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痛夜尿多怎么办中西医治疗

某患者,女性,54岁;查体:T37℃,P66次/分,R20次/分,BP;辅助检查:PR间期0.23s,左室高电压,伴劳损;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主诉:反复头痛2年伴眩晕耳鸣1周(1分);现病史:女性,54岁;既往史:高血压史20年(1分);体格检查:T37℃,P66次/分,R20次/分,;辅助检查:PR间期0.23s,
某患者,女性,54岁。患者高血压史20年,长期服用降压药,反复头痛2年,头痛时多伴有血压升高,近1周来因工作劳累,睡眠较少,头痛又发,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心悸气短,夜尿数次,大便溏薄。
查体:T 37℃,P 66次/分,R 20次/分,BP 150/96mmHg。两肺呼吸音清,及干湿簦慕绫ヂ穆善耄靼昴で次偶霸右簦共课抟斐!I嗟郑Π谆龀寥酢
辅助检查:PR间期0.23s,左室高电压,伴劳损,逆时针转位,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后壁厚12mm,室间隔13mm,查电解质示血K+4.2mmol/L。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反复头痛2年伴眩晕耳鸣1周(1分)
现病史:女性,54岁。患者高血压史20年,长期服用降压药,反复头痛2年,头痛时多伴有血压升高,近1周来因工作劳累,睡眠较少,头痛又发,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心悸气短,夜尿数次,大便溏薄。(2分)
既往史:高血压史20年(1分)
体格检查:T 37℃,P 66次/分,R 20次/分,BP 150/96mmHg。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1分)
辅助检查:PR间期0.23s,左室高电压,伴劳损,逆时针转位,超
声心动图示左室后壁厚12mm,室间隔13mm,查电解质示血K4.2mmol/L。(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以“反复头痛2年,加重1周”为主症,符合头痛诊断。患者中年女性,年过五旬,既往长期高血压病史,久病及肾,兼之患者天癸已绝,肾阳虚弱,固摄失司,故见夜尿多;阳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气内停,上犯清窍,故头痛、眩晕、耳鸣;水气凌心则心悸气短,腰为肾府,肾阳虚弱则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均为肾阳虚衰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反复头痛2年,加重1周。 2. BP 150/96mmHg。两肺呼吸音清,及干湿簦慕绫ヂA2&P2,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3. PR间期0.23s,左室高电压,伴劳损,逆时针转位,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后壁厚12mm,室间隔13mm,查电解质示血K+4.2mmol/L。
鉴别诊断:(4分)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两者均可出现头痛、头晕,血压升高,夜尿频数。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实验室检查一般有低血钾、碱中毒,醛固酮分泌增多。本患者血钾在正常范围,未出现碱中毒及醛固酮分泌增多的症状。
中医疾病诊断:头痛(2分) 中医证候诊断:肾虚头痛(2分)
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1级
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3分) 中医治法:补肾填精。(2分) 方
剂:大补元煎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炒山药 30g
熟地黄 15g
枸杞子 10g
山茱萸 10g
3剂,水煎服,日1剂。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一般治疗:减轻体重,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等。 2.对症治疗:氯沙坦钾、氨氯地平等降压药的应用。
患者,男性,57岁。近10天来右胁胀痛,口干口苦,寐少梦多。今晨与他人吵架,情绪暴怒,随即呕吐鲜血200ml,遂来院就诊。有乙肝、肝硬化病史15年。
查体:T 36.8℃,P 92次/分,R 20次/分,BP 110/80mmHg。神志清晰,巩膜黄染,腹壁静脉显露,脾大,腹水征(+),肠鸣音活跃。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辅助检查:红细胞2.7×1012/L,血红蛋白88g/L。总蛋白59.1g/L,白蛋白20.5g/L,球蛋白38.6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6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5U/L,总胆红素65mmol/L。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消化性溃疡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右胁胀痛伴口干口苦寐少梦多10天余 呕吐血200ml(1分) 现病史:男性,57岁。近10天来右胁胀痛,口干口苦,寐少梦多。今晨与他人吵架,情绪暴怒,随即呕吐鲜血200ml(2分)
既往史:有乙肝、肝硬化病史15年(1分) 体格检查:T 36.8℃,P 92次/分,R 20次/分,BP 110/80mmHg。神志清晰,巩膜黄染,腹壁静脉显露,脾大,腹水征(+),肠鸣音活跃。舌质红,苔黄,脉弦数。(1分)
辅助检查:红细胞2.7×1012/L,血红蛋白88g/L。总蛋白59.1g/L,白蛋白20.5g/L,球蛋白38.6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6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5U/L,总胆红素65mmol/L。(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以“呕吐鲜血200ml”为主症,符合吐血诊断。患者老年男性,平素肝气不舒,气郁化火,横逆犯胃,灼伤络脉,血溢脉外,故见吐血;肝气不舒,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右胁痛;肝火旺盛,扰动心神,故情绪暴怒,寐少梦多;肝火上炎,津液亏虚,故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火亢盛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呕吐鲜血200ml。 2.有乙肝、肝硬化病史15年,近10天来右胁胀痛,口干口苦,寐少梦多,情绪暴怒后呕吐鲜血,巩膜黄染,腹壁静脉显露,脾大,腹水征(+)。
3.红细胞2.7×1012/L,血红蛋白88g/L。总蛋白59.1g/L,白蛋白20.5g/L,球蛋白38.6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6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5U/L,总胆红素65mmol/L。
鉴别诊断:(4分) 消化性溃疡:两者均可出现吐血,但消化性溃疡一般有节律性腹痛,肝功一般不会出现异常,可通过影像学及胃镜检查鉴别。
中医疾病诊断:吐血(2分)
中医证候诊断:肝火犯胃证(2分) 西医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3分) 中医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2分) 方
剂:龙胆泻肝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龙胆草 15g
车前子 15g
生地黄 18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一般治疗:休息,禁食,营养支持。 2.应用保肝药物。
3.利尿控制腹水,必要时穿刺抽液。 4.必要时肝移植。 5.防治并发症。
某患者,男性,19岁,工人。下腹疼痛1天,加重3小时。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隐痛,脐周为主,纳差,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未治疗。3小时前症状加重,右下腹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重,伴恶心纳差,发热,遂来诊。
查体:T 37.5℃,P 76次/分,R 20次/分,BP 110/70mmHg。神志清,下腹压痛,右下腹伴明显反跳痛,轻度肌紧张,未及明显结节及包块。墨菲征(-),肠呜音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4.7×109/L,N 0.78,尿常规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急性胆囊炎、胆石病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下腹疼痛1天,加重3小时(1分)
现病史:某患者,男性,19岁,工人。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隐痛,脐周为主,纳差,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未治疗。3小时前症状加重,右下腹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重,伴恶心纳差,发热,(2分)
既往史:无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1分) 体格检查:T 37.5℃,P 76次/分,R 20次/分,BP 110/70mmHg。神志清,下腹压痛,右下腹伴明显反跳痛,轻度肌紧张,未及明显结节及包块。墨菲征(-),肠呜音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1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4.7×109/L,N 0.78,尿常规正常(1分) 中医辨证依据和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以“下腹疼痛1天,加重3小时”为主诉,诊断为肠痈。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肠道传导失施,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瘀滞证的表现。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青年男性,急性起病。
2.下腹疼痛1天,加重3小时。
3.下腹压痛,右下腹伴明显反跳痛,轻度肌紧张。
4.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4.7×109/L,N 0.78,尿常规正常。 鉴别诊断:(4分)
急性胆囊炎、胆石病: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伴右肩部放射痛,腹膜刺激征以右上腹为甚,墨菲(Murphy)征阳性,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当发生高位阑尾炎时,腹痛位置较高,或胆囊位置较低位,腹痛点比正常降低时,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可借助超声波和X线等检查。
中医疾病诊断:肠痈(2分) 中医证候诊断:瘀滞证(2分) 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3分) 中医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2分) 方剂: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用法:(3分)
紫花地丁2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服用。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抗感染治疗。 2.必要时手术治疗。
周某,男性,68岁,退休干部。
尿频、排尿不畅反复发作2年,点滴而下1天。病人于2年前逐渐出现进行性尿频,以夜间为明显,初时未予重视。后出现排尿迟缓、断续,尿后滴沥,继而尿线变细而无力,射程变短,予“前列康”及中药内服后症状缓解。但有时伴有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经抗感染治疗病情能好转。昨日因饮少量酒后,排尿不畅加重,甚至点滴而下,小腹胀闷,故来就诊。观排尿不畅,点滴而下,尿道涩痛,小腹胀满隐痛,偶有血尿。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弦。既往有冠心病病史。
体格检查:T 36.5℃,P 80次/分,R 20次/分,BP 130/85mmHg。形体偏胖,焦虑不安,心肺(-),腹平软,肝脾不大,双肾区无叩击痛,下腹部压痛,膀胱区叩诊呈浊音。直肠指诊:前列腺如鸡蛋大小,表面光滑,边缘清楚,中等硬度有弹性,中央沟消失。
理化检查:①血常规:正常。②尿常规:WBC(0~3)/HP,RBC(+)/HP。③前列腺B超:前列腺大小约55mm×42mm×40mm,内部回声均匀。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前列腺癌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周某,男性,68岁,退休干部。
主诉:尿频、排尿不畅反复发作2年,点滴而下1天。
现病史:病人于2年前逐渐出现进行性尿频,以夜间为明显,初时未予重视。后出现排尿迟缓、断续,尿后滴沥,继而尿线变细而无力,射程变短,予“前列康”及中药内服后症状缓解。但有时伴有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经抗感染治疗病情能好转。昨日因饮少量酒后,排尿不畅加重,甚至点滴而下,小腹胀闷,故来就诊。观排尿不畅,点滴而下,尿道涩痛,小腹胀满隐痛,偶有血尿。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弦。
既往史:既往有冠心病病史。 体格检查:T 36.5℃,P 80次/分,R 20次/分,BP 130/85mmHg。形体偏胖,焦虑不安,心肺(-),腹平软,肝脾不大,双肾区无叩击痛,下腹部压痛,膀胱区叩诊呈浊音。直肠指诊:前列腺如鸡蛋大小,表面光滑,边缘清楚,中等硬度有弹性,中央沟消失。
理化检查:①血常规:正常。②尿常规:WBC(0~3)/HP,RBC(+)/HP。③前列腺B超:前列腺大小约55mm×42mm×40mm,内部回声均匀。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根据患者有尿频、排尿不畅等症,应诊断为癃闭。年老之人,气虚阳衰,不能运行气血,久之气血运行不畅,聚而为痰,痰血凝聚于水道,故排尿不畅、点滴而下;不通则痛,故尿道涩痛、小腹胀满隐痛;络道堵塞,血不循经,或瘀久化热,灼伤络脉,故偶有血尿;舌质黯、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由此可见癃闭、精癃乃气滞血瘀之证。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 65岁以上老年男性病人。
2.病人有逐渐加重的排尿困难病史,尿闭1天。
3.直肠指检扪及增大的前列腺、中央沟消失,膀胱叩诊呈浊音。 4. B超检查前列腺增大。 鉴别诊断:(4分)
前列腺癌:发病年龄、排尿困难等症状可与前列腺增生相似,并可同时存在,但直肠指诊前列腺常不对称,可扪及不规则结节,质地坚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晚期骨转移或全身恶病质;活体组织检查可进一步确证。
中医疾病诊断:癃闭 精癃 (2分) 中医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2分) 西医诊断:前列腺增生症(3分)
中医治法:行气活血,通窍利尿。(2分) 方
剂:沉香散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王不留行1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药物治疗:常用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等)、5α还原酶抑制剂(保列治等)、生长因子抑制剂(通尿灵等)。
2.必要时手术治疗。
杨某,男性,79岁,退休干部。右足趾末端发凉、疼痛3月,小趾末节皮肤干黑15天。病人自诉半年前受凉后右足趾末端出现发凉、怕冷、麻木,继之感疼痛,初时未予诊治。不久,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症状消失,曾到某医院门诊,考虑“脉管炎”,予中药治疗后,上症稍有缓解。但15天前突感右足趾疼痛加剧,夜间尤甚,难以入寐,小趾末节皮肤迅速变黑,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既往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
查体:T 37℃,P 92次/分,R 21次/分,BP 140/90mmHg。形体适中,平卧位,全身皮肤干燥,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9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双肾区无叩击痛。
专科检查:双小腿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右足小趾末节皮肤发黑,干瘪,足趾、足背皮温降低,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足皮温稍低,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理化检查:①血脂:TG 2.9mmol/L,LDH-C 4.8mmol/L。②空腹血糖:4.6mmol/L。③心电图:ST-T段下移。④眼底检查:眼底动脉硬化。⑤右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股动脉、N动脉壁有虫蚀样改变,足背动脉管腔狭窄。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杨某,男性,79岁,退休干部。
主诉:右足趾末端发凉、疼痛3月,小趾末节皮肤干黑15天。(1分)
现病史:病人自诉半年前受凉后右足趾末端出现发凉、怕冷、麻木,继之感疼痛,初时未予诊治。不久,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症状消失,曾到某医院门诊,考虑“脉管炎”,予中药治疗后,上症稍有缓解。但15天前突感右足趾疼痛加剧,夜间尤甚,难以入寐,小趾末节皮肤迅速变黑,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2分)
既往史:既往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1分)
查体:T 37℃,P 92次/分,R 21次/分,BP 140/90mmHg。形体适中,平卧位,全身皮肤干燥,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9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肝脾(-),双肾区无叩击痛。
专科检查:双小腿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右足小趾末节皮肤发黑,干瘪,足趾、足背皮温降低,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足皮温稍低,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理化检查:①血脂:TG 2.9mmol/L,LDH-C 4.8mmol/L。②空腹血糖:4.6mmol/L。③心电图:ST-T段下移。④眼底检查:眼底动脉硬化。⑤右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股动脉、N动脉壁有虫蚀样改变,足背动脉管腔狭窄。(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根据患者右足趾末端发凉、疼痛剧烈,间歇性跛行,右小趾末节皮肤干黑等症,诊断为脱疽。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病人因年老脾气不健、肾阳不足,不能温养四肢,患足末端复因感受寒邪,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故患足末端发凉、麻木、怕冷、间歇性跛行;不通则痛,故出现疼痛;寒邪久蕴,郁而化热,热胜肉腐,故患趾末节坏死变黑;热邪伤阴,阴虚火旺,故皮肤干燥、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为热毒炽盛伤阴之象。由此可见,脱疽乃热毒伤阴证。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病人为79岁老年人。
2.既往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
3.右下肢有发凉、麻木、怕冷、间歇性跛行、干性坏疽等缺血性表现。
4.双足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5.血管造影检查可见阳性结果。 鉴别诊断:(4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20~40岁男性,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无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病变常位于中、小动脉。
中医疾病诊断:脱疽(2分)
中医证候诊断:热毒伤阴证(2分) 西医诊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分)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2分) 方
剂:顾步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紫花地丁1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药物治疗,可应用降血脂、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血管扩张药物。
2.手术处理,如单纯坏死组织切除术、趾部分切除缝合术、截肢术等。
3.支持治疗和应用抗生素。
4.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及糖尿病等疾病者同时进行治疗。
某患者,女性,48岁。干部,近2个月经未潮,时感烘热汗出,午后面红潮热,头目眩晕,腰酸耳鸣,夜间盗汗,寐差梦多,烦躁不安,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
查体:T 36.9℃,P 84次/分,R 18次/分,BP 115/70mmHg。心肺听诊阴性,腹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6.0×109/L,N%67%,HGB 109g/L。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原发性闭经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月经未潮,头晕耳鸣2月(1分)
现病史:女性,48岁。干部,近2个月经未潮,时感烘热汗出,午后面红潮热,头目眩晕,腰酸耳鸣,夜间盗汗,寐差梦多,烦躁不安,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2分)
既往史:无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1分) 体格检查:T 36.9℃,P 84次/分,R 18次/分,BP 115/70mmHg。心肺听诊阴性,腹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1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6.0×109/L,N%67%,HGB 109g/L。(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以“2个月月经未潮,时感烘热汗出,午后面红潮热”为主症,符合中医绝经前后诸证诊断。患者中年女性,绝经前后肾阴虚,冲任失调,故月经紊乱;肾阴虚则血燥生风,故皮肤干燥瘙痒;肾阴虚不能上荣头目脑髓,故头目眩晕而耳鸣;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故口干便结;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嗜烟酒、辛辣之品,酿湿生热,湿热之邪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可见排尿困难,尿道灼痛;湿热中阻,则可见口干苦,不思饮食;湿热上扰心神则睡眠欠佳;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均为肾阴虚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中年女性,月经未潮两个月。 2.查体阴性。
3.血常规:WBC 6.0×109/L,N% 67%,HGB 109g/L。 鉴别诊断:(4分)
原发性闭经:两者均可出现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指绝经前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多个系统的一系列症状。而原发性闭经指从未有过月经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停止的现象。年过16岁第二性征已经发育尚未来经者,或者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没有发育者称原发闭经,两者不难鉴别。
中医疾病诊断:绝经前后诸证(2分) 中医证候诊断:肾阴虚证(2分) 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3分)
中医治法:补肾益阴。(2分) 方
剂:左归丸和二至丸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山萸肉 10g
鹿角胶 12g
女贞子 12g
旱莲草 15g
制首乌 15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对症治疗:精神紧张者夜间服用艾司唑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口服谷维素,α受体阻滞剂可乐定用以治疗潮热症状。
2.激素替代治疗:选用天然雌激素。
3.其他药物治疗: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等。
傅某,女性,3岁。日就诊。发热、咳嗽喘促5天余。患儿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经服“感冒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现患儿发热,咳嗽喘促,面赤气粗,口渴鼻煽,唇红而干,喉间痰鸣,痰多而稠,舌质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既往体健。查体:T 39℃,急性病容,面色赤,神清,呼吸急促,唇红而干,精神欠佳,胸部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音粗,右下肺有少量细湿簦募獬宥恢眉靶淖且艚缯#P 135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包块。
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增强,可
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②血常规:WBC 7.5×10/L,N 0.606。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急性支气管炎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傅某,女性,3岁。日就诊。发热、咳嗽喘促5天余。
主诉:发热、咳嗽喘促5天余。(1分)
现病史:患儿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经服“感冒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现患儿发热,咳嗽喘促,面赤气粗,口渴鼻煽,唇红而干,喉间痰鸣,痰多而稠,舌质红,苔黄而腻,脉滑数。(2分)
既往史:既往体健。(1分) 体格检查:T 39℃,急性病容,面色赤,神清,呼吸急促,唇红而干,精神欠佳,胸部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音粗,右下肺有少量细湿簦募獬宥恢眉靶淖且艚缯#P 135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包块。(1分)
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②血常规:WBC 7.5×109/L,N 0.606。(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根据患儿发热、咳嗽喘促的主证,诊断为肺炎喘嗽。此证多为肺炎极期,痰热两盛,搏结于内,阻滞肺络,肺气失于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喘促,气急鼻煽。里热壅盛,则高热烦躁、面赤口渴、唇红而干。痰热胶结,则喉间痰鸣,或痰多黄稠,舌红苔黄而腻,脉象滑数为痰热内蕴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3岁幼儿,急性起病,冬季发病。 2.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为主症。 3.肺部有细湿性簟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不高,示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5.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
鉴别诊断:(4分)
急性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或有不固定的干、湿簟
中医疾病诊断:肺炎喘嗽(2分) 中医证候诊断:痰热闭肺证(2分)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3分) 中医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2分) 方
剂: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生石膏(先煎)15g
制胆南星5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病因治疗:抗感染治疗,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2.对症治疗: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祛痰剂、支气管解痉剂。低钾血症时补钾。中毒性肠麻痹时,应禁食,胃肠减压,应用酚妥拉明。
3.有适应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选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4.治疗并发症。
王某,男,12岁,学生。于日就诊。
2周前患者淋雨后出现鼻塞、流涕、发热、咳嗽,自行服用感冒药后缓解,2天前出现发热、口渴、双下肢出现紫癜来诊。现症见:双下肢紫癜,色泽鲜明,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T39.2℃,P93次/分,R24次/分,BP120/75mmHg,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查体合作,既往体健。血常规:
血小板60×10/L;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有成熟障碍。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基本资料:王某,男,12岁,学生。于日就诊。 主诉:发热伴双下肢紫癜2天。
现病史:患者2周前淋雨后出现鼻塞、流涕、发热、咳嗽,自行服用感冒药后缓解,2天前出现发热,口渴,双下肢出现紫癜来诊。现症见:双下肢紫癜,色泽鲜明,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 过敏史:未发现。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9.2℃,P93次/分,R24次/分,BP120/75mmHg。 一般情况: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查体合作,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皮肤、黏膜、淋巴结:无异常。 头颈部:无异常。 胸腹部:无异常。
脊柱四肢:双下肢紫癜,色泽鲜明,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双上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60×10/L;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有成熟障碍。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双下肢紫癜,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中医诊断为紫癜。根据患者紫癜色泽鲜明,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辨为血热妄行证。
病因病机分析:感受热毒,入于血分,迫血妄行。
因外感毒邪,日久入于血分,化热伤血,迫血妄行,故见双下肢紫癜,色泽鲜明,压之不褪色;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均为血热妄行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发热,口渴,双下肢紫癜,色泽鲜明,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小板60×109/L;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有成熟障碍。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
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三大症状,肝、脾、淋巴结不大,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有贫血者相似。但一般贫血较重,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多减少,网织红细胞不高,骨髓红粒系统生血功能减低,巨核细胞减少或极难查见。
中医诊断:紫癜(血热妄行证) 西医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30g,生地20g,白芍10g,丹皮15g,藕节10g,地榆12g,槐花10g。
服法:水煎服,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避风寒,顾脾胃,调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外伤。
2.糖皮质激素治疗
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1~2mg/kg,口服。待血小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缓慢减量。小剂量(每日5~10mg)维持治疗3~6个月。
3.脾切除。
4.免疫抑制疗法
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此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应慎用。
达那唑对部分患者有效。
某患儿,女性,10个月,于就诊。 患儿2天前进食较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至就诊时4小时已大便6次,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现症见:大便呈水样,泻下急迫,至就诊时4小时已大便6次,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T 37.8℃,P 132次/分,R 36次/分。神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9×109/L,N 39%,L 61%。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痢疾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呕吐、腹泻4小时(1分)
现病史:女性,10个月,患儿2天前进食较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至就诊时4小时已大便6次,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现症见:大便呈水样,泻下急迫,至就诊时4小时已大便6次,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2分)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1分) 体格检查:T 37.8℃,P 132次/分,R 36次/分。神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1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9×109/L,N 39%,L 61%。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儿以腹泻为主症,诊断为泄泻。饮食不节,湿热蕴结,下注大肠,发为本病。患儿一天前进食较杂,导致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
传化失职,故大便呈水样,泻下急迫;湿热阻遏肠胃气机,故气味秽臭;湿热下注,则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为湿热蕴结脾胃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泻下水样便4小时,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 2. T 37.8℃,全身皮肤弹性正常,无皮疹,前囟未闭1cm×0.6cm,无塌陷。
3.实验室检查:血WBC 7.9×109/L,N 39%,L 61%。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鉴别诊断:(4分)
痢疾: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大便挟赤白粘冻为主要临床特征,可有发热,可有小范围流行史。
中医疾病诊断:泄泻(2分) 中医证型诊断:湿热泻(2分) 西医诊断:小儿腹泻(3分)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2分) 方
剂:葛根芩连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麦芽5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补液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抗感染治疗。 3.促进消化。
某患儿,女性,6岁。发热两天,体温高达40℃,发热时无汗,两耳下肿大疼痛,头痛,无咳嗽咳痰,无流涕,口渴,大便日一行,小便微黄,食欲欠佳,吞食则腮痛,昨日鼻衄一次,色鲜红,量多,经外院青霉素、退烧药等治疗,热势如初。
查体:T 40.3℃,P 85次/分,R 22次/分,BP 125/75mmHg。面色红赤,无汗,两腮肿大,约4cm×4cm,压痛明显。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8.1×109/L,N%83%,HGB 119g/L,S抗体76%。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化脓性腮腺炎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发热、头痛2天(1分)
现病史:女性,6岁。发热两天,体温高达40℃,发热时无汗,两耳下肿大疼痛,头痛,无咳嗽咳痰,无流涕,口渴,大便日一行,小便微黄,食欲欠佳,吞食则腮痛,昨日鼻衄一次,色鲜红,量多(2分)
既往史:无药物过病史及传染史(1分) 体格检查:T 40.3℃,P 85次/分,R 22次/分,BP 125/75mmHg。面色红赤,无汗,两腮肿大,约4cm×4cm,压痛明显。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数。(1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8.1×109/L,N%83%,HGB 119g/L,S抗体76%。(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以“发热两天,两耳下肿大疼痛,头痛,吞食则腮痛”为主症,符合中医痄腮诊断。风瘟病毒,从口鼻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致经脉失和,气血瘀滞,运行不畅,凝聚腮部,故见腮部肿大,压痛明显;温毒热盛,热极生风,故高热、面色红赤;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数。均为温毒在表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高热两天,两耳下肿大疼痛,头痛,吞食则腮痛。
2.查体面色红赤,无汗,两腮肿大,约4cm×4cm,压痛明显。 3.前列腺检查血常规:WBC 8.1×109/L,N%83%,HGB 119g/L,S抗体76%。
鉴别诊断:(4分)
化脓性腮腺炎:两者均可出现腮痛,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一般双侧对称发作。而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可资鉴别。
中医疾病诊断:痄腮(2分)
中医证候诊断:温毒在表证(2分) 西医诊断:流行性腮腺炎(3分) 中医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2分) 方
剂:柴胡葛根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牛蒡子 10g
金银花 12g
板蓝根 12g
夏枯草 12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对症支持治疗,预防脱水。 2.应用抗生素治疗。
某患儿,女性,3岁。发热3天,颜面、躯干部出疹1天。日就诊。
现病史:患儿无明显诱因发热3天,咳嗽流涕,近1天来,颜面、躯干发现斑丘疹、水疱,大小不一,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粟米,内含水液,晶莹明亮,浆液稀薄,分批出现,检查患儿头角发际皆有高粱米大之水痘,胸背部较多,四肢散在。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舌尖微红,苔薄黄,脉滑数。既往史:既往体健。有水痘接触史。
查体:T 39.1℃,P 130次/分,Wt 15kg,发育正常,精神欠佳,呼吸稍促,皮肤稍红,颜面、躯干部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簦募獬宥恢眉靶淖且艚缯#穆130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
理化检查:血常规:WBC 4.5×109/L,L 0.55。ELISA检测:病毒抗体阳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丘疹样荨麻疹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发热3天,颜面、躯干部出疹1天(1分)
现病史:女性,3岁。患儿无明显诱因发热3天,咳嗽流涕,近1天来,颜面、躯干发现斑丘疹、水疱,大小不一,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粟米,内含水液,晶莹明亮,浆液稀薄,分批出现,检查患儿头角发际皆有高粱米大之水痘,胸背部较多,四肢散在。(2分)
既往史:既往体健。有水痘接触史。(1分)
体格检查:T 39.1℃,P 130次/分,Wt 15kg,发育正常,精神欠佳,呼吸稍促,皮肤稍红,颜面、躯干部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簦募獬宥恢眉靶淖且艚缯#穆130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1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4.5×109/L,L 0.55。ELISA检测:病毒抗体阳性。(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根据水痘接触史,颜面、躯干部出疹的主症,诊断为水痘。本病为时行邪毒,从口鼻而入,湿热蕴郁肺脾,郁闭肌表,化热而发,致成水痘。肺合皮毛,主肃降,外邪袭肺,宣降失常,初起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水痘布露,为外邪内湿相搏,透于肌表;舌尖微红,苔薄黄,脉滑数,是湿热征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冬春季发病,有水痘接触史。
2.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后颜面、躯干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结痂。
3.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ELISA检测:病毒抗体阳性。
鉴别诊断:(4分)
丘疹样荨麻疹:本病多见于婴幼儿,系皮肤过敏性疾病。皮疹多见于四肢,可分批出现,为红色丘疹,顶端有小水痘,壁较坚实,痒感显著,周围无红晕,不结痂。
中医疾病诊断:水痘(2分)
中医证候诊断:邪郁肺卫证(2分) 西医诊断:水痘(3分)
中医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2分) 方
剂:银翘散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生薏苡仁10g
六一散(包煎)1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对症治疗:皮肤瘙痒可应用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涂擦。
2.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 3.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用抗菌药物。
例题:李某,女,70岁,退休职员。患者1天前不慎摔倒,右手着地,当时即感疼痛,不敢活动,今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右手腕部肿胀,压痛,活动度因疼痛无法测得,可见餐叉样畸形,可及骨擦音及骨擦感。舌质黯红,少苔,脉弦数。腕关节侧位X线片示:桡骨远端可见一骨折线,骨折远端向背侧分离。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痹症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右腕部疼痛肿胀1天。(1分)
现病史:患者一天前不慎摔伤右腕部,当时即感肿胀、疼痛,不敢活动。今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伤后右腕部一直疼痛,神志清,纳眠可,二便调。舌质黯红,少苔,脉弦紧。(2分)
既往史:无其他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1分)
体格检查:右手腕部肿胀,压痛,活动度因疼痛无法测得,可见餐叉样畸形,可及骨擦音及骨擦感。舌质黯红,少苔,脉弦数。(1分)
辅助检查:腕关节侧位X线片示:桡骨远端可见一骨折线,骨折远端向背侧分离。(1分)
中医辨病辨证:(5分)
患者年老体弱,素体不足,气血亏虚致筋骨脆弱,突受暴力致骨断筋离,故不能活动;脉络受伤,血溢脉外,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肿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故见疼痛;舌质黯红,脉弦紧为气滞血瘀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患者1天前不慎摔倒,右手着地,当时即感疼痛。 2.右手腕部肿胀,压痛,活动度因疼痛无法测得,可见餐叉样畸形,可及骨擦音及骨擦感。
3.腕关节侧位X线片示:桡骨远端可见一骨折线,骨折远端向背侧分离。
中医病证鉴别(4分)
本病应与痹症相鉴别,痹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以肢体疼痛为主,一般无明显外伤史。X线片可明确诊断,一般不难鉴别。
中医:骨折
中医证候诊断:气血瘀滞证(2分) 西医:桡骨下端骨折
伸直型(3分) 中医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3分)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依据X线片行手法整复,夹板固定。 2.接骨七厘片内服。 3.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孙某,男性,40岁,职员。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半年前出现颈项部僵硬疼痛,及左上肢放射痛,每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半月前因受凉,颈项、左上肢疼痛加重。现颈项部僵硬疼痛,转颈活动受限,左上肢放射痛。遇寒加重,热敷后疼痛减轻,睡眠差,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查体:舌质黯,苔白,脉弦,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颈椎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 4~7椎体边缘增生,椎间隙变窄。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痿证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颈项部僵痛及左上肢放射痛半年,加重半个月。(1分) 现病史:患者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半年前出现颈项部僵痛及左上肢放射痛,每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半月前因受凉症状加重。现症见:颈项部僵硬疼痛,左上肢放射痛,转颈活动受限,热敷后可减轻,纳可,眠差,二便调。(2分)
既往史:无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1分) 体格检查: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舌质黯,苔白,脉弦紧。(1分)
辅助检查: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 4~7椎体边缘增生,椎间隙变窄”。(1分)
中医辨病辨证(5分)
患者素体不足,操劳过度,气血亏虚,平日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致使项部、肢体经络气血阻滞,故颈项、肢体僵硬疼痛;又加之风寒袭络,寒性收引,脉络闭阻而使疼痛加重,活动受限。舌质黯,苔白,脉弦紧则为寒瘀互结,经络不畅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半年前出现颈项部僵硬疼痛,及左上肢放射痛,每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
2.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3.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
4~7椎体边缘增生,椎间隙变窄”。
中医病证鉴别 (4分)
中医本病应与痿证相鉴别,痿证以肢体萎软无力,肌肉消瘦为主,一般无疼痛,二者不难鉴别。
中医:痹症(2分)
中医证候诊断:气血亏虚,寒瘀阻络(2分) 西医:颈椎病
神经根型(3分) 中医治法: 补气益血,舒筋活络。(3分)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以手法治疗为主,施以理筋手法。
2.药物治疗
全蝎粉,早晚各1.5g,开水调服。 3.牵引疗法。
徐某,男, 27岁,职员。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腿痛,经针灸、推拿好转。两月前因受凉病情腰痛加重,并放射左小腿外侧及脚背,行走不便,每逢阴雨天气及受凉劳累后加重,热敷后可减轻,饮食尚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检查:左侧腰3~5棘突旁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阳性。腰CT:“L
3~4,L 4~5椎间盘突出”。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痿证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主诉:腰及左下肢疼痛1年余,加重2个月。(1分)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腿痛,经针灸、推拿好转。两月前因受凉腰痛加重,并出现向左小腿外侧、脚背放射痛,行走不便,每逢阴雨天气及受凉劳累后加重,得温减轻,纳眠可,二便调 。(2分)
既往史:无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1分)
体格检查:左侧腰3~5棘突旁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阳性。(1分)
辅助检查:腰椎CT示:“L 3~4,L 4~5椎间盘向后突出”;舌质淡,苔白腻,脉沉。 (1分)
中医辨病辨证: (5分)
患者平日久坐工作,致使腰部气血运行不畅,又加之风寒袭络,寒性收引,脉络闭阻,不通则痛,故出现腰腿疼痛,行走不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均为风寒湿邪阻滞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每逢阴雨天气及受凉劳累后加重,热敷后可减轻。
2.检查:左侧腰3~5棘突旁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阳性。
3.腰CT:“L 3~4,L 4~5椎间盘突出”。 中医病证鉴别: (4分)
本病应与痿证相鉴别,本病以腰腿疼痛为主,而痿证以肢体萎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一般无疼痛,二者不难鉴别。
中医:腰痛(2分) 中医证候诊断:寒湿腰痛(2分)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型(3分) 中医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3分)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以手法治疗为主,施以理筋手法。 2.药物治疗
大活络丹内服。
范某,女,50岁,已婚,工人。日初诊。
1年前出现反复上腹痛,烧灼样疼痛,多于夜间发生,夜间睡眠时可痛醒,饮食后可缓解,伴口干口苦,未曾诊治。1周前症状加重,于今日来诊。症见:上腹疼痛,伴恶心返酸,口苦,脘闷,纳呆,尿赤,大便干,无黑便。平素喜食辛辣厚味。
查体:T 37℃,P 80次/分,R 18次/分,BP 120/70 mmHg,神志清楚,面红,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8×10/L,中性:60%,淋巴:22%,Hb:100g/L。肝功能正常。大便常规+潜血(-)。钡餐:十二指肠球部龛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胰腺炎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范某性别:女年龄:50岁
职业:工人婚况:已婚
主诉:反复上腹痛1年,加重1周。
现病史:1年前出现反复上腹痛,烧灼样疼痛,多于夜间发生,夜间睡眠时可痛醒,饮食后可缓解,伴口干口苦,未曾诊治。1周前症状加重,于今日来诊。症见:上腹疼痛,伴恶心返酸,口苦,脘闷,纳呆,尿赤,大便干,无黑便。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平素喜食辛辣厚味。
体格检查:T 37℃,P 80次/分,R 18次/分,BP 120/70 mmHg。
一般情况:神色:面红,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滑数。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剑下轻压痛。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8×10/L,中性:60%,淋巴:22%,Hb:100g/L。肝功能正常。大便常规+潜血(-)。钡餐:十二指肠球部龛影。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胃脘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本病当属祖国医学胃痛范畴,证属湿热中阻,嗜食辛辣,中焦湿热,失于疏泄,故胃脘痛,口苦。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脘闷纳呆,恶心。热邪伤津,故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亦为湿热中阻之象。
西医诊断诊据:
1.反复上腹痛1年,加重1周。
2.查体: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3.钡餐:十二指肠球部龛影。
西医鉴别诊断:应与胰腺炎相鉴别,后者亦可见反复上腹痛,后期可见胰腺功能不全表现,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可协助诊断,影像学检查见胰腺肿大,血清淀粉酶学检查可见异常。
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中医证型诊断:湿热中阻
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生活规律,饮食规律,忌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酒
2.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药物
3.筛查幽门螺杆菌,如阳性,应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
4.内科治疗无效或伴严重并发症患者及时手术治疗
刘某某,男,22岁,学生,未婚。日初诊。
5天前因参加同学生日聚会赴酒店就餐,5小时后出现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3日前又出现便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胨,微腥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感,小便短赤,遂来诊。
查体:T:38. 1℃,P:90次/分,R:16次/分,BP:120/80 mmHg,神志清,面色略红,精神不振,腹部平软,左下腹有轻度压痛,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10/L,N:85010;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
考试时间:60分钟 【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刘某性别:男年龄:22岁
职业:学生婚况:未婚 主诉:阵发性腹痛5天,脓血便3天。
现病史:5天前因参加同学生日聚会赴酒店就餐,5小时后出现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3日前又出现便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胨,微腥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感,小便短赤,遂来诊。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体格检查:T:38.1℃,P:90次/分,R:16次/分,BP:120/80 mmHg。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行业资料、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中西医技能第一站答案19等内容。 
 2013中西医技能三站及答案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第一站: 【...【23】中医:?(阳虚水泛) 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西医:肺心病 鉴别:p150? ...  中医执业技能第一站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题 1 女,20 岁,尿色鲜红 2 天,伴咽痛。 患者于 2 周前发热,咽痛不适,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经治疗热退,但仍...  2015 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第一站整理――附答案【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气虚感冒) 1、中医病因病机:患者以“受凉后发热,微恶寒,汗出,头痛,咽痛,喷嚏...  中西医实践技能考试答案汇总 第一站题号一: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 风热犯肺 疏风散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加减 2.乳腺增生病 乳癖 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 散结...  2016中西医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章 中医诊断方法(一)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医学首选 金英杰教育() 2016 中西医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章 中医诊断...  2015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答案完整版)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2015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答案完整版) 01 中风-中...  以此可第 2 页共 2 页 2014 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实践技能以和胃炎相鉴别。 【23 号题】7 月 1 日 第一站:慢性胃炎、胃阴不足。答案及解析: 慢性胃炎-胃...  2013 中西医结合医师《实践技能》试题答案汇总第 1 页:第一站考试 辨证论治 第 2 页:第二站考试:基本操作 第 3 页:第三站考试:临床答辩 【第 3 号题】...  全国2014年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21 题 答案解析】第一站:辨证论治。腹泻。 【22 题 答案解析】湖南 第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腿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