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肚子里的第二个大脑 第通元八段锦中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保护第二大脑---脖子、手、肚子
要健身先健脑
4、保护第二大脑---脖子、手、肚子
&&&&&&&&&&&&&&&&&&
耄耋养生《按摩篇》之四
我对脖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一次性脑缺血,引起我的重视,我为了防止颈椎病,我按照八段锦的五勞七傷往後瞧,也是按照颈项自然功能:即前后左右旋转颈项,每天早晨做50下,没有敢做其他动作。
现在学习后,我才知道脖子是第二大脑,还有手也是第二大脑;还有腹脑等,最近体检彩超所见: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tcd报告:广泛性脑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t报告:颈椎退行性改变。都应特别注意保护。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手是人的第二大脑。
人类的身体器官中,最精巧的部分是手部的19块小肌肉,也是手最宝贵的部分。有这19块肌肉,人才可以干非常精细、灵巧的活儿。
最近有瑞典的专家研究了手指活动和脑血流量的关系,证明手指活动简单时,脑血流量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但在手指做复杂、精巧的动作时,脑血流量就会增加35%以上。脑血流量相对增加了,就有利于思维的敏捷。这证明了手和脑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学习模仿做以下手功能:
1、两手十指交叉相握,然后突然猛力拉开,给指部肌肉以必要的刺激,做10余次;
2.用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捏住左手每一手指,捻动指间关节并摇转之,然后以左手拇、食指分别捏住
右手手指,捻动指间关节并摇转,如此交替轮换重复3—5遍。
3.紧握拳头,然后把手指一个一个地伸开,尽量向后伸,使手指变为扇形。
4.用一只手用力拉另 一只手的每一个手指,两手相互交替地拉
5.模仿练习打算盘的动作或打字的动作,手腕放松,五指松开,上下甩动。
&6.用两只手的手指尖,相互抨击,刺激十宣100次,目的观察刺激十宣穴为主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我的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临床疗效。
7、现在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或做事(如用左手刷牙等),促进右脑开发有好处。我也能暂时作这些啦。
附有以下文章:仅供中老年参考。
脖子是“第二大脑”
脖子是人体躯干最细的地方,连接着我们的头部和身体。它的结构包括颈椎、淋巴结、食管、气管、动脉和分布密集的神经。颈动脉为脑组织提供80%以上的供血,一旦它淤堵,脑部组织得不到充分灌溉就会遭殃。脖子还是大脑中枢神经的延伸,大脑对身体下发的“指令”很多都要通过脖子。因此,脖子可称得上是人体的“第二大脑”。
从中医的角度看,台北市联合医院中医科医师黄诗砚说,颈部健康影响着经络气血是否畅通。人体的督脉、小肠经、膀胱经等5条重要经络都从后颈及肩部通过,经络不通畅,其掌管器官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脖子不好会导致全身多处疼痛。国外统计曾发现,疼痛门诊中约有20%的人属于“颈源性头痛”。所以,护好脖子至关重要,而颈椎是重中之重。
 湖北省中医院推拿康复科主任赵焰表示,夏季护好颈椎,
一是别让空调、电风扇对着颈部吹,以免颈部受寒,影响血液循环;
二是保持正确的姿势,别窝在沙发里、斜躺着看电视、歪七扭八地坐着等;
三是枕头高度保持在枕下去后与拳头差不多、形状为颈部稍高头部稍低;
四是要避免久坐或久站。每隔45分钟就应起来活动5~10分钟。
此外,专家还表示,最不增加颈部负担的方式就是抬头收下巴,让头部重心落在身体正中心,减少颈椎压力。
动动你的手练练你的脑
————————顾玉东教授在上海科技馆的讲演(节选)————————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生物进化的进程证明:从鱼类的鳍——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四肢——猴,手一步步进化、成形。而意义最重大的是从猴到猿的进化,关键就在于使前肢独立了出来,使手具有了对掌的功能。手从此得到了解放,成为一种特殊的工具。猿人用手拿石头撞击出了火,由于有了火,人类才开始进行生产制造。从石器时代——
火器时代——机器时代,直至今天进入信息时代,人类所有的文明成就,都建立在手的解放的基础上。由于手的活动,引发了脑的思维,脑的思维又通过手的实践去完成、完善。手和脑在如此不断的循环中不断地相互促进、
进化,从而造就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可以说,没有手,
就不可能有人的脑,人脑是在人手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手就没有脑的今天。
手——人的第二大脑
翻开《新华字典》可以看到带“手”偏旁的108个字,无一不与手的动作方式有关。而这108个字还没能包括人手的所有动作。就说一个“捏”字吧,“捏”钥匙和“捏”缝衣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作方式。一个“捏”字实际上包括了五个不同的动作,由此可以看出手的功能和作用之厉害。
人类的身体器官中,最精巧的部分是手部的19块小肌肉,也是手最宝贵的部分。有这19块肌肉,人才可以干非常精细、灵巧的活儿。您一定看见过猴子吃苹果的情景,有没有注意到它一定是用双手捧着吃的?这是因为猴子的五个手指是相互平行的,没有对掌和对指的功能,一只手拿不住东西。而人能拿住、握紧,就是因为有这19块小肌肉的活动。它使人的拇指可以转向掌心称为对掌),又可以转向其他手指(称为对指)。对掌和对指是人手最主要的功能。
人手上的19块小肌肉,是人能完成那些动物无法完成的灵巧动作的关键。其中,有4块在拇指上,4块在小指上,4块在肌腱
上,4块在掌骨间的背面,3块在掌骨间的掌面。这就是我们手内 部肌的结构。
手还是人类神经感觉最为丰富最为敏感的部位,神经纤维也最集中。从比较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人类基因组的检测结果显示,
大鼠和人在基因结构上大体相同,仅有3%的差异。但在手拥有神经
纤维的数量上差异却极大。大鼠前爪上有3万根神经纤维,而人手上有100万根,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的。人也因此具备了最复杂、最特殊的功能——手和脑的联系与互动。
最近有瑞典的专家研究了手指活动和脑血流量的关系,证明手指活动简单时,脑血流量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但在手指做复杂、精巧的动作时,脑血流量就会增加35%以上。脑血流量相对增加了,就有利于思维的敏捷。这证明了手和脑之间的密切关系。
再从人的大脑皮层显示的信息来看,手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面积是最大的,几乎达到1/4到1/3。因此,手的高度灵活是和脑
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高度进化的结果。可以说,手是人的第二大脑。
手——创新创造的摇篮
1998年,深蓝电脑和国际象棋大师比赛,以深蓝电脑赢了象棋大师而告终,一时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这个事实说明,人类目前对脑和计算机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已能超越单个人的思维和智慧。虽然电脑永远不可能超越全人类的智慧,但它完全可以超越个人。
而相比手来看,目前人类对机器手的研究制造,与人手的差距还很大。现在国际上制造机器手最好的德国生产的手也还只能做六个动作——手指的伸、抓,前臂的左转、右转,还有一个关节的背伸与背屈动作。这说明:人类现在对手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脑的研究。可以预言,至少100年之内,人类仍造不出像手一样的机器。不管人有多聪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一个机器可以代替人手的全部功能。因为人手太复杂、太精细了,19块手内部肌和19块手外部肌,19&19的功能变化有多少啊!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发现。
上海有一位中学教师,配合教学在学生中做过一个夹筷动作的实验。结果发现,这个动作做得正确与否,与学生成绩的高低呈正比关系。做得正确的学生成绩均较好,而做得不正确的,成绩往往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动手和动脑的关系,说明现在提倡动手教育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前面已提到过,动手后脑循环会发生改变。手的动作形成大脑新的兴奋点,产生一个新的联系,有利于理解,有利于记忆,有利于思考。因此,人们应注意养成习惯,即使是在看书的时候也要有意识地动动手指,以利记忆。
现在不仅提倡动手教育,还应提倡动手休闲。最好的休闲不是躺在那里不动——实际上睡在床上是最低级的休闲——最高级的休闲是动手休闲。比如,自己动手制作日常生活用品。总之,要在休闲这个字眼上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休闲的时候是好好动手、进行各种手指运动最合适的时候。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非常重要。凡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都得从动手开始。
俗话说:“心灵手巧”、“得心应手”,这里所说的心实际上都指脑,证明脑的创造性都离不开动手的实践来体现,手是人类进化脑的动力,是创造创新思维的摇篮。
手——揭示脑奥秘的途径
20世纪30年代,从英、美、德、日相继建立手外科开始,世界手科学至今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1958年,从北京、上
海、天津相继建立手外科,到断肢再植(1963年 陈中伟)、足趾移植再造拇指(1966年 杨东岳)、皮瓣移植( 1973年
杨东岳、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的修复(年
顾玉东),到今天走在手外科水平的世界最前沿,中国为加速世界医学进步和造福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手脑研究方面,我国开辟了一条通过对手的研究,加深对脑的研究的独特途径,即国外都是通过脑研究脑,而我国结合手外科的临床治疗做了很多探索和积累,独辟了一条通过手研究脑、治疗脑的全新途径。例如,对臂丛神经损伤的修复,就很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第三是按摩十宣穴
  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十宣之“宣”即为宣泄,《灵枢》上说:“病在脏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昏聩为“病在脏”,所以刺激井穴
最能调节情志,怡神健脑。《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所谓“心下满”简单地说就是“心里堵闷不痛快”,可通过按摩十宣穴来得以缓解。
  按摩十宣穴,最方便的方式是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复重掐,以有酸痛感为主,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也可选用牙签等物品,以适当的力量进行按
压,时间约3~5分钟,视个人感觉可稍加长时间。另外也可用“十宣”从额头开始往后脑方向作点扣动作,既刺激十宣,又可提神醒脑,是治疗脑神经衰弱头痛、
抑郁症、失眠等的常用方法。
大脑对呼吸神经的牵制
1980年,有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毕业以后回到了福建老家。由于福建山区大学生很少,父老乡亲们很为他自豪,家里专门为他买了一辆摩托车。然而因为他驾驶技术不熟练,不小心撞到了树上。手脚虽然没有折断,却把头和肩之间的神经———我们称之为“臂丛”的神经,撞断了。这是连接脑部和手部的神经,有5根大神经组成,每根神经中有28根神经纤维,每根只有20微米(1微米[um]=0.001毫米[mm]
)粗细。臂丛断了就像一棵树被连根拔起。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被认为是一种绝症,断了就等于一辈子残废。60年代以后,世界上很多显微外科医学家都开始研究和寻找补救的方法,最后从树木嫁接的原理上得到了启示,把嫁接法应用到了临床医学上。英国和日本的医生找到了管呼吸的肋间神经、意大利的医生找到了管头颈的颈神经、我们则找到了膈神经“嫁接”到了臂丛上。
膈神经也是管呼吸的,我们把它接到臂丛上以后,有半年的时间,病人的患手白天不会动,可晚上睡着了却不由自主地会动,好像总在敲他爱人的背。原来,这正是脑的指挥在起作用,白天他的脑子总在想这是患手,不能动,所以就不会动;晚上睡着了,大脑处于无意识状态,手就随着呼吸动了起来。这正是由于把管呼吸的神经接到了管手的神经上的缘故。后来经过半年有意识的锻炼,这个病人又能控制住手了,能够有意识地动,也能够有意识地伸缩了。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例用膈神经来修复臂丛的手术。它给我们的臂丛治疗带来了新的方法。
大脑对同侧肢体的支配
到了1986年,我们收治了一个肋骨骨折、膈神经麻痹、颈部又有外伤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膈神经、膈肩神经和颈部的神经都不能用,也就是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治疗了。当时我已经做了将近1000例臂丛手术,在实践中发现,臂丛的5个大神经中,断了当中一根神经是没有症状的,而其他上下各两根断了都有症状。由此我想到:既然碰断了中间这根没有症状(即不影响手的正常功能),那么人为地剪断也不会有症状,这一根是可以借用的。因此我尝试做了世界上第一例把健肢的臂丛接到患肢的臂丛上去的手术。手术第二天晚上我替病人检查,证实被借用一根臂丛神经的手完全正常。这证明拿掉当中一根神经不影响手功能的设想是正确的。至于术后手的感觉,病人反映只是食指和中指有点木。两个星期后,木的感觉也消失了。我们的第一步成功了。但借用过来以后,长期效果到底好不好,能不能再长呢?一年以后,病人的情况证明了与这一根神经有关的手的感觉和功能都恢复了,效果是好的。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病人要动就两手一起动的新情况,因为当时是借用健肢的神经修复患肢的,大家知道,左脑是管右肢的,右脑是管左肢的。所以健侧移位术后,就会出现健肢与患肢同步兴奋现象,是大脑对同侧肢体支配的结果。这是一个大问题,于是我们就采用了针刺的方法寻找关键的感觉点。结果发现,这个点不在患肢上,而在健肢上。这完全是因为大脑没有转过来。所以,我们针对性地指导病人有意识地锻炼。2-3年后,患肢又能独立兴奋,单独活动了。
大脑是如何支配人体相关部位活动的?这个手术就很有研究价值。因为它证实了大脑不仅支配对侧,同时还支配同侧的现象,即大脑对手的支配可以互走,由此引出了脑研究的新问题。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这类病人在两侧大脑里面有同时兴奋的兴奋灶。将来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到底哪个点是主要的?原来到底是怎么样的?怎么会形成同时兴奋这种现象的?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它是怎么转化的?它的连接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这个手术去研究,进而研究脑的结构和机制。术后先同步,最后又分开。那么是怎么同步的?又是怎么会分开的?我们期望通过对手的研究,加深对脑的研究。
人类虽然已做了大量有效的手外科手术,疗效也越来越好。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都是在手的大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上做的研究和恢复治疗,而对手最关键、最宝贵的部分——手内部的19块小肌肉的研究和恢复几乎为零。因此,21世纪手科学有两大任务。第一是手内部肌,现在虽然发明了很多神经手术,但是都没有解决手内部肌的功能。因为这19块手内部肌太容易萎缩了,一旦失去大脑的支配,它也很快会凋亡。这是21世纪要探索的问题;第二是要通过手来研究脑,这是我们中国首先提出的一个新途径。
手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大家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双手,因为手是智慧的代表,是人的第二个大脑、第二张面孔、第二双眼睛,是创造一切的法宝,包括创造我们人类自己以及整个人类世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整个世界能像2001年的APEC
会议一样,让所有人的手都放在一起,紧紧相握,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太平了,就安宁了,就幸福了……
讲演者小传
满族,1937年生,山东章邱人。手外科、显微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上海手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卫生部手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委员。这是他日所作讲演的节选。
肚子里藏着第二个"大脑"&
能感受人的悲伤
  肚子里藏着第二个“大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失去亲人伤痛的人长大后更易患肠胃疾病———
  人有两个大脑,一个位于头部;一个却不为人知,藏在人体中的肚子里面。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藏于肠部的大脑也竟然控制着人的悲伤情感。研究这个位于肠部的大脑发现,成长过程中经历离别亲人、失去亲人等伤痛的人长大后更容易患肠胃疾病。这是23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的。
  其实关于人有第二大脑的说法一直有好几种,一种说手是人的第二大脑,另一种说脚是人的第二大脑,再有一种说肚子内藏有的一些神经丛是人的第二大脑。1996年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和细胞生物学系的主任迈克·D·格尔森提出“第二大脑”这一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它位于人的肚子里,负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但是当时的这一理论虽然引起关注,但是并没有完全揭示两个大脑之间的联系。
  通过深入研究,现在格尔森提出这个位于肚子中的“腹脑”实际上是一个肠胃神经系统,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与大脑细胞数量相等,它能够像“大脑”一样感受悲伤情绪。格尔森发现,患有慢性肠胃病的70%的病人在儿童成长时期都经历过父母离婚、慢性疾病或者父母去世等悲伤。这是因为“腹脑”是内脏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它既与大脑和脊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于大脑。
  “腹脑”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又相对独立于大脑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于是,“腹脑”就像“大脑”一样,能感觉肉体和心情伤痛。另外,人患忧虑症、急躁症,以及帕金森病等疾病都能够引发“大脑”和“腹脑”出现异样的症状。
  格尔森认为他的研究结果将可以帮助寻找到治疗便秘、溃疡等肠胃疾病的有效方法。(张华念)
来源:&&&&&&&&&&&&&&&&&
责任编辑:周贺)
二〇一三年十月九日星期三 校对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一日星期五 校对
二〇一四年五月七日星期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肚子是人的第二大脑
  有个故事,说一个书呆子,见财主家门口晒着很多书,他便解开上衣,袒着肚子往哪儿一趟,晒起肚子来了。有人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他说:&他家晒书,我晒晒肚子。因为这些书都在我肚子里了。&以前,中国人都以为读书是读到肚子里去了,遇到有学问的,就说他是&满腹经纶&,遇到读了书但不懂事的,就说他&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是无稽之谈么?不是!199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D&格尔森提出了&第二大脑&的概念,他们的研究显示这个第二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记忆细胞,相对独立于大脑而存在。除了消化食物以外,它还能够监控胃部活动,并针对外界的环境、刺激做出很敏感的反应,比如调节消化速度、调整消化液的分泌等等。于是《纽约时报》很兴奋地报道说,人的肚子里藏着第二个&大脑&,它竟然主宰着人的悲伤情感。这一发现看起来像是一个突破,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明确地揭示了脾主思、忧思伤脾的奥秘,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就一直认为腹部有大脑的记忆功能,并且天天挂在嘴边。  五脏六腑都在腹内,保护腹部就是保护我们的五脏六腑。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它呢?一般人保养腹部,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皮囊来保养,比如,加强锻炼,扩张心肺,饮食有节,厚肠健胃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还不圆满。真正要保护腹部,得像保护大脑那样去保护。大脑最怕什么?最怕思虑过度,怕情绪刺激。这样说来,保护腹部也不能思虑过度,更不能有过多恶劣情绪。  忧思伤脾,脾在腹部的正中央,是后天之本,人的一切机能都要靠它来提供能量。脾一旦虚弱,人体抵抗各种病邪的能力也就下降了。所以《脾胃论》里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病可以安五脏&。  有一次,一位病人谈起她初发病时的情形:当时她在家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在拿起电话的时候她还在兴致勃勃地吃着苹果,电话那头说,老家母亲生病了,可能病得还不轻。就在那一刹那,她嘴里那还没嚼完的苹果怎么也咽不下去,更别说把那个苹果给吃完了。最终,那一整天她一口东西都没吃。此后,在一系列的纷扰中,烦恼纠缠,她就一直没有过好胃口,从那时起,她的身体一落千丈,各种脏腑的毛病都来了。这样的事情其实不足为奇,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亲身的体验。  正是因为她的脾土在忧思中伤了,所以,其他脏腑也就更不堪一击,如《黄帝内经》所说:喜则心,怒则肝,悲则肺,恐伤肾。接下来随便再动一点其他恶劣情绪,都会对人造成伤害。而人在这时候也失去了应对事情的优雅风度,变得易怒、易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不好&。其实,脾气不好,就是脾出了问题,引起心火、肝火的妄动。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脾气不好&,并没有从素质、人格等方面去批评他,而是从医学的角度指出,这个人容易发怒、容易烦躁,是有其生理方面的原因的,这是很宽容的态度,同时也是在提醒此人:不要忧虑那么多了,关心一下你的脾吧!  我们常说某人&憋了一肚子气&、&有一肚子委屈&、&有一肚子苦水&等等,都是再指出恶劣情绪在影响我们的第二大脑,提醒人们如何摆平心态,如何去养生。我最喜欢品味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只言片语,往往,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和中医、养生联系起来了,其间充满了养生智慧,人人稍加用心,就能品到其中的滋味。&  中国的语言是最有人文关怀的,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而自豪啊!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完全成熟了的文化,在这种文化里,本该供奉在神殿上的大智慧已经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融汇得水乳交融了,有如空气,我们看不见,但时时刻刻都在受它的滋养。藏在肚子里的第二个大脑 根据文章的说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腹脑_百度知道
藏在肚子里的第二个大脑 根据文章的说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腹脑
提问者采纳
根据文章的说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腹脑”。大脑和“腹脑”的“哥俩好”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腹脑” 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内壁、胃部、大小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相互进行信息传递,构成“腹部神经系统”。表现:(1)互通信息   (2)一起感受肉体和心灵伤痛   (3)对某些疾病的反应出人意料的“同步”。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根据文章的说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腹脑”。大脑和“腹脑”的“哥俩好”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表现:(1)互通信息   (2)一起感受肉体和心灵伤痛   (3)对某些疾病的反应出人意料的“同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元八段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