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 腹胀 胃痛 嗳气 腹泄

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上腹部胀痛,痛连胁肋,嗳气后腹部胀痛可减轻者属于A.胃寒B.食滞胃痛C.肝气犯胃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上腹部胀痛,痛连胁肋,嗳气后腹部胀痛可减轻者属于A.胃寒B.食滞胃痛C.肝气犯胃D.血瘀胃痛E.脾胃虚寒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食管炎(胃痛、嘈杂、噎膈)
食管炎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包括感染、化学物刺激、物理性损伤及继发于食管憩室、肿瘤或贲门失弛缓症等病变。胃食管反流作为食管炎的病因,系早在40年代被发现,当时指出和食管裂孔疝有关,认为可能因腹腔食管段的丧失、食管与胃之间正常锐角的消失等解剖学机械因素,导致胃食管反流。但多数食管裂孔疝并不伴有胃食管反流,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不能被证实有食管裂孔疝并存,因此目前尚难确定二者的关系。已知胃食管交界的上方有略增厚的环形肌束,成为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长度约2~4cm,正常基础压一般为2.0~3.3kPa(15~25mmHg),平均2.6kPa〔20mmHg),在正常人形成超过胃内压的高压带,足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只有在吞咽后引起食管原发性蠕动时,LES才出现弛缓。故LES具有重要抗反流的屏障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乙ES不适当弛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态,并有反流物引起食管粘膜损害、食管对反流物清除功能削弱等因素所致。
  一、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
  三、食管对反流物用除能力削弱
  「临床表现」
  一、胃灼热与反胃胃灼热又称为“烧心”,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有位于胸骨后的烧灼样不适感,多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出现。可伴有反胃,反流物呈酸味或带苦味,偶含少量食物。胃灼热与反胃易发生在平卧、弯腰俯拾姿位,可于熟睡时扰醒。胃灼热经服用制酸剂后常缓解或消失。
  二、咽下疼痈与咽下困难反流性食管炎加重或并发食管溃疡时,可出现咽下疼痛,多在摄人酸性或过烫食物后发生,疼痛涉及剑突下、肩胭区,或达颈、耳部,有时辐射至臂。可有间歇性咽下困难,每发生在开始进餐时,呈胸骨后梗塞感,系由食管痉挛所致。食管狭窄的咽下困难呈持续性,对于食尤为明显。有进行性咽下困难者,应警惕食管下段癌变。
  三、其他因影响患者进食,体重可稍有减轻。食管粘膜不断少量出血可致轻度缺铁性贫血;溃疡偶引起大量出血。重症反流性食管炎因反流物吸入,可导致慢性喉炎、声带炎嘶哑、哮喘发作或吸收性肺炎。
  [治法]:疏肝理气、散瘀破积,和胃降逆
  苍术15炒山甲15(先煎)土鳖虫9丹参15香附12郁金10柴胡12
  法夏9枳实9皂角刺12全瓜蒌15山慈菇10旋覆花9延胡索8白术15金银花10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以烧心、反酸和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嘈杂”、“吐酸”、“胃脘痛”等范畴,临床上常分7型辨治。
  肝胃不和:症见烧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胃脘胀闷,连及两胁,善太息,嗳气频频,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选柴胡疏肝散香苏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苏梗、陈皮、枳壳、旋覆花、郁金、海螵蛸、延胡索、绿萼梅。中成药有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脘腹胀满,脉弦。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类别:和解类
  出处:《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
  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
枳壳(麸炒) 各4.5克
(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加减柴胡疏肝散 
&  【方名】
  【处方】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各10g)、、半夏(各6g)、甘草(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
  【适用病症】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神经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型),症状为腹痛、腹胀、纳差、嗳气、伴有失眠、健忘、腹泻、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按】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
  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
  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陈皮主含挥发油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有抗炎,抗溃疡作用。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枳实含挥发油、黄酮甙等,有健胃作用。
  半夏有镇吐作用。
  厚朴主含挥发油,对动物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对肌肉和神经有较轻的麻醉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各10g;脾胃虚弱加、山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香苏散-《幼科金针》卷上。
  【药物组成】、、、甘草、柴胡、桂枝、防风、羌活。
  【处方来源】《幼科金针》卷上。
  【方剂主治】小儿呕吐。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
香苏散-《世医得效方》卷一。
  【来源】《》卷一。
  【组成】香附150克(炒去毛) 紫苏(去根)75克陈皮60克 甘草60克 苍术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黄)
  【用法】上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2根煎,不拘时候服。得汗为妙。
  【主治】伤寒、伤风、伤湿、伤食。
  【加减】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荆芥穗各1.5克,咳嗽声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乌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泻,加木香、藿香各1.5克。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苏叶各120克 甘草(炙)30克 陈皮60克(不去白)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6克,入盐点服。
  【功用】理气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肝胃郁热:症见烧心、反酸不止,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痛如烧灼,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嘈杂不适,大便不爽或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清肝泄热,和胃降逆,方选化肝煎和左金丸加减:牡丹皮、青皮、陈皮、栀子、白芍、半夏、茯苓、浙贝母、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连翘。中成药有加味左金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
(炒) (血见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4.5克 土贝母6~9克
  【歌诀】化肝青皮芍丹栀,泽泻贝母与陈皮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时温服。
  【主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
  【加减】若大便下血,加地榆4.5克;小便尿血,加木通4.5克。
  化肝煎的运用体会 摘要
  通过临床运用化肝煎加减治疗肝郁所致多种疾病,探讨其病机特点及方药作用的体会 关键词 化肝煎 肝郁 木郁达之?
“化肝煎”为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创之方,由青皮、陈皮、山栀子、丹皮、泽泻、芍药、土贝母七味药组成,列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陈.寒阵》之中,治疗“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分别见于《》、《胁痛》、《》等篇。本方的最大特点是善解肝气之郁,平气逆而散郁火。肝郁之病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本方作用专一,运用得当,加减得法,疗效亦比较明显。
左金丸:出自《》火方。左金丸的功用是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者;本证为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所致。方中重用苦寒泻火为君,佐以辛热之,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歌诀: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本方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别名:、、、、二味左金丸。
  定义:出《丹溪心法》火方。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180克) (30克)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
  功能:,,和胃,。
  主治: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性味:气特异,味苦、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 次。 
  制法: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1、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
  2、忌愤怒、忧郁,保持。
  3、者不适用。
  4、有、、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指导下服用。
  6、胃痛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7、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左金丸对的作用
  左金丸4g/kg, 6 g/kg剂量能明显抑制小鼠胃排空(P&0.05);2 g/kg,4
g/kg,6 g/kg剂量能明显抑制小鼠小肠推进运动(P&0.01),2 g/kg的剂量与2.5
mg/kg的阿托品的抑制作用相似,加入木香后则减轻这种作用。还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左金丸水提液(6.7g生药/kg体重的剂量)能促进实验性大鼠胃小弯溃疡的愈合,治疗5
d后,愈合率达93.33%,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有效率81.25%)和生理盐水组(有效率47.06%)。水提液(4g/kg),能明显对抗盐酸乙醇所致的胃粘膜损伤,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其抗盐酸乙醇致损的作用与剂量有关,4g/kg,8
g/kg组作用明显,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剂量-溃疡指数回归方程为Y=57.5-8.23X,相关系数γ=-0.88,剂量与溃疡指数呈负相关,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5),ED50=3.5g/kg。左金丸加入木香或者不加入木香时,对抗盐酸乙醇致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作用相似。左金丸又能抑制胃酸分泌,在胃窦移植术致大鼠慢性高胃酸分泌模型中左金丸水提液能减少胃液分泌,左金丸组的胃液量为(2.9±0.9)ml,空白对照组胃液量为(4.2±2.7)
ml。左金丸加木香后,水提液能明显抑制幽门结扎大鼠的胃液分泌,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在这两个模型中,由于减少胃液分泌,所以降低了总酸流量。左金丸加木香的水提液,在大鼠活体胃灌流模型的十二指肠给药30min后,明显抑制大鼠基础泌酸,使胃液中酸浓度明显下降(P&0.01),泌酸反应时效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抑酸效价与剂量有关,4g/kg剂量作用明显,抑制率83.6%,优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药物雷尼替丁组,但继续增大剂量不能提高效价。大鼠基础泌酸稳定后,收集60min的胃灌流液,然后皮下注射五肽胃泌素,明显刺激胃酸分泌,60
min后由十二指肠注入6g/kg水提液,胃酸在15 min内开始下降,45
min时达到最低水平,抑制率达53%,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在持续维持血中胃泌素浓度条件下,可使胃酸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缓慢回升,作用时间较短,提示其拮抗胃泌素刺激泌酸的作用是可逆的。
  2、左金丸抑菌作用
  采用平皿打孔法,加入左金丸溶液,培养24h,左金丸对、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的抑菌力较强,对、、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稍次。
  3、抗炎镇痛作用
  用热板法以左金丸6g/(kg.d)给小鼠灌胃,连续5
d,可提高小鼠镇痛阈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用扭体法,以左金丸6g/(kg.d)给小鼠灌胃,连续5
d,对0.5%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还能抗炎,以左金丸1g/(kg.d)给大鼠灌胃,连续6
d,可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本方证是由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经脉布于胁肋,肝经自病则胁肋胀痛;犯胃则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经火郁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当清,气逆当降,故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方中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故又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与用量比例为6:1。吞酸重者,加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胁肋疼甚者,可合四逆散以加强疏肝和胃之功。
  锑剂反应性呕吐:一卫性男青年,工人,患,在血吸虫病房住院治疗,采用酒石酸锑钾(简称锑剂)20天疗法。至疗程第7天(注射第7针)时,泛恶呕吐,难以忍受,遂要求中止治疗,当时我建议用中成药左金丸治之,每次3g,1日3次。药后1天,泛恶呕吐缓解。继续注射锑剂,配合服用左金丸,不再发生呕吐,以致疗程顺利结束。与此同时,该病房另有恶心呕吐反应者8人,经服用左金丸,均获得了止呕的效果。
  1、《医方考》: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以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
  2、《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辛热,能入厥阴肝,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
  3、《古方选注》:经脉循行,左升右降,药用苦辛,肃降行于升道,故曰左金。吴茱萸入肝散气,降下甚捷;川黄连苦燥胃中之湿,寒胜胃中之热,乃损其气以泄降之,七损之法也。当知可以治实,不可以治虚,若误论虚实而用之则误矣,
  4、《金鉴》:胡天锡曰,此泻肝火之正剂。独用为君,以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其郁结,惩其扞格,故以为佐。然必木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从左,而制从金也。
  5、《》:方中黄连入心,吴茱萸入肝,黄连的用量六倍于吴萸,故方解多作实则泻其子,并以吴茱萸为反佐药。我认为肝火证很少用温药反佐,黄连和吴茱萸归经不同,也很难这样解释。从效果研究,以吞酸嘈杂最为明显,其主要作用应在于胃。黄连本能苦降和胃,吴茱萸亦散胃气郁结,类似泻心汤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的,酌加吴茱萸用量,效果更捷。
  6、、《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扞(han)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
  7、《丹溪心法》卷1:“。”
  左金丸、、同具苦降辛开的配伍方法。不同点在于:
  左金丸中的黄连六倍于吴茱萸,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证;
  戊己丸中的连、萸等量,即清热与开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缓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泻的肝脾(胃)不和证;
  中的连、萸同炒后去吴荣英,意在清热为主,加木香以行气止痛,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痰气郁阻:症见咽喉不适,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甚则咽痛,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时有烧心反酸,嘈杂不适,或咽痒咳嗽,或痰鸣气喘,或声音嘶哑,纳差,大便不爽。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宜开郁化痰,和胃降逆,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姜半夏、厚朴、苏梗、陈皮、茯苓、白芍、香附、枳壳、煅瓦楞子(先煎)、郁金。中成药有沉香顺气丸、木香顺气丸。
  〖方剂名称〗厚朴汤
  〖方剂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七气汤、四七饮
  〖〗《金匮要略》卷下。
  〖组成〗 半夏一升(130g) 厚朴三两(45g) 四两(60g) 五两(75g) 苏叶二两(30g)
  〖〗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注: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计量单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两=15克][1]
  〖附注〗厚朴汤(《》卷一二四)、大七气汤(《三因》卷八)、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直指》卷五)、四七饮(《杏苑》卷四)。
  1.《金鉴》: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2.《金匮方歌括》:方中半夏降逆气,厚朴解结气,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苏之辛香,散其郁气。郁散气行,而凝结焉有不化哉。
该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人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该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该方常用于癔病、、慢性咽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该方。
  1.癔病
用本方:半夏18g,厚朴15g,茯苓15g,生姜12g,苏叶(后下)9g,如气郁甚者加香附、甘松各15g;病久痰浊胶结甚者加川贝母、郁金、枳实各15g。每日1剂,早、午、晚3次煎服。治疗癔病104例中,男37例,女67例;年龄16-45岁;首次发病者35例,发病2次以上者69例;病程1年以内者101例,l年以上者3例。结果:凡癔病症状完全缓解,近期l-2个月不再发作为痊愈,共103例;症状有较大程度缓解,或完全缓解后,近期偶有轻微发作;经治又迅速缓解为显著进步,共1例,获愈最短时间5日,最长时间27日,以8-15日为多。
  2.梅核气
用本方加减: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僵蚕、姜黄、贝母、川牛膝、白花蛇舌草,水煎,每日1剂。另用威灵仙、水、醋各半,煎,浓缩取汁,随时徐徐咽下。治疗梅核气62例中,女47例,男15例;年龄21-45岁。结果:痊愈46例,显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9%。
  又用本方加味:半夏、赤茯苓各9g,厚朴、苏叶各5g,吴萸、各3g,生姜4片,大枣5枚。水煎服。治疗梅核气74例,结果:治愈9例,好转24例,无效41例。
  3.咽异感症
用本方加味:半夏12g,厚朴10g,茯苓12g,生姜10g,紫苏10g,日1剂水煎服。治疗期间不用其它任何辅助药物。对照组给予镇静剂及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咽异感症,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4例;年龄20-62岁。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19-60岁。根据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l年以上无复发者;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复发者;有效:症状得到控制,易复发;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者。)判定,结果;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9%。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X2=24.9,P&0.01)。疗程:治疗组平均治疗天数8.88±2.27日,对照经平均治疗天数12:03±2.62日,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
  4.急性肠炎 用本方加减:半夏、厚朴、苏梗、苍术各6g,茯苓9g,3g,腹胀痞满加藿香;苔厚腻加草蔻。水煎服。脱水严重辅助输液。治疗急性肠炎129例,结果:痊愈81例,显效42例,好转6例。
  1.梅核气:张某,女,52岁、半年来咽部似有所塞,犹如梅核,如絮如膜。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胀,有气攻冲,大便秘结,得矢气则舒,苔薄腻,脉沉弦。气机失畅,痰凝气滞,化痰导滞为主,半夏厚朴汤加枳实9g、姜竹茹9g、莱菔子9g、全瓜蒌12g、生甘草1.5g,2剂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转。
  2.胃脘痛:谢某,男,21岁,脘痛牵引两胁,胸闷嗳气频频,纳谷乏味,口渗清涎,脉象弦滑,舌苔薄腻。病起肝郁气滞,内阻,胃失和降,拟半夏厚朴汤损益,姜半夏1钱半、制厚朴6分、云茯苓4钱、苏叶1钱半、大麦芽4钱、炒枳壳1钱半、皮1钱半、粉甘草8分。服上方2剂后,脘痛大减,惟负重力屏气后又致胸闷且痛,原方加竹茹3钱,红枣4枚,2剂后愈。
  3.眩晕:徐某,男,46岁,头晕,目眩,耳鸣,作泛呕吐2天,视物旋转,头不能转侧,动则眩晕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呕吐。西医诊断为。中医会诊,除上述症状外,观形体稍胖,闭目怕睁,时有干恶,苔白腻,舌质稍胖淡,脉弦滑。拟下气消痰,降逆和胃,佐平肝熄风。取半夏厚朴汤加减:制半夏10g、川厚朴10g、云茯苓10g,老苏梗10g、珍珠母(先煎)30g、双钩藤(后入)15g、代赭石(先煎)15g、广皮5g、炒苍术10g、建泽泻10g,5剂。服3剂后,自觉眩晕好转,能进些饮食,5剂毕,行动自如。
  主要有镇静,抗过敏,镇呕止吐,增进肠道功能等作用。
  1.镇静
半夏厚朴汤4g/kg给小鼠连续服用6日,可显著抑制自发运动,尤在暗活动期作用更显,停药后该效应可持续两天;以2g/kg和4g/kg剂量还可显著延长环己巴比妥所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说明本方有显著的镇静作用。但半夏厚朴汤对正常动物体温、或格斗行为均无明显影响,提示无中枢安定效果。
  2.抗过敏 半夏厚朴汤对豚鼠有显著抑制作用,对2,4-二硝基氯代苯所致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亦有抑制作用,说明本方对Ⅰ型和Ⅳ型过敏反应具有抑制活性。方中厚朴和苏叶具生理活性,若全方去苏叶.抑制作用明显下降。苏叶的挥发性主要成分紫苏醛对豚鼠Ⅰ型过敏反应和小鼠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3.镇呕止吐
麻醉猫的实验表明,静注400mg/kg半夏厚朴汤能显著抑制电刺激喉上神经的喉反射,作用维持20-30分钟。组成药味中,苏叶(120mg/kg)、厚朴(140mg/kg)也能抑制电刺激所致喉反射,其余三味则无此作用。
  4.增强胃肠功能 半夏厚朴汤能改善水应激大鼠胃集合小静脉的血液循环。
  5.对未预知的长期应激刺激抑郁模型的作用 采用两种不同的长期应激刺激建立模型 ,研究半夏厚朴汤的抗抑郁作用
,测定半夏厚朴汤对模型动物一氧化氮 (NO)水平、脾体外培养上清NO水平的影响。结果半夏厚朴汤对两种长期应激刺激抑郁模型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降低模型动物血清NO水平和脾细胞培养上清NO水平的异常升高。结论显示半夏厚朴汤对未预知的长期应激刺激抑郁模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沉香顺气丸
  【药物组成】陈佛手10两,炒枳实1两,白蔻仁1两,青皮3两,广陈皮3两,西砂仁1两,沉香2钱,广木香1两,粉甘草1两。
  【处方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
  【方剂主治】寒湿气滞,胸痞腹痛,呕吐清水,气逆喘促。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冷开水为丸,以蔻仁、砂仁、沉香、广木香四味为衣。
  【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开水送下,1日2次。老人酌减。
【药品名称】 木香顺气丸。
  【英文名】 Mu xiang shun qi pills。
  【标准号】WS3-B-0033-89。
  【用药分类】内科用药;伤食类药。
  【作用类别】伤食类非处方药药品。
  【剂型】丸剂。
  【功效】行气化湿,。
  【处方来源】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标准1989年。
  【药物组成】100g,100g,(醋制)100g,槟榔100g,50g,100g,(制)100g,(炒)100g,(炒)100g,(炒)100g。
  【方解】本方由10味药组成。方中以木香、香附疏肝理气,和中止痛为君药。厚朴、青皮行气燥湿,散结消积;枳壳、槟榔行气导滞宽中;陈皮、砂仁理气化湿和中;苍术燥湿健脾,共为臣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
  【制备方法】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g,分次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滤过;用滤液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苦。
  【规格】3g/50粒(丸剂);15g/袋(颗粒剂)
  【主治】湿浊阻滞气机,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用药禁忌:本品破气泻下力强,年老体弱、胃阴亏虚者忌用。孕妇禁用。忌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
  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调节胃液分泌,抑菌,护肝等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木香顺气冲剂
1.5g/kg和7.5g/kg对小鼠灌胃能显著的推进小肠炭末百分率;增强豚鼠在体(15.00g/kg、7.50g/kg和3.75g/kg),离体(0.2g%、0.1g%和0.05g%)回肠的收缩幅度。
调节胃液分泌:木香顺气冲剂能明显增加大鼠胃液的分泌量,游离酸及总酸含量均增加。而厚朴、陈皮、青皮、枳壳、香附对消化功能大多呈双向调节。
  3.抑菌、护肝等:本方中香附、木香、槟榔均有抗菌作用;甘草的护肝作用显著;香附、青皮、陈皮、槟榔呈现利胆作用;陈皮、甘草还具有保护粘膜作用。
  4.助消化神曲麦芽山楂并用能加强对蛋白质及淀粉的消化陈皮所含挥发油能促进的分泌
  5. 调整胃肠道平滑肌功能木香陈皮甘草及乌药对乙酰胆碱组胺等所致肠肌痉挛有对抗作用香附青皮和能直接抑制肠管平滑肌槟榔枳壳能促使胃肠蠕动增强抑制与兴奋胃肠道平滑肌的二类药物配伍使用可调整胃肠功能纠正胃肠机能紊乱
  6. 抑菌方中山楂木香乌药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莱菔子所含莱菔子素芥子油有一定抗菌效能。 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
  2.忌生冷。
  3.本药宜空腹用温开水送服。
  4.本药为香燥之品组成,如遇口干舌燥,手心足心发热感的阴液亏损者慎用。
  5.本药对气机郁滞,的胃痛窜走者效果好,不适用于其他证侯的胃痛。
  6.服药3日症状无改善,或出现胃痛加重或其他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
  7.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
  8.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本品同方异名、同名异方则不下七、八种之多,明《证治准强·类方》和《景岳全书》引《医学统旨》中木香顺气丸和均为同一个处方。而同名异方者甚多,有七味中药的木香顺气丸、有九味的、也有十一味或更多味中药的。此等现象有待于清理,以正本清源。下面为另一方:
  【名称】木香顺气丸
  【来源】《》卷五。
  【组成】沉香15克,木香9克,当归30克(酒浸) ,白茯苓30克,山药30克,郁李仁60克,槟榔60克,菟丝子30克(酒制)
,牛膝60克(酒浸) ,枳壳30克 (麸炒) ,独活30克, 防风30克,火麻仁60克,大黄(酒蒸)15克。
  【主治】翻胃,大便闭结者。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5丸,白滚汤送下。
制备工艺研究
  研究木香顺气丸成型工艺参数,选用合适的提高溶散时限。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成型工艺参数,利用均匀设计法选择崩解剂最佳配比。结果木香顺气丸最佳制备工艺为:药粉为细粉,(CMS-Na)占1.4%,交联(CCNa)占0.5%,60℃干燥。结论该工艺生产的丸外观圆整光滑、色泽均匀一致,溶散时限短,产品质量高,符合GMP要求。
临床应用研究
  木香顺气丸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肠胀气的临床研究 探讨木香顺气丸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肠胀气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理。
82例随机分为木香顺气丸治疗组 4 4例 ,单纯西药对照组 3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88 6 %、6 0 5%
,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平均 4 4h、5 7h ,证候变化比较改善率分别为 91%、6 3 1% ,组间比较P
&0 0 1,观察表明木香顺气丸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肠胀气能促进胃肠蠕动 ,并能较快地使肛门排气、排便
,恢复其正常功能。在消除症状方面 ,对恢复胃肠功能 ,中医药有其独特之处。
  中虚气逆:症见反酸,泛吐清水,胃脘冷痛、胀满,食欲不振,嗳气,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中健脾,和胃降逆,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木香、砂仁(后下)、旋复花(包煎)、桂枝、炙甘草。中成药有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片。 
  【四君子汤】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异名】 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
&  【分类】 补益剂-补气
&  【组成】 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  【功用】 益气健脾。
&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该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  【禁忌】 斟酌。
&  【化裁】
若呕吐者,加半夏5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6、陈皮3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9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
&&&&&&&&&&&&&
脘腹疼痛者,加干姜5、附子5以温中祛寒。
&&&&&&&&&&&
1.加陈皮--名异功散,调理脾胃。
&&&&&
2.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治气虚有痰,脾虚鼓胀。
&&&&&
3.六君子再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治虚寒胃痛,或腹痛泄泻。
&&&&&
4.六君子加麦冬、竹沥,治四肢不举。
&&&&&
5.六君子加柴胡、葛根、黄苓、白芍--名十味人参散,治虚热潮热、身体倦怠。
&&&&&
6.六君子加乌梅、草等分,姜、枣煎--名四兽饮,治五脏气虚、七情兼并、结聚痰饮,与气相搏,发为疟疾。亦治瘴疟。
&&&&&
7.本方加黄耆、山药亦名六君子汤,亦名六君子汤为病后调理,助脾进食之剂。
&&&&&
8.加生姜、酸枣仁,治振悸不得眠。
&&&&&
9.加竹沥、姜汁,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属气虚。亦治痰厥暴死。
&&&&
10.加木香、藿香、干葛,名七味白朮散,治脾虚肌热、泄泻、虚热作渴。
&&&&
11.七味白朮散,杨仁斋再加五味子、柴胡,治消渴不能食。
&&&&
12.除人参、加白芍--名三白汤,治虚烦。或泄或渴,为调理内伤外感之奇方。
&&&&
13.除茯苓、加干姜--名四顺汤;亦可蜜丸,治阴证脉沉无热,不欲见光.
&&&&&&&&&&
14.腹痛不和加山药扁豆,姜、枣煎--名六神散,治小儿表热去后又发热者。
&&&&
15.四君合四物名八珍汤治心肺虚损,气血两虚,及胃损饮食不为肌肤(血气充,然后肌肉长)
&&&&
16.若伤之重者,真阴内竭,虚阳外鼓,诸证蜂起,则于四君四物之中,又加黄耆以助阳固表,加肉桂以引火归元,名十全大补汤。
&&&&
17.十全大补去川芎、加陈皮--名温经益元散--治汗后头眩心悸、筋惕肉,或汗出不止,及下后下利不止,身体疼痛。
&&&&
18.十全大补加防风为君,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名大防风汤,治鹤膝风。
煎服法:姜三片、枣二枚煎。&&&&&&&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  简介:
&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  【用法】上为细末,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类别:补益类
  出处:《医学正传》
&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五。
&  【组成】人参(去芦) 甘草(炙) 白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 陈皮 半夏各等分
   【用法】上锉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服。
&  【功用】健脾补气,和中化痰。
&  【主治】脾胃虚弱,面黄体瘦,或久患疟痢,不思乳食,或呕吐泄泻,饮食不化,或时患饮食停滞,或母有前症,致儿为患。
&  【方解】方中人参补气健脾为君药;脾喜燥恶湿,故以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参、术相合,健脾之力更宏;茯苓淡渗,健脾利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健脾,三药合用,理气燥湿化痰,共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补气,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虚痰湿偏盛,咳嗽痰多,痰白清稀,痞满短气,或恶心呕吐,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而腻,脉沉缓者。本方治证属脾虚运化不及,痰湿停留所致。
【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健脾养胃,行气化滞,燥湿除痰,理气降逆。主脾胃虚弱,气逆痰滞。食少便溏,咳嗽有痰,色白清稀,短气痞满,呕恶呃逆,吞酸,面色萎黄,四肢倦怠;以及脾虚膨胀,外疡久溃,食少胃弱者;痔漏日久,脉数而涩,饮食日减,肢体愈倦,一切不足之证;胃气虚热,口舌生疮;中气不和,时时带下。
六君子汤为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的主方。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五脏六腑得以供养,机体自然充盛。脾脏特性为喜燥而恶湿,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水湿浸渍,湿从内生,日久聚湿成痰,从而变生诸般症候,除因脾胃本经之虚弱所致之食少,纳呆,便溏、泄泻外,尚有累及他脏的病变,如兼痰饮犯肺而致咳嗽、喘促,或兼痰湿上扰清空所致之眩晕昏冒,心悸怔忡;或兼湿阻胸膈而致胸脘不舒、心脘闷痛,呕吐泛恶;或兼湿痰下注,损伤冲带而致经闭不孕,湿浊带下之证;或兼痰气郁结而成痰核瘰疠;或兼痰湿浸淫肌肤关节,流窜四肢筋脉而成肢节酸痹,麻木不仁等等诸般病证,均可用六君子汤加减施治。&&&&&&&&&
【六君子汤】
&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炙草、神曲、山楂、麦芽。
&  【来源】《嵩崖尊生》卷八。
&  【主治】脾弱。方食已即困欲卧。
【名称】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曲、没石子各等分。
&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  【主治】脾虚胃弱,生风多困。
&  【用法】上为末。水7分盏,加冬瓜子少许,同煎服。
【名称】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一方加半夏)。
&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  【主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汤】
【来源】《古今名医方论》卷一
   【类别】补益类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用于治疗气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变生诸证者。
&  【组成】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十分 陈皮八分 半夏一钱 砂仁八分 木香七分 加生姜二钱 水煎服。
&&&&&&&&&&&&
【集注】柯琴曰: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若脾胃一有不和,则气便着滞,或痞闷哕呕,或生痰留饮,因而不思饮食,肌肉消瘦,诸证蜂起而形消气息矣,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藏,胃气既治,病安从来,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大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而贲郁可开也,君得四辅则功力倍宣,四辅奉君则元气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现代研究】尹氏用本方加山药为主方治疗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2例(辽宁中医杂志,1982,(7):4)。
方剂名称 香砂六君子汤
方剂别名 参砂和胃散
药物组成 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半夏1钱,陈皮1钱,藿香8分,甘草(炒)6分,宿砂仁(炒)8分。  处方来源
《口齿类要》。
方剂主治 脾胃虚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汤能抑制胃粘膜瘀血、水肿等病理变化,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上皮化生;能较好地拮抗胃粘膜的慢性损伤;促进胃液分泌,显著提高胃液游离酸度的排出量;增加已减少的胃窦C细胞,改善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还能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香砂六君子汤能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有利于反流性胃炎的治疗;可延缓H+自胃腔向黏膜内的弥散,并阻止碳酸氢盐自上皮细胞表面向胃腔内的移行,从而保护胃黏膜,使其免受损伤。香砂六君子汤水煎液对胃黏膜出血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胃黏膜损伤有促进自愈的疗效,且呈时效关系,治疗作用快速、高效。
《口齿类要》
香砂六君子汤
别名  参砂和胃散
组成  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半夏1钱,陈皮1钱,藿香8分,甘草(炒)6分,宿砂仁(炒)8分。
主治  脾胃虚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水煎服。
《明医杂著》卷六
方名  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  六君子加香附、藿香、砂仁。
主治  中寒呕吐痰水,微寒微热,甚则昏晕不醒,二便皆遗,脉沉细者。痰火初起之时,外无寒热诸症,内无烦热气急,但见神昏不安,肢体无力,声音低小,饮食不进,脉来沉细无力者。痰泻者,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中焦有痰,饮食入胃,里结不化,所以作泻,脉来弦细无力者。
《张氏医通》卷十六
方名  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乌梅。
主治  气虚痰食气滞。
《古今名医方论》卷一引柯韵伯方
方名  香砂六君子汤
别名  香砂六君汤
组成  人参1钱(5克),白术2钱(10克),茯苓2钱,甘草7分,陈皮8分,半夏1钱,砂仁8分,木香7分。
功效  疏补化痰,益气健脾,和胃。
主治  中虚气滞,痰湿内阻,胸中满闷,食难运化,呕恶腹疼,肠鸣泄泻。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钱,水煎服。
  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胃气即治,病安从来。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膹郁可开也。四君得四辅,而补力倍宣,四辅有四君,&而元气大振,胡须而益彰者乎。
附注  香砂六君汤(《麻科活人》卷二)。本方改为丸剂,名“香砂六君子丸”(见《丸散膏丹集成》)、又名“香砂六君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杏苑》卷四
方名  香砂六君子汤
别名  香砂六君汤
组成  香附子1钱,缩砂仁7枚,橘皮1钱5分,白术1钱5分,半夏1钱,茯苓1钱,人参1钱5分,甘草(炙)5分。
主治  脾胃不和,恶心懒食,或腹痛泄泻。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姜5片,水煎,食前服。
附注  香砂六君汤(《成方便读》卷一)。
《回春》卷二
方名  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  香附1钱,砂仁5分,人参5分,白术1钱,茯苓(去皮)1钱,半夏(姜制)1钱,陈皮1钱,木香5分,白豆蔻、厚朴(姜汁炒)1钱,益智仁5分,甘草(炙)5分。
主治  脾虚不思饮食,食后倒饱。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附注  方中白豆蔻用量原缺。
《医方类聚》卷二四三引《局方》
【处方】&&
白茯苓(去皮)1两,人参(去芦)1两,白术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和胃调心,怡神养气。主小儿诸疾。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盐汤调服;或(口父)咀,加生姜、大枣水煎尤妙,常服。
&&&&&&&&&&&&&&&
  调气,加山药;
&&&&&&&&&&&&&&&&&&&
吐泻腹痛烦渴,加黄耆、白扁豆、藿香、干葛;
&&&&&&&&&&&&&&&&&&&
和气,加生姜;
&&&&&&&&&&&&&&&&&&&
心神不定,加辰砂、枣子;
&&&&&&&&&&&&&&&&&&&
心忪心烦,心神不定,加茯神;
&&&&&&&&&&&&&&&&&&&
惊啼,手足瘈疭,睡卧不安,加全蝎、钩藤、白附子;
&&&&&&&&&&&&&&&&&&&
脾虚胃弱,生风多困,加半夏曲、没食子、冬瓜仁;
&&&&&&&&&&&&&&&&&&&
发渴,加干葛、木瓜、枇杷叶(去毛);
&&&&&&&&&&&&&&&&&&&
烦渴,加黄芪;
&&&&&&&&&&&&&&&&&&&
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
&&&&&&&&&&&&&&&&&&&
呕逆,加藿香;
&&&&&&&&&&&&&&&&&&&
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
&&&&&&&&&&&&&&&&&&&
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
&&&&&&&&&&&&&&&&&&&
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
&&&&&&&&&&&&&&&&&&&
伤食,加炒神曲;
&&&&&&&&&&&&&&&&&&&
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
涎嗽,加杏仁、桑白皮、半夏曲;
&&&&&&&&&&&&&&&&&&&
风壅邪热,加生姜、荆芥;
&&&&&&&&&&&&&&&&&&&
经络蕴热,头面生疮。加瓜根、桔梗;
&&&&&&&&&&&&&&&&&&&
有寒及遇天寒发热,去瓜蒌根、桔梗;
&&&&&&&&&&&&&&&&&&&
疮疹已出未出,大便闭涩,发渴,加瓜、桔;
&&&&&&&&&&&&&&&&&&&
劳热往来,加川芎;
&&&&&&&&&&&&&&&&&&&
盗汗,加陈浮麦;
&&&&&&&&&&&&&&&&&&&
虚汗多,夜喘,加犀角、麦门冬;
&&&&&&&&&&&&&&&&&&&
小腑赤涩,加麦门冬;
&&&&&&&&&&&&&&&&&&&
大腑闭,去白术,加陈皮;
&&&&&&&&&&&&&&&&&&&
温中和气止泻,加陈皮、枣子;
&&&&&&&&&&&&&&&&&&&
吐逆、四肢厥逆,脑门低陷,加藿香、丁香;
&&&&&&&&&&&&&&&&&&&
吐利过多,脾胃虚乏,欲生风候,加白附子;
&&&&&&&&&&&&&&&&&&&
泄泻,加陈皮、制朴、姜、枣;
&&&&&&&&&&&&&&&&&&&
大腑泻痢,加炒罂粟,
&&&&&&&&&&&&&&&&&&&
赤痢,加赤芍药、当归、粟米;
&&&&&&&&&&&&&&&&&&&
白痢,加炮姜、粟米;
&&&&&&&&&&&&&&&&&&&
脏腑滑泄,加煨诃子肉。
  胃阴亏虚:症见嘈杂烧心,胸骨后或胃脘部隐痛,口干咽燥,渴不欲饮,五心烦热,乏力,或体瘦,大便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或数。治宜养阴益胃,和中降逆,方选益胃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生地黄、麦冬、玉竹、白芍、延胡索、茯苓、陈皮、半夏、煅瓦楞子(先煎)、香橼、甘草。中成药有阴虚胃痛颗粒、养胃舒胶囊。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玉竹4.5克(炒香)
  【用法】上药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所余药滓,再煮取200毫升服。
  【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者。
  【】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或:益胃沙参与麦冬,冰糖生地玉竹用,阳明温病下后汗,复其阴液此方功。
  1.本方为滋养胃阴的代表方剂。以食欲不振,口干燥,舌
红少苔,细为证治要点。
  2.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属胃阴亏损者,均可加减应用。
  《成方便读》:“夫伤寒传入阳明,首虑亡津液,而况温病传入阳明,更加汗、下后者乎?故虽邪解,胃中之津液枯槁已盛,若不急复其阴,恐将来液亏燥起,干咳身热等证有自来矣。阳明主津液,胃者。凡人之常气,皆禀于胃,胃中津液一枯,则脏腑皆失其润泽。故以一派甘寒润泽之品,使之饮入胃中,以复其阴,自然输精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津自生而形自复耳。”
  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
  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温病条辨益胃汤,沙参麦地合成方;
  玉竹冰糖同煎服,温病需虑把津伤。
芍药甘草汤
配方:芍药30克10克白糖30克
  制作:1.将甘草、芍药润透切片;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
  2.将锅置中火上,煎煮20分钟,滤去渣,在药汁内加入白糖拌匀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功效:温补。
  芍药甘草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芍药12克 甘草12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萎缩性胃炎、、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实验研究
  解痉、止痛、抗炎作用
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74,本方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弓的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著增强。
  气血瘀阻:胸骨后或胃脘部刺痛,偶有烧心反酸,脘腹胀满,或有吐血黑便,嗳气不舒,形体瘦弱,吞咽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治宜理气活血,和胃降逆,方选丹参饮和失笑散加味:丹参、檀香、砂仁(后下)、蒲黄(包煎)、五灵脂(包煎)、川楝子、延胡索、郁金、当归、茯苓、陈皮、半夏、三七粉(冲服)。中成药有血府逐瘀颗粒、元胡止痛片。
  〖组成〗
一两[30g] 檀香 砂仁 各一钱半[4.5g]
  〖主治〗 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运用〗
  1.本方是化瘀行气止痛之良方。以心胃诸痛,兼胸闷脘痞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以及心绞痛等,由于气滞血瘀所致者。
  〖使用注意〗因方中丹参有活血作用,且用量较大,故出血性疼痛慎用本方。孕妇忌用。
  []丹参饮中用檀香,砂仁合用成妙方,血瘀气滞两相结,心胃诸痛用之良。
  〖药理作用〗
  1.抑菌、抗炎
丹参饮及组成药有抗感染、抗炎症及解热作用,对鼠的感染性关节肿及实验性腹腔感染动物有保护作用,对结核杆菌、霍乱孤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2.镇静、镇痛 丹参饮组成药,药理研究证实对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与安定相似,可降低家兔脑电图自发电活动振幅,对多种疼痛有镇痛作用。
  3.抗凝 丹参饮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分钟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24.4%,与阿司匹林比较无明显差异。
  4.扩冠
丹参饮可扩张冠状动脉,使冠脉流量增加,对周围血管也有扩张作用,从而降低血压。当心功能不全时,可以改善心收缩力,促进侧支循环及体内血液的再分配,这样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浆粘度,加速红细胞电泳率,改善红细胞压积,进而改善微循环,对于冠心病患者血液的“粘、聚、滞”倾向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5. 毒理作用
丹参制剂毒性较低,用临床剂量的20-30倍,连续给家兔灌胃2周,未见毒性反应,体重、血象及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
  〖用法〗 以水一杯,煎七分服。
  丹参饮
  原料:30克,6克,白糖15克。[1]
  制法:将丹参、檀香洗净入锅,加水适量,武火烧沸,文火煮45~60分钟,滤汁去渣即成。[1]
  功效:行气活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清营热除烦满。适用于血脂增高,心电图异常,长期心前区闷,时或绞痛,舌质有瘀点等症。还可用于心血不足、心血瘀阻之心悸失眠,心烦不安,妇女月经不调,经期情志不舒等。[1]
  服法:日服1剂,分3次服用。&
同名方约有13首,现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诸疾方。组成: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为末。上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
应用学科:失笑散所治诸痛,均为瘀血内停,血行不畅所致。
来源 《苏沈良方》卷八。
断弓弦散(《苏沈良方》卷八)、紫金丸(《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引《产乳》)。
用法  上药研末。每服6克,先用酽醋30毫升,熬药成膏,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热服。
功用与主治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  用于小肠气及心腹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现用于心绞痛、胃痛、痛经、产后腹痛、宫外孕等属于瘀血停滞者。
  本方所治诸痛,均为瘀血内停,血行不畅所致。方中五灵脂、蒲黄相须合用,活血祛瘀,通利血脉,而止瘀痛。用酽醋煎熬,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加强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古谓病此
‘心腹痛欲死’ 之人,服药后,‘不觉诸症悉除,只可以一笑而置之矣’,故以失笑为名。
  1.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应激心肌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9):552,失笑散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应激心肌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喂饲失笑散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血管松弛,凝集成堆的血小板化为散在,且线粒体破坏减轻。
  2.对低压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中成药研究》1987(4):32,失笑散具有明显的增强小白鼠对低压缺氧的耐受力,其注射液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白鼠急性心肌缺血有对抗作用,并有明显的镇静和一定的降压作用。
  集注:吴于宣曰经云: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故产后瘀血停滞,三经皆受其病,以致心腹瘀痛,恶寒发热,神迷眩晕,胸膈满闷,凡兹者,由寒凝不消散,气滞不流行,恶露停留,小腹结痛,迷闷欲绝,非纯用甘温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是方用灵脂之甘温走肝,生用则行血,蒲黄辛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应可直抉厥阴之滞,而有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散瘀,不觉诸证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至独圣散用山查一味浓煎,与沙糖童便同服者,何也?山查不惟消食健脾,功能破瘀止儿枕痛,更益以沙糖之甘,遂恶而不伤脾,童便之咸,入胞而不凉下,相得相须,功力甚伟,名之曰独圣,诚不虚也。
  产品名称:失笑散
  异名:断弓弦散
  处方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剂型:散剂
  药物组成:、。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冠心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宫外孕等症。
  用法用量:每次6-9g,布包煎服,日1-2次。
  用药禁忌:孕妇忌用,血虚者及无瘀血者也不宜应用。
  不良反应:偶有胃痛等。
  所属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方剂学(二级学科) ;方剂(三级学科)
  《古今名医方论》“失笑”者,忍俊不住而发笑。此方仅二味平易之药,竟能使瘀血疼痛霍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发出笑声。故称之曰“失笑散”。
  失笑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五灵脂、蒲黄各等分组成,是治疗血瘀作痛的常用方。
  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这是中医认识痛证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临床用药的理论依据。失笑散中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能行血、止血。二药配用,不仅能活血,而且能止血,共奏祛瘀止痛,推陈致新之功。
  “失笑散”中的“失笑”可理解为“忍不住、不自禁地笑了。”即病人心腹剧痛难忍无以名状,但一经服用本方,其痛即可霍然而失,既痛已止,病人自然会情不自禁地笑了。对“失笑散”,屡用屡验,称其为“神方”。
  失笑散药性平和,但亦应注意不能滥用,孕妇及血虚证无瘀血者禁用。有些血瘀证用失笑散如果用量过大,或用之过久,也可能出现贫血之类的问题。曾用疏肝利胆药加五灵脂、蒲黄治疗一例慢性总胆管炎(胆囊已摘除)患者症状大为好转,但服药一二月后,血色素、红细胞及血小板等数值都降低,于是停用蒲黄、五灵脂,稍加养血药而得以纠正。
  主要有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降,降,镇静,提高耐缺氧能力等作用。
  1、抗心肌缺血:用失笑散注射液2g/kg给大鼠股静脉注射,1分钟后注入垂体后叶素0.75u/kg。结果:心肌缺血阴性率给药组为13/19,对照组为2/19,表明本药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2、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蒲黄对家兔或大鼠食饵性高脂血症有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并有升高大鼠含量作用。对实验性的家兔给予蒲黄,冠状动脉中、小主支阻塞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兔心肌严重病变,血管周围或远端可见心肌溶解性坏死,而蒲黄组家兔心肌内小动脉极度扩张,心肌变化不明显。全方研究表明,喂以高胆固醇饲料形成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应激(冰水或旋转)心肌,电镜下可见失笑散能明显减轻心肌徽血管的和线粒体组织的破坏,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揭示本方的某些功效,也是失笑散对冠心病、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药理作用。从血小板形态看,给药组多数呈分散状态,很少聚集,对照组毛细血管管腔有异常收缩峰占69.5%,给药组仅占6.99%,毛细血管腔中血小板检出率,对照组为5.5%,给药组为3.26%。从形态上看,给药组多数呈分散状态,很少聚集,对照组多数聚集成堆,本药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5分钟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28.8%。
  3、镇静,降压:失笑散水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能使小鼠活动明显减少,并有降低血压作用。
  4、提高缺氧的耐受力:小鼠腹腔注射,减压耐缺氧实验结果表明,给药组存活12只,对照组存活3只,差异显著。
牙痛失笑散
  【来源】牙痛失笑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组成】
荜茇8分,细辛(净叶)1钱,大冰片2分5厘。
  【来源】
《疡医大全》卷十六引江仍度方。
  【主治】牙疼。
  【用法】
上为极细末。擦牙痛处。伏于桌边流涎,片时见效,便能饮食。
  本方是治疗血瘀作痛的常用方。方中二药配伍,不仅能活血,且又能止血,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吴于宣曰:「是方用灵脂之甘温走肝,生用则行血;蒲黄甘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扶厥阴之滞,而有其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逐瘀,不觉诸证悉除,宜可以一笑而置之矣。」(《古今名医方论》)「失笑」者,忍俊不住而发笑。此方仅二味平易之药,竟能使瘀血疼痛霍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发出笑声。故称之曰「失笑散」。
  孕妇忌用,血虚者及无瘀血者也不宜应用。
  1.心血管疾病
用失笑散加味(五灵脂、生蒲黄、川芎、桃仁、红花、郁金、赤芍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冠心痛心绞痛46例,1个月为1疗程,l-5个疗程有心绞痛症状的44例中,显效12例,改善27例,无效5例。对症状的显效率为27.30%,总有效率为88.6%、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28.I%。
  2.痛经
用当归、赤芍、五灵脂各15g,川芎、泽兰、蒲黄、牛膝各10g,红花、丹参、元胡12g治疗痛经,于经前2-3日服用,5-7剂为1疗程,服3-6周,显效72例,有效34例,无效2例。
  3.月经过多
用当归9-12g川芎、生蒲黄各6-9g炒五灵脂、桃仁各10g赤芍、生地、丹参、续断各12g为基本方治疗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崩漏等症状有明显疗效。59例患者中显效43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4.7%。
  4.子宫内膜异位症
用失笑散加味(炒蒲黄8g,五灵脂12g,血竭、田七粉1.5g(冲服)当归10g)并随证加减治疗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痊愈者12例,显效16例,无效2例。
  5.肋软骨炎
用生蒲黄、五灵脂各20g研粉加米醋成糊,每日1剂,分2次外敷,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结果:12例患者中有10例2日内肿胀消失,l周内压痛也基本消失。
  6.中期妊娠引产
用五灵脂、炒蒲黄各等量。混合研末,制成丸剂。每次5g,日服2次,从行引产术时开始服用5日。用于辅助中期妊娠引产。82例中,服药组56例,平均年龄26岁,平均妊月5.4月;对照组26例,平均年龄21岁,平均妊月5.7月。两组均用1%利凡诺10ml羊膜腔注射引产,但服药组加服失笑散。结果:服用失笑散的引产病例,自觉症状减轻,引产时间缩短11.3%,出血量减少40%,不顺利者减少32.5%;胎盘胎膜排出比对照组好,不完整数减少12%,而且引产后仅1日即有60%的病例自行排出。对早期妊娠不宜行吸宫术者20例,均为6周以上妊娠,进行了内服本方加味的药物流产临床观察。药物:生蒲黄、五灵脂、川芎、川牛膝、益母草、香附各10g,当归、丹参各15g。上药日服1剂,分2次,连服3-5日。服药后阴道流血,将生蒲黄改炒蒲黄,继服3日停药。如气血亏虚者可再取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以善其后.结果受孕时间越短、疗效越好.认为本方用于中止早期妊娠,可以免除子宫内膜受损及并发症,可作为不宜行吸宫术者的一种补救措施。本方在行结扎木后应用,能防止腰痛、腹痛,一般服1次痛止。
  7.病毒性肝炎
用本方合茵陈蒿汤治疗病毒性肝炎200例,临床治愈率70%,总有效率95%.基本方为:五灵脂、炒蒲黄各10-15g,茵陈30-60g,山栀10g,大黄10-30g。急性黄疸型加黄柏、苡仁、茯苓、郁金、蒲公英、金钱草等;急性无黄疸型加胆草、丹皮、泽泻、茯苓、苡仁、车前子、木通、赤芍等;慢性迁延型加郁金、玄胡、白芍、当归、川芎、白术、鸡内金、苡仁等;慢性活动型加赤芍、丹皮、胆草、醋柴胡、郁金、蒲公英、枳壳、玄胡、蛇舌草等;肝脾肿大型加当归、白芍、川芎、郁金、玄胡、枳壳、制鳖甲、三棱、莪术、蛇舌草等。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139例,治愈112例,占80.6%;好转27例,占19.4%。慢性肝炎61例,治愈28例,占45.9%,好转23例,占37.7%;无效10例,占16.4%。
【血府逐瘀胶囊】
份】&&&&&&
当归10、地黄15、桃仁(炒)6、红花6、枳壳(麸炒)7、赤芍10、柴胡6、甘草5、桔梗7、川芎7、牛膝10。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出,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血府逐瘀汤】
当归3钱,生地3钱,桃仁4钱,红花3钱,枳壳2钱,赤芍2钱,柴胡1钱,甘草2钱,桔梗1钱半,川芎1钱半,牛膝3钱。
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时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仲,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现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痛、胸部挫伤与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等证,确有瘀血在内者。
【各家论述】1.《医林改错注释》:血府逐瘀汤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配合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血府),又能开胸膈滞气,宣通气血,有助于血府瘀血的化与行,与枳壳、柴胡同用,尤善开胸散结,牛膝引瘀血下行,一升一降,&使气血更易运行;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
&&&&&&&&&&&
&2.《方剂学》:本方是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则肝郁不舒,故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瘀久化热,气郁化火,故内热瞀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上扰清窍,则为头痛;横犯胃府,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甚则饮水则呛。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之征。故治当活血化瘀,兼以行气解郁。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而肝郁亦解,诸症自愈。&
&&&&&宏仁堂: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枳壳、桔梗、柴胡、牛膝、甘草,用的是清代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辅以行气药,上下通调。
精:虻虫、水蛭、大黄、桃仁,如果成分没偷工减料的话,功效应为破血消症,较上方为重,且药性偏下行。
【处方】&&&
熟地黄15克,川芎6克,白芍10克,当归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丹参15克,三七粉3克(分冲),
【功能主治】气血瘀滞,阻遏心脉,治以养血活血,逐瘀通脉
【方解】&&&
熟地、白芍滋阴养血为主;当归、川芎同为血中气药,当归以养血为最,川芎以行气为妙,二药相合气血兼顾助熟地、白芍行气活血,散瘀通脉;桃仁破瘀力强,红花行血力胜,二药并用瘀祛则血行自畅,血畅则缺血自除;丹参色赤入血分,善通血脉,活血化瘀;三七入血分养血去瘀,为理血之妙品。诸药合用相互促进,活血、逐瘀、通络之效益彰。
  寒热错杂:症见胃脘痞塞、疼痛,烧心反酸,嗳气频频,呕吐泄泻。有时既见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吃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冷饮或胃部受寒后出现胃部不适、痛、胀等脾寒症状,舌苔白黄相间而腻,脉濡数或沉缓或沉弦。治宜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吴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中成药有半夏泻心片(丸)。(尚学瑞)
半夏泻心汤
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汤药,由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熬制成的,用于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肠胃
  半夏(12克)
黄芩(6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炙甘草(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与主治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草人下江找双黄--炙草 人参 半夏 干姜 大枣 黄连 黄芩)
用法与方解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禁忌与制方原理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症状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满——胀满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
乾→胃不降浊→呕吐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
  (5)泰卦——天地交流
  - - 地
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
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
  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
  (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
  (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
  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
  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
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
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
  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其他注意事项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1)气机结滞——枳实、升麻,开结散滞。
  (2)食积——神曲、焦槟榔,消食化积。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溃疡等证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1)食积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
  (2)痰浊内结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伤寒论》)、黄连汤(《伤寒论》)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对消化系统作用
  1.1吴丽芹等实验表明,半夏泻心汤能增加合并HP感染大鼠慢性胃炎模型胃粘液层磷脂和氨基己糖含量,与阴性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说明该方对胃粘膜屏障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也揭示了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理,除有消弱攻击因子的一面,可能还有增强胃粘膜保护因子的一面,从而共同促进胃粘膜损伤的修复。麻春杰对化合物48/80引起的胃粘膜损伤的抑制效果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抑制化合物48/80引起的胃粘膜损害,并可抑制病变发展同时胃粘膜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量的增加,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的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上升,体外试验表明:其可完全阻碍MPO活性,明显清除氧离队子的活性,阻止OH引起的脱氧核糖分解。
  1.2张胜等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该方中各味药的作用及配伍特点,实验表明方中党参和大枣及两者合用对胃底条运动张力具有明显增加作用,干姜和黄芩及两者合用使张力明显减小,而黄连、甘草和半夏作用不明显。方中黄连、甘草及半夏在拆方实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可能与胃底条标本的机能状态有关.
  1.3对实验性胃溃疡防治作用的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有保护性作用,对醋酸性胃溃疡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加强胃粘膜粘液屏障作用,促进粘膜细胞再生修复,并提示半夏泻心汤全方作用优于其中某个或几个药物的作用,张仲景原方组方具有合理性。
  1.4魏晖等的实验证明,半夏泻心汤对大鼠胃运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即在胃运动受抑制时具有促进胃运动作用,其作用强于吗丁林;而在胃运动增强时,具有抑制胃运动作用,而吗丁林则无此作用,认为这一作用是本方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机制之一。
  1.5江田昭英实验证实,大鼠用高浓度乙醇、脱氧胆酸、水扬酸钠、热水灌胃造成的胃炎模型运用本方后炎症有较明显的好转。镜检主要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糜烂减轻和消除。江田昭英发现本方对IV型超敏反应所致动物接触性皮炎和足垫反应有抑制作用,而且作用不在变态反应的诱导期,而是在效应期中抑制淋巴因子的游离和强烈抑制炎症的作用。
  2.对免疫系统作用
  宋忆菊等通过实验证实,10g/kg、20g/kg、30
g/kg剂量的半夏泻心汤能升高小鼠抗体滴度、脾脏指数和吞噬率;15g/kg、30
g/kg剂量的半夏泻心汤能延长小鼠常压缺氧下存活时间。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本方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常压下抗缺氧能力有显著作用,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强机体体液免疫,而对于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不明显。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主症】胃脘嘈杂不适或灼热,畏寒肢冷,反酸口苦,心烦燥热,肠鸣便溏,遇冷症重。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数。
  【治法】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半夏9g,黄连6g,黄芩10g,干姜6g,茯苓12g,党参15g,吴茱萸3g,香橼皮10g,佛手9g,枳壳9g,大腹皮10g,陈皮12g,建曲15g,麦芽15g,甘草6g,大枣6枚。
  【方解】方中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连、甘草、大枣取半夏泻心汤之意,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连、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佛手、香橼皮理气和中,除满止痛;枳壳、大腹皮、陈皮理气和中,调和肠胃;茯苓、建曲、麦芽健脾和胃消食;甘草兼能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中和胃,适合于治疗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
  【注意】本型患者寒热错杂,治疗宜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调中和胃。由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临证时需仔细分辨,做到药证相符。消化不良总以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宜以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则,以改善和消除胃脘部饱胀不适、暖气、纳差等症状为目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结果的不同,灵活选择治则和方药。&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湿热型)方&&&
处方:滑石10克,黄芩、茵陈各12克,栀子、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豆蔻、薄荷、射干各8克,砂仁、黄连、通草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化浊。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型。症见吞咽不利,胸膈胀闷或疼痛,口苦吞酸,纳差,呃逆,发热困倦,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泻,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热盛型)方&&&
处方:黄连、大黄各4克,栀子、杏仁、桃仁、芒硝各8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气泻火。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热盛型。症见胸骨后疼痛如灼感,口干饮冷,性躁易怒,大便秘结不通,尿色黄短,舌质红,舌苔黄于,脉数有力。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痰浊型)方&&
&处方:制半夏10克,木香、香附、藿香、佩兰、石菖蒲、橘红、茯苓、枳实、胆南星各6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化湿,导痰排浊。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痰浊型。症见胸骨后胀痛时呕痰涎,体形肥胖,身困乏力,舌质淡胖,舌苔厚腻,脉沉。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血瘀型)方&&&
处方:红花、生地各9克,三棱、莪术、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5克,甘草3克,桔梗、川芎各4.5克,牛膝10克,桃仁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血瘀型。症见胸骨后刺痛,吞咽梗噎,舌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气虚型)方&&&
处方:黄芪18克,山药、党参各15克,白术、茯苓、半夏各9克,陈皮、木香各6克,砂仁4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脾健中,益气和胃。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气虚型。症见胸骨后隐痛,面色不华,饮食稍多即吐,神疲乏力,饮食不馨,大便溏薄,舌淡红,脉细弱。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阴虚型)方&&&
处方:石斛、乌梅、百合、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克,生地15克,枸杞子9克,川楝子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养血。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阴虚型。症见吞咽梗涩而痛,胸膈满闷或痛,口苦反酸,咽干口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气滞型)方&&&
处方:陈皮、柴胡、杏仁、郁金、木香、香附、沉香、桔梗各8克,砂仁、川芎、枳壳、白芍各6克,炙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理气和中,开郁化痰。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气滞型。症见吞咽哽噎,胸膈痞闷或疼痛,痛连背部,情志舒畅时可稍减,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专家点评:食管炎多由胃液反流或粗糙食物擦伤,导致食道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的病理改变。其发病随年龄增高而增加,40—60岁为高发年龄。常表现为咽下食物有梗噎感,甚或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样痛,后背部痛,亦可见烧心,反酸,咽喉炎和声嘶等症状。充血,色红,还可有黏膜水肿,有时见出血点和少量糜烂。
白及粉治疗食管炎
方药&&白及15g,白芍、威灵仙、甘草各12g,随症加味煎服,也可在辨证基础方中加白及30g。
  煎服法&&浓煎,频服,徐徐咽下。最好卧床服,并左侧位、平卧、右侧位、俯卧各咽药数口,最后静卧30分钟,使药液均匀分布于食道。
  说明&&白及粉有良好的消肿生肌、促进局部炎性水肿和溃疡愈合等作用,所以治疗食管炎有特长。(王载)治返流性食管炎经验
经验方:滑石6份,枳壳、陈皮各2份,黄连、生甘草各1份。
用法:上药混匀,共研成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用大枣10枚煎汤送服。
疗效:本方治疗返流性食管炎患者30例,用药4周后,痊愈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
返流性食管炎治方 滑石赭石汤
返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反胃、嘈杂、吐酸等范畴。多因肝(胆)胃失和、肝胃郁热,胃气不降,湿热熏灼食管而成。滑石赭石汤治疗此病有较佳效果。
滑石30克,黄连3克,枳壳10克,赭石12克,甘草6克,水煎早晚空腹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连续用药1—2个疗程。
方中滑石甘淡性寒,能清热利湿,使湿热从下窍排出。代赫石镇胃降气、凉血止血,能收敛胃肠壁,保护黏膜面。另配黄连能清热解毒、降逆除痞,枳壳理气止逆,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能起清利湿热,和胃降逆功效,对脾胃湿热型返流性食管炎效果尤佳。
注:脾胃湿热型主要表现为胃脘痞闷,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
食管炎的治疗验方
食管炎治方:柴胡、香附、旋覆花、枳壳各12克,竹茹、陈皮、清半夏、柿蒂各10克,代赭石、乌贼骨、浙贝母、白及、元胡各15克,黄连6克,吴茱萸、三七各3克。本方有和胃止痛、降逆止呕、除湿化痰之效,对反流性糜烂性食管炎有良好效果。日一剂,水煎服,两周为一疗程。
食管炎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者,加郁金、佛手各12克舒肝和胃;胃热亢盛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清胃泄热;胃阴不足者,加麦冬30克、玉竹15克滋阴养胃;痰气交阻者,加胆星、苏叶各10克除痰降逆;痰热结胸者,加黄芩9克、瓜蒌24克清痰开结;瘀滞化热者,加丹皮、赤芍各15克化瘀清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孕妇腹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