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功能性子官牙龈出血是什么病原因引起的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杏林医话汇编
中医痰病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2
二、中医痰病学术的发展现状
(一)基础研究
1.痰病学术的发掘整理研究 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医家从多方面开展了有关痰病学术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并有相应的论文、资料等发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家学说研究 痰病的各家学说研究,从已发表的专题文章看,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于《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及宋金时期的朱丹溪、王硅;明清时期的梁学盂、王纶、李时珍、张景岳、吴鞠通、万密斋、戴元礼、李中梓、龚居中、王盂英、喻昌、叶天士、何梦瑶、傅青主、李用粹、尤在径、俞根初等;近代的张锡纯、丁甘仁等;现代的秦伯未、陈若昆、关幼波、干祖望、陆芷青、邵长荣、杨百?、曹鸣高、蒲辅周、李巨谋、朱良春、石仰山(上海石氏伤科)、张发荣、胡桂揖、王少华、周子芳、曹旭、周仲瑛、孔令诩、朱可贞、杨季衡、余慎初、章亮厚、朱曾柏、喻昌辉等医家论治痰病学术思想及经验的整理。此外,朱曾柏氏等撰文综合论述“中医痰病学说的形成及发展”,介绍了历代20余位医家的论治痰病的学术思想。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病因病机研究室及有关专家,开展了有关中医痰病学术的全面发掘、整理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从基本理论各家学说及源流临床诊疗规律与方法,古今医案分析、方剂与药物分析、及发展思路的软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已有部分论文发表。
(2)理论整理与综合 有关痰浊的形成、痰与五脏的关系、痰病的病因病机、痰病的诊断与辨证、痰病治则与治 法。治痰方剂与药物、治痰与养生、痰浊与衰老、痰浊与体质、痰浊与瘀血、痰与饮、湿、水的关系等。现代有大量的整理性文章发表,对中医痰病学术理论的系统和深化,及有关临床与科研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缺乏对前人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深人的研究,因而表现出该领域的学术内涵尚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因而难以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高层次的分析概括与综合。对一些与痰浊关系密切的疑难疾病、常见病基本尚未开展深入的研究,尚限于经验的积累和表述,或一般的临床观察报告,有待深入。由于对中医痰病学术内涵本身缺乏理论临床两方面的深刻把握,所以理论上的概括与综合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医历代各家论治痰病的学说与实践,结合当代研究进展,开展痰病学术理论的研究工作,才能不断发现新规律,提出新概念,为临床和现代实验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假说。
(3)中医痰病学术发展思路探讨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较少。李以义、方永奇、潘桂娟等曾发表有关论文。
2.关于痰浊本质的现代思考 痰浊,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那么若从现代科学、特别是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的角度分析,痰浊的本质是什么?亦即产生痰浊、发生痰病的现代机制如何?确实是十分有意义的,值得进行深入地探讨。如能在上述领域取得进展,将对临床上多种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难以预测的促进作用;对揭示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学者中,较早在这方面思考的,是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李以义主任医师。其代表著作为于1990年出版的《百病皆生于痰一怪病从痰论治》一书。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如林绍基[1]、吴昌国。邹世洁等撰文发表了自己的假说。兹综 合分析如下:
(1)免疫与痰浊的关系 李以义氏认为,人体的兔疫机能反应异常,都可在体内形成为害人体的痰浊,故免疫和“痰”密切相关,“痰”在免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一,在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及其活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故障,都可从免疫细胞的结构、机能、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杀灭靶细胞等具体活动中,形成痰浊,而进一步引发其他相关性疾病。故必须在免疫系统的生理活动中,看到痰浊形成的因素,从而协调发挥其正常的机能活动,防止酿成痰浊的条件形成。其二,在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活动异常中可能形成痰浊。前者,最典型的表现在细胞吞噬方面,后者,在特异性细胞兔疫中,最能说明痰浊生成的是肿瘤兔疫;在特异性的体液免疫 中,最能说明与痰浊有关的是1gE球蛋白。还有学者指出,免疫复合物,因其大小、性质、浓度的改变;或因机体的清除功能不佳,沉着于某些器官组织,则引起新的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2)细胞与痰浊的关系 李以义氏认为,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形成的。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同样是通过固定的生化反应实现的。活细胞中含有水、蛋白、脂质、糖和盐,还有能催化反应的酶。细胞任何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则其本身就会成为痰浊。任何生命活动中不正常主化反应的代谢产物、合成的物质都可能与中医的痰浊有关。细胞表面的结构和功能,几乎在所有的细胞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细胞表面的各种受体、酶的活性及通透性正常与否,是区别该细胞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甚至是否完全变成痰浊的重要标志。细胞表面结构,特别是质膜,在痰浊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质膜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运输、代谢调控、细胞识别及细胞膜受体方面。此外,细胞液的状态与功能如何,以及线粒体的作用、内膜系统及溶酶体的功能、细胞核的功能等,均关系到痰浊的发生。另外,细胞的自然衰老,也可使细胞功能减退,而逐步形成痰浊。总之,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又可视为一种致病因素,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细胞是构成机体的基本单位,它既与外界保持着协调一致的联系,又在内部“自成一统”,以其独特的结构、形态机能等,来完成生命所必须的物体代谢、发育、繁殖分裂、运动、联络、遗传和进化等基本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内外因素的影响,违背了这个规律都可能在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中形成痰浊。
(3)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痰浊的关系 李以义氏认为,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其特性的不稳定、成分的变化,影响其速度、流向、方式、程度和性质的改变,可能与“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浊”有关。血小板的聚集性、粘附性和释放功能呈病理性改变时,就必然影响血液的正常流态;红细胞压积过高,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低下,造成血粘度增加,使血液运行失常。由于血粘度增加,微循环亦发生障碍,甚至出现微血栓,这是痰浊在血液流变中形成的结果。另外,当代的医疗实践,使许多医家注意到痰浊与脂代谢异常的关系。实际上无论是高脂血症中的哪一型,一则直接增加血浆粘度,使脂质沉于血管壁上而生成痰浊;二则可直接作用于血管中的轴流成分,导致微小血栓的形成,而 致痰瘀互结。
(4)微量元素与痰浊的关系 李以义氏认为,微量元素是人体酶的活性中心,并形成载体,将体内的常量元素运送至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参与维生素、激素的合成,以及核酸的代谢。微量元素不足和过多,均容易使机体产生痰浊。因许多微量元素是酶的激活剂或直接参与其代谢,这些元素的不足,常常促使酶的活性下降、功能失常及一些载体的功能障碍,而致阴阳平衡失调。阳虚则气血运行无力,阴虚则煎熬津液,而致津液失去常道成痰。如:与缺碘有关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缺铁性贫血,以及被认为与钡过多有关的大骨节病等,都属此类。总之,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多,有害微量元素的不断积累,都与痰浊的发生相关。
(5)淀粉样蛋白与痰浊 吴昌国氏指出{2},淀粉样蛋白的来源是降解后的免疫球蛋白(Ig),当这种代谢产物在 组织中沉着时,病理学上会出现一些嗜伊红性的玻璃样元定形的细胞外物质,称为淀粉样变 性。从其形成原因、存在状态和临床表现看,淀粉样变性颇似中医“痰”或“痰湿”证。淀粉样变性,既可原发,也可继发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原发性多见于中年或中年以上的病人,它是随着年龄的老化而代谢产物堆积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是继发于衰老。继发者,多见于慢性感染、慢性渍疡性病变、慢性骨髓炎、慢性脓肿、慢性肾盂:牙炎。在长期而连续的慢性抗原刺激下,机体细胞免疫低下而体液免疫亢进。过多的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必然导致多量的1g的代谢产物,这是形成淀粉样蛋白的物质来源。淀粉样蛋白在于细胞外组织间隙中,多见于心肌、舌、胃肠和小血管壁的中层。这种物质一旦形成,即脱离生命状态,而成为“异物”,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阻滞细胞间的信息传导。这和中医所说的痰阻经络之中,防碍气血运行的理论不谋而合:淀粉样变性存在于心肌、胃肠道和舌等组织时,可见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不良、巨舌症等,临床常表现出“脾气虚”的症状。一些慢性脓疡、慢性炎症,常常以“温阳化痰,,法(诸如阳和汤等)取效,即是一例。
(6)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与痰浊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中医所谓痰,即是较稠浊粘腻乃至胶凝的,多余地产生、累赘地存在的有害物质。其本质主要有五部分:①异常的糖类物质:包括异常的单糖及其衍生物、寡糖、多糖)和糖复合物;②过多、异常沉积的脂蛋白等脂类物质——但血浆脂蛋白也含有糖而实质上是糖脂蛋白,其实亦属糖复合物;③结核病之干酪样变物质——可能部分亦属脂蛋白类;④一些异常增殖的细胞、组织——也是具较多的异常糖类、糖复合物或与之有关的物质;⑤其他。这几个部分中,当以异常的糖类和糖复合物为首要。在不少疾病过程中产生和起作用的痰,不同程度地亦为异常糖蛋白,如慢性支气管炎症、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粥样硬化、卵巢囊肿及其他各种囊肿,某些肿瘤(特别是粘液瘤)、粘液性水肿、带下症、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等。另外推测癫痫,特别是神经分裂症(如吐或泻下之痰浊、顽痰)等病,似乎是因异常糖复方合物产生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脑的代谢及功能。 与此学说有关,邹世洁氏[3]在脾虚证本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脾虚——痰湿—— 粘液,”关系的假说。认为吸收、消化、生殖道的粘液腺(包括混合液)、粘液细胞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是脾虚有形痰湿证的病理实质之一;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导致粘液功能(如保护粘膜)的异常,成为脾气虚证的重要发生机理。上述关系的假说,从粘液的物理特性看,符合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的性质。粘液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有粘液细胞型、细胞外衣型、细胞外问质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粘液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而其病理性改变不仅导致其作用异常,更反映了其相关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及其它指标如酶、血型物质的变化。这一假说可概括机体不同部位病变的共同病理变化,符合这些病变的脾气虚异病同证的诊断。
(7)脂代谢与痰浊的关系 血脂(即血浆脂质)本是人体正常生命物质之一,当血脂浓度超过高限时便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实际可视为痰证,而血浆脂质即是“微观之痰”。高脂血症主要是血浆中胆固 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增高,这些物质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油脂和卵黄。所以多进荤食、卵黄之类,是造成此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医则认为,过食肥甘厚味、易是痰浊。此外,随着年龄 的增高,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也将增高,而中医学则认为年老气衰,气血津液运行迟缓,津 液凝聚为痰。亦即“痰之化元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景岳全书》)川高脂血症早期可元症状,有些人只表现为形体肥胖,但实际上已发生内在病变,如血液粘度增大,血行迟缓,动脉壁因脂质沉着而变性,到后期则影响心、脑等出现一系列病变。 综上所述,痰浊的本质,总体说来是指那些在人体生理过程或病理变化过程中,应当排 出体外,而未排出,从而在体内堆积起来的代谢产物或病理产物;以及虽属正常范畴、但过量 蓄积的物质,痰属有形的客观存在,当勿容置疑,但之所以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说法,主要是基于感官认知能力的限制。但在目前的条件下,探讨并揭示某些“微观之痰”的本质,并不是不可能的。
3.痰病辨证标准和诊断研究 (1)痰证宏观辨证的计量化研究 建立痰证的辨证标准,是深入研究痰证的必要前提,也是保证以后痰证研究结果具备科 学性、实用性的必要条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中心方永奇氏[4]等,曾对痰证作过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对痰证的血液循环特征,及其与人体衰老的关系,与 血瘀的关系,作过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医痰证理论及其致病特点,对多个系统疾 病痰证进行了多指标同步观察,并应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痰证的计量化和规范化。研 究过程中,将566例患者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经卡方检验,将有意义的症状体征进行逐 步判别分析,建立了痰证宏观辨证的方程式。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
Ⅰ.资料与方法:566例患者为该院内科住院病人及心血管专家门诊病人。其中,冠心病 154例,中凤48例,糖尿病68例,慢性肾病47例,类风湿12例,慢性肺气肿49例,肺心病9例,慢性胃炎69例,心律失常39例,有高血压者247例,有动脉硬化症者295例,有高脂血症者379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确诊。男性306例,女性260例,年龄叨~84岁,平均53.5岁,标准差11.2岁。痰病初步辨证标准,参考“冠心病中医分型试行标准”及《中医诊断学、(1984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对痰证的传统辨证方法,将上述病例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即凡具备咯痰、胸闷、恶心、舌苔腻或脉滑者,辨为痰证,其余病例为非痰证。研究方法依中医辨证理论及其致病特点,设计了包含有58项症状体征的观察表,经研究确定调查方法和项目,由专人负责观察病人和填写登记表。脉象中滑脉的判断参考脉图仪的检查结果。其判断标准为:脉图呈双峰波,主波高陡而狭,升支和降支斜率较大;重搏前波不显现;降中狭低;重搏波较明显。将所有病例资料输入486微机进行卡方检验,再将有意义的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
Ⅱ结果:a.566例中,痰证298例,非痰证268例,痰证病人略多于非痰证病人;痰证 组中男性181例,女性117例;非痰证组中男性125例,女性143例。两组性别比例有显著性 差异,P(0.001。可见痰证多见于男性。痰证组年龄(55.3(10.5岁)大于非痰证组年龄(51.4(11.6岁),p(0.01,b.将痰证组病人的症状、体征频数与非痰证组比较,观察到胸闷等38项指标在两组问有显著差别。提示这些指标的出现与否,可能对痰证和非痰证具有鉴别诊断意义,除去舌淡、舌淡红、苔白、脉细弱(因这4项在非痰证组中出现的频率高于痰证组),其余34项指标可能是痰证区别于非痰证的一组较有意义的症状和体征。C.痰证宏观 辨证的判别函数: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上述有意义的34项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10个指标,得出判别函数式。经检验,此判别函数,敏感度为0.923,特异度为0.929,准确度为0.926。可见,此判别函数具有满意的判别效果。依据痰证宏观辨证的判别方程式,方永奇氏等拟定了如下痰证宏观辨证标准:主要条件:①咯痰,②喉中痰鸣,③舌苔腻,④脉滑;次要条件:①嗜睡,②胸腹痞闷,③肥胖,④口干不饮,⑤恶心呕吐,③口眼歪斜。辨证标准:符合下列任何1项时,即可辨为痰证(从宏观辨证判别式计算得出):①具备主要条件2项;②舌苔腻加次要条件1项;③咯痰加次要条件2项;④喉中痰鸣或脉滑加次要条件3项;⑤具备次要条件4项。方永奇氏等认为,证候是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用的综合反应,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等的有机组合,因此,研究“证”的本质及其诊断等,必须采用多指标同步观察,并进行多元分析,才能揭示其内在联系,探索各指标对证候的量的关系,促进中医辨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此项研究,应用逐步判别分析,从有意义的指标中进一步筛选出的上述指标,是痰证最精确和相关性最大的指标。由于逐步判别法具有使信息的平均损失最少的特点。因而这些指标也最具有代表性。本标准主要适应于内科病,而其他各科疾病的辨证适应性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2)广义痰病临床诊断标准研究 在临床实践观察基础上,不少医家提出了有关痰证的宏观辨证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朱曾柏教授[5],他经多年临床研究提出的“中医广义痰病诊断标准”。其中包括体症特点和症状特点两方面。Ⅰ.体怔特点1)久病不衰,病证自发自丸年龄多在中年以上。2)眼神滞涩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 周围晦暗,其形如肿。3)皮肤油垢明显,手心、足心以及前阴、腋下等处,常泌液渗津,或面色光亮如涂油。4)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软,掌厚指短,手足作胀。5)厌油腻厚味,喜素 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也有时觉焦香异气扑鼻。6)单食腥荤肥腻食物后,“即感额凉冷、便稀、或有恶寒、胃中泛恶之感。7)时时惊悸,神志恍惚;或时而抑郁不快,言苦恼事殊多,言出泪下;或时而亢奋多动,言多而显“雀跃”。8)舌体较正常人略显弛纵、胖大。9)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牢覆于舌根部,常年不化,或时消时显。10)舌面津津滑润,时时唾吐痰涎、水液,而难以自控(排除蛔虫症),特别(在安静环境(没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和心情抑郁不乐时尤其难以控制。11)嗜睡和困吨。12)出汗。13)口渴饮水多,并有越喝越想喝之感。14)气候、季节变化,可引起体征明显或加重。Ⅱ 症状特点 1)头眩、头痛、头重,2)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4)噎隔,呕吐痰涎。5)平时胸部痞塞憋气,或心前区有压榨样闷痛,遇阴雨、寒冷季节上症加重。6)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精神失常,但精神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7)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8)肢体某一局部发热,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痛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神经科,骨外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没有发现病变和阳性体征。9)渍疡、糜烂,滋水渗律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10)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捶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症状尤为明显。11)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有冷凉感,或肤色晦暗。12)口中碎痛,时好时发。13)胁下痞满肿大、闷痛。14)大便秘结不爽,粪便并不干燥,或大便轴裹痰涎。15)脉象可见滑、弦、沉、迟。热痰内盛,多见弦、滑;顽痰痼疾凝结于里,则现沉、迟之候。 朱曾柏教授认为,上述体征、症状方面的特点,是痰病、痰证以及某些“夹痰”之证经常出现的一种主要病态。由于患者所处地区、方域不同,工作性质以及年龄、性别、禀赋、嗜好等等不同,上述见症贝!各有不同。因此,务必把体征和症状方面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等情况结合起来辨证。 此外,对于痰病各种证候的症状和体征,诸多医家也有不少总结和论述,揭示了痰犯于 头,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滞于肝,痰遏于肠,痰阻胞宫,痰阻咽喉,痰阻经络,痰凝肌膀,痰留皮肤等病变的特点,对痰病的临床诊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临床研究与应用
1.常见疑难重症从痰论治报道
(1)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等不同疾病,但均属中医学“中风”的范 畴。 ①中风病危险因素及预防的医籍整理与研究 杨宝琴氏等[6]的报告提示,肥胖、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失常是中风病主要危险因素,此外也与自然条件、宿疾有关。人体肥胖易患中风病,其原因是肥胖之人多气虚痰湿,气虚影响血液运行,同时体内有痰湿也能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使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中风病。饮 食不节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影响最大。肥者令人内热;甘 者令人中满,过食膏粱厚味,酿痰蕴热,热甚生风,故而引起中风,正所谓“仆击、偏枯,”少”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则明确提出有中风先兆的人,应“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人之物”。平素过食肥甘厚味,过量饮酒,不仅可”以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内生痰热而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且饱食酗酒,又能生热化火,助阳动风,是引发中凤病最常见的诱因。
②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中风先兆症61例 须进氏报道{7}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先兆症,方药组成: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 术10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当归10克、葛根30克、石菖蒲10克、制南星10克。结果:61例中,缓解11例;显效3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本组患者共61例,其中男40例,女2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4岁,平均58岁。有高血压史者37例,就诊时发现有高血压者11例。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者28例,头痛、口干口苦18例,言语謇涩、口角流涎者6例,心烦、夜眠多梦者21例,手指发麻、行走不稳者8例。舌、苔、脉象:舌质暗红衬紫、苔白腻或黄腻者21例,舌质淡红、苔白腻者13例;舌边尖红赤、苔中部黄腻者27例;脉象弦滑22例,细弦34例,细弱5例,电脑中风预报提示:急需防治者12例,需要防治者49例。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检验均异常者12例,部分异常者49例。治疗15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结果:61例中,缓解11例(临床症状消失,3个月内无发作;电脑中风预报进人安全期,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中异常指标全部恢复正常),显效32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电脑中风预报有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检测异常指标明显改善,接进正常范围)。好转15例(临床症状及电脑中风预报均有好转,血液流变学检测异常指标部分改善)。无效3例(临床症状元改善或继续加重,血液流变学检查异常指标元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95.1%。无效的3例均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中风。 作者认为中风先兆症的发病原因,有“风、火、痰、气、瘀、虚”之说,而以痰、瘀为主。痰瘀交结,阻于脑络,复因阴虚阳亢,肝阳化风,乃发中风,而痰瘀的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津液的运行是产生痰瘀病理因素的重要方面,中风先兆症发病中有痰、瘀病理因素及其临床症状存在。本文立法组方之义,在常法法瘀化痰基础上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等甘温益气之品,令气旺血行,津液归于正化而不致于变生痰浊、瘀血。益气活血化痰方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用经配伍特点。对于中风先兆症治疗效果显著,从而降低了中风的发病率。
③痰瘀互结与中风 王占华氏[8]指出 (除的病机关键,是两,“痰瘀互结”即所谓“痰夹瘀血”从理论上讲,是痰湿与瘀血的交织互结,是以痰湿瘀血为直接因素所致疾病发生发展中病机传变的一个阶段,是中风等疾病关键是两种病理产物、两种致病因素相互结合而形成一种复合的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危害机体,变生百病。中风病,以年迈者多见,又以夜间发病居多。其原因,年 迈者脾虚易生痰湿,气虚血运不畅易于致瘀。痰瘀同源,可以互相导致,同属于阴,均以停滞 为患,夜亦月阴主静,夜间阴盛之时,痰湿瘀血交织互结,阻滞经脉,蒙闭清窍,使气血不通,神明失用,致成中风。临床表现多见半身不遂,舌强言謇或失语,遍身麻木,头晕目弦或神昏,舌淡暗;苔腻或厚,脉弦或滑,均为痰瘀互结之象。其治疗大法,应痰瘀并治,祛瘀化痰贯彻始终,治疗中,又当谨守病机,详辨瘀血痰湿之孰重,或祛瘀为主,辅以化痰,或化痰为主,辅以祛瘀,或化痰祛瘀并主,佐用它法(益气、调气、清热、熄风等)以断痰瘀之生路。
④涤痰活血肠治疗脑梗塞42例 黄文柱[9]报道,选择确诊为中风者62例,其中治疗组42例,采用涤痰活血汤口服或鼻饲,其方药组成:制胆南6克、制半夏10克,橘红6克、茯苓15克、枳实6克、全桥萎30克、生大黄3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0克。加减:若肝阳上亢,血压偏高者,加天麻、决明子、?莶草;腑实便秘者,大黄用量可增至6—10克,不效加芒硝(后下)6克;肝肾阴虚者,加桑寄生,茺蔚子、女贞子;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脉络宁注射2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21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每日1次。上述2组均为20天为一疗程,一般用1—2个疗程。2组均辅以常规使用20%甘露醇静滴以降低颅内压,并对高血压、合并感染等给予西药相应处理。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中风病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57.1%,总有效率95.2%,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愈率P<0.05,总有效率P<0;01)。
⑤化瘀法痰通络法治疗中风61例 刘殿祥氏[10]报道,中风的病机是痰浊内蕴,瘀血阻络,它贯穿在中风病的先兆期、发作期、恢复期。他以痰瘀交阻理论作指导,运用化瘀祛痰通络治法,对中风病61例进行了临床治疗,效果满意。61例中风病中,男40例,女21例。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2岁。61例中先兆期4例,发作期13例,恢复期44例。治疗方法: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南星12克、葛根30克、天麻12克、姜黄10克、天竺黄15克、礞石20克、白附子10克、红花12克、丹参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牛膝10克。上方适用于中风病各期。辨证加减:若为虚寒证可加黄芪;若为实热证,南星易胆星,可加大黄;若为脑出血去三棱、莪术,可加三七粉;若为脑缺血去牛膝,可加川芎。诸药合用,共奏化瘀祛痰通络功,对痰瘀交阻之中风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据药理研究,上方诸药能抗动脉硬化,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液粘稠度下降。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①思维正常,语言清楚,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为治愈。先兆期4例,发作期4例,恢复期14例,治愈率为36%。②思维、语言恢复近于正常,上下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生活基本能自理为好转。发作期6例,恢复期30例。好转率为59%。③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死亡为无效。发作期3例,无效率为5%。笔者以痰瘀交阻理论作指导,运用化瘀通络祛痰法则治疗中风病,尤其是缺血性脑中风,效果肯定。对中风先兆期和恢复期疗效更为满意。即使是出血性脑中风,适当用一些活血药并不加重出血症状的发展,反而能改善循环,有利于症状的改善、恢复。
⑥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158例疗效观察 王永炎氏[11]等报道,治疗中风患者158例中,男性92例,女性66例。平均年龄为61.48岁。观察对象:均系中风急性期病例,均在发病10天以内入院。开始服中药治疗时间平均为4.5天。本组病例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分证标准划分证型。159例中,属中经者120例,占75.9%;中腑者32例,占20.3%;中脏者6例,占3.8%。西医诊断均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本组病例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146例,占92.4%。本组有合并症者共98例,其中糖尿病20例,占20.4%;冠心病28例,占28.6%;,心律失常者12例,占12.2%;肺部感染者20例,占20.4%;有其它合并症者30例。治疗方法:自订化痰通腑饮是由《伤寒论》大承气汤化裁而来,其方剂组成是:全瓜萎30~40克、胆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分冲)。硝黄剂量一般掌握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宜过量,待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如:瓜萎、胆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证的重证病人,还可加用竹沥、清开灵等。竹沥苦微寒,具清热化痰之功,可单用或兑人汤药中服,每服30ml~60m1,日服2~3次。清开灵针剂40ml加A 250ml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疗效标准:半身不遂基本恢复,遍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症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或参加部分工作,属基本痊愈一1级;半身不遂明显恢复,能扶杖步行,遍身麻木、言语奢涩等明显好转,属显效一2级;半身不遂有改善,但仍不能步行,偏身麻木、言语霆涩有好转,属有效一3级;半身不遂等症元变化,属无效一4级;病情加重或死亡属恶化一5级。158例中,治疗半月以内基本痊愈者39例,占24.7%;显效者42例,占26.6%;有效者49例,占31%;无效者20例,占12.7%;恶化者8例,占5%。总有效率为82.3%。显效率为51.3%。
⑦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 靳照礼氏[12]报道,对3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 96.75%,对照组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总有效率为86.2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法方药:治疗组采用补肾法瘀化痰法,自拟方:天冬、龟版、枸杞子各15克,蕲蛇、益智仁各6克,水蛙、石富蒲、黄精、首乌、鳖甲、黄连各10克、人参3克、苏木、海藻、天竺黄各9克,水煎服,日二剂,6周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日1剂,连服6周后两组进行比较。两组病人均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辅助治疗。原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原发病均以西药以对症治疗。疗效评定标准:按全国中风病统一评定标准,满分为28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18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者;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以上者;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者;基本治愈,积分达24分以上者。治疗组显效以上243例,占78.89%,对照组显效以上58例,占56.8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本文采取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意在补肾以治虚,固本可培元,化痰法瘀以通络,祛邪可扶正。
⑧急性中风从痰论治八法 徐德润氏[13]报道治疗中风八法,即:1)清热涤痰法。痰热上蒙清窍而神志恍榴,头脑不清、痰热阻络而肢体沉重,麻木废用,症见喉中痰鸣,舌苔黄厚而腻者,治以清热涤痰通络,方用涤痰汤加木瓜、连翘、忍冬藤;神志症状较明显者,或用星萎二陈汤送服万氏牛黄清心丸。必要时,可用白芥子、地龙、赤芍以通络。2)息风涤痰法。中风神昏重证,证见面赤唇红,牙关紧闭、上视强直、发热、痰声淮旋、双手握固,属于痰热上蒙清窍,治以清热熄风,涤痰开窍。常用鲜竹沥50m1送服安宫牛黄九(或鼻饲),继以涤痰汤送服牛黄清心丸。此外牛黄醒脑注射液液阅有效验。3)逐寒法痰法。中风神昏实证而见面色青白,痰喘昏乱,眩冒多汗、甚至手足厥冷、开关紧闭、两手握固者,当属寒痰实证,治以逐寒法痰开窍(温开)。习用姜7X(生姜30克捣烂加开水适量)送服苏合香丸、冠心苏合香丸。传统验方三生饮(生南星30克、生附子15克、生川乌15克、木香7克)煎汤灌下或可试用。4)涌痰醒脑法。中风实证,神昏痰盛,古有涌痰醒脑法(适用于痰窒神昏、脉实滑者)。常用的,。救急稀涎散(皂角:5克,消去黑皮,白矾30克,研极细为散,每次服2~3克,温开水调灌下或少许吹鼻)。此方一般不引起呕吐,只是微泛冷涎出;醒后继续调治。5)通腑涤痰法。本法适用于肝郁化火,痰食互结,阳明腑实,内热阳图团,神志不清者,方如覆石滚痰丸、星篓承气汤等。治当中病即止,不可过用。6)理气化痰法。上述诸法应用后,热势渐轻,而痰一时难以全消叱或初起:励气逆痰遏,上扰清窍,诸窍失灵的痰湿证。当以理气化痰为主,方如顺气导痰汤、星气二陈汤(天南星、木香、陈皮、半夏、茯苓、甘草)。7)补肾法痰法。痰的生成关于肺、脾、肾三脏。而老年人尤以肾虚生痰为主,肾阴亏耗、相火的液成痰;肾阳虚衰、火不生土或水反侮上、上泛为痰。痰浊皆能随肝气所升而上蒙清阳,留滞舌本。症见神志病变,偏瘫、失语等。舌质缝苔厚者,当用滋阴涤痰法,方,口地黄饮子去桂枝、金水六君煎、加味温胆汤。肾气(阳)不足者,当补火生上,温肾以助膀胱气化,以杜生痰之本,金匾肾气丸合二陈汤、地黄饮子、资寿解语汤。8)益气法痰法。中风偏瘫表现为气虚痰湿内盛者,证见偏瘫肢重,困乏不用、手足胀或浮肿、纳谷食少、气短懒言、舌苔白腻、脉儒缓。治当益气化痰,方选六君子汤力,石富蒲、白芥子,或十味温胆汤。
(2)冠心病 冠心病属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临床表现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标实责之于痰湿、瘀血和气滞;本虚则从心、肝、脾、肾论治,其说不一,主要是因为临床上患者的体质和兼夹病证的不同。从总体上看,从心脾治本者居多,以往从活血化瘀治标者多,近年来痰瘀同治,或用利湿化痰散结之法,活血化瘀的同时,兼用行气之品。
①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王奇氏[14]等人,从体质的角度研究冠心病的发生,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调查的265例病人中,痰湿体质发生率为58.5%,兼夹瘀血表现者76.2%,兼夹气虚表现者占85.3%,兼夹肾虚表现者占90·6%,且痰湿体质兼夹上述表现者明显高于非痰湿体质兼夹上述表现者(P(0·01)。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以50~65岁者居多,还调查了性别、体重、发胖年龄、体型改变因素、饮食习惯、抽烟史、遗传史、个性倾向与神经质水平,初步揭示了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因素。肥胖人痰湿体质之所以容易发生冠心病是有其内在病理基础的,通过采用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检测手段观察肥胖痰湿体质人的生理特点。结果发现:痰湿体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血小板聚集率中的Agg(5)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问有统计学差异(P(0.O:~0.01)。反映痰湿体质者的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粘状态,其中全血粘度中的低切率值与血沉,痰湿体质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痰是由津液流动失去常道,凝聚而成的。其性重浊粘滞,易于奎滞脉道;血浆是组成血液的液体成分,为脉中之津液,血浆粘度增高可引起血液的粘滞性增力”,使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内压力增,,。这一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改变,与中医对痰的理化认识是一致的。痰湿体质之人,其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凝、高粘状态,这是痰湿体质者内在的生理特征和物质基础的反应。这种内在特征决定了痰湿体质之人的发病特点和病变转归。所以不论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都提示痰湿体质之人易发冠心病,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见于痰湿内盛或兼夹痰湿之证。提示我们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应注意患者的体质分析,通过把握体质进而了解病变的发展规律,注意化痰法湿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改善患者的痰湿体质或痰湿兼夹体质,是冠心病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②冠心病痰瘀证与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关系 黑卫可氏[15]报道,冠心病痰瘀证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显著高于非痰瘀证型,而高密度脂蛋白等显著低于非痰瘀证型者,提示痰瘀证是以血浆成分增多、血细胞成分增加、高脂蛋白血症为主要特点、此与非痰瘀证型冠心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 有相似之处,但程度较为严重。此外,痰瘀证型的红细胞压积较健康人明显升高,而与非痰瘀证型相比却元显著差异,提示痰瘀证型的血粘度升高,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压积升高所致。上述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粘度增加,使血液在流动过程中不能按原来的路线、方式、速度运行,迫使津液离开常道;同时,由于血液粘度的增加,微循环也发生障碍,这应归属于痰瘀的范畴。另外,高脂血症一则可直接增加血浆粘度,使血脂沉于血管壁上而形成痰浊;二则可直接作 用于轴流成分(血细胞、血小板等),尤其是胆固醇能使红细胞硬度增加,变形能力低下,而不能顺利通过微循环,直接形成微小血栓,导致血瘀证,但从津液未能循常道而被释出而言,这也是痰浊的结果。这样痰浊与瘀血互结,互为因果,形成了痰瘀之证。本项研究不但表明血 粘度增高,高脂血症在冠心病痰瘀证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验证了中医学“痰瘀相关”的理论。
③益气除痰方治疗冠心病52例疗效观察 方显明氏[16]报道,益气除痰方是根据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经验而拟定,该方以《千盎》温胆汤加减为基础,主用于冠心病气虚痰浊证之治疗。方药:党参18克,五爪龙n克、法夏10克、橘红6克、竹茹10克、枳实6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碴15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取200m1,分2次温服。治疗期间,心绞痛不易控制者,可临时给服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片,其它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一律停用。临床观察结果,应用益气除痰方加减治疗冠心病,其心绞痛症状与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79%和44·1%。一般用药后1至2周,心绞涌症状即可缓解,4周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部分病人心肌缺血心电图可恢复正常。胸闷气短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有效率为86·5%,表明本方加减有缓解心绞痛,改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作用。从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看,痰浊型、痰瘀型与非痰浊型三型病人的症状和心电图的有效率差别无显著性,表明本方对各型病人均有一定的疗效。冠心病是 以正气内虚、心阳不足为内在因素,痰浊和瘀血则是导致冠心病发展的两个重要病理基础,本组病例虚证45例,占86·5%,标实证38例,占73·1%,且以痰浊和瘀血居多,与冠心病 的病机特点相符,故治疗上,本虚当重用以补气,标实则当化痰通瘀。邓老认为,遁阳必用益 气阳气不足是胸痹之主因,故补气即所以通阳。而治痰则必先理脾,即所谓“治痰不理脾,非 其治也”(《医宗必读》)。理脾之涵义有二:一即调脾气、健中州,以杜生痰之源;一即调脾气、运枢机,以通津液之路。所以,邓老在治疗上主张益气除痰,而在用方上常以温朋汤加减化裁,这提示,补气除痰可以法瘀通脉,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肌缺血状况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④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经验 高容林氏{17}等报道,著名中医专家路志正以健脾涤痰、醒脾化湿法治疗冠心病,取得满 意疗效,健脾涤痰法用于痰浊窒塞所致的胸痹心痛,临床主证为胸部窒闷而痛、或胸痛彻背,兼见胸满咳嗽、心下痛闷、恶心欲呕、肢体沉困酸楚、形体丰腴,舌淡红略暗、苔厚腻,脉弦滑,或沉伏。治以健脾涤痰法,用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茯苓、菖蒲、郁金、栝萎、枳实、黄连、竹茹颜覆花、甘草沏证见口干苦,心烦,苔黄。痰热较甚者,加黄苓、桅子;大便秘结:属痰热者,重用栝萎,加生大黄;属痰湿者,力皂角子,重用菖蒲;面苍肢凉,脉细数无力,或脉微而迟,见心阳虚衰者,去黄连、竹茹,加附片、仙灵脾。醒脾化湿法适用于湿浊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临床主证为胸憋心窒、或闷痛、或不痛、阴雨天加重、兼见脘闷纳呆、口粘不欲饮水、恶心欲吐、肢体沉重、头昏如蒙、大便不爽、小便不爽、小便混浊、舌胖齿痕、苔厚腻,脉濡细。治以健脾化痰,方用三仁汤、蕾朴夏冬汤、获菩杏仁甘草汤加减。药用杏仁、苡仁、白寇仁、藿梗、荷梗、川厚朴、菖蒲、半夏、茯苓、枳壳、黄连、六一散。如证见口干粘苦,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明显者,加茵陈、黄芩;寒湿显,腹冷便搪,苔腻,脉濡缓者,去黄连、六一散,加干姜、苍术、炒苡仁;兼有法瘀,刺痛时作,舌有瘀点者,加红花、丹参、白檀香。路教授认为脾胃损伤是胸痹发病的关键因素,因脾胃损伤而致气虚、血少、湿蕴、痰阻、瘀血均可引发胸痹,故调理脾胃是胸痹治本之道。胸痹虚证辨其在气在血,脾胃调和则脾运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胸痹实证辨其属湿属痰,脾运一行则痰浊、湿浊自化,瘀血消,脉道畅,胸阳展则痹窒除,所谓“调中央以通达四旁”。
⑤养阴化痰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运用 靳士华氏[18]报道,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心律失常多与素体阴虚、痰浊闭阻有关,运 用养阴化痰能纠正冠心病心律失常,可获速效。 1)清润肺气,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惊 悸不安,咳嗽,咯痰不止,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舌苔薄白,脉细弦结代。证属心肺阴虚,痰阻心脉。拟养阴化痰以畅心脉,清润肺气以宣肺机。处方:麦冬、沙参各12克、橘红、竹茹各10克,远志12克,葛根30克,瓜萎15克,地龙、白芥子各12克,2)养血柔肝,养阴化痰法。主证胸闷气短,惊悸不已,脉细弦滑、结代。舌质红,苔薄白。证属肝郁心虚,痰阻心脉。拟柔肝解郁,养阴化痰。方药:柴胡9克、当归、首乌各12克、麦冬18克、胆星6克、半夏、茯苓、橘红各6克、地龙、远志各12克。3)补气填精,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善叹息,烦燥不安,夜卧不寐,惊悸怔忡,时有歇止,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质略淡,脉细微,结代。证属脾肾两虚,心营不足,痰浊扰心。拟补气填精、养阴化痰法治之:黄蔑、麦冬各12克、当归15克、女贞子30克、白芥子、橘红、远志各10克、桔篓、茯苓、地龙各12克。4)温补脾肾,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惊悸不安,头晕神疲,口干口渴,两目干涩,舌质紫暗,两侧尤甚,苔黄,脉沉弱或细弦,辨证为心阴不足,痰浊扰心。拟养阴化痰、宽胸宣痹方:玉竹、麦冬各12克、葛根30克、当归、茯苓、枯萎各15克、半夏、远志、竹茹各10克、地龙12克、丹参30克、5)滋补胃阴,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惊悸怔忡,胃空易饥,口干欲饮。舌红苔薄,脉虚大而滑、结代。证属心胃阴虚,痰浊扰心。拟清补胃阴,养阴化痰方:麦冬、沙参各15克、葛根30克、栝萎、茯苓各15克、半夏、陈皮、远志各10克、地龙12克。6)旁通胆气,养阴化痰法。症见胸痛,气短,大息,惊悸怔忡,尤以劳累和情志过极而加重,心烦呕吐,头目眩晕,夜梦频作,醒后口苦咽干,后项背、腰膝酸痛,右半身麻木,舌微蹇,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弱、结代。证属心胆阴虚,痰火乘之。拟调和胆气,养阴化痰法,小柴胡汤和温胆汤化裁:柴胡10克、白芍、黄芩各12克、半夏10克、沙参、麦冬各12克、栝篓15克、地龙12克、陈皮、远志各10克。
⑥冠心病血瘀型从痰论治的体会 房栋氏[19]报道,单纯依据现代医学观点而不加辨证的应用大量活血化瘀药,并非治疗 冠心病的全效之法,其原因在于放弃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未能找出导致血瘀之本质。作者经过细致观察发现痰浊与血瘀在冠心病中常互为因果,且临床部分血瘀型患者为痰浊所致,究其由痰致瘀之因,有以下因素:1)痰为阴邪,伤阳致瘀。心痛之本,是由于痰湿之独上犯清旷之区,损伤胸中阳气,导致气阳不足,而失司帅血之用,发生心血瘀阻所致,2)痰与气结,阻滞成瘀。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之症,而心气塞而不和又多由痰饮所致,因痰湿之邪,重浊粘腻,具有易凝阻和沉积的特性;若痰湿积而停于胸中,便可塞遏阳位,阻滞气机致痰气郁结而发生血瘀。3)痰致气虚,失帅成瘀。痰(饮)与气虚之间是有关联的,在生理精 况下,气应与血相合,而起着“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的推动作用;当机体产生痰湿之邪时,由于其具有重浊粘腻的特性,因而极易与气相“结”,使气失其帅血之用,不能发挥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能致血液运行不畅,久之便会发生血瘀。
⑦益气健脾、涤痰散结法对冠心病心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 尼淑琴等[20]:总结心血管专家阮士恰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文中指出通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30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前后观察,证明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确实具有明显的 改善冠心病心功能状态,改善和恢复主动脉和左心室心肌的顺应性,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射血分数,增加心搏出量,心每分输出量和心脏指数等治疗效果。阮氏立足于中医理论,认为 心主血脉运行且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变赤为血,不断补充血 液代谢的需要,肾主藏精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是机体阳气生发之源,对心阳推动血脉的运 行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体进入老年初期,脏腑的这种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影响心脏主要 是血脉运行功能的降低,而生湿化痰的惰性作用则增强,痰湿随律人血,元处不至而阻碍血 液的运行,同时,这一代谢产物沉积于血脉中,成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 理论,阮氏提出了益肾健脾、涤痰散结防治冠心病的治疗法则,以期改善和减慢或消退这一 生理退化现象,达到增强心主血脉运行和减轻以至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
⑧祛痰活血汤治疗痰浊血瘀型冠心病49例临床观察 胡惠英氏等[21],参照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制定的《中医辨证试行标准》选择 治疗血瘀型冠心病49例,采用自拟法痰活血汤为基本方:胆星、半夏、竺黄、三七粉、丹参、赤芍、川穹、泽兰、郁金等,根据痰浊与血瘀的偏重酌情加减,每日1剂,早晚服用。通过对;临床症状、心电图、扇型日超、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观察,证明法痰活血汤确能改善痰浊血瘀型冠心病病人的血液粘度,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临床疗效:49例患者中,显效11例,改善24例,无效14例;心电图疗效:49例患者中,缺血型ST一T改善37例,显效5例,改善12例,无效18例。作者分析,冠心病血瘀痰浊型虽然以血瘀为主,但其疾病产生则由痰引起,原于l)痰与气结阻滞成瘀。心痛彻背是心气寒而不和之征,而心气寒不和则多由痰饮所致;2)痰致气虚,失帅成瘀。痰饮内停伤及阳气,气不帅血而成瘀。
⑨寒痰瘀并治治疗心绞痛26例 邹新英氏[22]报道,根据心绞痛寒痰瘀相互为患的病机特点,运用寒痰瘀并治治疗心绞 痛,用自拟温阳法痰逐瘀汤为基础方治疗心绞痛26例,取得满意疗效,药物组成:栝篓、薤 白、半夏、桂枝各12克、丹参30克、桃仁、川穹、炙甘草各15克、桔梗6克。加减:心气虚加黄连15克;心阴虚加生地20克;心血瘀阻痛甚加失笑散;心阳虚加川附子10克;脉结代加甘松25克、黄连10克。治疗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16例,占61.65%;显效(临床症状减轻,心电图明显好转)8例,占30.77%;无效(临床症状元好转,心电图元改变2例。,占7.69%;总有效率为92.3%。
(3)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常由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等发展而成,属中医心悸、喘、咳嗽等病证范畴。此病也是老年期常见病。其病理机制与痰瘀关系密切。痰瘀互结致肺报导壅滞,心脉瘀阻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① 痰浊阻肺型肺动脉顺应性血液动力学的研究 刘青氏[23]报道,应用肺阻抗血流图(IPR)、三尖瓣超声心动图右心时相(TV—echp RVT1)和右心导管术对比观察25例痰浊阻肺型肺胀患者的肺动脉顺应性(CPa)和血液动力学。结果肺动脉顺应性下降,肺动脉平均压升高,符合中医肺胀“痰瘀互结”、“肺朝百脉不 利”,“助心行血功能”减退的病理机制,并为肺胀辨证提供了客观指标。刘青氏等认为,早期以咳、痰、喘、胸部胀满为主,晚期可出现水肿、昏迷等危重症候。临床则以肺肾气虚、痰浊阻肺多见。本组资料是在肺肾气虚基础上,病损及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蹇塞于肺,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而形成痰浊阻肺型肺胀。正如《丹溪心法》曰:“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本组资料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唇甲青紫,舌暗或瘀点,舌腹静脉曲张等。由此可见,痰浊阻肺型肺胀病机关键是以肺脾:肾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互结为标。
②肺心病痰瘀辨证与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初步观察 周小青氏等[24]指出从法邪角度考虑肺心病治疗时,化痰和活血是基本治法,特别是痰瘀同病更应重视,肺心病痰饮证“血液瘀滞”尚未达到构成瘀血证的程度。肺心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多为肺气壅塞,痰浊阻滞;痰浊逐渐阻碍气血运行,加之脏腑功能的下降,输布津液气血的作用减退,因此,肺心病患者可在不表现出血瘀证时而有血液运行不畅的微循环改变(微血瘀),这种微血瘀并不是血瘀证的指标,而是痰饮证中血气运行不畅的表现;微血瘀为痰阻经络本身的表现。血浆、血清和体液(除血液外)的病理变化,从其临床表现来看,按中 医理论来说,主要是变生痰水。红细胞与血液的变化,即为瘀血。这种因血清、血浆等物质所 引起的微循环改变,是痰饮停聚本身的病理变化。
③重症肺心病中药法痰五法 李惠民氏[25]等报道治疗重症肺心病法痰五法,即:1)宣肺法痰法、药用麻黄、紫苑、款冬花、桔梗、前胡、白芥子、白果等;或用降肺法痰法,药用苏子、杏仁、享虏子、郁金、半夏、五味子、地龙、琥珀粉等。2)清热法痰法,药用括篓、前胡、桔梗、桑皮、地龙、皂英,并加花粉、麦冬、沙参、知母、川贝养阴增液而法痰。3)滋阴法痰法,药用沙参、麦冬、花粉、川贝、桔梗、皂荚、太子参、五味于、乌梅,并酌加砂仁、白扁豆以醒脾化浊;或加海浮石、海蛤壳、浙贝母以软坚破结而法老痰。4)益气法痰法,药用黄蔑、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甘草、桔梗、远志、莱菔子;或酌加丹皮、桑皮、沙参、五味子或少量主石膏,以维护肺脏清肃之性。5)法痰开窍法,药用胆星、菖蒲、天竺黄、茯苓、桔梗、白芥子、羚羊角粉法痰开窍醒神,或服用安宫牛黄九。
④哮喘从痰论 张庆荣氏[26]综合中西医学有关理论与实践,对中医学概念上的“哮喘”,进行了如下探讨。
1)哮喘的“宿根”与痰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特点。《证治要诀,哮喘》认为“宿有此根,”《临证指南医案·哮》中则称有“宿邪”。哮喘的宿根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有四:a.寒邪内伏;b.寒邪和痰浊内伏;(但对痰所伏部位尚有肺膜和胃络之不同);c.气滞和痰浊内伏;d.痰饮留伏。对哮喘“宿根”的认识,古今虽未统一,然而多数趋向于“宿痰”内伏。“治之专以去痰为先。”本病虽以痰为宿根,然而由于宿痰量较少,并深伏结聚,未能影响较大的气道,故平时可不发哮喘。必因各种诱因,或六淫之外侵,或饮食之内伤,或七情之过激,或劳倦之太过等等,均可引发其痰。当是之时,则气因痰阻,痰随气升,痰气相互搏击,阻塞气道,方致哮喘发作。
2)哮喘的新概念与痰 近十年来,国外对哮喘的发病机理有了一个根本的观念转变。以往经典的病理学观点 认为支气管平滑肌痉孪是引起哮喘的主要病理变化,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致使气道阻塞,因此,治疗上则以扩张支气管平滑肌为主。而现在认为气道变应性炎症(AAI)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治疗上也转移到以抗AAI为主。 AAI的病理特点是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粘膜水肿,微血管渗出增多,上皮细胞损伤或脱落,这些渗出物、分泌物与脱落的各种细胞就是产生“痰”的物质基础。这些有形之痰增多必然会阻塞气道腔,从而产生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痰鸣,发为哮喘。 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支气管高反应性(BHR)是哮喘的重要特征。参与这种反应的气道组织包括气道平滑肌(支气管痉孪)、上皮组织(如高分泌)和微血管床(充血和水肿)。AAI是引发和加重BHR的重要因素。所以,AAI对于哮喘发作是一种“沃上”,一旦受到适宜的刺激,包括有机过敏原或病毒感染等,就会引发或加重已有的BHR,从而出现急性哮喘发作。这正好相当于中医的痰浊“宿根”(“沃上”),由于各种诱因(引发或加重BHR)而致哮喘发作。现代医学对AAI为哮喘的主要病理变化的新概念与中医学对痰为哮喘的宿根的认 识,二者十分相似。
3)引哮喘的临床与痰 从临床哮喘的发生、演变和转归过程来看,均与痰有关。哮喘发作的主要表现是咳、痰、喘、哮四大主症。哮喘之作乃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若能将痰液畅利咳出,则胸闷渐减,呼 吸渐畅,咳嗽渐消,喘促痰鸣亦随之逐渐消失,病情缓解。可见痰是哮喘发作的中心环节。应 当指出,临床上尤其是病史暂短的患者,哮喘初发时多元痰咳,亦元痰鸣,唯以喘促气急为甚,此非真正内无伏痰,乃胶固之痰蕴结,闭塞不通所致。另外,从哮喘发作的时间来看,多见于夜间,即所谓夜间性发作哮喘。从中医角度来认识,痰乃哮喘的“宿根”,为哮喘发作的中心环节。此痰为有形之阴邪。昼则阳旺而气浮,痰浊难以肆疟;夜则阳伏而气沉,痰浊阴邪乘虚泠起作崇。故本病常于子夜前后发作或加重。 从古今临床治疗哮喘来看,中医多离不开治痰之法,如法痰、逐痰、豁痰、涤痰、涌痰、化痰等等;所用方药也多离不开治痰之方药,如治哮喘祖方射于麻黄汤及定喘汤等等,均有半 复、紫苑、款冬花等治痰之品,在这方面。范欣主做了细致有益的工作。他从历代著名方书30本,古近代著名医案30家,以及现代临床报道的321篇文章中,选主治哮喘的方剂714首,研究哮喘方的组方规律。结果发现,化痰中药占药物构成比最高,其中古方及医案中所选化痰药构成比占37.3%,现代报道所选化痰药构成比占35.7%,均达三层以上;从药物出现频率来看,平均每方中至少有三味化痰药物。这两个特点与其它解表、清热、理气、温里等药物比较均显示明显差异,所以,从化痰药为古今治疗哮喘方的主要构成这一事实来看,也反证 痰为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哮喘发作的中心环节这一认识。
4)哮喘痰之源 痰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所致。哮喘之痰,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肺脾肾肝等脏腑的功能,致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此即因病致痰。痰既已生,阻于肺系,则可因痰致病,发为哮喘。痰为哮喘的主 要病理基础,又是哮喘发作的中心环节。
(4)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一种或多种指质成分异常增高的病症。根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中医 “痰证”,“腋晕”,“斗痛等范畴。从古今临床看,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是痰浊塞盛或痰瘀互结,治疗当调理相关脏腑,结合化痰利湿,或痰瘀同治之法。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临床发病率高,西医目前无理想药物。近年来从痰瘀同治或化痰法为主进行治疗的报道 很多,疗效满意。
①中老年高脂血症标实病机初探 徐放氏[27]对70例高脂血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脂、血液流变进行了分析,从现代医 学角度试图为高脂血病的标实提供较客观的依据。观察对象与方法:凡年龄在45岁以上,血 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超正常范围的10%以上,并爿:除各种继发高脂血症者。其中男35例,平均年龄为53.43岁,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者23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5.8岁,其胆固醇、甘油三脂均为高者14例。受试者要求:验血前三天禁食油腻饮食及停服一切药物;验血前24小时禁酒、烟;验血当天早八时半禁食、水。观察指标:根据中医诊断学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列76项症状、体征(包括舌象、脉象等)作为观察指标,按统一科研病历由专人负责填写;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有血球压积、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血沉K方值、血小板聚集率(肾腺素0.5nm聚集率、ADP0.5nm聚集率)。别外测定了空腹血糖,β一脂蛋白、甘油三脂:血清总胆固醇。结果:1)统计结果表明头晕、头昏、头痛、心烦易怒、乏力等十二项症状均超过发病者的50%发上。如有头晕者57例,占总观察数的67.12%。2)栓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只有血球压积、全血粘度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结果表明,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关系密切。从症状看,多为全身性症状,但以头晕、周身乏力、腿沉等症为多,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病程进展缓慢。病机分析:患者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加起居失宜,精神创伤,又兼年老等原因,或可伤及脾胃,影响肝胆疏泄功能,导致脾之运化失调,津血不能四布,淤滞不通,进而影响全身。因此,推测中老年高脂血症的标实本质为痰湿瘀滞,血瘀不畅。从检测结果看,血脂属中医学痰湿、瘀血范畴,是血液的一部分,且是多余之物,为水谷精微所化。对高脂血症来说,似乎痰湿这一病理产物是增高的血脂。目前已公认为血脂增高是导致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之一。血脂高势必导致血粘增高,即血瘀,然而血瘀不一定引起血脂高,这就从狈(面反映出中医“痰瘀同病”的病理机制。
②辨治高脂血症重在理脾化痰 熊文生氏[28]等指出,高脂血症的发病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认为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 归正化,变生痰湿脂浊,注入血脉,是高脂血症发病的主要病机。由于痰成于脾,也化于脾,从而提出高脂血症的治疗,应重在理脾化痰。并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高脂血症的中医辩证分型,以脾虚痰浊型多见,并自拟理脾化痰降脂汤,施治高脂血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高脂血症患者,大多是由于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形体肥 胖,且多为从事脑力劳动者。这与缺少体育锻炼、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以及饮食结构不合 理等因素有关。在发病早期可没有自觉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恶心欲吐, 肢麻沉重,腹胀便搪,甚或中风偏瘫,舌质多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懦缓。这都是痰湿过盛的临床表现。是由于饮食偏嗜,或工作劳累,思虑大过,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阻所致,辨证依据上述临床表现,多属于脾虚痰浊型。尽管是阴虚阳亢之体,痰从热化,而见头脑晕胀,常感跳痛,性情急躁,心烦失眠,口苦口干,胸闷便秘,尿黄面赤,舌红、苔黄而腻,脉弦细滑,但临床必竟少见。 针对脾虚痰浊之病机,拟理脾化痰为大法,方用理脾化痰降脂汤;法半夏12克、白术、莱菔子各10克、茯苓30克、泽泻20克、橘红、天麻、绿茶、制南星、生甘草各6克。气虚者加太子参15克、黄芪30克;便塘者加薏苡仁30克,石菖蒲10克;痰郁化火者加黄卑、山桅子、浙贝母各10克;腹胀者加佛手、枳壳各10克、砂仁6克;痰瘀互结者加丹参15克、田七未3克;脾阳亏虚者加附子、干姜各6克。用之于临床,每获效验。
高血脂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属中医学“痰”的病理范畴。但痰的含意甚广,高血脂即血中之痰浊属元形之痰。不能认为凡痰症皆有高脂血症的存在。脂浊由痰所化,痰由脾 而生。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化为脂浊,注入血液是高脂血症发病的主要病机。验之于临床,高 脂血症属中医脾虚痰浊型多见,尤其表现在高脂血症的初期。因此,理脾化痰法对于早期防治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③从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辨治高脂血症的研究 周仲玻氏{29}强调高脂血症的发病机理,认为其本在脏腑功能矢调,尤以肝肾亏虚为主其标在痰瘀痹阻。 痰瘀痹阻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面有油光,头昏重胀,时吐痰涎,口苦、口粘,院痞,胸闷或痛,肢麻沉重,知苔厚腻,舌质隐紫,或有瘀斑,脉弦滑,治以化痰法瘀,用降脂1号方:法半夏、胆星、昆布、僵蚕、栝篓皮、生山楂、丹参、虎杖等。 肝肾亏虚证:头昏晕痛,目涩视糊,耳鸣,健忘,心悸,失眠,腰酸肢麻,口干,舌质偏红,脉细或数。治以滋肾养肝,用降脂:号方:制首乌、枸杞子、制黄精、桑寄生、泽泻、银花、决明子、荷叶等。以上处方做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4片,口服。 中医虽无血脂的既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所认识,每常膏脂并称,或以膏概脂。膏是 人体的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补脑髓、润肌肤等 作用,是人体化生阳气的基本物质之一。膏是津液之稠浊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与 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为转化。其正常生理须藉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 肾的主宰。 膏的病变主要在于过多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动,或因体质禀赋、年届 老龄等关系,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转输失职,津液不归正化,形体常趋肥胖,浊脂生痰,表现 “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变化,日久浸淫脉道,痹阻血络,终致痰阻络瘀。心脉痹阻则为胸痹、心痛;经络、脑脉痹阻则肢体麻木不遂,甚至发为中风。 痰瘀的生成,虽然病涉多个脏器,但病变主脏在肾,因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贮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人在中年以后,阴气自半,肾元亏虚,精气渐衰,肾阴不足,虚火的津,肾气虚弱,气不化津,则清从lAfe,或因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上,而致脂浊内聚,困遏脾运,津液脂膏愈益布化失调,变生痰浊,奎塞脉道,血滞成瘀,或酿而生热,或滞而生湿。故总属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肝肾不足标实为痰瘀阻滞,而其主次关系则因人而异。 基于以上认识,认为高脂血症可以中医津液(主要是膏脂)学说、痰瘀学说为理论依据指 导临床,按标实本虚两大证施治,以滋肾养肝治本,化痰法瘀治标。 降脂两方有明显调脂作用。通过174例临床观察,降低高TC度,1号方为24.98%、 2号方为24.1%,分病例统计有效率为81.03%及86.11%,降低高TG幅度,1号为32.71%、2号为40.31%,分病例统计有效率为74.24%及77.66%,说明两方均有明显的降脂 效果。 现在公认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而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因此降脂药物不但应降低TC及TG,还应升高HDL一C/TC值。观察表明1、2两方可使此比值分别升高2.81%和3.68%。
④中医不同治法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兔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的影响 周瑶青、宋剑南氏等[30]等报道,利用动物模型,以形态学为主,比较研究了活血化瘀(水蛭、川穹)、健脾化痰(半夏、陈皮、茯苓、竹沥水、甘草)和痰瘀同治(将上述两方合并而成)三种中医治法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及脂质水平的影响。发现三者均能显著地降低家兔血清TC、TG、LDL一C和LPO含量和抑制主动脉内膜脂斑的形成、其中活血化瘀组的作用强度与西药安妥明接近,然而化痰组在降低血清TC、LDL一C和抗脂斑形 成方面均比活血化瘀组明显。三种治法中,以痰瘀同治组的作用最明显,与活血化瘀组及安妥明组相比其降低血清TC、LDL一C和抗脂斑形成的作用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也有明显差异,并稍优于化痰组,形态学观察与生化测定结果,与血清LDL一C及LPO含量变化相一致,即血中TC、LDL一C含量越高,LDO的浓度则越高,脂斑形成百分率就越高,对脂斑病变程度的镜下观察也显示了相同的对应关系。表明脂质代谢紊乱,血中TC、TG及LDL一C含量的升高,导致LPO的累积是血管内膜受损及脂斑形成的主要原因。
(5)老年性痴呆 老年痴呆,泛指发生于老年期的多种痴呆病证,包括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脑萎缩症、脑淀粉样血管病等。从痰治呆,至少在清代即已有明确的记载,清·陈士铎 云:“治呆元奇法,治痰即治呆。”(《石室秘录》)。近几年来,对老年性痴呆多注重补肾益精。但近年也不少关于“从痰治呆”的治验川占床观察和理论分析。还有学者专门研究陈士铎治疗老年痴呆的学术思想。
①益肾豁痰汤治疗早老性痴呆 孙继铬氏[31]报道,采用益:肾豁痰汤治疗早老性痴呆,基本方:熟地、肉苁蓉、炙龟板各24克,山茱萸、黄精、郁金各15克,白蒺藜、僵蚕、天麻各12克,黄芪、石菖蒲、制南星、红花各10克,水煎服,日1剂。共12例,均经确诊。最少服药1个月,最多4个月。显效(智力、记忆力明显恢复,回答问题准确,反应较前灵敏,生活能自理)3例;有效(智力、记忆力较前恢复,呆滞症状减轻,反应较前灵敏)8例;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仍进行性加重)1例。早老性痴呆,有称老年前期痴呆,与老年性痴呆一样,均为原发性脑萎缩,临床表现也与之基本一致。临床往往以精亏髓虚,痰浊阻窍为主,故治疗上采用补肾填精,豁痰开窍之法,以熟地、山茱萸、黄精、肉苁蓉、炙龟板补肾填精,益髓健脑;石菖蒲、郁金、僵蚕、制南星、天麻、红花豁痰通络,开窍醒神;黄芪益气生血;更佐轻扬疏散之白藻黎,以宣达清阳,聪脑利窍。
②富蒲郁金温胆汤治疗老年性痴呆20例 李风云氏[32]报道,以富蒲郁金汤疏肝解郁开窍为基础,加用补肾健脑、燥湿化痰、清心 开窍之半夏、枳实、竹茹、南星、益智仁等组成菖蒲郁金温胆汤,治疗老年性痴呆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提示此方有恢复老年脑功能之作用。
③涤痰化瘀法治疗老年脑血管性痴呆20例 岳建平氏[33]报道“涤痰化瘀法治疗老年脑血管性痴呆20例“,疗效满意。基本方为自拟的涤痰化瘀通络汤。即黄芪30~60克,赤芍、川穹、桃仁、地龙、郁金、石菖蒲、远志、竹茹、橘红各15克,法半夏、红花、天麻、僵蚕各10克,全蝎、水蛭(分2次冲服)各6克,蜈蚣2条~4条;水煎服,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诊断及疗效判定,均依据通用标准和较为公认的标准。其中,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神志清醒,定向健全,回答问题正确,反应灵敏,生活自理,能进行一般社会活动)11例;有效(主要精神症状有所减轻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反应迟钝,神志仍有部分障碍)7例;无效(主要症状元改变或病情发展,生活不能自理,回答问题不正确,神志痴呆)2例。中风痴呆,多发于老年人,呈现本虚标实证候。年老体衰,脏气虚损,痰瘀内生,痹阻脑络,蒙蔽清窍,致神明失用,是中凤痴呆发病的重要原因。而上方具有化痰开窍,活血通络,醒神益智之功,故收效显著。
(6)糖尿病 糖尿病多属中医“消褐”范畴。自《内经》以后的历代医家,论消渴者多主阴虚肺燥,胃火炽盛,肾阴阳两虚之说;而对痰浊为患,未予以充分重视,但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和医家,注意到这一重要的病机环节,以化痰法的不同配伍治疗糖尿病,取得了满意疗效,同时对从痰 治疗糖尿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
①周仲碘教授从痰瘀辨治糖尿病经验 尚文斌氏[34]强调“病机错综,求因勿忘痰瘀”;“证候复杂,审证明察痰瘀”,“证病合治,用药必及痰瘀”。周仲英教授认为,糖尿病初起虽多“三消”症状,表明阴虚燥热证,但迁延日久,“三消”症状往往不显,且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病机每趋于复杂,不仅可见气阴两虚,进而阴阳两虚,甚至以阳虚复杂,而且部分病人起病缓慢,症状隐蔽,并元“三多一少”特点,在病程久延之后,每因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而变生痰瘀,导致本病标实,虚实相兼,使病症更加错综复杂。中医素有“肥人多痰…‘久病人络”之说,而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积年缠绵又是糖尿病的特点,从而成为痰瘀的病理基础。《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怦虚实论》云:“消瘴……肥贵人膏粱之疾也”,说明嗜食肥甘膏粱,损伤脾胃,水谷失于健运。积湿蕴热,则气血不畅,生痰停瘀。从其本而言,阴虚燥热,则可炼液成痰,的血为瘀;而气虚阳亏,则血滞脉涩,津液失于输化,而致痰聚瘀生。病变过程中痰瘀还可互生,痰停体内,痰阻则血难行,久必化瘀;瘀血内阻,血凝则痰易生,久必成痰。如唐容川《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而张景岳言:“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表明痰瘀可互为因果,使病变发展加重。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各系统的并发症,如心、脑、肾、神经、眼底等并发症。其脉证皆可表现痰瘀征象。现代研究亦表明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症、微循环障碍、血液高凝状态,概括其病机特点主要为痰浊血瘀,从痰瘀论治,已得到较普遍的认同,证明从痰瘀治糖尿病具有 重要的实用意义。 糖尿病为全身性疾病,尤其中后期伴有多种并发症,证候复杂多样。周仲瑛氏在辨明气血阴胆之虚实、脏腑病位之所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检验指标,细察痰瘀之存在轻重。临床所见许多慢性患者并元烦渴,多食,多尿,舌红少苔,反见口粘,口干不欲饮,形体肥胖,面色晦滞或面浮油光,唇紫龈暗,舌淡体胖有紫斑或瘀紫,苔厚腻,舌下静脉迂曲青紫等痰瘀表现,而临床检查血脂增高,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粘度增高,甲皱微循环障碍,亦可作为痰瘀参考指标。而且对于肥胖之患者,即使元明显痰瘀征象,亦当考虑其痰瘀的存在。若有并发症,则更显痰瘀之严重。痰瘀痹阻胸阳,可见胸中闷痛;痰瘀阻滞经肢体麻木,肌肤不仁半身不遂,痰瘀上蒙清阳,见头昏眩晕,失明。凡此种种,皆重视从痰瘀入手。辩证与辩病结合,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其认为辨证虽有常规可循,但应知常识变,若能客观地注 意到痰瘀之存在,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适当地应用化痰法瘀治法,选用降糖之品,更有助于控 制血糖,防止并发症。 周仲瑛氏临证处方,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劝口用僵蚕、苍术、知母、天花粉、桑皮等化痰之 品。僵蚕,祛风化痰散结,《本草求真》称其为“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之品”,尤对并发未稍神经病变所致手足麻木适用;苍术,可健脾燥湿,湿法则痰除,《玉揪药解》言其能“燥土行水,化饮消痰,行瘀开郁”,常配于养阴凉润之中,燥湿不伤阴,滋阴而不助湿;而知母、天花粉既生津止渴,又能化痰热;桑皮擅长清上焦肺经之痰热。药理实验诸药皆有明显降血糖效果。活血化瘀首推鬼箭羽,实验证明鬼箭羽中草酞乙酸钠能刺激p一细胞,增强胰岛素分泌,调整代谢而降低血糖。周师又考虑到痰瘀易于郁而化热,常佐丹皮活血泄热;若痰盛饮停,则配泽兰活血利水,水消痰湿,通过痰瘀同治,以期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活血;瘀除则脉道通利,有助于痰消。消痰活血,相得益彰。
②从痰论治糖尿病50例临床报道 李今垣氏[35]对临床上不少部分元典型“三多”表现的糖尿病较重型者;根据其多呈肥胖 型体质,湿痰型表现,采用法湿化痰的治疗辨治,取得较满意疗效。采用法湿化痰的依据:此 类患者多元异常的脉象和典型的三多表现,但多数患者呈肥胖体型,舌苔多滑腻,舌质多淡润,多伴有头晕,下肢水肿或食欲不振或餐后痞满,大便不爽等湿痰作用下的表现,故采用涤 痰燥湿法为治。处方:清半夏20克、白芥子15克、枳实15克、大黄6克、苍术10克、川穹15克。用法:每日1剂,1剂分2煎。旱、晚各服1煎,每煎150 ml~200ml。用药期间停用西药降糖药物,适当控制饮食,一般不超过5两/日。观察期限:以2个月为限。疗效标准:以症状消失和血糖降至5.6mmol/L人。以下及尿糖属阴为临床治愈;以症状改善,血糖接近正常为好转;以症状不改善,血糖、尿糖不降为无效。治疗结果:临床治愈:38例,占76%;好转5例,占10%;无效7例,占14%。总有效率为86%。
③理气化痰法治疗:型糖尿病60例 张秀云氏[36]采用中、西通用诊断标准确诊,用香附旋覆花汤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基本处方:香附10克、旋覆花12克(包)、苏子12克、杏仁12克、薏苡仁30克、茯苓30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乌梅20克、生山楂20克、天花粉20克。每日1剂,水煎2次至300mL分2次口服,20日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低+7.0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8.02mmo1/L血粘度改善,尿糖(一)。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低于8.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mmol/L,尿糖(±);无效:经用本方治疗三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元改善,血糖、血粘度、尿糖定量下降,均未达到有效标准。治疗效果:服用香附旋覆花汤加味后症状基本消失24例,症状明显改善33例,症状元改善3例。综合疗效显效33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报道中谈到,本组:型糖尿病患者,其临床症状特点为形体肥胖,渴饮多不显著,以痰湿内盛,痰浊中阻,痰热郁积,内扰心神以及气虚痰阻为主要表现,此类病人多数兼有脂质代谢紊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所以治疗本病时,注重以理气化痰为主,基本方具有理气化痰和络之功。
④糖尿病与痰湿关系的临床观察 盛梅笑氏等[37]对102例2型糖尿病与痰湿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兼痰湿者69例,与无痰湿兼证者33例比较。结果显示痰湿证可见于:型糖尿病整个病程中,随着慢性血管病变的 出现兼痰湿证者亦增多,且糖尿病痰湿证易与气阴两虚证相兼,其形成多与饮食不节及肥胖等因素有关,并表现为血脉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异常虚示重视糖尿病痰湿兼证的治疗,将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7)肿瘤 肿瘤的发生,与痰浊凝氮痰瘀互结有关。中医学削内经)时代对此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其后历代多所阐发。肿瘤治痰诸法,广泛用于临床,不断发展提高。临床医家常把体表或体内经久不消的肿块,按痰核、痰包、症瘕等施治,以消痰散结通络法治疗;对湿毒,则以法湿解毒法治疗;对痰瘀互结者,贝则化痰活血软坚法治疗。现就几种常见。鹏咆括良性和恶性)从痰论治的疗效做一介绍。
①除痰法瘀法治肺癌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应用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陈玉垠等[38]报道,肺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内虚,脏腑功。跌调,邪毒侵肺,导致肺 气宣降失司,积聚成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痰气瘀毒胶结,日久形成积块,正侧杂病源流 犀烛’所说:“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可见在肺癌的发病机制中,痰瘀既是邪毒侵肺,脏腑功。跌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正气内虚,邪毒之胶结成块的致病因素。因此,痰瘀为病贯穿于肺癌的整个发病过程。 从1临床表现来看,肺癌患者不论早中晚期,大多见有痰瘀相关为病的情况,如咳嗽、气促为痰湿窒肺,肺失直发肃降。痰瘀搏结,瘀阻脉络,血不循经,溢于脉管外,则见痰血或咯血。久病人络,阳气阴精不得通行,瘀结胸中,贝肌胸臀胸痛,痛处固定,痰浊瘀毒胶结,聚积肺脏,日久而成积块,故肺内之肿块乃肺癌之重要体征。痰瘀之舌脉:苔白厚浊或腻,脉弦滑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代者为瘀闭。若两者同见贝!为痰瘀闭阻。陈玉艰氏等曾统计本科住院的116例肺癌患者,人院时具有上述痰瘀,临床表现者约占78%,人院检查多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血沉等明显升高。现代医学认为血液高粘状态是癌证患者的重要病理表现。 陈玉垠氏通过对440例癌证患者作红胞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时 间、纤维蛋白原量、红细胞沉降率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发现82.7%癌症患者血液呈 现高粘状态,肺癌、肝癌血液高粘状态更为严重,6项指标异常分另油94.7%和90%。该文 资料证实癌转移是建立在血液高粘状态这一基础上,而血液高粘状态与中医瘀证有其相关性,还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显示痰证患者有较突出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其所反映的血浆流动性降低,聚集性增高和成分异常体现了中医关于津液成痰理论的唯物观和痰的物质性,同时痰证患者血液流动性降低,聚集性增高的血液流变性改变,反映了“痰中夹瘀”和“痰可致瘀”的现象,支持了痰瘀相关的理论,为我们临床运用除痰祛瘀法治疗肺癌,预防癌转移,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由于痰瘀贯穿肺癌发病机制的全过程,故在治疗上无论早中晚期都以除痰祛瘀为治则。在早期,有时可无明显的症状,可以除痰湿为主,少佐活血化瘀;中期则症状比较典型,痰瘀表现比较明显,治疗可除痰祛瘀并重;晚期一般正气亏虚,痰瘀病情严重,症候错综复杂,治疗应侧重扶正祛邪,在除痰社瘀的同时,不忘扶养正气,孰重孰轻,当应具体分析,灵活变能。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自拟如下基础方:苇茎、生薏仁、冬瓜仁各30克,桃仁、生南星、生半夏、山慈菇、丹参各15克,枳壳12克、田七未(冲)3克。
②晚期食管癌从痰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应用 晚期食管癌,以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频繁呕吐三大症状为特征。王庆才氏[39]等采用 化痰散结通瘀法为主治疗例例,获得满意效果。经调线及细胞检查确诊的44例病人,均为随访病人。其中,食管上段癌4例,中段癌26例,下段癌14例。治疗前经X线、B超、CT等 检查证实,有胃转移者6例,纵隔转移者6例,肝转移者3例,肺转移者2例,胸腹腔转移者1例,脑转移者1例。伴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23例;有消瘦、贫血、水肿等恶病质表现者34例。基本方:生南星、生半夏、全栝篓各30克,枳实、生山楂各15克,黄药子、陈皮、急性子、王不留行、莪术、地鳖虫、穿山甲、干赡皮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治疗结果:1)治后三大症状改善情况:完全缓解(治后吞咽梗阻症状消失,胸骨后疼痛缓解,呕吐止,能迸软食或半流食持续3个月以上)24例,占54.55%;部分缓解(治后梗阻症状减轻,胸骨后疼痛减轻,呕吐次数明显减少,能进半流食持续3个月以上者)16例,占36.36%;有效(治后上述症状缓解,但时间不超过3个月,需要其他辅助治疗者)3例,占6.82%;无效(治后上述症状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5.45%。2)生存期及生存率:经治疗后,生存6一10月者18例,占40.91%;生存11~15个月者22例,占50.00%;生存16~20个月者4例,占9.09%。平均生存期为11个月。食管癌属中医“噎隔”范畴。早、中晚期以单纯吞咽梗阻为主,辨证多属肝气夹痰;至晚期除前症加重外,胸骨后及背心部位疼痛,频繁呕吐症状突出,此为痰瘀凝结,阻塞食管所致。故采用化痰散结逐瘀通络为法。方中半夏、南星生用燥湿化痰散结作用甚强,且能降逆止呕;枳实、栝萎能宽胸、化痰、散结;急性子、王不留行、地鳖虫、穿山甲破瘀散结;干赡皮、生山楂散瘀止痛。本方对缓解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延常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疗效。
③辨证结合辨病治疗39例晚期胃癌疗效分析 胡安黎氏[40]报道,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脾胃虚寒、痰瘀交阻型,以理中 汤合平胃散加味;脾胃阴虚痰热瘀毒型,以增液汤、一贯煎加味治疗,或临床症状消失,或钡 餐胃透、胃镜复查未见异常;或自觉症状消失,瘤体缩小,或稳定,生存2~3年。也有治疗数月而无效者,共8例。
④化瘀法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体会 于敏氏[41]指出,“垂体腺瘤”,是大脑蝶鞍窝内的垂体腺窝发生的占位性病变,约占颅内肿瘤的11%,大多为垂体前叶分泌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恶性罕见。据统计“垂体腺瘤”好发于30~50岁,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视力障碍和性机能减退。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放疗(钻60)、化疗以及免疫疗法,且手术后易复发。 中医学无本病的记载,但根据临床表现属于“风痰”、“头风”、“眩晕”、“虚劳”、“闭经”等。作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本病可依据“痰证”,用“化痰法”辨证施治。经治16例,其中有的症状减轻,甚至完全改善,从而展现了良好的治疗前景。经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过度紧张、忧郁或外邪的侵犯以及衰老、饮食起居的影响都能成为肿瘤的病因,而人体内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或内脏功能失调,都成为诱发因素,而“痰”也正是体内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的滞留物。 对于“垂体腺瘤勺卜用化散顽痰、软坚散结的温燥峻药,则不足以消除肿瘤。方用天南星 10克、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生牡蛎30克、蜈蚣2条、壁虎2条、猪苓15克、茯苓15克、菖蒲10克、芋艿丸9克(包)、僵蚕15克、石见穿30克。方中南星、半夏为化痰主药,生用、制用均可。生用化痰力强,但有毒性,需考虑患者体质情况而决定。如病情严重而体质尚佳者,南星、半夏生用,最大量可达15克。夏枯草、生牡蛎、僵蚕、艿芋丸,均能化痰散结,配合蜈蚣、壁虎消肿止痛;菖蒲化痰开窍;石见穿活血化瘀,从而使本方具有化痰浊、宣清窍、消肿瘤、活瘀血的功效。 总之,肿瘤的形成与痰的关系极为密切,从痰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医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了从痰论治肿瘤及临床体会。如柴可群[42]报道“从痰论治恶性肿瘤及临床应用”指出从痰论治的肿瘤,有恶性淋巴瘤、食道癌、肺癌、脑肿瘤、胃癌、甲状腺腺瘤等;肿瘤治疗中的理痰五法,有化痰软坚法、化痰解毒法、化痰逐瘀法、化痰清热法、化痰息风法等。
(8)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主症是男性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癃闭”的范畴。其中部分患者由于 脾肾两虚,气化失常,水谷精微化失其正而凝聚成痰。痰为有形之阴邪,易滞而难化,痰不仅可以阻滞气机,而且可以影响血液运行,而成瘀血,痰瘀互结于下焦,前列腺增生症由此而成。近年来一些医家报道了运用扶正化痰软坚,或伍以活血药治疗本症,取得满意疗效。
①前列腺增生从痰瘀辨治四法 程运文氏{43}报道从痰论治前列腺增生四法。其中,温补肝气,化痰法瘀法,方用红参、肉桂、鹿角霜、丹参、刘寄奴、当归、杜仲、巴戟天、肉苁蓉、姜半夏、海藻、昆布、浙贝母、川牛膝、王不留行、泽兰叶、蒲公英等;健脾补气,化痰法瘀法,方用补气益气汤加姜半夏、海藻、昆布、浙贝母、川牛膝、刘寄奴、王不留行、郁金等;滋补肾阴,化痰法瘀法,方用炙龟板、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海藻、昆布、陈胆星、葶苈子、丹皮、赤芍等;温补肾阳,化痰法瘀法,方用济生肾气丸加浙贝母、海藻、昆布、王不留行、泽兰叶、肉桂等。
②扶正化痰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135例 周家瑜氏[44]报道,135例病人均经通用诊断标准,用雌性激素、抗菌素、物理疗法效果不佳而就诊,临床均具有前列腺增生的典型症状。扶正化痰法基本方:党参、黄芪各35克、白术10克、茯苓、巴戟天、淮山药、海藻、昆布、橘核各K克,水煎服,每日1剂,30剂为1疗程,可连服3一4个疗程。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夜尿次数减半或减少至2次以下;肛指或日超检查肿大之前列腺缩小1级;残余尿量减半或减少至30ml以下。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夜尿减少2次以上,前列腺检查有所缩小而不足1级。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客观检查指标无改善。治疗结果:135例中,显效29例,占21.5%;有效87例,占64.5%;无效19例,占14.1%。总有效率为85.9%。
2.临床各科常见病从痰论治概况 除以上所述十余种重大疑难疾病外,痰病理论和治疗方法经验被广泛应用于包括一些奇疾怪症在内的临床各科病症。据不完全统计,概要情况如下: (1)临床观察报告 目前发表的有关临床观察报告,涉及的病种有:颅脑损伤后遗症、癫痈、痘病、精神分裂 症、惫病性木僵、周期性麻痹、血管性头痛、失眠、美尼尔氏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雷诺氏病、肥胖症、多囊肾、肋软骨炎、根型颈椎病、乳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癌、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肝血管瘤、淋巴腺瘤、神经纤维瘤、子宫肌瘤、卵巢畸胎瘤、多囊卵巢综合征、慢性盆腔炎、于宫内膜异位症、功能性子官出血、闭经、黄体功能不全、输卵管阻塞、卵巢囊肿、输卵管不通、不孕症、小儿痰湿咳嗽、小儿肺炎、小儿神经运动性癫痫,小儿支气管炎、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婴幼儿哮病、小儿间质性肺炎、鼻息肉、过敏性、痤疮、便秘。 (2)临床治验与临床分析 目前发表的有关治验和临床分析,涉及的病症有:病毒性脑炎、耳源性眩晕、先天性中枢 失语症、声带肥厚、声带息肉、声带瘫痪、口腔溃疡、渗出性中耳炎、发作性睡病、精神分裂症、癔病、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动脉硬化性精神病、癫痫、帕金森氏病、反应性精神病、运动神经元疾病、脑外伤、脑震荡后遗症、顽固性失眠、脑梗塞失明、脑萎缩、渗出性胸膜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性脑病、支气管哮喘、肺结节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扭转、贲门癌、贲门癌术后、十二指肠窒积症、十二指肠球部炎、乙型、脂肪肝、黄胆型、急性胆囊炎、顽固性黄疽、胆石症、慢性结肠炎、甲状腺机
发表于: 20:09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相关疾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眼底出血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