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以前在无锡建国在那里看过,那里的医生说没事啊

1、名医汇新增绿色认证标志、用于识别医院资质;

2、拥有绿色标志的医院,意味着该医院经过名医汇审核,且确认拥有正规营业执照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患友可以放心享受入驻名医汇的绿色医院所提供的就医服务;

}

戳上面的 太湖诗刊关注我们哦!

这是太湖诗刊为您精选的第 1264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锡顾恺之摄影协会主席,著名摄影家,摄影经历40多年,在国际国内重大摄影比赛中获奖无数,依手中这只照相机的特殊笔,长期观察和记录社会人文内容"以历史的眼光,冷静观察现实生活内容,使平实之手法,捕摄丰富多彩瞬间“,照片作品以小见大,以百姓生活为切入点,朴素亲切,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历史的厚重感,细细品来,亲切感人。席建南日记式记录摄影理念,在国内摄影界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命度,他还在每天努力的拍下去,记录我们这个社会的伟大变革篇章。

七十年,无锡上马墩地区居民排队买面条情景。

1990年春节前,无锡火车站一批在无锡打工的安微青年,准备回家过年,经他们同意,我为他们拍了一张留念照。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农村的青年劳动力湧向城市就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许多工种苦脏累,他们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奉献了青春,功不可汒,他们是一支背井离乡,每年流动量以亿计数的侯鸟,季节性地飞迁在中国各大城市,他们经厉了迷茫,性困,劳累,廉价,种种难以言说的体会,当然,他们也有收悉,学到技术知识,获得劳动报酬,改变家乡面貌,他们是中国改革开发四十周年庆,中国当代史最不可忽缺地大书特书的群体,哪些光鲜亮丽的城市背后,没有他们曾经劳累的身影?

《南长街车流》无锡老照片系列(3)

1984年4月的某一天,我去无锡钢铁厂办事,踦自行车经过无锡南长街,又是上班时段人潮如海,经过跨塘桥路段只能下车推行,其实当年马路中间还开公交班车的。照片右上角警察交通亭后是著名的矮脚楼面馆,我以前在钢铁厂工作时经常去吃早面,1角3分一碗面加一小些姜丝,真好吃,至今怀念。左上方是跨塘桥,照片中间画面是南长街,我在无锡第三百货商店二楼窗口,找了个角度拍得,我是学哲学毕业的,早年在单位从事宣传工作,要画要写会拍,我特别会对社会现象观察和思考,当年其实我也是自行车潮流中的一员,经常见此情景,见怪不怪,觉得好玩,仅想用照相机拍下来记录一下尔已,没有想到35年前我拍下的这一张《南长街车流》,许多人说是我摄影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这张照片的意义是记录了中国老百姓自行车大国的一个宿影。当然我后来也有摩托车时代,汽车时代烦脑的好些照片。早年我也拍唯美的照片,但主要拍人文记录照片多一些,如拍江南的水,至少拍20年以上,拍无锡夹城里小区,至少拍了20年以上,以后可能考虑出一本摄影书叫《无锡夹城里》,因为无锡夹城里是一个很大的无锡基层老居民住宅区,记录百姓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它是纯在的人文记录,有友说我傻,花自己的钱,我心想我就是傻逼,因为我自己爱好,所以願意为自己的傻逼精神进行到底。我现在经常会悟出一个道理来,其实人的一辈子也做不出几件象样的事情来,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要珍惜,要从心,要认真去做好,因为时间不等人,一晃一年过去了,一晃一年又过去了,时间都去哪了?时间都在懒度的行为里溜走了,所以,尽量从心努力,使人生活的好象有点意义,不虚度,我现在经常会想一个问题,就是我还可以稍微有些质量地活着,倒数还有多少天?所以要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做自己,但这个求"真",在当今这个社会特别特别难,我不知道是自己有问题,还是社会有问题,不知道,不去管他,反正求真做真做自已,不虚此生,因为,人人都向死而生的,难道不是吗?随笔,浅见。

《计划经济时代的领导干部》无锡老照片系列(4)

《新万兴面饭店》无锡老照片系列(5)

199O年,无锡三阳广塲大拆迁,无锡新萬興面饭馆被拆。计划经济时代,无锡有许多面饭馆,喜欢吃面的人都知道,无锡有矮脚楼面店,有拱北楼面店,惠山素面店,新萬興面饭店就是其中之一,那是吃碗汤面大都1角3分加些姜丝,加素几等小菜,也仅2角钱之内,面真好吃,记忆难忘。新萬興面饭馆旧址在现在三阳廣埸新世纪百货大楼地址店,原东大街路口入口处,朝东。

《无锡火车站改造》无锡老照片系列(7)

1986年4月,无锡火车站地区大面积拆迁改造。我在火车站侯车大厅工地二楼拍了些照片,这张照片是其中之一,从这照片上可以看出原来无锡火车站地区的旧貌,比较破旧的样子,真是今昔对比,换了新颜。

《水淹棚下街》无锡老照片系列(8)

1985年6月,无锡棚下街被水淹。无锡棚下街地处西门桥至西水墩沿古运河旁的一条老街淸未民初期是农村人,外乡人来投无锡县生活生存另时搭个棚子,逐步沿变成一条街,穷人多,低洼地区,所以叫棚下街。江南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处于梅雨季节,江南的雨慢不经心地下,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如哭嗓婆,时而嚎啕,时而呜咽,气候尤如小孩脸,一会阳光一会雨,说变就变,空气湿度高,好象可以拧出一把水来,身上总是黏呼呼,江南梅雨季节雨水多,运河水位高,西门桥上看热闹,河里的船如在马路上开,天气闷热河翻了,棚下街被水淹是常事,小孩子还可以在棚下街上捉到从古运河里游上街的鱼,一番乐趣,几多开心。这张照片我是胶片时代拍摄,棚下街拆迁改造前,我已经全方位地把无锡著名的低洼地区棚下街,记录拍摄下来了,是一种人文城市记录,现在棚下街早已改造一成为五爱家园,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居民住宅小区了。

《排队打油》无锡老照片系列(9)

1987年,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老百姓购买粮油凭票供应还没有彻底结束,这张照片拍摄于崇安区某粮油店,记录了那个时代老百姓生活的一个侧面。《排队打油》这张照片曾入选入编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记忆30年》民生篇大型影展和书籍。

《三陽广场的电影海报》无锡老照片系列(10)

1992年2月,无锡市以前最繁荣的市中心三陽广场宣传海报

《大哥大手机》无锡老照片系列(11)

1992年,一个手持大哥大的男子在新民路旁通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电讯业的迅猛发展实在令人吃惊,回忆我家装一只电话机4000多元钱,后来社会上又时兴BB机传呼机,腰间皮带上扣着,有事朋友传呼BB震动,低头一看号码,路边找公用电话回话很方便,家里人手一只。再后来手机出来了,有事直接打手机通话,更加方便了。再到现在,手机简直是万宝全书了,功能太强大了,炒股,新闻,游戏,录音,摄像,美食,淘宝,时钟,电视,婚介,聊天,社交........哦,实在是讲不完说不尽了,太方便了,功能太强大了,今年5月份我第一次买手机华为P20顶级拍照相机,莱卡3头,4千万像素,128G储存量,实际使用后证明太好了,色彩的还原度,低光照的层次,画质的表现,锐度,多功能的选择都非常好,我选择手机的要求是容量要大,反映要快,画质要好,我是摄影照相机的功能,华为P2O顶级机都能达到,所以,我获奖常用的索尼小卡片相机又下岗了。这个手持大哥大通话的男子在当年是时尚牛逼透,一只大哥大当年售价是两萬多元人民币,所以,当年穿一身西装,里面是花格衬衫,手指上戴几颗金戒指,手里拎一只放大哥大的皮包,腹部顶着滚圆的啤酒肚,时不时地操几句粤语,旁边再飘着一个波霸大胸细腰美女,那感觉!大老板来了,世界就是他的了,看起人来斜视了,进门先见肚子了,马路好像就是他的了,一句话,牛!绝对牛B透了。现在回想起来,时过境迁,笑笑尔。BB机把电话淘汰了,手机把BB机淘汰了,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丢,都在地下储藏室里排队长眠睡觉,唉!真是感概万千,大哥大年代,仅存一瞬记忆尔。随笔。

《茶馆店》无锡老照片系列(13)

70年代,无锡县红旗公社巡塘镇某茶馆店,茶客在喝茶,发发呆。当今社会,各类茶馆店越开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大,主要内容是喝茶,打牌,麻将,聊天,约会,据说无锡有几百家,不仅仅是喝茶发发呆了,功能延申了很多。这张照片胶片时代拍摄,場景破旧,仅存记念了。

《俯瞰水沟头居民区》无锡老照片系列(14)

1995年3月,我爬上化工大楼顶部,用美能达X300相机,19威达镜头,黑白胶片把无锡西门桥水沟头老居民住宅区,以及周围住宅区,如文革中武斗有名的"二八公社"无线电厂等拍了个遍,留下了原始的形象资料,我年少8岁时曾在水沟头17号生活过几年,那院里有一棵很大的法国梧桐树,院内有十几户人家,都是平房,住房户主都是普通工人,那时我父亲是油咀油原厂工会主席,党委常委属于院内最大的官了。院内孩子多,我家就有5个,上面2个姐下有2个弟,都才上小学,大姐在西新初中上学,我在缫工四校开始上一年级。黄梅天下雨,院内经常被水淹,水深可达30公分,家里进水了,鞋子飘到满屋,能飘浮起来的都飘起来了,家具都泡在水里,大人都一脸愁气,各户大人拿着火夹子通阴沟洞希望排水泄洪快,只有孩子们欢天喜地打水仗。雨过天晴,每家每户都忙着晒衣服,晒家什,满院子五彩旗飘,三叉竿杆,邻里相互借个搭。院内只有一只水笼头,每家每户洗溂一切活儿都集中在一只水笼头,抢时间争位子,大人们为洗漱的事儿闹矛盾,吵架。现任无锡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建源先生,与我家院内邻居对门,仅跨八步路之遥。小时候我俩都有美术天赋,我俩还一起画过毛主席像。

我拍了大量无锡老城拆迁前的照片,是一种记录,没有什么艺术不艺术,我讲课经常宣传我观点,你想想明白,这个城市再过五年,十年就再也不存在了,没有了,你说你拍花重要,拍美女重要,还是抢救性地拍社会内容重要?我认为后者重要,所以我抢拍了大量即将消失的老城景观,我拍夹城里至少20年,棚下街,南长街,北塘区等,现在看来我的选择,观察,记录,自认为很有意义的,我可以拿出许多这方面的老城市资料照片,是胶片记录。希望可以交流。浅见,说不完。

《无锡老火车站折迁改造》无锡老照片系列(15)

1986年3月,无锡老火车站拆迁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无锡市拆房公司承接了拆房任务,因无锡拆房公司是无锡市建材贸易中心的一个下属单位,当年我在无锡建材贸易中心宣传科工作,拍摄拆迁改造工程过程是我的工作需要。二楼安全第一,速度第一,质量第一宣传标语的美术字就是我写的,这张照片记录了无锡市重大市政工程的事儿,已经是32年以前的事情了。

《俯瞰杨腰湾龙船浜》无锡老照片系列(17)

1996年,春天某一天,从南长街沿河拍摄这一张照片,现在杨腰湾龙船浜地区已经改造成休闲娱乐的餐饮一条街。

《交流》无锡老照片系列(18)

1988年,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文联会议室举行,会议休息期间,无锡市著名书画家倪小迂,和著名书法家史克方老师在交谈,由于倪小余老先生耳朵有点背,所以他们两个老先生在一起交谈的时候用笔写文字交流,倪老先生写一句史克方老先生写一句,这种方式虽然有些不便,但是交流很融洽。倪小迂老先生是倪云林的后裔。席建南摄,谢谢转发。

《大运河》无锡老照片系列(19)

江南有水,如果你在卫星图上看江南,河网密布如同人体血脉一样,密密麻麻,滋润着这块肥沃的土地,鱼米之乡。


江南没有干净的水,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有了好些年头了。上初中时,在太湖拖山岛学农劳动,军嶂山的马队长摇橹去拖山岛,那个时候太湖水可以捧起来直接喝,湖中水草丰茂,游鱼清晰可见,晚上漫步岸边打上手电筒,小鱼虾就会朴朴的向岸上跳。那年代大运河的水也是非常干净的,居民们在河里淘米,洗菜,洗衣服,孩子们也是在运河里边学游泳,70年代大运河和江南的水还是非常干净的,但是现在江南几乎没有干净的水了,太湖每年都要暴发蓝藻,恶臭熏天,只是爆发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江南越来越没有干净的水,鱼米之乡,肥沃的土地也越来越少,从卫星图上看看你就会知道这个事实。2007那一年,无锡爆发了太湖蓝藻,各级政府下大力气进行整治,无锡的水系有了一些的好转,但是全面改善江南的水质任务相当重,大运河穿无锡城而过,大运河,太湖是无锡的母亲湖母亲河,我们是喝大运河的水,太湖的水长大的,所以说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怎样去保护环境?保护大运河,保护太湖水。

《邻居》无锡老照片系列(20)

1992年无锡市高墩上,我拍了一张名叫邻居的照片,老的民房比较破旧,但是可以看出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抱着小孩的年轻妈妈和揣着碗吃饭的邻居,在交谈着什么。以前的邻居,可以是蜂窝煤借个火,可以在菜市场上买菜帮忙顺带一起菜,可以是放学的小孩在隔壁吃一顿饭,可以在晾衣服的时候向隔壁借一根竹子,可以小孩子游戏闹过家家,可以...........总之,物质条件虽然不好,但是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当今社会各个城市高楼大厦林立,老的居民区越来越少,城市越来越漂亮,但是你发觉没有?以前那种邻里之间的和睦融洽关系几乎没有,隔壁邻居住的是谁?不知道?姓什么,不知道?甚至在电梯里相遇都是冷眼相对,带着一种戒备的眼神,为了一个小孩练钢琴闹出一点声音,邻里之间可以翻脸。


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来物质文明建设是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却有许多的失落,我非常怀念以前邻里之间的关系。

《趟着洪水去上班》无锡老照片系列(21)

1991年7月2号,晚上七点钟我在无锡吟春书场电影院看电影,只听见外面哗哗哗的下大雨,就像天缸破了一样水倒下来似的,没完没了的下雨一刻也没有停,电影散场后只见马路上一片汪洋,回到家里只看见妻子也在也在舀水向室外泼水忙乎,我家也被水淹了。(那年我家住上马墩简易房),暴雨还是在哗哗哗的下的不停,那天晚上我们根本就没有睡觉,我心里非常想出去拍照片,又不好意思和妻子说,上午八点,我妻子要我出去打酱油,我心一喜机会终于来了,手里边藏着美能达x300照相机就往外走,马路上到处一片汪洋,有居民自发抗洪救灾的,眼前的景象简直就是乱透了,我也小心翼翼地漫步在洪水中,撑着伞,边拍照边保护着照相机,就怕摔倒,来到机电仓库旁边水越来越深,水深大约有50公分,看不见路,我是慢慢的移步凭着感觉趟着水走,马路上的水越来越深,非常非常脏,水面上飘着油,一股机油味,我慢慢的走到一个居民的楼房,我爬上三楼往下一看,马路一片汪洋,花花绿绿的雨披骑着自行车的职工躺着洪水去上班,水面上飘着污油,雨还在下,我用照相机俯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大楼,在慢慢的向东门立交桥方向走,正值上班的高峰,眼前景象更惊人,东门立交桥已经被洪水所淹,成为一个很大的水库,立交桥下面已经有两辆汽车被淹在里面,一辆是公交汽车,还有一辆看不见,据说是卡车,上班的职工被堵在立交桥的两边,根本无法通行,立交桥两边挤满了许多看热闹的人,立交桥上面是铁路京沪线主干线,危在旦夕,那天上午我整整拍了一个胶卷,因为没有思想准备,午饭后我回到家,只见妻子还在忙碌,他说了我几句,我只能捏着鼻子不响,为拍到照片而心生暗喜。当年全国各地都在抗洪救灾,我自己挑了这一张照片,《趟着洪水去上班》投稿砥柱中流全国抗洪救灾纪实摄影大赛,荣获铜牌奖。我和顾祚维老师两个人去北京新华社领奖,顾祚维老师获得了一个全国抗洪救灾新闻摄影十佳先进工作者奖。我们的作品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出席颁奖的嘉宾有李瑞环,田纪云,楊白冰,吴印咸等领导和摄影界的老前辈,规模很大,我看见展厅里,我的照片上放了一朵小红花,据说铜牌奖以上的作品都放一朵小红花,整个展厅里,我第一次看见全国赫赫有名的摄影记者摄影家,例如:乔天富,唐师曾,于惠通等,我的那张《趟着洪水去上班》的照片,第一次上了中国画报,人民画报,而且照片放的很大,说实话,我心里边有点喜滋滋。

在新华社获奖作者交流会上,我第一次看见蒋齐生老前辈,也第一次听到了他说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理论,非常受教育,也就是说,拍照片的人要两手硬,一手是拍照硬,一手是写文章硬,要两手硬才是真正合格的摄影工作者。蒋齐生老师是中国新闻摄影协会的主席,他两手硬的理论,一直激励着我以后的摄影实践,我一直坚持拍摄社会题材为主要内容,觉得这是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责任。现在想起来已经是27年前的事情了。

《老城,书园弄》无锡老照片系列(22)

1998年,无锡老城市书园弄,随着城市改建被拆迁掉了,以前这里是民居平房,有无锡市和平电影院?,沿街两边是店铺,灵通服装一条街,曾经生意火爆了十几年。

《体育彩票热》无锡老照片系列(23)

1998年8月,无锡市体育场,正在举办体育彩票摸奖活动,活动现场规模很大,彩旗飘扬,用钢构搭起来的领奖台上,放满了各种奖品,有自行车,有摩托车,有桑塔纳汽车,所有奖品,都用红绸缎挂彩着,喜气洋洋,特别诱人,广场现场四周用高分贝的喇叭,一刻也不停地广播,像文化大革命时-期开斗批会的情景再现,几个主持人轮换上场扯着嗓子报告喜讯,"报告,报告,几号几号获得了什么奖,请获奖者上台对号领奖",这喜讯对现场活动摸奖者是多么的煽情,鼓励,那可是两块钱,如果交好运就可以获得一辆桑塔纳轿车的梦想啊,多么的诱人,我为了拍照爬上一个高架上,往下一看那可真是人山人海,人潮涌动,彩票的工作人员点数现金的手都忙乎的抽了筋。在这抽奖的人群里,有老人小孩,老师军人,各种各样职业人,有的是化十块钱小来来碰碰好运,当然也有花几百几千几万的人来碰运气,想获一辆桑塔纳轿车。我看见一位80岁老人获了一辆桑塔纳轿车上台领奖,浑身披红戴绿,像个新郎似的,据说他只花了十块钱获了这么一个大奖,话也说不好只站在台上傻笑,我真为他的心脏担心受不了,总之,在体育彩票摸奖的现场,人人都象打了鸡血似的亢奋,不管是出于什么心态,目的,都是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支持。


有社会学家撰文说,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赌性,这是人客观存在的一个弱点,由于这个弱点,所以世界上产生了许多博彩业,例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赌城,马来西亚的云顶赌城,澳门赌城等,每天开业生意火爆,据说马国的云顶赌城,每周都有跳楼自杀的,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在澳门开赌城的,我曾经认入识的一个房地产朋友,他在澳门赌城一夜就输掉800万人民币,一夜就头发全白了,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事业挫败,所以说赌博这个事最好不要玩,轻则妻离子散,重则家破人亡,吃喝嫖赌,赌博最不能碰。

无锡市北塘区竹场巷很有名气,因靠近古运河旁边,民国时期北塘区沿岸的码头非常忙碌,大运河运输一片繁忙景象,运河岸边经营各种轮船运输的工具器械商铺特别的多,竹场巷就是其中之一的商铺,专门经营竹子产品,如船员撑船的竹槁子许多都由竹场巷经营,名气很大。这张照片是1990年拍摄。

《家》无锡老照片系列(25)

我有一个摄影学生叫李杰,他是正而八般设宴拜师的学生,李杰先生是南国之风装潢公司的董事长,民主建国会江阴支部主任,和我同属一个民主党派,为人随和,做事敬业,所以他公司生意做的很红火,每年春节,李杰先生总要邀请我去参加他家里的年夜饭,我也非常主动的,每年为他们拍一张全家福照片,李杰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普通的职工,李老伯年轻的时候当过兵,面容清秀,身体硬朗,站在我旁边就像一棵树,腰板总是直挺挺,讲话干净利索,"席老师好",说起话来一板一眼,一听就是军人作风很精神,哪像70岁的老人。李杰他妈是个爽快的人,屋里忙前忙后都是他的事,干活快手,孙子围着他身边转,笑起来脸就像一朵花,哈哈哈非常亲切感,我感觉她年轻时应该是一个纺织女工,劳碌勤快了一辈子。李杰兄弟姐妹多,弟弟,堂兄也都是搞装潢的,公司业务都不错,据说平时都忙,唯有春节大家都可以聚聚,嗑嗑瓜子喝杯茶,交流交流工作上的事情,叙谈叙谈社会上的,新闻,领着孩子给爸爸妈妈磕大头,拜年!在一起团圆吃个年夜饭,其乐融融。
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家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居所,家是一个可以互诉衷肠的地方,父母在,家就在!只要家在,他始终在呼唤着远离故土的游子,他始终期盼着叶落归根的灵魂。
今天是中秋节,朋友,别太那么忙乎了,回家去看看父母和父母亲吃一顿团圆饭,家,有期盼你的眼光等待着你。

1982年,无锡书法专科学校成立,陆老师是我们的书法老师,从那年起我们相识相交至今,陆老师是无锡师范学院的专职书法老师,一些欧阳询楷书著名,社会上有许多商场,学校,都有陆老师的匾额题字,90年代初,我曾经多次登门拜访陆老师家里,请教书法练字方面的问题,陆老师,总是一一作答诲人不倦,体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一种敬业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影响。1991年秋季,无锡市老年大学书法班,陆老师担任书法指导老师,那年无锡市老年大学地址在槐古桥堍,我征的陆老师的同意,坐在书法班的后排,用美能达x300照相机,200毫米的长镜头,抓拍了陆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孙过庭《书谱》,学员草书作业的点评分析课,此情景一晃是27年前的事情了。

30年前的某一天我突发奇想,我想为无锡市文化艺术界的名人,拍一个系列性的照片,留下历史性的影像资料,促使我有这个想法的缘由是,无锡现代史上瞎子阿炳华彦均,日伪时期良民证上的一张照片,带着墨镜,帽子,一付病态的样子。瞎子阿炳华彦均,是无锡人的骄傲,《二泉映月》享誉世界,给无锡带来无尽的荣誉,但是瞎子阿炳华彦均,除了那张病态的照片,再没有见过他其他的照片,所以我想为当今无锡的文化艺术界名人,拍个系列性的照片,把他们拍生活化,拍平凡拍活,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顾祚维老师,顾老师表示非常支持,称赞我这个想法非常好,如果拍成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但是难度非常高,比如说你要拍钱钟书,人也见不着怎么拍?这不仅仅是费用相当高的问题,主要是联系人难度相当高,那时候我自己还搞企业,时间上的确很难保证,所以我仅仅拍摄了几个,如书画家王汝霖,画家华士清,书法家史克方,庄瑞安,王浩群,刘铁平,周稚雲等,陆修伯老师就是其中一个。现在想起来又是30年前的事情了,想法很好,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做保证,民间要做成一件事情,难度太大。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一辈子也做不成几件象样的事情,想好了要做,就抓紧时间去做,不可虚度人生,这是我悟出来的一个道理。

《卖大米》无锡老照片系列(27)

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老百姓的口粮是供给制的,按人头算,大人,小孩的定量都是不一样,每一个月拿粮票到粮店去买大米,定量买大米以后,一袋米几十斤扛回家此情景70年代还有,记忆犹新,那个年代,每家每户的口粮几乎是不可能多余的。在1962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的年代,闹饥荒,我是出生在南门羊腰湾姚巷的,童年时代喝的粥,浠到可以把萝卜干扔到碗里溅出水来,喝完粥以后,奶奶交代用舌头把碗舔干净,几乎不用再洗,此情景在我的脑子里还记着,据说在那年代大饥荒,许多农村还饿死了人,由此可见,大米作为人主要的口粮是多么的重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迅速,各方面物质丰富起来,80年代初中国逐步取消了口粮凭票供给制,现在的孩子对这一段历史是不了解的,当今中国奢靡之风,不爱惜粮食,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我们不可以忘掉了历史之痛。这张照片拍摄于1997年五爱新村。

《清明桥,老居民》无锡老照片系列(28)

无锡市南长街旁有古运河,从南市桥至伯渎港计程有五公里长,河面不宽,约15米至30米之间,但是以前河运繁忙,有客运轮船,也有货运轮船,运黄沙砖头建筑材料等,数十条大驳船,有前面一条领行船牵引着,蛇一样的游行在古运河上,古运河两岸的居民,在码头上淘米洗菜,洗衣服,轮船开过溅起的浪头,一阵接一阵,妇女们急急地抢衣服,就怕被浪头冲走,也不顾溅的一身水。夏天,男男女女的青年在古运河里学游泳,也有一些游泳"健将"扒运船,随运船开到西门桥再游回来。也有爬上运船偷西瓜的,被抓到了罚站在运船上,开到吴桥再放回来。不知怎么搞的?我现在偶尔做梦还会梦见古运河里游泳的情景。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是清明桥,历史悠久,是典型的石拱桥,全部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桥,中间是一个半圆形的桥洞,两傍是较小的半圆形桥洞,远看如一弯圆月,造型典雅精致,桥身班驳落里,桥上面还长了一颗树,从桥缝里边窜出,风风雨雨昂首挺立。桥面上拾阶而上的路面,被岁月的工匠大师打磨的光滑溜溜,下雨天,女人们打着花伞在桥上飘过,如诗如画。清晨,农夫挑着素菜急急地赶早市,红领巾蹦蹦跳跳的去上学,奶奶挎着菜篮子在交流,今天的素菜哪个便宜点?白天,商人的吆喝声不绝其耳,傍晚居民们揣着饭碗在桥上吃,顺便赏个景,远眺晚霞落日,耳听轮渡呜鸣,炊烟飘香,邻里闻声。清明桥真是一座繁忙的桥,从早到晚。清明桥从古至今,不仅仅是一座交通的桥,更是百姓情感生活交融的桥,在人们心中渐渐远去。
2008年,政府对南长区老街全面改造,花巨资打造全新的南长街老街,树上挂灯结彩,运河两岸的居民房挂上了红灯笼,旅游船来来往往,沿街的商铺酒吧,彻夜喧闹,每逢周末节日,南长旅游古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成就漳现。只可惜原住民没有了,平日里马路上一站,人数可点,唉!清明桥也仅仅是成了旅游人拍照留念的桥,时尔清冷,时尔热闹。

《市中心健康路》无锡老照片系列(29)

1999年,无锡市健康路全面改建工程开始,市中心健康路段,很快就要被拆迁,我把健康路用照相机拍了个遍,至今保留着市中心健康路的全部影像资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新华社发了长篇通稿《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的建设发展高潮,那年代鼓励有技术有特长的人员,可以出来搞经济实体,有的还可以不拖脱离工作单位,挂职出来搞经济实体,这就是当时的大形势。那时候我在单位党委宣传部做宣传工作,有一天组织科长王元义找我谈话,说要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做经济工作,我们机关科室排来排去就算你有技术特长,又年轻,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挂单位的名义搞,一个是你自己搞,领导希望你出来带个头,当时我听了脑袋就蒙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当老板,当年我39岁,我决定尝试一下。

39岁那一年,我特别的烦躁,为啥?因为人生40而不惑,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节点?不可选择错。当年《江南晚报》总编蔡贵方,已经接受我到报社当美术编辑,我自荐去见蔡总编的时候带去许多获奖证书,蔡总编说我知道你们兄弟俩,席建民是画连环画的,你是搞摄影的,我们报纸也用过你许多照片。那时候我是《中国建材报》特约记者,《经济日报》特约通讯员经常发稿,那时候我就知道中国没有《新闻法》。两种选择很矛盾,最后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学做经济工作,所以在健康路79号第一次开店,一间60平方米的平房,租金12000元,开始就是做名片电脑刻字,开始了我所谓的老板生涯。记得第一个星期我就像一只没头苍蝇一样,站在店门口马路上,见熟人朋友,就硬把他拉到我店里面来坐坐,实际上就是高告朋友我开店了。开始当老板是什么感觉?就好像一个人掉在河里往下沉,能抓到一根稻草就算不错,从每一个月领工资到每一个月要给别人发工资,去掉一切费用,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劳动报酬,是啥感觉?人都是逼出来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当老板的,我接到的第一次业务,是为了迎接省运会,在新造的体育中心,喷变新的座位编号,正直八月酷热的天我从早到晚亲自干,跟我干活的农民工换跑了三次,尽管我好饭好菜西瓜伺候也没用,一个月下来老婆称我像个黑人,实在辛苦,那月我挣了6000块钱。自从健康路开店,我从来没有星期天没日没夜的工作,一年半以后,那老房主就把房子卖给了我,我算是有一个自己工作的根据地了。那时候我做建筑模型也算是一个绝活,而且越做越大,慢慢的开公司了,我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国家消化了几十个人的吃饭就业问题,这是我这一辈子至今为止,可以骄傲的事情,记得以前许多记者问我,你怎么搞成功经济工作的?我这样回答,认真做人,拼命工作,善于学习,做工作狂。现在我公司有我儿子接管多年了,我跟他说,"要善于学习,挑战自己,善待员工,经历磨难,完美人生",他大学毕业以后有非常好的公职,南方航空公司工作,现在每天烦恼劳碌,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为国家,承担几十个人的吃饭就业,一个八零后私企业主,理应受到社会的尊敬尊重,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思想最符合中国国情,民生主义是人类最大的主义。我当老板20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什么市场经济一定优于计划经济?就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而劳动力是最具有活力的,最具有革命性的",我是七八级的大学生,我是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这些基本原理我是懂得的。

这张照片的地址就是现在的喜福楼饭店,事过境迁又将是20年前的事情了,我真想写一本自传的书,叫《我当老板20年》从一个团干部一个宣传工作出身的,学文科艺术的,脱变成一个老板企业人,经历了怎样的烦恼,苦痛心历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社会改革开放当中的成就,问题,一个企业人的经历最能感同身受,滴水映海。

《摇车湾被拆》无锡老照片系列(30)

1996年,无锡市崇安区摇车湾被拆迁,摇车湾地区算是处于无锡市的市中心,和平电影院就在他旁边,这里的老房子,大多数是,清末明初的房子,平房居多,二层楼的房子也不多,可以说是无锡市老居民区代表之一,随着城市大面积改建,已成记忆。

《沙文丼76号》无锡老照片系列(31)

1996年无锡市摇车湾地区要拆迁了,沙文丼76号邻居门墙上已经写上拆字,我特意把它拍了下来,因为这个房子是民国时期建造的房子,很有特点,两扇木门,一对门环,门的上面是砖雕,门坎也是木头的,要跨过去,两扇门窗也是木头的,包括放在门口晒太阳的马桶,我也很熟悉,能勾起以前母亲每天的作业,一副对联,喜气洋洋大有年,生气勃勃人长寿,过年了,中国的老百姓每家每户总是有贴对联的习俗,把一年的喜庆祝愿,期盼,都贴在门上。

年轻时听我母亲说,我外公就是个建筑师,老的第三人民中学校舍房子就是我外公设计的,他是个知识分子,画画和建筑师是他的职业,40几岁得了痨病,英年早逝,我出生在南门羊腰湾姚巷20号,祖上的老房子是我外公的遗产?两开间六米宽,木头的门窗,每天早晨起来先把木头的板卸下来,再用竹竿把木窗撑起来,木窗下面也是木板,我看见外婆出去买菜回来,把手从窗子伸进去,掂起着脚,把门闩一拉,门就开了,阳光普照,那年代没有门锁说法,也不存在有小偷偷东西的说法,民风很好,外婆在门口捡菜,和邻居唠家常,我坐在门口的小板凳子上,眼睛经常往天空上看,有没有飞机飞过?外婆经常夸我很乖,胖乎乎的脸,很能坐得住,我回去儿童时代我是有点乖,甚至乖的有点傻呼呼。

由于外公死的早,家里只有三个女人,外婆,我妈妈姚巧娣,我妈妈妹妹叫姚巧妹,迫于生计,我妈妈八岁就到申新三厂(就是后来的国棉壹厂)做童工,一直到退休,姚巧妹在无锡缫丝一场也做童工,姐妹俩开始了艰辛的童年生活,由于外公英年早逝,家里三个女人却没有一个男人了,本来比较富裕的家,一下子生活就艰辛起来了,这说明一个家,如果缺少一个女人或者是缺少一个男人,都是不完整的家,留下一个很大的房产,家,仍然是不完整破碎的家。

我听母亲说,那时候从南门到申新三厂走去上班,要经过体育场,到处是一片坟地,上夜班特别吓人,感觉是有鬼出现,坟场到处是嘘嘘的响声,而且还有打劫的人。那是年代童工上班自带饭的,手里拎着饭盒冷冰冰,瑟瑟发抖,路过坟地总是心里在想,不要碰上鬼。在厂里边做工,如果发生错误,做的不好,拿么温(领工班头)要用竹条子抽打手掌,让女童工吸取教训。我母亲是国棉一厂的纺织女工,真是辛苦了一辈子,今年四月份他已经走了,86岁。

母亲她以前还跟我说过,她经常看见瞎子阿炳华彦均,穿一身长衫,拿一把二胡拉二胡,带一副墨镜,脏兮兮的,就是沿街要饭的叫花子。

现在清末民初的老房子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城市里几乎是看不到了,江南的农村,也是要去花心思去找的,就像淘宝一样,大海淘针,无锡安镇那农村,农民也是住30层高楼大厦了,就是现在所谓的新农村。老房子越拆越少,拆断了历史,拆断了记忆,是好是坏很难说清。

《拆迁户团圆饭》无锡老照片系列(32)

无锡夹城里老的居民住宅区,在无锡南长区,这里集聚了几千户居民,是无锡老居民典型的集聚区,我在这里用照相机大概已经拍了20年,记录了这里居民的生存状态,喜怒哀乐,做一个人文影像资料的存记。无锡夹城里拆迁工程大概已经进行了十年,现在大概还有150户人家,没有搬迁走,老年人居多,彻贫户居多,搞拆迁工程的外来戸人员居多,现在到夹城里去走一走,到处都是拆到的房子,一片狼藉,乱糟糟臭哄哄,外围的墙上都贴满了,拆迁工程的优惠条件和政策广告牌,但是还有"顶子户"在这里坚守着祖产阵地,我拍照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被拆居民指责,阻挠,有的甚至要打我,说我是政府派来的,我说我仅仅是喜欢拍照,记录城市印象,他们却说破房子旧房子有什么好拍的?说不清道不明,拍记录摄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候还会碰上王八蛋,有时候会碰上拆迁队伍,有时候会碰上老同志,他说"虽然我住在非常破旧的房屋里,但是我很爱我的家,我很爱我的国“,说我不去拍高楼大厦,太旧房子是啥意思?反正拍记录摄影不是那么顺利,麻烦很多,也很危险,当然也有很好客的住户,我非常守信用的送他们照片留念,他们非常客气的请我吃饭,千谢万谢,说这个拍照的人又来了,拍记录照片需要学会跟人沟通,这也是基本功训练,不会沟通不可能拍好照片,在气氛融洽的情况下,我也经常说,"政府改造低洼地区这是对的,城市要发展要改建这是对的“。也有摄影的同行问我,拍夹城里老城市有什么意义?我说"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城市发展变化太快,再过10年15年,老城市就彻底没有了,我是抢救性的拍摄,把老城市记录下来,我觉得这个拍摄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实际上我这20年拍了大量的无锡老城市照片,比如:棚下街,北塘区,周新里,火车站地区等等,以后我可能会出一本摄影书,就叫《无锡夹城里》它是一种人文社会记录,不存在艺术不艺术。


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摄影时代,艺术摄影很吃香,拿起相机就是为艺术而色,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甚至认为"艺术"这两个字,有时很误导很害人。2015年,我参加各种国际摄影大赛,共入选入展16次,画册和入选证书纷纷飞来,我才认识到,原来国际摄影大赛也有许多垃圾摄影,并不是很神圣,举例:一个上身裸体的美女,在摄影棚里拍的,两只勾魂的眼睛看着你很性感,两只硕大的乳房,放在玻璃上,对称反应成像,女人看了脸红,男人看了上面有想法,下面没办法。表现老人的满脸皱纹像刀刻一样,表现手法陈旧,毫无新意,也都是获奖作品,有啥意思?所以不要太迷信国际摄影获奖,不要太迷信加入国际摄影组织,十年前,我收到英国皇家摄影协会的登记表,了解到初级会员就要每年交1700元会费,我想我难道要在我的名片上加这么一个名头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填表,多了。一个摄影人必须明白什么是好照片?我认为,至少能留住历史影像的照片就是好照片,我愿意为此努力。


这张照片是我十年前拍的,夹城里一家人即将拆迁前吃的团圆饭,温馨的场景。

《工地午餐》无锡老照片系列(33)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6年,无锡火车站大面积改建工程工地,这两位工地午餐的青年,是无锡市建筑一公司的员工,无锡建筑公司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大的国营建筑公司,公司12层大楼当时在无锡属于最高的大楼,牛气冲天,员工月工资大都在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建国在那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