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中药方方得问题,和在哪能把这些药制成方便服用的方剂

【图文】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
大小:679.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你的位置 : &>&&>&&>&&>&正文
黄芪制成的中药有哪些 这些中药方剂里竟都有黄芪
字体:大小
  虽然在现在被用于多种途径,不过毕竟是中药,最重要的还是药性。现在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医学有哪些中药方剂里有黄芪的成分在吧!
  用到中药黄芪的方剂如下:
  芍药黄芪汤
  拼音:sh&oy&ohu&ngq&tāng英文:PaeoniaeandScutellariaeD概述:芍药黄芪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芍药黄芪汤:
  组成:芍药四两,黄芪、白芷、桂心、生姜、人参、川芎、当归、干地黄、甘草各二两,茯苓三两,大枣十枚。
  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水、酒各半煎服,日三次。功能主治:《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芍药黄芪汤主治产后...
  升麻黄芪汤
  拼音:shēngm&hu&ngq&tāng英文:CimicifugaeandAstragaliseuHedysariD概述:升麻黄芪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之升麻黄芪汤:
  组成:生黄芪15g,当归12g,升麻、柴胡各6g。
  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之升麻黄芪汤主治妇人转胞,小便滴沥不通。《天津医药》方之升麻黄芪汤:处方:生黄芪30克...
  五味黄芪散
  拼音:wǔw&ihu&ngq&sǎn英文:概述:五味黄芪散为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十二方。
  组成:黄芪、麦门冬、熟地黄、桔梗各五钱,甘草二钱半,白芍药、五味子各二钱,人参三钱。
  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煎服,日三次。功能主治:主治因嗽咯血成劳,眼睛疼痛,四肢困倦,脚膝无力。...
  当归黄芪汤
  拼音:dāngguīhu&ngq&tāng英文:概述:当归黄芪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之当归黄芪汤:
  组成:当归、黄芪、地黄、川芎、地骨皮、芍药各半钱。制法:上药为粗末。
  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疮疡痛不可忍。运用:如发热加黄芩;烦躁不得眠加栀子;呕则倍加白术。
  《证治准绳&女科》卷五方之当归黄芪汤:组成:黄芪、芍药各二两,当归三两。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
  内补黄芪丸
  拼音:n&ibǔhu&ngq&w&n英文:AstragaliPillforInternalN概述:内补黄芪丸为方剂名,出自《外科精要》卷下方。
  组成:黄芪八两,木香、肉桂、沉香、乳香各一两,当归三两,绿豆末四两。
  制法:上药为细末,用姜汁绿豆粉糊为丸。用法用量:熟水送下。功能主治:主治针砭所伤,恶寒发热,脓水不止,肌肉不生,疮口不敛。...
分享给小伙伴们:
养生加油站
大家正在看
肾虚的调理方法 男人常吃这三样食物永远不虚。肾虚是男人都不愿面对的问题,但现实中很多男人都或多或少有肾虚的现象。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男性朋友们可以从饮食上入手赶跑肾虚,快来和菜谱网小编学学吧。....
扫描二维码添加为微信好友
扫描二维码手机穿越看文章当前位置: >>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邓中甲教授 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 02、发展简史 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 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 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 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 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 08、方剂的配伍(一) 09、方剂的配伍(二) 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 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 、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 12、剂型更换的变化 13、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4、麻黄汤(二) 、桂枝汤(一) 15、桂枝汤(二) 、九味羌活汤(一) 16、九味羌活汤(二) 、香苏散 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 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 19、银翘散(二) 、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20、麻杏石甘汤(二) 、越婢汤、柴葛解饥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21、败毒散(二) 、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 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 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25、济川煎(二) 、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 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27、大柴胡汤(二) 、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28、四逆散(二) 、逍遥散(一) 29、逍遥散(二) 、痛泻要方(一) 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 第四章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31、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犹兰案椒健⑾堑鼗铺 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 34、龙胆泻肝汤(二) 、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35、清胃散(二) 、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36、芍药汤(二) 、白头翁汤 小结 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 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 38、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 39、吴茱萸汤(二)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 40、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及附方、阳和汤 41、第七章: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四君子汤及附方、补中益气汤(一) 42、补中益气汤(二) 、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一) 43、完带汤(二) 、第二节、补血、四物汤及附方、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一) 44、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二) 、归脾汤 45、第三节:气血双补、炙甘草汤剂附方 第四节:补阴、六味地黄丸及附方(一) 46、六味地黄丸(二) 、左归丸、大补阴丸及附方 47、一贯煎 。第五节:补阳、肾气丸(一) 48、肾气丸及附方(二) 、十补丸、右归丸 。第六节:阴阳双补、地黄饮子。第八章:固涩剂 49 第一节固表止汗 牡蛎散 第二节敛肺止咳 敛肺散 第三节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50、第四节: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 第五节:固崩止带 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一) 51 易黄汤 第九章安神剂 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 第二节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52、第十章:开窍剂 第一节:凉开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53、至宝丹 第二节:温开 苏合香丸 54、第十一章:理气剂 第一节:行气 越鞠丸、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55、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第二节:降气、苏子降气汤(一) 56、苏子降气汤(二) 、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57、第十二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之桃核承气汤、气滞血瘀之血府逐瘀汤 58、气虚血瘀之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 59、温经汤、生化汤、失笑散 60、桂枝茯苓丸 第二节:出血止血、血热出血之十灰散、咳血方 61、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 62、第十三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 63、牵正散、玉真散、消风散、小结 第二节:平息内风概述 64、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一) 65、镇肝熄风汤(二) 、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 66、第十四章:治燥剂 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 67、清燥救肺汤 第二节:滋阴润燥、增液汤、麦门冬汤(一) 68、麦门冬汤(二)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 第十五章湿剂 第一节:燥湿和胃、平胃散 69、平胃散及附方、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一) 70、茵陈蒿汤及附方、八正散、三仁汤 71、三仁汤(二) 、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 72、二妙散 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及附方、猪苓汤(一) 73、猪苓汤(二) 、防己黄芪汤 第四节: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 74、真武汤及附方、实脾散(一) 75、实脾散(二) 、萆Z分清饮 第五节:祛风燥湿、羌活胜湿汤及附方、独活寄生汤(一) 76、独活寄生汤(二)第十六章:祛痰剂 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及附方、温胆汤(一) 77、温胆汤(二)第二节: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 第三节: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78、贝母瓜蒌散(二)第四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79、第五节: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章结 第十七章:消食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80、健脾丸、章结 第十八章:驱虫剂、乌梅丸 81、总结、 《方剂学》的性质和任务、中西医对药理的认识之差别 82、中医用药量的特点、剂型举例、煎服方法、配伍特点、中医方药毒副作用分析及控制 方剂学 01 讲方剂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集中反映在它在临床上体现出整体动态的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思想,动态的思想,在《方剂学》中反映得非常突出。 因此,它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学科 的重视上很大差别的一个方面。现代医学重药轻方,它是以药物为基本单元,即使有方,也把它还原 为药。中医学有轻药重方的特点,有些人说,重药更重方。第一部分:绪言讨论三个问题 1. 什么是方剂, 《方剂学》 。 2. 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务。 3.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什么是方剂、 《方剂学》? 有些人误解为处方签上写上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就说“这个方剂怎么样”。把任何一个处方和方 剂等同。这是不恰当的。因方剂有很严格的规定性的。“方”有规定,规矩的意思。“以规成圆,以矩 成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剂”字在战国以前与“齐”是相通的。工具书中解释“剂”为“排比而整齐 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排比而整齐”指事物排列当中,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 它都有一定的整齐度。有一定的规矩,这叫“剂”。既使是高高低低的,参差不齐了,但是它符合一 定的规定性,也叫“剂”。 由此可见,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 《汉书 艺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方”的规定性,它涉及到组织方剂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寒温, 也就是药性了,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经过一些炮制加工调配,水火之剂,达到“通闭解结,反之于 平”,达到治病目的。 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 选择合适的药物, 酌定用量, 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使), 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 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 的方剂。 方剂学是一个学科的名称, 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它强调 两个问题: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 剂的理论。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 理是理论,包括生理[脏像学说为代表]、病理[病因病机学说为代表],以及 治法、方剂、中药。 方剂学讨论的方面不仅仅是方,还在法。研究法与方这两个环节。 (2)方剂学不仅研究理论,还非常强调临床运用。在理论与临床运用方面探讨治法和方剂的本质,探 讨它的运用规律。 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务 从这个学科的性质来讲,划为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往往也把它叫做主干课。中医方剂学在传统学习 中是个桥梁课。是以前面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作为它的基础,后面紧 接着是临床课程即中医内、外、妇、儿各科,是使学员从基础跨越到临床的一个过渡。 过去师带徒往往先读《本草》,后背《汤头》,就上临床。学《汤头》、学方剂是随师上临床过程当 中学习。传统中医的教学没有象现代的大生产式的教育体制,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临床课这样一 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所以从传统学习当中来看,中医学的方剂学是一个桥梁课。 学习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和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 培养 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教材里根据方剂的不同性质把方剂分为三类 : 基础方 、代表方、 常用方。 基础方是历代方剂学发展过程当中,总结的一些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临床较少单 独以那几味药使用,它反映了病机共性。 代表方是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医学流派或者一些医学大家,在理论上创新的同时,相应 临床上产生的,代表这种理论的典型的方剂。 象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集中反映了李东垣“甘温 除热”治法。又比如象朱丹溪的大补阴丸。集中反映了他学术思想方面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 补阴学派的思想。 代表方的学习要结合它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来理解它。 常用方是经过很多年临床运用中被公认的,确定有效的方剂。 这三类方剂可以互相兼跨,很多的常用方本身就是代表方,有些基础方也具有代表方的特点,也可以 兼跨,也可以集中单独反映哪一个方面的方剂。每一类的方剂在学习的要求上是不同的。总之,通过 学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特别是在临床组方的能力,能够为学习中 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方剂学的学习方法1. 紧密连系已学各科知识 2. 正确处理理解与记忆的关系。 3.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实际上只进行了一半,更主要的是要在临床上学习,今后工作过 程当中,还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去反复深化、理解。 4. 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方歌类型有三: (a) 以《汤头歌诀》为代表的(即是以)汪昂的《汤头歌诀》的编写方法为代表的这一类方 歌,它有方名,功用,主治,药物组成,简明扼要比较全面、比较实用。成为人们首选。 (b) 以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为代表的方歌编写方式。它把药物的用量比例, 或者是绝对用量,都编在里面。 对于深入研究经方,研究张仲景的方,以在临床运用中深入 体会,是比较有效的。很多人在初步学习以后提高的阶段,喜欢背陈修园的这类方歌。 它没有方名,时间久,方背得多了以后,就互相混淆起来。 比如有的方还好说,酸枣仁汤,按照《长沙方歌括》&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 二甘一相调剂,服后恬然入梦乡”。药量比例都有,安神方面的功能也反映出来了。幸好第一 味药君药DD酸枣仁, 大家容易背出来。 但是换一个方, “泽胶猪茯滑相连, 咳呕心烦渴不眠”, 时间久了,这是个什么方呀。就想不起来猪苓汤这个方名了。 (c) 趣味方歌类,只适用应付考试,后面的效果很差的。 例: 暖肝煎“乌龟狗肉香又香, 加点茯苓和生姜”。 到后来香又香都是什么香呀, 早就不知道了。5. 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在中国古代的医籍当中,方书占得最多。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的特点,教学要求突出两个方面: (1)了解每一个时代特点, (2) 在每一个时代选择有代表性的方书作为重点学习了解的内容。 从先秦开始,到近五十年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到清为止选出 14 本方书。应该掌握是什么时代,历史 意义,它的特点、作者,(1) 先秦时期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的发展阶段。 方是后于药产生的, 对远古的先民来讲, 首先是跟药食同源有关系, 发现了中药,发现了药物的治疗作用,随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了解了药物之间相配,结合运用效果 更好,逐渐在相配中认识到药物的多种功效,这就形成了初步的方的用法,配方这种用法,我们把它 叫复方。从古代的医着中看,描述两味药相结合的用药是比较晚的,现在只能界定于春秋战国这个时 候最早什么时候产生的现在很难界定。但作为先秦时期来说,包括秦和秦以前,叫先秦。这时候的方 书,主要是反映在《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方书。把它的方所治的病划 分为五十二类。就这个书产生现在看是在战国时期,这个方书还是处于一种民间医学水平,因为没有 反映出辨证论治的东西。 过去都把 《黄帝内经》的内经十三方看作是历史最早的方书。实际上《内经》 最后成书是汉代。七篇大论一直是是唐代经整理才完全形成的。(2) 两汉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对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前面是一种复方的出现, 而且成一定规模了, 《方剂学》这个学科,不管从实践的运用到理论来说都是不够的。到东汉、西汉, 两汉这个时期,方剂学基本形成了,这个学科奠基了。主要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对方剂学形成中在理论基础方面, 主要是它的一个贡献, 起到了方剂学理论的奠基工作: 1. 我们现在统帅治法的是治则,治疗原则,不管是扶正祛邪或者平调阴阳,调和气血津液,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等等适合于一切病症所需要的一种指导思想,那这个治则基本上都是 《黄帝内经》里面建立的。 2. 《黄帝内经》归纳了非常多的治法,不论后世总结的哪类治法,如程钟龄归纳的“八法”, 或者张景岳归纳的治法“新方八阵” , “古方八阵”里面体现的治法,或者“十剂”里面的 一些治法,几乎在《内经》里都已经提到了,都总结了。 3. 《黄帝内经》的十三方过去认为也是属于经方范围的。认为是最早的方剂。十三方里从剂 型、服法以及到它临床使用针对的主治和后世医学运用的意义上看来,都有一定的基础, 一定的价值。虽然方量不多反映出这个时候的用方从剂型、服法上,比《五十二病方》时 期是有进步的。都是经方范围的。 4. 在方剂配伍的基本结构方面, 《内经》开始提出“君臣佐使”的理论。提出以 “君臣佐使” 作为组织方剂基本结构的要求。 《黄帝内经》为整个中医理论奠基,此处仅分析对方剂学的联系与贡献。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 1. 在《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奠定理论基础的同时,汉代《伤寒杂病论》也在医学内部以 及外在环境相互的促进下产生了。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当时的《内经》的很多 思想有关。中医藏象学说完全形成也是在西汉后期,阴阳五行学说用到医学上完全成熟也 是西汉。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全球性的那场流行病,在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经 验基础上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自己承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学习了《灵》 、 《素》 。在这个前提下,才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那《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那更 加直接了,首先它建立了治法,辨证。证候的本质是病机,针对病机,产生治法,治法指 导下组织方剂。他说“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就是指治法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和理论、药物 结合,形成理法方药体系,这是一大贡献。 2. 产生了一大批多少年来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名方。所以把仲景方称为“经方” 。它重方并 不多, 《伤寒杂病论》后来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合起来去掉重复的才 323 方,但绝大多数长期临床运用行之有效,直到现在中医界都非常推崇。 同时,仲景制定了很多基础方,对后世方剂学的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些基础方里 反映了很多配伍的基本结构。我们不光说这些方面临床疗效好,它配伍的基本结构对后世 的影响很大。就象白X、茯苓的配伍。到宋元时代,产生的以白X、茯苓配伍的方,仅仅 从比较有名一点的医籍里面来看,就有几百个。都以此为基本结构。从基础的方剂,针对 基础的病机,体现基础的治法,然后是基本的配伍单元。而且,从它的精炼的用药,准确 的用量,也反映出对后世组方配伍规律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这个时代,仲景《伤寒 杂病论》的出现是个大的飞跃。对方剂学的形成和后世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人们才 把它叫做“方书之祖” 。不是没有道理的。 到这个阶段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点,但并不等于 一切都不用发展。实际上宋元时期产生 “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口号,说得是太过了一 点,但也有它的道理。当然这句话出来以后形成的时方派,经方派是在方剂学运用研究中 的两大流派, 在运用中甚至有一种互相对峙的情况。 应该怎样很好地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后面在讨论到具体的方剂时,一个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也是“方书之祖” ,融理法方药为 一体,产生了一批对后世影响很大,到现在运用仍卓然有成效的方剂。 日本人对中国古代医家最推崇的就是张仲景,朱丹溪。他们甚至于用仲景原方药都不变, 这也太过,他们和我们交流时,说“你们怎么把张仲景的方改来改去的呀,加加减减,对张 仲景不尊重。我们开的小柴胡汤一剂,小柴胡汤两剂” 。我说张仲景自己就加减,仲景方里很 多基础方都有加减方法。 所以对《伤寒论》 、 《金匮要略》的学习、研究还应该很好地深入。 这是两汉时期的这两个经典著作对中医方剂学的形成发展的影响,就讨论到这里。方剂学 02 讲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三百多年里面,由于政权的更替比较频繁,战争比较多,社会、经济各方面都不太稳定, 因此这个时期大部头的方书还没有出现。 这个时期在中医理论的发展方面影响也比较小。 人们在社会 比较动乱的时期更注重实用所以这个时期出来的一些方书都以实用为主, 理论探讨方面少一些。 教材 介绍了三部书,在这个时期作为重点,《肘后备急方》 , 《小品方》和 《刘涓子鬼遗方》 本科生要求了解两部书的特点,一个是《肘后备急方》 ,一个是《刘涓子鬼遗方》。《小品方》是 已经早就原著找不到了,但是在 90 年的时候,汤万春先生从日本收集回来的残卷,加上其它的很 多书里,特别是象《外台秘要》这些里面摘取出来的这个内容,他著述了《小品方》。 (1) 《肘后备急方》这本方书作者是葛洪,葛洪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大的贡献。他既是医学 家,又是化学家,也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特点可用四个字概括:简、便、廉、效。用药和服用方法都很简单。药物的 收集或者服法方便,价格比较便宜。效果呢有很多从后世的应用来说,是比较确凿的。它叫《肘后备 急方》,简称《肘后方》。备急,说明它里面有很多急救方法和相应的方剂。所以在历史上是有一定 的地位的。 (3)《刘涓子鬼遗方》是属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外科的专科方书。其中很多到现在我们经常用于外科 的包括疮疡肿毒,包括火烫伤,这些用的主方中间象大黄这些用得非常的娴熟。它一百四十多个方里 面,三分之一以上都用了大黄。 所以它在外科学后世实际上运用药物当中影响是很大的。这是在这 个时期,以这两本方书作为一个代表,代表了这个时代特点,方量都不多,就拿《肘后备急方》来讲, 将一般的单方合起来才一千左右,所以方的量并不大,讲究实效。 (4) 隋唐时期特别在唐代从国家来讲整个比较昌盛称之为盛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政权稳固,对外的发展比较多, 交往也比较多,所以在内部安定了,医药发展也快,外部交流也快。这个时期的特点,大部头方书的 出现,在历史上也相当于上了台阶。 整个这个时期的方书,以《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基本能概括这个时期的特点。 《千金方》的作者孙思邈,大家称他药王,从这个书来讲有两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前 者有五千多个方,后者二千多个方,加起来不足八千,这部书的特点是在历史上比较早的,作为唐代 相当于集大成的方书。它把汉以后很多的上代著作中的方,和他自己经验的方收集起来,而且他总体 思想辨证思想,一种脏腑辨证思想,他在病症结合的分类,特别在脏腑治法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贡 献。他这个时期属于唐朝前期,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三岁,从隋朝末年隋炀帝时期,活过了这个高祖、 太宗到高宗,最后到武则天时期,所以时间相当长。在历史上这本书的影响也很大。《外台秘要》这 本书有六千多首方, 它收集方的特点, 因为它出在中唐, 时间是安史之乱前后, 而且从家族关系来讲, 跟唐朝大诗人杜甫还是表兄弟关系, 这个时期跟孙思邈又隔了一段时期, 所以又收集了这段时期流传 的方剂,以及很多海外传来的方和药,所以它里边也出现了很多,包括“乞力伽丸”之类,这个“苏 合香丸”这类的名称。所以这两部方书都是代表了唐代进入大部头方书出现这个时期。促使了方剂学 的发展。(5) 金元时期金元时期的特点是一种方剂学全面发展,就从时间来讲,为什么说全面发展呢,在方和药方面,特别 方运用之后,《内经》也好,《神农本草经》也好,提出的很多观点到这个时候开始使用。内经提了 君、臣、佐、使,“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但提出之后前面的医学著作和方书里 分析当中都没涉及,“神农本草经”里有三品,上、中、下分类,有归经,但归经这一思想,直到这 个时期, 在付诸实践当中才有了突破。 但集中反映在, 在这个时候方解开始出现了, 方论开始出现了, 这个时期归经理论开始用了,特别象“引经报使”的观点,张元素开始使用“引经报使”这个观点。在他 这个使用是个创造了,所以在方剂学方面发展,而且这个时期随着整个中医学,在政府比较重视的情 况下, 理论和实践全面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说金元四大家,易水学派,河间学派这些, 从学术、理论到创设的新方,总结新的治法这类应该说是轰轰烈烈。所以这个时候出现的 “古方不能 治今病”这种提法也推动了这种改革的前进。 一些方的运用,唐宋时代的气候跟汉代完全不同,差别很大。所以在这时期新的治法,新的方剂,围 绕方剂使用的新的很多理论发展很快。虽然这个时期处于很长一段是南北对峙,南面宋,隔着黄河北 面是金, 但是并没有影响对学术上南北的交往, 金元四大家里有些人有南方的, 有北方的, 北方为主, 但经常北方的生病后他又到南方去,这个过程。 特别应该指出, 宋代的皇帝有很多都喜欢医药, 不但支持, 自己动手参与其中, 自己来整理来写。 《圣 济经》也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实际”这两字这个概念的。它的绪言就是宋徽宗写的。从赵匡胤宋太 祖开始到宋太宗,中间几代皇帝都很喜欢医学。国家成立了“校正医书局”,把以往的一些医书整理出 版,象《伤寒杂病论》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分为两本。应该说在汉代的那么古老的医籍能保存下来,这 个时期这个国家组织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在印刷技术水平都相当低下的时期, 保存这些资料的价值很高,所以列出的方书,要掌握三本的特点。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是由国家的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它所制定的方子。这些方子是 通过临床的长期观察, 行之有效, 它所建立的基础应该说是在当时大量收集方子的基础上, 譬如当时的《太平圣惠方》 ,宋代的《圣济总录》 ,这都是收方一万多,两万多的这种大部 头方书,这么多的基础上,通过验证选出不到八百个方,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来发 布给天下,这个是公众承认的有效方剂,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药典。所以我们把这个书看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制定的成药典。这个方书里面收载了很多基础方,譬如四君自 子汤、四物汤、平胃散、二陈汤这些有名的这个时方里的基础方,这个方书占了很大比例。 而且这方书里的方由于它经过临床验证,在这么大的基数里选的,所以确实行之有效,流 传至今都是长盛不衰的方剂。 2. 《伤寒明理论》 ,这本方书对中医学、方剂学的贡献,主要是在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的理论 分析方剂。分析了《伤寒论》上包括麻黄汤、桂枝汤等在内的二十首方剂,那就说它的价 值是历史上开方论之先河。第一个来作方论是谁呢,成无己。它并不是方论专著,它主要 研究伤寒。所以只能说是第一个作方论,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方剂 ,开方论之先河。 3. 《小儿药证直诀》 ,用它来代表一些个体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一个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 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其中有很多直到现在仍然行之有效,广为采用的方剂,包括六味 地黄丸,清五脏热的很多方,从导赤散开始,有一套名方。 在这个时期很多的医学大家在制法、方剂上都有创新。刘河间的寒凉派,创了包括象芍药 汤之类的,对痢疾的用法,到后来调气活血治法的产生。李东桓产生了一批方剂,和他相 应的治脾胃的治法,以及甘温除大热的治法。以及张子和对仲景攻下方法的扩大运用,集 中在他《儒门事亲》攻下派这个著作当中。 象朱丹溪的“六郁”思想,以及他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补阴思想,充分地以他代表 性的方剂越鞠丸,大补阴丸这些反映出来的。 所以这个时期应该讲是中医学发展历史上进步很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方子是很多的。(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特点:明代侧重在方药共融发展,药方发展当中互相影响。 清代又走向由博返约规范整理这种特点。 在明代以《本草钢目》为代表的研究本草为主的专著里面收了大量方剂。附方单方加起来有 一万以 上。在本草书当中收载了方剂,这种方法的发明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过去象《神农本草经》 这一类是不载方的。《本草钢目》把方和药密切联系。而且《本草钢目》里有很多药怎么配伍,通过 配伍来控制功效发挥功效方向的描述,也是很突出的,还的架构了一种方和药之间的桥梁。 《本草钢 目》毕竟是本草书为主,但这种做法反映了方药的共融。方和药不可截然地隔离分开的,现在有一种 研究中药功效,孤立研究。 战国时代,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恐惧的。更谈不上对毒副作用的控制。而是说对他的 恐惧。孔子基本上是不肯吃药的。别人给他吃药不舒服了,他说什么?“丘未达,不敢尝”。战国以 前,凡是药物,通通把它叫毒药。而且错误地认为吃了药以后,就会有副作用。所以说“服药不瞑眩, 则厥疾不廖”。吃药如果没有头昏胸闷,没有这种反应的话病就不会好,所以在战国以前很多是在用 针灸,用气功、导引、按摩这类治病为主。西汉后期,开始由毒药的名称,改为叫本草。用药为主逐 渐就形成了一个主流。 为什么能够控制毒副作用呢,来通过配伍。中医在运用天然药物,使它成为中药,经过漫长历史,是 临床上经过反复的,也就是产生的长期毒副作用,逐渐克服它以后取得的成果。医和药应该是互相共 融发展、并肩前进的。方的发展促使了功效的认识。药物认识发展以后,又促进了遣药组方方面的拓 宽。 明代的《普济方》─61739 首方。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载方最多的方书。 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收方七百多。它是历史上第一部方论的专著。比较详细地分析方剂。从成无 己第一个用 《内经》 的君臣佐使理论, 来分析伤寒二十个方以后, 到这个时期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它形成了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论的一个专著。 清代中医的临床发展很快。出现了很多临床医家。他们总结的方书里面,融会了他们创设的,或者修 订过去的方也很多。在方剂方面出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1) 方论书很多。但不是很大部头的,从 《古金名医方论》以后,又出来《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以及《古方选注》等等,部头虽不大, 分析得更具体、更详细。(2) 在规范由博返约,规范适合于教学这个方面发展很快。出了一些对教 育方面很有贡献的人,包括陈修园。也出了一批适合于师带徒这类的教材,《医方集解》、《汤头歌 诀》。都是汪昂的。它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早期的方剂教材,适合初学的。它大量的选的都是他以前的 人们,历代的这些行之有效的好方子。里面很少他自己的方。他从规范它的项目组成、功用主治以及 简要的一些方义分析。基本都这个格局已经形成,但到后来的 八四年后的《成方切用》,这加减法 丰富了。以及到《成方便读》都属于这一教学类的。但是《医方集解》为其中一种代表。它在方剂分 类方法上,开创了一个综合分类法。作者是清代初期的。67 岁写出《医方集解》,79 岁时写出《本 草备要》。都是教科书形式,很少写临床,也不附病案。开创了中医教科书的设计。 《汤头歌诀》是用来配套的,作为学生教学当中记忆的、记诵方。 方歌还有个背诵的方法。我们觉得要先诵后背,不急着背。天天就朗读,朗朗上口地读,读一段时间 以后,每次都从前面的方开始往后面读,学到后面,从前面往后读,其中一大部份的读到后来脱口而 出了。重点在有些难背一点的记一下。还是再朗读,这样的效果好得多。 在明清时期,我们刚才谈了两个特点。一个是方药共同发展,一个是由博返约。由博返约的过程一个 是规范了。一个有些探讨细致了。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对后来的教学开展,因为 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开始,在至少中国的大陆地区,很多省办了一个学校。也开始像《医方集解》的 有很多也作为教科书。也就逐渐地由小生产的教育方式,走向大生产体制制度,教育方式在过渡。应 该说跟清的这段时期的一个经验的积累。早期教材的出现是有一些影响的。 (7) 近代、现代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特别这里总结的是近五十年来,四九年以后的五十多年这个时间内。方剂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大量古代方书的校勘出版,随着出版业,出版手段,信息传递工具,各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所以从五 十年代以后,多次地继承整理中医的古籍。1. 2. 3. 4. 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中药新药的研究与生产。 特别这里总结的是近五十年来,四九年以后的五十多年这个时间内。方剂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随着 出版业,出版手段,现代信息传递工具,各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所以从五十年代以后,多次的继承整 理中医的古籍。 多次出版,这个就给保存这些文献,给学习继承和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文献整理,我历来有看法,不仅仅要出版古代东西,不仅仅是版本考证、考据、训诂等等这些工作, 文献整理还有一个理论的整理和规范过程。这方面方剂学做是做了不少,但还是很不够的。 另外在这个时期,总的这个时期的特点,继承整理和现代化研究两个方面,都在做了工作的。继承方 面,大量古代方书校勘出版,方剂出现了很多现代的工具书。包括我们国家带有法律指导意义的,象 《药典》。在这些工具书当中,《中医方剂大辞典》用了二十多年时间,集中很多人,搞得很细。这 个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教授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孜孜不倦搞出来的。在中医各学科比较当中都 是突出的。 在现代化研究当中, 实验方剂学这个学科的雏形已经出现, 因为它能够和具有中医特点的方剂融为一 体还为时还早。但不管怎么样跨出了方剂实验的一步。当然,什么东西都应该是有多元化的,既有实 验,又有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各方面的,不能够是千篇一律,非要非此即彼,一元化。怎么样实验方 剂要符合中医的特色,特别是思维特色,在还是待研究的问题。 就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特别到九十年代以后逐步地规范,尽管在历史长河里这是很短暂的,但是 毕竟开始做了。 我觉得后面要做的是“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后面要做的事还很长。因为现在虽然多版教材的目的 是使得小生产式的内容能够适合大生产的教育和生产体制的使用, 这类整理规范过程是个漫长的。 完 全强调规范,它特色很多没有了。不规范,大生产教育体制又不适应。这个矛盾解决过程,将是一个 很长的历史时期。 方剂学发展简史的第一章,我们就简要讨论到这里。每个时代主要掌握每个时代的特点。同时以几本 方书作为一个代表。方剂学 03 讲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前面我们讨论了教材的绪言和总论的第一章,下面我们接着讨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在序言里面谈到方剂学定义的时候, 谈到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 科。说明方剂学包括了治法和方剂两个环节。治法是什么呢?我们先看治法概述,也就是从总体上把 握治法的一些特点。因为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或者运用方剂的。在后面各论的方剂里,还要具体 的讨论治法。 这里讨论治法的概述。? 《黄帝内经》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但治法这个提法有广义狭义的不同。广义来讲,治疗方法也包括治法,一般我们说,你这个病用什么 治法,有的说吃中药,用方、用方药来治疗,或者用针炙来治疗,都是治法。这是很广义的,泛指的 这就是治法。我们方剂学里面讨论的治法是狭义的。它指的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 对性的采取的治疗法则。治法是治疗法则。这个法则它有个前提,它的产生是在你通过辨清证候,辨 证,证候清楚了,把病因病机搞清楚了,针对病机产生的治法。因为治法针对病机产生,方剂是在治 法指导下组成,所以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中间治法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治法的定 义,它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的治疗法则。针对性,针对什么?针对 病机。作为治法,理论上奠基,前面提到过,是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汇聚了当时对临床治 病过程当中的很多治法的认识,散在的汇聚在里面的不同篇章里面。这个都反映出来了。后世通过整 理,对这一治法形成很多说法,譬如“十剂”的思想,譬如说很多医家后来“十剂”他也发展了,“十二 剂”,“二十四剂”,都是一种对《内经》基础上对治法的一种发展。到最后清代由博返约,程钟龄的 《医学心悟》,把它归纳为大法的八法。八法实际上仍然基于《内经》的基础,这个我们现在所讲到 的,常用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 之”等等这都是源于《内经》的。所以基本上奠定了治法的一个框架。《伤寒杂病论》对治法方面, 是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形成了辨证论治一个体系了,我们辨证论治,在《伤寒论》是临床辨证 论治体系建立这个标志吧。那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分析一下的话,它是两个阶段,辨 证的阶段关键是捕捉病机,论治的阶段关键是确立治法。所以这两个阶段,针对病机产生治法,然后 方剂是一种手段,只能说是重要手段或者手段之一。所以论治阶段为什么说关键在治法,而不是说关 键在方剂呢?理、法、方、药,因为治法,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必须遵照这个治法。如果肝气郁结, 用方要遵照它疏肝理气,用针灸仍然要遵从这个治法。方剂是重要手段,或者是使用最多的手段,但 不是唯一手段。这是治法的重要性。在辨证论治整个过程当中,反映出来的一种重要性。因为你辩证 的根本目的,在于捕捉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所以方剂必须要针对病机,体现治法。这是 一个在《伤寒杂病论》开始建立的这一套体系。临床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体系。 但中医的治法,人们是不是搞清楚了呢?在教学当中的贯彻,还不是很够的。为什么说我们从我们的 产品,从学生这个实际的一种能力反映来看,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我们学生往往容易认为,什么 好像都是一个治法。补法也是治法,补肾阳也是治法,光补命门之火也是治法,温经散寒都是治法, 这一治法,是当作什么关系呢?治法多层次这个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话,在临床上,你不能够准确的表 述你这个治疗的思想,实际上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这里指的具体治法,我写了两个层次,实际上 第二层次具体治法层次,它还有细的,下面的层次。但有的认为治法可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实际上是 治则。治疗原则。它是针对的所有疾病都必须遵守的治法上的共性。所有疾病,不管你是内伤杂病, 外感热病,不管是哪一科的,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方面的共性。这叫治疗的原则,简称治则。我 们《中医基础理论》里面讨论的,扶正祛邪,任何疾病都要遵守这个治疗原则。平调阴阳,调整气血 津液,包括调整气血津精,包括知规权变,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三因思想。所有的疾病都必须遵 守的治法方面的共性。把它称为治则,最高层次的。1. 治则: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共性。 2. 治法,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3.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立的治疗法则。在治法这个层次里有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的区分,像“十剂”里面讲的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 湿,“十剂”里面谈到的,它既是功效的概括,又是治法的概括,以及“八法”里面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这些都是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它不是所有的。补法就针对虚证这一类。虚证这一类 共同遵守这个治法。清法针对热证,热证这一类共同遵守的。这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一个治法。这 叫治疗大法。 我们在临床上使用呢, 是具体治法。 具体治法就是针对具体证候, 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那落实到具体, 当时、当地、当具体这个人,所采用的一个治法。当然我们这个治法就要降到最具体的程度。那它的 前提就辨证病机要最具体。治法针对病机产生,病机药最具体。 我们现在看临床上有没有这个情况,有许年轻学生这些方剂,都学了,都毕业了,毕业实习的时候。 我有时候带实习,看这些学生,病人要问他,我怎么不好呀?你虚了。病人吓得很,我年纪不大,都 虚了。再问他怎么虚呀?肾虚。喔,结婚都没结,都肾虚了!肾什么虚?肾阳虚。人家更害怕了。这 里讲的都是一种大法。都讲不到具体的。你怎么能停留在高层次治疗大法上去,谈他一个具体的病例 呢?应该落实下来。一个肾阳虚,这个是一个病机,肾的,肾精不足,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几 个大类型。下面有具体的。肾阳虚以后,可以反映在什么方面呢?可以肾阳虚,热力来源极差,严重 的甚至于阳虚到阴盛格阳,对吧?那这是一种具体的病机了。或者肾阳虚仅仅火不生土,完谷不化, 泄泻,或者水肿,这个方面,或者肾阳虚反映在生殖功能低下,而肾阳虚可以阳痿不育,对吧?这也 是一个,他平常生活照常还比较正常,甚至于腰酸脚弱,再结合经常畏寒,他这个肾阳虚很轻,在这 个阶段主要反映在表阳不足上,严格说,程度较轻,这一类都可以归到肾阳不足的范围来,你层次不 清的话,跟人家随便说一声,那你把这个不同层次混淆的情况,你治法上绝对不会精确。 现在这个很普遍,如果跟师学徒,或者自学成才,这些在学习当中,他写病历,笼统一个肾阳虚,三 个字,这个病机确定的,治法补肾阳,这个不精确的。不是落实到具体层次的。而仅仅起个作用,容 易吓人。别人一听我这么年轻都肾阳虚了!也就是说,由于你这层次不清,这教学当中也应该注意, 你病历书写要求,辨证的准确性,层次的具体性上,如果不这样要求的话,中医学发展很困难。我说 一个现象吧,八十年代很多老中医,开始在政协、人大,各方面呼吁,中医要立法,叫你立法嘛,立 到现在立不出来,为什么呢?立法了,那你医疗证明就有法律意义了,对吧?那你就立个证明,肾阳 虚, 休息一周。 你拿出什么标准?什么指标来?你的肾阳虚, 你可以是已经要垂危的病人, 似睡非睡, 似醒非醒,表情淡漠,呼之能应,紧接着就要阴盛格阳了。老年到慢性病衰竭到后期,这个时候了。 而有的肾阳虚,照样打篮球,照样生活。你那下面的具体层次不清楚,那怎么行呀?当然将来你逐渐 证候规范,一个肾阳虚,有一级肾阳虚,二级肾阳虚,三级肾阳虚,西医也有很多,一个“+”,两个 “+”,对吧?一级肾阳虚照常工作,两个“+”,你可以轻一点工作,三个“+”,你可能要休息休息了, 四个“+”要住院了。你要把你的证候类型,分层次分清楚。所以不能够,我们的学生,治法,方剂学 了,出去再跟别人讲,你就是一个肾阳虚。不行!肾阳虚,或者脾肾阳虚,完谷不化,肾阳不足,阳 痿不育,你要把它落实到具体的,这个层次。这个我们需要反复几代人工作,规范化。这在过去小生 产积累那样基础上,这工作非做不可,否则你得到的地位不会彻底。这是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法还有多体系的特点。病机的多体系的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六经治法体系。 ?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 三焦治法体系。 ? 脏腑治法体系。因为我们在学习方剂的时期,一般来讲,还没有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在这个 基础课阶段,还没有开那些经典课,所以学生不一定了解,这种多体系的特点。西医有时也不了解中 医多体系这个特点。说医学体系嘛,就是一个,我这个辨病的方法,寻找病因,我找到病原体,我公 布出来。我在美国纽约研究出来,也就是公布出来了,你伦敦的实验室,莫斯科的实验室,北京的实 验室,都搞出来了,可以重复,大家一样用。你这倒好了,你这个医生这样来说,他的这个病我用卫 气营血辨证来解决,那个医生说我《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能解决。再来一个说,脏腑辨证用之最 好。那这个治法多体系制,由于它的病机体系,辨证体系是多体系的。治法体系,病机体系,辨证体 系,为什么多体系?归根到底是一种定位模型问题。不管学方剂,学中医必须了解这个特点。病位模 型所决定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要定位,定位,人们很不了解的,对中医,中医的定位是乱定的。 有的开玩笑说,学中医的没头脑的,为什么呢?你心主思,对吧?心主神志,心管了,还要脑子干什 么呢?他这种功能定位。这话不是我编的,哲学书上有。 人类的很多东西,包括思维方式,都不是单打一的,不是说上帝给你一种方式,你就是结构定位。有 结构定位,就有功能定位。有自己观察分析寻找原因,就有间接推导综合推导来寻找原因。这个都是 哲学当中存在的。而是在综合时代,在功能定位上,在间接综合推导上,用得多一些。分析时代呢, 人类历史进入分析时代以后,那是结构定位和直接观察分析方法,用得多一些。而现代进入很多边缘 科学研究进入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开始,应该说是从这个爱因斯坦相对论,波尔量子力学开始进入, 出现了新的综合时代的曙光。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维系的现代包括宏观天体的研究,微观像基因 的研究,将来总会走向综合时代这个奠定基础的。所以由于分析时代习惯于这种结构定位,对功能定 位就不理解。这实际上这个因为不了解,这一点将来在治法针对的病机,怎么一下又是卫气营血的, 一下又是六经的,一下又是脏腑的,搅在一起了。方剂学里都在,否则对这些话不好理解。 谈到这个我可以举个例子。 比如说, 这个功能定位, 我们有的时候说全国排队, 经济实力上海第一位, 某某哪个省比如二十位。是不是这些省它就在排队?它是它的经济功能,功能定位出来的。这个社会 人群当中排队,比如说工人阶级第一位,那这个位是不是他人就排队排在前面?不是结构定位,是功 能。以具有这个功能群体的,这个定位的。比如说我到一个城市里面,我们要找我们上课这个地方, 拿个地图,别人指给你看,朝阳门外的关东店,这是结构定位,拿地图你能找到。如果说,到教育部, 我指的教育部,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系统,指的我们这农业部,就是我们国家的农业,我看教育部 长,农业部长不敢当,我这个仅仅是这个行政机构管理部门。不是整个农业。我们说把农业放在第一 位,农轻重,这种定位这种思想都是功能定位。对共同功能特点的,共同功能形成一种定位概念。 中医古代最早有结构定位。大家如过翻翻历史的书里面,最早的脏腑模型就在那里面。后来发展古代 的科学技术,很难向深处发展,过度向结构定位。形成就是在《黄帝内经》。所以它经过一种定位混 乱阶段,到内经来整个澄清,大家把“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结合起来一读,里边都有。当时的混 乱过程和用什么标准来把它确定,都有。 由于是功能定位,所以产生多模式,我们现在讲多体系,或者说多模式的特点,多体系的特点。卫气 营血这种辨证体系,它就针对什么功能定位呢?它气血,温热病邪侵犯人体,作用于气血的浅深轻重 不同层次,产生病理变化的规律。气,卫和气,血,营和血,是温热病邪侵犯人体,作用于气血。伤 及人体气血的浅深轻重不同层次,形成的这种定位模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卫气营血 这个体系。 六经是寒邪伤及人体阳气,由实转虚,由轻至重,由表入里。这种浅深轻重的不同层次,所产生的病 理变化规律。三焦辨证,湿热病邪作用在人体的上中下三焦部位,三焦水湿运行功能障碍,这样来确 定的定位。脏腑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的脏腑,以及它相关系统,产生功能变化的一些规律。所以它 定位模型不同。定位它都是以功能,某个方面的功能。某个方面的功能系统,这样来定位的。因此中 医学它产生在综合时代,由于功能定位,它产生了多种的定位模型,形成不同的辨证体系。那相应这 些不同的辨证体系,它就会产生不同的相应治法。卫气营血辨证它就可以有“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 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只须凉血散血”。它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卫气营血的 治法。 那伤寒方面呢,就六经辨证方面呢?那就太阳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阳明就要清解阳明,少阳半表 半里就要和解。那就他这一套治法,针对六经的一套治法。你把和解搬到卫气营血当中去,那你就不 成完整体系了。如果我们学生开始在学习方剂学阶段,这几门课都没学。而这几门课辨证体系不同的 一个原因是什么?并没有知道。他开始来学方剂,后面具体的。你看前面谈到麻黄汤,桂枝汤。太阳 病。泻下剂第二章谈到大承气汤的阳明病。有阳明腑实。然后到了清热剂,第一个出来白虎汤,热在 气分,但是又说它阳明热盛,阳明经热,这名词很多,你都不知道它来源在哪里的。阳明经热,那这 个和热在气分是什么关系?它来源于不同的辨证体系所产生的不同治法体系。 所以首先要了解中医学 的治法和病机体系,有这种多体系的特点。那你才能够在相应这个方的治法上,从整个所居的体系范 围内来理解它。某一体系为主,当然用在别的体系也可以。符合它相应的治法体系的内容。治法体系 的需要。 这两个特点,学完方剂学也必须掌握的,也很重要的。就相当于有一些代表方,反映了一些医家的学 术思想。学术思想你不了解,光从这个方去理解,那不能深入,不能理解正确的。所以这个第一节的 治法概述,就讨论了治法的概念,讨论了治法针对病机。治法产生要针对病机的。讨论了治法具有多 层次的特点,和多体系的特点。这是学习治法必须了解的。在中医学当中它有它这个特色。否则如果 不了解这两点,不重视这个的话,方剂学完了,对于它的很多方的一种反映出来的治法,回归到这个 整个中医药学体系当中去。它的源和流就不会清楚。当然现在我们很多初学方剂的这些同学来说,教 材上仅仅告诉你阳明, 六经规律他不知道。 有的老师, 如果课堂上, 费很大的时间来讲这个六经, 《伤 寒》又重复了。 怎么运用比较精确的,首先他要明白,以后要学到的这种六经治法体系,包括六经病机体系产生的治 法体系。卫气营血的病机体系产生的治法体系。脏腑的病机体系产生的治法体系。以后要学的。现在 这个方应该是在哪个方面呢?它的本质是怎么造成的?功能定位的不同造成的。 这样可以减少很多初 学的时候的疑问。这中医确实深不可测。基础课觉得不容易学进去。可以减少这个方面的困惑。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我们在前面分析辨证论治整个过程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分析问题的阶段是辨证的阶段。关键是捕捉 病机,抓住病机。而在论治的阶段,关键在确立治法。我们运用方药治病的话,那在确立治法以后, 相应的才能选择方剂,或者组织方剂。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 段,当然不是说唯一手段,主要手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先有药,后有方,前面讲了,方运用到 一定的阶段,在方药运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把很多治疗的共性归纳起来,形成法的概念,治疗当 中的很多共性, 这类药怎么组织解决这类热象, 清法概念出来了。 不是光针对一个药, 或者一个方了。 针对一批共性了。 那就治法理论的产生应该说是在方药运用经验发展到一定阶段, 积累到一定基础上 形成的。治法是后于方药运用产生总结出来的。但是当治法总结出来以后,反过来又成为主要遣方, 或者运用成方一种指导思想。所以说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反过来呢,方剂它有一些规定性,前面绪言强调了,这个规定性里包括很重要一点,它要体现治法, 治法在临床上落实要考方剂来落实。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过去有的提法叫落实和完成。 落实、完成是一个意思。体现和完成还不同一点。方剂是体现治法,针对病机,体现和完成治法,它 是个主要手段。所以这两条,应该说方剂和治法的一种简要的一个归纳。所以不能够有方无法,有法 无方,都不行。徐灵胎的《方药源流论》讲得很清楚。 我们说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独立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也就包括了方和法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这个 区别于民间医学单方,验方,和中医学方剂学的区别和界限。我记得在三十多年前,参观过中草药的 一个展览会,规模相当大,讲解员那能力很强,记忆力非常好,一口气,真是我都没看清楚他是怎么 呼吸的,一口气可以背好几十个药,什么药治头痛,什么药治高血压,一口气下来,像说快板一样。 讲解员都会结合表演,当时整个都在搞这个。我当时听了,我说,这样就直接从症状到药物,理、法、 方统统不要了。症状直接挂钩药物,这个是很大一部分,很大的特点是民间医学水平。把中医学取消 了方和法这种环节以后,它回归到,还原到民间医学了。最早像战国时期以及以前的中医学,是处在 民间医学的水平,和现在我们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医学,是这样的。像藏医学都有它的理、法、方、 药体系。我们学校基础医学院有藏医专业了,尽管我们懂得很少,也跟他们学,藏区也去参观,也看 他们看病, 它有一套从唐以后转向以后形成的一套它的医学体系。 所以它也有它的治法, 它有它的方, 所以它有比较独立的一个理论和临床体系。 所以我们方剂与治法关系, 这是学习方剂学当中非常重要 的。 每个方的治法,是在后面各论当中,在功用那个栏目里面,从方的作用来讲叫功用。它所体现的就是 治法。所以我们历来说方以药成。方是用药组成的。又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所以方剂从治法、针 对治法来产生,要体现治法,法随证,证候的本质是病机。法随证立实际上是法是针对了证的本质病 机产生,针对病机产生治法。方药体现治法。是这个关系。 我们历来讲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用法的指导下组织方剂) ? 以法遣方(用法的指导下运用方剂,选择方剂) ? 以法类方(用法的指导来分类方剂) ? 以法释方(作方论和讲解方的时候,用治法为纲来解释方剂)过去大多是指的以法统方是以法来分类方剂说得多, 当然也包括组方。 实际上以法统方是包括了用法 的指导下组织方剂,组方。运用成方的时候用法的指导下来运用方剂、选择方剂,以法遣方分类当中 用法指导来分类方剂。当然在做方论和讲解方解的时候,用治法为纲来解释方剂,这就形成了以法统 方,包括了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讲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以法统方的完整内容。 这是方剂治法关系当中相当于一个小节,需要重视方剂学习的同时,又要十分重视治法的学习,和对 治法的体会。而将来学习各论的方剂当中,除了在功用类一栏里,明确要标明它的治法。实际上既是 功用又是治法。而且在方解过程当中,也是围绕这个治法的思路来展开的。这是我们谈到方剂和治法 的关系。 第三节 常用治法 常用治法有一种归纳总结的过程。这里常用治法所指是指的大法。就我们刚才讲治法多层次的特点, 中间的大法这个层次。这个大法是针对一类病机共性。一类病证的病机共性。针对这个共性所产生的 治法。这一治法有个归纳过程。历史上归纳很多种模型,我们侧重点长期以来是以程锺龄的《医学心 悟》的归纳《医门八法》作为治疗大法。也可以说作为治疗大法的一种代表。所以常用治法这一节的 前面一节,我们主要谈到这种归纳这个八法,思路是怎么产生的?这里要补充一点,说明程锺龄思路 的一种想法,怎么就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把它归纳出来了?我们看《医学心悟》,他自己讲的: “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 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这里明确说明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是八纲,八个字是来统帅病情的,八纲也是程锺 龄总结的。他是根据八纲推导出来的八法。有的时候同学要问,程锺龄制定了八纲,八纲是一种病机 的共性,病机不是有多层次,针对病机多层次,针对病机产生治法才是多层次的。那他的八纲、八法 是什么关系呢?大家虽然有时觉得是对应的,但也不是八个和八个具体,机械僵持对应的。他怎么推 导出来的呢?因为八纲当中如果分析的话,表里是指的相对的病位结构,历史上相对的病位结构,历 史上医学形成过程当中,有很多这个是相对概念,表里,表并不是光指你的皮毛的表,后面我们学到 小柴胡汤,这里在回顾《伤寒论》,它那个原文就会体会到,有些表、里它有相对概念,但是它是病 位概念,这是确定的。阴阳是总括的一种概念,总体总括的属性。它来统其他六纲的。而其中根据疾 病性质的寒、热、虚、实,那是很具体的,它是描述病性的,而寒、热、虚、实描述病性是反映出来 了两方面的问题。寒热反映的是人体阴阳失调的程度估计。虚实反映的是人体邪正斗争的力量对比。 这两组矛盾复合交叉,反映出完整的病性,疾病性质。 对一个疾病的概念,中西医都一样的,都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了。我 们前面提到病因的话,中医是间接综合推导为主,直接观察分析为辅。西医学恰恰倒过来。直接观察 分析为主, 间接综合推导为辅。 不同时代产生了。病位的话,中医学是功能定位为主,结构定位为辅; 现代医学是功能定位为辅, 结构定位为主。 因为现代医学查来查去查不到的, 一定要逼着他说个病名, 它要告诉你神经官能症,什么什么综合证,这不是功能定位了吗?它也要功能定位。它是结构定位为 主,功能定位为辅的。中医学是相反的。 但性质上,现代医学是贯穿于全病的过程的一组矛盾作为属性,炎证,现在非典型肺炎,当然还没弄 清楚矛盾,大叶性肺炎,细菌侵袭,引起炎症,这个炎证贯穿于始终。划分四个阶段,充血期、红色 肝变、灰色肝变、吸收消散四个期。这四个期围绕着炎症的演变,一组矛盾。中医学不是,它二元病 性,必须是二元病性,两个角度,就像看电影,立体的,一个交叉点。邪正斗争的力量对比,阴阳失 调的程度估计,虚实、寒热两组病性,复合交叉,来描述一个疾病,病性。这两个是决定疾病性质非 常重要的。程锺龄正是抓住了寒热、虚实病性,作为确定治法的纲领。因为高层次的治疗大法,它不 能落实到具体的病位,表里是病位概念。所以抓住寒热虚实,那它怎么演变这个呢?怎么推理这个过 程呢?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寒 热 虚→ 温 → 清 → 补 汗 单一治法(七法)+和(复合治法) 八法实→ 泻吐 消 下 寒热虚实病性分别对应产生的是,寒则热之,温法;热则寒之,清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里的 泻是广义的。 这里的泻是驱邪的一种广义的提法。 不是光攻下那个泄。 驱邪用汗吐下, 三个途径驱邪。 这三法加在一起,是六个法。汗吐下的驱邪,都是一种急性驱邪,紧急驱邪,都是治疗较快的,有些 邪你快不了的,渐渐积累形成的,那这种情况中医有消法,因此实证用泻法里面推导出来了汗、吐、 下、消四个方法。加上上面温法、清法、补法七个方法。七法。这七法有个特点,都是单打一的。都 是单一的。但中医学非常强调对立病性的同时存在,中医描述疾病性质,当然这个我们后面找时间还 可以再讨论,它容易讲远了。对立病性同时存在,往往在人体身上,对立两种矛盾性质会同时存在。 这种情况往往要用复合治法,而不是单一的治法。这种复合治法的一个特点,就体现在和法。因为这 七个单一治法,加上一个复合治法,就是八法。这八法就是程锺龄针对八纲里面病性,推导出来的。 它反映了高层次的治法,并没有结合具体病位的,你要落实到具体方剂的时候,还是要把它结合到它 的病位。组方的时候,又要结合到它的病势,病势就是趋势,传变。哪里传变而来,可能转归向哪里 而去。所以我们说八法是属于高层次治疗大法,就指的它不是具体治法。是统帅这一具体治法的,是 针对一类病机共性所采用的治法,这样呢,同学们可以根据八纲,怎么推导出这个八法,这个过程也 使得针对病机确定治法,形成一个紧密的联系,而不是把它看作是病机是病机,治法是治法,各自一 个体系,虽然各自一个体系,但是治法针对病机产生,你这样在理、法到方的时候,主治,你才可以 使方形成针对病机,体现治法,融会在一体。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否则是各学各,因为方剂学 和前面的中基、中诊、中药不同,它们都是基础的,互相各反映了一个方面,我们要把那组合起来, 方剂学要组合起来,也就是说它搞成了那个盖房子的预制板,它搞成的这个门窗,对吧?我们要加工 形成一种基本构件,这种基本构件,这一方,它得用在临床见证哪一类的,西式的,中式的,你们分 别可以去用,而不是零碎材料。而构成一种基本成品。那你有个组合过程,那就是说病机、治法、方 剂这个过程,辨证论治这个过程,方剂到用药,你在当中要给它一个融为一体的一种组合过程。在总 论期间,要了解到,基本从理论上了解到应该有这种组合过程。在学习具体方剂当中,再去体会这种 组合过程。我们谈到常用治法,八法。前面先要有一些从八纲导出八法这个过程,有所了解,下面再 接着讨论具体治法了。方剂学 04 讲上次讲到从八纲推导出八法,也就是常用治法,八法的一个前面的概述,我们下面就具体讨论八法。 讨论之前,先谈一下八法学习的四个方面,学习要求,因为八法在现之运用当中,运用的频率,重要 程度略有差别。所以要求每个法不完全一样。最常规的一般来说四个方面,八法的定义是什么?适应 病证是什么?常用分类, 还有使用注意。 要了解这四个方面,但有些治法,现在用得较少,譬如吐法, 就不必要按这么细了。 1.汗法 最典型的,比较全面的,我们从汗法开始,汗法是一个大法,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肺卫首当其冲,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个治法 思想,往往以发汗的方法治疗它。后来当然这个发汗思想,就是汗的概念的扩大化,解除表邪,散邪 都归于汗法的范围内。所以我们从定义来讲,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 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那一个定义包括的就是一个作用机理,一个治疗目的,这里 反映出来作用机理包括了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开泄腠理是通过汗法,强行打开腠孔,毛 窍,这个直接明显的排汗作法,那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调畅营卫是指的调和体表正气,在用汗 法祛邪同时又能调和体表的正气,也就指的由于外邪侵袭,使体表的气血阴阳营卫失调,这样通过汗 法,既能祛邪,又能调正,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阴阳气血在体表的层次,中医慨括称为营卫,宣 发肺气,是因为肺这个系统,分为肺卫、肺系两个大的部份,肺卫是指肺和体表的联系,横向的,肺 系是通过肺,通过气道,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纵向的肺系,所以《内经》里提到,肺系疾, 指的呼吸道一种痉挛,引起咳喘这类的疾病。肺卫、肺系,都归于肺脏这个大系统里边。通过宣发肺 气,沟通肺脏和体表的联系,它具体作用是通过宣发肺气使人体的阳气、阴精输布到体表。阴精输布 到体表,润泽皮毛;阳气输布到体表,防御外邪,维护体表体温。司汗孔开合。温分肉,肥腠理,司 开合,所以通过汗法,恢复这类的功能。因为外邪束表以后,肺宣发这个从里向外,横向途径被闭郁 了,闭郁了不宣,导致失降,失降导致上逆,也就是说外感病引起咳嗽,或者气喘的原因。所以通过 宣发肺气,能够恢复肺的宣降。也就是说,解表剂能够治疗咳喘的原因。这是作用机理。 它的目的呢,祛除表邪,解除表证。我们虽然一般说是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对于很多情况 下, 没有明显的出汗, 并不把出汗当作一个主要的目的, 这需要明确。 汗法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出汗。 过去一个地区的职称,晋升的一个资格考试,出题的时候我们出过,判断分析题,汗法的目的在于出 汗, 居然有一半以上的都说对的。 我说人平白无故要出汗干啥呢?出汗怎么是目的呢?不是, 是手段。 通过汗法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所以这个有的时候,学生容易有这样的一个误解。这是必须强调 的。 而且汗法作用不仅仅是发汗,开腠理发汗,调畅营卫,宣发肺气这类远远不止发汗的范围。不仅能祛 邪,还能调正。这是全面正确的看待汗法。适应病证? 感冒 ?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 痢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最多的当然是感冒。不管是风寒风热之类,是外感六淫之邪所引起的。除 此之外,汗法常多用于这样几个方面。麻疹初起,疹发不畅;麻疹是由内外两类因素结合形成的。一 个内因当中,肺卫有蕴热,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往往还由于多热证,他这种肺卫有蕴热的基础,又结 合外来的麻毒。 往往可以随外邪侵犯, 因为麻疹都有感染因素。 所以初起都容易有这种咳嗽、 流清涕、 微恶寒, 这类的表证的特点。 而且如果这时候不慎感受表邪, 容易使麻毒被外邪郁遏, 不得正常透发, 严重的麻毒内陷,使病情产生恶化。这里所指用解表法,汗法来治疗,是在麻疹初起的时候。初起的 时候有外邪,有寒热,疹发不透,不畅。这种情况下,用解表法助其透发,避免内陷。是麻疹初起时, 指的一个初起,而且一般来说,有疹发不畅、不透这种特点。 水肿初起, 这水肿初起多指的, 也有外邪因素的这种风水证, 所以往往以上部为主, 甚至于头面开始, 风水证来势比较急, 那是由于外邪束表这个因素, 往往基础体内也有水道不畅, 外邪束表, 肺气不宣, 通调水道功能障碍,水湿泛滥,以上部为主。一般水肿初起,往往风水证这方面运用。当然你不是这 类病机的话就不能运用了。脾肾阳虚型的,或阳虚湿盛这类都不适合。 在疮疡初起,往往也有一种感染,引起体表的气血营卫的不和,有畏寒、发热,局部或整体畏寒发热 这种现象,所以在疮疡初起要用透散方法,结合这种活血、化痰、消肿、解毒这类方法。在初起阶段。 包括我们后面要讲的仙方活命饮这类。初起阶段,都有一种疏散。要结合这个汗法的方法。 疟疾,痢疾在初起阶段,特别是痢疾初起,后面讲到相应的败毒散,逆流挽舟法。初起有寒热表证, 这是关键。有寒热表证,可以用透表、散表的方法结合治疗。而且历来对这种痢疾初起有表证的,用 逆流挽舟法治疗,很多医家都很推崇。临床疗效也不错的。 这是适应病证的一些方面。都和六淫之邪引起表证有关。临床对于这些疾病初起有寒热表证,这个特 点才能使用。常用分类病邪的性质 体质的强弱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扶正解表分类根据分类根据是两个方面,病邪的性质和体质的强弱。病邪属性按阴阳分风寒、风热两大类。这是从大类 的分法。要是从病种来,《内科学》上风寒、风热,以及暑湿这样来分大类。从阴阳属性来,常规的 以分风寒、风热是最典型的。相应的产生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类治法。从体质的强弱来说,总体有 体质不虚和虚的。虚的要扶正解表。如果再具体分,可以分为气血阴阳的不足,分为四类。过去解表 剂,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分为七类。有的书上还要多。除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有益气解表,养血解 表,滋阴解表,助阳解表,再加透疹解表。有的教材还有理气解表单列出来,当然就很多了。所以从 五版教材以后,基本很多都固定,形成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大类。在选方当中,体现 出来下面还能分,有的教材分得更多了,化瘀解表都分出来了。分类还是要抓一些主病、主症。不宜 过细,有的下面一个法,下面一个方。分类,类略大一点,共性突出就可以。所以常用分类以这三类 为基础。使用注意1. 辨清病邪的性质。现在,尤其我觉得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很强调,风寒风热这个最基本的阴阳 先要分清楚,然后兼挟气滞、挟湿、挟食、挟饮等等不同的情况你再来往下。首先阴阳属 性你要搞清楚。但这一点现在随着辨证论治这种特点,在临床的逐渐淡化,辨病成分的增 多,辨病不是不辨,我主张辨证辨病结合。你辨证当中和辨病的关系,反映在辨证为主, 辨病可以为辅的。我们辨证强调对病的关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嘛,异中还 有同。异病同治嘛,同中还有异。这才是完整的病治异同。 首先作为辨证病邪性质,光辨病往往都不分属性,在临床上会给病人造成很多,今后久远 的影响。往往病人还不清楚。因为在临床发现多例这种情况。比如说风寒外感,临床上还 是很多的。但是在现在产生的,特别是前期,几年前那个时候,新药开始搞时大量出现的, 比例较高的就是治疗外感的药。辛凉、苦寒的成分居多。那个时候很不规范,而在城市里 工作比较紧张,很多特别是工作忙一点点,一看认得字,拿来就吃。风寒感冒吃这种成药 的辛凉苦寒成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你不分病邪性质的话,其中辛凉成分透散一下,会 有透表散邪的作用。吃了以后可能它会起作用于身体。有的微微出点汗,舒服一点。感冒 好了,或减轻了,会有这个感觉。但是其中辛凉的凉,和苦寒这成分,进一步加剧了肺气 的闭郁。后面这两个后果加剧肺气闭郁,肺气输布阳气到体表的这个能力更弱了。卫外力 量更差了。更容易感冒。更主要的呢,肺气加重闭郁以后津液凝聚不布,由失宣到上逆, 所以常有的病人就会说这个医生挺好。开两瓶药,我吃了感冒就好了。我现在就是咳嗽很 厉害,又来找他。他这种感觉是这个医生治感冒治得很凶,很好。我现在又咳嗽很厉害, 我又来找他。他不知道这咳嗽是医生治疗不当留下的。特别严重的是反覆吃。 我遇到过一个病人,工程师,工作很忙。他后来找医生说我能不能吃成药,给他吃感冒退 热冲剂。明明风寒感冒,平常常坐着设计,坐着工作的。本身阳气也不大足,后来因为他 吃附片吃到二两了。那一两年当中经常感冒,最后到什么时候来吃汤药呢?别人介绍来的 时候。慢性咽炎到了声音开始嘶哑,喉咙出血,当然其他凉血止血很多,有的医生还在用。 那一年我们学校刚好办过全国师资班。学员跟着临床看看病,也在附院看病。这个病人来 了。我说大家讨论,这个病人是肯定感冒退热冲剂有问题。他说我感冒退热冲剂我说吃多 了,他吃四包一次,开始一包,后来两包,以后两包不管用了,增加到四包。以后经常感 冒,最后变成慢性咽炎。到最后咯,咽喉很不舒服,咯出血丝出来。那怎么治呢?反过来, 长期重用辛凉苦寒,更加损伤阳气。温化、温散。所以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都调了很 久。量逐渐增大,他那数量吃到二两。附子都用到二两,白附片二两。你将芍药量加大, 制约它。一般不会有什么的。这就是一种没有辨清病邪的性质所造成的后果。这是使用当 中,在目前最需要注意的。因为感冒当中不分风寒风热,随便用成药,辛,该辛凉的,用 了辛温,那可能出现口干舌燥,但不会那么严重。该用辛温的,你用辛凉,闭郁肺气,当 时不感觉,有的时候感冒可能还好一点,咳嗽加重了,也更容易感冒了。时间长了,表阳 更虚。肺气不宣,闭郁更重。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病人不知道是治疗当中引起的。2. 中病即止,慎勿过量。汗法使用注意是中病即止,慎勿过量。这个带学生实习也好,指导实习,包括研究生,都 非常强调。当然在医院的院长、药房他不高兴,你强调的不高兴。我看到有个城市调查, 药品使用价格的调查,找几个大医院,记者装作感冒病人,跑去看病,看了四个有名的大 医院。报上开出来的处方公布,几乎全是成药,而且一算那个量,长的一个礼拜都吃不完。 每样至少两盒,有的四盒。治感冒药要中病即止,你看张仲景用治感冒的方,他运用中密 切观察,中病即止,适度为止,这思想非常的突出。规定这个方吃几道,一个时辰吃一下, 好了,就停后服,止后服。不好呢,再吃。一剂吃完了不好,再吃。一句一句地关照你。 充分体现了密切观察,中病即止。现在我们在临床上,当然医生工作也很忙,很多开完方 子拿给病人,医嘱也不是因为感冒关照他说得这么细。药房一看这个方,也不见得都是解 表的而关照他,中病即止,病人回家吃了一付药,第一道熬了,吃了。微微出点汗,很舒 服,嘿,这个药不错,那两道接着再吃。更加上有些医生,一开给你三付,第一付吃了就 挺好,那两付不吃可惜了,再吃。这时后的药,药过病所,徒伤正气。所以今后就更表虚 了。所以这类是医生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历来的方书里,用法那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在 临床直接涉及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是仅仅在记住这个方功效、这个方组成、甚至于用 量这些。一般用法里边那些不管它的话,有些发挥不了作用。这方开对了还起不到治疗作 用。后面我们在很多方里,可能会体会到这个问题。所以一定要注意这类的中病即止,慎 勿过量,特别再用汗法的时候。 3. 兼顾兼夹病证。在使用当中要注意那种兼夹病证。像解表方法的每一节前面,它都谈到一些配伍组合的一 些基本结构。但这基本结构往往针对在这种病机下,外邪束表的,或外寒,或风热,这种 病机下产生的兼挟的次要病机。有主证,有兼证。这类兼证要照顾。后面还讲到兼证里, 重要兼证、次要兼证当中的一个差别。4. 不宜久煎。这个是煎服方法当中非常影响疗效的。因为药物功效发挥方向,它有多种因素在控制,中 医通过配伍,要控制它药物功效的发挥方向。一个药是多种功效。我们学过的中药,《中 药学》上的,几乎大多数都有多种功用。单功效的很少。多种功效你开在方子里,病人吃 下去,你是什么样的一种措施,在控制它的功效发挥方向?那应该说是煎服方法,是个很 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这类解表剂,特别是辛凉解表,辛温也不适合久煎。特别是辛凉的。 一个药有多种功效,比如说银花,银翘散,银花从功效来讲,辛凉透表,轻清宣透,是它 的一个方面的功效,它的主要功效是苦寒清热解毒。它有辛散特点,同时有苦寒清热解毒 的特点。在清热解毒药当中中药学它排在第一位。而且历来叫它是治疮家之圣药。这又是 一个功效,它还有芳香避秽的特点。那你说你在这方里需要它去辛凉透表,你写个银花, 它就知道人家喊我来辛凉透表,没喊我来清热解毒。有些学生我问他这个问题,他很奇怪, 他好像我心里想什么,它该去什么就是了。我们多功效药很多,病人脾胃不好,开了个益 气健脾方,这病人一了解他还情绪不好,两胁不舒,那些包括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就给人家 柴胡也写上了,我问,你写柴胡干嘛?疏肝理气呀!这个方他作为一个次要兼证,加减个 柴胡不就行了?我问他柴胡多少功效?他背都背得很清楚,发散表邪,升举清阳,疏肝理 气,对吧?以行气了。我说你就这么一写它就知道去疏肝理气,它不去升举清阳,它不去 发散表邪了?他听了很奇怪,我说你想两天再来。有的时候和炮制有关,有的和配伍环境 有关,有的和用量特点有关,有的时候是和煎服方法有关。有的时候是结合运用。这就是 中药控制功效发挥多功效的单味中药功用发挥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手段。这个没学到, 临床你学什么动手能力?背死方子,那个药怎么听你指挥呢?这个随意性非常大。 过去的《方剂学》当中,我认为缺少个很重要的环节,后面我们还要讨论到,这里就谈到 不宜久煎。我们就拿银翘散作例子,三个功效,为什么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强调,非 要取轻清,不能过煮?他认为沸三五沸,开三五开,你看好短,“沸三五沸,香气大出即取 服。”非要取轻清,那过煮怎么样?“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味厚就走气分,中焦。所谓 味厚就是轻清宣透的,芳香发散的,挥发掉了,剩下的就是清热解毒的苦寒成分。你给病 人好心开了个辛凉解表的方,他吃到嘴里是治长疮的一付药,你能取得效果吗? 所以八七年第一届方剂学研究会,在哈尔滨开的时候,大家都引起讨论了个议题,银翘散 的疗效比较差了,五六十年代大家很重视,很好。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那个疗效差了, 当时我的想法,我就说,并不见得这个方差了,我跟他们开个玩笑,现在的药都集体用了, 有哪个医生关照病人, 你得沸三五沸即取服呢?沸腾一下, 香气大出就吃了呢?哪个药房, 它会每个方子煎服方法仔细告诉你呢?没有了。病人没有这个知识。拿回家里再缩短吧, 五分,十分钟,开了还再熬吧,满屋子香气,全家人都享用了。最后到他嘴里,吃了一付 治长疮的药。你能保证它的疗效吗?更不要说做成那种丸药,或者其他剂型。剂型不同, 功效方向又变了。我们后面还要举一个剂型变化的例子,都是那几个药,最后治的病不一 样的了。还名之为剂型改革,你治子宫肌瘤的桂枝茯苓丸做成汤药,不是催生方,还有下 死胎方的药是一样的。所以像这种临床我们都看到,这样的一个结果,形成大出血以后这 个结果,你剂型变了。所以这个服法,在讲汗法的时候,就强调这点。这是很重要的。虽 然你方开得很对,但这些又是很重要的方面。 2. 吐法 (第三等) 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吐法,把它划成第三等,但这要了解一下,八法当中的一部分。应该要了解一下,这个吐法作为定义 来讲,就是其三个对象,三个部位,吐,吐什么?通过涌吐方法,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 宿食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类治法。三个东西,痰涎、宿食、毒物。从部位来讲,中焦以上,偏于上部, 咽喉、胸膈、胃脘。 这个方法现再运用较少。我在农村里,有的喜欢到基层,带研究生下去看病,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 期,基层跑得多。那里病很典型,大家在那里提高很快。看到当地医生,吐法还在使用。有的时候, 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比我从当学生的时候,毕业了才两三年的时候,遇到的 两个病例,使我感觉到治法还是多种多样好一些。 我记得当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当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叫北京中医学院,老师们带着,当时实习西 医了,到河北赵县。有个小孩子玩圆珠笔,塑料的,那是个塑料圆珠笔,还挺时髦的,丢在嘴里玩, 一下卡下去了,呼吸困难,咯出血来。当时你说用什么方法?因为跟着西医实习,西医这种情况没法 治,要做手术。赵县的医院要送石家庄,交通还不便,路挺颠的。到处找,找了一个大卡车。我坐在 车里,抱着小孩子,还有个同学就在车上面。电话打了,拼命的开,开到那里,做了手术,取出来的。 而且小孩憋得已经是都很危险。我印象中一辈子记得很清楚。当然那么动过手术,挨一刀会带来一些 影响。 后来在七十年代初,又遇到一例,很相像,卡的东西是一个五分的硬币,咯了以后,还有点往下走, 是我成都的一个亲戚家里的一个小孩子, 正好上海医学院第一学院毕业的一个我们同事一起, 都在他 家住。突然那个小孩子,六七岁了,在咯,也出血丝丝了,不敢说,等发现以后那赶快送医院,上海 第一学院六七级毕业的拿着这个看,说这要做手术呀!赶快打电话联系成都这方面比较好的医院,这 边的老太太她不管,小孩坐在她的房子里,坐在那里很难受。她就用老办法,趁大家在忙着找车,她 就把做饭的淘米水给他灌了一肚子,她是民间的方法,灌了还是没有吐,还是没有解决,车来了,送 到医院,我们都到医院去了,到了医院,医院赶快的检查、拍片,告诉他是个五分硬币卡在下面,当 然看报告出来,有金属异物,多大。我当时还跟他们开玩笑,你要拿个五分硬币量一下不就完了吗? 然后送到手术室,准备室里一坐,里边都在弄,那个医院的手术室的气味,小孩子闻着不舒服,坐了 一阵,突然的开始不行了,就吐了。一下一吐,“哇”的淘米水全出来了。随着淘米水出来,当啷一声, 这个硬币就冲出来了。那护士一看,好,省了你们家里面做手术的钱了。 这就是说,过去的涌吐方法,它有它的一个作用,而且民间疗法当中有很多,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咳 嗽,小孩子气管炎,到河边用那个药吃了以后引起吐,吐了两次以后,就很长时间没有发作了。当然 后来成年以后抽了菸, 那咳嗽又是一回事。 所以这个吐法, 现在在农村里, 比如我看到他们中医方法, 用吐法治疗吃农药这类, 有的时候用西医方法去, 或者去医院也来不及, 他们用吐法能解决一些问题。 当然吐法呢, 学习当中要注意一个止吐方法很重要。 止吐的方法。 有的时候一吐, 引起胃气上逆以后, 一直吐不可收拾,那就要采取措施。比如用一点冷开水,冷稀饭,吃一点可以止吐。或者姜汁,冲服 可以止吐。严重的用很少一点一厘两厘的麝香冲服,可以止吐。你不能说人家吐了以后,总是吐,你 说我只会催吐,不会止吐。这类的善后要注意。 所以吐法作一个一般的了解, 当然也不必要象张从正《儒门事亲》,他有一些吐法,什么病都用吐法, 感冒都用吐法。一吐,出身汗,感冒好了。现代人肯定很难接受。这个吐法就讨论到这里。方剂学 05 讲上一节课我们讨论到常用治法,就是医门八法的汗法和吐法。吐法讲了它的定义、三个部位,涌吐的 三样东西,现在接着讨论吐法的适应病症的特点。从临床来看, 适应病证特点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历来运用吐法适应的病症,包括中风的痰涎壅盛,包括癫痫发作,风痰壅塞胸脘、咽喉,包括食物中 毒,这类在我们现在的基层地区很多。用现代医学方法抢救的手段不足的情况下,往往还是用这个吐 法。这类病证共同的特点,是病位居上,胃脘以上,病势急暴,也就是说,证情比较紧急,体质还算 壮实,因为像有这类病邪蓄聚在咽喉,胸膈,胃脘的话,也会损伤正气,但病程较短,没有影响到整 体的正气,体质还算壮实,而且比较明确的内蓄实邪。所以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 邪,这是使用涌吐剂,用吐法的适应病证特点。 使用注意 ? ?吐后调养脾胃。 止吐方法。 o 冷稀饭、冷开水 o 姜汁 o 麝香,1~2厘。使用注意上节课曾经提到了一些,当然涌吐之后,特别要注意调理脾胃,按照尤在泾讲,“吐下之后, 定无完气”,涌吐之后,或者用下法之后,损伤了脾胃后天元气,所以要调养脾胃,如果吐得太过, 要掌握一定止吐方法,所以这里介绍的简单几样止吐方法,可作参考。下法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 一类治法。 下法也是作为中医学, 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这个下法从定义来看,它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 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往往使用时,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 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 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 瘀血、结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瘀血,那是包括妇科、伤科、 包括内科。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结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 成的病理产物的不同的类型。这六类,实际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窍而出, 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所以这里谈到了一个作用手段,和针对的病理产物。这是它的一个定义。 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肾中药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