。不过这种方法,一般需要坚持半年以上才能见效,临床上患者往往不能坚持下去。而采用这种鸣天鼓的方法,根据我的实践,如果患者能够配合的话,往往能在一两个月内见效。病程短些的,甚至一两个星期见效也是有可能的。
  我曾用这个方法治好不少耳鸣患者,周女士就是其中一个。周女士57岁,是一名退休干部,两年前由于亲人去世,情感低落,一年前她的右耳无缘无故开始耳鸣,于是去耳鼻喉门诊就诊,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鸣”。她的耳鸣在夜间尤其严重,白天时也偶尔可以听到“嗡嗡”声,曾服用过多种中西医药物,也未见好转。后来,周女士来到我的门诊,由于她住的地方离医院很远,所以我建议她采用鸣天鼓法来自行治疗。
  读者可能听说过鸣天鼓法,不过,这里讲的鸣天鼓有点不同,需要融入一定冥想法和身体运动来做“引子”。不过方法也不复杂。
  第一步,预备放松:坐姿或卧姿,以自己能够舒适、放松为度。闭眼,全身放松,尽量排除杂念,冥想“听力正常,耳鸣消失”,时间约2~3分钟。
  第二步,意守丹田:两手掌上下相搭,掌心相对,隔约10厘米的距离,两掌均如托球状,意念集中于小腹处,想象那里有一团“火”,缓慢呼吸,吸气时把气吸到小腹处,令这团“火”烧得更旺。这样做5分钟。
  第三步,双手做分合动作。如果时间长了,或者比较敏感的人,经过以上的步骤后,会感到小腹发热,双手掌有一种发胀发热的感觉,此时再将双手掌慢慢分开,分开时吸气,呼气时合拢。细细体会双手掌发胀发热的感觉。如此分合9次即可。
  经过以上的练习,此时双手会有明显的发热、发胀感,接下来正式进入鸣天鼓法,将双掌心对准耳孔,贴紧双耳,呼气时掌心向耳朵下压,吸气时抬离。如此反复36下。再将双掌掩盖住双耳,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后脑壳处,然后轻轻敲击脑壳,可听到像敲鼓一样的声音。缓慢敲击36下即可。
  肾阳不足五更泻,
  自制四神丸来巧治
  白天拉肚子很常见,但是天没亮就拉肚子的老人也不少见。有一次大清早,一位老人在家属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这位患者姓冯,七十多岁了,样子看起来有点虚弱无力。原来他有腹泻的毛病几年了,特点是每天黎明时分醒来,肚子里就会咕噜噜串上一阵气,然后隐隐约约地痛起来,不得不去蹲厕所,拉出来的大便稀薄如水,拉完后肚子疼就消失了。这一天里基本上也就不会再去厕所了。他自己曾经吃过好些止泻药,像黄连素、益生菌等都试过,总是不能解决,听说我经常看些疑难杂症,就过来了。
  我马上给老人家诊脉,发现他的肾脉很虚弱,细问之下,发现他还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的症状。我告诉他,他这种情况在中医叫做“五更泻”,或者叫做“鸡鸣泻”,意思是天亮时鸡叫的时候出现腹泻。这种腹泻不是由于吃错东西、肠道感染等引起的,如果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很难找到明确原因,一般只会下个“胃肠功能紊乱”的诊断,也没有太好的处理方法。
  而从中医学角度看,五更泻与肾阳虚有很大关系。多由于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年老体弱,肾气不足,因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从而导致泄泻、腹痛。在治疗上,则有一个名方可以使用,那就是四神丸。这种药在药店里有出售,按药品说明书服用即可。不过由于利润小,现在不太容易买得到。我叫老人家可以考虑自行配制,具体方法: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上药加水煎煮,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晚上服用一次即可,两周为一疗程。
  我又嘱咐老人家,如果同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效果更佳。具体方法:取熟附子、丁香、吴茱萸、胡椒粉、肉桂、小茴香各10克,共研细末,每次8克,用醋调成糊状,贴敷在腹部的神阙穴(即肚脐)及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的命门穴,上盖敷料块,用胶布固定,每天贴敷时间为4~6小时,每天一次。
  四神丸方中补骨脂是主药,善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阳,肉豆蔻暖脾涩肠、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敛酸固涩,这几味药合用,成为温肾暖脾、固肠止涩的方剂,用来治疗五更泻,临床上多次有良效。再配合敷贴神阙、命门穴,通过以上辛温药粉糊贴敷,可渗透药力刺激以上两穴,更能调动人体的阳气,温煦命门之火,从而温补肾阳,达到止泻的目的。
  老人家服用上述方子一周后,五更泻开始减少,虽然仍需要起床上厕所,但大便开始渐渐成形,连服三周,五更泻消失,人也精神了不少。有此病症的朋友,不妨试试这个偏方,会得到不错的疗效。
  云南白药配蜂蜜,
  对付褥疮就是好
  两个月前,我就碰到过这么一位70岁的褥疮女患者曾大妈。曾大妈因患类风湿关节病,四肢关节已变形,失去活动能力,瘫痪卧床三年,家属请陪护工在家中照料,可这位阿姨对业务不太熟悉,没有经常给曾大妈翻身、按摩,结果曾大妈的屁股上长了个褥疮,一翻身就叫痛,试了很多药,但那个褥疮始终长不好,总是流水流脓的,不见好转。
  曾大妈的女儿为自己没有照料好妈妈很是愧疚,她过去在我门诊看过病,于是又专门来找我咨询,看有没有治褥疮的方法。我推荐了一个偏方,但叮嘱曾大妈女儿,这个方子需要精心照料,每天实施才行。具体方法:先用碘酒冲洗清洁疮面,再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擦净疮面及周围皮肤。然后用云南白药1~3克,加上3.5倍量的蜂蜜,调成糊状,用棉签蘸糊,涂在患处,外用干净的纱布覆盖一层,最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云南白药为黄色或浅棕黄色粉末,主要成分为三七、冰片、麝香等。三七通脉行淤,和营止血,行淤血而敛新血;麝香可活血通经、止痛;冰片清热止痛,也能生肌。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三七抗炎、耐缺氧;麝香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冰片具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用。临床实验证实云南白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细菌引发的炎症具有抑制作用,且还可以明显促成纤维成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加速血管的生长及结缔组织的增生,以达到促进伤口愈合之效。
  蜂蜜在这方子里的地位可能比云南白药还重要。临床实验证明,蜂蜜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白喉等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减少渗出、减轻疼痛,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及组织再生。
  用蜂蜜还有一个好处。现在流行的创伤“湿性环境”理论认为,应该为缺血的溃疡面创造一个湿性环境,此环境要有透气性能,同时还应具有抗渗出、防止创面组织浸泡及杀菌等作用,而蜂蜜湿敷,正好符合“创面湿性愈合”理论。
  曾大妈的女儿听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去给母亲试用。一周后,她打电话给我,说上药后挺有效,如今褥疮已开始好转,有新鲜的肉芽长出。我叫她继续坚持用,她给母亲连续使用一月后,褥疮完全长好了。看着折磨妈妈的痛苦减少了,曾大妈的女儿终于松了一口气。
发表评论:
馆藏&5487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治疗皮肤瘙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