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能否查出脑动脉硬化吃什么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检查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种疾病可引起腿部的疼痛不适,因此探求病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门诊的一些检查通常可以帮助我们鉴别您的症状是否是由于动脉的疾病引起,并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确定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并且对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方式也是很关键的。下面就跟随专家来看看。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检查  检查项目主要有:
  1、一般检查:包活血脂测定、常规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眼底检查、X线平片等。这些检查对于确诊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动脉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最精确的检查方法,也是目前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诊断动脉闭塞性疾病有着重要的价值。动脉造影不仅能清楚显示动脉的形态,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也能详细地了解阻塞部位远端血管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方案及估计手术预后。
  3、CT血管造影(CTA)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A或MRA是需要在CT室或核磁共振室的大型仪器上进行的检查,是一种安全快捷的检查,通过CTA或MRA的检查能够在进一步治疗前获得更为精确的动脉病变部位及远端动脉的信息及图象。
  4、四肢节段性动脉血压测量:这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听诊器,检查四肢的动脉血压。常常需要检查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状态下下肢的情况,以区分间歇性跛行是否为动脉阻塞性疾病引起。
  5、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这是近年广泛应用的无创检查方法,简便易行,能较好地显示局部的动脉病变,如管腔形态内膜硬化斑块血流状态等。还有连续扫描的超声血管造影,以显示整个动脉的走行和病变。该检查方法须依靠有经验的检查人员方能得到满意的判定结果,对某些深在部位的血管显示困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检查温馨提示:老年人是各种疾病的高危人群。身体代谢已经跟不上,废物累积毒害细胞,造成衰老。很多专家设想创造一个完美的处理系统,能够帮助细胞把堆积的废物全部清除,人就可能保持35岁不变老。虽然没有成功过,但是专家总结出最实用的保持青春的方法就是运动。多运动,保持青春。
中国|国内|山东|潍坊|潍城区|寒亭区|坊子区|奎文区|青州市|诸城市|寿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市|临朐县|昌乐县怎么样|最好|哪个|机构|哪家|技术|哪里|比较好|便宜|多少钱|大概|一般|需要|什么|医疗|有名|大约|保持多久|花费|价格|一览表|美容|手术|著名|排名|出名|高端|排行榜|静脉曲张|静脉血栓|丹毒|大动脉炎|
  重度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怎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不能...全国咨询电话:400-
发表:010-
编辑:010-
|||||||||||||||||||||||||||||||||||||||||||||||||||||||||||||||||||||||||||||||||
中国论文资源库成立于1998年春。在两位清华教授的提议和大力支持下,三名致力于学术论文研究的博士,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创建了中国论文资源库。至今15年,中国论文资源库的专职和兼职团队已达400余人。
  中国论文资源库是一个论文发表服务平台。以庞大的期刊库为依托,为用户提供论文发表期刊信息咨询服务。期刊几乎涵盖所有学术领域,包括核心、SCI、国家级、省级等各个种类。
  中国论文资源库是最受欢迎的论文发表与论文编辑服务网站。
  中国论文资源库自1998年创建以来,注册用户量已突破263万人,并帮助近400多万人次顺利发表论文。15年来,中国论文资源库始终遵循热情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宗旨,深受广大网民青睐,是目前国内论文行业,规模最大、服务人员最多的正规注册网站。&
中国论文资源库微信公众平台
手机登录中国论文资源库移动网站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探讨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探讨
16:53:03&字体:&&&&&
摘 要:摘 要: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临床主要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磁共振、同位素扫描。其中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其它三项检查相比较具有简便、易行、直观、无创伤、无辐射的优点,费用低廉,人们容易接受。并且超声诊断颈动脉病变的灵敏度及准确性较高, 具有非创伤及易重复等优势, 因而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筛查手段。
关键词:关键词:彩色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优势探讨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有效方法。颈动脉超声能够早期、准确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及狭窄程度,是早期观察全身动脉硬化的良好窗口。同时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磁共振、同位素扫描检查相比具有简便、易行、直观、无创伤、无辐射的优点,费用低廉,人们易接受,并且超声诊断颈动脉病变的灵敏度及准确性较高。
1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研究
&&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因未完全确定,主要危险因素为:(1)理化因素:包括吸烟、遗传、肥胖及脂质代谢紊乱等因素。(2)机械力学因素:如高血压损伤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使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病变。其中不稳定性斑块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不稳定性斑块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斑块内微血管生成[1]。(3)炎症因素:与病毒感染等有关[2],尤其人巨细胞病毒感染 [3]。
&& 高血压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目前研究较多,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的形成分别与收缩压、脉压、平均动脉压有关。(1)与收缩压关系:研究显示收缩压高低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2)与脉压、平均动脉压(PP)、舒张压的关系:Sander等[4]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主要与24h平均收缩压、PP呈正相关,与24h 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在控制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其他干扰因素的研究中表明,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增厚程度及粥样斑块的检出率随着平均PP的增加而增加。脉压差和颈动脉疾病包括颈动脉增厚程度及斑块面积具有独立的相关性。欧洲颈动脉外科临床试验研究[5]发现PP & 60mmHg 患者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冠状动脉造影(CCA)内径明显高于40mmHg & PP ≤60mmHg 的患者[6]。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在高血压影响下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
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查&&
2.1超声发展简史 超声在临床中应用于血管的检查是经过长时间逐渐发展而来的。在1942年奥地利K. T Dussik通过A型超声装置来穿透性探测颅脑,并于1949年成功地获得了头部的超声图象;1965年Lallagen首先应用Doppler法检测一些血管疾病。70年代脉冲多普勒与二维超声结合成双功能超声显像,能选择性获得取样部位的血流频谱。80年代彩色多普勒新技术的兴起,能实时获取异常血流的直观图象,用于检测大血管、周围血管与脏器血管的病理改变。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 患者平卧,充分暴露颈部血管,去舒张末期选颈总动脉全程、颈内、外动脉颅外段、椎动脉全程、双侧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最厚处进行测量。
2.3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 一般规定正常颈动脉IMT & 0. 8mm, 颈总动脉IMT≥1. 0 mm、分叉处IMT≥ 1. 2 mm为内-中膜增厚;当IMT≥1. 5mm 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狭窄标准:在最大斑块位置,以(1-残留血管截面积/血管截面积)×100%来判断动脉狭窄程度,&50%者为轻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70%为重度狭窄[7]。
2.4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越性 1)颈动脉超声具有简便、易行、直观、无创伤等优点, 并且费用低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血管管径是否均匀一致;可测其厚度以及血管的内、外径、截面积、斑块大小、长度,血流速度等。高频超声探头还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结构,测定内膜中层厚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IMT形态学变化的观察, 有助于在有症状的血管斑块出现之前预示AS的进展。2)CT血管造影(CTA) 评估大多数动脉血管的解剖,斑块组成或形态学特点,在扫描速度和在探测器排数中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血管钙化使多层CT血管造影系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限制,这个限制需要更高排数的探测器的瞬间高分辨率,增加有效的辐射剂量才能很好的显影[8]。另外血管内造影剂能导致患者变态反应及非特异性反应,部分患者不能接受。3)核磁(MRI)MRA检测颈动脉斑块敏感性94%,特异性81.2%,准确性90.9%。同时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不仅可显示血流、血管狭窄、测量狭窄程度,而且能观察血管管壁和血管周围组织,但核磁很难发现早期管腔内径正常的内- 中膜增厚的动脉粥样硬化,另外对狭窄程度的判定也有明显的夸大现象。4)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血管狭窄与闭塞的金标准 .同时也是 颈动脉以及周围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DSA能准确计算出血管狭窄的程度, 但不能判定斑块性质。因血管造影是创伤性检查,有2% -4
成为本站注册用户,能看到更多文章内容,老用户请登录,新用户请
医药卫生 > 医药卫生 >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期刊简介:
《医药前沿》杂志是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属国家医学教育中心系列杂志,国内公开发行。
免费电话:400-
咨询QQ:
投稿邮箱:
创作发表提交
创作发表说明
1. 如果您没有,还要评定职称,需要,请联系我们,或填写上面的表单,客服人员会及时处理;
2. 教授、博士等专业人员,专业的高品质把控;
3. 合作期刊,全国最全,与杂志社关系稳定,保证刊期。文/陳淑卿諮詢專家 PROFILE李百卿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15分鐘 讓你不會爆血管
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元兇──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因此,可以早期偵測血管病變的先進醫學技術,扮演了遏止疾病惡化的重要角色。15~30分鐘的檢測,洞悉你的血管健康!【解析篇】血管堵一半 居然沒感覺!5○歲的王先生最近做了一次健康檢查,醫師幫他做了檢查後告訴他:「你的血管將近一半阻塞了!」王先生半信半疑地想:「怎麼可能?我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呀!」其實,王先生已經有明顯的動脈硬化,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醫學事實──國人每4人就有1人死於動脈硬化相關疾病,但可怕的是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即使血管管徑因為動脈硬化斑塊而狹窄一半時,仍然毫無感覺;等到血管管徑逐漸狹窄至70%,症狀才開始出現,但此時,腦中風、心肌梗塞已如影隨形,隨時可能引爆。粥狀動脈硬化的進展包括從最早期無症狀性的脂肪斑,後續進展至纖維脂肪斑、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及最終臨床上表現腦中風、冠心症、腎性高血壓、主動脈瘤及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狹窄50﹪以上,血管隨時爆破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李百卿指出,粥狀動脈硬化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核心病變,起因於膽固醇在動脈內皮下沉積,漸漸地,增加的膽固醇與纖維、鈣質等形成了粥狀硬化斑塊,使得血管變硬、變厚。值得注意的是,動脈硬化斑塊大到血管管徑的一半時,雖然患者平日尚無明顯自覺症狀,但此時開始,當一個脆弱的血管斑塊破裂時,會刺激局部血栓的形成,進而阻斷血流,產生急性血管阻塞,也就是人人聞之色變的急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一般來說,當血管管徑狹窄一半時,如果能避免吸菸、過勞、情緒過度起伏、突然激烈的運動或血壓劇烈的變化,就能降低斑塊破裂及急性血管阻塞的風險。而當動脈硬化斑塊造成血管管徑狹窄70%時,會出現壓力下或運動時器官缺血的症狀,休息後就改善的情況。患者會有明顯的症狀感受如下:→發生在心臟的為「穩定型心絞痛」或稱「狹心症」,就像大象的腳壓在胸膛上,感覺胸悶、喘不過氣來,休息5分鐘後會回復;但如果心絞痛持續10分鐘,會感到十分難過,開始頭暈、冒冷汗;如果持續達20分鐘以上,心肌會因缺氧過久而壞死。→發生在腦部,表現症狀為頭暈,可能伴隨著特別的神經學症狀如顏面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口齒不清,流涎,複視等,平躺休息後會回復。→發生在週邊動脈的表現為「間歇性跛行」,症狀為行走固定的距離或時間腿部會疼痛,尤其是小腿會有明顯痠痛,停止行走休息後就會回復。控制風險因子,就遠離危險動脈遍布全身,所以動脈硬化的發生是全身性的,是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演進的疾病。但是,別以為人到中年才要開始注意這個問題,李百卿表示,從十幾歲開始,膽固醇就開始在動脈內皮下沉積,形成脂肪條紋;20~30歲有些人已經有動脈粥狀斑塊;40~50歲中年時期,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迅速增加。所以,預防粥狀動脈硬化的發生,最重要的就是風險因子的早期控制。導致粥狀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很多,傳統認為風險因子包括了年紀、性別、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菸等,新近的研究又加入了慢性腎功能不全、代謝症候群、C-反應蛋白升高(代表血管發炎增加)、牙周病、高尿酸血症等。李百卿表示,其中有6種可以改善的風險因子,包括血壓、膽固醇、血糖、肥胖、吸菸與運動少的生活型態,是民眾可以藉由自我努力來達成的。此外,藉由醫學影像或功能檢查了解自身的血管結構、血管阻塞的可能性或血管僵硬程度,可以讓自己提早改變生活型態,改善風險因子,來避免血管超齡的硬化。特別是50歲以上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及早採取檢測行動。心血管小常識心臟血管系統包含心臟、動脈、靜脈、小動脈、小靜脈、交接處微血管及淋巴管。把血液送離心臟的血管稱為「動脈」,將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稱為「靜脈」,而將淋巴液送回心臟的管道稱為「淋巴管」,在小動脈與小靜脈之間負責與每個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稱為「微血管」。供應心臟細胞營養的血管系統稱為「冠狀循環」,包括左冠狀動脈及右冠狀動脈,以及主要的心臟大靜脈,最後匯集至冠狀竇進入右心房,因為這套系統像皇冠般圍繞著心臟,因此而得名。粥狀硬化會使冠狀動脈變得狹窄,無法供應足夠的血液給心臟肌肉細胞,導致心肌缺氧,出現狹心症的的臨床症狀,心肌缺氧過久會演變成心肌梗塞。【檢查篇】快速檢測,得知動脈硬化正由於動脈硬化早期完全無症狀,及早透過檢查知道自己的血管是否阻塞以及血管僵硬的程度,就非常重要了。所幸,醫學技術的進步,已經有多種檢查利器可以幫助民眾提早知道血管健康狀況,以便及早治療,避免疾病的發生及惡化。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李百卿表示,以頸動脈內膜來看,雖然隨著年紀增長,每年只會增加0.006毫米的厚度,但是一旦存在危險因子,血管內膜增厚速度會加速,現代人大都普遍存在這些危險因子,早期且定期檢測就非常重要了。頸動脈內膜厚度與危險因子項目
年紀高血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性別C-反應蛋白升高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 影響每年內膜厚度增加0.006毫米血管年齡增加8.5年血管年齡增加5.5年同年齡男性比女性多4年血管年齡增加3年血管年齡增加3年血管年齡增加2.5年血管年齡增加2.5年血管檢查利器介紹李百卿指出,目前血管檢查可分為功能性檢查及影像檢查兩大類,功能性檢查主要是檢查血管阻塞的可能性或血管僵硬程度,只能做為篩檢之用。至於影像檢查主要是檢查血管結構,可以找出疾病病灶。功能性檢查◎周邊動脈硬化檢查《檢查目的》測量下肢與上肢的收縮壓比值,如果下肢與上肢的收縮壓比值低於0.9,代表該下肢動脈有阻塞。《檢查方式》平躺於檢查床接受測量。適用對象》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需時間》5分鐘。《注意事項》檢查當天可以服藥、可以進食用餐。◎非侵入性動脈硬化檢測儀《檢查目的》利用上下肢脈搏到達的時間差,測量主動脈波的進行速度。主動脈波的進行速度愈快,代表動脈僵硬程度愈高。《檢查方式》平躺於檢查床接受測量。《適用對象》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需時間》5分鐘。《注意事項》檢查當天可以服藥、可以進食用餐。◎電腦心脈儀《檢查目的》利用脈搏波形分析上臂動脈彈性,上臂動脈彈性愈低,代表動脈僵硬程度愈高。《檢查方式》類似量血壓坐著測量。《適用對象》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需時間》5分鐘。《注意事項》檢查當天可以服藥、可以進食用餐。影像檢查◎腦血管超音波檢查《檢查目的》以超音波原理,藉著流速的改變,來判定是否有腦內血管阻塞。《檢查方式》經由超音波探頭於兩邊太陽穴及後腦部位做掃描檢查。《適用對象》1.腦中風患者。2.非腦中風病患,但經常出現暈眩症狀者。《所需時間》20分鐘。《注意事項》1.一般與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一起做。2.檢查當天可以服藥、可以進食用餐。◎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檢查目的》以超音波直接測量血管內膜厚度以及斑塊大小。《檢查方式》經由超音波探頭於頸動脈及脊椎動脈做掃描檢查。《適用對象》1.有頸動脈雜音。2.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需時間:15分鐘。注意事項:檢查當天可以服藥、也可以進食用餐。◎ 腦血管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目的》以核磁共振掃描直接觀察腦內血管是否有阻塞。檢查方式:平躺於檢查床,配合放射線師的指令即可。《適用對象》1.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嚴重鈣化阻塞時。2.非腦中風病患,但經常出現暈眩症狀者。《所需時間》30分鐘《注意事項》檢查當天可以服藥、也可以進食用餐。◎ 64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目的》以電腦斷層掃描直接觀察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檢查方式》平躺於檢查床,配合放射線師的指令即可。適用對象》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需時間》10分鐘。《注意事項》1.檢查前須禁食4小時。2.檢查前會先放置靜脈軟管於右手肘。3.心跳須降至每分鐘70以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影像品質。評估動脈硬化的指標工具<頸動脈超音波,評估中風風險>李百卿進一步說明,在上述這些檢查之中,「頸動脈」是評估動脈硬化的最重要的指標,因為頸動脈是供給我們頭部血流的主要血管,如果頸動脈因動脈硬化導致內腔的狹窄,中風的機率將會增加。根據估計,約20~30﹪的腦中風是與頸動脈疾病有關。頸動脈的顱外段是硬化斑塊形成常見的部位,因此,利用頸動脈超音波掃描來測量頸動脈狹窄程度及血流狀態,可以評估中風的風險。一般來說,腦血管超音波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會一起做。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針對2964位接受頸動脈超音波的35歲以上受檢者(平均年齡56±10歲,男性64﹪)統計發現,有1051位(35﹪)有頸動脈粥狀動脈硬化的表現,以及 103位(3﹪)有脊椎動脈狹窄的變化。依嚴重程度來看,這1051位有頸動脈粥狀動脈硬化的受檢者中,65﹪是輕度,34﹪是中度,1﹪是重度;且發生頸動脈粥狀硬化的受檢者中,有55﹪兩側頸動脈皆有病灶。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都沒有頭暈或神經學上的症狀,屬於無症狀的頸動脈粥狀動脈硬化,必須積極改善風險因子及定期超音波檢查追蹤。所以,利用頸動脈超音波掃描來測量頸動脈狹窄程度及血流狀態,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評估腦中風的風險。李百卿指出,臨床上,針對心血管高危險群,在給予治療風險因子的同時,也會進行頸動脈超音波評估動脈硬化的程度,如果頸動脈內膜厚度在同年齡層的90百分位以上或是有硬化斑塊的存在,那麼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很可能會出現造成管徑狹窄50%的硬化斑塊,這時應考慮進行64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看看是否需要積極降脂及心導管介入性治療,如此循進式的心血管疾病篩檢,將可以兼顧避免檢查帶來的風險,同時及早偵測心血管疾病。<臂動脈檢查,反應動脈硬化程度>另一項評估動脈硬化的工具則是「電腦心脈儀」,它是偵測臂動脈的血管彈性,藉此反映動脈硬化的程度。根據台大健康管理中心針對1656位受檢者所做的統計發現,臂動脈血管彈性差的患者,年紀較長且以女性居多(與女性手臂的活動量一般較男性少有關),且一半是代謝症候群患者,是一般受檢者的兩倍。進一步排除年齡及性別的影響後發現,當臂動脈的血管彈性差時,同時有頸動脈硬化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9倍,同時有兩側頸動脈硬化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11倍。李百卿表示,測量臂動脈的血管彈性,對於高風險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是一種迅速、簡便的評估動脈硬化的方式。<64切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診斷冠狀動脈疾病>至於目前相當盛行的「64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常會讓民眾陷入「高貴的檢查就是好的檢查」的迷思中。李百卿表示,這項檢查是一個篩檢、治療及追蹤冠狀動脈疾病的良好工具,但它還是有輻射劑量大、顯影劑過敏休克及價格高昂(目前只有自費檢查)等問題。64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的特點,包括判斷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評估冠狀動脈斑塊(可依放射線的吸收程度區分斑塊種類)、確定冠狀動脈先天異常、評估介入治療術後療效、診斷冠狀動脈心肌橋、研究心臟功能等。根據統計,利用64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發現,中壯年男性無症狀冠狀動脈狹窄大於50﹪者高達1/3(每3人就有1人),女性則為1/5(每5人就有1人)。最近美國心臟病學會基金會(ACCF)和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專家共識,通過電腦斷層在評估整體心血管危險和評估胸痛患者中的應用,建議10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介於10﹪~20﹪的族群可以考慮檢測,換句話說,如果年齡超過50歲,又有2項以上的風險因子,或是代謝症候群患者就是適合篩檢的對象。多久必須檢查一次?既然血管健康這麼重要,該多久檢查一次?醫師建議如下:→如檢查後無太大問題,每5年應追蹤檢查一次。→具有危險因子或血管已有輕微硬化者,每3年應追蹤檢查一次。→已有中度硬化斑塊者,每2年應追蹤檢查一次。→頸部動脈狹窄50﹪以上者,每半年至1年應追蹤檢查一次,並做腦部核磁共振掃描檢查。預防心血管疾病,要這樣做!1.充分的睡眠。2.適當的舒緩壓力。3.適量的飲食,七、八分飽就好。4.少食用豬肉、牛肉、羊肉及蛋黃。5.培養並保持每日早晚運動的習慣,像快走就是很好的運動。6.休息30分鐘後的坐姿血壓維持在120/80mmHg以下。7.空腹時血糖維持在100mg/dl以下。8.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維持在100mg/dl以下 (70mg/dl以下更好)。9.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維持在50mg/dl以上。10.女性腹圍保持在80公分以下。11.男性腹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
危險6大病徵企畫/陳淑卿 文/吳佩芬諮詢專家 PROFILE林欣 ..头部核磁共振能诊断脑动脉硬化吗_百度知道
头部核磁共振能诊断脑动脉硬化吗
头部3.5T的核磁共振显示无任何异常,能排除脑动脉硬化吗
提问者采纳
重的动脉硬化在核磁共振上会有一些异常表现,过程跟做普通核磁共振一样,可以做MR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变性,如果想要知道有无动脉硬化。但是这个结果不如做CTA(CT血管成像)对动脉硬化判断的准确、肿瘤,但是普通头部的核磁共振主要是检查脑实质内有无梗死、炎症等病变的,主要是看血管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脑动脉硬化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应该做哪些检查?_壹药网你现在所在位置:>>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关键词:1、常规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可了解心功能情况,证实有无冠状而导致心肌缺血;眼底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有无眼底, 并确定程度和进展速度, 进而明确头部缺血的程度, 还可以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 X 线平片可以发现有动脉阴影,在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显示有不规则钙化斑点分布,在诊断上有特殊价值。 2、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是近年广泛应用的无创检查方法,简便易行,能较好地显示局部的动脉病变,如管腔形态、内膜硬化斑块、血流状态等。目前还有连续扫描的超声血管造影,以显示整个动脉的走行和病变。彩色超声多普勒也是术后随访监测移植血管的常用检查方法。但该检查方法须依靠有经验的检查人员方能得到满意的判定结果,对某些深在部位的血管显示困难。 3、动脉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最精确的检查方法,也是目前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诊断动脉闭塞性疾病有着重要的价值。动脉造影不仅能清楚显示动脉的形态, 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 也能详细地了解阻塞部位远端血管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方案及估计手术预后。然而, 这毕竟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 尤其是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受限。因此,该方法多用于需要手术或经皮介入治疗的病人。目前动脉造影技术主要应用于血管外科手术前后, 除应用于诊断血管疾病外, 还可以借助造影法进行狭窄血管的扩张、血管栓塞、血管内支架等血管介入性治疗等。 动脉造影: ①下肢动脉病变,胭、股动脉以上病变占60%以上; ②动脉多为节段性闭塞,闭塞段之间的动脉和近心端动脉多呈迂曲、狭窄,因粥样斑块沉积,动脉呈虫蚀样缺损; ③由于广泛肢体动脉硬化,侧支血管很少,而肠系膜下动脉,骶中动脉,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等主要分支动脉,就成为侧支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 4、行走试验 令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作一定速度的原地踏步,直到出现跛行时为止。根据、及紧固感所出现的部位和时间,可初步判断病灶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5、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 肢体抬高到水平以上1~2 分钟,正常人足底保持粉红色;该病患者则足底变苍白。坐起,使肢体下垂,正常人足背静脉充盈时间& 20 秒、发红时间& 10 秒。如肢体发红在15 秒内不恢复者,为中度缺血;30 秒内不恢复者,为明显缺血;60 秒内不恢复者,为重度缺血。操作应在暖室中进行,以消除交感神经的影响。如果有存在,则静脉充盈时间无价值。 其他检查方法包括: 磁共振血管造影、多层螺旋计算机血管成像等。 相关文章更多文章热门文章排行12345678910热门药品专题热门百科专区热门问答12345678910我要提问万名医生在线解答请详细描述您的疑问,有助医生快速帮您解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动脉硬化吃什么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